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北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方案

湖北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方案

湖北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方案
湖北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方案

神农架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

神政办〔2011〕68号

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分解落实湖北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规划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林业管理局,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湿地公园管理局,区直各单位:

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方案的通知》(鄂政办〔2011〕20号)精神,将文件涉及我区的7项工作任务进行摘录,并将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相关责任单位。请各责任单位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具体实施计划,积极贯彻落实《实施方案》,同时结合林区“十二五”规划,做好项目、资金争取工作。

二○一一年五月十一日

分解落实湖北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

实 施 方 案

一、任务分工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1、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主要目标: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工作任务:支持全省各茶叶产区等湖北特色农产品优势地区发展。

责任单位:农林局牵头,各乡镇配合。

2、完善公路干线网络

完善公路干线网络。。

工作任务:(1)稳步推进高速公路建设,形成内畅外通的快速运输大通道。(2)重点推进国、省干线的升级改造,形成结构优化的干线公路网。(3)加强城乡间公路与农村道路建设,形成城乡一体的公路网。

责任单位:交通运输局。

加快机场建设。。

3、加快机场建设

工作任务:实施神农架新建工程。

责任单位:机场办。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

4、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

主要目标:充分发挥生态文化资源优势,将鄂西圈建设成综合性旅游圈、生态文明圈、特色文化圈,推动圈域内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协调发展。

工作任务:(1)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交通网络。

责任单位:交通运输局。

(2)制定并实施促进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一江两山”交通沿线生态景观工程建设,推动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责任单位:旅游委牵头,发改委、林管局、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湿地公园管理局、神旅集团配合。

(3)以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为切入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重点加快电力、生物医药、特色农业等优势产业的发展。

责任单位:发改委牵头,党委农办、旅游委、农林局、水电局配合。

支持重点旅游景区发展。。

5、支持重点旅游景区发展

主要目标:加快旅游产品结构和布局调整,高起点建设精品旅游区,推进重点景区整体开发。

工作任务:(1)加强我省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使我省成为特色鲜明、品质卓越、便捷舒适、管理规范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2)建立和完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进一步优化整合各类旅游资源,着力打造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核心旅游品牌。

责任单位:旅游产业办牵头,旅游委、神旅集团配合。

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

6、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

主要目标:完善水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加强重点区域生态建设和保障。

工作任务:(1)加强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三峡库区、长江中上游等重点区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实施坡耕地综合治理、易灾地区水土保持生态治理工程,推进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2)加强鄂西天然林、生态林、新型经济林等基地的建设与保护。(3)加强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等重点区域的生态农业工程建设。

责任单位:发改委牵头,林管局、水利局、农林局配合。

综合改革试点。。

7、支持

支持综合改革试点

综合改革试点

主要目标:建立相关地区区域补偿机制。

工作任务:推动建立汉江流域、神农架等地区生态补偿有效途径,建立上下游地区、开发地区与保护地区、受益地区与受损地区利益补偿机制。

责任单位:发改委牵头,财政局、人社局配合。

二、工作要求

1、各责任单位要根据本实施方案明确的任务要求和职责分工,分别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分解落实工作任务,严格实行工作责任制,确保责任到位、落实到位。

2、各责任单位要指定专人,将其作为一项常规性工作,延续到2020年止,每季度报送落实促进中部崛起工作信息,其工作落实情况纳入年底目标考核。按照责任分工,其工作信息上报要于每季度第三个月20日前上报林区政府督查室,由政府督查室按季

汇总后报“省中部办”(设在省发改委)。

附件:湖北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方案

湖北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方案

为切实推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在湖北的顺利实施,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批复》(国函〔2009〕130号)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意见的通知》(发改地区〔2010〕1827号)要求,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实施原则

(一)立足当前,筹划长远。全面实施“两圈一带”战略,激发内需潜能,促进经济增长。着眼长远发展,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优化城市和空间开发格局,推进人口和产业集聚,促进经济转型,增强发展后劲和活力,实现科学发展。

(二)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政府在引导空间开发格局、规范开发秩序、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

(三)机制创新,开放合作。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着力构建富有活力、透明高效、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向东融合,向西拓展,创新区域合作机制,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推动区域协调互动、共同发展。

(四)民生为本,和谐发展。积极扩大就业,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努力减少农村贫困人口,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水

平,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实施步骤

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把湖北建设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按照《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总体部署,并与我省“十二五”规划相衔接,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规划》总体目标的实现,努力实现一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十年新跨越。

(一)一年打基础。2010年是《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经过扎实有力的工作,全省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为《规划》顺利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二)五年见成效。到2015年,《规划》实施要取得重大成果,实现《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即人均生产总值突破6000美元,城镇化率达到5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年均增长10%,耕地保有量不低于《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下达的指标,单位生产总值新增建设用地消耗量持续下降,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累计下降1600和1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8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1.2%,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

(三)十年新跨越。到2020年,全省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与东西部合作更加紧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基本公共服务趋于均等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顺利完成《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

三、任务分工

着重从出台和落实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编制实施专项规划、推进项目建设入手,全面落实《规划》明确的粮食生产基地建设、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重点地区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等八大重点任务。

(一)粮食生产基地建设。

1、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主要目标:以加强粮食生产基地建设为重点,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到2015年全省粮食产量达到2400万吨。

工作任务:(1)结合《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组织实施我省新增粮食产能规划。(2)实施农田水利设施基本建设工程。(3)实施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工程。(4)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5)建设现代粮食物流中心工程。(6)实施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工程,通过水稻生产播、种、收及机械植保等,提高水稻复种指数,积极推进水稻“单改双”工程。

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省粮

食局配合。

2、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主要目标: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到2015年全省棉花、油料、水产品和肉类产量分别达到50万吨、330万吨、420万吨和500万吨。

工作任务:(1)稳定棉花播种面积,促进棉花生产向江汉平原等优势区域集中。(2)支持长江和汉江流域的黄石、荆州、黄冈、荆门、成宁、仙桃、潜江、天门等国家油菜基地“双低”油菜带建设,实施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生产。(3)支持鄂西柑橘带、汉江流域梨产业带、全省各茶叶产区、湖北东部桑蚕产区等湖北特色农产品优势地区发展,支持鄂东南露地越冬蔬菜、鄂西北高山蔬菜、汉江流域水生蔬菜加速发展。(4)促进畜牧生产稳定发展,建成畜牧大县50个,其中生猪调出大县30个,家禽生产大县10个,牛羊生产大县10个。(5)大力推进水产健康养殖,重点扶持精养鱼池标准化改造升级,推进26个水产大县建设向纵深发展。

责任单位:省农业厅牵头,相关市、州、林区政府配合。

3、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主要目标:大力发展粮油、畜禽、水产、果蔬及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强化品牌建设,到2015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6000亿元。

工作任务:(1)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农业知名品牌,主要围绕

粮食、畜禽、水产、油料、水果、茶叶等优势产业,集中投入,加快培育整合一批叫得响的国内外名牌,每个产业整合2—3个知名品牌,每个县有1个骨干企业,每个区域打造若干知名品牌。(2)培植一批重点龙头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兼并重组、资本联合、上市融资等形式,支持重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引导大型和特大型龙头企业向优势农副产品区集聚,实现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50家以上,过30亿元的10家以上,过100亿元的4家以上。(3)建设一批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越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力争农产品加工产值50亿元以上的加工园区达到16个以上。(4)加快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业经营的组织化程度。

责任单位:省农业厅牵头,省粮食局配合。

4、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主要目标: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大幅增加投入,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搞好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推进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加大水利血防工程建设;支持农村公路建设;加强农村能源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工作任务:(1)继续加强以中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2)开展25处大型灌溉排泵站和100处重点中型泵站更新改造,32处大中型、587座小(一)型和3380座小(二)型病险水库、106座大中型病险

水闸除险加固。(3)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到2015年基本解决全省农村饮水安全问题。(4)重点抓好富水、四湖、汉北河、通顺河等流域水利血防综合治理。(5)支持农村公路建设工程,到2015年实现全省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达沥青水泥路。(6)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继续实施清洁能源入户工程,发展农村沼气和秸秆能源化利用,完善农村电网,加快农村小水电代燃料建设、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和小水电增效扩容工程建设,推进无电地区电力建设,2015年前解决无电地区居民用电问题。(7)实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程,推进农村土地和沟渠整治、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8)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强农村垃圾收集设施、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堆沤池、农田废弃物回收池等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9)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新建和改造农家店、农村商品配送中心,积极推进“放心粮油”进农村工程。(10)在全省全面推进各项新农村建设“惠民工程”。(11)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和中心村建设,每年建成200个左右的农村新社区或中心村,2015年实现市郊和建制镇周边农村新社区建设全覆盖,全省建成1000个示范宜居村庄,节约住宅建设用地100平方公里。

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环保厅、省住建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省商务厅、省电力公司配合。

(二)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

落实我省钢铁、石化、有色金属产业调整振兴实施方案,促

进省内原材料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1、煤炭基地建设。

主要目标:突破资源瓶颈,解决我省煤炭供应难题。

工作任务:(1)积极推进煤炭战略性投资及资源整合,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省外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通过以资本换资源、以产权换资源等多种形式,争取掌控煤炭资源特别是电煤资源的主动权。(2)争取国家投资建设重载铁路,解决通道运输问题。建设好荆州铁路北煤南运通道,宜昌铁路西煤东运通道。(3)做好煤矿整合和改造,稳定现有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强化煤矿安全技术改造,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积极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提高煤炭生产集约化程度和生产力水平。(4)对省内有一定规模的煤炭资源远景区由省地质勘查基金出资勘查,努力增加煤炭资源储备。

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经信委、省国土资源厅、省安监局、武汉铁路局配合。

2、电力基地和电网建设。

主要目标:优化调整电源结构,加强电网建设。

工作任务:(1)继续争取更多的三峡电量,同时充分利用湖北电网的区位优势,积极吸纳外省电力。(2)加快与国内煤炭基地和水电基地间的电网建设,形成输煤输电并举的格局。(3)引进大型能源企业,按照流域资源整合的原则,有规模、有步骤地参与湖北水电项目的重组并购和整合工作,规范有序开发剩余水

电资源。(4)改革农村电网体制,加强电网建设与改造,促进配电网和输电网协调发展。(5)稳步推进湖北大畈等核电站建设。

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经信委、省水利厅、省电力公司及相关市政府配合。

3、大力发展原材料精深加工。

主要目标:加快推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等优势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淘汰落后产能,推进兼并(联合)重组、提升技术和装备水平,建设精品原材料生产及加工基地。

工作任务:(1)支持武钢建成以冷轧硅钢片、汽车板材、高速重轨和高强度结构钢为重点的国际一流钢铁企业。(2)支持新冶钢建成全国重要的齿轮钢、轴承钢、无缝钢管、特冶锻造产品特种钢生产基地。(3)支持大冶有色冶炼系统改造项目和中铝大冶铜板带高精度铜板带加工项目建设,延伸铜箔深加工。(4)扶持与冶金产业有关的桥梁及钢结构产业的发展,支持以武汉、黄石、鄂州为重点的钢材深加工产业集群发展,加快钢铁、有色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建设。(5)加快武汉80万吨乙烯工程建设,延伸产业链,将武汉建成中部地区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6)以宜化、兴发、沙隆达、楚源化工、洋丰集团、大峪口公司、祥云化工等企业为龙头,促进磷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等化工产业集群发展和化工园区建设。(7)加强再生资源集散市场和有色金属二次资源回收利用基地建设。(8)大力提升建材工业水平。推进建材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新型墙体材

料、新型和绿色环保装饰装修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高档玻璃及高档陶瓷,积极开发绿色建材产品,推动产品升级换代。

责任单位:省经信委牵头,相关市政府配合。

4、加强重要矿产资源勘查。

主要目标:加强我省矿产资源勘查,努力增加矿产资源储备。

工作任务:(1)加强鄂西地区重要有色金属成矿区带的勘查,探明一批新的矿产地。(2)开展隐伏矿床找矿工作,评价资源潜力,力争在重点成矿区取得找矿突破,为矿业基地提供接替资源保障。(3)积极推进骨干矿山深部和外围找矿工作,增加后备资源储量,延长矿山服务年限。

责任单位:省国土资源厅牵头,相关市、州政府配合。

(三)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

落实我省汽车、装备制造、船舶、纺织、电子信息、轻工业调整振兴实施方案,继续加大对相关产业支持力度。

1、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

主要目标:围绕做强做大新型汽车及配件、重型机械设备、电力成套设备、船舶制造等装备制造产业,加快建设一系列产业集聚集群基地。

工作任务:(1)依托东风汽车公司,大力发展自主品牌,提升国际化水平,建成世界级汽车产业基地。积极支持神龙三工厂建设;支持东风本田第二工厂建设,形成48万辆乘用车生产能力;支持东风渝安十堰微型车扩能项目建设,形成50万辆微型车生产

能力;支持东风公司发展自主品牌乘用车,初步形成12万辆轿车生产能力。(2)大力发展各类专用汽车,到2015年力争形成专用汽车年综合生产能力35万辆以上,支持随州市成为国内最大的专用汽车生产基地。(3)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机遇,加快节能与新能塬汽车产业化进程。支持东风汽车公司和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研究机构加快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以及清洁燃料汽车研发,抢占新能源汽车发展制高点。(4)重点支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汽车关键总成及零部件产品,整体提高零部件企业为东风汽车公司及国内主机厂的配套能力和水平。(5)建设武汉清洁高效及新能源发电设备制造基地。(6)加快高档数控机床、大型锻铸件、模具产业发展,加快激光加工设备、大型薄板冷轧机组成套设备、航天航空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建设,加快宜昌高压开关设备制造基地建设。(7)大力提高船舶的建造实力,发展壮大产业规模,2015年造船能力达到500万载重吨。(8)加快武汉船舶配套工业园“一园两区”(关山区、武东区)建设,逐步形成船配产业集群,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配套产业体系。(9)提高船舶工业自主研发能力建设,在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青山船厂等骨干企业建成4—5个高水平的国家或省级研发中心。(10)支持豪华游艇、工程船等特种船舶的设计与建造。

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经信委、省科技厅、省国防科工办配合。

2、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

主要目标:重点支持光电子、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发展。

工作任务:(1)重点发展光通信系统及设备、移动通信终端、新型电子元器件和激光加工设备等优势产品,形成较完整的光电子信息产业链。(2)以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鄂州国家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基地为依托,联合黄石、宜昌、荆州、黄冈等地医药企业打造湖北生物医药优势产业集群。(3)重点发展高性能钢铁材料、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生态环境材料和新型建材等七大领域。

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经信委、省科技厅及相关市政府配合。

3、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

主要目标:通过改造升级,提升传统制造业竞争力。

工作任务:(1)在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高的产业,推广应用节能降耗和清洁生产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2)围绕农业及农产品深加工、食品、能源、交通等领域,加快现代生物技术的推广应用。(3)采用先进技术设备改造传统纺纱织造、针织、印染等行业。(4)鼓励发展高新技术纤维和生物质纤维,加快产业化进程。(5)加快发展服装和家用、产业用终端纺织品生产,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附加值。(6)支持造纸企业兼并重组,加强污染治理,发展现代造纸产业,加

强造纸原料基地建设,促进造纸产业可持续发展。

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经信委、省科技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厅配合。

(四)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

加快构建综合交通体系,提高综合交通运输能力,充分发挥我省区位优势,强化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地位。

1、建设全国性交通枢纽城市。

主要目标:以武汉为中心,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工作任务:(1)统筹城市道路、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路网功能,提高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将武汉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进一步凸显武汉区位优势。(2)合理确定有关项目的线路走向及衔接点,做好武汉城市圈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交通对接,加快有关站场及其集疏运通道、交通信息化建设,加强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相互衔接。(3)大力推进武汉市城市轨道交通及过江通道建设。

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运输厅牵头,武汉铁路局、湖北机场集团公司及相关市政府配合。

2、加快铁路网建设。

主要目标:以客运专线、城际铁路、区际通道和重要枢纽为建设重点,扩大铁路网总规模,完善路网结构,到2015年实现全省铁路运营里程达4500公里以上,形成以武汉为中心的“四纵三横”铁路骨干网络。

工作任务:(1)重点完善客运专线网,延伸城际铁路网,强化区级干线网,扩大路网覆盖面。(2)开工建设荆州—岳阳、三门峡—宜昌、黔江—张家界—常德湖北段等12个铁路项目。(2)抓好武汉—西安、北京—九龙客运专线、岳阳—九江、安康—张家界湖北段等铁路项目立项及前期工作。(3)做好麻城—六安、咸宁—宜春、随州—麻城—安庆等铁路项目前期研究。(4)加快推进武汉江北新港、宜昌港区、三峡、十堰四个铁路物流基地和武汉新港、襄阳、枝城港三个煤炭储运配送中心等项目建设。

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交通运输厅、武汉铁路局配合。

3、完善公路干线网络。

主要目标:到2015年,我省公路交通运输系统全面完善,全省公路总里程达到21.8万公里。

工作任务:(1)稳步推进高速公路建设,形成内畅外联的快速运输大通道。(2)重点推进国、省干线的升级改造,形成结构优化的干线公路网,实现所有县级以上城市、重点城镇、重要景区均实现二级及以上公路通达。(3)加强城乡间公路与农村道路建设,形成城乡一体的公路网。

责任单位:省交通运输厅牵头,相关市、州、林区政府配合。

4、加快机场建设。

主要目标:以改善中心城市航空运输条件和促进旅游资源开发为重点,通过新增布点机场建设和既有机场改扩建,完善干线

机场功能,稳步发展支线机场,实现干、支线有机衔接,全省航空年旅客吞吐能力达到430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能力达到46万吨。

工作任务:(1)加快武汉天河机场三期工程建设,实施神农架机场新建工程。(2)研究论证武当山机场建设问题,争取建设武当山机场。(3)改扩建宜昌、恩施、襄阳机场。(4)筹划改造和新建荆门、赤壁、天门等通用机场。

责任单位:湖北机场集团公司、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相关市、州、林区政府配合。

5、提高水运、管道运输能力。

主要目标:以长江干线航道与港口整治为核心,以内河航运发展为突破口,促进沿江城市带的开放开发;进一步完善石油天然气管网系统。

工作任务:(1)重点推进武汉新港、宜昌三峡物流中心、鄂东组合港、荆州组合港等四大港口建设,构建功能完善、层次分明的现代港口体系。(2)重点建设应城地下储气库,为西气东输二线配套。加快省级重点天然气管网工程建设,形成“三纵四横”的天然气基本管网。全省80%以上的县级城区建成较完善的城市燃气管网,争取全省油气管网总里程达8000公里。

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运输厅牵头,省住建厅及相关市政府配合。

6、推进现代物流设施建设。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规划背景和重大意义 (1) 第一节发展基础 (1) 第二节机遇与挑战 (2) 第三节重大意义 (3) 第二章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4) 第一节指导思想和原则 (4) 第二节发展目标 (6) 第三章粮食生产基地建设 (8) 第一节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8) 第二节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10) 第三节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11) 第四节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11) 第四章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 (12) 第一节推进大型煤炭基地建设 (12) 第二节加快电力基地和电网建设 (13) 第三节大力发展原材料精深加工 (14) 第四节加强重要矿产资源勘查 (15) 第五章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 (16) 第一节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 (16) 第二节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 (18)

第三节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 (19) 第六章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 (20) 第一节建设全国性交通枢纽城市 (20) 第二节加快铁路网建设 (21) 第三节完善公路干线网络 (22) 第四节加快机场建设 (23) 第五节提高水运、管道运输能力 (23) 第六节推进现代物流设施建设 (24) 第七章重点地区发展 (25) 第一节构建“两横两纵”经济带 (25) 第二节培育城市群增长极 (26) 第三节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和资源型城市转型 (29) 第四节大力促进县域发展 (29) 第五节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 (30) 第六节支持重点旅游景区发展 (31) 第八章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32) 第一节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32) 第二节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 (34) 第三节加大环境污染防治力度 (34) 第四节加快大江大河大湖整治 (35) 第五节加快南水北调工程建设 (36) 第九章社会事业发展 (36) 第一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37) 第二节繁荣文化体育事业 (38) 第三节增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39)

中部地区发展现状

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依托、发展模式与政策原则 (( 一) 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现状分析 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 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 在“十一五”期间经济总量增长较快,2006 年至2009 年间 GDP 平均增长速度( 按水平法计算) 为 17.28% ,比东部地区( 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 高 2.64 个百分点,比东北三省( 辽宁、吉林、黑龙江) 高 1.70 个百分点,比西部地区( 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低 1.06 个百分点。从 GDP 占全国比重来看,中部地区 GDP 占全国比重从 2006 年的18.68% 增加到 2009 年的 19.36% ,每年约提高 0.33 个百分点,中部地区经济地位逐步增强。从人均 GDP 来看,2009年中部地区人均 GDP 为19737.5 元比东部地区低20647.79 元,比东北地区低8349.22元,仅高于西部地区1480.75元。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到,我国人均 GDP 地区分布呈明显的梯形,第一梯队是东部地区,第二梯队是东北地区,第三梯队是中部与西部地区。然而在2006年至2009年期间西部地区人均 GDP年均增长速度为17.95% ,中部地区年均增长16.94% 。若中、西部地区人均 GDP 分别按其相应增长速度增长,西部地区人均 GDP 大约将在10年后赶超中部地区。

一、中部崛起的战略依托: 工业化、市场化和技术创新 中部崛起战略已经进入战略实施阶段, 但是理论界和决策界在中部崛起的战略依托、中部发展模式以及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政策原则等重大问题上还缺乏深入探讨和统一认识 中部崛起需要强有力的战略依托。现有的区域发展战略都有具体的依托, 如东部依托于对外开放, 振兴东北依托于制造业的振兴, 西部大开发依托于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生态环境保护。2006 年中央10 号文件将中部地区的战略定位和努力方向表述为“三个基地, 一个枢纽”, 即努力把中部地区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现代装备制造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以及联接东西, 纵贯南北的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三个基地、一个枢纽”定位突出表现在粮食基地和能源原材料基地两个基地的定位, 可能使中部陷入“低附加值”陷阱, 而“枢纽”定位可能使中部地区陷入“通道”陷阱。这些陷阱的存在, 可能制约中部的工业化进程、市场制度变迁进程和技术进步的进程, 最终制约中部地区的发展和崛起。)(已用) 首先, 从粮食角度看, 中部地区承担着口粮供应安全的国家责任。中部地区以10.7%的土地面积, 23.5%的耕地面积和28.1%的人口, 为全国提供了37.9%的稻谷和小麦。2004 年, 全国粮食增产的56%来自中部, 中部地区六省输往省外的粮食占全国各省粮食纯输出量的50%以上,相当于全国近 5 亿人的口粮

《孝感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主要内容

《孝感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主要内容 一、关于规划期限。为2013—2030年。其中近期为2013—2015年,中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 二、关于规划范围。包括市域、城市规划区和中心城区三个层次。其中:市域为孝感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8910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为市辖孝南区、云梦县及双峰山旅游度假区的行政辖区,总面积1687平方公里;中心城区范围东向、南向和西向至孝南区行政辖区界,北至福银高速,面积共计727平方公里。 三、关于城市发展目标。推进产业跨越,建设经济强市;推进城镇跨越,建设鄂豫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推进文化跨越,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推进动力跨越,建设创新城市;推进民生跨越,建设人民幸福城市。通过推进“五个跨越”,把孝感建设成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打造“湖北的苏州”,建设“魅力孝感”。 四、关于城镇化发展目标。市域城镇化水平2015年达到55%;2020年达到60%以上;2030年达到70%左右。 五、关于城乡统筹发展目标。城乡一体化走在全省和武汉城市圈前列,到203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0元,城乡居民生活富裕,成为城乡协调发展、生活全面小康的中等发达城市。 六、关于城市性质。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鄂豫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华孝文化名城和具有水乡园林特色的宜居休闲城市。 七、关于城市规模。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近期(2015年)70万人左右,中期(2020年)90-100万人,远期(2030年)115-125万人。中心城区用地规模为近期(2015年)75平方公里,中期(2020年)90-100平方公里,远期(2030年)115-125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 八、关于城市发展方向。未来城市建设用地整体上以向东和东南发展为主,向北、西、南适度扩展。 九、关于中心城区功能分区。为“一城一区,一核多片”结构。“一城”为孝感主城区,“一区”为孝感临空经济区;“一核”为王母湖、野猪湖组成的城市生态绿核,是孝感中心城区的绿肺。“多片”为老城片区,以居住生活、商业服务、文化旅游等职能为主。东城新区高新技术产业片区以汽配、电子、机械制造等高端制造业和物流业为主导产业,并结合邓家河湿地公园配套居住、服务功能,远期考虑由单一的工业区向综合性城市组团转变。东城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安徽省实施方案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安徽省实施方案 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批复》(国函〔2009〕130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意见的通知》(发改地区〔2010〕1827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进度 (一)目标分解。按照努力走在中部崛起前列的要求,参照《规划》中的主要量化指标,结合《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预测我省到2015年的12项主要量化指标,作为落实工作任务和检查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据。 (二)进度要求。按照“一年开好局,五年大发展,十年新跨越”的战略步骤,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年开好局。2011年,全面启动《规划》实施各项工作,深入开展宣传推介,完成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开工建设一批产业层次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为《规划》实施开好局、起好步。 五年大发展。到2015年,《规划》实施取得重大成果,主要目标基本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8000元,城镇化率达到50% 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达到31576 元和10570元,耕地保有量不低于571.8万公顷,单位地区生产总

值新增建设用地消耗量持续下降,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碳排放强度分别累计下降16%、30%和17%,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9%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高于96%。 十年新跨越。到2020年,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完成《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体系基本建立,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区域发展更加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基本公共服务趋于均等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工作要求 (一)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组织学习《规划》,准确把握《规划》主要内容,按照本实施方案确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全面推进,狠抓落实;要围绕重点产业、重点区域、重点改革,抓住最具带动力、影响力的工作和项目,集中力量率先取得突破。 (二)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实施方案要求,整体谋划三个阶段的工作安排,明确每一阶段的总体要求、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分步抓好落实。 (三)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把任务和责任逐级分解落实到具体单位。具体实施方案要在2011年底前完成,报省发展改革委备案。

十堰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

《十堰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方案公示公告 《城市总体规划》是一个时期内指导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法定纲领性文件,根据《城乡规划法》有关要求,现将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十堰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方案予以公示,以充分征求公众意见。公示期30天,公示期内广大市民可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提出意见建议。 联系电话:8661597 8495358 网址:十堰城乡规划网(https://www.doczj.com/doc/231307791.html,) 联系人:郭工朱工袁工 联系地址:十堰市规划局(十堰市人民北路11号) 十堰市规划局 2011年11月10日

《十堰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 第一章总则 第1条规划目的 2002年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的《十堰市城市总体规划(1997-2010年)》对指导十堰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现已至规划期末,规划确定的城市主要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为抓住新世纪的重要发展机遇期,贯彻落实国家中部崛起战略、湖北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战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要求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引导城乡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根据湖北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关于对十堰市编制城市总体规划请示的复函》(鄂建函(2009)219号),十堰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十堰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 第2条规划指导思想 (1)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指导,认真贯彻实施中央提出的中部崛起战略和湖北省制定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战略,大力推进城镇化。 (2)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强化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加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和丹江口库区水源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3)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突出十堰市的发展特色和比较优势,完善城市职能,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升城市环境品位,实现十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3条规划依据 本规划基本依据为: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实施)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4月1日实施) (3)《关于对十堰市编制城市总体规划请示的复函》(鄂建函(2009)219号) (4)《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 (5)《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发[2010]46号) (6)《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2-2020年)》 (7)《湖北省生态功能区划》 (8)《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0年)》 (9)《十堰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10)《十堰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敦化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敦化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 纲要文本

规划项目名称:敦化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项目设计编号:规设2009—01—02 规划委托单位:敦化市人民政府 规划编制单位: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院长:张晓艳研究员国家注册咨询师 国家注册设备工程师总规划师:王斯伟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规划师 所长:赵峻峰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所主任规划师:李冬雪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所主任工程师:鞠慧岩研究员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项目负责人:王伟工程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项目参编人员:鞠慧岩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 赵峻峰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 闫瑾工程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 袁野工程师硕士 张伟工程师硕士 柳秋英工程师硕士 陆春雷工程师 张子峥工程师 芦麒元工程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2) 第二章市域镇村体系规划 (3) 第三章规划区规划 (23) 第四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27) 第五章中心城区空间布局 (28) 第六章中心城区居住用地规划 (30) 第七章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30) 第八章中心城区工业、仓储用地规划 (32) 第九章中心城区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33) 第十章中心城区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37) 第十一章中心城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39) 第十二章中心城区环境保护规划 (47) 第十三章中心城区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48) 第十四章中心城区旧区更新规划 (52) 第十五章中心城区四线控制规划 (52) 第十六章规划实施措施 (53) 第十七章附则 (54) 附表 (55)

第一章总则 第1条编制目的 为落实《吉林省城镇体系规划(2010-2020)》的相关要求,实现敦化市经济和 社会发展目标,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统筹城市各项建设活 动,促进敦化城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好的指导《敦化市城市总体 规划(2010—2030年)》的成果编制,特编制本规划纲要。 第2条适用范围 在敦化市行政区域内,制定和审批建制镇总体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进行 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从事城乡规划管理和建设活动;在敦化市城市规划区范 围内的一切土地利用和建设活动,均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 规定执行本规划纲要。 第3条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 《吉林省城镇体系规划》(2010-2020); 《延边州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 《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 《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延边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敦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敦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4条规划层次与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按照地域范围分为市域、规划区和中心城区三个层次。 (1)市域包括敦化市整个行政辖区,总面积11957平方公里。 (2)城市规划区 东部至大石头镇规划区边界; 南部经珲乌高速公路向西,以东兴隆河村、西吉祥村、山头村、万福村、江沿 村南边界为界,到达牡丹江后向西以西黄泥河为界; 西部至鹤大高速公路; 北部经车站村、太平岭村、站北村、中石村北边界后向东以珲乌高速公路为界; 总面积平方公里。 (3)中心城区规划 包括三个部分: 老城区:东至302绕越线、物流大街和302国道;南至南边道、滨江一路和3305 厂南边界;西至铁西五街和铁西三街;北至北山公园北边界和小石河南岸护堤; 规划面积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面积平方公里;

2020年(发展战略)中部地区崛起发展战略

(发展战略)中部地区崛起发展战略

中部地区崛起发展战略 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于政府工作方案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引起中部省份 极大关注;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于政府工作方案中再次提出: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 规划和措施,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综合经济优势,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 区建设;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能源、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 和高新技术产业;开拓中部地区大市场,发展大流通。 2006年3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 中部地区崛起的意义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国务院继作出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后,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又壹重大决策,是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大任务。 促进中部崛起,有利于提高我国粮食和能源保障能力,缓解资源约束;有利于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扩大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构建良性互动的发展新格局。>> 于中部地区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将有利于中国“三农”问题的破解,且通过农民增收最终助推“扩大内需”这壹整体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 “中部崛起”的意义远远超乎中部地区本身。于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中部省份起着“承东启西”的作用。中部地区粮食产量约占中国粮食总产量的40%,这个地区的山西、江西等省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该地区的发展无疑有利于提高中国粮食和能源保障能力,缓解资源约束。 实现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 中部六省调研方案:潜龙于渊蓄势待发

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

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概况 一、规划编制背景与技术路线 (一)规划编制背景 宜昌市历史上编制过多次城市总体规划,最近一次城市总体规划(1992-2010年)1994年经湖北省人民政府审批实施,对宜昌市的发展起到重要指导作用。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完成,外部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变,宜昌市自身发展以及在区域中的地位都面临各种各样的机遇和挑战,需要通过对1992版总体规划的修编,从规划政策方面对未来发展作出整体把握。湖北省建设厅于2004年批准宜昌市对上版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对于本次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产生重要影响的背景因素有如下方面: 第一,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五中全会报告明确了今后20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提出城镇化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本次规划的规划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因此规划要立足宜昌实际,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第二,十六大之后,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发展原则。城市规划涉及城市中多方面利益,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发展,坚持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将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主要目标。第三,近年来国家《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崛起的规划和措施”等相关战略。“中部崛起”战略目标的实现,一是要依靠中央政府的推动,二是要依靠中部地区的自我努力。在“中部崛起”的大目标之下,具有发展优势的城市和地区将是国家重点扶持的对象。东部产业转移的承接地,有机会通过努力实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宜昌是中部地区独具特色,较有发展活力的城市,具有无可替代的区位和较好的发展条件,必须牢牢把握这一战略机遇期,在国家梯度发展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四,建设部、国土资源部等部委提出的有关土地和城市规划的政策。主要包括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严格规划编制和审批,加强资源、环境和生态要素的研究与保护,建设节约型城市。这对城市的增长方式、用地布局、规划建设均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五,《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年)》中提出构筑宜昌都市区,塑造湖北省域副中心的战略构想。湖北省

吉林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

【发布单位】80707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95-10-23 【生效日期】1996-01-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吉林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 (1995年8月17日吉林省吉林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1995年10月14日吉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批准1995年10月23日公布1996年1月1日起施行)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审批 第三章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第四章建设工程规划管理 第五章临时建设及临时用地规划管理 第六章市政公用工程设施规划管理 第七章旧城区改造规划管理 第八章建筑物采光间距 第九章法律责任 第十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第一条为科学地制定城市规划,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障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吉林省》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第二条凡在本市城市规划区内编制和实施城市规划,使用土地和进行建设,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第三条本条例所称本市城市规划区,是指本市城区和松花湖风景 名胜区、北大湖滑雪场范围。 第四条第四条制定城市规划必须从本市实际情况出发,正确处理城市与 乡村、生产与生活、局部与整体、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新区开发与旧区改造、近期建设与远景发展的关系,合理、科学地安排城市用地和城市各项建设。 第五条第五条实施城市规划应坚持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经批准的城市 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必须严格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 第六条第六条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城市规划区的 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有关城市规划的法律、法规、规章及政策,并负责有关城市 规划的规范性文件的起草工作; (二)依法负责城市规划的编制、审查、报批工作; (三)负责开发区、风景名胜区的规划编制、审核以及建设工程项目的规划 审批工作; (四)负责大型城市雕塑、园林设施、重大文化、体育设施和城区江面设施 的规划、审查等管理工作; (五)负责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的规划管理工作; (六)负责城市规划设计和勘测行业的管理,并参与地名审定工作; (七)负责城市规划的实施和监督检查工作,并会同有关部门对违反城市规 划法律、法规的行为予以查处; (八)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有关城市规划的行政复议工作。 市城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城市规划的日常管理工作。 区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按分工负责本辖区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 并依法查处本行政区域内违反城市规划的行为。 土地、消防、环保等相关部门应按各自职责配合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做 好城市规划管理工作。 第七条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履行、遵守城市规划的义务,并有对 违反城市规划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报告的权利。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审批 第八条第八条编制城市规划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摘要稿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摘要稿)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前言 中部地区包括、、、、、六省,国土面积103万平方公里,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188亿元,年末总人口3.6亿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的精神,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09-2015年,重大问题展望到2020年。 第一章规划背景和重大意义 第一节发展基础 中部地区位于我国陆腹地,具有承东启西、连北的区位优势。区域人口众多,自然、文化资源丰富,科教基础较好,便捷通达的水陆空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具有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条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以来,国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中部六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第二节机遇与挑战 今后5到10年是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我国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面实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揽子计划的大环境下,中部地区加快发展面临着诸多有利条件。同时,中部地区也面临诸多制约长远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三农"问题突出,工业化水平不高,城镇化水平较低,地区发展不平衡,体制改革尚需深化,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任务较重,防灾减灾能力亟待加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第三节重大意义 加快中部地区崛起,有利于发挥中部地区综合优势,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政策体系,加快推进"三个基地、一个枢纽"建设;有利于加快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咸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9-2030年精品文档85页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城市性质和规模 (3) 第三章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4) 第四章区域协调与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6) 第五章城市规划区城乡一体化规划 (27) 第六章主城区用地规划 (35) 第七章综合交通规划 (44) 第八章绿地系统规划 (50) 第九章景观特色营造规划 (52) 第十章旅游体系规划 (55) 第十一章市政基础设施与综合防灾规划 (57) 第十二章空间发展时序与近期建设规划 (69) 第十三章规划实施及管理措施 (72) 附则 (73) 附表 (74) 附件一专家评审意见 (80) 附件二、咸宁市委专题会评审意见 (80)

附件三、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复文件 (80)

第一章总则 一、规划编制背景 第一条在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进程中,以京广高速铁路、武咸城际铁路、大畈核电站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的上马为契机,地处“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之间中心位置的咸宁,在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等方面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按照咸宁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加快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战略决定和“五个一工程”为核心的战略目标,结合当前区域发展的新形势,完善城乡规划成为咸宁市立足武汉城市圈、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2008年10月咸宁市政府组织开展了《湖北咸宁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工作,并获专家评审通过。经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批准,咸宁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了《咸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二、规划指导思想及主要任务 第二条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咸宁市发展的总体要求,强化咸宁在武汉城市圈南部地区中心的辐射、带动与链接作用,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的发展思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型循环经济,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坚持集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适宜创业和居住的和谐城市。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版图清晰 布局由陆地向海洋延伸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版图清晰布局由陆地向海洋延伸 发布时间:2011-10-26信息来源:世纪经济报道 专访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 2009年,这是个标志性的年份。 从这一年开始,中国前所未有地陆续出台了13个区域发展规划,并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些被选中的地区,担当起其新一轮改革探路者[17.01 1.01% 股吧研报]的角色。 其背后,是十年来区域经济发展思路的演进。 站在“十一五”与“十二五”的交接点,作为发展改革系统地区经济的负责人,范恒山更显忙碌,从各地调研到工作会议,与范的约访,几度被迫推迟。 新时期区域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在哪里?下阶段区域工作的重点领域是什么?这十年间区域发展思路的变化有哪些?范恒山对本报记者做出了详细的解答。 范恒山指出,虽然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差距趋于缩小,但区域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根本改变,缩小区域差距的难度不断增大;以行政区为板块的发展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地区间的无序开发与恶性竞争仍然存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 “我们将坚持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这个主要目标,把缩小区域间人均生产总值、人均收入、人民群众所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差距,作为衡量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切实巩固区域发展相对差距缩小的良好局面。”范恒山说。 而“十二五”期间,我国区域发展要在五个重点领域取得突破:一是形成主体功能区,二是推动重点地区加快发展,三是推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四是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五是建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架构。 东中西协调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21世纪》: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正式拉开中国区域均衡发展的大幕,这十年间的区域均衡取得哪些进展? 范恒山:首先是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区域增长格局发生重大转变。长期以来,中西部经济增长速度一直落后于东部。在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指引下,随着针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区域政策力度的强化,中西部经济增长速度落后于东部的格局得到了扭转。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

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 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 知 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省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 为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引导和支持中部地区城市群健康发展,我委会同有关方面研究制定了《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现将《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进一步加强对城市群发展的组织和协调,切实加大对城市群发展的指导和支持,认真落实城市群发展的各项任务,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健康发展。《意见》实施过程中的有关情况请及时反馈我委。 附: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指导意见 国家发展改革委

二〇一〇年五月九日 附件: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意见 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批复》(国函[2009]130号),为全面贯彻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贯彻实施《规划》的重大意义 《规划》是国家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出台的又一重大区域性规划,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贯彻实施《规划》,对于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0号,简称中央10号文件)精神,加快中部地区“三个基地、一个枢纽”建设,有效解决制约中部地区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经济发展方

式转变迈出实质性步伐,实现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部六省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主动性、责任感和紧迫感,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求真务实、注重实效,全面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 二、总体要求 (一)全面推进,重点突破。中部六省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要认真组织学习《规划》,深刻领会《规划》主要内容,按照《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狠抓工作落实。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从解决当前最紧迫、最突出、最重大的问题入手,采取有力措施,集中力量率先突破,带动《规划》全面实施。 (二)加强领导,统筹推动。中部六省人民政府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领导,明确专门机构,负责推动和督促《规划》落实。要抓紧研究制定《规划》实施意见和具体工作方案,深化细化各项目标和任务并逐级分解。要结合“十二五”规

仙桃市城乡总体规划解读

2008—2030仙桃市城乡总体规划是由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作为一个在仙桃有着长久的生活经历并时刻关心其发展的仙桃人,尤其作为一名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在仙桃规划管理局公布相关规划内容后,我便及时阅读了相应的说明书、规划图纸和总规文本。 区域与城镇体系规划这门课程的学习使我对区域规划的相关知识有了一些了解,而仙桃的发展一直是我关注的重点。综上,基于我对仙桃市了解深度与熟悉度,再结合我这一学期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在解读这一套城乡总体规划时,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和想法。以下内容是我摘录了总规中我所感兴趣的部分,并相应的阐述自己的见解。不过,毕竟学识粗浅,所以尽管下面所述都是真实想法,但不免会有一些太过肤浅缺乏深度的观点,甚至会存在不少谬误,希望编制总体规划的相关专家原谅,也请老师能够谅解。 第一部分 在解读仙桃市城乡总体规划前先对仙桃市作简要介绍(仅粗略说明) 1. 仙桃基本情况 仙桃市位于湖北省中部的江汉平原,是江汉平原中部中心城市,紧靠中国中部特大城市武汉,是武汉“8+1”城市圈入选成员之一。国土面积2538平方公里,辖15个镇、两个原种场和中心城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人口与经济发展状况 2006年:市域总人口为147.57万人,市域城镇总人口为66.26万人,城市化水平为44.9%。中心城区建成区人口32.26万人; 2006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GDP)162.48亿元(现行价),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5%。国内生产总值列湖北省3个省直管县级市中第一位,人均GDP居武汉都市圈诸城市(武汉、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天门、潜江)中第六位。 仙桃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正处加速发展的黄金时期。预计在未来的20-25年,仙桃的经济发展速度都将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城镇等级结构 表3-1 城镇体系等级表 等级人口数量名称 中心城市65万 1 中心城区 重点镇4-7万 4 毛嘴镇、彭场镇、张沟镇、陈场镇 一般镇<4万11 三伏潭、胡场、郭河、沔城、通海口、长埫口、沙湖,西流河、杨林尾、郑场、剅河 产业 以发展轻型工业和商贸流通为主导产业。全市已初步形成纺织、服装、无纺布卫材、医药化工、食品加工等五大工业板块。

中部崛起规划

“中部崛起规划”终结“不东不西”尴尬 9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显示,争取到2015年,中部地区实现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的目标。研究人士表示,此《规划》的出台或许可以终结中部地区“不东不西”的尴尬地位。 会议指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六省在内的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中部地区也面临着诸多制约长远发展的矛盾和问题。 三个基地一个枢纽 江西省社科院经济所所长麻智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国务院此次会议对中部地区的定位并没有与前期发生变化,仍然是三个基地一个枢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不过,这位地方政府智囊机构研究人士认为,此次对于经济带和城市群的提法是最大的亮点,此前只有城市群的说法在十七大报告中曾被模糊提及。 北京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赵宏认为,中部地区是中国总体发展不可或缺的环节。

“这片连接东西两部的过渡地带不可能出现跨梯度发展。”赵宏表示,如果跨梯度发展必将给全国造成极高的成本。 目前的事实是,东部的产业几乎已经饱和。而中部的衔接尚未出现明显效果,西部的发展也未成气候。不过,如果中部发展提速对东西部将是明显的利好。而且,中部具备一些发展基础。无论是湖南的“农业大省”称号还是湖北的“重工业基地”。 麻智辉认为,这次会议中提及经济带和城市群意味着中部地区推动的城市群战略为中央层面所接受。目前除了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城市群之外,全国地方提出城市群的概念接近二三十个。 无论是概念性城市群或者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推出的速度和频率都太高。赵宏认为,国家应该再注意控制一下节奏和速度。“否则,一个区域或者概念的热度将无法得到持续。” 新“增长极”破局 有观点认为,中部地区有望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2009年以来,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布局区域经济的步伐明显加快,从国家层面制定出台的区域经济政策呈全面开花之势,由地方经济向区域经济的转化已现破局性态势。除了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区域经济板块划分外,各地的区域经济联盟、区域合作机制、区域经济空间组合、区域功能分工等,出现了实质性的发展。 据悉,目前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经济区域可以分为三种类型。首先是由国家制定单独成型的区域规划的,包括北部湾、珠三角、江苏、辽宁、横琴、关中天水等区域。其次是由国家制定区域性政策的,包括长三角、海西经济区、滨海新区等。再次是国务院批准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包括浦东、武汉、长株潭、成都、重庆以及深圳等。 研究数据表明,目前中部省份主要有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

中部地区崛起发展战略

中部地区崛起发展战略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中部地区崛起发展战略 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引起中部省份极大关注;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规划和措施,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综合经济优势,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建设;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能源、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开拓中部地区大市场,发展大流通。 2006年3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 中部地区崛起的意义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国务院继作出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后,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是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大任务。 促进中部崛起,有利于提高我国粮食和能源保障能力,缓解资源约束;有利于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扩大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构建良性互动的发展新格局。 在中部地区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将有利于中国“三农”问题的破解,并通过农民增收最终助推“扩大内需”这一整体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 “中部崛起”的意义远远超乎中部地区本身。在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中部省份起着“承东启西”的作用。中部地区粮食产量约占中国粮食总产量的40%,这个地区的山西、江西等省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该地区的发展无疑有利于提高中国粮食和能源保障能力,缓解资源约束。 实现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 2005年下半年,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深入中部六省进行调查研究。先后用50多天时间,赴20个城市、15个开发区、40家企业和12个县乡镇调查,召开了28个不同类型座谈会,就中部地区发展的有关问题与各地领导进行了交流。河南、湖北希望藉此“中原隆起”和形成“武汉经济圈”;山西、湖南希望借助中部崛起政策,加快自身发展;安徽、江西既“东张”又“西望”,一方面积极融入东南沿海,一方面渴盼与中部其他省份一道崛起。 山西:“建设全国新型能源基地和新型工业基地”; 河南:“一区一道和三个基地”; 湖北:“把湖北建设成重要的农产品加工生产区、现代制造业聚集区、高新技术发展

吉林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修正)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审批 第三章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第四章建设工程规划管理 第五章临时建设及临时用地规划管理 第六章市政公用工程设施规划管理 第七章旧城区改造规划管理 第八章建筑物采光间距 第九章法律责任 第十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科学地制定城市规划,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障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吉林省城市规划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凡在本市城市规划区内编制和实施城市规划,使用土地和进行建设,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本市城市规划区,是指本市城区和松花湖风景名胜区、北大湖滑雪场范围。 第四条制定城市规划必须从本市实际情况出发,正确处理城市与乡村、生产与生活、局部与整体、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新区开发与旧区改造、近期建设与远景发展的关系,合理、科学地安排城市用地和城市各项建设。 第五条实施城市规划应坚持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必须严格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 第六条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城市规划区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有关城市规划的法律、法规、规章及政策,并负责有关城市规划的规范性文件的起草工作; (二)依法负责城市规划的编制、审查、报批工作; (三)负责开发区、风景名胜区的规划编制、审核以及建设工程项目的规划审批工作; (四)负责大型城市雕塑、园林设施、重大文化、体育设施和城区江面设施的规划、审查等管理工作; (五)负责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的规划管理工作; (六)负责城市规划设计和勘测行业的管理,并参与地名审定工作; (七)负责城市规划的实施和监督检查工作,并会同有关部门对违反城市规划法律、法规的行为予以查处; (八)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有关城市规划的行政复议工作。 市城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城市规划的日常管理工作。 区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按分工负责本辖区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并依法查处本行政区域内违反城市规划的行为。 土地、消防、环保等相关部门应按各自职责配合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做好城市规划管理工作。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履行、遵守城市规划的义务,并有对违反城市规划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报告的权利。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审批 第八条编制城市规划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一)严格控制城市规划区的用地与人口规模,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吉林市的卫星城镇,并逐步实施吉林市市域体系,促进人口和生产力发展的合理布局; (二)严格控制功能分区,科学预测远景发展,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 (三)应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技文教事业的发展; (四)注意节约用地和保护耕地;

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 总则 一、编制背景 1.《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以来,对武汉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主要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为落实新时期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引导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建设部批准,武汉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了《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二、规划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 2.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国际国内制造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区域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战略机遇,全面落实“五个统筹”和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武汉城市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城乡统筹,建设最适宜创业和居住的城市。 3.总体规划本着延续历史,面向未来,立足武汉城市发展的新形势、新格局和新挑战,突出按照“战略性、科学性、协调性、法制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原则,确定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1)突出城市发展重点和方向,拉开城市空间发展框架,调整优化主城区空间布局,建立开放式城市空间结构体系。 (2)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积极促进工业化发展,提高城市综合实力。 (3)培育和提升金融商贸、科教文化、交通物流和通信信息产业功能,形成系统完整、特色突出、集聚力强、辐射面广的现代服务功能体系,增强中心城市多元化服务能力。 (4)建设城市快速道路系统和轨道交通系统,构建现代化的城市交通体系和高效便捷的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进一步提高市政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