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解语义学与认知语义学的对比分析

分解语义学与认知语义学的对比分析

分解语义学与认知语义学的对比分析
分解语义学与认知语义学的对比分析

作者简介:蒋勇(1966—

),讲师,语言学博士,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神经语言学,文学收稿日期:2000103126(修改稿)

2000年第7期

总第135期

外语与外语教学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2000,№7Serial №135

分解语义学与认知语义学的对比分析

蒋 勇

(复旦大学外文系,上海 200433)

提 要:本文对比分析了两种主要的语义学流派。分解语义学认为语义就在言语容器之中,语义与认知者的百科知识

和理解过程无关。认知语义学吸收分解语义学认为概念可以解析的观点,提出语义与认知者的概念结构和解读策略有关。依据这种认知论,本文提出言语信号在与认知者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发挥借代的功能。

关键词:分解语义学;认知语义学;框架理论;言语的借代功能

Abstract :This paper offers contrastive analyses of two main schools of semantics.Decompositional Semantics proposes that meaning is objectively right there in the linguistic container and that meaning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cognizants πencyclopedic knowledge and their understanding.Cognitive Semantics incorporates the idea of Decompositional Semantics that concepts can be dismantled ,and argues that meaning is relative to cognizants πconceptual structures and processing strategies.Based on this cogni 2tive point of view ,this paper finally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language plays a metonymic function in its interaction with cognizants πconceptual systems.

K ey words :decompositional semantics ,cognitive semantics ,frame theory ,metonymic function of language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0)07-0002-04

1.Katz 的语义分解理论简介

较早在生成语法框架内进行语义分析的的方法是成分分析法(Componential Analysis )。(Katz &Fodor ,1963;Katz &Postal ,1964;Katz ,1972)我们将以Katz 的分解语义学(Decompositional Semantics )为主要评述对象。该理论的两个最主要的观点是:

语义规则的生成性:语义规则如句法规则的原理一样,是循环规则。如同用有限的句法规则解释无限多样的句子结构的思路一样,分解理论也是用有限的语义规则通过循环反复使用,可以生成无限多样的语义结构。

语义的构建性:句子的语义是通过语法和语义规则从词、词组到句子层层累建起来的。

Katz 的分解理论从这两个观点出发,建构复合句子的语法成分和语义词典的规则。Katz 的理论有三大目标:

(1)确定词项的语义;

(2)给出由词语的意义到词组的意义,再由词组的意义到句子的意义的建构规则;

(3)用一种分析所有语言都适用的元语言(metalan 2

guage )来进行语义分析。上述的第一个目标通过给词项建

立语义词典得到实现。第二个目标通过投射规则和选择限制将词语的语义组合成句子的语义而得到实现。第三个目标试图使用一种分析各种语言时通用的语义成分(semantic components )或语义原初元素(semantic primitives )得以部分实现。这三大目标的具体实现方法如下:

1.1 Katz 的语义词典让我们用“bachelor ”来观察Katz 的语义词典。(Katz &Fodor ,1963;Katz &Postal ,1964)“Bachelor ”的词典信息包括如下:

bachelor {N}

a.(human )(male )[one who has never been married ](单身汉)

b.(human )(male )[young knight serving under the stan 2dard of another knight ](青年侍从骑士)

c.(human )[one who has the first or lowest academic de 2gree](学士)

d.(animal)(male)[young fur seal without a mate in the breeding season](尚未交配的雄性的小海豹)

上述“{}”代表语法信息,以上四条义项都是当bachelor 作名词时的语义信息。每一义项包括两类语义成分:“()”是语义标记符号(semantic markers),它连接各义项并可表达词汇之间的关系。“[]”代表语义区别性特征的符号(distin2 guishers)。

1.2 投射规则

投射规则用于将词语的意义构建成更大的意义结构单位。它用短语结构把词语的意义复合成短语的意义,再把短语的意义复合成句子的意义。如下图所示,The man hits the colorful ball经过了四个梯级的语义复合,语法标签下的数字代表语义复合的顺序。投射规则从句法树的底端开始复合语义,the和man复合为NP1,the man的语义,同样,投射规则将colorful和ball的语义复合在一起,然后再加上the的语义,构成NP2,the colorful ball的语义,最后沿句法树的上方移动,直至形成整个句子The man hits the colorful ball的语义结构。

S4

NP1

DET the

N

man 

VP3

V

hits

NP2

DET

the

N1π

ADJ

colorful

N

ball (摘自:K atz and Fodor,1963)

对意义复合过程的限制叫做选择限制,它用来考虑语境限制。仍然以上句为例,观察ball对colorful的选择限制,“〈〉”代表选择限制。

colorful{ADJ}

a.(color)[abounding in contrast or variety of bright col2 ors]〈(physical object)or(social activity)〉

b.(evaluative)[having distinctive character,vividness, or picturesqueness]〈(aesthetic object)or(social activity)〉ball{N}

a.(social activity)(large)(assembly)[for the purpose of social dancing]

b.(physical object)[having globular shape]

c.(physical object)[solid missile for projection by engine of war]

Colorful和ball的语义组合有六种可能性选择,但是,由于colorful的词典意义的第二个义项要求跟它结合的词具有(aesthetic object)或(social activity),所以无法跟ball的第二和第三个项义进行组合。由于选择限制层层限制意义的复合,所以这句最终的语义复合的结果是:

The man hits the colorful ball.

[Some contextually definite]-(physical object)-(human)-(adult)-(male)-(action)-(instancy)-(intensity)[strikes with a blow or missile]-[some contextually definite]-(physical object)-(color)-[[abounding in contrast or variety of bright colors] [having globular shape]

1.3 元语言

从以上可以看到Katz的方法是想通过确定语义成分来建立一种元语言。语义成分还可被用来描写上、下义,反义,同义,矛盾,包含等语义关系。请看chair的语义词典包含的意义(Katz,1972:40):

chair{N}

(Object),(Physical),(Non-living),(Artifact),(Furni2 ture),(Potable),(Something with legs),(Something with a back),(Something with a seat),(Seat for one)

Katz认为通过对chair一词的语义分解可以判断There is a chair in the room与以下各句之间的关系是包含关系(entailment):

a.There is a physical object in the room.

b.There is something non-living in the room.

c.There is an artifact in the room.

2.认知语义学与语义分解理论的分歧

下面我们将结合认知语义学围绕Katz的三大目标进行评述。

2.1 词典信息是否与认知者的百科知识有关?

语义分解理论认为词义具有客观性,词义为操此语言的成熟的本民族语者、社团和权威性的词典所确认。它认为在分析语义时必须将语言知识和人的百科知识分开(Leech, 1974:85),分析者的任务就是不折不扣地刻画客观的语义。语义分解理论只注意到词语内部的语义特征,忽视了认知者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方式在连接语言符号和客观世界中的中介作用。

认知语义学承认词义具有约定俗成的社会规约性,同时认为词义跟认知者的百科知识有关。Fillmore(1992:76—77)指出:“建立在知识框架和认知图式上的语义理论用另一种迥然不同的方法来描写词义。在认知语义学里,词义的理解必须以人的经验、信仰和行为背景的概念系统为参照,概念系统是理解词义的前提条件。认知者对于一个熟悉的范畴有庞大的信息库,仅仅列出数个或几个语义特征显然是不够的。讲话人只有理解词语所代表的概念的背景框架才可以说是理解了词义。”Lakoff(1987:85—86)认为解释词语不是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而是用理想的文化认知模式(ICMs)去解释。他指出:在ICMs理论里,一个“单身汉”可以被解释为“未婚者”,仅仅是因为“未婚者”与“单身汉”的ICM相联系,但是“单身汉”和“未婚者”唤起的不是同样的

ICM,它们的意义不同。“所有未婚者都是单身汉”不完全准确。

认知语义学认为词义知识来自于人对世界的知识,词义跟认知者大脑里储存的概念系统相关,(Lakoff,1987;Fau2 connier,1997)。人的概念系统是人关于他自身构造的知识以及他与物质的和文化的环境打交道的产物;事物的特征不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而是人与事物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叫做互动特征(Lakoff&Johnson,1980:119)。Nelson(1974)认为,儿童关于某词语的区别性特征的知识是通过跟物体打交道的行为中学到的。这说明词义的习得跟认知者的经验和知识结构密切相关。

2.2 词组和句子的语义是否是词语意义之和?

语义分解理论认为词组和句子的语义复合像砖块构建楼房那样,语义复合根据投射规则把词语的意义相加。它忽视认知语境和言语者的解读技巧在构建意义时的作用。

认知语义学认为语义的复合不是直接把句中词语的意义相加,而是把它们跟认知者的知识背景相连。Langacker (1990:IX)认为“语义结构就是由语言形式所激活的概念结构(conceptual structure),有效的语义分析归根结底要落实到对概念结构的分析……语义结构要用知识系统来刻画……”语义分解理论只能解释显性的,句子层面上显露出来的信息,而不能分析省略的、简约的或隐含的信息。比如1999年全国外语专业八级统考英译汉第一段的解读就离不开文化语境知识:

In some societies people want children for what might be called familiar reasons:to extend the family line or the family name,to propitiate the ancestors;to enable the proper func2 tioning of religious rituals involving the family.Such reasons may seem thin in the modern,secularized society.

文中的划线部分,特别是后两个不定式分句,恐怕大部分英美人是很难透彻理解的,而以英语为第二语言又熟悉儒家文化的中国人却一目了然:传宗接代,光宗耀祖;确保延续家族香火。

2.3 是否存在不可再分的语义原初元素?

分解理论认为每个概念要么是一个不可再分的语义原初元素(primitives),要么是一个复合元素。认知语义学同样认为概念具有可分性和概念是由语义元素组成的观点,并且认为概念随着认知者的经历和知识的增多能够不断丰富从而衍生为各种不同的复合概念,而且还能够与其他概念相联系而构成概念网络。但是认知语义学不承认有不可再分的原初元素,认为概念具有无限可分的特点。概念的可分性和物质的可分性不是同一回事,即使有不可再分的物质,它的概念仍然可以再分。Barsalou认为任何所谓的原初概念(primitive concepts)都是下一级的、新的概念的起点而不是概念解析的终点,一般所谓的原初概念只不过是人们初次接触到的,不太了解的,有待于进一步发展的概念(Barsalou,

1992b:42)。

3.框架理论和言语的借代功能

3.1 框架理论

认知语义学不是全盘抛弃语义分解理论的观点,而是吸收语义分解理论的一些观点,将其加以改造,形成更合理、更高一级的理论。Barsalou提出将分解理论的“特征表说”(Feature Lists Presentation)修改为框架模型(frame)(Barsa2 lou,1992a,b)。Barsalou认为概念在人脑中主要是以框架的形式储存的。框架包括一套共现的抽象的属性(at2 tributes),这些属性包含有表示不同范例(exemplars)的值(value),即特征。Barsalou的“属性—值”和人工智能中的“槽(slot)—填充物(filler)”大致相当。例如汽车的概念包含一组共现的属性:引擎,燃料,传动装置,车轮,司机等,其中燃料的值包括汽油和柴油等,其他属性同样包含有它们各自的值。框架理论使语义特征按照“属性—值”的等级组织起来,于是概念包含的特征就具有了等级秩序,每一层级的特征既是上一层的值又是下一层的属性。范畴的特征不仅是按照“属性—值”的等级组织起来而且特征之间有广泛的联系。这些特征之间的联系也是人们知识的构成部分。例如,人们期待在公路上看到汽车,在房间中看到椅子,在厨房中看到面包。由此,属性与值,值与值,属性与属性之间就构成了具有等级秩序的,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激活或抑制)的框架结构。

3.2 言语的借代功能

框架理论说明人脑的概念储存方式,但是它仅仅是一副静态的画面。要说明具有差异性的认知者的言语生成和理解还需从动态的角度去说明言语信号与认知者的概念系统的相互作用过程。只有在概念程序启动运行的时候,概念才在头脑中由潜在状态转向显性状态,言语者才能进行意识和思维活动。概念程序启动模型之一是激活扩散模型( Spreading Activation Model),它是Collins&Loftus(1975)提出的。它是一个网络模型,以语义联系将概念组织起来。该模型认为,当一个概念被加工或受到刺激,在该概念节点就产生激活,然后激活的动力沿着该节点的各条连线向外扩散。笔者认为概念的激活传递导致了言语的借代功能的产生,字面显现的概念和推论出来的隐性概念构成以此代彼的关系,即借代关系。

首先,从信息的解码角度来看言语的借代功能。由于语言符号激活的概念结构远大于显露于语音、文字或其他信号代表的概念,言语接收者头脑中联想到的比耳朵听到、眼睛看到的多得多,所以他(她)能从在场的信息联想到不在场的信息。G arman(1990:305)指出人们对一个语段的理解必然包括语篇中实际上未具体提到的一些因素。Barsalou指出“理解通常要求推论出语篇没有明确提到的新的所指物以及命题之间暗含的关系。”(Barsalou,1992a:212)

其次,从信息编码的角度来看言语的借代功能。从不同语言的句子编码图式中可以看到,对一个事件的描述不同语言倾向于选择自己约定俗成的概念结构部分的激活点,“点到为止”。G ivon(1991:81)认为有时一种语言用单个动词的简单句来编码一个事件的过程,而另一种语言可以用多个动词的句子或复句来编码,例如,汉语说“她打碎了玻璃”,用英语直译为She hit-break the glass(ibid.:84)。汉语用表示这个过程的开始(打)和末尾的动词(碎)来激活打破玻璃的过程图式,而英语用这个过程的最末环节来激活整个过程:She broke the glass(ibid.)。英、汉两种语言虽然编码的图式有时不同,但都能发挥借代功能,激活起大致相同的概念结构。

4.结语

语义分解理论脱离认知者的概念结构,企图找出某种关于语义复合的普遍规则,以便从言语形式中直接分析出意义。认知语义学认为应以概念结构来刻画语义。认知语义学吸收分解理论对概念进行解析的方法,将其发展成为框架理论。本文认为阐释言语事件的意义应从言语信号与认知者的概念系统的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去描述;在两者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言语发挥借代的功能。

参考文献:

[1]Barsalou,L.W.Cognitive Psychology:A n Overview f or Cogni2

tive Scientists[M].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92a.

[2]Barsalou,L.W.Frames,concepts,and conceptual fields[A].In

E.K ittay&A.Lehrer(Eds.),Frames,f iel ds,and cont rasts:

New essays i n semantic and lexical organiz ation[C].Hillsdale,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2b.21—74.

[3]Collins,A.M&E. F.Loftus.A spreading activation theory of

semantic processing[J].Psychological Review,1975,(82):

407—428.

[4]Fauconnier,G.M appi ngs i n Thought and L anguage[M].Cam2

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5]Fillmore,C.J.&B.T.Atkins.Toward a frame-based lexicon:

The semantics of risk and its neighbors[A].In A.Lehrer&E.

F.K ittay(Eds.).Frame,Fiel ds,and Cont rasts:New Essays

i n Semantic and Lexical Organiz ation[C].Hillsdale,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2.75—102.

[6]G arman,Michael.Psycholi nguis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7]G ivon,T.Serial verbs and the mental reality of‘eventπ:Gram2

matical vs.cognitive packaging[A].In Traugott,Elizabeth Closs &Bernd Heine(Eds.).A pproaches to Gram maticaliz ation V ol.

I:Focus on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C].Amster2 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1.

81—127.

[8]Johnson-Laird,P.N.Mental Models[M].Cambridge,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3.

[9]K atz,J.J&Fodor,J. A.The structure of a semantic theory

[J].L anguage,1963,(39):170—210.

[10]K atz,J.J.&Postal,P.A n Integrated Theory of L i nguistic De2

scriptions[M].MIT Press.1964.

[11]K atz,J.J.Semantic Theory[M].New Y ork:Haper&Row.

1972.

[12]Lakoff,G.&M.Johnson.Metaphors We L ive by[M].Chica2

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13]Lakoff,G.Woman,Fi re,and Dangerous Thi ngs:W hat Cate2

gories Reveal A bout the Mi nd[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2 go Press.1987.

[14]Langacker,R.W.Concept,I mage,and Sy mbol:The Cogni2

tive Basis of Gram mar[M].Berlin and New Y ork:Mouton de Gruyter,1990.198—201.

[15]Leech,G.N.Semantics[M].Harmondsworth,Middx:Pen2

guin.1974.

[16]Nelson,K.Concept,word and sentence[J],Psychological Re2

view,1974,8(4):267—285.

下 期 要 目

辨证施治和唯物辩证法北京大学教授 胡壮麟

……………………………………………………………

论词语语义结构的进化上海理工大学副教授 吕乐 教授 戴炜华

……………………………………

“经验?人际”二元功能词及其词源学重庆大学副教授 彭宣维

…………………………………………

英语新词追踪大连外国语学院教授 汪榕培 ………………………………………………………………

俄语并列复合句语义关系辨析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柴天枢

………………………………………………

全球化时代英语的普及和

中国文学批评话语的建构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教授 王 宁

…………………………………………

浅谈现代汉语的歧义现象

绪论 歧义现象是现代汉语中存在的重要语言现象。所谓歧义,就是指一个语言片段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义理解。众多前辈在有关现代汉语歧义现象的论著中,已经从宏观上全面的阐述了现代汉语中歧义的类型、歧义产生的原因以及消除歧义的方法。根据语言的四要素,现代汉语的歧义现象可分为语音歧义、词汇歧义、语法歧义和语义歧义。语音歧义是由语音原因引起的,汉语的一个音节可以对应多个不同的音素,语音歧义由此产生,如“产品全bù(不/部)合格。”、“岸边停着一艘yóu chu án(游船/油船/邮船)。”,这类情况一般见于口语,一旦进入书面语,歧义自行消失。词汇歧义主要由词语的多义造成,如“我去上课”,可以理解为“我去讲课”,也可以理解为“我去听课”,这种歧义现象可以利用具体语境来分化。语法歧义在歧义现象中时最复杂的,造成语法歧义的原因有以下几种:结构关系不同,结构层次不同,结构层次和结构关系都不同,词类不同,词与短语同形。语义歧义主要是语义关系不同、语义指向不同而引起。对于语法歧义和语义歧义,我们可利用层次分析、变换分析、语义特征分析和语义指向分析等方法来加以分化。语言中要表达的意义是无限的,而表达意义的句法格式又是有限的。要用有限的格式来表达无穷的意义,就致使同一句法格式可以表示多种意义,从而使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歧义句法格式。在一些研究歧义格式的文献中,研究的最为深入的歧义格式有“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在+Np+V+N”、“N1+的+N2”、“V+N1+的+N2”、“动词(及物)+的+是+名词语”等。本文在前人详细论述的基础上,选取本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几种典型歧义结构,举例分析其分化方法,并最终得出产生此类歧义句式的原因。

从语义学角度谈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从语义学角度谈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摘要:语言学家普遍认为, 歧义现象是指一个句子的含义模棱两可, 可以作两种或多种解释。歧义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存在于一切自然语言之中。本文尝试从语义学角度对汉语中的歧义现象进行分析,对引起歧义的各种因素进行剖析,指出歧义在实际的语言应用中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消除歧义的手段。 关键词:语义学,汉语歧义,歧义成因,消除歧义 一、文献综述 语义学是研究语言意义以及语言表达之间的意义关系的学科。语义学研究自然语言的语义特征;它把语义作为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去研究,探讨它的性质、内部结构及其变异和发展以及语义间的关系等。 “语义学”这一术语是由法国语言学家Michel Breal 在1893 年首先提出来的。1897 年,Breal 编著的《语义学探索》一书问世,标志着今天所理解的语义学开始逐步形成。1900 年,这本书被译成英文,书名为Semantics : Studies in the Science of Meaning。这本书是第一部语言语义学著作,其研究的重点在词义的历史发展方面,兼顾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随后,语义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语义学在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50 年代逐步显露发展势头,从70 年代起才获得了充分的发展。随着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开始关注和研究语义学,发表关于语义学的著作,语义学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体系。 近十年来,现代语义学呈现出多学科、跨学科、多纬度和多层次的几个显著的特点。如果说传统的语义学研究主要局限在词汇意义层次的话,现代语义学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对语言意义的多层次的考察。笔者经过对近十年的文献研究发现,认知语义学和规范语义学是当代国际语义学研究的两大主流取向。认知语义学就是在认知学的框架内研究语义,对心智进行经验性的研究,它对传统形式语义学的外部缺陷有着深刻的认识,是当代一个热门的研究方向。规范语义学的核心概念是形式体系,即一种抽象的模型结构,模型的抽象性意味着广泛的语义空间,进而彰显出语义自身的自由度。从蒙塔古最初建立规范语义学到后来克里普克等人的继续发展,出现了诸如类型理论,模态理论范畴语法,博弈语义学等新的学说,特别是后来帕蒂等人对蒙塔古语义学的不断完善,充分表明了规范语义学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而国内近十年的语义学研究也遍布了语言研究的各个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对认知语义学的研究,例如张辉的《认知语义学述评》;对框架语义学的研究,例如陶明忠、马玉蕾合著的《框架语义学———格语法的第三阶段》;语义学在对隐喻的研究中的应用,例如于莹的《认知语义学框架下的隐喻研究》;对语义学与语用学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例如康灿辉的《试论语义学与语用学的互补性》;对语义学的实际应用的研究,例如王向君的《浅谈语义学与语法教学》。而对于歧义现象的语义学研究主要是对英语中的歧义现象进行研究,例如高桂莲、陈颖、王海岩合著的《对英语歧义现象的语义分析》,却鲜有对汉语中歧义现象的语义分析。所以本文尝试从语义学角度对汉语中的歧义现象进行分析,对引起歧义的各种因素进行剖析,指出歧义在实际的语言应用中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消除歧义的手段。 二、歧义的成因 语言学家普遍认为, 歧义现象是指一个句子的含义模棱两可, 可以作两种或多种解释。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 而不是人们根据科学规律创造出来的, 因此, 不论哪种语言都存在大量的歧义现象。引起歧义的原因有很多,下面笔者将对歧义的主要成因进行分类和剖析。 (一)、语音歧义 汉语中的语音歧义多是由于汉语的一个音节可以对应多个不同的语素引起的,一般存在于口语中。语音歧义主要可以分成以下三种情况。 1、同音字引起的歧义 例句:甲:“请问您贵姓?” 乙:“免贵姓zhang。” 在这个例句中,zhang既可以是“张”,也可以是“章”。在汉语中,有很多读音相同但拼写和意义不同的汉字,因此容易产生语音歧义。 2、一词多音引起的歧义

语义学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一词多义现象 摘要:一词多义指一个词项具有多个相关义项的语言现象。新义项的产生不是随机的, 也不是盲目的, 而是人类认知参与下语言历时变化的结果, 因此认知角度的一词多义研究能够比较清楚地揭示一词多义的根源与本质。新义项以基本义项为核心, 按照辐射型或链接型方式排列, 构成一个词项意义的原型范畴。人们总是从基本义项出发, 主要利用隐喻和转喻思维等方式, 将新义项赋予现有词项, 从而使一词多义现象表现出明显的认知理据性。 关键词: 认知; 一词多义; 范畴化; 隐喻; 转喻 Abstract:Polysemy is the linguistic phenomenon in which a lexical item has more than one related meaning. It is the diachronic result of language development facilitated by human cognition. New meanings, centering on the basic meaning and arranged in a radiant or linear manner, form the prototypical category of a w ord. People tend to attach new meanings to a lexical item by w ay of categorization, metaphor and metonymy, which results in the striking motivational features of polysemy. Key words: cognition, polysemy, categorization, metonymy, metaphor 几乎所有的语言中都存在一个普遍现象, 即一个词可能会承载二种以上的意义, 语言学家将此语言现象称为一词多义现象。通过赋予同一词形以更多的词义来减少词的数量, 它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语言,减轻了人们词汇记忆的负担,是人们进一步认知世界的简便、有效的途径,是优于造词、构词和借词的语言手段。因而,一词多义现象一直成为了语义学研究的热点。传统的理论对于一词多义现象做过众多的研究, 其中主要有: K atz 和Fo rdo r( 1963) 基于组词间的类似性提出的语义成分分析法(semantic feature analysis); 由德国学者J. Trier 提出的词在语义上是互相联系的完整的词汇系统语义场理论以及传统的真值语义分析。传统的语义学理论更多地将它归于历史的、社会的因素。这些固然是词义变化的重要因素, 但它们只是外部因素, 传统的语义学理论终究没有看清词义变化和一词多义的关系, 也未能充分地解释一词多义现象形成的缘由。本文试图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运用范畴化的型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的形成方式,发展模式以及认知手段进行研究。 1.认知语言学的语义观 认知语言观承认客观世界的现实性及对语言形成的本源作用, 但更强调人的认知的参与作用, 认为语言不能直接反映客观世界, 而是由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作用之。所谓“心生而言立” , 其认知模式是: 客观世界—认知加工一概念生成一语言符号(赵艳芳,20 0 1 : 3 5 )。Lakof与Jo h n s o n (1 9 8 0 : 1 9 5 : 1 9 9 9 ) 以及L a k o f (19 8 7 )根据他们提出的体验哲学认为: 人类的认知、概念、意义、推理和语言等均源于对客观外界的感知和经验, “体验哲学和C L (cognitive linguistics ) 认为认知来源于实践, 语言是体验和认知的结果” (王寅, 2 0 0 5 : 1 6 )。认知是和语言不可分的, 认知是语言的基础和发端。语言是由客观世界, 人的认知体验, 社会、文化历时与共时价值观及其语用因素促动形成的、具有动态演绎、延异性质和形态的象征符号系统和精

语义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作为语言学一个分支的语义学 语义学的建立以法国学者米歇尔·布勒阿尔1897年7月出版《语义学探索》为标记。 该书1900年翻译为英文“语义学:意义科学的研究(Semantics:Studies in the Science of Meaning)”。 这本专著材料丰富,生动有趣,重点在词义的历史发展方面,兼顾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 全书共三编:1,讲词义变化的定律,介绍变异、扩散、类推等概念;2,讲如何确定词义,介绍释义、比喻、多义、命名等;3,讲词类、词序、组合规则等,涉及语法意义。 除了语言学的语义学,还有逻辑学的语义学,哲学的语义学,还有心理学家对语义的研究。 a,逻辑学的语义学是对逻辑形式系统中符号解释的研究,又称“纯语义学”,对象并非自然语言的语义。 b,哲学的语义学围绕语义的本质展开涉及世界观的讨论。“语义学”或“语义哲学”又是本世纪前半叶盛行于西方的至今仍有影响的一个哲学流派的名称。 c,心理学家研究语义,主要是想了解人们在信息的发出和接收中的心理过程。 d,语言学的语义学把语义作为语言(乃至言语)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方面进行研究,研究它的性质,内部结构及其变异和发展,语义间的关系等等。 布勒阿尔的书给语义的发展以重要地位,声称研究语义的变化构成了语义学。同时它把语义限制在“词语”的意义上,主要是词义上。这两个特点一直贯穿在他以后半个多世纪的若干代表性著作里。 继布勒阿尔之后,一部有世界影响的语义学专著是两位英国学者奥格登和理查兹合写,1923年出版的《意义的意义》(The Meaning of Meaning)。这两位学者还曾共同创制了后来遭到各种非议的“基本英语”(Basic English).

歧义现象的研究

英语中歧义现象的研究 摘要:本文从语言学角度,从语音、多义词、兼类词等方面,对由词汇产生的歧义进行简要分类。在语用学角度,通过例举日常生活中的大量例子,从不同方面深入探究了歧义在广告、笑话、文学作品中的积极效应,以及在合同纠纷、英汉互译中带来的消极效应。 关键词:英语;语义学;歧义;分类 歧义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在任何语言运用当中都会产生这种语义模糊的语言现象,因此对歧义的产生和形成加以研究有广泛而切实的意义。本文将就英语中的一些典型的歧义现象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运用语言,发挥语言歧义的积极作用,消除语言歧义的负面影响。 一、产生英语歧义的原因 在日常生活中,歧义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按照不同标准和角度,可作不同分类。(一)由语音产生的歧义 1.发音 在英语之中,有许多单词和词语都具有相同的发音。例如: ①/maidi?/,既可能是my dear,也可能是my deer。 2.停顿 ①They don't know how/good ice cream tastes. ②They don't know/how good ice cream tastes. 3.语音语调 英语单词有重音,句子也有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读音的轻重可能成为歧义现象产生的根源。英语的重音变化常引起词义变化,特别是复合词的重音变化。例如:blackboard(黑板),black board(黑色的板);greenhouse(温室),green house(绿色的房子)。。(二)由多义词产生的歧义 英语中,存在着大量多义词,极大地丰富了原有的词汇内容,若句子里某个词是多义词,就可能产生歧义现象。这种歧义现象普遍存在。例如:

英语习语解析——认知语义学视角

Vol.28No.3 M ar.2012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第28卷第3期(下) 2012年3月英语习语凝聚了英语民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是英语语言国家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体现了英语国家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学习英语习语可以成为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和了解英语语言文化的一扇窗.可是,英语习语却因其结构与语义之间的差异,涉及面广泛繁杂,大多与民族历史发展、地理环境、传统习俗、宗教信仰,神话传说有关,而使学生深感习语语义难以理解,难以记忆,用法难以掌握.认知语义学研究表明,语言的意义与人的认知经验密切相关,习语的意义也是在人类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通过一定的认知机制发展起来的,本文拟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出发来揭示英语习语的本质,并运用概念隐喻、转喻与常规知识等主要认知机制分析英语习语的语义.1 传统语义学对习语语义的阐释 传统语义学认为,习语是具有固定的结构,在语义和语法上能独立运用的词组.它的意义一般不能由各组成部分推断出来(王宗炎,1988).习语是独立于大脑理性思维和人类认知经验之外的抽象符号,它的本质是词汇,是语言系统的一个部分,而不是概念性的. 习语语义具有完整性,我们必须把习语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构成习语的各个词汇失去了它们独立的语义,正如构成单词的每一个字母一般,分开以后毫无意义可言.习语的意义不是构成它的各个单词的意义的相加;如果将其拆分开,尽管可以理解每个单词的意义,但是仍然无法理解这个习语的意义.比如,“I am under the weather ”一句中,un-der the weather 意指“unhappy ”,单从字面意思来理解,毫无无法解释,一个人怎么能“在天气之下”呢?这也正是传统语言学家从习语的语义整体性来研究习语的原因. 习语具有结构的固定性,一般不能用别的词来代替,即使是同义词也不可以,比如,have an axe to grind (另有打算),不能换成“have a hatchet to grind ”.还有,习语中冠词的用法,名词单复数的用法,动词的主动或被动形式等都是固定的,大部分都不能随便进行句法转换.传统语义学认为,习语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用法,是一种死喻,对于习语的学习就是死记硬背,模仿和记忆.2认知语义学视角下的习语意义阐释 2.1 习语是概念化的产物 针对传统的客观主义语义学观点,Lakoff &Johnson (1999)提出了基于体验哲学的认知语义观.他们认为人类的知识结构并非符号结构,也不能与客观世界直接对应,人类的知识结构,是概念结构,是人客观世界互动过程中逐渐获得.意义是基于体验的心智现象,是主客观互动的结果.意义需依靠原型范畴,概念化、意象图示来限定的.范畴、概念、推理和心智并不是外部现实客观的、镜像的反映,也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人们在对客观外界感知和体验的基础上认知加工而形成的.完全可以想象,我们的祖先是从认识空间和自身开始认识世界的.人们在经验和行为中形成了范畴和概念,与此同时也就形成了意义(王寅,2007).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习语也是人类认知和体验的结果.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语言和现实之间存在思维和认知这一中间层次,如果不依赖范畴知识、概念结构和认知方式,就无法接近现实.习语是人类概念体系的产物,不仅仅属于语言本身的问题.习语确实有它的特殊意义,我们应看到这些特殊意义正是来源于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而我们的概念体系正体现了这种认识.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以head 一词为例,the head of deparment,head of state,head of government,head of page,head of queue,head of a flower,head of stairs,head of a bed,head of a tape recorder,head of syntactic construction …在head 的所有例子中,所表达的概念都与“头”这一概念紧密联系,表达“the front part of …”或“the vitally important part ”. 比如,在英语中有大量这样以身体词汇概念,产生的习语,play it by ear(随机应变,见机行事),rack your brains (绞尽脑汁想),turn a blind eye (熟视无睹),a stiff upper lip (泰然自若,坚定不移),keep your mouth shut and your eyes open (多看少说),从这些习语的语义,可以看出人类的认知 英语习语解析———认知语义学视角 李红珍 (孝感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孝感432000) 摘要:认知语义学为我们提供了探索习语语义的新视角。传统的习语意义观认为习语是不可分析、任意的.认知语义学则认为习语是概念体系的产物,其意义有理据和可分析性.在英语教学中运用认知语义学理论解释和分析英语习语的语义,可以提高学生准确运用习语的能力. 关键词:习语;认知语义学;认知机制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 (2012)03-0250-02 250--

从词汇语义学角度对比分析《呼啸山庄》的中译

从词汇语义学角度对比分析《呼啸山庄》的中译 【摘要】滋生于欧美的当代比较语言学,并不一定能成功解决所有语言教学难题,但其重要性却不容忽视。文章从词汇层次,特别是从语义学角度的词义分类和动机方面对《呼啸山庄》的中译进行对比分析。此外,这项研究的局限性可为进一步作这方面的研究起一定的铺垫作用。 【关键词】对比分析《呼啸山庄》语义学动机词义分类 词汇的对比研究包括分析词态学和语义学。本文从后者,即语义学的角度出发,对《呼啸山庄》的中译进行对比分析。语义学是法国语言学家Michel Breal 1984年在美国举行的一 次研讨会上提出来的,六年后英文本《语言学》出版。Breal 在书中首次对语义学的研究从目标和方法角度作出了系统 分析。语义学被确立为一门分支学科后,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早期语义学、语源学、结构语义学和多元语义系统研究。与传统语义学不同,现代语义学注重对词汇语义学和句法语义学的研究。本文把重点放在词汇语义学上,这对于从词汇角度对比研究《呼啸山庄》的中译很重要。 许余龙曾对比较语言学这样下定义:比较语言学是一门针对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进行有系统的共时描述,旨在为与语言相关的活动确定它们之间的相似和相异之处,并找

出这种相似和相异含义的语言学分支。这为一些语言学家所接受,比较语言学也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开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国内外的语言学家们关注过或一直重视着比较研究这一课题,如赵元任、吕淑湘、刘糜庆、王宗言、许国璋和B.L.Worf,Robert Lado(1957), Catford, Holmes, Hatim。《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英文原版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艾米莉?q勃朗特的作品,艾米莉?q勃朗特因所写小说的独特而被英国著名小说家和评论家William Somerset Maugham 称为十大杰出人物之一,中国大陆上出现了三种中译版本,其中以杨苡和张玲、张扬两种译本最为流行,本文选这两种译本作为对比研究的对象。 一、文献回顾 1、词义的分类 毋庸置疑,现代语义学的研究目标是词汇意义,而词义是难以定义和分类的。根据现代朗文英语词典,“meaning”(意义)一词指的是:①意思;含义。②重要性;价值;意义。 ③意味深长的。[1]684本文在此采用第一种定义。一般而言,西方语言学界对词义有三种典型的分类。Grice从应用语言的角度把语义分为四种类型:永恒意义、应用永恒意义、场景意义和说话场景意义。而Kitty则在Grice的研究基础上把句

认知语义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目标及方法之一

分支。小学主要由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组成。训诂学实际上就是研究语言意义变化的学科。中国历史上被称为“训诂学的鼻祖”的著作是《尔雅》,它实际上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分类词典。它由叙篇(已亡)、释诂、释言、释训、释宫、释亲、释官、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等十九篇组成。《尔雅》对古代词语变迁的轨迹记载和解释得特别清楚。例如《尔雅·释天》在对几个与“年”有关的同义词的解释时指出: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训诂学的另一部重要著作是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其重要贡献包括:(1)据部首将文字的形体分为540部;(2)用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法则来解释字形;(3)用以形说义的方法来解释字的本义,用”读若”和形声声旁来说明字音等。(陆宗达,2002) 在欧洲,现代语义学的发展一方面与修辞学、语文学有关,另一方面与19世纪后半期兴起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密切相关。早期的语义学就主要研究语义变化的类型、方式和原因。1883年,法国语文学家Breal发表的一篇论文把语义学这一新学科的目标明确规定为研究意义的变化及其原因,并根据逻辑学和语文学等标准对意义变化的方式和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类。 20世纪的前30年间,语义学逐渐摆脱了传统修辞学中X畴概念的束缚,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文明史等邻近学科吸取营养,对语义变化过程和变化的原因进行了研究。 20世纪上半叶,现代语义学受到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深刻影响。结构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是,语言的共时状态是一种有组织的结构系统,其中的成分互相依赖,个体的意义取决于它与系统中其它个体的关系。语义学家们把这一原理应用到了意义变化的研究中。其中杰出的代表是德国的Jost Trier。他通过对德语中有关“知识”词语的

从语义学角度分析英语中的词汇歧义现象-2019年教育文档

从语义学角度分析英语中的词汇歧义现象 摘要:歧义是存在于古今中外所有语言中的一种常见的语言学现象,是语言结构形式与其意义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语言学家认为一个词或一个句子的含义模糊现象,或者存在两种或多种意义解释的现象称之为语言歧义。由于英语的词汇量很大,语法又比较灵活,语言歧义现象在英语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本文从语义学角度对英语中的词汇歧义现象进行分类讨论,分析引起歧义的各种因素,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引言 语义学,也可以称为“语意学”,是涉及计算机科学、自然语言处理、语言学、心理学、逻辑学以及认知科学等诸多领域的学科专用术语,以自然语言涵义为对象,以对语言的结构、性质以及相互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为主要内容。歧义的“歧”是指“不一致”,“义”指的是意义。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歧义现象是指在语言交流过程中对一个词或一个句子的意思有不同的理解,可以作两种或多种解释”①。歧义在语言运用中是不可避免的,正如美国语言学家Kaplan曾说:“歧义是语言中反常的通病”②。因此,研究语言中的歧义现象,不仅能促进语言学理论的发展,还能有效避免语言歧义在交流中造成的误解和障碍,从而提高语言交际的准确性、严密性。因此,从语义学角度深入探讨歧义现象具有极大研究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二、词汇歧义现象分析 2.1 多义词歧义 多义词指具有二个或二个以上意义的词。在句子中,多义词的出现往往使句子产生歧义。美国语言学家G.L.Brook曾说:“一词多义是歧义的语言基础”③。把一个多义词用在特定的语境中,通常情况下它不会产生歧义。但是,如果一个多义词的几种意义在同一个句子中都能成立,那么,此句就有了歧义。例如“Are you engaged?”一句既可以理解成“你忙吗?”又可以理解成“你定婚了吗?”。 2.2 同形异义词歧义 同形异义词是指那些拼写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同形异义词并不是同一个词,它不同于多义词,而是有着不同词源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形式相同,但是意义不同的一种语言现象。同形异义词又可以分为:同音异义词、同形同音异义词及同形异义词三种形式。例如:Im More satisfied.Ask for more.这是摩尔牌香烟广告,该商标的同音同形异义词是英语中一个常用的与数量有关的形容词。 为什么我们能同时处理多个意义而不产生混乱呢?认知语义学中的家族相似性理论能够说明其原因,“家族成员中具有某种相似特征:体态、相貌、眼睛的颜色、步态和气质都有一些相似和重叠地方”④。人们凭直觉既可准确判断某人属于某一家族,又可识别其家族成员之间的细微差别。世界是由无限种类

Talmy认知语义学(沈家煊)

L. Talmy 2000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2 vol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第一卷 Concept Structuring Systems 概念结构系统 第一部分语言中概念结构的基础 第一章语法与认知的关系 一句话在听者头脑中引发一个“认知表征”(cognitive representation),即CR,语言的两个分系统——语法和词汇——分别界定CR中的不同部分:语法界定结构(structure),词汇界定内容(content)。 语法成分界定的各种概念是一个极其有限的集合,是一个成分有限的系统,但它们构成的是语言的“基本概念结构系统”(Fundamental conceptual structuring system),即为语言这一认知系统提供一些有高度选择性的概念结构“图式”或“框架”(Schematic framework)。语法因此决定语言这一认知系统的概念结构。 语言这一认知系统的概念结构与其他认知系统(如视觉、推理)的概念系统有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也是我们要研究的对象。 语法与词汇的定义与意义无关,是按形式标准定义 开放类(词汇):实词和复合词组 封闭类(语法):显性的和具体的,包括黏着的(-ed)和自由的(even);隐性的和抽象的,包括“名、动、主、宾、词序、构式”。 由语法界定的概念——语法概念——的性质(区别于词汇概念) 1.语义上受限制 范畴有限:有数范畴,没有色范畴。 范畴的成分有限:有单数、复数、双数、少量数,没有奇数偶数,dozen数,没有no, some, many, most, all等自由形式表达的数范畴。 2.语法成分的所指具有指称的拓扑性(topological reference),非欧几里德性。 拓扑性:图式保持不变(橡皮泥变形后画在上面的几何图形保持不变) This speck is smaller than that speck. This planet is smaller than that planet. This和 that,比较句表达的大小远近关系,都与对象的绝对大小和距离的远近无关。 图式: 。。 The ant crawled across my palm. The bus drove across the country. across界定的概念图式: I swam across the lake. 与lake的大小形状无关(shape neutral, magnitude neutral) 一张纸团成一团后仍然叫它“一张纸”,这是量词的拓扑性。 大部分语法成分所指的概念具有拓扑性或准拓扑性:点、线、在…处、在…里、域、边、分割、单数、复数、同、异、邻接、对应、分布方式

从语义学的角度分析广告语中的歧义现象

2010 年 1 月
ISSN 1009-5039
hwsy@https://www.doczj.com/doc/2311128772.html,
Overseas English 海外英语 https://www.doczj.com/doc/2311128772.html,
Overseas English 海 外 英 语
Tel:+86-551-5690811 5690812
从语义学的角度分析广告语中的歧义现象
周 燕
(广东工业大学 商学院, 广东 广州 511495 )
摘要:歧义是一种常见的语言学现象,它指一个词或短语有多个不同的意义。 歧义在广告中广泛应用。 该文试从歧义的定义、歧义的 分类以及歧义在广告中的作用等方面分析歧义在广告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其有用性。 关键词:歧义;一词多义;广告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39(2010)01-0147-02 义之间有历史渊源,这样的多义就是一词多义 ,以 下 是 一 个 典 型例子:Spoil yourself and not your figure. 这 是 Weigh-watcher 冰 淇 淋 公 司 专 为 减 肥 者 设 计 的 冰 淇 淋的广告。 “spoil oneself ”指尽情享受,“spoil one's figure ”指身 材变胖。 该广告的意义在于说明 Weigh-watcher 冰淇淋味道好 又不会让人变胖。 天仙牌风扇的广告:“吹出来的名牌”。 此 处 的 “吹 ”为 一 词 多 义 ,它 有 两 种 含 义 :“吹 风 ”和 “吹 牛”。 电风扇厂家的意旨显然不在后者,不 过 通 过 有 意 制 造 歧 义可以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1 定义及其语言学意义
歧义指一个词或短语有多于一个 意 义 , 通 常 提 供 其 他 信 息可消除歧义。 以 下 是 一 个 歧 义 的 例 子 :I promise I'll give
you a ring tomorrow. “giving someone a ring ”的意思可以是给某
人打电话。 但是,很明显上句话中的“ring ”还可以 指 手 上 带 的 首饰,因此这是一个歧义句。 对意义的解释是理解歧义的关键。 “什 么 是 意 义 ”这 个 问 题历来是语言学家、修辞学家和心理学家共同关心的问题。 伍 谦光教授在其《语义学导论》中这样说:“意义是 语 言 和 世 界 之 间的联系,我们用语言来传达信息或表达意愿” [1]。成功的交际 在于双方对信息的理解, 这里的 “信息” 就 是 我 们 所 说 的 意 义。 但是,交际意义和字面意义通常不一样,我们所说的意义 应该包括字面意义和话语意义两个方面。 Sperber 和 Wilson 在 他 们 的 《关 联 理 论 》中 [2],都 从 语 用 角 度 对 歧 义 有 类 似 的 论 述 。 因此,说话者有时有意使用歧义句来达到某种特殊的目的。 正 是意义的不确定性使我们的语言充满活力。 因此,人们非但不 避 免 歧 义 ,而 且 将 其 广 泛 应 用 于 文 学 、政 治 、法 庭 辩 论 以 及 幽 默等场合 [3]。
② 同音同形异义:它是指一个词有多个意义。它和一词多
义 的 区 别 在 于 :首 先 ,这 些 意 义 之 间 没 有 什 么 规 律 ,意 义 之 间 不具有相互推断性;其次,这些意义缺乏一个中心意义。
I'm More satisfied. Ask for more. 这 是 摩 尔 牌 香 烟 广 告 ,该
商标的同音同形异义词是英语中一个常用 的 与 数 量 有 关 的 形 容词。 再看看下面这些例子。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 东风汽车广 告 ) ”,和“春兰,盛开在妩媚的春天 ( 春兰空调机 ) ”都使用了与上 面类似的手法。 还有如“要想皮肤好,早晚用大宝 ”,“早 晚 ”既 指早上和晚上,又指迟早。 为什么我们能同时处理多个意义 而 不 产 生 混 乱 呢 ? 认 知 语 义 学 中 的 家 族 相 似 性 (family resemblance )理 论 能 够 说 明 其 原因,“家族 成 员 中 具 有 某 种 相 似 特 征 :体 态 、相 貌 、 眼 睛 的 颜 色、 步态和气质都有一些相似和重叠地方 [5]”。人们凭直觉既可 准确判断某人属于某一家族, 又可识别其 家 族 成 员 之 间 的 细 微差别。 世界是由无限种类繁多,性质、形状 和 颜 色 各 异 的 物 体组成的。 我们不是单个逐一地认识世界,而是按照群体去认 识。 也就是说,我们认识世界的方法是范畴化。 Labov 曾经说 过,“如果语言学是关于任何问题的研究,那就是范畴。 即研究 如何通过对各自不同的单位或单位群进行 范 畴 化 将 意 义 转 化 为声音”[6]。
2 歧义在广告语中的重要性
广告在现代高度商业化社会具有 至 关 重 要 的 作 用 , 对 人 们的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广告商力图用广告来影响消费者, 因此广告文体应运而生。 由于消费者不愿 花 较 长 时 间 来 研 读 广告, 广告必须能在较短时间内抓住读者 的 注 意 力 并 说 服 他 们。 广告语言同样不能回避歧义,一个好的广 告 必 须 具 有 “销 售力”,即勾起人们的购买欲望;同时还要具有 “记 忆 价 值 ”,即 让人们能记住它。 在广告中恰当使用歧义 能 增 强 广 告 的 销 售 力及记忆价值 [4] 。
3 广告语中歧义的分类及作用
在这一部分, 我将具体分析歧义 是 如 何 增 添 广 告 的 魅 力 的。 总的来说,歧义可以分为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
1) 词汇歧义: 词汇歧义可以分为一词多义和同音同形异
义。
2) 语 法 / 句 法 歧 义 :语 法 歧 义 指 一 个 句 子 能 进 行 多 种 语 法
分析的性质。 出现语法歧义时可能一个词 有 两 种 词 性 或 一 个 句子含有多个同音同形异义词。 下面是一些例子:
① 一词多义:如果一个词有几个不同的意义,并且这些意
收稿日期:2009-12-18
本栏目责任编辑:谢媛媛
语言学研究
147

认知语义学的六个基本特征

认知语义学的六个基本特征 摘要:本文综述概括了认知语义学的六个基本特征,以期更好地了解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内涵与理论效力,并运用到实际的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它们是:意义即概念化、意义的主要基础是感知、语义成分基于空间和拓扑物体、基本认知模型是意象图式模型、语义是句法的基础并且部分地决定句法、概念具有原型特征。 关键词:认知语义学;基本特征;理论效力 Abstract: The paper reviews the six basic tenets of cognitive semantics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what cognitive semantics is and what it can do in the research of language and cognition. The six tenets are: semantics is conceptualization, meaning is perceptively grounded, semantic elements are spatial or topological elements, cognitive models are primarily image-schematic, semantics is the basis for syntax which is at least determined by semantics, concepts show prototypical effects. Key words: cognitive semantics; basic tenets; theoretical power Title: The six basic tenets of cognitive semantics 1. 引言 语义学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两个传统:客观途径和认知途径。客观途径认为,语言表达式的意义是客观外部世界中的某物,即句法结构向客观世界(包括可能世界)物体的映射,因而常用真值条件来定义。那么,语言的意义与语言使用者没有关系。而认知途径认为,语言表达式的意义即心理实体,是语言构成成分向认知结构的映射。语义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是次要的,而且只有在认知结构确定下来以后才能确定下来。那么,意义独立于真值。外部世界的作用只有在考察认知结构与它的关系时才被考虑进来。 根据Talmy(2000:5)的论述,认知语义学研究概念内容及其在语言中的组织方式。概念内容不但包括意念(ideational)内容,还包括情感、感知等体验内容。认知语义学作为认知语言学的最重要部分,它的一些基本主张也就是认知语言学的基本主张,可以概括为六个基本特征。下文将分别讨论。 2. 意义即(认知模型中的)概念化 这一命题标志着认知语义学同传统语义学的根本分歧。传统语义学的基本取向是客观主义。客观主义的认知观和语言观可以表述为(Lakoff 1987;163): 客观认知:思想是抽象符号的操作。符号的意义对应于外在世界的实体和范畴。因此,大脑可以表征外部世界,折射(mirror)自然。 客观概念:概念是表达下面两种关系的符号:1)符号与概念系统中的其他概念有关联;2)与客观现实世界或可能世界的实体和范畴相对应。 传统语义学认为,语言的意义总是与可能世界相联系,如命题是可能世界与真值的函数。 认知语义学认为,意义存在于脑海中,即语言的意义是语言表达式向认知或心理实体的映射。这一观点否定了真值条件在确定语言的意义中的首要地位。相反,由于真值是认知结构与世界的关系,那么,语言表达式的真值就是次要的了。 但是,意义即概念化的观点不同于Fodor的思维语理论,虽然他也是用心理实体来表征语言的信息。Fodor的思维语理论指的是,说话人根据一组内在的规则计算语言的推理并形成语言回应。构成思维语的心理实体形成语言,语言的句法结构由一组组递归性规则管辖。事

分解语义学与认知语义学的对比分析

作者简介:蒋勇(1966— ),讲师,语言学博士,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神经语言学,文学收稿日期:2000103126(修改稿) 2000年第7期 总第135期 外语与外语教学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2000,№7Serial №135 分解语义学与认知语义学的对比分析 蒋 勇 (复旦大学外文系,上海 200433) 提 要:本文对比分析了两种主要的语义学流派。分解语义学认为语义就在言语容器之中,语义与认知者的百科知识 和理解过程无关。认知语义学吸收分解语义学认为概念可以解析的观点,提出语义与认知者的概念结构和解读策略有关。依据这种认知论,本文提出言语信号在与认知者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发挥借代的功能。 关键词:分解语义学;认知语义学;框架理论;言语的借代功能 Abstract :This paper offers contrastive analyses of two main schools of semantics.Decompositional Semantics proposes that meaning is objectively right there in the linguistic container and that meaning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cognizants πencyclopedic knowledge and their understanding.Cognitive Semantics incorporates the idea of Decompositional Semantics that concepts can be dismantled ,and argues that meaning is relative to cognizants πconceptual structures and processing strategies.Based on this cogni 2tive point of view ,this paper finally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language plays a metonymic function in its interaction with cognizants πconceptual systems. K ey words :decompositional semantics ,cognitive semantics ,frame theory ,metonymic function of language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0)07-0002-04 1.Katz 的语义分解理论简介 较早在生成语法框架内进行语义分析的的方法是成分分析法(Componential Analysis )。(Katz &Fodor ,1963;Katz &Postal ,1964;Katz ,1972)我们将以Katz 的分解语义学(Decompositional Semantics )为主要评述对象。该理论的两个最主要的观点是: 语义规则的生成性:语义规则如句法规则的原理一样,是循环规则。如同用有限的句法规则解释无限多样的句子结构的思路一样,分解理论也是用有限的语义规则通过循环反复使用,可以生成无限多样的语义结构。 语义的构建性:句子的语义是通过语法和语义规则从词、词组到句子层层累建起来的。 Katz 的分解理论从这两个观点出发,建构复合句子的语法成分和语义词典的规则。Katz 的理论有三大目标: (1)确定词项的语义; (2)给出由词语的意义到词组的意义,再由词组的意义到句子的意义的建构规则; (3)用一种分析所有语言都适用的元语言(metalan 2 guage )来进行语义分析。上述的第一个目标通过给词项建 立语义词典得到实现。第二个目标通过投射规则和选择限制将词语的语义组合成句子的语义而得到实现。第三个目标试图使用一种分析各种语言时通用的语义成分(semantic components )或语义原初元素(semantic primitives )得以部分实现。这三大目标的具体实现方法如下: 1.1 Katz 的语义词典让我们用“bachelor ”来观察Katz 的语义词典。(Katz &Fodor ,1963;Katz &Postal ,1964)“Bachelor ”的词典信息包括如下: bachelor {N} a.(human )(male )[one who has never been married ](单身汉) b.(human )(male )[young knight serving under the stan 2dard of another knight ](青年侍从骑士) c.(human )[one who has the first or lowest academic de 2gree](学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