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法查明:规则借鉴中的思考——以德国外国法查明制度为参照

外国法查明:规则借鉴中的思考——以德国外国法查明制度为参照

外国法查明:规则借鉴中的思考——以德国外国法查明制度为参照
外国法查明:规则借鉴中的思考——以德国外国法查明制度为参照

外国法查明:规则借鉴中的思考——以德国外国法查明制

度为参照

中国法律信息网 -> 法律论文 -> 正文 ?【来源】《比较法研究》第2007-2

期第 65 页

外国法查明:规则借鉴中的思考——以德国外国法查明制度为参照

徐鹏

《民法典(草案)》关于外国法查明的条文,与目前执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意见相比,内容上有了明显变化。设计者可能意图借鉴德国等国的做法,建立一种不同于当事人证明和法官依职权调查的折衷的外国法查明方式。然而在德国,外国法查明所依据的《德国民事诉讼法》第293条并不能仅仅从其规则文字本身获得理解;依据学说和判例,德国实行的是严格的由法官依职权查明外国法的方式。我们与其另行寻找其他国家的相关规则作为我国可以实行折衷查明方式的佐证,不如转而探究型塑外国法查明方式的各种要素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并进而审视和检讨相应要素在我国法制环境下的表现样态。本文的目的并不在于构建新的规则,而是希望引起学界对外国法查明问题的关注及进一步讨论。

一、外国法查明的规则设计借鉴中的“地方性想象”,

(一)草案条文的意图:建立折衷的外国法查明方式

在涉外民商事审判中,当冲突法确定适用特定的外国法而需要查明其内容时,《民法典(草案)》第9编“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法”第1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可以责成当事人提供该外国法律,也可以依职权查明该外国法律”。(1)与目前我国司法审判依据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下称《意见》)第193条的规定相比较,民法典草案条文在内容上有了较大变化。《意见》条文的措辞表明,由人民法院来查明外国

法,“当事人提供”与其他方式并列成为法院查明外国法的基本途径之一。与之不同,草案条文未提及外国法查明的具体途径,而是将法院依职权查明与责成当事人提供外国法置于并列的地位。

我们很难得知草案制订者作出如此改动的意图,但草案内容似可直接追溯到国际私法学界历经数载、数易其稿起草完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私法示范法》中具有相似内容的第12条;设计者同时对该示范条文作出说明:“在各国国际私法实践中,一是由当事人举证证明,二是由法官依职权查明,三是由法官依职权查明,但当事人亦有提供和证明的义务。本条规定采取第3种做法。”我们有理由猜测,草案制订者希望通过借鉴国外的相关外国法查明制度,消除当事人举证证明和法官依职权查明这两种方式之间的尖锐对立,通过一种折衷的规定去两者之短而谋其所长:既发挥当事人主观能动性,又便于法官行使职权,两方面相互配合共同努力以了解和确定外国法内容。

作为条文设计借鉴的对象,一般认为实行上述第3种做法的有德国、瑞士、土耳其、秘鲁等国。有学者进一步对德国的外国法查明制度作出评论,认为在德国:“当事人有提供外国法内容的义务,且并不绝对地约束法院,其意义在于已经抛弃了国内法由依据职权探知主义查明解释,事实由当事人依据辩论主义确定的构造”;因此,德国采取的是法院和当事人在外国法查明问题上的“分工合作”的“职权调查”方式;并明确提出“应该借鉴、参考折衷主义和‘职权调查’外国法的相关制度”。

由此看来,德国是采用“法院依职权查明,当事人亦有证明和提供义务”的代表性国家,成为我们设计外国法查明规则时借鉴的对象。但是,对德国学说和实践的深入探究却揭示出完全不同的样态。

(二)德国:学说和判例确立的法官依职权查明外国法方式

在德国,外国法查明的法律依据源自《德国民事诉讼法》第293条的规

定:“外国的现行法、习惯法和自治法规,仅限于法院所不知道的,应予以证明。在调查这些法规时法院应不以当事人所提出的证据为限;法院有使用其他调查方法并为使用的目的而发出必要的命令的权限。”但是,该条的真正内涵并不能仅仅从字面上获得。德国学者承认,第293条的意义是“令人费解(unverstaendlich)或者根本不是明显的(jedenfalls unscheinbar)”。即便在德国,对于未曾涉足涉外民商事法律领域的法律人来说,也只有在了解了围绕该条展开的学说、评论以及基础性的判例之后,才能掌握该条的真正涵义。

实际上,德国的学说和司法判例确立了一种非常严格的由法官依职权查明外国法的方式。在德国,学界通说将外国法视作法律。在外国法查明问题上,将外国法视为法律而与事实证明区分开来的实际意义在于:法官不受当事人提交材料的拘束。当事人也不在外国法的查明问题上承担证明责任。虽然第293条字面上仅规定法院有权(istbefugt)查明外国法,但在德国国际私法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该条被一致理解为赋予了法官“应该”查明外国法的职责。与之相对应,当事人有权呈交外国法的证据,但并不为此承担义务;将外国法查明义务转移给当事人将违反该条规定并违背“法官知法”(Iuranovit curia)的基本原则。克格尔(Kegel)更直接指出:“法官可以要求当事人提供帮助,只要他们愿意并且能够帮助。”

相应地,对法官应履行查明职责的强制性规定引申出相应的程序救济措施。法院未能适当履行外国法查明职责时当事人可以其违反《德国民事诉讼法》第293条为由予以上告。在司法实践中,德国联邦法院要求下级法院在判决书中说明采用的查明外国法的途径和方法,作为对其是否适当履行职责的监督手段。在1992年的一起案件中,联邦法院就认为上诉法院仅仅在判决书中提及所涉西班牙法的成文规则,而没有同时说明法院是否调查了该条文在西班牙司法实践中的适用情况以及围绕该条文展开的理论学说,因此判定上诉法院未能适当履行查明西班牙法的义务。

质言之,德国的外国法查明实际上是一个理论学说和司法实践相互勾连所建立起的严密体系:以第293条为法律依据,通过将外国法定性为法律,确定“法官知法”原则同样适用,并相应排除针对事实事项的由当事人提交证据材料予以证明的辩论主义原则和当事人自认规则;同时赋予法官必须查明外国法的职责,当事人有权呈交外国法材料,但并不为此承担义务和举证责任;更进一步,法官是否适当履行职责可在程序上予以监督和审查。由此看来,我们意图借鉴的德国“当事人与法官分工合作”共同查明外国法的理想图景,可能仅是在脱离特定法制语境下阅读规则文字而产生的一种“地方性想象”。

既然德国的外国法查明制度并不符合我们的期望,我们是否应该再逐个考察学界所认为的采用折衷方式的其他国家的相关规则,直到找到一种符合意图的样式作为我们可以采用折衷查明方式的佐证呢,也许,对于制度借鉴而言,更为重要的不是仅仅了解国外法制已然形成的具体规则,而毋宁是探究型塑规则和支撑规则运行的各种要素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德国的外国法查明方式能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相当理想的研究样本:其《民事诉讼法》第293条字面意思与学说及司法实践的明显反差,给我们带来了种种疑问:为什么条文文字明确的授权性规定,德国学说和司法实践却要一致性地将它解读为赋予法官必须查明外国法的职责,为什么当事人不应承担外国法的举证责任和提供资料的义务,从条文文字可以直接引申出的由当事人和法官共同查明外国法的方式难道不是更为完美吗,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不妨在外国法查明问题赖以产生的冲突法体系和外国法查明活动实际展开的民事诉讼程序中分别探究德国的相关理论和实践。

二、冲突法理念对外国法查明方式的影响

涉外民商事案件的法律适用过程包含着涉外法律关系的定性、冲突规范的适用以及冲突规范指向的内国法或外国法的适用等数个前后连贯不可分割的环节。冲突法特定理念能否实现,不仅仅取决于冲突规范在理论上的精巧设计;在一国冲突规

范确定由外国法来调整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时,更依赖于司法实践中能否及在多大范围和程度上查明外国法内容并予应用之。德国国际私法的理念要求法官依职权主动适用冲突法,其冲突规范相应地具有强制性;由此引申的逻辑结果是,法官应主动适用冲突规范确定的外国法并承担起外国法查明职责。

(一)德国国际私法理念下的冲突规范依职权适用(ex officio)

德国国际私法理论可追溯到萨维尼(Friedrich Karl von Savigny)的学说。萨氏认为,存在着一个“相互交往的国家组成的国际法共同体”,同时“部分由于基督教观念的影响,部分由于所有参与者得到的真实利益,这个共同体随着时代的发展会获得越来越普遍的认同”。从这样一种普遍主义的视角出发,他不仅认为每一个国家应平等对待本国人和外国人,而且当法律关系牵涉到冲突法事项时,相关案件不论在哪一个国家审理都应得到一致的结果。当代德国国际私法的“利益学说”更承继了各国法律平等的根本信念,认为各国法律的巨大差异将导致对何为“实体公正”认识的抵触;在法律适用问题上,不应该也不可能寻找到实体上最佳的法律来调整涉外法律关系。应予适用的准确地说更多地是空间上最好(raeumlich beste)的法律,行为人或关系人与该地域生活着的法律共同体之间的密切联系使其常常可以预测到该地域法律的适用。立基于法律适用的一致性、可预测性和安定性目标,“国际私法上的正义在功能上应优先于实体上的

正义。”为保证这样的理念得以实现,防止当事人依据自身利益在冲突规范适用上的任意取舍,德国法官被赋予依职权主动适用冲突规范及其指向外国法的职责。

因此在德国,冲突规范具有强制性,当事人是否希望适用冲突规范的愿望不应拘束法官适用法律的裁判权;法官发现案件包含的涉外因素后,应依职权主动地适用相关冲突规范及其指向的准据法。

(二)冲突规范依职权适用原则下法官查明外国法职责的确定

为维护和实现冲突规范的强制性以及整个冲突法体系的一致性和权威性,要求法官查明外国法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因为,“与依职权查明所指引法律相异的所有其他方式都将会使得冲突法的法律适用命令变得了无意义(Rechtsanwendungsbefehl entwerten)。”

笔者认为,德国学者得出以上结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方面,为避免法官和当事人选择性地查明外国法,需要赋予法官必须查明外国法的职责。冲突规范指向的外国法并不会自动展现在诉讼主体面前,外国法的查明将耗费时间、金钱和精力,会造成民事诉讼程序的延长和诉讼成本的增加。法官如果仅仅被授予裁量权自由决定是否查明外国法,面对司法资源紧张的压力和适用法院地法带来的司法任务减轻的诱惑,他们很可能会放弃适当查明外国法的努力或直接将外国法查明的任务转移给当事人。而当事人可以权衡为外国法查明可能支付的聘请专家、请求公证等金钱支出和时间耗费与适用外国法可能取得的利益,在预计为外国法查明所支付的成本大于外国法适用获得的收益后,可能缺乏积极举证的动力甚而会有意识地消极举证乃至放弃举证,直接造成外国法无法查明或者不能充分查明的后果。这在司法审判中往往导致法院地法的适用,有可能使得冲突规范的强制性和冲突法的目标陷入虚无。有学者进一步指出了冲突规范适用对外国法查明的依赖性:“意图避免支出外国法查明费用以及潜在的错误适用外国法风险的当事人可以规避冲突法体系。通过在并不要求法官对外国法进行司法认知(judicial notice)的法域提起诉讼,当事人可以避免并不欲求的裁定,例如那些并不合理地阻碍离婚的裁判。”

另一方面,冲突法意图达到的判决一致和可预见性等目标,要求法官排除当事人差异性举证能力的影响,主动采取适当的途径查明相关外国法规则在其来源国的实际适用状况。通过举证证明外国法,在当事人激烈对抗中获致对外国法涵义全面和深入了解的前提是他们在诉讼程序中具有相近或相似的攻击防御能力,而这又与

当事人与外国法的熟悉了解程度、当事人为收集外国法资料和提供合格专家证人所应具备的经济实力等要素密切相关。当一方当事人所属国或经常居住地国为外国法的来源国,或者一方当事人具有明显优越于对方的经济地位时,他在获取外国法材料和提供更为适格的专家证人方面就会占据主动和优势。在一方当事人能提供更多外国法资料,聘请的专家证人具备更高的专业素质、掌握高超的辩论技巧和娴熟的语言能力时,他就外国法内容和效力作出的解说因更具说服力而容易得到法官的采纳。因此,外国法查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操纵的对象。为避免这样的现象出现,德国法官不应依赖当事人呈交的外国法材料,而应采取合理途径依职权查明外国法:他不单要了解外国的成文法律规则,还须调查了解该外国法在其来源国的真正适用情况,应该做到如同外国法官那样适用外国法以作出裁决。

德国学者正是从该国特定冲突法理念下冲突法的强制适用性出发来理解法官查明外国法职责的:“规定国际私法的强制性,却同时将外国法的查明完全地交付给当事人,这无疑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如此规定等同于将冲突法的效力最终又置于(当事人的)处分之下。”瑞士学者则用简单明了的话语归纳了冲突规范强制适用和法官依职权查明外国法两者之间的关系:法律适用机关承担正确查明外国法的责任是“国际私法冲突规范强制性的必要补充和结果”。

三、民事诉讼程序构造和价值对外国法查明方式的影响

我们可以从国际私法的特定理念和目的出发,在冲突法法律适用框架下考察外国法查明问题。民事诉讼程序的构造和理念有可能成为确定查明方式的另一决定要素。

(一)民事诉讼程序构造:法官和当事人在外国法查明上的功能划分

在德国,民事诉讼的运行不仅要实现主观权利,还要保护一般利益和维护客观法律制度以及确保法律和平。法官和当事人在诉讼中功能和角色的区分也与民事诉讼目的论相契合:一方面,与实体法上享有的处分权相对应,当事人的程序处分权

更多地表现在他们可以决定提出“确定作为裁判基础事实”所必须资料的权能;通过将请求解决的争点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来拘束法官的裁判权。另一方面,法官肩负着适用法律的职责:“哪些法律条文应予考虑,条文内容如何理解,具体的事实情况是否满足法条抽象的事实构成,——简要地说,法律发现(Rechtsfindung)——这是专属于法院的领域,并不受当事人法律观点的约束。”

法官既然肩负适用法律对当事人之间的争议进行裁判的职责,他就不应因为法律规则“国籍”的差异而给予外国法歧视性的对待,将确定和解释外国法的权力转移给当事人,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将裁判权让与给当事人。当事人基于辩论主义原则,只能通过界定争议的范围和呈交证明事实的证据材料对法官的裁判施加影响,而不能直接地将其对法律规范的理解——不论其是内国法还是外国法——强加给法官

从而限制法官的裁判权。

德国特定民事诉讼构造下当事人和法官角色和功能的划分与其国际私法的理念彰显出一致性,从诉讼法层面进一步强化了赋予法官查明外国法义务的正当性。

(二)民事诉讼程序价值下的困境

但是,民事诉讼程序毕竟蕴涵着多重价值目标:它不仅担负着实现工具性价值即在冲突法语境下的追求判决一致、维护国际民商事法律关系的可预见性和安全性等使命,同时它还要回应和满足程序自身运行所要求的公正、效率和经济等内在价值目标。

德国就面临着根植于其冲突法体系的特有问题的困扰。有学者通过对德国涉外民商事审判的深入研究,发现了冲突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之间存在的明显反差:在德国的初级审法院,只要未被当事人提及,法院会简单地忽略案件所牵涉的国际私法问题;而上级审法院则将一审中当事人未提及冲突规范的诉讼行为视作当事人之间作出的对法院地法的选择,从而规避外国法的适用。德国学者不得不承认,国际私

法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任意性法律,冲突规范只在一方当事人要求的时候才会适用,如果没有任何参与人援引冲突规范或外国法,德国的实体法就会适用;这种处理方式在德国司法实践中一直扩展到了州级法院。而究其原因,当事人和法官似乎都想回避因查明外国法而带来的程序拖延和诉讼成本增加等实际问题。从法官和当事人在规避外国法适用和查明上的“共谋”,到任意性适用冲突法现象向州法院的蔓延,直到法律规则体系在面对当事人和法官的程序价值需求上的无所作为,对冲突规范强制适用的规避也许可以称之为“对制度的制度化拒斥”(institutionalised evasion of institutions)。

(三)困境的出路:瑞士模式的引入,

与德国不同,瑞士建立了一种事实上的“过滤”机制:通过将一定法律领域内

的外国法查明任务赋予当事人,使得当事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依据切身利益自行决定是花费时间和金钱查明外国法,还是放弃查明直接依据瑞士法提出诉求和抗辩。

《瑞士国际私法》第16条规定:“外国法的内容应由法院依职权查明。为此可以要求当事人予以合作。有关财产的事项,可令当事人负举证责任。”根据相关的立法资料,立法者在制订该条文时“采用了一种折衷的方式”,“可适用的外国法原则上由法官依职权查明”;因为依据该条第三句,在财产事项上,“法院可以放弃查明外国法的职责而将其转移给当事人承担。”由此可见,所涉纠纷是否属于财产事项可以构成法官和当事人分别承担外国法查明义务的分界线,法官只在非财产事项上承担外国法查明职责。

但是,对该条规则和相应的解释论却存在严厉的批评。瑞士权威的《国际私法评论》在总结了过去十余年的理论发展和司法判例后,不得不承认:法官只在非财产事项上承担外国法查明职责的观点正面对着“有说服力论证的挑战:即便在当事人予以协助查明外国法的情况下,法官在财产事项方面仍然应受‘法官知法’原则的拘束”。这就意味着,即使有关财产的争议中,法官仍须采取适当的途径依职权

查明外国法。这是国际私法国际性目标得以实现和“冲突规范强制性”的要求;否则,冲突规范的强制性就在很大程度上相对化了。瑞士的一些高级法院正试图通过判决改变法官在财产事项上放弃外国法查明而使得冲突法强制性遭受贬损的现实。由此看来,瑞士的外国法查明方式也同样面临着其自身问题的困扰,虽然这种问题是在与德国截然相反的方向显现出来。

因此,外国法查明问题不能仅仅在冲突法体系,或单独在诉讼法体系中孤立地得到解决。就德国而言,完全在冲突体系中建构的看似完美的理念由于忽视了诉讼主体的程序利益需求,在司法实践中就可能由于法官和当事人的“共谋”而无法得到实际贯彻;而在瑞士,完全考虑节省司法资源满足诉讼程序经济效率运行的要求却忽视了本国冲突法体系的理论预设,就不得不面对来自冲突法理念的挑战和质问。在外国法查明问题上,要解决法院和当事人在民事诉讼程序中的利益需求问题,似乎还得超越诉讼法框架对冲突法的传统理念进行反思和调整。

尽管德国由法官依职责查明外国法的方式在总体上契合于民事诉讼程序的构造;但是,在实际运行中却与民事诉讼程序内在的经济效率等价值目标发生了冲突,而诉讼主体通过在司法实践中放弃冲突规范的强制适用在一定程度上软化了刚性的外国法查明方式。外国法查明运作中彰显出的“实然”状态使得我们有可能对冲突法体系下确立查明方式的“应然”表达进行反思。

四、民法典草案条文的分析和理论检讨

通过对德国的外国法查明理论和实践的探究,可以认为,冲突法特定理念和目的、民事诉讼程序的构造和价值目标,这些要素的交互作用对外国法查明方式的形成及其运行施加了决定性影响。由此,我们不妨对《民法典(草案)》条文和相关理论再作简要的探究。

(一)草案条文和相关理论分析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可以责成当事人提供该外国法律,也可以依职权查明该外国法律”的文字来看,只是授予法院“可以”依职权查明外国法的权力而未赋予法院“应该”承担外国法查明的职责。人民法院实际享有权力决定是自己依职权查明还是由当事人证明外国法;同时,条文没有规定法院作出裁量时应遵循的标准或依据,即未能如同《瑞士国际私法》第16条一样厘定当事人和法官“分工”查明外国法的范围和领域。在如此设计下,法院是否履行外国法查明职责因为属于法院的自由裁量权将无法依据相应司法程序予以制约和监督。在司法资源紧张以及我国目前职权主义的诉讼程序构造下,法院有动力和权力将外国法查明任务完全转移给当事人负担,要求当事人证明外国法。这似乎并不是设计者意图的由法官和当事人共同协作查明外国法的理想愿景。

草案条文表现出我国国际私法学界和诉讼法学界有关外国法查明的理论分歧。一方面,草案条文无法用国际私法学界的理论予以解说。与德国明确赋予外国法“法律”的定性不同,我国国际私法学界通说认为:区分外国法为事实或法律并无实际意义,因为“民事诉讼采取‘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人民法院在审理涉外民事案件时,要作出切合实际、合理的判决,维护当事人的正当权益,不管是‘事实’,还是‘法律’,都必须查清。”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法院“应该”承担外国法查明的职责而且是“必须查清”外国法,而非示范条文规定的“可以”查明外国法的授权;也不是法院可以自由裁量最终将外国法查明任务赋予当事人,使得外国法是否查明以及在何种程度上查明成为可以操控的对象。另一方面,草案条文实施后可能出现的由当事人查明外国法的结果符合诉讼法学界的观点。诉讼法学界借鉴了普通法的“司法认知”理论作为分析外国法查明问题的出发点。有学者指出:“对于外国的现行法律,其内容如何,法官不一定知晓,也不能要求他们全部知晓”,所以,外国法“一般视为待证事实,而成为证明的对象,除本国法官熟悉而应给予认知外,在一般情况下不能强行要求本国法院予以认知。”有学者

就更直截了当地指出,无论是地方法规、地方条例、习惯法,还是当事人引用的外国法都应由当事人负责证明。这就意味着,外国法通常被排除在司法认知对象范围之外,法官不必通过可能的手段和途径去查明外国法,当事人应将外国法作为待证事实通过提交证据予以证明。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有趣的现象:国际私法学界和诉讼法学界在外国法查明问题上的分歧并不是学科之间由于不同的观察视角和研究进路而引发的;因为,国际私法学界主流观点的理论前提恰恰是“我国民事诉讼采取‘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这一抽象的诉讼法原则。但是,在目前强调当事人程序处分权,弱化法官职权干预的民事诉讼改革背景下,法官原则上不应依职权全面地介入到诉讼资料的提出、收集和呈交环节中;诉讼法界将外国法定性为事实并强调当事人在外国法上的举证责任似乎更具说服力。毫不奇怪的是,这种观点在司法实务界得到了回应,法官在涉外审判中似乎也倾向于由当事人在外国法查明问题上承担举证责任。由此看来,草案条文虽然不能获得设计者意图的由法官和当事人共同查明外国法的折衷方式,却有可能由于条文的措辞而在实践中达至诉讼法学界和司法实务界所意图的结果:由当事人举证证明外国法。

(二)冲突法理论检讨的必要性

然而,依据我们分析德国的理论和实践得出的结论,外国法查明方式的确立和运行并不取决于单一要素的直接作用,而是冲突法理念与诉讼法构造等多个要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单纯由当事人举证证明外国法的方式,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民事诉讼程序经济效率的价值取向,但会使得冲突规范的强制性遭受损抑,导致国际私法追求判决一致性和维护国际民商事法律关系稳定性的目标难以顺利实现。

问题的症结似乎在于,国际私法学界只是简单地“借用”了民事诉讼法的大词性的抽象原则来为查明活动提供理论依据,放弃了对外国法查明在冲突法体系以及诉讼程序中可能具有的深刻作用的探讨。正如我们以上所分析的,赋予外国法不同

性质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外国法的不同定性不仅与冲突规范的强制抑或任意性紧密勾连,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出了特定国家冲突法的理论基础;而且,在目前强化当事人针对事实问题的举证责任、弱化法官证据收集权的民事诉讼改革背景下,明确外国法的属性将有助于明晰法官和当事人在民事诉讼程序中的功能和角色。

同时,为避免重蹈德国司法实践的覆辙,国际私法学界也需要对冲突法的传统理念作出检讨,重新审视判决一致性、维护国际民商事交往的可预见性、安全性等宏观抽象目标的适用范围和领域,探究在不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财产事项中赋予当事人外国法查明任务的可能性。

概言之,从德国和瑞士的理论和实践来看,采取外国法查明的折衷方式的确可以成为我国的选择。但是,这种折衷方式并不是无立场的和稀泥,而是按照涉外法律关系的不同性质,依据权利义务关系与社会公益的关联程度,让法官和当事人在不同法律领域内分别承担起外国法查明职责。这种规则设计不仅需要我们在国际私法和诉讼法层面提供更为有力的理论解说和论证,而且也需要我们在相关规则和制度方面作出配套安排,诸如厘定法官和当事人“分工”的具体界限和确定法官不履行职责的程序救济措施等等。

也许,在当下规则建构的热潮中,我们不能仅仅通过国外规则文字的“地方性”阅读,为中国问题的解决寻找借鉴和思路;更为重要的可能是探究国外已然形成规则背后的影响要素和规则的实际运行状况,并将获得的智识运用于我国的法制环境,在现行理论和实践的审视和检讨中寻求我们自己的解答。

【作者介绍】武汉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研究生。

注释与参考文献

限于论题和篇幅,本文将不讨论外国法查明不能时的补救问题,只集中讨论涉外民商事审判中的外国法查明。

《意见》第193条规定:对于应当适用的外国法,可通过下列途径查明:(1)由当事人提供;(2)由与我国订立司法协助协定的缔约对方的中央机关提供;(3)由我国驻该国使领馆提供;(4)由该国驻我国使领馆提供;(5)由中外法律专家提供。通过以上途径仍不能查明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国际私法示范法》第12条作出类似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可以责成当事人提供或者证明本法规定应适用的外国法律,也可以依职权查明”。条文及说明参见黄进、何其生、萧凯:《国际私法:案例与资料》上册,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11页。

韩德培:《国际私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7页。

李旺:“涉外案件所适用的外国法的查明方法初探”,载于《政法论坛》2003年第1期,第182-183页。

[德]金德尔?奥斯堡:“在德国法院的外国法”,载于《民事诉讼杂志》1998年第2期,第177页。(Johann Kindl Ausburg,Auslaendisches Recht vor deutschen Gerichten,ZZP 111(Heft 2(1998,S(177()

[德]克罗夫勒:《国际私法》,C(H(贝克出版社2004年第5版,第210页。(Kropholler,Internationales Privatrecht,5(Anfl(,2004,Verlag

C(H(Beck,,S(210()

[德]冯?霍夫曼:《国际私法》,C(H(贝克出版社2005年第8版,第107页。(v(Hoffmann/Thorn,Internationales Privatrecht,8(Auflage,2005,Verlag C(H(Beck,S(107()

同前注[6],第192页。

[德]克格尔/舒里希:《国际私法》,C(H(贝克出版社2004年第9版,第501页。(Kegel/Schurig,InternationalesPrivatrecht,9 Aufl(,2004,Verlag

C(H(Beck,S(501()

[德]法斯特里希:“外国法查明的可上告性”,载于《民事诉讼杂志》1984年第4期,第438-439页。(Fastrich,Revisibilitaet der Ermittlung auslaendischen Rechts,ZZP 97(Heft 4(1984,S(438-439()

联邦普通法院,《新司法周刊》1992年,第3107页。(BGH,NJW 1992,3106,3107()

与之相对的是任意性冲突法(Fakultatives Kollisionsrecht),制度性地存在于英美等普通法系国家以及法国、匈牙利和北欧一些国家。其共同点一般在于:法官原则上没有依职权主动适用冲突规范的义务,而当事人一般性地掌握着是否引入或申辩冲突规范及其指向外国法的决定权。当然,以上各国冲突法任意适用的法律领域和范围存在差异。《海牙国际法演讲集》晚近对此问题给予较多关注并有专门论述,可参见[瑞典]M?J?亚勒堡:“国内法院中的外国法”,载于《海牙国际法演讲集》2003年卷总第304期。(N(Jaenterae-Jareborg,Foreign Lawin National Courts,304,Recueil Des Cours,2003);以及[荷兰]德?布尔:“任意性冲突法,冲突法、规则和外国法的程序地位”,载于《海牙国际法演讲集》1996年卷总第257期。(Th(M(De Boer,Facultative Choice of Law,The Procedural Status of Choice-of-Law,Rules and Foreign Law,257 Recueil Des Cours,1996() [德]冯?萨维尼:《当代罗马法体系》,第8卷,1849年柏林新版1974年重印本,第27页。(Friedrich Karl vonSavigny,System des heutigen roemischen Rechts,Band 8,Neudruck der Ausgabe Berlin 1849,Scientia Verlag

Allen1974,S(27()

前注[10]引书,第131页。

前注[7]引书,第45页。

[德]冯?巴尔/曼科夫斯基:《国际私法》,第1卷,C(H(贝克出版社2003年第2版,第417页。(V(Bar/Mankowski,Internationales Privatrecht,Band 1(,2(Auflage,2003,Verlag C(H(Beck,S(417()

[美]F?K?荣格:“国际私法综合课程”,载于《海牙国际法演讲集》,1985年卷总第193期,第203页。(Friedrich K(Juenger,General Couse on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193 Recueil Des Cours,1985(p(203()

同前引注[6],第180页。

[德]赖歇特-法斯里德思:《任意性和强制性冲突法》,图宾根J(C(B摩尔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Daniel Reichert-Facilides,Fakutaltivs und zwingendes Kollisionsrecht,J(C(B(Mohr Tuebingen(1995(S(1() [瑞士]安东?施律德:《新国际私法》,舒尔特斯出版社1990年版,第32页。(Anton K(Schnyder,Dasneue IPR-Gesetz,Schulthess Verlag,Zuench,1990,S(32()

[德]罗森贝格、施瓦布:《民事诉讼法》,C(H(贝克出版社2004年第16版,第2-3页。(Leo Rosenberg,Karl Heinz Schwarb,Zivilprozessrecht,

16(Aufl(,Verlag C(H(Beck Muenchen 2004(S(2-3()

[德]尧厄尼西:《民事诉讼法》,C(H(贝克出版社2003年第28版,第87页。(Othmar Jauernig,Zivilprozessrecht,28(Aufl(,Verlag C(H(Beck(2003,

S(87()

[德]格哈德?瓦格纳:“任意性冲突法和当事人程序自治”,载于《欧洲私法杂志》1999年卷,第6页。(Gehard Wagner,Fakultatives

Kollisionsrecht und prozessale Parteiautonomie,ZEuP,1999,S(6() 前注[17]91书,第393页。

德国法院一般会委托诸如马克斯-普朗特外国法与国际私法研究所等久负盛名的比较法研究机构出具专家意见。但是,专家意见收费与涉案金额相比,比例常常过高;同时,还不时有专家意见需要耗时一到两年的抱怨。前注M?J?亚勒堡[13]引文,第290-291页。这在相当程度上造成了诉讼程序的拖延,增加了程序运行的成本。

“对制度的制度化拒斥”的提法可参见[美]罗伯特?默顿:《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林聚任译,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86页。

瑞士1978年专家委员会草案将外国法查明任务完全赋予法官,但该草案遭遇到很大抵制。反对者认为这样的查明方式将使得法院难以承受外国法查明的沉重负担。现行条文因此作了本质上的修改。《齐歇尔国际私法评论》,舒尔特斯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218页。(Zuercher Kommentar Zum IPRG,Schulthess Verlag,2004,2( Auflage(S(218()

同前[21]引书,第32页。

同前[28]引书,第222-223页。

这就意味着,立法者不应在所有事项上充当个人利益的终极决定者,凭借自己的全知全能为个人在一切涉外法律关系上指定与其有最密切联系的准据法。在不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财产事项上,冲突法似乎应该更加积极地承认个人“私法自治”下的权利处分权,即当事人有权依据自身利益决定:是要求适用冲突规范及其指向的外国法,还是可以直接依据法院地法提出诉求。本文限于主题不展开论述。相关论著请参阅弗莱斯勒:《国际私法中的利益法学》,图宾根J(C(B摩尔出版社1990年。(Axel Flessner,Interessenjurisprudenz im

InternationalenPrivatreeht,J(C(B Mohr Tuebingen 1990()

前引注[4],第136页。

叶自强:“司法认知论”,载于《法学研究》1996年第4期,第24(26页。

王锡三:《民事诉讼法研究》,重庆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24页。

“在审理涉外案件中当事人主张适用外国法时,应如何引导当事人举证外国法”,“立案受理后,应该明确告知主张适用外国法的当事人举证程序”。詹思敏:“外国法的查明和适用”,载于《法律适用》2002年第11期,第48页。又见俞灵雨:“外国法的查明和适用”,载于《人民司法》2003年第6期,第29页。

答案解析版行政强制考试试题(卷)

2016年点食药监局行政强制法考试试卷 答题人:_____ __ 得分:__ _____ (一)判断题 1、行政强制措施,是指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为制止行为、防止证据损毁、避免危害发生、控制危险扩大等情形,依法对公民的人身自由实施暂时性限制,或者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财物实施暂时性控制的行为。(√) 2、行政强制执行,是指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对不履行行政决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强制履行义务的行为。(√) 3、发生或者即将发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或者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行政机关采取应急措施或者临时措施,依照《行政强制法》的规定执行。(×) 4、采用非强制手段可以达到行政管理目的的,同样可以设定和实施行政强制。(×) 5、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利用行政强制权为单位或者个人谋取利益。(√) 6、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人民法院在强制执行中有行为或者扩大强制执行围受到损害的,无权依法要求赔偿。(×) 7、暂扣许可证和执照是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

8、行政法规不可以设定冻结存款、汇款的行政强制措施。(√) 9、法律对行政强制措施的对象、条件、种类作了规定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不得作出扩大规定。(√) 10、法律中未设定行政强制措施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不得设定行政强制措施。(√) 11、排除妨碍、恢复原状是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 12、起草法律草案、法规草案,拟设定行政强制的,起草单位应当采取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听取意见,并向制定机关说明设定该行政强制的必要性、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听取和采纳意见的情况。(√) 13、行政强制措施权可以委托。(×) 14、行政强制措施应当由行政机关具备资格的行政执法人员实施,其他人员经过培训也可以实施。(×) 15、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强制措施前须向行政机关负责人报告并经批准。(√) 16、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时应由两名以上行政执法人员实施。(√) 17、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时应出示执法件。(√) 18、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时应通知当事人到场。(√) 19、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时应当当场告知当事人

波兰雇佣外国人的法规和程序

一、波兰对部分国家开放劳动力市场 波兰入盟时即按对等原则向英国、爱尔兰和瑞典三国完全开放了本国劳动力市场。自2007年1月1日起,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公民获得波兰劳动市场的完全市场准入资格,即在波兰从事工作无需申请工作许可。自2007年1月10日起,波兰取消对奥地利、比利时、丹麦、法国、列支敦士登、卢森堡、荷兰、德国、挪威、瑞典公民的劳动市场准入限制。 目前波兰对欧盟成员国所有国家,欧洲经济区国家(EFTA)和瑞士联邦的公民,包括其家庭成员完全开放劳动市场,在波兰从事工作无需申请工作许可。 二、波兰有关外国人在波兰工作的法律基础 波兰有关外国人在波兰工作的主要法律有: - 2004年4月20日《就业促进和劳动市场机构法》第87条和第88条; - 2006年7月21日劳动和社会政策部《关于对在波兰共和国完成由外国雇主提供的出口劳务涉及的外国人签发劳动认可和许可的令》; - 2006年7月21日劳动和社会政策部《关于对外国人签发劳动认可和许可时无需考虑地方劳动力市场情况和签发劳动认可和许可条件的若干情况事令》; - 2006年8月30日劳动和社会政策部《关于外国人从事劳动无需获得工作许可事令》; - 2006年7月21日劳动和社会政策部《关于外国人在波兰共和国领土从事的工作领域限制令》。 - 2003年6月13日《外国人法》; - 2006年7月14日《欧盟成员国公民及其家庭成员入境、居留和离境法》; - 其他相关国际和双边协议。 三、外国人在波兰工作所需相关文件的办理程序 1.工作许可 除波兰开放劳动市场的部分国家公民外,外国人在波兰工作必须获得工作许可。 外国人在波兰申请工作许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获得工作许可承诺函(przeczenie),工作许可承诺函是非正式许可,而是波兰主管劳动部门认定该外国人符合在波人事其所申请的工作的文

院前急救管理制度

天门市第三人民医院 院前急救管理制度 一、目的 完善院前急救设施配备,加强人员配备管理,利于院前急救患者的救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二、适用范围 急诊科一般情况下的院前急救过程控制(不包括大型灾害事故急救)。 三、职责 (一)、由科主任、护士长负责督促配置救护车上院前急救所需的设施及药品。 (二)、由医务科、护理部、总务科和科主任、护士长负责配置救护工作所需的医生、护士、司机。 (三)、由护士长、护理责任护士认真做好院前急救的准备工作,急救箱及常用急救器材完好率必须保证达到100%,并经常保持救护车箱内的卫生。 (四)、由出诊医护人员实施院前急救工作,并做好记录。 (五)、救护车司机要熟悉本区交通情况,保持车况良好,做好车辆的维护、保养和年审。 四、工作程序: (一)、救护车设施策划及配置:由急诊科主任负责救护车设施策划和配置,所需设施及通讯器材,由科主任、护士长负责申请、领用。(二)、值班人员准时接班,熟悉了解上一班的救护情况,坚守岗位,认真作好院前急救的准备工作。

(三)、值班人员接到呼救电话后,详细记录时间、地点、行车路线、病情或受伤情况,要求呼救者提供联系电话(且不要随意使用该电话)以便随时联系,并立即通知出诊医生、护士和司机在5分钟内出诊。不得拒绝出车。 院前急救内容: 出诊医生到达急救现场时,对患者应有高度负责精神,应立即检查患者,动作迅速,处理果断,根据病人情况可就地或就近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再送回医院进一步抢救,转送过程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如有3个以上的重伤者,应迅速报告科主任是否增援。 1、现场急救:目的在于挽救和维持基本生命,减轻途中痛苦和并发症,强调对症治疗。 ①维持呼吸系统功能(包括吸氧、吸除痰及分泌物,呼吸兴奋剂,口对口人工呼吸,气管插管人工呼吸等)。 ②维持循环系统功能(包括胸外心脏按压、心电监护、除颤、有生命危险的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等)。 ③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急性脑血管病的处理,预防治疗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治疗、控制癫痫等)。 ④急性中毒、意外事故处理。 ⑤脑、胸、腹、脊柱、四肢以及其他部位外伤的止血、包扎、固定、搬运。 ⑥止痛、止吐、止喘、止血等对症处理。 2、途中救护: ①合理转运分流患者,但对转运伤病员要求快速安全。

我国行政强制执行制度及立法构想

我国行政强制执行制度及立法构想 行政强制执行制度是国家行政管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制度,它对 于保障法律法规的顺利实施,行政权力的有效运作乃至社会秩序、公 共利益的维护都具有十分重要作用。由于行政强制执行是以强制为主 要特征的,因此,该项制度设置是否合理和必要,运行是否适当也直 接关系到公民法人的基本权利。为此,规范和限制行政强制执行权力 成为很多国家行政法近几十年的重要课题之一。我国经过近二十年的 法制实践,各行政管理领域的强制执行制度已初步建立。首先,在主 体上,形成了“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为原则,以行政机关强制执 行为例外”的特有执行模式。①其次,在手段上,直接强制似远远多 于间接强制。再次,在程序上,贝y以法院“非诉讼化” 的“申请与形

式审查”为主要形式。最后,在监督与救济方面,则以 行政复议、诉 讼与国家赔偿为主要途径。但是,制度的初步建立既不意味着其合理 性得到肯认,也不意味着法治化程度得到提高。相反,从我国行政强 制执行实践来看,目前还存在着大量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统一立 法,执行权限模糊,手段混乱,程序不健全,行政决定的执行缺乏力 度等,这些问题亟待统一立法解决。本文正是从我国行政强制执行的 现状出发,通过对行政强制执行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制定统一行政 强制执行法的立法构想,以期抛砖引玉,推动行政强制执行法的研究。 一、我国行政强制执行的理论 我国行政强制执行的理论是在继承大陆法系国家行政法理论基础 上结合我国行政管理实践逐渐形成的。学界关于行政强制执行的表述 尽管不完全一致,②但主要内容是大体一致的。即行政强制执行的主

体是国家机关;行政强制执行的目的是强迫当事人履行义务,采取的 手段为强制措施。不同定义的区别在于:首先,对行政强制执行主体 认识不同,有人主张不论是行政机关还是司法机关,均有权采取强制 手段追使当事人履行义务,有人主张只有行政机关实施的强制执行才 称为行政强制执行,司法机关执行行政决定或行政法义务的行为不是 行政强制执行。其次,对强制名义认识不同。有学者主张强制执行只 能依据行政决定,不能直接依据法律实施强制,而大多数学者主张行 政强制执行所针对的是当事人不履行行政法义务的行为,所以,无论 是行政法确定的义务还是行政机关决定确定的义务,均可成为行政机 关强制执行的名义。再次,执行的手段不同。有学者将行政强制执行 的手段界定为行政强制措施,有的将其界定为行政措 施,有的将其界

行政强制法试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 一、判断题 1、《行政强制法》的立法目的是为了规范行政强制的设定和实施,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履行职责,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答案:正确 2、行政强制的设定和实施,应当适当。采用非强制手段可以达到行政管理目的的,不得设定和实施行政强制。 答案:正确 3、实施行政强制,应当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 答案:错误 4、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利用行政强制权为单位或者个人谋取利益。 答案:正确 5、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行政机关违法实施行政强制受到损害的,有权依法要求赔偿。 答案:正确 6、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强制,享有陈述权、申辩权,并有权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答案:正确 7、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人民法院在强制执行中有违法行为或者扩大强制执行范围受到损害的,有权依法要求补偿。 答案:错误 8、行政强制措施由法律法规设定。 答案:正确 9、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且属于地方性事务的,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扣押财物的行政强制措施。答案:正确 10、法律、法规、规章以外的其他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行政强制措施。 答案:错误

11、法律未设定行政强制措施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一定不得设定行政强制措施。 答案:错误 12、行政强制执行由法律、法规设定。 答案:错误 13、行政强制执行是指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对不履行行政决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强制履行义务的行为。 答案:正确 14、行政强制的实施机关可以对已设定的行政强制的实施情况及存在的必要性适时进行评价,并对不适当的行政强制及时予以修改或者废止。 答案:错误 15、行政机关履行行政管理职责,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行政强制措施。 答案:正确 16、违法行为情节显著轻微或者没有明显社会危害的,可以不采取行政强制措施。 答案:正确 17、行政强制措施由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必要时可以委托给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实施。 答案:错误 18、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行使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可以实施法律、法规规定的与行政处罚权有关的行政强制措施。 答案:正确 19、行政强制措施应当由行政机关具备资格的两名以上行政执法人员实施,其他人员不得实施。 答案:正确 20、情况紧急时,行政执法人员可以当场实施行政强制措施,在四十八小时内向行政机关负责人报告,并补办批准手续。 答案:错误 21、实施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不得超过法定期限。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的目的已经达到或者条件

德国外国人入境及居留法

德国外国人法 第一章总则 第1条外国人入境和居留 (1)如果其它法律没有特别的规定,外国人可以依据本法进入德意志联邦国及柏林市(联邦区域),并在此居留。 (2)外国人是指《基本法》第116条第(1)款所定义德国人外的所有人。 第2条适用围 (1)本法对下列外国人无效: 1.依据《法院组织法》第18条至20条不受德国司法管辖的外国人。 2.根据国际条约从事外交和领事事物,在国际组织和机构中工作,因而不受移民限制,无需登记和居留许可证,以及根据双边协议享有 上述特权的外国人。 (2)对根据欧洲共同体法律享有迁徒自由者,只有在与欧洲共同体的法律和《欧洲经济共同体居留法》不相冲突的情况下,本法才适用。 第3条居留准许证的必要性 (1)外国人进入联邦地区和在此居留,必须拥有居留准许证。为方便外国人的1居留,经联邦参议院赞同,联邦政部长计划通过颁布实施细则, 取消居留准许证的必要性。 (2)悬挂联邦德国国旗的海洋船上的外国籍船员,也需要居留准许证。 (3)外国人必须在入境前取得签证形式的居留准许证。经联邦参议院赞同,联邦政部长可以通过颁布实施细则来决定,居留准许证是在入境前 还是在入境后在外国人事务局领取。 (4)如果国家间协议要求,第(1)款中第二句话和第(3)款中第二句话定义的实施细则也可不经联邦参议院的赞同而被颁布。从生效之日起, 它的有效期最长不超过三个月。 (5)免居留准许证的外国人,其居留可以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可以被取决于某些前提和附加条件。 第4条护照义务 (1)计划进入联邦地区或在联邦境逗留的外国人,必须拥有一份有效的护照。 (2)经联邦参议院赞同,联邦政部长可以通过颁布实施细则, 1.取消回归接受得到保证的外国人的护照义务; 2.签证或允许其它官方证件替代护照。

院前急救相关工作制度

院前急救急诊科相关工作制度 院前急救相关工作制度 一、院前急救 (一)院前急救的任务 (二)院前急救制度 (三)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四)医院感染监测管理制度▲ (五)医院感染的消毒隔离制度▲ (六)消毒药械管理制度▲ (七)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管理制度▲ (八)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九)医院感染的防护管理制度▲ (十)医院职工培训考核制度(岗前教育制度、在职职工规范化培训制度)▲(十一)查对制度▲ 二、急诊科 (一)急诊管理的任务 (二)急诊室工作制度▲ (三)抢救室工作制度▲ (四)急诊观察室制度▲ (五)首诊负责制▲ (六)抢救制度 (七)急诊会诊制度 (八)值班、交接班制度 (九)急诊科病例(疑难、死亡)讨论制度 (十)留观病历书写制度 (十一)病人入院护送制度 院前急救人员岗位职责 一、院前急救人员岗位职责 (一)调度员职责 (二)急救医护人员岗位职责 (三)驾驶员职责 (四)服务队人员职责 (五)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分管部门及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主要职责▲ 二、急诊科人员职责 (一)急诊科主任职责 (二)质控小组组长职责◎

注:“▲”为卫生部要求 其余为医院管理指南“三甲”医院评审标准及本院要求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 (二)《医师执业注册暂行办法》 (三)《医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 (四)《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办法》 (五)《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六)《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 (七)《医疗事故分级标准》 (八)《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九)《医疗机构管理实施细则》 (十)《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 (十一)《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 (十二)《江西省<病历书写规范>(试行)实施细则》 (十三)《处方管理办法》 (十四)《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的规定》 (十五)《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十六)《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十七)《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 (十八)《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十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二十)《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 (二十一)《艾滋病防治条例》 (二十二)《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 (二十三)《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 (二十四)《江西省肺结核病人规范化管理办法(试行)》 (二十五)《医师外出会诊管理暂行规定》 (二十六)《人体器官移植条例》 (二十七)《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二十八)《肝脏、肾脏、心脏、肺脏移植技术管理规范》《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管理规范》 (二十九)《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三十)《临床输血技术管理规范》 (三十一)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三十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三十三)医疗废物管理办法 药学相关法律法规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我国行政强制执行制度及立法构想-马怀德.doc

我国行政强制执行制度及立法构想/马怀德 - 行政强制执行制度是国家行政管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制度,它对于保障法律法规的顺利实施,行政权力的有效运作乃至社会秩序、公共利益的维护都具有十分重要作用。由于行政强制执行是以强制为主要特征的,因此,该项制度设置是否合理和必要,运行是否适当也直接关系到公民法人的基本权利。为此,规范和限制行政强制执行权力成为很多国家行政法近几十年的重要课题之一。我国经过近二十年的法制实践,各行政管理领域的强制执行制度已初步建立。首先,在主体上,形成了”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为原则,以行政机关强制执行为例外”的特有执行模式。①其次,在手段上,直接强制似远远多于间接强制。再次,在程序上,则以法院”非诉讼化”的”申请与形式审查”为主要形式。最后,在监督与救济方面,则以行政复议、诉讼与国家赔偿为主要途径。但是,制度的初步建立既不意味着其合理性得到肯认,也不意味着法治化程度得到提高。相反,从我国行政强制执行实践来看,目前还存在着大量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统一立法,执行权限模糊,手段混乱,程序不健全,行政决定的执行缺乏力度等,这些问题亟待统一立法解决。本文正是从我国行政强制执行的现状出发,通过对行政强制执行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制定统一行政强制执行法的立法构想,以期抛砖引玉,推动行

政强制执行法的研究。 一、我国行政强制执行的理论 我国行政强制执行的理论是在继承大陆法系国家行政法理论基础上结合我国行政管理实践逐渐形成的。学界关于行政强制执行的表述尽管不完全一致,②但主要内容是大体一致的。即行政强制执行的主体是国家机关;行政强制执行的目的是强迫当事人履行义务,采取的手段为强制措施。不同定义的区别在于:首先,对行政强制执行主体认识不同,有人主张不论是行政机关还是司法机关,均有权采取强制手段追使当事人履行义务,有人主张只有行政机关实施的强制执行才称为行政强制执行,司法机关执行行政决定或行政法义务的行为不是行政强制执行。其次,对强制名义认识不同。有学者主张强制执行只能依据行政决定,不能直接依据法律实施强制,而大多数学者主张行政强制执行所针对的是当事人不履行行政法义务的行为,所以,无论是行政法确定的义务还是行政机关决定确定的义务,均可成为行政机关强制执行的名义。再次,执行的手段不同。有学者将行政强制执行的手段界定为行政强制措施,有的将其界定为行政措施,有的将其界定为强制方式。最后,强制执行追求的结果有差异。多数学者主张强制执行的结果是迫使拒不履行义务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

行政强制法试题及答案

《行政强制法》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题,共计20分) 1、《行政强制法》自(C)开始实施。 A 2011年6月30日 B2011年7月1日 C2012年1月1日 D2012年7月1日 2、以下不属于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的是(C)。 A加处罚款或者滞纳金 B划拨存款、汇款 C吊销许可证、执照 D拍卖或者依法处理查封、扣押的场所、设施或者财物 3、行政强制执行由(A)设定。 A法律B行政法规 C地方性法规D行政规章 4、需要立即清除道路、河道、航道或者公共场所的遗洒物、障碍物或者污染物,当事人不能清除的,行政机关可以决定立即实施(D)。 A查封B扣押C冻结D 代履行 5、没有行政强制执行权的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期限是自当事人法定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C)个月内。 A一B二C 三D六 6、情况紧急,需要当场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的,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在(B)小时内向行政机关负责人报告,并补办批准手续。 A12小时 B24小时 C36小时 D48小时 7、《行政强制法》中(C)日以内期限的规定是指工作日,不含法定节假日。

A 、5 B、 7 C、 10 D、 15 8、执行对象为动产的,行政机关向(A)所在地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A、行政机关 B、被执行人 C、执行标 的D、上一级行政机关 9、以下不可以设定行政强制措施的法律规范是(D)。 A、法律 B、行政法规 C、地方性法 规D、行政规章 10、以下哪一项不属于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D)。 A、限制公民人身自由 B、查封场所、设施或者财物 C、扣押财物 D、责令停产停业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题,共计20分) 1、《行政强制法》的出台是为了规范行政强制的(BC) A行为 B设定 C实施 D执行 2、《行政强制法》所称行政强制,包括(BC) A行政强制行为 B行政强制措施 C行政强制执行 D行政强制程序 3、行政强制的设定和实施,应当依据法定的(ABCD) A权限 B范围 C条件 D程序 4、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的行政强制行为(ABCD) A享有陈述权 B享有抗辩权 C享有复议权 D享有赔偿权 5、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有(ABCD) A限制人身自由 B查封场所、设施或者财物 C扣押财物 D冻结存款、汇款6、法律对行政强制措施的(ABC)作了规定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不得作出扩大规定。

医院院前急救管理制度

医院 院前急救管理制度 一、出车前: (1)救护车为医疗救护专用,实行24小时院内值班,由院办公室统一安排(夜间由行政值班,特殊情况下医务科可直接调用)。 (2)救护车司机必须保持车况良好、车容车貌整洁,保持车辆处于随时待命状态。接到电话10分钟内必须出车。并填写有出车登记,记录出车时间、地点、到达时间、随车人员等。 (3)急救车应按规定停放在指定位置,定人、定车、责任到人。车上的设备、附件不得私自拆卸,如需变动,需经院办公室批准后由专业人员拆卸。 (4)急诊护士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做到班班交接。当日出诊前必须对照《救护车物品配备清单》对抢救物资进行检查。护士长每周一次检查药品、器材、物品,护理部每月检查一次。 二、出车中: (1)院办公室或行班值班接到120电话,并简单询问病情及联系方式后,立即通知驾驶员及值班医生、护士,告之简要病情和联系方式,医务人员携带必要的抢救设备10分钟内出发(用物见《救护车物品配备清单》)。出发前出诊医生必须与报警人取得联系,再次询问病情。 (2)当班驾驶员严禁饮酒,不得酒后驾车。驾驶车辆时不得抽烟,不得与人闲谈,驾驶室内不得私自带人,病人及陪护人员上车后应关好车门后再启动车辆。 (3)救护车司机应严格遵守交通规则,认真执行操作规范。确保行车安全。完成救护任务后及时返回医院,不得路途中办私事和单独出车,私自出车。 (4)医护人员、救护车司机在出车救护时,应穿工作服、戴工作帽、佩戴工作

牌,对病人及家属在态度热诚,文明礼貌。 (5)出诊人员对病人应有高度负责的精神,进入现场应立即检查病人情况,对危重病人必须向病人家属交待病情并签署《120出诊、转诊、转院知情同意书》,取得家属签字。 (6)抢救病人要严格遵守医疗急救工作程序及急救原则,按急救医疗规范及服务标准对待病人,合理用药,确保医疗安全。 (7)使用担架搬运病人时,必须使用安全带将病人固定于担架上。 (8)接送过程中医护人员至少应有一人在病人身旁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如系危急重症病菌,医护人员均须在病人身旁密切病人生命体征变化,便于及时处理,严禁医护人员坐在驾驶室内。如遇危急情况,可第一时间报告院办公室或行政值班,取得院办公室或行政值班的同意后,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就近医院抢救,杜绝责任事故发生。 (9)加强查对制度,不管是在现场还是在路途中救护,护士所执行的口头医嘱及所有操作,包括时间、药名、剂量、给药方法,要及时记入抢救记录,所有药品安瓿及包装均要核对后带回医院。 (10)接诊病人返回医院后,出诊医师要立即对接诊医师交接出诊情况。如系危急重症患者或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须提前向行政值班或院办公室汇报,告之相关科室提前做好准备。 (11)车辆在外出执行急救任务时发生交通事故或机械事故,驾驶员应第一时间及时报告院办公室,等候院办公室的指示和安排。 三、出车后 (1)为防止传染病交叉感染,救护车用后要及时清洗消毒。一般情况下每周清洗消毒一次,如遇外伤血液、呕吐物污染等需及时清洗消毒。车辆清洗消毒由救护

中德行政强制执行制度比较研究

中德行政强制执行制度比较研究 一、行政强制执行的概念比较 (一)我国行政强制执行概念的定位及特征 1983年的第一本行政法教科书《行政法概要》,在提出“采取行政强制措施行为”的同时,提出了“强制执行”这一个概念。书中解释到:“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当事人不履行其行政法上的义务时,国家行政机关可以采取法定的强制手段,强制当事人履行其义务。这是行政法上的强制执行,是一种具体的行政行为。又叫做行政执行”1 中国现行的行政强制执行制度,在行政主体上既包括国家行政机关,也包括人民法院;在执行行为的范围上,它不包括即使强制行为。我们可以对它下这样一个定义:行政强制执行,系指国家行政机关和人民法院在当事人拒不履行已生效的具体行政行为的条件下,依法对负有履行义务的当事人采用有关强制手段,迫使其履行义务,或者达到与履行义务相同状态的行为。 这种意义上的行政强制执行,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第一,行政强制执行具有具体性。与行政强制措施一样行政强制执行显然是一种具体行为,而不是抽象行为,它是特定实施机关针对特定对象,就特定的义务,迫使当事人履行执行义务的行为。 第二,行政强制执行具有强制性。虽然任何具体行政行为作为体现国家意志的公法行为都具有强制性,但行政强制执行与行政强制措施一样,相对于其他具体行政行为更强烈和直接。这一强制性表现在,当国家机关实施强制执行行为时,被执行人负有作为或容忍的义务;当事人违反这些义务,就将承担更为不利的法律后果。 第三,行政强制执行具有物理性。与行政强制措施一样,行政强制执行是一个物理性的实力行为,而不是意思行为;是个有形行为,而不是无形行为。 第四,行政强制执行具有限权性。行政强制执行,针对被执行人而言,是一种限权行为,而不是赋权行为,其效果显然对被执行人不利。 第五,行政强制执行具有从属性。行为的从属性,意味着该行为不是主行为,而是为另一行为服务的从行为。行政强制执行的从属性表现为事后的保障性,即保障已生效的行政决定得到执行。 (二)德国的行政强制执行概念与特征 德国的行政强制执行法较为发达,它在某些方面代表了整个大陆法系国家的特征。德国的法律制度同其哲学思想一样发达光大、历史久远。而其行政强制执行制度是其比较成熟的法律制度的一部分。从德国学者们的角度来分析,行政强制执行是一种行政当局强制公民或者其他人履行公法义务的执行行为。它可以分为行政上的强制执行与即时强制。这种行为以行政当局主动、直接和自为地对当事人采取国家强制执行措施为特征。2 第一,行政执行的主体是行政机关。这是把行政强制执行权设置给行政机关体制的反映。 1王珉灿;《行政法概要》,法律出版社1983年版,第125页。 2于直:《德国行政波》,捕华久学m版社1999年第一版,P160。

行政强制法试题及答案

行政强制法》试卷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2分,共 10题,共计 20分) 1、《行政强制法》自(C)开始实施。 A 2011 年 6 月 30 日 B2011 年 7 月 1 日 C2012 年 1 月 1 日 D2012 年 7 月 1 日 2、以下不属于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的是( C)。 A 加处罚款或者滞纳金 B 划拨存款、汇款 C 吊销许可证、执照 D拍卖或者依法处理查封、扣押的场所、设施或者财物 3、行政强制执行由(A)设定。 A法律B行政法规 C地方性法规D行政规章 4、需要立即清除道路、河道、航道或者公共场所的遗洒物、障碍物或者污染物,当事人不能清除的,行政机关可以决定立即实施( D)。 A查封B扣押C冻结D 代履行 5、没有行政强制执行权的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期限是自当事人法定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C)个月内。 A 一 B 二C 三D六 6情况紧急,需要当场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的,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在(B)小时内向行政机关负责人报告,并补办批准手续。 A12小时 B24 小时 C36 小时 D48 小时 7、《行政强制法》中(C)日以内期限的规定是指工作日,不含法定节假日。 B、 7 C、

10 D、 15 8、执行对象为动产的,行政机关向(A)所在地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A行政机关B、被执行人C执行标 的D上一级行政机关 9、以下不可以设定行政强制措施的法律规范是( D)。 A、法律 B、行政法规 C、地方性法 规D行政规章 10、以下哪一项不属于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 D)。 A、限制公民人身自由 B、查封场所、设施或者财物C扣押 财物D责令停产停业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 2分,共10题,共计 20分) 1、《行政强制法》的出台是为了规范行政强制的( BC) A行为 B设定C实施 D执行 2、《行政强制法》所称行政强制,包括( BC) A行政强制行为 B行政强制措施 C行政强制执行 D行政强制程序 3、行政强制的设定和实施,应当依据法定的( ABCD) A权限 B范围 C条件 D程序 4、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的行政强制行为( ABCD) A享有陈述权 B享有抗辩权 C享有复议权 D享有赔偿权 5、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有( ABCD) A限制人身自由B查封场所、设施或者财物 C扣押财物D冻结存款、汇款 6法律对行政强制措施的(ABC作了规定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不得作出扩大 规定 A 对象 B 条件 C 种类 D 范围 7、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有( BCD)

外国人非法在中国测绘案例及看法

外国人非法在中国测绘案例及看法 核心提示:据国家测绘局介绍,违法测绘手段呈现隐蔽化特点,2009年,中国共查处了1058起案件,这一数字比2006年翻了一番。而此类案件的发生,多数由于各种利益的驱动,且外国人非法测绘案呈增多趋势。 外国人在华非法测绘典型案件 案件:2006年日本公民大林成行等人在新疆和田非法测绘案 案情:2005年9月,日本株式会社国土情报研究所大林成行所长随日本旅游团到新疆,与他的同事东俊孝携带手持GPS接收机,采用GPS动态差分测量技术,采集地理信息数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测绘局调查取证后,在2006年4月10日,对他们没收测绘成果和测绘工具。 案件:2007年外国人在吉林非法测绘案 案情:2007年8月,在长白山某军事禁区,5人因采集地理信息数据被查获,除3名外国人,还有吉林某大学地球探测科学技术学院的教授金某和中方司机。2000年,金某就接到了一个来自外国某机构的邀请,对长白山火山岩进行“科学考察”。从2000年到2007年的8月期间,他协助外国人员对该地区进行非法测绘和地质勘探。该国获取的地理数据几乎覆盖了整个长白山地区,这些“战略资料”被存入该国政府数据库,金某获得了20多万元人民币的酬金。 案件:2008年外国公民卡尔·海文在洛阳非法测绘案 案情:2007年12日7日至12日,外国公民卡尔·海文以地质矿产资源调查为由,擅自在河南洛阳嵩县及洛宁县境内使用手持GPS(卫星定位仪)采集坐标点54组。有关部门对其作出了没收测绘成果和工具,罚款10万元人民币的行政处罚。 案件:2009年三名德国公民在湖北宜昌非法测绘案 案情:2009年5月,三名德国公民使用手持GPS接收机在宜昌市采集地理信息数据,并在录入电脑的1:10000和1:20000地形图上进行编绘。在接到举报并调查后,宜昌市测绘局,依法没收他们的测绘成果和测绘工具,并处相应数额罚款的行政处罚。 据公开报道整理

1.院前急救(120)工作制度

1.院前急救(120)工作制度-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院前急救(120)工作制度 1、院前急救实行24小时值班制。值班人员要做好院前急救准备工作,检查急救车辆、急救箱及常用急救器材完好率达100%,保证急诊出诊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需求,确保绿色生命通道畅通。 2、接听电话时应问清患者姓名、年龄、简要病情、地址及联系方式,并记录在院前急救登记本上。如遇病情凶险者,应电话指导病人家属现场施救. 3、接到出诊电话后,5分钟内出车,急救途中不准擅自改变救护对象,若新出现的救护对象病情确实危急,须报市120急救中心并经科室主任同意后方可改变。遇有救护车辆损坏或交通事故不能行驶时,应及时向市120急救中心或科室主任报告请求另派救护车。 4、接诊病人时,医护人员必须对病人作简单的体格检查及病史采集,掌握第一手资料,酌情作急救处理。 5、现场急救时,护士执行医生口头医嘱必须复述一遍。如抢救30分钟后无效死亡则当场向家属宣布死亡并签字,无家属者告知相关者或现场警察并取得签字。

6、根据病情向病人家属简要说明在转运途中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病情危重者必须征得家属同意并在《院前病情告知书》签字后方可转运。 7、病情危重复杂者,在转运途中及时通知医院相应科室做好抢救准备,确保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诊疗。 8、危重病人转运途中,医护人员必须守护在病人身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记录在院前急救病历本上。注意运送途中车内人员安全,包括固定好担架,提醒患者家属坐稳扶好,不靠车门等。 9、病人在我院救治需转院者,主管医师必须提前与急诊科取得联系,完善相关资料后予以转院。 10、急诊病人接诊回院后,如属它科疾病医护人员必须护送病人到相应科室,与值班医师交接后才能离开,必要时协同科室抢救。 11、院前急救整个过程中,医护人员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或呕吐物时,必须戴手套和口罩,如手或身体其它部位被血液、体液污染后,应及时用肥皂水清洗;如考虑为传染性疾病,须穿防护服,必要时戴护目镜。 12、若遇突发性灾害事故(如集体食物中毒、重大交通事故、塌方、火灾等),急诊科遵照急救中心统一调配,并通知有关科室做好接诊、抢救准备,必要时启动应急预案并上报院领导组织协调、支援。 13、遇全部出诊又有急救任务时,报院总值班安排有关科室医护人员增援。 附件:院前急救工作流程

我国的行政法律守则-应松年.doc

我国的行政法律制度/应松年- 如拆迁房屋、拍卖财产等;二是行政强制措施,这是行政机关针 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身或财产依法采取的预防或制止危 害行为或危害后果发生的强制行为,如扣留、查封、扣押、冻结 等;三是即时强制,这是指行政机关在遇有重大灾情或事故,以 及其他严重影响国家、社会、集体或公民利益的紧急情况下,依 照法定职权直接采取的强制措施,如对传染病患者的强制隔离等

。这三项制度在性质、内容上有区别,但都采取强制手段,故可 统称为行政强制。行政强制是行政机关为了维护良好的经济和社 会秩序,保证行政决定的执行,纠正违法行为,保护公民合法权 益和公共利益所必需的手段。但这些手段直接涉及公民的人身权 、财产权和其他基本权利,因此,对这些权力的行使必须谨慎, 加强控制,且严格遵循法定程序,防止滥用。? 我国在行政实践中已形成一些制度,如:(1)在行政强制执

行方面,根据已有的法律规定,可以概括为这样的原则,即申请 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为一般,行政机关自行强制执行为例外。例外 是在法律授权的前提下,法律规定哪一行政机关在哪一方面具有 行政强制执行权,该行政机关才有强制执行权,否则,都要申请 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这一制度与国外很不相同。在英美法系国家 ,强制执行权是司法权的一部分,行政机关要强制执行,只能通 过诉讼;在德奥等大陆法系国家,则认为强制执行权是行

政权的 一部分,但须有法律的授权。我国似介乎两者之间,既考虑行政 效率,又注意保护公民权益。行政强制执行的设定权归于法律。 (2)在行政强制措施方面,行政机关要取得行政强制措施权,一 般也要有法律、法规的授权。实践中这方面的问题似乎更多。其 中劳动教养制度最引人关注。按法律条文表述,劳动教养属强制 教育措施。其实从性质上说,属于行政处罚。但行政处罚的处罚

行政强制法复习试题及答案(同名20549)

行政强制法复习试题及答案(同名20549)

行政强制法100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行政强制法》自( C )开始实施。 A 、2011年6月30日B、2011年7月1日C、2012年1月1日D、2012年7月1日 2、以下哪一个不属于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 D )。 A、限制公民人身自由 B、查封场所、设施或者财物 C、扣押财物 D、责令停产停业 3、以下不属于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的是( C )。 A、加处罚款或者滞纳金 B、划拨存款、汇款 C、吊销许可证、执照 4、行政强制执行由( A )设定。 A、法律 B、行政法规 C、地方性法规 D、行政规章 5、以下不可以设定行政强制措施的法律规范是( D )。 A、法律 B、行政法规 C、地方性法规 D、行政规章 6、需要立即清除道路、河道、航道或者公共场所的遗洒物、障碍物或者污染物,当事人不能清除的,行政机关可以决定立即实施( D )。 A、查封 B、扣押 C、冻结 D、代履行 7、没有行政强制执行权的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期限是以自当事人法定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 C )个月内。 A、一 B、二 C、三 D、六 8、情况紧急,需要当场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的,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在( C )小时内向行政机关负责人报告,并补办批准手续。 A 、6 B、12 C、24 D、48 9、《行政强制法》中( C )日以内期限的规定是指工作日,不含法定节假日。 A 、5 B、7 C、10 D、15 10、执行对象为动产的,行政机关向( A )所在地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A、行政机关 B、被执行人 C、执行标的 D、上一级行政机关 11、经国务院批准,( D )人民政府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许可权。 A、较大的市 B、设区的市 C、县级以上 D、省、自治区、直辖市 12、临时性的行政许可实施满( C )需要继续实施的,应当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地方性法规。 A、3个月 B、6个月 C、1年 D、2年 13、被许可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行政许可的,一般情况下( A )。 A、应当撤销 B、可以撤销 C、不予撤销 D、应当注销 14、行政许可采取统一办理的,办理的时间一般不超过( C )日。 A、10 B、30 C、45 D、90 15、下列属于特别许可的是( D )。 A、驾驶许可 B、营业许可 C、颁发毕业证书 D、持枪许可 16、以下哪一种行为属于行政许可?( A ) A、企业法人登记 B、婚姻登记 C、税务登记 D、户口登记 17、关于行政许可期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行政许可决定最长应当在受理之日起30日内作出 B、延长行政许可期限,应当经上一级行政机关批准 C、依法应当先经下级行政机关审查后报上级行政机关决定的行政许可,下级行政机关应当自其受理行政许可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审查完毕,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除外 D、行政许可采取统一办理或者联合办理、集中办理的,每个行政机关办理的时间均不得超过四十五日 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法律、行政法规设定的行政许可,申请人取得的行政许可在全国范围内有效 B、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许可决定,依法需要听证、招标、拍卖、检验、检测、检疫、鉴定和专家评审的,所需时间不计算在规定的期限内 C、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应当告知申请人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D、当场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不出具书面决定 19、下列事项应当设立行政许可的是( B )。 A、直接关系个人安全的重要设备、设施、产品、物品 B、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设立等,需要确定主体资格的事项

德国居留的相关规定AufenthaltstitelinDeutschland

Aufenthaltstitel in Deutschland Für die Einreise und den Aufenthalt bedürfen Ausl?nder grunds?tzlich eines Aufenthalts-titels. Das Aufenthaltsgesetz sieht insgesamt vier verschiedene Aufenthaltstitel vor: a.die Aufenthaltserlaubnis b.die Erlaubnis zum Daueraufenthalt-EG c.die Niederlassungserlaubnis und d.das Visum. Die Aufenthaltserlaubnis wird befristet erteilt; dagegen ist die Niederlassungs-erlaubnis unbefristet, zeitlich und r?umlich grunds?tzlich unbeschr?nkt und berechtigt zur Ausübung einer Erwerbst?tigkeit. Für aufenthaltsrechtliche Ma?nahmen und Entscheidungen nach dem Aufenthaltsgesetz für Ausl?nder, die sich bereits in Deutsch-land aufhalten, sind die Ausl?nderbeh?rden zust?ndig. Ausl?nderbeh?rden sind keine nachgeordneten Stellen des Ausw?rtigen Amts. Auf ihre Entscheidungen kann das Ausw?rtige Amt keinen Einfluss nehmen. 德国居留的相关规定 如果要进入德国或者在德国居留,通常是需要有居留许可。目前,主要有四种形式: a. 普通德国居留许可 b. 欧盟长期居留许可 c. 德国长期居留许可 d. 普通签证 普通的居留许可都是有期限的,当然欧盟和德国的长期居留许可是没有期限的。在时间和地域上没有限制,同时也可以自己从事经营活动。 对于居留许可的签发,主要是由当地的外国人管理局依据居留法进行审核和签发。但是外管局并非外交机构的下属机构。所以外交机构对于签证的最终决定没有任何的影响力。

最新院前急救工作制度(汇总)

院前急救工作制度 急救站管理制度 1.急救站实行站主任负责制,对急救医疗管理、人员管理、车辆管理等全面负责。 2.急救站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 3.值班人员必须遵守各项劳动纪律,按时上班,不迟到,不早退,不出现脱岗现象。 4.上班要做好出车准备,待命期间坚守工作岗位,不离站外出。 5.遵守电话、电台、车载系统的使用规定,使之时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6.值班人员负责随时接受并记录调度指令,严格服从调度安排,做到令行禁止,接到调度指令后按规定时间迅速出车。 7.值班人员在接受指令后出发,完成任务返回急救站,15分钟内由医师按规定内容向指挥中心报告急救情况。 8.救护车辆未经中心领导批准,一律不得挪作他用;行政用车必须经医院院长批准,上报中心领导同意并备案;社会保障用车由急救中心统一调度、安排。 9.出车人员对待患者及家属要文明礼貌,廉洁正派,热情服务。 10.司机行车要坚持安全第一,安全与速度相统一的原则,遵守交通规则。 11.护士负责抢救药品、物品、仪器设备的应用、补充和维护,并遵守相关制度和操作规程,药品、物品、氧气等当班使用当班补充,仪器设备保持性能良好。 12.司机负责救护车的使用、维护和保洁、消毒。 13.各种物品的管理要负责到人,保持室内整洁,保持室外的环境卫生。

急救站工作制度 1.急救站实行站主任负责制度,对急救医疗管理、人员管理、救护车管理等全面负责。医护人员应及时配合指挥中心做好急救信息的收集、汇总和卜报工作。 2.值班人员要做好出车准备,应了解救护车的状态,做好交接班,以免出现接受任务后不能出车的情况。 3.确保受理终端电脑、对讲机处于正常工作状态,遵守电话及电台的使用规定。非急救业务不得使用终端电脑及对讲机,以免病毒人侵及影响系统正常运行。 4.值班护士负责接受调度指令,严格服从调度安排,做到令行禁止。及时接收调度指令,接到调度指令后按规定时间内出车。 5.出车时立即打开对讲机,随时与120指挥中心联系。在使用对讲机时必须做到文明用语,与急救无关的事宜不准使用对讲机。 6出车时司机或医务人员必须按工作程序在GPS接收器上操作,及时报告急救车状态(如出车、到达现场、患者上车、到院、途中待命等)。 7.急救出车途中不得擅自改变救护对象若新出现的救护对象病情确实危急,须经120指挥中心同意后,方可改变。遇有救护车辆损坏或交通事故不能继续执行任务时,应及时向120指挥中心及急救站报告,请求另派救护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