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管理导论 复习提纲2015

公共管理导论 复习提纲2015

公共管理导论 复习提纲2015
公共管理导论 复习提纲2015

公共管理学 基本内容

第一讲 导论

1, 概念:管理、行政

管理:管理则指:(1)统筹使用各类资源实现既定目标;(2)管理者实现结果的个人责任。

行政:行政意为国家政务的管理,从本质上是指执行指令和服务 。行政是管理活动的一种

2,公共管理和公共行政的区别

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公共管理涉及的内容则更为广泛。公共管理并不仅仅是执行指令,还意指以效率最大化的方式实现组织目标,及对结果真正负有责任。

公共行政是指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公务员执行他人制定的政策。公共行政注重的是过程、程序,将政策转化为行动以及办公室管理;

第二讲 传统的行政管理

1,科层组织/官僚组织的基本特征

规则导向:明确划分机构与人员的职责权限,并由各种规则----法律或行政规章来加以规定,组织与管理依据大家都遵守的规章和程序进行。等级制:每个下级应当接受上级的控制和监督;按职位高低规定人员之间的命令与服从关系,形成层级节制的控制体系 。

非人格化:严格的公私分开,决定与命令形成文件下达,以文件“档案”作为管理的基础;规则和控制的实施具有一致性,避免搀杂个人和雇员的个人偏好。

职业化:担任公务是一种“职业”,公职管理遵循一般性的规定,它通常以全面而熟练的训练为先决条件;管理者是职业化的官员而不是他所管理单位的所有者,他们领取固定的工资并在组织中追求他们职业生涯的成就。

专业化: 公务管理需要专门的技术知识,这是一种专门技术性学问;所有的组织成员都是依据经过培训、教育、或正式考试取得的技术资格选拔的。

2,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的基本含义

国家和政府被分解为两种职能及过程:一是政治领域,其职能是制定政策和法律,由政治家(包括总统、议员)负责;二是行政领域,其职能

是执行法律和政策,有行政官员(又称为文官、公务员)负责。二者分别为政治过程和行政过程。前者居于主导地位,后者是对前者的执行。后者所包含的组织机构及程序是传统公共行政研究的对象。

政治家由选举产生,有一定的任期;而行政官员通常由公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产生,采取职务常任制。同时,行政官僚应恪守价值中立原则,不应该有明显的政治倾向,而应不偏不倚地为任何政党服务,并执行政治官员制定的政策。

政治家对决策结果负责,而行政官员通常无需负责。

破解了政府分肥制、恩赐制的弊端

优点:府职能机构日常运作的稳定性,提升了政府机关的效率。

弊端:把政策制定与政策的执行严格区分开来,是与现实不相符的,事实上政府在执行公共政策方面有着很大的主动性,存在着行政人员在执行某些较为含糊的或一般性的法律时广泛地使用行政裁量行为的情况,而且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也常常需要对行政官加以咨询,听取他们的建议。

政治和行政二分法的原则使得行政学的研究局限于一个非常狭小的领域,一般研究的焦点放在行政机关的预算、人事、组织以及大量其他中性的问题,很少重视和社会、政治密切相关的政策制定与政策分析等的研究上。由于奉行价值中立的原则,使得“好”与“坏”、“应

该”与“不应该”这样的问题简单化为“效率”与“非效率”的问题。第三讲 新公共管理

1, 公民宪章运动

“公民宪章”运动体现为以制定宪章的形式把政府公共部门服务(主要是垄断行业)的内容、标准、责任等公开,接受公众的监督,实现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的目的。

包括:

(1) 明确的服务标准及服务承诺。它包括服务效率、质量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和公务员与公众打交道时的行为准则等。

(2) 透明度与完善的监督机制。“公民宪章”要求有关公共服务的信息必须公开、透明,包括服务的内容和运营状况、特定服务项目的开支与成本状况、管理机关和承担服务的具体机构、后者的服务水平和质量等方面的信息。

(3) 顾客选择。“公民宪章”要求公共服务应在尽可能的情况下为服务接受者提供可供选择的机会。

(4)礼貌服务。“公民宪章”要求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必须礼貌对待公

民,一视同仁地向公民提供服务,尊重公民的隐私权、文化、宗教信仰和人格尊严。

(5)资金的价值。“公民宪章”最重要的一条原则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质量必须与公民所支付的价值相当”。为实现这一原

则,“公民宪章”特别强调了“扩大政府服务竞争范围是保证服务质量改善的根本”思想。“公民宪章”这一举动意在促使更多的私营部门参与提供公共服务的竞争,使公共服务能高质量地满足公众的需要。

(6)违诺责任。违诺责任是承诺方对顾客做出的单方面承诺,它表明承诺者未能达到既定服务标准时对顾客将作的补偿,这种补偿可以是精神上的,如道歉,也可采取经济补偿的形式。

评价:1 传统行政观念趋向通过内部控制来增强公务员提高服务质量的责任感,公民宪章的重大意义在于走出了这个困境,通过公开承诺的方式,在缺乏竞争的垄断性公共服务部门中引入激励机制,使公众对公共部门实施监督,从而敦促公务员减少偷懒等行为,提升公共部门服务形象。

2公民宪章运动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各行各业如何制订适度的服务标准、公共服务给公众的选择和监督机会仍非常有限、缺乏践诺的强制性惩罚机制等。同时,“公民宪章”运动在学术上也引起了许多争议,如 “顾客”替代“公民”,对传统意义上的民主就造成了强烈冲击。

3 “公民宪章”运动在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公民满意度方面的确起到积极作用。

公共选择理论的含义

所谓公共选择,指通过集体行动和政治过程来决定资源在公共领域的分配,是人们通过民主政治过程,将个人的私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

主要启示:为了克服“政府失灵”,应:

(1)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例如私有化),减少政府干预;

(2)雇用有才干而又值得信赖的人来进行政治决策;

(3)建立一个有效的系统以监督并管理这些人(例如合约、绩效考评、问责制);

(4)充分发挥出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公共选择的作用以增强协调与制衡,增强社会构成力量中的不同主体之间沟通与互动。

3, 新公共管理的主要特征

(1)管理而非行政

(2)关注的焦点是结果或产出,而不是程序

(3)注重财务绩效考核

(4)人员调配的弹性

(5)对私营部门管理实践方式的重视

(6)公共服务购买者与提供者的分离(合同/竞标)

(7)竞争导向

(8)把公民视为顾客

(9)国有企业的私有化

4, 英国公共管理运动“下一阶段方案”(西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变革特点 p136)

(1)设立执行机构,将公共服务的提供和执行职能从掌管它们的集中决策部门中分离出来,从而减轻部长和高级文官的超负荷问题,使他们不再陷于日常事务,集中精力于政策发展和部门的战略管理。

(2)给予执行机构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包括内部组织结构、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等方面。相对独立的执行机构有利于发挥管理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政策执行和服务提供方面实现效益最大化和资金的价值。

(3)各部大臣通过与这些执行机构签订绩效合同使其对服务结果负责。通过引入绩效预算,使部长和执行机构的责任关系更加明确。(4)执行机构责任机制上的漏洞,“下一步行动方案”还提出对执行机构的绩效状况进行定期评审并将结果公布于众。

(5)到1997年,一共建立了130个执行机构,包括387000名公务员(约占总数的74%)。将近75%的公共服务由这些执行机构承担。

(6)执行机构给英国的行政体制带来了两个重大变化。一是政府内部责任机制的变化。各执行机构的负责人通过部长就政策执行和服务管理向议会承担责任。二是公务员制度的变化。公务员被相应地分为两部分,即核心部的公务员和执行部的公务员,后者占到现有公务员总数的90%以上。执行机构的工作人员都不再实行传统的文官制度,而是实行企业化的人事管理制度。

第四讲 政府角色/公共组织

1,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基本职能是什么?

2, (1)提供维持市场经济运行的“游戏规则”

3, (2)提供各种公共物品与服务

4, (3)解决与协调团体冲突

5, (4)维持竞争

6, (5)保护自然资源

7, (6)为弱势群体提供救济和最低保障

8, (7)保持经济稳定

2营利组织参与公共服务提供的必要性书P61

3事业单位改革方式书P67-68

4, BOT模式

这种方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将基础设施的经营权有期限的抵押以获得项目融资,或者说是基础设施国有项目民营化。在这种模式下,首先由项目发起人通过投标从委托人手中获取对某个项目的特许权,随后组成项目公司并负责进行项目的融资,组织项目的建设,管理项目的运营,在特许期内通过对项目的开发运营以及当地ZF给予的其他优惠来回收资金以还贷,并取得合理的利润。

特许期结束后,应将项目无偿地移交给ZF。在BOT模式下,投资者一般要求ZF保证其最低收益率,一旦在特许期内无法达到该标准,ZF应给予特别补偿。

5公共组织的结构与类型 书P59

6. 大部制

第五讲 财政与预算管理

1, 政府预算的含义

政府预算,是一种通常由立法机关批准、行政首脑批准的法律文书,其主要包括一定类型的国家收入和开支。

2,“零基预算”、“增量预算”

增量预算是指财政收支计划指标在以前财政年度的基础上,按新的财政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之后确定的。

零基预算是指对所有的财政收支,完全不考虑以前的水平,重新以零为起点而编制的预算。零基预算强调一切从计划的起点开始,不受以前各期预算执行情况的干扰。零基预算的做法是,编制预算不只是对新的和扩充部分加以审核,而且要对所有正在进行的和新的计划的所有预算支出申请都重新审核,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 项目预算、绩效预算

项目预算是指只反映项目的用途和支出金额,而不考虑其支出经济效果的预算。绩效预算是指根据成本-效益比较的原则,决定支出项目是否必要及其金额大小的预算形式。具体说就是有关部门先制定需要从事的事业计划和工程计划,再依据政府职责和施政计划选定执行实施方案,确定实施方案所需的支出费用所编制的预算。

绩效预算是一种比较科学的预算方法。其特点有二:一是绩效预算重视对预算支出效益的考察,预算可以明确反映出所产生的预计效益;二是按职责、用途和最终产品进行分类,并根据最终产品的单位成本和以前计划的执行情况来评判支出是否符合效率原则。

3, 预算编制的“两上两下”过程

1、每年定期由财政向各部门布置预算编制工作,具体说明预算编制的有关事项。

2、各部门在规定时间内将部门收支预算建议计划(含基层单位预算)上报财政主管部门。

3、财政主管部门根据资金性质,将部门预算建议计划分送各业务部门进行初审;业务部门审定后,报主管部门统一编制部门预算。

4、财政部门将汇总后的分预算科目、分部门的预算报主管政府综合平衡。

5、预算经政府平衡后,财政向各部门下达收支预算控制总额。

6、在规定时间内各部门(含基层单位预算)将调整后的预算计划报财政部门。

7、财政将汇总的预算建议计划报政府、党委审定,形成的政府预算草案提交人代会审议。经人大批准的预算由财政向各部门(含基层单位预算)批复下达。

4, 预算的财政职能

预算的财政职能类似于会计职能。政府需要为其全部活动制定资产负债表。这一职能包括:

第一,在预算部门内部对政府和公共部门的总支出进行评估。(纯粹的会计职能,用以对收支作出评估 )

第二,作为立法机关对政府处理财政事务进行核算和控制的工具。(核算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

预算是协调政府账目之所在,也是为公众评审列举收支项目之所在。预算编制的主要步骤是:

制定——起草预算;

授权——立法机关正式批准;

执行——预算实施;

评估——预算执行得如何。

预算涉及立法,任何政府支出和税收方案都必须严格地以法律为基础。

6、传统预算的优点和缺陷

优点:是一个经过投票表决的限制拨款总量支出和项目支出的理想机制。

是一个很好的控制机制,因为它可以很容易地看到资金是否用在了已投票通过的项目上。

这一制度非常适合一年一度的预算周期,并从中要求行政机构将它们的实际支出(上一年决算数额)与所分配到的数额(上一年预算数额)加以比较,进而评估下一年度既有项目和附加项目所需的资金。

传统预算使预算变得更加容易且便于管理,相对于每一个项目都必须从头开始证明其正当性,根据历史基础的论证要更容易一些。

缺点:第一,从预算数字中不能清晰地看到部门或机构实际上做了什么,以及它们做得好不好,因为它强调投入而非产出。在投入的费用和目标的实现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

第二,传统预算中的信息匮乏意味着政治官员进行重大变革的能力是有限的,政治官员和公众没有令人满意的方式来判断纳税人的钱是否用在预期项目上,或者是否得到有效的使用。

第三,线性项目预算是非常短期的,一般只持续一年的时间。这意味着长期的预算项目趋于持续不变而且缺乏任何细节上的考虑。

第四,预算中支出项目是非常严格的,管理者把资源从一种项目支出转向另一种项目支出时几乎没有灵活性,因而可能带来不必要的浪费。第六讲 电子政府与信息管理

1, 一体化电子政府的含义

政府通过信息通信技术手段进行公共管理的方式,旨在提高效率、增强政府的透明度、改善财政约束、改进公共政策的质量和决策的科学性,建立良好的政府之间、政府与社会、社区以及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赢得广泛的社会参与度。

广义的电子化政府是指政府对任何信息和通讯技术的采用。

2, 技术变革对官僚制产生的影响

1:以信息流动为基础而不是以等级为基础。顾客(公民)无须知道政府机构工作的明确界限,尤其是在服务供给方面。向顾客提供的服务可以组合在一起。

2组织将需要更少的中层管理者,也可能需要更少的低层人员。从权力关系来看,等级制仍存在,但是不再需要如此多的层级。

3应用强大的数据库软件能够使高层人员的工作由低层来完成,同时对专业化分工(分权)提出新的要求。

4韦伯意义上的“办公室”也发生变化。借助远程技术,工作人员无需到中枢系统利用其设备,在家里可以一样有效地工作;同时也方便了非全日制工作。一些政府开始建立跨越不同地区和基于家庭工作的团队(“逻辑上的办公室”)。

3,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含义(p.166)

是一种集成性和综合性管理活动,是公共部门为了实现特定目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政务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储存、交换共享、开发利用和服务,对信息活动各要素进行规划、预算、组织、协调、领导、培训和控制,以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的满足公共部门自身和社会信息需求的活动过程。

3, 政府信息资源的法制建设(p.185)

第七讲 公共危机管理

1, 公共危机的含义和特点

含义:公共危机指由于突发事件引起、严重威胁与危害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并引发社会混乱和公众恐慌、需要运用公共权力、公共政策和公共资源紧急应对和处理的危险境况和非常事态。

特点:1)破坏性:对组织或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2)突发性、不确定性:出乎决策者意料之外。

3)紧迫性:应对和处理行为具有很强的时间限制。

4)公众性:影响公众的利益、公众舆论高度关注。

2, 公共危机管理过程

根据公共危机的发展周期,公共危机管理过程可以划分为危机预警及准备、识别危机、隔离危机、管理危机以及善后处理阶段,各个阶段之间体现了危机发展的一个循环周期。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公共危机管理包含对危机事前、事中、事后所有事务的管理;公共危机管理的任务是尽可能控制事态,在危机发生后把损失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在事态失控后要争取重新控制;公共危机管理在本质上是一种非程序化决策。公共危机管理阶段如下图所示。

3, 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主要类型

1 公共危机预警机制

2公共危机管理决策机制

3 公共危机资源配置与保障机制

4 公共危机新闻发布机制

5 公共危机管理的控制处理机制

6 公共危机管理的善后处理与评估机制

第八讲 绩效管理

1, 平衡记分卡的框架

2, KPI

关键绩效指标是用于考核和管理被考核者绩效的可量化的或可行为化的标准体系

关键绩效指标体现对组织战略目标有增值作用的绩效指标

通过在关键绩效指标上达成的承诺,员工与管理人员就可以进行工作期望、工作表现和未来发展等方面的沟通。

3, SMART原则

第九讲 公共管理技术与方法

1, 市场化工具书P216-217

1.民营化

2.用者付费

3.合同外包

4.特许经营

5.凭单制

6.分散决策

7.放松管制

8.产权交易

9.内部市场

2, 战略管理的含义

战略是指组织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长

远性和全局性的关于组织发展方向和行动方案的规划。3,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基本流程

内外形势分析;

诊断或确认组织面对的要害问题;

确定组织的基本任务;

描述组织的基本目标;

创造愿景:成功的景象;

制定实现这个愿景和目标的战略;

制定战略时间表;

结果测量与评估。

北京师范大学行政管理考研课件-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讲义

北京师范大学行政管理考研课件-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 讲义 第四章政府的角色 问题一公共部门的重要性,存在的必要性。 马斯格雷夫妇认为,政府的普遍性或许反映出政治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这种意识形态不同于消费者选择和实行分权的决策等前提,并且“市场机制自身并不足以实现所有的经济职能”,离开了政府的市场将无法正常运转,原因如下: 1、必须不存在任何自由准入(市场)障碍,且消费者和生产者都必须具备充分的市场知识,这就需要有政府管制和其他标准来保证这些条件的实现 2、当竞争由于高额成本而变得无效时,政府干预也是必要的 3、一般来说,若无政府为其提供法律框架,进行保护和强化,市场运行所需要的合同性的安排和交易行为将无法进行。 4、会产生“外部性”问题并导致“市场失灵,”这需要通过公共部门制定解决方案 5、社会价值观要求政府对市场体系产生的收入和财富以及通过继承获得的转移性财产权进行的分配进行调节 6、市场体系并不足以保证高就业率,物价稳定以及社会所希望的经济增长率,这就需要通过公共政策来确保这些目标的实现

7、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在评估未来消费的贴现率方面有不同的观点。以上观点为政府干预提供了某些理论依据,总之市场无疑是强有力的,并能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为众多商品和服务提供一套配置与分配体制。但要记住市场不是万能的,有时需要政府的干预。问题二私人管理与公共管理,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差别。 赞成公共部门应具有专门的管理形式的理由在于: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之间、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之间具有巨大的区别。①公共部门的决策可以是强制性的,如公民可以被强迫缴纳税款,而私营部门不具有这一特征。并非所有的公共活动都具有强制性,而是那些需要比私营部门更谨慎执行的公共活动才具有强制性。私营企业在主观上具有更大的自由度,他们可以对不同的消费者提出不同的要价,他们可以忽视正常程序的存在。②公共部门具有不同于私营部门的责任制形式。从理论上说,公司管理部门要对股东负责,而公务员要对政治领导人、国会、公众以及司法系统的不同部门负责。③公共服务管理者必须解决在很大程度上由政治领导人设定的外部议程。这一点就不同于以盈利为各级人员共同动机的组织。对公共服务的管理者,一方面必须执行政治议程,另一方面偶尔地反映冷淡,甚至采取不友好的行政行为,这样会引起官僚机构与政治官员之间的冲突。这并不是说按照政治议程办事就比按照盈利办事缺少合理性,而是说政治议程使得公共部门的管理不同于私营部门。这些由政治官员强加的大部分议程缩减了管理者的活动范围。④公共部门在测量产出或生产效率方面存在着固有的困难。公共部门缺乏类似于私营部门中利润这样的

公共管理导论

公共管理导论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管理者的转化能力表现为善于运用以下技巧(D) A.思考 B.实践 C.推广 D.创新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制的对象主要是(B) A.公民 B.市场中活动的企业 C.民间组织 D.利益集团 3、明确提出“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的学者是:(D) A.马克斯·韦伯 B.冯?史坦因 C.赫伯特·西蒙 D.伍德罗·威尔逊 4、被喻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之外的“第三只手”的是(B) A. 公民 B. 公民社会 C. 企业 D. 市场 5、提出“管理就是决策”这一观点的学者是(C) A.马克斯·韦伯 B.冯?史坦因 C.赫伯特·西蒙 D.伍德罗·威尔逊 6、公共政策分析的基础和起点是(B) A.公共政策制定 B.公共政策问题 C.公共政策执行 D.公共政策评估 (二)多项选择题 1.与传统公共行政相比较,公共管理的特质表现在:(ABCD) A.管理主体的广泛性 B.将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应用于公共部门 C.注重管理外部环境 D.注重管理价值的实现和责任 2.明茨伯格认为,管理者的综合角色包括(B.C.D) A.活动角色 B.人际关系角色 C.信息角色 D.决策角色 3.制约公共企业效率发挥的因素主要有:(A.B.C.D) A.产权关系明确 B.预算软约束 C.预期目标多元化 D.资产安全与效率之间的矛盾

4、现代社会中的不可治理性主要产生于:(A.D) A. 利益和信念的过度分散性 B. 政府权威的削弱 C. 政府管理运行资金不足 D. 政府能力与解决所面临问题难度的差距 5、绩效管理是一种面向结果的管理,它强调政府追求的目标应包括:() A.效率 B.公平 C.公正 D.民主 6、公共政策在公共管理中的功能包括(ABCD) A.行为导引功能 B.利益协调功能 C.利益分配功能 D.调控功能 7、公共管理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在于它的:() A.公共性 B.管理本质的服务性 C.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共治性 D.权力运行的单向度性 8、治理与统治的之间的差别表现在:(BCD) A. 权威的来源不同 B. 权威的行使主体不同 C. 管理过程中权力运行的向度不一样 D. 管理的范围不同 9、政府对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所制定的公共政策包括有(ABCD) A.财政政策 B.货币政策 C.金融政策 D.产业政策 二、简答题 1.制约发展中国家第三部门发展的特殊原因主要有哪些? (1)社会经济的欠发展导致第三部门在资金获取方面面临更大的困境。(2)发展中国家社会分化程度低,中间阶层发展不足,而中间阶层是第三部门发展的社会基础。(3)由于缺乏自由结社的传统,发展中国家的公民结社的意识不强,第三部门的发展缺乏公民文化的支持。(4)许多发展中国家政治民主化程度不高,政府对社会实行强制统治,第三部门独立发展和活动的空间有限。(5)发展中国家普遍法制化水平低,公民的基本权利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政府的权力不能得到有效地约束,第三部门发展和功能发挥得不到法律的支持、规引。(6)有些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水平和通讯发展水平比较低,制约了第三部门的发展和功能的发挥。 2.绩效管理为什么是政府再造的有效工具? 1.绩效管理为政府再造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2.绩效管理有助于改善和提高公共管理水平 3.绩效管理有助于重塑政府形象,增强公民对政府的信任

2017北京邮电大学行政管理考研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状元笔记

第六章公共政策与政策分析 【考点1】引言 公共政策是对政府与其顾客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并揭示其特点的一种方法,政策研究和政策分析只是其正统称谓而已。 现在两种公共政策的方法,每一种均有其自身的关注点和所强调的侧重点。第一种被称为“政策分析”;第二种是“政治性的公共政策”。政策分析通过较抽象的统计资料和数学模型来研究决策和政策制定的问题。政治性公共政策论者更感兴趣的是公共政策的结果,成效,决定特殊事件的政治上的相互作用和政策领域而不是统计方法的作用。 总的来说,以上这些都意味着,人们开始对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不满并已经失去了耐心,不论对数字还是对结果的关注都被归结为对过程的关注。我们或许可以将公共政策看作一种独立的典范,并与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相竞争,也可以认为是一套适用于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领域的分析方法。对传统模式的批评在于更多的运用经验性方法支持甚至取代决策,而不是更多的探讨基础性问题。管理主义模式运用经验主义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好处,但是他们理论则完全是经济学的——并通常是经验性的——而不是公共政策。 【考点2】政策分析和政治性的公共政策学派之间对公共政策的定义存在一定的分歧。 从政策分析的角度来看,帕特和斯普林格认为:“政策研究的功能在于通过提供准确有用的决策信息来推进公共政策过程。那些从技术上看来充分有用的信息制作技能则位于政策研究过程的核心地位而无论使用何种特殊的方法论。”这个定义强调所使用的方法。 奎德也是如此定义的,他将该领域定义为: 为了对社会技术问题有更深的了解并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法,一种应用性的研究正得以实施。为了帮助政策制定者选择最有利的行动,该方法试图将现代科学和技术引入有关的社会问题,并对可行的行动方法进行政策分析,以获得有关运用效果和执行效果的信息并整理相关证据。奎德在政府研究领域方面运用传统的方法也是科学和统计学。在运用这些程序要求甚至做出决策时,关键在于技术和科学。 林恩的公共政策的定义及其特点 林恩,所采用的方法迥然不同,并且强调政治上的相互作用,而政策是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他的定义中。公共政策可以被描述为不同个体所构成的分散过

《行政管理学》主要参考书目

基础参考书目: 1. 张国庆主编:《公共行政学》(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 夏书章主编:《行政管理学》,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娄成武主编:《行政管理学》,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 郭济主编:《中国公共行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 竺乾威主编:《公共行政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 张成福等主编:《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陈振明主编:《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 [美]戴维·H·罗森布鲁姆/罗伯特·S·克拉夫丘克:《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9. [美]理查德德·J·斯蒂尔曼二世:《公共行政学:概念与案例》,竺乾威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美]R. J. 斯蒂尔曼:《公共行政学》,李方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11.[日]西尾胜:《行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 [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张成福王学栋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文献综述/读书笔记书目: 1.[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著,毛寿龙译.《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2.[美]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学》,(项龙),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3.[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重大的抉择》,(王奔洲等),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4.[日]西尾胜:《行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德]哈贝马斯著:《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6.[美]詹姆斯·W·费斯勒:《行政过程的政治:公共行政学新论》,(陈振明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周敦仁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8.[美] 戴维·奥斯本、彼得·普拉斯特里克:《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谭功荣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美] 戴维·奥斯本、彼得·普拉斯特里克:《政府改革手册:战略与工具》,(谭功荣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美]丹尼尔·耶金、约瑟夫·斯坦尼斯罗:《制高点—重建现代世界的政府与市场之争》,(段宏等),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年版。 11.[美]劳伦斯·巴顿:《组织危机管理》,(符彩霞),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 13.[美]格罗弗·斯塔林:《公共部门管理》,(陈宪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14.[美]查尔斯·汉普登、特纳等:《国家竞争力》,(徐联恩),海口:海南出版社,

公共管理导论重点笔记

公共管理导论重点笔记 第一章绪论 1、公共管理 就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依法行使公共权力,有效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保障和增进公共利益的公共事务管理活动。公共管理学是研究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及规律的科学,是关于促进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更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增进和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知识体系。 2、公共行政 新公共行政理论主张在批判主流行政学的效率经济观的基础上提出价值考量,主张社会正义和社会公平,主张改革的,入世的,与实际过程相关的公共行政学,主张构建新型的政府组织形态,提出民主行政的理念。 3、公共性 公共管理主体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价值观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对象及目标的公共性 4、服务性 服务是一种理念,一种精神,一种目标,一种原则,一种行为模式,也是一种制度体系。 从根本上说,公共管理的服务性来自这样一种理念: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的公共权力作为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于公众直接或间接的授权,他是公共权力的一种特殊转化形式。 5、公共管理的内涵和特征 内涵:①公共管理的主体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 ②公共管理的客体是公共事务 ③公共管理的手段是依法行使公共权力 ④公共管理的目的是保障和增进公共利益 特征:①公共管理在不改变公用部门公共性的前提下将私营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到公共部门管理上 ②公共管理注重运用市场机制并不是将公共服务完全市场化

③公共管理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以强调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 核心 ④公共管理不同于政府管理,他是与私营部门,非营利性部门和个人相互合作的 一种模式 ⑤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 6、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 ①管理目标不同: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 ②管理权威不同:政治权威和经济权威 ③管理理性不同:多元理性和经济理性 ④权力制约不同:制衡性和自主性 ⑤调控机制不同: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 7、公共管理的公共性 ①公共管理主体的公共性:国家政府,公共组织共同构成的公共管理的主体 ②公共管理价值观的公共性:体现平等,公平,正义,民主 ③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公共权力的公共性所决定 ④公共管理对象及目标的公共性:国家,政府和社会的公共事务 8、公共管理的服务性原则 ①回应性公共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必须对公民的要求作出及时的和负责任的反应,不 得无故拖延或没有下文,必要的时候应当定期主动的向公民征询意见,解释政策和回答问题。 ②公正透明公共部门的透明程度直接关系到公共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关系到公民 参与的广泛性与有效性,关系到公民对公共管理者的有效监督。 ③高效便民要求在单位时间内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来获得尽可能好的社会效果,要求所 获得的绩效符合社会公众的多样化的需求,给社会带来有益的影响和更多的福利。 ④责任在公民提出直接的诉求时积极的有所作为,没有直接提出诉求的时候,也要主 动有所作为,创造性的履行对公民承担的各种责任。 ⑤以人为本不再是管制文化而是一切从公众出发追求顾客满意的公共服务文化。 9、公共行政学的局限性 ①理论框架的局限:由政治性和管理学构成,应该将政策分析,社会学,尤其是经济学 纳入其中。

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4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13~15章)【圣才出品】

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4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第13章电子化政府 13.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引言 1.背景 (1)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信息技术(IT)革命见证了很多国家的经济的真正转型。 (2)生产软件和硬件的新兴产业兴起,而一些传统产业则由于资本投资的减少而消失。尽管整体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但对很多工人产生了不良影响,这同时对政府运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3)私营部门的发展出现了电子商务和电子商业,相应地在政府运作中出现了电子化政府,即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政府,在政府以及公共管理的专业领域出现的IT革命。 2.电子化政府 (1)基本内涵 ①电子化政府是指使用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以更加便利、顾客导向、成本—效益等这样不同而又更好的方式提供公共服务。 ②广义的电子化政府是指“政府对任何信息通信技术的采用”。这些技术包括视频会议、语音数据进入系统、光驱,互联网和个人局域网,以及一些其他技术例如互动式电视、手机上网和个人掌上电脑,以及某些社交网络等。 (2)影响 ①不仅将改变大多数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而且还将改变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基本关系。 ②技术可以让政治家和官员更好地理解公众的需求以及如何满足需求。 (3)存在的问题 ①电子化政府在许多地方存在严重的设计和执行难题,在实际的政府运作过程中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电子化政府(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和速度来提供公共服务)往往意味着花费高

而回报低。 ②电子化政府的关键问题是它是否有真正的新生事物,是否是一种如办公室计算机一样的技术引擎,或者是否的确不同于传统政府。 (4)前景与现状 ①电子化政府的前景和潜力在于政府能够更有效率、更有效能地提供公共服务。 ②电子化政府的期望一直是,互联网能动系统会大幅度地降低成本和提供更好的服务。 ③实际上,政府在电子化过程中的整体水平和具体运行都比较差,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在于管理不善,而不是技术问题。 ④电子化政府可以固化现存的管理架构,但同样可以促使人们全面反思如何通过电子化政府提供服务。 二、技术和传统的行政模式 1.9世纪的技术与行政模式 在传统模式时期,公共组织往往是技术上的领导者,它们尽可能使用最新的设备。电报和电话是政府内、外部服务中非常重要的通信技术,政府部门也是最早的使用者。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完全与当时的技术发展相一致。这种一致主要体现在: (1)韦伯官僚制的核心部分是“办公室”概念,“办公室”是官员工作、公众与机关打交道并保存记录的地方,也是组织技术和信息处理的中枢。 (2)从组织架构的设计符合当时的技术角度来看,整个系统一直运行良好。 (3)公共部门是电话和电报的最早使用者。电话和电报成为整个官僚机器的一部分,强化了官僚组织的权力。 早期的技术变革虽然被行政机构所采纳,但它对权力机构和办公室的组织方式影响甚微。

2012年南大社保考研 陈振明 公共管理学笔记 导论 公共管理学的视野

《公共管理学》读书笔记 书名:公共管理学 作者:陈振明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这次读书笔记的内容是关于公共管理学的,说起来不是为了考试或者做研究的,一般人是不会看的,这也是 实话实说。管理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作为管理学在公共部门中的应用,其性质也应该是一样。但这个 “艺术”究竟是不是如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丰富多采,那就真 要打上一个问号了。 这本书拿在手上是相当厚的,随意一翻,就会发现这本 书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古 今中外可以说都有,尤其是不厌其烦的对公共管理学理论渊 源和一些工具、方法的论文 综述,实在让一些不好学之人彻底放弃。 某曾经看过公共管理学大师欧文·E·休斯的《公共管理导论》,外国人写书在很大程 度上文风较为随意,意在让所有普通大众(而不是仅限于研究者)都乐意去看,事例生 动多样,阐述观点通俗易懂。相反国内研究人员的著作较多晦涩难懂,文风“严谨”, 让人难以下咽。这点在很多领域的学科著作中都得到了“广泛”的体现。同样一本研究 著作,难道是国外学者书中内容少,学术价值低,而国内学者的书更有学术价值?答案 自不必明言。

在豆瓣上看到对本书的评论确实让某也有相同的共鸣。以上谈到了文风问题,同时,更为现实一点,从这本书作为考研的专业课本来看,无疑是本书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从深度、广度来看也是其他同类书少有的。但某还是认为阅读这本书,与阅读其他科研著作有很大不同。 本书涉及内容太多,每节甚至每个问题涉及的小点一般都有6、7条之多,想要全部一一死记硬背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应该的。其中一些概念定义多多,让人难以取舍,一些内容模模糊糊,似是而非,甚至编者自己也没有给出答案,让人无法把握。 虽然某之读书亦是乏善可陈,也不知真题考察之所在。但是无疑要分清主次,同时对于一些问题,要在理解本书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然后形成自己的一套回答方式。风清扬教导令狐冲无招胜有招,读这书便也是如此,在意不在形。只有自己事先有过思考和总结,知晓这些问题的关键才行,不然走上考场,书中知识无法转化为答题要点,岂不哀哉!即使勉强过关,复试面试教授一问,东扯西扯,往往数词可答,却回答啰嗦异常,如何能给导师好印象。 同样,类似于《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一书,以下是这本书的读书笔记。其中某认为次要的内容标注了了解,并提出了一些问题。当然只做参考,切莫迷信。楷体内容为解释说明之语。 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 一、公共管理及其相关概念 (一)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与公共管理(public management)1、“行政”与“管理”的区别 (1)从词源上看,“行政”是“为……服务”,“管理”是“控制或获得结构”。(Owen) (2)“行政”指遵从指示和服务;“管理”指获得结果以及为获得结果所负的个人责任。 2、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概念

公共政策概论-机考试题

《公共政策概论》 B本特利和杜鲁门在分析美国政府过程中以利益集团为分析单位所使用的(B.利益主体分析法)奠定了现代意义上的利益分析法 C从系统论角度看,(A.公共政策)可看做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和政策环境三者不断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由信息、咨询、决断、执行和监控等子系统构成有机整体 D第三部门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是(A.公共责任) D(B.政策议程)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 D定量分析方法的方法论基础是(A实证主义哲学) D对公共政策效果进行评估时所遵循的客观尺度和准则是(C.公共政策评估标准) F福利经济学之父是(B.庇古) G公共政策评估在本质上是一种(B.价值判断) G公共政策的宏观目标是(A. 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G公共政策是(A.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G公共政策问题的论证中政策问题的(B小论证是政策问题的最低层次 G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并进行优选抉择的过程是(C.政策方案规划) G 《公共管理导论》这本书作者是 (A.欧文·E.休斯) G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A.利益) G 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B.权威性)的分配 G公共政策的本质是(D.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 G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B、系统性) G根据受“问题”影响人数的多少及其关系将社会问题分为分配性问题、调节性问题和再分配问题的是美国公共政策学家(B.西奥多·罗威) G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A.社会问题) G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是(B.目标群体) G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不包括(C.全球性) G 公共政策评估是对(A. 政策实施效果)所进行研究 G公共政策评估过程包括评估准备、(B.评估实施)和评估总结三个阶段 H荷兰经济学家(D、科臣)是最早试图对政策工具加以分类的学者J将公共政策分析称作“问题分析之学”的是学者(D、威廉·邓恩) J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决策者是学者(C.詹姆斯·E﹒安德森) J阶级斗争产生的物质根源是(A.资源) J 精英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B.托马斯·戴伊) K( B.公共政策环境)可以视为处于特定公共政策系统边界之外,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系统外部各种因素的总和 K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A、《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书中提出了确定问题边界便捷计算方法 M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C.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 权威性的分配) M 美国政治学家杜鲁门于1971年出版的(A.《政府过程》)揭示了团体间的交互影响为政治活动的中心这一事实 N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B.目标群体) Q确定政策目标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D.前提) R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综合是指(A.自然地理环境) R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是(A.利益) R认为政策执行研究分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途径的是学者(B.保罗·A.萨巴蒂尔) R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出有权威的分配是学者(C.戴维·伊斯顿) S(D.执政党)是公共政策主体的核心力量 S(B.行政机关)是贯彻执行国家法律和政策,管理国家内政外交等行政事务的机关 S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就形成了(A.社会问题)S社会问题的新特点不包括(C.多样性) S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D.生产力) S(C、管制)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私人活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 S首选的政策工具是(B、自愿(自主)性工具) S(C. 政策价值观)是指公共政策主体对公共政策价值物、公共政策价值关系、公共政策价值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反应,以及由此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心理取向、评判标准和行为定势 W文化环境不包括以下(B.政治文化) W “问题界定之父”是学者(B.德瑞) X学习理论最典型的理论类型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坎贝尔的(A.实验理论) Y研究个人权力和公共权力如何配置、权力资源如何分配的科学指的是(B.政治学) Y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尤其是经济选择行为以及经济政策的学科是(A.经济学) Y与传统经济学不同,新制度经济学将(C.制度)看作经济运行过程的一个内生变量,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起着根本性作用Y一个国家的社会状况和自然状况是指(B.国内政策环境) Y拟定政策方案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A.基础) Z政策过程的中介环节是指(C.政策执行) Z政策执行研究作为一种新的现象兴起是以1973年的普雷斯曼和韦达夫斯基写的(A.《执行》)出版作为标志 Z在我国,政策过程的特点是(A党政二元结构) Z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是指(A.公共政策主体) Z在西方,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是指(D.大众传媒) Z 自上而下模式是以(C.古典的行政模式)为基础的 1

《公共管理导论》第一章读后感

《公共管理导论》第一章读书心得 首先,我想先谈一下我对这本书整体的看法。 第一次看《公共管理导论》是在大二的时候,当时对公共管理理解尚浅,看过这本书之后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哦,原来我的专业是要来做这个的,把我们的政府变得更有效率。当然,当时我也认为欧文·E·休斯的观点是很有启发性的,虽然有些不适用于中国,但整体来讲,是可以为我们的政府带来新的活力的。但是,在大三的时候,我读了奥斯本与盖布勒的《改革政府》,随后我对“以企业家精神改造政府”产生的怀疑,不仅对是其观点的中国适用性问题,也是对其观点本身。现在,再读《公共管理导论》,对其观点就又有了新的思考与认识。 上周上课的时候,我评价欧文·E·休斯对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评价是有失公正的,其实这不能完全表达我的意思,但一时没有找到更好的表达方式,课后我想到了一种更为贴切的说法:欧文·E·休斯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并不像是一个严谨客观的学者,而更像是一个推销员,整本书的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就是,我的方法比你好,我的毛病比你少。 这本书的逻辑在我看来是相对比较简单的,总结起来就是,新的时代带来的新的变革;旧的行政理论产生了许多问题;尽管存在一些缺陷,但新公共管理理论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毕竟完美范式是不存在的。如果单纯的跟着作者的思路思考,很容易就会对其理论产生认同,而忽视其自身存在的缺陷,不得不说,这本书还是很有诱导性或者说是很有“说服力”的,至少对于第一次读这本书时候的我来说是这样的。 简单的逻辑依旧存在问题。首先,我们承认,新的时代确实带来了的新的变革,我们的政府也需要应对时代做出改变。但是,这些问题的产生是因为传统的理论过时了吗?是理论本身的问题吗?无论是一种理论还是欧文·E·休斯所说的一种范式,归根到底都是工具而已,那么究竟是工具的问题还是工具使用的问题呢?这显然是需要我们质疑的地方。其次,就是新公共管理真的可以解决作者提出的那些问题吗?如果可以,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会不会产生新的、更为严重的问题?最后,我认为,这本书自身的逻辑也是存在问题的。比如,承认公私部门的异质性却又强调管理的一般性;赋予公务员公共精神却又以理性自利的“经济人”假设为理论基础;主张政府掌舵却又极力推崇市场机制的作用;尊重公民主权却又倡导顾客导向等。① 其次,就第一章本身而言,也有许多观点我并不赞同。 作者将新公共管理视为一种新的典范,这一点我并不赞同。诚然,近年来,许多国家的政府开始进行公共管理改革,越来越多的考虑市场的元素,但其始终 ①王丽莉.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内在矛盾[J]. 南京社会科学,2004,11:42-46.

公共政策概论机考试题

公共政策概论机考试题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公共政策概论》 B本特利和杜鲁门在分析美国政府过程中以利益集团为分析单位所使用的(B.利益主体分析法)奠定了现代意义上的利益分析法 C从系统论角度看,(A.公共政策)可看做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和政策环境三者不断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由信息、咨询、决断、执行和监控等子系统构成有机整体 D第三部门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是(A.公共责任) D(B.政策议程)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D定量分析方法的方法论基础是(A实证主义哲学) D对公共政策效果进行评估时所遵循的客观尺度和准则是(C.公共政策评估标准) F福利经济学之父是(B.庇古) G公共政策评估在本质上是一种(B.价值判断) G公共政策的宏观目标是(A. 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G公共政策是(A.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G公共政策问题的论证中政策问题的(B小论证是政策问题的最低层次 G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并进行优选抉择的过程是(C.政策方案规划) G 《公共管理导论》这本书作者是 (A.欧文·E.休斯) G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A.利益) G 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B.权威性)的分配 G公共政策的本质是(D.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 G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B、系统性) G根据受“问题”影响人数的多少及其关系将社会问题分为分配性问题、调节性问题和再分配问题的是美国公共政策学家(B.西奥多·罗威) G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A.社会问题) G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是(B.目标群体) G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不包括(C.全球性) G 公共政策评估是对(A. 政策实施效果)所进行研究 G公共政策评估过程包括评估准备、(B.评估实施)和评估总结三个阶段 H荷兰经济学家(D、科臣)是最早试图对政策工具加以分类的学者J将公共政策分析称作“问题分析之学”的是学者(D、威廉·邓恩) J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决策者是学者(C.詹姆斯·E﹒安德森) J阶级斗争产生的物质根源是(A.资源) J 精英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B.托马斯·戴伊) K( B.公共政策环境)可以视为处于特定公共政策系统边界之外,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系统外部各种因素的总和M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C.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M 美国政治学家杜鲁门于1971年出版的(A.《政府过程》)揭示了团体间的交互影响为政治活动的中心这一事实 N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B.目标群体) Q确定政策目标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D.前提) R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综合是指(A.自然地理环境) R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是(A.利益) R认为政策执行研究分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途径的是学者(B.保罗·A.萨巴蒂尔) R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出有权威的分配是学者(C.戴维·伊斯顿) S(D.执政党)是公共政策主体的核心力量 S(B.行政机关)是贯彻执行国家法律和政策,管理国家内政外交等行政事务的机关 S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就形成了(A.社会问题) S社会问题的新特点不包括(C.多样性) S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D.生产力) S(C、管制)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私人活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 S首选的政策工具是(B、自愿(自主)性工具) S(C. 政策价值观)是指公共政策主体对公共政策价值物、公共政策价值关系、公共政策价值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反应,以及由此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心理取向、评判标准和行为定势 W文化环境不包括以下(B.政治文化) W “问题界定之父”是学者(B.德瑞) X学习理论最典型的理论类型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坎贝尔的(A.实验理论) Y研究个人权力和公共权力如何配置、权力资源如何分配的科学指的是(B.政治学) Y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尤其是经济选择行为以及经济政策的学科是(A.经济学) Y与传统经济学不同,新制度经济学将(C.制度)看作经济运行过程的一个内生变量,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起着根本性作用Y一个国家的社会状况和自然状况是指(B.国内政策环境) Y拟定政策方案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A.基础) Z政策过程的中介环节是指(C.政策执行) Z政策执行研究作为一种新的现象兴起是以1973年的普雷斯曼和韦达夫斯基写的(A.《执行》)出版作为标志 Z在我国,政策过程的特点是(A党政二元结构) Z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团

北师 北邮行管考研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重点总结

绪论 一个民主的、负责任的、有能力的、高效率的、透明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无论是对经济发展还是对社会可持续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体制,需要了解和借鉴发达国家在这些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作者系统论述了“管理主义”和新公共管理的特点,在将新旧模式认真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新公共管理的基本特征是:政府应该适应经济发展需求和市场机制;政府改革不仅要从规模、范围等方面进行改革,更重要的是从体制或运行机制等方面对政府进行深层次的改革。逐步合理缩小政府的规模,减少政府的活动范围,从传统的政治与行政分离到两者的有机结合。要根据市场的特点,一方面,在公共部门的管理中积极引进私营部门中较为成功的管理理论、方法、技术和经验;另一方面,积极推进民营化过程,让民营企业更多地参与公共事务和公共服务的管理。同时,在明确区分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不同责任的基础上,加强政府的应有责任。 第一章改革的时代 问题一、传统公共行政的一些基本原理。 (1)使用官僚制,政府本身应该按照等级制、官僚制的原则进行组织。与其在企业和其他机构中的运用,在公共部门中贯彻得更彻底,更持久。(2)认为存在一个最佳的工作方式,并且在综合性工作手册中规定工作程序以供行政人员遵守。并认为严格遵守这些科学管理原则,可以提供使组织正常运作的最佳方法。(3)通过官僚制组织

提供服务,政府一旦介入到某一政策领域,它就可以通过官僚制组织结构成为商品和服务的直接提供者。(4)行政人员普遍信奉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即行政仅仅是执行命令的工具,而任何政策或策略则属于政治领导人制定的,其理由在于这样可以确保责任。(5)认为激励个体公务员的力量是公共利益,因为服务公众是大公无私的。(6)公共服务是一种特殊的活动形式,因此它需要一支中立的、无个性的、终身任职的、且能为任何政治领导提供同样服务的职业官僚队伍。(7)、从字面上讲公共服务领域的任务确实是行政性的,也就是执行他人提供的指令而无需为结果承担个人责任。 问题二、传统公共行政的基本理论在哪些方面遭受挑战? 1官僚制确实“业绩彪炳”,但它并非在所有的场合都运作良好,僵死的等级的官僚制已经产生某些消极的后果。 2寻找一种最佳的工作方式以及让所有公务员都遵循是非常困难的,且容易造成组织运行的僵化,而在私营部门首创的弹性管理制度正在被政府部门采用。 3官僚制组织并不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唯一形式,政府可以通过补助金,管制或合同形式间接地进行工作,而不是单纯地作为直接提供者。 4事实上,政治与行政问题长期交织在一起,但这种现象对管理结构的影响直到最近才暴露出来,而一旦官僚制的运作与社会相分离,公众就要求制定更有效的责任机制。

《反脆弱》读书笔记

《反脆弱》读书笔记是如何炼成的 一、如果书看不懂?读书笔记PPT的框架怎么搞?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本书有清晰的逻辑链条,而《反脆弱》一书作者塔勒布为了说明何为反脆弱,使用了各种各样的例子来描述它,还时不时以它为理论依据来对某些“脆弱性”的事物做一番评价。本书的这一特点使我在阅读理解时产生了很大的障碍。不过,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障碍我才能够沉下心来好好地去思考“反脆弱”这个概念。 主编曾说:这本书很难读,但读懂的人,都说这是一本极好的书。 大家有遇到过类似的场景么?看不懂,不知道书怎么读? 我是这样做的,在通读一遍了解了书本的核心思想“反脆弱”后,为了解决因作者的思路有些混乱而让自己理解困难的问题,我给自己列了几个问题,从解决这几个问题的角度来阅读这本书。 这几个问题是: ●什么是反脆弱?(What) ●为什么要反脆弱?(Why) ●如何反脆弱?(How) 这三个问题,其实也是作者主要想解决的三个问题,只是作者是将自己的答案穿插在整本书里,而我的任务只是将这些答案整合起来而已。 也因此,这三个问题也最终就成了我的PPT框架。这个框架,我觉得也适用很多概念、观点性书籍。

关于逻辑框架,我还推荐金字塔原理中的SCQA结构 好的,给大家说完我的笔记框架设计,让我们进入页面设计吧! 二、页面设计,细节真的很重要! 页面一原稿

大家说说看本页有什么问题? 让我们先来看看最后的修改稿: 修改稿 这个页面我做了四处修改: 1.配色复杂——去除红色 原稿中,整个PPT只有这个页面使用了大量的红色用于强调和对比,非常刺眼。而灰色不仅令整个页面更加和谐,而且凸显了三类脆弱性思维。 2.排版 这个页面的文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脆弱性思维、对脆弱性思维的解释、脆弱性思维实例。但是在初稿的排版中,这三个层次没有被很好的表示出来。经过巴爷指点,我使用圆角矩形,圆形虚线将文案划分了区域,使文案有了层次感。 3.对齐

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考研张成福《公共管理学》(修订版)笔记

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专业考研备考资料-育明考研 一、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专业考研招生情况(育明斯太朗考研) (2) 二、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近五年复试分数线(育明斯太朗考研) (2) 三、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专业近五年硕士研究生招录情况统计表(育明斯太朗考研) (3) 四、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专业考研参考书(育明斯太朗考研) (4) 五、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专业考研资料一本通(目录) (4) 六、615公共管理理论考试大纲 (6) 七、819公共管理专业综合考试大纲 (10) 八、参考书笔记(获取更多参考书笔记欢迎咨询杜老师) (12) 七.公共管理与私人部门的管理之间的联系:(育明教育注:重点) (12)

一、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专业考研招生情况(育明斯太朗考研) 北邮作为特色工科类院校,信息科技一直是其强项,与清北交科等一线名校相比都毫不逊色,相对来讲其他学科排名一般,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北邮学科发展政策进行了调整,对人文社科类专业越来越重视,从这几年的财政投入就可以看出。而且北邮在电信、网络、通讯等领域多年积累了丰富,毕业生认可度高,经育明教育统计,北邮公管的就业以国企、事业单位居多,尤其三大运营商每年都有大批岗位。综合以上因素,北邮公管的竞争难度属中等,但性价比高,对于外地希望进京读研或者以国企为就业意向的同学来说,是理想的选择。 二、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近五年复试分数线(育明斯太朗考研) 复试内容和计分标准 1、复试内容

复试内容包括综合素质考核、思想政治素质考核、心理测试、笔试、面试、外语综合能力测试等内容。 2、计分标准 复试成绩满分为100分,含外语综合能力(10%)、专业笔试(40%)、专业面试(50%) 总成绩=初试总成绩÷5×70%+复试成绩×30% 复试形式 1、专业笔试科目:公共管理学 参考书:徐双敏,《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第一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冯静,《公共政策学》第一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专业面试 组织形式:硕士点负责人组织本专业所有硕士生导师参加。 面试地点:公共管理专业面试 思想政治考核、资格审核 面试内容: (1)专业面试:外语综合能力、专业基础知识及前沿知识、科研能力、应变反应能力。 (2)思想政治考核、资格审核。 三、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专业近五年硕士研究生招录情况统计表(育明斯太朗考研) (北京邮电大学考研咨询育明·斯泰朗考研杜老师扣扣:八九三二四一二二六) 育明教育解析:从表中可以看出,北邮近几年的招考人数虽有些调整,但目前已经趋于稳定,14人左右。每年的报录比基本在1:10左右浮动,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招考模式。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克服浮躁,稳扎稳打的走完五轮,坚持到底,考取北邮公管是稳定可预期的。

《公共管理导论》读后感

读公共管理导论有感 在我们09行九班级的浓厚专业气氛熏陶之下,我选择了阅读欧文.休斯的《公共管理导论》。通过联想记忆法,我终于读完了这本以为是晦涩难懂的教材著作,并且意外地发现了不少的共鸣,也不得不感慨《公共管理导论》这本书对我思想上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查找并大概地梳理了一下框架。《公共管理导论》可以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传统公共行政与新公共管理的竞争性理论,第二部分主要探讨政府角色的变化,第三部分则更详尽地阐述了新公共管理的特色,第四部分论述的是公共政策与政策分析。 根据时代的要求,公共行政随之发生变革,其中,我最大的感悟就是:创新是公共管理发展的灵魂,正如新公共管理必将替代旧的传统模式的管理的进程一样,只有在不同时期下不断地随之变换视角,才能一步一步地到达更加理想的状态。 通读这本书之后不难发现,它为我们辨明了很多关于行政管理专业方面的概念、原则、理论以及列举了很多经典的案例,足以让我们系统地回顾一遍基础的专业理论和知识。例如,看似基本但是又很重要的关于行政与管理概念的区分;例如我们专业耳熟能详,经典之范的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人、代理人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等;例如通过富尔顿报告、诺斯科特-杜威廉报告反映“责任管理”等。 刚好这个学期我们开设了公共政策这门课程,所以通过联系,发现这本书的第四部分论述的巴顿和萨维吉提出的包含六个步骤的政策过程模式,我更偏重于“监控政策结果”,在我看来,这里的监控不仅仅在于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监控,还有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责任机制,强化并且健全政府权力机关的监督职能,使得政策的结果得以良好的实施和反馈。

公共管理导论

公共管理导论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公共管理导论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管理者的转化能力表现为善于运用以下技巧(D) A.思考 B.实践 C.推广 D.创新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制的对象主要是(B) A.公民 B.市场中活动的企业 C.民间组织 D.利益集团 3、明确提出“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的学者是:(D) A.马克斯·韦伯 B.冯史坦因 C.赫伯特·西蒙 D.伍德罗·威尔逊 4、被喻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之外的“第三只手”的是(B) A. 公民 B. 公民社会 C. 企业 D. 市场 5、提出“管理就是决策”这一观点的学者是(C) A.马克斯·韦伯 B.冯史坦因

C.赫伯特·西蒙 D.伍德罗·威尔逊 6、公共政策分析的基础和起点是(B) A.公共政策制定 B.公共政策问题 C.公共政策执行 D.公共政策评估 (二)多项选择题 1.与传统公共行政相比较,公共管理的特质表现在:(ABCD)A.管理主体的广泛性 B.将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应用于公共部门 C.注重管理外部环境 D.注重管理价值的实现和责任 2.明茨伯格认为,管理者的综合角色包括() A.活动角色 B.人际关系角色 C.信息角色 D.决策角色 3.制约公共企业效率发挥的因素主要有:() A.产权关系明确 B.预算软约束 C.预期目标多元化 D.资产安全与效率之间的矛盾

4、现代社会中的不可治理性主要产生于:() A. 利益和信念的过度分散性 B. 政府权威的削弱 C. 政府管理运行资金不足 D. 政府能力与解决所面临问题难度的差距 5、绩效管理是一种面向结果的管理,它强调政府追求的目标应包括:()A.效率 B.公平 C.公正 D.民主 6、公共政策在公共管理中的功能包括(ABCD) A.行为导引功能 B.利益协调功能 C.利益分配功能 D.调控功能 7、公共管理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在于它的:() A.公共性 B.管理本质的服务性 C.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共治性 D.权力运行的单向度性 8、治理与统治的之间的差别表现在:(BCD) A. 权威的来源不同 B. 权威的行使主体不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