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火神派案例赏析张存悌 2

中医火神派案例赏析张存悌 2

中医火神派案例赏析张存悌 2
中医火神派案例赏析张存悌 2

案例赏析火神派

张存悌一、?火神派?述略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滩名医辈出,各显身手。1929年秋,上海一巨贾,因患伤寒遍请中西医高手诊治,病势日增,某名医断为?误投辛燥,法在不救?。名医祝味菊力排众议,全力承揽,?具结?担保,果断采用附、桂、麻、姜之剂,不数日而愈。当时沪上医界为之轰动,不仅赞其医术,更佩服其?具结?担保之勇气。陆渊雷谓?君(祝味菊)心思敏锐,又自幼专力治医,造诣非予所及。?徐相任称他为?国医中不羁才是也?。名医章次公也大为叹服,自谓:?此后一逢先生则奉手承教,俯首无辞。?考陆、章诸公皆为沪上医硕,自视颇高,能说出如此肺腑之语,足见对祝味菊钦佩之情。郑寿全(1804—1901),字钦安,四川邛崃人,清同治年间,在成都开创了?火神派?,誉满全川,《邛崃县志》称其为?火神派首领?。以善用附子,单刀直入,拨乱反正著称,?人咸目予为姜附先生?,实医林一代雄杰。传此派之学者,百余年来不乏其人。吴佩衡(1888—1971)南下昆明,云南遂有?吴附子?之名,他尤以善用附子治麻疹逆证而风靡一时。

祝味菊(1884—1951)东去上海,沪上医界几无不知?祝附子?者,他治热病,虽高热神昏,唇焦舌蔽,亦用附子,认为热病不死于发热,而死于心衰。吴、祝二位,驰名华夏,其影响较之郑钦安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中祝味菊还是第一个提出?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概念者。其它还有华阳刘民叔(川藉沪上名医),以及卢铸之(有火神之称)、补小南、范中林、龚志贤(重庆)、戴云波(成都)等,皆为四川人,这一点颇有意味。其中祝味菊虽系浙江人,但弱冠(25岁)入川,拜蜀中名医刘雨笙等3人为师,数年学成,且在四川度过了17年的光景,逐步形成温补为特点的用药风格,1926年为避?川乱?才迁居上海,名扬沪上。

祝味菊(1884—1951),以善用附子著称,人誉?祝附子?,是近代中医史上一个著名流派———?火神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本文借其轶事开头,谈谈火神派。

所谓火神派,是因为该派风格独特,以善用附子、干姜等热药著称,屡起大证、重证,惊世骇俗,在全国独树一帜,而且代有传人,发扬光大,历百余年而不衰,至今犹有余韵。中医史上有金元四大家,有经方学派、温补学派、温病学派等等,千百年来,它们各树一帜,各呈异彩,汇聚而成中医学的丰富源流。鲜为人知的是,在清代末年,四川还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医学流派———火神派。以笔者看来,其理论之精妙,用药特色之鲜明,影响之大都不下于上面各家医派,堪称中医宝库里的明珠,实有发掘之必要。各位同仁若有兴趣或有相关资料,万望不吝赐教。医史证明,凡能创造一家学派者,必有领军人物和几个代表人物,还要有一定的理论著述与相当的临床实践(医案)。这几条缺一不可,否则难以形成气候,更无以造成影响。按此标准衡量,火神派可谓条条具备。其领军人物是郑寿全。

粗略总结,火神派理论有如下一些特点:

①学术上以《内经》为宗,?洞明阴阳之理?,?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病情变化非一端能尽,万变万化,不越阴阳两法。?(郑钦安语)

②临床上则?用仲景之法?,用药多为附子、干姜、肉桂等,附子常用至100g以上甚至300g,尊附子为?百药之长?(祝味菊语),用方则多为四逆汤、白通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这是火神派最鲜明的特点。

③用药上虽有执滞之嫌(其它医派如寒凉派、温补派亦有此特点),但该派持论还是公允的,并不专用姜附,其它药

当用者则用,并不偏颇,?予非专用姜附者也,只因病当服此?(郑钦安语)。

④对附子的应用有一整套铰为成熟的经验,包括其配伍和煎煮方法,如祝味菊用附子多配伍磁石、枣仁等;吴佩衡大剂量投用附子时,必令久煮3h以上,以口尝不麻舌口为度。理论总是抽象的,实践才是具体的。

下面引用吴佩衡大剂四逆汤治愈重症肺脓疡一案以供玩味。

患者海某,女,19岁。因剖腹产失血过多,经输血后,突然高烧40℃以上。经用青、链霉素等治疗,体温降低,一般情况反见恶化,神识昏愦,呼吸困难,白细胞高达20×109/L以上。因病情危重,不敢搬动,未作X线检查,于1959年1月3日邀吴佩衡会诊。患者神志不清,面唇青紫灰黯,舌质青乌,鼻翼煽动,呼吸忽起忽落,指甲青乌,脉弦硬而紧,按之无力而空。辨为心肾之阳衰弱已极,已现阳脱之象。治唯扶阳抑阴,强心固肾,主以大剂四逆汤加肉桂,药用:附片150g,干姜50g,肉桂(研末,泡水兑入)10g,甘草20g。预告病家,服药后若有呕吐反应,且吐后痰声不响,气不喘促,尚有一线生机。药后果吐痰涎,神识较前清醒,嗜卧无神,舌尖已见淡红,苔白滑厚腻,鼻翼不再煽动,咳出大量脓痰,脉象同前。前方加半夏10g,茯苓20g,甘草减为8g。三诊时神清,唇舌指甲青紫大退,午后潮热,仍有咳喘,咯大量脓痰,脉弦滑。前方出入:附片200g,干姜100g,上肉桂(研末,泡水兑入)10g,公丁5g,法夏、橘红各10g,细辛5g,甘草8g。此后病入坦途,诸症均减。经X线检查,双肺有多个空洞,内容物已大半排空。细菌培养,检出耐药性金葡菌,最后诊为?耐药性金葡菌急性严重型肺脓疡?。仍以附片150g,干姜50g,陈皮、杏仁、炙麻黄各8g善后,1周后痊愈。(《吴佩衡医案》)

按:此案颇能代表火神派诊治风格,其认症之独到,用药之峻重,皆非常医所及,读来令人钦佩。如此凶险之症,吴氏以其过人胆识,高超医技挽之,令人叹服。若从白细胞20

×109/L、咯吐脓痰、肺脓疡等入手,很可能陷入?痰热蕴肺?的认识中,用些鱼腥草、黄芩之类套方,一般医者难以免此俗套,那就很难想象是何后果矣。

二、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

上期文章?火神派述略?中,谈到火神派善用附子、干姜等热药,之所以如此,他们是有理论为本的。其核心就是?洞明阴阳之理?,?认证只分阴阳?,?万病总是在阴阳之中?,?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郑钦安语)。火神派首领郑钦安首阐其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天地一阴阳耳,分之为亿万阴阳,合之为一阴阳。于是以病参究,一病有一病之虚实,一病有一病之阴阳。知此,始明仲景之六经还是一经,人身之五气还是一气,三焦还是一焦,万病总是在阴阳之中。??总之,病情变化非一二端能尽,万变万化,不越阴阳两法。若逐经、逐脏、逐腑论之,旨多反晦,诚不若少之为愈也。??予非爱姜、附,恶归、地,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耳。学者苟能洞达阴阳之理,自然头头是道,又奚疑姜、附之不可用哉。?(《医法园通》)?万病总是在阴阳之中?,?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是火神派的理论核心;以大剂附子、干姜为主,则是其主要用药特点。为有助于理解这一理论,下面选析一些火神派这方面的案例,读者自然心领神会。

1 头痛

邓某,男,成年。初以受寒发病,误服辛凉,病经十几天,头痛如斧劈,势不可忍。午后恶寒身痛,脉沉弱无力,舌苔白滑而不渴饮。辨为寒客少阴,阻碍清阳不升,复因辛凉耗其真阳,正虚阳弱,阴寒遏滞经脉。头为诸阳之会,今为阴邪上攻,阳不足以运行,邪正相争,遂致是症。治以辅正除邪之法,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主之:

附片100g,干姜36g,麻黄10g,细辛5g,羌活10g。 1剂痛减其半,再剂霍然而愈。(《吴佩衡医案》)

按:如此暴痛如劈之头痛而能治愈,未用一味芎、芷、蝎、蜈之类套方套药,仗的是治病求本,从阴寒内盛着眼,以大剂附子、干姜取效,绝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俗辈所及。郑钦安《医法园通》对此早有论述:?因阳虚日久,不能镇纳浊阴,阴气上腾,有头痛如裂如劈,如泰山压顶,有欲绳索紧捆者,其人定见气喘唇舌青黑,渴饮滚汤,此属阳脱于上,乃属危候,法宜回阳收纳为要,如大剂白通四逆汤之类,缓则不救。?吴氏正本于此。

2 牙痛

孙某,男,38岁。受寒感冒,服辛凉解表银翘散1剂,旋即牙痛发作,痛引头额,夜不安寐,其势难忍。牙龈肿痛,齿根松动,不能咬合,以致水米不进,时时呻吟。舌尖红,苔薄白而润,脉虚数无力。辨为表寒误服辛凉,寒邪凝滞经络,里阳受损,虚火上浮。治宜宣散经络凝寒,引火归元,纳阳归肾,方用潜阳封髓丹加味:

附片45g,炙龟板、肉桂(研末,泡水兑入)、砂仁各9g,细辛5g,黄柏、白芷各9g,露蜂房6g,生姜12g,甘草9g。煎服1次,牙痛减轻,夜能安寐,再服则疼痛渐止。2剂服毕,牙龈肿痛痊愈。(《吴佩衡医案》)

按:此属虚火牙痛,极易误为实火。论其牙龈肿痛,舌尖赤红,确属火热。然从病史看,受寒感冒,服辛凉之剂,旋即牙痛,显然不符。舌尖虽红,但苔薄白而润,脉虚数无力,综合判断,属于?里阳受损,虚火上浮?。潜阳封髓丹正为此类证候而设,故而效如桴鼓。全方基本未用止痛药,完全从阳虚着眼,常医难及。

3 支气管哮喘

罗某,男,26岁。1962年4月,因风寒咳嗽,痰多,气紧,不能平卧,医院诊断为?支气管哮喘?,经治疗病情好转。1963年冬季,咳嗽加剧,心累气紧,动则尤甚,致卧床不起。治疗一段时间,基本缓解。1964年春,旧病复发,遂来求诊。初诊:喉间痰声漉漉,张口抬肩,气不接续,喘时汗出,痰多清稀,精

神萎靡,恶寒肢冷,面肿。舌质淡暗,苔白滑腻。此为少阴阳衰阴盛,气不归元,寒饮上逆而致。法宜壮阳驱阴,纳气归肾,以四逆汤加味主之:

制附片(久煎)、生姜各30g,炙甘草16g,上肉桂(冲服)10g,砂仁、白术各12g。4剂。

服上方后哮喘减,原方加茯苓,以增强利水、渗湿之效,续服5剂。三诊:哮喘明显减轻,继服上方月余。1979年6月追访,患者病愈后,始终坚持全日工作,14年来病未复发(《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

按:本例气急喘促,不能续接,张口抬肩,得长引一息为快,属元气不足之虚证。这与气促壅塞,不能布息,得呼出为快之实证不同。气藏于肺而根于肾,此证虚喘,喘则汗出,动则尤甚,恶寒肢冷,面浮神疲,痰涎稀薄,舌淡苔白,一派少阴虚喘之象。故自始至终,坚持壮阳驱阴,补肾纳气之法,阳旺邪消,哮喘自平,始终未用一味平喘之药,?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

4 咳嗽(慢性支气管炎)

安某,女,54岁。1966年因受风寒,咳嗽迁延12年。每年入秋则发,冬季加剧,甚则不能平卧。发作时服药虽可暂时缓解,但经常反复,日益加重,1978年8月来诊:每日阵发性剧咳,痰清稀,量多,头晕心累,气短,昼夜不能平卧。畏寒恶风,面足浮肿,脸色萎黄。舌质淡暗有瘀斑,舌体胖嫩边缘多齿痕,苔白滑,根部厚腻。此为少阴阳虚水泛,寒痰阻肺咳嗽。法宜温阳化气行水,以真武汤加减主之:

制附片(久煎)60g,茯苓24g,生姜30g,白术20g,桂枝10g。6剂。

二诊:咳嗽明显好转,痰亦减少过半,呼吸较前通畅,渐能平卧。面已不觉肿,舌质稍转红润,厚腻苔减。以干姜易生姜,加强温中补脾之效,上方续服6剂,诸证显著减轻。以苓桂术甘汤加味善后,诸证基本痊愈,入冬以来,再未重犯。(《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

按:本例每年秋冬外感,咳必复发,神疲身倦,恶寒肢冷,气短倚息难卧,面色晦滞,舌质暗淡无华,皆肾阳衰微、水饮内停之明证。水寒之气上泛,则头眩、心累;水气停于胸肺,则咳嗽不已,痰涎清稀量多,故气短难卧;水气溢于肌表,故面足浮肿沉重。舌质胖嫩,兼有齿印与瘀斑,舌苔白而厚腻,皆为水泛寒凝之象。投以真武汤,壮元阳以消阴翳,逐寒痰以清水源,以芍药易桂枝者,加速温经散寒,化气行水之功。不攻肺而肺之病自愈,不止咳而咳嗽自平。

5 慢性前列腺炎案

张某,男,57岁。慢性前列腺炎反复发作3年。开始仅尿频,睾丸不适。服中药清热利尿剂数剂,即告缓解。其后屡犯屡重,不仅尿急,尿频,尿路灼痛,并常感生殖器冰冷麻木。曾用中西医各种方法治疗,服清热解毒利湿等中药150多剂,自觉症状有增无减,并发展至阳萎,全身瘫软,步履艰难,被迫全休,1977年8月20日来诊:恶寒踡卧,肢体萎软,神靡,头晕,失眠,食欲大减。睾丸坠胀及腹,常感凉麻疼痛,小便浑浊频数,阳萎。面色萎黄暗黑,舌质淡白,全舌白苔密布,根部苔淡黄厚腻,脉沉微细。此为少阴阳衰,阴寒内盛,法宜补阳温肾,散寒止痛,以四逆汤加上肉桂主之:

川附片(久煎)、干姜各120g,炙甘草60g,上肉桂(研末冲服)15g。

连服3剂,少腹和睾丸坠胀疼痛减轻,小便色转清,尿频也好转,阳气渐复,复方附子、干姜减至60g;再加茯苓、炒白术以健脾除湿,继服30剂。头晕、失眠、恶寒、乏力,少腹及睾丸坠胀,均进一步减轻,生殖器凉麻感亦较前轻。舌质稍现红润,黄白厚腻之苔已减。继续温补肾阳,兼顾其阴,再佐以温中健脾为治,以四逆并理中汤加味主之:

川附片(久煎)、干姜、炙甘草各60g,党参30g,上肉桂(研末冲服)10g,冬虫夏草15g,宁枸杞3g,菟丝子30g,云苓20g。

服药10余剂,诸证继续好转。又服10余剂,前列腺炎基本痊愈。同时,多年来之低血压、头昏、失眠等证,亦均消失;

饮食骤增,精神大振。1977年12月初,病愈而恢复工作。(《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

按:慢性前列腺炎,一般都从湿热论治,多有套方套药,效果并不可*。本案服清热解毒利湿中药多剂,病情有增无减,亦可见其治未中的。范氏?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从阳虚阴盛着眼,以大剂四逆汤治之,未用一味清热利湿之药,3个月治愈3年痼疾,令人大开眼界,尽显火神派风格。

6 乳痈(乳腺炎)

尹某,女,25岁。1969年春季,产后6天,患右乳急性乳腺炎,经用青霉素和清热解毒中药内服外敷,10余天寒热不退,乳房红肿疼痛日渐加重,遂延吴氏诊治:发热恶寒,体温37 4~39 0℃,头身疼痛,右乳红肿灼热而硬,乳汁不通,痛彻腋下,呻吟不止。寝食不安,精神疲惫,欲寐无神。舌淡而含青,苔白厚腻,脉沉细而紧。辨为产后气血俱虚,感受风寒,气血凝滞,又误服苦寒之剂,伤正而益邪,遂致乳痈加重,法当扶正祛邪,温经散寒,活络通乳,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附片30g,麻黄9g,细辛6g,桂枝15g,川芎9g,通草6g,王不留行、炙香附各9g,生姜15g,甘草6g。

连服2剂,次日复诊,遍身汗出,夜能安寐,晨起已热退身凉,头身疼痛已愈。乳房红肿灼痛已减其半,脉已不紧,沉细和缓,舌质青色已退而转淡红,苔薄白,根部尚腻。证已见效,余邪未尽,气血未充,继以扶阳温化之法,方用茯苓桂枝汤加味:

茯苓、桂枝各15g,川芎9g,通草6g,细辛3g,炙香附9g,薏苡仁15g,附片45g,生姜15g。

连服2剂,乳房红肿完全消散,乳汁已通,以黄芪建中汤善后。(《吴佩衡医案》))

按:急性乳腺炎红肿热痛,发烧,似应辨为热毒之候。然此案发热而恶寒,头身疼痛,是为表证;服用清热解毒中药10余天不效,不支持热毒判断;而精神疲惫,欲寐无神,舌淡而含青,苔白厚腻,脉沉细而紧,则属阳气已虚之证。外见表邪,

内已阳虚,故取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之,药证相符,自然取效。全案未用一味清热解毒之品,确显吴氏火神派功力。

7 石淋

黄某,男,44岁。腰痛数年,X线摄片发现右肾盂结石10粒,小如花椒,大如蚕豆,1958年11月延吴佩衡诊治。腰痛时发,痛如绞作,延及腰腹,下引宗筋,痛甚则神怯而畏寒肢冷。小腹胀痛,小便短涩。饮食欠佳,精神疲乏。舌苔白滑而厚腻,脉沉迟无力。辨为肾脏寒极,水湿不化,内结成石。以温肾扶阳温化之法主之,四逆汤加味:

附片60g,干姜40g,桂枝、茯苓各30g,杜仲、上肉桂(研末,泡水兑入)各10g,北细辛、甘草各6g。

服药11剂后,经尿道相继排出结石4粒。X线复查,原来大如蚕豆者己不复见,此乃温化之功也。继以扶阳温化主之:

附片100g,干姜50g,狗脊10g,薏苡仁、桂枝各30g,上肉桂(研末,泡水兑入)10g,北细辛、甘草各6g。

前后服药数10剂,腰痛己不发作,于1959年1月恢复工作。X线复查,结石仅剩1粒。再以上方加减,最后1粒结石亦随尿排出,彻底治愈。(《吴佩衡医案》)

按:肾结石治疗,一般不离海金砂、金钱草之类利水通淋之品,平心而论,效果平平。吴佩衡未用此类套方套药,专从阴寒湿盛着眼,投以大剂附、姜,竞使结石排出,不治石,而治人,确实才高识妙。

8 瘿病(甲状腺左叶囊肿)

宋某,女,36岁。体质素弱,常患感冒。1977年5月,发现颈部左侧有一包块,约2cm×3cm,触之稍硬,随吞咽活动,无痛感。自觉心累,无其他明显症状。曾注射、口服消炎药,后服中药,均不效。经某医学院附院诊断为?甲状腺左叶囊肿?,建议手术治疗,未允。同年7月初求诊:左侧颈部出现包块已两月。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入夜难寐,手足清冷,恶寒,头昏,舌黯淡,苔淡黄而腻。此为瘿病,其证在少阴,兼太

阳之表,法宜扶正驱邪,温经解表,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主之:

麻黄10g,制附片(久煎)60g,辽细辛6g,桂枝10g,干姜、甘草各30g。

上方服3剂后,包块开始变软,心累乏力略有好转。药证相符,重剂方能速效。上方姜、附、草3味加倍,再服3剂。包块明显变小,舌质稍转淡红,苔黄腻减。又以初诊方续进10剂,包块逐渐消失。(《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 按:本例患者颈侧长包块,触之硬结,不与皮肤粘连,皮色如常,随吞咽而动,确系瘿病。太阳与少阴相表里,风寒湿邪,日久深入少阴,表里同病。阳气渐衰,营卫不固,寒凝气滞,日久壅于颈侧而成结。此案未泥于瘿肿多属痰气郁结,或火郁伤阴之常规。以太阳少阴证论治,温经解表,以畅气血;通阳散寒,以开凝聚,同样收到软坚散结之效。

9 鼻衄

秦某,男,64岁。素多痰湿,咳嗽多年。昨因咳嗽气急上气,忽然鼻血不止,注射止血针剂未止。1933年7月11日延吴佩衡急诊:面色惨淡,鼻衄不止,冷汗淋漓,沉迷无神,气息低弱呈奄奄一息状。舌淡夹青而少血色,脉芤虚欲散,二三至而一止。辨为气虚不能摄血,阳虚不能守阴,复因咳嗽挣破血络而衄。病势颇危,有阳气外脱之势,急宜扶阳收纳,若能血汗均止,尚有生机,以参附汤加味急救:

附片30g,高丽参10g,炮黑姜6g,甘草3g,大枣(烧黑存性)2枚。

服1剂则效,衄减,神气转佳,再剂血汗均己得止。原方加黄芪24g,附片增为60g,连服2剂,唇舌色已红润,脉来和缓有神,继续调理而愈。(《吴佩衡医案》)。

按:此症一派阳虚欲脱之象,辨之不难。难的是除炮姜一味外未用止血药,而以大剂附片扶阳为主,尽显吴氏火神派风格。

10 经闭

胡某,女,38岁。经闭4年,经治疗其效不显,所服中药大多破瘀攻下之品,渐至形寒,肢冷,颤抖,全身水肿,行动须人搀扶,1953年4月来诊。全身皆水肿,下肢尤甚,按之凹陷,遍体肌肉轻微颤抖。头昏,畏寒,不欲食,神疲倦卧,四肢清冷,声低气短。面色青暗无泽,舌淡,体胖,有齿痕,苔薄白,脉伏。此为少阴证经闭,阳虚水肿,法宜通阳渗湿,暖肾温中,以茯苓四逆汤加味主之:

茯苓30g,潞党参15g,炙甘草30g,干姜60g,制附片(久煎)120g,桂枝、炒白术各12g。

二诊:服完第1剂,小便清长,肿胀略有减轻,每餐可进食米饭1两。继服2剂后,肿胀明显好转,颤抖停止。嘱其原方再进3剂,并以炮姜易干姜,加血余炭30克,返家后续服。月余病愈。1979年7月追访,患者已63岁,自从26年前病愈后,直到经绝,月经一直正常,身体健康(《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

按:此证属脾肾阳虚,阴寒内积,而以少阴虚衰为主。畏寒、肢冷、神疲倦卧,声低气短,面色青暗,舌淡脉伏,皆一派少阴寒化之明症。治以茯苓四逆汤,虽病闭经,未用—味活血通经之品,径予大剂姜附温阳直攻病本,令人大开眼界。分析?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所选各案,有一个明显特点,套用一句先贤的话,就是:见喘不治喘,见血不治血,见石不排石,见瘤不攻瘤,炎症不清热,经闭不通经,……?总之,病情变化非一二端能尽,万变万化,不越阴阳两法。?完全摒弃俗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对症疗法,而是?认证只分阴阳?,?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均以大剂附子、干姜为治,应当说,这正是火神派的最基本特点,足以予人启迪。当然,疗效才是硬道理,各案疗效实在令人佩服。

三、寒热真假最紧要处

上3期医话介绍了火神派善用附子治病的案例,那确实是?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让我们领略了火神派的风格。其实,最能体现其水平的地方并不在此,而在于对寒热真假证候的辨识上。这主要指假热真寒和假寒真热两种错综复

杂、疑似难辨的局面,那才是关键时刻,所谓识见不明,?误用即死?的最紧要处。陈修园言之凿凿:?良医之救人,不过能辨认此阴阳而已;庸医之杀人,不过错认此阴阳而已。?火神派各家在这方面都有一套辨识寒热真假的功夫,常能在一派热象中辨出真寒,在一派寒象中辨出真热,力排众议,扶危救逆,力挽狂澜,演绎出许多令人惊叹的精彩案例,下面圈点一些这方面的案例以供赏析。

1 阴极似阳

杨某,男,32岁,云南姚安人。1923年3月,病发已20日,始因风寒,身热头痛,某医连进苦寒凉下方药10余剂,且重加犀角、羚羊角、黄连等,愈进愈剧,危在旦夕,始延吴氏诊治。患者?目赤,唇肿而焦,赤足露身,烦躁不眠,神昏谵语,身热似火,渴喜滚烫水饮。小便短赤,大便已数日不解,食物不进,脉浮虚欲散。?吴氏认为证系风寒误治之变证,误服苦寒太过,真阳逼越于外而成阴极似阳之症。?外虽现一派热象,是为假热;而内则寒凉已极,是为真寒。如确系阳证,内热薰蒸,应见大渴饮冷,岂有尚喜滚饮乎?况脉来虚浮欲散,是为阳气将脱之兆。?治之急宜回阳收纳,拟白通汤加上肉桂为方:附片60g,干姜26g,上肉桂(研末,泡水兑入)10g,葱白4茎。方子开好,病家称家中无人主持,未敢服药,实则犹疑不定。次日又延吴氏诊视,?仍执前方不变?。并告以先用肉桂泡水试服,若能耐受,则照方煎服。病家如法试之。服后即吐出涎痰碗许,人事稍清,内心爽快,遂进上方。病情即减,身热约退一二,出现恶寒肢冷之象。已无烦躁谵语之状,且得熟睡片刻。乃以四逆汤加上肉桂续服:附片100g,干姜36g,甘草12g,上肉桂(研末,泡水兑入)10g。服药1剂,身热退去四五,脉稍有神。尿赤而长,略进稀饭。再剂则热退七八,大便已通。唯咳嗽痰多夹血,病家另请数医诊视,皆云热证,出方不离苦寒凉下之法。鉴于前医之误,未敢轻试。其时病人吃梨一个,?当晚忽发狂打人,身热大作,有如前状。?又急邀吴氏诊视,见舌白而滑,?仍喜滚饮?,判为?阳神尚虚,阴寒未净。?仍主以大剂回阳祛寒之法,照第2方剂量加倍,另加

茯苓30g,半夏16g,北细辛4g,早晚各1剂。连服6剂,3天后再诊,身热已退,咳嗽渐愈,饮食增加,小便淡黄而长,大便转黄而溏。前方去半夏、细辛,加砂仁、白术、黄芪,连进10余剂,诸症俱愈。(《吴佩衡医案》)。

按:此案既显吴氏辨证准确,独具慧眼,又示其火神用药风格。在一派热象之中,以?渴喜滚烫水饮,脉浮虚欲散?为辨识阴证眼目,实在令人钦佩。其实,从其服苦寒凉下之药而病?愈进愈剧?,亦可推知绝非阳证,这同样是一辨证依据。最可奇者,病人吃一梨后,竟然?忽发狂打人,身热大作,有如前状?,此系阴证食凉必然加重之理,吃梨尚且如此,若进苦寒凉药呢?后果不堪想象。吴佩衡以多年经验总结了阴阳辨证十六字诀,可谓青囊之秘:阴证:身重恶寒,目瞑嗜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兼见口润不渴或喜热饮,口气不蒸手。阳证:身轻恶热,张目不眠,声音洪亮,口臭气粗。兼见烦渴喜冷饮,口气蒸手。

2 假热真寒

车某,男,74岁,四川成都人。1975年4月初感受风寒,全身不适。自拟温补汤剂服之,病未减轻,勉强外出散步,受风而病情加重。头昏体痛,面赤高热,神志恍惚。查体温39℃。诊为感冒高热,注射庆大霉素,高烧仍不退,病势危重,邀范氏至家中急诊:阵阵昏迷不醒,脉微欲绝。已高烧三日,虽身热异常,但重被覆盖,仍觉心中寒冷。饮食未进,二便闭塞。双颧潮红,舌淡润滑,苔厚腻而黑。辨证:患者高热,神昏,面赤,苔黑,二便不通,似阳热之象。但虽高热,反欲重被覆身;身热面赤,而四肢厥冷;二便不通,却腹无所苦;苔黑厚腻,但舌润有津;高烧神昏,无谵妄狂乱之象,而脉现沉微。参之年已古稀,体弱气衰,实一派少阴孤阳飞越之候,生气欲离,亡在倾刻。虽兼太阳表证,应先救其里,急投通脉四逆加葱白,直追散失欲绝之阳。处方:制附片(久煎)60g,生甘草30g,干姜、葱白各60g。服上方2剂,热退,黑苔显著减少。阳回而阴霾初消,阴阳格拒之象已解。但头痛、身痛,表证仍在;肾阳虚衰,不能化气,故仍二便不利。以麻黄附子甘草汤驱其

寒而固其阳,加葱白生少阳之气,处方:麻黄10g,制附片(久煎)60g,生甘草20g,葱白120g。上方服4剂,头不觉昏,二便通利,黑苔退尽,唯身痛未除。虽阳回表解,仍舌淡,肢冷,阴寒内盛,呈阳虚身痛之象。宜温升元阳而祛寒邪,以四逆加辽细辛主之。处方:制附片(久煎)60g,炙甘草20g,干姜30g,辽细辛6g。服2剂,余证悉除,以理中汤加味调理之。(《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

按:本例证似阳热,而脉微欲绝,脉证不符。范氏遇此寒热真假难分之际,全面审度,尤重舌诊,凡舌质淡或淡红、暗淡,舌体胖或有齿痕,舌苔白腻、灰腻、白滑者,均为附子或四逆汤的使用指征,此为范氏独到经验。本例其舌质淡,为阴寒内盛;苔黑而润滑有津,乃肾水上泛,断不可误认为阳热,实为阴寒内盛已极,虚寒外露之象。

四、祝味菊善用附子

细心的读者发现,前5期医话,介绍火神派的案例中,没举祝味菊先生的案例,而祝系火神派大家,这有点奇怪。祝味菊在理论上是典型的火神派,治病?首重阳气,阳衰一分,则病进一分;正旺一分,则邪却一分。既使高热病人,只要有阳气不足,均予扶阳,清热与扶阳并重。?他认为阴为物质,阳为机能;阴生于阳,阳用不衰,则阴气自然源源不断。阴之用亦在阳,一切营养物质只有在阳气作用下,才能为身体所用,结论:?阴不可盛,以平为度;阳不怕多,其要在秘。??未病重阴,既病重阳。??壮者滋阴为宜,怯者扶阳为本。??物质不足者滋其阴,机能不足者扶其阳。?火神派象吴佩衡、范中林辈,用方多为伤寒经方,附子用量动则100g以上,风格较为鲜明,这是火神派的典型作派。祝味菊亦宗《伤寒论》,《伤寒质难》为其代表著。但祝味菊用药不同于吴、范,而是自成体系,自有特点,在笔者看来,祝味菊系火神派的?另类?。归纳一下,祝味菊用药似乎有这样一些特点:

①善用附子,十方而用八九,典型的火神派风格。他说:?附子通十二经,可升可降,为百药之长。??我临床三十余

年所遇阳热实证百无一二,里阴(当是阳字———笔者注)虚证较多。?致其用量似乎未超过45g,不象吴、范二位,用量动则100g以上。虽有说法,他?最多用量可达三四两?,但笔者查其治案,一般少则12~15g,多则30g,未见有超过45g者。

②善于配伍,他说?我用附子可任我指使,要它走哪条经就走哪条经,要它归哪一脏即归哪一脏。奥秘就在于药物的配伍与监制,引经与佐使。?其常见配伍如附子加磁石,兴奋加镇静,具强壮之功,能抑制虚性兴奋,是其最常见配伍,十有七八,亦即以温阳潜镇为主;附子加枣仁,辛通加酸收,有缓和作用,能调节心血管系统植物神经之紊乱,治心动过速、早搏有效;附子加知母,辛热加甘寒,有温润作用,可治热性病心阳不振而兼口渴欲饮者。更奇者,他还常把石膏与附子同时使用,一以清热,一以扶阳,使其各行其道。对湿温伤寒(肠伤寒)症见高热、神昏,舌黑唇黑,也用附子,但与地黄配伍。很显然,这些配伍都是仲景从未用过的.

③他似乎不以经方为主,既或用之,亦是师其意而不泥其方。笔者称其?火神派另类?主要根据上面2、3两点。当然,这丝毫不能减其?火神派?的光彩,相反,恰恰证明了祝味菊风格独到的特点。同时这也说明火神派内部也是风格各异的,绝非一种模式,拘泥不化。事实上,医史中的伤寒派、温病派等也都是派内有派,风格各异的,这是完全正常的现象。

祝味菊用附子救治了不少危重病人,笔者在?火神派述略?一文的开头,曾介绍他治愈上海某巨贾就是一突出案例,下面再介绍他治愈沪上儿科名医徐小圃之子重症以供谈资。

徐小圃(1887—1961),20世纪30年代即为上海儿科名医,初以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为依据,临证用药以寒凉为主。某年夏季,徐的儿子徐伯远患?伤寒病?,身热不退。徐亲为诊治,然病情日进,恶候频见,儿濒于危。亲友建议请祝味菊会诊一决。徐叹曰:?我与祝君虽属莫逆之交,但学术观点不同,他擅温阳,人称‘祝附子’,今儿患热病,祝君来诊,无非温药而已,此犹抱薪救火,我孰忍目睹其自焚耶??又逾

日,徐孩奄奄一息。至此,徐小圃乃请祝来家诊视,但亦未抱希望。祝处方果然不出所料,第一味就是附子。徐小圃即闭门入寝,以待不幸。次晨,徐孩身热渐退,且可喂食米汤,后安然入睡。徐夫人即至小圃卧室报喜。徐闻叩门声,以为不测,急问:?何时不行的??待告以病势好转,始知大出所料,即往儿室,细审之与昨日已判若两人。徐孩康复,小圃百感交集,乃曰:?速将我‘儿科专家’招牌取下来,我连自己儿子都看不好,哪里还够资格,我要拜祝兄为师,苦学三年。?意颇坚决,亲自登门执弟子礼。祝味菊既惊又敬,扶之上座曰:?你我道中莫逆之交,各有片面之见,兄今如此,令人敬佩。若对我有兴趣,今后与兄切磋,取长补短。如蒙垂青,待令郎长大后可随我学医。?后徐之二子伯远、仲才果随祝味菊学医。徐小圃自此也一改故辙,由主?清?到主?温?,成为温阳派,?遂有祝派之称?。

按:此案颇有戏剧性,论声名徐小圃不在祝味菊之下,终因功夫不到,未能看透儿子病情。但徐小圃能虚心反躬,从善如流,执意拜祝味菊为师,精诚可嘉。祝味菊学问令人钦佩,门人、私淑者不少,如武进陈苏生几次拜访祝味菊,?听得许多闻所未闻的见解?,竟放弃自己诊务,以35岁之年执弟子礼于祝味菊门下,足见祝味菊影响之大。

五、?火神派?再述

去年曾写过一篇《火神派述略》(载本刊2004年3期),感到意犹未尽,同时又搜集了许多新资料,故而再议这一话题。

一般公认,凡能构成一家学派者,必须具备几个条件:第一,有一个独特的学术思想或者说学说,例如河间学派的火热论;第二,有一个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即宗师,例如补土派的李东垣,还要有一批跟随宗师的传人(亲炙或私淑),对其学说或尊崇,或信抑,或研究,甚至发扬之,从而形成一个?人才链?;第三,必须有阐述学说观点的有影响的传世著作,例如伤寒学派的《伤寒论》,温病学说的《温热论》等;当然还要

有相当的临床实践(医案)。这几条缺一不可,否则难以形成气候,更无以造成影响。按此标准衡量,火神派可谓条条具备,甚至可以说?十分过硬?。

1 火神派的学术思想

以郑钦安为代表的火神派最主要的学术思想是:重视阳气作用,善用扶阳方法治病,对阳虚阴盛病症的辨识深刻而全面,擅用大剂姜附等辛热药物,在有些方面超过前人,对后人也颇具影响。当然火神派的学术思想与以张景岳为代表的温补派有所不同,这一点笔者将在以后介绍。

2 火神派的宗师和传人

火神派的开山鼻祖是郑寿全。郑寿全(1824-1911),字钦安,四川邛崃人,清同治年间,在成都开创了?火神派?,《邛崃县志》称其为?火神派首领?。以重视阳气,善用附子干姜等辛热药著称,人誉?郑火神?,?姜附先生?。誉满川蜀。郑钦安中年设帐授徒,自然桃李众多,传人不在少数。从有限的资料中可知,入室弟子有卢铸之(1876-1963)先生,光绪十六年从师于郑钦安先生学医达11年之久,继承郑钦安学术思想,屡起沉疴,时人尊呼为?卢火神?。儿子卢永定传其衣钵,在60余年实践中善用大剂附子、桂枝、生姜等品,屡起沉疴痼疾,民间亦尊为?卢火神?。卢永定有弟子黎吕琼,今在成都七院工作,临证亦常用大剂量附子、生姜等品,屡愈顽疾。

另有郑仲宾先生,?少时师承郑钦安?,后毕业于京师大学堂,蜀中名医,解放前逝世。私淑郑钦安者应该更多,举其要者录之。

吴佩衡(1886-1971),四川会理县人,云南四大名医之一。推崇郑氏学说,认为?郑钦安先生的著作是在实践中阐扬仲景医学的真理,其独到之处,能发前人所未发,笔者认为在治疗疾病上很有价值,可以作为中医科学化的基本材料。?解放后任云南中医学院院长,可谓桃李满门。儿子吴生元继其衣钵,现为云南中医学院附院主任医师。

祝味菊(1884-1951),浙江人,弱冠入蜀,从刘雨笙等研读医经,沪上名医。门人有王兆基、徐伯达、徐仲才、胡觉人、陈苏生等。儿科名医徐小圃早年偏重于?小儿纯阳,无烦益火?的理论,用药主?清?。后因其子患?伤寒?垂危,自治不效,请祝味菊用附子等药化险为夷,乃虚心向祝氏求教,亦成擅用附子大家。另一沪上名医陈耀堂(1897-1980),亦曾从学于祝味菊,自谓:?余临诊四十年来,平时喜用温剂,而尤常用附子,对疑难重症,则能应手取效。?

吴佩衡与祝味菊二公均以善用附子著称,人誉?祝附子?、?祝附子?,声名似乎著于郑钦安,为火神派增辉不少,当然这可能与年代久近有关。

唐步祺,87岁,四川名医。祖父唐蓉生私淑郑钦安,唐步祺幼承庭训,研习郑氏之学,民间誉为?唐火神?。唐步祺老先生终身钻研火神派思想,晚年穷十五年之功撰成《郑钦安医书阐释》一书,堪称火神派代表人物,其弟子遍及海内外。

范中林、补小南、刘民叔(1897-1960)等川蜀名医,贵州名医李彦师等,均能发扬火神派思想,擅用附子,而有?某附子?之称。

综上所述,完全可以看出,火神派作为独特的医学流派确实具备各项条件,与其它医派相比,毫不逊色。从大量医案中,可以看出火神派诸家擅用附子干姜屡起大证、重证(笔者前曾在《壶天漫笔》中多次介绍),惊世骇俗,在全国独树一帜,而且代有传人,发扬光大,历百余年而不衰,至今犹有余韵。当今该学派有些式微,是有多种原因的,唯其如此,才有努力发掘的必要。

3 火神派的著作

郑钦安的《医理真传》成书于清同治八年(1869),这是火神派的奠基之作,《医法园通》成书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该书羽翼了《医理真传》。郑氏还著有《伤寒恒论》。据《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统计,郑钦安三种医著在1869—1940

年间曾多次刊印,共有30种版本流传于世。在清末,刊行版本种类之多,刊行频率如此之高,除了经典医籍和陈修园的著作外,能如此流行和传播的医书是少见的。1962年云南中医学院将《医理真传》和《医法园通》作为教参资料翻印;1987年、1990年四川巴蜀书社先后校点出版《医理真传》和《医法园通》(唐步祺);1993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校点刊行《医理真传》和《医法园通》(余永敏等);1994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影印发行上述两书;1996年四川巴蜀书社出版《郑钦安医书阐释》(唐步祺),含郑氏所著三本著作。郑钦安火神派思想可谓薪火灯传。

其它还有重庆龚志贤、成都戴云波、无锡张剑秋、湘潭朱卓夫(1893-1969)、西昌张紫衣、云南李继昌先生等皆受火神影响,以擅用附子著称。限于眼界,其它未知的火神派传人更是不知凡几。回顾一下,医史上除张景岳以擅用熟地而称?张熟地?,余师愚以擅用石膏而称?余石膏?以外,象火神派这样众多医家享有?某火神?、?某附子?之誉者,可说绝无仅有,足证其用药风格之鲜明,历代薪传不断,影响堪称深远。单从这一点上可以说,其它医派都远不可及.

其它火神派传人的著作主要有:祝味菊:《伤寒质难》、《祝味菊医案选》等;吴佩衡:《麻疹发微》、《伤寒论新注》、《吴佩衡医案》等;卢铸之:《郑钦安先生医书集注》、《金匮要略恒解》、《卢氏医学心法》、《卢氏临证实验录》等;刘民叔:《素问痿论释难》、《伤寒论霍乱训解》、《肿胀十三方》、《华阳医说》、《鲁楼医案》等。范中林:《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等等。这些都是研究火神派思想的重要资料。

中医火神派部分医案全解

中医火神派部分医案全 解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中医火神派部分医案全解 火神派概述 (—)火神派释义 1、火神派的学术思想 任何一个医学流派的创立和发展,都必须提出新的理论和观点。以郑钦安为代表的火神派学术思想最主要的是: (1)以阴阳为纲,判分万病,“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是其最基本的学术观点。(2)重视阳气,强调扶阳是其理论核心,临床擅用附子,对姜附等药物的应用独树一帜,并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 (3)对阴证的认识十分全面,对阴寒偏盛导致虚阳上浮、外越所引的阴火(假热)证的辨识尤其深刻,独具慧眼,此为其学术思想最精华的部分,同时提出阴阳辨诀,用药真机,作为辨别阴阳的纲领,可谓经世致用。 这些学术观点前后呼应,一以贯之,形成一个独立的思想体系,即火神派学术思想的主要内涵。 (=)关于火神的评价 郑钦安的理论,贯穿以阴阳为总纲,万病不出六经宗旨,不出一元真气的学术思想。特重阳虚阴盛之阐发,达到登峰造极。善用大剂量姜、桂、附以回阳救逆,拯人于危。其于阳虚辨治所积累之独到经验,实发前人之所未发,乃祖国医学之瑰宝,千古一人而已!(三)注重扶阳,擅用姜附 火神派的学术思想上面已经概要介绍,这里再详细阐述一下其最重要的学术观点。郑钦安重视阳气,在人身各种阳气中,又特别推重肾阳,认为是人身立命之根本,这是就正常生理而言。在病理状态下,自然也重视阳气,认为“万病皆损于阳气”,阳气无伤,百病自

然不作。有阳则生,无阳则死。也就是说阳气衰弱与否是疾病善恶转化的关键。故其治病立法,首重扶阳,临证时首先考虑元气损伤情况,以辛热之药扶阳抑阴,擅用姜、附、四逆汤之类的方药,形成非常鲜明的用药风格。 1、注重扶阳,元气为本 郑钦安注重阳气,无疑是他倡导火神派的理论基础。那么在人体患病时,他自然也要以元气为本,倡导扶阳,对扶阳抑阴有着深刻的认识,形成独具特色的扶阳理论。这方面郑氏有很多论述:“外感内伤,皆本此一元有损耳。病有万端,亦非数十条可尽,学者即有这点元气上探求盈虚出入消息,虽千万病情,亦不能出其范围”。仲景立法,只在这先天之元阴、元阳上探取盛衰,不专在后天之五行生克上追求。附子、大黄,诚阴阳二症之大脚也。 他以中风一症为例,突出表达了推崇扶阳的观点:“众人皆作中风治之,专主祛风化痰不效。予经手专主先天真阳衰损,在此下手,兼看何部病情独现,用药即在此攸分。要知人之所以奉生而不死者,恃此先天一点真气耳。真气衰天何部,内邪外邪即有此处窃发。治之但扶其真元,内外两邪皆能绝灭,是不治邪而实以治邪,见痰化痰,而是”专主先天真阳衰损,在此下手,治之但扶其真元。 还有健忘一症,老年人居多,世多以为心脾不足,精血亏损所致为主,用药专以天王补心、宁神定志诸方,确是市习常法。郑氏则认为,此症“总以精神不足为主”,属阳气亏虚,治应培补阳气,方用白

中医科特色诊疗规范

中医特色诊疗规范 一、中药熏洗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双下肢血管病变)。 中药熏洗疗法:是将煎好的药汁待温后,只洗患处而不熏,适用于适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四肢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2.作用:温经通络,活血止痛。 3.处方:透骨草、桂枝、艾叶、红花、当归、川芎、威灵仙、当归、路路通,煎汤外洗 4、治疗方法:中药煎汤,熏洗下肢及患处。 5.禁忌症 ①患处皮肤有感染者; ②严重心脏病、严重高血压未控制者。 二、灌肠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肾病(糖尿病肾病)、消渴肠病便秘。 中药保留灌肠是在张仲景蜜煎导法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 的中医外治法之一,符合“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开鬼门,洁净府”的中医理论。而现代医学认为:直肠壁组织具有选择性吸收和排泄的半透膜及丰富的静脉丛,药液由肠壁半透膜吸入,经静脉丛,通过门静脉及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吸入人体内病灶,并通过肠道渗透作用,也会在局部起作用。因此,中药灌肠不仅可以发挥药物的疗效,而且能直达病所,克服药物的不良反应。适用糖尿病肾病、消渴肠病便秘患者。 2.作用:通便、降浊、排毒。 3、辨证用药:选取生大黄、蒲公英、木香、红花、生龙牡、丹参等药物,可根据病情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腹胀者厚朴、枳壳等药物加减

4、治疗方法:一般采用的有保留灌肠、高位灌肠、不保留灌肠等。 5、禁忌症: ①严重心脏病、严重贫血、严重痔疮者; ②早期妊娠、肠道手术后、不明原因肠出血者; ③精神障碍者。 三、耳穴贴敷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糖尿病)贴敷疗法可以缓解或消除糖尿病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的康复。 2.作用:调节内分泌,改胰岛功能。 3、选穴处方:胰腺、内分泌、三焦、神门、肺、肾、肾上腺。 4、禁忌症: 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 ②皮肤破损 四、穴位注射 1.适应症: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 2.作用:缓解消渴肠病引起腹痛、便秘、腹泻等症状;营养神经:改善消渴痹症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3.选穴:足三里 4.治疗方法:消渴肠病腹痛:654-2穴位注射,以解痉止痛。消渴痹症:甲钴胺、维生素B1穴位注射以营养神经。 5.禁忌症: ①有晕针史者; ②精神障碍者; ③有出血性疾病者;

中医药技术方法操作规范标准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 行针基本手法 3.1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中医火神派案例赏析张存悌 2

案例赏析火神派 张存悌一、?火神派?述略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滩名医辈出,各显身手。1929年秋,上海一巨贾,因患伤寒遍请中西医高手诊治,病势日增,某名医断为?误投辛燥,法在不救?。名医祝味菊力排众议,全力承揽,?具结?担保,果断采用附、桂、麻、姜之剂,不数日而愈。当时沪上医界为之轰动,不仅赞其医术,更佩服其?具结?担保之勇气。陆渊雷谓?君(祝味菊)心思敏锐,又自幼专力治医,造诣非予所及。?徐相任称他为?国医中不羁才是也?。名医章次公也大为叹服,自谓:?此后一逢先生则奉手承教,俯首无辞。?考陆、章诸公皆为沪上医硕,自视颇高,能说出如此肺腑之语,足见对祝味菊钦佩之情。郑寿全(1804—1901),字钦安,四川邛崃人,清同治年间,在成都开创了?火神派?,誉满全川,《邛崃县志》称其为?火神派首领?。以善用附子,单刀直入,拨乱反正著称,?人咸目予为姜附先生?,实医林一代雄杰。传此派之学者,百余年来不乏其人。吴佩衡(1888—1971)南下昆明,云南遂有?吴附子?之名,他尤以善用附子治麻疹逆证而风靡一时。 祝味菊(1884—1951)东去上海,沪上医界几无不知?祝附子?者,他治热病,虽高热神昏,唇焦舌蔽,亦用附子,认为热病不死于发热,而死于心衰。吴、祝二位,驰名华夏,其影响较之郑钦安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中祝味菊还是第一个提出?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概念者。其它还有华阳刘民叔(川藉沪上名医),以及卢铸之(有火神之称)、补小南、范中林、龚志贤(重庆)、戴云波(成都)等,皆为四川人,这一点颇有意味。其中祝味菊虽系浙江人,但弱冠(25岁)入川,拜蜀中名医刘雨笙等3人为师,数年学成,且在四川度过了17年的光景,逐步形成温补为特点的用药风格,1926年为避?川乱?才迁居上海,名扬沪上。

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0年下发的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结合我县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各科室常见病种的中医特色治疗及操作规范。各科室必须按照执行。 一、脑病科: 1.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 针灸治疗(病情平稳后即可进行),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穴贴敷、灸法和拔罐。 推拿治疗 熏洗疗法 康复训练 2.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 针灸治疗(采用传统针刺方法辩证取穴和循经取穴)治疗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穴贴敷、灸法和拔罐。 推拿治疗 熏洗疗法 康复训练 3.痴呆: 针灸治疗:采用辨经刺井法,颞三针疗法。 康复疗法 推拿疗法 4.眩晕:

针刺疗法包括体针、耳穴、耳尖放血疗法。 5.头痛(偏头痛): 推拿按摩 针灸治疗:根据头痛的轻重缓急或针、或灸、或点刺放血、或局部取穴,方法有耳针、电针、腕踝针;热敏灸疗法、浅针疗法、火针疗法(用于偏头痛发作期或预防性治疗)。 6.假性延髓麻痹: 针刺治疗:可采用项针疗法、醒脑开窍针刺法、头体针疗法。 康复训练:包括吞咽功能训练和言语训练,参照相关诊疗常规进行。 二、急诊科: 1.外感发热: 退热治疗包括针刺退热、刮痧退热、药物擦浴退热。 三、心病科: 1.心悸:包括体针、耳针。 2.病毒性心肌炎:包括体针、耳针。 四、精神科: 1.不寐(失眠): 针灸治疗:包括体针、耳针、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热敏灸、浅针疗法等。 中药足浴。

2.郁病(抑郁症): 针灸治疗:体针、耳针、温灸。 理疗 五、肺病科: 1.风温肺病: 根据患者病情和临床实际情况,可选用耳尖放血、中药保留灌肠、刮痧法、拔罐法、经络刺激法。 2.咳嗽: 针灸治疗 药物敷贴 砭术、刮痧、拔罐疗法 雷火灸、热敏灸、经络刺激法 3.哮病(支气管哮喘): 针灸治疗 其他疗法:包括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电磁波疗法、经络刺激法。 六、骨伤科: 1.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 手法:包括松解类手法、整复类手法。 针灸疗法:针刺法、灸法。 牵引疗法

中医理疗技术操作规范

(一)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1.操作规范: (1)在操作部位涂上刮痧介质(如刮痧油、冷开水、香油或中药提取浓缩液等)后,操作者手持刮痧板(或光滑的硬币、铜勺柄、瓷碗、药匙、有机玻璃纽扣),在施术部位按一定的力度刮拭,直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 (2)刮板与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度-90度进行刮痧刮拭方向从颈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从上向下刮拭,从内向外刮拭。 (3)刮痧关键在于力度与速度的掌握和控制。“重而不板,轻而不浮”是力度的要求。刮拭操作时,要不停地询问病人的主观感受,并注意观察局部皮肤的情况。“快而不滑,慢而不滞”是速度的要求。 (4)刮痧时间一般每个部位刮3-5分钟,最长不超20分钟。 2.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刮痧治疗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试部位。 (2)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原则。 (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试出痧。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 (4)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忌洗凉水澡。 (5)空腹、过度疲劳患者忌刮;低血压、低血糖、过度虚弱和神经紧张特别怕痛的患者轻刮。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妇女的乳头禁刮;白血病,血小板少慎刮;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者、肾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肿者禁刮。 (6)刮痧板一定要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二)火罐技术操作规程 1.操作规范: (1)暴露须拔罐部位(选择肌肉较为丰满、平整处)。 (2)用闪火器(镊子、血管钳或细铁丝制作)夹取95%酒精棉球,点燃。 (3)一手持罐,罐口向下,另一手持燃有酒精棉球之闪火器,迅速伸入罐内闪火立即退出,同时将罐叩按在所选部位上。 (4)待罐内皮肤隆起并呈红紫现象,留置5~15分钟。 (5)起罐时,一手按住罐口皮肤,另一手扶住罐体,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即可脱落。(6)拔罐后除留罐外,尚可在火罐吸着后,立即拔下,再闪火再吸、再拔,反复多次称闪罐;若待火罐吸着后,一手扶住罐体,用力上下左右慢慢来回推动,称走罐,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若患处皮肤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再行拔罐,留置10分钟后,起罐消毒皮肤,称刺血拔罐。 2.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火神派

火神派简介 中医是用来干什么的?别费话是用来看病的! 看病最重要的是什么,疗效!!火神派就是一个有很高疗效的中医流派! 请大家看一个医案。 蒋某,口糜,满口生白疮,容易疲乏,特别怕冷。先用炮姜加甘草汤加桔梗,无不良反应,继以附子理中汤4剂,最后用潜阳丹四剂而愈。虽食煎炒辛辣食物,亦未复发。 “以后用此方治愈此类病症,数十例” 评析:在《医法圆通卷一》中,郑氏说到〃〃〃〃〃口糜者,满口生白疮,系胃火旺也。”对于口糜,西医学称之为口腔溃疡者,“亦非仅由胃火所致,有因虚火上浮引起的”“唐氏举自己的案例证明,并用此法治愈这类患者数十人”可见此类患者并不少见。郑氏一向强调,头面五官各症,常存阴火概念。 关于本案所用前后3方,为唐氏治疗虚阳上浮,治疗五官诸症诸症如咽炎,喉炎等用药常规套路。其中首选炮姜甘草加桔梗,具有一定的试探意义,若无不良反应或不加重,即考虑用附子理中汤或潜阳丹进取。 节选张存悌《中医火神派医案全解》 郑钦安火神派是由清代末年四川名医著名伤寒学家郑钦安创立的一个重要学派。 阴阳阴阳为纲辨认万病 阳气火神派已扶阳学说为理论,注重阳气。 附子临床上以擅用附子而著称。 重要传人卢门三代(卢铸之,卢永定,卢崇汉)云南吴佩衡(其子吴容祖),上海祝味菊,唐步琪,李可,刘力红。。。。。。。《医理真传》火神派奠基之作 火神派完全可以登堂入室,可以说是中医的正统!

火神派基本学术观点 1.阴阳为纲判分万病。 良医之救人不过能辨认此阴阳而已,庸医之杀人,不过错认此阴阳而已 “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证。亦不难于识证,而难于识阴阳”“是以病参究,一病有一病之阴阳,知此,始明仲景之六经还是一经,人身五气还是一气,三焦还是一焦,万病总是在阴阳之中”。“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内经) “余考究多年,用药有一点真机,与众不同,无论上下诸证,不问男女老幼,但见舌青,满口津液,脉息无神,其人安静,唇口淡白,口不渴,即渴喜热饮,二便自利者,即外现大热,身疼头痛,目肿,口疮,一切诸症,一概不究,用药专在这先天之极真种子上治之, 百发百中。若见舌苔下黄,津液枯槁,口渴饮冷,脉息有神,其人烦躁,即身冷如冰,一概不究,专在这先天立极之元阴上求之,百发百中!”《医理真传》 舌----舌青滑或淡白,满口津液(最重视) 脉----脉息无神,浮空或细微无力 神----其人安静,目暝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 色----面色唇口淡白

2020年中医特色诊疗规范(课件)

2020年中医特色诊疗规范(课 件) 一、中药熏洗疗法规 范 1.适应症: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双下肢血管病变). 中药熏洗疗法:是将煎好的药汁待温后,只洗患处而不熏,适用于适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四肢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2。作用:温经通络,活血止痛。 3。处方:透骨草、桂枝、艾叶、红花、当归、川芎、威灵仙、当归、路路通,煎汤外洗 4、治疗方法:中药煎汤,熏洗下肢及患处。 5.禁忌症 ①患处皮肤有感染者; ②严重心脏病、严重高血压未控制者. 二、耳穴贴敷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糖尿病)贴敷疗法可以缓解或消除糖尿病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的康复. 2。作用:调节内分泌,改胰岛功能。 3、选穴处方:胰腺、内分泌、三焦、神门、肺、肾、肾上腺。 4、禁忌症: 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 ②皮肤破损 三、中药贴敷 1.适应症: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适用于糖尿病肠病引起的腹痛、腹泻、便秘等。各种病症眩晕(高血压病)。 2.作用:温阳止泻、散寒止痛等 3.部位及选穴:肚脐、涌泉 4。治疗方法:腹泻者:肉桂、车前子以温阳渗湿止泻。腹痛者:附子、肉桂温阳散寒止痛。眩晕(高血压病),吴茱萸、川芎贴涌泉穴. 5、禁忌症: 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

②皮肤破损 四、刮痧 适应症: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 刮痧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的一种疗法。此法可疏通腠理,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达到治疗的目的。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民间广泛流传于治疗发痧(中暑)、绞肠痧、吊绞痧等证。......感谢聆听 禁忌症:该诊疗技术的禁忌症 操作规范: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刮痧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根据病情,确定刮痧部位。常用部位有头颈部、背部、胸部及四肢。 4. 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 5。手持刮具,蘸水或药液,在选定的部位,从上至下刮擦皮肤,要向单一方向,不要来回刮。用力要均匀,禁用暴力。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汇编)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松木坪镇中心卫生院中医科

目录 1、针刺技术操作规程…… 2、敷药技术操作规程…… 3、熏洗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4、艾灸技术操作规程…… 5、拔罐技术操作规程…… 6、推拿技术操作规程…… 7、耳穴埋籽技术操作规程…… 8、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9、红外线治疗仪操作规程…… 10、温针灸技术操作规程…… 11、穴位注射技术操作规程…… 12、牵引治疗操作规程…… 13、中频电疗技术操作规程…

一、针刺技术操作规程毫 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进针法 图1-1指切进针法 1.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图1-1) 1.2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

穴,如腹部的穴位。 1.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图10-69) 2.进针角度和深度 2.1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中医火神派案例赏析张存悌

案例赏析火神派 张存悌一、“火神派”述略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滩名医辈出,各显身手。1929年秋,上海一巨贾,因患伤寒遍请中西医高手诊治,病势日增,某名医断为“误投辛燥,法在不救”。名医祝味菊力排众议,全力承揽,“具结”担保,果断采用附、桂、麻、姜之剂,不数日而愈。当时沪上医界为之轰动,不仅赞其医术,更佩服其“具结”担保之勇气。陆渊雷谓“君(祝味菊)心思敏锐,又自幼专力治医,造诣非予所及。”徐相任称他为“国医中不羁才是也”。名医章次公也大为叹服,自谓:“此后一逢先生则奉手承教,俯首无辞。”考陆、章诸公皆为沪上医硕,自视颇高,能说出如此肺腑之语,足见对祝味菊钦佩之情。郑寿全(1804—1901),字钦安,四川邛崃人,清同治年间,在成都开创了“火神派”,誉满全川,《邛崃县志》称其为“火神派首领”。以善用附子,单刀直入,拨乱反正著称,“人咸目予为姜附先生”,实医林一代雄杰。传此派之学者,百余年来不乏其人。吴佩衡(1888—1971)南下昆明,云南遂有“吴附子”之名,他尤以善用附子治麻疹逆证而风靡一时。 祝味菊(1884—1951)东去上海,沪上医界几无不知“祝附子”者,他治热病,虽高热神昏,唇焦舌蔽,亦用附子,认为热病不死于发热,而死于心衰。吴、祝二位,驰名华夏,其影响较之郑钦安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中祝味菊还是第一个提出“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概念者。其它还有华阳刘民叔(川藉沪上名医),以及卢铸之(有火神之称)、补小南、范中林、龚志贤(重庆)、戴云波(成都)等,皆为四川人,这一点颇有意味。其中祝味菊虽系浙江人,但弱冠(25岁)入川,拜蜀中名医刘雨笙等3人为师,数年学成,且在四川度过了17年的光景,逐步形成温补为特点的用药风格,1926年为避“川乱”才迁居上海,名扬沪上。

中医科规章制度诊疗规范

阜宁县罗桥镇卫生院中医工作制度 1.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中医药政策及法律法规,做到依法执业、文明行医。 2. 设立中医管理科,建立中医科,开设中医特色专科(专病),有专(兼)职人员负责中医药管理工作。 3. 建立中医工作台帐,健全中医药工作制度。中医工作年初有计划,工作有记录,半年有检查,年终有总结。 4. 运用中医理、法、方、药诊疗方法,以及针灸、推拿、火罐、敷贴、刮痧、熏洗、穴位注射、热熨等中医适宜技术处理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 5. 制定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划,定期组织中医药业务学习,做好中医药人员岗位培训、学历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 6. 根据理、法、方、药的原则,定期开展中医药医疗质量与医疗文书书写规范的检查与评审,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 8. 加强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做好中医药相关信息的收集、汇总和上报工作。 9. 承担村卫生站的中医药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指导乡村中医药人员自采、自种、自用中草药。

10. 继承并整理名老中医药师学术经验,积极采集民间土、单、验方及独特疗法加以整理、筛选、验证,对确有疗效的要推广应用。 中医管理科工作制度 1. 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中医医疗机构管理办法》及国家、省、市制定的中医药方针、政策和法规。 2.拟定本单位中医、中药及中西医结合发展计划,制定和完善中医药工作制度、职责和医疗服务规范。 3.指导、监督医院及村(社)卫生站中医药工作,定期开展医疗、护理、药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督查。 4. 制定本单位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划,组织中医药成人教育、继续教育、临床岗位培训和师承工作; 5. 倡议中医“治未病”理念,积极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6. 组织指导医院中医药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作,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 7. 积极参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组织实施中医药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

中医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技术临床操作规范 一、针灸操作技术规范 1、掌握好各种手法的操作,熟练提插、捻转的基本功。 2、选择正确的体位,便于取穴、操作,使病人感觉文舒服,防止发生意外。 3、针具必须高压消毒,仔细检查针具,坚持一针一穴,用于某些传染病患者的针具,必须另外放置,严密消毒,预防交叉感染。 4、施术部位规范消毒,医生的手指应在施术前用肥皂水洗擦干净。 5、施术前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减轻病人的精神负担,做到态度和蔼、语言亲切、举止文明。 6、注意针刺的各个环节,如进针、留针、行针、出行等,出针后要检查针具、针数,防止遗漏。 7、防止意外情况,晕针、滞针、弯针、断针、血针、血肿、气胸等发生,一旦发生应及时、准确处理,如情况危急应报告有关部门。 8、施灸或拔罐时,不要烧伤病人的肌肤及衣物,防止火灾的发生。 9、运用电器时,如电针、红外线、TDP、瘫痪治疗仪等要保障用电安全,用后要立即切断电源。 10、治疗过程中,医生应集中精力,不能左顾右盼,与人交谈,接待客人。

二、红外线治疗仪操作规范 1、目的:使红外线光束投照环境人体治疗部位之皮肤。 2、操作要领: (1)灯距适宜并及时调节; (2)灯头不悬垂于人体上。 3、操作方法: (1)先开灯预热2-5分钟,待热后再行治疗; (2)向初诊患者讲清注意事项后,采取舒适体位,并露出患部; (3)治疗区接近头部时就应布帘将眼盖住; (4)灯距4-70cm,斜上方可旁侧,然后记下开灯时间; (5)治疗时经常询问患者感觉,以温热舒适为宜,观察局部并及时调节距离; (6)每日治疗1-2次,一般每次30分钟,15次为一疗程。 4、注意事项: (1)知觉丧失者禁忌治疗,有知觉障碍者注意; (2)治疗中有头晕心慌等则停止治疗。 三、超短波治疗操作规范 1、目的:使用波电场中心作用到人体之治疗部位。 2、操作要领: (1)治疗部位要处于电场之中心; (2)剂量之分级要掌握准确。 3、操作方法:

中医特色诊疗操作规范

一中药熏洗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双下肢血管病变)。 中药熏洗疗法:是将煎好的药汁待温后,只洗患处而不熏,适用于适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四肢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2.作用:温经通络,活血止痛。。 3.处方:透骨草、桂枝、艾叶、红花、当归、川芎、威灵仙、当归、路路通,煎汤外洗 4、治疗方法: 中药煎汤,熏洗下肢及患处。 5.禁忌症 ①患处皮肤有感染者; ②严重心脏病、严重高血压未控制者。 二灌肠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肾病(糖尿病肾病)、消渴肠病便秘。中药保留灌肠是在张仲景蜜煎导法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中医外治法之一,符合“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开鬼门,洁净府”的中医理论。而现代医学认为:直肠壁组织具有选择性吸收和排泄的半透膜及丰富的静脉丛,药液由肠壁半透膜吸入,经静脉丛,通过门静脉及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吸入人体内病灶,并通过肠道渗透作用,也会在局部起作用。因此,中药灌肠不仅可以发挥药物的疗效,而且能直达病所,克服药物的不良反应。适用糖尿病肾病、消渴肠病便秘患者。

2.作用:通便、降浊、排毒。。 3、辨证用药: 选取生大黄、蒲公英、木香、红花、生龙牡、丹参等药物,可根据病情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腹胀者厚朴、枳壳等药物加减 4、治疗方法: 一般采用的有保留灌肠、高位灌肠、不保留灌肠等。 5、禁忌症: ①严重心脏病、严重贫血、严重痔疮者; ②早期妊娠、肠道手术后、不明原因肠出血者; ③精神障碍者。 三耳穴贴敷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糖尿病) 贴敷疗法可以缓解或消除糖尿病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的康复。 2.作用:调节内分泌,改胰岛功能。 3、选穴处方: 胰腺、内分泌、三焦、神门、肺、肾、肾上腺。 4、禁忌症: 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 ②皮肤破损 四穴位注射 1.适应症: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

中医养生技术操作规范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解读及推广 规范名称如下:《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药酒》、《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穴位贴敷》、《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砭术》、《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艾灸》、《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少儿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脊柱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全身推拿》等;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 前言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系列标准包括《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脊柱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全身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少儿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砭石》《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艾灸》《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药酒》《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贴敷》8项标准。 本《规范》依据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编制。本《规范》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提出并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归口。《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主要起草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主要起草人:忻玮,徐陆周,常海沧。本规范附录为资料性附录。 引言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以下简称《规范》)是我国用于指导和规范传统的膏方养生的处方配伍、制作加工和服用等各环节的规范性文件。编写和颁布本《规范》的目的在于为目前众多开展膏方服务的机构、从业中医师、生产加工人员,以及服用膏方的人群提供指导,使膏方养生更加规范化,更具安全性和可靠性,使之能更好地为广大民众的健康服务。《规范》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立项的标准化项目之一,于2008年12月正式立项。2009年1月,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在北京成立《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编写委员会,设计论证了《规范》整体框架,首先组织编撰《膏方》部分作为样稿,并对编写体例、内容、时间安排和编写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2009年4月,《膏方》初稿完成并提请邓铁涛、余瀛鳌、颜德馨等著名中医专家审定。2009年5月,中和亚健康服务中心组织召开《规范》编撰论证会,同时对编写内容进行了分工并提出具体要求。《规范》由中医养生保健技术领域权威专家编写。每一具体技术规范以权威专家为核心形成编写团队,并广泛听取相关学科专家意见,集体讨论后确定。2009年8月,召开《规范》编撰截稿会议。编写委员会就编写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专业问题进行了沟通交流,广泛听取了相关学科专家意见,为进一步的修订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9年12月,《规范》8个部分的初稿编写工作完成,以书面形式呈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工作咨询组专家王永炎、王琦、郑守曾、张其成等审阅。2010年1月~4月,听取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专家就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标准化工作的建议,讨论了初稿编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2010年5月~8月,经过多次沟通交流,编写委员会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专家意见,反复修改完善了编写内容和体例,之后将有关内容再次送请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专家审订。2010年9月,初稿修订完成并在北京召开了审订工作会议。根据审订工作会议精神,结合修订的参考样本,参编专家对《规范》进行了认真修改并形成送审稿。之后,编写委员会在综合专家建议的基础上对部分内容进行了进一步讨论和修改,并最后定稿。 养生保健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通过各种调摄保养的方法,增强人的体质,提高人体正气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使机体的生命活动处于阴阳和谐、身心健康的最佳状态。

中医特色诊疗规范

一、中药熏洗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双下肢血管病变)。 中药熏洗疗法:是将煎好的药汁待温后,只洗患处而不熏,适用于适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四肢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2.作用:温经通络,活血止痛。 3.处方:透骨草、桂枝、艾叶、红花、当归、川芎、威灵仙、当归、路路通,煎汤外洗 4、治疗方法:中药煎汤,熏洗下肢及患处。 5.禁忌症 ①患处皮肤有感染者; ②严重心脏病、严重高血压未控制者。 二、耳穴贴敷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糖尿病)贴敷疗法可以缓解或消除糖尿病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的康复。 2.作用:调节内分泌,改胰岛功能。 3、选穴处方:胰腺、内分泌、三焦、神门、肺、肾、肾上腺。 4、禁忌症: 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 ②皮肤破损 三、中药贴敷 1.适应症: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适用于糖尿病肠病引起的腹痛、腹泻、便秘等。各种病症眩晕(高血压病)。 2.作用:温阳止泻、散寒止痛等 3.部位及选穴:肚脐、涌泉 4.治疗方法:腹泻者:肉桂、车前子以温阳渗湿止泻。 腹痛者:附子、肉桂温阳散寒止痛。眩晕(高血压病),吴茱萸、川芎贴涌泉穴。 5、禁忌症: 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 ②皮肤破损

四、刮痧 适应症: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 刮痧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的一种疗法。此法可疏通腠理,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达到治疗的目的。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民间广泛流传于治疗发痧(中暑)、绞肠痧、吊绞痧等证。 禁忌症:该诊疗技术的禁忌症 操作规范: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刮痧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 根据病情,确定刮痧部位。常用部位有头颈部、背部、胸部及四肢。 4. 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 5. 手持刮具,蘸水或药液,在选定的部位,从上至下刮擦皮肤,要向单一方向,不要来回刮。用力要均匀,禁用暴力。 6. 如刮背部,应在脊椎两侧沿肋间隙呈弧线由内向外刮,每次刮8~10条,每条长6~15 cm。 7. 刮动数次后,当刮具干涩时,需及时蘸湿再刮,直至皮下呈现红色或紫红色为度,一般每一部位刮20次左右。 8. 刮治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及时调节手法力度。 9. 刮痧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 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 病人体形过于消瘦、有皮肤病变、出血倾向者均不宜用刮痧疗法。 2. 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 3. 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饮食要清淡,忌生冷油腻之品。

火神派

火神派 一般公认,凡能构成一家学派者,必须具备几个条件:第一,有一个独特的学术思想或学说,例如河间学派的火热论。第二,有一个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即宗师,例如补土派的李东垣;还要有一批跟随宗师的传人(亲炙或私淑) ,对其学说或尊崇,或信仰,或研究,甚至发扬之,从而形成一个"人才链"。第三,必须有阐述学说观点的有影响的传世著作,例如伤寒学派的《伤寒论》,温病学说的《温热论》等。当然还要有相当的临床实践(医案)。这几条缺一不可,否则难以形成气候,更无以造成影响。按此标准衡量,火神派可谓条条具备,甚至可以说"十分过硬"。 火神派是由清末四川名医郑钦安(1824~1911)创立的一个重要医学流派,以注重阳气,擅用附子而著称,具有十分鲜明的学术特色。郑钦安的《医理真传》成书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这是火神派的奠基之作,集中阐述了其学术思想。《医法园通》成书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该书羽翼《医理真传》,丰富完善了火神派的思想体系,郑钦安因此被称为火神派首领。百余年来火神派代有传人,其代表人物如云南吴佩衡(原云南中医学院院长),上海祝味菊,四川范中林、唐步祺、卢崇汉,山西李可等,均享有“吴附子”、“祝附子”、“唐火神”、“卢火神”……之名,驰誉医林,屡

起重症、大症,他们的医案集为世所传颂。回顾一下,医史上除张景岳以擅用熟地而称“张熟地”,余师愚以擅用石膏而称“余石膏”以外,像火神派这样众多医家享有“某火神”、“某附子”之誉的现象,可称绝无仅有,足见其学术观点和用药风格之鲜明,影响之深远。 一、火神派简介 火神派的宗师和传人:火神派的开山鼻祖是郑寿全。郑寿全(1824-1911),字钦安,四川邛崃人,清同治年间,在成都开创了“火神派”,《邛崃县志》称其为“火神派首领”。以重视阳气,善用附子干姜等辛热药著称,人誉“郑火神”,“姜附先生”,誉满川蜀。 郑钦安中年设帐授徒,自然桃李众多,传人不在少数。从有限的资料中可知,入室弟子有卢铸之(1876—1963)先生,光绪十六年从师于郑钦安先生学医达11年之久,继承郑钦安学术思想,屡起沉疴,时人尊呼为“卢火神”。儿子卢永定传其衣钵,在60余年实践中善用大剂附子、桂枝、生姜等品,屡起沉疴痼疾,民间亦尊为“卢火神”。卢永定有弟子黎昌琼,今在成都七院工作,临证亦常用大剂量附子、生姜等品,屡愈顽疾。 另有郑仲宾先生(1882-1942),“少时师承郑钦安”,后毕业于京师大学堂,蜀中名医,解放前逝世。私淑郑钦安者应该更多,举其要者录之。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程 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 达到扶正 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 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

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 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 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 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 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

中医儿科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 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进针法 1.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 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 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 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进针角度和深度 2.1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 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 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 腧穴,宜深刺。 3.行针基本手法 3.1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 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3.2捻转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 激量也就愈大。当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时,术者手下也会有沉、紧、涩的感觉,即为“得气”,说明针刺起到了作用。 4.补泻手法

火神派鼻祖郑钦安一乾坤与坎离

一、乾坤与坎离 一、乾坤与坎离 学生(满脸微笑)问曰:老师,我觉得学习火神派扶阳学术思想,已经有好几年了,在临床上应用扶阳心法姜桂附也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可回头来看郑钦安老夫子的原著《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三书,特别是前两部著作,总是觉得难以理解,不如看老师您所写的书容易读懂,并且临床上您的解释与医案,非常明了。可您总是说,真正想要提高扶阳理念到深层次里面去,还是要看懂读明白郑钦安原著非常重要。但总是觉得有点太难了,希望老师给予解释,比如《医理真传》开章第一篇,老夫子为什么要把“乾坤大旨”作为开篇第一章内容来讲呢? 老师(微笑点点头)答曰:你说的问题,代表了大多数学习扶阳理念者心态问题。不错,郑钦安的书比较难懂,你读不明白这很正常。为什么这么说呢?你想想,郑钦安老夫子积累三十几年写成的书,你几年想看明白,这是很不现实的,而现代人所写的扶阳专著,比较容易读懂,是因为这都是扶阳医家经过临床实践与深思熟虑而写出来的,等于是现代郑钦安医书的翻译版,比如唐步祺的《郑钦安医书阐释》就是这样的目的,是帮助我们来理解郑钦安的学术思想的。随着学习时间的延长与临床观察积累的增多,慢慢地就能读懂郑钦安的原著了。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如果经常与师傅交流学习体会,这样学习与提高就更快了。你所提问说,为什么郑钦安老夫子把“乾坤大旨”作为开篇第一章来讲,说明其意义重大,不然不会放在第一篇内容来讲。 学生(疑惑不解地)问曰:我实在是不明白“乾坤大旨”的重要性在哪里。而且是老夫子讲了半天,都没有涉及中医学问题,这是怎么回事呢? 老师(笑着)答曰:俗话讲:万事开头难。讲的就是这个问题。从“乾坤大旨”这4个字来讲,郑钦安老夫子指的是,自然天地阴阳与中国文化源头《易经》之联系,让我们认识到自然界天地阴阳乾坤,中国文化在《易经》中已经有了很经典的认识与解释,而只有理解与认同中国文化之源头理念,才能真正认识中医学之根源。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理论成就了中医药学,只有弄明白中国传统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