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远去的光影-中国国有电影制片厂生存现状调查

远去的光影-中国国有电影制片厂生存现状调查

远去的光影-中国国有电影制片厂生存现状调查

来源:中国影视资料馆

在几代中国人的记忆里,

电影制片厂是一个同时占有崇高和亲切的名词。

今年,中国电影诞辰100周年,

那些熟悉的名字,他们过得怎么样?

本报撷取了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四大综合电影厂,

以及两家富有特色的专业电影厂,

制作这一专题,意图以它们为代表,

呈现中国国有电影制片厂的生存现状。

在历史光辉的映照下,

这些制片厂的未来需要人们关注。

六十年长影:消逝还是新生?

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是东北电影制片厂,也是新中国第一个电影制片厂,各类片种的第一部影片均为东影创造。长影也因此被称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

到上世纪80年代,长影已成为全国生产能力最能,产量最高的电影制片厂。从1993年至今,除《七七事变》等少数几部主旋律电影引起一些关注,长影影片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每年投产数量十分有限……

“六十年,长影的生命到了最后周期。如果说‘长影集团’这四个大字还在,伪满留下的这栋小白楼还在,它还没完全死。但厂房没了,人也没了。在我眼中,它已是名存实亡。”胡昶站在正对长影大门的毛主席像下说道。不久前,两个拍电影百年记录片的编导在离开长影前送给胡昶一张照片:通向长影的大道上残存着积雪,只有主席像茕茕孑立,周围是一片荒凉的工地。照片下面写着一行字:毛主席也无奈。两个编导在离开长影时对胡昶说,长影这绕不开的一节怎么办呢?留下一个空白画面吗?

老厂区被拆,长影历史已变得残破不全

“长影六十年,前五十八年和我有关,后两年和我没关。”退休整两年的胡昶说道。1985年,长影四十岁生日之际,胡昶完成了《新中国电影的摇篮》一书。迄今,这仍是最详实的一部长影史。但是,随着两年前,占地21公顷的老厂区被拆,这部历史也已变得残破不全。

穿过一条崎岖的土道和一片破旧的工棚,胡昶带记者追寻着长影的昔日。全国最大的洗印车间只剩下一面断壁。录音车间已化作一片商品房。承载了几代长春人电影情结的长影剧场,只留下一块锈迹斑斑的迪迪歌舞厅的招牌。

4月的长春,风沙依然大。工地上不时卷起几米高沙尘,看不清来路。步行十几分钟,登上一个土丘,胡昶指向百米外一座看上去有些灰头土脸的白色洋楼,它的正面已被一座高大的土山掩盖。“那就是小白楼,”胡昶说,“长影的辉煌全刻在那儿了,如今,它也不再属于长影。”走上通向小白楼的土道还要翻过几个土坡。记者没再叫胡昶带领,他只站在土丘上远眺了一会儿,摇摇头便没再看。

作为伪满时期的文物,小白楼幸存下来。它的正面是一座三米高的土山,旁边是上千平米的工地。跨过残缺的院栏,门廊前满地大便,透过钉死的窗子,可见里边积满几尺厚灰尘。小白楼另一侧大门上着锁,有一看门人住。但记者先后三次探访,均未见踪影。这一侧的对面是一座灰色水泥建筑,上面挂着长春国信集团的牌子,那是小白楼乃至老长影这片土地现在的主人。

昔日见证辉煌小白楼,今日破败不堪

很多人一提到长影都会首先提起小白楼。中国电影100年的历程中,这座建筑承载的历史是独一无二的。

1945年,中共接收“满映”建立东北电影公司,后更名为东北电影制片厂,是为长影前身。作为新中国第一个电影制片厂,东影除吸纳满映人才,还举全国之力,从各军区文工团及上海等地征调了大批电影工作者。在此背景下,新中国第一部记录片、第一部故事片、第一部译制片……可说各类片种的第一部均为东影创造。

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长影的辉煌达到巅顶。先后拍摄了《白毛女》、《平原游击队》、《上甘岭》、《董存瑞》、《英雄儿女》、《五朵金花》、《甲午风云》等一大批经典影片,长影的工农兵小金人从此在几代中国人身上打下深深烙印。翻开长影50周年时出版的画册,每部影片的背后集中着当时中国最优秀的一批电影人,苏里、郭维、田华、新凤霞、金焰、浦克、于洋、于蓝……几乎所有优秀演员、导演、编剧都曾到长影排片。同时,长影成为新中国电影产业的人才基地,新影、北影、上美、西安等电影制片厂均由长影派出骨干力量搭建。长影因此被称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到上世纪80年代,长影已拥有7个摄影棚,为全国之最,修建了亚洲最大的洗印车间,并拥有亚洲面积最大的道具库。成为全国生产能力最强,产量最高的电影制片厂。

“在东北解放初,长影的条件是很艰苦的,周围基本是荒地。院墙上拉着电网,马路对面还有国民党放冷枪。”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的美术指导刘学尧回忆道。从满映时期做学徒到东影在一片废墟上,一砖一瓦的建设起来,拍出第一部电影。直到如今老长影已不复存在。刘学尧见证了一切。

“我们拍《桥》的时候住在长影主楼的二层,冬天没暖气。大家睡在通铺上。”刘学尧说,“但接待明星和著名的作家、导演,这种条件是不成的。长影附近的小白楼原本是一伪满军政大臣的别墅,因位置有些四处不靠就划给了长影,正好用来接待一些大牌演员、作家。”

“1948年,我从东北文艺团调东影只有16岁,那时这里是一片黄甸子,只有一个厂房,遍地地雷。”《保密局的枪声》导演常彦回忆,“1949年2月下旬为三八节演出到长春,这里没有宿舍。我们就住在小白楼。清垃圾,扫房子。从此,小白楼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电影人。那个时代,几乎所有著名电影人一来到长影就住进小白楼,我亲眼看着这里逐渐变成了中国电影人的圣地。”

20多年前,全国尚有1/6电影出自长影

“长影辉煌时,这座建筑是神奇的。”胡昶说,“那时往往一个看上去很一般的剧本带进小白楼,几天以后就成了经典名剧。因为这里常年住的都是当时最优秀的导演、演员、剧作家。长影几乎所有优秀影片都是在小白楼创作出来的。”

《吉鸿昌》导演齐兴家在上世纪90年代初曾多次呼吁,把小白楼变成一个电影艺术馆,完好保存。“我对他们说,哪怕在每个房间挂几张照片也好,让大家知道,都有谁在这里住过。但就是这么简单的事情,也没人做。”齐兴家无奈地说。

小白楼残败不堪的景象如今成了老长影侥幸残留的缩影,这令许多老艺术家心痛不已。“长春电影节期间,很多铸造了长影辉煌过去的老艺术家回到这里,徘徊在空荡荡的工地上还只是嗟叹不已,一看到小白楼就都忍不住落泪。”刘学尧说着说着眼圈有点发红,“于蓝那时没能回来,我写信告诉她这里的情况,后来听于洋说她哭了。”

长影第四代导演贺米生与《离开雷峰的日子》导演雷献禾从2003年开始拍一部反映长影的记录片《光荣与梦想》。雷献禾拍《大雪无痕》后接片较多,拍摄工作主要由贺米生一人承担。

“去年,老浦克去世前两个月,我邀他做向导讲述长影历史,尤其是伪满时期的历史。”贺米生说,“老浦克为我讲述了伪满特务头子甘粕正彦的许多故事。走到小白楼,老人在传达室歇脚,感叹道,‘这座楼记载了长影的辉煌,长影啊长影……。’我于是不由自主的凝视着这座建筑,有些怅然。当我回过头的时候,看到浦克在那里擦眼泪。没想到,两个月后,老人就走了。”

老长影的消逝

“长影的辉煌一直延续到上世纪80年代。”深谙长影历史的胡昶介绍。“上世纪40年代,新中国电影从长影发轫,50-52年,两年生产了19部影片,52-53年,进入低谷,56年达到一个小高峰。58年产量很多,到59年,有了一个真正的高峰。随后,3年困难时期,长影又进入低谷。65年,再次迎来高峰。文革中,尽管受政治形势左右,但仍拍摄了《创业》等影响很大的电影,从79-80年复苏,85到86年达到最高峰。一直延续到89年拍《开国大典》。80年代,全国有六分之一左右的电影是长影拍的。其中得奖影片占三分之一。如果

把长影看做一支股票,此前有涨有落,呈曲线上升。进入90年代,长影则直线下跌。”

齐兴家回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长影最辉煌那段历史说道:“我只举一个例子,拍摄《人民的战士》时,导演翟强说需要两辆坦克。但在预算里没提到坦克。于是晚上7、8点召开会议,军代表(相当于现在军事顾问)问什么时候要,答越快越好。第二天早上7点,一趟专列运送着两辆坦克从天津抵达长春,立刻投入到拍摄中。要知道,担任拍摄小组组长的是聂荣臻。大致50年代军事片都是在这种局面下拍摄的,后面全有一位老帅挂帅。”

胡昶回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长影景象说:“1978年左右,我担任厂办公室主任。每天都有几百人参观长影,我负责接待。可容纳120人的会议室里经常坐得满满的。记得一次,一个美国华人代表团访问,问了许多问题,概括起来无非就是电影的生产程序,送审程序,我只用5分钟就答完了。一位著名华人科学家问我,我们提了这么多问题,你用5分钟就说完了,而我们好像又问不出新问题来了,这是怎么回事。我说,你们提的那些问题其实都可以归结到那两个问题上。他很不甘心,说道:那我只问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好了,长影的院子里怎么有这么多漂亮姑娘。当时,长影驻着两三个剧团,摄制组。一个《蝶恋花》就有100多个女演员,主席像前的这条大道上,熙来攘往,香风阵阵。每天有上千人在大院里走动,热闹非凡。”

迎60华诞,老长影却快要“不见了”

“长影的衰落首先是从乐团开始的。”胡昶说,“上世纪80年代,乐团每天排练钟鼓齐鸣,人员进出,磨肩擦踵。乐团解散后,长影一下子安静了。随后,人们发现,一年拍不了几部电影的长影变得越来越冷清。到我退休前,想在厂里找块木头做个楔子,居然都找不到了。”

1993年,广电部启动了中国电影机制改革的3号文件。中影公司不再统购包销国产故事片,各制片厂必须自负盈亏。长影面临真正的困境。从1993年至今,长影经历了阎敏军、李国民和现在的赵国光三任厂长,除《七七事变》、《离开雷峰的日子》等少数几部主旋律电影引起一些关注,长影影片日渐淡出人们视野,每年投产数量十分有限。据长影艺术处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2001年和2002年甚至每年只有一部。

1997年,媒体出身的赵国光接任厂长,原吉林省体育彩票中心主任刘丽娟任主管经营副厂长。据赵国光向记者介绍,次年,长影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计划。首先是开展土地置换,将长影老长区21公顷土地以3亿元价格卖与长春国信集团。同时提出“一厂三区”的计划和“不拍陪钱片”的口号。随后,贷款3亿元合6亿元,建设长影世纪城。世纪城对外宣称投资15亿,据赵国光介绍是因怕引起一些民营企业家盲目投资类似项目。此后,长影又分别成立了由副厂长韩志君和宋江波牵头的影视公司。并与长春电视台合作成立了长影影视频道。2005年初,长影以买断工龄、解除劳动合同等方式精简人员。同时,大型旅游项目长影世纪城竣工,预计2005年4月底试营业。短短几年时间,拥有几十年历史的老长影在即将迎来六十华诞之际不见了。

不到两天,电影宫只拆剩破砖烂瓦

2003年初,长影老厂房动工拆除。贺米生得到消息急忙与摄像赶到施工现场。从这时

起,开始了记录长影历史变迁的采访、拍摄。

“我先去了电影宫,这是长影建造的一个外景基地。”贺米生回忆,“头一天去,在拆前门楼,这是为拍摄《谭嗣同》建造的,后来还拍过《两宫皇太后》。我们拍了一些镜头就回去了。我想这么大的工程,不会拆那么快。谁想第二天去,拍摄《开国大典》、《七七事变》等影片的明清一条街也拆了。开发商是连夜拆,速度很快。诺大一个电影宫不到两天只剩些破砖烂瓦。我连忙抓紧拍。这时,没想到来了几个不三不四的工头。问我拍什么。我说我是长影导演,想拍个片子。那几个痞子模样的人叫道,这已经不是你们长影的了,没得到我们允许不许乱拍。然后就派了一群人硬把我们赶走了。我1965从电影学院毕业,便来到长影。长影有那么多老导演,以前人家一直把我称为中年导演,如今,不知不觉我也变成老年了。看着两天前这片土地还是长影的,我还是一名长影导演,如今,一群流氓在这里对我耀武扬威,我心里说不出的难受。后面的拍摄像打游击一样,偷偷摸摸的进行。但是,由于洗印厂、录音厂、道具厂基本都是同时动工,而且拆除速度非常快,我还是有很多镜头没能拍到。”

在长影老长区拆除时,崔永元恰好在长影拍摄“电影传奇”《战火中的青春》一集。影片结尾,道白细数着长影的辉煌,镜头中却出现了老厂区的断壁残垣。

三天,员工从1000多人变为不足100人

2005年2月20-23日,也许是长影大院十年来最热闹的三天。1000余长影人回到长影解除了与长影的关系。“这其中有很多人其实早就跟长影没什么关系了。”贺米生说,“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许多长影人便出走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成为准自由职业者,这些人只是出国或需要单位开据证明时才回到长影。”齐兴家介绍,“有人曾细数过在北京定居的长影人,有300多。”

“这三天,这些人全部回到长影,很多多年不见的人都见到了。”贺米生说,“有些实在回不来的,厂里还专门派人上门办理手续。大部分人寒暄后议论着得失,还有些人大声喧哗着斥责不公。”贺米生用镜头记录下这一切,短短三天,长影从1000多人变为不足100人。

长影档案:1945年,中共接收“伪满”时期的“满映”建立东北电影公司,1年后更名为东北电影制片厂,1955年改名长春电影制片厂,1999年7月长春电影集团成立。现址吉林省长春市红旗街。作为新中国第一个电影制片厂,东影除吸纳满映人才,还举全国之力,从各军区文工团及上海等地征调了大批电影工作者。在此背景下,新中国第一部记录片、第一部故事片、第一部译制片……可说各类片种的第一部均为东影创造。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长影的辉煌达到巅顶,拍摄了《白毛女》、《平原游击队》、《上甘岭》、《董存瑞》、《英雄儿女》、《五朵金花》、《刘三姐》、《甲午风云》等一大批经典影片。

苏里、郭维、田华、新凤霞、金焰、浦克、于洋、于蓝……几乎所有优秀演员、导演、编剧都曾到长影排片。同时,长影成为新中国电影产业的人才基地,新影、北影、上美、西安等电影制片厂均由长影派出骨干力量搭建。长影因此被称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记者/张映光

6000 2005-11-25 16:50

长春电影制片厂(二):“世纪城”与新长影的梦

在位于长影主楼三层的厂长办公室,记者与厂长赵国光交谈了近两个小时。胡昶与长影艺术处处长王霆钧都称,这是赵国光几年来第一次用这么长时间应对媒体。这也许因为2005年对赵国光而言,意义非凡。

1998年,在长影进行土地置换之际,天津某媒体报道称“长影被卖掉了”。这篇报道被海外媒体转载后凡响强烈。记者出身的赵国光通过新闻管理部门追究了那家媒体的责任。同时,没有放缓卖掉老厂区的计划。

“1997年上任时,长影亏损很严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办社会使长影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赵国光说,“长影最多时有职工3000人,其中一半离退休。长影有自己的托儿所、派出所、卫生所、车队、学校、甚至消防队,除了火葬厂没有,一应俱全。拍电影是赔的多赚的少,到1997年,长影亏损总额达3000万。我当时算了笔帐,如此发展下去,长影到98年冬天就维持不下去了。冬天要支付一大笔取暖费,一万吨煤的钱都不知道从哪里来。”

但是,记者从一些长影职工了解,1997年到1998年,长影与其他国有厂相比,日子要好过。主要因为,长影早在赵国光上任前便开始出卖土地,主要是宿舍区用地。贺米生介绍,“长影和一汽以前并称长春两面旗帜。在长影最辉煌时,有人曾夸张地说,长影占长春三分之一。”同时,长影出卖老影片版权,也所得不匪。

记者得到一份1998年3月25日,省审计厅对长影上一年度审计财务收支提出的问题和情况说明显示,长影曾刻意隐瞒1997年度出卖电影频道播放权所得200万,出卖进口大片播放权所得350万,后电影开发VCD收入312.5万,洗印分厂洗印拷贝收入339.9万,影片发行收入182万和电影世界收入6.9万,共计1391.3万元。另有洗印厂等多项帐外资金,收入不实共计2008万元,成本费用不实共计688万元,资产不实共计1725万元。

对此,长影曾做出检查并缴纳了罚款。按照这份资料,长影从1997年累积亏损3000万到1998年赢利1380万的数字,存在诸多疑点。因亏损严重被迫卖地的说法也就值得怀疑了。

赵国光强调,长影卖掉老厂区并不意味着卖掉长影,而是将资产盘活的一种手段。“薄熙来在视察长影时曾说,‘新中国第一个电影厂为何如此破烂不堪。’这么破的厂子,没人愿意投资,只有卖掉它,投资新项目,才能吸引大企业为长影投入资金。”赵国光说。为此,他在卖掉长影的同时提出了“一厂三区”,长影新生的计划。

所谓“一厂三区”的计划,就是通过卖掉长影老厂土地在长春郊外建造一个大型旅游娱乐项目——长影世纪城,再以此融资,回笼资金建造长影新厂和一个旅游景区。将残留的老厂建成电影艺术馆。这个宏伟的振兴计划曾令一些长影人憧憬。

“用土地置换3个亿加上贷款3个亿,我们投建了世纪城。世纪城与横淀等影视基地不同,是一个模仿好莱坞环球影城的大型电影娱乐项目。”赵国光介绍,“不久前,我们又吸引北京首旅集团注入资金,双方各占50%股份,以共同经营好世纪城。”

在赴长春采访的第二天,记者参观了世纪城。从去年9月份开始,许多长影人陆陆续续怀着好奇来到这里,这个大型游乐厂牵动着长影新生的梦。

来到长春市,可见四处遍布两大项目广告,一为长影世纪城,一为长影世纪村,两个项目都与长影息息相关。不了解内情的人很容易将之混淆。老长影厂外,有些残缺的院墙耸立着高三米,长百米的广告牌——长影世纪村:中国独有的超大型影视生态社区。这是由收购长影土地的国信集团投资兴建的商品房。其每平米三、四千元价格在长春已属中高挡社区。前行一站地,每隔几米便可见一块长影世纪城的广告牌。

从长春市区驱车到净月开发区的长影世纪城花了40分钟。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游览了世纪城13个娱乐项目中的5项。其中包括号称亚洲最大的球幕电影和巨幕3D电影。世纪城的整体建筑风格令人联想到好莱坞大片《指环王》。欧洲中世纪的喷火巨龙,树人雕塑、鹰神山……很多游艺项目的内容都是惊险刺激的鬼怪故事。

在幽灵古堡中,一些由真人扮演的鬼怪着实把记者吓出一身冷汗。这些扮演假鬼的工作人员在游艺结束后自我介绍,他们是来自长影影视艺术学校的学生。在众多游艺项目中,只有一处以展示爆破技巧为主题的项目,在建筑上贴上了《董存瑞》、《英雄儿女》等影片的老剧照。但这显然与长影传统没有更深联系。

据同行的一位长影工作人员介绍,长影世纪城曾在去年9、10月间短暂试营业,票价为128元,但效果并不理想。赵国光向记者介绍世纪城时谈到赢利前景显得信心十足。“很多人觉得128元票价太贵,可大多数人看过几个项目以后都觉得超值。”赵国光说。

长春市政府网站上对长影世纪城赢利前景的估算是,“保守计算,长春市居民每年到长影世纪城参观、娱乐的人数可达35万人次;东北其它两省及吉林省除长春市地区以外的地区每年参观长影世纪城人数最少可达65万人次;东北以外的国内外游客每年至少将有50万人次到长影世纪城参观。以上三类客源,按平均每人在长影世纪城消费150元(含门票、这是最低标准)计算,长影世纪城每年可以实现旅游收入2710.8万美元。”

但常彦、刘学尧、胡昶在谈到世纪城时却不约而同为记者算了这样一笔帐。长春一家三口去一次世纪城光买票就要花去384元,再加上往返车费和饭费,要花费近500元。按照长春的消费水平,很难吸引普通家庭。

实际上,世纪城并非长春首个号称模仿好莱坞的电影旅游项目。早在1991年,长春便兴建了一处包含环幕电影等游艺项目的长春电影城。电影城位于长春市区,距一汽不远,记者来到这里发现,电影城从建筑风格到游艺项目与世纪城有诸多相似之处,只是规模较小,虽然是周日,但电影城内游客寥寥,游艺项目也大半闲置。

记者从世纪城一位工作人员了解,在首旅注资后,世纪城的领导班子还要重新调整,经营方针和票价都会相应做出改变。世纪城未来的命运显然已不完全掌握在长影一家手中,它的前景仍是未知数。

无形资产的流失?

长影在卖掉老厂区遣散人员的同时,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无形资产。用常彦的话说,长影一直在败家。“在我们这些导演和主创人员毫不知情的情况下,长影买卖掉了众多电影的版权。”常彦边说,边从VCD架上翻出几张由广州俏佳人公司发行的自己拍摄的影片。

这其中最令常彦感到惊异和不解的是一张自己在文革时拍摄的电影处女作《芒果之歌》的VCD。“这部电影是文革中四人帮命长影拍摄的。名字取自毛主席送芒果的典故。片中含有批斗走资派的内容。”常彦说,“这是我执导的第一部电影,文革后,尽管这部电影未被列入五大阴谋电影,但肯定是要禁播的。有意思的是,粉碎四人帮后,老中宣部长陆定一在视察长影时指名要看这部片子。我这时才知道,《芒果之歌》在粉碎四人帮前不久曾在中南海放映过一次,老将军们就是借看电影的机会,在厕所里商定抓四人帮的。当时,陆定一被关在秦山监狱,无缘目睹该片。此后,《芒果之歌》被永远的封存在影库中,要看到这部片子必须经过省委宣传部批准。连我这个拍片子的人都几十年没看过这部影片了。但是,没想到,崔永元在拍摄电影传奇时,送给我这张VCD。我至今不知道,这部电影怎么流到社会上去的。”

另据常彦介绍,长影除卖掉大量电影版权,还将许多珍贵的电影资料和长影艺术家的档案当作废纸处理掉了。《两个小八路》的主演朱文顺和伪满时期老演员吴江归的儿子朱晶便在旧货市场花高价购回了自己父母的珍贵档案。

胡昶介绍,这样的事例还有许多。他为记者出示了几份长影艺术家档案材料复印件,胡昶说,这些资料都由一些长影职工从旧书市场上高价购回的。记者/张映光

6000 2005-11-25 16:50

长春电影制片厂(三):国信的崛起与老长影的衰落

老长影只剩一座主楼,四周被工地包围。从空寂的大院向外眺望,附近只有一座高楼——国信大厦与长影仅一墙之隔。

“这些楼都是国信盖的。”刘学尧指向窗外说,一排崭新的商品楼簇拥着国信大厦,楼下树着“阳光景都”的牌子。“我们这儿也卖给那个国信了,这栋楼就快拆了,还不知道怎么安置我们呢。”刘学尧有些凄然地说,“反正这阳光景都是没什么长影的人……”

作为被国家授予终身成就奖的长影第一代艺术家,刘学尧住着所谓的高职楼,楼体和墙壁只剩下光秃秃的水泥,房屋狭小陈旧。马路对面,靓丽的阳光景都与寒酸的高职楼形成鲜明对照。

“把长影的地卖给国信这样的民营企业是很多长影职工难以理解的。”贺米生说,“一些职工难免产生猜忌。在采访中,我听到各种关于国信与长影领导之间关系的传言,但都缺乏有力证据。在一次对赵国光的采访中,我鼓起勇气直接问他,有没有从中拿好处,他坚定地看着我的眼睛说,一字一句地说道:一分钱也没有。”

温元凯教授任董事长兼总裁的北京南洋林德投资顾问有限公司2001年曾应邀为国信作

过一次企业发展战略的专项咨询服务。其中,在《南洋林德_长春国信发展战略咨询_尽职调查与诊断报告》中详细的叙述了国信从1998年5个人集资127万到2001年拥有几亿资产的发家历程。从这份完全依据国信提供材料拟写的报告中,可以清晰看出,国信的崛起与长影掣肘相连。

该报告显示:

国信集团主要创始人均为原吉林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其中董事长王岩曾任吉林国托副总经理。

1998年,王岩、马秉臣等人集资127万成立国信。靠为吉林省工商银行建处长楼以不足100万的投入赚得700万。

随后,国信瞄准长影土地资源优势,以合作开发的形式进行“隆礼嘉园”立项。除项目中9800平方米用于长影职工回迁外,充分利用“隆礼嘉园”位于长春市繁华街区的地理优势,顺利将85套商品房中的80套和8775平方米铺面房售出。国信集团“隆礼嘉园”项目实现销售收入10637万元,净利润4709万元,成功跨出创业第二大步,公司资产规模一举超过五千万,使国信集团从原始积累阶段进入资本集聚阶段,同时进一步奠定了房地产开发作为公司主业的根基。

这之后,国信集团继续采取与长影合作开发的形式,“阳光景都”立项。并签署长期合作协议,实现公司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土地储备(包括“阳光景都”二期、三期用地及长影新厂区的土地资源分享等)。同时,托管经营长影装璜公司并成立物业公司,直接介入长影物业管理。

2000年,长影注册成立长影影视股份公司。国信出资1350万元参股长影影视股份。将与长影单一的商品房合作开发关系提升到资本运作层面,积极推动和直接参与长影影视股份公司的组建和上市操作。

在与长影的项目开发利益分配方面,长影提供开发用地,国信集团负责项目开发实施。双方按实现利润4(长影):6(国信)的比例共同获益。

这份报告中尤其提到:“严格而言,虽然目前房地产开发已经成为国信集团的主导性产业,但在国信集团创业当时却并不具备从事房地产开发的基本条件。

“国信集团创始人在当时情况下实现自我创业只有一种最佳选择,即背靠吉林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充分利用其操作背景优势,调动各种社会关系资源,在熟悉的行业中寻找最佳的创业项目。

“基于特定环境条件,‘空手道’似的房地产开发成为国信集团创业的首选项目。

“在当时长春市这种相对封闭的内陆城市还有可能进行法律允许范围内的不规则游戏。

“(国信集团与长影)双方高层领导良好的个人人际关系是形成合作纽带的重要基础。”

记者调查中并未找到赵国光、刘丽娟等长影主要领导在国信占有股份的证据。在国信股东名单中,只有许汉林曾任长春影视艺术培训学校副校长。后任国信北山大世界冰雪娱乐公司总经理,持有8万股。

而另一方面,如前文提到,2000年,国信以长春市中网公司与长春易高文体公司名义入股长影,成为拥有长影影视公司27%股份的第二大股东。这其中另人不解的是,按照长春市政府网站公布的长影世纪城一期工程项目介绍,长影世纪城项目由长影影视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而据赵国光介绍,长影世纪城6亿资金来自出卖长影厂区土地和银行贷款,应属长影集团一方出资。如此一来,作为长影影视公司第二大股东的国信集团也一度成了长影世纪城的第二大股东。记者/张映光

6000 2005-11-25 16:51

长春电影制片厂(四):远去的长影?永远的长影?

不久前,吉林作家乔迈撰写《远去的长影》一文,引起一场“笔伐”。长影艺术处处长王霆钧立刻撰写《永远的长影》予以回击,并指出,长影不但没有消失,而且获得了新生。关于长影是死是生,消失还是涅磐,一些老艺术家与厂长赵国光看法截然相反。

胡昶在带领记者参观老长影厂途中,遇到一些长影艺术家和普通工作人员。在被问及对长影现状的看法时,许多人摇头叹息,并称事已至此,多说无益。记者于是请求这些人只回答一个问题:长影是死了还是活着。

“这个楼还在,招牌还在,可不拍电影还叫什么电影厂呢?”老导演刘文余说。“从这个意义上讲,长影已经死了。”

“长影已经没了,老长影没了,新长影,我们还没看到。”老演员荣振东说。

“人没有了,厂房没有了,作为地产公司,旅游公司的长影也许还活着,作为拍电影的长影已经死了。”常彦说。

但是,赵国光显然不赞同这种说法。在被问及如何看待这些反对意见时,赵国光回答,“改革前,长影年年亏损,伸手向国家要钱。改革后,长影不仅丢掉了包袱而且优化了资产,今年是长影六十岁生日,现在我敢说长影过七十岁生日没有任何问题。王中军不是说过,一个电影公司能活六年就是奇迹,长影再活十年一点问题没有。”

在用老长影换来世纪城的同时,长影成立了以副厂长韩志君和宋江波牵头的两个影视公司,担负生产电影的任务。

“两个影视公司,长影都是相对控股,即最多只占40%股份。”赵国光说,“在老体制下,导演是花别人钱拍别人的片子,结果是高成本低回报,拍一部赔一部。与民营或外资合作,并采取相对控股,民营或外资充分根据市场确定投资,才能保证回报。”

按照相对控股的原则,2004年,长影拍摄的13部影片中,基本不是真正意义上由长影独立拍摄的影片。2005年,长影重点宣传的在美国上映发行的合资片《微笑》,实际只出了10%资金。从编剧、导演到演员更与长影没有关系。

身为电影厂厂长却不拍电影是一些老艺术家对赵国光最主要的指责。

“长影在上世纪90年代面临的艰难是有目共睹的。”常彦说,“大家也不反对改革。但一是希望能够留下老长影,这毕竟记载着中国电影发展的一段历史。赵国光提出卖地搞旅游时,就有好多老艺术家提出,能不能保留老长影,将其改造成一个旅游项目。要知道,即使现在,长影已经拆掉了,依然有很多人慕名而来。再有就是,无论怎么改革都是要拍电影。不拍电影还叫什么电影厂呢,改革不能把性质改了啊。按照现在长影改革的计划,即使世纪城真能如期赢利,新厂区真能建起,长影到2007年也没有硬件和人员拍电影。”

面对这样的责难,赵国光辩解道,“认为电影厂只能拍电影是观念落后,世纪城同样是电影的相关产业。包扩DVD、VCD,电影频道都是电影的相关产业,在电影市场不景气的时候发展相关产业,是为了以后时机一旦成熟更好的拍电影。”

记者索性直接问道,在现有条件下,长影不再独立拍片,是否说明国有电影厂不适宜独立拍片。赵国光毫不避讳的回答,不与民营或外资合作,国有厂独立拍片难有生路。

“长影现在这个局面并不是一两个人造成的。与全国电影产业萧条的大环境有关。”齐兴家极力以一种客观的姿态说道,“1990年退休后,我被长影反聘当了三年总导演。后与赵本山合作拍摄〈男妇女主任〉。这部影片由长影和赵本山各出一半资金。最后赚了100多万。但是只收回了成本,没有收回利润。不健全的院线发行机制使大部分利润无法回到投资人手中。〈男妇女主任〉是长影进入90年代少有的一部由自己拍摄并取得赢利的电影,但也没赚到钱,可见投资电影之难。几个厂长上任后,投资一部赔一部,这不是简单的能力问题,而是电影市场的大环境所致。”

沿此思路,记者追问齐兴家,长影现在的局面是不是历史的一种必然?

齐兴家沉思了一下回答,“这不是必然。拍不好电影不能成为电影厂不拍电影的理由。长影拆除前每年有生产20部电影的能力。实际上,它一年只拍一部叫座的好电影就可以了,经过群策群力和相应改革,这应该是能办到的。”

常彦也认为,长影现在的局面绝不是历史的必然,而是人为所致。这位以《保密局的枪声》创造过6亿人次观影记录的导演有些心痛的说,“人们说现在长影没有导演了,有人反驳,长影还有两个导演,韩志君和宋江波。这两位导演自己写,自己导,一年还能搞一两部片子,甚至拿个奖。我却觉得这是耻辱。长影60年历史,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由某某厂长拍片子。让两位厂长拍一两部片子也只是应付国家的任务,这两个所谓的影视公司只是个空壳而已。”

对人员大规模解聘是人们对赵国光的另一指责。

对此,赵国光解释道,“用买断工龄等方法解聘人员使长影丢掉了一个大包袱。这其中

80%-90%的人过的比以前要好,还有10%的人离开长影便无法生存,理应被淘汰。而心存不满的正是这些人。”

从2003年,一些长影职工多次上访,并几次把赵国光告上法庭。对此,赵国光称,“这些人只想多捞一些好处,这种行经卑鄙无耻。”

2005年,长影世纪城将成为赵国光在长影推行改革的“毕业答卷”。这份答卷的结果将会验证各种猜测和推想。关于长影的生与死,消失与新生的争论也将有一个最终答案。

长影关键词:

1工农兵电影:1948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这也是中国首部以工农兵为主要题材创作的影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长影陆续创作了《白毛女》、《平原游击队》、《上甘岭》、《董存瑞》、《英雄儿女》、《五朵金花》、《甲午风云》等一大批经典影片。其中大部分影片以工农兵题材为主。长影的厂标“工农兵小金人”成为这一类电影的标志。工农兵电影代表了长影的辉煌,也成为五六十年代中国电影的代表。

2. 小白楼:长影附近的小白楼原本是一伪满军政大臣的别墅,因位置有些四处不靠就划给了长影,正好用来接待一些大牌演员、作家。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几乎所有著名演员、导演、编剧到长影拍片或访问,都住在小白楼。许多经典影片是在小白楼中创作出来。小白楼因此承载了中国电影一段辉煌历史。

4.中国之最:长影辉煌的历史中产生了它数个中国第一乃至亚洲第一。在上世纪80年代,长影已拥有7个摄影棚,为全国之最,修建了亚洲最大的洗印车间,并拥有亚洲面积最大的道具库,被认为是当时中国生产能力最强、产量最高的电影制片厂。

3. 长影世纪城:长影世纪城是长影通过卖掉老厂区土地换得3亿资金,并向国家贷款3亿,总合6亿元兴建的影视娱乐城(对外宣称15亿),位于长春郊外的净月开发区。长影世纪城的游艺项目号称模仿好莱坞环球影城,包括球幕电影、水幕电影、4D电影、激光电影等一系列与电影有关的游乐项目。

4.一厂三区:所谓“一厂三区”的计划,就是通过卖掉长影老厂土地在长春郊外建造一个大型旅游娱乐项目——长影世纪城,再以此融资,回笼资金建造长影新厂和一个旅游景区。将残留的老厂建成电影艺术馆。这个宏伟的振兴计划令一些长影人憧憬。记者/张映光

6000 2005-11-25 16:51

北影留下一块50年的“金字招牌”

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中路77号,在北京城区地图上,只被标记成一个红点。然而在众多的中国电影从业者的心中,那个红点几乎可以被放大成一座圣殿——这里是北京电影制片厂的所在地。1999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和其它七个广电部直属单位被合并整组为中国电影集团,曾经代表着辉煌与荣耀的工农兵厂标从此消失在大银幕上,取而代之的是中国电影集团北京电影制片厂的汉字。但是今天,当记者再次走进北影厂,探询它广为人知又充满神秘的历史

的时候,从那些头发花白、话音颤抖的老北影人的眼中依然能读出曾经属于他们的光荣与梦想,“北影厂不在了,但是它的精神不会也不可能消失,它是中国电影的金字招牌,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硬道理。”

在中国电影集团的规划中,通过置换土地的方式将在京郊怀柔建起一座规模巨大、设施先进、技术一流的影视基地,年内即可破土动工。北影厂现址的生产区则要在不久的将来进行大规模拆迁,取而代之的是中国电影集团的制片大楼、电影广场、星光大道和功能完整的电影大厅,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厂牌将从这里永远地消失……

历史上的辉煌

在北影厂的传达室门前,挂着一个小黑板,上面是领取挂号信和邮件包裹的姓名通知。陈强、葛存壮、于蓝、谢铁骊……总有一些熟悉的电影人的名字在上面出现。穿过北影厂的生产区,就是附近小有名气的北影宿舍所在地——“北影小区”,当年叱咤风云的老一辈北影人大都在这里居住。小区的主体建筑就是几栋外墙已经有些斑驳的塔楼。和今天那些明星大腕的豪宅别墅相比,北影的老艺术家们却安得其所地在这里度过了几十个春秋。“孩子们常说这里的条件不好,要接我们出去住,可是我们习惯了,每天吃完饭到前边的生产区遛遛,心里觉得踏实。这些年身边的老伙伴一个接一个地走了,转眼北影也要拆了……”电话那边,80岁的原北影厂副厂长朱德熊传来几声轻轻的叹息。

回忆是美好的,尤其在这些经历了北影辉煌岁月的老人心中,他们的思绪总是不能自己地回到半个世纪之前,回到1956年到1966年由他们亲手创造的“镏金岁月”中去。

然而,走过十年辉煌的脚步之后,接踵而至的便是十年的荒芜。记者试图去了解那段让人无法忘怀的历史,却没有人愿意回忆。当年的小关厂址如今已经变成了对外经贸大学的校址,新的北影厂则搬到了现在的所在地,北三环中路的蓟门桥畔。原副厂长张尔瓒告诉记者,“‘文革’期间,江青以保证所谓的‘样板戏’拍摄为名,将北影干部职工全部驱逐出厂,下放干校,同时将苏联专家帮助选址设计的厂区废弃,并于1973年重新建起了新厂。新厂的规模和设备看上去并不逊色,但是北影人的艺术激情已经被当时的文艺政策消磨殆尽。”

北影是如何二度崛起的?在记者的采访中,被大家反复提及的是一个时间——1979年和一个名字——厂长汪洋。

厂长汪洋对于重新启动闲置了将近十年的艺术队伍起到了重要作用。张尔瓒回忆说,“‘北影是一块金字招牌’最早就是汪洋提出来的,那段时间他一直住在厂里的,北影生产的每一部影片的样片他都要亲自审看,并提出详细的修改意见,北影厂的历任厂长都做不到这一点。除了狠抓影片质量,他还特别重视人才,刘晓庆等一批优秀的青年演员都是当时被他召入北影的。”

刘晓庆到北影拍摄的第一部故事片是张铮导演的《小花》。当时她的关系还在成都军区话剧团,汪洋在看过《小花》的第一批样片后,就给副导演黄建中下了命令,“把这个人留下来,调进北影,小黄,你想办法!”刘晓庆在她的回忆录中这样描写汪洋,“汪洋识才,爱才,善于用才。谁都知道,他思贤若渴。只要是人才,他会费尽一切心思,用尽所有手段把他们挖到北影来。他不停地建设、壮大北影的创作队伍。他好比是一个狡黠的厨师,永远拿

着一把漏勺在沸腾的锅边上等着,只要有饺子或是汤圆熟了浮起来,他立即眼疾手快地把它们舀到自己的碗里。”

70年代末80年代初北影经历了它最后的黄金时期。这时电视业尚处于大发展的前期,电影仍然是第一大众娱乐媒体。经济改革在社会其他领域(农业、工业、和商业等领域)刚刚开始,电影工业还没有感受到市场经济的压力。1979年,全国电影市场创下了全民平均观看电影达28次,全国观众达293亿人次的空前记录。

1984年,电影业被定性为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开始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国家每年给予各厂一定的流动资金辅助生产。其中北影获得的国家补助为380万,虽然电影每年的平均制片成本不断跃升,但是这笔金额始终没有增加过,到80年代末,每部电影的平均成本已经接近100万,北影所需拍摄资金与下拨流动资金的差额将近千万。由于电影业利润分配存在倒挂,制片厂年年亏损、还贷无力,银行态度消极,使“贷款制片制”也遭遇瓶颈。

一面是靠上级拨款和依靠制片利润投入再生产难以为继,依靠银行借贷制片也困难重重,一面是制片厂要完成上级以行政命令下达的拍摄计划,这种矛盾下,寻找系统外资金成为制片厂的唯一的出路。

北影的最后十年

1992年12月下旬,广播电影电视部召开了“全国电影工作会议”,公布了“中央三号文件”,名称为《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其核心精神是给企业放权。1993年1月5日,这份文件正式下发,国内的电影体制改革随即展开。从此,中影公司只保留“国外影片进口”的独家权利,各制片厂出品的影片可以自行处理国内外的发行销售事宜。各省市纷纷成立电影股份集团公司,原有的“出售拷贝”制度被打破,可以采取代理发行或收入分成等方式进行影片交易。

在电影改革进入关键时期的1994年,北京电影制片厂迎来了它的第六任厂长韩三平。上任伊始,韩三平便开始对北影厂的创作、生产、管理、发展方向等各个方面进行系列的调整和改革,成立负责管理厂内编、导、演、摄、录、美等创作人员的艺术创作中心,负责电视剧、电视片录制经营的制作公司,负责协助厂长指挥生产调度和对外合作拍摄事宜的生产办公室,负责对外宣传的《电影刊物》和《北影画报》两个刊物和宣传策划部。

对内部机制进行调整的同时,北影厂区也进行了改造和翻新,厂内四大摄影棚安装了配备现代化的照明设备和搭景条件,录音楼内引进了当时先进的SR-D数字立体声设备,拍摄《骆驼祥子》时的“西四一条街”改成了“明清一条街”,成为国内拍摄旧时代题材影视作品的基地。

“向市场要钱!”这是韩三平厂长在上任之后最常说的一句话——“北影要想继续发展,必须努力争取社会投资、融资。”与此同时,中国的民营影视公司开始崛起,但是电影制片市场准入的门槛相当高。传统16家制片厂以外的制片机构只有同这16家片厂合作才能涉足电影拍摄。于是电影厂的拍摄指标成了“奇货”,民营资本只能以“暗渡陈仓”的方式参与电影制片。所有16家片厂以外的投资方是没有“出品署名权”的,而是打“协助拍摄”、“联合拍摄”或“监制”字样。北影厂借助与他们的合作使其资金实力和生产成本的来源慢慢发

生改变。1997年,冯小刚导演的电影《甲方乙方》“横空出世”,以3300万的票房成为1998年全国票房冠军,也成为北影历史最后十年的中的最大亮点之一。

然而中国只有一个冯小刚,《甲方乙方》并未能从整体改变中国电影整体滑坡的现状。就在同一年,李少红导演获得了华表奖“最佳影片奖”的作品《红西服》遭遇了市场惨败,全国票房还不足百万。李少红回忆当年的情况时说:“那段时间正赶上电影发行体制改革转型的时候,中影不再发行国产片子,地方的电影发行机构又在组建当中,所以当时的电影发行一片混乱,北影厂有8个戏都发不出,不知道怎么发,也发不动,受影响的不只是我一个,弄得措手不及,宣传和推广根本就没有,票房就受损失了。我觉得《红西服》票房不好,不是我电影本身的问题,而是它出现在了不该出现的时候。”

1997年后,电影改革进一步深化,民营影视企业走向成熟与壮大。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投资公司董事长王中军说:“现在我们和北影厂最大的区别只是没它那块地,没有50年的积累,其他都一样。”还在制片体系改革中徘徊的老牌电影厂的处境更加风雨飘摇。

留下一个“北影精神”

1999年2月12日,经国家经贸委批准,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直属的中国电影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洗印录像技术厂、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中国电影器材公司、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华韵影视光盘公司、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节目制作中心8家电影企事业单位组建的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在北京举行挂牌成立。

“中影集团成立以后,北影厂的建制和法人体系都不存在了,北影成为中影集团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它所有的资源都融入了中影,进行了同类项合并。”韩三平这样解释北影和中影集团的关系。在集团整合之初,按照序列,中影第一制片分公司就代表北影厂,从1999年中国电影集团成立至今,每年依然有十部左右的影片是以中国电影集团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名义出品的。但是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按照序列编排的全资子公司正在逐渐变为股份合作公司,“引入不同资本,采用股份合作,和境外资本、民营资本和个体资本合作,是中影集团改革的方向。”按照“因业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先后成立了中影元申(偏重于电视剧的制作)、中影横店华纳(偏重于与外资合作)、华索(偏重于高新技术制作)等合资公司。

2004年初,一条发自新华社的消息在老北影人当中引起了震动,该篇报道称“北京电影制片厂在新的一年面临着乔迁之喜。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下属的这个有着50多年历史的老电影厂的制作部门,将一举迁往怀柔一个设备更先进的大型影视制作基地,那里能容纳更多影视题材拍摄。”有关北影要迁址的消息已经不是什么秘密,虽然传了有两年多的时间,但始终没见有什么动静,可如今第一次有主流媒体对它进行了公开报道,所谓的“乔迁之喜”在很多人心中竟然变得“无比恐怖”。不少老北影人感叹,“拆了北影,我们不知道喜从何来,一块挂了50年的金字招牌,就这么随着推土机烟消云散了,我们心疼啊。”

将北京电影制片厂并入中影集团,让很多离退休的老北影人在感情上很难接受,“北影改革是历史的必然,我们都很支持,但是不能因为合并到中影集团就扔掉了这块牌子,这毕竟是一块‘金字招牌’啊,和国内其他电影厂相比,北影的品牌价值是最高的,如今厂子拆了,再过十年二十年,北影真的要变成中国电影史里的名词了。”

对此韩三平解释,北京电影制片厂作为一个企业已经不存在了,但是作为一种制片资源或者说一种精神还是存在的。中影集团不会丢掉这块金字招牌。

他还向记者强调,北影迁址迁走的只是制作部分,制片还在这儿,这个出发点是经济依据。北影现在的位置做摄影基地不适合了,也不划算,场地被限制死了。但是这块地儿可值钱了,通过置换之后他们将在郊区建设更新更大的基地。现在很多单位都在搬家,带来的是巨大的发展机遇,中间的差价是上百倍的,可以买厂房、买设备、买高新技术。

据悉,位于京郊怀柔的生产基地今年就会开工。比现在的北影生产区要大十几倍。韩三平介绍说,“现在北影只有四个棚,未来是20个摄影棚,每个专业棚都大的多,还可以吸引外国的制片商来拍片。所有资金都是通过置换产生的,没要国家一分钱。目前的厂址上会建中国电影制片大楼,建一个电影广场,有一条星光大道,有一个设备先进、功能完整的电影大厅,进行首映活动、新闻发布,再吸引外资公司到这里,形成一个“电影城”的概念。”

6000 2005-11-25 16:52

西安电影集团:西影厂到西部电影集团一个电影厂和它的时代

西安市西影路70 号,踏入西部电影集团的主楼最先看到的是正中“美好的家园,辉煌的事业,幸福的人生”的口号,残存着国有企业特殊的气氛,而一转头就能看到一张张曾激动成千上万人的海报,《人生》、《野山》、《老井》、《红高粱》•顺着狭窄的楼梯旋转而上,来到第四层,历史陈列室的门“框当”开启,让人眼前发亮的是那一列一列上百个各式各样的奖杯——在最中心的位置是一座金熊——那是1988年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获得的柏林电影节大奖,同行的西影人一再想记者强调“这里摆出来的只是一部分而已”。在47年的发展历程中,这里一共出产了近270部电影,获得了几乎同样数量的奖杯。

从正面看这座四层小楼有着光泽的流线型装饰,而绕到后面就会发现经历风雨的1958年老砖的底色。从西安电影制片厂到西部电影集团,47年历史重叠在这座小楼里。或许65岁的吴天明是最有资格给我们讲述这座建筑历史的人,从1960年到1989年,他在这里工作了29年,其中6年是作为厂长,他的任内获得的奖杯占据了西影陈列室的主要位置,那些创作者在今天依旧是耀眼的阵容:张艺谋、陈凯歌、顾长卫、滕文骥、周晓文、何平••而到了1990年代,这些影视界的精英集中到了北京,他们开始利用海内外的民营资本拍摄影片,而西影和其他国有电影厂一样陷入困境,“改革”成为每一任厂长最常说的字眼。这不仅是一个电影厂的改变,还是一个国家的改变。

西影衰落了吗?

1980年代的辉煌和现在相比,很多西影人都有深刻印象的一个变化是:1980年代各地的导演都是纷纷来到西安拍片,而到了1990年代不仅成名的第五代导演远离开了西部,西影厂的自己人也出门“北漂”,今天在电影界大名鼎鼎的顾长卫、滕文骥、黄建新、米家庆、何平都曾经是西影人,他们现在都生活在北京。

现任西部电影集团副总裁的孙毅安说,自己每次到北京的北太平庄附近——那是北京电影人最集中的区域,总是能碰见西影的人,“走着走着就是一个,随行的朋友还奇怪我怎么

能认识这么多人”。孙毅安估计在北京的西影人有二三百之多,“当年在西影成长起来的一大批技术骨干,现在多数都在北京发展,拍电影、电视、广告,什么都有,我在许多影视片的片头字幕都能看到熟悉的名字”。以编剧出名的孙毅安说自己1990年代初也曾经漂过一段,“在西影最困难的时候,招待所、摄影棚都人去楼空,各奔出路了”。

与此同时,最近十多年来西影拍摄的影片很少获得《老井》、《红高粱》那样的关注,因此很容易让人想到西影衰落的话题,但是孙毅安反对简单地说西影衰落了,“即使要说西影的衰落,也要看到国有电影厂都出现的困境,整个个电影环境都不景气。如果说1990年代初这些人开始北漂时还有些悲壮,那现在几乎所有人都意识到这是新的社会环境下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因为时代不同了,1980年代中国很多事都是自下而上的改革,以西影为代表的地方上松动了,当时的导演自然想去找西影厂长吴天明,但是当1990年代全面改革,市场化以后,北京的优势真正体现出来,人才自然会向那里集中。这不是一个厂子的问题,而是整个经济结构改变了”。

西影的著名编剧芦苇也表示今昔对比之下“西影的变化很正常,因为以前它是在那种体制下建立的,靠的是分配、国家计划、国有企业,现在当社会环境改变的,而本地的人才、制度跟不上,自然就会衰落,这其中你很难靠个人挽救什么。”

计划下的电影

追寻西影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因素交叠、冲突、解体和重生的时代背景。就像其他所有的工厂一样,这是一个根据中央指令建立的新的电影厂,从1955年就开始筹备,1958年8月23日在大雁塔东边三百米远的一块地方正式宣告成立。退休职工丁书信回忆说自己1959年初进厂的时候,看到的还是大片的麦子地、玉米地,刮起风来路上就成土飞扬,右边是还在建设的厂子,左边只有三座孤零零的家属楼。从事后勤的丁书信是在本地招收的工人,而负责创作和管理的多是长春电影制片厂调来的干部和技术人员。

1960年进入西影的吴天明感受的则是一波波运动的影响,“当时都是有计划的,文化部电影局下达影片生产任务,陕西省文化局下达每年的“工业生产计划”,自然也不用愁片子的出路。“不论是三反五反、文化大革命上头有命令毫无列外的传达到职工,文化部每年都召开各种会议,这都对电影厂有直接的影响。”西影在革命斗争和新社会建设者的题材之外拍摄的戏曲片受到欢迎,而文化部在1962年特别强调“注意题材比例,戏曲片不能过多”。但是最能代表他们水平的还是1963年根据《桃花扇》改编的黑白故事片《桃花扇》——在1964年这部片子遭到政治批判,文革中更被称为“反革命复辟的宣言”,导演孙敬因此蒙冤12年。

当时的体制压抑了几乎所有创作者的激情,和吴天明这样从厂内成长起来的人相比,那些从电影学院科班毕业分配来的人的感受更为强烈。颜学恕、滕文骥、周晓文等等都是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分配到西安电影制片厂,接连的政治运动让他们没有拍片的机会,直到1978年以后才得以释放能量。

第五代崛起的土壤

自称智商中等的吴天明1983年10月8日被陕西省委组织部正式任命为西安电影制片

厂厂长,他说早先自己正在外地拍外景,有朋友告诉了他这个消息,而厂里的领导没有一个打电话告诉自己这个消息——有些人无法接受他从一个导演“坐直升飞机”升到厂长位子。所以当他拍完回厂的时候,一位迎接的厂领导张口只说了一个字“吴——”就卡住了,“他觉得说天明不太尊敬,而说厂长吧又不情愿。”

1983年正是中国体制改革加速的一年,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吴天明能够被任命说明他是一个方方面面都能认可的人:他的父亲是陕西的革命老干部,曾经陪西影厂老厂长在文革中挨斗,而在业务上他也因为1979年与滕文骥联合执导《生活的颤音》和独立执导的《没有航标的河流》引起关注。

第五代最初的冒头和西影没有多大关系,1981年广西电影制片长的张军钊已经先行一步,1984年他导演的《一个和八个》和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吴子牛导演的《喋血黑谷》、田壮壮导演的《猎场扎撒》相继面世。这些影片在电影观念的探索上引起电影界的热烈反响。正是此时,吴天明成为了西影的新厂长。吴天明自称当时还是个“愣头青”,不知道怎么“当官”,已故的小说家路遥教他“开头一个月你不要说话,就是听他们说,让汇报的人从心理上产生压力,自然就会把你当厂长了”。所以他没有说,只是一个车间一个车间听他们怎么讲。就这样听了一个月,然后他开了15分钟的全厂大会,这个爱骂人的新厂长镇住了场面。

6000 2005-11-25 16:53

上海电影制片厂:海上繁华昨日旧梦

3月31日,记者来到上影厂所在地。漕溪北路,地属徐汇区寸土寸金的黄金地段,北边是徐家汇商业圈,南边毗邻上海八万人体育场,正是人流车流非常密集的中心区,被动辄30层的高楼层层围绕的上影厂滞重地喘息着。而周围正在拆楼拓路,暴土扬尘机器轰鸣,行人步履匆匆大多一脸焦急的模样。

在向传达室询问厂长办公室,老先生向记者指了指那个挂着“发展是硬道理”的蓝色牌子,说道“入口就在那个牌子的下面”。发展和改革,是文件上形容上海这个大城市使用率最高的语汇,既然提到改革,不能不提上影集团曾流传的一句戏言:改革是找死,不改是等死,不改不革安乐死。

上影集团是以上海电影制片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译制厂、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技术厂、上海联和院线、永乐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为主体,集制片、发行、放映、销售、传播及相关产业于一体的综合性集团公司。上影集团在职职工4000多人,离退休2000多人。

曾经风光无比的电影厂如今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据记者事先了解的有关上影厂的情况,首先是老牌国企形成的体制和机制的弊端;二是冗员过多和高额负债;三是70%亏损单位的存在和由此带来现金流的亏缺;如果说这些都还不算严重的话,那么最关键的一点是现在的上影严重匮乏有市场号召力和资本号召力的导演和演员。这些都是繁荣上海电影的深深内痛。

去年是上影厂55年庆,回首辉煌历史的同时,对于上影来说也是改制的一年,关于改

制问题是记者对现任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提出的最主要的问题。任仲伦于2003年5月8日到上影集团走马上任,曾经下过乡,进过厂,当过电影报刊总编、大学教授、政府公务员。和记者聊天时他谈到当年放弃大学教书的优厚条件办《文汇电影时报》的经历。以前是隔岸观火,真正付诸实践的时候才知道困难有多大。

都说“船大难掉头”,上影集团这么一个庞大的旗舰队面临的问题无疑也是庞杂的。要将总部从17个部门精简到8个部门,人数将从110多人精简到60人左右;二是整个集团将分流安置近1000人,这是上影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人员变动,安置工作的截止日期正是2005年3月31日。

改制意味着人员利益受损失,上影厂离退休的人员占到很大比例,仅以离退休待遇问题为例,事业改企业后待遇将平均下降1000多元,而牵涉到上影厂下属的11个主体单位2388名职工。利益下调必会带来整体震荡,任仲伦回忆他刚上任时,听到是职工们的满腹牢骚,一开座谈会时竟是怨天怨地、骂爹骂娘的声音。去年上影厂55周年庆典上,有一批人扬言要拼命,想冲进会场拦领导挂条幅……可以说历史积淀的矛盾和问题都以最直接的方式摆在了面前。

上海电影集体性“失语”?

上海电影是上海文化的传家宝,这曾经是令上海电影人颇为自豪的一句话。广电总局对于上海电影也仍寄予厚望,“上海电影不能四五年出一部好电影,而应该一年出四五部好电影”。但是事实上上海电影在这几年里一直呈衰颓之势,这种情况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愈发明显。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上影厂的一些老职工因为上海电影的不景气,常年没有活干,每月补贴少得可怜,生活非常困难,这些老职工都曾经为中国电影做过很大贡献,也很深切地见证过上影厂在60年代或者80年代曾经的辉煌。上影厂55年来为国家财政贡献了多少,精明的上海人也难以算得清这笔帐,但是肯定的一点是电影在上海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是文化领域中绝对的利税大户。

问题出在哪里?电影厂的体制问题是不容回避的问题,但这只是原因之一,更多的人提到电影的衰颓其实是与文化氛围的消失有很密切的关系。问题直接切入到80年代,改革开放后上海的重心真正向经济中心靠拢,电影或者文化要稳步发展,不要出大问题,但是这与艺术本身的规律有很多相悖的地方,比如锋芒和个性。有一位女导演甚至很直接地提到“正是上海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文化的一味求稳,磨掉了艺术的锋芒,所以在上海绝对诞生不了《一个和八个》、《黄土地》这样勇敢的影片”。很多人印象中,上海、广州这样的城市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文化却相对来说有所滞后,一批文化精英离开上海,水土流失掉了,氛围随即消失。的确,在金融中心、经济中心、航运中心、外贸中心这些名义之下的上海已经好久没有响当当的好影片出来,从来就是以作品论高下的电影圈,没有作品就等于没有发言权。那么是否意味着上海电影的集体性“失语”?

上海电影似乎不肯“失语”。任仲伦对于现在的电影市场表示“谨慎的乐观”,他认为国产片市场环境依然比较严峻,但是还是开始复苏的,海外资本和民间资本进入电影业的势头很猛,而中影、长影、西影等全国主要电影集团也相继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上影厂去年提

出的三个概念被业界广泛接受,一是华语电影,二是片库经营,三是跨国合作。“华语电影,上海制造”显示了上影渴望打破国产电影的狭隘观念,将中国电影推到更加广阔的大舞台上的希望。但是豪言壮语毕竟还需要拍出影片后市场的考验。

在记者拿到的数据统计中,可以看到在电影市场方面,去年联和院线不仅创下2.15亿元的票房最高纪录,更主要的是烘热了上海的电影市场,场次达24.3万场,人次超过1330万,其中属于上影控股的永华影城以3242万元夺得2004年全国影院票房冠军。但主要还是《天下无贼》、《功夫》两部影片对于票房的巨大贡献,上海电影市场的热闹与上海电影无关,与以拍电影为第一己任的电影制片厂无关,在这个票房纪录的背后依旧无法掩盖的是国产电影以及上海电影的普遍疲软与孱弱。

人才匮乏是上影的致命伤

在记者的调查中发现上影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才的匮乏,这是不争的事实。在采访过部分上海的普通市民后,比较一致的反映是上影现在到底都是些什么人在拍片,能叫得出名字的往往都是上海老一代非常有影响力的电影表演艺术家,如张瑞芳、秦怡、孙道临等,或者就是谢晋、吴贻弓、黄蜀芹这样一些非常知名的导演。上影缺乏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电影导演或者演员,任仲伦坦言在这方面“的确压力很大,批评的声音也很多,但是人才问题急也急不得,人员一旦流失了,重新聚拢起来就很困难。”现在上影主要走两条路,一个是培养人才,一个是引进人才。今年一开年,上影召开的第一个会议就是“上影青年人才工作会议”,会上宣布上影将用10年时间,每两年选拔一次,每年拿出1000万元来培养上影年轻的主创人才、技术人才、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

6000 2005-11-25 16:53

上海电影译制厂:被切走的蛋糕

弧型外飘窗与皮沙发时代

虹桥路1376号广播大厦19F,想象中,上海电影译制厂无论如何不应该“囚禁”在大都市的写字楼里,这样封闭的空间和忙碌的电梯怎么能容纳下绕梁的曼妙声音?堪称“豪华”的录音棚陈列着引进的价值数千万元与国际接轨的录音设备。据说上译厂今后的目标是建成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声音制作基地。大概是因为现在译制片的配音已经从艺术家的工作间转到了电视台、音像公司的流水线。现代节奏已无人乐意为了配一句台词而仔细揣摩,如前辈艺术家那种拿配音当艺术的认真,那种平和、真诚的心态,以及在这种心态中才能滋养出的艺术感觉和艺术才华。

和乔榛厂长的谈话在他宽敞的办公室里,有弧型的可以远望的外飘窗和黑色的皮沙发。他的声音很轻而且缓慢,又有些客气和小心,但并不华丽,我努力地想象他的声音应该是《斯巴达克斯》里那种收敛后的霸气;或者是《寅次郎的故事》中憨厚而富于喜剧感的声音。当我和他提起那时他和邱岳峰出演《珊瑚岛上的死光》时,他微微一笑“应该是1979年吧,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在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幅装裱精美的字,上书“能复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嫉是庸牛”。他坐在那幅字的下面倒有一些老迈的安然,我向乔榛提起了以前众所周知的老厂址永嘉路383号。

中国电影调查报告

淄博一中研究性学习活动调查报告中国电影商业调查报告高2010级9班第7课题研究小组梁绍凯翟超凡赵焦云山王晨阳周昊邹童 指导教师:何胜利丁乃辊 时间:2001年3月18日

前言 课题研究原因: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蕴含着一种美的追求,体现出美的内涵,其审美构成是十分丰富的。但中国的电影事业却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么一帆风顺,比起外国的大片来受欢迎程度明显降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中国电影与外国电影的竞争就处于劣势?为什么中国的电影火不起来?为此,我研究课题小组将通过调查与研究中国电影的优缺点以及其火不起来的原因作为研究性课题,对其进行探讨、研究。 课题研究目的:了解中国电影的现状,探索出中国电影火不起来的原因,和今后发展的道路,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为此,本小组经民主举手表决,决定本学期进行中国电影商业调查报告。 正文 第一阶段: 我们活动小组成员运用“文献资料法”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方式收集其他地区的调查过程、技巧与结果,为研究活动制定方案,指明研究路线。 本着各成员发挥优势互补的原则,我们每人通过各种途径调查到很多信息。 作为组长,我通过网络的途径从各搜索引擎了解到以下现象: (一)、调查有关中国电影的资料: 中国电影诞生于1895年,次年即被输入。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粉碎四人帮后,电影事业获得发展。1979年10月邓小平代表党中央肯定了文化大革命前17年的文艺路线基本是正确的,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纠正了过去提出的“文艺服从政治、文艺从属政治”的偏颇提法,重申执行双百方针。1977年电影生产开始复苏,1980~1984年平均年产量达120部左右,每年观众人次平均在250亿左右,中国电影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中国第一部电影是戏曲片京剧《定军山》,内有《请缨》《舞刀》等片断,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由北京丰泰照相馆摄制。无声片,长约半小时。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是《难夫难妻》,1913年在上海拍摄,无声片,郑正秋编剧,郑正秋和张石川联合导演。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歌女红牡丹》,明星影片公司1931年摄制。 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大奖的影片是20世纪30年代由蔡楚生导演的《渔光曲》,它在1935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荣誉奖”。 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是1948年拍摄于上海的戏曲片《生死恨》,由华艺影片公司出品。费穆导演,主演梅兰芳,著名摄影师黄绍芬为摄影指导,李生伟任摄影师。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故事片是《桥》,编剧于敏,导演王滨,东北电影制片厂1949年摄制。 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是1957年拍的《祝福》(鲁迅著,夏衍改编,桑弧导演),北京电视制片厂摄制。 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故事片是1959年拍的《老兵新传》,编剧李准,导演沈浮,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摄制。 中国第一部彩色立体宽银幕故事片是1962年拍的《魔术师的奇遇》,编剧:王栋、陈恭敏、桑弧、,导演桑弧,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 中国第一部彩色舞台纪录片是1954年拍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编剧:徐进、桑弧,导演桑弧,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 中国第一部遮幅式宽银幕故事片是1977年拍的《青春》,李云官、王炼编剧,谢晋导演。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译制片是《团的儿子》,原译名《小英雄》,杨范、陈涓翻译翻

【追忆】光影中的城市印象,哈尔滨老电影院“涅盘重生”

【追忆】光影中的城市印象,哈尔滨老电影院“涅槃重生” 追忆光影中的城市印象哈尔滨老电影院“涅槃重生”1涅槃重生去年下半年,兆麟电影院改名巴拉斯影院开张营业、天鹅电影院重新装修开张;今年早春,亚细亚电影院、和平电影院、哈尔滨电影院三家承载着哈尔滨人无限记忆的老电影院又急速升级改造,准备以新的姿态重新回归冰城人的文化生活……这些老电影院的浴火重生让哈尔滨影迷无比兴奋又充满期待。老电影院“凤凰涅槃”,带回来的不仅仅是电影,还有冰城人心中那份跟青春有关的记忆,和这个城市的一段段历史。 2跨越百年的城市影像 中国最早的电影院诞生在哈尔滨电影是什么时候、怎样传入中国的?目前国内传统的说法是,西班牙商人雷玛斯1908年在上海虹口海宁路与乍浦路口搭建的虹口大戏院为中国第一家电影院。此结论有待商榷。史料证明,电影院这个当时世界上最摩登的东西,首先出现在哈尔滨,即中国的第一家电影院,甚至第二家、第三家电影院均建于哈尔滨! 开埠首家“科勃采夫法国电影院” 上世纪80年代,龙江制鞋厂试销部便是“科勃采夫法国电影院”旧址哈埠电影院在1905年到1909年间迅速发展,每年都诞生几家电影院。1905年12月25日,中国大街与石头

道街(现中央大街与西十二道街)交角处,犹太商人萨姆索诺维奇的一座临街的房子内出现了第一家影院——“科勃采夫法国电影院”,该影院是由俄国人潘捷列依蒙·瓦西里耶维奇·科勃采夫经营开办的。该影院院址后来开办了惠康呢绒庄,上个世纪80年代曾是龙江制鞋厂试销部,现已无存。科勃采夫“科勃采夫法国电影院”可容纳百名观众。当时的每张门票售价5卢布,人满为患时加卖的站票也要1卢布。看电影在当时多为达官贵人的专利,一般老百姓每月的生活费不到5卢布,穷人是看不起的。当时的影片很短,最长的一般也不超过15分钟。因此,去那里看一场电影不仅是一种身份的标志,同时也是一件隆重而值得炫耀的大事。1906年哈尔滨又办起了三家电影1906年,扬戈若格尔在位于中国大街(现中央大街)和西商市街(又称外国三道街现红霞街)街角处,创办“节克坦斯(颓废派)”电影院。 节克坦斯电影院资料图同年,“进步”电影院在新市街格兰德旅馆开办。格兰德旅馆附设之电影院,位于南岗松花江街。1911年该影院改称为“格兰德—最高纪录”。 格兰德旅馆资料图当年开办的还有“伊留季昂电影院”,它位于中国大街和商务街(现上游街)街角处。该影院开业举行首映式时,经理人Л·С·芬克利施捷因别出心裁地在楼外点燃了3000支蜡烛。烛光闪烁,映红了门庭,蔚为壮观。奥连特电影院资料图1908年,俄国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著

论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现状及发展走向2

现代社会语境下的中国少数民族电影走向 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曾经一度占据着重要而独特的地位,然而随着电影行业市场化的进程逐步加快,这一题材的电影也面临着空前的尴尬处境,故事的边缘化等原因带来了票房的不景气和观看人群的局限性,导致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走入了狭窄的胡同,是继续执着坚守,还是改变策略突出重围,到底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该何去何从成为电影创作者亟需思考的重要的问题。 作为一名大学生以及一名少数民族的我,对少数民族电影很大程度上关注,同时对少数民族电影的走向问题作了一些研究和学习。就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现状以及发展走向等问题有自己的一些了解和观点。 一、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从辉煌到没落 从1950年至今,中国共创作生产少数民族题材影片二百余部,涉及到约四十个少数民族。不少影片不仅公映时轰动一时,且历映不衰。50-60年是经典频出的黄金期:《山间铃响马帮来》(苗族、哈尼族)、《芦笙恋歌》(拉祜族)、《边寨烽火》(景颇族)、《五朵金花》、《摩雅傣》(傣族)、《刘三姐》(壮族)、《冰山上的来客》(塔吉克族、维吾尔族)、《阿诗玛》(彝族)……当然当时的经典产生与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大环境息息相关,相对封闭的观众很容易对少数民族风情电影痴迷不已,而争取民族大团结的政治环境、精雕细刻的创作机制也为经典的产生创造了条件。80年代后尽管也出现了《青春祭》(傣族)、《盗马贼》(藏族)、《鼓楼情话》(侗族)、《黑骏马》(蒙古族)、《红河谷》(藏族)、《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蒙古族)、《益西卓玛》(藏族),《天上的草原》(蒙古族)等大批经典,但多元文化对电影地位的削弱已经严重影响到少数民族电影的号召力,缺少市场的少数民族电影反过来又削弱了创作者的积极性,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慢慢的走向没落。 二、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现状 近些年来,《美丽家园》《吐鲁番情歌》《花腰新娘》《可可西里》《诺玛的十七岁》等等少数民族题材影片在国内外电影节上频频获奖,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但是,这些电影在风光的同时,依然没有摆脱走向市场时的尴尬,票房情况不容乐观。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阿诗玛》《五朵金花》《刘三姐》《冰山上的来客》等影片所造成的轰动相比,仍存在着较大差距。 目前,我国每年摄制的少数民族影片不到当年影片创作总数的5%。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作为新中国电影事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一幕,在进入新世纪后,其影响力却在逐步缩小。一方面这是所有国产电影面对市场的共同困境,另一方面更是民族题材电影自身造成的问题。目前中国少数民族电影流于表面化,太肤浅,没有从该民族自身对其生存境遇进行审视,不少电影仍然是“汉族视觉”,并流露出某种先天的审美偏见。同时,拍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应该用现代人的眼光去平等地审视少数民族的多彩生活,而不是单纯肤浅地“猎奇”,克服以民族服饰、风俗民情作为卖点,情节落入俗套、人物形象僵化模式化等毛病。只有真实而深刻地反映出少数民族的生活、文化与精神,才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真正的出路。 实际上,近年来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优势在于,在大的创作环境方面,思

动漫产业现状的调研汇报(精选多篇)

动漫产业现状的调研汇报(精选多篇)目录 第一篇:动漫产业现状的调研汇报 第二篇:加快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现状调研思考 第三篇:我国动漫产业现状解剖 第四篇:中国动漫产业现状和前景 第五篇:动漫产业市场调研报告更多相关范文正文 第一篇:动漫产业现状的调研汇报经过了这次关于国产动漫的调查,我深深地感受到,国产动漫相比日本动漫,欧美动漫,缺的绝不是技术,而是从创意,态度到体制等一系列环节的缺失。首先,一些国产动漫缺乏创新精神,一味地“借鉴”国外优秀动漫的创意,不禁让观众感到乏味,甚至反感,与此同时也忽视了本民族的特色,大量的优秀动漫素材得不到应用。比如,去年在全球热播的《功夫熊猫》,明明是一部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动漫,却是出自他国之手,并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难道不值得国人深思吗?其次,作为“扶持国产动漫”措施的一部分,绝大多数境外的动画片基本上绝迹于国内各级电视台。这种保护本土文化产业的做法,在国际上并不少见,确实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单单是一纸“禁播令”,对国产动漫又能有多大帮助呢?我的想法是,应该适当引进一些优秀的,健康的境外动画,在国内的电视台上播放。这样既能够让广大的观众欣赏到来自不同国度,不同文化的动漫作品,又有助于形成一个国内外动漫积极,健康的竞争氛围,促进国产动

漫的发展。再者,国产动漫大多重在说教,而忽视了动漫产业最根本最核心的娱乐性,这也是国产动漫并不受到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这也与国产动漫所面向的观众群体有关。大多数国产动漫基本上是面向少年儿童的,因此导致了大部分青少年观众和成年人观众的流失。而国外动漫,特别是日本动漫,则弥补了国产动漫的这一盲区,从而在国内占有广阔的市场。最后,我想指出的是国产动漫在体制以及产业链上的不成熟。举例来说,日本动漫产业非常发达,很关键的原因就在于其动漫的产业链十分完备,一般有漫画,动画和游戏这三个最主要的环节。简单地说,漫画可以拍成动画,而动画也可以研发出游戏,反之亦然。有了这样一条完备的产业链,就能够带动产业链中的各个部分共同发展。然而,国产动漫就正缺乏这样成熟的产业链,无法发挥出巨大的影响力。国产的动画片基本上是几十集就了事,能够坚持长期创作的少之又少,这样的动漫就算再经典,又怎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呢?反观日本动漫市场,大部分经典的动漫作品都是在不断连载,不断创作。就拿不少青少年熟知的多啦a梦来说,虽然它最早的作者已经去世,但作为一个动漫形象,多啦a梦却在不断地被创造更新,根据时代的要求加入新的元素,于是其影响力能够保持久盛不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话送给中国的动漫创作者们,是再适合不过的了。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希望以动漫产业为载体,来传承、发扬我们的民族文化,同时也让广大的青少年们能够喜爱国产动漫,甚至让中国动漫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世界动漫舞台上的一支生力军,我们应当有这份自信,肩负起这份新的历史使命。 第二篇:加快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现状调研思考一、当前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基本概况动漫产业被称作21世纪知识

影视鉴赏_江西财经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影视鉴赏_江西财经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1.下列哪一种景别是视距最近的景别? 答案: 特写 2.通过精心设置的景别、场面、人物动作、构图以及光影、色彩等造型因素变 化,来体现和强调创作者为这个镜头所规定的思维含义,这种镜头被称为()镜头? 答案: 场面调度长镜头 3.在电影《飞跃疯人院》中,“酋长”将疯人院的大理石水池拔地而起,用它砸 破了疯人院的玻璃窗逃了出去,导演在这里对镜头的运用,是采用了哪种蒙 太奇? 答案: 隐喻蒙太奇 4.美国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是哪位纪录片大师的作品?

答案: 弗拉哈迪 5.电影《俄罗斯方舟》是一部一镜到底的电影作品,其导演是 答案: 亚历山大·索科洛夫 6.1895年,()拍摄的一系列影片在法国巴黎的大咖啡馆上映,标志着世 界电影的诞生。 答案: 卢米埃尔兄弟 7.()开创的大制片厂制度成为好莱坞全盛时期的唯一制片方式。 答案: 塞纳特 8.电影《东邪西毒》主要讲了“醉生梦死酒、慕容嫣、盲武士之死、洪七、大 嫂”五个故事,其间的剧情转换过度完全依靠欧阳锋的()完成。

答案: 旁白 9.长镜头的运用体现了哪一种电影美学的特征? 答案: 写实主义电影美学 10.以宗教传说(末日论、灭绝论、天神制裁论)作为创作灵感与来源的电影是 ()。 答案: 《2012》 11.电影()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斯嘉丽与白瑞德之间一 段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 答案: 《乱世佳人》

12.电影(),讲述了一位欧洲某公国的公主与一个美国记者之间在一天之 内发生的浪漫故事。奥黛丽·赫本也因该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答案: 《罗马假日》 13.()最早把戏剧、魔术、特技引入电影,第一次发现了电影的幻想功能, 第一次系统地把绝大部分舞台剧的要素——剧本、演员、服装、分幕分场等运用到电影里,从而使电影呈现了梦幻效果。 答案: 乔治·梅里爱 14.蒙太奇手法与技巧的发展完善是由美国导演()完成的。 答案: 格里菲斯 15.()是国内第一部获得“金棕榈”奖的电影。 答案: 《霸王别姬》

2019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倒闭-word范文模板 (9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长春电影制片厂倒闭 篇一:远去的光影-中国国有电影制片厂生存现状调查 远去的光影-中国国有电影制片厂生存现状调查 来源:中国影视资料馆 在几代中国人的记忆里, 电影制片厂是一个同时占有崇高和亲切的名词。 今年,中国电影诞辰100周年, 那些熟悉的名字,他们过得怎么样? 本报撷取了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四大综合电影厂, 以及两家富有特色的专业电影厂, 制作这一专题,意图以它们为代表, 呈现中国国有电影制片厂的生存现状。 在历史光辉的映照下, 这些制片厂的未来需要人们关注。 六十年长影:消逝还是新生? 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是东北电影制片厂,也是新中国第一个电影制片厂,各类片种的第一部影片均为东影创造。长影也因此被称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 到上世纪80年代,长影已成为全国生产能力最能,产量最高的电影制片厂。从1993年至今,除《七七事变》等少数几部主旋律电影引起一些关注,长影影片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每年投产数量十分有限??

“六十年,长影的生命到了最后周期。如果说‘长影集团’这四个大字还在, 伪满留下的这栋小白楼还在,它还没完全死。但厂房没了,人也没了。在我眼中,它已是名存实亡。”胡昶站在正对长影大门的毛主席像下说道。不久前, 两个拍电影百年记录片的编导在离开长影前送给胡昶一张照片:通向长影的大 道上残存着积雪,只有主席像茕茕孑立,周围是一片荒凉的工地。照片下面写 着一行字:毛主席也无奈。两个编导在离开长影时对胡昶说,长影这绕不开的 一节怎么办呢?留下一个空白画面吗? 老厂区被拆,长影历史已变得残破不全 “长影六十年,前五十八年和我有关,后两年和我没关。”退休整两年的胡昶 说道。1985年,长影四十岁生日之际,胡昶完成了《新中国电影的摇篮》一书。迄今,这仍是最详实的一部长影史。但是,随着两年前,占地21公顷的老厂区被拆,这部历史也已变得残破不全。 穿过一条崎岖的土道和一片破旧的工棚,胡昶带记者追寻着长影的昔日。全国 最大的洗印车间只剩下一面断壁。录音车间已化作一片商品房。承载了几代长 春人电影情结的长影剧场,只留下一块锈迹斑斑的迪迪歌舞厅的招牌。 4月的长春,风沙依然大。工地上不时卷起几米高沙尘,看不清来路。步行十 几分钟,登上一个土丘,胡昶指向百米外一座看上去有些灰头土脸的白色洋楼,它的正面已被一座高大的土山掩盖。“那就是小白楼,”胡昶说,“长影的辉 煌全刻在那儿了,如今,它也不再属于长影。”走上通向小白楼的土道还要翻 过几个土坡。记者没再叫胡昶带领,他只站在土丘上远眺了一会儿,摇摇头便 没再看。 作为伪满时期的文物,小白楼幸存下来。它的正面是一座三米高的土山,旁边 是上千平米的工地。跨过残缺的院栏,门廊前满地大便,透过钉死的窗子,可 见里边积满几尺厚灰尘。小白楼另一侧大门上着锁,有一看门人住。但记者先 后三次探访,均未见踪影。这一侧的对面是一座灰色水泥建筑,上面挂着长春 国信集团的牌子,那是小白楼乃至老长影这片土地现在的主人。 昔日见证辉煌小白楼,今日破败不堪 很多人一提到长影都会首先提起小白楼。中国电影100年的历程中,这座建筑 承载的历史是独一无二的。 1945年,中共接收“满映”建立东北电影公司,后更名为东北电影制片厂,是 为长影前身。作为新中国第一个电影制片厂,东影除吸纳满映人才,还举全国 之力,从各军区文工团及上海等地征调了大批电影工作者。在此背景下,新中 国第一部记录片、第一部故事片、第一部译制片??可说各类片种的第一部均为 东影创造。 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长影的辉煌达到巅顶。先后拍摄了《白毛女》、《平原 游击队》、《上甘岭》、《董存瑞》、《英雄儿女》、《五朵金花》、《甲午

北京电影制片厂对中国电影的发展和影响

北京电影制片厂对中国电影的发展和影响 中国电影产业近年来蓬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谁是电影事业中最大的推动力量呢?很多人都会答道北京电影制片厂。作为中国电影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电影制片厂历经六十余年的发展,既承载着中国电影业的辉煌历程,又为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一、北京电影制片厂的由来和发展 北京电影制片厂,简称北京电影厂,创建于1949年,最初的名称为“华北电影 制片厂”,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创建的几家电影制片厂之一。由于当时中国电影业 的基础相对较弱,北京电影制片厂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在创建初期,电影厂主要承担长、中、短片的摄制任务,并有良好的创作成果。 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北京电影制片厂创作的《黄土高坡》、《天浴》、《春潮》、《西游记》等影片,拉开了八十年代中国电影事业的黄金时期。其中《黄土高坡》在中国电影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这也是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得重大奖项的电影。1996年,电影厂被改组为公司制,并更名为“北京电影制片厂有限责 任公司”。 耐得住寂寞、耐得住忙,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创作精神一直被保持着。在世纪之 交的今天,电影厂的作品《十七岁的单车》、《夜店》、《失孤》、《梦想24小时》等电影仍是人们不断热议的话题。真正的大师是永远不会被时间和空间所束缚的,他们的作品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黯然失色,依然可以让我们产生共鸣。 二、北京电影制片厂对中国电影的发展和影响 中国电影在过去的这些年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曾经的时期里,中 国电影出现了影片数量下降、市场份额下滑等问题,这时北京电影制片厂站了出来。

光影中国1

光影中国 光影中国,是一部致敬中国电影的影片。该影片以中国电影的历史为主线,回顾了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和众多电影人的奋斗历程。 电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它可以通过画面和音乐,将人们的内心世界深深触动。而中国电影则更是凝聚了中国人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表达着中国人民的情感和思想。从开天辟地的《黄帝内经》、如今家喻户晓的造假名言国产动画影片《大圣归来》所蕴含的哲学深度,再到《甲方乙方》、《渴望》,中国电影在奋斗与创造中铸就了沉甸甸的励志故事。 当然,电影行业的发展不仅仅只是因为电影本身的魅力,更离不开无数电影人的执着和努力。从大导演张艺谋、陈凯歌、和姜文,还有著名女导演王小帅等人的杰出创作,到服装、音效、美术、特效等众多技术人员的付出和艰辛努力,每一个电影人都为中国电影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们用创意和汗水,展示出了中国电影工业的无限可能,并为后来人翻开了新的一页。 在时代的洪流中,中国电影也走过了漫长的道路,历经了无数的风雨和曲折,但它的生命力从未消散。2017年,纪录片 《黄土地》的热播,让人们对于中国电影再次有了全新的认识。而这部影片,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奠定了更加深厚的基石。 光影中国,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它以电影人的视角来讲述中国电影中那些令人难忘的经典场景和故事,让人

感受到电影背后的故事与美妙。同时,这部影片也让我们重新认识中国电影的作品和创作人,深刻体会到中国电影的价值,也为中国电影的走出去注入了更多信心和力量。 最后,在这个时代的机会和挑战中,我们期望有更多的电影人,把握机遇,成功展示中国电影的魅力。在这里,也希望每一个观众,都能对中国电影多一份关注和支持,让这个拥有古老文明历史的国度,在电影行业中创造更辉煌的未来。中国电影的发展曲线跨越了一个世纪,始于20世纪初的1905年。那时,电影业就已经在中国开始萌芽,成为更广泛人群的一种娱乐形式。一旦从法国引入,中国电影便立即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大量电影院和电影制片厂相继建立,不断出现引人入胜的电影技术和精彩的故事情节,从而使更多中国观众开始接受电影这种新兴娱乐方式。 但与西方先进国家相比,中国电影的发展路程可谓曲折坎坷。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电影经历了各种挑战和困难,如战争、社会动荡、革命风暴等,这些因素都对中国电影行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因为政治原因而走向低谷。最终,在改革开放 40多年的今天,中国电影工业再次焕发出强烈生命力:那里主流 的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经常能与世界水平的顶尖作品站在同等台阶。 在中国电影的发展中,一些电影作品出现了颠覆性的史无前例的巨大影响力,一些导演不断挑战着政治与社会的敏感话题,或是探讨传统文化和经济社会问题。例如,电影《霸王别姬》

从中国第四\五代导演风格的比较分析中国电影现状

从中国第四\五代导演风格的比较分析中国电影现状[摘要] 中国第四、五代导演风格迥异,各有特色,他们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丢 掉”与“颠覆”、“人性的关怀”和“民族的反思”之上,造成他们的反差如此之大的原因,尤其是社会原因,主要是两代导演的人生轨迹和阅历不同,并从两代导演的这种风格差异中分析出中国电影现状是由于西方视角的迎合和文学性的缺失导致中国民族电影在“我性”中国和“他性”中国的迷失。 [关键词] 导演分代“丢掉”与“颠覆” 人性的关怀 “导演分代”这种提法出现在80年代初《一个和八个》、《黄土地》等一批风格独特震撼的影片后,这批新出的电影及导演有着相当明显群体化特征,因此,有人将他们分为“一代”,并由此向前追溯,按时代及群体风格特征和师承关系,分出了一、二、三、四、五代导演,如今甚至又有了第六代、第七代导演。 就目前来看,分代的标准不失为分析研究中国电影历时、共时发展的最直观易行的方法。因此,笔者即用此方法来对第四代、第五代导演进行浅显的比较研究,分析他们在群体创作上的不同特征,并探讨其产生原因,尤其是社会原因,由此对中国当代电影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 “丢掉” 与“颠覆” “衡量一代导演的价值与贡献所在,应该看他们为电影带来了什么,伴随第四代导演的成长,中国电影话语出现了新的词汇、新的观念”[1],他们提出了“中国电影要丢掉戏剧拐杖”,要打破从张石川到蔡楚生以来银幕上的戏剧式结构,提倡纪实性,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和开放式结构,他们是力图创新的一代。 第五代继承了第四代的创新精神,并发挥到极致——他们要颠覆传统!他们用沉重的民俗题材和夸张的视觉、色彩等影像造型,对依然是温婉的风格传统进行了彻底的颠覆。 “人性的关怀” 和“民族的反思” 第四代导演提倡纪实风格上,影片的内在气质仍然是与前一辈一脉相承,它们是蕴藉、温婉而又含蓄、深沉的,像吴贻弓的《巴山夜雨》、《城南旧事》,用简洁、凝练的语言,精心营造出诗化的境界,饱含丰富的人生哲理;吴天明以深沉、饱含忧患意识的目光观察生活,拍出《老井》、《人生》等对社会、对历史、对人生深沉思考的影片。他们着力于揭示人的个体尊严、价值、人性的失落与吁求,“人的觉醒”成为他们影片的一个普遍主题。 而与之相对应,第五代电影的题材大多是宏大、沉重的。他们以民族、民俗题材起家,拍出《黄土地》里落后愚昧的人性与民族性,接下来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红高粱》、《边走边唱》等都敏锐、深刻、痛心疾首甚至残忍地展现出古

智慧树答案电影作品解读——世界科幻电影知到课后答案章节测试2022年

第一章 1.机器人玛利亚的服饰造型的特点是什么?答案:金属服饰 2.影片中关于“冷漠”的描述,不仅在于色调、光影、场景,还在于哪个方面的 叙述。答案:亲情 3.片中“警报钟锤”的什么镜头,表示时间的紧迫,是导演在本部影片中艺术造 诣堪称经典的镜头之一。答案:对 4.电影中最超现实主义的画面就是结尾的豪华房间体现出来的关于时间的影像 构思。答案:对 5.影片中玛利亚是?答案:女教师;弗雷德的恋人;工人的女儿 6.()、()、()所渗透出来的,是导演想要强调的理性的产生和人类内 心的生存发展欲望之间紧密的联系:在生存危机的压迫下,人类只有借助理性的光芒,才能发现、学习使用并发展工具,并由此开始对周遭环境进行对抗性改造。答案:动物骨头;黑石;宇宙飞船 第二章 1.《星球大战前传》上映于()年。答案:2005 2.以下作品中只有()不是乔治·卢卡斯执导的。答案:《星球大战:天行者崛 起》 3.新好莱坞的代表导演除了乔治·卢卡斯外,还有()等人。答案:马丁·斯科 西斯;斯皮尔伯格;科波拉;丹尼斯·霍珀 4.《发条橙》中用到的古典音乐有()。答案:《威廉·退尔》;《玛丽女王葬 礼音乐》;《雨中曲》;《第九交响曲》;《欢乐颂》 5.斯坦利·库布里克的电影都带有明显的现实主义的特征。答案:错 6.斯塔利·库布里克曾因不满于美国电影创作现状而奔赴欧洲。答案:对 第三章 1.《星战2》上映于哪一个月份?答案:5 2.《ET》是哪一个电影公司的作品?答案:环球 3.《ET》小男孩的演员叫什么名字?答案:亨利·托马斯 4.《星战2》的导演是斯皮尔伯格?答案:错 5.《星战2》的主演有汤姆克鲁斯?答案:错 6.《星战2》里面没有女性角色?答案:错 7.汉索罗和琼斯是同一个演员出演的?答案:对 8.《ET》的导演是卢卡斯?答案:错 9.《ET》上映与1982年6月?答案:对 10.《ET》是英国电影?答案:错 11.《星战2》是哪个电影公司的作品?答案:20世纪福克斯;卢卡斯影业

辉煌·困境·出路——峨眉电影制片厂的回望与前瞻

辉煌·困境·出路——峨眉电影制片厂的回望与前瞻 辉煌·困境·出路——峨眉电影制片厂的回望与前瞻 峨眉电影制片厂作为中国电影行业的重要一环,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辉煌、困境与出路的循环往复。本文将回望峨眉电影制片厂的历史,探讨其所面临的困境,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前瞻性思考。 峨眉电影制片厂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初,是中国电影工 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始的几十年里,峨眉电影制片厂以其创新的艺术手法和生动的内容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热爱与认可。众多经典作品相继涌现,如《小兵张嘎》、《生死桥》等,成为中国电影历史的里程碑。 然而,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逐渐开放与竞争的加剧,峨眉电影制片厂面临着新的困境。一方面是产能下滑带来的影片数量不足以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是原创力不足、故事不够吸引人的问题。这些困境使得峨眉电影制片厂在竞争中逐渐失去了先机,市场份额逐渐被其他制片厂所占领。 然而,没有困境就没有机遇。出路在哪里?笔者认为,峨眉电影制片厂应该回归本源,重视原创力的培养与挖掘。在这个娱乐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电影市场,观众对于内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峨眉电影制片厂应该注重不断强化剧本创作,加大对新锐编剧的培养与支持力度。 同时,峨眉电影制片厂也应该在技术水平上追求突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影视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借助新兴技术,峨眉电影制片厂可以打破传统思维,将影片制作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例如,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技术可以为电影带来全新的沉浸式观影体验,峨眉电影制片厂可

以积极探索这些领域的发展。 此外,联合行业资源也是峨眉电影制片厂的出路之一。与其他制片厂、院线、影视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项目制作、宣传推广,不仅能够分担风险,还能够共享资源,实现互利共赢。峨眉电影制片厂可以从参与投资到项目制作,再到宣传和发行等环节都与合作伙伴紧密合作,实现项目的丰富和多元化。 最后,困境中的峨眉电影制片厂还应该注重人才培养。人才是推动电影工业发展的最大动力。峨眉电影制片厂应该加大培训投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导演、编剧、演员等各类人才。同时,还应该建设一个良好的创作环境,激励人才从事高质量的电影创作。 在这个电影市场竞争激烈、观众需求多元化的时代,峨眉电影制片厂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回望历史,我们看到了峨眉电影制片厂的辉煌,也看到了它在困境中的努力。展望未来,我们希望峨眉电影制片厂能够从困境中找到出路,重回辉煌。只有不断超越自我,与时俱进,才能在中国电影工业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峨眉电影制片厂的未来必将更加辉煌 综上所述,峨眉电影制片厂面临着来自市场竞争和观众需求变化的巨大挑战。然而,通过积极探索新兴技术如VR和AR,并与其他制片厂、影视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以及注重人才培养,峨眉电影制片厂有望找到新的出路。只有不断超越自我,与时俱进,峨眉电影制片厂才能在中国电影工业的发展中取得更加辉煌的未来

中国国产动画片现状及其出路的文献综述

中国国产动画片现状及其出路的文献综述 中国国产动画片现状及其出路的文献综述 摘要:近年来,动画产业作为新兴的产业,不仅推动着电视和电影业的发展,更带动动画的周边产品的热销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当今世界美国和日本几乎瓜分了全球的动画市场,而中国在以创意为核心的动画产业上,一直没能突破低龄化的瓶颈,但《喜羊羊与灰太狼》电视和电影动画的迅速走红,给了国产动画产业很大的开拓和借鉴意义。本文是就当今国内外对中国国产动画研究及相关传播学理论的文献综述。 关键字:国产动画传播学低龄化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s a new industry, the animation industry does not on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elevision and film industry has driven the selling animation and related peripheral products industries. China in the creative core of the animation industry, the younger age has failed to break through the bottleneck, but the "Pleasant Goat and Big Big Wolf" TV and film animation quickly popularity, to the domestic animation industry, the pioneering and great reference. This article is on today's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on China-made animation and related literature review of communication theory. Key words: Domestic Animation; Communication; Younger age 一、前言 近年来,动画产业作为新兴的产业,不仅推动着电视和电影业的发展,更带动动画的周边产品的热销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当今世界美国和日本几乎瓜分了全球的动画市场,以科技技术称霸的美国擅长大投资高效益,近年来以3D动画抢夺观众的视线,以漫画为基础发展的日本动画,继续以性格化的剧情、强烈的视觉效果吸引着全球动画迷,并和着形成了电子游戏、漫画为统一的经济整体的AGC

电影制作的发展之我见

电影制作的发展之我见 20 世纪80 年代各省成立电影制片厂,成立之初不能单独拍摄影片。1995 年后才获得了政府 拍摄指标。资产规模较小,生存资金主要依靠政府各类资金拨付,所以拍摄影片也是时断时续、很不稳定。但即便如此,电影制作也没有放弃与这个时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基调相一致的 努力尝试,期间既有在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宏观话语冲击下带来的生存压力,也有电影工作 者逐渐萌发出来的市场意识,同时也渗透着电影人难以割舍的光影情结与银色之梦。在机遇 与挑战、喧嚣与寂静并存的产业化跋涉道路上,力求将电影的产业功能诠释得更为出色,在 制片实践中锻炼本领,使电影制片厂能够借此体制改革之契机完成产业化的转型,走向电影 产业春暖花开的季节。 省级电影制片厂一方面继续承担国有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使命,走主流路线, 在影片拍摄中获取了党和政府的政策资金等诸多方面的照顾;另一方面,电影制作又在努力 拓展商业片、合拍片、电视剧等产业领域,在开拓的过程中经验与教训并存,喜悦与忧愁同在。在很多时候所体现出的市场意识和产业思维还不够准确,这对长期在计划体制内生存的 小型制片厂而言也是必经的历史阶段。从电影制片厂这一个案的发展状况中也能够体察到我 国小型制片厂的一种普遍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包括国有电影制片厂在今后的发展当中, 应立足本地实际,整合多种资源,推动电影产业的新发展。 一、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整合系统内各种资源,推进电影产业化、集团化、多元化发展,实 现电影厂产业布局新跨越国有电影制片厂的体制改革在与时代话语的合拍中不断推进。转企 改制已经成为国有厂发展的必然趋势。广大小型国有电影制片厂应充分借鉴吸取已改制单位 的经验教训,推进电影体制改革。与大型国有电影制片单位普遍面临的离退休员工人数多、 养老支出负担过重等情况不同的是,省级电影制片厂的规模小,职工数量不多,在这方面面 临的压力也要小很多。在改制的过程中,要实现制片厂由计划生产型企业向市场竞争为主、 行政宏观服务引导为辅的过渡。集团化改革是电影企业改制的内容之一。它突破了单体企业 规模扩张和经营单一的局限,使企业在不断成长和扩张的同时又不至于风险太大,它是现代 企业组织结合的一种创新形势。制片厂在集团化改革时应根据自身情况,促进各种资源的优 化配置和结构优化调整,避免简单的收购或合并,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投资多个项目,分散投资风险,确立以电影制作为主业、外引内联相结合、多种经营并举多功能联合体式的 多元化发展格局。 二、充分利用政府的相应扶持政策,继续完成主旋律电影以及农村片、科教片、儿童片、纪 录片等小片种的拍摄,并根据市场特点采取相应的发行策略与大投入高回报的商业大片相比,低成本主旋律影片及各种小片种影片的受众范围比较狭窄,往往是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 思想性、艺术性高于商业性。电影收益难以保障使得此类影片无法得到民营资本的垂青。但 是它们仍然是国产电影难以割舍的一个组成部分,对讴歌主流文化、维系主流伦理道德发挥 着商业电影难以替代的宣传功效,在二级市场、广大农村仍然还有忠诚的电影受众。国家也 通过各种资金扶持、政策倾斜来引导制片单位拍摄此类影片,与民营公司相比,国有厂对政 府电影主管部门的这种指导理念的响应程度也更为及时。与大型国有电影集团每年上亿元的 收入相比,小型电影制作单位因为人员较少、投资成本很低,数百万甚至几十万的利润回报 对他们而言都是不菲的收入。而每年政府对这些特殊题材影片的资金扶持对于大型厂可能是 杯水车薪,但对电影制片单位而言却是很重要的融资渠道和创收。 电影制片单位除了电影摄制以外,应立足自身情况,进军新的投资项目。许多大型国有厂已 经在房地产、主题公园、物业、宾馆等多个产业领域试水,但电影制片厂因为资金积累相对 薄弱,遭遇“旱涝不均”甚至“久旱无雨”的情况,所以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如此大规模、多元 化的项目投资。它们应在对自身定位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将有限的资金放到自己特长和 熟悉的领域中去,坚持谨慎投资、步步为营的策略,不断积累商业经验和资金实力,在由点 的突破中带动面的发展。从一般意义上讲,电视电影、电视剧对拍摄技术和艺术标准的要求 要比电影低,投资回收几率也要比电影大,所以在近些年也逐渐成为制片厂新的产业支撑点。

光影故事——走进影视文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山东石油化工学院

第一章测试 1.()常常作为作为建立镜头,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A:特写 B:中景 C:全景 D:大远景 答案:D 2.()中镜头水平线是斜的,镜头内人物看起来像快要跌倒,给人的感觉是 紧张、变化。 A:倾斜镜头 B:鸟瞰镜头 C:水平镜头 D:俯角镜头 答案:A 3.一部影片的光影风格会随着剧情发生变化。如电影佳作《公民凯恩》中,就 采用了三种类型的光影风格,分别是:()。 A:怀旧滤镜 B:高反差 C:高调 D:低调 答案:BCD 4.五种常见光位中,常用来做拍人像主光的光位是:()。 A:顺光 B:逆光 C:侧光 D:顶光 答案:C 5.冷色调代表了热情、浪漫,亦或者是暴力、诱惑、刺激。在色彩中较为张扬。 () A:对 B:错 答案:B 第二章测试 1.一般而言,向摄像机()的动作通常代表动作者的强悍和自信。 A:前进运动 B:垂直运动 C:后退运动 D:水平运动 答案:A

2.《乱世佳人》有一场著名的戏,摄影机先拍郝思嘉的特写,慢慢向后拉高, 银幕上出现成千上万受伤的士兵,最后在大远景时停下,远处的旗杆前,一 面破烂的南军军旗在风中摇摆有如破布。这个镜头使用的运动方式是() A:推轨 B:横摇 C:跟镜 D:直摇 答案:A 3.以下哪些摄影辅助设备可以用于空中摇摄镜头的拍摄()。 A:变焦镜头 B:直升机 C:无人机 D:三脚架 答案:BC 4.()的效果倾向于庄严、抒情,能使平凡的动作显得优雅,多适用于悲剧。 A:定格 B:慢动作 C:倒拍 D:快动作 答案:B 5.电影动作越来越强调美的表达,高层次的美不仅体现在动作的外在造型上, 更包括动作背后所流露出的意境之美与哲学内涵。() A:错 B:对 答案:B 第三章测试 1.正是格里菲斯启发了20世纪20年代的普多夫金、爱森斯坦等()蒙太奇 学派,他们一步步把蒙太奇剪辑推向极致。 A:印度 B:欧洲 C:美国 D:苏联 答案:D 2.()是指摄影机推、拉、摇、移、跟等运动手段拍摄形成多景别、多角度 的较长时间镜头。 A:变焦镜头 B:固定长镜头 C:运动长镜头 D:景深长镜头 答案:C

表意的现实: 法国印象派电影的镜头表达与画面风格

表意的现实:法国印象派电影的镜头表达与画面风格 作者:邓赟 来源:《电影评介》2020年第19期 作为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的发明,诞生初期的法国电影在世界电影市场中占据80%的比重。然而在电影发明的20年后,美国的好莱坞经典叙事片与制片厂体系却取代了法国电影的地位,成为默片时期全球电影中心,甚至吞并了法国本土电影市场。在好莱坞电影的刺激下,法国出现了一批不同于好莱坞经典叙事片的电影流派与电影运动。其中,围绕着电影人路易·德吕克兴起的法国印象派电影面对在美国电影的竞争压力下日趋衰微的法国电影,拍摄了一批从流行戏剧传统中拯救电影的影片,为挖掘影像特征及隐喻扩展电影表现力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为之后的后印象主义、诗意现实主义与法国抽象主义的兴起开辟了道路。 一、“纯艺术”电影及其“上镜头性”表达 20世纪20年代,法国出现了一批出于对电影本性的探索和对商业电影的反对,想通过“纯艺术”复兴法国电影的导演。这批导演不认为电影是谋求商业利益的商品,而应与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门类一样是一门独立的艺术。以电影创作者和理论家路易·德吕克为中心,法国印象派中出现了一批有才气的年轻导演,如阿贝尔·冈斯、杰尔曼·杜拉克等,他们认为作为一门艺术的电影首先应当是一个艺术家表达情感的场所,想在影片公司老板出于商业考量而拍摄的影片中进行改革,以提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渐衰微的法国电影。路易·德吕克倡导用纯艺术复兴法国电影,他激烈地谴责好莱坞制片厂体系用刻板的类型影片和盈利目的压制的电影发展,他的“纯艺术”理论成为印象派的美学基础,阿贝尔·冈斯、杜拉克、莱皮埃、爱浦斯坦等成员纷纷相应,将纯艺术的美学观念积极地运用到他们的电影创作实践中。 路易·德吕克认为,电影是一种具有自身规律的艺术,应该和其他艺术(特别是文学和戏剧)区别开来,寻找真正符合自身的题材和表现手段,他借助了由法国先锋派电影作家乔治·卡努杜提出的“上镜头性”理论[1],将致力于揭示电影艺术性的一整套基本因素与语言体系归纳为“上镜头性”。当时很多人都在谈论“上镜头性”,对其确切含义却不甚了解。路易·德吕克针对这一电影理论表述上的混乱现象,以“上鏡头性”为题发表了一篇论文,在对电影艺术特性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的过程中确立了“上镜头性”的基本含义。他从“上镜头性”一词实际来源于“照相”和“神采”两个词的组合谈起,指明“上镜头”不能等同于“照相”,更不能等同于将演员的漂亮脸蛋和身材用摄像机拍摄出来的化学式记录方式。精美绝伦的照相和电影之间是存在区别的。路易·德吕克认为,电影艺术家们应该在作品的主题和技巧上打破常规,到现实生活中去发现一些适用于光学镜头表现的幻景奇观以表现生活中种种微妙的变化,从而反映人的心理活动,并形成一定风格[2]。以他编剧的《西班牙的节日》(谢尔曼·杜拉克,1920)为例,这部

《吐鲁番情歌》和天山厂的坚守

《吐鲁番情歌》和天山厂的坚守 电影《吐鲁番情歌》的故事发生在吐鲁番地区一个农村老村长家里。 老汉哈里克和老伴帕夏为大女儿康巴尔汗的婚事很是劳神——34岁的康 巴尔汗无法忘记昔日的恋人而拒绝嫁人。做导游的小女儿阿娜尔汗偏偏爱 上了大姐康巴尔汗的昔日男友克里木,而家中唯一的儿子普拉提为了邻村 的阿拉木罕茶饭不思,阿拉木罕的妈妈却死活不愿把女儿嫁给哈里克家的 儿子……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农民木沙·艾力看完影片后高 兴地说:“看完影片我们很高兴,感觉事情就像发生在我们村子里一样。” 提起电影《吐鲁番情歌》,就不得不提起已经很少被普通观众注意的 天山电影制片厂。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相对沉寂的新疆电影事业逐渐走出低谷。1979年的《向导》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1983年的《不当演员的姑娘》 获文化部优秀影片荣誉奖,后来还获得伊斯坦布尔国际电影节优秀影片奖,1988年的《买买提外传》获广电部优秀影片奖和中国电影金鸡奖影片特 别奖。 近几年来,天山电影制片厂创作的《真情》《会唱歌的土豆》《达列 什草原》等多部作品都在全国获奖。天山厂制作的具有浓郁新疆民族特色 的故事片《美丽家园》,情节曲折动人,感情真挚热烈,在哈萨克斯坦巡 回上映,成为我国第一部进人中亚电影市场的影片,引起巨大反响。 《吐鲁番情歌》是天山电影制片厂继《库尔班大叔上北京》、《美丽 家园》等之后的又一部力作。为了达到一定的艺术质量,天山电影制片厂 投资300万元,并使用目前国内最先进的535B型摄影机及先进的辅助设备。创作班底均为天山厂的骨干人才。

北京电影学院的倪震教授说:“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感觉在当代中 国电影中,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仍然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作品当中体现 了中华民族大家庭文化的丰富多彩。人物的命运体现了新疆地区当前正在 发生的西部大开发、西部建设当中的新现象。它不是比较表面地展示社会 如何变化,而是在人物的爱情生活、情感经历、家庭矛盾当中展现,这标 志着天山电影制片厂在这方面的成熟,体现了少数民族电影在整个民族电 影当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新疆是歌舞之乡,有史以来就有着维吾尔族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 走路就会跳舞”的精美赞词。以歌谈情,用情唱歌,影片《吐鲁番情歌》 用《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掀起你的盖头来》《半个月亮爬上来》《阿拉 木罕》四首红遍国内外的经典情歌,记录了两代人的情感追求,四段凄美 的爱情,演绎了两个家庭的不同人生。真实的故事、耳熟能详的歌曲让少 数民族群众觉得很亲近。 音乐家徐沛东说:“《吐鲁番情歌》的乐器运用、声乐运用非常到位、自然。片子一开始在汽车上给大家唱一首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马上 转到另外一个场景。这不是为了表达歌曲而表达,它用歌曲把片子串起来,这是非常妙的。这部片子的作曲家在新疆生活了30多年,他本身是汉族人,在少数民族地区居住之后,对少数民族产生了新的感受,而这种既熟 悉又崭新的感受在片中的音乐中都有体现。” 作为国家广电总局今年选出的首批“走出去”的电影,《吐鲁番情歌》和其它15部优秀国产影片将于3月参加在法国巴黎举办的中国电影展。4月,这部影片将与《张思德》《定军山》《上海伦巴》《百年光影》《霍 元甲》等影片赴美国参加中国电影展。此外,《吐鲁番情歌》还有望参加 今年5月份在法国戛纳举行的大型国际电影市场活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