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规范教学目标的表述

规范教学目标的表述

规范教学目标的表述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规范教学目标的表述

教学目标指学生通过教学后应该达到的行为状态。教学目标包括两类,一是结果性目标——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如:“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写‘绕’、‘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二是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和表现等,如:“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摘抄优美的词语、句子”“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体会不同句式的表达作用”。

教学目标的表述,一般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如:

学生能在5分钟内,朗读完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主体条件动词程度

规范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必须具有准确性、全面性、主体性和可测性。

1、准确性

准确性是指行为动词的使用,行为条件的交待和表现程度的定位,要符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某一学段的目标,符合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不拔高,不降低要求。这个要求是规范教学目标的前提。

2、全面性

《课标》把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纬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语文教学目标应该包括这几个方面,缺一不可。

3、主体性

因为教学目标指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不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什么、怎么做,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由于表述目标的句子的主语是学生,“学生”二字可以不出现。

4、可测性

可测性是指目标表述明确、具体,不笼统、模糊,具有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教师自己或他人能够依据目标去观察和检测学生的行为状态,对教与学两个方面做出合理的评价。

下面对一个存在问题的教学目标按以上所讲的四点要求来进行分析,并提出表述目标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病例:

课题:《浅水洼里的小鱼》(国标教材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8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唤醒并坚定学生关心、帮助弱者的信念;在学习中让学生体验合作的快乐。

2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对照上述四点表述教学目标的要求,可以看出这个教学目标的表述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表述不准确。1要求对课文内容达到“理解”,对于二年级学生是不妥当的。因为《课标》中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没有提到这样的程度。2课文中的生字一二年级应“多认少写”,不是全部生字都要求“学会”“掌握”。3《课标》中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明确指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要求“理解”显然拔高了。

2、目标的内容只包括“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两个方面,没有对“过程和方法”方面提出目标。

3、行为主体的表述混乱。“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的主语

是“学生”。“唤醒并坚定学生关心、帮助弱者的信念;在学习中让学生体验合作的快乐”的主语是“教师”。

4、目标不可测量、不可评价、不具体明确。1“唤醒并坚定学生关心、帮助弱者的信念”,不仅行为主体不正确,而且无法评价“唤醒和坚定”。2“在学习中让学生体验合作的快乐”是错误的表述,“体验”“快乐”根本无法去观察;“在学习中”是一种行为“进行态”,不是目标表述的要素,纯属废话。3“本课的生字新词”“生字组成的词语”没有明确指出是那些,对象模糊、表现程度没有规定。4“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是一句“正确的废话”,因为单靠一堂课的学习是不可能“养成”习惯的。

另外,这个目标的表述还存在条理混乱不清,有语病等问题。

除了上面讲到的外,在表述教学目标时,教师们还要注意以下几个具体问题:

1、必要时,要写出达成目标的行为条件(不是每个教学目标都要有它)。如,“允许查字典”,“在课文中用线划出……”,“在5分钟内能默读完……”“在交流讨论时,敢于发表自己对……的见解”等。

2、一定要有具体的表现程度——一堂课后学生应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或学习水平。可以从行为动词上体现程度,该“学会”的就不能写成“运用”。也可以把表现程度描述出来,如,“至少会用……造三个句子”,“80%学生能当堂背诵全文”等。

3、表述的条理要清晰,可以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次序逐条表述,也可以表现程度的高低依次表述。

4、作为语文教师,不要在表述目标的句子中出现错别字和病句等。

规范地表述教学目标,是教师的一项教学基本功,它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对《课标》的理解情况,容不得忽视,必须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衷心希望在新课程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教学目标的表述日臻规范。

教学目标的准确,在于用可以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动词来描述教学目标,这个动词必须指出一个动作,应避免使用诸如“了解”、“掌握”、“熟练掌握”等词,因为这样的词缺乏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较为适应的词如“写出”、“列举”、“比较”、“分类”、“从几个项目中选出”等。

【案例描述】

《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目标:

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唤醒并坚定学生关心、帮助弱者的信念;在学习中让学生体验合作的快乐。

②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解析与对策】

我们通过观察可以看出,这个教学目标的设计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表述不准确。①要求对课文内容达到“理解”,对于二年级学生是不妥当的。因为《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没有提到这样的程度。②课文中的生字一二年级应“多认少写”,不是全部生字都要求“学会”“掌握”。③《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明确指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要求“理解”显然拔高了。2.目标的内容只包括“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两个方面,没有对“过程和方法”方面提出目标。

3.行为主体的混乱。“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的主语是“学生”。“唤醒并坚定学生关心、帮助弱者的信念;在学习中让学生体验合作的快乐”的主语是“教师”。

4.目标含糊不清。①“唤醒并坚定学生关心、帮助弱者的信念”,不仅行为主体不正确,而且无法评价“唤醒和坚定”。②“在学习中让学生体验合作的快乐”是错误的表述,“体验”“快乐”根本无法去观察;“在学习中”是一种行为“进行态”,不是目标表述的要素,纯属废话。③“本课的生字新词”“生字组成的词语”没有明确指出是哪些,对象模糊、表现程度没有规定。④“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是一句“正确的废话”,因为单靠一堂课的学习是不可能“养成”习惯的。

5.这个目标的设计还存在条理混乱不清,有语病等问题。

教学目标表述方法

设计课堂教学目标,应当规定学生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能表现出什么样的学业行为,并限定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的获得和情感态度发展的层次、范围、方式及变化效果的量度。 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准确表述,可以充分发挥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向、评估和激励作用。 与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领域相适应,我们一般可以采用行为性目标表述法、生成性目标表述法、表意性目标表述法这样三种方法来正确表述教学目标。 一、行为性目标表述方法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陈述的课堂教学目标,它指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这种目标指向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的特点,适合于知识、技能目标的表述。 行为目标具体应当包含课堂教学目标的ABCD四个要素,它们的含义分别是: l.A即Audience,意指“学习者”。 它是目标表述句中的主语。 根据新课程教学的理念,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无论是一般的行为目标还是具体的行为目标,在描写时都应指向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师的教授行为,一般不用来描述教师的教学程序或活动的安排,如“为学生……”“使学生……”“让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描述。 规范的行为目标开头应当要清楚地表明达成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例如,“学生……”,用“能认读……”“能背诵……”“能解释……”“能写出……”“仿照……对……写一段话”“对……作出评价”“根据……对……进行分析”等描述。 2.B即Behavior,意为“行为”。

它要表明学生通过学习之后能够达到什么,是目标表述句中的谓语和宾语。 这是目标表述句中最基本的成分,不能省略。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学具体目标应采用可观察、可操作、可检验的行为动词来描述,以增强所设计教学目标的可观察性和可测性。 传统中使用的“掌握”“知道”“熟悉”等几个概括、含糊的、难以观察到的、仅表示内部心理过程的动词,往往难以测量,难以检验。 而采用“认读”“背诵”“说出”“描述”“解释”“说明”“分析”“评价”“模仿”“参与”“讨论”“交流”“认同”“拒绝”等能直接反映学生活动的行为动词,则意义明确、易于观察、便于检验。 3.C即Condition,意为“条件”。 它要表明学生的行为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时,是目标表述句中的状语。 所谓条件,是指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或什么范围内完成指定的学习活动,例如: “借助工具书,……”“仔细阅读第几段,归纳……”“用所给的条件探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制定……”“在网上搜集相关内容,体验……”等。 4.D即Degree,意为“程度”。 即要明确上述行为的标准。 它是指教学目标设计中学生应当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平,用来评价学生课堂学习结果的达成度。 例如,“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感悟”“分析归纳出5个要点”“能准确地说出……”“会具体地写出……”“客观证确地评价……”等表述中的状语和补语部分。 这样就限定了教学目标水平的表现程度,以便检测学生学习结果所要达到的程度。

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

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 教学目标是指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制定的明确的、具体的、可衡 量的目标。它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共同探讨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 一、知识维度 在知识维度上,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具体明确,体现学生所需学习 的具体内容。通常可以按照层次结构进行表述,从简单到复杂,从基 础到拓展。同时,教学目标的表述还应体现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发展 规律,以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体系的建立。 二、能力维度 在能力维度上,教学目标的表述应体现学生所需具备的能力和技能。教学目标应明确能力的要求,如分析、解决问题、表达、合作等。同时,还可以在教学目标中明确所需的具体技能和方法,以提高学生 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情感维度

在情感维度上,教学目标的表述应体现对学生情感态度的要求。 教学目标可以明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需具备的情感表达和情感体验 能力,如培养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团队合作、自信等。 四、价值维度 在价值维度上,教学目标的表述应体现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教学 目标可以明确所需树立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公正意识、社会责任感等。 五、可评价性 教学目标的表述要具备可评价性,即能够明确目标的完成程度和 评价标准。教学目标应具体明确的表明教学过程的结果和学生的学习 效果,以便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和反馈。 六、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包括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和途径。教师可 以明确指导学生使用什么方法来达到目标,如阅读、实践、实验、讨 论等。这样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七、与学生现实生活和社会需求的联系

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表述(最新完整版)

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表述(最新完整版) 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表述 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目标是指通过语文教学活动,学生应该具备的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创造、文化自信等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以下是具体的表述: 1.语言运用:学生能够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包括听说读写、语言交际、语言思维等方面。 2.思维发展:学生能够运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创新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进行问题分析、思考和解决。 3.审美创造:学生能够在文学、艺术、音乐等领域中获得美的体验,形成独特的审美观念,并能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 4.文化自信:学生能够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了解和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以上是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表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合理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语文教学目标应该如何设定 语文教学目标设定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性原则:语文课程目标是一个整体,各个层次的目标之间相互联系,共同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应注意各个层次目标之间的联系,注重语文课程整体目标。

2.科学性原则: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教师应该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明确、可操作的教学目标。 3.全面性原则: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全面、完整,涵盖语文素养的各个方面。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4.层次性原则: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应该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 5.突出重点原则:每篇课文、每节课都有不同的教学重点,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应该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注重教学效果的提高。 6.可行性原则: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条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教学目标。 语文整体感知教学目标 语文整体感知教学目标包括: 1.快速浏览全文,从整体上把握*大意。 2.深入题目,整体把握。 3.概括*重点,提炼中心思想。 4.明确文体,把握基本观点。 5.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6.了解*的基本结构。 7.明确*的基本思路。

教学目标的表述原则

教学目标的表述原则 (1)主语应是学生。不能写成“使学生……”、“培养学生的……” (2)加强逻辑性,各条目标之间不能重复、交叉。 (3)不能把教学目标混同于教学过程或教学策略。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感知课文内容”、“通过朗读和讨论”等字样,就不宜写在目标里。 (4)恰当选择目标的行为动词。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本文的主题。 (5)注意兼顾“三维目标”,尤其是对“情感态度”和“方法”目标的单独表述,可以提醒老师们屏弃“知识点本位”的教学思想,思考这节课要教学生什么具体方法、渗透什么情感态度。关于三维目标的理解和操作,我们将在下节展开说明。 (6)目标应该可观察、可操作。 行为主义的教学目标论,认为一条目标应该包括四个要素(对象、行为、条件、程度),例如: 复述课文内容,学生的口述要具体涉及事情的时间、经过、结果。 条件对象行为程度 老师们平时写教案,不必这么烦琐,但也一定要考虑目标的具体、可观测。比如“理解课文的主旨”,什么是理解?理解到什么程度?如何判断学生是否理解了?因此,我们可补充一句:“理解文章主旨,为这种思想举出生活实例”。比如《风筝》(鲁迅)一文要理解“专制文化”,可让学生列举自己生活中看到的专制现象。 当然,教学目标有两类:行为的、体验的,不是所有的目标都可以行为化、外显化。但是从目前教师表述教学目标的普遍问题来看,我们还是要提倡加强目标的可观察、可操作。 这里还要说明的是:怎样把握教学重点、难点? 许多老师的教案中,所谓的“重点”、“难点”,只不过是从教学目标中摘出一条做“重点”,再摘一条做“难点”,而“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又没有真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致使“重难点”形同虚设。

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

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 主要有三种: (1)认知观的表述方法。用表示内部心理过程的含糊动词。扼要地表述,便于会意和交流。但缺乏质与量的规定性。这是我国教师常用的一种表述方法,往往使用只表示内部心理过程的含糊动词,如“懂得、理解、掌握、领会、欣赏”等等。它有利于扼要地表述教学的意图,便于会意和交流,而且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目标只能以内部心理过程的概括性的方法加以表述。但是它缺乏质与量的规定性,容易引起含糊和混乱的认识。 (2)行为观的表述方法。用可观察、可测量的外显行为来确切地描述。“ABCD”模式为例。A.教学对象(audience),行为目标描述的是学生的行为它强调用可观察、可测量的外显行为来确切地描述教学目标。这类方法又有不同的操作模式,下面以“ABCD”模式为例加以说明。该方法认为明确的行为目标主要包含四个要素: A.教学对象(audience),是指学习者,即行为的主体,行为目标描述的应是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规范的行为目标的开头应是“学生应该……”,书写时可以省略,但目标必须是针对特定的学习者而提出的。 B.行为(behaviour),指学生达到教学目标时应能完成的行为,它是目标中最基本的成分。行为应该用明确的行为动词来描述,例如:对学习新教材的描述一般使用“学习……初步掌握……建立……概念”。这里的“学习”、“初步掌握”的涵义是指学生基本完成了对技术学习的泛化期的过渡。对复习旧教材的描述一般使用“复习……改进……提高……进一步提高”。这里的“复习”、“改进”的基本涵义是指学生初步完成了技术学习的分化期的过渡。“提高”、“进一步提高”的基本涵义是指学生基本完成了对技术学习向熟练掌握的过渡。对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提高身体机能方面的描述一般使用“发展……增强……提高……促进……”。对思想品德方面的描述一般使用“培养……加强……发扬……调动……”。 C.条件(conditions),指学生行为发生的条件,即评定学习结果的约束因素(包括环境、人、设备、信息、时间、问题明确性等因素)。例如,在X X X时间内,能独立完成X X动作;在提供X X资料的情况下,能编制一个游戏,等等。 D.标准(degree),指评定行为的最低依据,或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水准,包括完成行为的时间限制;完成行为的准确性;完成行为的成功特征。 B.行为(behaviour),指学生完成的行为,是目标中最基本的成分。 C.条件(conditions),指学生行为发生的条件,即评定学习结果的约束因素。D.标准(degree),指评定行为的最低依据。 (3)内外结合法。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这是用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描述教学目标的方法。如格朗伦德(N.E.Gronlund)于1978年在《课堂教学目标的陈述》一书中提出,先用描述内部过程的术语陈述一般教学目标,然后用可观察的学生表现使之具体化的方法。

教学目标的表述

教学目标的表述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确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下面以700字为范例,介绍教学目标的表述。 一、知识目标 1. 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某一特定知识领域的基础知识,包括相关的概念、原理、理论和定义等。 2. 深入了解知识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某一知识点,包括其背后的原理、相关的研究成果和实际应用等。 3. 掌握专业术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某一专业领域的术语,以便在进一步学习和实践中能够流利地运用。 二、能力目标 1. 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观察、比较、归纳和推理等。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培养和提高自己从事某项实践活动的能力,包括实验、设计、写作、表达等。 3. 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包括评价、辩证和论证等。 4.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培养和提高自己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协作、沟通、互动和团队合作等。

三、情感目标 1. 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热情: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培养和加强自己对某一知识领域的兴趣和热情,以便更好地投入学习和实践中。 2. 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自尊: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以便在学习和实践中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和自我肯定。 3.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培养和加强自己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以便在学习和实践中能够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四、实践目标 1.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包括实验操作、手工制作、信息搜索和信息加工等。 2. 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跨学科思维和能力,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跨学科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便在学习和实践中能够提出新的观点、方法和解决方案。 以上是教学目标的表述范例,每个教学目标都应具体明确,突出重点,并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需求相适应。教学目标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以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和掌握所需知识、能力和情感。

教学目标的表述

教学目标的表述 教学目标的表述 一、教学目标表述的要求 教学目标表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教师对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因此,其表述的主体是学生。 教学目标的表述要明确具体,不能含糊其词。因此,其表述必须要有准确具体的行为动词。下表例出了三维目标中的一些常用行为动词,以供参考。 目标类型 目标层次 常用行为动词 知识 了解 说出、背诵、辨认、回忆、选出、举例、复述、描述、识别、会写、会画等 理解 解释、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述、概括、判断、区别、提供、猜测、估计、推断、收集、整理等 应用 应用、使用、质疑、辩护、设计、解决、撰写、拟订、检验、计划、总结、推广、证明、评价等 技能 技能 模拟、重复、再现、例证、临摹、扩展、缩写等 独立操作 完成、表现、制定、解决、拟订、安装、绘制、测量、尝试、试验等 迁移 联系、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调查、提取、修改等 过程与方法 经历、感受、参加、参与、尝试、寻找、讨论、交流、合作、分享、参观、访问、考察、接触、体验、探讨、沟通、组织、发现、探索、交换意见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反应 遵守、拒绝、认可、认同、承认、接受、同意、反对、愿意、欣赏、称赞、喜欢、讨厌、感兴趣、关心、关注、重视、采用、采纳、支持、尊重、爱护、珍惜、蔑视、怀疑、摒弃、抵制、克服、拥护、帮助等 领悟 形成、养成、具有、热爱、树立、建立、坚持、保持、确立、追求、品味、领悟等 教学目标的表述应该是立体的有层次的,而不是平面的。因此,其表述应该是多维的具有不同程度的。 二、教学目标表述的格式 教学目标的表述要包含四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行为结果。行为主体是学生,即教学目标表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一般情况下行为主体是隐含的。行为动词要准确、明确。行为条件是指达到某种学习结果所需的条件。行为结果即学习结果,一般是指基本的、共同的的最低水平。

教学目标表述(综合版)

1.知识和技能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即学生通过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又叫结果性目标。这种目标一般有三个层次的要求:学懂、学会、能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如何获取知识和技能的程序和具体做法,是过程中的目标,又叫程序性目标。这种目标强调三个过程:做中学、学中做、反思。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学生对过程或结果的体验后的倾向和感受,是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主观经验,又叫体验性目标。他的层次有认同、体会、内化三个层次。 知识技能目标 (1)(学生)能够根据简单体模型正确绘制三视图。 主体条 件标准行为动词教学内容 行为 (2)(学生)能用万用表正确判断安装的线路是否正确。 主体条件标准行为动 词教学内容 行为

(1)(学生)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正确理解海燕的象征意义. 主体过程与方法标准行为动词教学内容 (2)(学生)联系自己及同学的学习实际,深入理解、感悟 主体过程与方法标准行为动词 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小学教师所需的条件。 教学内容 (3)(学生)通过个别朗读、分组朗读等方式, 主体过程与方法标准 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行为动词教学内容 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行为动词教学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生)亲历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主体行为动词教学内容行为动 词情感 行 为行为 (2)(学生)体味文章所表现出的浓浓的父子情谊。 主体行为动词情 感 行为 (3)(学生)体会加工方法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养成严谨认真的工作习惯。 主体行为动词教学内容行为动词态度 行 为行为 如:“通过实训,使学生掌握检测电容器的方法。”这样的目标表述就存在很大的问题。一是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二是行为动词和行为条件模糊;三是

教学目标表述的“四要素”

教学目标表述的“四要素"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关键一环,它关系到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与环境的合理组合和运用及对教学结果的评价,也关系到生物课程目标的实现和国家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落实。而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策略。而一些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的描述上往往出现了笼统、模糊、大而空。即“行为主体混乱、行为动词不具体、行为条件不明确、行为表现程度不确切” 等现象,那么怎样才能正确表述教学目标? 一、行为主体 表述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行为, 如“使学生……” “让学生……” “提高学生……” 及“培养学生……”等描述,需要改变为“能认出……能解释……能设计……” “能写出……” “对……作出评价”或“根据……对……进行分析”等描述,要清楚地表明达成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 二、行为动词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具体目标应采用可观察、可操作、可检验的行为动词来描述。而传统应用的“了解”“掌握”等几个笼统、含糊的,难以观察到的,

仅表示内部心理过程的动词,往往难以测量,无法检验。而“认出”“说出” “描述”“解释”''说明”“分析”等词则是意义明确、易于观察、便于检验的行为动词。

三、行为条件 需要表明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或什么范围内完 成指定的学习活动,如“用所给的材料探究……通过合作 学习小组的讨论,制定……”“通过自行设计小实验,体验……”等。 四、表现程度 指学生对冃标所达到的表现水准,用以测量学 生学习的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能准确无误地说出……” “详细地写出……” “客观正确地评价……”等表述中 的状语部分,便是限定了目标水平的表现程度,以便检测。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表述教学目标时一般要包含以下四个要素

表述教学目标时一般要包含以下四个要素:1.行为主体教学目标表述的应该是学生的行为,因此行为主体是学生。在实际的目标表述中,行为主体可以省略,但是从逻辑上去判断主体应该是学生。例如,“能够独立复述课文”,这个目标的逻辑主语是学生,也就是“学生能够独立复述课文”,而不应采用“使学生”、“教会学生”、“培养学生”等用语。2.行为动词具体教学目标应采用可操作、可测评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如“认出”、“说出”、“背诵”、“辨认”、“描述”、“解释”、“说明”、“拒绝”等词,使其意义明确、易于观察、便于检验。3.行为条件教学目标需要在表述中指明行为的条件,即影响行为表现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如“根据地图”、“不靠帮助或参考书”、“在十分钟内”、“利用网络环境”等。对条件的表述包括四种主要类型,即允许或不允许使用参考资料或辅助手段、是否提供信息或提示、时间的限制、行为完成的情境。4.表现程度表现程度是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表现水准,用以测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例如,“既提供的一道应用题,学生至少能写出三种解题方案”,“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学生至少能记住四个单词”等。表述中的状语部分,便是限定了目标水平的表现程度,以便检测。 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目标,为了操作上的方便起见,而把一个问题分解成三个方面。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完成了一维目标再落实另一维目标,它们犹如鱼水一样,和谐地和合在—起的,落实目标的过程是同时进行的。对其理解,可以准确表述为“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与方法”是指为了实现在“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所采用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过程”是指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在体验、活动、探究中进行学习;“方法”是掌握各类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方式与策略,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学会创新,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有效监控(元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指学生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过程中的一种感受和反映,包括感知、理解、审美、体验四个方面。“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存在于“过程和方法”之中,“过程和方法”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它的对象、要素、结果,都是由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构成的,无法离开“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独立存在。因此,三维目标之间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共同构成课程目标。三维目标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从知识与能力目标来看,知识的把握,能力的养成,离不开学习过程的实践和体验,也离不开科学方法的指导和运用。从过程和方法目标来看,任何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获取知识的过程、提升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的体验过程、人格的建构过程。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来看,它是一种更为广泛的人文涵养,这种素质的养成,不是外部强加的结果,而是要通过一定的情景中的实践与体验内在地生成和反映。总之,三维目标的相互支持,使课程目标更具完整性及操作性。 要真正提高教学目标设计的有效性,我们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内容:教学目标要体现学生。教学目标的完成者是学生,教师不能凭自己主观臆断设定教学目标,而是要在充分解读学生的基础上,从学生的角度考虑设计。这里有两点需要我们关注:一是学生需要分析,二是换位思考。在教学目标设计前,教师要全面了解、分析学生,包括他们的认知结构、认知特点、个性特征、社会背景、语言水平、语用能力等。所有这些不是在教学设计时才去了解,应该靠平时的积累。在教学目标设计时,教师应该站在

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表述

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表述 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表述 引言: 在当今日益复杂和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道德和法治教育的重要性不 言而喻。作为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和道德意识的关键一环,道德与法 治教育不仅仅局限于提供法律知识,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责任心和公民意识。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明确道德与 法治教学的目标,并通过全面的评估和综合的引导来实现这些目标。 一、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的深度评估与表述: 1. 培养学生法律意识 - 涉及内容:法治基本理念、法律的作用和功能、法律的体系结构等。 - 教学目标表述:评估学生对法治的理解程度,并引导他们培养正确 的法律意识,理解法律对社会的重要性和法律对个人的约束力。 2. 发展学生道德情感 - 涉及内容:人类共同价值观、道德规范、道德决策等。 - 教学目标表述:评估学生对道德价值观的理解程度,并引导他们形 成正确的道德情感和行为规范,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和道德素养。

3. 增强学生责任意识 - 涉及内容:个人责任、家庭责任、社会责任等。 - 教学目标表述:评估学生对责任的理解程度,并引导他们认识到责 任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4. 提升学生社会参与能力 - 涉及内容:公民意识、参与社会活动、解决社会问题等。 - 教学目标表述:评估学生对社会参与的意识和能力,并引导他们主 动参与社会活动,解决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二、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的广度评估与表述: 1. 教育全员,促进全面发展 - 针对学生个体:通过个案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对于道 德与法治教育目标的接受程度和理解程度,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差异 化指导,促进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 针对教育者:评估教师对道德与法治教育目标的理解和实施情况, 促进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提升,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 2. 引入多元教育资源,拓展教育领域 - 在课程设置上引入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包括但不限于法律案例分析、道德困境探讨、社会实践等方式,来拓展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育目标

规范教学目标的表述

规范教学目标的表述 教学目标指学生通过教学后应该达到的行为状态。教学目标包括两类,一是结果性目标——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如:“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写‘绕’、‘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二是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和表现等,如:“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摘抄优美的词语、句子”“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体会不同句式的表达作用”。 教学目标的表述,一般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如: 学生能在5分钟内,朗读完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主体条件动词程度 规范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必须具有准确性、全面性、主体性和可测性。 1、准确性 准确性是指行为动词的使用,行为条件的交待和表现程度的定位,要符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某一学段的目标,符合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不拔高,不降低要求。这个要求是规范教学目标的前提。 2、全面性 《课标》把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纬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语文教学目标应该包括这几个方面,缺一不可。 3、主体性 因为教学目标指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不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什么、怎么做,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由于表述目标的句子的主语是学生,“学生”二字可以不出现。 4、可测性 可测性是指目标表述明确、具体,不笼统、模糊,具有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教师自己或他人能够依据目标去观察和检测学生的行为状态,对教与学两个方面做出合理的评价。 下面对一个存在问题的教学目标按以上所讲的四点要求来进行分析,并提出表述目标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病例: 课题:《浅水洼里的小鱼》(国标教材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8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唤醒并坚定学生关心、帮助弱者的信念;在学习中让学生体验合作的快乐。 2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对照上述四点表述教学目标的要求,可以看出这个教学目标的表述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表述不准确。1要求对课文内容达到“理解”,对于二年级学生是不妥当的。因为《课标》中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没有提到这样的程度。2课文中的生字一二年级应“多认少写”,不是全部生字都要求“学会”“掌握”。3《课标》中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明确指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要求“理解”显然拔高了。 2、目标的内容只包括“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两个方面,没有对“过程和方法”方面提出目标。 3、行为主体的表述混乱。“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的主语是“学生”。“唤醒并坚定学生关心、帮助弱者的信念;在学习中让学生体验合作的快乐”的主语是“教师”。 4、目标不可测量、不可评价、不具体明确。1“唤醒并坚定学生关心、帮助弱者的信念”,不仅行为主体不正确,而且无法评价“唤醒和坚定”。2“在学习中让学生体验合作的快乐”是错误的表述,“体验”“快乐”根本无法去观察;“在学习中”是一种行为“进行态”,不是目标表述的要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