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朝鲜族民居介绍

朝鲜族民居介绍

朝鲜族民居介绍
朝鲜族民居介绍

朝鲜族民居

朝鲜族民居

自古以来,朝鲜族人民喜欢选择背风朝阳、依山傍水、环境优雅的地方建房。引旧唐书《东夷传》中记载:“其所居必依山谷,皆以茅草葺舍。”《新唐书·东夷传》中也说:“居依山谷,以草茨屋。”说明朝鲜族人民建房时对选址十分讲究。

朝鲜族传统民居外观都很美,屋顶坡度缓和,中间平行如舟,两头翘立如飞鹤。组成屋顶所有的线和面,均为缓和的曲线和曲面。屋身平矮,没有高起陡峻的感觉,特别是门窗比例窄长,使得平矮的屋身又有高起之势,而整座建筑又稳稳地坐落于低矮平实的石台基上。洁白的墙面,再以灰色瓦片或稻草、铁皮相衬,很雅致。无论什么材料的屋顶,出檐都很长,屋檐下产生了很深的阴影,加上廊子的凹进,使整幢建筑产生了鲜明的立体感。

根据屋顶形态的不同,朝鲜族民居大致有三种类型,即悬山式、庑殿式和歇山式。

传统朝鲜族民居的屋顶别具特色。表现在超大的尺度,屋顶高度占整幢房屋高度的1/2。墙面是除屋顶之外,最主要的构图要素。朝鲜族民居的墙面颜色一般前面(南面)与右面(东面)均刷白灰,而后面(北面)与左面(西面)只抹上黄泥;墙面由上、下横梁及柱、门窗框这些外露的构件划分成一个个小的区域。门窗与外露构件一起使立面产生了韵律美。

在乡下常见的一般有草房和瓦房两种形式。多面向南或东南、西南,有院落。屋顶多四个斜面构成,主室上盖为大“人”字形,两翼斜坡较小,用谷草或灰瓦片覆盖。每套房屋正面开一扇或四扇门,同时开窗。后面一般亦设门和窗。内分为寝室、厨房等。有的在正房盖厢房,作为住房和仓库。室内用土砖或平埋的片石铺成平炕。进屋脱鞋,席炕而坐。室外屋基离地60—70厘米,外有台阶。

朝鲜族房屋建筑与汉族多有相似之处,不过为适应民族生活习惯的要求,也有其自身的特点。一般地说,对方向的选择不十分重视,布置比较灵活,不采取封闭式的院落形式,习惯于建独立的单幢住房,以房屋内部为活动中心,不建厢房,除城镇住宅有简单的院墙外,农村通常不建院墙而和左邻右舍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

住房的平面多数为矩形,也有L形的,有的设外廊。内部布局,主房间为居室,牛棚和储存柴草杂物的“草房”在房屋的一端,以灶间与居室隔开。居室多少、大小可视需要,由推拉门分隔,比较灵活方便。居室内靠墙设推拉门壁橱,供存放衣物,、被褥之用,使室内显得宽敞雅致。家人和来客进门就上炕,鞋要脱在门口,以保持室内清洁。

朝鲜族住房的构造,主要是木构架承重。地基用土垫起30厘米高的台基,周边再砌上石块。外墙也是先立起木框架,两面编织草绳或柳条,外抹泥浆,白灰罩面,中间充填沙土;也有不填沙土,做成空心墙的。内隔墙多用双面抹灰的板条墙。门窗为推拉式,门窗口的尺寸相同,往往是门窗不分,都可做出入口,窗棂竖向排列密,横格间隔远,再加门窗口狭长,使得本来低矮的房身给人以挺拔秀丽之感。屋顶多作成四坡式,比较普遍的做法是,在椽子

上铺稻草帘或柳树枝条,上面抹泥,再覆盖30—50厘米厚的稻草,最后用草绳编成网格,将整个屋顶包住,或用草帘逐层相搭接,将屋顶盖满,以防起风将稻草吹散。在城镇中,住宅多用青灰色陶瓦屋顶。瓦顶坡面略有曲线,檐头四角和屋脊两端向上翘起,瓦当和脊头加简单花饰,形成活泼明快的风格。

朝鲜族房屋呈大屋顶形状,外观是中间平、两头翘立,中间平如行舟,两头翘立如飞鹤。组成大屋顶所有的线条和面,均为缓慢的曲线和曲面,屋脊等主要轮廓线均涂为粗白线。缓慢、稳重、优美的曲线和曲面以及椽子以外的大白轮廓线条,正是朝鲜族大屋顶区别于汉族、日本大屋顶的差异点。

传统建筑中的门窗,不论门还是窗户,都带有纵横交错的细木格子门榻,并上窗纸。对窗格子的形状十分讲究,花格种类多,长短结合,方圆照应,疏密相间,力求整齐、大方、鲜艳,为东北亚地区所罕见。

住宅类型分为瓦房和草房两大类。传统的瓦饰有绳纹、网纹和吉祥的文字。圆形或半圆形的莲花纹瓦垅。整齐黑色的瓦垅、耸立的屋脊、雪白的墙壁,给人一种清新、舒适、整洁的美感。

以火炕取暖是房屋内部结构的一个显著特点。炕的面积一般占屋内总面积的 2/3,同时分灶间、客房和小间。由于满屋都是坑,进屋上炕就要脱鞋。过去,炕面都铺上芦席或用高粱秆、谷子杆编织的席子,现在改用纤维板或油黄板纸、人造花纹革,这样既便于清洗,又美观耐用。

在屋内装饰中,朝鲜族喜爱“十长生”的图腾景物“十长生”指海、山、水、石、云、松、不老草、龟、鹤、鹿等长生之物。这些景物经常以屏风、画幅。镜绘画、彩笔画等形式出现。内部空间的组合,近年来讲究灯具、家具、彩色图案地面、大型彩色壁面、墙面、重点贴金沥粉等,使内部空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在突兀秀拔的长白山下,延边居住着朝鲜族同胞。他们依山傍开发了大量水田,世代在这里生息、繁衍。朝鲜族民居保持了我国唐代以前民居的风格,日本民居的形式与此相近。屋顶常为四坡水,实际上就是官式建筑中的庑殿顶,只不过没有正脊上的鸱吻和戗脊上的神兽罢了。朝鲜族民居没有窗子,门的格扇做成落地,都为抽拉门。房前均有廊,进屋时把鞋靴脱在廊上,赤脚进屋,居室则是白天作起居室,夜间作卧室。室内外处可以席地坐卧。

自古以来,朝鲜族人民喜欢选择背风朝阳、依山傍水、环境幽雅的地方建房。房屋呈大屋顶形状,外观是中间平、两头翘立,中间平如行舟,两头翘立如飞鹤。组成大屋顶所有的

线条和面均为缓慢的曲线和曲面,屋脊等主要轮廓线均涂为粗白线。稳重、质朴的曲线和曲面以及橼子以外的大白轮廓线条,正是朝鲜族大屋顶与汉族、日本大屋顶的区别。

在乡下常见的一般有草房和瓦房两种形式。传统的瓦饰有绳纹、网纹和吉祥的文字。圆形或半圆形的莲花纹瓦垅。整齐黑色的瓦垅、耸立的屋脊、雪白的墙壁,给人一种清新、舒适、整洁的美感。多面向南或东南、西南,有院落。屋顶多四个斜面构成,主室上盖为大“人”字形,两翼斜坡较小,用谷草或灰瓦片覆盖。每套房屋正面开一扇或四扇门,同时开窗。后面一般亦设门和窗。内分为寝室、厨房等。有的在正房盖厢房,作为住房和仓库。室内用土砖或平埋的片石铺成平炕。进屋脱鞋,席炕而坐。室外屋基离地60–70厘米,外有台阶。

唐代住宅朴素自然,在质朴平淡中蕴含着丰富隽永的诗情。真正的唐代民居现在已经看不到了,但吉林延边的朝鲜族民居,却保持了浓厚的唐代风格。在这里,我们可以领略到唐代以前我国人民盘膝而坐的生活方式。朝鲜族民居的各室用拉门相隔,前后门和拉门较多,出入很方便。

朝鲜族民居的前面一般都有偏廊。廊板的来源可远溯到我国古代建筑,在建造宫殿时,常常采用短桩台基,用成组的小短柱作为台基与基础,这样可以通风,又可以防潮。朝鲜族民居在房前设置廊子的原因,是室内全部为火坑。进门时,必定要有脱鞋的地方,在廊内还可以乘凉、休息,放置杂物。

廊内为双扇拉门,窗棂极密,而且朝鲜族民居的门窗不分,门当作窗子用,窗子也可作为门通行。门窗多为直棂,横棂较少,在内部糊白纸。在东北寒冷地区,一般住宅做以厚砖墙、土坯墙以防寒冷。而朝鲜族民居则用薄墙、大面积火炕的作法来御寒,这是很有特色的。到了夏季,就显示它的适用性了。朝鲜族民居不设厢房,为独栋单体房,绝大多数没有院落和围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亲善和睦,视为一家。传统建筑中的门窗,不论门还是窗户,都带有纵横交错的细木格子,并上窗纸。对窗格子的形状十分讲究,花格种类多,长短结合,方圆照应,疏密相间,力求整齐、大方、鲜艳,为东北亚地区所罕见。

别具特色的朝鲜族民居

生活在东北的朝鲜族是一个勤劳智慧的民族,它不但有着色彩亮丽、形式特异的民族服饰,而且有着极具特点的饮食、祭祀、丧葬等等民族风俗。特别是朝鲜族民居建筑,更表现出鲜明的朝鲜族民族的风俗文化。

今天,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田野乡间,仍然可以看到许多黑瓦白墙的朝鲜族传统民居。你看那晨曦中,袅袅炊烟笼罩下的小村落,一个个院落,一幢幢小房,黑瓦和白墙相映,其中劳作着朝鲜族男女,一幅蕴味十足的民族风情画。

1700多年前的《三国志》里就记载了早期生活在东北的朝鲜族居住方式,书中写道:“居处作草居土室,形如冢,其户在上,举家共在中,无长幼男女别”。约一千多年前,朝鲜族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建筑形式,并且根据屋顶形状、所用建筑材料、屋内结构划分出不同的类型。

就说这屋顶吧,从形式上就有悬山式、庑殿式、歇山式、平顶式;从建筑材料来看呢,有用泥和草盖的草房,有用木头建的木楞子房,又有砖木结构的瓦房等等。可是不论什么形式的房子都以朝鲜族最喜欢的白色——白灰刷墙,而且瓦房的瓦片都特别大。

盖房子是朝鲜族同胞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从前那得请阴阳先生选房基,还得祭“宅神”,宴亲朋,特别隆重,而在建房过程中,上房梁时还要写上梁文,这中间还有说道。

传统的朝鲜族民居门多、窗少,而且窗和门的形式相差不多。第一次见到这种结构的房屋时,很难分辨出哪个是窗,哪个是门。其实呀,朝鲜族民居的门、窗不但有区别,而且有许多特别方便的功能。

朝鲜族民居的屋内结构主要有单排和双排两种。

单排式结构的房间排列如同“月”字,房间之间只有横向间隔而无纵向间壁。双排结构的又叫双筒子,房间排列如同“用”字,房间之间既有横向间壁又有纵向间壁。而无论单排、双排的结构,都会分割出许多房间。原因朝鲜族在历史上深受“男女有别”等观念的影响,孩子们长大了,男女都各有单独的房间。

无论什么类型的朝鲜族传统民居,只要走进房屋,第一个感觉就是有很大的一个炕。炕是朝鲜族人在室内的主要活动空间,你看有的炕上亲友们在围桌对饮,有的炕上妇女们在做活计,还有的炕上孩子们在玩耍。炕大,散热面积就大,屋里到了冬天就会显得特别暖和。在延边地区朝鲜族房屋内的灶坑更是别具一格,它下陷在地下,底部低于地面,上部还有盖板,而盖板和锅台、炕面形成了一个平面。据说,这种灶坑是既好烧、又卫生。

东北的朝鲜族民居建筑和居住文化是与生活环境、日常劳作和生活习惯密不可分的,也是在民族文明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民族。

朝鲜族民俗文化

Music Main article: Music of Korea Pansori Traditional Korean music is characterized by improvisation and the lack of breaks between movements. A pansori performance can last for over eight hours during which a single singer performs continuously. 清唱 朝鲜族传统音乐的特点是即兴创作和不间断的演唱,一个歌手可以连续清唱八个小时。Rather than contrasting different speeds as it is common in Western music, most traditional Korean music begins with the slowest movement and then accelerates as the performance continues. 与西方音乐中常见的节奏不同,传统朝鲜族音乐开始时节奏很慢,之后不断加速 Korean court music, called jeongak,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literate upper-class, and has a strong intellectual emphasis. Jeongak is played at a very slow pace, with single beats taking as long as three seconds. The beat matches the speed of breathing rather than the heartbeat as in most Western music, and feels static and meditative. 朝鲜族宫廷音乐,称为jeongak,与有文化的上层阶级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知识。Jeongak 发挥在一个非常缓慢的步伐,只要三秒钟的单节拍。和大多数西方音乐节拍不同,传统朝鲜族音乐节拍与呼吸速度相匹配,而不是心跳,给人感觉静态和冥想。 The tone of Jeongak is soft and tranquil because the traditional instruments are made of non-metallic materials. String instruments have strings made of silk rather than wire. Almost all wind instruments are made of bamboo. 演奏Jeongak的乐器的声音是软的,安静的,因为是传统的非金属材料制成的工具。弦乐器的琴弦是丝绸,而不是电线。几乎所有管乐器都由竹子制成的。 Pungmul is Korea's folk music and is full of expressions and emotions. This kind of traditional music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lives of common people. As with the Jeongak, improvisation is common in Minsogak. Pungmul是朝鲜族的民间音乐,充满感情和情绪。这种传统音乐与普通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与Jeongak一样,以即兴表演为主 [edit] Dance Main article: Korean dance There is a distinction between court dances and folk dances. Common court dances are jeongjaemu performed at banquets, and ilmu, performed at Confucian rituals. Jeongjaemu is divided into native dances (hyangakjeongjae) and forms imported from China (dangakjeongjae). Ilmu are divided into civil dance (munmu) and military dance (mumu). 宫廷舞蹈和民间舞蹈之间是有区别的。常见的宫廷舞蹈进行于jeongjaemu宴会,以儒家礼仪进行的。分为本土舞蹈(hyangakjeongjae)和从中国传来的舞蹈(dangakjeongjae)。Ilmu 分为民间舞蹈(文武)和军事舞蹈(MUMU )。

中国传统民居中的天井与院落关系之初探

中國傳統民居中的天井與院落關係之初探 學生:9633725王俊凱指導:楊裕富博士前言 天井與院落皆為中國民居宅住的中樞,也是吐故納新的空間。但天井與院落的不同之處,除了在尺度上較不受限,院落大多大於天井;而天井往往受室內空間的制約。根據《理氣圖說》井形如船槳,長寛約四至五比一。歷代建築中,除了透過了「井」與「院」來表徵了居住的生活模式,與規劃設計的秩序感或審美感,建築可透過「井」與「院」產生了不同的小氣候。院多存在於北民多雪少雨的民居,形成「宅中有院,院中有園」。而天井則普遍存在南方溼熱多雨的氣候。 1.南方建築特色 南方民居的重要特點是以天井為特點的四合院平面佈局。民居朝向以東或東南向為主,充分利用自然日照,並順應當地主導風向,以利於形成室內自然通風。房屋進門多為天井,利用天井採光,光線通過二次折射,少有眩光且具有柔和感;通過天井合理組織室內自然通風、匯集雨水、夏季遮陽,室內設水池盆景綠化調節室內濕度,冬暖夏涼,可謂古代的天然空調。一般正屋面闊三間,中間堂屋面臨天井敞開,是一家生活起居活動中心(圖1)。兩邊廂房,堂屋兩邊的次間是臥室,臥室一般向外牆都不開窗,但均有開向天井一面的花窗,既滿足防盗安全的需要,又能減少通過窗散失熱量,也符合聚財的思想。

屋內的採光、通風、排水全依賴於天井,天井的設計,即“四水歸堂”的格局,有“肥水不外流”之意。民居平面形狀大都為矩形,柱與柱間的尺寸接近現代模矩,開間不大,進深較大,使住宅的傳熱耗熱值較,能耗較少。“四合院”建築通過其建築形式實現了建築與自然環境的有機結合和天然的生態節能思想。 圖1徽州民居常見平面佈局 南方古民居天井上都開鑿有水池,在風水理論中,“天井”和“財祿”息息相關,除了有蓄存積水的功用,但更重要的恐怕還是一種象徵符號,表示把財氣完全蓄積在家中而不外洩。石板圖案雕成古錢形,寓意從漏下的雨水全是財氣之水,仍然留家中。天井上的石板有深、有淺,學者的研究,發現了徽州古民居天井上的石板有“深度隨著朝代的更替變遷而逐漸減小直到為零”的規律。具體來說,明代建造的徽州古民居的石板鋪的“池狀天井”深度較深,有的甚至可成魚池,有的得在天井水池居中架石板為橋以便於行走;而隨著時間變幻,池狀天井逐漸變淺,直到最後池深為零,天井石板幾乎與門屋地坪一樣高了。

56个民族的建筑

56个民族的建筑 蒙古族 蒙古包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 呼。“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 居室。用毡块、木料构成。蒙古语称“蒙古 勒格尔”。圆形尖顶,用一屋或两层羊毛毡子覆 盖。在大风雪中阻力小,不积雪,包顶不存雨水。 包门方而小,且连地面,寒气不易侵入。迁徙拆 散,定居安装。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一顶蒙古包只需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不大,但是包内的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的牧民居住和使用。 回族 清真寺 清真寺又称“礼拜寺”,阿拉伯语称作“麦斯吉德” (薏为礼拜安拉的场所)。清真寺基本上建在回族聚居区, 体现了回族人“围寺而居”特点。 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举行礼拜和宗教活动的场所,有 的还负有传播宗教知识、培养宗教职业者的使命。清真寺 在回族穆斯林心目中有着重要位置,也是回族建筑艺术的 代表。 在回民数量较多的大中城市都有历史悠久、规模较大 的清真寺:如北京的牛街清真寺,广州的怀圣寺,杭州真 教寺,泉州圣友寺,南京净觉寺,郑州清真寺,西宁东关 清真寺等。 回族清真寺一般可分为宫院型(即四周围墙、走廊)或圆顶型(屋顶为圆拱型)两大类,都以其庄严、神圣、肃穆、幽静为总的审美特征。均由礼拜大殿、讲经堂、宣礼楼、学房和沐浴室几大部分组成,礼拜大殿为其主体建筑。 早期的回族清真寺多为圆顶式,即阿拉伯式。明代以后,回族清真寺多是以木结构为主的中国古代宫殿式的建筑,布局多为四合院形式。 藏族农区城镇人多垒石建房,房屋平顶多窗,造型及色泽质朴,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帐篷是牧民的住所,一般分为布料和牛毛帐篷两种,有方形和椭圆形,迁移方便,结实耐用。

中国建筑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建筑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乡土文明历史悠久,各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建筑文化。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正是在中国数千年农耕文明进程中形成的民族建筑文化的结晶,相对完整地保留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基因,以建筑的形式记载和描画着各民族壮丽的历史诗篇,直接反映着各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的生活状况及经济、体制、生产关系等社会状况。 在中国快速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民族传统文化遭到破坏。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政府主导的大拆大建,村民自发的随意改造,屡见不鲜。许多传统民居被风格迥异的新兴建筑替代,民族与乡村特色逐渐消失,民族特色村寨建筑文化亟待保护。 历史建筑与历史风貌的保护和村民要求改善传统落后的居住环境与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是当前中国传统村落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中显得尤为突出。

对特色村寨进行博物馆式的保护,得不到村民的响应和支持,最终会使村寨文化的传承陷入无人承担、无物承载的困境。时代的发展变迁,使满足乡村振兴主体生产生活需要的创新成为必然。如何在建筑文化创新中,汲取民族文化的精华,新老建筑景观风貌的协调性显得尤为重要。 民族村寨建设在国家大力扶持下,迅速地改变了过去脏乱差的面貌,民生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新时期国家持续的扶持和社会资本的注入,加上村寨发展主体自身的资本积累和改善需求,更加量大面广的村寨环境建设即将全面铺开。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要求建筑者们在满足当代人生产生活需求的同时,确保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不受破坏。 1.对乡土材料的应用和现代材料的取舍。 需要原样风貌传承的建造,乡土材料是最佳的选择。现代建筑中回归应用传统材料的做法,既可以满足人们怀旧和寻根的心理情结,也有环保的需求。而在新型大空间建造和内藏承重结构时,现代材料无疑具有不可代替性。对建造时间、性能和造价的综合考量,最终以是否符合村寨建筑文化的场所精神和风貌传承为依据。所以在大力倡导使用乡土材料来传承地域建筑文化的同时,必须加强乡土材料的力学性能、耐久性能、热工性能、抗震性能的改良和提升,尤其是乡土材料的可再生利用,能够避免造成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朝鲜族民居介绍

朝鲜族民居 朝鲜族民居 自古以来,朝鲜族人民喜欢选择背风朝阳、依山傍水、环境优雅的地方建房。引旧唐书《东夷传》中记载:“其所居必依山谷,皆以茅草葺舍。”《新唐书·东夷传》中也说:“居依山谷,以草茨屋。”说明朝鲜族人民建房时对选址十分讲究。 朝鲜族传统民居外观都很美,屋顶坡度缓和,中间平行如舟,两头翘立如飞鹤。组成屋顶所有的线和面,均为缓和的曲线和曲面。屋身平矮,没有高起陡峻的感觉,特别是门窗比例窄长,使得平矮的屋身又有高起之势,而整座建筑又稳稳地坐落于低矮平实的石台基上。洁白的墙面,再以灰色瓦片或稻草、铁皮相衬,很雅致。无论什么材料的屋顶,出檐都很长,屋檐下产生了很深的阴影,加上廊子的凹进,使整幢建筑产生了鲜明的立体感。 根据屋顶形态的不同,朝鲜族民居大致有三种类型,即悬山式、庑殿式和歇山式。 传统朝鲜族民居的屋顶别具特色。表现在超大的尺度,屋顶高度占整幢房屋高度的1/2。墙面是除屋顶之外,最主要的构图要素。朝鲜族民居的墙面颜色一般前面(南面)与右面(东面)均刷白灰,而后面(北面)与左面(西面)只抹上黄泥;墙面由上、下横梁及柱、门窗框这些外露的构件划分成一个个小的区域。门窗与外露构件一起使立面产生了韵律美。 在乡下常见的一般有草房和瓦房两种形式。多面向南或东南、西南,有院落。屋顶多四个斜面构成,主室上盖为大“人”字形,两翼斜坡较小,用谷草或灰瓦片覆盖。每套房屋正面开一扇或四扇门,同时开窗。后面一般亦设门和窗。内分为寝室、厨房等。有的在正房盖厢房,作为住房和仓库。室内用土砖或平埋的片石铺成平炕。进屋脱鞋,席炕而坐。室外屋基离地60—70厘米,外有台阶。

朝鲜族房屋建筑与汉族多有相似之处,不过为适应民族生活习惯的要求,也有其自身的特点。一般地说,对方向的选择不十分重视,布置比较灵活,不采取封闭式的院落形式,习惯于建独立的单幢住房,以房屋内部为活动中心,不建厢房,除城镇住宅有简单的院墙外,农村通常不建院墙而和左邻右舍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 住房的平面多数为矩形,也有L形的,有的设外廊。内部布局,主房间为居室,牛棚和储存柴草杂物的“草房”在房屋的一端,以灶间与居室隔开。居室多少、大小可视需要,由推拉门分隔,比较灵活方便。居室内靠墙设推拉门壁橱,供存放衣物,、被褥之用,使室内显得宽敞雅致。家人和来客进门就上炕,鞋要脱在门口,以保持室内清洁。 朝鲜族住房的构造,主要是木构架承重。地基用土垫起30厘米高的台基,周边再砌上石块。外墙也是先立起木框架,两面编织草绳或柳条,外抹泥浆,白灰罩面,中间充填沙土;也有不填沙土,做成空心墙的。内隔墙多用双面抹灰的板条墙。门窗为推拉式,门窗口的尺寸相同,往往是门窗不分,都可做出入口,窗棂竖向排列密,横格间隔远,再加门窗口狭长,使得本来低矮的房身给人以挺拔秀丽之感。屋顶多作成四坡式,比较普遍的做法是,在椽子

中国传统合院式民居院落角部连接方式知识讲解

[转载]中国传统合院式民居院落角部连接方式 (2011-03-11 15:34:20) 转载▼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中国传统合院式民居院落角部连接方式作者:乘月待晓 有人说,中国的传统民居是院落的艺术。这句话可能有些夸张。然而,院落是除了木结构之外明显区别于西方传统建筑的又一大特色,却是不假。中国传统合院式民居的一大特点是它的封闭性,高墙之内,自成天地,所有房舍的正面都朝向中庭,对外不开窗,或者只开很小的高窗。中国的传统民居布局采用合院形式为主流的原因另有详文细述。然而中国幅员辽阔,南北地域、气候、民风差异巨大,同样是合院式民居,在不同的地方展现出不同的形式。举例来说,北方气候寒冷,冬季时间长,太阳高度角小,所以合院整体上更加封闭,而中间的院落则更为宽敞,这样既可以提高房屋的保暖性能,又可以利用宽敞的院落争取更多的日照;而在南方,夏天日照强烈,太阳高度角大,故遮阳成为首要考虑因素,从而将院落缩小成天井,减少进深,既可以满足采光要求,又有利于通风纳凉和屏蔽强烈的阳光辐射。 但是合院式住宅面临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如果直接用房屋与房屋连接的方式形成院落,因为中国传统民居极少向院外开窗,则在角部的房间的采光和通风会很成问题。如何处理好这个空间的使用质量问题,不同地区、不同形式的民居运用了不同的方法。将这些各式各样的方法作一个分类和探讨,对于研究中国传统合院式民居将有很大的参考作用。 1.房房相离式 要解决由“硬连接”带来的问题,最直接的方法当然是将角部的房屋分开,成为独立的个体。这种方式因为简单直接,所以由南到北都有被运用,但是原因和形式都不同。 一般来说,北方平原地区农业民族的民居基本上都是房房相离式的,房屋的净高都不是很大,而院落都比较宽敞。这是因为北方气候寒冷,较矮的房屋有利于保暖,而宽敞的院落有利于采光。在小型的北京四合院中常可看到这种做法,方法是在正房两边设立较小的耳房,厢房和正房分开。这样角部的过度就由一个可以保证采光的耳房完成。

朝鲜族传统民居室内陈设在现代居住空间设计上的应用

朝鲜族传统民居室内陈设在现代居住空间设计上的应用 摘要: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传统民居非常有特色的地区之一,其中尤其是以朝鲜族和满族等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民居的样式和室内陈设对中国传统的民居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北京的四合院就是结合传统满族民居的基础上改变衍生出来的。在现代居住空间设计研究上,朝鲜族的传统民居的内部陈设有着自身特有的特色和优点,对于现在的居室室内设计有着非常好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朝鲜族,传统民居,现代居住空间设计,借鉴 东北地区居住着包括汉族、满族、朝鲜族、赫哲族等众多民族,因此也诞生了众多四合院、汉族房屋、赫哲族的窑洞以及蒙古族的蒙古包等一系列具有各自特色的传统民居。其中,朝鲜族的传统民居结合了朝鲜半岛的传统民居的特点,又在中国东北特殊气候条件下进行了改造,成为了一种特色的民居形式。 一、朝鲜族传统民居的特点。 中国境内的朝鲜族是从朝鲜半岛的外来迁移民族,在迁移过程中,他们带来朝鲜族的生活习惯、民风民俗,同时也把朝鲜半岛的房屋建筑样式以及居住文化带到了中国的东北地区,尤其是在结合东北气候寒冷等特点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居住文化。生活在东北的朝鲜族是一个勤劳智慧的民族,它不但有着色彩亮丽、形式特异的民族服饰,而且有着极具特点的饮食、祭祀、丧葬等等民族风俗。特别是朝鲜族民居建筑,更表现出鲜明的朝鲜族民族的风俗文化。 1、朝鲜族传统民居对于向阳不是特别的重视。这个特点与汉族的传统民居特别强调向阳有着很大的区别。这里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东北地区的朝鲜族主要居住在吉林省的东部地区,这里山区广布,适合居住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河流河谷的两侧,由于地形的限制房屋的样式也不太受到阳关的限制,而汉族满族等则主要集中在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区,加上汉族的传统习惯的影响对于坐南朝北影响较大。另外,东北地区由于纬度高,气候较为寒冷,对于采暖的要求比采光的要求就更高,因此中国东北地区的朝鲜族民居的采暖要求大大高于采光的要求,所以对于向阳重视不够强。 2、朝鲜族传统民居以单体为主,最多一个厢房,院落大。在朝鲜族居住的地方一般只有一个房屋,无论是卧室、厨房、橱柜等都是集中一个厢房内,这与汉族传统的房屋民居有着非常大的差别。汉族的房屋是分区分功能的,满族的四合院传到汉族地区时就收到了这个很大的影响。在现在汉族的农村地区,即便是再穷的家庭都会至少有一个堂屋(又称为正屋),一个灶屋(主要用于厨房)。即便是东北地区的汉族也一直保持着这个特点。这里重要是因为汉族地区原本的聚居区气候比较温和,所以必须把两者进行分开,移民到东北的汉族也继承了这一传统。但是朝鲜族继承了朝鲜半岛的居住特点,在一个厢房内比较容易取暖,而且由于延边地区地形的限制,没有足够平坦的地势用于建造这样的分离式的房屋。

中国十大传统民居及其特色

中国十大传统民居及其特色 建筑学082 108054047 葛珏骏中国传统的十大民居按地域可分为东北民居、华北民居、江南民居、岭南民居、客家民居、西北民居、西南民居、蒙古民居、新疆民居和西藏民居等十类。民居的特色形成主要是根据其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和居民的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了在功能、结构、形式上都较为合理的营造方式。 一.东北民居: 东北地区处于寒冷或严寒地区,一年之中夏季短冬季长,居住建筑对保温的高要求是重点。建筑的主要特点是层高较低,屋盖坡度较大(为了积雪保暖)墙体较厚,且多采用土坯、原木、茅草等取于当地,且孔隙率较大,导热系数较小的材料作为围护结构。较为典型的有井干式建筑、朝鲜族民居等。 二.华北民居: 华北民居为中国传统民居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经常被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标志。常以四合院形式布置,根据地方气候和文化差异而略有不同,比较典型的有北京四合院、晋中四合院等。北京四合院中间庭院较大,为正方形,多采用硬山和卷棚顶,色彩较为鲜艳;山西四合院中间庭院较小,常采用单坡顶向院内采集雨水,颜色偏灰。 三.江南民居: 江南民居是除四合院外又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布置紧凑,也常以院落形式布置,但院落往往很小,称之为天井;由于建筑成片相连不利于防火,因而有马头墙出现作为隔断之用。江南多雨水,致使形成檐廊,基本上是粉墙黛瓦,卧房常设在二楼以避免室内泛潮。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徽州民居和浙江民居。 四.岭南民居: 岭南民居主要指珠三角地区的传统民居,特点是通风良好,且受西方文化影响明显,建筑外观上有明显的西方建筑元素。墙体颜色常常为朱红色,基于风水上的说法。 五.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是福建地区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一类传统居住建筑,常被称作“土楼”。一般由土坯做外墙,墙体厚实,整体呈圆形,体量巨大,内部房间众多。中间常有祠堂。 六.西北民居: 西北民居主要指宁夏、山西一带的传统民居,以窑洞最为典型。窑洞是一种穴居的形式,热惰性非常好,冬暖夏凉,日照问题可以得到解决,室内通风往往不畅。门面根据受力特点和地方文化形成鲜明的特色,基本呈拱形,门口往往是具有名族特色的窗格。 七.西南民居: 西南民居主要指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典型住宅,特征主要体现在材料和造型两方面。由于地区环境十分潮湿闷热,房屋修缮和重建的次数较多,且注重通风和散热,故采用轻质材料作为建材,底层架空,且为及时排挤雨水而将屋顶坡度加大。典型的有杆栏式建筑。八.蒙古民居: 蒙古民居指草原上为了适应游牧民族放牧需要而形成的毡房,俗称“蒙古包”。主要特点是可以自由拆卸便于携带,且由兽皮、毛毡等材料制作,有利于保温。 九.新疆民居: 新疆地区的传统民居称为“阿以旺”,常以土坯作原料,房屋连成一片,庭院在四周,平屋顶,用以晾晒衣物和风干葡萄。建筑有伊斯兰风格,常出现拱券式的门斗和窗户。十.西藏民居: 西藏传统民居主要有碉楼和帐房两类。碉楼为石木结构,下部敦实,常用作饲养牲口的用房,上部供人居住,利于保暖。帐房分两种,冬帐由牦牛毛编织,夏帐由布料编织。

中西方传统建筑的民居文化比较

中西方传统建筑的民居文化比较 传统民居是建筑起源、理论本源。中西方传统民居都具有史前的特点。各种差异的影响都颇为深远,我国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西方则主要表现在对自然的征服。通过对中西方传统建筑中民居的比较,感悟在民居所体现出的文化,理解民居发展的深刻意义。 标签:民居民俗文化等级思想地域庭院 0 引言 民居,血缘家族的居住环境,百姓的生死之所,由于中西血缘家族文化及其生活观念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民居文化的不同特性。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国外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同样也造就了具有西方特色的民居文化。 在我国,“民居”一词最早来自《周礼》,原文是“辩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鳥兽,以毓草木,以任土事”,疏曰“既知十二土之所宜,以相视民居,使之得所。”民居是相对于皇居而言的,统指皇室以外庶民百姓的住宅,其中包括达官贵人的府第园宅。 民居是世界传统建筑的宝贵遗产,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设计者、建造者、使用者集于一身,决定了它自然纯朴,设计灵活、经济实用,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及强烈的民间审美特色等特点。它的诞生与发展,是与自然地理、气候、地形地貌、资源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心理、习俗等复杂多变的综合因素密切相关的。 1 民俗对民居文化的影响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也是国家、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民间传承的世界,并与民居有着紧密的联系。广义的讲,民居本身也可以算作民俗的一部分。 中国我国民俗的产生有着深厚的物质基础。远古时期的民俗主要是神话、宗教、巫术及图腾崇拜的等民间信仰。卜居相宅,就是在吸取了巫术以及阴阳、五行、八卦等理论后,逐渐形成的民间风水理论和营造方法。在民间的建造学全过程中,也体现了这种文化的影响。如破土动工要“择吉日”、“祭天神”;上梁日要请四邻同来祈愿,还要祭公鸡“以除鬼之气”。民居内还常设有“跳板”、“石敢当”、

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简析

传统民居庭院的布局特点 【摘要】中国传统民居庭院历史悠久,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社会价值。本文在对传统民居庭院空间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从文化特点、建筑布局、布局功能和影响等方面阐述了传统民居庭院空间所蕴含的重要价值及其在当代环境设计中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民居庭院;继承;发展 中国传统民居以庭院式为主,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庭院空间的形态更加多样。它融会了我国古代文学、诗词、绘画乃至音乐之精华,把建筑、园林艺术充分地融为一体,紧密围绕着“人与自然”这个永恒的主题,形成了优雅和谐的人居环境。这种内向围合而成的庭院空间,反映我国特有的空间意识,这种空间意识把建筑和庭院空间视为一体,创造了中国独特的“庭院文化”。 1 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的文化特点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几千年风格的一贯性,即庭院式布局,首先来源于中国哲学思想与空间的渗透。在山西、河南的下沉式庭院最早形式的四合院,这些庭院富有较强的人文特点。首先是以尊重自然为前提的,特别是在各地传统的民居建筑中有着鲜明的体现。传统民居的布局,不仅顺应环境,表明出对自然的土地、水源的尊重及阳光、空气、水、植物等天地万物的容纳,而且还追求精神上与天地之间的和谐统一。四合院所创造“与世隔绝”的气氛,也体现了“在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 2 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的地域特点 各地区传统建筑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所占比重最大的传统民居是地域文化中最明显、影响最为深远的载体。传统民居作为一种文化类型,具有明显的时代和地域特征。从设计进程的最早阶段开始,建筑与其地域之间就建立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但是由于各地有着地域、意识形态、伦理道德、审美观念、民俗风情等各方面的差异,有着各自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所以不同的民居既能反映它所建造的时代特征(包括经济、技术以及人们的意识形态),又能反映它所处的地域特征。因此,不同地区的民居庭院,也就随之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地域特色。 3 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的建筑空间布局 以群体组合为主要特色的中国民居建筑文化,非常注重庭院空间布局的技术与艺术,把“庭院”作为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精髓与空间核心,反映了中国特有的时空意识。 纵向深度延伸的空间 中国传统观念历来重视主次、尊卑,而横向联系不适宜体现主要院落的重要地位;一般院落又均为南北向布置,横向联系不能体现北屋的尊贵地位。可见,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中所谓“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的布局,事实上并未从使用角度出发,更多考虑的是宗族内长幼、尊卑的层次关系。成组的院落变化也遵循着相同的关系,随之带来的院落尺度、建筑型制的同时变化更是按照同样的秩序在进行,形成了中国传统民居庭院独有的“庭院深深几许”的情景。 中轴对称、正方位的布局 受中庸思想的熏陶,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择中”意识也很强,在组群中往往对“中轴线”和轴线核心位置十分重视,所以传统民居建筑的主题贯穿在中轴线上,空间的秩序感极强。但是,有时由于民居建筑功能的不完全对称、地形地势的变

中国传统民居分类概述

中国传统民居分类概述 武星宽梁文桂 【摘要】:由于自古受宗法礼制、风土民俗及气候、地域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民居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想要涵盖所有的民居式样并非易事,因而也就出现了多角度的民居分类方法。 【关键词】:造型构造方式地域行为习俗 建筑起源于人的居住需要,因而,民居几乎是和人类的文明同时发展起来的,它是历史最悠久,范围最广泛,形式最多样最基本的建筑样式,是宫殿,祠庙,寺观等建筑类型的基础和源泉。民居作为宁和,朴素的安居之所,既满足了人的居住功能的要求,又具有一定的精神意义,它所形成的文化功能与氛围总是与“家”联系在一起,让人的生活和精神得到休憩与寄托。 我国的建筑起源于一个“防”字,由“防”的理念衍生出向心性的平面构成,是一种理想的美的构成。1[①]之所以会有这一理念,是与古代中国不断遭受外敌入侵的历史有关。同时,北方中原地区的民宅为了防止寒风与风沙的侵袭也不得不筑起高墙将住宅尽可能地围合起来。从古代新石器时代的住宅群遗址中就可以看到这种向心式的住宅构成。到了夏商,中国已经有了将房屋设置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央设置内(庭)院的平面形式,被称为“四乡之制”。西周时期,出现了中国已知最早最完整的四合院。进入汉代以后,四合院住宅已经相当成熟,直至近代,中国民居仍然保留着厚厚的外墙,房屋围抱着中央院子或天井的形式。竖起坚固的墙壁,将住宅、村落、城市包围起来,可以说是中国建筑最基本的行为。 下面从多个角度对我国传统民居进行大致的介绍。 一. 从造型的角度,分为规整型和非规整型民居。大量的民居造型都很规整,首先表现在平面布局的中轴对称,其中典型的当属北方四合院,它是独立的长方体生活空间。进入四合院之前首先得穿过胡同,胡同是夹于四合院侧面高墙之间的宁静的小巷。叩开两侧点状设置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被称为照壁的砖墙,上面通常点缀着一些精致的砖雕。照壁的后面是前院,前院和内院通过垂花门相连,穿过垂花门是位于住宅中心位置的内院,院子四周由四栋房屋相互围合,“四合院”因此而得名。院子正面朝南的主屋称为正堂,东西两侧为厢房,对面是倒座的副房。在主房之后还设有后房。整座四合院以东西厢房、南部倒座和后房的外墙体为外墙,外墙不设一扇窗,空间造型十分封闭,只在四合院外墙的东南一隅开一扇门,以供出入。该四合院具有中轴意识其中纵轴向穿越整座四合院的南北重点,除了设于东南一隅的院门,整座四合院在平面立面上是对称的。 这种四合院形制的空间封闭性,在生理意义上,处于出于中国北方天气较为寒冷之故;在心理意义上,契合一个家族的向心、内敛气质。而基本上的中轴对称可以看作传统儒家思想讲究规矩、规范的特点在建筑上的体现。这类民居形制,可以说是中国民居的常式,即以院落为空间组合的、几重进深的、中轴对称的空间布局。 其次,这种规整型民居多见于北方。从文化性格看,北方人相对要比南方人更注重于文化规范。北方天寒,物多收敛,人的心态比较严谨,儒家的实践理性所崇尚的是现实实践、冷静和脚踏实地的生活态度、伦理规范,所以注重人生秩序与有条不紊的居住空间的出现,是不足为奇的,并且北方古代地广人稀,所以北方四合院等民居的庭院一般比较宽阔,这样也可以接纳更多宝贵的阳光。 非规整型民居以南方为多见。尤其在丘陵地带,地形地理复杂多变,建筑不得不因地制宜。有的民居平面呈“一”字形,有的为曲尺形;有的有院落,呈马鞍形,有的没有院落,这种没有院落的民居,以临街就建的南方民居建筑为多见;有的孤村独特建于山坡之上,室内平面错折多变;有的由多座毗邻的民宅组成一个连续多变的空间序列,平面和立面都可能参差不齐。总之,在文化心理上,南方由于气候趋暖,人的心态活动多变,加以地基条件的限制,尤其是文化传统的不同,其民居的非规范性可能明显一些。 二按建筑构造方式分类,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由砖土建造的砖墙结构的北方中原地区的住宅;以木结构为主的云南、西南地区的住宅;江南地区内部主体木结构外包砌墙体的砖木混合结构住宅。在此基础上,又可粗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北方的典型住宅,住宅室内不铺地板,四周是坚固的土墙或砖墙,再加上小小的屋顶,是一种墙壁型的住宅,四合院就属于这种类型,同时也是内庭型住宅;另一类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典型住宅。在柱子上架上楼板与屋顶,周围几乎没有墙壁的简单围合的屋顶型住宅。为了防御沙尘暴及北

从朝鲜族传统村落看旅游开发对朝鲜族民俗文化的影响

从朝鲜族传统村落看旅游开发对朝鲜族民俗文 化的影响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从朝鲜族传统村落看旅游开发对朝鲜族民俗文化的影响 一、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研究的背景: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多民族国家,在共同的大地上创造了丰富多彩却又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少民俗文化逐渐没落甚至“凋零”,针对这种情况,党和政府从“十一五”到“十二五”都致力于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与发扬多样化的民俗文化。 朝鲜族有着独树一帜的文化特色,与历史传承有着直接的关系。朝鲜族的居住环境因大多是在靠山的平地上,因而自古以来朝鲜族农耕文化十分发达,在古代,农耕文化的发展程度适合民俗文化的发展程度成正比的,故而朝鲜族拥有众多的民族特色节日与活动,如上元节、洗头节、回婚节、千人针、燃灯节等等,另外有着优美的舞蹈文化、充满传统气息的老人节、充满乡村气息的农乐舞、独具风格的传统建筑等等。可以说朝鲜族有着得天独厚的传统文化旅游开发优势,因此也成为了我国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重点。目前,各级政府也己确立了“抓民俗文化为突破口,开拓更广阔的旅游市场,以长白山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和边境风貌,异国风情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为重点,全面开发和利用历史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发挥朝鲜族独特的民俗风情优势,重点开发和利用民俗旅游资源,进一步提高对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的认识。充分发挥延吉市民俗文化中心城市的优势,调动各种民俗旅游资源,加大对民俗旅游资源方面的对外促销,把民俗产品作为延边地区的特色产品和重点产品,向海内外推出我们的民俗旅游的品牌”的战略措施。 研究的意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探索朝鲜民族旅游发展的模式,为朝鲜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挥提供新的视觉和参考依据,拓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研究领域。传统村落的开发将是朝鲜族地区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和谐整体,文化在其中起着重要的调适作用。最求文化享受是旅游的出发点和终极自标。因此挖掘传统村落的民族文化内涵,开发具有朝鲜族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是保证朝鲜族地区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2国内外研究综述 目前国内很多学者对朝鲜族地区旅游开发都发表了自己的研究与看法,其中大部分都是针对延边地区与图们江地区的旅游经济来论述的,国外的文献多针对于整个朝鲜族文化的特色,更多的是立足于朝鲜族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地位与在全世界的影响力。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希望以微薄的见解,从文化开发的最基层做起,能够探索与总结出新的有价值的结论 1.3研究目的与内容 研究目的:本文拟通过研究朝鲜族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以微见诸,从中探索与总结出旅游开发对朝鲜族民俗文化的影响。 研究内容:本文将按照六个流程进行开展,并按以下流程进行内容的分布: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的意义——朝鲜族旅游业发展概况——朝鲜族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朝鲜族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现状及问题——总结朝鲜族旅游开发对民俗文化的影响——论述题目并提出本文创新之处以及存在的不足。 1.4研究方法: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为指导,采取调查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着重收集第一手材料并参考借鉴其他优秀论文,而后进行分析与总结,力求使本课题研究建立在真实、

朝鲜民居特色

朝鲜族民居特色多 字号:大中小2011-2-26 12:31:00 来源:本站综合点击: 1148 次 朝鲜族传统稻草房 生活在东北的朝鲜族是一个勤劳智慧的民族,它不但有着色彩亮丽、形式特异的民族服饰,而且有着极具特点的饮食、祭祀、丧葬等等民族风俗。特别是朝鲜族民居建筑,更表现出鲜明的朝鲜族民族的风俗文化。 今天,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田野乡间,仍然可以看到许多黑瓦白墙的朝鲜族传统民居。你看那晨曦中,袅袅炊烟笼罩下的小村落,一个个院落,一幢幢小房,黑瓦和白墙

相映,其中劳作着朝鲜族男女,一幅蕴味十足的民族风情画。 1700多年前的《三国志》里就记载了早期生活在东北的朝鲜族居住方式,书中写道:“居处作草居土室,形如冢,其户在上,举家共在中,无长幼男女别”。约一千多年前,朝鲜族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建筑形式,并且根据屋顶形状、所用建筑材料、屋内结构划分出不同的类型。 就说这屋顶吧,从形式上就有悬山式、庑殿式、歇山式、平顶式;从建筑材料来看呢,有用泥和草盖的草房,有用木头建的木楞子房,又有砖木结构的瓦房等等。可是不论什么形式的房子都以朝鲜族最喜欢的白色——白灰刷墙,而且瓦房的瓦片都特别大。 盖房子是朝鲜族同胞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从前那得请阴阳先生选房基,还得祭“宅神”,宴亲朋,特别隆重,而在建房过程中,上房梁时还要写上梁文,这中间还有说道。

传统的朝鲜族民居门多、窗少,而且窗和门的形式相差不多。第一次见到这种结构的房屋时,很难分辨出哪个是窗,哪个是门。其实呀,朝鲜族民居的门、窗不但有区别,而且有许多特别方便的功能。 朝鲜族民居的屋内结构主要有单排和双排两种。 单排式结构的房间排列如同“月”字,房间之间只有横向间隔而无纵向间壁。双排结构的又叫双筒子,房间排列如同“用”字,房间之间既有横向间壁又有纵向间壁。而无论单排、双排的结构,都会分割出许多房间。原因朝鲜族在历史上深受“男女有别”等观念的影响,孩子们长大了,男女都各有单独的房间。 无论什么类型的朝鲜族传统民居,只要走进房屋,第一个感觉就是有很大的一个炕。炕是朝鲜族人在室内的主要活动空间,你看有的炕上亲友们在围桌对饮,有的炕上妇女们在做活计,还有的炕上孩子们在玩耍。炕大,散热面积就大,屋里到了冬天就会显得特别暖和。在延边地区朝鲜族房屋内的灶坑更是别具一格,它下陷在地下,底部低于地面,上部还有盖板,而盖板和锅台、炕面形成了一个平面。据说,这种灶坑是既好烧、又卫生。 东北的朝鲜族民居建筑和居住文化是与生活环境、日常劳作和生活习惯密不可分的,也是在民族文明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民族。

中国各地民居的地方特色

中国各地民居的地方特色 中国民居是各地居民自己设计建造的具有一定代表性、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家住宅。在中国的民居中,最具特点的民居有北京四合院、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安徽的古民居、福建和广东等地的客家土楼、蒙古的蒙古包等。 恬静舒适的北京四合院最具有北方住宅的代表性 北京四合院:分前后两院,居中的正房体制最为尊崇,是举行家庭礼仪、接见尊贵宾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内,以游廊相连接。 规整式住宅是中国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以采取中轴对称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四合院,是华北、东北地区民用住宅中的一种组合式建筑,是一种四四方方或者是长方形的院落。北京四合院虽是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筑上的具体表现,但庭院方阔,尺度合宜,宁静亲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 四合院的走向一般是坐北向南,四合院中,有正房,即北房,这是院中的主房,东西两侧,为东西厢房。东西厢房比较对称,建筑格式也大体相同或相似。南面建有南房,与北房相对应。整个四合院,大都按照中国传统的习惯,采用对称的办法建筑成。平时,院门一关,处于一种完全封闭状态。一家一户,住在一个封闭式的院子里,过着一种安逸、消闲、安静的日子,享受着家庭欢欣、天伦的乐趣,自然有一种令人悠然自得的感觉。 四合院作为北京的传统民居,在元代(公元1271–1368年)已经出现。但现存的四合院大多数于清代时期(公元1644–1911年)到20世纪30年代所建筑,现在仍然在沿用。 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因地制宜、冬暖夏凉 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在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人民创造了陕北的窑洞艺术。 人类的居室大都因地制宜而营造,在黄土高原表现得尤为突出。世界闻名的黄土高原位于中国黄河中上游一带。生活在这一带的人们,利用那里又深又厚、立体性能极好的黄土层,建造了一种独特的住宅——窑洞。窑洞是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之情。窑洞有靠山土窑、石料接口土窑、平地石砌窑等多种,靠山土窑是靠着山坡挖成的黄土窑洞,这种

中国传统民居

中国传统民居 ?第一章传统民居概述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建筑地域性追求 二、相关的研究现状及相关著作 抗战时期:起始阶段刘敦桢、刘致平主要进行收集资料和初步认识的工作,着重于民居的分类和特征描述 解放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和南京工学院1957.《徽州明代住宅》 八十年代:民居研究一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地域民居丛书:《浙江民居》《福建民居》《陕西民居》等 村落方面:《建筑历史与理论》单德启三篇有关徽州村落的论文 单项因素对民居形态的作用:张十庆、董西《风水理论对徽州传统村落结构与形态的影响》《宗法制度对徽州传统村落结构与形态的影响》何红雨 《徽州民居形态发展研究》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清华大学的陈志华、李秋香《诸葛村乡土建筑》《浙江新叶村乡土建筑》等几本著作,堪称地域型民居研究的典范 东南大学、同济大学的民居测绘 89年以来,陆元鼎召开“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学术会议,每年都出版 会议论文 建筑界以外的研究: 青年摄影师李玉祥《老房子》系列,包括《徽州民居》《福建民居》《山西民居》《江南水乡民居》《土家吊脚楼民居》 中国人类学家林家书《土楼与中国传统文化》 温州市规划设计院丁俊清《中国居住文化》 很多港台与国外学者 三、影响传统民居建筑形态的因素 1.乡土环境制约、利用 2.乡土材料就地取材、经验理性的认知结构 3.乡土技术与它所施加的对象——材料息息相关 4.民间工匠技艺传承性、能动随机性 5.乡土民俗物质要求、精神表达 6.乡土经济贫穷阶层的经济制约、 富裕阶层的经济实力 四、居住建筑的历史 原始社会 商周时代 汉代 宋代 明清时期 ?第二章北京四合院 一、北京四合院的历史沿革

走进朝鲜族的传统民俗

走进朝鲜族的传统民俗 一、指导思想: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应密切结合当地的资源,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多种实践方式培养各种能力。 二、活动设计背景: 延边朝鲜族擅长手工稻草编织技术,而且历史悠久。草编是以优质稻草为原料,经过精心挑选、浸泡、晾干之后编织而成。上世纪七十年代,人们为了生计,朝鲜族利用闲置的稻草编织,朝鲜族编织过程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家家户户,男女老少席地而坐,随时编织。朝鲜族在继承前人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工艺程序和手工技艺及品种开发,现从业五百多人,其产品远销日本、韩国,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朝鲜族年轻人大量出国劳务或进城务工,农村人口急剧减少,现从事人员多是老年人,从事草编的人员出现了断层,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中国传统民俗的了解,我设计了《走进朝鲜族的传统民俗—草编》这一综合实践活动,通过传统民俗这个窗口,学习、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并确立了子课题:朝鲜族草编的由来,朝鲜族草编的发展史,草编的工具和方法。 三、活动设计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出传统知识传授方式的课程,是面向学生生活设计的实践性课程,它不是可教的,而是可做的,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研究具有趣味性、科学性、实用性,面向学生的生活经验,贴近学生年龄特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专长,培养综合能力,因此制定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朝鲜族民俗,知道草编的编织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参观、访问、探究、操作等多种活动方式,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和动手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分工协作,培养团结进取的合作意识,对中国传统民俗热爱、传承之情。 四、具体措施过程: 1、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环境,刺激学生去感受美和表现美。开设草编室,准备充足的稻草、模具、锥子、剪刀、手套等必要的材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