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谁最先到达美洲新发现与新理论

谁最先到达美洲新发现与新理论

谁最先到达美洲新发现与新理论
谁最先到达美洲新发现与新理论

谁最先到达美洲?——新发现与新理论

何平

【作者简介】何平,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牛津大学博士,四川成都,610065。

【关键词】地理大发现/古人类学/美洲史前史

[中图分类号]K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4)01-0106-04

美国的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正在重构人类到达美洲的时间和方式。这主要是由于旧理论无法解释近来一系列的考古发现。许多美国历史学家现在相信,欧洲人(包括亚洲人)早在哥伦布到达美洲约13000年前就已经乘船或通过陆路到达美洲了。

近年来,由于开展新的考古发掘和运用新的研究技术,美国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对谁最先到达美洲和怎样到达美洲已经有了迥然不同的看法。支持这种新看法的是三个方面的重要进展和成就:第一,对美洲史前文化遗址的深度发掘;第二,对原有考古文物化石年代的更准确的认证;第三,以新方法对美洲史前人类遗骨化石的种族归属的分析。统治北美考古学和人类学界多年的传统理论是:人类最早在最后一个冰河期末期(11500年前),从西伯利亚徒步穿越了浅露出来的白令海峡陆桥到达阿拉斯加,再散布到美洲各地,这一理论开始崩溃了。新的看法是:人类远比上述年代更早到达美洲,而且是以三种不同方式和路线到达美洲。美洲远古人类的种族构成也远比传统理论所认为的更为复杂。

500多年前,当哥伦布在那个著名的发现美洲的航程中到达加勒比海的西印度群岛时,(注:1492年8月2日,哥伦布率领三艘大帆船从西班牙帕洛斯角起

航,寻找通往亚洲的海路。哥伦布根据马可·波罗对亚洲东西宽度的估计和古代天文学家托勒密对地球周长的计算,推断分隔欧洲和日本的海洋宽度不到3000海哩,因而决定从西班牙横渡大西洋前往亚洲。在浩瀚的大西洋中航行了两个月,仍不见陆地的踪影,船员们越来越烦躁不安。10月7日,海面上空终于出现了飞鸟,然而地平线上始终未出现盼望已久的陆地。两天过去了,哥伦布也焦急不安起来,因为根据他的推算,向西航行这么久,船应该已到达日本附近。为了稳住船员,哥伦布许诺三天之内若看不到陆地就返航。就在三天即将期满前,船上的了望哨发现了一个岛屿。这就是现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外巴哈马群岛中的圣萨尔瓦多岛,哥伦布把它命名为圣萨尔瓦多,意为“救世主”。哥伦布在后来的两次探险中又到了南美大陆附近的特里尼达岛和奥里洛科河河口。直到在1502年的第四次探险中,才在中美洲的洪都拉斯和哥斯达黎加踏上美洲大陆土地。)美洲大陆已有5000万以上的土著居民,并早已建立了数个文明程度较高的国家。公元6世纪前后,墨西哥曾出现了被认为是当时世界第六大、有2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位于美洲的玛雅文明也延续了1000多年并创造了文字。哥伦布以前,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海盗曾在公元10世纪乘船到达北美纽芬兰岛和拉布纳多海岸探险并定居,但不久就灭迹了。此后500年间,尚未发现文献和考古证据证明美洲同世界其它各洲有大规模的联系交往。美洲文明在这500年间被认为是在隔离于世界其它文明的情况下独立发展的。(注:参见《逝去的世界:泰唔士考古图集》(Past Worlds:The Times Atlas of

Archaeology,London:TimesBooks,1996),第212-234页。)

一、传统理论

传统理论认为人类是在最后一个冰河期结束前,即11150年以前,首先到达北美阿拉斯加半岛。在最后一个冰河期间,由于大量的水被陆上的冰川所留滞,海平面下降约100米,白令海峡海底露出变成连接亚洲和美洲的陆桥。生活在亚洲东部的人类从西伯利亚徒步穿过白令海峡陆地到达阿拉斯加。人类最先到达北美的理论假说主要是以在阿拉斯加所发现的一些史前考古文物为证据的。

最古老的证据是在克勒山的蓝鱼洞穴(Bluefish cave)所发掘的石器,其中有石头打制成的矛尖。矛尖形如一刃首,根部中间有凹槽处,用于被卡入木棍,或与关节相连的叉开的骨头,制成矛。石器年代约距今12000年。考古学家用被打制出来的这种石矛尖(约8厘米长),插入两米长木棍复制成石器时代原始人类使用的石矛。在20米的距离,掷向非洲大象。试验证明足以杀伤大象。(注:伦弗鲁:《考古学:理论、方法和实践》(Colin

Renfrew,Archaeology:Theories,Methods and Practice,London,Thames andHudson Ltd,1996),第306页。)

这种石矛据认为首先在约30000年前发明于西伯利亚。散见于北美西北部的这种石矛证明了石器时代东北亚居民跨过白令海峡往东和往南的迁徙以及随之而发生的文化扩散过程直到最后一个冰河期结束,上涨的海水淹没了白令海峡陆桥、隔断了美洲与亚洲西伯利亚的通道。考古学家在北美发现了大量的与上述这种石矛尖相联系的石器文物,年代约11500年前。正好与地质学家所估计的覆盖加拿大的冰川消退同时。大量这些被称为“克洛维斯”文化(CLOVIS)的石器文物被认为是最早迁徙到美洲的原始人类所使用的。

按照这种传统理论,东北亚原始人类紧紧跟着成群的野生动物由西伯利亚,经白令海峡陆桥到达阿拉斯加,再向美洲东部和南部继续迁徙,构成了美洲最早的土著居民。那么考古学上的证据就应当是越往美洲大陆东南方向走,考古文物的年代应距今越近。而事实却恰恰相反。在北美大陆的东南发现的文物年代都比在据信是美洲最早人类活动的区域——阿拉斯加——所发现的更早。在密苏里州和俄勒冈州的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了距今约14000年到13000年的史前文物。在小盐水泉发现的一根用来刺死乌龟的尖头木棍经放射性碳测定年代为12000年。美国东海岸宾夕法尼亚州的麦德克拉弗特山岩(Meadowroft rock shelter)下的史前人类遗址的石器距今约16000年。

南美洲发现的考古文物年代则更久远。在秘鲁、阿根廷和哥伦比亚发掘出来的史前文物经测定都在14000年以上。智利南部沿海的维尔德山(Monte Verde)

的史前人类居住区遗址显示这里的人类早在13000年前即懂得怎样利用附近的森林、海岸和山上的资源。这种知识不可能是第一批迁徙到此的人类所能拥有的,而应是几批以上的移民经验的积累。在该遗址的下面发现的五块石片和疑为火炉的遗物,年代初测为距今33000年。

在巴西东北部的帕德拉·弗拉达山岩下也发现了史前人类居所遗址。从火炉中的木炭和岩墙上掉下的涂有图画的石片的测定年代为32000年前。在该地区400多处原始人类遗址中的一个原始居所内的火堆中找到的木碳,经碳14测定为50000年前。巴西考古学家妮德·瑰德在此处已发掘30年,她在1987年发现的一具人类颅骨碳14测定为15000年前。(注:阿历克斯·贝洛斯:《考古学家争论谁是最古老美洲人》(Alex Bellos,“Archaeologists feud over oldest Americans”,The Guardian,2000年2月11日)。)这表明人类极可能在45000年到40000年前就到达美洲。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人类在这一时期前的一次冰河期间经白令海峡陆地到达美洲。然而,考古学家目前尚未发现西伯利亚此时有人类活动的证据,而传统理论也认为北美大陆15000年前尚无人类活动。

以前,尽管有许多无法解释的证据,传统理论仍牢牢地统治着美国考古人类学界。按照这种理论,来自东北亚的亚洲人在约11500年前经白令海峡陆桥到达北美阿拉斯加,然后穿过加拿大,进入西南部,最后散居到东部,成为土著美洲人的先祖。19世纪30年代新墨西哥州克洛维斯发掘出的石矛尖,年代测定为11000年前。以此为证,该处被确定为美洲新世界的最早人类遗址,石矛尖也就被做为“克洛维斯文化”的代表性器物。这种美洲殖民的理论模式在美国考古人类学界的影响如此之大,以至于任何所发现的年代早于“克洛维斯文化”的石器都被认为年代测定不准,任何足以推翻该理论的史前人类遗骨都被束之高阁。一位美国人类学家甚至认为美国人类学界存在一个极力维护该理论的所谓“克洛维斯黑邦”。不少人类学家为了使自己的学术声誉不致遭到学术权威的抨击,当发掘到克洛维斯文化层时就停止而不再继续往下挖掘。

二、新理论

1990年,美国通过一项联邦法案,要求博物馆把馆藏的史前美洲人类遗骨归还给所属印第安部落,科学家们于是被召来确定头盖骨的部族归属。体质人类学家通过精确测量每具头盖骨在约90个部位上的尺寸,能够判断出该具颅骨属于地球上哪个人类种族,并且还能通过在颅骨上填充“肌肉”和“皮肤”重现其面貌。目前已对发掘出的约2000具美洲史前人类颅骨建立了这样的数据库。对其中十余具颅骨的面貌复原和分析产生了令人惊异的事实。

现存美洲年代最为久远的史前人类遗骸之一是在巴西中部发掘出来的,约距今11500年。圣保罗大学的人类学家瓦尔特·内维斯去年对该具遗骨的研究表明他属于南亚人或土著澳大利亚人。在内布拉斯加州和明尼苏达州发现的距今约7840至8900年的三具颅骨也被确定为基本上属于南亚人或者欧洲人。1989年在爱达荷州的布尔(Buhl)发现的一具距今约10600年的年青妇女遗骸被认为是波利尼西亚人。内华达州法伦附近的精灵洞穴(Spirt Caveman)发现的史前人类遗骨距今约9200年,研究表明此人属于曾居住在日本的高加索人种。高加索人种曾散布在欧洲、北非和亚洲某些地区。

1996年7月28日,华盛顿州两名大学生在观看哥伦比亚河上的水翼船比赛时发现了一具距今约8000年的男性史前人类遗骨。其脸部狭窄,鼻梁高,再加上其它特征,初被描述为是欧洲人种,后被确认为属波利尼西亚人和曾住在日本的高加索人之间的人种。在1998年一期的《美国体质人类学杂志》上,首都华盛顿斯密森研究所的体质人类学家简茨和奥斯勒测量分析了11具美洲史前人类颅骨。他们的研究表明除了一具而外,其它10具颅骨化石均不像印第安人而更像欧洲人和南亚人。他们认为这证明了11000年前,美洲已是一个多种族混居的大陆,包括南亚人、东亚人和欧洲人,而且美洲原始人类的人口数量远不是我们原来所想象的那么少。

美国自然史博物馆的大卫·托玛斯认为当今美国印第安人同所发现的史前美洲人类遗骨化石在体质上的差异也许是10000年的进化造成的。人类学家詹姆斯·卡特尔斯则提出了更为激进的解释:最早的美洲移民来自波利尼西亚或者欧

洲。他们没有成为现今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很可能是被后来的移民消灭了。在华盛顿州的哥伦比亚河边发现的肯尼维克人遗骸的臀部有被石矛尖戳伤的痕迹,这极可能是有部族战争的证据。石矛尖的形状类似喀斯喀特(Cascade)文化器物。创造喀斯喀特文化的史前人类那时刚移入美洲。另一种可能就是由于他们和后来的移民通婚,其种族特征因而逐步消失了。

最近运用新技术对40年前在加利福尼亚州罗莎岛上发现的两根史前人类大腿骨的测试结果也令人惊讶。这两根属一名约19岁妇女的大腿骨已有13000年的历史,堪称北美发现的最古老的人类遗骸。这使人类学家们不得不放弃关于人类是在11500年前上个冰河期的末期徒步穿越了浅露的白令海峡到达阿拉斯加,然后往南和往东扩散到北美洲各地的理论。人类学家现在倾向于认为人类最早是从波利尼西亚或者南亚经海路征服北美洲的。(注:见《洛杉矶时报》1999年4月11日。)

对传统理论最大的挑战来自智利海岸维尔德山的史前人类遗址。该遗址位于流入太平洋的一条长约35英里的小溪旁,估计约有30名原始狩猎者曾生活在这里。他们居住在用树皮和乳齿象兽皮搭成的帐蓬里。遗物表明他们同百英里外的其它原始部落有贸易来往。他们的食物包括淡水贻贝、小龙虾、野土豆、野生水果和鸟类。他们用芦苇编织的篮子装大圆石抛杀野兽,并用石头击捕飞鸟,还用经火烧硬化的矛叉刺杀乳齿象。这些发现同认为石器时代美洲人类靠狩猎为生的传统说法大相径庭。更重要的是这个遗址测定为距今12500年,比据认为是美洲最早的“克洛维斯文化”早1000年。

肯塔基大学的考古学家汤姆·迪勒海耶从1977年起便在这里发掘研究。然而他的发掘研究成果却长期遭到质疑和否定,因为这些发现是和传统理论相抵触的。南美洲4至5处前克洛维斯文化遗址发掘的研究报告也从未被发表。科学家们担心权威的批评会败坏他们的科学声誉。两年以前,考古学家迪勒海耶对维尔德山的史前人类遗址的研究终于被认真加以看待并被接受,对与传统理论不相符合的文物证据的认真研究的大门才被打开了。过去被认为年代测定错误的石器

文物得到认证。在宾夕弗尼亚州,考古学界终于承认在该州阿维那(Avella)发现的木炭和石器年代距今约14000到17000年。在弗吉尼亚州的萨特维尔发现的乳齿象骨化石也被认定为约14000年。

传统理论的动摇带来了考古实践的变化。不久以前,麦克·约翰逊率领考古队在弗吉尼亚州的卡克图斯山发掘。当他们发掘到年代测定为10920的克洛维斯文化层时就不再往下发掘了。而现在随着传统理论的崩溃,他们继续往下挖掘,找到了石矛尖和其它器物,年代断定为约15050年前。斯密森研究所的斯坦福认为这就是前克洛维斯文化存在的证明。1997年春天,对南卡罗莱州的塔波尔(Topper)史前人类遗址克洛维斯文化层以下地层的发掘也获得惊人发现。三英尺下的土层中找到了石矛尖,据信有12000年历史。这些发现确凿无疑地证明了早在创造克洛维斯文化的人类在美洲出现以前很久,美洲就有人类活动了。

不仅如此,克洛维斯文化也产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它的许多器物同散布在伊比利亚半岛和法国中部的萨鲁特文化的石器极为相似。人们也许会用人类在解决同一问题时倾向于采用相似的解决方法来解释这种相似性。但这里有个大问题。按现在的考古发现来看,年代最久远的这类石器是在北美东部和东南部,而不是靠近西伯利亚一边的北美西南部。假如克洛维斯人是从西伯利亚徒步穿过白令海峡到达美洲的,他们应该最早达到达北美西南部,然后在大陆散布开来。而且,由于覆盖美洲中部的冰川到11500年前才开始消退,任何在这个年代以前居住在东部海岸的史前人类就只能从东边来,而不是从西边白令海峡那边,因为史前人类不可能穿越当时隔断西北部和东南部的冰川。

那么,这些史前人类是怎样穿越大西洋到达北美的呢?按现有的证据和早在40000年前人类已能从东南亚渡海到达现今澳大利亚来推论,极有可能的是:这些史前人类乘船经过从英格兰到新斯科舍散布着冰川和浮冰的大西洋,即20世纪初泰坦尼克号从英国南安普敦驶往北美的那条航线北边,他们以冰川上的海豹和海鸟为食,并随着向西迁徙的飞鸟群到达了东部海岸。到达美洲西部海岸的亚洲人也极可能是航海者。他们可能是乘着独木舟,沿着太平洋海岸到达阿拉斯

加,然后朝南直到智利。加利福尼亚州南岸的海峡岛上史前人类遗址就发现了贝壳和疑为渔网的绳状物,证明这些史前人类是海上渔夫。总而言之,美国人类学家正在改写美洲史前史。人类什么时候和怎样到达美洲的已经远不是如传统理论所勾勒的那么简单了。(注:见夏隆·柏格利和安德鲁·穆尔:《第一批美洲人》(Sharon Begley & Andrew Murr,The First Americans,Newsweek,1998年7月7日)。)

来源:《学术研究》2004年01期第106~109页

2019-2020学年新教材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师用书:第3单元 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

学习目标核心素养对接 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出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大航海时代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时空 观念 15世纪末,西欧人具备了向远洋进发的动力和技术 条件;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新航路的开辟;16—17 世纪早期殖民扩张。 史料 实证 新航路开辟的主要标志;全球联系初步建立的表现; 罪恶的“三角贸易”;欧洲商业格局发生的重大变 化。 历史 解释 到16世纪,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更为开阔;世界贸 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人类社会开始 进入大变革时代。 唯物 史观 新航路开辟的条件及其影响;辩证看待早期殖民扩 张;欧洲封建制度濒于解体;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 台。 家国 情怀 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密切了世 界各地的联系;欧洲出现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 速了社会分化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 知识点一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 1.新航路开辟的动因 (1)经济根源:14—15世纪以来,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对金银财富的需求以及对开拓新市场的意愿日益迫切。 (2)社会根源:《马可·波罗行纪》使当时部分西欧人认为,富裕的东方和未知的海外是实现发财梦的最好场所。 (3)直接原因:奥斯曼帝国在建立和不断扩张的过程中,威胁到东西方之间陆路贸易通道的安全,也使来自亚洲的商品因加价而奇贵,西欧人急于从海上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4)精神动力:西欧人希望通过向海外扩张来传播基督教,也成为激励他们出海远航的一个动因。 2.新航路开辟的条件 (1)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积极支持海上探险活动。 (2)丰富的航海经验的积累 ①西欧人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的长期航行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相信大地是球状。 ②有关季风和洋流等方面的地理知识日益丰富。 ③懂得选择风向最有利的季节出海远航。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第一次美洲航海日志(节选)》阅读练习及答案

第一次美洲航海日志(节选)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 1492年,10月21日,星期日。10点钟,我们到达了这个岛的一个海角,船队的其他船只也抛锚停下了。匆匆吃了一顿饭之后,我上了岸,发现除了一栋空无一人的房子之外,这里没有人烟的迹象。我们相信房子的主人由于我们的到来深感恐惧,弃家而逃,因为房子里面生活用具样样俱全。我下令不许动房子里的任何东西,然后带着我的船长们和一些船员去视察岛屿全境。 这座岛屿比其他的岛屿更加美丽富饶。到处是高大茂盛的树林,还有四周绿树环绕,浓荫覆盖的大湖,景色优美迷人。整个世界就像四月的安塔露西亚一样青翠欲滴。鸟儿歌声动听,让人不忍离去,成群的鹨鹉连天空都能遮没。这里的鸟类和我们国家的鸟类看起来极其不同,还有上千种不同的树木,树上长满果实,香味使人垂涎欲滴。让我感到非常遗憾的是我不知道这些树的名字,但我确认它们都很有价值,所以我保存了这些树的标本。在湖周围视察时,我们发现了一条蛇,它逃到了水里,我们一直跟着它,因为水不深,最后用长矛把它捉住了。这条蛇有七指长,我估计这一带还有很多这样的蛇。我还发现了芦荟树,并决定明天带十昆多(当时的一种计量单位——译者注)上船,因为有人告诉我这种树很值钱。 在寻找饮用水的过程中,我们在距离停船处半里格(旧时长度单位,1里格约合4.8公里——译者注)的地方见到了一座当地人的村庄,那里的居民一发现我们就弃家逃走,还把值钱的东西都带到了山里。我命令我们的人不许拿走他们留下的任何东西,连一根针也不行。不久我们就看到几个当地人向我们走过来,其中有一个接近了我们,我们给了他一些鹰铃和玻璃珠,他很高兴。作为交换,我们向他要一些水。当我回到船上时,那些当地人已经带着装满水的葫芦来到了岸边,而且表现得很高兴。我下令再给他们一些玻璃珠,他们答应第二天再来。我希望能在这个地方将船上的水桶装满水,如果天气许可,就马上离开,绕岛航行,直到我找到这里的国王。因为我听说他拥有很多黄金,所以想试试看能否得到一些。之后我打算向另外一个很大的岛屿迸发,根据船上的印第安人提供的信息,我相信这个岛就是西潘哥岛。那些印第安人称这个岛为寇芭岛,说那里有很多大船和海员。还有一个岛屿他们称为波西亚岛,据说这个岛也很大。 对于在我们航线上的其他岛屿,我也会在经过的时候进行探查,并且根据是否发现了大量的黄金或香料来决定我的行动。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我决心向大陆航行,访问那个城市,把陛下的信呈给大汗,并且带着他的答复回来。 173.哥伦布航海的目的是什么?

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同时也发现了当地印第安人吸烟,这是对于人类吸烟的最早发现,可见人类吸烟距今大约是500年的历史。我国古代人是不吸烟的。烟草传入我国,约在16世纪末,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最早译音叫“淡巴枯”,大约是在明朝末年改用烟草名称。到明朝崇祯末年,吸烟盛行。到清朝,此风更盛。从此,客人来先敬烟,后敬茶,已成世俗。 在全球10亿多吸烟者中,有大约2亿女性,与男性相比,女性吸烟的危害更大。女性吸烟易导致不孕不育和宫外孕,使女性患骨质疏松的几率上升,在中国97%以上的吸烟者都是男性,而半数以上的中国生育年龄女性常常暴露于二手烟当中。在全世界范围内,每年死于二手烟的60多万人中,有64%都是女性。 二手烟,也称为环境烟草烟,也就是指吸烟的人所呼出的气体和香烟本身燃烧时的烟雾的俗称。二手烟中包含4000多种物质,其中包括40多种致癌物质,如被不吸烟的人吸进体内,亦可能和氡气的衰变产物混合一起,对人体健康造成更大的伤害。 一、肺部疾病:香烟燃烧时释放38种有毒化学物质,其中有害成份主要有焦油、一氧化碳、尼古丁、二恶英和刺激性烟雾等。焦油对口腔、喉部、气管、肺部均有损害。烟草烟雾中的焦油沉积在肺部绒毛上,破坏了绒毛的功能,使痰增加,使支气管发生慢性病变,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肺癌便会产生。据统计吸咽的人60岁以后患肺部疾病的比例为74%,而不吸烟的人60岁以后患肺部疾病的比例仅为4%,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二、心血管疾病:香烟中的一氧化碳使血液中的氧气含量减少,造成相关的高血压等疾病。吸烟使冠状动脉血管收缩,使供备量减少或阻塞,造成心肌梗塞。吸烟可肾上腺素增加,引起心跳加快,心脏负荷加重,影响血液循环而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猝死综合症,呼吸功能下降、中风等共20多种疾病。三、吸烟致癌:研究发现,吸烟是产生自由基最快最多的方式,每吸一口烟至少会产生10万个自由基,从而导致癌症和许多慢性病。最近,英国牛津提德克里夫医院对3.5万名吸烟者进行长达50年的研究得出了结论,结果显示,肺癌、胃癌、胰腺癌、膀胱癌、肝癌、口腔癌、鼻窦癌等到11种癌症与吸烟“显著相关”。为什么吸烟的人容易感冒,是因为人体的淋巴细胞活性降低,导致癌症。鉴于吸烟致烟致癌的三大因素,戒烟要越早越好。 1987 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作出决议,将每年4 月7 日定为世界无烟日,并提出“人人为健康,健康为人人”的口号。并呼吁全世界吸烟者在这一天放弃吸烟,呼吁销售者在这一天停止销售香烟。此后,又将无烟日改为每年的5月31日,每年都会提出不同的口号和举办不同的宣传活动,意在劝阻吸烟者戒烟,并向大家宣传吸烟对身体的危害和对周围人的影响。 大脑会分泌一种有益激素,它的化学结构与吗啡相似,我们称之为——内啡肽。它能缓解人紧张,烦躁的情绪。当人开始吸烟后,香烟中的尼古丁几十秒就能进入血液,取代内啡肽的作用,从而抑制内啡肽的产生。久而久之,人体就会依赖上尼古丁,自身的内啡肽则停止分泌,这就是吸烟者会对香烟上瘾的原因。

谁最先到达美洲新发现与新理论

谁最先到达美洲?——新发现与新理论 何平 【作者简介】何平,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牛津大学博士,四川成都,610065。 【关键词】地理大发现/古人类学/美洲史前史 [中图分类号]K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4)01-0106-04 美国的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正在重构人类到达美洲的时间和方式。这主要是由于旧理论无法解释近来一系列的考古发现。许多美国历史学家现在相信,欧洲人(包括亚洲人)早在哥伦布到达美洲约13000年前就已经乘船或通过陆路到达美洲了。 近年来,由于开展新的考古发掘和运用新的研究技术,美国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对谁最先到达美洲和怎样到达美洲已经有了迥然不同的看法。支持这种新看法的是三个方面的重要进展和成就:第一,对美洲史前文化遗址的深度发掘;第二,对原有考古文物化石年代的更准确的认证;第三,以新方法对美洲史前人类遗骨化石的种族归属的分析。统治北美考古学和人类学界多年的传统理论是:人类最早在最后一个冰河期末期(11500年前),从西伯利亚徒步穿越了浅露出来的白令海峡陆桥到达阿拉斯加,再散布到美洲各地,这一理论开始崩溃了。新的看法是:人类远比上述年代更早到达美洲,而且是以三种不同方式和路线到达美洲。美洲远古人类的种族构成也远比传统理论所认为的更为复杂。 500多年前,当哥伦布在那个著名的发现美洲的航程中到达加勒比海的西印度群岛时,(注:1492年8月2日,哥伦布率领三艘大帆船从西班牙帕洛斯角起

航,寻找通往亚洲的海路。哥伦布根据马可·波罗对亚洲东西宽度的估计和古代天文学家托勒密对地球周长的计算,推断分隔欧洲和日本的海洋宽度不到3000海哩,因而决定从西班牙横渡大西洋前往亚洲。在浩瀚的大西洋中航行了两个月,仍不见陆地的踪影,船员们越来越烦躁不安。10月7日,海面上空终于出现了飞鸟,然而地平线上始终未出现盼望已久的陆地。两天过去了,哥伦布也焦急不安起来,因为根据他的推算,向西航行这么久,船应该已到达日本附近。为了稳住船员,哥伦布许诺三天之内若看不到陆地就返航。就在三天即将期满前,船上的了望哨发现了一个岛屿。这就是现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外巴哈马群岛中的圣萨尔瓦多岛,哥伦布把它命名为圣萨尔瓦多,意为“救世主”。哥伦布在后来的两次探险中又到了南美大陆附近的特里尼达岛和奥里洛科河河口。直到在1502年的第四次探险中,才在中美洲的洪都拉斯和哥斯达黎加踏上美洲大陆土地。)美洲大陆已有5000万以上的土著居民,并早已建立了数个文明程度较高的国家。公元6世纪前后,墨西哥曾出现了被认为是当时世界第六大、有2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位于美洲的玛雅文明也延续了1000多年并创造了文字。哥伦布以前,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海盗曾在公元10世纪乘船到达北美纽芬兰岛和拉布纳多海岸探险并定居,但不久就灭迹了。此后500年间,尚未发现文献和考古证据证明美洲同世界其它各洲有大规模的联系交往。美洲文明在这500年间被认为是在隔离于世界其它文明的情况下独立发展的。(注:参见《逝去的世界:泰唔士考古图集》(Past Worlds:The Times Atlas of Archaeology,London:TimesBooks,1996),第212-234页。) 一、传统理论 传统理论认为人类是在最后一个冰河期结束前,即11150年以前,首先到达北美阿拉斯加半岛。在最后一个冰河期间,由于大量的水被陆上的冰川所留滞,海平面下降约100米,白令海峡海底露出变成连接亚洲和美洲的陆桥。生活在亚洲东部的人类从西伯利亚徒步穿过白令海峡陆地到达阿拉斯加。人类最先到达北美的理论假说主要是以在阿拉斯加所发现的一些史前考古文物为证据的。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_励志故事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有些事情看起来困难重重,似乎没有完成的可能。但事实不然,只要我们能有迈出第一步的勇气,然后再迈出一步,一步接着一步,也许就完成了。创造奇迹的人,凭借的都不仅仅是最初的那点勇气。但是,只要把最初那点微不足道的勇气保留到底,任何人都有可能创造奇迹。 哥伦布发现美洲,改变了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所以每年10月12日,人们会举行盛大的活动来纪念他伟大的创举。 哥伦布年轻的时候,曾经当过海盗,这在当时是件司空见惯的事情,所有的家庭都愿意把孩子送到海盗船上去工作,使孩子可以增长一点见闻,尝尝人间艰辛,而且还可以多赚一点钱。在他们看来,这种事情只要不被送上绞刑架,也就无损于他们家族的光荣和体面,要是真的不幸被逮着了,还说不定可以获得王室的青睐,取得一个更体面的地位。事实上,当时很多人就是通过这条路成为新贵的。 早在哥伦布上学的时候,就读过一本毕达哥拉斯的著作,首次知道地球是圆的,他把这种理论深深地牢记在脑子里。经过很长时间的思索和研究后,他大胆地提出,如果地球真是圆的,他也许可以经过极短的路而到达印度了。自然,许乡学识渊博的大学者和哲学家们都耻笑他的观点。向西方行驶却想到达东方的印度,这不是痴人说梦话吗?他们告诉他:地球不是圆的,而是平的,然后又警告道:如果他一直向西航行,他的船将驶到地球的边缘而掉下去….

然而,哥伦布坚信自己的推断,只可惜他家境贫寒,没有钱让他实现这个冒险的理想。他想说服别人给他提供帮助,可是“理智”的人们不愿意用他们的钱去冒险。他一连空等了17年,还是失望,所以,他决定不再向这个“理想”努力了。 太多的忧虑和失望,使他满头的红发也完全变白了——虽然当时他还不到50岁。灰心的哥伦布,这时只想进入西班牙的修道院,去了此残生。 正在这时候,他的救星来了——罗马教皇对哥伦布的异想天开很感兴趣,劝说西班牙皇后伊莎贝露帮助哥伦布。教皇给了他65元路费,让他去见伊莎贝露。但他自觉衣服过于槛楼,便用这些钱买了一套新装和一头驴子,然后启程赶往马德里,沿途穷得竟以乞讨糊口。 皇后果然对他的理想大感兴趣,答应赐给他船只,让他去从事这项冒险的工作。可惜的是,水手们都怕从世界的边沿掉下去,没人愿意追随他。这时哥伦布重操当海盗时拉人人伙的旧业,鼓起勇气跑到海滨,顺手捉住了几位水手,先是商量,再是哀求,然后是利诱,最后是恫吓,把他们逼上了这条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海盗船。 同时他又请求女皇释放了狱中的死囚,答应他们只要冒险成功,就可以免去罪责,恢复自由。一切准备就绪,1492年8月3日(星期五)的黎明,哥伦布率领88名水手,分驾三条船,开始了那次划时代的航行。 他那种无畏、勇敢和百折不同的精神,真值得作为我们的模范。当水手们畏缩的时候,他热情地鼓励他们勇敢地前进。当水手们恼羞

高考地理复习同步北美洲与美国试题

高考地理复习同步北美洲与美国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读加拿大主要铁路和城市分布图,完成1—2题。 1.与加拿大铁路和城市分布规律类似的还有 ①植被覆盖率②工业区③种植业区④水源分布⑤人口分布 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②④D.②③⑤ 2.有关加拿大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由南向北,自然带由亚寒带森林带逐渐变为草原带 B.河流封冻期长有凌汛,主要靠积雪融水和雨水补给 C.海岸线漫长,海运、河运发达 D.越往北,土壤层越深厚,有机质含量越高 下图为某国位置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该国 A.位于南美洲,东临加勒比海,西濒太平洋B.地势北高南低,山地垂直带谱复杂 C.受寒流影响、西部沿海地区沙漠广布D.东部降水较多,多丛林沼泽 4.M淡水湖生产海洋鱼类的主要原因是 ①有河流与海洋相连②海洋鱼类入侵③海湾演化为湖泊,保存原始鱼类④人工养殖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墨西哥是双国花的国家,第一国花是仙人掌;第二国花是大丽菊,喜阳喜湿。据此完成5—6题。

5.双国花反映了墨西哥 A.气温南北差异突出B.气温年较差大C.降水量季节差异小D.降水量空间差异大 6.从20世纪40年代起,墨西哥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1950年墨西哥的城市化率为42.6%,1970年增长到66.3%。欧洲城市人口比重从40%提高到60%经过了50年,墨西哥用了不到20年。2008年墨西哥城市化率达到77.2%。这可能会导致墨西哥 A.贫富差距明显缩小B.工业化快于城市化 C.交通拥挤和环境污染D.目前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 读美国部分地区轮廓图,完成7—8题。 7.图中a、c、d为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区,对其描述正确的是 A.种植的作物主要是小麦和谷子B.经营方式多以国营为主 C.生产特点单产高,水利工程量大D.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 8.美国受太平洋暖湿气流影响小的主要原因是 A.太平洋沿岸的海岸线比较平直B.西部多高大山地,并为南北纵列,有阻挡作用 C.太平洋暖湿气流势力极弱D.太平洋沿岸多寒流 底特律被誉为“汽车城”,80%的财政收入来源于汽车产业,40%的劳动力在汽车产业中工作。但是,美国汽车工业在20世纪70年代和20世纪80年代出现衰退,2013年12月3日底特律被迫宣告破产。结合下图,回答9—10题。 9.圣劳伦斯河中下游段(蒙特利尔以下河段),因流速平缓和径流量变化小而成为世界上水流最平稳的河段之一。其水流平稳的原因是 A.下游支流众多,流量大B.五大湖对径流的稳定补给与调节 C.该河段实现了梯级开发D.流经地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均匀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意义。

《世界近代史(一)》考试题和答案: 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 ――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开启了世界历史的新时代,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因为“迷路了”才偶然“发现”了美洲,直到去世时,他依然坚信他到达的是印度;也有人认为,地球是圆的,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必然会有别人“发现”美洲。另外,有学者对“发现”一词存有异议,认为带有典型的欧洲中心论色彩,不是哥伦布发现了美洲而是欧洲和美洲两种文明的相遇。根据材料并结合MOOC视频所学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体会并说明理由 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世界历史中一个标志性的重大事件,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它的价值和历史贡献不可低估,也是不可磨灭的。不管人们对于这个重大历史事件的看法如何,它的历史功勋彪炳千秋万代。至今对于我们还是可贵的,也是奠基性的。 我认为关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问题的认识要澄清几个误区: 一、哥伦布是为了一己私利或西班牙王室的利益而偶然发现新大陆的,因此不要过分解读他的巨大贡献的观点。这显然是错误。人类历史中的许多重大科学发现都是基于最原始的科学家的兴趣、好奇和冲动,而偶然发现的,也是偶然的。但是它的意义却是整个人类层面上的。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也不例外。 二、没有哥伦布,人类也会发现新大陆--美洲。这个也是一个不公正的评论。虽然,从历史的长河中来观察,这一论断具有科学性。但是,如果没有像哥伦布这样具有冒险精神的探险家的贡献,人类还会在黑暗的世界里,摸索更长的时间。人类文明的进程会迟缓得多。所以,在这一点上,哥伦布作出的重大历史贡献也是不可否认的!按照哲学的观点,偶然和必然是相互依存的。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的。那么,哥伦布的“迷路”这个偶然性恰巧就是人类必然性的体现和实现的载体。 三、不是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而是两个文明的相遇。我觉得这个论断也是站不住脚的。世界历史的进程充满许许多多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也包含了许许多多的主动性和被动性。但是我们可以这样说,许多的历史事件都是主动性和被动性结合的产物。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事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145l-1506年)是西班牙著名航海家,是地理大发现的先驱者。哥伦布年轻时就是地园说的信奉者,他十分推祟曾在热那亚作过监狱的马可.波罗,立志要做一个航海家。 他在1492年到1502年间四次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大陆,他也因此成为名垂青史的航海家。 哥伦布是个意大利人,自幼热爱航海冒险。他读过《马可·波罗游记》,十分想往印度和中国。当时,地圆说已经很盛行,哥伦布也深信不疑。他先后向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国国王请求资助,以实现他向西航行到达东方国家的计划,都遭拒绝。一方面,地圆说的理论尚不十分完备,许多人不相信,把哥伦布看成江湖骗子。一次,在西班牙关于哥伦布计划的专门的审查委员会上,一位委员问哥伦布:即使地球是圆的,向西航行可以到达东方,回到出发港,那么有一段航行必然是从地球下面向上爬坡,帆船怎么能爬上来呢?对此问题,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哥伦布也只有语塞。另一方面,当时,西方国家对东方物质财富需求除传统的丝绸、瓷器、茶叶外,最重要的是香料和黄金。其中香料是欧洲人起居生活和饮食烹调必不可少的材料,需求量很大,而本地又不生产。当时,这些商品主要经传统的海、陆联运商路运输。经营这些商品的既得利益集团也极力反对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计划。哥伦布为实现自己的计划,到处游说了十几年。直到1492年,西班牙王后慧眼识英雄,她说服了国王,甚至要拿出自己的私房钱资助哥伦布,使哥伦布的计划才得以实施。 哥伦布的船队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受西班牙国王派遣,带着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率领三艘百十来吨的帆船,从西班牙巴罗斯港杨帆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经七十昼夜的艰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终于发现了陆地。哥伦布以为到达了印度。后来知道,哥伦布登上的这块土地,属于现在中美洲巴勒比海中的巴哈马群岛,他当时为它命名为圣萨尔瓦多。

(完整版)北美地区和美国区域地理知识总结精华

北美地区和美国 一、位置与范围 1、经纬度位置: 北温带为主,北部为北寒带(25oN—85o N,20oW—120oW -180o)西半球北部,大部分处于西经度。 2、海陆位置: 美洲北部,北起北冰洋,南至墨西哥湾, 东靠大西洋,西临太平洋 3、范围: 加拿大、美国、格陵兰岛(丹麦) 二、自然区域特征 1、地形:以山地、平原为主,南北纵列三大地形区 白令海峡 丹 麦 海 峡 纽芬兰岛东部为古老的高原和山地,如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亚山脉 西部是科迪勒拉山系北部,有海岸山、落基山等南北走向山脉,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 巴 芬 岛 中部是宽广的中央大平原地区, 平原北部湖泊众多,南部为密西 西比河冲积平原,西部为大平原 高原山地古 老,久经侵 蚀而成。 较低缓 加拿大境内的拉布 拉多高原、美国境 内的阿巴拉契亚山 东部高 原、山 地区 密西西比平 原由密西西 比河冲积形 成 平坦 北部多湖泊,南 部密西西比河平 原 中部平 原区 两大板块相 撞挤压形成 高大山系 多山峰,山 间有盆地高 原 海岸山、落基山 等平行山脉 西部高 山区 形成原因 地形特征 组成 三大地 形区 2.主要河流和湖泊:水量大,利于灌溉、航运和发电 (1)密西西比河: 世界第四长河,流域北起五大湖附近,南达墨西哥湾 (2)圣劳伦斯河: 从安大略湖东北端流出,向东北注入大西洋圣劳伦斯湾 (3)五大湖 按大小分别为苏必利尔湖(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休伦湖、密歇根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 是冰川活动的最终产物。除密歇根湖外均为美、加两国共有。五大湖的安大略湖与圣劳伦斯河相通,注入大西洋。 3.气候 大部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大 北美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冬冷夏热,夏雨稍多 地形对气候影响大 ①为什么极地气候西高东低?----洋流 ②为什么在北美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 和地中海气候狭长分布于沿海地区?----地形 ③为什么在北美东部降水量是从沿海向 内陆地区逐渐减少?---东部山脉低缓

哥伦布发现美洲与海洋地理科学

哥伦布发现美洲与海洋地理科学 海洋地理科学是推动航海实践活动的主要基础与前提之一,而航海活动实践又反过来成为海洋地理科学发展的最重要条件与动力,二者互促互进。海洋地理科学亦是浸透包容在航海史、科学史,乃至整个文明史中。今年是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510周年,在追忆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之际,从海洋地理科学的角度研究哥伦布的航海作用,对于拓展对哥伦布航海研究的界域,创新研究内容,突出时代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一、海洋地理科学与哥伦布西航思想及行动的形成 对哥伦布远航成功,多有贬诋者。如说哥伦布是个“骗子”、“一个疯子”、“神经很不正常”、“整个一生之中心理状态都有某种混乱”,说他的发现是“偶然的成功”等[1]。从海洋地理科学的角度看,这些说法是毫无根据的。 1.远航前的哥伦布掌握了较为深厚广博的海洋地理学知识。 哥伦布所处的时代,西欧人对“远东”还不甚了解。《马可波罗游记》中关于东方“黄金”的描写引起了西欧社会国王、封建贵族、僧侣以及商人日益炽热的欲望。西欧人以极大的热情进行探险,配合寻找新航路。到哥伦布从事探险时,葡萄牙人沿非洲西海岸向南已进行了几十年探险并取得成就。马可波罗的著作深深吸引了哥伦布,他反复仔细阅读,不仅精读,还做了研究。坐落在西班牙塞维尔的哥伦布纪念馆中,至今还保存着一部拉丁文的《马可波罗游记》,书上有哥伦布做过的眉批。一个富庶的、遥远的东方深深地吸引着他。 自14岁上船后,哥伦布先在波尔多菲诺,后来又在科西嘉岛当少年见习水手,以后又成为正式水手。地中海、北大西洋一带是他的海上家园。1476年,哥伦布在一次商船海战中,因船只毁掉,漂渡到葡萄牙。当时,葡萄牙人正以极大的热情从事沿非洲海岸向南的探险,旨在寻找一条绕过非洲南端好望角去东方的航路。他们已经发现了非洲沿海、大西洋上的一些岛屿,同时也向北方探险航行。哥伦布在葡萄牙应募参加了去布里斯托尔、加尔维和冰岛的第一次远航。在葡萄牙的航海期间,哥伦布进一步学习掌握了天文、地理、潮汐、风向等知识,其中与航海有关的学科知识尤为丰富。他熟悉并会操纵多种类型的船只,了解并会使用当时的航海仪器,掌握航海技术,研究绘制海图。他狂热地学习、搜集各种航海方面的资料,学会使用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拉丁四种语言,成为一名航海专家。正如他自己于1501年所说的那样:“我从小置身海洋上,为的是在海上航行,且一直坚持至今。航海的技巧激励那些忠于航海事业的人在探索这个世界的秘密。充分地研究了天文学以及几何算术,我能全神贯注、得心应手地画出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上的城市。”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哥伦布形成了向西航行的思想。2.坚信“地圆”说,深信向西航行可到东方。 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它的正确性及对社会实践的作用是有其时代性和相对性的。哥伦布所处的那个时代,海洋地理科学有许多内容今天看来是错的,但当时却是先进的,它也指导了人们的实践,起了应有的作用。地球是圆形的学说被公认并成为正统观点是近代的事情。在此之前的古代和中世纪,人类对于自己生活其上的大地的形状,说法多样。公元前6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和后来的柏拉图可能是最早提出大地是一个圆球形概念的哲学家。他们宣称的地球位于宇宙中心,天体环绕它进行圆周运动。著名学者波昔多尼曾在倡导大地球形说的基础上,推想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练习题 追访历史新闻──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义务教育基础课程初中教学资料 活动课二追访历史新闻──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方案一:新闻发布会──哥伦布横跨大西洋 自古希腊以来的学者,以及那些亲眼见到船只和陆地在圆圆的地球边缘消失的水手们,都相信地球是圆形的。果真是如此,那么不论向东或向西航 行,都可以到达亚洲。哥伦布试图说服有钱的赞助者们相信,向西航行“遇到顺风,几天之内”就可以到达日本和中国,那里有黄金、白银。但葡萄牙人没有给予他帮助,英国国王和法国国王也对这种冒险事业不感兴趣。1492年已经41岁的哥伦布得到西班牙王室的资助带着三条小船出发了,他们横渡茫茫的大西洋,到达了欧洲人过去不知道的一块“新大陆”。哥伦布误认为他所到的地方就是印度,因此称当地居民为“印第安人”,他不仅发现了“新大陆”,而且开辟了欧洲到美洲的航线。 这一消息震惊欧洲,发现的过程如何?发现了黄金与白银吗?航行一定艰辛、惊险、刺激吧?让我们来开一个新闻发布会,满足大家的好奇心,好吗? 一、活动形式 通过新闻发布会形式,重现哥伦布航海探险的经过。 二、活动目的 哥伦布是一位伟大的航海家,他为新航路的开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他也是一位殖民者,他开辟新航路的目的是为掠夺财富。通过这一活动,主要让同学们比较全面地了解掌握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目的和过程。 三、活动步骤 1.全班推举一名同学作为新闻发言人,若干名同学分别担任西班牙王室代表、船队代表、美洲代表等参加新闻发布会;其他同学作为记者。 2.推举一名同学作为主持人。 3.搜集资料:充分利用图书馆中的相关书籍、互联网上的相关资源,搜

集相应的资料。 4.制作、剪辑新闻发布会所需图像材料。例如将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历程具体分为四个场景:出发时的场景、航海途中的艰辛场景、到达美洲后的活动场景、回到欧洲的场景。 5.召开新闻发布会:由主持人宣布会议开始,新闻发言人做主题发言,记者自由提问了解具体情况,各位代表回答。 6.教师总评:对整个新闻发布会做一个整体评价,并引导学生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这一历史事件形成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四、活动建议 1.教师应先指导如何召开新闻发布会,并要求“记者”先阅读资料,找出有代表性、有深度的问题以备提问。 2.新闻发布会会场应按实地场景布置,黑板上应写出发布会主题及举办单位。 3.“记者”提问的问题应首先准备好,可涉及航海的条件、目的、过程、结果等各个方面。 4.新闻发布会的代表可通过各种形式直观形象地描述过程和表明自己的观点。 五、动动笔 全班同学会后写一篇有关“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新闻报道。选出一些好的文章出一期黑板报,展示活动成果。 方案二:讨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评价 关于对哥伦布及其航行美洲的评价,史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将美洲纳入近代人类文明社会大家庭的先驱,是对人类社会交往作出特殊贡献的历史人物;有人认为哥伦布是殖民主义强盗,对印第安人来说是一种灾难;更多的人倾向于用“进步与正义”两条标准进行评价,认为哥伦布航行美洲具有建立在非正义行为基础上的客观进步性等等。你怎样认为呢?请同学们广泛收集资料,召开一个讨论会,认识哥伦布。 一、实施方案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大航海家哥伦布生于1451年,他的父亲是热那亚的纺织工人。他从小就惯于航海做生意。哥伦布未受过正式教育,却在悠闲的海上生活中利用余暇读了很多书,学会了拉丁文,吸收了正在欧洲普及的地理学知识。他还仔细研究了圣经中有关预言的部分。在新旧世界大交替和东西方文明碰撞的历史洪流面前,哥伦布充当了一名时代弄潮儿。他是勇敢非凡而又具有科学头脑的冒险家,是信奉上帝而又掠夺成性的拜金狂。 哥伦布从少年时代起就喜欢看《马可·波罗游记》,而且后来不只是精读,还做了研究。座落在西班牙塞维尔的哥伦布纪念馆中,至今还保存着一部拉丁文的《马可·波罗游记》,书上有哥伦布做过的许多眉批。哥伦布之所以爱读此书,不只因为它象《天方夜谭》那样有趣,更主要的是它合乎一个拜金狂的理想。他看《马可·波罗游记》,非常仰羡中国和印度的金银珠宝,尤其是关于日本的描写,更使他欣羡不已。 马可·波罗并没有到过日本,但在书中他根据传闻写了几章关于日本的情况。他说日本位于距中国海岸2400公里的海上,国内的黄金极为丰富,是取之不尽的。但国王不让黄金输出,因此商人很少到那里做生意。日本国王宫殿的屋顶是用黄金盖成的,宫中的道路和房间的地板也全是用四厘米厚的金砖铺起来的,甚至连窗户框也是金子做的。在日本还到处都能采集到玫瑰色的珍珠,土葬时要在嘴里放一颗珍珠。书中还叙述了元帝国皇帝忽必烈听信传闻而发起对日本的战争。 哥伦布以为他可以达到忽必烈没有达到的目的。他处心积虑地要闯出一条抢先到达东方世界的航路。在一封信中,他曾说自己日夜祈求上帝赐给他产金的土地,“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了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 1476年哥伦布加入了一支法国的海盗船队。在攻击意大利船只的一次战斗中,因所乘船只起火,他跳海逃生,经长时间游泳登上了葡萄牙的土地。哥伦布以为他大难不死,是上帝特意安排他到葡萄牙来的。 哥伦布在这“探险者”的国度里,进一步学习了许多航海知识,参加过多次远洋航行,熟悉了罗盘、海图和各种新航海仪器的使用方法,掌握了利用太阳、星星的位置确定船位的方法。有一年他抓住了一个机会航行到了冰岛后,又继续航行了160公里。这对哥伦布后来立志西航有很大影响。 挪威的维京人做过许多探险,公元900年前后到达格陵兰,并在西海岸建立了居民点。公元1000年左 右,冰岛人莱夫·艾列克逊率领一批人从格陵兰乘船到达北美海岸。因在那里发现了象葡萄样的藤科植物,就称这里为“酒的土地”,音译为“汉兰”,据估计可能是后来定名为圣劳伦斯河的河口一带。他们原打算在那里建立居民点。后因遭土著的袭击而未实现。 对于艾列克逊探险到汶兰一事,许多人只是将它当故事听,而哥伦布却对此深信不疑。他认为横越大西洋可以到达陆地,“汶兰”就是东亚的某一个国家。他从船员的传闻中得知,在连续刮强西风的时候,海上有时飘来既不是欧洲人也不是非洲人的尸体。哥伦布认为那是大洋

到底谁先发现了美洲(1)演讲稿

到底谁先发现了美洲(1) 1、如果你问许多美国人,谁先发现了美洲。他们会告诉你 是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世代以来历史书上都是这样写 的,然而历史书错了。 2、数千年以前早有探险家到达过美洲新大陆,他们的航线 就像海上侵略,这一侵略要远远早于哥伦布时期,甚至 在公元前就开始了。 3、公元1421年,中国,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71年。 4、在当时的世界:中美洲的阿慈帕克帝国正在崛起;而在 法国,圣女贞德即将揭竿而起;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明成 祖朱棣的统治之下。 5、郑和的船队正发展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船队。 6、郑和的船队重中国南京航行到苏门答腊岛、印度、伊朗 以及非洲海岸确立了外交关系,扩大了贸易,但他们为 何在哪里止步了呢? 7、著名的制图师莫罗神父在1459年描绘的这张奇怪地图, 虽然内容不清晰,但深度探寻发现这足以证明郑和并未 止步非洲。 8、郑和在航海日志中写到他的船队航行了十万里,这大约 是从南京港口到美洲往返的距离。 9、部分人这次航行的证据在巴哈马群岛的比米尼岛,他们 认为图中围线处为临时船坞和滑道。

10、落入水中的石灰岩砖排得整整齐齐,长达800米,构成 了比米尼路,这是中国人修建的。作为船的滑道,可以 让船停靠维修。 11、1763年,绘制这张地图的人在地图上写道,他是从一张 1418年的地图上复制过来的。当时的中国的历史记载郑 和的船队已经航行到了非洲,尽管地图的来源没有证实,但如果是真图,这会是第一张世界地图。 12、公元455年,中国,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1037年,此 时的世界:匈奴王在波罗的海的暴政统治刚刚结束;在 南美洲,神秘的纳斯卡线出现在荒芜的秘鲁大地上;在 中国,一位名为慧深的和尚扬帆起航,来到他称为扶桑 的地方。 13、一位平民在潜水过程中发现了多块与众不同的石头,这 些石头是中国近代乃至公元前是中国船只的石锚。这种 石锚在慧深的时代用过。 14、但是在当时阿拉伯人是海上的霸主,《梁书》中写道慧深 旅行中驾驶的是阿拉伯三角帆船,这种船最快可达到八 九节。因此这些石头不会出现在慧深的船上。 15、也有事实证明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的帆船的确在加利 福尼亚州补过鱼。

2018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文档 第7单元 第14讲 新航路的开

第14讲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的殖民扩张 与掠夺 考点1| 新航路的开辟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原因 1.经济方面:欧洲商品经济逐步发展,要求扩大对外市场。 2.社会方面:欧洲出现“寻金热”。 3.政治方面:欧洲各国君主依仗武力,强化王权,积极扩张。 4.宗教方面:传播天主教。 5.直接原因:传统商路不畅造成商业危机。

1.航海造船:罗盘针传到欧洲,欧洲造船技术进步。 2.地理知识:当时,欧洲已经开始流行地圆学说和先进的绘图技术。 3.主观条件:葡萄牙、西班牙王室的支持。 三、经过 1.1487年,迪亚士抵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 2.1497-1498年,达·伽马开辟了东西方之间最短的海上航路。 3.1492年,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抵达美洲。 4.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1.对欧洲:欧洲的主要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对美洲:美洲的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金银矿的开采和种植园经济为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做出了重要贡献。 3.对非洲:成为猎获黑人奴隶的场所。 4.对亚洲:白银的大量流入,也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5.对世界 (1)打破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相对孤立、分散的状态,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 (2)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而不是基 新航路开辟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促进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贸易发展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 史料一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的①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进而拓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一些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且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畅销于欧洲国家的东方香料,如胡椒的年平均进口量,由210吨增加到7 000吨之多。 ——《世界历史地理》史料二②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③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汇合,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 ——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史料三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它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南非的布须曼人、有教养的中国官吏,还是原始的巴塔哥尼亚人。④因此,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学会读史]

北美洲 美国学案

K 第十二节 北美洲和美国学案 学习目标: 1、北美的位置和范围2、地形特征3、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4、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成因5、美国地理位置及领土组成。6、主要农业带及农作物的分布,农业生产的特点。7、主要的矿产分布、工业区和工业城市。 【课前预习】 一 北美洲地理概况 读右图填写: 1、写出(图2)中标注字母的海洋、山河的 名称 A 、 洋; B 、 洋; C 、 洋;D 、 山;E 、 山,K 山; F 、 河; G 、 湾; H 、 海 2、在图中标注: 60°W 90°W 120°W 30°N 90°W 3、北美主要包括 、 , 以及属于丹麦的 岛。 二、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特征: 如右图,北美的地形分为东中西三部分,西部为 区,形成 走向的高大山脉,与南美洲的安第斯 山共同组成了 山系,其形成原因为 。 中部为 区,地形平坦,称为 大平原,东部为 区,有美国的 山脉。 2、气候: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三带,(2)大陆中部以 气候为主。 3、河流与湖泊 北美洲河流水能资源丰富,有著名的尼亚加拉大瀑布,密西西比河是世界第四长河。 五大湖:是世界最大淡水湖群,是由过去 作用形成的湖。 三、美 国 读右图:请在美国地图上填注: 邻国:加拿大、墨西哥 海洋:大西洋、太平洋、墨西哥湾 河流:密西西比河 城市:华盛顿、纽约、芝加哥、休斯顿、 圣佛朗西斯科(旧金山)、洛杉矶 标出三大工业区位置 重要经纬线:30°N 、40°N 、80°W 、 100°W 、120°W 1、国土组成 本土 州,1个特区,海外州有 州(冰山和北极熊)和 洲 (热带海岛风光 ) A B C D F G E 太平洋 大西洋

北美洲与美国练习题

:北美洲与美国 一、单项选择题 读加拿大主要铁路和城市分布图,完成1—2题。 1.与加拿大铁路和城市分布规律类似的还有 ①植被覆盖率②工业区③种植业区④水源分布⑤人口分布 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②④D.②③⑤ 2.有关加拿大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由南向北,自然带由亚寒带森林带逐渐变为草原带 B.河流封冻期长有凌汛,主要靠积雪融水和雨水补给 C.海岸线漫长,海运、河运发达 D.越往北,土壤层越深厚,有机质含量越高 下图为某国位置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该国 A.位于南美洲,东临加勒比海,西濒太平洋B.地势北高南低,山地垂直带谱复杂C.受寒流影响、西部沿海地区沙漠广布D.东部降水较多,多丛林沼泽 4.M淡水湖生产海洋鱼类的主要原因是 ①有河流与海洋相连②海洋鱼类入侵③海湾演化为湖泊,保存原始鱼类④人工养殖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墨西哥是双国花的国家,第一国花是仙人掌;第二国花是大丽菊,喜阳喜湿。据此完成5—6题。

5.双国花反映了墨西哥 A.气温南北差异突出B.气温年较差大C.降水量季节差异小D.降水量空间差异大6.从20世纪40年代起,墨西哥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1950年墨西哥的城市化率为42.6%,1970年增长到66.3%。欧洲城市人口比重从40%提高到60%经过了50年,墨西哥用了不到20年。2008年墨西哥城市化率达到77.2%。这可能会导致墨西哥 A.贫富差距明显缩小B.工业化快于城市化 C.交通拥挤和环境污染D.目前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 读美国部分地区轮廓图,完成7—8题。 7.图中a、c、d为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区,对其描述正确的是 A.种植的作物主要是小麦和谷子B.经营方式多以国营为主 C.生产特点单产高,水利工程量大D.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 8.美国受太平洋暖湿气流影响小的主要原因是 A.太平洋沿岸的海岸线比较平直B.西部多高大山地,并为南北纵列,有阻挡作用C.太平洋暖湿气流势力极弱D.太平洋沿岸多寒流 底特律被誉为“汽车城”,80%的财政收入来源于汽车产业,40%的劳动力在汽车产业中工作。但是,美国汽车工业在20世纪70年代和20世纪80年代出现衰退,2013年12月3日底特律被迫宣告破产。结合下图,回答9—10题。 9.圣劳伦斯河中下游段(蒙特利尔以下河段),因流速平缓和径流量变化小而成为世界上水流最平稳的河段之一。其水流平稳的原因是

明清食材奠定中餐格局美洲作物引发舌尖上的革命

COVER STORY 明清食材奠定中餐格局 美洲作物引发舌尖上的革命 文丨李崇寒 、r >我们嗑着葵花子,吃着番茄 …丄勺 土豆炖牛瞞,啃着热乎乎的 I 烤地瓜,享受食材带来的幸 福时,很少有人意识到,向日葵、番茄、 土豆、地瓜的外来身份,以及与哥伦 布大交换的关联。 1492年哥伦布的新发现,就像推 幵两个平行世界结界的大门,新旧大 陆物种实现交换、迁移,跟随人的流 动,涌入各个角落。玉米、番薯、马铃 薯、花生、向日葵、番茄、南瓜、辣椒、 菜豆(四季豆)、荷兰豆、菠萝、番石 榴、番荔枝、番木瓜等30余种美洲原 产作物来到中国落户生根,有的静悄 悄地来,百余年后才被真正认识乃至 利用;有的岀现不久即被大肆宣传, 广泛撒网,重点培养。为了使它们登 上中国人的餐桌,明清传教士、农学 家、士绅们使尽浑身解数对其推广、 改良、幵发利用,掀起了一场饮食上 的革命,以至几百年后,美洲作物成 为今日中国人饮食和农业文明的重要 组成部分。 它们由谁驯化、培育,来自何处, 72 | 国家人文历史

-中餐简史? 如何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丰富中国人的餐桌和饮食文化,成为曰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存在,想必每一个吃货都充满了好奇。何不让我们顺着食材的足迹,来一趟全球风味之旅,看看能得到什么收获? 番薯:穷人的食物 作物的流传不比文物,讲究传承有序,能够具体到某年某月某日某人。任何新作物的引进,往往不止一次。番薯的传入路径也是如此。虽然哥伦布早在1492年12月13曰注意到,海地岛某村的印第安人在所有土地上种满了甜薯(即番薯、地瓜),“味道像栗子”,并在返航时带了一些在路上吃,但番薯出现在中国大地上却是16世纪60年代之后的事了。其传入路线有二,一由海路传入东南沿海的福建和广东,一由陆路传入云南,往下细分,又有东莞人陈益1582年自越南带回“土产薯,栽植(东莞)花坞”、闽商陈振龙1593年从吕宋(今菲律宾)引甘薯藤种回乡试栽等多条途径,以后者及其家族对推广番薯影响最大,陈振龙被称为“番薯之父”。 陈振龙16世纪70年代前往吕宋经商,彼时,西班牙人刚着手建造马尼拉城,对前来贸易的华人尤其是闽商敞幵怀抱。他们不仅为这个群岛带来了菲律宾之名(以国王菲利普二世命名),还带来了哥伦布发现的甜薯,将其传至亚洲各地。长期在吕宋经商的陈振龙必然是看到了漫山遍野种植的番薯,“深知朱薯功同五谷,利益民生”,才萌生了引种国内的念头。经与吕宋人多方交涉,万历二十一年(1593)五月中,陈振龙终于带着买来的番薯藤数尺乘船回国,半年后在福州南台沙帽池试种成功,适逢1594年福建大旱歉收,福建巡抚金学曾看中番薯的救荒属性,下令在贫瘠土壤上 种植,著书介绍种植方法和宣扬番薯 优点,福建饥民得以度荒,“金薯”之 名流传幵来。 作为印第安人带给世界的礼物, 番薯确实有其他作物无法比拟的优 势,口味甘甜让它抵达中国后很快被 人们接受,在还是稀有之物时,被福 建富人们当作请客或是茶点用的奇 品,切成片放在盒子里。但这种情况 并没有持续多久。番薯不与稻米及其 他传统作物争地,它高产、耐旱、适应 i XXII.XX/7 金/插图,木薯和番薯,岀自4795年魏玛岀版的儿童读物。木薯与番薯均原产美洲,1492年哥伦布的新发现,使得这两种作物实现迁移,跟随人的流动,涌入全球各个角落。因为口味甘甜,番薯抵达中国很快就被人们接受,至万历末已是“贫者赖以充饥”的不二之选,在闽广两省广为种植 性强,山地、坡地、砂地等贫瘠的土地 均可栽培,至万历末已是“贫者赖以 充饥”的不二之选,被视为“穷人的食 物”,在闽广两省广为种植。 万历三十六年(1608),长江下游 闹旱荒,因父亲逝世在上海居丧的徐 光启听说番薯是一种很好的救荒作 物,托友人从福建莆田找来薯蔓插植 在木桶中,春暖后连木桶一起运到上 海试种,番薯得以翻过南岭,进入长 江流域。徐光启算得上番薯的第一批 官员粉丝,他四处宣传番薯的优点: FEB2019 7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