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火神派治疗痹症的医案

火神派治疗痹症的医案

火神派治疗痹症的医案
火神派治疗痹症的医案

火神派治疗痹症的医方

2011-08-17 16:51:49| 分类:中医医案|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一.乌附麻辛桂姜汤

处方:

制川乌10——60g 制附子10——60g 麻黄10g 细辛10g

桂枝30g 干姜10——30g 甘草10——30g

蜂蜜30——120g

川乌、附子加蜂蜜与水后,先煎1——4小时,以不麻口为度,后下余药再煮半小时。汤成去渣,分3次温服。

本方温经散寒,除湿宣痹。主治痛痹证。

方解:

方用大辛大热之川乌、附子直入少阴深处,温经散寒,开筋骨之痹;

桂枝温通心阳以通脉痹;

干姜温运脾阳以开肌痹;

麻黄宣通肺卫以开皮痹;

细辛搜剔深伏之寒,领其外达,层层宣通,又阳和烫的制方之意,即通散从皮、肉、筋、脉、骨之寒邪;从宣通气血津液角度分析,麻黄宣通气分之痹,桂枝温通血分之痹,乌附温行津液之痹,可使气血津液一齐流通。

用甘草、蜂蜜,一缓筋脉拘急,一制乌附毒性,实为有制之师。

注:此方为已故火神派名家、成都戴云波教授之经验方,不仅收载于《中医治法与方剂》一书,同时也被21世纪课程教材《方剂学》(谢鸣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版)所收编,表明火神派名方已经受到后世医家的研究与应用,更明显表现出火神派扶阳理念之生命活力。特别是大辛大热、有毒之方药,大剂量应用出现在教材之中,为火神派学习与寻求理论依据,找到了可靠的工具。当临床出现任何争议之时,不妨拿出教材来以利于保护自已的合法权益。

辨证要点:

舌质淡紫发暗,苔白腻,脉沉迟细弱;

舌质淡,体胖边有齿痕,脉沉迟无力;

舌淡红,苔白腻,脉沉迟细缓;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缓无力;

舌淡红,苔白厚腻,脉象浮紧;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缓细弱;

舌质淡红,胖,边有齿痕,舌下静脉紫暗迂曲,脉沉弦滑

凡痹症患者出现以上等不同舌象、脉象时均可用“乌附麻辛桂姜汤”治疗,但必须随症加减,灵活运用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切忌生搬硬套,呆板应用。

火神派应用举例:

㈠.类风湿性关节炎

刘某,女,63岁,退休工人。1993年10月12日初诊。

患者全身关节疼痛10年余,曾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病,遇劳或天气寒冷之季加剧,久治不愈,近3年症状有逐渐加重趋势。现症见:双膝关节及踝关节肿胀,肌肉渐渐萎缩,全身诸关节僵直酸痛,屈伸不利,双手关节弯曲变形,活动受限,生活不能自理,痛不欲生,舌质淡紫发暗,苔白腻,脉沉迟细弱。证属顽痹气血虚衰,治宜温阳益气,散寒活血通络。方用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味。

处方:

制川乌90g 制草乌90g 雷公藤30g 黑大豆60g 干姜30g

甘草24g 麻黄20g 细辛10g 桂枝30g 熟地24g

仙灵脾15g 白芥子15g 露蜂房15g 全虫10g 蜈蚣3条

乳香15g 没药15g 桃仁10g 红花12g 黄芪120g

薏苡仁30g 白芍30g 乌梢蛇15g 鹿角霜15g 伸筋草15g

葛根15g

以上前6味药先煎2小时后,再下余药;水煎3次,混合药液后,分4次服,6小时1次。5剂。

复诊:服上方后,全身有热感,自觉舒适,疼痛、脚肿显著好转,无不良反应,效不更方,守法守方,前后共服药200余剂,到1994年12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生活可以自理,改服自制风湿药酒以善后调理。按语:患者顽痹已几十年,即使辩证方药对症,恐怕一时半会也难以取效。此案大剂二乌,配合雷公藤,可谓治痹症专药大方,重剂大方复治,守法守方,调治尽年,病方才有效,可见治顽痹大证,非医患之间密切的合作,治愈此等顽疾痼疴可谓难上加难。

㈡.类风湿性关节炎

刘某,男,35岁。农民。1975年3月15日初诊。

患者曾在山西某煤矿做工,因劳累过度,加之地下工作环境等因素,患上“关节炎”病,久治而无明显改善,日益加重。现症见:始由踝关节渐到全身各个关节僵直疼痛,夜间加剧,痛如刀割,下肢及双足踝肿甚,色紫黯发凉,舌质淡,体胖边有齿痕,脉沉迟无力。证属寒湿凝聚,痹阻血脉,治宜温阳散寒。方用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味。

处方:

川乌头60g 草乌头60g 干姜30g 甘草30g 黑豆60g

麻黄15g 细辛15g 桂枝60g 鸡血藤30g 青风藤30g

络石藤30g 白芍60g 川牛膝30g 川断30g 木瓜30g

没药15g 乳香15g 薏苡仁60g 当归24g 丹参24g

以上前5味先煎4小时,再下余药再煎。3剂。

二诊(3月20日):服上方后无任何不良反应,但疼痛没有缓解,试思只要没有不良反应,草乌、川乌各加至120g后,方可能有明显好转,再服3剂。

三诊(3月24日):病人可自已骑自行车从10公里外来门诊看病。又在此方基础上加白术30g、槐花60g,再进5剂。以后肿痛逐渐减轻,草乌、川乌量及其他药量也逐渐减少,前后共服药60余剂,基本痊愈。随访:至今仍健康,常有来往。

按语:感受风寒湿邪,痹阻经脉,气血凝滞,不通则痛。病久顽固,非常法常药可治,开始病重药轻,初服疗效平平,表明虽然方药对症,久病寒邪非轻易能取得效果,故二诊之后,加大二乌用量,逐渐见效,取效之后又逐渐减用二乌之药量,以保证病愈而药不至乌附中毒。

㈢.肩周炎

朱某,男,40岁,农民。1974年5月10日初诊。

患者有“肩周炎”病史半年余,曾服用中西药物效果不显,现症见:左肩关节疼痛,不红不肿,夜间痛甚,子时以后疼痛剧烈难忍,需家人用热棒轮换锤打、按揉方觉减轻一时,畏寒怕风,觉得夜间有冷风直入左肩内,如在冰窑中,舌淡红,苔白腻,脉沉迟细缓。证属寒湿痹阻左肩经脉,治宜温经散寒,除湿蠲痹。

方用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味。

处方:

草乌头30g 附子30g 干姜30g 甘草30g 黑豆30g

远志9g 麻黄15g 桂枝50g 肉桂20g 寄生30g

威灵仙30g 葛根30g 桑枝30g 葫芦子15g 补骨脂15g

淫羊藿30g 羌活24g 当归20g 黄芪30g 姜黄15g

以上前6味药先煎4个小时后,再下余药再煎。日一剂。3剂。

复诊(5月15日):服药后效果良好,夜间不再疼痛,且服药后自感觉有一股热流直达病所,病处酸痛憋闷约30分钟后消失,疼痛有所减轻,病人骑自行车来诊,原方略作加减共服9剂,病愈。

按语:郑钦安在《医法圆通》用药须知一文中曾说:“阳药运行,阴邪化去。”而当阳药运行之时,患者会有一种明显的热流感,这正是郑钦安所说的“阳药运行”表现,只有出现这种感觉病情才会向好的方面发展。这是因为阳热一盛,阴凝则消,血脉畅通,自然会一股热流之感使气血流动。痹阻一通,气血运行,经脉凝解,则病自可愈也。

㈣.腰椎间盘突出症

秦某,男,48岁,农民。1998年10月15日初诊。

患者在半年前因腰痛,而在外地CT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经常服用中西药,效果时好时坏,进来天气渐凉,其痛益甚,已有3个月余,由他人背着就诊。现症见:患者腰痛,沿及左腿部至足酸痛如锥刺刀割,夜间痛甚,患处得热则舒,遇冷痛剧,可见左侧肢体肌肉萎缩,已明显比健侧细瘦,扪之患肢温度稍低,饮食尚可,二便如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缓无力。证属阳虚寒湿,治宜温阳散寒,祛风除湿,方用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味。

处方:

川乌头120g 附子120g 干姜60g 甘草30g 黑豆30g

麻黄15g 桂枝50g 细辛12g 独活30g 羌活15g

杜仲15g 川牛膝30g 木瓜30g 淫羊藿24g 葫芦巴子15g

补骨脂15g 黄芪60g 白术24g 千年健15g

以上前5味药先煎2个小时后,再下后面的药再煎2次,混合后滤出药液,每天分4次服,4个小时1次。5剂。

二诊:病人服完1剂之后,就来复诊,原因是:病人如上法把1剂中药煎好之后,没有分为4次服用,而是1次把药服完。而且病人服药后,就失去了知觉,等他醒来,已是第2天的天光大亮,腰腿已不痛了,身轻气爽,且自已单独来诊,并说这药太神奇了。并问其余药是否继服?安排他继续按原来方法服。

随访:如法服完4剂后,腰痛消失,随访9年未见反复。

按语:早在古籍《尚书.说命》中就指出,服用乌附之后会出现:“药沸瞑眩,厥疾勿瘳”。这种认识说明由来已久,表明古人有过这样的体验。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白术附子汤方后云:“……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也是谈到服用附子之后会有一些药效的反应,这个“冒状”就是眩晕,这个反应就是药效。陈氏多年应用乌附,所见这样的反应也不多见,特别是此例病人,不仅是冒眩,而且昏不知人,已经达到“瞑眩”的状态了,不然的话疗效不会如此迅速。经此之后,真正才体会到“水能浮舟,亦能覆舟”含义,为以后应用好乌附总结了第一手的资料。

㈤.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

王某,男,27岁,工人。2000年11月10日初诊。

患者1年前因用力过度而腰痛,曾做CT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经治而症状缓解。近阶段由于出差在外,着衣单薄,路上受凉,病痛再次发作。现症见:由其父母搀扶就诊,全身困痛,关节疼痛,尤以左下肢沿坐骨神经方向放散,酸痛难忍,呻吟不止,昼轻夜重,得热则舒,经过针灸、镇痛药等措施,

只能减轻一时,苦不堪言。查舌淡红,苔白厚腻,脉象浮紧。证属寒湿在表,治宜解表温阳以散寒邪,方用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味。

处方:

川乌头60g 草乌头60g 干姜30g 甘草24g 麻黄15g

桂枝30g 细辛15g 葛根30g 白芍30g 独活

30g

羌活15g 乳香15g 没药15g 威灵仙30g

前4味先煎2个小时后,再下后面诸药,水开后再煎30分钟,随后再加水煎2次,混合2次滤出液,分为3次服用,4个小时1次。3剂。

复诊:回家后煎药,并未听医嘱安排,按照一般的煎药方法,煎好药后1次将药服完。10分钟后,患者突然昏不知人,口吐白沫。其后病人家属立刻到家询问是怎么回事,陈氏随即到患者家中观察病人,发现病人呕吐出部分药物,已浑身汗出如洗,问其有什么不适之处,患者只说疲乏,想睡觉。诊其脉浮紧已无,缓滑有力,无病之象。随后让病人服些热糖水,安睡即可。第2天骑自行车专程告知,其病若失,余下之药未再服用,病愈。

按语:郑钦安在《医法圆通》用药须知中说:“阳药运行,阴邪化去。”可出现从肺胃、从皮肤、困倦等相应的一系列症状,这些都是热药起效的反应。此例患者,由于误用常法煎服,使药物迅速起效反应,让陈氏始料未及,后经及时正确的判断乃为药效,所谓的“歪打正着”,从容地安排病人饮糖水并休息,由此而病愈。火神派人物的一个重要判断指标,就是看看你对热药起效的反应判断与认识如何,从这例病案来看,陈氏确有火神派之特色和胆识,这与他多年跟师学徒积累是密不可分的。

㈥.腰椎间盘突出症

高某,男,40岁,市民。1992年2月17日初诊。

患者平素遇劳或是天气变化时,腰部及右下肢酸楚疼痛已年余,曾外地CT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近因气候寒冷加之劳累过度,腰腿痛突然加重,几次欲结束生命未得逞。曾经采用多种方法治疗均未取效。现症见:患者不能转侧翻身,右下肢腰臀部至足阵发放射样疼痛,如锥刺似刀割,不红不肿,痛苦异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缓细弱。证属风寒湿痹,治宜温阳散寒,通经活络,佐以祛风除湿。方用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味。

处方:

川乌头60g 附子60g 干姜60g 甘草30g 白芍60g

麻黄15g 桂枝30g 细辛10g 鸡血藤30g 独活

15g

羌活15g 川牛膝30g 木瓜30g 续断15g 淫羊藿15g

以上前4味药先煎2个小时后,再下后面的药再煎2次,混合后滤出药液,每天分3次服,4个小时1次。3剂。

二诊(2月21日):服上方药后,腰腿疼痛明显减轻,亦能自动翻身活动,右下肢阵发性放射疼痛减少。病重药轻,上方加温肾壮阳药:鹿角霜15g、葫芦巴15g、补骨脂15g、杜仲15g,余药同上,3剂,服法同上。

三诊(2月25日):疼痛各症进一步地好转,已能够坐起吃饭,大小便能下床自已解决,病人喜出望外。以后在上方基础上略有增减,共服30剂,病愈。

按语:患者为风寒湿痹,陈氏善用温热药为一炉火,姜桂附三把火一齐上阵,仍显病重力单,加重用川乌,并合祛风除湿之品,可谓一派火热之剂,病人连服30剂,病才得以治愈,足见风寒湿杂合为痹之难以祛除,非火神派之特色用药,如此之证在短时间是很难治愈的。

㈦.膝关节积液

申某,男,54岁,农民。1989年2月25日初诊。

患者在半年前曾确诊为:“膝关节积液”,开始服用中西药无显效,后又住院治疗半月余,病情无明显改善,病人实在受不了疼痛之苦,用杜冷丁只能缓解一时,最后院方准备作截肢手术,无奈之下,求诊于陈氏。现症见:患者左膝关节肿大如杵,色明亮皮薄,不红不肿,疼痛如刀割,夜间更甚,不能屈伸,饮食尚可,二便如常,舌质淡红胖边有齿痕,舌下静脉紫暗迂曲,脉沉弦滑。证属寒湿痰瘀,闭阻左膝关节。治愈温经散寒,化痰活血通经。方用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味。

处方:

川乌头120g 附子120g 干姜60g 甘草30g 黑豆60g

远志10g 麻黄15g 桂枝60g 细辛15g 苡仁90g

川牛膝30g 木瓜30g 伸筋草30g 鸡血藤30g 白芍60g

没药15g 乳香15g

以上前6味药先煎4个小时后,再下后面的药。水煎服,3/a,6小时服一次。1剂。

二诊(6月26日):病人按要求服药2次之后,其疼痛就有好转,左膝关节处有麻热感,这样感觉持续了1个多小时后,病人安静入睡约2个小时,4次药液服完后,关节疼痛明显减轻。效不更方,原方继服3剂。

三诊(6月30日):如上法服完后疼痛消除大半,肿胀也明显消退,办了出院手续,回家继续中药调治。先后共服上药15剂,其症消失,可下田劳动。

随访:1年后随访,患者健康如常人。

按语:膝关节肿胀伴积液,中医称为鹤膝风,其病甚为难治。患者疼痛剧烈,考虑要截肢手术,可见病情之严重性。陈氏依据病情,大剂乌附为帅,重剂量为向导之师,重在温通,因“阳气不到之处,便是阴寒积聚之所”;佐以祛湿活血、通经宣散,使寒湿之邪从多路而祛。如此重症,非火神派之特色,岂能在短短半月之内治愈。

二.桂枝芍药知母汤

处方:

桂枝60g 芍药45g 甘草30g 麻黄30g 生姜75g

白术75g 知母60g 防风60g 炮附子60——120g

附子先煎去麻味后,再下余药,水煎成,温服,日一剂。

本方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主治风湿历节证。

方解:

方用桂枝、麻黄祛风通阳;

附子大辛大热散寒止痛;

白术、防风祛风除湿,温经散寒;

知母、芍药清热滋阴;

生姜、大枣和胃调中;

全方共达温经散寒、祛风除湿,兼以养阴清热之功。

注:桂枝芍药知母汤,是治疗风湿历节的名方,特别是重用附子、桂枝、生姜之用量,临床疗效显著。除此之外,笔者也曾试用于多种肾病的治疗,也取得了良好的近远期效果。治关节炎则用药剂量较重,而治肾病的时候则用药剂量偏小。

辨证要点:

舌淡苔略燥,脉沉细而弱;

舌淡赤润,脉滑有结代象;

舌淡紫胖润,脉弦。

火神派应用举例:

㈠.风湿性关节炎

冯某,女,30岁,农民。2006年10月22日就诊。

患者有“风湿性关节炎”病史10年余,经过服用中西药治疗,病情时好时坏,每到冬天加剧,曾服镇痛西药而胃病诱发不敢再服。现症见:关节冷痛,夜晚加剧,畏寒肢凉,咽干不渴,舌淡苔略燥,脉沉细而弱。证属肾阳亏损,寒邪内侵,阻滞经络。治宜疏风散寒,温肾通络,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处方:

桂枝30g 白芍10g 知母10g 麻黄10g 炙甘草10g 防风10g 白术20g 干姜30g 牛膝10g 松节

10g

狗脊10g 制附片75g(先煎2小时)

水煎服,日一剂。6剂。

复诊:服药6剂后,关节疼痛消失,关节处有热乎乎的感觉,是前所未有的表现。原方有效,再进6剂,二诊之后病痛若失,病人要求巩固治疗,又服6剂,隔1——3天服用,以增加疗效的持久性。

按语:风湿性关节炎属于痹症的范围。痹者,闭阻不通之意,《素问.举痛论》中认为痛症,十四种情况中十三种都是由寒邪凝滞造成的。因此,张仲景创用名方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关节炎,其中关键在于温通之品的应用,重用桂枝、制附片、干姜,目的在于温肾壮阳补水,“阳气流通,阴气无滞”(郑钦安语),闭阻之经络得以开启,故而临床疗效显著。

㈡.类风湿性关节炎

谷某,男,59岁。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3年,现症见:手指关节肿胀,全身大小关节均疼痛不堪,呈串痛,夜间尤甚,秋冬加重,每日须服止痛药西乐葆(塞来昔布),乏力,易于出汗,经常低热,体温37.5℃左右,白睛红丝缕缕,口臭,不渴,二便尚调,舌淡赤润,脉滑有结代象。证属阳虚真气上浮所致,治以扶阳通络,祛风散寒,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

处方:

附子15g 炮姜15g 桂枝15g 知母15g 赤芍15g

白芍15g 苍术15g 白术15g 防风10g 麻黄10g

肉桂10g 细辛5g 灵仙30g 丹参30g 鸡血藤30g 蜈蚣2条乌蛇20g 炙甘草15g

水煎服,日一剂。

复诊:服药半月,关节肿痛减轻,可停西乐葆。脉已无结代象,尤可喜者,低热已退,目红、口臭均已消失。原方出入加减,附子用至30g,关节肿痛明显减轻,低热、目红、口臭之症均未再出现。

按语:此例病人以痹症而来求治,目红、口臭虽非主证,但易于认为阳热之证。若是以前,张氏可能要加些黄连、菊花之类凉药照顾之。今则根据郑钦安“阴阳辩诀”考量,包括低热确认为真气上浮外越所致,即所谓“阴火”,故而放手投用姜、附、桂辛热之品,果然收到预期效果,患者对此欣喜莫名。此前他对目红、口臭颇为在意,甚以为苦,多方调治乏效。郑钦安云:“余曾治过数人,虽见口臭而却纯阴毕露,即以大剂白通、四逆、回阳等方治之。1——2剂,口臭全无,精神渐增。”深感郑氏理论切实可行。

㈢.膝关节肿块

杨某,男,34岁。

患者在1个月前,左膝关节突然疼痛,痛若针刺,牵及下肢,屈伸不利,夜甚于昼。曾服多种药物不效。现症见:足凉过膝,不能盘腿,跛行,查左膝内侧长有一包,鸽蛋大小,质软,皮色微红,按之并痛,饮食二便正常,舌淡紫胖润,脉弦。证属阴疽,治用扶阳抑阴,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与阳和汤加减。

处方:

附子15g 熟地20g 鹿角胶10g 干姜10g 桂枝10g

麻黄10g 白芥子15g 赤芍15g 白芍15g 知母10g

苍术15g 白术15g 防风10g 牛膝15g 乌蛇15g

炙甘草10g

水煎服,日一剂。5剂。

复诊;服药后,诸症均减,续服10剂,疼痛已无,包块消失,痊愈。

按语:膝侧包块虽肿微红,不能以阳热疮肿看待,观其总体脉证,纯系一派阴象,不难认定。此证膝疼痛,当按寒湿痹症论处,膝侧包块虽肿微红不痛,当以阴疽看待,统而观之,患者足凉过膝,舌淡紫胖润,显系阴证。所用合方,虽治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治阴疽用阳和汤,其实含有四逆汤方意,以其治阴证,即或不中亦离之不远。

三.麻黄附子细辛汤

处方;

麻黄24g 附子18g 细辛9g

先煮麻黄,去上沫,入余药,再煎,去渣,温服,3/a。

本方助阳解表。主治太少两感证。

方解:

郑钦安解释说:“麻黄附子细辛汤一方,乃交阴阳之方,亦温经散寒之方也。夫附子辛热,能助太阳之阳,而内交于少阴。麻黄苦温,细辛辛温,能启少阴之经而外交于太阳。仲景取微发汗以散邪,实以交阴阳也。阴阳相交,邪自立解。若执发汗以论此方,浅识此方也。又曰温经散寒,温经者,温太阳之经;散寒者,散太阳之寒”(《医理真传.卷二》)。

注:在治腰痛应用中,郑钦安又说:“若此病腰痛,乃由寒邪入太阳之外府,阻其少阴出外之气机,故腰痛作。少阴与太阳,为一表一里,表病及里,邪留于阴阳交气之中,故流连不已。今得附子壮太阳之阳,阳旺则寒邪立消。更得麻、细二物,从阴出阳,而寒邪亦与之俱出。阴阳两相鼓荡,故寒邪解而腰痛亦不作矣”(《医理真传.卷二》)。

在《医法圆通.卷四》中,郑钦安圆通应用有3个方面:

1.治喷嚏不已

夫嚏之为病,多缘少阴受寒。麻黄附子细辛汤,力能祛少阴之寒,故治之而愈。

2.治腰痛难于转侧

夫腰痛之症,原有数端,今见转侧难者,明是肾脏不温,阴寒滞于内也。麻黄附子细辛汤,力能温经散寒,故治之而愈。

3.治周身皮肤浮肿,内冷身重

夫周身浮肿,内冷身重者,盖以先天之阳衰于内,寒湿之邪即生于内,故见身重内冷。寒湿太盛,则真气不藏,散于周身,无阳以运化,故又见浮肿。麻黄附子细辛汤,力能温肾扶阳,祛阴逐寒,故治之二愈。本方去细心加炙甘草,张仲景又名麻黄附子甘草汤,同样可以治太少两感,而症状轻微者,可考虑用麻黄附子甘草汤。

舌质淡,苔白水滑,脉略浮重按沉细无力;

舌淡白滑,脉浮细重按无力;

舌淡苔白滑,脉沉细无力;

舌淡苔白滑,脉沉缓无力。

火神派应用举例:

㈠.腰椎间盘突出加老年性骨质增生症

唐某,女,70岁,农民。2007年3月10日就诊。

患者有老腰痛病史数十年,近1周突然加剧,双下肢疼痛剧烈,以左侧为甚,不能行走,腰椎CT报告:“椎间盘突出加老年性骨质增生症”。曾采取镇痛药治疗等措施而疗效不明显。现症见;病人腰痛剧烈,不能久坐,行走需要有人搀扶,无法自行站立,畏寒肢冷,时有颤抖,左下肢沿坐骨神经走行放射性抽搐、拘挛,夜晚加重,舌质淡,苔白水滑,脉略浮重按沉细无力。证属外感风寒,肾精不足,筋脉拘挛,治宜温阳解表,舒筋解挛,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味。

处方:

麻黄30g 附子60g(先煎)细辛10g 炙甘草30g

赤白芍各30g 熟地100g

水煎服,日一剂。3剂。

复诊:患者服完1剂药后,身上微微汗出,疼痛减轻许多,3剂服完,可下床活动,腰痛消失九成,畏寒也减轻大半,身上有热的感觉,要求再服以加强,继服3剂,以巩固治疗效果。

按语:老年性腰腿疼痛非常多见,特别是70岁以上的老年人。年老肾精亏虚,阴阳不足,加之外感,内外相招,故而疼痛加剧。治用温阳解表,缓筋舒脉,重用麻黄、附子温阳解表,加重熟地以补肾中之精,合附子平补肾中之阴阳;合芍药甘草汤舒筋缓肌。肾精得补,外感可去,筋脉得舒,三管齐下,病重药亦重,3剂而病得缓解,在未学习火神派扶阳理念之前实不敢想象。

㈡.腰扭伤

1.李某,女,60岁。市民。2006年7月10日就诊。

患者腰痛半月余,曾在市级、省级等医院诊治未果,经CT、核磁共振、彩超等检查未发现异常,始终未弄明白突然腰背痛的原因,经多种治疗也无明显的效果。现症见:腰痛沿脊柱两侧疼痛,活动后加剧,不敢过度伸展身体,不坐凳子,蹲下弯腰则疼痛稍轻,夜晚睡觉不敢伸展平身,追问病史,得知在20天前拉车子后有扭腰史,舌淡白滑,脉浮细重按无力。证属外感风寒,经脉凝滞,闭阻不通,治宜温肺散寒,温肾固本,舒筋缓痛,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芍药甘草汤。

处方:

麻黄10g 制附子15g(先煎)细辛10g 赤芍30g

白芍30g 炙甘草30g

水煎服,日一剂。3剂。

复诊:服药后,腰背疼痛大减,已可平卧伸展,病减六七成,但病人汗较多。处方调整剂量:

麻黄6g 制附片20g(先煎)细辛10g 赤芍60g

白芍60g 炙甘草60g

又服3剂病愈。

按语:老年体弱,劳作后汗出,皮毛疏松,外寒易侵,太阳受邪,故而腰背疼痛;寒则收引,故喜倦体而不敢伸展;虽病有半月之余,但外邪不祛,脉浮而无力,一派正虚感寒之象。故而用《伤寒论》之麻黄附子细辛汤合芍药甘草汤调治,一太少并治,二柔筋舒肌,三剂而病轻,六剂而病愈。

1.李某,女,57岁,农民。2006年10月11日就诊。

患者右膝关节肿痛数年余,曾多种方法治疗时好时坏,近来又有加剧趋势。现症见:右膝关节肿痛、发凉,白天行走困难,活动后肿胀加重,畏寒肢冷,腰背酸痛,舌淡苔白滑,脉沉细无力。证属肾阳亏损,阴寒凝滞,关节经脉闭阻。治宜温肾扶阳,散寒通络。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处方:

生麻黄30g 制附片60g(先煎2小时)细辛10g 熟地100g

水煎服,日一剂。3剂。

同时用白芷100g,加白酒点燃热后外敷关节,1——2/a。

复诊:水煎服药,加上外敷白芷粉,全身微微汗出,右膝关节疼痛大减,肿消,原方再进3剂,以强化治疗效果。

按语:膝关节肿痛中老人非常多见,一般方法难以取得很好的疗效。年高体弱,肾阳亏损,阳气不到之处,便是阴寒凝滞之所,阴寒闭阻经脉,“不通则痛”。方用大剂麻黄附子细辛汤,加重用熟地以平调肾中之阴阳,加之重用麻黄宣通凝滞,结合外用热敷,内外合治,加强了局部的温通作用,故而临床疗效显著。

㈣.长期腰痛

1.李某,女,36岁,农民。2006年10月6日就诊。

患者有慢性腰痛病史10年余,经常习惯性腰扭伤,腰部发凉,经过B超、CT等多种检查未发现异常。经常是弯腰后不能立起,慢慢活动后才能伸展,曾应用过多种治疗方法均无显著效果,每次电热疗后一时好转,停后又病如初。现症见;腰背酸痛,不能过度活动腰部,弯腰后不能立即伸展,腰背部发凉,畏寒肢冷,天冷或冬季腰痛加剧,舌淡苔白滑,脉沉缓无力。证属少阴阳虚,治宜温肾壮阳,强腰通络,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处方:

麻黄10g 制附片60g(先煎2小时)细辛10g 炙甘草10g

杜仲10g 牛膝10g 肾四味各30g(仙灵脾枸杞菟丝子补骨脂)

水煎服,日一剂。3剂。

复诊:服药后,自感腰背部有类似理疗后的温热感,腰痛减轻大半,全身轻松,要求再服,又进3剂,腰背痛消失,为巩固疗效又加服2剂,隔日服1剂。

按语:腰背痛比较常见,临床也比较难治。郑钦安曾说:“此肾中之阳不足,而肾中之阴盛也。夫腰为肾之府,先天之元气寄焉。元气足则肾温暖和,腰痛之疾不作。”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补肾强腰之品,一使太阳之寒邪从外而解,二温少阴之火;外邪得出,肾阳得振,故而“肾之府”可恢复功能自如的状态。张仲景麻黄附子细辛汤,不仅散寒解表,同时起阴交阳,温里解表,表里交通,内外同治,故而疗效迅速。

四.当归四逆汤

处方:

当归45g 桂枝45g 芍药45g 细心45g 炙甘草30g 通草30g 大枣25枚

水煎,温服,3/a。病重者加吴萸60g,生姜75g,煎药之时,加黄酒500ml,以助药力。

本方温通散寒。主治手足厥寒症。

方解:

当归、芍药养血和营;

桂枝、细心温经散寒;

甘草、大枣补益中气;

全方有和厥阴以散寒邪之功,调营卫以通阳气之效。

若血虚寒凝,内有久寒者,加吴萸、生姜以温中祛寒,用清酒和水煎药,可加强活血祛寒的作用。

注;该方细心用量较大,古人“细心不过钱”之说,但这是针对散剂而言,而且证据也不确凿。根据当代李可老中医的经验,细心用到30——60g进行煎剂,并没有发现毒副作用,只是口感不太好。而吴萸用量也较大,依据李可老中医的经验,进行煎前水洗7次,或是先煮沸5——10分钟,然后去汤再合入煎剂,可大大减轻其毒性。

辨证要点:

舌淡苔白滑,脉沉细无力;

舌淡边有齿痕,脉细弦。

火神派应用举例:

㈠.产后身痛麻木

王某,女,30岁,农民。2007年7月20日就诊。

患者产后由于休息不当,加上早期沾凉水及过度活动,逐渐出现全身及四肢间断性麻木,开始未引起重视,后来进行性加剧,2年来曾进行多种检查及中西药治疗,病情无明显改善,且有进行性加重的趋势。现症见:四肢麻木,冷痛,阴天、下雨及冬季明显加剧,畏寒肢冷,身穿衣服明显比常人多一倍,舌淡苔白滑,脉沉细无力。证属阳虚阴盛,经脉痹阻,治宜温经活血,方用当归四逆汤加味。

处方:

当归30g 桂枝30g 白芍15g 细辛10g 炙甘草10g 通草6g 吴萸10g 木瓜30g 鸡血藤30g 附子10g

水煎服,日一剂。3剂。

二诊:服药之后,疗效平平,病重药轻,上方加附子为30g(先煎),全虫10g,蜈蚣2条。6剂。

三诊:症状大减,再进6剂。

四诊(9月22日):症状基本消失,偶尔出现轻微麻木。要求巩固治疗。

处方:

当归30g 桂枝50g 白芍15g 细辛10g 炙甘草10g 通草6g 吴萸10g 木瓜30g 鸡血藤30g 附子30g(先煎)全虫10g 蜈蚣2条

隔日一剂,6剂。

按语:夫人产后多须有多瘀,加之休息不当,操劳过度,引起血脉不畅。初始不显,后来逐渐加剧,表现为正气未复,血脉瘀滞加重,反过来血脉不畅,又阻碍全身情况的恢复。特别是四肢末梢症状显著,颇符合张仲景之当归四逆汤证,但其病久,阴盛阳衰,瘀阻更甚。故而加重附子的用量,同时合全虫、蜈蚣,以加强温通经脉之作用。方药对证,初始服后,疗效平平,后加重药量,病情才得以缓解,后为防止病复,加强巩固治疗,隔日服药,以图久安。

㈡.顽固性腰痛

胡某,男,48岁。患者4年来腰痛时轻时重,屡用中药而不效。现症见:虽终日腰酸软疼痛,但以午后至入暮逐渐加重,有时又以后半夜至天明间越来越胀痛,常因疼痛而被迫起床,稍活动后短时间胀痛消失,疲倦,眠差,有梦,便秘或溏,心烦,头昏眼干涩,食可,常感背心部冷,舌淡边有齿痕,脉细弦。证属肝肾俱病之肝寒肾虚,治宜温肝补血,佐以补肾填精,方用当归四逆汤加味。

处方:

桂枝30g 白芍20g 生姜30g 炙甘草20g 大枣35g

当归30g 细辛15g 吴萸20g 附片30g(先煎)

补骨脂20g 仙灵脾15g 白酒35ml

水煎服,日一剂。6剂。

二诊:腰胀痛基本消失,心烦好转,腰酸软尚明显。拟补肾散寒为治。

处方:

附子70g(先煎)桂枝30g 吴萸20g 鹿衔草30g

补骨脂30g 九香虫20g 砂仁20g 炙甘草20g

白芍20g

水煎服,日一剂。6剂。

三诊:畏寒腰酸基本消失,精力充沛,惟偶感背寒,以温肾之剂做丸续服2个月,并嘱如经济条件许可,以后可服鹿茸(夏至前,冬至后1个月,1个月内服用1——2两)。

按语:本例血虚肝寒与肾精亏虚、肾阳不足并存,肝肾两者在精在血关系密切,所谓“精血同源”。但在治疗上当扫清补肾障碍,故先从肝治疗,沈阳不足则五脏失温,肝亦不会例外,所以在肝肾问题上,不仅要注意在阴质方面的相互关系,同时两者在阳用的关系亦不容忽视。

㈢.跟骨骨刺

1.温某,女,47岁,家属。1974年9月下旬就诊。

患者双足跟痛4个月不愈,迈不困难,整日足不出户,经X光拍片,确诊为:“双侧跟骨骨刺”。现症见:患者肥胖身体,神疲,气短,畏寒,冬必冻脚,局部皮色如常,不红不肿,有冷感,舌淡胖,脉沉细。证属肾虚精怯,经脉失养,加之湿盛气虚,气血失于周流,寒湿痹阻,不通则痛。治用益气温经,活血通经,方用当归四逆汤、补阳还五汤加吴茱萸汤合方化裁。

处方:

⑴.内服:

附子30g 黄芪120g 当归30g 熟地45g 肉桂10g

牛膝10g 木瓜10g 乳香10g 没药10g 通草10g

细辛10g 防己10g 泽泻10g 吴萸15g 茯苓15g

白芍30g 炙甘草15g 楮实子20g 威灵仙20g 鲜生姜10片

大枣10枚

另用:炮山甲6g 象牙屑4g 研粉冲服5剂。.

⑵.外洗:

防风30g 苦参30g 红花30g 甘草30g 透骨草30g 加水1500ml,煎汁1000ml,如白酒500ml,微沸,趁热搓洗,浸泡双足。

复诊:上方药用后,1天痛缓解,2天后可走路,5天后自觉症状消失,当年冬天亦未冻脚。

按语:本病当属难治之病,李氏内外兼治,内服与外洗同时进行,可谓是标本同治之法。古方化铁丸(楮实子、威灵仙),软坚散结之力甚强,兼补肝肾,炮甲珠通络,象牙屑善消骨刺。上方加减,治足跟痛症10余例,均获捷效,且无复发。惜病愈之后未拍片复查,不知本法对骨刺的实质改变,有无消散之功。

五.黄芪桂枝五物汤

处方:

黄芪45g 芍药45g 桂枝45g 生姜90g 大枣12枚水煎服,日一剂。

本方温阳行痹。主治血痹症。

方解:

黄芪补气;

桂枝、芍药通阳除痹;

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共成温阳行痹之效。

注:有书上注明,本方有人参,可供参考,若加上附子重用,则疗效更好。

火神派应用举例:

㈠.产后身痛

景某,女,28岁,农民。2006年6月28日初诊。

患者去年7月份生产,由于使用空调,引起全身肢体关节酸楚疼痛,遇阴天下雨时节疼痛急剧,曾确诊为:“风湿性关节炎”,中西药治疗年余,效果不明显,情况时好时坏,近因天气暑湿酷热而病情加剧。现症见:全身关节屈伸不利,痛处有时游走不定,肢体关节肿胀,下肢更甚,麻木重着,畏寒怕冷,动则出汗,反复感冒,一有风寒受冷,即有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流涕,全身疼痛加重,查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中后部苔偏厚腻,脉沉缓无力。证属气血亏虚,寒湿内侵,治宜益气温阳,补肾活血。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处方:

黄芪60g 蒿本15g 川芎15g 当归15g 桂枝20g

白芍30g 附子15g 干姜10g 狗脊15g 红参10g

益母草15g 细辛9g 炙甘草10g 生姜10g 大枣5枚

水煎服,日一剂。5剂。

二诊(7月27日):服上方未见明显好转,减轻微不足道。脉象如前,将附子加至30g(先煎),干姜加至20g,另加生苡仁30g,5剂,方法同上。

三诊(8月4日):服后疼痛有好转,肿胀渐消,但汗出仍多,上方附子加至60g(先煎),干姜加至30g,生苡仁加至60g,另加白术30g、苍术15g、山萸肉30g,5剂。

四诊(8月10日):服后诸症有明显好转,诸关节已基本不痛,足踝及其他关节肿胀消尽,汗已减少,以后在此方基础上随证略有加减共8诊,服药40余剂诸症痊愈。半年后又带领别的病人来看病时,见其康复如初。

按语:新产之后妇人多气血亏虚,易于外感寒邪。患者由于调摄不当,寒邪入侵,鼻祖血脉,气血凝滞,不通则痛。初诊之时,虽然目的在于益气温阳,补肾活血,但由于寒邪盘踞,去除不易,方药对症,而病重药轻,难以获效。二诊之后,逐渐加大应用附子的剂量,到60g之时,病才见到功效,可见之寒邪足以难祛。共服6诊60g附子总量达1800g之多时,病才得以治愈。而附子剂量由小到大的应用是比较妥当的办法,特别是虚体之人,耐受情况悬殊,应格外谨慎为上。

六.乌头汤

处方:

麻黄45g 芍药45g 黄芪45g 甘草45g

川乌五枚(50——150g)

川乌加蜂蜜200ml并加水,先煎去麻味后,再下余药,煎成,温服,日一剂。

本方温经止痛。主治寒湿历节证。

方解;

麻黄发汗宣痹;

乌头祛寒止痛;

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

同时黄芪益气固卫,助麻黄、川乌以温经止痛,又可防麻黄过于发散;

白蜜与乌头先煎,专解之毒性,又可缓和药性;

诸药配伍,能使寒湿之邪微汗而解,病邪祛而正气不伤。

注:川乌头有毒,因此张仲景先用蜂蜜进行煎煮,以减轻其毒性,后与它药同煎而成,这种用法显然与附子的用法有根本的区别,这是否能引起我们进一步的思考呢?

火神派应用举例:

㈠.风湿性关节炎

刘某,男,52岁。2001年2月9日就诊。

患者长期风湿关节痛,尤以双膝肿胀冷痛为主,进入冬季则加重,行步、下蹲均困难,遇冷加剧,2天前因受寒疼痛加重。化验血沉快、抗“o”(+)。现症见:关节疼痛夜间尤甚,难以入眠,畏寒怕冷,纳差,二便正常,口不干苦,舌质淡紫,舌体胖,边尖有齿痕,苔白中心厚,脉沉弦。症属痛痹、寒湿阻络,治宜温经止痛,活血宣痹,方用乌头汤加味。

处方:

制川乌30g 制附片30g 麻黄12g 桂枝12g 肉桂10g

细辛3g 白芍15g 川芎15g 干姜15g 甘草6g

川乌、附片先煎2小时后,口尝无麻口时,再下余药,煎3次,混匀后约2500ml,浓缩至2000ml,分4——5次服用,每次服400ml左右,饭后10分钟左右内服,每周服药4——5剂。

二诊:上方服用1周后,全身关节疼痛有所减轻,但两膝关节肿胀依旧,仍畏寒怕冷,下蹲困难,食欲一般,二便正常,没有服用西药。舌质淡紫,苔白中心厚,脉沉弦。再进加味乌头汤,调整用药如下:

制川乌30g 制附片30g 麻黄12g 桂枝12g 细辛6g

白芍15g 川芎15g 干姜20g 全蝎10g 五加皮30g 水煎服,日一剂。

三诊:2周后,患者两膝疼痛可以忍受,膝肿胀有所减轻,但晚上疼痛和肿胀较白天为重,次日早上即有明显减轻,两膝仍畏寒。上方易五加皮为大腹皮30g,加怀牛膝20g。继续服用。

四诊:3周后,患者两膝疼痛明显减轻,肿胀已减,可以步行10米左右,下蹲仍困难。由于疼痛不是很明显,上方制川乌减量至20g,易川芎为苏木15g,加桃仁15g,继续服用。加强活血通络之力。

五诊(3月25日):服药至第6周,患者自觉四肢关节已无明显疼痛,两膝肿胀虽未完全消失,但已可以下蹲,可以步行100米,畏寒怕冷已不如以前。实验室化验,血沉已正常,但抗“0”仍未阳性。

按语:患者关节炎较为典型,痛痹症状得到控制,但实验室检查在短期内不会有很大改变。其症状比较单一,脾肾阳虚较明显,患者早年在冰库工作,感寒较重,冷痛特征明显,未向湿热转化,所以见效较快。实际病例中,患者肢体只有明显冷痛感觉,舌苔不黄厚而干,大便不结燥,小便无黄热,脉不带数细之象,就可以作为乌头汤的适应证。

㈡.类风湿性关节炎

马某,男,55岁。

患者自诉周身关节疼痛20余年,近5年来,两膝、肘及腕关节屈伸不利,晨间僵硬,遇冷则疼痛加重,惧触冷水,屡服乌头剂能缓痛一时。入冬以来,上症加剧,布不能行,手不能持,由子背扶来诊。现症见:面憔形瘦,两膝及数指漫肿变形,触之冰冷而痛,伴神疲少气,舌淡苔白厚,脉沉细缓。证属肝肾不足,阳气衰而阴寒盛,寒湿痹阻关节,治宜温阳散寒祛湿,方用乌头汤与甘草附子汤加减。

处方:

炮附子30g(先煎)桂枝15g 苍术15g 羌活20g 独活20g

细辛6g 木瓜15g 松节30g 黄芪15g

水煎服,日一剂。

复诊:患者连续诊治数次,均温经祛寒、除湿通痹之法,原方增损进治20余剂,疼痛基本控制,屈伸自如。按语:《金贵要略》:“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即“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甘草附子汤主之”,与该病症基本相符,故李氏合两方加减进治。本应用乌头而弃之,代用炮附子,是避其市售乌头炮制粗劣,毒大而易积蓄伤人之短,而扬其善用附子温阳祛寒镇痛,使用安全之长。

㈢. 左侧颈椎病

于某,男,50岁,干部。1978年11月5日就诊。

患者于1年前左侧颈、肩部疼痛,每遇阴雨天或受寒则加重,虽经中西医多方治疗,但均未能愈。3天前因过劳,又值天气骤寒,疼痛大发,除肩、颈部外,并向左前臂及拇指放射,昼轻夜重,痛楚不堪,服用消炎镇痛剂无效,夜间需用杜冷丁1针,方能止痛3——4小时。X线报告:“左侧颈椎病”。现症见:面色晦暗,口渴喜冷饮,但饮而不多,溲黄便秘,不思饮食,患肢厥冷,颈部经热敷后较轻快,舌淡苔黄而不干,脉弦滑、略有数象。证属阴寒内盛为本,痛痹日久,渐至血瘀,伴有瘀而化火之象,治宜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稍佐清热利湿,方用乌头汤加减。

处方:

麻黄5g 白芍20g 甘草10g 川乌5g 附子15g

鸡血藤30g 当归15g 桂枝15g 黄柏10g 防已15g

水煎服,日一剂。2剂。

二诊:服药1剂后,当夜酣睡一夜,其痛若失,又服1剂,前症稍有反复,询问小便清长,大便通下1次。视舌苔转白,中心罩黄,脉弦而弱,已无数象。乃于原方中加淫羊藿15g、续断10g、熟地20g,黄柏减为5g。

三诊.上方连服5剂,疼痛明显减轻,以后遇劳虽偶有发作,但程度甚轻,且服此方1——2剂即愈。

按语:本例患者痛痹日久,渐致血瘀,此次因操劳而爆发,兼有郁而化火之象,证虽寒热错杂,实以寒滞血瘀为本,故用乌、附、桂、麻以通经活络、散寒止痛,并用养血活血之品以散血瘀,少佐黄柏、防已以清热利湿,药证相投,故效若桴鼓。本例仅用乌头5g、附子15g,与群药同煎,剂量虽然不大,但亦能使此等非度冷丁不能止痛的爆发病例,疼痛基本缓解,可见乌、附只要临床辨证准确,应用得法,确能散寒通络、逐瘀活血而收效甚捷。

㈣.肘关节炎(肱骨外上髁骨质增生)

蔡某,女,40岁。1983年7月12日就诊。

患者体质素虚,居住潮湿,腰膝时有疼痛已2年余。此次左肘关节疼痛已5个多月。初因感寒而起,疼痛逐渐加重,曾在多家医院就治,服用中西药而疗效不显。现症见:左肘关节疼痛,时轻时重,阴雨天疼痛加重,触冷水疼痛难忍,滴水亦然,且痛由手背至肘,患肢表皮发冷,左肘关节骨外上髁增生,突于表皮,似黄豆般大小,无明显压痛,纳食减少,精神不振,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弦。证属寒湿内侵,流着关节,凝滞筋骨,阳气痹阻,营卫不畅,治宜逐寒祛湿,通利关节,调和营卫,方用乌头汤加味。

处方:

制川乌15g 附片45g 麻黄10g 桂枝12g 白芍15g

生姜15g 甘草6g 大枣12枚

1剂,先加密煎川乌90分钟,继下附片,再煎40分钟,最后入诸药同煎30分钟。初服50ml,无反应增至100ml,4/a,共2天服完。

二诊:服药后无瞑反应,肘关节疼痛已减。于是继服上方3剂,服后疼痛大减,左上肢转温和,饮食增进。原方川乌减为12g,附片减为30g,再进8剂,3日1剂。

三诊:疼痛消除,舌质转淡红,白苔已减,脉沉细和缓。改黄芪桂枝五物汤善后。共治疗50余日,诸症消

失,左肘关节肱骨上髁增生已不复存在。

按语:此例属寒湿偏盛的痹症,病程较长,未能有效治疗,病情逐渐加重,虽盛夏之日,沾冷水疼痛难忍,足见寒邪之甚,且寒湿侵淫于肘,经脉痹阻不通,寒主收引,邪重着粘滞,流注关节,致使左肘肱骨增生,其疾之顽不同寻常,此证非一般治疗痹症方剂所能凑效。《金匮要略心典》谓:“寒湿之邪,非麻黄、乌头不能去,而痛在筋节,又非如皮毛之邪,可一汗而散之。”故本案用乌头桂枝汤温经逐寒湿,调和营卫,能利关节止痛而获良效。乌头有毒,当今对本方证报道甚少。临证中如能谨识病机,辩证无误,则效如桴鼓。但具体使用时,应严格掌握乌头剂量及煎服法,则安全无恙,顿见奇效。

七.甘草附子汤加味(风湿性关节炎)

汤某,女,37岁,1965年10月31日就诊。

患者1964年起经常头痛,乏力,周身关节疼痛,1965年10月30日晚,突然觉得肢体沉重,不能转侧,手不能握物,足不能移步,衣食住行均需他人料理。次日急送某医院,确诊为:“风湿”。现症见:两人搀扶前来,全身关节剧痛似鸡啄,游串不定,头晕,耳鸣,四肢不温,畏寒恶风,口干少津不欲饮,舌质偏淡,舌体胖大,边缘有齿痕,苔薄白,寸关脉浮,尺微弱。证属太阳证,风寒湿郁久成痹,治以温经散寒,除湿止痛,方用甘草附子汤加味。

处方:

炙甘草30g 炙附子60g(久煎)白术12g

桂枝18g 生姜30g

水煎服,日一剂。2剂。

二诊:服药后,关节痛减轻,稍可转侧行动。上附加麻黄、细辛,以增强祛风散寒、开闭止痛之效,续进5剂。

三诊:自拄拐杖前来,关节疼痛及全身串痛显减。头晕、耳鸣、畏寒、恶风亦明显好转。上方加茯苓以渗湿,5剂.

四诊:全身活动已较自如,精神好转,但腰腿尚觉疼痛、重着,虽见初效,一时难收全功。须培补脾肾,通窍除湿,以清余湿,拟理中丸加味续服。

处方:

党参60g 干姜120g 白术60g 炙甘草60g 炙附子120g

茯苓60g 肉桂30g 桂枝15g 枸杞60g 琥珀60g

极末,水丸,3g,2/a。

随访:连服3个月,基本痊愈,恢复正常工作。

八.四妙丸加味(风湿性关节炎)

张某,女,25岁,1993年8月10日初诊。

患者四肢关节红、肿、热、痛,呈游走性疼痛,曾确诊为:“风湿性关节炎”,在他处治疗疗效不佳,现症见:腕关节痛不可忍,手不可触及,触之痛甚,痛处红肿且热,两踝关节不能着地,膝关节伸缩受限,腰痛不能转侧,一切活动不能自理,呻吟不止,伴发热、头昏、纳呆,大便稀溏,小便短赤,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证属湿热痹症,治宜清热利湿,佐以通络,方用四妙丸加味。

处方:

川乌30g 草乌30g 生姜30g 黑豆30g 苡仁60g

苍术10g 黄柏12g 赤芍15g 鸡血藤15g 海桐皮15g

五加皮12g 杏仁10g 竹叶10g 滑石30g 生石膏30g

连翘15g 白蔻仁9g 大腹皮15g 忍冬藤30g 鲜桑枝60g

前四味药先煎2小时后,再下余药;水煎2次混合后,分3次服用,每6小时1次,3剂。

二诊(8月14日):服药效果明显,上次就诊需人抬,现在由人搀扶走进诊室,红肿已消大半,关节也不

甚痛,四肢关节可以屈伸,饮食增加,大便仍溏薄,舌质厚腻减轻,时有欲呕,上方加竹茹30g,3剂。三诊(8月20日):饮食增加,精神清爽,生活可以完全自理,诸关节痛已经消失,唯有肌肉酸软,此乃湿邪未尽之象。原方二乌用量减至各15g,共服15剂,病愈,健康如初。

按语:患者乃为湿热之痹症,仍然用大剂川、草乌,原因是湿邪需要温化,热邪则需用清利,若单独用清热利湿之剂,恐怕热清而湿难化。因为湿为阴邪,非温不化,在大剂清热利湿药物协同下,湿邪祛,热邪清,如果没有大剂二乌之佐,恐怕在短时间内治愈这样的痹症,是难以想象的。

九.附子八物汤加味(双膝关节炎)

张某,女,56岁。1993年9月24日就诊。

患者双下肢关节疼痛多年,加重1周。现症见:左膝关节有外伤史,现双膝关节疼痛,痛处固定,畏寒肢冷,逢寒则加剧,遇热则痛缓,日轻夜重,行走困难,痛处无红肿,但有明显重着感,舌淡红,苔白腻,脉沉缓。证属寒湿下流,湿痹关节,治宜温经通脉,方用经验方附子八物汤加味。

处方:

制附片30g(先煎)防已15g 白术20g 茯苓15g

桂枝30g 甘草6g 苡仁30g 怀牛膝20g 伸筋草30g

独活12g 苍术12g 威灵仙10g 续断12g

水煎服,日一剂。

复诊:上方服用3剂,关节疼痛明显减轻,冷感消失。药已中病,效不更方,续进9剂,关节疼痛消失,痹症痊愈。

按语:仲景苓桂术甘汤本为中阳不足、水气为患而设,陈氏则活用经方,将附子与桂枝同用,功能温经通脉,逐湿散寒,且两者皆重用至30g,力大势宏。并同时加用利湿散寒、宣痹止痛之品,皆在增加主方之功效,共奏温经通脉,逐湿散寒,蠲痹止痛之功,多年应用,屡试不爽。

十.仙灵脾散加葛根(肩周炎)

付某,男,30岁,职工。2006年10月1日就诊。

患者右肩背部疼痛2月余,右肩疼痛不能抬,项背部转动头部则疼痛,扭动后则疼痛加剧,曾做CT等检查确诊为颈椎椎间盘脱位、肩周炎,应用镇痛及局部麻醉等多种治疗方法,而病情仍然未见改善。现症见:右肩部发冷,右上肢麻木,扭动颈部后右上肢麻木加剧,已影响到生活和睡眠,舌淡苔白腻滑,脉浮紧重按沉细。证属夏季受寒(空调过度使用),血脉凝滞,闭阻经络,治宜温阳散寒,宣痹通络,方用仙灵脾散加葛根。

处方:

仙灵脾30g 桂枝30g 威灵仙20g 苍耳子10g 川芎10g

葛根30g

水煎服,日一剂。3剂。

二诊;服药后,所有症状消失。

三诊:患者间隔5天由于再次受寒(骑摩托车外出半天),病情又如以前疼痛。原方有效,嘱病人病人一定要避风寒,同时仍用上方,加重桂枝45g、葛根60g,又服3剂,病愈。

随访:随访年余,病情无复发。

按语:年轻力壮,盛夏空调过度使用,冷风长时间固定一处吹,风寒之邪得以侵入,阻滞脉络气血的运行,不通则痛。现代医学虽然诊查详细,但对于这样的病因,却无法论证,多种治疗均无效果。初诊之时,病人脉浮紧之象恰恰说明寒邪在表,而沉细表明已有正气亏损之表现。病人呈现一派寒湿凝滞之象,方用仙灵脾散加葛根,方药对症,三剂而病减,又受风寒再度加剧,表明风寒入侵闭阻络脉之特点,故而二诊加重桂枝、葛根之剂量,再服而病愈,病后保暖,调摄好以避免复发。

十一.类风湿性关节炎

㈠.许某,女,62岁。成都人。2006年6月26日就诊(复诊)

处方:

制附片90g 白术15g 砂仁15g 松节15g 桂枝尖25g 茯苓20g 木瓜20g 淫羊藿25g 杜仲20g 炙甘草10g 生姜60g 干姜30g

水煎服,日一剂。6剂。

㈡.邓某,女,60岁。成都人。2006年6月26日就诊(复诊)

处方:

制附片60g 苍术15g 威灵仙15g 楠藤20g 桂枝尖30g

木瓜20g 小茴香20g 秦艽20g 朱茯神20g 独活15g

牛膝15g 刺五加15g 炙甘草5g 生姜50g

水煎服,日一剂。6剂。

㈢.白某,男,42岁。成都人。2006年6月26日就诊(复诊)

处方:

制附片90g 白术15g 松节15g 淫羊藿20g 桂枝尖30g

木瓜20g 朱茯神20g 砂仁15g 炙甘草5g 干姜60g

水煎服,日一剂。6剂。

针灸治疗痹症跟师病案

针灸治疗痹症跟师病案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痹证4 张某,男,42岁 就诊时间:2009年9月12日8时30分 主诉:腰痛间作7年,加重伴左下肢放射痛1月余。 现病史:患者由于职业关系,长期久坐久立,于2002年搬重物后 出现腰部疼痛、活动受限,休息后症状可减轻,患者未予重视。此后患者腰痛反复发作,曾于他院查腰椎CT示:腰椎间盘突出(具 体不详),经针灸、推拿、理疗等治疗后症状均可缓解。 2009年7月21日患者不慎扭伤腰部,致腰痛加重、活动受限,伴左下肢放射痛,以臀部及小腿外侧为主,久坐久立后疼痛明显。遂于当时就诊于河北省邢台市桥东医院,查腰椎CT示:腰4/5椎后纵韧带钙化,腰5/骶1椎间盘突出,左侧隐窝狭窄。行针灸、推拿、理疗等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遂于今日来我科就诊。症见:神清,精神可,腰部酸痛,左下肢放射痛,以臀部及小腿外 侧为主,久坐久立后疼痛明显,纳眠可,二便调。 既往史:2007年胃镜检查发现浅表性胃炎。否认肝炎、伤寒、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史,否认中毒、输血史、外伤、手术史。未发现药物、食物过敏史。 体查:腰曲直,活动受限,腰4/5棘间压痛,左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右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双4字征(-)。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辅助检查:2009年8月13日河北省邢台市桥东医院查腰椎CT示:腰4/5椎后纵韧带钙化,腰5/骶1椎间盘突出,左侧隐窝狭窄。 初步诊断: 中医诊断:痹证(肾虚痰瘀阻络)

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 治则:疏通经络、补肾滋水 处方:肾俞夹脊阿是穴、委中足三里阳陵泉 操作:补虚泻实,提插捻转手法,每次选择4组电针,用连续波,留针30分钟,1次/天,12次为1个疗程。 再以背部督脉、夹脊穴、膀胱经第一侧线、第二侧线为选择点,采取离穴不离经的原则,一般拔10个左右火罐,每次留罐5~10分钟,每日1次。 结果:2个疗程后,痊愈。 按: 腰椎间突出症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至腰椎间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裂口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及马尾神经而产生眼腿串痛,即腰伴根性坐骨神经痛等正状者为腰盘突出症。也有人称腰椎间盘纤维环破症或髓核脱出症。 痹之名,出自《灵枢·寿天刚柔》篇,痹指闭阻不通的一种病理现象。外邪侵经络,气血闭阻不能畅行,引起肢体、关节等痛、麻木、着重、及曲伸不利等症状,名痹症。 本症的发病原因,多由卫气不固,腠理空疏,又因劳累之后,汗出当风,或涉水冒寒,坐卧湿地等,以致风寒湿邪乘虚侵入,发为风寒湿痹。《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缘患者平素工作劳累,不善调养,病程日久,而致肾气亏虚,腰 为肾之府,肾虚则气血推动无力,聚湿成痰,痰瘀互结,瘀阻脉络则 发为本病。舌淡红,苔白腻,脉弦为肾虚痰瘀阻络之征象。四诊合参,本病属中医“痹证”范畴,证属肾虚痰瘀阻络,积极治疗,预后 尚可。

卢铸之医案

卢铸之医案------治疗子宫癌瘤的体会 子宫癌瘤是妇科中常遇到的疾病之一,祖国医学,称之为徵瑕痞块。此病之起,多由月信愆期而来,月信愆期之原因,甚为复杂。有由月信时六淫相扰而病的,有由七情六郁相扰而病的,有由男女房事不瑾,或由产后恶露未尽而病的。病因虽殊,总以月信时期不知避忌,防护疏虞所致。病后治疗不当,久久酿成徵瑕痞块。因而内之五脏六腑,互相不调,疼痛难安。外之筋骨肌肉亦受影响,渐渐憔悴,更兼营卫不和,恶寒发热之象。治疗之法,当以调和气血,助其生化,使阳能化阴,阴能附阳。则一切阴凝,自然消化。兹将我治疗子宫癌瘤的三则验案,介绍出来,就正高明。 (一) 向文珍,女性,27岁,四川籍,住成都市文庙后街76号,于1953年5月13日因为月经久停不行,腹部胀痛,食眠不得,乃入成都市华西庙四川医学院附属医院治疗,经该院诊查后,认为所患系恶性子宫瘤。用镭电深电,二便因此闭塞不通。复用浣肠法,二便仍然不通。住医院数月,病势日重,遂送回家调养。经徐少伯君介绍,邀我诊治。 查其面色枯槁,形容憔悴,呻吟不已,细问情由。生子之时,恶露未尽,房事不谨,精淤相裹,时常隐痛,已经数年之久。诊其脉息,二尺坚沉,二关紧急,二寸浮空。与面色情由相对,是阳虚阴盛,阻碍冲任之机。 根据以上诊断,首先拨通阴阳道路,使脉道通调,然后用阳化阴之法,使阴凝易解,阳气易行。 第一次处方:制升麻四钱,老寇(带壳)五钱,西砂仁壳三钱,茅术三钱,广紫苑五钱,炙甘草两钱,灶心土一块。 服后打嗝放屁,小便较前通利,解大便一次,饮食略增。 第二次处方:制附片一两五钱,朱茯神五钱,老寇带壳五钱,西砂仁四钱,制升麻五钱,炙甘草两钱,葱白5根 服后饮食睡眠较前好。二便已经不觉得闭塞,腹部胀痛稍减。 第三次处方:制附片二两,白术四钱,制升麻五钱,杜仲六钱,砂仁四钱,朱茯神五钱,潞党参五钱,炙甘草两钱,生姜一两 服后腹胀痛更减,食眠更进。 第四次处方:制附片二两,白术五钱,上安桂三钱,砂仁四钱,筠姜六钱,南藿香五钱,潞参六钱,炙甘草两钱,生姜一两 服后下瘀血块甚多,腹痛大减,能下床步行 第五次处方:制附片三两,砂仁六钱,卢巴六钱,杜仲一两,补骨脂六钱,麟麒竭三钱(冲服),潞参八钱,制升麻五钱,朱茯神五钱,炙甘草三钱,煨姜二两。 服后腹不痛不胀,二便如常,精神增长,心志愉快,其他症状都消失。 (二) 王如清,女性,49岁,安徽籍。住成都市红墙巷63号。于1955年5月8日,因月经错乱,时有白带或黄水,或清水,或瘀血。少腹内觉有包块几个,食眠均不如常,大便闭塞,请中医诊治,未得效果。乃入成都市四川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治疗。该院检查后认为所患系子宫癌------患者感觉气坠异常,疼痛难安。更该院诊查,谓所患乃系肠瘤,瞩其另请中医,因此出院,邀我诊治。 查其面色,印堂与山根,青黑相阻。子处与膀胱,阴云四扰。是为生者不生,化者不化,地道将坏,冲任不调。诊其脉状,两尺脉沉滞,两关脉紧缩,两寸脉虚浮。问其情由,据云初因月信愆期,是由1954年8月开始的,气候渐渐变生其他症状,食眠难安,病程将近一年,现在则气往下坠,疼痛难忍。 据以上判断,知其由经信终了之际,突被寒湿与气,凝于胞室,久久不解,酿成下

医院针灸科痹症诊疗常规

针灸科痹症诊疗常规痹证是由风、寒、湿、热等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古代痹证的概念比较广泛,包括内脏痹和肢体痹,本节主要讨论肢体的痹证,主要包括西医学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 【病因病机】本病与外感风寒湿热等邪和人体正气不足有关。风寒湿等邪气,在人体卫气虚弱时容易侵入人体而致病。汗出当风,坐卧湿地,涉水冒雨等,均可使风寒湿等邪气侵入机体经络,留于关节,导致经脉气血痹阻不同,不通则痛,正如《素问?痹论》所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根据感受邪气的相对轻重,常分为行痹(风痹)、痛痹(寒痹)、着痹(湿痹);风邪善行数变,故可见疼痛游走不定;寒性收引,故见疼痛较剧,得热痛减;湿性重浊,故见疼痛困重,或伴关节肿胀。若素体阳盛或阴虚火旺,复感风寒湿邪,邪从热化,或感受热邪,留注关节,可见关节红肿热痛兼发热,为热痹。总之,风寒湿热之邪侵入机体,痹阻关节肌肉筋络,导致气血痹阻不通,产生本病。 【辨证】 主症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若疼痛游走,痛无定处,时见恶风发热,舌淡苔薄白,脉浮,为行痹(风痹);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为痛痹(寒痹);若肢体关节酸痛重着不移,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阴雨天加重或发作,苔白腻,脉濡缓,为着痹(湿痹);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关节活动不利,可累及多个关节,伴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苔黄燥,脉滑数,为热痹。 中医治疗 (一)风寒湿痹 1. 行痹(风痹) 证候多见于上肢肩背,或见恶风、发热,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苔白,脉浮。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代表方防风汤去黄芩 防风10g 当归10g 赤茯苓10g 杏仁10g 麻黄9g 肉桂3g 秦艽10g 葛根10g 生姜6g 甘草6g 大枣6g 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口服; 2. 痛痹(寒痹) 证候肢体关节疼痛剧烈,痛处固定,得热痛减,遇寒痛增,关节屈伸不利不便,苔白,脉弦紧。治法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代表方乌头汤 川乌10g (先煎30-40分钟)麻黄10g (后下)芍药15g甘草6g 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口服 3. 着痹(湿痹) 证候肢体关节疼痛重着,同有定处,肌肤麻木,手足沉重,活动不便,苔白腻,脉濡缓。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代表方薏苡仁汤 薏苡仁15g 川芎10g 当归10g 麻黄(后下)9g 桂枝9g 羌活6g 独活10g 防风10g 苍术6g 川乌10g (先煎)甘草6g 生姜6g 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口服; (二)风湿热痹 证候关节疼痛,痛处灼热红肿,手不能触,发热汗出,恶风,口渴,烦闷不安,舌红苔黄燥,脉数。 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代表方白虎加桂枝汤 石膏30g 知母10g 粳米15g 桂枝10g 甘草6g 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口服

痹症的中医治法

痹症的中医治法 痹症症状: “痹”,有闭阻不通之意,是由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不能畅行,引起肌肉、筋骨、关节等酸痛、麻木、重着、伸屈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辨证 行痹:风邪偏盛。证见肢体关节走窜疼痛,痛无定处。或在一处作痛,或向远处放射,牵掣麻木,如风行之速,以致患肢曲不敢伸,伸则痛麻难忍。有时兼有寒热,舌苔薄白或淡黄,脉象浮弦。 痛痹:寒邪偏盛。症见肌肉关节疼痛,痛势较剧,痛处有冷感,得热痛减,遇寒则甚,常喜揉按击拍以求缓解,舌苔薄白,脉象浮紧。 着痹:湿邪偏盛。症见肢体关节酸重疼痛,肌肤微肿,不红,痛有定处,阴雨寒冷天气每易发作,舌苔白腻,脉濡。 热痹:风湿化热。证见四肢关节酸痛,肿大,痛不可近,活动受限,伴有咽痛,发热,多汗而热不退,小便短赤,舌苔厚腻而黄。 针灸治疗 毫针疗法 主穴:肩部:肩髃肩髎

肘臂:曲池合谷天井外关尺泽 腕部:外关阳池阳溪腕骨 背脊:水沟身柱腰阳关 髀部:环跳居髂髀关 股部:承扶承边风市 膝部:犊鼻梁丘阳陵泉膝阳关 踝部:丘墟申脉昆仑照海 配穴:行痹:风门膈俞肝俞 痛痹:肾俞关元 着痹:脾俞足三里阴陵泉 热痹:大椎曲池 解释:风邪偏盛为行痹,取风门祛风,膈俞、肝俞养血活血,含祛风先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寒盛为痛痹,取肾俞、关元,益火之源,振奋阳气而祛寒邪;湿盛为着痹,取脾俞、足三里、阴陵泉,健脾利湿;化热为热痹,大椎清热散风,曲池清热行气消肿。局部取穴,旨在疏调局部经络气血,使营卫调和,则风寒湿邪无所依附而痹痛遂解。 其他疗法 耳针:选穴耳区相应部位,肾上腺、神门。毫针刺,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3~4天更换1次。 穴位注射:参照刺灸法穴位。选用当归注射液或威灵仙注射

中医火神派部分医案全解

中医火神派部分医案全 解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中医火神派部分医案全解 火神派概述 (—)火神派释义 1、火神派的学术思想 任何一个医学流派的创立和发展,都必须提出新的理论和观点。以郑钦安为代表的火神派学术思想最主要的是: (1)以阴阳为纲,判分万病,“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是其最基本的学术观点。(2)重视阳气,强调扶阳是其理论核心,临床擅用附子,对姜附等药物的应用独树一帜,并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 (3)对阴证的认识十分全面,对阴寒偏盛导致虚阳上浮、外越所引的阴火(假热)证的辨识尤其深刻,独具慧眼,此为其学术思想最精华的部分,同时提出阴阳辨诀,用药真机,作为辨别阴阳的纲领,可谓经世致用。 这些学术观点前后呼应,一以贯之,形成一个独立的思想体系,即火神派学术思想的主要内涵。 (=)关于火神的评价 郑钦安的理论,贯穿以阴阳为总纲,万病不出六经宗旨,不出一元真气的学术思想。特重阳虚阴盛之阐发,达到登峰造极。善用大剂量姜、桂、附以回阳救逆,拯人于危。其于阳虚辨治所积累之独到经验,实发前人之所未发,乃祖国医学之瑰宝,千古一人而已!(三)注重扶阳,擅用姜附 火神派的学术思想上面已经概要介绍,这里再详细阐述一下其最重要的学术观点。郑钦安重视阳气,在人身各种阳气中,又特别推重肾阳,认为是人身立命之根本,这是就正常生理而言。在病理状态下,自然也重视阳气,认为“万病皆损于阳气”,阳气无伤,百病自

然不作。有阳则生,无阳则死。也就是说阳气衰弱与否是疾病善恶转化的关键。故其治病立法,首重扶阳,临证时首先考虑元气损伤情况,以辛热之药扶阳抑阴,擅用姜、附、四逆汤之类的方药,形成非常鲜明的用药风格。 1、注重扶阳,元气为本 郑钦安注重阳气,无疑是他倡导火神派的理论基础。那么在人体患病时,他自然也要以元气为本,倡导扶阳,对扶阳抑阴有着深刻的认识,形成独具特色的扶阳理论。这方面郑氏有很多论述:“外感内伤,皆本此一元有损耳。病有万端,亦非数十条可尽,学者即有这点元气上探求盈虚出入消息,虽千万病情,亦不能出其范围”。仲景立法,只在这先天之元阴、元阳上探取盛衰,不专在后天之五行生克上追求。附子、大黄,诚阴阳二症之大脚也。 他以中风一症为例,突出表达了推崇扶阳的观点:“众人皆作中风治之,专主祛风化痰不效。予经手专主先天真阳衰损,在此下手,兼看何部病情独现,用药即在此攸分。要知人之所以奉生而不死者,恃此先天一点真气耳。真气衰天何部,内邪外邪即有此处窃发。治之但扶其真元,内外两邪皆能绝灭,是不治邪而实以治邪,见痰化痰,而是”专主先天真阳衰损,在此下手,治之但扶其真元。 还有健忘一症,老年人居多,世多以为心脾不足,精血亏损所致为主,用药专以天王补心、宁神定志诸方,确是市习常法。郑氏则认为,此症“总以精神不足为主”,属阳气亏虚,治应培补阳气,方用白

针灸治疗痹症跟师病案

针灸治疗痹症跟师病案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痹证4 张某,男,42岁 就诊时间:2009年9月12日8时30分 主诉:腰痛间作7年,加重伴左下肢放射痛1月余。 现病史:患者由于职业关系,长期久坐久立,于2002年搬重物后出现腰部疼痛、活动受限,休息后症状可减轻,患者未予重视。此后患者腰痛 反复发作,曾于他院查腰椎CT示:腰椎间盘突出(具体不详),经针灸、推拿、理疗等治疗后症状均可缓解。 2009年7月21日患者不慎扭伤腰部,致腰痛加重、活动受限,伴左下肢放射痛,以臀部及小腿外侧为主,久坐久立后疼痛明显。遂于当 时就诊于河北省邢台市桥东医院,查腰椎CT示:腰4/5椎后纵韧带钙化,腰5/骶1椎间盘突出,左侧隐窝狭窄。行针灸、推拿、理疗等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遂于今日来我科就诊。症见:神清,精神可,腰 部酸痛,左下肢放射痛,以臀部及小腿外侧为主,久坐久立后疼痛明显,纳眠可,二便调。 既往史:2007年胃镜检查发现浅表性胃炎。否认肝炎、伤寒、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史,否认中毒、输血史、外伤、手术史。未发现药物、食物过敏史。 体查:腰曲直,活动受限,腰4/5棘间压痛,左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右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双4字征(-)。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辅助检查:2009年8月13日河北省邢台市桥东医院查腰椎CT示:腰4/5椎后纵韧带钙化,腰5/骶1椎间盘突出,左侧隐窝狭窄。 初步诊断: 中医诊断:痹证(肾虚痰瘀阻络) 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医火神派案例赏析张存悌 2

案例赏析火神派 张存悌一、?火神派?述略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滩名医辈出,各显身手。1929年秋,上海一巨贾,因患伤寒遍请中西医高手诊治,病势日增,某名医断为?误投辛燥,法在不救?。名医祝味菊力排众议,全力承揽,?具结?担保,果断采用附、桂、麻、姜之剂,不数日而愈。当时沪上医界为之轰动,不仅赞其医术,更佩服其?具结?担保之勇气。陆渊雷谓?君(祝味菊)心思敏锐,又自幼专力治医,造诣非予所及。?徐相任称他为?国医中不羁才是也?。名医章次公也大为叹服,自谓:?此后一逢先生则奉手承教,俯首无辞。?考陆、章诸公皆为沪上医硕,自视颇高,能说出如此肺腑之语,足见对祝味菊钦佩之情。郑寿全(1804—1901),字钦安,四川邛崃人,清同治年间,在成都开创了?火神派?,誉满全川,《邛崃县志》称其为?火神派首领?。以善用附子,单刀直入,拨乱反正著称,?人咸目予为姜附先生?,实医林一代雄杰。传此派之学者,百余年来不乏其人。吴佩衡(1888—1971)南下昆明,云南遂有?吴附子?之名,他尤以善用附子治麻疹逆证而风靡一时。 祝味菊(1884—1951)东去上海,沪上医界几无不知?祝附子?者,他治热病,虽高热神昏,唇焦舌蔽,亦用附子,认为热病不死于发热,而死于心衰。吴、祝二位,驰名华夏,其影响较之郑钦安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中祝味菊还是第一个提出?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概念者。其它还有华阳刘民叔(川藉沪上名医),以及卢铸之(有火神之称)、补小南、范中林、龚志贤(重庆)、戴云波(成都)等,皆为四川人,这一点颇有意味。其中祝味菊虽系浙江人,但弱冠(25岁)入川,拜蜀中名医刘雨笙等3人为师,数年学成,且在四川度过了17年的光景,逐步形成温补为特点的用药风格,1926年为避?川乱?才迁居上海,名扬沪上。

针灸治疗痹症跟师病案修订稿

针灸治疗痹症跟师病案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痹证11 李某,女 45岁 就诊时间:2009-11-09 主诉:四肢关节酸痛2月余,游走不定,膝关节、腕关节屈伸不利; 伴眩晕神疲,胸闷心悸,小溲短赤,舌淡胖边有少许齿横苔薄白,脉弦数。 诊断:痹证(风寒湿邪,侵袭经络) 治则:疏风祛寒,健脾祛湿,通络止痛。 处方:(1)百会风池肾俞脾俞肝俞 (2)犊鼻足三里阴陵泉中渚合谷侠溪太溪太冲 操作:补虚泻实,提插捻转手法,加TDP照射局部;每次选择2组电针,用连续波,留针30分钟,1次/天,每日一组,12次为1个疗程。 再以背部督脉、夹脊穴、膀胱经第一侧线、第二侧线为选择点,采取离穴不离经的原则,一般拔10个左右火罐,每次留罐5~10分钟,每日1次。 结果:连续治疗2个疗程,上诉症状基本好转,但仍有腕关节屈伸欠佳。 按: 痹之名,出自《灵枢·寿天刚柔》篇,痹指闭阻不通的一种病理现象。外邪侵经络,气血闭阻不能畅行,引起肢体、关节等痛、麻木、着重、及曲伸不利等症状,名痹症。 本症的发病原因,多由卫气不固,腠理空疏,又因劳累之后,汗出当风,或涉水冒寒,坐卧湿地等,以致风寒湿邪乘虚侵入,发为风寒湿痹。《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气偏胜者为行痹。 本例患者,外感风寒湿三气之邪,内因水亏木旺,肝风燥动,内外之风相兼,故四肢关节游走作痛,发为行痹之症,心悸胸闷者,痹邪有入心之势。故泻百会、风池、肝俞以祛风潜阳;泻合谷、太冲开四关以镇摄燥动之风阳;补太溪、肾俞滋肾水以涵肝木;泻神门、郄门、内关以疏内邪心君之邪,而宁心

中医火神派傅文录医案

中医火神派傅文录医案 发表者:赵东奇 (访问人次:7068) 博文录,1960年生,副主任医师,现任职于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医院。1987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曾投师于时振声教授、石景亮教授、陈守义等名老中医门下,深得名师传教,肾病治疗体会尤多,临床技艺日趋成熟,病家多有口碑。崇尚火神派学说,擅用经方尤其四逆辈治疗奇难杂症,用药较为精练,堪称火神派中的少壮派。勤于著述,为学者型中医,著有《肾病证治发挥》、《当代名医肾病验案精华》、《中医内科三字经》、《药性赋七言歌诀新编》、《新编汤头歌诀》等专著15部。 近年倾心于火神派的学习与研究,出版有《火神派学习与临证实践》、《火神派方药临证指要》等书,为火神派的传播起到积极作用。在附子应用上,主张附子在15g以下时,不必先煎;重症必用至30-120g方能达到效果,一般附子要先煎1-3小时。为此附子可以一次性多剂专予先煎,再分次与其他药物合煎,节省时间,方便病人。 1.长期低热——人参四逆汤加味 陈某某,女,60岁,农民。低热37.5?已有6年余。6年前外感之后出现发热,经用抗生素、激素等药物治疗病愈,不久便出现低热37.5?。一般早晨体温正常,8时以后开始慢慢升高,下午2时体温最高,然后又逐渐降为正常。曾在省市级多家医院就诊,未发现明显异常,最后定为“功能性低热”。现症见:身体消瘦,纳差腹胀,畏寒肢冷,五心烦热,气短懒言,发热多在活动后加重,舌淡胖边有齿痕,脉沉细无力。证属阳气亏损,虚阳浮动,治宜补肾回 阳。方用四逆汤加味:

附子30g(先煎2小时),炮姜30g,炙甘草10g,红参10g,三七10g,砂仁 30g。3剂,水煎服,每天1剂。服药后,自感症状大减,精神大振,体温最高在37.2?,继服上方6剂。药后体温恢复正常,纳增神振,二便如常,再服6剂,隔日1剂。 点评:功能性低热,现代医学多认为无名原因发热,中医辨属内伤发热,俗医多从阴虚论治,殊少见效。原因在于此证多属气阳亏损所致,滋阴清热乃文不对题。本例一派畏寒肢冷是阳虚之象,其低烧、五心烦热乃是阴火,阴证所生之火,张景岳称之为“假火”,扶阳方是正治。 怎样辨认真假寒热?郑钦安的主导思想就是探求阴阳至理,以阴阳实据为凭,“阳不调之人,必有阳不调之实据,以辨阳虚法辨之;阴不调之人,必有阴不调之实据,以辨阴虚法辨之”。“总在考究阴阳实据为要”。“学者务于平日,先将阴阳病情,真真假假熟悉胸中,自然一见使知,亦是认证要着”(郑钦安语)。 2(发热——人参四逆汤加味 刘某,男,30岁,农民。2007年11月29日就诊。患者发热月余,体温在37.6?左右,白天高,夜晚低或正常,化验血常规发现白细胞增高,怀疑败血症,经用抗生素、激素治疗后,体温仍然不降,白细胞反而增高,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应用对症抗生素后,体温不仅没有恢复,白细胞增高也持续不降。无奈之下求治于中医。现疗见:发热多在37.6?左右,一般上午开始升高,下午3时左右最高,然后下降,夜晚体温可恢复正常,活动、劳动、劳累之后 发热加剧,适当休息或睡眠后可稍下降,身体困倦,气短懒言,无精打采,畏寒肢冷,不耐劳作,食纳不香,二便尚可,舌淡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滑,脉沉细无力。证属虚阳外越,治宜回阳收纳,方用四逆汤加味: 附子30g(先煎),炮姜30g,炙甘草10g,红参10g,肉桂10g,三七10g,砂仁30g。水煎服,每天1剂,6剂。服药之后,体温慢慢控制在37.2?左右,精神

中医针灸治疗痹症.doc

痹证是由风、寒、湿、热等病邪引起,以肢体关节肌肉酸痛、麻木、重 着、屈伸不利或关节灼热、肿大等为主症的一类病症。古代痹证的概念比较广 泛,包括肢体痹和内脏痹。 本节主要讨论肢体的痹证。常见于西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类风 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病。本病与外感风、寒、湿、热等邪及人体正气不 足有关。风、寒、湿、热之邪侵入机体,痹阻关节肌肉经络,导致气血痹阻不 通,产生本病。正如《素问·痹论》所说: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根据感受邪气的相对轻重,常分为行痹(风痹)、痛痹(寒痹)、着痹(湿痹);若感受热邪,留注关节,或素体阳 盛、阴虚火旺,复感风寒湿邪,邪从热化,可见关节红肿热痛兼发热,为热痹。【临床表现】本病以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等为主症。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常 有发热及游走性、不对称性关节红、肿、疼痛,特别是膝、肘、腕及踝关节,一 般 1~4 周内症状消失,不留后遗症,但常反复发作。实验室检查可有血沉加快、 抗链球菌溶血素“O阳”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累及手足小关节,以关节肿痛、 活动受限、“晨僵”为特点。大多数呈对称性、游走性多关节炎,伴关节腔内 渗液,近端指关节常呈棱形肿胀,最终导致关节僵硬、畸形,症状缓解 与反复呈多次交替发作,本病可破坏骨质。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RF)阳性占 80%。骨性关节炎以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及关节韧带附着处骨质增生为特点。 X 线检查可见关节边缘尖锐,有唇样骨刺或骨桥形成,关节间隙不匀称、狭窄等。 1.行痹(风痹)疼痛游走,痛无定处,时见恶风发热,舌淡、苔薄白,脉浮。 2.痛痹(寒痹)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 3.着痹(湿痹)肢体关节酸痛,重着不移,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阴 雨天加重或发作.苔白腻,脉濡缓

《针灸治疗学》习题集

《针灸治疗学》习题集参考答案 1.针灸有什么治疗作用? ⑴疏通经络 ⑵扶正祛邪 ⑶调和阴阳 2. 何谓治神与守气?临床如何应用? 所谓治神,一是在针灸施治前后注重调治病人的精神状态;二是在针灸操作过程中,医者专一其神,意守神气;病人神情安定,意守感传。 针灸疗法所言之气,主要指经气。针灸治病,十分注重调节经气的虚实,也就是发挥对脏腑、经络的调节作用。 医者的治神守气,病人的意守感传往往对诱发经气、加速气至、促进气行和气至病所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针灸治病,十分注重调节经气的虚实,也就是发挥对脏腑、经络的调节作用。 3.试述针灸补虚与泻实的原则? ⑴虚则补之 ⑵陷下则灸之 ⑶实则泻之 ⑷宛陈则除之 ⑸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4.举例说明针灸的选穴原则有哪些。 ⑴局部选穴:如头痛选百会或太阳,鼻病选素髎或迎香,面瘫选颊车或地仓,脱肛选会 阴或长强等。 ⑵邻近选穴:舌强不语取风府、哑门。 ⑶远端选穴:面瘫取合谷,腰痛取委中等。 ⑷辨证选穴:如月经不调若因肝气郁结引起者,归属肝经,在肝经、任脉选穴。 ⑸随症选穴:如发热取大椎、曲池、合谷、外关。 5.举例说明针灸的配穴方法有哪些。 ㈠按部配穴 (1)局部配穴:如头痛配印堂、太阳、百会、头维等。 (2)上下配穴法:风火牙痛上取合谷,下配内庭。 (3)前后配穴法:胃脘疼痛前取中脘、梁门,后配胃俞、筋缩。 (4)左右配穴法:左侧面瘫取同侧地仓、颊车,配右侧合谷、手三里。 (5)三部配穴法:眼病取睛明、风池、光明。 ㈡按经配穴 (1)本经配穴:肺病咳嗽取中府、列缺、尺泽、太渊相配。 (2)表里经配穴:肝病取期门、太冲配阳陵泉。 (3)同名经配穴法:牙痛以合谷、内庭相配。 (4)子母经配穴法:虚劳咳嗽取肺俞配血海、三阴交、足三里。 (5)交会经配穴法:妇科病取关元、中极配三阴交。 6.俞募穴如何应用。 ⑴俞穴应用:俞穴全部位于腰背部足太阳经夹脊第一侧线上,故通常又称之为“背俞穴”。背俞穴往往是内脏疾患的病理反应点。其表现可有压痛、敏感、迟钝、麻木、皮下组织变异等等,并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和很好的调治内脏疾病的作用。背俞穴的治疗特点主要是扶正补虚、调节脏腑机能,偏于治疗相应脏腑的慢性虚弱性病症。同时,“五脏俞”还用于治疗所开窍的五官病、所主持的五体病。 ⑵募穴应用:募穴位于胸腹部,与相应脏腑的位置接近。如果某一脏腑发生病变,常常会以多种不同形式的阳性反应从所属募穴上表现出来。募穴的治疗特点是驱邪泻实,有通调脏腑、行气止痛之功。偏于治疗相应脏腑的急性实证。 ⑶俞募配穴法:针灸临床上,同一脏腑的背俞穴和募穴常常配合使用,称“俞募配穴法”。寓“阴病行阳、阳病行阴”之义,为前后配穴法的代表。俞募配穴法,充分体现了经络的调

火神派

火神派简介 中医是用来干什么的?别费话是用来看病的! 看病最重要的是什么,疗效!!火神派就是一个有很高疗效的中医流派! 请大家看一个医案。 蒋某,口糜,满口生白疮,容易疲乏,特别怕冷。先用炮姜加甘草汤加桔梗,无不良反应,继以附子理中汤4剂,最后用潜阳丹四剂而愈。虽食煎炒辛辣食物,亦未复发。 “以后用此方治愈此类病症,数十例” 评析:在《医法圆通卷一》中,郑氏说到〃〃〃〃〃口糜者,满口生白疮,系胃火旺也。”对于口糜,西医学称之为口腔溃疡者,“亦非仅由胃火所致,有因虚火上浮引起的”“唐氏举自己的案例证明,并用此法治愈这类患者数十人”可见此类患者并不少见。郑氏一向强调,头面五官各症,常存阴火概念。 关于本案所用前后3方,为唐氏治疗虚阳上浮,治疗五官诸症诸症如咽炎,喉炎等用药常规套路。其中首选炮姜甘草加桔梗,具有一定的试探意义,若无不良反应或不加重,即考虑用附子理中汤或潜阳丹进取。 节选张存悌《中医火神派医案全解》 郑钦安火神派是由清代末年四川名医著名伤寒学家郑钦安创立的一个重要学派。 阴阳阴阳为纲辨认万病 阳气火神派已扶阳学说为理论,注重阳气。 附子临床上以擅用附子而著称。 重要传人卢门三代(卢铸之,卢永定,卢崇汉)云南吴佩衡(其子吴容祖),上海祝味菊,唐步琪,李可,刘力红。。。。。。。《医理真传》火神派奠基之作 火神派完全可以登堂入室,可以说是中医的正统!

火神派基本学术观点 1.阴阳为纲判分万病。 良医之救人不过能辨认此阴阳而已,庸医之杀人,不过错认此阴阳而已 “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证。亦不难于识证,而难于识阴阳”“是以病参究,一病有一病之阴阳,知此,始明仲景之六经还是一经,人身五气还是一气,三焦还是一焦,万病总是在阴阳之中”。“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内经) “余考究多年,用药有一点真机,与众不同,无论上下诸证,不问男女老幼,但见舌青,满口津液,脉息无神,其人安静,唇口淡白,口不渴,即渴喜热饮,二便自利者,即外现大热,身疼头痛,目肿,口疮,一切诸症,一概不究,用药专在这先天之极真种子上治之, 百发百中。若见舌苔下黄,津液枯槁,口渴饮冷,脉息有神,其人烦躁,即身冷如冰,一概不究,专在这先天立极之元阴上求之,百发百中!”《医理真传》 舌----舌青滑或淡白,满口津液(最重视) 脉----脉息无神,浮空或细微无力 神----其人安静,目暝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 色----面色唇口淡白

痹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痹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一、概述 (1)概念 “痹”字的含义:闭也,闭塞不通之义。指阻闭,突出本病主要是因经络阻闭,气血不行所致特点。 痹病的含义(广义):泛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入,致使气血凝滞,经络闭阻,引起相关系统疾病的总称。 正常生理:经脉气血运行;脏腑气机升、降、出、入。 病理:邪气闭阻气血运行,妨碍脏腑升降出入而为痹病。 (2)分类 五体痹——皮、肉、筋、骨、脉痹(是中医解剖学概念,它反映了人体由浅入深的五个不同层次,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风寒湿热等外邪入侵,导致经脉闭阻,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皮肤、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五因痹——风、寒、湿、热、瘀 五型痹——行痹、痛痹、着痹、热痹、尪痹 五脏痹——肺、脾、肝、肾、心痹 (3)西医疾病范畴 以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神经系统为主,肌肉、关节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属本病的范畴。 西医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等以肢节痹病为主要临床特征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病因病机 (1)病因 痹症的发生与体质因素、气候条件、生活环境及饮食等有密切关系。正虚卫外不固是痹症发生的内在基础,感受外邪是痹症发生的外在条件。邪气痹阻经脉为其病机根本,病变多累及肢体筋骨、肌肉、关节,甚则影响脏腑。 1.1外因 ①感受风寒湿邪:久居潮湿之地、严寒冻伤、贪凉露宿、睡卧当风、暴雨浇淋、水中作业或汗出入水等,外邪注于肌凑经络,滞留于关节筋骨,导致气血痹阻而发为寒湿痹。由于感受风寒湿邪各有所偏盛,而有行痹、痛痹、着痹之别。若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蓄热,复感风寒湿邪,可以从阳化热;或风寒湿痹经久不愈,亦可蕴而化热。 ②感受风湿热邪:久居炎热潮湿之地,外感风湿热邪,袭于肌腠,壅于经络,痹阻气血经脉,滞留于关节筋骨,发为风湿热痹。 1.2内因 ①劳逸不当:劳欲过度,将息失宜,精气亏损,卫外不固;或激烈活动后体力下降,防御机能降低,汗出肌疏,外邪乘袭。 ②久病体虚:老年体虚,肝肾不足,肢体筋脉失养;或病后、产后气血不足,腠理空疏,外邪乘虚而入。 此外,恣食甘肥厚腻或酒热海腥发物,导致脾运失键,湿热痰浊内生;或跌扑外伤,损及肢体筋脉,气血筋脉痹阻,亦与痹证发生有关。

李可谈中医火神派医理的思考

中医火神派医理的思考 李可老中医曾与在下有一面之缘.先生曾经一句话改变了我从医的观点。 我问:“李老,您从医多年,阳虚与阴虚之证各占多少?” 李可:“我从未见过一个真正的阴虚患者。” 从此,我开始应用附子,从此,我的疗效大副地提高。感谢李老,所谓一句话,而诲人一辈子,非常地感激。 李老的医案,我是认真地钻研的。不是学习,是刻苦地研究。李老往往在不经意间的一句话,灵活掌握后,就可以触类旁通而可能救人性命。 “从李可身上能见到真正的中医的脊梁。”邓铁涛语。 此语不假 二、大家对于用附子见仁见智.其实本质在于阴和阳。这已经入了仲景的门径。 可喜。 对于是否该有附子,我想是有严格的指征的。毕竟这是毒药,用的不好,6克也可中毒。用的对证,80克生附子可以治愈大病。我正在用这个方法治疗脑干脑炎,效果奇佳。而且,我也实在不清楚,如果没有附子,还有什么药可以让四肢萎缩的肌肉恢复过来。 因此,说句实话,用附子,是因为它有适应证。并非为了逞强作势。该用而不用,还算是苍生的医生吗? 三、余喜欢用附子治病,疗效非常神奇。 以前,用量不敢大,只在十数克范围内。后来读了《思考中医》,我细细地思量刘博

士的观点,觉得阳气非常重要。当今医生多喜欢用滋阴药,效果不明显,且伤阳。且更有西医,拼命用抗生素,更是创伤人体阳气。观察病人,每多见脸色灰暗不华,眼周灰暗之征,且脉多见沉细。此皆是阳虚也。 治疗杂证,包括痛证,痹症、内科怪病等,临床我喜欢应用四逆汤以及当归四逆汤。且制附片一般从25克开始应用,多者至125克(回阳),或至90克,少者也经常在45克,35克范围。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 这样的医案好多,有时间我慢慢地发在网上,请大家鉴赏。 月前经病友介绍来我门诊一病患,女,60岁余,右腿膝关节以下至脚趾皆红肿热痛,摸上去发热,病人自述热痛不止,已经一年余,百般求治,不得其效。西医诊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其脉沉细,右尺尤甚。舌淡。观其面色,环唇一周皆苍白,与其面色不相配。余即诊为肾阳虚。以四逆汤合当归四逆汤原方。其中附片25 克,干姜35克,炙甘草45克,当归30克,桂枝30克,白芍30克,大枣12克,细辛15克,通草15克。一剂后即症状大减,红肿热痛均减。三剂后,红肿处自膝下退至小腿一半的位置。且从脚趾向上皮肤红肿开始上退至踝关节处。 止方再服数剂后,症状未见明显改善。观察小腿处有一巴掌大的硬核,皮肤触觉非常硬。脉仍沉细。环唇苍白色不褪。知阳虚未改。当继续补阳。上方加制附片为35克,干姜45克,灸甘草55克,继服。症状继减,再加为制附片45克,干姜55克,炙甘草60克。服数剂,皮肤红肿继褪。服数剂后,病人即自述腿特别轻松,走路飞快,女儿几乎跟不上,且上下楼梯轻松异常。 注:制附片先煎30分钟,再合诸药再煎90分钟。我用附子皆同此。 此症我先是思考了前医的处方。首诊病人没有带来他医的处方,但根据病状,病人一年治疗没有效果,我猜想到,他医肯定是用了大量的清热解毒之剂。因为病人表现为明显的红肿热痛。时医多从热毒考虑。此为一。其二,病人脉沉细,右尺特别沉。

针灸治疗痹症跟师病案定稿版

针灸治疗痹症跟师病案精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痹证11 李某,女 45岁 就诊时间:2009-11-09 主诉:四肢关节酸痛2月余,游走不定,膝关节、腕关节屈伸不利; 伴眩晕神疲,胸闷心悸,小溲短赤,舌淡胖边有少许齿横苔薄白,脉弦数。 诊断:痹证(风寒湿邪,侵袭经络) 治则:疏风祛寒,健脾祛湿,通络止痛。 处方:(1)百会风池肾俞脾俞肝俞 (2)犊鼻足三里阴陵泉中渚合谷侠溪太溪太冲 操作:补虚泻实,提插捻转手法,加TDP照射局部;每次选择2组电针,用连续波,留针30分钟,1次/天,每日一组,12次为1个疗程。 再以背部督脉、夹脊穴、膀胱经第一侧线、第二侧线为选择点,采取离穴不离经的原则,一般拔10个左右火罐,每次留罐5~10分钟,每日1次。 结果:连续治疗2个疗程,上诉症状基本好转,但仍有腕关节屈伸欠佳。 按: 痹之名,出自《灵枢·寿天刚柔》篇,痹指闭阻不通的一种病理现象。外邪侵经络,气血闭阻不能畅行,引起肢体、关节等痛、麻木、着重、及曲伸不利等症状,名痹症。 本症的发病原因,多由卫气不固,腠理空疏,又因劳累之后,汗出当风,或涉水冒寒,坐卧湿地等,以致风寒湿邪乘虚侵入,发为风寒湿痹。《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气偏胜者为行痹。

本例患者,外感风寒湿三气之邪,内因水亏木旺,肝风燥动,内外之风相兼,故四肢关节游走作痛,发为行痹之症,心悸胸闷者,痹邪有入心之势。故泻百会、风池、肝俞以祛风潜阳;泻合谷、太冲开四关以镇摄燥动之风阳;补太溪、肾俞滋肾水以涵肝木;泻神门、郄门、内关以疏内邪心君之邪,而宁心神。补足三里阴陵泉脾俞以健脾意气。此外,“循脉之分”,“各随其过”,取用病痛肢节部的经穴以蠲痹定痛。

中医火神派案例赏析张存悌

案例赏析火神派 张存悌一、“火神派”述略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滩名医辈出,各显身手。1929年秋,上海一巨贾,因患伤寒遍请中西医高手诊治,病势日增,某名医断为“误投辛燥,法在不救”。名医祝味菊力排众议,全力承揽,“具结”担保,果断采用附、桂、麻、姜之剂,不数日而愈。当时沪上医界为之轰动,不仅赞其医术,更佩服其“具结”担保之勇气。陆渊雷谓“君(祝味菊)心思敏锐,又自幼专力治医,造诣非予所及。”徐相任称他为“国医中不羁才是也”。名医章次公也大为叹服,自谓:“此后一逢先生则奉手承教,俯首无辞。”考陆、章诸公皆为沪上医硕,自视颇高,能说出如此肺腑之语,足见对祝味菊钦佩之情。郑寿全(1804—1901),字钦安,四川邛崃人,清同治年间,在成都开创了“火神派”,誉满全川,《邛崃县志》称其为“火神派首领”。以善用附子,单刀直入,拨乱反正著称,“人咸目予为姜附先生”,实医林一代雄杰。传此派之学者,百余年来不乏其人。吴佩衡(1888—1971)南下昆明,云南遂有“吴附子”之名,他尤以善用附子治麻疹逆证而风靡一时。 祝味菊(1884—1951)东去上海,沪上医界几无不知“祝附子”者,他治热病,虽高热神昏,唇焦舌蔽,亦用附子,认为热病不死于发热,而死于心衰。吴、祝二位,驰名华夏,其影响较之郑钦安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中祝味菊还是第一个提出“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概念者。其它还有华阳刘民叔(川藉沪上名医),以及卢铸之(有火神之称)、补小南、范中林、龚志贤(重庆)、戴云波(成都)等,皆为四川人,这一点颇有意味。其中祝味菊虽系浙江人,但弱冠(25岁)入川,拜蜀中名医刘雨笙等3人为师,数年学成,且在四川度过了17年的光景,逐步形成温补为特点的用药风格,1926年为避“川乱”才迁居上海,名扬沪上。

腰痹症中医诊疗方案

腰痹病(腰关节骨性关节炎)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关节诊治指南》(2007年版)。 1.临床表现:腰关节的疼痛及压痛、关节僵硬、活动障碍。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腰椎间盘突出的x线特点表现为脊柱侧凸,椎体边缘增生及椎间变窄等均提示退行性病变。如发现腰骶椎结构异常(移行椎、椎弓根崩裂、脊椎滑脱)说明相邻椎间盘将会由于应力增加而加快变性,增加突出机会。此外可发现有误结核,等骨病有重要鉴别诊断意义。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蛋白电泳、免疫复合物及血清补体等指征一般在正常范围。 4.具体诊断标准 (1)近1个月内反复腰关节疼痛或伴有下肢放射头疼。 (2)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 表现为脊柱侧凸,椎体边缘增生及椎间变窄等均提示退行性病变。 (3)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黏稠,WBC<2000个/m1 (4)常见于20-50岁老年人发病率低长期弯腰劳动或长期坐位工作史。 (5)坐骨神经痛、马尾神经受压症状。 (6)活动时加重(感) 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符合(1)+(2)条或(1)+(3)+(5)+(6)条或(1)+(4)+(5)+(6)条,可诊断腰肢间盘突出。 (二)疾病分期 根据临床与放射学结合,可分为以下三期: 早期:症状与体征表现为腰节疼痛,多见于腰椎4-5、腰5-骶椎1两侧,上下楼或站起时犹重,无明显畸形,关节间隙及周围压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关节活动可。 中期:疼痛较重,可合下肢放射痛,患侧肌力下降,及活动受限,压痛,X线表现有轻度椎管狭

窄。 晚期:疼痛严重,行走需支具或不能行走,患肢发射痛伴患侧肢体麻木不仁,支腿抬高试验阳性,加强试验阳性,患侧肌力明显降低x线表现椎管中重度狭窄,神经压迫症状严重,髓核突出等。 (三)证候诊断 1.风寒湿痹证:肢体关节酸楚疼痛、痛处固定,有如刀割或有明显重着感或患处表现肿胀感,关节活动欠灵活,畏风寒,得热则舒。舌质淡,苔白腻,脉紧或濡。 2.风湿热痹证:起病较急,病变关节红肿、灼热、疼痛,甚至痛不可触,得冷则舒为特征:可伴有全身发热,或皮肤红斑、硬结。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3.瘀血闭阻证:肢体关节刺痛,痛处固定,局部有僵硬感,或麻木不仁,舌质紫暗,苔白而干涩。 4.肝肾亏虚证:腰关节隐隐作痛,腰腰酸软无力,酸困疼痛,遇劳更甚,舌质红、少苔,脉沉细无力。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风寒湿痹证 治法: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推荐方药:防己黄芪汤合防风汤加减。防风、防己、黄芪、羌活、独活、桂枝、秦艽、当归、川芎、木香、乳香、甘草。 (2)风湿热痹证 治法:清热疏风,除湿止痛。 推荐方药:大秦艽汤加减。秦艽、当归、甘草、羌活、防风、白芷、熟地、茯苓、石膏、川芎、白芍、独活、黄芩、生地、白术、细辛等。 (3)瘀血闭阻证 治则:活血化瘀,舒筋止痛。 推荐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五灵脂、地龙、川芎、没药、香附、羌活、秦艽、牛腰、甘草。 (4)肝肾亏虚证 治则:滋补肝肾,强壮筋骨。

火神派

火神派 一般公认,凡能构成一家学派者,必须具备几个条件:第一,有一个独特的学术思想或学说,例如河间学派的火热论。第二,有一个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即宗师,例如补土派的李东垣;还要有一批跟随宗师的传人(亲炙或私淑) ,对其学说或尊崇,或信仰,或研究,甚至发扬之,从而形成一个"人才链"。第三,必须有阐述学说观点的有影响的传世著作,例如伤寒学派的《伤寒论》,温病学说的《温热论》等。当然还要有相当的临床实践(医案)。这几条缺一不可,否则难以形成气候,更无以造成影响。按此标准衡量,火神派可谓条条具备,甚至可以说"十分过硬"。 火神派是由清末四川名医郑钦安(1824~1911)创立的一个重要医学流派,以注重阳气,擅用附子而著称,具有十分鲜明的学术特色。郑钦安的《医理真传》成书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这是火神派的奠基之作,集中阐述了其学术思想。《医法园通》成书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该书羽翼《医理真传》,丰富完善了火神派的思想体系,郑钦安因此被称为火神派首领。百余年来火神派代有传人,其代表人物如云南吴佩衡(原云南中医学院院长),上海祝味菊,四川范中林、唐步祺、卢崇汉,山西李可等,均享有“吴附子”、“祝附子”、“唐火神”、“卢火神”……之名,驰誉医林,屡

起重症、大症,他们的医案集为世所传颂。回顾一下,医史上除张景岳以擅用熟地而称“张熟地”,余师愚以擅用石膏而称“余石膏”以外,像火神派这样众多医家享有“某火神”、“某附子”之誉的现象,可称绝无仅有,足见其学术观点和用药风格之鲜明,影响之深远。 一、火神派简介 火神派的宗师和传人:火神派的开山鼻祖是郑寿全。郑寿全(1824-1911),字钦安,四川邛崃人,清同治年间,在成都开创了“火神派”,《邛崃县志》称其为“火神派首领”。以重视阳气,善用附子干姜等辛热药著称,人誉“郑火神”,“姜附先生”,誉满川蜀。 郑钦安中年设帐授徒,自然桃李众多,传人不在少数。从有限的资料中可知,入室弟子有卢铸之(1876—1963)先生,光绪十六年从师于郑钦安先生学医达11年之久,继承郑钦安学术思想,屡起沉疴,时人尊呼为“卢火神”。儿子卢永定传其衣钵,在60余年实践中善用大剂附子、桂枝、生姜等品,屡起沉疴痼疾,民间亦尊为“卢火神”。卢永定有弟子黎昌琼,今在成都七院工作,临证亦常用大剂量附子、生姜等品,屡愈顽疾。 另有郑仲宾先生(1882-1942),“少时师承郑钦安”,后毕业于京师大学堂,蜀中名医,解放前逝世。私淑郑钦安者应该更多,举其要者录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