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03奇特婚俗

103奇特婚俗

第三节、【奇特婚俗】
[闹洞房解衣扣(锡伯族)]
锡伯族的婚礼以热闹著称。新娘到男方后,先举行拜天地的仪式,然后进入洞房由伴娘和男方嫂嫂为其梳头。锡伯族的姑娘梳一根辫子,正背中间垂下。做新娘要将一条辫子梳成两条辫子,盘在头上。晚间闹新房时,邻居青年都到洞房唱歌,并拿出一根羊骨头让新郎新娘去抢。闹洞房要到深夜才结束,离去之前,青年们要将新婚夫妇衣服的扣子解开,如果新郎害羞,不让解衣扣,大家便会大声喊:“这是老人们的嘱托!”闹洞房者将两人外衣的扣子都解开然后才会去。
[舅舅试新郎(门巴族)]
门巴族举行婚礼当天,新娘装扮一新,由兄弟姐妹和姑舅等亲戚簇拥着前往男家。新郎一方早已请媒人带着几个机灵的人去路上等候迎亲,他们拿着几竹筒酒,请新娘中途喝三次。竹筒边抹上酥油,象征吉利。新娘一行进村,新郎父母马上请他们进屋坐下,摆上酒菜款待客人。酒菜必须先放在新娘舅舅面前,因为他是最尊贵的客人。这时,新娘的舅舅看着摆好的酒菜却不吃,故意挑毛病,什么酒酿得不好、肉切得不匀、你们这是看不起我等等,每说一句,就用手猛击桌子,假装生气的样子。新郎家就得向他道歉,重新布置酒菜,直到舅舅满意了,大家才开怀痛饮。其实,这是舅舅戏剧性的挑剔,为的是考验男方和新郎的诚意。席间新娘轮流给大家敬酒,大家还有请新郎新娘对饮,比比谁喝得快。据说,谁喝得快,谁将来在小家庭中的权力就大。酒席中,大家还尽情歌舞,祝愿新人幸福满。
[一年只有两天可以结婚的占里人]
在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的从江县,有一个侗族的自然村落叫占里。它隐身于海拔380米的都柳江沿岸四寨河口北上的山谷间,距从江县城仅20公里,土地面积大约为15.97平方公里。
占里人作为侗族的部落之一,他们的婚姻也像其他侗寨一样采取对歌、“行歌坐月”和跳芦笙舞的方式来实现。然而,与众不同的是,占里人的婚姻却只是在本寨内部进行。也就是郎不外娶,女不外嫁式的“寨内兜外”式的内部婚姻:即同兜不能结婚,即使结婚,也必须三代以上,且绝对禁止姨表婚、姑表婚。(“兜”,侗语,指的是按照血缘的亲疏远近结合而成的族内通婚集团组织)
不但如此,占里人还提倡晚婚晚育。男子一般最大为26岁,最小为20岁;女子最大为27岁,最小为19岁。在其他地方或其他民族,普遍都认为结婚太晚是因为找不着女人而误了婚龄,认为是一种抬不起头的事情。而占里人则恰恰相反,他们认为,谁结婚越晚,倒反而成了一种荣耀,也就因此而成

了被仰慕的对象。
男女双方结婚后,女的并不急于“落居夫家”。平时只在农忙季节或是夫家遇上大的事情需要媳妇帮忙的时候,女方才在夫家作短暂的停留。只有到了女的怀了孕或年纪已大时,才完全在夫家定居下来。之所以这样做,那是因为他们认为结婚和生育完全是一种因果关系,结婚也就意味着要生育。而同时他们也认识到,晚育对于妇女的身心和孩子的健康皆是有益的。
一年内只有两天能结婚 .占里人结婚的时间是统一规定的,即就是只能在农历2月16日和12月26日这两个日子里,其他时间都不允许结婚。这在其他地区和民族里也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夫妻双方均不能离婚
[童养媳]
童养媳是中国颇有特色的一种传统婚俗。它是指有儿子的家庭,抱养人家的童女为养女,等到儿子与养女达到结婚年龄,使他们完婚成亲,俗称圆房。由于这种媳妇来时年少,需要长大成人后才可成亲,所以又叫待年媳。当然,还有叫等郎媳的,乃是男方还没有在娘胎里酝酿,父母就为其领养媳妇的,其功能约相当中国人给女孩子起名招弟,一切尽在不言中。
童养风俗在我国古已有之,《三国志》载:“该诅国女,至10岁,婚家即迎之长养为媳。” 宋代之后,这一风俗便开始盛行。盛行的原因,还在于它的经济性。贫家生女,养不起,即送小康人家,少不得,还能换得几斗米谷。而男方呢,并不是凭空做好事,而是不愿掏太多的聘礼,或者说,掏不起聘礼,市场就这样形成了。尽管男方抚养儿媳需要开支,但日常花费不成问题,用不着一下子拿出那么多的聘礼与聘金,相当于在银行存钱,化整为零,零存整取,再说了,男方家可能还要沾点便宜,因为童养媳在夫家,要参加繁重的劳动,既是童工,又是义工,家务活都包给她了,甚至得抱养自己的丈夫和有些夫家,贪图女方的劳动力,常常抱过大的媳妇儿,所以,民间有“十八岁大姐九岁郎,晚上睡觉抱上床,不是公婆还双在,你做来我做娘”的“小女婿”歌谣。还有更差劲的:“十八岁大姐周岁郎,高矮个子一般长,白天喂吃又喂喝,晚上帮他脱衣裳,来尿糊屎我侍候,说是老婆象他娘 ”。如果说倒插门女婿的日子不好过,那童养媳更苦了。
[接亲拦轿(客家风俗)]
接亲是客家人的一件大事,很讲究。一要选黄道吉日,二要选时辰,三要讲礼节,一切都要大吉大利、喜上加喜。特别忌悔的是接亲――出嫁的时间不能太晚,太晚了会被人骂成“夜轿子抬“。不仅如此,如果同村一天中有两家娶亲,就要争祠堂,据说,先到祠堂拜堂,运气好。因此,男女双方一大早甚

至半夜里就起来做准备,以免被人骂出亲时女方家也不会在讲礼品数额时拗住不放,会很通情达理地放行,以免落在别人后面进祠堂拜堂。
客家人接亲很有趣,不仅有唢呐、花轿、抬嫁妆的笼箱,并且有一对七、八岁的童男打旗翠。旗翠是两根长而细的苗竹子,尾上留下一些枝叶,竹子的顶端扎上一红绸带,将两根竹子系在一起。客家人对此还留下一首流传很广的民谣:“旗翠打得高,米馃尽你挑;旗翠打得矮,米馃尽你傣(吃之意)。”大人们经常会戏笑打旗翠的小孩,小孩也不懂大人们的意思,只是傻笑。这一风俗在别的民系中很少见。一路上吹着唢呐,打着旗翠,抬着花轿,扛着嫁妆,放站爆竹,人不见,声先到,好不热闹。
接亲要请礼宾,礼宾代表新郎处理一切事务,实际上是与女家专门对各种礼金讲价钱的人。价钱讲好了,自然也就出嫁了。礼金主要是因出嫁需付的金,如“巴礼”,即把新娘背上轿的礼金,这个礼金最贵,其余以此类推。还有为新娘穿嫁衣裳,穿靶子等等都要礼金。新娘的嫁妆,每托运一件东西都要给礼钱。特讲究的是“子孙桶”,即小便用的木盆,这一嫁妆一定要女家置成,并要男孩子搬这个木盆。
客家人接亲时有撞坏轿的习俗。花轿快到女家时,女家的在春们人唆使孩子们,选择一个路窄的地方,用板凳将路拦住不让花轿过。这时,男方负责礼金的礼宾会所早已准备好的小红包,红包的钱很少,一般每个红包二分、五分、一角硬币不等,撒在地上,让孩子们去抢,趁孩子们抢钱时,花轿就越过障碍。有经验的,机灵的孩子会商量好,一些人抢红包,另一些人仍拦住花轿不放,接亲的人便一次次地撒小红包。到一定时候,花轿仍过不去,大人们觉得差不多了,便会出来干预,于是花轿顺利通过。
当花轿放在庭院中央时,被嫁的女子正在哭嫁,而且是哭到了高潮,之后,便要人背她上轿。男方要给背新娘上轿的人红包,就是所谓的“巴背礼”。背新娘子上轿是很讲究的,或由没结婚的哥哥或弟弟背,或由叔伯背,或由远房的堂叔伯甚至让被人瞧不起的男人背。被嫁的女子及女家都以未结婚的哥哥弟弟背为荧光,这是最高的档次。新娘从娘家出嫁到婆家,脚不能落地,据说落了地就会被人讲是跟脚婆,名声不好听。即使到了男家祠堂拜堂,也要用簸箕垫在地上,使新娘双脚不沾地。
[壮族古老的抛绣球"入赘"婚俗]
广西壮乡,有的地方男女青年恋爱,至今还盛行一种抛绣球活动,壮语叫"飞沱"。这种互抛绣球择偶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在歌场上,壮族小伙与姑娘们自

然分成一群一伍,彼此先对唱一阵山歌,拉开适当距离。姑娘们便将各自用花布精心做成的绣球,抛向自己心爱的小伙子。
小伙子眼疾手快,一手抓住朝自己抛来的绣球的飘带,又抛回给对方的姑娘。如果小伙子认为合意,就会在绣球上系上赠物,抛给自己倾心的姑娘。赠物越多,表示小伙子追求姑娘的心情越迫切。一对青年男女,通过多次歌场对歌,相互认识,加深了解,甚至私定终身。这样通过对歌抛绣球择定的对象,不用媒妁,也无需重礼,使壮族男女青年的恋爱婚姻更回富有诗情画意。
男出嫁女招郎
广西壮族地区还保存一种古老的"入赘"风俗。特别是边远山区的县,如田林、隆林、西林、凌云、乐业、东兰、凤山、巴马等县更为盛行。自愿"入赘"的男青年,常常是家里兄弟过多,或对家庭所在的地区觉得不理想,有离开家乡的愿望。于是他们便千方百计走出家门,到处打听招婿之亲。当相好对象,觉得满意,便大胆地向女方暴露自己的心事,要求和她成亲,经双方同意,便可"入赘"。
而女青年,则是出自孝敬父母之心,立志留在家里供养父母,便串村走寨,先近后远,寻找称心如意的"上门郎"。但他们找寻对象的方式,就没有男子那样直爽,常常在农忙时节,走村帮工送殷勤,晚上对唱山歌。通过劳动和交往,观察男子的心愿和表现。一旦看中某个男子,便千方百计找寻机会聊天说情。一经男方同意,一年半载之后,则招之"入赘"。另一种是一些只有女子,没有男子的家庭,父母要求招婿上门。
凡应招"入赘"的男青年,按惯例结婚时不收礼物,不备"嫁"妆,结婚所需一切,均由女方准备。男子"出嫁"那天,家中一般都不举行婚礼,不摆宴席。但女方的婚礼却很隆重,所有的亲戚朋友,都要前来祝贺,必须杀鸡宰鸭,设宴招待。当晚,家中还大放灯烛,请族中元老围桌商议,按本族姓氏和同辈男子的排行,给女婿改姓换名,女儿排为老几,女婿也排为老几;日后视为家中之子,同辈和他称兄道弟。即使他的年纪大于兄长,兄长也只能称之为弟。绝对禁忌"姐夫" "妹夫"之称。以后,子女一律随母姓。
"入赘"的男子,不论在家庭中或在社会上,都受人们的敬重。有能力有威信的,群众可以推选他为村寨干部,享有和本地男子的同等地位。婚后如妻子过早去世,其本人有家产的继承权,并且家人必须给他另娶媳妇。壮族的这种风俗,虽然源流远古,但它却打破了"重男轻女"的恶习。凡在盛行"入赘" 的地方,人们不论生男育女,都能视为传宗接代的继承者和养老的可靠人。
[先“嫁”后“娶”]
塔塔尔

族的婚俗别具一格,即先把新郎"嫁"出去,然后再"娶"回来。 婚姻过程是,经媒人三番五次登门求亲,女方家长若允诺,男方再向女方下聘礼,称为"库拉克绥云切",即给新娘从头到脚的整套服装。下过聘礼,即算订婚。
按塔塔尔人的传统习惯,婚礼在新娘家举行,即先把新郎"嫁"出去。结婚前几天,男方要把为新娘制作的全部服装、炊具、陈设和婚礼时食用的物品及自己的"嫁妆"送到女方家,其中包括给新娘父母的礼物(称"克以特")。等到新婚之夜,新郎就正式"嫁"过去了。
"出嫁"的仪式也颇为有趣。这天,新郎在伴郎及亲朋好友的陪同下,坐上马车,青年人拉手风琴,兴致勃勃地唱起塔塔尔流行歌曲"几尔",一路上歌声、琴声、口哨声、呐喊助兴声连天,浩浩荡荡地前往女家成亲。当夕阳西下,新郎和伴郎们一行人等来到新娘家。这时先要绕着院落转一圈,然后才到门前。而此刻女家大门都紧闭着,新郎要献礼物才能进去。以后,新郎进房门,到床边,吃饭,都要送喜钱。
[海南苗族“咬手”定情]
“伸手给哥咬个印,越咬越见妹情深,青山不老存痕迹,见那牙痕如见人。”
这是流传在海南省苗族的一首歌谣。"咬手"是海南苗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一种独特方式。
每逢节假日,特别是三月初三,在槟榔树下,芒果林中,小河溪边,山坡草地上,青年男女唱起美妙而动听的歌曲,抒发自己的理想、情趣和心愿,寻求自己的意中人。随后,小伙子拿起弓箭、鱼叉到河溪里抓鱼,姑娘们在溪边烤筒饭和煮鱼,直到太阳落山才散去。
如果小伙子相中心爱的姑娘,晚上便用口弓、鼻箫、树叶吹着婉转动听的曲调,来到姑娘的"隆闺" (女青年自住的茅房)外唱开门歌。如果姑娘不唱闭门歌,便会开门走出来,一起到草地上或竹林里点燃篝火对歌跳舞,互表爱慕之情。这时,姑娘听了小伙子的求爱后,便羞答答地拉起小伙子的手咬一口,如果咬得很轻,而且很有礼貌,小伙子便明白姑娘是表示拒绝或暗示自己有了意中人;如果姑娘咬得很重,甚至咬出血印,则表示姑娘对他十分倾心,愿意接受小伙子的爱。
"咬手"定情后,他们便各自拿出最心爱的手信,如戒子、环、 竹笠、腰篓之类的礼品,互相赠送,作为定情物,以示终生相伴。
[没鸡蛋不成婚]
在湘楚大地的农村,有的至今仍保留着一种古老而有趣的风俗,即整个婚事都离不开鸡蛋,真可谓是无蛋不成婚。在湘东地区的一些山村,男方托媒人去女方提亲,媒人第一次到女方家,若吃到的是一碗光汤汤的素油面条,则表示女方对媒人的冷淡,若女方

给媒人吃的是鸡蛋挂面,则证明这门亲事有谈的希望。当地乡民把这蛋叫做“说亲蛋”。
要是媒人吃了女方的“说亲蛋”,男方又得请媒人到女方家正式求婚。当女方以“光面”款待媒人时,则说明女方经过调查了解,家人协商决定对这门亲事持冷淡疑虑态度;倘若女方给媒人吃的面里有四个鸡蛋,则暗示婚事成功了一半。同样,女方到男方家去“看门风”(相亲)时,不管人多人少,男方也要以蛋招待,每人四个以示敬重。
订婚那天,求婚的男方和媒人及两个同族的亲属到女方家敲定婚期,女方家也要以蛋招待,同样每人每碗四个鸡蛋。婚礼这天,鸡蛋更成了待客必备之物。这天清早,男方家选定去女方家接亲的亲属和媒人,一律要吃蛋启程,寓意兴旺发达,常来常往。新娘子接来后,女方送亲的人员在男方又要吃一碗煮鸡蛋,个数逢双,要么两个,要么四个;新郎、新娘每人一碗鸡蛋加鸡腿,预祝新婚夫妇美满幸福。
婚后次日清晨,新婚夫妇洗漱完毕,新郎倌的母亲便将昨夜早就准备好的一只党参清蒸鸡端进新房,由新娘新郎关紧房门慢慢吃掉。鸡中有两个熟蛋,每人先各吃一个 蛋,后吃鸡腿,再吃鸡,示意两颗心心心相印,永不分离。这只鸡如一餐吃不完,中午仍由新郎新娘继续吃,直到吃完为止,才能从此白头偕老。
但在湘中邵阳地区的一些乡村,其婚俗又有不同。男方到女方家相亲,女方同意与否,来者是客,女方都会用鸡蛋来款待相亲客:如女方不同意,则只煮一个鸡蛋给男方人吃,即“一厢情愿”的意思;若中意男方,则打蛋汤〈煮荷包蛋〉而且是两只,寓意“好事成双”。定亲前夕,亲戚朋友要向男女双方送鸡蛋,祝贺他们好事圆满成功。
结婚当中,男女方要在鸡蛋上贴红喜字,称为“状元”(壮、圆),并配上红枣、花生、桂圆、瓜子一起送入洞房,请新婚夫妇吃,寓意“早生贵子状元郎”。姑娘出嫁时,娘家除准备其他嫁状外,还要准备一对大鹅蛋,因为“鹅”与“和”谐音,预示婚后夫妻和睦美满。新婚之夜,新人上床前要吃“子茶”(糖茶蛋)预祝早生贵子。
[最奇特的恋爱场所姑娘房]
云南楚雄彝族山区的青年,谈恋爱有规定的场所即姑娘房。姑娘长到十六、七岁时,就要离开父母,搬到姑娘房去住,白天回家干活,晚上就在姑娘房织麻纺线,挑花绣朵。有小伙子来相会时,陪坐谈天。楚雄彝族认为在家中谈情说爱是不礼貌的,必须在姑娘房进行。
姑娘房也是相亲的场所。姑娘赶歌会去了,母亲必须煮好招待未来女婿的饭菜。青年们在歌会上互相认识后,如

果男方中意,很快就派人来提亲,若是男方在短期内没有动静,那就算吹了。男方提亲,女方可以拒绝。无论哪方不愿意,都只有等到下一次跳歌会上再另作选择。按照风俗,适龄女青年参加跳歌会必须领一个小伙子回家,才算有本事。同样,男青年参加歌会也以被姑娘约走为荣。倘若一个人去,一个人回,全家都不愉快,旁人也看不起他。
[最委婉的说亲方式讨谷种]
各民族的青年在求婚时,都有着不同的方式,云南西盟山佤族青年的求婚方式含蓄幽默、生动有趣,与众不同。 如果男青年爱上了某个姑娘,便请媒人去姑娘家提亲。媒人先独自一人来到姑娘家,把男青年的人品、家境,一一向姑娘的父母详细介绍,然后告辞而去。
第二天,媒人带着男青年到姑娘家正式求婚。待吃过水酒后,媒人便以试探的口气对姑娘的父母说: “ 听说你家的谷种很好,我们想讨回去种! ” 姑娘的父母若是满意这个男青年,就谦逊他说: “ 我家谷种是有,但是不好。不知合不合你们的意? ” 这时洗耳恭听的男青年,立即高兴地回答: “ 我们家土地肥沃,谷种撒下会长好的。 ” 这样,对于局外人来说,他们好似在 “ 说东道西 ” ,实际上亲事已定。
若是女方父母不同意,他们便会推辞: “ 我家谷种不好,你到别家去讨吧! ” 或者直截了当他说: “ 我们家的谷种还嫩,不合你们那里的气候! ” 这样的拒绝,语言委婉,彬彬有礼,不伤感情,大家在面子上也好过得多。
[浙江疍民抛新娘]
乌龙山下,新安江畔的海城,是一个 " 江如青罗带,山似碧玉簪 " 的迷人的古城。在水波粼粼的江面上,住着九姓渔户,这九姓渔户的婚嫁风俗,可谓天下一奇。九姓渔户,是指陈、钱、林、袁、孙、叶、许、李、何九家。据说,元末明初,他们的祖先原都是陈友谅的部将,由于战败,被明太祖朱元璋贬为 " 渔户贱民 " ,规定只准以船为家,不得在岸上落户,也不得与岸上人通婚。甚至到岸上买东西,也必须赤脚,不准穿鞋。如果穿鞋上岸,被人告发,官府抓住了,就会被砍掉双足。一直到清朝同治五年,乾廷才让九姓渔户 " 改贱从良 " ,树起《改贱从良碑记》。
九姓渔户的婚嫁习俗与岸上不同,他们婚嫁礼彩船。男女双方都把自己的船只披红挂绿,装扮得非常漂亮。两船之间保持三尺左右距离,婚礼自始至终都是在船上进行。新娘出嫁的头天晚上,男女双方的船头,各悬一面大铜锣,双方互相配合,一轮一轮地敲十三下,一直敲到天亮。新娘在锣声中,同亲人话别。浩瀚的江面,点点的渔火,嘡嘡的锣声,窃窃的私语,形成

一幅别具一格的江上婚嫁图。
新娘在出嫁前,还有一个有趣的仪式。叫 " 训女婿 " 。仪式开始,岳母站在船头,高呼和浩特女婿的名字,教训她婚后不准欺侮妻子,要夫妻和睦。女婿一听到,就要很快地跳过船去,双膝下跪,回答说: " 听岳母吩咐,一定记住! " 说完之后,要很快地逃走,如果动作慢,被女方亲友拉住,就会受到大家的嘲弄,并被罚香烟、糖果等物。
由女方的船到男方的船,中间有三尺水面距离,新娘子要过去,有两种非常有趣的方式:一种是用一只大木盆,让新娘坐在上面浮过去;更多的是采用 " 抛新娘 " 的办法。 " 抛新娘 " 是一惊险动作,稍有不慎,抛的人和新娘子会一块落水,所以事先要用安全带把抛的人系住,以防万一。 " 抛新娘 " 开始,女方的船要放三声炮,第一声叫 " 招呼炮 " ,请男方的船作好接新娘准备;第二声叫 " 动手炮 " ,抛新娘开始;第三声叫 " 结束炮 " ,表示仪式结束。这时,男方船上,也放两声炮,一声叫 " 进门炮 " ,一声叫 " 胜利炮 " 。
新娘抛过船后,还要 " 爬船篷 " 。男方在船头接了新娘后,因为洞房门是在船尾,所以新郎新娘都要双双爬上船逢背,到了船尾下来,才能进入洞房。至此,整个婚礼就算完成了。
[集体走寨觅知音(融水瑶族)]
广西融水元宝山一带的瑶族盛行一种于春节期间一个寨子的人集体到另一个寨子做客的习俗。这种习俗,既是一种民间交际活动,也是男女青年寻觅配偶的大好机会。活动中如果客寨的某一位后生看上了主寨的某姑娘,晚上他使来到姑娘的木楼前吹奏动听的芦笙曲。姑娘听到芦笙声,她便会找个借口出来观望,如果是她意中的人,她便唱歌请后生进屋来吃茶。第二天两寨集体宴席上,这后生一事实上要找机会向姑娘敬上一碗酒。对小伙子的敬酒,如果姑娘一饮而尽,即表示了她已经接受了小伙子的爱情。如果是这样,他们俩会等不到宴席结束便会互使眼色而先后离开宴席,双双走进密林深入互相以歌倾诉衷情。
[“爱你就咬你”(连南排瑶)]
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的排瑶每当农忙时节一过,未婚的青年男女便分群结队外出做客“串情人”。不管到哪一个寨子,该寨的异性青年都会热情款待来客。他们摆起歌堂,互相对唱,通过对唱,互相交往,互相了解。在交往中情投意合者,总会通过眼色心领神会地双双对对离开歌堂,走出寨子,到幽静的山林中倾诉衷情。如果谈得情深意笃,双方都恨不得把自己的心掏出来的时候,情哥哥就会捧起情妹妹的手,在情妹妹的右手背上咬一口,情妹妹也会捧起情哥哥的左手在情哥哥的手

背上咬一口,以印下看得见 摸得着的伤痕为恋情的见证。恋爱发展到“咬爱”,已是难舍难分 至死不移的程度了。
[阴婚]
又叫冥婚,即幽冥世界的婚姻。起源很早,至少在先秦时期就已流传开来。名目很多,冥配,配骨,幽婚,圆坟。《周礼》有关于冥婚的记载:“禁迁葬者,与嫁殇者”。“迁葬”,郑玄注:“谓生时非夫妇,死者葬同穴,迁之使相从也。”孔颖达进一步解释为“迁葬,谓成人鳏寡,生时非夫妇,死乃嫁之”。意思是说,人成年后还没有结婚就死亡的,往往施行迁葬,即冥婚仪式。古代中国注重成年礼,男子20岁而冠,女子15岁而笈,都算是成年了,但如果无婚,死后不能享受祭祀。再者,死者没有婚配就死亡的,在生人看来,死后无伴,当是很可怜的,这大概是冥婚流行的理由吧。
当然了,冥婚也有现实的利益,鬼婚双方的亲家虽然俗称鬼亲家,但并不是等他们做鬼后才做亲家的,而是跟真正的亲家一样互相来往着,所以,死者家如果是富室之家的话,鬼媒上门的自然也多一些。还有,生者早婚现象比较严重,鬼婚同样如此,发展到农村,干脆不分年龄,为所有的早亡者结鬼亲了,比如曹操爱子,就是那个称象的曹冲,估计是太聪明了,13岁就死了,曹操将他和甄氏之女合葬。
鬼婚的仪式,一如生者,彩礼什么的,一样不可或缺。唯一不同的是,把闹洞房这一项改作圆坟了,也就是把双方亡人的尸柩迁葬于一起.明代《菽园杂记》记述说:“山西石州风俗,凡男子末娶而死,其父母俟公大有女死,必求之以亡,议婚定利纳千,率如生者,葬曰亦复宴会亲戚,女死,父母欲为赘婿,礼亦如之”看意思,鬼婚也有倒插门的。
[马上求爱(姑娘追)]
"姑娘追" 是哈萨克族姑娘和小伙子最喜爱的活动,它是借助马术表演,互相结识,进而传递爱情的一种有趣的活动。"姑娘追"多在节假日举行。比赛开始时,由小伙子追姑娘或并辔而进,小伙子可向姑娘说俏皮话,或倾吐爱情,即使姑娘生气或羞红了脸,也只能接受,不得有任何反抗的表示。有的小伙子骑术好,马又快,就拦着姑娘在草原上兜圈子,不让姑娘跑到终点。姑娘则只有施展马上技术,设法摆脱驰向终点,到了终点即可返程,则由姑娘追赶小伙子,如若被姑娘追上,姑娘有权用鞭子抽打他,小伙子却不得还手。特别是那些俏皮话过头惹怒了姑娘的小伙子,免不了要承受姑娘的狠狠几鞭。如果姑娘对小伙子有情,也就舍不得狠打,有的只是虚晃几鞭;有的则打小伙子坐骑的马屁股,为小伙子快跑暗中使劲。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增进青年男

女的友谊,有的由此成为终身伴侣。
[凉山彝族少女的换裙仪式和洞房里的打斗婚俗]
旧时凉山彝族少女盛行换裙的习俗,她们把换裙和出嫁当作女儿家的两件终身大事。换裙,彝语叫" 撒拉",俗称"换童裙",意为脱去童年的裙子,换上成年的裙子。换裙的时间依据幼女的发育情况而定。一般在15至17岁,换裙多在单岁,据说,双岁换裙会多灾多难,终身不吉利。换裙前的女子梳卑辫,穿浅色两接裙,裙边镶有一粗一细两条黑布边。举行换裙仪式时,不允许任何男子在场,只邀请女亲戚、女友和年老妇女参加。仪式开始,妇女们就说些逗弄少女的风流话和祝愿词,然后,请一个漂亮、能干、相好的妇女给换裙者梳头,带哈帕,将原来梳在脑后的单辫梳结到前边来,正中分开,在耳后梳成双辫,再戴上哈帕。
额前的刘海用少许水打湿,使之整齐发亮,以显示少女的情窦初开,秀丽端庄。再佩上艳丽的耳珠,珠光闪耀。换裙前女子受严格保护,不准调戏,如发生此类事件,就要受到社会习惯法的严惩最后换上红、蓝、黑等对比强烈的三接或四接长统百褶裙,换裙仪式到此结束,换裙意味着女于已经成年,她们可以谈恋爱,找情人。
按照彝家俗规,新娘出阁时,双脚不得落地沾土,否则便有子嗣不蕃之虞,须由接亲的小伙子来背新娘,并扶她上马。迎娶归途上还有种种规矩:倘山高路窄无法骑马时,须由接亲的小伙子轮流背负新娘而行;过河涉水,更得由人背过河,新娘的绣花鞋万万不能沾水。 泼水接亲彝族认为,清水能驱恶除邪,送走妖魔,带来幸福。因此,彝族新婚时一定要泼水,为能经受住这个考验,在迎亲时,男家选派未婚伙子去接亲时,既要身体强壮,又要精明能干,既能招架泼水的受寒之苦,又能完成"抢走"新娘的艰巨任务,往往在推荐人选时反复审议,择优录用,有的不惜长途跋涉,选拔人才。彝族的迎亲是通过"抢"的方式完成的。在"抢亲"的头一天晚上,姑娘们向小伙子展开了猛烈的水战。姑娘们用泼、淋、灌、射等各种方式凶猛地攻击小伙子,使来"抢亲"的小伙子难以招架。于是,聪明的小伙子便在天黑以前找到存水的地方,悄悄地倒掉一部分,以减轻"水灾"的袭击。
经过一晚上的水泼,当早晨来临时,"抢亲"便开始了。这时,姑娘们拥着新娘,小伙子们前去"争抢",姑娘们防守严格,小伙子必须机灵多变,乘一瞬间出现的漏洞,抢走新娘便跑,直跑出一二里山路才改为行走。可见,把新娘"抢"到婆家是多么的不容易!但彝族却认为,婚礼中的这一泼一抢才会驱除邪祟而保证日后生活不受侵扰。

"按照彝族习俗,洞房之夜,新娘如果不反抗搏斗,将被人嘲笑:"这是不会反抗的女人!"据说,他们日后生下的孩子,祖先将不予承认,死后还进不了"阴间"呢!因此,待宴客散去,洞房里的一对新人,还有一番打闹搏斗。他们摔摔打打,撕衣抓脸,从洞房里传出来的砰砰之声,震得四邻皆闻。 非常自豪。她们会尽自己的能力,帮助新郎家调节好洞房的气氛。
[抢亲婚俗(阿昌族)]
以前抢亲一般是由三种原因引起的:一种是男女双方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由恋爱建立了感情,而在男方聘媒说亲时,女方父母不同意,要将女儿另许他人。这样,男女青年便私下定好日子,让男方来抢亲。到了预定的日子,男方邀约十几个精壮的小伙子,在深夜摸进女方家,找到姑娘拉起就跑。这时,姑娘就高声喊父母,以示自己是被人抢走的。前往抢亲的人,两个人拉着姑娘跑,其余人在后边担任后卫,以阻止追赶的人。由于女方父母毫无准备,寡不敌众,所以这种抢亲往往是顺利的。
二是当姑娘和她的意中人的行动已被父母发觉,或是男方走漏了消息,姑娘的父母不同意,又给姑娘选了另外的小伙子,就会叫自己选中的小伙子赶快来把姑娘接走。于是,小伙子就马上组织人去,先把姑娘家包围起来,然后由两人进家找姑娘,找到后,对她说句"表妹,我来接你了",说完就由一个把姑娘反背起来,紧紧抓住她的双手,另一个抬着姑娘的双脚,拼命往回跑。这时,即便是姑娘的意中人来到,也不能闯入女方家中或半路截取,只能眼巴巴望着姑娘被人抢走。这是阿昌族抢亲的一种规矩。
第三种是在恋爱过程中,男女双方曾立下海誓山盟,但女方中途变心,男方便组织人趁姑娘外出不备之机,半路截住,拉起就跑。这种抢亲往往会引起械斗,造成伤亡。
抢亲到家,一进门就放鞭炮,当即拜堂,让姑娘包上高包头。当夜或第二天一早要将姑娘领到男女较远的亲戚家住下,有时还要躲进深山老林,直到家里与女方家长谈判结束,才能双双回家。
因双方终要结成亲戚,所以无论原来怎么闹,男方在抢亲后第三天仍要聘请媒人向女方父母求和说亲。求和说亲仪式在女方家里举行,女方家一律不负责招待,要由男方家负责招待,并付给女方家的说客工钱。因此,男方除请个说客外,还要请一个烧菜做饭的。谈判时间一般三至六天。在这期间,男女代表都要进行激烈的讨价还价。但一经达成协议,双方都既往不咎,和睦相处,常来常往,亲如一家。
当然,现在的抢亲都是为了凑热闹,保留抢亲这一形式,一般父母都是事先知道和同意的了


[孩童时就订婚的浙江婚俗]
浙江过去盛行早婚。因此在孩童时就订婚的很多。某家生下了孩儿,就有媒人来“说亲”。提亲说得两家合意便订了婚。订婚的手续必须先询问明白,男女两个孩儿的生年属相,再各请算命先生合合属相,俗谓“合八字”。这全凭算命的一句话。倘若犯了大相这段婚姻就算一笔勾销了。所谓犯大相,就是“只为白马怕走牛,羊鼠相交一断休,蛇虎配婚如刀割,兔儿见龙泪交流,金鸡玉犬鸡则避,猪共锆猴不到头。”如若这大相不犯,然后才可订婚。订婚由两家议定吉日,各将自己孩儿的生日时辰年岁三代全都写在一张红帖上,装在红封套里,并预备些订婚的礼物由媒人投送。礼物之中,在男家最重要的是镯子戒指等首饰,其次便是各色的头绳衣料等物件,如果女孩识字也有送几本书的。至于女家的礼物,最不可不送的便是笔墨纸砚各样文具,其次是手巾扇子钱袋裤袋等物件。物件的多少,因贫富不同有多有少,不过人们认为还是越多越光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