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深圳和苏州经济发展的比较分析_深圳和苏州经济发展的

深圳和苏州经济发展的比较分析_深圳和苏州经济发展的

深圳和苏州经济发展的比较分析_深圳和苏州经济发展的
深圳和苏州经济发展的比较分析_深圳和苏州经济发展的

深圳和苏州经济发展的比较分析

戚晓曜

苏州和深圳,一个是长三角的经济重镇,一个是珠三角的龙头城市之一,两个城市作为改革开放的成功典范,其发展模式被国内众多城市所效仿。两地发展模式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各有其特点,对两地的经济发展进行比较分析,可以使深圳学习苏州更具有针对性。

一、土地与人口比较

苏州市总面积848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650平方公里,全市建成区695平方公里1,现辖沧浪、平江、金阊、吴中、相城、苏州工业园区、苏州新区(虎丘区)7个区和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吴江5个县级市。2008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为629.75万人,常住人口1047.12万2,总人口约1232.25万。深圳市土地总面积为1952.84平方公里,其中特区面积395.81平方公里,全市建成区面积763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28.07万人,常住人口876.83万人,总人口约1400万。

二、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2008年,深圳生产总值7806.54亿元,高于苏州1105.5亿元。其他指标各有千秋,苏州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固

1苏州下辖5个县市的建成区数据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231109564.html,/b245430/d9*******.htm

2资料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231109564.html,/health/article_info.asp?inf_id=9801

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外资等指标高于深圳,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低于深圳。从投资、消费、出口角度看,两地均对出口有较强的依赖,比较而言,深圳的消费能力强,而苏州的投资能力强。苏州在各项指标的增长速度方面全方位领先深圳,生产总值增幅高于深圳0.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幅高于深圳6.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于深圳6.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高于深圳1.2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增幅高于深圳3.5个百分点,出口增幅高于深圳3.1个百分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高于深圳1.9个百分点。

表1:2008年深圳与苏州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三、经济效益比较

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是从发展中状态进入发达状态的标线,深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293万美元,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高出苏州40.3%。深圳经济密度是苏州的4.3倍,以相当于苏州23%的面积,创造了高于苏州的生产总值。深圳的单位建成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财政贡献率等效益指标略高于苏州,加工贸易增值率略低于苏州,相差不大,可以认为两地的土地利用效率、创造税收能力、规模以上制造业及加工贸易附加值不分伯仲。深圳的万元生产总值耗电仅为苏州的59.1%,说明深圳的能源利用效率较高。总体而言,深圳的经济效益整体情况要好于苏州。

表2:2008年深圳与苏州经济效益指标比较

四、产业结构比较

3苏州的数据根据2008年1-9月数据计算。

深圳三次产业结构为0.1:48.9:51.0,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过的第二产业,标志着已进入二、三产业双轮驱动经济发展的阶段。苏州三次产业结构为1.6:62.0:36.4,其中工业增加值占58.6%,经济发展仍以工业经济为主。深圳的第三产业增加值高于苏州1547亿元,工业增加值比苏州少305.8亿元,两地发展水平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第三产业上。从工业结构上看,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和电子通信制造业无论是规模还是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都高于苏州,集聚效应更为明显。尽管深圳重工业产值、大中型企业产值低于苏州,但所占工业经济的份额都高于苏州,体现了深圳工业结构在重型化和集中度方面的优势。不难看出,深圳的产业结构和工业结构更具有竞争力。

表3:2008年深圳与苏州产业结构指标比较

五、可持续发展能力比较

深圳建成区面积占到全市面积的39.1%,苏州仅8.2%,苏州的合同利用外资金额是2.3倍,与深圳发展的空间严重不足有很大关系。深圳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明显高于苏州,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也高于苏州。在创新成果方面,尽管深圳专利申报量不及苏州,但发明专利申报数是苏州的3.5倍;深圳的专利授权量略高于苏州,但发明专利授权量是苏州的8.3倍,而且深圳的专利申报授权比和发明专利申报授权比高达51.9%和28.6%,苏州仅为37.7%和12.1%。也就是说,深圳的专利申报和专利授权的科技含量远高于苏州。

表5:2008年深圳与苏州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比较

六、外向型经济比较

两地的外贸依存度、出口依存度均较高,深圳的指标要略高于苏州,外向型经济特征更为明显。深圳的工业品出口交货值规模和占工业产值的比重高于苏州,说明深圳的工业更依赖于出口市场。两地的外资企业出口额大致持平,深圳

内资企业出口额是苏州的3.9倍,说明深圳内资企业出口竞争力要超过苏州,而苏州的外资企业工业产值超过深圳1615亿元,占两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差距的58.3%,这正是深圳外资工业的不足之处。从出口的产品结构看,深圳机电产品出口、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规模高于苏州,但所占比重低于苏州,说明深圳传统产业出口仍然占据一定的份额。从贸易形式上看,两地都以加工贸易为主,加工贸易出口额相差不大,苏州的加工贸易比重要高于深圳,深圳一般贸易出口规模和比重均超过苏州200.9亿美元,占两地出口差额的41.8%,两地的出口差距主要体现在一般贸易出口上。

表4:2008年深圳与苏州外向型经济指标比较

42008年美元和人民币平均汇率按6.9451计算,工业品出口交货值、外资企业工业产值单位为亿元,其他指标单位为亿美元。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改革开放已近30年的中国内地,在长三角、珠三角、浙江以及福建沿海地区,区域经济的活力丝毫不弱于任何小“龙”小“虎”。 温州进入“凯恩斯主义”时代? 曾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教科书式范本的“温州模式”正在悄然发生转变。 温州这个令人惊叹的地方,生产出了占全国市场份额10%的服装、20%的鞋、60%的剃须刀、65%的锁具、80%的眼镜、90%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和90%的水彩笔。电器、泵、拉链、五金制品、汽摩配件、文教具等产业在国内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86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以“小商品、大市场”6字概括了“温州模式”,称其重要意义在于激活了一个民间自发的、遍及全国的大市场,并直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了流通网络。 近年来,温州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前面的标兵越行越远,后面的追兵咄咄逼人”,传统产业的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成为影响温州竞争力和成长性的重要因素。 “温州模式”扬名世界的三件“利器”也出现了钝化的迹象:一是温州价廉物美的轻工产品频繁遭遇国际贸易壁垒,出口受阻;二是温州资本难寻出路;三是温州第一代创业者的市场精神在第二代接班人中已难觅踪迹。 温州市政府在经济发展初期的施政理念为温州民营经济的自由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无为”的旗帜下受到削弱。 2005年之后的温州经历了政府职能的一次巨大转变,从一向奉行的“无为”到“有为”,从“不管”到“强管”,招商引资成为这个地级市的“一号工程”。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表示:“如果没有外来资金的投入,没有先进设备的引进,没有先进智力的引入,温州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难度很大。”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西方自由放任经济时代的结束,温州在经过20多年的自由发展之后,是否也进入了某种意义上的“凯恩斯主义”时代呢?一个强势的政府又会将“温州模式”引入怎样一条道路? 苏州模式只长骨头不长肉? “只长骨头不长肉”,对于多年来中国最耀眼的城市经济明星苏州而言,可能是最具争议的一种评价了。 所谓“苏州模式”,实际上是类似于早年日本和韩国“政府主导型”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但又有自己的特色。政府除了提供制度和政策环境外,还通过制定非常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战略来吸引外资。有外商笑称,“在苏州办事,找厂长、经理没有用,要找局长、找书记”。

《苏州经济发展分析报告》

《苏州经济发展分析报告》 苏州经济发展分析报告 目录 1对苏州经济状况的分析....................................11.1苏州经济增长状况的基本分析。。。。。。。。。 11.2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角度,对苏州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分析...11.3从产业结构发展特征,对苏州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分析。。 21.4从就业结构特征,对苏州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分析。。 21.5从工业内部结构,对苏州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分析。。 31.6城市化率及其发展特征................................31.7对苏州经济发展阶段的综合判定........................4二、苏州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4三、对苏州经济发展的评价和分析.........................5四、加快苏州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考...........................64.1转换发展思路,加快基本实现现代化步伐.............64.2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实现资源环境可持续.............74.3提升城市功能,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步伐.........84.4大胆改革创新,增强苏州经济发展活力 (8)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的发展迅速,经济实力显著提升。为我国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苏州通过引进外资,成功的将土地转变成资本。经济发展处于重要阶段,苏州经济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处理好这些问题,苏州经济发展将会站上更高的台阶。 [关键词]苏州;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阶段;面临的问题;经

浅析苏州近十年产业结构及发展意见

浅析苏州近十年产业结构及发展意见 摘要:苏州地区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繁荣增长点,自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地区的发展呈现出一种良好的发展趋势,其产业结构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优化升级,本文通过对近十年的苏州产业机构的变化以及苏州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自己的发展意见,让苏州更好更快的发展,在产业转移中获得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苏州近十年产业结构 正文: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苏州市利用优越的地理优势以及国家的优惠政策等一系列条件,迅速发展,其生产总值呈现急剧增长的态势。 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1.95亿元到2000年的1540.68亿元再到2009年的7740.20亿元,可以看出苏州的生产总值的发展状况。但与此同时,苏州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却没有跟上发展的步伐。我们都知道,随着经济的增长,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必然的,必须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过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一个地区的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正是由于苏州市的产业结构中出现了一些与经济增长不相符合的现象,这些现象对苏州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在2010年两会期间,苏州市市长阎立明确表明产业结构调整是发展苏州经济的迫切任务。 我通过对苏州近十年(2000~2009)经济发展及产业机构的研究,得出一些对苏州产业结构调整的感想,为苏州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一、苏州市产业结构发展状况: 苏州地区历年产业结构以及百分比(如图)

年份 地区生产总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人均生产总值(第一产业比重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 1952 4.38 2.01 1.09 1.2912645.89% 24.89%29.45%1957 5.58 2.46 1.72 1.4114744.09%30.82%25.27%19627.15 2.97 2.4 1.7818041.54%33.57%24.90%196510.78 4.95 3.74 2.125445.92%34.69%19.48%197015.03 6.26 6.16 2.6232541.65%40.98%17.43%197523.328.1810.98 4.1547135.08%47.08%17.80%197625.158.5812.14 4.4350834.12%48.27%17.61%197727.427.8914.74 4.7955028.77%53.76%17.47%197831.958.9717.79 5.1863428.08%55.68%16.21%197935.279.5719.18 6.5269127.13%54.38%18.49%198040.6810.0323.85 6.878724.66%58.63%16.72%198143.769.7726.237.7683922.33%59.94%17.73%198247.6112.0427.627.9690225.29%58.01%16.72%198352.5311.9430.789.8198922.73%58.60%18.68%198468.0517.0339.2211.8 1 28025.03%57.63%17.34%198591.9118.0756.6717.17 1 71419.66%61.66%18.68%1986104.0621.7961.6420.63 1 93520.94%59.24%19.83%1987127.0224.1877.0825.76 2 33819.04%60.68%20.28%1988165.1329.52101.1734.44 3 00917.88%61.27%20.86%1989176.2929.73105.6640.91 3 18216.86%59.94%23.21%1990202.1435123.2443.9 3 61717.31%60.97%21.72%1991235.135.76147.2252.11 4 17815.21%62.62%22.17%1992359.6940.56230.7788.35 6 36011.28%64.16%24.56%1993525.9650.16336.06139.74 9 2589.54%63.89%26.57%1994720.968.46442.89209.55 12 6399.50%61.44%29.07%1995903.1180.37543.41279.33 15 7848.90%60.17%30.93%1996 1 002.1488.18567.96346 17 4748.80%56.67%34.53%1997 1 132.5988.16636.42408.01 19 7137.78%56.19%36.02%1998 1 250.0188.01701.95460.05 21 7337.04%56.16%36.80%1999 1 358.4388.14764.07506.22 23 592 6.49%56.25%37.27%2000 1 540.6890.96870.1579.62 26 692 5.90%56.47%37.62%2001 1 760.2891.41999.89668.98 30 384 5.19%56.80%38.00%2002 2 080.3791.72 1 211.52777.13 35 733 4.41%58.24%37.36%2003 2 801.5675.75 1 771.86953.95 47 693 2.70%63.25%34.05%2004 3 450.0077 2 268.001 105.00 57 992 2.23%65.74%32.03%2005 4 138.2191.71 2 681.541 364.9768 618 2.20%66.60%31.20%2006 4 900.63104.15 3 152.031 644.4580 116 1.95%65.39%32.66%2007 5 850.11115.18 3 632.032 102.9194 318 1.73%63.71%34.56%20087 078.09133.6 4 257.902 686.59112 872 1.62%62.01%36.36%20097 740.20142.82 4 547.123 050.26122 565 1.80% 58.80% 39.40% 注:2005年开始数据根据经济普查已作调整,下同。 历年地区生产总值单位:亿元

深圳和苏州经济发展的比较分析_深圳和苏州经济发展的

深圳和苏州经济发展的比较分析 戚晓曜 苏州和深圳,一个是长三角的经济重镇,一个是珠三角的龙头城市之一,两个城市作为改革开放的成功典范,其发展模式被国内众多城市所效仿。两地发展模式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各有其特点,对两地的经济发展进行比较分析,可以使深圳学习苏州更具有针对性。 一、土地与人口比较 苏州市总面积848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650平方公里,全市建成区695平方公里1,现辖沧浪、平江、金阊、吴中、相城、苏州工业园区、苏州新区(虎丘区)7个区和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吴江5个县级市。2008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为629.75万人,常住人口1047.12万2,总人口约1232.25万。深圳市土地总面积为1952.84平方公里,其中特区面积395.81平方公里,全市建成区面积763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28.07万人,常住人口876.83万人,总人口约1400万。 二、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2008年,深圳生产总值7806.54亿元,高于苏州1105.5亿元。其他指标各有千秋,苏州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固 1苏州下辖5个县市的建成区数据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231109564.html,/b245430/d9*******.htm 2资料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231109564.html,/health/article_info.asp?inf_id=9801

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外资等指标高于深圳,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低于深圳。从投资、消费、出口角度看,两地均对出口有较强的依赖,比较而言,深圳的消费能力强,而苏州的投资能力强。苏州在各项指标的增长速度方面全方位领先深圳,生产总值增幅高于深圳0.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幅高于深圳6.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于深圳6.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高于深圳1.2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增幅高于深圳3.5个百分点,出口增幅高于深圳3.1个百分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高于深圳1.9个百分点。 表1:2008年深圳与苏州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三、经济效益比较

苏州经济发展

苏州自公元前514年建城以来就长期是中国江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后又发展为中国南方、华东乃至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目前是中国发展最快的城市,也是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重要的经济中心,苏南地区的工业中心。拥有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内河航运港口、江苏第一大港、中国大陆第九大港——苏州港,四通八达的铁路和公路交通网与全国各大城市相连,交通运输十分便利。以经济总量计算,苏州现在是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的中国大陆排名第五的城市,位列全国地级市之首。昔日的人间天堂将成为更加繁荣昌盛的人间新天堂。 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168.9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0%,中国大陆排名第5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 则达到了11.72万元,已经成为全国人均产出最高的城市之一。全市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00.6亿元(超过广州市),比上年增长20.9%。 经济发展再创新业绩。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45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7.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19.6亿元,增长28.8%,剔除出口退税等因素后增长45.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54.8亿元,增长10.3%。农业获得全面丰收。粮食总产量达到117.7万吨,增长 4.4%。深化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建设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批发市场和储备体系,粮食供应得到有效保障。全力抗御禽流感疫情,确保了畜牧业稳步发展。水产、蔬菜、蚕桑、园艺等实现增产增收。农产品质量建设扎实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总数保持全省第一。工业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长36.4%,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分别增长35.5%和30.5%。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8.7%,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苏州被列为首批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沿沪宁线高新技术产业带优势显现,沿江基础产业带正在崛起,市属工业企业“退城进区”工作开局良好。新增中国驰名商标6 件、中国名牌产品5个。着力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4.5%。加大旅游精品战略实施力度,旅游总收入增长42.4%。环太湖地区成为旅游、休闲、度假产业发展的新亮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8%,物价保持基本稳定。现代物流业快速成长,苏州工业园区保税物流园、苏高新物流园等专业物流园区加快建设,苏州港货物吞吐量增长44.2%。年末存、贷款余额分别比年初增长21.1%和24%,全年保费收入增长11.4%。房地产、邮政通信、信息咨询、中介服务、会展等行业发展势头良好。大力实施民营经济腾飞计划,私营个体经济上交税收、完成投资分别占全市总量的27.3% 和28.9%,比上年提高1.6个和 5.4个百分点。 去年下半年以来,各类反映苏州经济快速发展的新闻频频见诸媒体苏州引进外资居全国第一;苏州GDP 增速位列长三角地区15个城市之首,总量跃居全国第四,其中工业跃居全国第二,成为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工业基地等等。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这些报 道刊登后,却引来了很多读者、网 民甚至一些著名学者和地方领导干部的尖锐批评。批评者的主要观点集中在一点,那就是苏州名声响不实惠,引进外资多,GDP 增长快,但人均收入与GDP 大不相称,增幅远远低于 GDP

苏州城市经济功能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苏州城市经济功能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城市经济功能的功能定义是一个城市在一定地域经济中所承担的任务和起到经济中心的作用以及由这种作用发挥而产生的效能。本文将探讨苏州经济中心的作用给周边带来的扩散作用有多大。 一、苏州产业结构的调整 由图可知,苏州的的产业结构一直发生着改变。 全市经济平稳发展,运行基础进一步巩固,内生 动力明显增强,转型升级不断推进,发展质量有 效提升。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28.91 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3%。其中第一 产业增加值155.79亿元,比上年增长4.1%;第二 产业增加值5253.81亿元,比上年增长13.3%;第 三产业增加值3819.31亿元,比上年增长13.7%。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7:56.9:41.4。全市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00.6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其中税收收入增长21.4%。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15.8%、55.5%和37.6%。第三产业的提高代表苏州的服务性产业发展。服务功能又作为城市经济功能的条件。本文将从3个方面来分析其结构调整带来的影响。 1、物流资源方面 苏州市经济基础雄厚, 已形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六大新兴产业, 在苏锡常组团中占主导地位。2010年苏州人均GDP达到1.5万美元, 处于发达经济中级阶段; 三次产业比例为56.9:41.4:1.7。经测算, 苏州市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值与物流产值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分别达到0. 998和0. 999。充分证实苏州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对现代物流产业的强大需求, 同时, 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又促进了苏州市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与合理化, 提高了企业效益和城市综合竞争力, 增强了其经济基础。 2、生产和生活服务方面 苏州在财政金融形势稳定,有稳 步的提升。在市区与农村的居民整体 收入都有所增加,这使得在居民可以 更好的提升生活质量。使得消费市场 可以繁荣兴旺。并且在苏州园区将要 建设世界级奢侈品消费中心。地标性 产业的设置。这提高了苏州在世界的城市面貌。 3、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 务的方面 由图可知,苏州在科教文卫全 面的进步,专业技术人员在一年内 就增加了9600人。学生人数有所下 降,专利申请在一年内5668件。苏 州在人民素质和技术竞争都有所提 高,这可以使得苏州在创新功能和管理上都有了保障。 二、外贸系统 如图可知,苏州在利用外资方面和接待人口的方面都 成增加趋势。充分利用资源可以促进苏州的服务功能的提

浅析苏州近十年产业结构及发展意见

浅析苏州近十年产业结构及发展意见摘要:苏州地区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繁荣增长点,自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地区的发展呈现出一种良好的发展趋势,其产业结构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优化升级,本文通过对近十年的苏州产业机构的变化以及苏州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自己的发展意见,让苏州更好更快的发展,在产业转移中获得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苏州近十年产业结构 正文: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苏州市利用优越的地理优势以及国家的优惠政策等一系列条件,迅速发展,其生产总值呈现急剧增长的态势。 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1.95亿元到2000年的1540.68亿元再到2009年的7740.20亿元,可以看出苏州的生产总值的发展状况。但与此同时,苏州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却没有跟上发展的步

伐。我们都知道,随着经济的增长,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必然的,必须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过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一个地区的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正是由于苏州市的产业结构中出现了一些与经济增长不相符合的现象,这些现象对苏州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在2010年两会期间,苏州市市长阎立明确表明产业结构调整是发展苏州经济的迫切任务。 我通过对苏州近十年(2000~2009)经济发展及产业机构的研究,得出一些对苏州产业结构调整的感想,为苏州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一、苏州市产业结构发展状况: 苏州地区历年产业结构以及百分比(如图)

年份地区生产总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人均生产总值(第一产业比重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 1952 4.38 2.01 1.09 1.2912645.89% 24.89%29.451957 5.58 2.46 1.72 1.4114744.09% 30.82%25.2719627.15 2.97 2.4 1.7818041.54%33.57%24.90 196510.78 4.95 3.74 2.1254 45.92%34.69%19.48197015.03 6.26 6.16 2.62325 41.65%40.98%17.43197523.328.1810.98 4.15471 35.08%47.08%17.80197625.158.5812.14 4.43508 34.12%48.27%17.61197727.427.8914.74 4.79550 28.77%53.76%17.47197831.958.9717.79 5.18634 28.08%55.68%16.21197935.279.5719.18 6.52691 27.13%54.38%18.49198040.6810.0323.85 6.8787 24.66%58.63%16.72198143.769.7726.237.76839 22.33%59.94%17.73198247.6112.0427.627.96902 25.29%58.01%16.72198352.5311.9430.789.81989 22.73%58.60%18.68198468.0517.0339.2211.8 1 280 25.03%57.63%17.34198591.9118.0756.6717.17 1 714 19.66%61.66%18.681986104.0621.7961.6420.63 1 935 20.94%59.24%19.831987127.0224.1877.0825.76 2 338 19.04%60.68%20.281988165.1329.52101.1734.44 3 009 17.88%61.27%20.861989176.2929.73105.6640.91 3 182 16.86%59.94%23.211990202.1435123.2443.9 3 617 17.31%60.97%21.721991235.135.76147.2252.11 4 178 15.21%62.62%22.171992359.6940.56230.7788.35 6 360 11.28%64.16%24.561993525.9650.16336.06139.74 9 258 9.54%63.89%26.571994720.968.46442.89209.55 12 639 9.50%61.44%29.071995903.1180.37543.41279.33 15 784 8.90%60.17%30.931996 1 002.1488.18567.96346 17 474 8.80%56.67%34.531997 1 132.5988.16636.42408.01 19 713 7.78%56.19%36.021998 1 250.0188.01701.95460.05 21 733 7.04%56.16%36.801999 1 358.4388.14764.07506.22 23 592 6.49%56.25%3 7.272000 1 540.6890.96870.1579.62 26 692 5.90%5 6.47%3 7.622001 1 760.2891.41999.8966 8.98 30 384 5.19%5 6.80%38.002002 2 080.3791.72 1 211.5277 7.13 35 733 4.41%58.24%37.362003 2 801.567 5.75 1 771.86953.95 47 693 2.70%6 3.25%3 4.052004 3 450.0077 2 268.001 10 5.00 57 992 2.23%65.74%32.032005 4 138.2191.71 2 681.541 364.9768 618 2.20%66.60%31.202006 4 900.63104.15 3 152.031 644.4580 116 1.95%65.39%3 2.662007 5 850.11115.18 3 632.032 102.9194 318 1.73%63.71%34.5620087 078.09133.6 4 257.902 686.59112 872 1.62%6 2.01%36.3620097 740.20142.82 4 547.123 050.26122 565 1.80%58.80%39.40 注:2005年开始数据根据经济普查已作调整,下同。 历年地区生产总值 单位:亿元

分析苏州城市经济空间现状与发展

分析苏州城市经济空间现状与发展 城市规划2班张毅学号:要点介绍 空间经济(space economy) 空间经济指经济的空间结构。在中,这一概念有时用于经济景观的研究。早期的古典经济学中,用它来描述产业区位的形成和发展,认为空间经济是经济活动复杂的空间型式,有时对应于特殊的资源和人口结构以及特殊的生产和运输技术。对它的研究着重于投入-产出的地理分布和价格-费用的地理变化,以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对这一定义进行了改革,认为空间经济是构成社会结构的社会经济关系存在的物质形式。另一种观点进一步把空间经济当作占支配地位的生产方式的空间表述,它的空间结构决定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即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生产布局。 空间经济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生产力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地理学分析空间经济所包含的各种物质要素有规律的分布,以及表现在各个部门与地区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空间经济分布的形式 空间经济分布的形式一般有3种: ①经济密度,即生产力要素在空间范围内表现出来的数量关系; ②空间布局,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部门的集聚和分布; ③布局形式,指空间经济的地区表现形式,是经济密度和空间布局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地域 布局类型。一般说来,空间经济主要表现在区域经济的集聚区,即工业化集中的城市区域。空间经济主要内容是研究空间经济结构、布局因素、形成条件及这些因素间的相互联系,寻求合理的、布局协调的经济建设模式。空间经济组合的效果,表现在生产力布局最合理的区域,数量和质量处于最佳状态时产生的效应,即经济效益。 位于江苏南部的苏州,是“世界工厂”最繁忙的车间之一,经济实力远超省会南京,在“长三角”地区是仅次于上海的另一制造业中心。占据当地经济总量半壁江山的外资,不仅把这位昔日“苏南病人”变成中国经济总量最大的地级市,同时也成为国内诸多城市学习的样板。 然而,今年一系列经济数据系显示,苏州的经济前景不容乐观。 苏南模式 苏南模式,通常是指江苏省苏州、无锡和常州(有时也包括南京和镇江)等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的方式。由费孝通在20世纪80年代初率先提出。其主要特征是: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以集体经济为主;乡镇政府主导乡镇

苏州经济发展分析报告

苏州经济发展分析报告 苏州经济发展分析报告 2019.11 目录 1对苏州经济状况的分析 (1) 1.1苏州经济增长状况的基本分析 (1) 1.2 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角度,对苏州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分析 (1) 1.3 从产业结构发展特征,对苏州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分析 (2) 1.4 从就业结构特征,对苏州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分析 (2) 1.5 从工业内部结构,对苏州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分析 (3) 1.6 城市化率及其发展特征 (3) 1.7 对苏州经济发展阶段的综合判定 (4) 二、苏州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4) 三、对苏州经济发展的评价和分析 (5) 四、加快苏州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考 (6) 4.1 转换发展思路,加快基本实现现代化步伐 (6) 4.2 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实现资源环境可持续 (7) 4.3 提升城市功能,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步伐 (8) 4.4 大胆改革创新,增强苏州经济发展活力 (8)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的发展迅速,经济实力显著提升。为我国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苏州通过引进外资,成功的将土地转变成资本。经济发展处于重要阶段,苏州经济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处理好这些问题,苏州经济发展将会站上更高的台阶。 [关键词]苏州;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阶段;面临的问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对苏州经济状况的分析 1.1苏州经济增长状况的基本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的发展显著加快,经济实力显著提升。“九五”期间抓住上海浦 东开发开放的重要契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6%,财政收入 年均增长24.1%,电子行业逐渐进入主导地位,工业化道路从初级向中级迈进。“十五” 期间,外资和民营共同发展的模式逐渐确立,地区生产总值实现翻番,年均增速15.5%, 跻身全国前五,财政收入翻了两番,年均增长35.3%。以电子工业为代表的重工业主导地 位确立,工业化进程向中高级迈进。进入“十一五”以来,科学发展、协调发展成为苏州 追求的新目标。对苏州经济发展阶段的分析 1.2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角度,对苏州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分析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反映了一个国 家或地区国民富裕程度,它和工业化水平有直接的关系,是国际上划分工业化阶段最基本 且最为重要的指标。一般而言,人均GDP水平与工业化程度成正比,人均GDP水平越高, 工业化程度就越高。按照世界银行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提出的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按汇 率法换算为1998年美元,工业化初期人均GDP为1200-2400美元,中期为2400-4800元,高级阶段为4800以上美元。 为了准确衡量我市所处的阶段,需要将以人民币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折算为以美 元为单位,按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8.2791:1计算(采用1998年年平均汇率),2019年苏州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一万美元,根据数字判断处于工业化的高级阶段。 1.3从产业结构发展特征,对苏州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分析 经济的发展也可以通过产业结构的变动表现出来。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认为,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产业结构变化的核心是农业和工业之间“二元结构”的转化。 在工业化初期阶段,第一产业比重高,第二产业比重低。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第一产业比 重持续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相应提高,且第二产业比重升幅大于第三产业。当第一 产业比重降到20%以下,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高于第三产业时,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当 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到10%左右,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此后,第二产业比重转入稳定或有所下降。 2019年苏州市第一二三产业比重为1.7:63.7:34.6。根据西蒙.库兹涅茨判断标准, 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 1.4从就业结构特征,对苏州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分析 配第克拉克定理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转移得出以下结论: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 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 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该定理通过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力由生产率低的部门向生产率 高的部门转移,反映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表明就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 展阶段的重要标志。配第.克拉克定理认为,当工业化进入中期时,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 处于31.4%-24.2%之间、第二产业处于36.0%-40.8%之间、第三产业处于32.6%-35.0%之间。

浅谈苏州开发区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及其成功因素.doc

浅谈苏州开发区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及其成功因素 内容提要:苏州快速发展的原因在于大力发展开发区,率先形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细化工、机电一体化、新型家电、新材料等新兴主导产业,形成了一批以光机电一体化、环保科技、新能源、汽车及航空零部件等项目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群。文章通过研究开发区对苏州经济发展的贡献,分析了苏州开发区成功的因素,可供其他地区参考借鉴。 关键词:开发区苏州经济外资财政 正文: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这个优美的园林城市,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更是在经济上取得了迅猛的发展。 一、苏州概况及主要经济指标 苏州全市面积848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24万,下辖五个县级市:张家港、常熟、吴江、昆山、太仓,均为中国百强县级市,此外还有几个市辖区。近年来,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苏州的经济迅猛发展,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1990年至2007年短短20年不到的时间里,经济总量增长28.2倍。“十五”期间苏州GDP年均增长39.5%,财政收入年均增长40.4%,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55.5%。 2007年,苏州GDP达到5700.85亿元,名列全国第5位,江苏省第1位;地方财政收入达1220.23亿元,居全国第4位,江苏省第1位;进出口总额达2117.96亿美元,居全国第3位,江苏省第1位。苏州近年主要经济指标可参看表一。 1990 1995 2000 2005 2006 2007 地区GDP 202.14 903.11 1540.7 4026.5 4820.26 5700.85 (亿元) 地方财政 21.47 53.86 158.27 718.1 918.1 1220.23 收入(亿 元) 0.7 23.78 28.83 51.16 61.05 71.65 实际利用 外资(亿美 元) 进出口总 1.88 45.92 200.7 1405.9 174 2.64 2117.96 额(亿美 元) 出口总额 1.55 23.35 104.81 727.75 946.85 1188.84 (亿美元)

苏州经济发展分析报告

苏州经济发展分析报告 2008.11

目录 1对苏州经济状况的分析 (1) 1.1苏州经济增长状况的基本分析 (1) 1.2 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角度,对苏州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分析 (1) 1.3 从产业结构发展特征,对苏州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分析 (2) 1.4 从就业结构特征,对苏州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分析 (2) 1.5 从工业内部结构,对苏州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分析 (3) 1.6 城市化率及其发展特征 (3) 1.7 对苏州经济发展阶段的综合判定 (4) 二、苏州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4) 三、对苏州经济发展的评价和分析 (5) 四、加快苏州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考 (6) 4.1 转换发展思路,加快基本实现现代化步伐 (6) 4.2 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实现资源环境可持续 (7) 4.3 提升城市功能,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步伐 (8) 4.4 大胆改革创新,增强苏州经济发展活力 (8)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的发展迅速,经济实力显著提升。为我国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苏州通过引进外资,成功的将土地转变成资本。经济发展处于重要阶段,苏州经济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处理好这些问题,苏州经济发展将会站上更高的台阶。 [关键词]苏州;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阶段;面临的问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对苏州经济状况的分析 1.1苏州经济增长状况的基本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的发展显著加快,经济实力显著提升。“九五”期间抓住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重要契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6%,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4.1%,电子行业逐渐进入主导地位,工业化道路从初级向中级迈进。“十五”期间,外资和民营共同发展的模式逐渐确立,地区生产总值实现翻番,年均增速15.5%,跻身全国前五,财政收入翻了两番,年均增长35.3%。以电子工业为代表的重工业主导地位确立,工业化进程向中高级迈进。进入“十一五”以来,科学发展、协调发展成为苏州追求的新目标。 对苏州经济发展阶段的分析 1.2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角度,对苏州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分析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富裕程度,它和工业化水平有直接的关系,是国际上划分工业化阶段最基本且最为重要的指标。一般而言,人均GDP水平与工业化程度成正比,人均GDP水平越高,工业化程度就越高。按照世界银行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提出的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按汇率法换算为1998年美元,工业化初期人均GDP为1200-2400美元,中期为2400-4800元,高级阶段为4800以上美元。 为了准确衡量我市所处的阶段,需要将以人民币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折算为以美元为单位,按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8.2791:1计算(采用1998年年平均汇率),2007年苏州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一万美元,根据数字判断处于工业化的高级阶段。

苏州与重庆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苏州与重庆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苏州和重庆,一个在长江下游,是长三角洲的经济重镇;一个在长江上游,是全国唯一的内陆直辖市和西部最重要的经济大市。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苏州从乡镇工业崛起推进工业化、“三外”齐上推进国际化、科学发展推进现代化,形成了以外资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型企业和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内资企业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近年来苏州围绕转变发展方式、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优化支柱产业,经济规模持续扩大,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达到1.07万亿元,同时,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突破40%,达到41.6%,2014年达到48.4%。 重庆1997年成为直辖市,其总面积8.24万平方公里, 为北京、天津、上海三市总面积的2.39倍,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直辖市。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较快增长,后发优势明显,2014年GDP超过苏州达到1.43万亿元,在全国城市中排名从第7位升为第6位。 一、从历史数据看苏州、重庆经济发展变化 (一)工业高速增长,2003年苏州经济总量超过重庆。 2003年之前苏州的经济总量一直落后于重庆。从重庆获批成立直辖市的1997年看,重庆地区生产总值1509.75亿元,苏州地区生产总值1132.59亿元,重庆高于苏州377.16亿元。在苏州工业经济高速发展的带动下,苏州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从1997年到2012年的16年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1997年~2007年的11年中一直快于重庆,两市经济总量的差距逐年缩小,到2003年出现重要转折,2003年苏州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达到18%,是1994年以来的最高增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01.56亿元,反超重庆245.84亿元。到2007年苏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850.11亿元,是同年重庆的1.25倍。

苏州城市经济功能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苏州城市经济功能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苏州城市经济功能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城市经济功能的功能定义是一个城市在一定地域经济中所承担的任 务和起到经济中心的作用 以及由这种作用发挥而产 生的效能。本文将探讨苏 州经济中心的作用给周边 带来的扩散作用有多大。 一、苏州产业结构的调整 由图可知,苏州的的产业结构一直发生着改变。全市经济平稳发展,运行基础进一步巩固,内生动力明显增强,转型升级不断推进,发展质量有效提升。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28.9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5.79亿元,比上年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5253.81亿元,比上年增长13.3%;第三产业增加值3819.31亿元,比上年增长13.7%。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7:56.9:41.4。全市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00.6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其中税收收入增长21.4%。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15.8%、55.5%和37.6%。第三产业的提高代表苏州的服务性产

业发展。服务功能又作为城市经济功能的条件。本文将从3个方面来分析其结构调整带来的影响。 1、物流资源方面 苏州市经济基础雄厚, 已形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六大新兴产业, 在苏锡常组团中占主导地位。2010年苏州人均GDP达到1.5万美元, 处于发达经济 中级阶段; 三次产 业比例为 56.9:41.4:1.7。经 测算, 苏州市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值与物流产值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分别达到0. 998和0. 999。充分证实苏州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对现代物流产业的强大需求, 同时, 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又促进了苏州市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与合理化, 提高了企业效益和城市综合竞争力, 增强了其经济基础。 2、生产和生活服务方面 苏州在财政金融形势稳定,有稳步的提升。在市区与农村的居民整体收入都有所增加,这使得在居民可以更好的提升生活质量。使得消费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