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12课《古诗三首》(己亥杂诗)(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12课《古诗三首》(己亥杂诗)(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任务一:引出诗题,介绍背景

1.引导语:我们学习了两首宋代的诗歌,感受了宋代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下面我们走进清代,看一看诗人龚自珍又对国家有着怎样的期盼,我们继续学习《己亥杂诗》。

2.板书题目,引导思考:从古诗题目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点明了诗歌的写作时间)

教师点拨:本诗中的己亥年是指1839年,道光十九年,农历己亥年,这一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大的清帝国行将没落;这一年,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一年,力主改革时弊的48岁的诗人龚自珍,对清朝统治者已经大失所望,愤然辞官南下,并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写成315首七言绝句,题为《己亥杂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其中的一首。

任务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前面所学方法,借助注释和搜集到的资料,自主学习,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准节奏。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2.同桌合作,借助注释和资料了解古诗大意。

诗意:中国朝气蓬勃的局面依靠的是风雷激荡的改革,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实在让人心痛。我劝天公重新振作精神,不拘一格,让更多的人才降临世间。

任务三:聚焦诗句,体会诗情

【设计意图:从字、词到文的理解,感受第二句“哀”既是第一句的原因,又是第三句“劝”的基础。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人对当时的人们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情,从“劝”中感受诗人对社会变革强烈而殷切的期盼之情。】

一、品读: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1. 指名朗读,教师提问:提到“万马”你想到的是什么词?(万马奔腾、千军万马)——那是何等热闹、壮观的场面!而这“万马齐喑”呢?(万马都沉寂无声)看到这个词语你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场面?

3.教师引导:社会政治毫无生气,这是一种怎样的局面呢?下面我就带大家一起去当时的大街上看看吧!(出示图片:卖唱的歌女,大清朝的达官贵人们,中国烟民做成的明信片,官府施粥场景……)

3.现在你能不能结合图片来说说,什么是万马齐喑?举国上下死气沉沉,人们不敢讲话,包括哪些人?(君、官、民……)到处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沉闷气氛。这就是——万马齐喑。

4.用一个词说说你此刻的情绪(悲哀、愤恨……)这万千情绪同样也翻滚在龚自珍的脑海中,他选择了最能表达他此刻情绪的一个字:“哀”。体会着读读这句诗。

5.讨论:诗人因什么而哀?(因九州无生气而哀;因科举制度而哀;因清政府腐败无能而哀……)你从“哀”字中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痛惜之情和爱国之心)诗人想借风雷唤醒谁?(唤醒昏君,唤醒庸官,唤醒愚民)

6.补充资料:

龚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学家。他主张破旧立新,抵制外来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由于屡屡揭露时弊,触动时忌,因而不断遭到权贵的排挤和打击,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多是咏怀和讽喻之作,抨击专制统治的同时,也惊醒了很多世人的沉梦,促使人们向真、向善、向美、向勇。

当时的清政府腐败无能,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百姓,官吏贪污横行,民不聊生。

当时用死板、单一、陈旧的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用“四书五经”禁锢人们的思想,人们都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举国上下一片死气沉沉。

帝国主义侵略者对中国虎视眈眈,奴役中华民族,妄图灭亡中国。诗人渴望砸烂黑暗统治,出现一个崭新的世界。

7.再读第一、二句诗,深切体会诗人的“哀”。

二、品读: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1.指名朗读,讨论交流:“我”劝谁?(劝统治者,劝当时的官员,劝所有的老百姓……)劝什么?

2.提问:“不拘一格”是什么意思?(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联系前面介绍的资料,你们觉得可以如何“不拘一格”?

打破死板、陈旧的制度,选拔任用各个方面的人才,力挽狂澜。

3.补充资料.

①引导:这首诗写完不到一年,1840年,英国的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了,让本已贫弱的中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读诗句——(学生齐读)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②引导:这首诗写下二十年后,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清政府陆续签订了19个不平等条约。读诗句——(学生齐读)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③引导:1895年,甲午海战败了。而后百日维新败了,八国联军侵华,国家处于危急之刻,再读诗句——(学生齐读)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4.练习朗读:你觉得怎样才能读出诗人的“劝”?试着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5.引导: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表达了诗人期待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潮、涤荡旧势力的决心和抱负,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

6.自由朗读,并尝试背诵。提示:注意读出前面的“哀”和后面的“劝”。

任务四: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己亥杂诗》(其五),指名朗读。

己亥杂诗(其五)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提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表达了作者虽辞官却仍关心国家命运,愿为国效力的爱国热情)

3.学生齐读本课三首诗,说说它们的异同。

①不同:前两首诗都是南宋诗人所写,后一首是清代诗人写的。《示儿》写的是诗人临终遗恨,因不能看到祖国统一而悲伤;《题临安邸》写的是诗人对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悲愤,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己亥杂诗》写的是诗人对“万马齐喑”的痛心疾首和对社会变革的热烈期盼。

②相同:这三首诗都表达了诗人浓浓的爱国情怀。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1.背诵并默写《己亥杂诗》。

2.完成《分层作业》相应练习。

3.积累有关于爱国的诗句。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紧扣古诗教学的特点,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激发兴趣,导入诗题→初读古诗,读准字音→再读古诗,理解古诗大意→深读古诗,感悟诗情→拓展延伸。走进诗林,将音、意、情有机结合在一起,同时注重课内外知识的联系,提高学生古典文化的修养,让学生走进语文的殿堂。这篇课文的三首古诗,年代久远,因此教学中充分补充写作背景资料,让学生更准确地了解古诗内容,也更深入地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诗眼来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第一首诗的诗眼是“悲”,第二首诗的诗眼是“醉”,第三首诗的诗眼是“哀”。在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中,真切地感受诗人内心的情感。

五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12课《古诗三首》(己亥杂诗)(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任务一:引出诗题,介绍背景 1.引导语:我们学习了两首宋代的诗歌,感受了宋代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下面我们走进清代,看一看诗人龚自珍又对国家有着怎样的期盼,我们继续学习《己亥杂诗》。 2.板书题目,引导思考:从古诗题目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点明了诗歌的写作时间) 教师点拨:本诗中的己亥年是指1839年,道光十九年,农历己亥年,这一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大的清帝国行将没落;这一年,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一年,力主改革时弊的48岁的诗人龚自珍,对清朝统治者已经大失所望,愤然辞官南下,并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写成315首七言绝句,题为《己亥杂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其中的一首。 任务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前面所学方法,借助注释和搜集到的资料,自主学习,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准节奏。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2.同桌合作,借助注释和资料了解古诗大意。 诗意:中国朝气蓬勃的局面依靠的是风雷激荡的改革,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实在让人心痛。我劝天公重新振作精神,不拘一格,让更多的人才降临世间。 任务三:聚焦诗句,体会诗情 【设计意图:从字、词到文的理解,感受第二句“哀”既是第一句的原因,又是第三句“劝”的基础。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人对当时的人们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情,从“劝”中感受诗人对社会变革强烈而殷切的期盼之情。】 一、品读: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1. 指名朗读,教师提问:提到“万马”你想到的是什么词?(万马奔腾、千军万马)——那是何等热闹、壮观的场面!而这“万马齐喑”呢?(万马都沉寂无声)看到这个词语你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场面? 3.教师引导:社会政治毫无生气,这是一种怎样的局面呢?下面我就带大家一起去当时的大街上看看吧!(出示图片:卖唱的歌女,大清朝的达官贵人们,中国烟民做成的明信片,官府施粥场景……) 3.现在你能不能结合图片来说说,什么是万马齐喑?举国上下死气沉沉,人们不敢讲话,包括哪些人?(君、官、民……)到处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沉闷气氛。这就是——万马齐喑。 4.用一个词说说你此刻的情绪(悲哀、愤恨……)这万千情绪同样也翻滚在龚自珍的脑海中,他选择了最能表达他此刻情绪的一个字:“哀”。体会着读读这句诗。 5.讨论:诗人因什么而哀?(因九州无生气而哀;因科举制度而哀;因清政府腐败无能而哀……)你从“哀”字中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痛惜之情和爱国之心)诗人想借风雷唤醒谁?(唤醒昏君,唤醒庸官,唤醒愚民) 6.补充资料: 龚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学家。他主张破旧立新,抵制外来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由于屡屡揭露时弊,触动时忌,因而不断遭到权贵的排挤和打击,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多是咏怀和讽喻之作,抨击专制统治的同时,也惊醒了很多世人的沉梦,促使人们向真、向善、向美、向勇。 当时的清政府腐败无能,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百姓,官吏贪污横行,民不聊生。

部编版五年级上第12课《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上 第12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理解诗中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示儿》。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4.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自主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 5.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 6.联系背景,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理解诗中的词语。 3.借助教材注释,正确理解古诗大意,通过重点诗句和字词的感悟,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写的是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日子里,饱经风霜、悲愤交集的诗人即将离开人世,他在临终前给儿子留下了一份遗嘱,是怎样的一份遗嘱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

出示课题:示儿 二、讲授新课 (一)初读感知 1.走进作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陆游一生笔耕不辍,创作的诗歌很多,内容极为丰富。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阶级的屈辱求和,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情感。代表诗作有《示儿》《游山西村》《卜算子·咏梅》等。 2.写作背景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陆游的一生,呐喊着北伐抗金的战斗呼声,表现出高度的爱国主义热忱。《示儿》诗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3.解题 示儿:“示”是什么意思? “示”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 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4.读准字音 nǎi xūn hài shì sǒu 乃熏亥恃擞 5.词语释义 示儿:给儿子看。这首诗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 元知:本来就知道。元:同“原”,本来。 万事空:什么都完了,没有了。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及教案 【篇一】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已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材。 【篇二】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示儿 教学目标 1.会写“祭、乃”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这首诗中诗人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陆游是宋朝的爱国诗人。他写过很多首爱国诗篇,其中《示儿》就是最的一篇。板书:陆游示儿 2.作者简介及背景 ①陆游(20XX-20XX),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免职。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②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至到被元朝所灭,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示儿》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20XX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3.揭示诗题 ①“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②质疑:看了诗题,你又提出哪些问题?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儿子?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意。 3.小组交流: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什么? 三、弄懂诗意,理解内容 1.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己亥杂诗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己亥杂诗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己亥杂诗教学设计第1篇】 教科书分析: 1.课文的三首古诗,分别是宋·陆游的《示儿》、宋·林升的《题临安邸》和清·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示儿》的前两句诗表达了看不到祖国统一的悲愤、遗憾。后两句诗则寄希望于子孙后代能统一祖国,表达了诗人至死都渴望统一祖国的热切心情。《题临安邸》前两句诗表达了对南宋权贵不思收复国土的愤怒之情。后两句诗则直斥南宋权贵纸醉金迷,苟且偷安,忘记了国家危难。《己亥杂诗》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了希望有新兴力量打破清朝腐朽残酷统治下的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用奇特的想象,寄希望有大批有用之才涌现,挽救垂危的国家。三首诗歌都表达了诗人炙热的爱国情怀。 2.《示儿》里有2个会写的字,为此,默写的练习达标宜在背诵和写字教学后进行。 3.课后练习“从三首诗的题目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落实阅读要从题目开始,了解题目提供的信息,有助于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诗人情感的感悟。 4.课后练习“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再想想它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落实单元重点语文要素的学习训练,是教学的重点。 5.虽然这篇课文由三首古诗词组成,但一篇课文相对而言是一个

整体,从优化教学的角度思考,能整体处理的教学内容,应该整体处理,如识字写字、读准读通课文等。 学情分析: 1.通过四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不少古诗词了,他们对古诗词的学习要求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和现代汉语词语的词义与古汉语词语的词语关系已有所了解,形成了一定的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意思的能力,这些是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有利条件,应充分利用。 2.学生在四上《古诗三首(出塞)》一课已接触学习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四下又进行了“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学习训练,这些是“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再想想它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的学习训练基础,教学设计应充分利用。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乃”等5个生字,能正确书写“祭”等8个字,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示儿》。 3.借助注释,能说说三首诗歌题目包含的信息。 4.借助注释和相关材料,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诗歌意思,说说指定的三个诗句的意思和它们表达的诗人情怀,体会相关资料在阅读理解上的作用。 重点教学目标: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第四单元单元备课 本单元以“爱国”为主题,包含3篇精读课文《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节选)》《圆明园的毁灭》和1篇略读课文《小岛》,以及“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列提纲,分段叙述”。所选的 4篇课文都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感。学生在阅读这组课文时要用心感受字里行间包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语文学习中加以应用。本单元的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是一篇想象作文。“语文园地”要求学生通过朗读、抄写、背诵等多种形式进行交流和积累。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乃、熏”等5个会认字和“祭、乃”等8个会写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示儿》。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示儿》。 教学难点 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怀。 教学策略: 1、教学时,先简介诗歌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认识当时的社会环境,为理解诗歌内容及诗人的感情做好铺垫。 2、在反复的吟诵、朗读中,抓住诗歌的意象,通过想象画面的方式探讨诗意,体会情感,初步感知诗歌的表达特点。 3、抓住语言训练的关键点、内容理解的重点、学生学习的难点,进行扎实的、有层次的语言训练。学前准备: 1、预习提纲 (1)初读古诗,自主学习,理解大意。 (2)再读古诗,深入诗意,理解诗情。 (3)诵全诗,明情感,感悟写作方法。 课前查阅三位诗人的相关资料:他们生活的时代状况,他们写的其他忧国忧民的诗篇等。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设计

12、古诗三首 示儿 知识与能力: 1、收集、交流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了解诗句的内容。 2、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祭、乃”等字,理解“元、九州同、王师”等词语意思。过程与方法: 1、能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诗句意思。 2、创设情境、引导想象、朗读悟情等形式去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深入了解作者字里行间的爱国悲情,产生对陆游的敬佩之情。 2、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重点难点 1、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诗句意思。 2、创设情境、引导想象、朗读悟情等形式去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示儿 (一)播放图片,情境导入 1、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烛光闪烁,忽明忽暗。床上躺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他真切地感到自己不久于人也。于是,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用微弱的声音交待遗嘱。这遗嘱就是《示儿》,这位老人就是陆游。 2、说说你对陆游的了解,让学生交流课前资料。 3、师:陆游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出生在战乱纷飞的年代,一生都在渴盼祖国的统一,在临终之时,躺卧在病榻上的他写下了流传千古的人间绝唱——《示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示儿》,感受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请大家齐读诗题—— 4、“示”是什么意思?“儿”呢?题目的意思是什么?陆游要告诉他的儿子什么呢?我们一同来读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二)再读古诗,了解诗意。 1、同学们,读诗,我们不光要把诗读准、读顺,读得有节奏,还要读懂其中的意思。请同学们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和同桌讨论讨论,你理解了哪些诗句的意思。(提示:默读古诗,用看注释、查工具书,联系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诗句意思,并在旁作批注。) 2、学生交流、讨论。 3、检查了解。说说你对第一行诗句的意思。引导理解“元”通“原”指原本的意思。万事空、但、九州、王师、定、家祭、乃翁等词的意思。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4、把这些词的意思放到诗句中,理解整首诗的意思。(指名学生说) 5、同学们真了不起,一下子就读懂了诗的意思,仅仅这样是不够的,我们还要走进诗人的内心,去揣摩诗中所蕴含的那份情感。请大家再次齐读古诗。你能用一字字来表示自己读完古诗后的感受?(板书:悲) (三)品读古诗,感情诗情。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精美教案

第四单元 【教材分析】 1.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浓浓家国情”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和《圆明园的毁灭》三篇精读课文,以及1篇略读课文《无名岛》组成。《古诗三首》分别记录了宋代陆游的《示儿》、林升的《题临安邸》以及清代的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的一首,三首古诗体现了诗人满满的爱国情怀;《少年中国说》是清朝末年梁启超所作的散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文中极力歌颂中国少年的朝气蓬勃,热烈讴歌希望出现“少年中国”,号召和激励我中国少年为创建少年中国而奋斗,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表达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圆明园的毁灭》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警示人们勿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无名岛》主要讲了将军上岛后发生的事情,表达了战士们对祖国领土的热爱,抒发了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单元重点: (1)阅读时,学习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旨在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查找相关资料,进一步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古诗三首》的学习中,要鼓励学生去查找写作的背景,了解诗人,了解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如当时宋代的社会环境等;《无名岛》一文鼓励学生去查找我国海岛战士生活的相关资料。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查找相关资料深入理解和感受文中的含义和包含的情感,学会积累,学习拓展运用。 (2)学习列提纲,体会习作的乐趣。本单元安排了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这次习作中,要求学生大胆想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长大后建设家乡,造福家乡的美好愿望,通过列写作提纲,让学生分段叙述,将文章写清楚。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学习了一定的网络技术,能通过计算机查找资料,有一定查找资料的基础,但有针对性的查找和筛选需要的材料的能力较弱,还需要训练。 本次习作,对学生来说可写的东西很多,如何将所写的内容合理安排,需要学生学会写作前列提纲,这个方法对学生来说之前接触少,但对于用几个小标题概括课文内容,时常接触,这种需要一个转换,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 【教法建议】 1.引导学生查找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教师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指导,不仅提高学生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己亥杂诗》》教案

《己亥杂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朗读背诵并默写《己亥杂诗》。 (2)联系写作背景,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3)深入诗的意境,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技巧。 ⒉过程与方法 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法设计】诵读法,品味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课题 1、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龚自珍写的诗《己亥杂诗》。。(板书:己亥杂诗) 二、进背景

⒈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法,己在天干的第六位,亥在地支的最后一位,组合在一起就是1839年。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将这315首诗都称为——《己亥杂诗》。 ⒉小结: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这首诗。 三、说作者 四、读诗文 1、指名读,齐读,练读。(纠正字音与停顿) 2、师配乐范读。 3、学生再配乐读整首诗 4、全班齐读。 五、看注释 九州:中国。 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恃(shì):依靠。 喑(yīn):哑。 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语出苏轼《三马图赞序》:“振鬣(马鬃)长鸣,万马皆喑。” 究:终究、毕竟。 天公:造物主。

重:重新。 抖擞:振作精神。 降:降生。 六、译诗文,解诗意 1、九州内生机勃勃要有风雷激荡, 2、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实在可哀。 3、我劝告天公要重新把精神振作, 4、打破一切清规戒律去选用人才。 中国要有生气,要凭借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变革,现在人们都不敢说话,沉闷得令人可悲。我奉劝天公重新振作起来,不要拘泥于常规,把有用的人才降到人间来吧。 七、悟诗情,品意境。 (一)、我们大体了解了诗意,从诗意中我们知道了社会政治毫无生气,这是一种怎样的局面呢? (1)“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在清朝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难怪龚自珍说要“改革”了。 (2)“暖风熏得游人醉,西湖歌舞几时休。”清朝的官员又何尝不是呢!怪不得作者说要“改革”了。 (3)林则徐在上表朝庭的奏书中也这样写道:“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啊!这要的局面还不要“改革”吗?再不,就来不及了。 (4) A、“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想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改革。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

《古诗三首》创新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激趣讲话,导入新课。 1.人们都说:胸有诗书气自华。从前同学们学过许多好诗,今日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交口称赞的好诗。(揭露诗:《示儿》《题临安邸》) 2.师配乐范读《示儿》、《题临安邸》 3.同学们,你知道这这两首诗的作者分别是谁吗? 板书:陆游林升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两首诗。此刻,我们第一学习第一首诗《示儿》 4.简介作者及背景:(课件展现) 陆游是宋朝大诗人。他的诗大多抒发政治志向,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示儿》这首诗是他在86 岁高龄,大病在床,生命告急的时辰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叮嘱。此刻你知道题目“示儿”是什么意思吗?这么好的诗,同学们想自己来读一读吗?

林升:南宋爱国诗人。他看到南宋小朝廷沉浸声色,不发奋图强,特别生气,写下了这首诗。它倾诉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愁。 二、学习《示儿》 (一)自由读这首诗 1.自由地读诗句,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 2.指名读诗句;再齐读诗句。 (二)学习这首古诗 此刻我们回想一放学习古诗的方法: 1.回想学法。 谈谈我们过去学习古诗的要求。(揭露学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境界、悟诗情;诵诗句、背诗文。) 2.自读古诗。 请你借助书后的说明或你自己的工具书,自读诗句,认识诗意,领会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3.合作学习,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及思想感情。 (生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 4.赏析。

这首诗“悲壮沉痛”“可泣鬼神”,颂扬陆游爱国精神光照千秋。这首诗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抗衡金大业未就的无量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动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部是真情的自然表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动人。 三、我们用学习第一首古诗时学到的方法来学习第二首古诗《题临安邸》。 (一)自由读这首诗 1.自由地读诗句,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 2.指名读诗句;再齐读诗句。 (二)学习这首古诗 1.自读古诗。 请你借助书后的说明或你自己的工具书,自读诗句,认识诗意,领会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2.合作学习,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及思想感情。 (生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 3.赏析: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酒店墙壁上的古诗,不只经过描绘乐景来表哀情,使感情倍增,并且在深沉的审美境地中,包含着深沉的意蕴。同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 原文及教案 一、课文原文 1.《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登幽州台歌》作者: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悯农》作者: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情感品味和审美能力; 2.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 3.让学生了解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学习历史和人文知识。

2.教学重难点 1.重点: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2.难点:学生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和意境。 3.教学内容及过程 1.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朗读三首古诗作品,并且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共同朗读《赋得古原草送别》:学生可以从课文中感受到季节和光阴变换中,大自然的变化和生命的脆弱性。带领学生寻找《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心情和情感。 –共同朗读《登幽州台歌》:激发学生对于人生和历史的思考,指引学生过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和文化,感受中华民族的自豪和自信。 –共同朗读《悯农》:树立感恩的心态,激发学生的劳动意识,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劳动者的生活、困境和辛苦。 2.学生自主阅读古文,理解古诗的含义,并且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学生可以阅读《赋得古原草送别》、《登幽州台歌》、《悯农》中一篇或者多篇古诗,通过阅读古文,加深对于古诗的理解和欣赏,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意境和思想,并且体会古代诗人的情感和人文思想,多维度感受诗的美。 4.教学评价方式 教师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1.分析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以及对于诗的欣赏能力; 2.采用问答、笔试等方式,对于学生学习到的知识进行考核; 3.对于学生进行思考题,引导学生加深对于古代文学作品之间关系和联系的理解。 三、结语 本节课围绕三首古诗展开了文学素养的教育,通过学习大自然的变化和人生历程中的变迁,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美和意义,深入感受古人的情感和文化思想,丰富我们的生活和知识储备。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

《古诗三首》创新教案 第一课时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人们都说:胸有诗书气自华。以前同学们学过不少好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揭示诗:《示儿》《题临安邸》) 2.师配乐范读《示儿》、《题临安邸》 3.同学们,你知道这这两首诗的作者分别是谁吗? 板书:陆游林升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两首诗。现在,我们首先学习第一首诗《示儿》 4.简介作者及背景:(课件展示) 陆游是宋代大诗人。他的诗大多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示儿》这首诗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现在你知道题目“示儿”是什么意思吗?这么好的诗,同学们想自己来读一读吗?

林升:南宋爱国诗人。他看到南宋小朝廷沉迷声色,不发愤图强,非常气愤,写下了这首诗。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二、学习《示儿》 (一)自由读这首诗 1.自由地读诗句,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 2. 指名读诗句;再齐读诗句。 (二)学习这首古诗 现在我们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 1.回忆学法。 说说我们以往学习古诗的要求。(揭示学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诵诗句、背诗文。) 2.自读古诗。 请你借助书后的注释或你自己的工具书,自读诗句,了解诗意,体会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3.合作学习,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及思想感情。 (生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 4.赏析。

这首诗“悲壮沉痛”“可泣鬼神”,歌颂陆游爱国精神光照千秋。这首诗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三、我们用学习第一首古诗时学到的方法来学习第二首古诗《题临安邸》。 (一)自由读这首诗 1.自由地读诗句,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 2. 指名读诗句;再齐读诗句。 (二)学习这首古诗 1.自读古诗。 请你借助书后的注释或你自己的工具书,自读诗句,了解诗意,体会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2.合作学习,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及思想感情。 (生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 3.赏析: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古诗,不但通过描写乐景来表哀情,使情感倍增,而且在深邃的审美境界中,蕴含着深沉的意蕴。同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2课《古诗三首》教案(含赏析答案与教学反思)

12.古诗三首 示儿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古诗,感悟、表现诗歌意境。 2、背诵并默写古诗《示儿》。 3、合作学习理解诗句,体会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古诗,感悟、表现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合作学习理解诗句,体会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爱国之情。教学准备: 1.音乐《乱红》、《望月之城》。 2.资料准备:教师收集陆游的生平资料、陆游诗《秋夜出篱门迎凉有感》;《题临安邸》《少年中国说》诗文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人 1、(背景乐)现在请大家轻轻闭上双眼,时间回到1210年的除夕,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烛光闪烁,忽明忽暗。床上躺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他真切地感到自己不久于人世。于是,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用微弱的声音嘱咐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现在请大家睁开眼睛,刚刚在你们眼前浮现的那位老人,就是我们今天要了解的主人翁——陆游。 2、学生介绍陆游生平、作品。 二、初读古诗 1、出示古诗。 2、学生朗读,把诗读通顺。 3、师:这是一首几言诗?生:七言。师:请大家按照以往所学的七言诗节奏规律在书上将节奏划出来。复习古诗节奏。(2 2 3) 4、再读古诗,掌握朗读节奏。 师小结: 大家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想读得更好吗?读诗不但要读出诗的节奏,更要理解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这样就能读出诗的意境美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理解这首诗。 三、细读《示儿》,理解诗意。 1.揭题“示儿”是什么意思?(告诉儿子。) 2.诗人此时是以什么身份告诉儿子?(父亲。) 3.诗中有个词语透露出这位父亲的年龄情况,你们能帮老师找出来吗?(死去。)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说明诗人年纪已经很大了,不久于人世。)所以这首《示儿》相当于陆游对儿子的一份(遗嘱。) (过渡语)那么陆游生前对儿子最后的嘱托是什么呢?请看一二句诗。 【一】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 诗三首》教案设计 本课的三首古诗都以爱国为主题。教学设计以“情”为切入点,侧重从查找搜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对比、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受到爱国情感的熏陶。另外注重教给学生研究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能融会贯通,提高鉴赏能力,从而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清明上河图》的电子动态图,学生预课文并查找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清明上河图》的电子动态图,引导学生欣赏,并用四字词语形容感受。 2.导入背景:介绍北宋时期的京城汴梁及其繁荣昌盛的景象,以及金兵入侵后的历史背景。 3.引出诗歌《示儿》,板书课题和诗题,让学生了解诗人及创作诗歌的背景。 二、研究《示儿》 1.自由朗读,感知节奏。 2.解读课题,初读理解。 3.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情感和思想,分享自己的理解。 4.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并让学生自主发掘诗歌的美感。

5.小组展示讨论成果,全班共同品读诗歌,体验诗歌的情感。 6.总结课程内容,让学生回顾研究收获,提高研究自觉性。 第二课时 一、复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示儿》,检查诵读效果。 2.学生自主分享对《示儿》的理解和感受。 3.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中的情感和思想,并让学生自主 发掘诗歌的美感。 二、研究《题临安邸》 1.自由朗读,感知节奏。

2.解读课题,初读理解。 3.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情感和思想,分享自己的理解。 4.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并让 学生自主发掘诗歌的美感。 5.小组展示讨论成果,全班共同品读诗歌,体验诗歌的情感。 6.总结课程内容,让学生回顾研究收获,提高研究自觉性。 1.请大家自由阅读这首古诗,注意要准确地读出字音,通 顺地读出诗句,并且注意好停顿的位置。 2.指导大家正确地朗读古诗,并且注意好停顿的位置。 3.指导大家正确书写“祭”和“乃”两个字: ①祭:左上方有两个点,右上方是一条横撇,不是两个 小撇。在书写时,上面的部分应该盖住下面的“示”。 ②乃:笔画顺序为横折折折钩,然后是一条撇。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教学过程 任务一:歌曲导入,带入诗境 【设计意图:歌曲导入,并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学习古诗的情境之中。简单介绍诗人之后,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之上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读懂古诗题目,有利于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内容,读出古诗题目中隐含的信息。】 1.播放歌曲《精忠报国》。 引导语: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想起了哪些精忠报国的仁人志士呢?(屈原、文天祥、岳飞、林则徐、郑成功等)。老师想到了一个人,他的一生诠释了“精忠报国”这四个字,他就是——爱国诗人陆游。今天,我们将穿越到南宋去,看一看他在临终之际写给儿子的一首古诗,去感受爱国诗人陆游炽热的爱国之情!

2.板书诗题,引导解题。 引导:你知道“示儿”是什么意思吗? 看注释,理解古诗题意:“示儿”指给儿子看。这首诗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 3.介绍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一生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一直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陆游的诗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诗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齐名,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 4.创设情境:(课件出示陆游肖像图)800多年前,一位85岁的老人僵卧病榻,老泪纵横,他颤颤巍巍地挣扎着起来,给儿子写下了一首绝笔诗。他写的内容会是什么呢? 任务二:初读识字,理解诗意 【设计意图:初读诗歌,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整体把握古诗内容,为后面的“感悟诗情”这一环节作铺垫。】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出示《示儿》,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指名读诗句,着重提示“祭(jì)、乃(nǎi)翁(wēnɡ)”的读音。(注意“翁”的韵母不要读成onɡ) (3)区分形近字:祭——察,乃——及。 重点指导“祭、乃”的书写。 ①祭:左上部分的横撇要舒展,右上部分的捺也要舒展,下部“示”字的两横要适当收缩,避让上边的横撇和捺。 ②乃:书写时要注意笔顺,第一笔是横折折折钩,第二笔是撇。 (4)学生自由练读,尝试标注节律和重音。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导学 【单元导教】 本单元是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这个单元以“爱国情怀”为主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节选)》《圆明园的毁灭》和略读课文《小岛》。四篇课文所涉及的年代、人物、事件各异,贯穿其中的是中国人代代相传的爱国情怀,表现了中国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在中年级已经学过了查找、整理资料的基本方法,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结合资料,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本单元四篇课文都有着各自的历史背景或时代背景,查阅资料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甚至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与此同时,也应指导学生如何有目的的查找资料,将资料用在学习需要的地方。在教学中,教师也应注意资料使用的时机,应起到点拨作用,而不能喧宾得主代替课文。 本单元在习作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会列提纲,分段叙述。教学时需要学生在习作前先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构思规划,明确自己要写的内容,这样有助于学生习作的层次性、逻辑性。在习作完成后,还要引导学生进一步修改,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再一次梳理思路、组织材料、明确主旨。

【单元教学目标】 字词句:认识32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30个字,会写24个词语。 阅读: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三首》和《少年中国说(节选)》。默写《示儿》。 2.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了解诗句的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结合相关资料,了解课文的大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口头表达:1.能说出诗文大意。 2.能以《小岛》中将军的口吻讲述故事。 3.能围绕“如何通过朗读表达课文的情感”展开交流。 书面表达:1.能根据习作要求大胆想象。 2.能列习作提纲,在习作中分段叙述,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