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2020学年新教材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师用书:第3单元 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

2019-2020学年新教材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师用书:第3单元 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

2019-2020学年新教材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师用书:第3单元 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
2019-2020学年新教材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师用书:第3单元 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

学习目标核心素养对接

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出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大航海时代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时空

观念

15世纪末,西欧人具备了向远洋进发的动力和技术

条件;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新航路的开辟;16—17

世纪早期殖民扩张。

史料

实证

新航路开辟的主要标志;全球联系初步建立的表现;

罪恶的“三角贸易”;欧洲商业格局发生的重大变

化。

历史

解释

到16世纪,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更为开阔;世界贸

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人类社会开始

进入大变革时代。

唯物

史观

新航路开辟的条件及其影响;辩证看待早期殖民扩

张;欧洲封建制度濒于解体;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

台。

家国

情怀

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密切了世

界各地的联系;欧洲出现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

速了社会分化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

知识点一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

1.新航路开辟的动因

(1)经济根源:14—15世纪以来,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对金银财富的需求以及对开拓新市场的意愿日益迫切。

(2)社会根源:《马可·波罗行纪》使当时部分西欧人认为,富裕的东方和未知的海外是实现发财梦的最好场所。

(3)直接原因:奥斯曼帝国在建立和不断扩张的过程中,威胁到东西方之间陆路贸易通道的安全,也使来自亚洲的商品因加价而奇贵,西欧人急于从海上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4)精神动力:西欧人希望通过向海外扩张来传播基督教,也成为激励他们出海远航的一个动因。

2.新航路开辟的条件

(1)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积极支持海上探险活动。

(2)丰富的航海经验的积累

①西欧人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的长期航行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相信大地是球状。

②有关季风和洋流等方面的地理知识日益丰富。

③懂得选择风向最有利的季节出海远航。

(3)造船业的发展

用来导航的罗盘的使用,造船技术的提高,为远洋航行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图解历史]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知识点二新航路的开辟

时间航海家开辟的航路

1487年迪亚士绕过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到达非洲东海岸

1497—

1498年

达·伽马绕过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驶达印度

1492年哥伦布横渡大西洋的往返远航,开辟了从欧洲到美洲的新航路

1519—1522年麦哲伦

(船队)

绕过南美洲,进入太平洋,到达菲律宾群岛,完成了人

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特别提醒]达·伽马发现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东方的航线,哥伦布到达美洲,麦哲伦船队穿过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完成环球航行,是新航路开辟的主要标志。

知识点三其他航路的开辟

1.背景

(1)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和葡萄牙占据了欧洲至亚洲和美洲最有利的通商航路。

(2)英国、荷兰等国为发展海上贸易,开始在北大西洋的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

亚洲的航路。

2.过程

(1)探索和开辟到北冰洋的航线

①1497年,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了一块“新发现的大陆”,即纽芬兰岛。

②16世纪,法国人卡蒂埃到达拉布拉多半岛。

③荷兰航海家巴伦支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区,留下了详细的航行记录和准确的航海图。

④17世纪初,效力于荷兰的英国人哈得逊曾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

⑤俄罗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多次海上和陆上探险,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

(2)不断探寻南半球的新世界。

①1578年,英国人德雷克到达美洲南端的一个岬角,即合恩角。

②1642—1643年,荷兰人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时,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

3.影响

(1)欧洲人和航海探险,进一步丰富了人类的地理知识,在主要航线之外,开辟了众多重要的新航线。

(2)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

[特别提醒]欧洲人继续进行海上探险,开辟了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线。全球海路大通,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

史料一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

——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史料二马可·波罗这样描述中国元代西安府一个藩王的宫殿:

“宫甚壮丽,在一大平原中,周围有川湖泉水不少,高大墙垣环之,周围约五哩(一哩约等于1.6千米)。墙内即此王宫所在,其壮丽之甚,布置之佳,罕有与比。宫内有美丽殿室不少,皆以金绘饰。”

——[意]马可·波罗著,冯承钧译《马可·波罗行纪》史料三

罗盘是航海时测量天体高度的仪器,通过测量太阳或北极星与地平线的夹角来确定纬度。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在远航中都用它来导航。

[思考]

(1)根据史料一、二,简要分析欧洲人在15、16世纪热衷于开辟新航路的原因。

(2)根据史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的条件有哪些。

[解读]

(1)史料一中的关键词:寻找的是黄金,表明了获取黄金是西欧人探寻新航路的重要动因。

(2)史料二中,马可·波罗描述东方的富庶,“宫内有美丽殿室不少,皆以金绘饰”。

(3)史料三中图片隐含的信息是造船业的发展,罗盘的使用,航海经验的积累。

[尝试解答]

(1)原因:为了获取亚洲的黄金,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马可·波罗行纪》吸引着西欧商人到亚洲经商,进行香料贸易。

(2)条件:欧洲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欧洲人在长期航行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远洋航行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正确区分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

(1)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欧洲内在的经济发展即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资产阶级要求获得高额的利润。

(2)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原因

①《马可·波罗行纪》中有关中国富甲天下、金银遍地的描述,使当时西欧部分穷困潦倒的贵族、新兴商人和资产阶级,以及其他有冒险精神的人普遍认为,富裕的东方和未知的海外是实现发财梦的最好场所。

②欧洲长期从亚洲进口丝绸、瓷器等奢侈品和香料等生活必需品。奥斯曼帝国建立后,东西贸易的通道受其控制,亚洲的商品因加价而奇贵,西欧人急于从海上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③欧洲人希望通过向海外扩张来传播基督教。

史料一两位陛下(指西班牙国王和王后)决定派我——克里斯托夫·哥伦布前往印度,以熟悉它的国土、人民和君主……但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这条路,据我们所知,迄今无人走过。

——《中世纪晚期的西欧》史料二西方史学家习惯上把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称为“扩张的时代”。欧洲人把自己来到西半球的事件称之为“地理大发现”。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思考]

(1)史料一中,哥伦布为什么“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

(2)史料二中的“地理大发现”指什么?如何理解“地理大发现”的世界历史意义?

[解读]

(1)史料一中的省略号把史料分为两层意思,省略号前反映了“哥伦布前往印度”,省略号后反映了“哥伦布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

(2)史料二中“西方史学家习惯上把15世纪到17世纪中期称为扩张的时代”,史料中的四位人物是这一时期的航海家,表明的历史事件是“新航路的开辟”。

[尝试解答]

(1)原因:①西欧人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的长期航行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相信大地是球形,哥伦布相信地圆说;②奥斯曼帝国阻断了东西方传统商路。

(2)“地理大发现”指新航路的开辟。

世界历史意义:世界由长期孤立、分散、隔绝开始走向联系,

各地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指向和自然环境状态。

新航路的开辟

(1)新航路的开辟是指开辟从欧洲不经过地中海这一古老商路,而是穿过大西洋到美洲,进而渡过太平洋到达亚洲;或从西欧沿非洲西海岸南下绕过好望角,到达亚洲的海上航路。

(2)以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为代表的航海家开辟的航路,是欧洲人开始向世界其他地区大规模扩张和殖民的标志,改变了世界形势和历史发展进程。

(3)其他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荷兰等国为发展海上贸易,在北大西洋的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亚洲的航路。俄罗斯人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

的航线,西欧人不断探索南半球的新世界。不断的航海探险,开辟了众多重要的新航线,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

一、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条件、原因与目的

[课堂小结]

1.“东方是金瓦盖顶,金砖铺地,门窗都是黄金装饰,连河道里都有滚动的矿石,东方简直是个灿烂辉煌的黄金世界,冒险家的乐园。”马可·波罗对东方富

庶的描述()

A.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动因

B.是西欧进行远洋航行活动的精神动力

C.反映了东西方社会的差距

D.激起了西欧人到东方寻求财富的欲望

D[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动因是西欧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A项错误;传播天主教是西欧进行远洋航行活动的精神动力,故B项错误;C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马可·波罗行纪》问世于西欧社会出现“寻金热”之前,故D 项正确。]

2.最早开辟新航路的迪亚士曾经说过,他航行的目的是“为上帝和皇帝陛下服务,给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带去光明,并像所有人渴望的那样去发财致富”。其中,“给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带去光明”是指()

A.给当地居民带去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

B.给渴望发财的人带去黄金

C.给当地居民带去皇帝的恩典

D.使当地居民信仰基督教

D[从题干中可以看到,所谓“带去光明”是指上帝的光明,向外传播天主教,使非天主教教徒皈依天主教,是新航路开辟的精神动力,故选D项。] 3.一知名旅行社宣称:“500多年前,欧洲的探险家们凭着过人的毅力和白人的梦想,带着还算足够规模的船队征服了大西洋,触摸另一个‘野蛮’部落。其实你不用崇拜他们,今天你也可以参加‘重走新航路’实现你的航海家梦想。”材料中征服大西洋的航海家及其航行结果是()

A.迪亚士——发现“好望角”

B.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

C.达·伽马——到达印度

D.麦哲伦——证实地圆学说

B[材料表明船队一直航行在大海中,最终发现了一个“野蛮”部落,说明

这是对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的记载,故选B项。]

4.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荷兰等国为发展海上贸易,寻找通往亚洲的航路,欧洲人在主要航线之外,开辟了众多重要的新航线,其中俄罗斯人在17世纪初开辟的是()

A.发现了一块“新发现的大陆”即纽芬兰岛

B.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

C.多次探险,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

D.探寻南半球的新世界,到达美洲南端的合恩角

C[题干限定17世纪初,俄罗斯人开辟的其他航路,俄罗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多次海上和陆上探险,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故选C项。]

2019-2020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教师用书:1第1课 林黛玉进贾府

小说是人类社会的“百科全书”,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具体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人物、情节、环境是它的三要素。小说拥有众多读者,因为它能引领人们跨越时空感受,品味各色人生的悲欢离合,尽享阅读之乐。 小说,文学花园里盛开着的一支奇葩,其曲折的情节、精巧的构思总会让你不由自主地沉入其中,欲罢不能,叹为观止。 《林黛玉进贾府》 《林黛玉进贾府》向我们展现了这样一个贾府:豪华的院落、华贵的服饰、繁琐的礼节。它是封建大家庭的一个样板,它是封建上层统治者的生活写照。林黛玉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她“寄人篱下”,谨小慎微;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她有很强的自尊心,也有很强的自卑感。在心狠手辣、巧于逢迎的凤姐面前,她暗窥贾府;在高高在上、遵教循礼的贾母面前,她观察揣度;在英俊潇洒、叛逆不道的贾宝玉面前,她芳心灵动。她生活在贾府中,感到孤独;她生活在亲戚中,倍觉无奈。也许这样才造就了她爱哭的性格,也许这样才开始了她不幸的爱情。就这样,林黛玉与贾府里形形色色的人,共同演绎了封建时代的一场大戏!

《祝福》 祥林嫂是不幸的:新寡又迫嫁,丈夫却病亡,守子且艰生,幼儿又惨死。 可就是这样一个不幸的祥林嫂,本应得到些同情,却备受嘲弄、侮辱和伤害。 新寡再嫁丧夫,成为阻碍她平等生存、正常生活的一座大山;儿子惨死狼口,又成为别人一遍一遍茶余饭后的谈资。 人们对于她的伤口,不仅撕开来看,而且再撒上一把盐。在封建礼教、封建迷信的双重打击和人们的风刀霜剑中,就在这家家“祝福”之中,在这天地圣众歆享牲醴赐福人们的爆竹声中,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可怜女人,躺在了写着“吃人”二字的封建礼教的铡刀下! 《老人与海》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新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新人教版 第一单元走向社会主义之路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筹建新中国(第一届政协会议) (一)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 (二)内容: 1、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1)新中国的名称:中华人民共和车 (2)新中国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2、选举中央人民政府领导----毛泽东为政府主席 3、大会确定:国旗为五星红旗;代国歌为《义勇军实行曲》;首都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 (三)作用: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好准备工作。二、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的标志) (一)中央政府第一次会议 1、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2、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解放军总司令。 (二)大典盛况1、时间:1949年10月1日2、毛泽东宣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合法政府。(三)新中国成立的意义1、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结束; 2、中国人民站立起来,成为主人;

3、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 三、解放大陆1、歼灭国民党残余军队:向西北、中南和西南进军; 2、1951年同x藏鉴定和平协议,x藏和平解放。第二课为巩固新中 国而斗争一、土地改革1、时间:1950--1952年底 文件:《中国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作用(意义):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爱 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动了农村经济迅速恢复和 发展。二、抗美援朝(1950---1953年7月) 1、原因: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越过中朝边境,轰炸中国东北边境的地区,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为保家卫国(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 2、总司令:彭德怀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 3、结束: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的签定----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 第三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一、内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会议名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54年9月北京; 2、宪法内容: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 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 大会。---------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选举毛泽东为主席,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二、外交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1953年中印谈判; (2)倡导:中、印、缅

高中历史人教版与《中外历史纲要》对比

高中历史人教版与《中外历史纲要》对比 ——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 关于新航路的开辟,人教版将其放在了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的第一课,课题名为“开辟新航路”。《中外历史纲要》将其放在了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的第一课,课题名为“全球航路的开辟”。从课题名称对比,人教版“开辟新航路”,强调“新”,区别于旧的航路而言;新编教材“全球航路的开辟”,强调“全球”,突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对于两本教科书的本节课题我将从体例结构、主干内容、指导思想和学生能力要求等方面来对比分析。 一、体例和结构对比 (一)从体例来说 体例包括“体裁”和“类例”。“体裁”即“各种史书所采取的不同编著形式”,“类例”是编者在编撰过程中所使用的组织内容的方法,如前言、目录、标题、注解、格式等。具体到“历史教科书的体例”,即指历史教科书的“编纂架构和组织样式”。高中历史人教版教科书采用采用“模块+专题”的编写体例,将历史的主体内容整合为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文化文明三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在模块之下又分设若干专题来阐释。《中外历史纲要》采用通史的形式编写,历史线索比较清晰,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人教版的《开辟新航路》作为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的开篇之作,有其重要的作用。从15世纪末开始,西欧国家的航海家和商人陆续开辟了通往世界各地的新航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由此开始形成。《中外历史纲要》的《全球航路的开辟》作为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更加注重新航路开辟后的影响,使得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 (二)从结构上说 教科书的“结构”是指“教科书内部各要素、各成分之间合乎规律的组织方式”,也就是指教科书是由哪几个部分、哪几种形式构成的,具体包括:引言、课文、图片、练习等部分。教科书的结构还可以分为“以体现教学内容为主的课文系统部分”和“以体现教学方法为主的课文辅助系统部分”,这种分法对于分

必修3同步教师用书:第3单元 11 师 说

11 师 说 本课话题 ——学无止境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圣人也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向郯子请教官职的名称,向苌弘请教关于音乐的事,向师襄学过弹琴,向老聃问过“礼”的知识。由此可见,学海无涯,学无止境。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1.薛谭学讴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没有学尽技艺,就觉得已经学完了,于是告辞回去。秦青为他饯行时,击打着节拍,悲壮地歌唱,歌声使林木振动,使云彩停住。 于是薛谭明白了学无止境的道理,向秦青道歉并请求能返回继续学习。 2.苏洵劝学 苏轼年轻时就小有名气,于是,在书屋门前贴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苏洵见后,想把对联撕下来,但又怕伤了儿子的自尊心,就在对联前面各加两个字:“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见了,明白了学无止境的道理,从此寒窗苦读,终成大家。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学无止境。 ——荀子学而不已,阖棺乃止。 ——韩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在寻求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 ——华罗庚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句读( )经传( ) 或不焉( ) 老聃( ) 近谀( ) 贻( ) 苌弘( ) 欤( ) 嘉( ) 嗟乎( ) 师襄( ) 郯子( ) 李氏子蟠( ) 【答案】 dòu zhuàn fǒu dān yú yí chánɡ yú jiā jiē xiānɡ tán pán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 (2)贤{其贤不及孔子(名词,才能)师不必贤于弟子(形容词,高明)) (3)惑{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4)道{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余嘉其能行古道(名词,指从师之道) ) (5)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动词,从师学习)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

2019高考历史复习:中外历史事件对照大事年表

China 时间 World 商农业: 商周时代实行井田制,土地名义上为国家所有 陶瓷业: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 商业:初步发展前1600到前1046 西周(周武王) 商业:流通骨贝和铜贝 前1046到前771 春秋(前770-前476) 战国(前475年到前221年) 农业: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井田制瓦解的原因)战国: 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 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 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 私有制 冶铁业: 春秋晚期中国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 炼钢和淬火工艺有所发展 商业: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战国时期,出现“市井”的商业区 前 770 到前 221 雅典: 前8世纪左右,希腊人在各地先后建立城邦 前6世纪初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雅典新型 的工商业者阶层 前594梭伦当选为执政官,开始民主改革以 缓和社会矛盾 前509罗马共和国建立 前506克利斯提尼改革 罗马: 前449元老院颁布《十二铜表法》 前443-前429伯里克利执政时期,希腊民 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罗马建国-前3世纪中叶罗马公民法 前230-前221秦相继攻灭东方六国,建立了秦王朝; 前215将军蒙恬率军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了北部边防市的发展:明码标价 前221到前206 西汉农业: 汉代牛耕普及全国,出现了曲柄锄、大镰、耧车; 关中农民创造了“井渠”;出现了新的农业 生产组织形式—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 冶铁业:冶铁开始使用煤炭作燃料;铁 业官营制度 手工业:汉武帝时代官营手工业(“工 前 202 前27屋大维首创元首制,罗马帝国建立 公元1世纪基督教产生

八年级下册人教版历史与社会第五单元提纲

第五单元工业文明的来临(14—18c) 提要:本单元叙述了工业革命前的世界和中国明清史,属近代史范畴。共5课。1-4课是世界近代史,共约10件大事;第5课是中国明清史,共4个方面。在约500年的时间内,欧洲封建社会开始解体,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资本主义制度在英、美、法三国建立。 一、知识梳理 第1课工商业的兴起(14-16c 西欧)抓两件大事 1、手工工场的出现(经济上新的生产力) ①商业发展→手工作坊扩大→手工工场出现(14c 意大利) ②手工工场特点:规模大,工人多,分工合作,效率高,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是工业文明的曙光,但当时西欧仍处在农业文明时代。 ③范围:地域:意大利→西欧各国(英、法、德) 行业:纺织——采矿(煤)、冶金 2、两大阶层生产(政治上、新的生产关系) ①国家的经济政策变了——重工商业 ②商人经济政治地位变了——商人从政当官 ③阶级结构变了,两大阶级产生—早期资产阶级和早期工人阶级 第2课冲破思想的牢笼(14-18C西欧)抓4件大事 解题:即14-18c 西欧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冲破中世纪天主教会和封建专制两大思想的牢笼,即反神权、反王权。 1、文艺复兴(14—16c 意大利→西欧) ①核心思想:重视人的作用、人的需要,宣传人文主义(人文精神) ②代表人物:达芬奇(意)《蒙娜丽莎》;莎士比亚)(英)《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及台词

③意义:文艺复兴运动是一次崭新的解放运动,反映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使人们的思想逐渐从中世纪的宗教愚昧中解放出来。 2、德意志宗教改革(16c) ⑴核心思想:反对天主教,反对购买赎罪劵,信仰上人人平等,创立新教 ⑵代表人物:马丁.路德(与马丁路德·金区别) ⑶意义:摆脱了罗马教会的控制,走上了宗教独立发展道路。 3、法国启蒙运动(17—18c) ⑴核心观点:自由、平等、民主;反对神权、王权、特权,反对君主专制。 ⑵代表人物:伏尔泰(旗手):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一切人都有追求生存、幸福的权利,这种权利是天赋的不可剥夺的。 卢梭:提出人民主权(主权在民)思想,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反对君主专制。 法国百科全书派:编《百科全书》宣传科学、理性,反对迷信专制。 ⑶启蒙运动的影响:为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4、近代科学的诞生(15—17c) ----人们自然观念的变化 ⑴培根(15c 英国)---“知识就是力量”“人能征服自然”; ⑵哥白尼(16c 波兰)----提出“日心说”,否定教会“地心说”,被誉为“科学革命的开端”; ⑶布鲁诺(16c 意大利)----提出宇宙无限的观点,为捍卫真理而献身; ⑷牛顿(17c 英国)----提出万有引力定律,把科学发展推向新高峰。 意义:近代科学的诞生,深化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动了工业革命技术发明的高潮。 第3课新航路的开辟(15—16c)抓1件大事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见p18---19 大小字) 2、经过:(参见《航线图》)

中外历史纲要

中外历史纲要 中国古代史部分 1.1.早期中华文明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两个学习要点: 1)中华文明起源及私有制、阶级、国家产生问题 2)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1.2. 春秋战国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 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动和经济发展,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两个学习要点: 1)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和“百家争鸣”局面及其意义。 1.3. 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通过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两个学习要点: 1)认识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1.4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一个学习要点: 认识三国至隋唐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制度创新及中外交流的历史意义,以及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新成就。 1.5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两个学习要点: 1)认识两宋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2)认识辽夏金元诸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6. 明清时期中国版图的奠定与社会变动 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认识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

18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师用书岳麓版必修3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教材整理1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1.背景 (1)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2)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地位 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里,黄老之学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 3.含义 (1)内容:治身、治国。 (2)构成:“黄”是指黄帝的学说,“老”是指老子的学说。 (3)主张: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4.影响 (1)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 (2)不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教材整理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 (1)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2)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大一统事业。 (3)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2.特点:依据《公羊春秋》学说,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3.内容 (1)《春秋》推崇的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 (2)“天人感应”学说。既宣扬“君权神授”,又提出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3)强调君主施政应以德为主,以刑辅德。 (4)提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4.影响 (1)政治: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2)思想 ①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 ②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易混辨析] 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 (1)与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汉代儒学,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等理论,强调神化王权和等级名分,符合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新儒学正是在对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发展成为汉武帝以后的官方学说。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 探究点一董仲舒的新儒学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提纲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提纲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的主要内容: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北平为首都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大会还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以表示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和缅怀。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1949年10月1日下午,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国内) 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斗争。(国际) 4、,西藏和平解放: 时间:1951年。意义: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 第2课最可爱的人 1、原因:①美国派兵侵略朝鲜。②美军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到中国的安全。(3)朝鲜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4)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2、美国哪些侵略活动威胁到中国的安全? ①以美军为主的所谓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一直打到中国鸭绿江边;②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③美军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3、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4、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7月 5、司令:彭德怀 6、部队名称:中国人民志愿军 7、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重要战役:上甘岭战役 8、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9、结果: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10、意义:巩固了新生政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打击了美国的侵略政策,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第3课土地改革 1、土地改革的原因: 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②新中国成立后,新解放区广大农民迫切要

中外历史纲要下 期中检测试题

高一历史单元检测试题 2020年4月2日 一、单项选择题(共36小题,每题2分,共计72分) 1、在古代世界的大河流域诞生了许多古代文明,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大河流域 A. 矿藏丰富,便于手工业生产 B. 水源充足,便于农业种植 C. 交通便利,便于商业贸易 D. 水草丰美,便于采集渔猎 2、文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文字的产生和演变见证并记录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历程。曾出现在尼罗河流 域的古老文字是 A. B. C. D. 3、用以下关键词概括古代两河流域为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恰当的是 A. 大河、农业、金字塔、文学 B. 大河、农业、法典、史诗 C. 王国、农业、金字塔、法典 D. 王国、文字、史诗、法典 4、《汉谟拉比法典》正文共有282条,包括诉讼程序、盗窃处罚、租佃雇佣关系、商业高利贷关系、债务、婚姻、遗产继承、奴隶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情况。上述材料反映了《汉谟拉比法典》的 特点是 A. 内容全面 B. 思想落后 C. 传播广泛 D. 影响深远 5、如图是某宗教兴起与传播路线图。关于该宗教说法正确的是 A. 它是伊斯兰教 B. 它的经典是《圣经》 C. 它是世界上出现最晚的宗教 D. 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 6、下图所示的古代社会关系应出现在

A.古代两河B.古代埃及C.古代印度D.古代中国 7、在古代印度有这样一户家庭:有着自己的住房,在城市里开着一家棉布店,同时销售自己手工制作的 衣服。你认为这户人家属于哪一等级 A. 婆罗门 B. 刹帝利 C. 吠舍 D. 首陀罗 8、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那么带有群体共同意识的神话(包括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则是人类文 明的起源。古代东方具有神话内容的作品和文献有 ①《吉尔伽美什》②《汉莫拉比法典》③《古兰经》④《摩柯婆罗多》 A. 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9、古代雅典人……有着和现代人非常不同的关于“个人自由”“个人权利”的观念。……一旦个人自由与 共同体的利益——也就是与民主政治发生冲突,个人的自由就会受到压制。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 自由和权利与现代人完全不同 B. 城邦集体利益高于个人自由 C. 民主政治与个人自由根本对立 D. 公民平等参与城邦集体事务 10、伯利克里说:“我们的城市,对全世界的人都是开放的。”这主要是由于 A. 雅典在希腊诸城邦中势力最大 B. 雅典拥有较强大的海军 C. 雅典公民视城邦为自己的生命 D. 海洋环境与经济的影响 11、波斯国王大流士宣称:“凡忠信之士,我赐予恩典;凡不义之人,我严惩不贷……凡我给他们的命令,他们都遵行不误。……靠阿胡拉马兹达之佑,我统治了这个王国。”材料主要说明了 A.国王是波斯帝国的核心和最高主宰 B.大流士以严酷法律治国 C.波斯帝国建立起较完善的官僚体系 D.波斯国王相信君权神授 12、“我是伟大的征服者,我的功绩照耀万里。即使人们忘记我的功绩的时候,人们看到亚历山大里亚城,就会自然而然想起它英明的缔造者。”文中的“我”曾通过东征开启了东西方文化大规模交融的新时代。 由此说明 A. 和平往来促进了文明的交融 B. 地区冲突导致了文明的衰落 C. 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战争 D. 武力扩张是古代文明扩展的重要方式 13、埃及、印度、希腊和中国等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这主要是因为 A. 农耕和畜牧经济发展的局限 B. 各大文明小国寡民状态

2018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同步教师用书: 第8单元 第23课 美术的辉煌.pdf

第23课美术的辉煌 学习目标: 1.欣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 术作品。 2.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 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1.重点:19世纪以来的主要美术流 派、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 2.难点:主要美术流派产生的社会 背景、艺术特点和主要美术流派之 间的关系。 教材整理1从新古典主义美术到浪漫主义 美术 1.新古典主义美术 (1)背景 ①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处于大革命前后的剧烈动荡中。 ②资产阶级追求古代希腊罗马的英雄主义精神。 (2)特点 ①题材:古代历史和现实重大事件。 ②表现形式:突出理性,注重画面的严整与和谐。 (3)代表:法国大卫的《马拉之死》《拿破仑加冕》和安格尔的《泉》。 2.浪漫主义美术 (1)背景:拿破仑统治结束后,人们对“理性王国”感到失望,寻求新的精神寄托。 (2)特点 ①注重表现人的感情。

②强调画面整体的完整和统一。 ③强调色彩的作用。 (3)代表:法国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 [深度点拨]浪漫主义美术与新古典主义美术的区别 浪漫主义美术是人们对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王国”失望情绪的反映,和新古典主义美术强调理性不同,浪漫主义画家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注重感情表现。 教材整理2现实主义美术和印象画派 1.现实主义美术 (1)兴起:19世纪中期。 (2)特点:注重表现社会现实。 (3)代表 ①法国米勒的《播种者》《拾穗者》等。 ②俄罗斯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2.印象画派 (1)背景:19世纪后半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兴起。 (2)特点 ①强调捕捉光和色之下世界万物的“瞬间印象”。 ②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强烈主张个性的抒发。 ③作品大多线条粗犷、形式夸张、色彩明快,富于装饰韵味。 (3)代表 ①法国莫奈的《日出·印象》。

2020年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2020年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课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1949年9月 2、地点:北平 3、主要内容: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共同纲领》(起了 临时宪法的作用)。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大会决定以五星 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实行曲》为代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北京,采用公元纪年;大会决定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历史新纪元。 1、时间: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宣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是新中国成立的标志。 2、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 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 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西藏和平解放 1、时间: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 2、意义:至此,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民族实现了大团结。 第二课 1、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背景),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 国(目的),1950年10月(时间)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

2、英雄人物:舍身堵枪眼——黄继光、烈火中永生——邱少云。 3、因为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国际 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他们不怕牺牲,以热情、乐观、勇敢赢得 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所以人们称中国人民志愿军为“最可爱的人”。 第三课 1、时间: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农村展开。到1952年底,全国的 土地改革运动基本完成。 2、重要文件: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3、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有两千多年的封 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了;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了土 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 生产获得了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四课 一五计划(1953年——1957年)的成就:1、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 钢厂建成投产;2、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3、试制成 功第一家喷气式飞机;4、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5、武汉长江大桥 建成;6、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7、东北工业基地形成,沿海地 区原有工业基地得到增强,华北、西北新工业基地建成。 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时间: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性质: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确立了我国的根 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五课

浙江学考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4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师用书必修3

专题14 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师用书必修3 考点1|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1.造纸术的发明、改进及其影响 (1)发明:秦汉时期,以竹木简牍和丝织品作为主要书写材料。西汉早期已经发明了书写用纸。 (2)改进:东汉时蔡伦使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渔网加工制成新的纸,这种纸被称为“蔡侯纸”。 (3)影响: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 2.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 (1)发明:最初的指南仪器称作“司南”,大约出现在战国时期。北宋出现了指南鱼和用磁石摩擦钢针制作指南针的技术。 (2)应用:指南针应用于方向测定,对于军事实践和经济生活有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对

航海事业意义特别重大。北宋的《萍洲可谈》中记述了中国航船在海上航行的情形,南宋的《梦粱录》中也有罗盘针使用的记载。 3.火药的发明和使用 (1)发明:火药的发明,与古人炼丹制药的长期实践有关。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仙药》中已提到“火药”。 (2)使用 ①唐末至宋初的战争中,已经开始使用火药箭,随后又出现了火炮。 ②北宋时还出现了火球、火蒺藜。 ③明朝时创造了早期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 4.印刷术的发明、进步及其影响 (1)发明 ①公元868年,雕版印刷的《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②北宋平民毕升创造了活字印刷术,实现了印刷史上的一次革命。 (2)进步 ①元代王祯成功创制木活字,又发明了转轮排字盘。 ②明代中期,铜活字得到较多应用。 (3)影响:印刷术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1.(2015·浙江1月学考)公元751年,唐将高仙芝率领的军队在怛逻斯战役败于阿拉伯军,唐军的一些工匠被俘,他们将中国古代的一项发明传入阿拉伯。这项发明应是( ) A.造纸术B.火药 C.指南针D.活字印刷术 A[造纸术于公元8世纪传入阿拉伯;火药在12、13世纪传入阿拉伯国家,后又传到

八年级下册历史提纲2020

八年级下册历史提纲2020 第一单元走向社会主义之路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筹建新中国(第一届政协会议) (一)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 (二)内容: 1、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1)新中国的名称:中华人民共和车 (2)新中国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2、选举中央人民政府领导----毛泽东为政府主席 3、大会确定:国旗为五星红旗;代国歌为《义勇军实行曲》;首都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 (三)作用: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好准备工作。二、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的标志) (一)中央政府第一次会议 1、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2、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解放军总司令。 (二)大典盛况1、时间:1949年10月1日2、毛泽东宣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合法政府。(三)新中国成立的意义1、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结束; 2、中国人民站立起来,成为主人;

3、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 三、解放大陆1、歼灭国民党残余军队:向西北、中南和西南进军; 2、1951年同x藏鉴定和平协议,x藏和平解放。第二课为巩固 新中国而斗争一、土地改革1、时间:1950--1952年底 文件:《中国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作用(意义):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爱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动了农村经济迅速恢复 和发展。二、抗美援朝(1950---1953年7月) 1、原因: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越过中 朝边境,轰炸中国东北边境的地区,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为保家 卫国(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 2、总司令:彭德怀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 3、结束:1953年 7月《朝鲜停战协定》的签定----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 第三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一、内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会议名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54年9 月北京; 2、宪法内容: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 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 代表大会。---------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选举毛泽东为主席,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二、外交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1953年中印谈判; (2)倡导:中、印、缅

中外历史纲要第一单元知识点

1、分封制的对象、特点、目的、评价 (1)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2)特点:以同姓贵族为主体,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3)目的:加强和巩固西周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4)评价: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治区域; ②受封诸侯卿士,不直接属于国王,易成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中央集权。 2、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实质、作用 (1)基本内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血缘政治结合;保证各级贵族享有世卿世禄特权;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 (2)实质:宗法制成为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宗主贵族统治的政治法律工具。 (3)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巩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3、早期国家的特征 (1)政治:家国同构、神权色彩、血缘政治、尚未集权 (2)经济:木石生产、青铜鼎盛、土地国有、集体劳作 (3)文化:象形文字、礼乐文化、祖先崇拜、敬天保民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1、商鞅变法的内容、评价 (1)内容①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②军事: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③基层治理: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④行政管理: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2)评价: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中国奠定了基础。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原因) (1)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崩溃,封建私有经济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地主阶级兴起 (4)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3、列举儒、道、法、墨、阴阳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中外历史事件对照表(完整版)

China 时间World 商农业: 商周时代实行井田制,土地名义上为国家所有 陶瓷业: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 商业:初步发展前1600到前1046 西周(周武王) 商业:流通骨贝和铜贝 前1046到前771 春秋(前770-前476) 战国(前475年到前221年) 农业: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井田制瓦解的原因)战国: 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 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 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 私有制 冶铁业: 春秋晚期中国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 炼钢和淬火工艺有所发展 商业: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战国时期,出现“市井”的商业区 前 770 到前 221 雅典: 前8世纪左右,希腊人在各地先后建立城邦 前6世纪初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雅典新型 的工商业者阶层 前594梭伦当选为执政官,开始民主改革以 缓和社会矛盾 前509罗马共和国建立 前506克利斯提尼改革 罗马: 前449元老院颁布《十二铜表法》 前443-前429伯里克利执政时期,希腊民主 政治的“黄金时代 罗马建国-前3世纪中叶罗马公民法 前230-前221秦相继攻灭东方六国,建立了秦王朝; 前215将军蒙恬率军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了北部边防市的发展:明码标价 前221到前206 西汉农业: 汉代牛耕普及全国,出现了曲柄锄、大镰、耧车; 关中农民创造了“井渠”;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 冶铁业:冶铁开始使用煤炭作燃料;铁业官营制度 手工业:汉武帝时代官营手工业(“工 官”工场,(“东西织室”设“三服官”)商业:商运活跃市的发展: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管理严格 前 202 年到 前8 年 前27屋大维首创元首制,罗马帝国建立 公元1世纪基督教产生 东汉农业: 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创造出水力鼓风装置—水排;耦犁——牛挽犁;王景治25年到220

八年级下学期历史课程纲要(最新整理)

八年级下学期历史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八年级历史(下)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教学材料:人民教育出版社 授课时间:38 课时 授课教师:上街实验初级中学何丽琴 授课对象:上街实验初级中学八年级二部学生 课程目标: 1、掌握新中国成立和巩固的基本史实。 2、掌握新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3、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知道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5、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6、科学教育与文化。 7、了解社会生活。 课程内容 根据普通《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历史下册》课程内容进行教学。其课程内容包括: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共 3 课时)

1、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 课时) 2、最可爱的人(1 课时) 3、土地改革(1 课时)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共4 课时) 4.工业化的起步(1 课时) 5.三大改造(1 课时) 6.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1 课时) 7.“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 课时) 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3 课时) 8.伟大的历史转折(1 课时) 9.改革开放(1 课时) 10.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 课时) 活动课一社会调研——家乡的昨天和今天(1 课时)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共 3 课时) 11.民族团结(1 课时) 12.香港和澳门的回归(1 课时) 13.海峡两岸的交往(1 课时) 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共3 课时) 14.钢铁长城(1 课时) 15.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 课时) 16.外交事业的发展(1 课时) 活动课二历史纪室大家谈——新中国的外交(1 课时)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教师用书

卉原中学高三年级生物必修3教材答案及解析编制:咼三生物组审核:冯占武姓名: 小组:

卉原中学高三年级生物必修3教材答案及解析编制:咼三生物组审核:冯占武姓名: 小组: 排泄功能有障碍。 (2)葡萄糖含量超标,血糖含量过高可并发酮症酸中毒、糖尿病的心血管合并症等。 (3)甘油三脂超标,可引起高脂血症,易并发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二)思考与讨论 1?提示:绝大多数人都有过发高烧的经历,可以让同学先谈谈自己发高烧时的感受。正常的体温是体内细胞进行各种生化反应最适宜的温度。在发高烧的状态下,由于内环境发生一系列变化,导致体内的各种反应出现紊乱,于是机体功能发生异常。发热时的主要症状大部分集中在中枢神经系统,病人感觉不适、头疼、头晕、嗜睡等,同时常有食欲不振、厌食、恶心的表现。发热时机体处于一种明显的分解代谢过旺的状态,持续高热必定引起器官的功能负荷加重,有可能诱发器官功能不全或引起组织损伤。孕妇发热可能导致胎儿发育障碍,是一个重要的致畸因子。对于6个月至4岁的幼儿来说,持续高热容易发 生惊厥,相当数量的患儿由此造成脑损伤,如智力落后,甚至癫痫,因此应注意及时采用物理方法或服用药物来退烧降温。 2?提示:内环境渗透压会变小。当内环境渗透压变小时,内环境中的水将较多地通过渗透作 用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吸水肿胀,进一步导致细胞代谢和功能紊乱。严重时会出现疲倦、周身不适、表情淡漠、恶心、食欲减退、皮下组织肿胀等症状。 3?提示:因为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压和氧分压低,易造成体内缺氧。这说明外界环境的变化势必影响内环境的稳态。若外界环境变化不甚剧烈,并且机体代偿机制良好,内环境的波动较小,仍能维持稳态;若外界环境变化剧烈,机体代偿机制不好,内环境稳态将受到破坏,就会影响身体健康。(三)实验 1?生物材料加入HCI或NaOH后pH的变化更像缓冲液。 2. 提示:缓冲液加入少量酸碱后,pH变化不明显。原因是磷酸缓冲液中含有NaH2PO4/Na2HPC4,其中NaH2PO4溶液呈酸性,当加入少量NaOH时,可以中和OH-; Na2HPO4 溶液呈碱性,当加入少量HCI时,可以中和H+。水溶液则不同,因而加入酸碱后,pH变化明显。 3?提示:生物材料中含有缓冲对NaH2PC4/Na2HPO4、H2CO3/NaHCO3等,它们能够对酸碱度 的变化起缓冲作用。此外,机体还可以通过对生理活动进行调节来维持pH稳定。例如,当 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会产生大量的乳酸和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可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可以分解成CC2和水。血液中的C02增多会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CC2排出体外,所以对血液的pH影响不大。当乳酸钠进入血液后,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这样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以及机体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维持相对稳定。 (四)练习基础题1. D。2. Co 3. D。 4 ?提示:因为人体各种生命活动是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细胞代谢本质上是细胞内各种生化反应的总和。内环境为这些生化反应的进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条件。当内环境稳态保持正常时,细胞的代谢活动能正常进行;当内环境稳态失调时,细胞代谢活动就会受影响。因此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拓展题提示:当动物进食高浓度的糖溶液后,大量的葡萄糖被吸收进入血液,导致血糖浓度暂时升高。血糖浓度的升高会刺激机体加速分泌胰岛素,同时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共同调节下,血糖浓度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具体调节机制可参考第2章有关血糖平衡调节的内容。 自我检测的答案和提示 一、概念检测 1?判断(1)谷(2)它(3)谷(4)乙 2?选择(1) D; (2) D; ( 3) D o 3. 画概念图 二、知识迁移 (1 )水是良好的溶剂,为各种生化反应提供溶液环境;水是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水在体温调 节方面有作用;水是某些生化反应的反应物;水是 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等。 (2)说明健康的人体具有维持体内水平衡的能力。 三、技能应用 (1)否。 (2)血液中的糖分既可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物质, 也可来源于其他物质在体内的转化。 四、思维拓展 提示:航天器和航天服中的生命保障系统,主要由 氧源(气瓶)和供气调压组件、水升华器和水冷却循 环装置、空气净化组件、通风组件、通信设备、应 急供氧分系统、控制组件和电源、 报警分系统、遥测分系统等组成。它能够为航天员提 供呼吸用氧,并控制服装内的压力和温度,清除航 天服内C02、臭味、湿气和微量污染等。这套生命保障系统与压力服(给宇航员提供正常大气压)一起,在人体周围创造适宜人生存和工作的微型气候环境,有利于宇航员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第二章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问题探讨提示:这些问题具有开放性,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再回答,目的是引起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 (二)思考与讨论1 1. 神经兀包括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一般又可分为树突和轴突两种。神经兀的长的突起外 表大都套有一层鞘,组成神经纤维。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一条神经。 2?反射弧一般都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