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管理导论重点笔记

公共管理导论重点笔记

公共管理导论重点笔记
公共管理导论重点笔记

公共管理导论重点笔记

第一章绪论

1、公共管理

就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依法行使公共权力,有效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保障和增进公共利益的公共事务管理活动。公共管理学是研究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及规律的科学,是关于促进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更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增进和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知识体系。

2、公共行政

新公共行政理论主张在批判主流行政学的效率经济观的基础上提出价值考量,主张社会正义和社会公平,主张改革的,入世的,与实际过程相关的公共行政学,主张构建新型的政府组织形态,提出民主行政的理念。

3、公共性

公共管理主体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价值观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对象及目标的公共性

4、服务性

服务是一种理念,一种精神,一种目标,一种原则,一种行为模式,也是一种制度体系。

从根本上说,公共管理的服务性来自这样一种理念: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的公共权力作为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于公众直接或间接的授权,他是公共权力的一种特殊转化形式。

5、公共管理的内涵和特征

内涵:①公共管理的主体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

②公共管理的客体是公共事务

③公共管理的手段是依法行使公共权力

④公共管理的目的是保障和增进公共利益

特征:①公共管理在不改变公用部门公共性的前提下将私营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到公共部门管理上

②公共管理注重运用市场机制并不是将公共服务完全市场化

③公共管理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以强调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

核心

④公共管理不同于政府管理,他是与私营部门,非营利性部门和个人相互合作的

一种模式

⑤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

6、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

①管理目标不同: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

②管理权威不同:政治权威和经济权威

③管理理性不同:多元理性和经济理性

④权力制约不同:制衡性和自主性

⑤调控机制不同: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

7、公共管理的公共性

①公共管理主体的公共性:国家政府,公共组织共同构成的公共管理的主体

②公共管理价值观的公共性:体现平等,公平,正义,民主

③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公共权力的公共性所决定

④公共管理对象及目标的公共性:国家,政府和社会的公共事务

8、公共管理的服务性原则

①回应性公共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必须对公民的要求作出及时的和负责任的反应,不

得无故拖延或没有下文,必要的时候应当定期主动的向公民征询意见,解释政策和回答问题。

②公正透明公共部门的透明程度直接关系到公共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关系到公民

参与的广泛性与有效性,关系到公民对公共管理者的有效监督。

③高效便民要求在单位时间内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来获得尽可能好的社会效果,要求所

获得的绩效符合社会公众的多样化的需求,给社会带来有益的影响和更多的福利。

④责任在公民提出直接的诉求时积极的有所作为,没有直接提出诉求的时候,也要主

动有所作为,创造性的履行对公民承担的各种责任。

⑤以人为本不再是管制文化而是一切从公众出发追求顾客满意的公共服务文化。

9、公共行政学的局限性

①理论框架的局限:由政治性和管理学构成,应该将政策分析,社会学,尤其是经济学

纳入其中。

②管理主体局限:仅仅限于政府,应在政府之外建立非政府公共组织

③管理对象和目标局限:仅仅包括了政府本身和政府管辖范围的公共事务,忽视了对外

部公共事务的作用力和在传统上不属于公共管理对象的公共事务

④管理理念和手段局限:在主体上排斥非政府的参与,在管理任务上将规则制定,监督

与直接管理混为一谈,在管理手段上排斥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手段和竞争机制。

10、公用行政学的发展阶段

①构建阶段

②行为主义阶段

③公共政策阶段

④新公共行政阶段

11、公共管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①西方国家政府面临的财政危机,治理危机和信任危机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的推动作用和全球化趋势的促进作用

③社会民主化浪潮

12、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及方法

一种是来自公共政策学院的“政策途径”简称P途径,一种是来自商学院并受传统公共行政学影响的“商业途径”简称B途径。20实际七八十年代,两者逐渐的融合形成公共管理的新范式。

研究方法:历史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系统分析法案例分析法

北京师范大学行政管理考研课件-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讲义

北京师范大学行政管理考研课件-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 讲义 第四章政府的角色 问题一公共部门的重要性,存在的必要性。 马斯格雷夫妇认为,政府的普遍性或许反映出政治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这种意识形态不同于消费者选择和实行分权的决策等前提,并且“市场机制自身并不足以实现所有的经济职能”,离开了政府的市场将无法正常运转,原因如下: 1、必须不存在任何自由准入(市场)障碍,且消费者和生产者都必须具备充分的市场知识,这就需要有政府管制和其他标准来保证这些条件的实现 2、当竞争由于高额成本而变得无效时,政府干预也是必要的 3、一般来说,若无政府为其提供法律框架,进行保护和强化,市场运行所需要的合同性的安排和交易行为将无法进行。 4、会产生“外部性”问题并导致“市场失灵,”这需要通过公共部门制定解决方案 5、社会价值观要求政府对市场体系产生的收入和财富以及通过继承获得的转移性财产权进行的分配进行调节 6、市场体系并不足以保证高就业率,物价稳定以及社会所希望的经济增长率,这就需要通过公共政策来确保这些目标的实现

7、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在评估未来消费的贴现率方面有不同的观点。以上观点为政府干预提供了某些理论依据,总之市场无疑是强有力的,并能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为众多商品和服务提供一套配置与分配体制。但要记住市场不是万能的,有时需要政府的干预。问题二私人管理与公共管理,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差别。 赞成公共部门应具有专门的管理形式的理由在于: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之间、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之间具有巨大的区别。①公共部门的决策可以是强制性的,如公民可以被强迫缴纳税款,而私营部门不具有这一特征。并非所有的公共活动都具有强制性,而是那些需要比私营部门更谨慎执行的公共活动才具有强制性。私营企业在主观上具有更大的自由度,他们可以对不同的消费者提出不同的要价,他们可以忽视正常程序的存在。②公共部门具有不同于私营部门的责任制形式。从理论上说,公司管理部门要对股东负责,而公务员要对政治领导人、国会、公众以及司法系统的不同部门负责。③公共服务管理者必须解决在很大程度上由政治领导人设定的外部议程。这一点就不同于以盈利为各级人员共同动机的组织。对公共服务的管理者,一方面必须执行政治议程,另一方面偶尔地反映冷淡,甚至采取不友好的行政行为,这样会引起官僚机构与政治官员之间的冲突。这并不是说按照政治议程办事就比按照盈利办事缺少合理性,而是说政治议程使得公共部门的管理不同于私营部门。这些由政治官员强加的大部分议程缩减了管理者的活动范围。④公共部门在测量产出或生产效率方面存在着固有的困难。公共部门缺乏类似于私营部门中利润这样的

公共管理导论

公共管理导论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管理者的转化能力表现为善于运用以下技巧(D) A.思考 B.实践 C.推广 D.创新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制的对象主要是(B) A.公民 B.市场中活动的企业 C.民间组织 D.利益集团 3、明确提出“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的学者是:(D) A.马克斯·韦伯 B.冯?史坦因 C.赫伯特·西蒙 D.伍德罗·威尔逊 4、被喻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之外的“第三只手”的是(B) A. 公民 B. 公民社会 C. 企业 D. 市场 5、提出“管理就是决策”这一观点的学者是(C) A.马克斯·韦伯 B.冯?史坦因 C.赫伯特·西蒙 D.伍德罗·威尔逊 6、公共政策分析的基础和起点是(B) A.公共政策制定 B.公共政策问题 C.公共政策执行 D.公共政策评估 (二)多项选择题 1.与传统公共行政相比较,公共管理的特质表现在:(ABCD) A.管理主体的广泛性 B.将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应用于公共部门 C.注重管理外部环境 D.注重管理价值的实现和责任 2.明茨伯格认为,管理者的综合角色包括(B.C.D) A.活动角色 B.人际关系角色 C.信息角色 D.决策角色 3.制约公共企业效率发挥的因素主要有:(A.B.C.D) A.产权关系明确 B.预算软约束 C.预期目标多元化 D.资产安全与效率之间的矛盾

4、现代社会中的不可治理性主要产生于:(A.D) A. 利益和信念的过度分散性 B. 政府权威的削弱 C. 政府管理运行资金不足 D. 政府能力与解决所面临问题难度的差距 5、绩效管理是一种面向结果的管理,它强调政府追求的目标应包括:() A.效率 B.公平 C.公正 D.民主 6、公共政策在公共管理中的功能包括(ABCD) A.行为导引功能 B.利益协调功能 C.利益分配功能 D.调控功能 7、公共管理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在于它的:() A.公共性 B.管理本质的服务性 C.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共治性 D.权力运行的单向度性 8、治理与统治的之间的差别表现在:(BCD) A. 权威的来源不同 B. 权威的行使主体不同 C. 管理过程中权力运行的向度不一样 D. 管理的范围不同 9、政府对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所制定的公共政策包括有(ABCD) A.财政政策 B.货币政策 C.金融政策 D.产业政策 二、简答题 1.制约发展中国家第三部门发展的特殊原因主要有哪些? (1)社会经济的欠发展导致第三部门在资金获取方面面临更大的困境。(2)发展中国家社会分化程度低,中间阶层发展不足,而中间阶层是第三部门发展的社会基础。(3)由于缺乏自由结社的传统,发展中国家的公民结社的意识不强,第三部门的发展缺乏公民文化的支持。(4)许多发展中国家政治民主化程度不高,政府对社会实行强制统治,第三部门独立发展和活动的空间有限。(5)发展中国家普遍法制化水平低,公民的基本权利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政府的权力不能得到有效地约束,第三部门发展和功能发挥得不到法律的支持、规引。(6)有些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水平和通讯发展水平比较低,制约了第三部门的发展和功能的发挥。 2.绩效管理为什么是政府再造的有效工具? 1.绩效管理为政府再造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2.绩效管理有助于改善和提高公共管理水平 3.绩效管理有助于重塑政府形象,增强公民对政府的信任

《行政管理学》主要参考书目

基础参考书目: 1. 张国庆主编:《公共行政学》(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 夏书章主编:《行政管理学》,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娄成武主编:《行政管理学》,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 郭济主编:《中国公共行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 竺乾威主编:《公共行政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 张成福等主编:《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陈振明主编:《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 [美]戴维·H·罗森布鲁姆/罗伯特·S·克拉夫丘克:《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9. [美]理查德德·J·斯蒂尔曼二世:《公共行政学:概念与案例》,竺乾威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美]R. J. 斯蒂尔曼:《公共行政学》,李方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11.[日]西尾胜:《行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 [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张成福王学栋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文献综述/读书笔记书目: 1.[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著,毛寿龙译.《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2.[美]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学》,(项龙),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3.[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重大的抉择》,(王奔洲等),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4.[日]西尾胜:《行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德]哈贝马斯著:《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6.[美]詹姆斯·W·费斯勒:《行政过程的政治:公共行政学新论》,(陈振明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周敦仁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8.[美] 戴维·奥斯本、彼得·普拉斯特里克:《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谭功荣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美] 戴维·奥斯本、彼得·普拉斯特里克:《政府改革手册:战略与工具》,(谭功荣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美]丹尼尔·耶金、约瑟夫·斯坦尼斯罗:《制高点—重建现代世界的政府与市场之争》,(段宏等),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年版。 11.[美]劳伦斯·巴顿:《组织危机管理》,(符彩霞),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 13.[美]格罗弗·斯塔林:《公共部门管理》,(陈宪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14.[美]查尔斯·汉普登、特纳等:《国家竞争力》,(徐联恩),海口:海南出版社,

公共管理导论重点笔记

公共管理导论重点笔记 第一章绪论 1、公共管理 就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依法行使公共权力,有效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保障和增进公共利益的公共事务管理活动。公共管理学是研究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及规律的科学,是关于促进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更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增进和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知识体系。 2、公共行政 新公共行政理论主张在批判主流行政学的效率经济观的基础上提出价值考量,主张社会正义和社会公平,主张改革的,入世的,与实际过程相关的公共行政学,主张构建新型的政府组织形态,提出民主行政的理念。 3、公共性 公共管理主体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价值观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对象及目标的公共性 4、服务性 服务是一种理念,一种精神,一种目标,一种原则,一种行为模式,也是一种制度体系。 从根本上说,公共管理的服务性来自这样一种理念: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的公共权力作为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于公众直接或间接的授权,他是公共权力的一种特殊转化形式。 5、公共管理的内涵和特征 内涵:①公共管理的主体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 ②公共管理的客体是公共事务 ③公共管理的手段是依法行使公共权力 ④公共管理的目的是保障和增进公共利益 特征:①公共管理在不改变公用部门公共性的前提下将私营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到公共部门管理上 ②公共管理注重运用市场机制并不是将公共服务完全市场化

③公共管理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以强调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 核心 ④公共管理不同于政府管理,他是与私营部门,非营利性部门和个人相互合作的 一种模式 ⑤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 6、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 ①管理目标不同: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 ②管理权威不同:政治权威和经济权威 ③管理理性不同:多元理性和经济理性 ④权力制约不同:制衡性和自主性 ⑤调控机制不同: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 7、公共管理的公共性 ①公共管理主体的公共性:国家政府,公共组织共同构成的公共管理的主体 ②公共管理价值观的公共性:体现平等,公平,正义,民主 ③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公共权力的公共性所决定 ④公共管理对象及目标的公共性:国家,政府和社会的公共事务 8、公共管理的服务性原则 ①回应性公共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必须对公民的要求作出及时的和负责任的反应,不 得无故拖延或没有下文,必要的时候应当定期主动的向公民征询意见,解释政策和回答问题。 ②公正透明公共部门的透明程度直接关系到公共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关系到公民 参与的广泛性与有效性,关系到公民对公共管理者的有效监督。 ③高效便民要求在单位时间内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来获得尽可能好的社会效果,要求所 获得的绩效符合社会公众的多样化的需求,给社会带来有益的影响和更多的福利。 ④责任在公民提出直接的诉求时积极的有所作为,没有直接提出诉求的时候,也要主 动有所作为,创造性的履行对公民承担的各种责任。 ⑤以人为本不再是管制文化而是一切从公众出发追求顾客满意的公共服务文化。 9、公共行政学的局限性 ①理论框架的局限:由政治性和管理学构成,应该将政策分析,社会学,尤其是经济学 纳入其中。

2012年南大社保考研 陈振明 公共管理学笔记 导论 公共管理学的视野

《公共管理学》读书笔记 书名:公共管理学 作者:陈振明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这次读书笔记的内容是关于公共管理学的,说起来不是为了考试或者做研究的,一般人是不会看的,这也是 实话实说。管理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作为管理学在公共部门中的应用,其性质也应该是一样。但这个 “艺术”究竟是不是如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丰富多采,那就真 要打上一个问号了。 这本书拿在手上是相当厚的,随意一翻,就会发现这本 书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古 今中外可以说都有,尤其是不厌其烦的对公共管理学理论渊 源和一些工具、方法的论文 综述,实在让一些不好学之人彻底放弃。 某曾经看过公共管理学大师欧文·E·休斯的《公共管理导论》,外国人写书在很大程 度上文风较为随意,意在让所有普通大众(而不是仅限于研究者)都乐意去看,事例生 动多样,阐述观点通俗易懂。相反国内研究人员的著作较多晦涩难懂,文风“严谨”, 让人难以下咽。这点在很多领域的学科著作中都得到了“广泛”的体现。同样一本研究 著作,难道是国外学者书中内容少,学术价值低,而国内学者的书更有学术价值?答案 自不必明言。

在豆瓣上看到对本书的评论确实让某也有相同的共鸣。以上谈到了文风问题,同时,更为现实一点,从这本书作为考研的专业课本来看,无疑是本书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从深度、广度来看也是其他同类书少有的。但某还是认为阅读这本书,与阅读其他科研著作有很大不同。 本书涉及内容太多,每节甚至每个问题涉及的小点一般都有6、7条之多,想要全部一一死记硬背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应该的。其中一些概念定义多多,让人难以取舍,一些内容模模糊糊,似是而非,甚至编者自己也没有给出答案,让人无法把握。 虽然某之读书亦是乏善可陈,也不知真题考察之所在。但是无疑要分清主次,同时对于一些问题,要在理解本书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然后形成自己的一套回答方式。风清扬教导令狐冲无招胜有招,读这书便也是如此,在意不在形。只有自己事先有过思考和总结,知晓这些问题的关键才行,不然走上考场,书中知识无法转化为答题要点,岂不哀哉!即使勉强过关,复试面试教授一问,东扯西扯,往往数词可答,却回答啰嗦异常,如何能给导师好印象。 同样,类似于《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一书,以下是这本书的读书笔记。其中某认为次要的内容标注了了解,并提出了一些问题。当然只做参考,切莫迷信。楷体内容为解释说明之语。 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 一、公共管理及其相关概念 (一)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与公共管理(public management)1、“行政”与“管理”的区别 (1)从词源上看,“行政”是“为……服务”,“管理”是“控制或获得结构”。(Owen) (2)“行政”指遵从指示和服务;“管理”指获得结果以及为获得结果所负的个人责任。 2、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概念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

1.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同一性与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就是指矛盾双方互相联系的性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就就是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就是指矛盾双方存在着由此达彼的桥梁。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形:一就是矛盾双方相互渗透,就就是矛盾双方中都包含着对方的因素。二就是矛盾双方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就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矛盾的斗争性既包括矛盾双方的激烈冲突,也包括矛盾双方的区别与差异。正确理解矛盾的斗争性,第一,不要把哲学上讲的“斗争”仅仅归结为社会领域的斗争,甚至只瞧成敌我之间的对抗与冲突。第二,有矛盾就有斗争。第三,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有一个从差异、对立到矛盾解决的过程。差异就就是矛盾,就包含着斗争。同一性就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就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对立双方既同一又斗争,使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引起事物的变化与发展。只讲斗争性不讲同一性,只讲同一性不讲斗争性,都不符合事物矛盾的本性。我们必须善于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做好矛盾转化工作。 2、、1谈谈您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的理解。 答: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就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其后人不断丰富与发展的理论体系; 从阶级属性讲,就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与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从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讲,就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就是关于自然、社会与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就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与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也称基本原理)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2、2谈谈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的理解。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基本原理同中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就是在实践中学习与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

《公共管理导论》第一章读后感

《公共管理导论》第一章读书心得 首先,我想先谈一下我对这本书整体的看法。 第一次看《公共管理导论》是在大二的时候,当时对公共管理理解尚浅,看过这本书之后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哦,原来我的专业是要来做这个的,把我们的政府变得更有效率。当然,当时我也认为欧文·E·休斯的观点是很有启发性的,虽然有些不适用于中国,但整体来讲,是可以为我们的政府带来新的活力的。但是,在大三的时候,我读了奥斯本与盖布勒的《改革政府》,随后我对“以企业家精神改造政府”产生的怀疑,不仅对是其观点的中国适用性问题,也是对其观点本身。现在,再读《公共管理导论》,对其观点就又有了新的思考与认识。 上周上课的时候,我评价欧文·E·休斯对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评价是有失公正的,其实这不能完全表达我的意思,但一时没有找到更好的表达方式,课后我想到了一种更为贴切的说法:欧文·E·休斯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并不像是一个严谨客观的学者,而更像是一个推销员,整本书的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就是,我的方法比你好,我的毛病比你少。 这本书的逻辑在我看来是相对比较简单的,总结起来就是,新的时代带来的新的变革;旧的行政理论产生了许多问题;尽管存在一些缺陷,但新公共管理理论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毕竟完美范式是不存在的。如果单纯的跟着作者的思路思考,很容易就会对其理论产生认同,而忽视其自身存在的缺陷,不得不说,这本书还是很有诱导性或者说是很有“说服力”的,至少对于第一次读这本书时候的我来说是这样的。 简单的逻辑依旧存在问题。首先,我们承认,新的时代确实带来了的新的变革,我们的政府也需要应对时代做出改变。但是,这些问题的产生是因为传统的理论过时了吗?是理论本身的问题吗?无论是一种理论还是欧文·E·休斯所说的一种范式,归根到底都是工具而已,那么究竟是工具的问题还是工具使用的问题呢?这显然是需要我们质疑的地方。其次,就是新公共管理真的可以解决作者提出的那些问题吗?如果可以,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会不会产生新的、更为严重的问题?最后,我认为,这本书自身的逻辑也是存在问题的。比如,承认公私部门的异质性却又强调管理的一般性;赋予公务员公共精神却又以理性自利的“经济人”假设为理论基础;主张政府掌舵却又极力推崇市场机制的作用;尊重公民主权却又倡导顾客导向等。① 其次,就第一章本身而言,也有许多观点我并不赞同。 作者将新公共管理视为一种新的典范,这一点我并不赞同。诚然,近年来,许多国家的政府开始进行公共管理改革,越来越多的考虑市场的元素,但其始终 ①王丽莉.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内在矛盾[J]. 南京社会科学,2004,11:42-46.

《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 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着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着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着作是《资本论》 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 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着特征是实践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3、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17、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18、对同一张事物的不同看法都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 19、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这说明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象 20、“思想实验”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2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2、“寒路神麦正当时”说明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2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24、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25、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26、柏格森所说的运动变化不是指任何具体的事物的运动变化,而只是纯粹的“动作”,是没有物质承担者的运动

北师 北邮行管考研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重点总结

绪论 一个民主的、负责任的、有能力的、高效率的、透明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无论是对经济发展还是对社会可持续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体制,需要了解和借鉴发达国家在这些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作者系统论述了“管理主义”和新公共管理的特点,在将新旧模式认真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新公共管理的基本特征是:政府应该适应经济发展需求和市场机制;政府改革不仅要从规模、范围等方面进行改革,更重要的是从体制或运行机制等方面对政府进行深层次的改革。逐步合理缩小政府的规模,减少政府的活动范围,从传统的政治与行政分离到两者的有机结合。要根据市场的特点,一方面,在公共部门的管理中积极引进私营部门中较为成功的管理理论、方法、技术和经验;另一方面,积极推进民营化过程,让民营企业更多地参与公共事务和公共服务的管理。同时,在明确区分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不同责任的基础上,加强政府的应有责任。 第一章改革的时代 问题一、传统公共行政的一些基本原理。 (1)使用官僚制,政府本身应该按照等级制、官僚制的原则进行组织。与其在企业和其他机构中的运用,在公共部门中贯彻得更彻底,更持久。(2)认为存在一个最佳的工作方式,并且在综合性工作手册中规定工作程序以供行政人员遵守。并认为严格遵守这些科学管理原则,可以提供使组织正常运作的最佳方法。(3)通过官僚制组织

提供服务,政府一旦介入到某一政策领域,它就可以通过官僚制组织结构成为商品和服务的直接提供者。(4)行政人员普遍信奉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即行政仅仅是执行命令的工具,而任何政策或策略则属于政治领导人制定的,其理由在于这样可以确保责任。(5)认为激励个体公务员的力量是公共利益,因为服务公众是大公无私的。(6)公共服务是一种特殊的活动形式,因此它需要一支中立的、无个性的、终身任职的、且能为任何政治领导提供同样服务的职业官僚队伍。(7)、从字面上讲公共服务领域的任务确实是行政性的,也就是执行他人提供的指令而无需为结果承担个人责任。 问题二、传统公共行政的基本理论在哪些方面遭受挑战? 1官僚制确实“业绩彪炳”,但它并非在所有的场合都运作良好,僵死的等级的官僚制已经产生某些消极的后果。 2寻找一种最佳的工作方式以及让所有公务员都遵循是非常困难的,且容易造成组织运行的僵化,而在私营部门首创的弹性管理制度正在被政府部门采用。 3官僚制组织并不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唯一形式,政府可以通过补助金,管制或合同形式间接地进行工作,而不是单纯地作为直接提供者。 4事实上,政治与行政问题长期交织在一起,但这种现象对管理结构的影响直到最近才暴露出来,而一旦官僚制的运作与社会相分离,公众就要求制定更有效的责任机制。

《反脆弱》读书笔记

《反脆弱》读书笔记是如何炼成的 一、如果书看不懂?读书笔记PPT的框架怎么搞?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本书有清晰的逻辑链条,而《反脆弱》一书作者塔勒布为了说明何为反脆弱,使用了各种各样的例子来描述它,还时不时以它为理论依据来对某些“脆弱性”的事物做一番评价。本书的这一特点使我在阅读理解时产生了很大的障碍。不过,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障碍我才能够沉下心来好好地去思考“反脆弱”这个概念。 主编曾说:这本书很难读,但读懂的人,都说这是一本极好的书。 大家有遇到过类似的场景么?看不懂,不知道书怎么读? 我是这样做的,在通读一遍了解了书本的核心思想“反脆弱”后,为了解决因作者的思路有些混乱而让自己理解困难的问题,我给自己列了几个问题,从解决这几个问题的角度来阅读这本书。 这几个问题是: ●什么是反脆弱?(What) ●为什么要反脆弱?(Why) ●如何反脆弱?(How) 这三个问题,其实也是作者主要想解决的三个问题,只是作者是将自己的答案穿插在整本书里,而我的任务只是将这些答案整合起来而已。 也因此,这三个问题也最终就成了我的PPT框架。这个框架,我觉得也适用很多概念、观点性书籍。

关于逻辑框架,我还推荐金字塔原理中的SCQA结构 好的,给大家说完我的笔记框架设计,让我们进入页面设计吧! 二、页面设计,细节真的很重要! 页面一原稿

大家说说看本页有什么问题? 让我们先来看看最后的修改稿: 修改稿 这个页面我做了四处修改: 1.配色复杂——去除红色 原稿中,整个PPT只有这个页面使用了大量的红色用于强调和对比,非常刺眼。而灰色不仅令整个页面更加和谐,而且凸显了三类脆弱性思维。 2.排版 这个页面的文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脆弱性思维、对脆弱性思维的解释、脆弱性思维实例。但是在初稿的排版中,这三个层次没有被很好的表示出来。经过巴爷指点,我使用圆角矩形,圆形虚线将文案划分了区域,使文案有了层次感。 3.对齐

马原期末测验考试重点内容

马原期末考试重点内容 黄宇晗 一、考试题型 1.单选20分 2.多选20分 3.简答题4题×6分 4.辨析题4题×6分(判断正误2分,理由4分) 5.材料分析题12分 二、考试范围 1.绪论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不考 2.§1.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不考,其中第三点(P53)考一道多选题,详见重点问题(一) 3.§2.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考 4.§4.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不考 5.第七章考§7.1的两个问题(下方重点) 三、重点问题 (一)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增强哪些能力?(P53五点,多选题) 1 / 10

战略思维能力、历史唯物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P22) 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其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其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三)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概念(P2、P3)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1总+4分,P10-15) 1.总: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分: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鲜明的政治立场;③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④崇高的社会理想。 (五)物质和意识的关系(P28-31) 1.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2 / 10

《公共管理导论》读后感

读公共管理导论有感 在我们09行九班级的浓厚专业气氛熏陶之下,我选择了阅读欧文.休斯的《公共管理导论》。通过联想记忆法,我终于读完了这本以为是晦涩难懂的教材著作,并且意外地发现了不少的共鸣,也不得不感慨《公共管理导论》这本书对我思想上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查找并大概地梳理了一下框架。《公共管理导论》可以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传统公共行政与新公共管理的竞争性理论,第二部分主要探讨政府角色的变化,第三部分则更详尽地阐述了新公共管理的特色,第四部分论述的是公共政策与政策分析。 根据时代的要求,公共行政随之发生变革,其中,我最大的感悟就是:创新是公共管理发展的灵魂,正如新公共管理必将替代旧的传统模式的管理的进程一样,只有在不同时期下不断地随之变换视角,才能一步一步地到达更加理想的状态。 通读这本书之后不难发现,它为我们辨明了很多关于行政管理专业方面的概念、原则、理论以及列举了很多经典的案例,足以让我们系统地回顾一遍基础的专业理论和知识。例如,看似基本但是又很重要的关于行政与管理概念的区分;例如我们专业耳熟能详,经典之范的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人、代理人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等;例如通过富尔顿报告、诺斯科特-杜威廉报告反映“责任管理”等。 刚好这个学期我们开设了公共政策这门课程,所以通过联系,发现这本书的第四部分论述的巴顿和萨维吉提出的包含六个步骤的政策过程模式,我更偏重于“监控政策结果”,在我看来,这里的监控不仅仅在于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监控,还有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责任机制,强化并且健全政府权力机关的监督职能,使得政策的结果得以良好的实施和反馈。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

《马原》复习资料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理论来源、经典著作、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答: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承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经典著作:两人《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新莱茵报》 马《资本论》《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 恩《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整理出版《资本论》二三卷 鲜明特征: (1)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应。(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 (2)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按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它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政治立场(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 (1)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2)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3)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各派别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唯物主义VS唯心主义;可知论VS不可知论;唯物史观VS唯心史观;辩证法VS形而上学) 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公共管理导论

公共管理导论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公共管理导论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管理者的转化能力表现为善于运用以下技巧(D) A.思考 B.实践 C.推广 D.创新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制的对象主要是(B) A.公民 B.市场中活动的企业 C.民间组织 D.利益集团 3、明确提出“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的学者是:(D) A.马克斯·韦伯 B.冯史坦因 C.赫伯特·西蒙 D.伍德罗·威尔逊 4、被喻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之外的“第三只手”的是(B) A. 公民 B. 公民社会 C. 企业 D. 市场 5、提出“管理就是决策”这一观点的学者是(C) A.马克斯·韦伯 B.冯史坦因

C.赫伯特·西蒙 D.伍德罗·威尔逊 6、公共政策分析的基础和起点是(B) A.公共政策制定 B.公共政策问题 C.公共政策执行 D.公共政策评估 (二)多项选择题 1.与传统公共行政相比较,公共管理的特质表现在:(ABCD)A.管理主体的广泛性 B.将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应用于公共部门 C.注重管理外部环境 D.注重管理价值的实现和责任 2.明茨伯格认为,管理者的综合角色包括() A.活动角色 B.人际关系角色 C.信息角色 D.决策角色 3.制约公共企业效率发挥的因素主要有:() A.产权关系明确 B.预算软约束 C.预期目标多元化 D.资产安全与效率之间的矛盾

4、现代社会中的不可治理性主要产生于:() A. 利益和信念的过度分散性 B. 政府权威的削弱 C. 政府管理运行资金不足 D. 政府能力与解决所面临问题难度的差距 5、绩效管理是一种面向结果的管理,它强调政府追求的目标应包括:()A.效率 B.公平 C.公正 D.民主 6、公共政策在公共管理中的功能包括(ABCD) A.行为导引功能 B.利益协调功能 C.利益分配功能 D.调控功能 7、公共管理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在于它的:() A.公共性 B.管理本质的服务性 C.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共治性 D.权力运行的单向度性 8、治理与统治的之间的差别表现在:(BCD) A. 权威的来源不同 B. 权威的行使主体不同

公共管理导论读后感

公共管理导论读后感 《公共管理导论》读后感 欧文·E·休斯的《公共管理导论》提到许多管理理论,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魅力型领导理论,它强调个人魅力在管理中的重要性。 《孙子兵法》中的《军争篇》曰:“民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意为既然士兵都服从统一指挥,那么勇敢的将士不会单独前进,胆怯的也不会独自退却。这就是指挥大军作战的方法。我个人认为这句话的理解有两个方面。第一,强调了统一指挥的重要性。在企业经营和管理中,一个下级只能接受一个上级的指令的统一指挥可以保证秩序,使员工能在准确的决策领导下工作,使得效率最大化。第二,体现出领导个人魅力的影响力。员工服从指挥,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崇拜、尊敬领导者。要想开展有效的统一指挥,我认为领导者的个人魅力是必不可少的。Facebook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社交络服务站,其经营管理就体现了上述两个方面,其中,其个人魅力尤为明显。不仅Facebook有明确分工,而且作为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的马克·扎克伯格是十分具有创新头脑的,并且深受员工的尊敬。2013年3月,知名职业站Glassdoor公布了“2013年全球最受员工爱戴的CEO排行榜”,马克·扎克伯格的支持率从12年的85%上升至13

年的99%,成为“全球最受员工爱戴的CEO”. 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作为哈佛学子的马克·扎克伯格发挥其创新思维,逐步扩张他的产品,而不是一下子就发布出来,而是先从哈佛扩张,占领一定市场份额以后再向其他高校开放。因为大学生居住环境、文化结构、年龄结构、需求偏好相近,这就为站的传播提供了依据--只有用户是同一类人,彼此之间才有共同的话题,他们才会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形成互动传播、交叉营销和自动传播。因此从大学生群体开始入手,渐渐地传播开来,人们的接受程度也普遍提高,()最终现在在全球范围内Facebook拥有了数千万的国际用户。不仅如此,马克·扎克伯格追求产品的简单实用性。比如Facebook的logo设计,马克的本意是尽量减少设计,以使它是和其他logo相比是最普通的而又很好好搭配的,也就是“百搭”.他尽量把所有的功能的设计退缩到所有用户的最基本需求,并且把握住这个底线。虽然是很单调,但却是人们最需要的东西,这么一看,其他那些并不必须的功能设计就略显花哨了。此外,他重视开发信息对接功能,在促进信息共享的同时提高访问量。Facebook全体用户每月共享超过10亿张照片和1000万个视频,并发布包括动态更新、络链接和博客文章在内的10亿条内容。 “马克·扎克伯格之所以被员工所喜爱并不是仅仅因为他像其他公司高管那样坐在自己的办公室内,他和其他普通员工一样,坐在开放

马原期末考试复习重点整理

马原重点知识点 题型:1、选择(1x10*)2、判断(1x10*)3、材料分析(20x4*) (1、反应什么理论简述即可。2、感想结合理论展开) 绪论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 史条件。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 2.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①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②无产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③自然科学前提:三大发明为代表的近代科学新成就④ 思想理论来源、⑤资本主义矛盾尖锐化 3.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在创立自己的哲学过程中。对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采取的态度是批判地继承(吸收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 ①科学前提: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巨大影响。 ②理论来源:a、德国古典哲学b、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c、英国古典经济学d、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主义。 5.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品质: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6.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7.树立科学人生观的意义:①科学的人生理想对现实活动具有指导意义②理想是人生前进的灯塔③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④理想是人生是精神支柱 8.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②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③全面提高人的素质。④提高工人马克思主义修养 9.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主的理论基础,

公共管理导论

公共管理导论(第三版) 欧文.E.休斯着张成福等译 第一章变革的时代 1.传统公共行政基石的基本原理 ①官僚制 ②最佳的工作方式 ③通过官僚制组织提供服务 ④政治与行政二分法 ⑤公共利益 ⑥职业官僚队伍 ⑦行政性 2.传统行政模式的基础是官僚制,新公共管理的基础是市场 新公共管理的基础是市场,表现在: ①据成本-收益分析来确定结果 ②运用目标管理方法实现任务 ③运用市场与市场机制 ④竞争与选择 ⑤通过权力、义务、责任的协调一致向工作人员下放权力。 3.变革的紧迫问题 ①对公共部门的抨击(表现在规模、范围和方法三个方面) ②经济理论的变革:公共选择理论(以完全理性为基础);委托(股东or全体选民)-代理(管理者)理论;交易成本理论 ③技术变革 ④私营部门的变革 第二章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 1.早期的行政系统:“人格化的”,以效忠于国家or大臣or非营利组织or国王为基础 2.传统的行政模式深受美国的伍德罗.威尔逊和欧洲的马克斯.韦伯的影响。认为行政是工具性、技术性的,应远离政治领域。 例如19世纪美国的文官制度。 3.韦伯的官僚制理论 ⑴理论的基础:三种类型的权威:魅力型权威;传统型权威;理论-法律型权威(效率最高) ⑵与早期模式最大的差别:①运用以规则为基础的非人格化的行政取代人格化的行政。 ②组织及其规则比组织中的任何个体都为重要。 4.威尔逊与政治控制 政治(制定政策)、行政(执行政策)二分法 体现在三个方面 ⑴责任与义务的明确关系 ⑵策问题与行政问题完全分离 ⑶行政是匿名的、中立的、无党派的 5.泰勒与管理 ⑴科学管理的三个方面 ①决定工作标准的时间和动作研究 ②刺激性工资制度 ③改变职能组织

《公共危机管理导论》教学大纲 肖鹏军版

《公共危机管理导论》教学大纲肖鹏军版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中文名称: 公共危机管理导论 课程英文名称: 建议最低学分: 建议开设时间: 二、课程性质 《公共危机管理》课程是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国际政治专业本科生的选修课,是以《政治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和《公共管理导论》为基础的专业课程,也是帮助学生了解当代公共管理最新发展,即非常规管理的专业课程,有助于提高理论水平、分析问题能力和追踪当今公共管理前沿水平的课程。 三、课程目的 公共危机管理是当今转型期的中国面临的挑战之一,是政府现代管理体系构建中的新内容。本课程通过《公共危机管理》课程的教学,结合当今中外社会发展的最新实践,使学生了解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掌握公共危机管理的时代社会背景及其在当今时代发展过程,理解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基础与运行机制,以及在当代中国尤其是 2003 年 SARS 事件以来中国公共危机管理的社会实践与探索。在此基础上,通过梳理公共危机管理的理念与实践,促使学生了解当今进行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以及危机预防、应对措施与善后处理机制,公众的参与程度与媒体沟通等,培育学生的危机管理意识和当最坏的情况发生时应发突发事件的素质与能力,提高学生的相关理论水平问题分析辨别能力,对将来有志于从事公务员职业和公共管理职业的学生有极大的帮助。 四、课程简介

本课程在内容上通过危机与危机管理等概念的界定与分析入手,讲授危机与风险的异同与识别、危机与危机管理的基本概念、大致分类、主要特点与重要影响;当今危机管理研究综述与最新发展趋势;公共危机与环境、公共危机处理与公共关系、公共危机与媒体应对;危机管理中的法律问题、国际经验与借鉴;政府危机处理的目标、特点、难点、预案制定、处理程序、处理机制与信息策略;政府危机管理的政治责任、组织架构、制度分析、管理机制、信息沟通、领导力等;转型期中国面临的公共危机及其影响;中国政府现代危机管理体系的时间序列、组织行为、决策过程、体系与机构等的建构等。 五、教学时数 32 学时 六、教学方式 作为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紧密结合的课程,公共危机管理的教学内容包括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前者注重对公共危机管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最新理论研究成果的阐释,后者侧重对公共危机管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介绍,特别是应急管理方面的分析。本课程以任课教师讲授为主,同时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理论性、述评性和研究性的内容由老师讲授为主,同时把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结合起来。在授课过程中大量运用最新、最典型的丰富案例分析来阐释危机管理的基本内容,注重发挥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实生活中公共危机管理方面的案例由老师提供相关典型案例,设计一个选课学生都可以登陆下载讲课资料的公共邮箱和网络学堂,选课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4,5人,对所布置需要探讨的案例同时附上所需要重点讨论的问题,每个小组的主讲同学上台发表小组集体讨论的观点及其理由,有条件的同学在事先做好 PPT课件,运用 PPT 演示以达到最佳效果,每位同学讲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之后小组其他成员补充,其他同学针对这些同学的发言提出自己的质疑或不同观点,被质疑的同学要做出回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