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框架语义学的理论基础

框架语义学的理论基础

框架语义学的理论基础
框架语义学的理论基础

框架语义学的理论基础

xxxx

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

摘要:

框架语义学作为认知语言学发展的一个分支,为我们理解语言中词语的意义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本文着重阐述了以经验主义哲学和皮亚杰(J. Piaget)的建构论为哲学基础的框架语义学,其在理论方面,基本继承了菲尔谟(Charles J. Fillmore)格语法的基本思想,是格语法的系统化、具体化。

关键词:

格语法;框架语义学;框架

Abstract:

Frame Semantics as a major branch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which provides us a new viewpoint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word, and this paper mainly express basic philosophy of Frame Semantics which based on Empirical philosophy and J. Piaget?s Constructivism, on the aspect of the theory, it inherits the basic idea of Case Grammar.

Key words:

Case Grammar; Frame Semantics; Frame

1.引言

在20世纪70年代末,Charles J. Fillmore在格语法(Case Grammar)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并发展了框架语义学(Frame Semantics),它是一种通向理解及描写词语和语法结构的意义的途径。为了理解语言中词语的意义,我们必需先具备概念结构,即语义框架的知识,为我们提供词语的意义以及在话语中使用的

背景和动因。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国内外的学者对框架语义学也不乏研究,如Atkins B

(1995)研究了在框架语义学词典中例子的作用;Fontenelle T

(2000)则认为应为框架语义学提供一个双语词汇数据库;国内的学者如钱德明、周庆芳

(2005)研究了框架语义学在英语词汇中教与学的启示;俞晶荷

(2008)则研究了在框架语义学角度下的翻译研究;然而众学者对于框架语义学理论基础进行专门研究的却很少见,本文认为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追溯其根源,了解其基础,对于日后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该学科能起到很好地促进作用。

2.框架语义学理论的理论基础

框架语义学作为格语法理论系统化的发展,其哲学基础与格语法一样,都是以经验主义哲学为依托,除此之外,在心理学研究方面,它还吸收了皮亚杰在建构论方面的主张,两者的结合,最终构成了框架语义学的哲学基础。

2.1框架语义学的哲学基础——皮亚杰的建构论

在心理研究史上,对待智能来源问题上存在着天赋论(innatism)和建构论(constructivism)两大派别。乔姆斯基推崇天赋论,认为人的智能结构和认知能力是人脑天生就有的。而有别

于预成论或天赋论,建构论中的代表人物皮亚杰(J.Piaget)则提出了相互作用论(interactionism),认为认知来源于后天的经验和实践活动。思维的结构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主体不断地自行建构而成的。因此,他既反对外因论,又反对内因论,而主张内外因结合论。在心理学中他主张后成论,即人的认识是出生以后内外因相互作用及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2.2框架语义学的哲学基础——经验主义的哲学观

任何一种语言都要依托一定的哲学基础,框架语义学作为认知语义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哲学基础同样是经验主义哲学。经验主义强调经验在人的认知和语言形成、发展中的作用。

这里所说的“经验”不是个体的自我,由于自己的经历而获得的一些偶然性的经验,而是我们整个人类在地球上共同生活所获得的共同经验,这些经验是人类思维中意义产生的理据,语言的意义是基于经验感知的。Lakoff &Johnson

(1980)指出:

“概念是通过身体、大脑和对世界的体验而形成,并只有通过它们才能被理解。概念是通过体验(embodiment),特别是通过感知和肌肉运动能力而得到的”。认知和意义归根结底是基于身体经验的, Herder

(1772)在《论语言的起源》一书中就曾说到:

“语言是通过人的感官和知觉形成的!有无数的事实证明,在所有的民族、国度和环境里,语言都萌芽于理性之中并随着理性的成长而成熟起来!”他强调说:

“语言并非先验之物,而是感性活动的产物,所以,语言起源问题只能用经验的、归纳的方法来解答”;“一切观念都只能通过感觉形成,不可能存在任何独立并先存于感觉的观念。语言是理性的映像。”由此可见,语言主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在对世界体验的基础上经过认知加工逐步形成,是主客观互动的结果。

2.2框架语义学的理论来源---菲尔谟的格语法

在1968年,Charles J.Fillmore在他的题为“Casefor Case”的一篇论文中首次提出“格语法”。这是一种从TG学派中分裂出来的对Chomsky 标准理论(ST)所作的一种修正的理论。

Chomsky的标准理论是以句法结构为主,语义为辅的理论,而格语法则以语义为主、句法结构为辅。前者认为表层和深层结构各有各的主语、宾语,而后者认为主语和宾语等只是表层中的关系,深层中的动词和名词的语义关系是格关系(case-relation),一切语言中都存在普遍的“格关系”或“格功能”(case-function)。

Fillmore的早期格语法理论是用格角色这个平面把句子所描述的事件跟句子联系起来,直接用格去解释句子的语义和句法现象。这种方法比较简捷,可是一旦用来全面、细致地描写自然语言,就遇到不少问题,特别是格的数目和变异得增多,于是出现了二期理论。二期理论是对一期理论的修正和补充,“Fillmore认为句子描述的是场景(scene),场景中的各参与

者承担格角色。通过透视域(perspective)的选择,一部分参与者进人透视域,成为句子的核心(nucleus)成分,每一个核心成分都带有一个(深层)语法关系(grammatical relation)。

其他参与者不一定能进入句子,即使出现在句子中,只能成为句子的外围(periphery)成分。

这样,每一个句子就有格角色和语法关系两个平面,这两个分析平面把句子跟它所描述的场景联系起来,解释句子的语义和句法现象。”(转引自杨成凯,1986)

框架语义学是从它的早期理论----格语法(Case Grammar)发展而来的,作为格语法体系的发展和延伸,我们可以将它作为格语法理论的第三阶段来看待[14]。框架语义学中的很多重要术语大多是从早期的格语法理论中发展而来,我们可从以下几个重要的概念比较中体会出来:

2.2.1框架(frame)

Fillmore 的“框架”观念是逐渐发展成熟起来的(Fillmore, 1982:111-137)。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Fillmore 将“框架”的概念引人语言学,而在当时,这一术语所代表的是“任何与现场情景相关的语言学选择的体系,其中最简单的即是词的集合,但同样包括语法规则或语言学范畴的选择”(Unger

&Schmid,2001:208)。这意味在二期格语法理论中,“框架”一词等同于所谓的“场景”相关的语言学选项。后期,在《“格”辨》(Fillmore, 1968)中,Fillmore 提出了“作为…概念框架?来理解的格的体系”。他指出,有两个基本特征跟动词在句子中的分布相关:

第一是“格框架”(Case frame),即底层结构配价;第二是“框架特征”,即具体动词的规则特征(Fillmore,1968[2002]:

34- 40)。“格框架”和“框架特征”是对底层语义结构及其相关场景的描写,每一个“格框架”都是一个高度概括的抽象场景。因此,当格语法发展到框架语义学阶段的时候,Fillmore 也就很自然用“框架”这一术语来表示与概念抽象场景相关联的理论。于是,在1982年,Fillmore正式提出框架语义学(Frame Semantics)。

2.2.2场景(scene)

在二期格语法理论中,Fillmore提出了一则重要的概念即“场景”,他认为“意义是联系着场景的”(Fillmore,1997b:84)。这里的“场景”一词指视觉形象,还指任何一个具有一体性的独立的知觉、记忆、经历、行动或物体。有一些场景是由别的场景组成的;有一些场景则不可分解,只能通过指示或经历去认识,不能加以解释。伴随着框架语义学的产生,“场景”概念也演变成了框架语义学中重要的术语“概念结构”:

即人们只有通过对真实场景的反复体验,才能在大脑中形成“概念结构”。

2.2.3底层结构(underlying structure)

格语法中的“底层结构”发展成了框架语义学中的“概念结构”。和“底层结构”一样,“概念

结构”表达的仍然是与动词相关的语义角色及语义角色之间的关系。(转引自陶明忠、马玉蕾2008)

2.2.4核心成分与外围成分(nucleus & periphery)

格语法中的语义格/语义角色在句法表现上分为“核心成分”和“外围成分”。它们在框架语义学中被称为“参与者”和“道具”,在语义框架中体现为“核心框架元素”和“非核心框架元素”。

(转引自xx、xx2008)

3.框架语义学的理论与应用

框架语义学认为,为了理解语言中词的意义,我们头脑中必需先有一定的概念结构,它能够为我们理解词语的表达提供背景知识,即语义框架知识

(Johnson et al,2001)。框架可以是任何一个概念体系,其中的概念之间相互关联,要理解这一体系中的任何一个概念,就必须理解整个概念体系,介绍任何一个概念都会激活所有其它概念。在框架语义学中,一个词代表一个经验范畴,而该范畴可以用在许多不同的语境中,这些语境由一个典型用法的多个方面所决定。典型用法就是指背景情境跟定义的原型的匹配。框架语义学的研究揭示,一个语言社团创造了由词所代表的范畴以及创造了范畴来对词义进行描写(Fillmore,1982)。

框架作为人类认知构建的一种手段,为词在语言中的存在及话语的使用提供了背景和动因。根据框架语义学对词项的描写,我们可以把属于不同类型框架的词项编成不同的组合,这种词汇组织编排与传统的字典不同,它是将“词条”定义从单一的词汇层转到框架语义学层面,使字典使用者可以通过理解该词汇的知识结构背景,更好地理解这一框架内词与词之间的关系。这意味着在框架语义描写的基础上,对单个词项意义的理解能促进我们更直接地理解所有属于该框架的词项(Boas ,2001)。除了能够用来编撰字典、阐释词汇、句法和语义现象以为,框架语义学还可用于第一语言习得、外语学习和教学等其他领域。

4.结论

框架语义学作为一种认知语义学,把“框架”这一概念的认知结构引入语义学,为我们认识词汇意义和语法句式提供了认知层面上的解释。同时,它也是一种编撰双语字典和语料库的组织构造方法。近十几年来,美、英、法、德、日等国家都投入巨资,相继建立了规模较大的语料库。我国从1990年开始建立大型的国家级语料库即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以适应词典编纂、办公自动化、中文信息处理等需要。目前,该语料库的标注字符数已达5000万字,其规模、加工精度、平衡性、加工技术等多方面都达到了国内外领先水平。

参考文献:

[1] Atkins, B. 1995. The role of the example in a frame semantics dictionary. In Shibatani, M, Thompson, S (eds),Essays in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in Honor of Charles J.Fillmore.Amsterdam/Philadelphia,Benjamins,pp 25-42.

Lancaster University Center for Computer Corpus Research on Language.

[3]Fillmore,C.J.1968.TheCase for Case[A].In E.Bach &R.T.Harms,eds.,Universals in Linguistic Theory.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Pp. 1-88.中译文:

胡明扬译,2002[1980],《“格”辨》。北京:

商务印书馆。原载1980,《语言学译丛》第二辑。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117页。

[4] Fillmore, C. J. 1982. Frame semantics [A].In the Linguistic society of Korea (ed.). Seoul:

Hanshin.中译本:

詹卫东译,2003,框架语义学。《语言学论丛》第二十七辑。北京,商务印书馆。

[5]Fillmore,C.J.1977b.Topics in lexical semantics.In P.W.Cole,ed.,Current Issues in Linguistic Theory .Bloomington, I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6] Fontenelle, T. 2000. A Bilingual Lexical Database for Frame Semantic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xicography :232-248.

[7] Herder J G. 1999.论语言的起源[M] .姚小平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

[8] Johnson C, Fillmore C, Wood E, Ruppenhofer J,Urban M,Petruck M,Baker C. 2001.The FrameNet Project:

Tools for lexicon Building [M]. Berkeley:

International Computer Science Institute.

[9]Lakoff ,G . & M. Johnson.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0] Unger, E. & Schmid, H. J. 2001.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M] . New York:

Addison WesleyLongman Ltd.

[11]钱德明,周庆芳,2005。框架语义学对英语词汇的教与学的启示。苏州教育学报

(2)。

[12]俞晶荷,2008。框架语义学角度下的翻译研究。中国俄语教学

(3)。

[13]杨成凯,1986。Fillmore的格语法理论(下)。国外语言学

(1)。

[14]杨成凯(2002[1986]:137-8)根据是否使用深层语法体系平面来解释语义和句法现象,把格语法理论分为“初期格语法理论”和“二期格语法理论”,本文接受这种划分。

从语义学角度谈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从语义学角度谈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摘要:语言学家普遍认为, 歧义现象是指一个句子的含义模棱两可, 可以作两种或多种解释。歧义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存在于一切自然语言之中。本文尝试从语义学角度对汉语中的歧义现象进行分析,对引起歧义的各种因素进行剖析,指出歧义在实际的语言应用中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消除歧义的手段。 关键词:语义学,汉语歧义,歧义成因,消除歧义 一、文献综述 语义学是研究语言意义以及语言表达之间的意义关系的学科。语义学研究自然语言的语义特征;它把语义作为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去研究,探讨它的性质、内部结构及其变异和发展以及语义间的关系等。 “语义学”这一术语是由法国语言学家Michel Breal 在1893 年首先提出来的。1897 年,Breal 编著的《语义学探索》一书问世,标志着今天所理解的语义学开始逐步形成。1900 年,这本书被译成英文,书名为Semantics : Studies in the Science of Meaning。这本书是第一部语言语义学著作,其研究的重点在词义的历史发展方面,兼顾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随后,语义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语义学在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50 年代逐步显露发展势头,从70 年代起才获得了充分的发展。随着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开始关注和研究语义学,发表关于语义学的著作,语义学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体系。 近十年来,现代语义学呈现出多学科、跨学科、多纬度和多层次的几个显著的特点。如果说传统的语义学研究主要局限在词汇意义层次的话,现代语义学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对语言意义的多层次的考察。笔者经过对近十年的文献研究发现,认知语义学和规范语义学是当代国际语义学研究的两大主流取向。认知语义学就是在认知学的框架内研究语义,对心智进行经验性的研究,它对传统形式语义学的外部缺陷有着深刻的认识,是当代一个热门的研究方向。规范语义学的核心概念是形式体系,即一种抽象的模型结构,模型的抽象性意味着广泛的语义空间,进而彰显出语义自身的自由度。从蒙塔古最初建立规范语义学到后来克里普克等人的继续发展,出现了诸如类型理论,模态理论范畴语法,博弈语义学等新的学说,特别是后来帕蒂等人对蒙塔古语义学的不断完善,充分表明了规范语义学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而国内近十年的语义学研究也遍布了语言研究的各个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对认知语义学的研究,例如张辉的《认知语义学述评》;对框架语义学的研究,例如陶明忠、马玉蕾合著的《框架语义学———格语法的第三阶段》;语义学在对隐喻的研究中的应用,例如于莹的《认知语义学框架下的隐喻研究》;对语义学与语用学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例如康灿辉的《试论语义学与语用学的互补性》;对语义学的实际应用的研究,例如王向君的《浅谈语义学与语法教学》。而对于歧义现象的语义学研究主要是对英语中的歧义现象进行研究,例如高桂莲、陈颖、王海岩合著的《对英语歧义现象的语义分析》,却鲜有对汉语中歧义现象的语义分析。所以本文尝试从语义学角度对汉语中的歧义现象进行分析,对引起歧义的各种因素进行剖析,指出歧义在实际的语言应用中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消除歧义的手段。 二、歧义的成因 语言学家普遍认为, 歧义现象是指一个句子的含义模棱两可, 可以作两种或多种解释。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 而不是人们根据科学规律创造出来的, 因此, 不论哪种语言都存在大量的歧义现象。引起歧义的原因有很多,下面笔者将对歧义的主要成因进行分类和剖析。 (一)、语音歧义 汉语中的语音歧义多是由于汉语的一个音节可以对应多个不同的语素引起的,一般存在于口语中。语音歧义主要可以分成以下三种情况。 1、同音字引起的歧义 例句:甲:“请问您贵姓?” 乙:“免贵姓zhang。” 在这个例句中,zhang既可以是“张”,也可以是“章”。在汉语中,有很多读音相同但拼写和意义不同的汉字,因此容易产生语音歧义。 2、一词多音引起的歧义

语义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作为语言学一个分支的语义学 语义学的建立以法国学者米歇尔·布勒阿尔1897年7月出版《语义学探索》为标记。 该书1900年翻译为英文“语义学:意义科学的研究(Semantics:Studies in the Science of Meaning)”。 这本专著材料丰富,生动有趣,重点在词义的历史发展方面,兼顾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 全书共三编:1,讲词义变化的定律,介绍变异、扩散、类推等概念;2,讲如何确定词义,介绍释义、比喻、多义、命名等;3,讲词类、词序、组合规则等,涉及语法意义。 除了语言学的语义学,还有逻辑学的语义学,哲学的语义学,还有心理学家对语义的研究。 a,逻辑学的语义学是对逻辑形式系统中符号解释的研究,又称“纯语义学”,对象并非自然语言的语义。 b,哲学的语义学围绕语义的本质展开涉及世界观的讨论。“语义学”或“语义哲学”又是本世纪前半叶盛行于西方的至今仍有影响的一个哲学流派的名称。 c,心理学家研究语义,主要是想了解人们在信息的发出和接收中的心理过程。 d,语言学的语义学把语义作为语言(乃至言语)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方面进行研究,研究它的性质,内部结构及其变异和发展,语义间的关系等等。 布勒阿尔的书给语义的发展以重要地位,声称研究语义的变化构成了语义学。同时它把语义限制在“词语”的意义上,主要是词义上。这两个特点一直贯穿在他以后半个多世纪的若干代表性著作里。 继布勒阿尔之后,一部有世界影响的语义学专著是两位英国学者奥格登和理查兹合写,1923年出版的《意义的意义》(The Meaning of Meaning)。这两位学者还曾共同创制了后来遭到各种非议的“基本英语”(Basic English).

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通用范本

内部编号:AN-QP-HT169 版本/ 修改状态:01 / 00 The Contract / Document That Can Be Held By All Parties Of Natural Person, Legal Person And Organization Of Equal Subject Acts On Their Establishment, Change And Termination Of Civil Rights And Obligations, And Defines The Corresponding Rights And Obligations Of All Parties Participating In The Contract.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通用范本

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通用范本 使用指引:本协议文件可用于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组织之间设立的各方可以执以为凭的契约/文书,作用于他们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同时明确参与合同的各方对应的权利和义务。资料下载后可以进行自定义修改,可按照所需进行删减和使用。 甲方: 乙方: 按照平等互利、团结协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达成如下协议条款。 一、总则 1、本协议为双方长期性合作协议,甲乙双方根据本协议给于对方战略合作伙伴地位。 2、合作双方是独立的平等伙伴,按照双约定的合作范围履行相关职责和义务。 二、合作内容 1、工程管理

英语习语解析——认知语义学视角

Vol.28No.3 M ar.2012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第28卷第3期(下) 2012年3月英语习语凝聚了英语民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是英语语言国家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体现了英语国家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学习英语习语可以成为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和了解英语语言文化的一扇窗.可是,英语习语却因其结构与语义之间的差异,涉及面广泛繁杂,大多与民族历史发展、地理环境、传统习俗、宗教信仰,神话传说有关,而使学生深感习语语义难以理解,难以记忆,用法难以掌握.认知语义学研究表明,语言的意义与人的认知经验密切相关,习语的意义也是在人类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通过一定的认知机制发展起来的,本文拟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出发来揭示英语习语的本质,并运用概念隐喻、转喻与常规知识等主要认知机制分析英语习语的语义.1 传统语义学对习语语义的阐释 传统语义学认为,习语是具有固定的结构,在语义和语法上能独立运用的词组.它的意义一般不能由各组成部分推断出来(王宗炎,1988).习语是独立于大脑理性思维和人类认知经验之外的抽象符号,它的本质是词汇,是语言系统的一个部分,而不是概念性的. 习语语义具有完整性,我们必须把习语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构成习语的各个词汇失去了它们独立的语义,正如构成单词的每一个字母一般,分开以后毫无意义可言.习语的意义不是构成它的各个单词的意义的相加;如果将其拆分开,尽管可以理解每个单词的意义,但是仍然无法理解这个习语的意义.比如,“I am under the weather ”一句中,un-der the weather 意指“unhappy ”,单从字面意思来理解,毫无无法解释,一个人怎么能“在天气之下”呢?这也正是传统语言学家从习语的语义整体性来研究习语的原因. 习语具有结构的固定性,一般不能用别的词来代替,即使是同义词也不可以,比如,have an axe to grind (另有打算),不能换成“have a hatchet to grind ”.还有,习语中冠词的用法,名词单复数的用法,动词的主动或被动形式等都是固定的,大部分都不能随便进行句法转换.传统语义学认为,习语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用法,是一种死喻,对于习语的学习就是死记硬背,模仿和记忆.2认知语义学视角下的习语意义阐释 2.1 习语是概念化的产物 针对传统的客观主义语义学观点,Lakoff &Johnson (1999)提出了基于体验哲学的认知语义观.他们认为人类的知识结构并非符号结构,也不能与客观世界直接对应,人类的知识结构,是概念结构,是人客观世界互动过程中逐渐获得.意义是基于体验的心智现象,是主客观互动的结果.意义需依靠原型范畴,概念化、意象图示来限定的.范畴、概念、推理和心智并不是外部现实客观的、镜像的反映,也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人们在对客观外界感知和体验的基础上认知加工而形成的.完全可以想象,我们的祖先是从认识空间和自身开始认识世界的.人们在经验和行为中形成了范畴和概念,与此同时也就形成了意义(王寅,2007).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习语也是人类认知和体验的结果.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语言和现实之间存在思维和认知这一中间层次,如果不依赖范畴知识、概念结构和认知方式,就无法接近现实.习语是人类概念体系的产物,不仅仅属于语言本身的问题.习语确实有它的特殊意义,我们应看到这些特殊意义正是来源于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而我们的概念体系正体现了这种认识.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以head 一词为例,the head of deparment,head of state,head of government,head of page,head of queue,head of a flower,head of stairs,head of a bed,head of a tape recorder,head of syntactic construction …在head 的所有例子中,所表达的概念都与“头”这一概念紧密联系,表达“the front part of …”或“the vitally important part ”. 比如,在英语中有大量这样以身体词汇概念,产生的习语,play it by ear(随机应变,见机行事),rack your brains (绞尽脑汁想),turn a blind eye (熟视无睹),a stiff upper lip (泰然自若,坚定不移),keep your mouth shut and your eyes open (多看少说),从这些习语的语义,可以看出人类的认知 英语习语解析———认知语义学视角 李红珍 (孝感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孝感432000) 摘要:认知语义学为我们提供了探索习语语义的新视角。传统的习语意义观认为习语是不可分析、任意的.认知语义学则认为习语是概念体系的产物,其意义有理据和可分析性.在英语教学中运用认知语义学理论解释和分析英语习语的语义,可以提高学生准确运用习语的能力. 关键词:习语;认知语义学;认知机制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 (2012)03-0250-02 250--

框架语义学对二语词汇教学的启示_汪立荣

2011年第3期总第127期 外语研究 Fo reig n L anguag es Research 2011,l3 Serial l127框架语义学对二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汪立荣 (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成人二语词汇学习过程中有两个不同的阶段。在第一阶段,二语词形对应于一语译词的意义;在第二阶段,二语词形逐渐过渡到对应于二语词义。根据框架语义学,词义以框架为依托,通过框架获得理解,而框架在许多方面因语言而异。二语词义在第一阶段是完全通过一语框架获得理解的,这种理解方式一直延续到第二阶段的开始。在第二阶段该理解方式开始从一语框架转向二语框架。学习者在这个阶段能否系统建立二语框架决定学习的成败,因此帮助他们建立二语框架是二语词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本文在简单介绍框架语义学的相关概念之后,试图阐述二语词汇学习的两个阶段并探索在词汇教学中如何帮助学习者将一语框架调整为二语框架,包括梳理、重构和新建二语框架。 关键词:框架语义学;框架;侧显;二语词汇学习;二语词汇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242(2011)03-0049-08 1.引言 对于二语学习中语法和词汇孰重孰轻的问题,一个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没有语法,很少信息可以传达;没有词汇,则任何信息也传达不了0(Wilkins 1972:111),因此,/掌握了最低限度的结构和大量词汇的人比掌握几乎全部结构但只有少量词汇的人在阅读理解和基本语言交际中更为有利0(Celce-M urcia &Rosensweig1979:242)。这符合二语学习的实际情况。但语言教学理论,不管是语法-翻译法,还是20世纪中期兴起的情景-口语-结构教学法,或者80年代开始盛行的交际语言教学法,都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忽视了词汇教学的重要性(Boers&Lindstromberg 2008:1-4)。不同时期的教学理论都跟当时的语言学导向密切相关,教学理论是否重视词汇教学研究跟语言学是否重视语言意义研究有关。近年来在认知语言学的影响下,词汇教学研究开始引起关注和重视。 在二语词汇学习中学习者/首先是感到词汇很难记,再就是记熟了许多词又用不出来,用时容易出错0 (朱纯1994:214)。原因何在?所谓/记熟0的词语,仅仅意味着二语词汇的形式在记忆中与一语译词的意义配对。形式与意义的这种跨语言配对,在我们看来,就是二语词语/用不出来,用时容易出错0的根本原因。显然,二语词汇形式如果对应于二语词义,上述问题就不复存在。要实现这种对应,学习者就要在/记熟0词语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二语词义。因此如何有效地帮助学习者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二语词义就是二语词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本文即试图应用框架语义学(Frame Semant ics)探索与此相关的教学方法。 2.框架语义学的相关概念 /框架0(frame)这个概念如今广泛见于心理学、人工智能、社会学、语言学等学科。它在不同学科中的定义并不完全相同。本文依据的是框架语义学的框架概念。框架语义学和格语法都是Fillmore创立的语言学理论,他心目中的框架概念在格语法和框架语义学中是连续的(Fillmore1982:115),但事实上格语法中的框架仅限于/语言描写的层面0,而框架语义学中的框架则延伸到/知识结构的描写,语言分析因而结合了认知现象的研究0,从而使得框架语义学/在认知语言学领域的影响特别大0(Cienki2007:171)。 2.1框架和词语 认知语言学认为,/在现实和语言之间存在-认知.这一中间环节0,即/现实)认知)语言0(王寅2005)。人类通过认知对现实世界进行加工,从而形成概念结构并/以图式化的方式对-现实世界的知识.进行编码0(Lowe et al.1997:19)。框架语义学/求助于构成意义基础并以用法为理据的各种概念结构来描写独立的语言实体(词语、词汇化短语和一些特殊的语法构式)0(Fillmore2006:613)。/各种概念结构0在框架语义学中都被称为框架。因此,认知语言学文献中的各种术语,如图式(schema)、脚本(script)、场景(scenario)、概念架构(ideat ional scaffolding)、认知模式(cognit ive model)、民俗理论(folk t heory)等等,都被框架语义学统称为框架(Fillmore1982)。 思维中的任何概念都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归属于某个概念系统的。概念系统不仅具有结构,而且概念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其关联方式是:/要理解其中一个概念,就必须理解该概念所适应的整个结构;当结构 *本文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基于认知框架的语义分析与翻译研究0(08K-01)和广州市高校科研项目/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教学研究0(10A121)的部分成果。

语义学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一词多义现象 摘要:一词多义指一个词项具有多个相关义项的语言现象。新义项的产生不是随机的, 也不是盲目的, 而是人类认知参与下语言历时变化的结果, 因此认知角度的一词多义研究能够比较清楚地揭示一词多义的根源与本质。新义项以基本义项为核心, 按照辐射型或链接型方式排列, 构成一个词项意义的原型范畴。人们总是从基本义项出发, 主要利用隐喻和转喻思维等方式, 将新义项赋予现有词项, 从而使一词多义现象表现出明显的认知理据性。 关键词: 认知; 一词多义; 范畴化; 隐喻; 转喻 Abstract:Polysemy is the linguistic phenomenon in which a lexical item has more than one related meaning. It is the diachronic result of language development facilitated by human cognition. New meanings, centering on the basic meaning and arranged in a radiant or linear manner, form the prototypical category of a w ord. People tend to attach new meanings to a lexical item by w ay of categorization, metaphor and metonymy, which results in the striking motivational features of polysemy. Key words: cognition, polysemy, categorization, metonymy, metaphor 几乎所有的语言中都存在一个普遍现象, 即一个词可能会承载二种以上的意义, 语言学家将此语言现象称为一词多义现象。通过赋予同一词形以更多的词义来减少词的数量, 它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语言,减轻了人们词汇记忆的负担,是人们进一步认知世界的简便、有效的途径,是优于造词、构词和借词的语言手段。因而,一词多义现象一直成为了语义学研究的热点。传统的理论对于一词多义现象做过众多的研究, 其中主要有: K atz 和Fo rdo r( 1963) 基于组词间的类似性提出的语义成分分析法(semantic feature analysis); 由德国学者J. Trier 提出的词在语义上是互相联系的完整的词汇系统语义场理论以及传统的真值语义分析。传统的语义学理论更多地将它归于历史的、社会的因素。这些固然是词义变化的重要因素, 但它们只是外部因素, 传统的语义学理论终究没有看清词义变化和一词多义的关系, 也未能充分地解释一词多义现象形成的缘由。本文试图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运用范畴化的型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的形成方式,发展模式以及认知手段进行研究。 1.认知语言学的语义观 认知语言观承认客观世界的现实性及对语言形成的本源作用, 但更强调人的认知的参与作用, 认为语言不能直接反映客观世界, 而是由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作用之。所谓“心生而言立” , 其认知模式是: 客观世界—认知加工一概念生成一语言符号(赵艳芳,20 0 1 : 3 5 )。Lakof与Jo h n s o n (1 9 8 0 : 1 9 5 : 1 9 9 9 ) 以及L a k o f (19 8 7 )根据他们提出的体验哲学认为: 人类的认知、概念、意义、推理和语言等均源于对客观外界的感知和经验, “体验哲学和C L (cognitive linguistics ) 认为认知来源于实践, 语言是体验和认知的结果” (王寅, 2 0 0 5 : 1 6 )。认知是和语言不可分的, 认知是语言的基础和发端。语言是由客观世界, 人的认知体验, 社会、文化历时与共时价值观及其语用因素促动形成的、具有动态演绎、延异性质和形态的象征符号系统和精

完整word版,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

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 第一篇: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 签约地点:签约日期:无锡市房地产开发集团与采禾国际集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年月日 甲方:无锡市房地产开发集团有限公司 地址: 电话: 传真: 法定代表人: 乙方:采禾国际集团 地址:北京朝阳区建国路93号万达广场a座20层 电话:####58201411 传真:#### 法定代表人: 一、合作总则 为促进双方可持续发展,按照“长期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就无锡市房地产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开发的《无锡市地铁一号线刘潭站东侧地块商业地产项目》与采禾国际集团以“商业规划定位、商业资源定制、商业运营、营销推广、金融资本”等领域开展全面战略合作,经双方友好协商一致达成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签署此战略合作协议。 二、合作宗旨

1、甲、乙双方同意在满足各自战略发展理念的前提下,缔结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探索商业发展新模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2、甲乙双方各自利用自身资源,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共同发展,建立战略性合作关系,互利共赢。 3、双方同意在不违反商业运作规律的前提下,交换各自所掌握的市场竞争信息、商业资源信息、房地产信息、项目建设信息等。 4、本协议为框架协议,是双方战略合作的指导性文件,也是双方签订其他具体合作协议的基础。 三:合作准则 采禾国际集团携旗下优势商业资源,根据商业空间大小及商业环境的综合评估,量身定制商业资源。对甲方商业地产项目,通过商业定位、业态规划、主题植入、商业资源配置、商业运营、整合推广等有效的专业手段,促进项目租、售工作,提升甲方商业地产项目的资产增值和投资估值。 第一条:合作内容 1、商业规划定位 2、商业资源配置 3、商业运营 4、整合推广 第二条:合作选择 甲方有义务向乙方提供竣工项目、在建项目以及待建项目的商业信息。甲方的项目资源符合乙方要求时,乙方有义务优先与甲方进行合作;相应地,当乙方向甲方发

从词汇语义学角度对比分析《呼啸山庄》的中译

从词汇语义学角度对比分析《呼啸山庄》的中译 【摘要】滋生于欧美的当代比较语言学,并不一定能成功解决所有语言教学难题,但其重要性却不容忽视。文章从词汇层次,特别是从语义学角度的词义分类和动机方面对《呼啸山庄》的中译进行对比分析。此外,这项研究的局限性可为进一步作这方面的研究起一定的铺垫作用。 【关键词】对比分析《呼啸山庄》语义学动机词义分类 词汇的对比研究包括分析词态学和语义学。本文从后者,即语义学的角度出发,对《呼啸山庄》的中译进行对比分析。语义学是法国语言学家Michel Breal 1984年在美国举行的一 次研讨会上提出来的,六年后英文本《语言学》出版。Breal 在书中首次对语义学的研究从目标和方法角度作出了系统 分析。语义学被确立为一门分支学科后,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早期语义学、语源学、结构语义学和多元语义系统研究。与传统语义学不同,现代语义学注重对词汇语义学和句法语义学的研究。本文把重点放在词汇语义学上,这对于从词汇角度对比研究《呼啸山庄》的中译很重要。 许余龙曾对比较语言学这样下定义:比较语言学是一门针对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进行有系统的共时描述,旨在为与语言相关的活动确定它们之间的相似和相异之处,并找

出这种相似和相异含义的语言学分支。这为一些语言学家所接受,比较语言学也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开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国内外的语言学家们关注过或一直重视着比较研究这一课题,如赵元任、吕淑湘、刘糜庆、王宗言、许国璋和B.L.Worf,Robert Lado(1957), Catford, Holmes, Hatim。《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英文原版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艾米莉?q勃朗特的作品,艾米莉?q勃朗特因所写小说的独特而被英国著名小说家和评论家William Somerset Maugham 称为十大杰出人物之一,中国大陆上出现了三种中译版本,其中以杨苡和张玲、张扬两种译本最为流行,本文选这两种译本作为对比研究的对象。 一、文献回顾 1、词义的分类 毋庸置疑,现代语义学的研究目标是词汇意义,而词义是难以定义和分类的。根据现代朗文英语词典,“meaning”(意义)一词指的是:①意思;含义。②重要性;价值;意义。 ③意味深长的。[1]684本文在此采用第一种定义。一般而言,西方语言学界对词义有三种典型的分类。Grice从应用语言的角度把语义分为四种类型:永恒意义、应用永恒意义、场景意义和说话场景意义。而Kitty则在Grice的研究基础上把句

语言学重要概念梳理(中英文对照版)

第一节语言的本质 一、语言的普遍特征(Design Features) 1.任意性 Arbitratriness:shu 和Tree都能表示“树”这一概念;同样的 声音,各国不同的表达方式 2.双层结构Duality:语言由声音结构和意义结构组成(the structure of sounds and meaning) 3.多产性productive: 语言可以理解并创造无限数量的新句子,是由双层 结构造成的结果(Understand and create unlimited number with sentences) 4.移位性 Displacemennt:可以表达许多不在场的东西,如过去的经历、将 来可能发生的事情,或者表达根本不存在的东西等 5.文化传播性 Cultural Transmission:语言需要后天在特定文化环境中 掌握 二、语言的功能(Functions of Language) 1.传达信息功能 Informative:最主要功能The main function 2.人际功能 Interpersonal:人类在社会中建立并维持各自地位的功能 establish and maintain their identity 3.行事功能 performative:现实应用——判刑、咒语、为船命名等Judge, naming,and curses 4.表情功能 Emotive Function:表达强烈情感的语言,如感叹词/句 exclamatory expressions 5.寒暄功能 Phatic Communion:应酬话phatic language,比如“吃了没?” “天儿真好啊!”等等 6.元语言功能 Metalingual Function:用语言来谈论、改变语言本身,如 book可以指现实中的书也可以用“book这个词来表达作为语言单位的 “书” 三、语言学的分支 1. 核心语言学 Core linguistic 1)语音学 Phonetics:关注语音的产生、传播和接受过程,着重考察人类语 言中的单音。Its main focus is on the articulation,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of human sounds, especially isolated sounds 2)音位学Phonology:从功能的角度出发对出现在某种特定语言中的语音及其 组合、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的语言学分支。The branch of linguistics which studies the sound patterns from function perspective. 3)形态学 Morphology:研究单词的内部构造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words 4)句法学 Syntax:研究组词造句的规则the rules governing the combination of words into sentences.

申报合作框架协议书

申报合作框架协议书 项目名称: 项目类别: 甲方: 甲方联系人: 乙方: 乙方联系人: 签订时间: 海南师范大学科研管理与学科建设处制

填写说明 一、本协议书书适用于海南师范大学受甲方委托或乙方被委托就合作申报的各类项目。 二、填写内容涉及到外文名称,首次出现时要写全称和缩写字母。 三、对于合同有关条款,签约方需约定更多内容,可另行附页。 四、委托代理人签订本合同时,应当出具有效的委托证明。 五、应提供项目申请同书或申请相关材料,作为本协议书的有效补充。 六、项目事宜需定密级的,经双方协商后报保密部门核定,以最后核定的密级为准。项目所涉课题已定密级的,签定本协议时从其规定。 七、本协议可用A4纸复印,用计算机打印填写,用普通订书钉装订,勿用其他装订材料。若本合同表格内填写不下,可予以扩充。凡不填内容的栏目,均用“×”表示。

委托方(甲方): 住所地: 法定代表人: 项目联系人: 通讯地址:_____ 电话:传真:_ 电子信箱:_____ 受托方(乙方): 住所地: 法定代表人: 项目负责人:_____ 通讯地址:_____ 电话:传真: 电子信箱: 甲乙双方本着相互协作的精神,合作完成项目“”,经过协商达成如下协议,并由双方共同恪守。 第一条双方负责人: 甲方为项目依托单位,项目负责人为 乙方为项目合作单位,合作方联系人为

第二条研究分工: 甲方: 乙方: 第三条研究成果归属: ①共同所有,②各自所有,③归甲方所有,④其他约定。 第四条经费分配: 该项目申报经费万元,若项目按该经费立项,则甲方拨付乙方经费万元或立项经费的%,间接经费按照甲乙双方直接经费所占比例划分;若立项经费有所削减,则甲乙双方在填报项目计划书时需签订正式合作研究合同,重新约定合作经费金额、具体科目预算、拨款时间及其他未尽事宜。 第五条有效期 若该项目未获得资助,本协议自动终止。若该项目获得资助,甲乙双方需按照项目计划书重新签订正式合同书,规定双方研究分工、成果归属、经费分配等问题。自合同书签订之日起,本协议自动终止。第六条其它 1.本合同未尽事宜双方另行协商解决。 2.本合同经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本合同一式8份,甲方4份,乙方4份,每份具有同等效力。本协议一式两份。

从语义学角度分析英语中的词汇歧义现象-2019年教育文档

从语义学角度分析英语中的词汇歧义现象 摘要:歧义是存在于古今中外所有语言中的一种常见的语言学现象,是语言结构形式与其意义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语言学家认为一个词或一个句子的含义模糊现象,或者存在两种或多种意义解释的现象称之为语言歧义。由于英语的词汇量很大,语法又比较灵活,语言歧义现象在英语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本文从语义学角度对英语中的词汇歧义现象进行分类讨论,分析引起歧义的各种因素,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引言 语义学,也可以称为“语意学”,是涉及计算机科学、自然语言处理、语言学、心理学、逻辑学以及认知科学等诸多领域的学科专用术语,以自然语言涵义为对象,以对语言的结构、性质以及相互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为主要内容。歧义的“歧”是指“不一致”,“义”指的是意义。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歧义现象是指在语言交流过程中对一个词或一个句子的意思有不同的理解,可以作两种或多种解释”①。歧义在语言运用中是不可避免的,正如美国语言学家Kaplan曾说:“歧义是语言中反常的通病”②。因此,研究语言中的歧义现象,不仅能促进语言学理论的发展,还能有效避免语言歧义在交流中造成的误解和障碍,从而提高语言交际的准确性、严密性。因此,从语义学角度深入探讨歧义现象具有极大研究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二、词汇歧义现象分析 2.1 多义词歧义 多义词指具有二个或二个以上意义的词。在句子中,多义词的出现往往使句子产生歧义。美国语言学家G.L.Brook曾说:“一词多义是歧义的语言基础”③。把一个多义词用在特定的语境中,通常情况下它不会产生歧义。但是,如果一个多义词的几种意义在同一个句子中都能成立,那么,此句就有了歧义。例如“Are you engaged?”一句既可以理解成“你忙吗?”又可以理解成“你定婚了吗?”。 2.2 同形异义词歧义 同形异义词是指那些拼写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同形异义词并不是同一个词,它不同于多义词,而是有着不同词源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形式相同,但是意义不同的一种语言现象。同形异义词又可以分为:同音异义词、同形同音异义词及同形异义词三种形式。例如:Im More satisfied.Ask for more.这是摩尔牌香烟广告,该商标的同音同形异义词是英语中一个常用的与数量有关的形容词。 为什么我们能同时处理多个意义而不产生混乱呢?认知语义学中的家族相似性理论能够说明其原因,“家族成员中具有某种相似特征:体态、相貌、眼睛的颜色、步态和气质都有一些相似和重叠地方”④。人们凭直觉既可准确判断某人属于某一家族,又可识别其家族成员之间的细微差别。世界是由无限种类

语言学家菲尔莫尔Fillmore与其场景框架语义学之简要介绍

?Charles J. Fillmore Charles J. Fillmore (born 1929) is an American linguist, and an Emeritus Professor of Linguist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He received his Ph.D. in Linguistic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in 1961. Professor Fillmore spent ten years at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before joining Berkeley's Department of Linguistics in 1971. He has been a Fellow at the Center for Advanced Study in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Dr. Fillmore has been extremely influential in the areas of syntax and lexical semantics. He was a proponent of Noam Chomsky's theory of generative grammar during its earliest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phase. In 1963, his seminal article The position of embedding transformations in a Grammar introduced the transformational cycle, which has been a foundational insight for theories of syntax since that time. He was one of the founders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developed the theories of Case Grammar (Fillmore 1968), and Frame Semantics (1976). In all of his research he has illuminated the fundamental importance of semantics, and its role in motivating syntactic and morphological phenomena. His earlier work, in collaboration with Paul Kay and George Lakoff, was generalized into the theory of Construction Grammar. He has had many students, including Laura Michaelis, Chris Johnson, Miriam R. L. Petruck, Len Talmy, and Eve Sweetser. His current major project is called FrameNet; it is a wide-ranging on-line description of the English lexicon. In this project, words are described in terms of the Frames they evoke. Data is gathered from the British National Corpus, annotated for semantic and syntactic relations, and stored in a database organized by both lexical items and Frames. The project is influential -- Issue 16 of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xicography was devoted entirely to it. It has also inspired parallel projects, which investigate other languages, including Spanish, German, and Japanese. Frame semantics Frame semantics i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meaning that extends Charles J. Fillmore's case grammar. It relates linguistic semantics to encyclopaedic knowledge. The basic idea is that one cannot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a single word without access to all the essential knowledge that relates to that word. For example, one would not be able to understand the word "sell" without knowing anything about the situation of commercial transfer, which also involves, among other things, a seller, a buyer, goods, money,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money and the goods,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seller and the goods and the money,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buyer and the goods and the money and so on. Thus, a word activates, or evokes, a frame of semantic knowledge relating to the specific concept it refers to (or highlights, in frame semantic terminology). A semantic frame is a collection of facts that specify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attributes, and functions of a denotatum, and its characteristic interactions with things necessarily or typically associated with it" (Keith Alan, Natural Language Semantics). A semantic frame can also be defined as a coherent structure of related concepts that are related such that without knowledge of all of them, one does not have complete knowledge of any one; they are in that sense types of gestalt. Frames are based on recurring experiences. So the commercial transaction frame is based on recurring experiences of commercial transactions. Words not only highlight individual concepts, but also specify a certain perspective from which the frame is viewed. For example "sell" views the situ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eller and "bu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buyer. This, according to Fillmore, explains the observed asymmetries in many lexical relations. While originally only being applied to lexemes, frame semantics has now been expanded to grammatical constructions and other larger and more complex linguistic units and has more or less been integrated into construction grammar as the main semantic principle. Semantic frames are also becoming used in information modeling, for example in Gellish, especially in the form of 'definition models' and 'knowledge models'.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