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庆尚道原籍朝鲜族民居的近代变迁与传统要素的持续性——以黑龙江省绥化市勤劳村为例

庆尚道原籍朝鲜族民居的近代变迁与传统要素的持续性——以黑龙江省绥化市勤劳村为例

庆尚道原籍朝鲜族民居的近代变迁与传统要素的持续性——以黑龙江省绥化市勤劳村为例
庆尚道原籍朝鲜族民居的近代变迁与传统要素的持续性——以黑龙江省绥化市勤劳村为例

理论与方法 / Theoretical and Method

20庆尚道原籍朝鲜族民居的近代变迁与传统要素的持续性——以黑龙江省绥化市勤劳村为例

金日学1,李春姬1,张玉坤2

(1. 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8;2.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 300072)

摘 要: 文章以黑龙江省北部地区绥化市勤劳村为研究对象,探讨庆尚道原籍朝鲜族农村住宅的近代演变与传统要素的持续。庆尚道原籍的朝鲜族以“净地中心型”和“走道中心型”为其主要平面形态,在与异文化的交融与同化过程中形成了地炕、室内走道等空间,体现了朝鲜半岛传统民居的“大厅”“退间”等传统空间要素。其演变虽然在形式上与韩国传统民居要素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体现了地域演变及时代变迁中人们的居住文化适应性需求,与朝鲜半岛传统民居文化要素相一致。文章从文化的本源出发,从发展的观点探讨庆尚道原籍朝鲜族居住文化的演变,这对研究变迁中的朝鲜族居住文化起到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庆尚道原籍;朝鲜族民居;空间特性; 变迁

中图分类号:K890 文献标志码:A

The Study on Modern Evolution and the Continuing of T raditional Elements of Rural Residence of the Ethnic Korean Chinese Original from Gyeongsang-do

——Taking the Qinlao Village of Suihua City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JIN Rixue 1, LI Chunji 1, ZHANG Yukun 2

(1. School of Architecture & Urban Planning, Jilin Jianzhu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118, China;

2.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China)

Abstract: The study takes the Qinlao village of Suihua City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as research object, to discuss the modern evolution and the continuing of traditional elements of rural residence of Ethnic Korean Chinese original from Gyeongsang-do. The dwellings' plane forms are mainly "jeong-ji central type" and "aisle central type", and forms dikang space and indoor footpath space in the process of the blending and assimilation with different cultures, embodies the traditional space elements of "Daecheong" and "Maru" in the traditional dwelling of the Korean Peninsula. Although there is a gap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elements of the Korean Peninsula in the form, it reflects that its adaptation requirement of people's living culture in the regional evolution and the change of the times are in consistent in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cultural elements with the Korean peninsula.

Keywords: original from Gyeongsang-do; Ethnic Korean Chinese; special characters; evolution

作者简介:金日学(1978-),男,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东北民居。E- mail:895139389@https://www.doczj.com/doc/d411724809.html,.基金项目:吉林省科技厅重点科技攻关项目(20150204054NY)

1 研究背景与方法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朝鲜族是从朝鲜半岛迁徙过来的过界民族,他们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三省各地,各地区的朝鲜族具有不同的地域特征。从他们的移民形式来看,有早期的农业自由移民、日韩合并时期的逃亡移民以及日本侵略时期的强制移民等。我们可以通过文献

朝鲜族民俗文化

Music Main article: Music of Korea Pansori Traditional Korean music is characterized by improvisation and the lack of breaks between movements. A pansori performance can last for over eight hours during which a single singer performs continuously. 清唱 朝鲜族传统音乐的特点是即兴创作和不间断的演唱,一个歌手可以连续清唱八个小时。Rather than contrasting different speeds as it is common in Western music, most traditional Korean music begins with the slowest movement and then accelerates as the performance continues. 与西方音乐中常见的节奏不同,传统朝鲜族音乐开始时节奏很慢,之后不断加速 Korean court music, called jeongak,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literate upper-class, and has a strong intellectual emphasis. Jeongak is played at a very slow pace, with single beats taking as long as three seconds. The beat matches the speed of breathing rather than the heartbeat as in most Western music, and feels static and meditative. 朝鲜族宫廷音乐,称为jeongak,与有文化的上层阶级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知识。Jeongak 发挥在一个非常缓慢的步伐,只要三秒钟的单节拍。和大多数西方音乐节拍不同,传统朝鲜族音乐节拍与呼吸速度相匹配,而不是心跳,给人感觉静态和冥想。 The tone of Jeongak is soft and tranquil because the traditional instruments are made of non-metallic materials. String instruments have strings made of silk rather than wire. Almost all wind instruments are made of bamboo. 演奏Jeongak的乐器的声音是软的,安静的,因为是传统的非金属材料制成的工具。弦乐器的琴弦是丝绸,而不是电线。几乎所有管乐器都由竹子制成的。 Pungmul is Korea's folk music and is full of expressions and emotions. This kind of traditional music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lives of common people. As with the Jeongak, improvisation is common in Minsogak. Pungmul是朝鲜族的民间音乐,充满感情和情绪。这种传统音乐与普通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与Jeongak一样,以即兴表演为主 [edit] Dance Main article: Korean dance There is a distinction between court dances and folk dances. Common court dances are jeongjaemu performed at banquets, and ilmu, performed at Confucian rituals. Jeongjaemu is divided into native dances (hyangakjeongjae) and forms imported from China (dangakjeongjae). Ilmu are divided into civil dance (munmu) and military dance (mumu). 宫廷舞蹈和民间舞蹈之间是有区别的。常见的宫廷舞蹈进行于jeongjaemu宴会,以儒家礼仪进行的。分为本土舞蹈(hyangakjeongjae)和从中国传来的舞蹈(dangakjeongjae)。Ilmu 分为民间舞蹈(文武)和军事舞蹈(MUMU )。

黑龙江省绥化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绥化市物业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黑龙江省绥化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绥化市物业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北林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直属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绥化市物业管理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执行。 二○○七年一月五日 绥化市物业管理暂行办法 为了加强我市市区的物业管理工作,规范物业管理市场,切实维护广大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合法权益,根据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和建设部、省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管理职责 (一)市建设局是我市物业管理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市公用事业管理处具体负责市本级物业管理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 街道办事处、社区居民委员会应当指导和监督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依法履行职责,协调业主与业主、业主与物业管理企业之间的矛盾纠纷。 (二)电业、水务、规划、环保、卫生、工商、物价、民政、公安、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等有关部门应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调做好物业管理工作。 (三)物业管理企业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约定进行物业管理,对房屋及配套的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进行维修、养护和管理,维护相关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和秩序,并接受有关部门的检查、指导和监督。社区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企业在工作中应当相互协作,相互配合。推行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企业三方合力的管理模式,形成市、区、街道三级管理网络。 (四)物业管理企业应逐步实行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的服务方式,并遵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有偿服务、微利经营的原则,使所经营的物业达到保值、增值,解决购房者后顾之忧,杜绝“一年新、二年旧、三年破”现象发生。通过物业管理服务的规范化,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实现多赢局面。 二、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 (五)符合业主大会成立条件的物业管理区域,建设单位(含公有住房出售单位)应当在街道办事处的组织和公用事业管理处的指导下组织成立业主大会筹备组。 (六)新建住宅小区入住率超过50%即可成立业主大会并选举产生业主委员会。首次业主大会由建设单位牵头,建设单位、街道办事处、业主代表组成业主

朝鲜族文明礼仪

篇一:朝鲜族的日常礼仪 朝鲜族的日常礼仪 朝鲜族的日常礼仪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东北三省。吉林省延边称之为朝鲜族自治州。2008年末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全州户籍总人口为218.7万人,其中朝鲜族人口80.6万人,占总人口的36.8%.这几年来人口数是逐渐减少。 朝鲜族通用语言为朝鲜语,一般认为属阿尔泰语系。朝鲜族主要从事农业,以擅长在寒冷的北方种植水稻着称,生产的大米洁白、油性大,营养丰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被称誉为“北方水稻之乡”。 日常礼仪 说话礼仪:朝鲜族讲究夫慈子孝,长子赡养父母,人们非常鄙视不孝不敬的人和行为。在与人交往时,特别注意用语。朝鲜语有三种阶称,即“尊敬阶”、“对等阶”、“谦卑阶”,以不同的语法格式,表达不同的感情色彩。 对长辈一定要操“尊敬阶”,妻子对丈夫一般也用尊称,兄弟姐妹之间,弟弟妹妹对兄姊也要用敬称,而不能直呼名字。平辈之间初见,也要用敬语,并说些客气话,以示文雅、有礼;否则就是失礼,被视为无教养,家长也会受到非议。 走路礼仪与长者同路时,年轻者必须走在长者后面;路遇认识的长者,如果有急事非超前不可,需向长者恭敬地说明理由。途中遇有长者迎面走来,必须恭顺地敬礼、问安,并且让路以至目送 用餐礼仪朝鲜族的老人地位很高,生活在朝鲜族当中,处处都能体现对长辈的尊重。如平日饮食,老年人不同晚辈同席,而要在单独房间的小方桌上进食。 晚辈若被允许同长辈同席,也不能当着长辈面饮酒;若要饮酒,也须转过身去饮用。在酒席上,要按年龄辈分依次就座、斟酒。只有长者举杯后,其余人才可以依次举杯。 晚辈不得在长辈面前吸烟,不准向长辈借火,更不能同长辈对火。老人或长者外出,全家要鞠躬礼送;老人在吃饭时未归,全家要等老人归来方能进餐;遇有佳味,亦须在老人尝用过后,家人才可享用。餐桌上,匙箸、饭汤的摆法都有固定的位置。 如匙箸应摆在用餐者的右侧,饭摆在桌面的左侧,汤碗摆在右侧,带汤的菜肴摆在近处,不带汤的菜肴摆在其次的位置上,调味品摆在中心等。 篇二:浅谈朝鲜族饮食文化与礼仪 浅谈朝鲜族饮食文化与礼仪

中国传统民居中的天井与院落关系之初探

中國傳統民居中的天井與院落關係之初探 學生:9633725王俊凱指導:楊裕富博士前言 天井與院落皆為中國民居宅住的中樞,也是吐故納新的空間。但天井與院落的不同之處,除了在尺度上較不受限,院落大多大於天井;而天井往往受室內空間的制約。根據《理氣圖說》井形如船槳,長寛約四至五比一。歷代建築中,除了透過了「井」與「院」來表徵了居住的生活模式,與規劃設計的秩序感或審美感,建築可透過「井」與「院」產生了不同的小氣候。院多存在於北民多雪少雨的民居,形成「宅中有院,院中有園」。而天井則普遍存在南方溼熱多雨的氣候。 1.南方建築特色 南方民居的重要特點是以天井為特點的四合院平面佈局。民居朝向以東或東南向為主,充分利用自然日照,並順應當地主導風向,以利於形成室內自然通風。房屋進門多為天井,利用天井採光,光線通過二次折射,少有眩光且具有柔和感;通過天井合理組織室內自然通風、匯集雨水、夏季遮陽,室內設水池盆景綠化調節室內濕度,冬暖夏涼,可謂古代的天然空調。一般正屋面闊三間,中間堂屋面臨天井敞開,是一家生活起居活動中心(圖1)。兩邊廂房,堂屋兩邊的次間是臥室,臥室一般向外牆都不開窗,但均有開向天井一面的花窗,既滿足防盗安全的需要,又能減少通過窗散失熱量,也符合聚財的思想。

屋內的採光、通風、排水全依賴於天井,天井的設計,即“四水歸堂”的格局,有“肥水不外流”之意。民居平面形狀大都為矩形,柱與柱間的尺寸接近現代模矩,開間不大,進深較大,使住宅的傳熱耗熱值較,能耗較少。“四合院”建築通過其建築形式實現了建築與自然環境的有機結合和天然的生態節能思想。 圖1徽州民居常見平面佈局 南方古民居天井上都開鑿有水池,在風水理論中,“天井”和“財祿”息息相關,除了有蓄存積水的功用,但更重要的恐怕還是一種象徵符號,表示把財氣完全蓄積在家中而不外洩。石板圖案雕成古錢形,寓意從漏下的雨水全是財氣之水,仍然留家中。天井上的石板有深、有淺,學者的研究,發現了徽州古民居天井上的石板有“深度隨著朝代的更替變遷而逐漸減小直到為零”的規律。具體來說,明代建造的徽州古民居的石板鋪的“池狀天井”深度較深,有的甚至可成魚池,有的得在天井水池居中架石板為橋以便於行走;而隨著時間變幻,池狀天井逐漸變淺,直到最後池深為零,天井石板幾乎與門屋地坪一樣高了。

广西历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简介

广西历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简介 1、第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编辑举办方及参赛队伍 1982年4月21日至27日在南宁市举行。参加运动会的有南宁、柳州、桂林3市和南宁、柳州、桂林、百色、河池、钦州6地区共10个少数民族的运动员204人(男137人,女67人),其中壮族89人、瑶族25人、苗族22人、侗族29人、彝族6人、仡佬族1人、京族15人、仫佬族4人、朝鲜族1人、回族12人。 表演项目 运动会表演项目39个:打扁担(分南宁市、南宁地区、河池地区)、打磨秋、打铜鼓、跳芦笙、芦笙舞、芦笙踩堂、跳台、跳卡洛、跳斑鸠、跳竹杠、推竹杠、打鸡毛球、高空舞狮、踩高跷赛跑、踩高跷负重跑、爬坡竿、单人绣球、投绣球(分百色地区、南宁市)、打陀螺(分钦州地区、河池地区)打手毽(分桂林地区、南宁市)顶坛、顶棍、推杠、斗牛、抢花炮、促鸭、拉鼓、猴鼓、凤凰护蛋、匏劲龙、牙力表演、力抱重缸、骑马术、射弩、摔跤(分柳州市、桂林市)苗棍、三叉、响叉和武术(包括象步虎拳、拳术、双剑、双刀、刀术、对打、三节棍)。 2、第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编辑举办方及参赛队伍 1983年1月9日至12日在百色举行,参加运动会的有南宁、桂林、柳州3市和南宁、桂林、柳州、梧州、玉林、钦州、河池、百色8地区共11个民族的运动员和教练员296人(男186人,女110人),其中壮族129人,瑶族60人,苗族40人,侗族15人,毛南族2人,仫佬族2人,仡佬族1人,彝族6人,京族17人,回族6人,汉族18人。 获奖情况 经评定,南宁地区的壮族打扁担,百色地区的壮族投绣球、壮族打砻、壮族女狮、壮族高空舞狮、瑶族打铜鼓、彝族打磨秋、,钦州地区的京族跳竹杠,河池地区的壮族板凳龙,桂林地区的瑶族推竹杠,柳州地区的苗族拉鼓、侗族抢花炮等12个项目获一等奖,52人获个人一等奖。 3、第三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编辑举办方及参赛队伍 1984年12月21日至26日在河池举行。参加运动会的有南宁、柳州、桂林、梧州4市和南宁、柳州、桂林、梧州、河池、百色、钦州7地区共11个民族的运动员和教练员365人(男260人,女105人),其中壮族190人、瑶族73人、苗族23人、侗族24人、毛南族4人、仫佬族11人、水族3人、彝族5人、京族3人、回族1人、汉族19人(注:桂林市有9人未报民族成分)。

中国传统合院式民居院落角部连接方式知识讲解

[转载]中国传统合院式民居院落角部连接方式 (2011-03-11 15:34:20) 转载▼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中国传统合院式民居院落角部连接方式作者:乘月待晓 有人说,中国的传统民居是院落的艺术。这句话可能有些夸张。然而,院落是除了木结构之外明显区别于西方传统建筑的又一大特色,却是不假。中国传统合院式民居的一大特点是它的封闭性,高墙之内,自成天地,所有房舍的正面都朝向中庭,对外不开窗,或者只开很小的高窗。中国的传统民居布局采用合院形式为主流的原因另有详文细述。然而中国幅员辽阔,南北地域、气候、民风差异巨大,同样是合院式民居,在不同的地方展现出不同的形式。举例来说,北方气候寒冷,冬季时间长,太阳高度角小,所以合院整体上更加封闭,而中间的院落则更为宽敞,这样既可以提高房屋的保暖性能,又可以利用宽敞的院落争取更多的日照;而在南方,夏天日照强烈,太阳高度角大,故遮阳成为首要考虑因素,从而将院落缩小成天井,减少进深,既可以满足采光要求,又有利于通风纳凉和屏蔽强烈的阳光辐射。 但是合院式住宅面临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如果直接用房屋与房屋连接的方式形成院落,因为中国传统民居极少向院外开窗,则在角部的房间的采光和通风会很成问题。如何处理好这个空间的使用质量问题,不同地区、不同形式的民居运用了不同的方法。将这些各式各样的方法作一个分类和探讨,对于研究中国传统合院式民居将有很大的参考作用。 1.房房相离式 要解决由“硬连接”带来的问题,最直接的方法当然是将角部的房屋分开,成为独立的个体。这种方式因为简单直接,所以由南到北都有被运用,但是原因和形式都不同。 一般来说,北方平原地区农业民族的民居基本上都是房房相离式的,房屋的净高都不是很大,而院落都比较宽敞。这是因为北方气候寒冷,较矮的房屋有利于保暖,而宽敞的院落有利于采光。在小型的北京四合院中常可看到这种做法,方法是在正房两边设立较小的耳房,厢房和正房分开。这样角部的过度就由一个可以保证采光的耳房完成。

朝鲜族传统民居室内陈设在现代居住空间设计上的应用

朝鲜族传统民居室内陈设在现代居住空间设计上的应用 摘要: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传统民居非常有特色的地区之一,其中尤其是以朝鲜族和满族等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民居的样式和室内陈设对中国传统的民居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北京的四合院就是结合传统满族民居的基础上改变衍生出来的。在现代居住空间设计研究上,朝鲜族的传统民居的内部陈设有着自身特有的特色和优点,对于现在的居室室内设计有着非常好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朝鲜族,传统民居,现代居住空间设计,借鉴 东北地区居住着包括汉族、满族、朝鲜族、赫哲族等众多民族,因此也诞生了众多四合院、汉族房屋、赫哲族的窑洞以及蒙古族的蒙古包等一系列具有各自特色的传统民居。其中,朝鲜族的传统民居结合了朝鲜半岛的传统民居的特点,又在中国东北特殊气候条件下进行了改造,成为了一种特色的民居形式。 一、朝鲜族传统民居的特点。 中国境内的朝鲜族是从朝鲜半岛的外来迁移民族,在迁移过程中,他们带来朝鲜族的生活习惯、民风民俗,同时也把朝鲜半岛的房屋建筑样式以及居住文化带到了中国的东北地区,尤其是在结合东北气候寒冷等特点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居住文化。生活在东北的朝鲜族是一个勤劳智慧的民族,它不但有着色彩亮丽、形式特异的民族服饰,而且有着极具特点的饮食、祭祀、丧葬等等民族风俗。特别是朝鲜族民居建筑,更表现出鲜明的朝鲜族民族的风俗文化。 1、朝鲜族传统民居对于向阳不是特别的重视。这个特点与汉族的传统民居特别强调向阳有着很大的区别。这里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东北地区的朝鲜族主要居住在吉林省的东部地区,这里山区广布,适合居住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河流河谷的两侧,由于地形的限制房屋的样式也不太受到阳关的限制,而汉族满族等则主要集中在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区,加上汉族的传统习惯的影响对于坐南朝北影响较大。另外,东北地区由于纬度高,气候较为寒冷,对于采暖的要求比采光的要求就更高,因此中国东北地区的朝鲜族民居的采暖要求大大高于采光的要求,所以对于向阳重视不够强。 2、朝鲜族传统民居以单体为主,最多一个厢房,院落大。在朝鲜族居住的地方一般只有一个房屋,无论是卧室、厨房、橱柜等都是集中一个厢房内,这与汉族传统的房屋民居有着非常大的差别。汉族的房屋是分区分功能的,满族的四合院传到汉族地区时就收到了这个很大的影响。在现在汉族的农村地区,即便是再穷的家庭都会至少有一个堂屋(又称为正屋),一个灶屋(主要用于厨房)。即便是东北地区的汉族也一直保持着这个特点。这里重要是因为汉族地区原本的聚居区气候比较温和,所以必须把两者进行分开,移民到东北的汉族也继承了这一传统。但是朝鲜族继承了朝鲜半岛的居住特点,在一个厢房内比较容易取暖,而且由于延边地区地形的限制,没有足够平坦的地势用于建造这样的分离式的房屋。

黑龙江绥化市2017年中考数学试题(解析版)

2017年中考数学试题解析(黑龙江绥化卷) (本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填空题(每题3分,满分33分) 1.(2017黑龙江绥化3分)已知1纳米=0.000000001米,则2017纳米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米 【答案】2. 012×10-6。 【考点】科学记数法,同底幂乘法。 ×0.000000001 【答案】 1 x 3≥。 【考点】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 【分析】求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就是求函数解析式有意义的条件,根据二次根式被开方 1 3x10x -≥?≥。 【答案】()2 ab a b -。 【考点】提公因式法和应用公式法因式分解。 【分析】要将一个多项式分解因式的一般步骤是首先看各项有没有公因式,若有公因式,则把它提取出来,之后再观察是否是完全平方式或平方差式,若是就考虑用公式法继续分解因式。因此, ()()2 322322 a b2a b ab ab a2ab b ab a b -+=-+=-。 4.(2017黑龙江绥化3分)若等腰三角形两边长分别为3和5,则它的周长是▲ 【答案】11或13。

【考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三边关系。 【分析】题目给出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长为3和5,而没有明确腰、底分别是多少,所以要进行讨论,还要应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验证能否组成三角形: ①腰长为3,底边长为5,三边为:3,3,5可构成三角形,周长=3+3+5=11; ②腰长为5,底边长为3,三边为:5,5,3可构成三角形,周长=5+5+3=13。 故答案为:11或13。 5.(2017黑龙江绥化3分)设a,b是方程x2+x-2017=0的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a2+2a+b的值为▲ 【答案】2017。 【考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分析】∵a,b是方程x2+x-2017=0的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a2+a-2017=0,即a2+a=2017 又∵a+b=-1,∴a2+2a+b=(a2+a)+(a+b)=2017-1=2017。 6.(2017黑龙江绥化3分)一只盒子中有红球m个,白球8个,黑球n个,每个球除颜色不同外都相同.从中任取一个球,取得白球的概率与不是白球的概率相同,那么m与n 的关系是▲ 【答案】m+n=8。 【考点】概率公式。 【答案】15π。 【考点】圆锥的计算,勾股定理。

朝鲜族服饰特点

朝鲜族服饰特点 朝鲜族一向喜欢穿素白衣服,故有"白衣民族"之称。对白色的偏爱,典型地反映了朝鲜族酷爱洁净的特点。最初迁入境的垦民多以线麻自织的麻布为衣料,质地粗糙,夏季凉爽,但冬不保暖。以后随着织布工艺技巧的不断改进,麻布越织越好,不仅纹细且少有斑点,颜色亦经漂洗由黄变白。在相当长的时期,麻布、土布一直是朝鲜族传统服装的主要面料。 朝鲜族服装的特点是斜襟,无纽扣,以长布带打结。朝鲜族的传统服装,男女迥然不同。男子的裤裆肥大,易于盘腿而坐,裤脚系上丝带,并喜欢在上衣加穿带纽扣的有色坎肩,但不镶边,讲究合体,颜色多为灰、棕、黑色。出访时再加穿长袍(式样与上衣相同,只是长及膝盖)。 朝鲜族长袍能体现男性持重的风度和雄健的体魄。长袍,礼貌是朝鲜族男性外出的服饰。现在,传统的长袍已无人问津,但男性袄裤仍是老年人"花甲"庆典必穿的礼服。 男女所穿的上衣,在斜襟上都镶着白布边。这种白布边可以经常拆洗,使衣服保持干净。传统的朝鲜族女装,其特点是袄短裙长。袄的衣领同襟连成一条斜线,衣襟右掩,没有纽扣。朝鲜族传统女性服装,以黄袄粉裙为典型。袄长及至现在上衣三个纽扣之上,裙长及膝盖或脚面不一。袄袖呈圆弧形肥大,左右衣襟以两根长长的结带在右胸前打一个蝴蝶结,长长的飘带给人以飘逸的美感。袄的领口、袖口多以不同颜色的布条镶边。年轻妇女和少女在袄(则羔利)袖口和衣襟上镶有色彩鲜艳的绸缎边。 年轻妇女袄的面料色彩缤纷,亦有专一谐调、淡雅为基本格调的筒裙和缠裙。缠裙把裙子的右侧下摆稍稍提起,掖在左侧后背腰带上,十分巧妙地勾勒出女性优美的线条。朝鲜族老年妇女喜着素白衣裙,并习惯用白绒布包头。到冬天,加穿以毛皮为里、绸缎为面的坎肩。 中老年妇女多穿缠裙,不穿筒裙。穿缠裙时,必须在里面加穿素白色的衬裙。筒裙是缝合的筒式裙子,但与其他民族的筒裙不一样,它的腰间有许多细褶,达到合腰身为止,上端还连上一个白布小背心,前胸开口扣纽扣,穿时从头部往下套。这种裙长过膝盖,利于劳动、步行。 朝鲜族老年妇女旧时衣着以白、灰最常见,袄裙外多配以带兔毛等毛边的坎肩,坎肩两襟由一玛瑙椭圆形坠子连接。现在,老年人也和年轻人一样喜着五彩缤纷、质地精良的短袄长裙,却很少有人系白头巾。 朝鲜族的童装,不论男女,以颜色绚丽为特色。童装的款式同大人的基本相同。童装的衣料多选用粉、绿、黄、蓝等色彩的锦缎。幼儿上衣的袖筒多用"七色缎"(七种颜色相配的绸缎)做料,穿在身上好象身披彩虹一般,因此这种衣服被称作是"彩虹袄"。朝鲜族一向认为彩虹是光明和美丽象征,用"七色缎"给幼儿做衣服,意在让幼儿们更加美丽和幸福。(年轻的朝鲜族妇女在喜庆的节日和娱乐场合也喜欢穿这种衣服。) 朝鲜族的鞋,有个演变的过程。早期多穿木屐、革屐,后来出现草鞋、麻鞋。男子多穿平面白胶鞋,妇女多穿白色或天蓝色船形胶鞋,现在则普遍穿布鞋和皮鞋。朝鲜族妇子的缺衣幼裙,是朝鲜族衣饰西最具传统的服装,这也是朝鲜族妇男服装的一小特点。缺衣在朝鲜语外叫"则高弊",是朝鲜族最爱好的上衣,以曲线形成肩、袖、袖尾,以直线形成领条领子,高晃取袖笼呈弧形,斜领、有扣、用布

朝鲜族的重大节日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朝鲜族的重大节日 篇一:朝鲜族的传统节日 朝鲜族的风俗习惯 我国的朝鲜族主要生活在东北三省和内地的一些大城市。居住最集中的地区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他们居住的地区是我国北方的“水稻之乡”。 朝鲜族的房屋屋顶由四个斜面构成,房屋正面开三扇或四扇门,室内用砖或石平铺成炕,进屋脱鞋,席炕而坐。朝鲜族妇女的传统服装是短衣长裙,以长布带打结。男子也穿短衣,外罩坎肩,裤腿宽大。朝鲜族能歌善舞,姑娘们爱荡秋千和在跳板上飞腾,小伙子则喜欢一对对扭在一起摔跤,似猛虎角力。朝鲜族的传统食品有冷面、泡菜和打糕等。 朝鲜族的传统节日 受汉民族及文化影响,朝鲜族民间节日亦有“元旦”(春节)、“上元”(元宵节)、“上已”(农历的3月3日)、“寒食”(清明节)、“燃灯节”(农历4月8日)、“端午”(农历5月5日)、“流头日”(农历6月5日)、“秋夕”(仲秋节)、“重

九”(农历9月9日)和“入关”“冬至”等。其中元旦、上元、寒食、端午、秋夕为一大节日。朝鲜族过节,除做节日饮食外、还根据特点,组织各种游戏和体育活动,以此取乐。如:除夕,朝鲜族以特有的方式庆贺,亲朋欢聚一起,相互拜年,食用自制的打糕、米酒和“德固”饼汤。春节期间除唱歌跳舞外,还到田间烧火堆,以驱害虫,妇女进行跳板、荡秋千等活动;清明节上坟添土;中秋节除草祭祀,以示对故人的哀思。 篇二:朝鲜族传统节日 朝鲜族传统 节日 鲜族一向崇尚礼仪,注重节令。每逢年节和喜庆的日子,饮食更加讲究,所有的菜肴和糕饼,都要用辣椒丝、鸡蛋片、紫菜丝、绿葱丝或松仁米、胡桃仁等加以点缀。 受汉民族及文化影响,朝鲜族民间节日亦有“元旦”(春节)、“上元”(元宵节)、“上已”(农历的3月3日)、“寒食”(清明节)、“燃灯节”(农历4月8日)、“端午”(农历5月5日)、“流头日”(农历6月5日)、“秋夕”(仲秋节)、“重九”(农历9月9日)和“入关”“冬至”等。其中元旦、上元、寒食、端午、秋夕为一大节日。朝鲜族过节,除做节日饮食外、还根据特点,组织各种游戏和体育活动,以此取乐。如:除夕,朝鲜族以特有的方式庆贺,亲朋欢聚一起,相互

中国十大传统民居及其特色

中国十大传统民居及其特色 建筑学082 108054047 葛珏骏中国传统的十大民居按地域可分为东北民居、华北民居、江南民居、岭南民居、客家民居、西北民居、西南民居、蒙古民居、新疆民居和西藏民居等十类。民居的特色形成主要是根据其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和居民的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了在功能、结构、形式上都较为合理的营造方式。 一.东北民居: 东北地区处于寒冷或严寒地区,一年之中夏季短冬季长,居住建筑对保温的高要求是重点。建筑的主要特点是层高较低,屋盖坡度较大(为了积雪保暖)墙体较厚,且多采用土坯、原木、茅草等取于当地,且孔隙率较大,导热系数较小的材料作为围护结构。较为典型的有井干式建筑、朝鲜族民居等。 二.华北民居: 华北民居为中国传统民居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经常被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标志。常以四合院形式布置,根据地方气候和文化差异而略有不同,比较典型的有北京四合院、晋中四合院等。北京四合院中间庭院较大,为正方形,多采用硬山和卷棚顶,色彩较为鲜艳;山西四合院中间庭院较小,常采用单坡顶向院内采集雨水,颜色偏灰。 三.江南民居: 江南民居是除四合院外又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布置紧凑,也常以院落形式布置,但院落往往很小,称之为天井;由于建筑成片相连不利于防火,因而有马头墙出现作为隔断之用。江南多雨水,致使形成檐廊,基本上是粉墙黛瓦,卧房常设在二楼以避免室内泛潮。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徽州民居和浙江民居。 四.岭南民居: 岭南民居主要指珠三角地区的传统民居,特点是通风良好,且受西方文化影响明显,建筑外观上有明显的西方建筑元素。墙体颜色常常为朱红色,基于风水上的说法。 五.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是福建地区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一类传统居住建筑,常被称作“土楼”。一般由土坯做外墙,墙体厚实,整体呈圆形,体量巨大,内部房间众多。中间常有祠堂。 六.西北民居: 西北民居主要指宁夏、山西一带的传统民居,以窑洞最为典型。窑洞是一种穴居的形式,热惰性非常好,冬暖夏凉,日照问题可以得到解决,室内通风往往不畅。门面根据受力特点和地方文化形成鲜明的特色,基本呈拱形,门口往往是具有名族特色的窗格。 七.西南民居: 西南民居主要指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典型住宅,特征主要体现在材料和造型两方面。由于地区环境十分潮湿闷热,房屋修缮和重建的次数较多,且注重通风和散热,故采用轻质材料作为建材,底层架空,且为及时排挤雨水而将屋顶坡度加大。典型的有杆栏式建筑。八.蒙古民居: 蒙古民居指草原上为了适应游牧民族放牧需要而形成的毡房,俗称“蒙古包”。主要特点是可以自由拆卸便于携带,且由兽皮、毛毡等材料制作,有利于保温。 九.新疆民居: 新疆地区的传统民居称为“阿以旺”,常以土坯作原料,房屋连成一片,庭院在四周,平屋顶,用以晾晒衣物和风干葡萄。建筑有伊斯兰风格,常出现拱券式的门斗和窗户。十.西藏民居: 西藏传统民居主要有碉楼和帐房两类。碉楼为石木结构,下部敦实,常用作饲养牲口的用房,上部供人居住,利于保暖。帐房分两种,冬帐由牦牛毛编织,夏帐由布料编织。

黑龙江绥化市2018年中考英语试题(含答案及详细答案解析)

2018年绥化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英语试题(含答案及详细答案解析)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90分钟 2.全卷共七道大题,97个小题,总分120分 3.所有答案都必须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题号后的指定区域内 第一部分英语知识应用(共计75分) 一、单项选择(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请在答题卡上用28铅笔将你的选项所对应的大写字母涂黑 1.I spend_______ hour playing _________drums everyday. A. a;the B. an;/ C. an;the 2.-What's this in English? -___________ a jacket. A. This’s B. Its C. This is 3.An earthquake happened in Songyuan, Jilin________ the morning of May28,2018. A. on B. in C. at 4.Would you mind ____________down the music? It's too noisy. A. to turn B. turning C. turn 5.You can't ________ the bus until it stops A. get up B. get away C. get off 6.Work hard, ____________you'll catch up with your classmates next time A. and B. or C. but 7.People are supposed____________ hands when they meet for the first time in America. A. shaking B. to shake C, shake 8.This is my ____________day to be here. A. a second B. the second C. second 9.Here is a banana, please___________ .We'll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 A. cut them up B. cut up it C. cut it up

绥化市情况简介

绥化市情况简介 绥化市位于黑龙江省中南部,“绥”是安好、安抚之意,“化”是造化、教化之意,绥化就是安抚教化、造化发展、吉祥安顺的意思。因此,绥化自古就风调雨顺、民乐业兴、宁静和谐。清光绪十一年建制,1956年设地区专员公署,1999年撤地设市。全市幅员面积3.5万平方公里,辖肇东、安达、海伦三市,庆安、兰西、明水、青冈、绥棱、望奎六县和北林区,有166个乡镇(办事处),1335个行政村,总人口586万。耕地面积2800万亩,占全省七分之一,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草食畜牧业养殖基地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被授予全国唯一的中国寒地黑土特色农业物产之乡、中国寒地黑土绿色农业示范市称号。所辖的安达市是中国奶牛之乡,海伦市是中国优质大豆之乡,望奎县是中国瘦肉型生猪之乡,庆安县是中国绿色水稻之乡,兰西县是中国亚麻之乡,青冈县是中国玉米之乡。绥化民风淳朴,文化厚重,绥棱的黑陶、庆安的版画、兰西的挂钱、海伦的剪纸、望奎的皮影闻名全国。 2011年以来,绥化市委、市政府着眼经济社会大发展、大跨越,大力实施以园区经济、异地经济、乡镇村经济、都市圈经济、城市型城市群经济为主要内容的“五型经济”战略,力争用五年时间,实现“五个一流”目标(即全市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进入全省第一团队,建设全省一流工业经济和产业园区、一流现代化大农业、一流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流城市型经济和中等规模城市群、一流民生和社会事业),加快实现“中心掘起、富民强市”目标,加速推进绥化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大农业跨越、由落后的农村向社会主义新农村跨越、由农业大市向工业大市跨越、由经济弱市向经济强市跨越、由大农村向大城市群跨越、由较低民生水准向较高民生水准跨越。目前,全市上下群情振奋,斗志昂扬,全党抓经济、全员抓招商,发展优势进一步放大,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201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居全省第五位,工业增加值增速居全省第三位,财政收入增速居全省第二位。肇东综合实力连续三年居全省第一,并在全国百强中居85位,安达居全省前三位。今年前五个月,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人均收入、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速均处于全省前列;产业园区建设、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等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目前的绥化,发展优势、比较优势、后发优势较为明显,发展潜力巨大,合作空间广阔。 一是农牧资源优势。绥化素以“北国大粮仓”著称,2800万亩耕地,300亿斤以上粮食产能,粮食总产量、绿色经济总量、畜禽饲养量均占全省1/4强,生猪饲养量居全省第1位,奶牛、肉牛和家禽饲养量居全省第2位,形成了玉米、大豆、水稻、马铃薯、甜菜、乳品、亚麻、肉制品、果蔬、林木十大农牧产业集群,玉米、生猪、亚麻加工能力居全省第1位,水稻加工能力居全省第2位,乳品、马铃薯、甜菜、大豆、畜禽加工能力居全省前列。 二是油气资源优势。绥化毗邻大庆油田,境内储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安达是大庆油田的诞生地,安达和肇东境内目前已探明石油储量3亿吨以上,可开采储量3000万吨以上,天

朝鲜族民族服饰的传承

朝鲜族民族服饰的传承 朝鲜族大部分是在清末时期从朝鲜半岛迁入东北地区而形成的少数民族,目前多居住在东北三省及内蒙古的部分地区,因此其民族 服饰与朝鲜半岛的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朝鲜族的民族服饰建立在 特有的民族历史和文化背景上,与民族性情与审美情趣是分不开的,其服饰具有优雅、飘逸、素净的特点。朝鲜族喜爱暖炕生活,因而 朝鲜族传统服饰款式宽松。简洁而不紧身,并予以穿着威严和优美 的形象。 女装是短上衣和宽长的裙子,宽松简洁的款式及流动的线条突显出柔软之美,增添了女性的韵昧和魅力。上衣无纽扣,用布带打结,长裙则从上到下渐渐扩散,看起来十分优雅,符合朝鲜族女性的审 美心理,充分反应了她们柔善、温和的美德。除此之外,女性佩戴 的发簪等饰物以及扇子上的缨子也非常赏心悦目。 男子的传统服饰一般包括短上衣。外加坎肩,以及裤腿宽大的裤子。外出时,多穿以布带打结的长袍。短上衣是斜襟,宽袖,无纽扣,前襟两侧各钉有一飘带,穿衣时系结在右襟上方。短上衣外面 要套上其它颜色的带纽扣的坎肩。裤子则特别宽松,裤长腰宽,其 裤裆、裤腿肥大,这种设计便于在火炕上盘腿而坐,随便轻松。 儿童多穿七彩上衣,是用七色绸缎做的上衣,色彩斑斓,如彩虹般十分漂亮。意在让儿童幸福美丽。 朝鲜族在迁入到中国的初期,主要居住在偏僻的山村,服饰采用的主要布料是麻布或土布,质地粗糙。随着纺织工业的发展,如今 多选用绸缎等衣料,颜色也更加绚丽多彩。 在特殊的日子,如结婚、花甲、周岁等重要仪式中,朝鲜族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传统的服装,色彩鲜艳的服饰给节日带来了喜庆的 气氛。而且在春节等重要节日里进行祭祀和拜年仪式时也都要穿上 传统服装。以表示庄重和敬意。

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简析

传统民居庭院的布局特点 【摘要】中国传统民居庭院历史悠久,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社会价值。本文在对传统民居庭院空间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从文化特点、建筑布局、布局功能和影响等方面阐述了传统民居庭院空间所蕴含的重要价值及其在当代环境设计中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民居庭院;继承;发展 中国传统民居以庭院式为主,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庭院空间的形态更加多样。它融会了我国古代文学、诗词、绘画乃至音乐之精华,把建筑、园林艺术充分地融为一体,紧密围绕着“人与自然”这个永恒的主题,形成了优雅和谐的人居环境。这种内向围合而成的庭院空间,反映我国特有的空间意识,这种空间意识把建筑和庭院空间视为一体,创造了中国独特的“庭院文化”。 1 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的文化特点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几千年风格的一贯性,即庭院式布局,首先来源于中国哲学思想与空间的渗透。在山西、河南的下沉式庭院最早形式的四合院,这些庭院富有较强的人文特点。首先是以尊重自然为前提的,特别是在各地传统的民居建筑中有着鲜明的体现。传统民居的布局,不仅顺应环境,表明出对自然的土地、水源的尊重及阳光、空气、水、植物等天地万物的容纳,而且还追求精神上与天地之间的和谐统一。四合院所创造“与世隔绝”的气氛,也体现了“在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 2 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的地域特点 各地区传统建筑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所占比重最大的传统民居是地域文化中最明显、影响最为深远的载体。传统民居作为一种文化类型,具有明显的时代和地域特征。从设计进程的最早阶段开始,建筑与其地域之间就建立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但是由于各地有着地域、意识形态、伦理道德、审美观念、民俗风情等各方面的差异,有着各自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所以不同的民居既能反映它所建造的时代特征(包括经济、技术以及人们的意识形态),又能反映它所处的地域特征。因此,不同地区的民居庭院,也就随之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地域特色。 3 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的建筑空间布局 以群体组合为主要特色的中国民居建筑文化,非常注重庭院空间布局的技术与艺术,把“庭院”作为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精髓与空间核心,反映了中国特有的时空意识。 纵向深度延伸的空间 中国传统观念历来重视主次、尊卑,而横向联系不适宜体现主要院落的重要地位;一般院落又均为南北向布置,横向联系不能体现北屋的尊贵地位。可见,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中所谓“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的布局,事实上并未从使用角度出发,更多考虑的是宗族内长幼、尊卑的层次关系。成组的院落变化也遵循着相同的关系,随之带来的院落尺度、建筑型制的同时变化更是按照同样的秩序在进行,形成了中国传统民居庭院独有的“庭院深深几许”的情景。 中轴对称、正方位的布局 受中庸思想的熏陶,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择中”意识也很强,在组群中往往对“中轴线”和轴线核心位置十分重视,所以传统民居建筑的主题贯穿在中轴线上,空间的秩序感极强。但是,有时由于民居建筑功能的不完全对称、地形地势的变

朝鲜族服饰 朝鲜族服饰特点简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朝鲜族服饰朝鲜族服饰特点简介 导语:朝鲜族历来喜穿白衣素服,故有“白衣民族”之称。在盛大节日,隆重庆典等场合,朝鲜族男女都习惯穿白色衣衫,故又有“白衣之国”的美称。迁 朝鲜族历来喜穿白衣素服,故有“白衣民族”之称。在盛大节日,隆重庆典等场合,朝鲜族男女都习惯穿白色衣衫,故又有“白衣之国”的美称。迁入初期,朝鲜族人多居于偏僻的山村,服饰的原料主要以自种自织的麻布和土布为主。二十世纪初,机织布和丝绢、绸缎等面料开始传入,服饰的颜色也随之多样化了。朝鲜族的传统服饰有男女上衣、裤子、裙子、外套、袍、坎肩及笠帽、船形鞋等。除了日常的服装外,还有周岁服装、结婚礼服、丧服等礼仪服装。 男子穿白色斜襟短上衣,无纽扣,前襟两侧各钉有一飘带,穿衣时盘结在右襟中上方。他们还喜欢外套黑色或其他颜色的带纽扣的“背褂”(坎肩)。冬天多穿短大衣或棉、毛大衣。下穿灯笼裤,这种裤子裤腰宽,裤裆和裤管肥大,便于在炕上盘腿而坐,穿时将裤腰前部折起后系上腰带,裤管下口用布带系绑。节日时多戴礼帽。 朝鲜族女装多采用丝绸或柔软面料制成,其最大特点为短袄长裙,其色彩和纹饰都很讲究,优雅而漂亮。女袄的袄襟很短,无扣,用绸带系住,襟和下摆略呈弧形,线条柔和。 年轻女子喜在袖口及衣襟处镶饰彩色绸缎边。老年妇女冬天外面加穿皮毛为里、绸缎为面的坎肩。裙子分筒裙和缠裙两种,又有长裙和短裙之别。中老年妇女多穿缠裙,系宽腰带,内套白色衬裙,再将外面的裙子缠裹下身,最后把裙子左下角提起掖在腰带内,这是雍容华贵的象征。年轻妇女可以穿缠裙或褶裙,未成年的少女只能穿褶裙,褶裙为直筒式,腰间有很多细褶,宽大而飘逸。

朝鲜族民俗村建设的构想和建议

朝鲜族民俗村建设的构想和建议 河北省抚宁县留守营镇朝鲜族行政村是我国长城以南地区完好保留朝鲜族语言文化的朝鲜族村。它远离朝鲜族聚居地,处在汉族的包围之中,是一个典型的语言文化孤岛。2012年1月17日,我们深入到朝鲜族村进行调查,了解当地历史及当今状况。其间访谈了当地相关部门领导和地方群众,并参观了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朝鲜族小学。朝鲜族村里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民族教育长足发展,文化生活保证需求,为建设朝鲜族民俗村打下了社会基础。 一、朝鲜族村的历史沿革 在山海关长城以南的抚宁县留守营镇有一个朝鲜族村,这是我国长城以南的关内即河北省唯一的朝鲜族群众聚居地,70多年来,她完好地保留着朝鲜族的民族特色和风土人情。 关于朝鲜族村的历史沿革,据资料,可追溯到1939 年。1938 年冬,东河南村杨子峰去黑龙江省做生意,结识了朝鲜族兄弟“大老朴”和“二老朴”。杨得知他们是种水稻的能手,便介绍了西河南沿海一带适宜种水稻的情况。1939 年春,兄弟二人随杨来到西河南,买下卢龙县燕河营镇大地主薛子行家的200 亩盐碱荒地,当年便组织农民试种水稻,秋后获得丰收。于是,他们又先后从东北招来30 多户朝鲜族亲朋好友,分别租房居住在西河南、水沿庄、前朱建坨村,并在沿海一带的荒滩上开垦了1 843 亩水田。1946 年5 月,这些朝鲜族变卖家产,迁到了当时的南朝鲜。他们走后,水田全部撂荒,直到1949 年被中国人民解放军201 师农场接收。

现在的朝鲜族村居民,最早是1952 年由辽宁省昌图县一区新民村、开源县十一区马家窝房、昌北县艾母村昌新屯、洮南县等地迁来的,当时共14 户55 人。1954 年春,这14 户朝鲜族组织起来,成立了初级农业合作社“宁鲜社”。1956 年春,初级社转为高级社,仍称“宁鲜社”,隶属渤海人民公社。当年年底,这些人全部迁到人口密集、交通比较方便的西河南定居。从此,西河南朝鲜族有了自己永久性的聚居地。1958 年10 月,由于朝鲜族人口少、孩子求学困难等原因,社长李钟泽代表朝鲜族农户向抚宁县政府提出申请,希望从外地引入朝鲜族农户,在原有基础上增加耕地面积。他们的申请得到了抚宁县政府的同意,并从原201 师农场(该农场于1956 年迁走) 留下来的土地中拨出1 059 亩土地。1958 年底至1959 年春,宁鲜社从吉林、黑龙江、辽宁、内蒙古等地分两批迁来37 户朝鲜族,共183 人,其中第一批14 户67 人,第二批23 户116人。1959 年,渤海人民公社宁鲜高级农业合作社更名为水田专业大队,下设三个生产队,李钟泽任大队长,兼任渤海人民公社副社长。1976 年唐山地震后,河北省人民政府为了解决因地震造成的住房困难,于1978 年拨救灾款28 万元,为朝鲜族村建了一砖到顶的新房270 间。1982 年3 月,渤海人民公社更名为西河南乡政府,朝鲜族的水田专业大队改为朝鲜族村。撤乡并镇后,西河南乡归属留守营镇,与朝鲜族村一样,成为独立的行政村。 目前,朝鲜族村有156 户513 人,其中152 户是纯朝鲜族家庭,4 户为朝汉、朝满通婚家庭。现在,村里有四家私营玻璃加工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