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理学资料整理

病理学资料整理

病理学资料整理
病理学资料整理

521出品,必为精品

1.萎缩:是指发育正常的器官,组织和细胞的体积缩小,可伴有细胞数量的减少。(器官先天的部分性和完全性未发育所导致的体积小,分别称为发育不全和不发育,应注意与萎缩的区别)

顺序:脂肪,骨骼肌;平滑肌肌肉,脾,肝;心,脑。

2.细胞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兼有细胞数目减少,间质结缔组织增多胞质浓缩,核深染,可见褐色颗粒,称为脂褐素。

3.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的增大称为肥大。体积增大,细胞器增多

4.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因受刺激因素作用而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组织的过程称为化生。(只能转化为同源性的组织细胞)

鳞状上皮化生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肠上皮化生见于萎缩性胃炎

5.细胞水肿(颗粒样变性,混浊肿胀)主要表现为细胞体积增大,胞质内水分含量增多

6.细胞水肿严重时细胞体积增大更明显,称为水样变性。细胞胞质异常疏松透亮,细胞肿胀体积增加为原来的2-3倍,形如气球,故有气球样变之称。(病毒性肝炎)

7.肝细胞最宜脂肪变性

三大原因是:脂质大量输送至肝脏(例如饥饿和糖尿病);脂蛋白合成障碍,使肝细胞内脂肪堆积(内质网被破坏);脂肪酸的氧化障碍(线

粒体异常)。

8.心肌脂肪变性(严重贫血的情况下)可产生虎斑心。(乳头肌处出现平行的黄色条纹,与心肌红色相间而形成的)。

9.血管壁玻璃样变性(缓进行或良性高血压时在细动脉内膜层易发生)

动脉粥样硬化是大中型动脉的内膜层

10.纤维素样变性(名为变性,实为坏死,又被称为纤维素样坏死)在恶性高血压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在细动脉壁

11.组织间质内出现类黏液(黏多糖与蛋白质复合物)的积聚,称为黏液样变性风湿病变质渗出期:粘液样变性,纤维素样坏死

12.坏死细胞核的变化,主要形态学标志: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13.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细胞结构消失,但组织结构的轮廓在一段时间内仍隐约可见。干酪样坏疽是凝固性坏死的特殊类型常见于结核病

14.液化性坏死,坏死组织迅速发生分解,液化成浑浊液体状。常见于脑组织坏死,称为脑软化,化脓性炎症(渗出性炎症),阿米巴原虫感染(变质性炎症)15.较大面积坏死并伴不同程度腐败菌感染,使坏死组织呈黑褐色称为坏疽。

包裹,钙化,囊肿形成。

17.组织缺损后,由临近健康组织细胞分裂,增生来修补和恢复的过程,称为修复。在修复过程中,细胞的分裂,增生,称为再生。

18.肉芽组织是旺盛增生的幼稚结缔组织,主要由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构成。

19.肉芽组织作用有以下3点:抗感染以及保护创面;机化血凝块,坏死组织及其他异物;填补伤口或其他组织缺损。

20.组织再生时,按再生能力可将人类细胞分为三类:不稳定细胞,表皮、淋巴、造血细胞;稳定细胞,肝等;永久性细胞,神经细胞属于这类范畴(神经纤维再生能力强)。骨骼肌和心肌有微弱再生能力也无多大意义

21.维生素C缺乏时,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障碍,影响细胞再生修复。微量元素锌的缺乏使得创伤愈合变慢。

22.器官或组织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引起局部组织血管内血量增多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

23.淤血的后果:淤血性水肿(代谢中间产物蓄积,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组织液生成增多,局部形成水肿);淤血性出血(使血管壁的通透性进一步提高,红细胞从血管壁漏出,形成出血);淤血性硬化(长期淤血在引起脏器实质细胞损伤,间质纤维增生)。

24.慢性肺淤血,慢性左心衰竭时发生肺淤血,肉眼观察,肺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切开断面可流出淡红色泡沫状液体。镜下,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血红蛋白分解成棕黄色的含铁血黄素颗粒,这种吞噬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称为心力衰竭细胞。长期肺淤血纤维组织增生,质地变硬,由于含铁血黄素的沉积,肺组织呈棕褐色,称为肺褐色硬变。长期导致肺纤维化

25.慢性肝淤血,慢性右心衰竭时发生肝淤血,肉体观察,肝脏体积增大,重量增加,质较实,色暗红,小叶中心区淤血呈暗红色,周围因脂肪变性呈灰黄色,肝小叶中央淤血区互相连接,似槟榔切面,称为槟榔肝,镜下可见小叶中央静脉以及附近的肝窦高度扩张淤血,小叶中央的肝细胞发生萎缩甚至消失,周遍的肝细胞因缺氧而发生脂肪变性。长期导致胶原纤维大量增生

26.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有形成分成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27.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心血管内膜的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的抗凝作用,组织因子释放和胶原暴露,血小板的活化);血流状态的改变(正常血流为层流,当血流缓慢或产生旋涡时,血小板得以进入边流,增加了与血管内膜接触的机会,血流缓慢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血液凝固性增加(又称血液的高凝状态,又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2种,后者如恶性肿瘤)。

28.血栓的结局:血栓的溶解和脱落,血栓的机化和再通,血栓的钙化

29.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液流动,阻塞管腔,这种现象称为栓塞,造成栓塞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

30.栓子运行途径

右心,体静脉的栓子经常阻塞肺动脉的主干或其分支,引起肺动脉系统的栓塞(最常见)

左心,肺静脉和体循环动脉系统栓子,随血流运行,最终栓塞于口径与其相当小动脉分支

31.血栓栓塞为脱落血栓所引起90%以上来源于血栓栓子。血栓栓子约95%发生

在腿部静脉,特别是小腿深部静脉和股静脉。

第1条路经:肺动脉栓塞

第2点:全身动脉小分子都能到达(除肺动脉以外)

32.栓塞对机体的影响:

肺动脉栓塞的影响与栓子大小,多少以及栓塞部位有关:小的栓子可被溶解,或被机化而引起永久性的,小范围的呼吸功能不全(不产生任何症状),反复发生小的动脉栓塞造成右心室压力上升形成右心衰竭;中等大小的栓子形成慢性肺淤血,以及局部肺梗死;大栓子可以导致患者突然死亡,肺循环血量迅速减少50%以上。

33.潜水病高空病主要原因就是空气栓塞:

34.梗死的概念:局部组织、器官由于血流供应迅速中断而引起的缺血性坏死,称为梗死

35.梗死的分类:根据梗死区域血液含量多少可将梗死分为贫血性梗死和出血性梗死。

36.贫血性梗死常发生在侧支循环不丰富而组织结构较致密的器官,如心,肾,脾,脑等。梗死区缺血,颜色灰白,故称为贫血性梗死,又称白色梗死。37.出血性梗死常发生在组织疏松且有双重血液循环的器官,如肺,肠等,又称红色梗死。

38.淤血的4个结果:1淤血性水肿2淤血性出血3组织萎缩、变性及坏死4淤血性硬化

39.最常见的栓子(人体自己制造出来的):血栓

40.最常见的梗死部位:肺

41.出血性梗死除了血管动脉堵塞之外还有3个条件:1严重的静脉淤血2双重

血液循环3组织疏松42.人体血管外组织间隙或体腔内液体积聚过多,称为水肿。如果体液积聚在体腔,一般改称为积水或积液。

43.血管内外液体交换障碍4个原因:

1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压升高(和淤血有关;最重要的原因)

2 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注意白蛋白:因为白蛋白含量多,分子量小,当血浆蛋

白尤其白蛋白浓度下降时,就会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下

降)

3 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会使大量血浆蛋白渗出到组

织间隙中,结果使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增高,体液在组

织间隙积聚而导致水肿,此型水肿的水肿液蛋白含量

较多,并含有大分子量的纤维蛋白原,称为渗出液,

主要见于各种炎症)

4淋巴回流受阻

肾小球滤过率降低主要是水钠潴留:生理情况下,肾小球滤过的钠和水约99%被肾小管重吸收,只有1%左右由尿排出,两者保持这样的比例称为球-管平衡。如不能保持这样的比例则称为球-管失衡表现为肾小球滤过率正常或降低,而肾小管重吸收相对或绝对增多,最终导致肾排钠、排水减少,发生水钠潴留。

水肿的病理特点和对机体的影响

见P72页示意图

当组织和细胞得不到充足的氧或不能充分利用氧时,组织和细胞的代谢,功能,甚至形态结构都可能发生异常变化,这一病理过程称为缺氧。

分析P84页氧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2,3-DPG,H离子,二氧化碳,温度都升高,能使曲线右移;左移则都下降)

1 缺氧的时候,血液系统的代偿反应有红细胞增多,以增加循环血量及红细胞数量,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右移,红细胞内2,3-DPG形成增多,导致氧离曲线右移

2 各种缺氧变化的特点 a血液性缺氧樱桃红色,形成碳氧血红蛋白

(HbCO),失去运氧能力

b高铁血红蛋白症形成过多的高铁血红蛋白+“肠

源性发绀”

c组织性氰化物中毒主要是因为氰化物与氧化型

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三价铁结合为氰化高铁细胞

色素氧化酶,使之不能还原成还原型细胞色素氧

化酶,呼吸链中断,组织不能利用氧

3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凝血功能障碍,特点是使血液由高凝状态转为低凝状态,临床表现为出血、休克、功能器官障碍和溶血性贫血。

发病机制:4个原因:(1)血内管皮细胞损伤

(2)组织严重破坏

(3)血细胞大量破坏

(4)其他促凝物质进入血液

4个诱发因素(1)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2)肝功能严重障碍

(3)血液的高凝状态

(4)微循环障碍及其他

DIC的分期:高凝期,促凝物质入血和凝血因子被激活,血液呈高凝状态,微血栓形成;消耗性低凝期,消耗了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血液处于低凝状态,临床出现出血症状;继发性纤溶亢进期,有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形成。

DIC的病理变化:凝血功能障碍-出血,广泛性,自发性,难治性,凝血物质大量消耗,形成FDP;循环功能障碍-休克;脏器微血栓形成-脏器功能不全;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特征是外周血涂片中可见形态特殊的变形红细胞,呈盔甲形,星形,新月形等,统称其为红细胞碎片。

(比较重要,可能出名词解释、选择题)

4 休克分期:微循环缺血期(休克早期、代偿期),血量正常,毛细血管前阻

力增高,少灌少流、灌少于流。发生机制:⑴交

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强烈兴奋使儿茶酚胺

大量释放⑵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释放、血

容量减少,都可使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

统被激活

休克早期影响最大的器官:肾,肾血流量减少,少尿无尿

微循环淤血期本期特点(血压下降原因):微动脉、后微动脉及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此时微静脉仍然收缩,使毛细血管后阻力增加,微循环内出现灌而少流,灌多于流,大量血液淤积在微循环中,回心血量急剧减少,有效循环血量无法维持,动脉血压下降

微循环凝血期不灌不流

第十四章

炎症:是机体在致炎因子的作用下,所发生的一种以防御为主的局部组织反应。其基本病变包括变质,渗出和增生。

细菌,病毒,螺旋体,立克次体,支原体,霉菌,寄生虫等都可引起炎症,称为感染。

液体的渗出:血液的液体液体成分从细静脉和毛细血管渗出到组织间隙,形成炎性水肿。渗出的液体,称为渗出液,它明显有别于导致非炎性水肿的漏出液。

和补体,杀灭病原微生物;③纤维素网可以网罗細菌,局限炎症,有利于表面吞噬作用形成。

炎症的类型:

⑴变质性炎:以组织细胞变性、坏死为主的炎症称为变质性炎。常发生在实质性器官多由病毒或毒素引起,如病毒性肝炎、乙型脑炎、骨髓灰质炎,阿米巴痢疾,阿米巴肝脓肿,阿米巴肺脓肿,.

⑵滲出性炎:以滲出性病变为主的炎症。

①浆液性炎:以血清渗出为主,仅含少量小分子蛋白。如上呼吸道感染和过敏性鼻炎的清涕、皮肤烫伤时的水泡等。

②纤维素性炎:纤维素性炎发生部位不同,形态各异。在黏膜,渗出的纤维素、中性粒細胞和坏死的黏膜上皮混合形成一层灰白色的膜状物,故称为伪膜性炎。

如:白喉,大叶性肺炎

③化脓性炎:小叶性肺炎,肾盂肾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蜂窝织炎性阑尾炎蜂窝织炎: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弥漫性的化脓性炎症,产生链激酶。

脓肿:主要由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产生血浆凝固酶

脓肿未及时处理,出现下列合并症:迁徙性脓肿;窦道,瘘管,疖,痈

④出血性炎:

⑶增生性炎:

①急性增生性炎

②慢性增生性炎

③非特异性增生性炎:由于巨噬细胞的增生,而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称为肉芽肿

④特异性增生性炎

血道播散炎区的病原微生物可侵入血流或其毒素被吸收入血,引起下列四中情况:

菌血证;毒雪证;败血证;脓毒拜血证

良恶性肿瘤区别,癌肉瘤区别

注意肿瘤分类表中没有明显标识的恶性肿瘤:如无性细胞瘤,精原细胞瘤,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

假性肿瘤:动脉瘤,室壁瘤(需知道名词解释,与什么病有关)

肿瘤性异常增生与炎症或损伤修复时的增生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肿瘤

1)炎症或损伤修复时增生和肿瘤增生的区别:分化成熟程度不同,正常增生

分化成熟,肿瘤增生分化不成熟;机体需要与否,正常增生机体需要,肿瘤增生机体不需要;增生有无止境,正常增生有止境,肿瘤增生无止境。

2)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称为癌;来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称为肉瘤。

基底细胞,淋巴造血组织,生殖细胞的肿瘤只有恶性肿瘤。母细胞瘤均为恶性肿瘤,除了骨母细胞瘤,软骨母细胞瘤,脂肪母细胞瘤。

3)动脉瘤和室壁瘤不是瘤。

6)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被带至不相连续的部位,而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类型的继发性肿瘤,称为转移。转移途径有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和种植性转移。

7)病毒感染的时候主要是淋巴细胞浸润,过敏反应时嗜酸性细胞增多。化脓性炎症的时候中性粒细胞大量浸润,血液中中性比例增高,达90%多。

8)鳞状细胞癌,尚可见到细胞间桥,癌巢中央可出现角化之鳞片,形成同心圆状,称为角化珠或癌珠;基底细胞癌,常见于老年人面部,常形成溃疡,生长缓慢,很少发生转移,对放射治疗敏感

9)癌的早期,癌变仅限于上皮层而未突破基膜者,称为原位癌。

10)癌前病变是指某些具有癌变倾向的良性病变,如长期未治愈即可能转变为癌。常见癌前病变有黏膜白斑、宫颈糜烂、纤维囊性乳腺病、大肠多发性息肉、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溃疡。

11)纤维腺瘤,包括增生的腺体和纤维结缔组织,构成瘤的实质。

心血管系统疾病

1.动脉硬化是泛指动脉血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的一类疾病,主要有细动脉硬化,动脉中层钙化和动脉粥样硬化。

2.粥样斑块的继发性变化:斑块内出血,新生毛细血管的破裂,使病变动脉进一步狭窄甚至闭塞;粥样溃疡,纤维帽坏死破溃,形成溃疡;血栓形成,溃疡使血管腔进一步狭窄甚至闭塞而导致梗死,也可脱落而引起栓塞;钙化,发生钙化使动脉壁变硬变脆;动脉瘤形成,动脉中膜萎缩,管壁变薄弱,使局部血管壁向外膨出而形成动脉瘤,破裂后形成致命大出血。

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好发部位:最常见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其次是右冠状动脉干和左冠状动脉旋支。

4.心绞痛,由于心脏急性暂时性缺血缺氧所致的以胸痛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称心绞痛。

5.心肌梗死,心肌由于严重持续性缺氧而引起的坏死称为心肌梗死,可分为透壁性心肌梗死和心内膜心下梗死。心肌梗死的部位和范围,左心室前壁,心尖部及室间隔前2/3,发生在左心室后壁,室间隔后1/3及右心室,其余在左心室侧壁。

6.室壁瘤:是继发于心肌梗死后形成的。

7.脑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大脑中动脉及脑基底动,后果是脑萎缩、脑梗死和脑出血。

8.良性高血压病又称缓进型高血压病。按其发展可分三期:功能期,表现为全身细,小动脉间歇性痉挛,器官均无器质性变化,血压呈波动状态;动脉病变期,有玻璃样变性,管壁增厚,官腔狭窄,这种改变称为细动脉硬化,接着发生小动脉硬化,大中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病变,患者血压持久稳定升高;

内脏病变期,外周阻力,左心室发生代偿性肥大,心脏重量增加,称为牛心。

早期心腔不扩张,称为向心性肥厚,晚期左心室代偿失调,心腔扩张,称为离心性肥大。肉眼可见肾脏体积缩小,表面呈弥漫细颗粒状,称为原发性固缩性颗粒肾。可引起脑水肿,脑软化,可引起脑组织局部缺血而出现多发性

小软化灶,脑出血,又称中风,是高血压病最严重的并发症,常发生于基底节,内囊,原因是豆纹动脉自大脑中A呈直角分出,口径小,壁薄。视网膜有渗出物和出血。

9.恶性高血压病又称急进型高血压病,约占高血压病的5%,血压急剧升高,舒张压高达130mmHg以上,增生型小动脉硬化,细动脉管壁纤维素样坏死。10.风湿病是一种与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11.病变发展过程可分三期:变质渗出期,表现为黏液样变性;增生期,也叫肉芽肿期,特点是细胞增生形成风湿小体。纤维化期,特点是风湿小体发生纤维化,形成梭形小瘢痕。

风湿性心脏病

1.急性风湿性心脏炎

风湿性心内膜炎:主要侵犯心瓣膜,其中以二尖瓣最常见,其次为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同时受累。

闭锁缘处内皮细胞发生变形肿胀,并因瓣膜关闭时碰撞摩檫及血流冲击而脱落,继而血小板和纤维素沉积而形成微小的白色血栓。

风湿性心肌炎:发生于成年人,常表现为灶性间质性心肌炎,以心肌间质内小血管附近出现风湿小体为特征。

风湿小体:多位于心肌间质(尤其小血管旁),心内膜下和皮下结缔组织,略呈梭形,中心为纤维素样坏死灶,周围有风湿细胞增生及少量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风湿细胞一般认为来自心肌间质组织细胞。)

风湿性心包炎:主要特征绒毛心。

2.慢性心瓣膜炎

二尖瓣狭窄出现‘三大一小’(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变大,左心室变小),倒置的梨型心。

二尖瓣关闭不全出现‘四大’呈球形。

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由于心脏有强大的代偿能力,一般主动脉瓣狭窄时可通过左心室代偿性肥大克服血流阻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左心室扩张肥大,呈靴形。

呼吸系统疾病

1.大叶性肺炎

主要由肺炎球菌引起的以肺泡内纤维素渗出为主的急性纤维素性炎症。

★病理变化以及临床病理联系:

㈠充血水肿期:镜下见,肺泡间隔内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内有较多浆液渗出以及少量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胞。渗出物中可检查出肺炎链球菌。㈡红色肝样变期:镜下见,肺泡内有大量的纤维素和红细胞,并有一定数量的中性粒细胞和少量吞噬细胞。胸膜表面有纤维素渗出。咳出的痰呈铁锈色。

㈢灰色肝样变期:镜下见,肺泡腔内纤维素渗出继续增多,红细胞逐渐被巨噬细胞吞噬而消失,但仍充满纤维素和大量中性粒细胞。此期机体特异性抗体已经

形成,渗出物中肺炎链球菌大多数已被消灭,姑不宜检查出细菌。胸膜扩张充血,表面仍有纤维素渗出。患者咳出的痰液由铁锈色转变成黏液性痰。

㈣溶解消散期:镜下见,肺泡腔内中性粒细胞大多变性崩解,并释放出大量蛋白水解酶将渗出物中的纤维素溶解,由淋巴管吸收或经气道咳出。胸膜渗出物亦被吸收或机化。

结局以及并发症:

中毒性休克是最严重的并发症。

肺肉质变:也称机化性肺炎。由于肺内渗出中性粒细胞过少,释放的蛋白酶不足,致肺泡内纤维素渗出物不完全溶解吸收而由肉芽组织取代并机化,病变肺组织呈褐色肉样外观,故称肺肉质变。

2.小叶性肺炎

小叶性肺炎:是以肺小叶为病变单位的急性渗出性炎症,其中绝大多数为化脓性炎症。由于病变是以细支气管为中心向周围肺组织扩展,故也称支气管炎。病理变化:★小叶性肺炎病变特征是以细支气管为中心的肺组织化脓性炎症。

病毒性肺炎

由病毒和支原体感染引起。常见的病毒为流感病毒。

病理变化:病变主要表现为间质性肺炎,炎症从支气管,细支气管开始沿间质伸展。

严重病例:

由流感病毒,麻疹病毒和腺病毒引起的肺炎,其肺泡腔内渗出的浆液性渗出物常可浓缩成一薄层膜样物贴附在肺泡内表面,即透明膜形成。此外,细支气管和肺泡上皮可明显增生并形成多核巨细胞。在增生的支气管和肺泡上皮细胞内可见病毒包涵体。

慢性支气管炎

病理变化:

黏膜上皮变化:损伤,脱落,鳞状上皮化生。

腺体变化:腺体增生,肥大,甚至浆液腺上皮发生黏液腺化生,导致分泌过多

的黏液潴留在支气管内,形成黏液栓,使气道发生完全或不完全阻塞。

并发症:

Ⅰ、慢性阻塞性肺水肿(最常见)

Ⅱ、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结核病

结核结节:在细胞免疫基础上形成的干酪样坏死,由上皮样细胞、朗汉斯巨细胞加上外周局部集聚的淋巴细胞和少量反应性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朗汉斯巨细胞为主要成分。

结核病基本病变化的转化规律:

1.转向愈合:①吸收、消散②纤维化、纤维包裹、钙化

2.转向恶化:①浸润进展②溶解播散

3.肺原发综合征:肺部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结核。

4.结核球:又叫结核瘤,是一种直径2~5cm 孤立的纤维包裹性球性干酪样坏死灶。多数为单个,偶见多个,常见与肺上叶。结核球是一种相对静止的病灶。

5.浸润性肺结核: X线检查在锁骨下区可见边缘模糊的云雾状阴影。

肉瘤与癌的区别:

答:上皮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叫癌

间叶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叫肉瘤

6.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病变特点:①肺内有一个或多个形态不规则的大小不一的厚壁空洞,多位于肺上叶。

②在同侧或对侧肺内常有经支气管播散引起的很多新旧不一,大小不等,病变类型不同的病灶。

③由于病程长,病变时好时坏,反复发着,最后导致肺组织的严重破坏和广泛纤维化,胸膜增厚并与胸壁粘连,肺体积缩小,变形变硬,称为硬化性肺结核,严重影响肺功能,甚至功能丧失。

空洞壁由三层结构组成:

1.内层为干酪样坏死物 2.中层为结核性肉芽组织 3.外层为纤维组织

肺外结核

冷脓肿:干酪样坏死形骨结核,病变呈累计周围软组织,引起干酪样坏死和结核性肉芽组织形成。坏死物液化后在骨旁形成结核性“脓肿”,由于局部并无红、热、痛,故又称冷脓肿。

1.胃溃疡多发生在胃小弯,愈近幽门处愈为多见,十二指肠溃疡则多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前后壁。

2.胃溃疡镜下的四层结构:渗出层,坏死层,肉芽组织层,瘢痕层。

3.胃溃疡常见的合并症有:出血,发生率10%-35%;穿孔,发生率5%;幽门梗阻,发生率3%;癌变,发生率1%,多见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一般不发生癌变。如溃疡底部有大量肉芽组织,以及溃疡边缘的黏膜肌层与胃壁肌层粘连在一起,则可作为溃疡癌变的依据。

4.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理变化有:肝细胞的变质改变,炎细胞浸润,增生性改变。

5.肝细胞的变质改变:1细胞水肿2嗜酸性变和嗜酸性小体形成3肝细胞溶解坏死

6.各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变特征:慢性肝炎可分为以下几种:轻度慢性肝炎,有点状坏死,偶见轻度碎片状坏死;中度慢性肝炎,有中度碎片状坏死及桥接坏死;重度慢性肝炎,有重度碎片状坏死和大范围的桥接坏死;门脉型肝硬化。

重型肝炎可分为急性重型肝炎和亚急性重型肝炎两种。前者又称暴发型肝炎,病变特点是肝细胞广泛坏死,肉眼观察肝体积明显缩小,重量减轻,故又称急性黄色肝萎缩。后者多由前者迁延而来,病变特点既有肝细胞大片坏死,又有肝细胞结节状再生,坏死区结缔组织增生。

7.急性增生性炎症有伤寒,急性肾小球肾炎。

8.肝硬化临床上常出现门脉高压症及肝功能不全。

9.假小叶:门脉型肝硬化病理变化:肉眼观察,早期,肝脏体积正常或稍增大,质地稍实。镜下,正常肝小叶结构被破坏,消失,代之以有大量纤维组织围绕,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的肝细胞团,称为“假小叶”。假小叶中肝细胞索排列紊乱,又有变性,坏死,再生,小叶中央静脉偏位,缺如或有两个以上。10.门脉高压的表现:脾肿大,并伴有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贫血等脾功能亢进的表现;胃肠道淤血,胃肠道静脉回流;腹水,肝硬化晚期,75%以上的患者发生腹水,腹水为淡黄色澄清含有微量蛋白的漏出液,腹水形成机制为:水肿液由肠壁,肠系膜表面漏入腹腔,肝窦内压力增高,液体经肝表面漏入腹腔,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醛固酮,抗利尿激素等在肝内破坏减少,激素生成增多,以致水钠潴留;侧支循环形成。

11.我国引起肝硬化的最主要病因是病毒性肝炎。

12.门脉高压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肝性脑病,最终进入肝昏迷。

13.肝性脑病是指继发于严重肝脏疾患发生肝功能衰竭时出现的一系列精神,神经的综合病征。

14.肝性脑病最常见的诱因为消化道出血。

15.急性肾小球肾炎:增生性病变,基膜以内的细胞成分(包括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时,称为毛细血管内增生,基膜以外的细胞(主要为球囊壁层上皮细胞)增生时,称为毛细血管外增生

16膜性肾小球肾炎特点:基底膜增厚和肾病综合症(注意肺原发综合征:肺部原发病灶,结核性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结核,三者合称原发综合征。)

17.微小病变肾病,多见于2-4岁儿童,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电镜下可见弥漫性脏层上皮细胞足突融合或小时,故又称为足突病,肾小管上皮细胞由于吸收漏出的脂蛋白而发生脂肪变性,致使双侧肾脏肿胀,呈黄白色,过去称为“脂性肾病”,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本病效果很好。

18.肾盂肾炎是由细菌引起的肾盂,肾间质和肾小管的化脓性炎症。

19.慢性肾盂肾炎细菌感染后通过2条途径入侵肾间质:血源性感染,败血症,局部出现化脓性改变,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最常见的致病菌;上行性感染,为常见的感染类型,病原菌以大肠杆菌为主。患者有高热,腰疼,尿频,脓尿等症状,严重时可发生肾盂积脓及肾周围脓肿,肾区叩击痛。

遗留问题:肾炎中的两个急性增生性炎症有什么细胞增生?

另附:

一、病理学名词解释:

1、gangrene(坏疽):指组织坏死并激发腐败菌感染。分为干性、湿性和气性等类型。

2、organization(机化):新生肉芽组织张如并取代坏死组织或异物。

3、keratin pearl(角化珠):镜下,分化好的鳞状细胞癌,癌巢中央可以出现层状角化物,称为角化珠或者癌珠。

4、nutmeg liver(槟榔肝):慢性肝淤血时,肝的表面和切面可见红(淤血区)、黄(脂肪变性区)想见到状似槟榔切面的条纹。

5、pseudocobule(假小叶):是指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分割原来的肝小叶兵包围成大小不等的圆形或类圆形的肝细胞团。

6、infraction(梗死):局部器官或组织因血液阻断而引起的缺血性坏死过程。

7、granuloma(肉芽肿):由渗出的单核细胞和以局部增生的巨噬细胞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8、gumma(树胶样肿):又称梅毒瘤。病灶灰白色,大小不一,从镜下才可见到的大小至数厘米不等。该肉芽肿质韧而有弹性,如树胶。

9、phlebolith(静脉石):长久的血栓未能软化又未完全机化,可发生钙盐沉着,成为静脉石。

10、oncogene(癌基因):一类可引起细胞癌变的基因。分为细胞癌基因和病毒癌基因。

11、paraneoplastic syndrome(副肿瘤综合征):肿瘤的产物(如异味激素)或者异常免疫反应(如交叉反应)或其他原因,引起内分泌、神经、消化、造血、骨关节、肾脏及皮肤等系统发生反应,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但这些表现不是由原发肿瘤或转移灶直接引起的。

12、crescent(新月体):由增生的壁层上皮细胞和渗出的单核巨噬细胞构成,附着于球囊壁层,在毛细血管球外侧形成新月形或环形结构。

13、cold abscess(冷脓肿):干酪样坏死形骨结核,病变呈累计周围软组织,引起干酪样坏死和结核性肉芽组织形成。坏死物液化后在骨旁形成结核性“脓肿”,由于局部并无红、热、痛,故又称冷脓肿。

14、sinus(窦道):组织坏死后形成的开口于皮肤粘膜表面的深在性盲管。

15、liquefactive necrosis(液化性坏死):由于坏死组织中可凝固的蛋白质少,或花丝细胞自身及浸润的中性粒细胞等释放大量水解酶,或组织富含水分和磷脂,则细胞易发生溶解液化,称液化性坏死。

16、metaplasia(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

17、atrophy(萎缩):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可以伴实质细胞数量的减少。

18、degeneration(变性):细胞或细胞间质因代谢发生障碍所致的某些形态学变化,表现为细胞浆内或间质内有各种异常物质或是正常物质的异常增多。

19、hyaline degeneration(玻璃样变性):细胞内或间质中或细动脉壁中出现HE染色为均质伊红半透明状的蛋白质蓄积。

20、necrosis(坏死):是以酶溶解性变化为特点的或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21、granulation tissue(肉芽组织):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德成纤维细胞构成的幼稚结缔组织。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

22、caseous necrosis(干酪样坏死):特殊的凝固性坏死,主要见于结核病中。肉眼观:微黄,质松软,细腻,状似干酪。

23、brown duration(肺褐色硬变):长期肺淤血,肺间质纤维组织及网状纤维胶原化,使肺质地变硬。由于含铁血黄素沉积,呈棕褐色。

24、heart failure cell(心衰细胞):慢性肺淤血,巨噬细胞吞噬红细胞,将红细胞分解成黄色颗粒状的含铁血黄素,这种吞噬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称心衰细胞。

25、thrombosis(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成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26、embolism(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一行行物质,随血液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

27、embolus(栓子):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

28、congestion(淤血):器官或局部组织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瘀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

29、phlegmonous inflammation(蜂窝织炎):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常发生于皮肤、肌肉和阑尾。

30、absecess(脓肿):为局限性的化脓性炎伴脓腔形成,常发生于皮下和内脏,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

31、furuncle(疖):毛囊、皮脂腺及其周围组织的脓肿。

32、carbuncle(痈):为多个疖的融合。

33、carcinoma(癌):起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

34、sarcoma(肉瘤):起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

35、carcinoma in suit(原位癌):指先于上皮层内的爱,没有突破基底膜向下浸润。

36、atypia(异型性):由于分化程度的不同,肿瘤的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与相应的正常组织比,有不同程度的差异。组织学称这种差异为异型性。

37、metastasis(转移):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徙到其他部位,继续生长,形成同样类型的肿瘤的过程。通过转移形成的肿瘤称为继发/转移肿瘤(metastasis tumor)。

38、precancerous lesion(癌前病变):具有癌变潜在可能性的良性病变。

39、krukenberg’s tumor(krukenberg 瘤):胃肠道粘液癌秦基浆膜后,种植到卵巢,表现为双侧卵巢长大,镜下见富于粘液的印戒细胞癌弥漫浸润。

40、cachexia(恶病质):恶性肿瘤晚期患者可发生严重消瘦、乏力、贫血、全身衰竭、皮肤干枯呈黄褐色,可知死亡。

41、angina(心绞痛):由于冠脉供血不足或心肌耗氧量骤升造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

42、myocardial infarction(心肌梗死):由于冠脉供血中断,引起供血去持续缺血而导致的较大范围的心肌坏死。

43、primary granular atrophy of the kidney(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高血压时,入球小动脉玻璃样变和肌型小动脉的硬化,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致病变区的肾小球缺血发生纤维化和玻璃样变,相应的肾小管因缺血而萎缩、消失,出现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和淋巴细胞浸润。病变相对较轻的肾小球代偿性肥大,相应的肾小管代偿性扩张。肉眼观双侧肾脏对称性缩小,质地变硬,肾表面凹凸不平,呈细颗粒状。

44、Aschoff cell(阿少夫细胞):风湿病的过程汇总,组织发生纤维素样坏死,再次坏死基础上,出现巨噬细胞的增生、聚集、吞噬纤维素样坏死物质后所形成的风湿细胞。阿少夫细胞聚集称为阿少夫小体。

45、Pneumonary carnification(肺肉质变):大叶性肺炎并发症。由于肺内病灶中中性粒细胞深处过少,释放的蛋白煤量不足以溶解渗出物中的纤维素,大量未能被溶解吸收的纤维素即被肉芽组织取代而机化。病变肺组织呈褐色肉样外观。

46、Lobular pneumonia(小叶性肺炎):主要由化脓性细菌引起,以非小叶为病变单位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病变以细小支气管为中心,又称支气管肺炎。

47、Lobar pneumonia(大叶性肺炎):主要由肺炎球菌引起的肺泡内弥漫性纤维素渗出为主的炎症。

48、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彝族慢性气道阻塞性疾病的统称,共同特点为肺实质和小气道受损,刀子慢性气道阻塞、呼吸阻力增加和肺功能不全。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和肺气肿等疾病。

49、Nephritic syndrome(肾病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大量蛋白尿、明显水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

50、Tubercle(结核结节):在细胞免疫基础上形成的干酪样坏死,由上皮样细胞、朗格汉斯巨细胞加上外周局部集聚的淋巴细胞和少量反应性增生德成纤维细胞构成。

51、Primary complex(肺原发综合征):费的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结核。

炎症是活体细胞对致炎因子及局部损伤所产生的以血管渗出为中心的防御性反应。

炎症分类:变质、渗出、增生

介质:

三个系统。(补体、凝血、激肽系统)

细胞释放的介质:除了三大系统以外的释放介质均属于细胞释放。

介质往往以前体形式存在,需要激活才能发挥作用。只有从细胞内岛细胞外才能发挥作用。熟悉的介质:血管活性胺:使细动脉扩张。前列腺素:扩张、收缩血管、祛化作用。

祛化作用:某些化学物质能使白细胞产生定向运动。

白细胞的局部作用:吞噬作用;免疫作用;组织损伤作用

渗出性炎(exudative inflammation)

1.浆液性炎(serous inflammation)

特点:以浆液(血浆成分)渗出为主

部位:粘膜、浆膜、疏松结缔组织

表现:炎性水肿、体腔积液、浆液性卡他性炎等。

举例:皮肤炀伤→水泡、带状疱疹、急性鼻炎、结核性胸膜炎等。

纤维素性炎(fibrinous inflammation)

特点:以纤维素渗出为主。

部位:粘膜,浆膜、肺。

表现:假膜性炎-白喉假膜,假膜性肠炎;绒毛心,纤维素性胸(腹)膜炎。

举例:白喉、细菌性痢疾、风湿(结核、尿毒症)性心包炎、大叶性肺炎等

急性增生性炎:伤寒、急性肾炎

肉芽肿性炎(granulomatous inflammation)

特点:形成肉芽肿:由巨噬细胞及其演化细胞限局性浸润和增生,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原因:细菌(结核、麻风杆菌)、梅毒螺旋体、真菌、寄生虫感染;异物;原因不明(结节病)。

炎症的局部表现

以体表炎症时最为显著,常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其机理是:

1.红:炎症病灶内充血所致,炎症初期由于动脉性充血,局部氧合血红蛋白增多,故呈鲜红色。随着炎症的发展,血流缓

慢、淤血和停滞,局部组织含还原血红蛋白增多,故呈暗红色。

2.肿:主要是由于渗出物,特别是炎性水肿所致。慢性炎症时,组织和细胞的增生也可引起局部肿胀。

3.热:热是由于动脉性充血及代谢增强所致,白细胞产生的白细胞介素Ⅰ(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及前列腺素E

(PGE)等均可引起发热。

4.痛:引起炎症局部疼痛的因素与多种因素有关。局部炎症病灶内钾离子、氢离子的积聚,尤其是炎症介质诸如前列腺素、

5-羟色胺、缓激肽等的刺激是引起疼痛的主要原因。

5.功能障碍:原因很多,如炎症灶内实质细胞变性、坏死、代谢功能异常,炎性渗出物造成的机械性阻塞、压迫等,都可能

引起发炎器官的功能障碍。

肿瘤和正常细胞的区别:肿瘤增生的特点:肿瘤细胞不同程度丧失了分化成熟的能力;旺盛的增生能力,可无止境的增生,致瘤因子去处后,仍可不断增生;机体并不需要这样的增生。良性肿瘤分化程度高,接近正常组织,异型性小。

除了以下的母细胞瘤均为恶性:脂肪母细胞瘤;骨母细胞瘤;肌母细胞瘤

淋巴、造血、生殖细胞瘤均为恶性。

中专病理学试题集及答案

中专病理学试题集 第一章绪论与疾病概论 一、名词解释 1、病理学:研究人体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生机制、发展规律以及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变化和病变转归的一门基础医学学科。 2、疾病:机体在一定的病因作用下,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二、填空题 3、病理学研究疾病的方法有_活体组织学检查__、__脱落细胞学检查__、__尸体解剖___、_组织细胞培养__、_动物实验__ 4、病理过程是指__是指存在于不同疾病中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异常变化。_ 5、判断脑死亡的依据有_不可逆的昏迷和大脑无反应,对外界刺激无反应___、__自主呼吸停止__、_颅神经反射消失,瞳孔散大或固定__、_脑电波消失____、__脑血液循环停止。 三、问答题 6、病理学在医学中有什么作用? 答:病理学是一门介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学科。它与前期的基础学科密切相关,也为后期的临床学科提供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依据,特别是在疾病的诊断方面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一、名词解释 1、萎缩:是指发育正常的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2、肥大:是指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的增大。 3、增生:是指组织或器官内实质细胞数量增加。 4、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或细胞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或细胞所取代的过程 5、变性:由于物质代谢障碍,细胞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原有正常物质的量显著增多 6、坏死:是指活体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7、坏疽:是较大范围的组织坏死合并腐败菌感染。

8、机化: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血栓、异物等的过程。 9、肉芽组织:主要由新生的毛细血管,增生的成纤维细胞及少量炎细胞组成的幼稚的结缔组织。 二、填空题 10、适应在形态上一般表现为__萎缩__、__肥大_、_增生__、__化生____.损伤主要有_变性__和_坏死__ 11、化生是指_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或细胞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或细胞所取代的过程_,常见的类型_鳞状上皮化生_、_肠上皮化生_和_结缔组织化生。 12、坏死的主要类型有_凝固性坏死、_液化性坏死、坏疽 __、 __纤维素样坏死__ 13、坏死的结局包括_溶解吸收、分离排除、机化、包裹和钙化__ 三、单项选择题 A型题 ( D )14、化生不可能发生于 A 结缔组织 B 膀胱粘膜上皮 C 支气管粘膜上皮 D 神经组织 E 贲门部粘膜 上皮 ( B ) 15、实质器官最容易发生脂肪变性的是 A 心脏 B 肝脏 C 脾脏 D 肺脏 E 肾脏 ( C )16、坏死组织经腐败菌作用后常用可发生 A 栓塞 B 脂肪坏死 C 坏疽 D 梗死 E 凝固 B型题 A 凝固性坏死 B 液化性坏死 C 溶解性坏死 D 干酪性坏死 E 脂肪坏死 ( D )17、肺结核可发生 ( B )18、脑梗死属于 四、多项选择题 ( BCE )19、实质细胞常见的有 A 纤维素样变性 B 玻璃样变性 C 水变性 D 粘液样变性 E 脂肪变性 五、问答题

植物病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 植物病害:植物活体在生长或储藏过程中由于所处的环境条件恶劣。 寄生物:寄生于其他生物的生物。 寄主:被寄生的生物。 病原物:任何诱发病害的因素无论是生物还是非生物的统称为病原物。 植物病害的症状:植物生病后所表现的病态。 共生现象:两种不同的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现象。 寄生现象: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并从中吸取食物的现象。 致病性:异养生物能诱发病害的能力。 活体营养食物:在自然间,只能从活的植物细胞或组织中获得营养的寄生物。在实验室里不能培养。 死体营养食物:除寄生于或的植物组织上外,还可以在死的植物组织上生活或者以死的有机质作为营养物质的寄生物。 腐生物:只能从死的有机物上获得营养物质的异养生物。 半寄生种子植物:有叶绿素能够自制养分,但必须从寄主植物上吸取水分和无机盐的寄生性种子植物。 全寄生种子植物:没有根或叶,或者茎叶具有很少的叶绿素,不能活仅能极有限地用无机物制造养分,因而必须从寄主植物体内吸收全部或大部分养分和水分的寄生性种子植物。 相继病原学:先入的病原物先侵染寄主,后入的病原物随之进入寄主,最终可以形成复合病害的综合症。 相伴病原学:两种或更多的病原物同时侵染寄主,引起的病害比单独的病原物引起的症状更重。 生理小种:在病原物的种内,在形态上相同,但在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病理、致病力或其他特征上有差异的生物型或生物型群。 致病性:是病原物诱发病害的能力的总称,一般是用来描述对不同种寄主的致病力。 毒性:是指病原物诱发病害的相对能力,用来衡量和表示致病力的差异。 侵袭力: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粘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免疫:寄主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表现为完全不发病的称为免疫。 抗病:寄主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表现为发病轻的称为抗病。 感病:寄主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表现为发病重的称为感病。 高度抗病:寄主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表现为发病很轻的称为高度抗病。 耐病:发病情况类似高度感病品种,但受害的影响比感病品种的小。 垂直抗性:寄主和病原物之间有特异的相互作用,即某品种对病原物的某些生理小种能抵抗,但对另一些则不能抵抗,即抗性是小种专化的。在遗传上,抗性是由个别主效其因控制的。在生产上,这种抗性虽表现为高度抗病或免疫,但很容易因小种发生变化而表现为感病,因而抗病性是不稳定和不能持久的。 水平抗性:寄主和病原物之间没有特异的相互作用,一个品种对所有小种的反应是一致的,即非小种化的。在遗传上,抗性是由多个微基因控制的,也由单个基因控制的。这种抗性表现为中度抗病,是稳定和持久的。 基因对基因假说:在进化过程中,在寄主群体中有一控制抗病性的基因,在病原物群体中就

病理学考试题及答案

1.缺氧是由于()。 A. 向组织供氧不足或组织利用氧障碍 B. 吸入气中氧含量减少 C. 血液中氧分压降低 D. 血液中氧含量降低 E. 血液中氧容量降低 2.乏氧性缺氧又称为()。 A. 低张性低氧血症 B. 等张性低氧血症 C. 缺血性缺氧 D. 淤血性缺氧 E. 低动力性缺氧 3.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物质是()。 A. 硫酸盐 B. 尿素 C. 亚硝酸盐 D. 肌酐 E. 乳酸 4.血氧容量正常,动脉血氧分压和氧含量正常,而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变小见于()。 A. 心力衰竭 B. 呼吸衰竭 C. 室间隔缺损 D. 氰化物中毒 E. 慢性贫血

5.缺氧时氧解离曲线右移的最主要原因是()。 A. 血液H+浓度升高 B. 血液CO2分压升高 C. 血液温度升高 D. 红细胞内2,3-DPG增加 E. Hb与氧的亲和力增加 6.关于发绀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缺氧不一定有发绀 B. 发绀不一定是缺氧 C. 动脉血中脱氧血红蛋白超过5g/dl即可引起发绀 D. 严重贫血引起的缺氧,发绀一般较明显 E. 循环性缺氧可出现发绀 7.发热是体温调定点()。 A. 上移,引起的主动性体温升高 B. 下移,引起的主动性体温升高 C. 上移,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 D. 下移,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 E. 不变,引起的主动性体温升高 8.属于发热的是()。 A. 妇女月经前期 B. 应激 C. 剧烈运动后

D. 中暑 E. 伤寒 9.外致热原的作用部位是()。 A. 产EP细胞 B.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C. 骨骼肌 D. 皮肤血管 E. 汗腺 10.不属于发热激活物的是()。 A. 细菌 B. 类固醇 C. cAMP D. 疟原虫 E. 抗原-抗体复合物 11.体温上升期的热代谢特点是()。 A. 散热减少,产热增加,体温 B. 产热减少,散热增加,体温 C. 散热减少,产热增加,体温保持高水平 D. 产热与散热在较高水平上保持相对平衡,体温保持高水平 E. 产热减少,散热增加,体温 12.决定热型的因素是()。 A. 体温的高低 B. 体温的上升速度 C. 体温的持续时间

病理学切片诊断依据

组织切片 拿到切片后,首先就是肉眼观察,这一步很重要,往往可以作出比较明确的诊断,例如主动脉粥样硬化、淋巴结转移性癌、支气管鳞状上皮化生、胃消化性溃疡、急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即使不能作出诊断,也可以确定组织来源。镜下观察前,一定要调整好瞳间距、光亮度等,作好一切准备工作,然后从低倍镜开始,一步一步深入。往往可以在10倍镜时完全作出诊断,而40倍镜仅是作为补充诊断。 诊断依据需要写出能够判断为改种病症的相关变化,不要求全部写出,但应当尽量全面。所有癌的诊断中都必须有对于肿瘤细胞异型性的详细描述。 高血压所引起的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与慢性肾小球肾炎所引起的继发性颗粒性固缩肾,无论是在大体标本还是组织学观察都无法区分,故观察到相关变化可以诊断为两者中的任何一者。 NO.04肝脂肪变性 诊断依据: 1.部分肝细胞胞质内出现大小不等的圆形空泡; 2.某些空泡较大,将细胞核挤压变扁且位于细胞边缘,酷似脂肪细胞; 3.细胞核的结构仍属正常。 NO.09肾贫血性梗死 诊断依据: 1.梗死区的肾小球、肾小管轮廓隐约可辨,梗死区中心肾小球的细胞核均已溶解消失; 2.近梗死区边缘尚可见浓染、缩小的细胞核(核固缩); 3.梗死部分呈楔形; 4.梗死区与非梗死区交界处,有大量白细胞浸润及充血现象。 NO.12肉芽组织 诊断依据: 1.镜下可见大量新生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较大,细胞核着色较淡,管腔大小不一,常含有红细胞,血管多向表面呈垂直方向走行; 2.新生毛细血管周围有较多的成纤维细胞,呈星形或梭形,细胞核为椭圆形、淡染; 3.尚可见一些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4.表面覆盖少量的纤维素,其中混有少量中性粒细胞。 NO.13支气管鳞状上皮化生 诊断依据: 1.部分支气管粘膜被覆的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为复层鳞状上皮所取代,靠近基底膜有柱状多角形细胞,靠近腔面有鳞状上皮; 2.支气管壁有慢性炎性细胞浸润。 NO.14急性肺淤血水肿 诊断依据: 1.肺泡间隔的毛细血管以及肺间质内的小静脉均扩张和充盈血液; 2.部分肺泡腔内有均匀红染的水肿液及少量巨噬细胞;

病理学复习资料

病理学复习资料 (一)适应的类型,化生的概念及其意义 (1)适应的类型: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2)化生的概念: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通常发生于同源细胞之间。 (3)化生的意义:适应性过程、但失去原有功能。有可能继发肿瘤。 适应: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对于内、外环境中各种有害因子的刺激作用而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 萎缩: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缩小。 肥大: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 增生:组织或器官内实质细胞数量增多,常导致组织或器官体积的增大。 1.试述萎缩的基本病理变化。 肉眼:器官和组织体积变小、重量减轻、颜色变褐、质地变韧、边缘变锐、包膜增厚、皱缩。光镜: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数量减少。某些实质细胞内脂褐素沉着。 电镜:细胞器减少,可见残存小体。 (二)损伤的类型 (1)可逆性损伤: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叫可逆性变化,也叫变性。分类如下: 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粘液样变淀粉样变病理性色素沉着病理性钙化 细胞水肿(水变性):即细胞内水分异常增加。 脂肪变性:中性脂肪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细胞之内。 (2)不可逆性损伤:当细胞发生不可逆性代谢、结构和功能障碍,引起细胞死亡。可分为坏死和凋亡两大类。 坏死: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以细胞核改变为主要形态学标志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分类如下: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纤维素样坏死坏疽。结局有:溶解吸收分离排出(糜烂、溃疡、窦道、瘘管、空洞)机化与包埋钙化。 1.试述细胞水肿的主要原因、发生机制、好发器官和病变特点。 细胞水肿是细胞损伤中最早出现的改变。感染、缺氧、中毒等原因致线粒体损伤,A TP生成减少,细胞膜Na+-K+泵功能障碍而使细胞内Na+和水的过多蓄积。 好发部位:线粒体丰富、代谢旺盛的实质器官(心、肝、肾)细胞。 形态学:肉眼:受累器官体积增大,包膜紧张,切面外翻,颜色变淡。光镜:线粒体肿大和内质网扩张断裂,使细胞质内出现红染细颗粒状物或胞浆疏松化、气球样变。 (一)按再生能力细胞的分类 (1)不稳定细胞:如表皮、淋巴细胞。经常受到损伤,再生能力相当强。 (2)稳定细胞:腺体或腺样器官的实质细胞:如肝。偶尔受到损伤,较强的再生能力。 (3)永久性细胞:神经、骨骼、心肌细胞,不包括神经纤维。不易受到损伤,再生能力差。

病理重点总结

病理重点总结 ——护理三班 绪论名词解释病理学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包括形态机能和代谢) ,结局和专柜的基础学科。 病理学总论——普通病理学病理学各论——系统病理学 研究方法人体病理学1尸体剖检2活体组织检查 3 细胞学检查 实验病理学1 动物实验 2 组织和细胞培养 (发展什么的随便看看吧) 第一章适应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对于内外环境中各种有害因子 和刺激作用而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 适应形态学表现 1.萎缩已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营养性不良萎缩先皮下脂肪——四肢肌肉——靠近中线 肌肉——内脏器官(慢性消耗性疾病) 压迫性萎缩因组织与器官长期受压所致 失用性萎缩器官或组织长期工作负担减少和功能下降所 致 去神经性因运动神经元或轴突损害引起的效应器萎缩 肉眼观体积变小重量减轻色泽变深质地变硬特征性 改变 光镜包浆缩小包核缩小脂褐素(萎缩标志,细胞内未被 溶酶体彻底消化的富含磷脂的膜包被细胞器残体心 脏萎缩标志心外膜表面出现弯曲血管脑萎缩脑 沟变宽脑回变窄 2.肥大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通常由于实质细胞体积增大所致)代偿状态——功能增强失代偿状态——功能衰竭高血压心脏病后负荷增加或左室部分心肌坏死后周围心肌功能代偿引起的左室心肌肥大 在实质细胞萎缩的同时,间质脂肪细胞却可以增生,以维持器官的原有体积。甚至造成器官和组织的体积增大——假性肥大 3.增生组织或器官内实质细胞数目增加,可分为弥漫性或局限性是细胞有丝分裂活跃的结果肿瘤性增生(移行性细胞癌) 对于细胞有丝分裂增殖能力活跃的组织器官,其肥大可以使肥大和增生的共同结果对于细胞有丝分裂增殖能力低的组织细胞,如心肌,骨骼肌,其肥大仅是单纯性肥大 4.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是组织细胞是成分成熟和生长调节紊乱的形态学表现,通常发生在同源性细胞之间,即上皮细胞之间和间叶细胞之间吸烟者支气管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细胞易发生鳞状上皮化生慢性胃炎,胃黏膜上皮转变为含有潘氏细胞或杯状细胞的小肠或大肠上皮组织——肠上皮化生 损伤当机体内外环境改变超过组织和器官的适应能力,可引起受损细胞和细胞间质发生物质代谢,组织化学,超微结构乃至光镜和肉眼可见的异常变化。 形态学变化1变性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通常伴有细胞功能低下。细胞水肿或水变性细胞损伤中最早出现的改变,线粒体受损ATP生成减

病理学试题A卷

《病理学》复习题 一.A型题 1.瘢痕修复见于 A 粘膜糜烂 B 月经期子宫内膜脱落 C 气管假膜性炎症 D 心肌梗死 E 肝细胞点状坏死 2.肿瘤的异型性是指 A 肿瘤外观形态的差异 B 肿瘤间质与其起源组织间质分化程度的差异 C 肿瘤实质间质与起源组织分化程度的差异 D 肿瘤组织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与其起源组织的差异 E 肿瘤实质与间质比例的差异 3.下列关于动脉粥样硬化性肾萎缩的描述中,哪项是错误的 A 不引起肾血管性高血压 B 部分肾组织萎缩,纤维组织增生 C 病变严重时可发生肾组织梗死 D 病变可累及单侧,也可双侧 E 梗死灶机化后形成较大的凹陷瘢痕 4.急性普通型肝炎的病变哪项是错误的 A 肝细胞气球样变 B 嗜酸性变 C 点状坏死 D 桥接坏死 E 肝细胞再生 5.肉芽组织的基本成分是 A 纤维母细胞和炎细胞 B 肌纤维母细胞和毛细血管 C 毛细血管和炎细胞 D 肌母细胞和毛细血管 E 纤维母细胞和毛细血管 6.慢性肺心病发病的中心环节是 A 肺气肿 B 肺动脉高压 C 肺小动脉纤维性增厚 D 肺泡腔的闭塞 E 肺组织广泛纤维化 7.下列关于未经治疗的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的病变,哪一项是错误的 A 滤泡内胶质稀薄色淡 B 血管减少 C 滤泡上皮细胞变为高柱状 D 有淋巴细胞浸润 E 滤泡上皮细胞数量增加 8.引起肾盂肾炎最主要的致病菌是 A 绿脓杆菌 B 葡萄球菌 C 链球菌 D 大肠杆菌 E 副大肠杆菌

9.早期胃癌是指癌组织 A 尚未侵犯粘膜下层 B 未突破基底膜 C 未侵犯到肌层 D 未突破基底膜 E 未发生转移 10.诊断霍奇金淋巴瘤的重要依据是 A R-S细胞 B 霍奇金细胞 C 陷窝细胞 D 双核和多核的R-S细胞 E 多形性或未分化瘤细胞 11.垂体破坏,引起消瘦,甲状腺、肾上腺、性腺萎缩,属于 A 内分泌性萎缩 B 营养不良性萎缩 C 神经性萎缩 D 废用性萎缩 E 压迫性萎缩 12.下列细胞受损后不能再生的是 A 血管内皮细胞 B 纤维母细胞 C 肝细胞 D 表皮细胞 E 神经细胞 13.炎症的基本病变是 A 组织细胞的变性坏死 B 变质、渗出、增生 C 组织的炎性充血和水肿 D 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E 周围血液中的白细胞增多 14.可能来源于APUD细胞的肺癌是 A 鳞癌 B 腺癌 C 小细胞癌 D 大细胞癌 E 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 15.不属于化生的是 A 支气管的柱状上皮变成鳞状上皮 B 胃粘膜上皮变成肠上皮 C 骨骼肌中的结缔组织变成骨组织 D 膀胱的移行上皮变成鳞状上皮 E 肉芽组织变成瘢痕组织 16.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赘生物脱落,常栓塞的器官是 A 胃、肠 B 肾、脑 C 脾、肾

《病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疾病概论 健康:强壮的体魄,健全的精神状态,良好的社会适应力。 疾病:机体在一定病因条件下,稳态破坏而发生的损伤和抗损伤的异常生命活动。 病理过程:在不同疾病中共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形态结构变化和功能代谢的综合过程。 病理状态:发展缓慢或相对稳定的局部形态变化,常为病理过程的后果。 病因:引起疾病必不可少,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 (分类:生物性、物理性、化学性、机体必须物质缺乏/过多、遗传性、先天性、免疫性、精神心理社会因素) 诱因:在疾病条件中加强病因作用并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 疾病发生发展基本规律:损伤/抗损伤、因果关系、局部/整体关系 疾病发生发展基本机制:神经、体液、细胞、分子 疾病的经过:潜伏期、前驱期、临床症状明显时期、转归期 脑死亡标准:自主呼气停止、不可逆性深昏迷、瞳孔放大、脑干反射消失、脑电波消失、脑血管灌流停止 脑死亡:全脑功能不可逆的永久性停止 死亡过程:濒死期、临床死亡期、生物学死亡期 人体病理学研究(ABC):1尸体解剖、2活体组织检查(常用)、3细胞学检查 实验病理学研究:1动物实验、2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 病理观察方法:大体观察、显微镜观察、免疫组化观察、电子显微镜观察 分子病:由于DNA遗传物质改变,使蛋白质结构和数量异常所致的疾病。 第二章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修复 细胞适应的表现: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适应:细胞、组织、器官耐受内外环境中的各种因子的刺激而存过的过程。 萎缩: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器官的体积缩小,重量减轻,颜色变深,质地变硬。 【生理性(代偿性、功能性)、病理性原因:营养不良、压迫、废用、神经、内分泌】 1心脏:心壁变薄,心尖锐,冠状动脉弯曲明显 2大脑:脑沟深,脑回窄平 3脂褐素:在萎缩心肌及肝细胞核两端或周围存在的未被自噬泡分解的富含磷脂的褐色颗粒 肥大:细胞、组织、器官的体积增大 增生:组织、器官的实质细胞数目增多 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受刺激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 1鳞状上皮化生:柱状上皮化生鳞状上皮 2肠上皮化生:胃黏膜上皮化生肠上皮 3骨组织化生:纤维组织化生为软骨组织 损伤:细胞、组织、器官不能耐受内外环境中的有害因子的刺激。 变性:由于物质代谢障碍导致细胞质、间质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增多。 1细胞水肿:由于缺氧、感染、中毒,胞质水分增多体积增加。 ·颗粒变性:细胞弥漫性肿胀,胞质可见细小红染颗粒 ·气球样变:重度水肿的胞质淡染、清亮,常见于肝 2脂肪变性:非脂肪细胞胞质内出现明显脂滴(锇酸——黑色,苏丹Ⅳ——橘红色) ·肝脂肪变:(脂肪变)胞质空泡、空泡边缘整齐、胞核推向一侧 ·虎斑心:脂肪变的心肌,与未脂肪变心肌的暗红色相间,形似虎斑 3玻璃样变性:(透明变性)纤维结缔组织、细动脉壁或胞内,出现均质、红染、毛玻璃样半透明的蛋白质蓄积 ·结缔组织:灰白色、均质半透明、坚韧的索状、片状 ·细动脉壁:均质红染蛋白质蓄积,血管壁增厚变硬,内膜基质增多 ·胞内:肾小管上皮细胞、浆细胞、酒精肝病干细胞的Mallory小体 4黏液性样变:间质出现黏液蓄积 5病理性钙化:骨、牙以外的组织有固体性钙盐的沉积(磷酸钙、碳酸钙),肉眼白色块状颗粒,HE染色成蓝

病理学总论习题1—6章

病理执业医师考试复习题 1、湿性坏疽常发生在() A.脑、脾、肝 B.脑、肠、子宫 C.肺、肠、肝 D.肺、肠、子宫 E.肺、肾、脑 2、细胞水肿发生机制主要与哪一种细胞器的功能障碍有关() A.溶酶体 B.线粒体 C.高尔基体 D.内质网 E.核糖体 3、内芽组织的组成是() A.毛细血管和弹力纤维 B.毛细血管和纤维母细胞 C.毛细血管和胶原纤维 D.纤维母细胞和小静脉 E.小动脉和纤维母细胞 4、坏死的细胞代谢停止,功能丧失并出现一系列形态学改变,下面哪种是细胞坏死最具特征形态学标志() A.糖浆内糖原减少 B.溶酶体破裂 C.核固缩,碎裂及溶解 D.胞浆内出现微细结构破坏 5、HE染色切片中发现细胞体积变大胞浆淡染呈空泡状。为确定空泡状性质最常用:() A.苏丹3染色 B.普鲁士染色体 C.嗜银染色体 D.免疫组化 E.电镜检查 6、肉芽组织内发挥抗感染作用主要成分是() A.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B.肌纤维母细胞 C.炎性细胞 D.纤维母细胞 E.胶原纤维 7、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反应不包括() A.化生 B.萎缩 C.再生 D.肥大 E.增生 8、有一女性年轻患者患慢性肾炎,近年来症状加重,出现多尿,夜尿及贫血等表现,此患者肾脏会出现何种表现() A.肾脏体积变大,质地韧 B.肾脏体积变小,质地软 C.肾脏萎缩,颜色红 D.肾脏萎缩,质地硬 E.以上都不是 9、肉芽组织不包括() A.血管内皮细胞 B.成纤维细胞 C.平滑肌细胞 D.炎症细胞 E.肌纤维母细胞 10、细胞坏死主要形态学特征是() A.核分裂 B.细胞核异质 C.线粒体肿胀 D.细胞核碎裂 E.细胞质脂质增多

病理学题库(100道题)

组织损伤、局循 1.因蛋白质摄入不足或消耗过多、或血液供应不足引起的萎缩属于A.营养不良性萎缩 B.压迫性萎缩 C.失用性萎缩 D.去神经性萎缩 E.内分泌性萎缩 2.脑动脉粥样硬化致血管腔变窄,引起脑组织缺乏血液供应而发生萎缩属于A.去神经性萎缩 B.压迫性萎缩 C.失用性萎缩 D.营养不良性萎缩 E.内分泌性萎缩 3.四肢骨折久卧不动后的肌肉萎缩和骨质疏松属于 A.营养不良性萎缩 B.压迫性萎缩 C.失用性萎缩 D.去神经性萎缩 E.内分泌性萎缩 4.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现象称为A.增生 B.化生 C.修复 D.代偿 E.损伤

5.细胞水样变性时胞至内红染细颗粒状物是A.溶酶体 B.凋亡小体 C.线粒体 D.高尔基体 E.粗面内质网 6.下列器官(组织)常发生湿性坏疽,除了A.小肠 B.肺 C.子宫 D.阑尾 E.足 7.不属于凋亡特征的是 A.程序性 B.散在、单个细胞发生 C.凋亡小体形成 D.DNA电泳呈梯带状 E.易引起周围组织炎症反应 8.下列属于稳定细胞的是 A.气管披覆上皮 B.消化道黏膜上皮 C.表皮细胞 D.淋巴造血细胞 E.肝细胞 9.新鲜肉芽组织的主要成份不包括

A.增生的成纤维细胞 B.新生的毛细血管 C.血浆渗出液 D.胶原纤维 E.炎症细胞 10.某心衰患者下肢深静脉内的血栓脱落后最有可能引起以下哪种病变? A.脑梗死 B.心肌梗死 C.肺梗死 D.肾梗死 E.肠梗死 11.以下哪项不是梗死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A.血管内血栓形成阻塞管腔 B.血管受压闭塞 C.动脉痉挛 D.无有效的侧枝循环 E.毒物的毒性作用 12.以下哪种类型的梗死一般不是贫血性梗死? A.肾梗死 B.脾梗死 C.脑梗死 D.肠梗死 E.心肌梗死 13.下列哪项不属于病理性充血? A.炎性充血 B.减压后充血

病理学相关考试资料

(一)心力衰竭的定义: 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心脏的收缩或/和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使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下降,即心泵功能减弱,以至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病理过程或综合征称为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这个定义有三个要点:(1) 心力衰竭发病的基本机制是心肌收缩或/和舒张功能障碍;(2)发病的关键环节是心输出量减少;(3)心泵功能与代谢需要之间的平衡被破坏。 (五)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心力衰竭基本的发病机制包括: 1、心肌收缩性减弱 (1)心肌收缩相关蛋白质破坏 细胞坏死细胞凋亡 (2)心肌能量代谢紊乱 能量生成障碍能量利用障碍 (3)心肌兴奋-收缩耦联障碍 胞外Ca2+内流障碍肌钙蛋白与Ca2+结合障碍肌浆网钙处理能力(摄取、储存、释放)障碍 2.心肌舒张功能异常 (1)钙离子复位延缓(2)肌球-肌动蛋白复合体解离障碍 (3)心室顺应性降低(4)心室舒张势能减少 3、心脏各部舒缩活动的不协调性 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可使心脏各部舒缩活动的协调性遭到破坏,导致心输出量下降。 (六)机体主要的代偿反应有: 1、心脏代偿反应 (1)心率加快,这是一种快速代偿反应。 (2)心脏扩张心力衰竭时心脏的扩张分两种类型: 紧张源性扩张:这是心力衰竭一种有价值的代偿方式。 肌源性扩张:肌源性扩张已丧失代偿意义。 (3)心肌肥大心肌肥大是指心肌细胞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当心肌肥大达到一定程度如成人心脏重量超过500克,或左室重量超过200克时,心肌细胞还可有数量上的增多。心肌肥大有两种类型: 心肌向心性肥大:长期压力负荷过大(如: 高血压病),引起心肌纤维呈并联性增生,肌纤维变粗,心室壁厚度增加,心腔无明显扩大,室腔直径与室壁厚度的比值小于正常,称为心肌向心性肥大。 心肌离心性肥大:长期容量负荷增加(如: 主动脉瓣闭锁不全),引起心肌纤维呈串联性增生,肌纤维长度增加,心脏明显扩大,室腔直径与室壁厚度的比值等于或大于正常称为心肌离心性肥大。 2、心外代偿反应:(1)血容量增加(2)血流重分布(3)红细胞增多 (4)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增强 3、神经-体液的代偿反应 (1)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 (七)心衰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 1、肺循环充血 临床上,肺循环充血的主要表现是: 呼吸困难和肺水肿 (1)呼吸困难有以下几种形式:①劳力性呼吸困难;②端走呼吸;③夜间阵发

病理学资料整理

521出品,必为精品 1.萎缩:是指发育正常的器官,组织和细胞的体积缩小,可伴有细胞数量的减少。(器官先天的部分性和完全性未发育所导致的体积小,分别称为发育不全和不发育,应注意与萎缩的区别) 顺序:脂肪,骨骼肌;平滑肌肌肉,脾,肝;心,脑。 2.细胞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兼有细胞数目减少,间质结缔组织增多胞质浓缩,核深染,可见褐色颗粒,称为脂褐素。 3.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的增大称为肥大。体积增大,细胞器增多 4.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因受刺激因素作用而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组织的过程称为化生。(只能转化为同源性的组织细胞) 鳞状上皮化生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肠上皮化生见于萎缩性胃炎 5.细胞水肿(颗粒样变性,混浊肿胀)主要表现为细胞体积增大,胞质内水分含量增多 6.细胞水肿严重时细胞体积增大更明显,称为水样变性。细胞胞质异常疏松透亮,细胞肿胀体积增加为原来的2-3倍,形如气球,故有气球样变之称。(病毒性肝炎) 7.肝细胞最宜脂肪变性 三大原因是:脂质大量输送至肝脏(例如饥饿和糖尿病);脂蛋白合成障碍,使肝细胞内脂肪堆积(内质网被破坏);脂肪酸的氧化障碍(线 粒体异常)。 8.心肌脂肪变性(严重贫血的情况下)可产生虎斑心。(乳头肌处出现平行的黄色条纹,与心肌红色相间而形成的)。 9.血管壁玻璃样变性(缓进行或良性高血压时在细动脉内膜层易发生) 动脉粥样硬化是大中型动脉的内膜层 10.纤维素样变性(名为变性,实为坏死,又被称为纤维素样坏死)在恶性高血压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在细动脉壁 11.组织间质内出现类黏液(黏多糖与蛋白质复合物)的积聚,称为黏液样变性风湿病变质渗出期:粘液样变性,纤维素样坏死 12.坏死细胞核的变化,主要形态学标志: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13.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细胞结构消失,但组织结构的轮廓在一段时间内仍隐约可见。干酪样坏疽是凝固性坏死的特殊类型常见于结核病 14.液化性坏死,坏死组织迅速发生分解,液化成浑浊液体状。常见于脑组织坏死,称为脑软化,化脓性炎症(渗出性炎症),阿米巴原虫感染(变质性炎症)15.较大面积坏死并伴不同程度腐败菌感染,使坏死组织呈黑褐色称为坏疽。

病理学重点整理

填充 1.组织细胞的适应在形态学上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2.细胞核的变化是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志,表现为(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3.坏死组织的结局包括:(溶解吸收)(分离排出)(机化)(纤维包裹、钙化和囊肿形成) 4.皮肤的创伤愈合可分为(一期愈合)(二期愈合) 5.较长时间的淤血可引起:(1)淤血性水肿(2)淤血性出血(3)组织萎缩、变性或坏死(4)淤血性硬化 6.血栓的类型包括(白色血栓)(混合血栓)(红色血栓)(透明血栓) 7.血栓形成的条件:(1)心血管内膜损伤(2)血流状态改变(3)血液凝固性增加 8.炎症基本的病理变化:(变质)(渗出)(增生) 9.肿瘤的基本组织结构包括:(实质)(间质) 10.肿瘤的生长方式:(膨胀性生长)(浸润性生长)(外生性生长) 11.肿瘤的转移包括:(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种植性转移) 12.胃溃疡的特点为:由里至外,内向外分为四层——(1)渗出层(2)坏死层(3)肉芽组织层(4)瘢痕层 13.肾盂肾炎的感染途径:(上行性感染)(血源性感染)* 08 考填充 14.肾病高血压的成因:(钠水潴留)(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增强)(肾分泌扩血管物质减少) 名解 1.淤血(静脉性充血):器官或组织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引起局部组织血管内血量增 多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 2.变性: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因代谢发生障碍所致的某些可逆性形态学变化,表现为细胞浆内或间质内有各种异 常物质或是异常增多的正常物质,并伴有功能的低下。 3.玻璃样变性:在细胞或间质内出现红染、均质、半透明状的蛋白性物质,称为玻璃样变。 4.坏死:活体内部组织、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坏死是一种不可逆的病变,其代谢完全停止,功能全部丧失。 5.坏疽:肢体或与外界相通的器官较大范围的坏死,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腐败菌感染,使坏死组织呈黑褐色者称为坏疽。 6.机化:(*08 考名解)坏死组织不能完全吸收溶解和分离排出,由肉芽组织取代最后形成疤痕的过程。 7.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受理化因素刺激而转化为相同性质的另一种分化成熟组织的过程。 8.肉芽组织:肉芽组织是由成纤维细胞、新生的毛细血管和各种炎症细胞组成的纤维结缔组织。 9.心衰细胞:慢性肺淤血时,肺泡内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血红蛋白分解后形成棕黄色的含铁血黄素颗粒,这种吞 噬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称心衰细胞(心力衰竭细胞)。 10.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成份凝集或凝固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 11.血栓:在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成份凝集或凝固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12.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在某处血管腔的过程,程为栓塞。 13.水肿:人体血管外组织间隙或体腔内液体积聚过多,称为水肿。 14.缺氧:当组织和细胞得不到充足的氧或不能充分利用氧时,组织和细胞的代谢,功能,甚致形态结构都可能发 生异常变化,这一病理过程称为缺氧。 15.炎症:是机体在致炎因子作用下,所发生的一种以防御为主的局部组织反应。 16.蜂窝织炎:发生在疏松结缔组织内的一种弥漫性化脓性炎症,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

病理学考试题库带答案

D.四肢C.疾病的治疗 D.病理变化E.子宫 E.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脱落细胞学可用来检查 3.8.关于动物实验,A.痰液下列描述中哪项是错误的.尿液BA.在适宜的动物身上可以复制某种疾病C.胸腔积液 的模型D.乳房穿刺物 B.动物实验的结果可以直接应用于人体E.以上均可 C.可以了解疾病的病理发展过程4.细胞水肿和脂变常发生在 D .可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药物或其他因素A.肺、脾、肾对某种疾病的疗效和影响B.心、脾、肺 E.可利用动物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C.心、肝、肠 制.肝、肾、脾D9.“静脉石”的形成是静脉内的血栓发生E.心、肝、肾 了病理学被视为桥梁学科的原因是5.A.与基础医学关系密切.机化第一部分ABB.钙化细胞的损伤、适应与修复第一、二章.与临床医学关系密切C.包裹道)一、单选题(共132C.能为临床医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脱落1.外科病理学应用最广泛的病理学研究D.能指导临床的治疗D、AB、CE.吸收有关方法是.与E.尸体剖验10.:6.下列哪种组织再生能力最强下列哪种色素与细胞萎缩有关A B.胆色素A A.细胞培养和组织培养.腺体.疟色素C.动物实验B B.骨骼肌.神经细胞.脂褐素CC.电镜D .活检E.软骨D.黑色素D.易发生干性坏疽的器官是:2.平滑肌.含铁血黄素E E.肺A7.下列哪种不是病理学的研究范畴 不属于细胞、组织的适应性变化的病11.A.病因学.阑尾B变是.膀胱C.发病机制B .萎缩A. B.发育不全E.一定会形成溃疡20.急性胃炎时,表浅胃黏膜坏死脱落可形成结核球的形成是干酪样坏死物被C.肥大16.A.糜烂A.机化D.增生BE.化生.窦道B.钙化CC12.缺碘所致的甲状腺肿大属于:.包裹.瘘管D.空洞DA.过再生性增生.排出 E.溃疡B.再生性增生 E.吸收21.17.一般来说,当坏死灶较大不能溶解吸坏死对机体的影响与下列哪项无关C.甲状腺肥大 AD.内分泌障碍性增生.坏死细胞的生理重要性收或完全机化时,下列哪一项叙述较合适 E.甲状腺增生合并肥大BA.一定形成空洞.坏死细胞的数量C13.组织发生坏死时,间质发生变化的情.坏死细胞所在器官的再生能力.最易分离排除B .不会形成溃疡况应该是D.发生坏死器官的贮备代偿能力C D.大多产生包裹A.和实质细胞同时发生E.坏死灶有无形成脓肿.长期不发生变化.较实质细胞出现更早B下述哪项不是心脏萎缩的肉眼特点22.E.18C.一般不发生改变在组织学上看到有细胞核固缩、碎裂、.体积小A.在实质细胞病变之后发生D溶解时.说明:.呈褐色B E.只发生轻度变化 A.细胞正开始死亡.心肌质地硬韧C.心脏表面血管弯曲D B .14“肥大”是指:.细胞的功能还有可能恢复.心脏表面血管增粗.细胞的功能虽然可能恢复.但已极为 A.实质细胞数目增多EC23. .实质细胞体积增大B下列哪项不属于萎缩困难 .细胞已经死亡了一段时间D A.老年女性的子宫 C.组织、器官体积的增大 .细胞浆可能还没有发生改变E .是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的增大D.老年男性的睾丸 B E.间质增生.肉芽组织是由……组成:19 .青春期以后的胸腺C.吞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在坏死组织发生分离排出的过程中,15.A.呆小症D E.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B.脊髓灰质炎患儿的下肢瘦小下列哪项描述的内容不够合适脑萎缩的大体特征是.有溶解现象出现A .新生毛细血管和单核细胞C24.B.有炎性过程参与.脑沟加深,脑回变窄A.单核细胞、巨细胞和淋巴细胞形成的D .脑沟加深,脑回增宽B.可产生空洞C结节.脑沟变窄,脑回增宽C.以上都不是E.不会形成包裹D.D.脑沟变窄,脑回变窄的过程称为:A.神经性萎缩 B.废用性萎缩.脑沟变浅,脑回变窄.机化AEC官产生萎缩的器主要是.压迫性萎缩 B.钙化年25.老人D.营养不良性萎缩 C.分化( )EA.心、肾.生理性萎缩D.化生

病理学复习重点资料完美版

绪论 病理学 任务:研究疾病发生原因、发病机制,以及疾病过程中患病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改变与疾病转归,为疾病诊断、治疗、预防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研究方法 1.人体病理学研究:尸体解剖、活体组织检查、细胞学检查 2.实验病理学研究:动物实验、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 观察方法:大体观察、镜下观察等 第一章、疾病概论 疾病 是机体在一定病因和条件作用下,因稳态破坏而发生损伤和抗损伤反应的异常生命活动,表现为组织和细胞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并引起各种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异常。病理过程 是指存在于不同疾病中所共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变化的综合过程。病因:是指引起疾病并决定该疾病特异性的因素。生物学因素是最常见的病因。 诱因是疾病发生条件之一 危险因素 当某些疾病的病因、条件还分不清楚时,可笼统的将促进该疾病的因素称为危险因素,如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1.疾病过程中的损伤和抗损伤反应 2.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 3.疾病过程中局部与整体关系 疾病的过程:潜伏期、前驱期、临床症状明显期、转归期 死亡过程:濒死期、临床死亡期、生物学死亡期 临床死亡期主要标志:心跳、呼吸停止,各种反射消失,瞳孔散大。 脑死亡 定义:指全脑功能不可逆的永久性停止。自主呼吸停止是其首要指征。 指征:1、自主呼吸停止;2、不可逆性深昏迷和对外界刺激无反应性;3、瞳孔放大或固定;4、脑干反射消失(瞳孔对光、视听、角膜、恶心反射等);5、脑电波消失;6、脑血管灌流停止。 意义:1.脑死亡一旦确定,就意味着在法律上已经具备死亡的合法依据,可协助医务人员判断死亡时间和确定终止复苏抢救的界线,以减轻社会和家庭的负担,以及家 属的精神压力。 2.脑死亡者的脑以外器官在一定时间内仍有血液供应,能提供最新鲜的器官移植材 料,以挽救其他患者。 第二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适应:细胞、组织、器官耐受内环境中各种因子的刺激作用而得以存活的过程,称为适应。适应性反应: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病理学笔记电子版 全

病理学整理 1.萎缩:是指发育正常的器官,组织和细胞的体积缩小,可伴有细胞数量的减少。(器官先天的部分性和完全性未发育所导致的体积小,分别称为发育不全和不发育,应注意与萎缩的区别) 顺序:脂肪,骨骼肌;平滑肌肌肉,脾,肝;心,脑。 2.细胞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兼有细胞数目减少,间质结缔组织增多胞质浓缩,核深染,可见褐色颗粒,称为脂褐素。 3.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的增大称为肥大。体积增大,细胞器增多 4.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因受刺激因素作用而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组织的过程称为化生。(只能转化为同源性的组织细胞) 鳞状上皮化生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肠上皮化生见于萎缩性胃炎 5.细胞水肿(颗粒样变性,混浊肿胀)主要表现为细胞体积增大,胞质内水分含量增多 6.细胞水肿严重时细胞体积增大更明显,称为水样变性。细胞胞质异常疏松透亮,细胞肿胀体积增加为原来的2-3倍,形如气球,故有气球样变之称。(病毒性肝炎) 7.肝细胞最宜脂肪变性 三大原因是:脂质大量输送至肝脏(例如饥饿和糖尿病);脂蛋白合成障碍,使肝细胞内脂肪堆积(内质网被破坏);脂肪酸的氧化障碍(线 粒体异常)。 8.心肌脂肪变性(严重贫血的情况下)可产生虎斑心。(乳头肌处出现平行的黄色条纹,与心肌红色相间而形成的)。 9.血管壁玻璃样变性(缓进行或良性高血压时在细动脉内膜层易发生) 动脉粥样硬化是大中型动脉的内膜层 10.纤维素样变性(名为变性,实为坏死,又被称为纤维素样坏死)在恶性高血压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在细动脉壁 11.组织间质内出现类黏液(黏多糖与蛋白质复合物)的积聚,称为黏液样变性风湿病变质渗出期:粘液样变性,纤维素样坏死 12.坏死细胞核的变化,主要形态学标志: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13.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细胞结构消失,但组织结构的轮廓在一段时间内仍隐约可见。干酪样坏疽是凝固性坏死的特殊类型常见于结核病 14.液化性坏死,坏死组织迅速发生分解,液化成浑浊液体状。常见于脑组织坏死,称为脑软化,化脓性炎症(渗出性炎症),阿米巴原虫感染(变质性炎症)15.较大面积坏死并伴不同程度腐败菌感染,使坏死组织呈黑褐色称为坏疽。干湿性坏疽的主要区别 干性坏疽湿性坏疽 部位四肢末端淤血四肢,与外界相通内脏 原因及条件动脉阻塞,静脉回流动脉阻塞,静脉回流差, 组织结构疏松,含水较多 形态特点病变部位干燥,皱缩 质地坚实,黑褐色与 周围健康组织分界清楚 臭味轻,发展慢病变部位肿胀,湿润,质地软乌黑,与周围健康组织分界不清恶臭,发展快

病理学考试资料汇总

1.萎缩:已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缩小,或数量减小,间质增生_______ 2.凋亡:是活体内个别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的表现形式,死亡细胞的质膜不破裂,细胞不自 _______ 溶,无急性炎反应 3.肉芽组织: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炎性细胞侵润,肉眼 ____________ 呈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 4.炎症介质:炎症过程中参与,介导炎症反应的化学因子___________ 5.肿瘤:是机体的细胞异常增殖形成的新生物, 常表现为机体局部的异常组织肿块,其形 ______ 成是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细胞生长调控发生严重紊乱的结果 6.异型性:肿瘤的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与相应的正常组织由不同程度的差异,病理学上将这 __________ 种差异称为异型性 7.风湿病:是一种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病变累积全身结缔 __________ 组织,呈急性或慢性结缔组织炎症,主要为X原纤维的变性和坏死 8.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组慢性气道阻塞性疾病的统称,其共同特点为肺实质和小气道受损,导致慢性气道阻塞,呼吸阻力增加和肺功能不全,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和肺气肿等疾病 10、革囊胃:胃癌、胃壁癌细胞弥漫性侵润, 导致胃壁增厚变硬,腔变小,黏膜邹壁消失,_____________ 似皮革,称之 .Krukenberg瘤:胃肠道黏液x侵入卵巢表面浆膜,镜下见富于黏液的卵戒细胞x弥漫侵润,这种卵巢种植转移性肿瘤称为-- K rukenberg瘤 11、坏死:是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其基本表现是细胞器崩解一 和蛋白质变性 12、化生:一种成熟组织或细胞转化成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发生于源性细胞____ 13、心衰细胞:肺淤血中,肺泡腔除有水肿液及岀血外,还可见大量含有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称心衰细胞 14、槟榔肝:慢性肝瘤肿,肝小叶中央因子因严重淤血呈暗红色,周边部肝细胞则因脂肪变 _______ 性呈黄色,致使肝的切面岀现红黄相间的状似槟榔切面的条纹 15、炎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各种损伤因子的刺激,所发生的一种以防御反应为主 ________ 的基本病理过程 16、结核结节:是在细胞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由上皮样细胞、朗罕斯巨细胞加上外周局部 __________ 聚集的淋巴细胞和力量反应性增生的纤维母细胞构成 17、假小叶:由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分割原来的肝小叶并包绕成大小不等的圆形或类圆形的 ------- 肝细胞团,其内肝细胞排列紊乱,中央静脉确X,偏位或两个以上 18、新月小体:肾小球上皮细胞增生和渗岀的单核细胞堆积成层,在肾球囊内毛细血管丛周 ---------- 围呈新月形或环形,常见于弥漫性新月体型肾小球肾炎 19、肉芽肿:炎症局部以巨噬细胞及其衍生细胞增生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_______ 简答 1、坏死的特点和类型及病理变化?------------------------------------ 特点:以自溶性变化位特点,细胞核的变化是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志,表现为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类型:①凝固性坏死:蛋白质变性凝固且溶酶体酶小解作用较弱时,坏死区呈灰黄、干燥、质实 状态A、干酪样坏死:多见于结核病时,镜下为颗粒状无结构红染物B、坏疽:组织坏死后继发 腐败菌感染,可分为干性、湿性和气性三种②液化性坏死:组织坏死后酶的消化作用占优势,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