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年级上册科学新苏教版教案(精选8篇)

四年级上册科学新苏教版教案(精选8篇)

四年级上册科学新苏教版教案(精选8篇)四年级上册科学新苏教版教案第1篇

一、教学目标

1、能会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导体和绝缘体。

2、能认识我们身边的导体和绝缘体。

3、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本课时的重点为能会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导体和绝缘体,并总结出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

2、难点为判断由两种以上材料组成的材料是否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三、教学准备

课件、电路检测器、20种以上的材料、检测记录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教师出示未连接好的电路检测器,问学生这是什么?

2、学生汇报。

3、让一名学生连接好电路检测器,使小灯泡发光。

4、教师介绍电路检测器,并把电线的两端包着塑料的地方连接起来,问学生小灯泡为什么不亮?学生回答。

5、教师出示一根铁棒,把它接到电路检测器中,看小灯泡是否会亮,这个实验让一名学生来做。但这个实验在另一个有问题的电路检测器中来做,小灯泡肯定不会亮,这时让学生推测小灯泡不亮的原因,再连接到完好的电路检测器中。学生推测。

6、教师小结:研究中预先测试检测工具是否有问题,是实验前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

(二)新课呈现

1、教师出示本课时的学习目标

2、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20种材料来检测它们是否导电,但检测之前我们首先来制定一个“我们的研究计划”,(教师提醒同学们今天的研究计划不用手写,小组讨论后口述一下,研究计划就是我们怎样来检测,以及具体的人员分工。)

3、学生小组讨论研究计划,并汇报。

4、教师提醒检测的方法:预测——检测——再检测——判断,并提问学生为什么要再次检测,指名学生回答。

5、小组开始检测20种材料否导电,并做好检测记录单。

6、如果学生做的比较快,鼓励他们检测身边的材料是否导电。

7、检测完后,学生汇报检测结果,其他小组有质疑的随时提

问。其他小组汇报时说他们和汇报了的小组不一样的地方。

8、教师提问:有的小组检测了手指,小灯泡不亮,有问题吗?

学生讨论回答。

9、教师讲解人体和大地以及湿抹布都是导体,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10、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

11、让学生说一说我们教室或身边哪些材料是导体,哪些材料是绝缘体。

(三)课堂练习

选择题

1、下列物体是导体的是()

A、橡皮

B、铁片

C、纸片

D、木棒

2、下列物体是绝缘体的是()

A、铜丝

B、铁片

C、钥匙

D、塑料

3、钳子的外面包了一层厚塑料是为了()

A、看起来漂亮

B、可以经久耐用

C、绝缘和防止触电

判断题

1、电路中开关制作的材料都是导电材料。()

2、使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物体的导电性,只要检测一次()

3、铁是一种常见的导体。()

4、电器都是用电的器具,不需要用绝缘的材料。()

5、人体和大地都是导体。()

四年级上册科学新苏教版教案第2篇

1、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各种鸟的喙外形特点是不一样的。

出示各种各样鸟类的喙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体会鸟类的喙不同的特点。

2、教师引导,为什么不同的鸟,鸟喙是不一样的呢?

因为不同的鸟吃的食物是不一样的,鸟类的喙与其食性密切相关。

短而直的喙是食虫鸟。

强壮而直的喙,末端有弯曲的钩,主要以鸟类和动物为食。

长而直的喙主要以鱼和虾为食。

强而尖的喙以昆虫为食。

扁平的喙大多数是杂食。

3、不同的鸟,有不同的鸟喙,不同的鸟喙适合吃不同的食物。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课本第10页上面4种不同的鸟喙各有什么特点?

它们适合吃什么样的食物?

预设:

第1种,鸟的喙长而直,适宜吃鱼虾。

第2种,鸟的喙强壮而直,并且末端有弯曲的钩,适宜吃一些小动物。

第3种,鸟的喙像锥子一样的,粗壮有力,适宜寻找谷物和种子。

第4种,鸟的喙长而尖细,适宜吸取花蜜等。

4、教师相机再出示一些鸟的喙,引导学生分析这些鸟喙的特点,并说一说这些鸟喙适宜吃什么食物?

5、教师小结:鸟不管长出什么样的喙,都是为了寻找食物。

因此,鸟的喙也是适应自然适应生存的一种结果。

四年级上册科学新苏教版教案第3篇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知道像铁钉、铝箔等物品,容易导电,被称为导体;像塑料、干燥的竹签等,不容易导电,被称为绝缘体。

2.认识生活中哪些物品是导体,哪些物品是绝缘体。.

3.使用验电器做人体导电实验,懂得人体也是一个导体。

4.通过实验,检验和比较不同液体(自来水、纯净水、盐水)的导电性能。

【教学重点】

1.认识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及其特点,知道日常生活中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2.通过实验检验自来水、纯净水和盐水的导电性能。

【教学难点】

了解探究导体和绝缘体的特点,学会区分导体和绝缘体。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物品、验电球、自来水、纯净水、盐水、简单电路

的材料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导线,引导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导线的各部分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它们各起什么作用?

导线的接口是由金属做成,导线的外皮由塑料制成,导线的内芯是铜丝制作而成。

接口和内芯用金属和铜丝制作是为了导电,而外皮由塑料制成是为了防止触电。

二、教学新课

活动一:这些物品容易导电吗

出示课本39页下面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这些物品分别是什么,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这些物品容易导电吗?请大家预测一下。

活动二:安装检测装置,检测这些物品是否容易导电

1.教师引导:同学们的猜测对不对呢?下面我们来检测一下这些物品是否容易导电。

2.出示课本40页上面的检测装置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检测装置的结构组成。

3.教师进行演示实验,从上述物品中任意选取一个,利用这个检测装

置来检测这个物品是否容易导电?

4.学生分小组交流,分别使用检测装置检测以上物品是否容易导电,并且完成活动手册上的记录表。

预设:

容易导电的——铁钉、铅笔芯、铝箔、硬币。

不容易导电的——塑料尺、竹签、橡皮、木块、瓷勺、玻璃。

5.出示课本40页中间的一段文字,引导学生认识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像铁钉、铝箔等物品容易导电,被称为导体,像塑料尺、干燥的竹签等物品,不容易导电,被称为绝缘体。

6.学生认真读一读,初步了解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和特点。

活动三: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

1.教师引导:在日常生活中,有的物品因为使用的需要,物体上有些部分容易导电,有些部分不容易导电,下面我们来看一看。

2.出示课本40页下面4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这些物品分别是什么?这些物品中哪部分容易导电,哪部分不容易导电,各起什么作用?

图1:螺丝刀。后部分是用塑料等绝缘材料做成的,不容易导电,防止触电,前部分是用金属做成的,容易导电。

图2:开关。外面的部分是塑料制成的,防止漏电,保证安全,里面跟电线接触的部分是金属制成的,是为了导电。

图3:电工胶布。由绝缘材料组成,防止触电,保证安全。

图4:插座插头。面板是由塑料制成,防止触电。里面由金属制成,便于导电。

3.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物品跟开关、插座等一样,也是一部分绝缘体,一部分导体。同学们还能列举出一些例子来吗?

充电器、电线、电脑、电视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

活动四:用验电球做人体导电实验

1.生活中有很多物品,有的是导体,有的是绝缘体,那么我们人究竟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呢?下面我们通过验电球来验证一下。

2.出示验电球,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验电球的样子及特点,了解它的工作原理。

3.出示课本41页上面一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下面的文字,了解用验电球做人体导电实验的方法及要求。

第1步:几名同学手拉手。

第2步:拿验电球的同学要用手接触验电球上面的触点。

4.学生分小组实验,利用验电球做人体导电实验。全班交流,说一说实验现象以及得出的结论。

5.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验电球上的灯亮起来了,这

说明人体是可以导电的。因此我们人也是一个导体。

活动五:检验不同液体(自来水、纯净水、盐水)的导电性能

1.教师引导:我们平时会接触到很多种水,自来水、纯净水、盐水等。不同的水导电性能是不是一样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

2.实验目的:探究自来水、纯净水、盐水的导电性能。

3.实验材料:自来水、纯净水、盐水、导线、小灯泡、电池开关等。

4.实验方法:出示课本41页下面的图片,学生认真观察图片,了解实验方法。

5.实验提示:在实验中,为了增强实验的效果,我们可以多放点盐或者多加几节电池试一试。

实验中的不变量是电池、小灯泡、电池开关。实验中的变量是水。

6.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探究自来水、纯净水、盐水的导电性能,做好实验记录。

7.全班交流,说一说本小组的实验结果。

8.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自来水、纯净水、盐水的导电性能是不一样的,盐水的导电性能最强,其次是自来水,导电性能最弱的是纯净水。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了解了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同时我们还知道我们人

体也是一个导体。在这堂课的最后,我们还做了自来水、纯净水、盐水的导电性能实验,明白了盐水的导电性能最强,其次是自来水,而纯净水的导电性能是最弱的。

【板书设计】

13.导体和绝缘体

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

人也是导体

导线性能实验:

盐水最强,其次自来水,纯净水最弱

四年级上册科学新苏教版教案第4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物体导电性能是不相同的,建立导体绝缘体概念。

2、使学生能鉴别导体和绝缘体,知道导体和绝缘体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并向学生进行用电安全的教育。

3、在复习电流形成原因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导体容易导电和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

5、本课重点是鉴别导体和绝缘体,难点是鉴别的方法及导体容易导电和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微观解释。

6、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克服绝对、静止看问题的习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教学内容有:导体和绝缘体、导体和绝缘体的鉴别、安全用电、导体容易导电和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微观解释。其中鉴别导体和绝缘体是本节的重点,鉴别的方法及导体容易导电和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微观解释是本节的难点。

教法建议

整节课的教学应以实验为依托,展示研究问题的情景,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生动的感性认识,消除学生对电的神秘感和恐惧感。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要从演示实验引出,可以参考课本图4—9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自己推知有的物体容易导电,有的物体不容易导电,进而将各种物质的导电能力和绝缘能力进行排序,建立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对于导体容易导电和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微观解释,要抓住导体中有自由移动的电荷,绝缘体中的电荷不能自由移动这一主要原因,可结合课本图4—13讲解,如果能自制课件来动态描述物理情景,效果会更好。

对于导体和绝缘体的划分不是绝对的教学,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内容。一定要做好课本图4—12的演示实验,它揭示了自然界中量变到质变的矛盾转化规律,物质内部自由电荷的数量,除了跟物质的本身性质有关,还与外部因素有关。正常情况下的绝缘体,当温度升高到相当的程度,由于可自由移动的电荷数量的增加,会转化为导体。

教学设计方案

1、导入新课:

①电工在安装设备时,导线不够长,要接一段导线,教师可以请一个学生当场演示接导线,他肯定要把导线外边的皮剥掉,但可能不太会操作,教师应教学帮助。

②问:为什么要把皮剥掉?

③注意:要让学生知道导线皮是什么材料做成的,如橡胶、塑料、棉线。

2、演示实验

①出示并讲解教师制作好的导体绝缘体检验板,说明各电器名称

②用裸露出金属丝的导线接通,电珠会亮,如果是电扇就转,是电铃就响。

③取下裸露的电线,换成用导线外皮连接,电珠不亮、电扇不转、电针不响。

④交待电线外皮是什么材料的。

⑤结论:橡胶、塑料不导电。

3、确立导体和绝缘体概念

①给两类材料起个合适的名字,学生可能起出很多名字,应当给予鼓励。

②向学生说明导体、绝缘体是现正在用的科学名词,

③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为例,说明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④向学生说明人体、大地、不纯净的水也是导体。

4、安全用电教育

①讲解课本图4—11所表示的各种物质导电和绝缘能力的排列顺序,引出人体可以导电,较大电流通过人体是十分危险的。

②用电器的地方非常多(家庭、工厂、街道、公共场所),可让学生说一说有哪些地方用什么样的电器。

③结合日常生活,总结安全用电的注意事项。如:不能带电修理电器;不能在高压线附近放风筝;不能在电线上搭凉衣物。不能用湿布擦电灯泡,要取下电灯泡再擦,水分干了以后,再安装上。

④强调导体和绝缘体的划分不是绝对的。

5、导体容易导电和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

①结合课本图4—13以金属为例建立导体的微观模型。

②指出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叫自由电子。

③强调金属中电流的方向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还可以把本节课设计成研究性学习的课程:

1、引入新课后,各组(或个人)准备实验装置

①各组实验装置可能不大相同,但有两点要注意,一是要灵敏,各接触点要牢固;一是装置中要留出两个导线头,以便于实验操作。

②各组装配好,由教师验收。验收时只要看电路是否接好,不必实验,

因实验后会降低下面实验的新鲜感。

2、分组实验

①各组开始实验,实验的结果是把所有小物件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导电的,一类是不导电的。

②各级向全班报告实验结果,其他人可以提出不同意见,最好用实验来验证。

3、确立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①给两类材料起个合适的名字,学生可能起出很多名字,应当给予鼓励。

②最后告诉学生:导体、绝缘体是现正在用的科学名词。

③教师拿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让学生判别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④向学生说明人体、大地、不纯净的水也是导体。

4、认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工具和器材

①问:这些工具和器材,由哪两部分材料组成?进行简短的讨论,要求学生要使用刚学过的两个科学名词。

②问:为什么电器要由导体、绝缘体两种材料组成?简短讨论并小结。

探究活动

用金属导线将手电筒上的小电珠、一节干电池连接起来,小电珠正常发光。现将金属导线剪断,把两个断头插入一个盛有水的容器中,两个断头在水中不接触,小电珠不发光。再向水中倒如少量食盐,随着食盐的溶

化,小电珠又亮了起来,这是为什么呢?

四年级上册科学新苏教版教案第5篇

【教学目标】

1、认识一些常见的鸟类,了解鸟类的共同特点,知道鸟类也属于脊椎动物。

2、通过实验探究鸽子羽毛的特点,懂得羽毛的这些特点对鸽子所起的作用。

3、观察各种鸟的鸟喙,看一看各种鸟的喙有什么不同,它们各自适合吃什么样的食物。

4、观察各种鸟的足,了解这些鸟足的特点,并想一想这些不同的足适合在什么环境下生存。

5、通过探究,懂得鸟各部位的特点,与它生存的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是适应环境生存的需要。

【教学重点】

分别探究鸽子的羽毛、各种鸟的喙和足,看看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教学难点】

探究鸽子羽毛的特点及作用。

探究各种鸟的喙和足各有什么特点,分别适合在什么环境下生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鸟的图片、鸽子的羽毛、剪刀、滴管、水、放大镜、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各种各样的鸟

1、教师引导:同学们,在自然界有各种各样的鸟,他们有的大,有的小,有的会飞,有的不会飞。大家知道哪些鸟类呢?

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鸟的名称,并说一说这些鸟的特点。

2、出示课本第8页上面7种鸟类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说一说这些鸟的名称。

3、刚刚我们认识了各种各样的鸟,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鸟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预设:

鸟身上长着羽毛,有翅膀,大多数鸟都会飞。

鸟都是卵生的。

鸟有鸟喙,但是没有牙齿。

4、出示课本第8页下面的三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说一说这三幅插图中分别是什么动物?

预设:

这三幅插图中的分别是企鹅、鸭子、母鸡。

5、教师引导:企鹅生活在南极,鸭子和母鸡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两

种动物。其实,企鹅也好,鸭子和母鸡也好,它们都属于鸟类,并且都是脊椎动物。

四年级上册科学新苏教版教案第6篇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知道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并能结合实际辨认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用简单电路检验某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和归纳概括能力(归纳概括出导体和绝缘体的性质)。

3、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安全用电教育。

教学准备

1、电池、小电珠、导线及各种可以用来检验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的材料。(既有导体,又有绝缘体)

2、钳子、螺丝刀、灯头、插头、插座等实物。

3、钥匙、橡皮、塑料尺、铅笔、纸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建立导体、绝缘体概念。

2、认识导体和绝缘体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向学生进行安全用电教育。

1、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连接简单电路的方法,在连接电路时,为什么总要先把导线两端的橡胶皮或塑料皮剥掉或把油漆刮掉后才连接呢?

2、学生回答

3、学生观察:看课本第22页上图,提问:

(1)这些导线是用哪些材料制成的?(铜、铝等)

(2))这些导线中的表层和内芯在电路中分别起什么作用?

(1)讲解: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电流容易从铜、铝等金属物体中通过,这种现象叫导电,这些物体叫导体。电流不容易通过的物体,叫绝缘体。(板书课题)

(2)判断下列物体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将实验结果分别填写在第23页的表格中。

(4)讲述:绝缘体是指不容易导电的物体,而不是“不能导电”的物体。因为有些绝缘体在特殊情况下也会导电,如干木材是绝缘体,而湿木头就是导体;空气在通常情况下是绝缘体,而在高压下则可以导电,变成导体了。

(1)(出示实物或图)提问:你们认识这些物体吗?

(2)讨论:这些电器的各部分哪些是用导体材料做成的?哪些是用绝缘材料做成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3)学生讨论后回答。

①插座中的铜片是导体,胶木外壳是绝缘体。胶木外壳是为了防止其他物体与插座中铜片接触而发生漏电事故。

②灯座外面的胶木是绝缘体,其余部分是导体。绝缘体可防止其他物体与通电部分导体接触而发生事故。

③拉线开关,开关芯的铜片是导体,外面的胶木和塑料拉线均是绝缘体,可防止开关中通电部分导体与其他物体接触而发生事故。

④导线内芯的金属丝是导体,导线表面的橡胶皮是绝缘体。橡胶皮的作用是防止两根导线中金属丝接触,防止其他物体与导线中金属丝接触,金属丝容易导电。

(4)师生小结:导体和绝缘体具有不同的用途。在电器中,凡是需要电流通过的部分,都要用导体,导体外部或导体间需要隔离的部分一定要用绝缘体,以防漏电。一般来说,各种金属都能导电,塑料、橡胶是常见的绝缘体,而人体、大地和不纯净的水也是导体。因此,在各种电工工具中,凡是直接与人体接触的部分必须用绝缘材料做成,这样人在操作时才能安全。

(1)讲述: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生产和生活中使用电的

地方越来越多,必须注意安全用电。因为人是导体,如不注意,当有强大电流流过身体时,就会把人电伤或电死。

(2)讨论:课本第拟页的图中,这些做法对不对?为什么?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4)教师小结:发生触电事故通常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电器质量不好,漏电;二是缺少安全用电的知识;三是麻痹大意,违反安全用电的规定。

介绍安全用电知识:这儿有一首安全用电的歌谣,请同学们跟老师朗读,记住里面的一些要求。这首安全用电歌,同学们不但要自己记在心里,而且回到家以后,还要向其他人宣传一下,让更多的人了解电的知识。

课后感受

学生对于导体与绝缘体有了一定的认识,特别知道了人体、大地和不纯净的水也是导体。

四年级上册科学新苏教版教案第7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自行探究,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并构建适合儿童理解的导体和绝缘体的基本概念。

2、利用电流检测器检测常见物体的导电性能,能够区分金属、石墨、食盐水、人体是导体,塑料、橡胶、陶瓷是绝缘体。

3、学会与人合作,形成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

四年级上册科学新苏教版教案(精选8篇)

四年级上册科学新苏教版教案(精选8篇)四年级上册科学新苏教版教案第1篇 一、教学目标 1、能会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导体和绝缘体。 2、能认识我们身边的导体和绝缘体。 3、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本课时的重点为能会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导体和绝缘体,并总结出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 2、难点为判断由两种以上材料组成的材料是否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三、教学准备 课件、电路检测器、20种以上的材料、检测记录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教师出示未连接好的电路检测器,问学生这是什么? 2、学生汇报。 3、让一名学生连接好电路检测器,使小灯泡发光。 4、教师介绍电路检测器,并把电线的两端包着塑料的地方连接起来,问学生小灯泡为什么不亮?学生回答。

5、教师出示一根铁棒,把它接到电路检测器中,看小灯泡是否会亮,这个实验让一名学生来做。但这个实验在另一个有问题的电路检测器中来做,小灯泡肯定不会亮,这时让学生推测小灯泡不亮的原因,再连接到完好的电路检测器中。学生推测。 6、教师小结:研究中预先测试检测工具是否有问题,是实验前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 (二)新课呈现 1、教师出示本课时的学习目标 2、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20种材料来检测它们是否导电,但检测之前我们首先来制定一个“我们的研究计划”,(教师提醒同学们今天的研究计划不用手写,小组讨论后口述一下,研究计划就是我们怎样来检测,以及具体的人员分工。) 3、学生小组讨论研究计划,并汇报。 4、教师提醒检测的方法:预测——检测——再检测——判断,并提问学生为什么要再次检测,指名学生回答。 5、小组开始检测20种材料否导电,并做好检测记录单。 6、如果学生做的比较快,鼓励他们检测身边的材料是否导电。 7、检测完后,学生汇报检测结果,其他小组有质疑的随时提 问。其他小组汇报时说他们和汇报了的小组不一样的地方。 8、教师提问:有的小组检测了手指,小灯泡不亮,有问题吗?

四年级上册苏教版科学全册教案

2020新教材苏教版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 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全套 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 1 给动物分类 2 鱼类 3 鸟类 4 哺乳类 第二单元物体的运动 5 运动与位置 6 不同的运动 7 运动的快慢 第三单元常见的力 8 力与运动 9 弹力 10 摩擦力 11 浮力 第四单元简单电路 12 点亮小灯泡 13 导体和绝缘体 14 电路暗箱 15 生活中的电 第五单元岩石与矿物 16 常见的岩石 17 认识矿物 18 矿物与我们的生活 专项学习像工程师那样 1.给动物分类

【课标落实】 《给动物分类》一课属于生命科学领域。 科学知识: 1.能够根据动物的生活习性描述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 2. 知道人是脊椎动物,认识脊椎、脊椎在身体内所处位置及脊椎的作用。 3.能够根据动物是否有脊椎给动物进行分类。 4.能够列举出我国特有的几种珍稀动物。 科学探究: 1.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触摸到完整的人体脊椎。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根据材料自行设计脊椎模型,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脊椎模型的制作。 科学态度: 1.对动物的分类能做出合理的解释。 2.能够自主设计制作模型并通过模型的制作与操作,总结出脊椎的作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认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教材分析】 《给动物分类》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动物大家族》的第一课时。本课以动物园动物的分区导入,知道不同的动物间也存在相同特征,根据不同动物的相同的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在学生心中埋下给动物分类的种子,进一步引出的科学上对动物进行分类的方法:是否有脊椎。再通过人体脊椎的触摸认识脊椎的构造,根据构造建立模型,从模型中总结脊椎的作用。对脊椎有完整的认识后,强化练习找动物脊椎,给动物分类。最后列举出我国的几种珍稀动物。 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认识不同动物之间可以存在某种共性,这种共性可以作为一种分类的依据,通过教材上动物园将不同的动物放置在不同的园区唤醒学生的前概念。 第二部分:动物的种类众多,学生对一些动物的生活习性也有所了解,所以对动物的分类方式可以有很多,基于此揭示科学上对动物分类的依据是:有无脊椎。 第三部分:认识脊椎。人类也是脊椎动物,通过触摸知道脊椎的构造是一节一节的,知道完整的脊椎构造:上接颅骨、下连尾骨。教材以脊椎模型的制作对脊椎有完整的认识,同时知道脊椎的作用。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必备8篇)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必备8篇)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1篇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知道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并能结合实际辨认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用简单电路检验某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和归纳概括能力(归纳概括出导体和绝缘体的性质)。 3、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安全用电教育。 教学准备 1、电池、小电珠、导线及各种可以用来检验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的材料。(既有导体,又有绝缘体) 2、钳子、螺丝刀、灯头、插头、插座等实物。 3、钥匙、橡皮、塑料尺、铅笔、纸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建立导体、绝缘体概念。 2、认识导体和绝缘体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向学生进行安全用电教育。 1、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连接简单电路的方法,在连接电路时,为什么总要先把导线两端的橡胶皮或塑料皮剥掉或把油漆刮掉后才连接呢? 2、学生回答 3、学生观察:看课本第22页上图,提问: (1)这些导线是用哪些材料制成的?(铜、铝等) (2))这些导线中的表层和内芯在电路中分别起什么作用? (1)讲解: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电流容易从铜、铝等金属物体中通过,这种现象叫导电,这些物体叫导体。电流不容易通过的物体,叫绝缘体。(板书课题) (2)判断下列物体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将实验结果分别填写在第23页的表格中。 (4)讲述:绝缘体是指不容易导电的物体,而不是“不能导电”的物体。因为有些绝缘体在特殊情况下也会导电,如干木材是绝缘体,而湿木头就是导体;空气在通常情况下是绝缘体,而在高压下则可以导电,变成导体了。

2020年最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 1给动物分类 教学目标 1、懂得生物学家根据动物是否有脊椎,将它们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并引导学生根据是否有脊椎这一标准给动物分类。 2、引导学生通过摸脊椎、做脊椎模型等活动,探究脊椎的特点,研究脊椎的作用。 3、能够根据脊椎动物的特点,找出一些动物的脊椎。 4、知道我国自然环境多样,动物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拥有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 教学重点 了解什么是脊椎动物,通过摸脊椎、做脊椎模型等活动研究脊椎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 了解脊椎动物的特点,能够学会给动物分类,画出脊椎动物的脊椎。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些动物的图片、做脊椎模型的一些材料、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本第1页上的小诗。 遥远的天空中, 举行着一场飞行赛。 猜猜,谁的耐力最强? 茂密的雨林里, 举行着一场音乐会。 猜猜,谁的歌喉最美? 广阔的草原上, 举行着一场运动会。 猜猜,谁的速度最大? ……

2、学生自由读一读这首小诗,猜一猜,飞行赛中谁的耐力最强?音乐会中谁的歌喉最美?草原的运动会上,谁的速度最快? 3、教师小结:这首小诗描述的是动物王国中的情景,三个小节分别描述了飞行的动物、昆虫、草原上的动物三大类。对于动物,我们有哪些了解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探究动物大家族的秘密。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会给动物分类。 4、板书课题:1给动物分类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认识动物园中的动物 1、出示课本第2页的上面一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动物园中的动物有哪些?他们分别住在哪个区? 预设: 食肉动物区——老虎、狮子、熊、狼 灵长类区——猩猩、猴子 食草动物区——斑马、长颈鹿、大象 海洋动物区——企鹅、鱼、海龟、河豚 珍禽区——丹顶鹤、鹦鹉、孔雀、老鹰 2、动物园将这些动物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区域,其实是按一定的标准将这些动物分成了各种类别,很明显,动物园是按照动物的类型给动物分类的。同学们,你们能够按照不同的标准给动物分类吗? 3、出示课本第2页下面9种动物的图片,学生仔细看一看,了解这九幅图片中分别是哪些动物?这些动物有哪些特点?他们可以按照什么标准进行分类? 预设: 分类标准一:按照活动区域分类。 天上飞的——丹顶鹤 水里游的——小丑鱼、海豚 地上跑的——孔雀、蚂蚁、蜗牛、长颈鹿、猫、大象 分类标准二:按照鸟类、昆虫类、鱼类、兽类分为四大类 鸟类——丹顶鹤、孔雀 昆虫类——蚂蚁、蜗牛 鱼类——小丑鱼

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过程与方法: 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教学重点】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教学难点】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制作雨量器的材料:制作说明书一份,直筒玻璃杯或塑料杯,刻度尺,剪刀,纸带,胶带纸;喷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降水也是天气的一个重要特征,那,我们怎么判断雨下得多大呢? 生自由说:通过观察雨滴的大小,雨下的时间长短 介绍气象学家是用雨量器来测量降水量和根据降水量的多少来区分雨的等级的。 二.探究内容: (一)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1.出示自制简易雨量器 生根据制作说明书,尝试制作雨量器

2.展示自制简易雨量器,讨论:雨量器的口径大小是否对测量有影响?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测量降水也可以吗? 3.小结 4.模拟降雨,初步感知怎样收集和测量降水量。 (二)降水量的观察和测量 1.讨论:雨量器使用的注意事项。 如:收集完“降水”,注意不要让雨量器内的“降水”溢出;读数时,要把雨量器平放到桌面上,视线与雨量器内的水面保持平行。 2.指导记录“降水量填充图” 3.指导学生课后开展降水量测量和记录活动。 三.课后作业。 1.降雨的多少要用(雨量器)测量,衡量降雨的多少要收集(24)小时的雨水。 2.模拟降雨,说说你是怎样收集和测量降水量的? 四.课后总结。 五.课后反思。 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转变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过程与方法: 自制建议风向标和小风旗。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到使用简单工具能对天气观察活动提供较大的帮助。进一步提升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过程与方法: 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深厚兴趣,培育仔细认真的观看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展降水量的观测。 【教学重点】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教学难点】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 【教学预备】分组材料:制作雨量器的材料:制作说明书一份,直筒玻璃杯或塑料杯,刻度尺,剪刀,纸带,胶带纸;喷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降水也是天气的一个重要特征,那么,我们怎么推断雨下得多大呢?

生自由说:通过观看雨滴的大小,雨下的时间长短 介绍气象学家是用雨量器来测量降水量和依据降水量的多少来区分雨的等级的。 二、探究内容: (一)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1、出示自制简易雨量器 生依据制作说明书,尝试制作雨量器 2、展现自制简易雨量器,争论:雨量器的口径大小是否对测量有影响?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测量降水也可以吗? 3、小结 4、模拟降雨,初步感知怎样收集和测量降水量。 (二)降水量的观看和测量 1、争论:雨量器使用的留意事项。 如:收集完“降水”,留意不要让雨量器内的“降水”溢出;读数时,要把雨量器平放在桌面上,视线与雨量器内的水面保持平行。 2、指导记录“降水量填充图” 3、指导学生课后开展降水量测量和记录活动。 三、课后作业。 1.降雨的多少要用(雨量器)测量,衡量降雨的多少要收集(24)小时的雨水。

2、模拟降雨,说说你是怎样收集和测量降水量的? 四、课后总结。 五、课后反思。 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过程与方法: 自制建议风向标和小风旗。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看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到使用简洁工具能对天气观看活动供应很大的帮忙。进一步提高观看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奇怪心。 【教学重点】能描述风向和风速 【教学难点】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看结果。 【教学预备】分组材料:制作风向标的材料;制作小风旗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你们觉得风是什么?能听到,看到风吗?能用能想到的描述风的词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科学是一门充满神秘的科目,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作为科学科目老师,不妨写苏教版小学科学四班级教案吧,相信通过苏教版小学科学四班级教案你的教育工作会更加顺利。下面是为大家收集有关于苏教版小学科学四班级上册教案,希望你喜欢。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班级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放大镜(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平面镜片。 老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与猜想 1、导入: 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我来介绍一下放大镜。(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介绍)。 2、小组讨论沟通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沟通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1)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2)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二、探究与实践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 3、沟通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1.空气的性质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到空气是有体积的,占据一定空间,而且不能随意缩小。 2、会利用小工具制作验证假设的工具。 3、小组动手完成空气水“火箭”的制作。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空气是占据一定空间的,是不能随意缩小的。 2、知道空气的质量比水轻,能浮上来。 3、知道空气是有压力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现生活中常见的利用空气也占据空间的例子,体验身边事物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不仅占据一定空间,而且有质量,不能随意压缩做占据的空间。 教学准备 水槽、玻璃杯、塑料瓶、气球2个、塑料绳、细竹箝、针筒、橘子皮、橡皮、橡胶塞、塑料袋、塑料管、餐巾纸、天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一起研究一个人最不能缺少的东西——空气。空气大家每天都在接触,你了解空气么? 空气每时每刻都存在我们的身边,你有什么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先不急着讨论,先来看看一个纸团的秘密。 二、学习新课 1、认识空气占据空间的秘密。 (1)实验一 果我把纸团放在杯子里,再把杯子反扣进水槽,你认为杯子里的纸团会湿吗?说说看为什么? 有的同学说纸团会湿掉,有的同学说不会,究竟结果是什么呢?下面请一位同学证明给大家看,看看哪种说法是对的?(学生演示) (2)实验二 ①班上哪个同学肺活量大?我请他来吹一个气球。 ②这里有一个塑料瓶,还是那个气球,把它放在瓶子里,再让他吹看看。 ③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④既然发现了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你们小组能解释吗? (3)做了两个实验了,你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4)关于空气你还知道些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把它们记在活动记录上。

2020年最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0年最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 1给动物分类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动物可以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2、脊椎的作用是能让身体在一定范围内运动。 科学探索目标 1、能够按照一定的标准给动物分类。 2、摸一摸脊椎,体验脊椎的特点。 3、通过做脊椎模型活动,研究脊椎的作用。 科学态度目标 1、认识到动物的多样性。 2、认识某些动物具有共同特点。 3、了解我国的珍稀动物资源,提高保护动物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某些动物的共同特征,能按一定的标准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教学难点 制作脊椎模型,探究脊椎作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些动物的图片、做脊椎模型的一些材料、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身边有很多动物,我们还从电视、网络、书本上认识了很多动物,那么你们认识哪些动物? 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动物。 2、教师进一步提问:你去过动物园吗?你喜欢的动物可能住在哪个区? 展示课本第2页的动物园参观示意图。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动物园里的动物是怎么分区的? 全班交流,归纳:按照某种标椎分区,比如生活习性、居住环境、珍贵程度、进化程度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给动物分类。 板书课题:1.给动物分类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给动物分类 1、出示课本第2页下面一幅图,引导:你会给这些动物分类吗? 教师提示:要想给这些动物分类,首先要确定分类标准。 学生试着给这些动物分类,并把分类情况记录下来。 预设: 按照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树上爬的进行分类。 2、生物学家是怎么给动物分类的呢? 明确生物学家根据动物是否有脊椎,将它们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有脊椎的动物叫脊椎动物,没有脊椎的动物叫无脊椎动物。 3、展示脊椎图片,让学生辨认脊椎 4、常见的脊椎动物有哪些? 5、常见的无脊椎动物有哪些? 活动二:摸脊椎,了解脊椎的特点 1、活动要求:两位同学互相合作,摸摸对方的脊椎是什么样的。每人体验一次。 教师提示:要想摸脊椎,了解脊椎的特点,首先要找准脊椎位置。 2、体验交流: 脊椎是高等动物的特征。脊椎棋上去是一节一节的。 3、思考:脊椎连接起来有什么作用? 活动三:做脊椎模型,研究脊椎作用 (一)做脊椎模型 1、准备材料:线轴6个、圆纸片5张、棉线、胶带、剪刀等。 2、制作步骤 ①在圆纸片的中心位置打孔。 ②在相邻线轴之间垫一张圆纸片,用棉线把这些线轴和圆纸片穿起来。 ③拉直棉线,用胶带将两端的线头固定住。 3、试一试 ①将脊椎模型立在桌面上,让上面的线抽向一侧倾斜,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最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 1给动物分类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动物可以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2、脊椎的作用是能让身体在一定范围内运动。 科学探索目标 1、能够按照一定的标准给动物分类。 2、摸一摸脊椎,体验脊椎的特点。 3、通过做脊椎模型活动,研究脊椎的作用。 科学态度目标 1、认识到动物的多样性。 2、认识某些动物具有共同特点。 3、了解我国的珍稀动物资源,提高保护动物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某些动物的共同特征,能按一定的标准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教学难点 制作脊椎模型,探究脊椎作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些动物的图片、做脊椎模型的一些材料、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身边有很多动物,我们还从电视、网络、书本上认识了很多动物,那么你们认识哪些动物? 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动物。 2、教师进一步提问:你去过动物园吗?你喜欢的动物可能住在哪个区? 展示课本第2页的动物园参观示意图。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动物园里的动物是怎么分区的? 全班交流,归纳:按照某种标椎分区,比如生活习性、居住环境、珍贵程度、进化程度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给动物分类。

板书课题:1.给动物分类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给动物分类 1、出示课本第2页下面一幅图,引导:你会给这些动物分类吗? 教师提示:要想给这些动物分类,首先要确定分类标准。 学生试着给这些动物分类,并把分类情况记录下来。 预设: 按照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树上爬的进行分类。 2、生物学家是怎么给动物分类的呢? 明确生物学家根据动物是否有脊椎,将它们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有脊椎的动物叫脊椎动物,没有脊椎的动物叫无脊椎动物。 3、展示脊椎图片,让学生辨认脊椎 4、常见的脊椎动物有哪些? 5、常见的无脊椎动物有哪些? 活动二:摸脊椎,了解脊椎的特点 1、活动要求:两位同学互相合作,摸摸对方的脊椎是什么样的。每人体验一次。 教师提示:要想摸脊椎,了解脊椎的特点,首先要找准脊椎位置。 2、体验交流: 脊椎是高等动物的特征。脊椎棋上去是一节一节的。 3、思考:脊椎连接起来有什么作用? 活动三:做脊椎模型,研究脊椎作用 (一)做脊椎模型 1、准备材料:线轴6个、圆纸片5张、棉线、胶带、剪刀等。 2、制作步骤 ①在圆纸片的中心位置打孔。 ②在相邻线轴之间垫一张圆纸片,用棉线把这些线轴和圆纸片穿起来。 ③拉直棉线,用胶带将两端的线头固定住。 3、试一试 ①将脊椎模型立在桌面上,让上面的线抽向一侧倾斜,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②让上面的线轴向不同的方向倾斜,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二)研讨 1、脊椎有什么作用?

新苏教版(2020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全册课时练习含答案

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 全册教案

教案目录 (内含学生活动手册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 (3) 1给动物分类 (3) 2鱼类 (10) 3鸟类 (14) 4哺乳类 (20) 第二单元物体的运动 (24) 5运动与位置 (24) 6不同的运动 (29) 7运动的快慢 (33) 第三单元常见的力 (39) 8力与运动 (39) 9弹力 (44) 10摩擦力 (49) 11浮力 (56) 第四单元简单电路 (62) 12点亮小灯泡 (62) 13导体和绝缘体 (67) 14电路暗箱 (71) 15生活中的电 (74) 第五单元岩石与矿物 (80) 16常见的岩石 (80) 17 认识矿物 (85) 18 矿物与我们的生活 (89) 学生活动手册参考答案 (95) 2020年秋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课时练习含答案 (112) 1给动物分类 (112)

2鱼类 (116) 3鸟类 (120) 4哺乳类 (125) 5运动与位置 (129) 6不同的运动 (133) 7运动的快慢 (137) 8力与运动 (142) 9弹力 (147) 10摩擦力 (152) 11浮力 (157) 12点亮小灯泡 (162) 13导体和绝缘体 (166) 14电路暗箱 (170) 15生活中的电 (176) 16常见的岩石 (180) 17认识矿物 (185) 18矿物与我们的生活 (188) 专项学习:像工程师那样.... (192)

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 1给动物分类 教学目标 1、懂得生物学家根据动物是否有脊椎,将它们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并引导学生根据是否有脊椎这一标准给动物分类。 2、引导学生通过摸脊椎、做脊椎模型等活动,探究脊椎的特点,研究脊椎的作用。 3、能够根据脊椎动物的特点,找出一些动物的脊椎。 4、知道我国自然环境多样,动物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拥有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 教学重点 了解什么是脊椎动物,通过摸脊椎、做脊椎模型等活动研究脊椎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 了解脊椎动物的特点,能够学会给动物分类,画出脊椎动物的脊椎。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些动物的图片、做脊椎模型的一些材料、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本第1页上的小诗。 遥远的天空中, 举行着一场飞行赛。

新版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苏教版(2017秋)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 对课程标准的落实 科学知识: 能根据有关特征对生物进行简单分类。 科学探究: 1.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3.在教师的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 2.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7.2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动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动物也存在个体差异。 1.能根据某些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 2.识别常见的动物类别,描述某一类动物(如昆虫、鱼类、鸟类、哺乳类等)的共同特征。 3.列举我国的几种珍稀动物。 9.1动物通过不同的器官感知环境。 1.举例说出动物通过皮肤、四肢、翼、鳍、鳃等接触和感知环境。 本单元在整套教材中与其他单元的关系 低年段 说出生活中常见动植物的名称及主要特征,知道动物和植物都是生物(一年级下册《动物与植物》) 中年段 1.能根据某些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识别常见动物类别,描迷某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2.描述昆虫的特征,说出动物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四年级下册《昆虫的一生》) 3.学习和比较动物繁殖方式的不同(四年级下册《繁殖》) 高年段 认识微生物,了解其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五年级下册《显微 镜下的生命世界》) 单元教学目标与要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