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职业性中毒性肝病诊断标准

职业性中毒性肝病诊断标准

职业性中毒性肝病诊断标准
职业性中毒性肝病诊断标准

职业性中毒性肝病诊断标准

前言

本标准的第5.1条为推荐性的,其余为强制性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原标准

GB16379-1996与本标准不一致的,以本标准为准。

各种职业活动中,短时间内接触较大量的化学物质可引起中毒性肝病。为保护接触者的身体健康,有效防治职业性急性中毒性肝病,根据近年临床和实验室研究进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是资料性附录,附录B、C、D、E、F、G、H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中山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负责起草,上海市传染病医院、山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大连市劳动卫生研究所、吉林省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研究所、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大同市职业病防治所、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沈阳市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研究所、湖南医科大学预防医学系职业病组、安徽省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研究所、淮南市职业病防治所、浙江省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研究所参加起草。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负责解释。

职业性中毒性肝病诊断标准

Diagnostic Criteria of Occupational Toxic Hepatopathy

GBZ59-2002

职业性中毒性肝病是在职业性接触中吸收化学毒物所引起的中毒性肝脏疾病。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职业性中毒性肝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种化学毒物所引起的职业性急性、慢性中毒性肝病的诊断。

2 诊断原则

根据职业接触史,确切的肝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合现场卫生学与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动态观察资料等,综合分析,做好鉴别诊断,判明肝脏疾病确由所接触的化学毒物引起,方可诊断。如同时出现致病毒物所引起其他系统损害的表现,对病因诊断有重要参考意义。

3 观察对象

肝脏毒物作业者出现头晕、乏力、食欲减退或肝区胀痛等症状;肝脏肿大、质软或柔韧、有压痛;初筛肝功能试验(见附录D5.2)或复筛肝功能试验(见附录D5.3)异常。

4 诊断及分级标准

4.1 急性中毒性肝病

4.1.1 急性轻度中毒性肝病

在较短期内吸收较高浓度肝脏毒物后,出现下列表现之二者,可诊断为急性轻度中毒性肝病:

a)有乏力、食欲不振、恶心、肝区疼痛等症状;

b)肝脏肿大、质软、压痛,可伴有轻度黄疸;

c)急性中毒性肝病常规肝功能试验异常。

4.1.2 急性中度中毒性肝病

出现明显乏力、精神萎靡、厌食、厌油、恶心、腹胀、肝区疼痛等,肝脏肿大,压痛明显,急性中毒性肝病常规肝功能试验异常,并伴有下列表现之一者,可诊断为急性中度中毒性肝病:

a)中度黄疸;

b)脾脏肿大;

c)病程在四周以上。

4.1.3 急性重度中毒性肝病

在上述临床表现基础上,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可诊断为急性重度中毒性肝病:

a)肝性脑病;

b)明显黄疸;

c)出现腹水;

d)肝肾综合征;

e)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在正常值的一倍以上,伴有出血倾向者。

4.2 慢性中毒性肝病

4.2.1 慢性轻度中毒性肝病

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饱胀或肝区疼痛等症状;肝脏肿大、质软或柔韧、有压痛,慢性中毒性肝病初筛肝功能试验或复筛肝功能试验异常。

4.2.2 慢性中度中毒性肝病

具有下列表现之一者,可诊断为慢性中度中毒性肝病:

a)上述症状较严重,肝脏有逐渐缓慢性肿大或质地变硬趋向,伴有明显压痛;

b)乏力及胃肠道症状较明显,血清转氨酶活性、γ-谷氨酰转肽酶或γ-球蛋白筹反复异常或持续升高;

c)具有慢性轻度中毒性肝病的临床表现,伴有脾脏肿大。

4.2.3 慢性重度中毒性肝病

在慢性中度中毒的基础上,具有下列表现之一者,可诊断为慢性重度中毒性肝病;

a)肝硬化;

b)伴有较明显的肾脏损害;

c)血清白蛋白持续降低。

5 处理原则

5.1 治疗原则

5.1.1 急性中毒性肝病

a)病因治疗

及早进行病因治疗,如应用络合剂、特效解毒剂或血液净化疗法等。

b)对症及支持治疗

卧床休息,给予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清淡饮食;静注或静滴葡萄糖、维生素C等;适当选用治疗急性肝脏疾病的中西药物;针对全身及其他系统损害情况,予以其他合理的治疗。

c)急性重度中毒性肝病

重点是针对肝脏损害进行治疗,防治其并发症,采取相应的积极措施,阻断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争取早日恢复;可应用糖皮质激素,根据病情及时调整剂量及疗程,严密观察,预防各种副作用,特别注意上消化道出血;其他治疗可参照暴发性肝衰竭的抢救治疗方案进行。

5.1.2 慢性中毒性肝病

a)诊断一且明确,应予休息,尽可能住院治疗。

b)根据病情制订治疗方案,早期以休息为主,病情好转后,可适当活动,逐渐恢复正常生活规律;宜选择易于消化的饮食,保证必需营养;禁止饮酒,禁用可引起肝脏损害的药物。

c)对症及支持治疗十分重要,适当中、西药物治疗,避免滥用。

d)对致病毒物有特效药物治疗指征者,可按病情有计划地应用。

5.2 其他处理

5.2.1 急性轻度中毒性肝病治愈后,一般应暂时调离原工作;急性中度中毒性肝病治愈后,一

般不应从事肝脏毒物作业;急性重度中毒性肝病治愈后,不宜再从事毒物作业。

5.2.2 急性期后仍有明显症状或肝功能试验未恢复者,可根据病情,予以休息及治疗,并做好随访工作。

5.2.3 慢性中毒性肝病观察对象每2-3月复查一次,必要时可做复筛肝功能试验或其他检查,应尽早明确诊断。在观察期可给予必要的处理。

5.2.4 慢性轻度中毒性肝病治愈后,一般应调离肝脏毒物作业。

5.2.5 慢性中度中毒性肝病治愈后,一般应调离有毒有害作业。

5.2.6 慢性重度中毒性肝病,应予较长期的休息,经治疗和休息,如病情明显好转,健康状况允许,可适当参加不接触有害因素的轻工作。

6 正确使用本标准的说明

见附录A(资料性附录),附录B、C、D、E、F、H(规范性附录)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正确使用本标准的说明

A.1 本标准适用于化学毒物引起的职业性急性、慢性中毒性肝病。

A.2 职业性急性中毒性肝病,可在以其他系统或器官为主要靶器官的申毒病例中发生,也可在病程中延迟发病,应引起注意。职业性慢性中毒性肝病起病隐袭,病程缓慢。有计划的动态观察,对明确诊断有重要意义,故列为观察对象,但观察对象不属于中毒诊断级别,应予明确。

A.3 急性中毒性肝病诊断标准中,轻度黄疸指血清胆红素在正常以上,但低于

51.3μmol/L(3mg/dL),中度黄疸指血清总胆红素在51.3~85.5μmo1/L(3~5mg/dL)之间,明显黄疸指血清总胆红素在85.5μmo1/L以上者。

A.4 鉴于病毒性肝炎在我国某些地区患病率较高,放将与病毒性肝炎鉴别诊断要点,列入附录已此外应考虑两种病因交叉作用的可能性,临床上应全面分析,得出结论,不要单凭乙肝血清学指标阳性,即排除中毒性肝病的可能。

A.5 在临床工作中,将职业性急性中毒性肝病误诊为急性病毒性肝炎颇为多见,应引起注意。

A.6 应用A型或B型超声波检查肝脏,主要是测定肝脏大小,但检查规范及对检查结果的临床评价等,尚无统一意见,有待进一步探讨。故本标准中暂未列为诊断指标。由于超声波检查和临床检查可互补不足,动态观察更有意义,故在临床工作中可参考应用。

A.7 肝脏穿刺活性组织检查是明确肝脏病变最直接的方法,在超声检查指引下,进行经皮肝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是安全可靠的,但在一般情况下,难为职业中毒病员接受,且中毒性肝病病理组织学诊断标准尚待研制,故未列入本标准中。临床上如确有需要时,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此项检查。

A.8 由于目前对肝脏损害的客观检查指标不够敏感,因此制订治愈标准尚不成熟。为了劳动能力鉴定需要,拟订临床治愈的参考标准,以供参考。

职业性急性中毒性肝病病程超过半年以上,可按慢性中毒性肝病处理。

A.8.1 职业性急性中毒性肝病临床治愈标准:

a)主要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

b)肿大的肝脏恢复正常或回缩,质地变软;

c)肝区无明显压痛或叩痛;

d)肝功能试验恢复正常;

e)毒物引起其他系统损害基本恢复。

A.8.2 职业性慢性中毒性肝病临床基本治愈标准:

a)主要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

b)肝脏肿大回缩或稳定不变,质地无明显变化,无明显压痛或叩痛;

c)肝功能试验恢复正常;

d)全身状况健康好转;

e)以上各项情况保持稳定在一年以上。

A.9 本病的致病毒物如已制定中毒诊断标准,则疾病诊断、分级应以该品种的诊断标准为依据,其中肝脏损害的诊断、分级,可参考本标准。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肝脏毒物的定义和范围

B.1 肝脏毒物定义

以肝脏为主要靶器官或主要靶器官之一的各种化学毒物称肝脏毒物。

B.2 常见品种

根据国内资料,常见的肝脏毒物有:

B.2.1 金属、类金属及其化合物黄磷、磷化氢、二氧化二砷、砷化氢、铊、铅、锑、十硼

烷等。

B.2.2 卤烃类四氯化碳、三氯甲烷、二氯乙烷、三氯乙烷、四氯乙烷、氯乙烯、三氯乙烯、四氯乙烯、氯丁二烯、多氯联苯等。

B.2.3 芳香族氨基及硝基化合物苯胺、甲苯胺、氯苯胺、甲氧基苯胺(氨基苯甲醚)、乙氧基苯胺(氨基苯乙醚)、二甲苯胺、硝基苯、二硝基苯、三硝基苯、三硝基甲苯、硝基氯苯、二硝基氯苯、硝基苯胺、2,4,6一三硝基甲硝胺(特屈儿)等。

B.2.4 其他乙醇、氯乙醇、五氯酚、肼、1,1一二甲基肼、二甲基甲酚胺、有机磷农药、有机氯农药等。

B.2.5 随着工农业生产发展,以上品种将不断补充。

B.3 肝脏毒物毒性

各种肝脏毒物的毒性大小与中毒性肝病的严重程度受到接触剂量、方式、有无联合作用以及各种个体因素差异的影响而有不同,在诊断中应以整体现的观点全面考虑。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

C.1 诊断要点

C.1.1 急性中毒性肝病诊断要点

a)根据职业接触史、现场调查、流行病学史及生物监测等,获得病因学资料;

b)综合分析症状、体征、肝功能试验,以及其他必要的检查等,获得急性肝脏疾病的依据;

c)探讨肝脏疾病是否由毒物所致:接触毒物时间和发病情况、毒物的作用性质和临床表现,可能吸收的剂量和严重程度等三方面是否相符。如基本相符合并做好鉴别诊断,诊断可初步明确;如有不符之处,可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检查及做好严密观察,以期明确诊断。

C.l.2 慢性中毒性肝病诊断要点

本病起病隐袭,进展较缓慢,尚缺乏敏感、特异的诊断指标,单凭一次临床检查,常难以得出诊断结论,因此对肝脏毒物作业者,必须进行健康监护,以取得在接触毒物后,各种临床表现逐年变化的情况,提供较完整、全面的资料,是明确诊断的主要依据。

诊断的主要思维是:

a)根据症状、体征、肝功能试验及其他检查等动态观察结果,以确定肝脏病变;

b)结合职业接触的全部资料,综合分析,判断肝脏病变和毒物接触的关系,并做好鉴别诊断,以得出病因学诊断。

C.2 鉴别诊断要点

C.2.1 与病毒性肝炎鉴别诊断要点

病毒性肝炎分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原称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丁型肝炎及戊型肝炎(原称流行性或肠道传播性非甲非乙型肝炎)。

病毒性肝炎要根据流行病学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分析,并参考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见中华传染病杂志1991年第一期)做出诊断。血清学标志是主要的诊断指标之一,但不应单凭此项标志来判定诊断。

表C.1 病毒性肝炎常用血清学标志的临床和流行病学意义

表C.2 临床上血清中乙肝病毒阳性标志组成的常见模式及其临床和流行病学意义

说明:单项抗HBc阳性,临床上可能:(1)过去感染,已恢复,抗HBc滴度低(或方法不灵敏),因而未测出;(2)仍有HBV感染HBsAg滴度低,未能测出;(3)假阳性。

原有隐性乙肝感染或乙肝病毒"携带者",在接触肝脏毒物后出现肝病表现及肝功能试验异常者,或原患职业性中毒性肝病基本稳定后,又新发或合并病毒性肝炎者,诊断及鉴别诊断主要根据病毒性肝炎接触史与临床表现,结合职业接触史、毒物品种、剂量、效应关系等,

参考血清学标志,综合分析,以得出诊断。

C.2.2 与药物性肝病鉴别诊断要点

急性药物性肝病中的肝细胞型和混合型、慢性药物性肝病中的慢性活动性肝炎型的临床表现,都和急、慢性中毒性肝病相似。详细询问病史以及用药史对诊断尤为重要。鉴别诊断要点是:

a)用药史详细询问过去、目前用药情况,并了解何种药物可引起哪一类型的药物性肝病,并分析用药品种及剂量、时间和出现肝脏损害的时间关系等;

b)可伴有变态反应的表现,如皮疹、嗜酸性类细胞增多等,或有致病药物的其他副作用;

c)对过敏性的药物性肝病,淋巴母细胞转化试验或巨噬细胞(或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阳性,但皮肤试验阳性率很低,可供参考;

d)停药观察如能迅速好转,有利于本病的诊断。如再次给药而肝病复发,诊断可确立。但再次给药试验可导致严重后果,甚至致命,不宜轻易采用;

e)肝脏活检。

C.2.3 其他

应和酒精性肝病、其他病因引起的脂肪肝、肝硬化、特发性自身免疫性慢性活动性肝炎、代谢性肝病以及胆道疾病相鉴别。鉴别要点可参考有关资料,不再另列。

C.3 肝性脑病临床分级

四度划分法:

Ⅰ度患者可出现情绪异常,如欣快、多语、抑郁、淡漠等。

Ⅱ度可出现性格及行为异常、嗜睡、定向力障碍、意识模糊,有时可呈木僵状态,扑翼样震颤阳性,腱反射亢进,踝阵挛阳性。

Ⅲ度躁狂、昏睡、进而昏迷,对刺激尚有反应。

Ⅳ度进入深昏迷,对刺激无反应,腱反射消失。

C.4 对肝脏毒物作业者应进行健康监护,是诊断职业性慢性中毒性肝病的主要资料,应认真执行。

附录D

(规范性附录)

肝功能试验的临床应用

D.1 肝脏是体内最大的实质性器官,生理功能比较复杂。具有消化、代谢、解毒、排泄、储存等功能,并参与血液凝固和免疫等反应。各种肝功能试验都是针对某一种功能设计出来的,不存在一种试验能够反映全部肝功能的情况,故要合理选择。

D.2 肝脏的储备能力和再生能力都很强,在肝脏损害较轻或慢性肝病病情相对稳定时,肝功能试验可正常。故肝功能试验正常时,不能排除肝病。相反,肝功能试验异常时,不-定都是肝病。

D.3 肝功能试验的目的是:

a)肝病的筛选试验,即肝病是否存在;

b)肝病的鉴别诊断;

c)肝病严重程度的判定;

d)治疗效果的评定;

e)肝病的随访及预后的估计。

D.4 临床医师必需熟悉肝功能试验的原理、临床意义及评价等,以便正确选择项目,合理应用。

目前对中毒性肝病的诊断,尚缺乏理想的、即具有特异性、敏感性较高的肝功能试验,故诊断必须强调全面分析。肝功能试验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诊断指标。

D.5 根据本病诊断的需要,结合我国目前实际情况,在本标准中所列的肝功能试验,分述如下:

D.5.1 急性中毒性肝病常规肝功能试验:指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即GPT)、血清胆红素定量试验或黄疸指数;必要时可选择血清胆汁酸测定、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即GOT)、血清前白蛋白(PA)或血清谷氨酰转肽酶(γ-GT)等。

D.5.2 慢性中毒性肝病初筛肝功能试验:肝脏毒物作业者定期检查时,以ALT、血清胆汁酸测定为初筛指标;亦可根据具体毒物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肝功能试验,作为初筛指标。

D.5.3 慢性中毒性肝病复筛肝功能试验:指血清蛋白电泳、总蛋白及白球蛋白、AST、γ-GT、转铁蛋白、三酸甘油酯或单胺氧化酶(MAO)测定等,可根据临床具体情况选用。

静脉色氨酸耐量试验(ITTT)、吲哚氰绿滞留试验(ICG),是敏感性和特异性都较好的肝功能试验,有条件可作为复筛指标,以提高诊断质量。

D.6 其他肝功能试验如血清乳酸脱氨酶(LDH)及其同功酶(LDH5)、精氨酸琥珀酸裂解酶(ASAL)鸟氨酸氨基转换酶(OCT)、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碱性磷酸酶(AKP)、腺甘脱氨酶(ADA)、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测定等,用于中毒性肝病的诊断或筛

选,都有报道。但由于一些项目尚未普及或特异性较差,故在本标准中,暂未列入。可在临床上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上述项目,作为诊断参考。

D.7 关于呼吸试验14C和l3C标记物呼吸试验是较新的肝功能试验。这些试验有敏感性较强,可反复测定等优点,已用于临床作为肝病诊断的筛选试验,此项试验为职业性中毒性肝病提供了一新的诊断指标,可在实践中积累更多资料,建议有条件单位可进一步研究。D.8 关于测验方法同一肝功能试验,测验方法不尽一致,正常值也有差异。本标准中除对附录D上所列项目外,其他肝功能试验方法不作统一规定。各单位可根据具体条件选择合适方法及其正常值作

为标准。

D.9 能反映肝脏早期损害的敏感肝功能试验,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在临床工作中,要掌握进展信息,创造条件,并在实践中应用及积累经验,以不断提高诊断本病的质量。

附录E

(规范性附录)

血中吲哚氰绿(IGG)滞留率测定法

E.1 原理

静脉注射吲哚氰绿l5min后采血,分离血清或血浆,测定吲哚氰绿浓度,求出平均滞留率(R)。

各种肝病时,由于肝脏摄取和排泄机能的异常,吲哚氰绿滞留率高于正常值。

E.2 仪器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E.3 试剂

吲哚氰绿注射液。

E.4 操作步骤

E.4.1 吲哚氰绿以注射用蒸馏水稀释成5mg/ml。

E.4.2 吲哚氰绿注射剂量为0.5mg/kg体重。

E.4.3 在病人肘部常规消毒后,先抽取静脉血5ml(或用肝素抗凝)作为空白对照管,而后在30s内注入吲哚氰绿,并开始计时。

E.4.4 15min时在病人另一肘部抽取静脉血5ml(或用肝素抗凝),作为待测血清(或血浆)。E.4.5 抽取的静脉血分离出血清或血浆。

E.4.6 取1ml待测血清(或血浆),加入2ml0.9%氯化钠混匀,在805nm波长下,以空白管(1ml 注射吲哚氰绿前的血清或血浆,加2ml0.9%氯化钠混匀)校正光密度至"0"点,读取测定管光密度读数,查阅标准曲线,求得l5min时血清(或血浆)吲哚氰绿的含量,按式(D1)计算出平均滞留率(R):

.............(D.1) 注:假设注射0时的血清(或血浆)吲哚氰绿浓度为1mg/dl

E.5 标准曲线的绘制

吲哚氰绿25mg,加蒸馏水稀释至250ml,成为吲哚氰绿标准贮存液。按表E1配制标准液浓度:

表E.1

取标准液1ml,加1ml0.9%氯化钠,再加入1ml正常人血清(或血浆)混匀,在805nm波长下,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比色皿1cm,以空白管(1ml正常人血清或血浆加入1mlO.9%氯化钠,再加入1ml蒸馏水混匀)校正密度至"0"点,读取各标准液光密度读数,以光密度读数为纵坐标,标准浓度为横坐标,绘成标准曲线。

E.6 正常参考值

l5min后平均滞留率10%以下。

附录F

(规范性附录)

静脉色氨酸耐量试验

F.1 原理

空腹抽血并在静脉注射色氨酸45min后,测定游离色氨酸和总色氨酸含量。

F.2 仪器

F.2.1 荧光分光光度计。

F.2.2 手提式高压消毒锅。

F.2.3 超滤器(直径25mm针筒式)。

F.2.4 超滤膜(型号C×A-50、分子量截留值5万)。

F.3 试剂

F.3.1 1%静脉注射用色氨酸。

F.3.2 0.6mol/L三氯乙酸(TCA)。

F.3.3 2%甲醛。

F.3.4 6mmol/L 三氯化铁(FeCl3)0.6mol/L TCA液。称取FeCl3(MW=277.032)162mg溶于lOOml

0.6mol/L TCA溶液中。

F.3.5 色氨酸标准液

a)1mmol/L贮存液;

b)0.1mmol/L色氨酸标准应用液。

F.4 操作方法

F.4.1 空腹l2h,静脉抽血3m1,按体重4mg/kg注射色氨酸,45min后换臂抽血3m1,测定两次血清的色氨酸含量。

F.4.2 制备超滤液(测游离色氨酸用):在超滤器装入已处理过的超滤膜,注意正面向上,旋紧滤器,加入血清0.5ml,将滤器安装在口径大小相宜的塑料管上,放入离心机3500-400Or/min 离心2Omin,取得超滤液。

F.4.3 血清上清液制备(总色氨酸用):取血清加等量0.6mol/LTCA混合沉淀蛋白,离心后取上清液用。

F.4.4 荧光物质生成:取10ml刻度试管4个,按下标明加液:

1234

U A(总色)U B(游色)S(标准)B(空白)

血清上液0.1ml———

超滤液—0.1ml——

标准液——0.1ml—

蒸馏水———0.1ml

0.6mol/L TCA 2.5ml 2.5ml 2.5ml 2.5ml

2%甲醛0.2ml0.2ml0.2ml0.2ml

6mmol/L FeCL30.1ml0.1ml0.1ml0.1ml

0.6mmol/L TCA

以上各管加盖细菌培养基用塑料试管塞,在高压消毒锅以高压加热2Omin,生成荧光物质。加热完毕冷却,补足蒸馏水至刻度4ml,在荧光分光光度计以发射光波448nm、激发光波302nm测定色氨酸含量。

F.5 计算

............E.1

............E.1

F.6 正常参考值

游离色氨酸3~7μmol/L

总色氨酸30~85μmol/L

附录G

(规范性附录)

职业性急性重度中毒性肝病的抢救和监护

G.1 治疗原则

职业性急性重度中毒性肝病较为少见,但一旦发生,预后险恶,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至为重要。

治疗原则是清除体内的致病毒物及其代谢产物,拮抗其毒作用,防止肝细胞进一步受损害;采取综合治疗,以改善全身状况;恢复机体内环境平衡,促进肝细胞再生,预防并发症。

G.2 监护目的

监护目的是为了及时掌握情况,全面判断病情,可作为研究治疗方案的主要根据。

G.3 监护项目

G.3.1 体温、脉搏、呼吸、意识形态、瞳孔大小,每2-4h检查一次。

G.3.2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如黄疸程度、出血倾向、有无肝臭及扑翼样震颤、腹部胀气、腹水、肝脏、脾脏变化等。

G.3.3 如意识障碍有进展倾向,则重点注意有无定向力障碍、视错觉、幻觉、迫害妄想、对言语及疼痛刺激的反应性、以及前庭眼球反射、瞳孔对光反应、角膜反射的变化等。

C.3.4 每日有选择性的检查下列项目:

血常规、血小板计数、血清胆红素、ALT、凝血酶原时间、尿常规、大便潜血试验等。如血小板数减少,加测纤维蛋白原和血浆色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等。

G.3.5 其他血液生化检查、眼底检查以及B型超声波检查等,可根据病情,有计划、有目的选择项目及定期观察。

G.3.6 定期测定血、尿中毒物或其代谢产物的浓度,以及其他实验室诊断指标。

G.4 抢救措施

G.4.1 病因治疗如应用特效解毒剂、络合剂等,必要时可用血液净化疗法。

G.4.2 饮食宜用易消化的低蛋白、低脂饮食,含丰富维生素,并维持热量供应,静脉滴注10%葡萄糖、维生素C等、每1000ml葡萄糖溶液中可加入正规胰岛素12U、氯化钾1g,注意维持水和酸碱平衡。

G.4.3 肾上腺皮质激素一一般主张早期应用。常用地塞米松20-40mg/d每天上午7-8时之间一次或分次口服,用药后观察疗效及反应,及时调整。在本药疗程中,要特别注意预防上消化道出血。

C.4.4 降低血氨,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清洁灌肠;选用口服乳果糖、新霉素、甲硝哒唑(灭滴灵)或氨干青霉素等,以抑制肠道内细菌生长,使细菌分解蛋白减少,从而减少氨的产生。

G.4.5 给予新鲜血浆或人血白蛋白,补充凝血因子等,以增强机体抵抗力。为促进肝细胞再生,可试用乳猪肝生长素。

G.4.6 调整氨基酸代谢失调,静脉滴注支链氨基酸如肝脑清BCAA-3H、六合氨基酸等,以逆转血浆支链/芳香氨基酸比值。

G.4.7 静脉滴注谷氨酸钠、谷氨酸钾或γ-氨酪酸,以促使患者苏醒。左旋多巴静脉滴注,可清除、取代假神经传导介质。

G.4.8 本病常伴有肾脏病变,易引起肾脏损害的抗生素不宜使用;对肝细胞有损害的镇痛剂、催眠剂亦应禁用。

G.4.9 做好消毒隔离及护理工作,注意预防继发性感染,特别是腹水感染及脏器的真菌感染。一旦发生,应选用有效的抗生素,迅速控制感染。

G.4.10 其他对症、支持治疗如维生素K类及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应用,维持微循环,中医中药辩证论治等,都是综合治疗措施,可酌情使用。

根据目前研究,中毒性肝病主要是由于肝细胞脂质过氧化及细胞内拮Ca平衡紊乱,而引起肝脏脂变及坏死,故用抗氧化剂、自由基清除剂及钙抗剂等,在实验性治疗上取得一定疗效,但临床应用尚待进一步探讨。

以上疗法可根据病情、医疗条件等来决定治疗方案,并做好临床观察及总结,以提高抢救疗效。

附录H

(规范性附录)

肝脏毒物作业者健康监护规范(试行)

H.1健康监护的目的

对肝脏毒物作业者进行健康监护,主要目的是:

a)便有上岗禁忌者不从事本作业;

b)早期发现肝脏损害;

c)拟订职业性慢性中毒性肝病诊断的程序,提高诊断质量,以贯彻一级、二级预防措施,达到保障作业者健康,并为评价车间劳动卫生条件提供数据。

H.2 健康监护档案内容

H.2.1 上岗前体检必须对从事肝脏毒物作业者业前体检,以对上岗者健康情况有一较全面的了解;项目为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试验,病毒性肝炎血清学标志及B 型超声波肝脏脾脏检查等。

肝功能试验可根据接触毒物品种及当地条件,选择一、二种试验,具体项目不作统一规定。

病毒性肝炎血清学标志检查,一般以HBsAg作为初筛,必要时再检验其他有关指标,并可根据不同的毒物品种、接触条件及其他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项目。上岗前体检,目的是:

a)发现不宜从事肝脏毒物作业者;

b)作为今后健康监护的基础资料。

H.2.2 每次检查后,对每一受检者结果综合分析,以全面了解其健康状况。

肝脏毒物作业者健康监护示意图

H.3 车间劳动卫生学调查为分析作业者健康情况提供环境资料,而健康监护检查结果,又是评价车间劳动卫生条件主要指标之一,故为健康监护中必不可少的项目。

H.4 每年健康监护检查结束后,将检查结果进行总结,并存入档案,逐年累积,作为今后临床、现场及科研工作的基础资料。

H.5 脱离肝脏毒物作业者,应进行定期随访,随访时间及项目,可根据毒物品种、接触情况及脱离作业时健康情况而定。

H.6 对肝脏毒物作业者进行健康监护,是慢性中毒性肝病早期诊断的最好措施,在目前尚缺乏特异、敏感诊断指标的情况下,具有实际意义,应认真执行,并在工作中不断改进,为提高质量做出贡献。

酒精性肝病的生化检测指标

酒精性肝病的生化检测指标 发表于:2004-02-09 网友评论: 0 条点击: 1279 次进入论坛与医生即时沟通长期过度饮酒,可造成肝细胞中脂肪聚集、变性、坏死和再生,最终导致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甚至可能引起肝癌的发生。然而人类对酒精的反应个体差异较大,嗜酒程度与肝脏损害的严重程度并无明确的关系。有研究表明,各种慢性肝病的相关酶学检查(即生化检查)在疾病性质的独立诊断上具有相当高的价值。 酒精性肝病自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有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和酒精性肝硬化等不同阶段的肝脏损害。临床上绝大多数求诊的酒精性肝病患者处于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的如肝功能失代偿期。对症治理虽可以延长生存期,但不能逆转已有的病变。酒精性肝病的检测指标不仅要鉴别各种酒精性肝损伤,而且还需筛选出可能发展成为酒精性肝硬化的嗜酒患者的高危人群。 一、r-谷氨酰转移酶(GGT)及其同工酶,广泛分布于肾、胰、肠、脑等组织,临床上多用于肝胆和胰腺疾病的诊断。近几年来,血清GGT被认为是识别酒精造成肝损伤的良好指标,长期过度饮酒可引起血清r-GT显著升高。 二、谷氨酸转氨酶(ALT)在除外肝外脏器病变的情况下,血清转氨酶升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肝细胞损害和坏死的程度,而肝内谷氨酸转氨酶(ALT)的活性超过体内其他脏器该酶活性,在反映肝损害时更具有特异性,被广泛用于肝脏疾病的诊断。ALT虽然能反映酒精性肝病患者的肝损害严重程度,但对诊断酒精性肝病的价值不大。 三、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各种类型的肝脏疾病因细胞膜损伤引起膜通透性增加造成血清AST升高,因此AST也被用来评估肝损害的严重程度。AST作为单独指标诊断酒精性肝病并不是非常可靠);而AST/ALT>2对酒精性肝病的诊断有一定的意义。 四、平均血红蛋白体积(MCV),MCV是血常规检查项目之一。酒精代谢使有核红细胞成熟过程中面临叶酸缺乏,从而造成成熟红细胞的体积增大。早在1972年,美国酒精中毒联邦委员会就将MCV作为诊断酒精中毒的主要指标之一。Morgan等发现86.3%的男性酒精性肝病患者和63%的女性酒精性肝病患者出现大红细胞症;Chiek等人认为MCV与GGT 联合运用对酒精性肝病的诊断具有较大的价值。 五、碱性磷酸酶(AKP)血清AKP活性检测以及AKP与GGT的比值)对诊断酒精性肝病有一定的价值,但血清AKP活性增高的原因较多,影响其广泛应用。 六、乙醇,血乙醇浓度可用酶法、化学法和气相色谱分析测定,但多用于24小时内酒精摄入检查,对酒精性肝病的诊断价值有一定的限制。近几年来,国外已把测定呼气中酒精含量作为检测酒精摄入检查的“金标准”。 七、α-氨基-n-丁酸/亮氨酸(A/L),有科学家发现长期饮酒者A/L上升,该比值在酒精性肝病患者中超过正常的2倍以上,而在非酒精性肝病中却是正常的,认为这是酒精性肝病的良好诊断指标但因A/L测定不仅需要氨基酸序列分析仪等高档仪器,而且方法费

慢性肝病的皮肤表现

慢性肝病的皮肤表现 肝病患者的皮肤表现多样,清楚认识到肝病的各种皮肤表现不仅可以对诊断有指导作用,还有助于潜在肝病的管理。在肝病中,皮肤表现可分为一般表现和特异性表现,特定慢性肝病的具体皮肤表现也有所不同。 肝病的一般皮肤表现 1. 瘙痒 总体而言,瘙痒是最常见的肝病皮肤表现。在患有肝病的患者中,在原发性胆源性胆管炎,瘙痒通常与胆汁淤积相关,如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阻塞性胆总管结石症,胆管癌和慢性病毒性肝炎等情况下。 2. 蜘蛛痣 在10%~15%的健康人中可观察到蜘蛛痣,而多发性蜘蛛痣是肝脏疾病的表现,尤其是酒精性肝硬化和肝肺综合征。非典型病变与肝脏疾病有关,包括较大的蜘蛛痣、乳突状蜘蛛痣和皮肤及黏膜局部蜘蛛痣。蜘蛛状血管瘤是皮肤中原有小动脉的扩张,被认为是由多种因素介导的,包括雌激素水平的增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甚至P物质增加。蜘蛛痣往往会随着肝病治而消失。

3. 掌红斑 虽然掌红斑在许多临床状态下都能看到,但切记不要将肝病的掌红斑与手掌的生理性红斑混淆,生理性红斑通常由于位置、温度或压力而出现在整个手掌上,肝病中出现的掌红斑被观察到是由于游离雌激素水平升高而导致手部表面毛细血管扩张。 4. 黄色瘤 在肝病中,黄色瘤最常见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PBC 患者的总胆固醇常常升高,肝病中胆固醇代谢异常有助于黄色瘤形成。据报道,约15%~50%的PBC患者存在黄色瘤。黄色瘤往往会随着潜在的高脂血症的治疗而消退。 5. 黄疸 黄疸是指皮肤和/或黏膜因高胆红素血症而出现的黄色至棕色变色,通常超过2.5~3.0mg/dL。颜色变化通常与胆红素水平相对应,轻度高胆红素血症可导致轻度黄色,变为褐色表明更严重的高胆红素血症。当出现黄疸时,确定黄疸的原因很重要,包括结合或未结合、肝前、肝内或肝后。 特定肝病的皮肤表现 1.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PBC是一种导致肝脏小胆管进行性破坏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半数患者以瘙痒为主要症状。瘙痒伴黄疸、色素沉着和黄瘤是PBC

职业病目录(分10类共计115种)

职业病目录(分10类共计115种) 一、尘肺 1、矽肺 2、煤工尘肺 3、石墨尘肺 4、碳黑尘肺 5、石棉肺 6、滑石尘肺 7、水泥尘肺 8、云母尘肺 9、陶工尘肺 10、铝尘肺 11、电焊工尘肺 12、铸工尘肺 13、根据《尘肺病诊断标准》和《尘肺病理诊断标准》可以诊断的其他尘肺 二、职业性放射性疾病 1、外照射急性放射病 2、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

3、外照射慢性放射病 4、内照射放射病 5、放射性皮肤疾病 6、放射性肿瘤 7、放射性骨损伤 8、放射性甲状腺疾病 9、放射性性腺疾病 10、放射复合伤 11、根据《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总则)》可以诊断的其他放射性损伤 三、职业中毒 1、铅及其化合物中毒(不包括四乙基铅) 2、汞及其化合物中毒 3、锰及其化合物中毒 4、镉及其化合物中毒 5、铍病 6、铊及其化合物中毒 7、钡及其化合物中毒 8、钒及其化合物中毒

9、磷及其化合物中毒 10、砷及其化合物中毒 11、铀中毒 12、砷化氢中毒 13、氯气中毒 14、二氧化硫中毒 15、光气中毒 16、氨中毒 17、偏二甲基肼中毒 18、氮氧化合物中毒 19、一氧化碳中毒 20、二硫化碳中毒 21、硫化氢中毒 22、磷化氢、磷化锌、磷化铝中毒 23、工业性氟病 24、氰及腈类化合物中毒 25、四乙基铅中毒 26、有机锡中毒 27、羰基镍中毒

28、苯中毒 29、甲苯中毒 30、二甲苯中毒 31、正己烷中毒 32、汽油中毒 33、一甲胺中毒 34、有机氟聚合物单体及其热裂解物中毒 35、二氯乙烷中毒 36、四氯化碳中毒 37、氯乙烯中毒 38、三氯乙烯中毒 39、氯丙烯中毒 40、氯丁二烯中毒 41、苯的氨基及硝基化合物(不包括三硝基甲苯)中毒 42、三硝基甲苯中毒 43、甲醇中毒 44、酚中毒 45、五氯酚(钠)中毒 46、甲醛中毒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0—1997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7010—1997 前言 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常见消化道传染病。本病主要经粪口传染,不但终年散发,同时还常出现季节性或食物源性的暴发性流行,从而危害人民健康。是我国乙类法定传染病之一。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由上海市传染病医院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巫善明、骆成榆、蒋伟伦。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负责解释。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甲肝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作为甲肝的诊断及防治依据。 2 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手段,综合分析,动态观察,予以诊断。 3 诊断标准 3.1 急性肝炎 3.1.1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3.1.1.1 流行病学:发病前45天内有吃不洁食物史或饮不洁生水或与甲肝急性病人有密切接触史。

3.1.1.2 症状:近1周左右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发热、乏力和纳差、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3.1.1.3 体征: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3.1.1.4 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异常。 3.1.1.5 HAV标志检测:血清抗HAV-IgM阳性或抗HAV-IgG双份血清呈4倍升高者(详见附录A)。 疑似病例:3.1.1.2+3.1.1.4。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1.1.5。 3.1.2 急性黄疸型肝炎 凡符合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诊断条件,且血清胆红素大于17μmO1/L,尿胆红素阳性,或临床上有巩膜、皮肤黄疸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黄疸者可确诊。 3.2 淤胆型肝炎 3.2.1 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自觉症状常较轻。 3.2.2 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同时伴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胆固醇等明显增高,ALT中度增高。 3.2.3 表现为梗阻性黄疸持续3周以上,并能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肝内外梗阻性黄疸。 3.2.4 HAV标志检测:同3.1.1.5。 3.2.5 肝脏病理学特点:详见附录B。 疑似病例:3.2.1+3.2.2+3.2.3。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2.4或3.2.4加3.2.5。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断标准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断标准* 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 【关键词】脂肪肝;诊断;标准 Diagnostic criteria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Fatty Liver and Alcoholic Liver Disease Study Group of Chinese Liver Disease Association. 【Key words】Fatty liver; Diagnosis; Criteria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一种病变主体在肝小叶以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病理特征但无过量饮酒史的临床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硬化三种主要类型。患者常伴有体重过重或肥胖、糖耐量异常或2型糖尿病、以及血脂紊乱等易患因素。 一、临床诊断标准 凡具备下列第1~4项和第5或第6项中任一项者即可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1. 无饮酒史或饮酒折含乙醇量每周<40g; 2. 除外病毒性肝炎、全胃肠外营养等可导致脂肪肝的特定疾病; 3. 除原发病临床表现外,可出现乏力、腹胀、肝区隐痛等症状,可伴肝脾肿大; 4. 血清转氨酶可升高,并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增加为主,常伴有γ-谷胺酰转肽酶、三酰甘油等水平增高; 5. 肝脏影像学表现符合弥漫性脂肪肝的影像学诊断标准; 6. 肝脏组织学改变符合脂肪性肝病的病理学诊断标准。 二、临床分型标准 符合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诊断标准者,其临床分型如下。 (一)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 凡具备下列第1~2项和第3或第4项任一项者即可诊断。 1. 具备临床诊断标准1~3项; 2. 肝功能检查基本正常; 3. 影像学表现符合脂肪肝诊断标准; 4. 肝脏组织学表现符合单纯性脂肪肝诊断标准。 (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凡具备下列第1~2项和第3或第4项任一项者即可诊断。 1. 具备临床诊断标准1~3项; 2. 血清ALT水平高于正常值上限的2倍,持续时间大于4周; 3. 影像学表现符合脂肪肝诊断标准; 4. 肝脏组织学表现符合脂肪性肝炎诊断标准。 (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 凡具备下列第1项和第2或第3项任一项者即可诊断。 1. 具备临床诊断标准1~3项; 2. 影像学提示脂肪肝伴肝硬化; 3. 肝脏组织学改变符合脂肪性肝硬化诊断标准。 三、影像学诊断 1. 脂肪肝:B超诊断依据为:(1)肝区近场弥漫性点状高回声,回声强度高于脾脏和肾脏,少数表现为灶性高回声;(2)远场回声衰减,光点稀疏;(3)肝内管道结构显示不清;(4)肝脏轻度或中毒重大,肝前缘变钝。CT诊断依据为肝脏密度普遍低于脾脏或肝/脾CT比值≤1。肝脏密度降低,CT值稍低于脾脏,肝/脾CT比值≤1.0者为轻度;肝/脾CT比值≤0.7,肝内血管显示不清

慢性肝病问卷(CLDQ)

慢性肝病问卷 一、下面的问题是针对您两周内的身体的总体感觉。所问问题涉及病的症状、生活受影响的程度以及情绪改变。请认真阅读以下问题,针对每一个问题选择您认为最合适的答案。为了保证问卷的有效性,请不要有漏项,谢谢合作。 选择项:1、总是如此;2、大部分时间如此;3、经常如此;4、有时如此; 5、偶尔如此; 6、很少如此; 7、从来没有 1、在过去的两周内,您有没有被腹胀困扰? 1□2□3□4□5□6□7□ 2、在过去的两周内,您有没有感到疲乏和劳累? 1□2□3□4□5□6□7□ 3、在过去的两周内,您有没有感到过身体上的疼痛? 1□2□3□4□5□6□7□ 4、在过去的两周内,您每天觉得想睡觉吗?1□2□3□4□5□6□7□ 5、在过去的两周内,您经常出现腹痛吗? 1□2□3□4□5□6□7□ 6、在过去的两周内,您感到气促、气短吗?1□2□3□4□5□6□7□ 7、在过去的两周内,您食欲不振、不愿吃东西有几次?1□2□3□4□5□6□7□ 8、在过去的两周内,您是否被乏力所困扰?1□2□3□4□5□6□7□ 9、在过去的两周内,您提重物时感到吃力吗?1□2□3□4□5□6□7□ 10、在过去的两周内,您为您的病担忧吗? 1□2□3□4□5□6□7□ 11、在过去的两周内,您感到您的精力不足吗?1□2□3□4□5□6□7□ 12、在过去的两周内,您感到不高兴吗? 1□2□3□4□5□6□7□ 13、在过去的两周内,您感到沉闷、昏昏欲睡吗?1□2□3□4□5□6□7□ 14、在过去的两周内,您为您的食欲不振感到烦恼吗?1□2□3□4□5□6□7□ 15、在过去的两周内,您容易激动吗?1□2□3□4□5□6□7□ 16、在过去的两周内,您是否出现入睡困难? 1□2□3□4□5□6□7□ 17、在过去的两周内,您是否因为腹部不适感到困扰?1□2□3□4□5□6□7□ 18、在过去的两周内,您是否担心您的病会影响您的家庭?1□2□3□4□5□6□7□ 19、在过去的两周内,您是否出现情绪时好时坏?1□2□3□4□5□6□7□ 20、在过去的两周内,您是否在晚上失眠?1□2□3□4□5□6□7□ 21、在过去的两周内,您是否出现肌肉痉挛?1□2□3□4□5□6□7□ 22、在过去的两周内,您是否担心您的症状会发展的很严重?1□2□3□4□5□6□7□ 23、在过去的两周内,您是否出现过口干?1□2□3□4□5□6□7□ 24、在过去的两周内,您是否出现过压抑?1□2□3□4□5□6□7□ 25、在过去的两周内,您是否担心您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1□2□3□4□5□6□7□ 26、在过去的两周内,您是否精力不能集中?1□2□3□4□5□6□7□ 27、在过去的两周内,您是否因皮肤瘙痒而困扰?1□2□3□4□5□6□7□ 28、在过去的两周内,您是否经常担心您的病不可治愈?1□2□3□4□5□6□7□ 29、在过去的两周内,如果您无偿可以获得一次肝移植的机会,而且您确实需要肝移植,您会非常担心所移植肝脏的存活问题吗?1□2□3□4□5□6□7□领域1:腹部症状(AS):题目1,5,17 领域2:(FA):题目2,4,8,11,13

职业性中毒性肝病诊断标准

职业性中毒性肝病诊断标准 前言 本标准的第5.1条为推荐性的,其余为强制性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原标准 GB16379-1996与本标准不一致的,以本标准为准。 各种职业活动中,短时间内接触较大量的化学物质可引起中毒性肝病。为保护接触者的身体健康,有效防治职业性急性中毒性肝病,根据近年临床和实验室研究进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是资料性附录,附录B、C、D、E、F、G、H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中山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负责起草,上海市传染病医院、山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大连市劳动卫生研究所、吉林省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研究所、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大同市职业病防治所、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沈阳市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研究所、湖南医科大学预防医学系职业病组、安徽省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研究所、淮南市职业病防治所、浙江省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研究所参加起草。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负责解释。 职业性中毒性肝病诊断标准 Diagnostic Criteria of Occupational Toxic Hepatopathy GBZ59-2002 职业性中毒性肝病是在职业性接触中吸收化学毒物所引起的中毒性肝脏疾病。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职业性中毒性肝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种化学毒物所引起的职业性急性、慢性中毒性肝病的诊断。 2 诊断原则 根据职业接触史,确切的肝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合现场卫生学与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动态观察资料等,综合分析,做好鉴别诊断,判明肝脏疾病确由所接触的化学毒物引起,方可诊断。如同时出现致病毒物所引起其他系统损害的表现,对病因诊断有重要参考意义。 3 观察对象

职业健康体检及职业中毒诊断

编号:SM-ZD-68577 职业健康体检及职业中毒 诊断 Organize enterprise safety management planning, guidance, inspection and decision-making, ensure the safety status, and unify the overall plan objectives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

职业健康体检及职业中毒诊断 简介:该安全管理资料适用于安全管理工作中组织实施企业安全管理规划、指导、检查和决策等事项,保证生产中的人、物、环境因素处于最佳安全状态,从而使整体计划目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一般体检是用人单位对非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进行的身体检查,属常规体检,以查五官科、心、肝、肾、肺、泌尿科、妇科等为主,以发现常见病,得到早期治疗,其目的是保护劳动者的健康。 职业健康体检与一般体检不同 (1)职业健康体检具有针对性。如就业前的职业健康体检是针对即将从事有害作业工种的职业禁忌进行的。 (2)职业健康体检具有特异性。不同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造成的健康损害不同。如接触铅及其无机化合物的作业,可能引起铅中毒,因此要检测血铅或尿铅。 (3)职业健康体检具有强制性。为保护劳动者的职业健康,用人单位对有毒有害作业劳动者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体检是强制性的,对此国家法律有明确规定。 (4)职业健康体检不是所有医院都能进行,应由取得省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常见消化道传染病。本病主要经粪口传染,不但终年散发,同时还常出现季节性或食物源性的暴发性流行,从而危害人民健康。是我国乙类法定传染病之一。 1、诊断依据 1.1.流行病学史 发病前2周~7周内有吃不洁食物史或饮不洁生水或与甲肝急性病人有密切接触史;或当地出现甲型肝炎爆发或流行,或有甲型肝炎流行区旅行史。 1.2.临床表现 1.2.1.发热、乏力和纳差、恶心、呕吐或者腹胀、便秘等消化道症状;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1.2.2.有巩膜、皮肤黄染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黄疸者。 1.3.实验室检查 1.3.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明显升高。 1.3. 2.血清总胆红素(TBIL)大于正常上限数值一倍以上和(或)尿胆红素阳性。 1.3.3.血清学检测:抗-HAV IgM阳性或抗-HAV IgG双份血清呈4倍升高。 2、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和

诊断。因为甲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其他急性病毒性肝炎极其相似,确诊依赖于特异性的血清学检查。 3.诊断标准 甲型肝炎分为急性无黄疸型和急性黄疸型。 3.1.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3.1.1流行病学:发病前2周~7周内有吃不洁食物史或饮不洁生水或与甲肝急性病人有密切接触史;或当地出现甲型肝炎爆发或流行,或有甲型肝炎流行区旅行史。 3.1.2.症状:近1周左右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发热、乏力和纳差、恶心、呕吐或者腹胀、便秘等消化道症状。 3.1.3.体征: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3.1.4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异常,血清总胆红素(TBIL)大于正常上限数值一倍以上和(或)尿胆红素阳性。 3.1.5HAV标志检测:血清抗HAV-IgM阳性或抗HAV-IgG 双份血清呈4倍升高者 疑似病例:3.1.2+3.1.4。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1.5。 3.1.2急性黄疸型肝炎 凡符合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诊断条件,且血清胆红素大于17μmO1/L,尿胆红素阳性,或临床上有巩膜、皮肤黄疸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黄疸者可确诊。 3.2淤胆型肝炎

酒精性肝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酒精性肝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16751.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GB/T 16751.2-1997)。 患者有长期饮酒或近期过量饮酒史,临床上以乏力、胁胀或痛,右胁下肿块为主要表现。随着病情加重,可有神经精神症状、蜘蛛痣、肝掌等体征。 2.西医诊断:参照2010年1月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制定的《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 (1)有长期饮酒史,一般超过5年,折合乙醇量男性≥40g/d,女性≥20 g/d,或2周内有大量饮酒史,折合乙醇量>80 g/d。但应注意性别、遗传易感性等因素的影响。乙醇量换算公式:g=饮酒量(m1)×乙醇含量(% )×0.8。 (2)临床症状为非特异性,可无症状,或有右上腹胀痛、食欲不振、乏力、体重减轻、黄疸等;随着病情加重,可有神经精神症状和蜘蛛痣、肝掌等表现。 (3)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PT)),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和缺糖转铁蛋白(CDT)等指标升高。其中AST/ALT>2、GGT升高、MCV升高为酒精性肝病的特点。 (4)肝脏超声显像或CT检查有典型脂肪肝表现。 (5)排除嗜肝病毒现症感染以及药物、中毒性肝损伤和自身免疫性肝病等。 符合第(1)、(2)、(3)项和第(5)项或第(1)、(2)、(4)项和第(5)项可诊断酒精性肝病;仅符合第(1)、(2)项和第(5)项可疑诊酒精性肝病。 (二)证候诊断 1.肝郁脾虚证:胁肋胀痛,心情抑郁不舒,乏力,纳差,脘腹痞闷,便溏,舌淡红,苔薄,脉弦细或沉细。 2.痰湿内阻证:胁肋隐痛,脘腹痞闷,口粘纳差,困倦乏力,头晕恶心,便溏不爽,形体肥胖,舌淡红胖大,苔白腻,脉濡缓。 3.湿热内蕴证:脘腹痞闷,胁肋胀痛,恶心欲吐,便秘或秽而不爽,困倦乏力,小便黄,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4.痰瘀互结证:胁肋刺痛,乏力,纳差口粘,脘腹痞闷,胁下痞块,便溏不爽,舌胖大瘀紫,苔白腻,脉细涩。 5.肝肾不足证:胁肋隐痛,胁下痞块,腰膝酸软,目涩,头晕耳鸣,失眠,

慢性肝病患者,发病期间慎重性生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e4174420.html, 慢性肝病患者,发病期间慎重性生活 作者:龙振昼 来源:《家庭百事通·健康一点通》2017年第06期 慢性肝病,是指由于各种生物、物理、化学等因素引起的肝功能紊乱或肝细胞损伤,包括慢性乙肝、脂肪肝、酒精肝和肝癌等。在我国,以慢性乙肝最常见,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脂肪肝和酒精肝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升高。 医学的进步使很多肝病得以控制,进而阻止肝病向肝硬化和肝癌转化,使人们不再谈肝病色变,甚至有了更多的生活追求。性生活是慢性肝病患者甚至配偶非常关心的问题。常有患者咨询:性生活没有激情是怎么回事?性生活后为什么总感到疲乏,甚至肝区不适?那么,慢性肝病对性生活到底有哪些影响? 发病期间性生活, 会加重病情 性生活时,患者高度兴奋,血液循环加速、血压升高、脉搏增快、呼吸急促,使心、肝等器官的工作负荷加大。有资料证明,一次主动、中等程度的性生活所消耗的能量约为每小时每公斤体重1200卡,相当于参加一场百米短跑比赛。这样大的体力消耗,对于需要足够休息和营养的肝病患者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传统的中医认为,肾藏精,肝藏血,肝血为肾精所化生,肝在肾精的滋养下才能正常的工作,肾精不足则肝失其所养,导致肝血不足,从而使病情加重。 就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慢性乙肝患者,因疲乏、食欲不振、黄疸、肝功能严重损害入院,经过抗炎、保肝、抗病毒等治疗后,食欲和体力明显改善。由于住院时间太长,甚感无聊,其配偶有一天来探望时,带其离院住入宾馆休息。可能是太长时间没有性生活,患者一扫一个多月来的萎靡不振,在配偶面前大展雄风。结果,性生活后患者感觉全身肌肉酸痛,复查肝功能指标再次回升,病情加重。 这是发生在肝病病房里为数不少的教训之一。 影响性生活的原因 一般来说,慢性肝病对性功能之间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性激素的平衡正常肝脏对体内性激素的水平能起到一定的平衡作用。但是,肝功能不全时,肝脏对雌激素的灭活作用减弱,引起雌激素与雄激素的比例失调,可导致性功能障碍。对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5990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90—1995 前言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病。本病在我国广泛流行, 人群感染率高,是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常见传染病之一。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地坛医院、北京佑安医院、北京医科大学传染病教研组。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林秀玉、徐道振、王勤环。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传染病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作为对乙肝患者的诊断及处理依据。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 能性。 GB 15982—1995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3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3.1 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或肝活体组织检查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 动态观察予以诊断。 3.2 诊断标准 3.2.1 急性肝炎 3.2.1.1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a)流行病学资料: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或曾有其他医源性感染,生活中的密切接触,尤 其是性接触而未采用避孕套者。 b)症状:指近期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和消化道症状。 c)体征:主要指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d)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增高。 e)HBV标记物检测: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标志,详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2。 f)病理组织学特点:如鉴别诊断需要,有条件者可作肝活检,详见附录B。 在以上各项中病原学指标、症状和肝功能异常为必备条件,流行病学资料和体征为参考条件。疑似病例:符合以上诸条中b)+d)。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e)。 3.2.1.2 急性黄疸型肝炎 a)同3.2.1.1.a)。 b)指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消化道症状及尿黄。 c)体征:皮肤巩膜黄染、肝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d)肝功能检查:ALT升高,血清胆红素(Bil)大于17.1μmol/L(大于1mg/dL)和/或尿胆红素阳性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黄疸。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GBZ188-2007 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 TechnicalspecificationsforOccupationalHealthSurveillance 2007-03-16发布 2007-10-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 前言 本规范的附录A、C、D是资料性附录,附录B、E是规范性附录。 本规范由全国职业病诊断标准委员会提出。 本规范由中华人民共和卫生部批准。 本规范负责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参加起草单位有: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州市职业病防治院、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省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李德鸿、江朝强、王祖兵、余晨、王佩丽、徐孝华、周伟民、刘移民、杨磊、王建新、李霖、齐放、侯强、卢伟。 目录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定义 3.1职业健康监护 3.2职业病 3.3职业禁忌证 4.总则 4.1职业健康监护目的 4.2责任和义务 4.3工作程序 4.4职业健康监护资料的应用 4.5职业健康监护的目标疾病

4.6开展职业健康监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界定原则4.7职业健康监护人群的界定原则 4.8职业健康监护的种类和周期 4.9职业健康监护方法和检查指标的确定 4.10职业健康检查结果的报告与评价 4.11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和管理档案 4.12常规医学检查的内容 5.接触有害化学因素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 5.1铅及其无机化合物 5.2四乙基铅 5.3汞及其无机化合物 5.4锰及其无机化合物 5.5铍及其无机化合物 5.6镉及其无机化合物 5.7铬及其无机化合物 5.8氧化锌 5.9砷

乙型肝炎诊断标准

乙型肝炎诊断标准 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形式多样,诊断的依据除病人症状,体征外,须根据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和/或肝活检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动态观察诊断。 1.急性型肝炎 1)流行病学资料: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或曾有其他医源性感染,生活中的密切接触,尤其是性接触。 2)症状:近期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和消化道症状。 3)体征:A. 肝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B. 皮肤,巩膜黄染。 4)肝功能检查:A. 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增高。B. 血清胆红素(Bil)大于17.1μmol/L(大于1mg/dL)和/或尿胆红素阳性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黄疸。 5)HBV标记物检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抗HBc-IgM高滴度(1:1000稀释仍阳性),两项阳性或仅后者阳性。 疑似病例:1-2)+ 1-3)+ 1-4);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三)1-5)如患者皮肤,巩膜无黄染,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正常,尿胆红素阴性为急性无黄疸性乙型肝炎,反之为急性黄疸性乙型肝炎。 2.慢性迁延型肝炎(简称慢迁肝) 1)急性乙肝病程超过半年尚未痊愈者:如无急性乙肝史,乙肝病程超过半年未痊愈者;病情较轻不足以诊断慢性活动性肝炎者 2)肝功能检查ALT持续或间歇异常 3)HBV标记物检查:符合慢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抗HBc-IgM滴度低于1:32或阴性,血清HBsAg或HBV-DNA任何一项阳性,病程持续半年以上。 4)肝脏病理组织检查可出现三类情况:慢性小叶性肝炎主要是肝小叶内的炎症和肝细胞的变性及坏死;慢性间隔性肝炎主要是汇管区有纤维细胞向小叶内伸展形成间隔;慢性门脉性肝炎门脉区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致使门脉区增大。 疑似病例:2-1)+ 2-2)+ 2-3)。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2-4)或2-3)+ 2-4)。 3.慢性活动性肝炎(简称慢活肝)有明显的肝炎症状。 1)体征: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痔,脾肿大或黄疸(排除其他原因) 2)肝功能检查:ALT反复和/或持续升高,血浆蛋白降低,A/G蛋白比例失常,r-球蛋白升高和/或胆红素长期或反复异常。 3)HBV标记物检测:同2-3)。 4)肝脏病理组织学特征:临床上慢活肝轻型与慢迁肝很难区别,确诊须借助病理组织学特征与临床表现相结合加以鉴别。慢活肝的病理改变以碎屑状坏死为主要特征,小叶内点状或灶状坏死,甚至灶性融合性坏死以及变性和炎症反应。并依据坏死程度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慢活肝。 疑似病例:3-1)+ 3-2)+ 3-3)+ 3-4)。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3-5)或3-4)+ 3-5)。 4.重型肝炎 1)急性重肝 A.既往无乙肝病史,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并在起病后10天内迅速出现精神神经症状(II度以上的肝性脑病),黄疸迅速加深,严重的消化道症状。 B.体征:肝浊音界迅速缩小等。

苯中毒 职业性苯中毒诊断标准

职业性苯中毒诊断标准 发布者:职业卫生科栏目:卫生标准发布日期:2006-03-13 点击次数:1187 职业性急性苯中毒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短期内吸入大剂量苯蒸气所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职业性慢性苯中毒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较长时期接触苯蒸气引起的以造血系统损害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职业性苯中毒的诊断标准、诊断书写格式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职业活动中由于接触苯引起中毒的诊断及处理。接触含苯的工业用甲苯、二甲苯等化学物所引起的苯中毒可采用本标准。在非职业活动中接触苯所引起的苯中毒的诊断,也可使用本标准。 2 诊断原则 急性苯中毒的诊断是根据短期内吸入大量高浓度苯蒸气,临床表现有意识障碍,并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中枢神经功能改变,方可诊断急性苯中毒;又按意识障碍程度,分为轻度和重度二级。 慢性苯中毒的诊断是根据较长时期密切接触苯的职业史,临床表现主

要有造血抑制,亦可有增生异常,参考作业环境调查及现场空气中苯浓度测定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血象改变,方可诊断为慢性苯中毒;慢性苯中毒又按血细胞受累及的系列和程度,以及有无恶变分为轻、中、重三级。 3 观察对象 苯作业人员的血液检验发现有以下改变之一种,在3个月内每1~2周复查一次仍无好转,且不能找到其他原因者,可列为观察对象。 a)白细胞计数波动于4×109~4.5×109/L(4000~4500/mm3); b)血小板计数波动于60×109~80×109/L(6~8万/mm3); c)红细胞计数男性低于4×1012/L(400万/mm3),女性低于3.5×1012/L(350万/mm3);血红蛋白定量男性低于120g/L(12g/dL),女性低于110g/L(11g/dL); d)周围血细胞计数增高、出现幼稚或形态不正常的血细胞。 4 诊断与分级标准

酒精性肝病诊断标准

酒精性肝病诊断标准 中华肝脏病学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 (2 0 0 2年1 0月修订) 酒精性肝病表现多样,初期通常表现为脂肪肝,进而可发 展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和酒精性肝硬化。在严重酗酒 时可诱发广泛肝细胞坏死甚或肝功能衰竭。 一、酒精性肝病临床诊断标准 1 .有长期饮酒史,一般超过5年,折合乙醇酒精量>40 g/ d,女性≥ 2 0g/d;或2周内有大量饮酒史(>80 g/d)。 2 .禁酒后血清ALT、AST和GGT明显下降,4周内基本恢 复正常,即在2倍正常上限值(ULN)以下。肿大的肝脏1周内 明显缩小,4周基本恢复正常。 3 .诊断时应注意是否合并HBV或HCV感染,除外代谢异 常和药物等引起的肝损伤。 未能符合上述条件者,应取得组织学诊断证据。下列项目 可供诊断参考:AST/ALT>2 ,血清糖缺陷转铁蛋白(CDT)增高、平均红细胞容量(MCV)增高、酒精性肝细胞膜抗体阳性,血 清谷氨酸脱氢酶(GDH) /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OCT) >0 . 6 ,以及早期CT测定肝体积增加(>72 0cm3 /m2 体表面积)。应注意 有遗传易感性等因素时,即使饮酒折合乙醇量<40 g/d也会发 生酒精性肝病。 乙醇量换算公式为:g=饮酒量(ml)×酒精含量(% )×0 . 8 (酒精比重)。 二、酒精性肝病临床分型诊断 符合酒精性肝病临床诊断标准者,其临床分型诊断如下: 1 .轻型酒精性肝病:有长期饮酒史,但肝功能检查基本正 常,肝组织学表现符合轻型酒精性肝病者。 2 .酒精性脂肪肝:影像学诊断(CT或B超)有脂肪肝特异 性表现或经病理证实者。 3 .酒精性肝炎:未作活检,应符合下列诊断依据和附加项 目中3项或以上。诊断依据 1 )饮酒量增加可作为发病或恶 化的诱因;(2 )AST为主的血清转氨酶升高;(3 )血清胆红素升 高(>3 4. 2 μmol/L)。附加项目 1 )右上腹部胀痛;(2 )发热; (3 )外周血象白细胞增加;(4)ALT增高>2 . 0ULN;(5)GGT增高>2 .0ULN。 重型酒精性肝炎可合并肝性脑病和凝血酶原活动度降低 (<40 % )等肝功能衰竭表现。 4.酒精性肝硬化:有肝硬化临床表现者,在诊断时应区分 为代偿性和失代偿性。 三、酒精性肝病病理诊断标准 1 .轻型酒精性肝病:肝内可见酒精性肝病的几种基本病 变,但程度较轻。 2 .酒精性脂肪肝:肝小叶内> 3 0 %肝细胞发生脂肪变,依

职业病目录通用版

安全管理编号:YTO-FS-PD256 职业病目录通用版 In The Production, The Safety And Health Of Workers, The Production And Labor Process And The Various Measures T aken And All Activities Engaged In The Management, So That The Normal Production Activities. 标准/ 权威/ 规范/ 实用 Authoritative And Practical Standards

职业病目录通用版 使用提示:本安全管理文件可用于在生产中,对保障劳动者的安全健康和生产、劳动过程的正常进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从事的一切活动实施管理,包含对生产、财物、环境的保护,最终使生产活动正常进行。文件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 一、尘肺 1.矽肺 2.煤工尘肺 3.石墨尘肺 4.碳黑尘肺 5.石棉肺 6.滑石尘肺 7.水泥尘肺 8.云母尘肺 9.陶工尘肺 10.铝尘肺 11.电焊工尘肺 12.铸工尘肺 13.根据《尘肺病诊断标准》和《尘肺病理诊断标准》可以诊断的其他尘肺 二、职业性放射性疾病 1.外照射急性放射病

2.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 3.外照射慢性放射病 4.内照射放射病 5.放射性皮肤疾病 6.放射性肿瘤 7.放射性骨损伤 8.放射性甲状腺疾病 9.放射性性腺疾病 10.放谢复合伤 11.根据《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总则)》可以诊断的其他放射性损伤 三、职业中毒 1.铅及其化合物中毒(不包括四乙基铅) 2.汞及其化合物中毒 3.锰及其化合物中毒 4.镉及其化合物中毒 5.铍病 6.铊及其化合物中毒 7.钡及其化合物中毒 8.钒及其化合物中毒 9.磷及其化合物中毒 10.砷及其化合物中毒

酒精性肝病诊疗方案

酒疸(酒精性肝病) 【定义】:酒疸,指患者长期饮酒或近期过量饮酒后出现以纳差、乏力、胁胀或痛、黄疸、右胁下肿块为主症的一种病症。随着病情加重,可有神经精神症状、蜘蛛痣、肝掌等体征。相当于西医学中的酒精性肝病(表现为三种形式: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 【诊断标准】 一、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一)中医辨病依据: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16751.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GB/T 16751. 2-1997)。 患者有长期饮酒或近期过量饮酒史,临床上以乏力、胁胀或痛,右胁下肿块为主要表现。随着病情加重,可有神经精神症状、蜘蛛痣、肝掌等体征。 (二)症候分型及辨证依据: 1.肝郁脾虚证: 辨证依据:胁肋胀痛,心情抑郁不舒,乏力,纳差,脘腹痞闷,便溏,舌淡红,苔薄,脉弦细或沉细。 病因病机:情志不畅,忧思恼怒,伤肝损脾,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胃气阻滞而发病。病位: 肝、胃。病性多为虚证,亦可虚实夹杂。 2.痰湿内阻证: 辨证依据:胁肋隐痛,脘腹痞闷,口粘纳差,困倦乏力,头晕恶心,便溏不爽,形体肥胖,舌淡红胖大,苔白腻,脉濡缓。 病因病机:饮酒后因热伤冷,冷热交结,中阳被遏制,脾失健运,湿从内生而发病。 病位在脾、胃。病性多实证,亦可虚实夹杂。 3、湿热内蕴证: 辨证依据:脘腹痞闷,胁肋胀痛,恶心欲吐,便秘或秽而不爽,困倦乏力,小便黄,口于,口苦,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病因病机:长期饮酒,酒性燥易生湿热,湿热积于中焦,中焦气机不畅发为此病。 病位:肝、脾、胃。病性属实。 4、肝肾亏虚证 辨证依据:胁肋隐痛,胁下痞块,腰膝酸软,目涩,头晕耳鸣,失眠,午后潮热,盗汗,男子遗精或女子月经不调,舌质紫暗,脉细或细数。 病因病机:老者素来阴虚,或因长期饮酒,酒性燥热,热灼阴津,致肝肾阴亏而发病。病位:在胃。病性属虚证。 5.瘀血内结证: 辨证依据:肋胀痛,胁下积块渐大,按之较韧,饮食减少,体倦乏力,面暗无华,女子或见经闭不行,舌质紫暗,或见瘀点瘀斑,脉弦滑或细涩。 病因病机:病久肝气郁滞,肝郁脾虚,脾失运化,气血运行不畅,血络不通,瘀血内生发为本病。病位:在肝脾。病性属于实证。 二、西医诊断 西医诊断:参照2010年1月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制定的《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 (1)有长期饮酒史,一般超过5年,折合乙醇量男性≥40g/d,女性≥20 g/d,或2周内有大量饮酒史,折合乙醇量>80 g/d,。但应注意性别、遗传易感性等因素的影响。乙醇量换算公式:g=饮酒量(ml)×乙醇含量(%)×0.8。 (2)临床症状为非特异性,可无症状,或有右上腹胀痛、食欲不振、乏力、体重减轻、

gbz 90-2002 职业性氯乙烯中毒诊断标准.doc

前言 本标准的第6.1条为推荐性的,其余为强制性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自本标准发布之日起,原卫生部标准《职业性氯乙烯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同时废止。氯乙烯是生产聚氯乙烯塑料的主要原料。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接触氯乙烯后可引起多种职业危害。为保护劳动者健康,有效地防治职业性氯乙烯中毒,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天津市职业病防治院、天津大沽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职工医院、大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天津化工厂医院负责起草。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负责解释。 职业性氯乙烯中毒诊断标准 Diagnostic Criteria of Occupational Chloroethylene Poisoning GBZ90-2002 急性氯乙烯中毒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短时间内吸入大剂量氯乙烯气体所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慢性氯乙烯中毒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较长时期接触氯乙烯气体引起的以肝脾损害为主要表现,以及肢端溶骨症、肝血管肉瘤等为特点的全身性疾病。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氯乙烯中毒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职业活动中由于接触氯乙烯引起中毒的诊断和处理。在非职业活动中接触氯乙烯所引起的氯乙烯中毒的诊断,可参照本标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