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政策建议

关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政策建议

关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政策建议
关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政策建议

关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政策建议——以垦区为例

2012年08月03日10:03 来源:国研网2012年3月20日作者: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容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和规模农业的推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不仅必要而且现实。近年来,垦区利用生物质能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取得了很大成效,也面临诸多制约因素。本报告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垦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做法,并借鉴国际经验,提出了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合理规划典型示、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健全科技支撑体系、完善相关法律、建立激励机制、加大财政金融扶持力度等促进农垦乃至全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建议,垦区

一、垦区农业循环经济的具体实践

垦区(以下简称垦区)国有农场创建于1947年,土地总面积5.43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200万亩,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农副产品加工基地。近年来,垦区积极探索农业循环经济,并形成了三种主要模式:

(一)沼气开发模式

“十一五”期间,垦区利用国家资金共建设可再生能源项目30个,其型沼气工程15处,总池容1.045万立方米,年产气285万立方米,装机350千瓦,发电164万千瓦时,户用沼气、联户沼气9510户。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4处,秸秆沼气工程1处,供气户数达2300户。通过沼气工程项目的建设,既可以实现清洁无害化生产,解决养殖业环境污染问题,又能为种植户提供优质有机复和符合标准的农业灌溉用水,符合生态农业发展的要求(见图1)。

图1 “能源生态型”循环农业模式示意图

(二)生物质发电模式

垦区拥有大量农作物秸秆和速生林基地,把这些生物质作为原料,建立生物质气化联合循环发电厂,是生物质能利用的重要发展方向。垦区生物质发电工程中,已装备46台套稻壳发电机组,每套机组功率200千瓦时,总投资2000多万元,红兴隆分局和建三江分局生物质发电项目开工建设,九三分局2.5万千瓦秸秆发电项目和分局5万千瓦秸秆发电项目正在抓紧开展各项前期工作。目前稻米加工厂按年生产250天计算,所配备46台的稻壳发电机组可发电552×105千瓦时,年利用稻壳1656×102吨。这些发电机组综合利用米厂的废弃物稻壳资源进行发电,减少环境污染,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此外,北大荒米业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了稻壳替代燃煤供热项目、生物质发电项目、稻壳棒项目等,年利用稻壳15万吨,年发电1500万千瓦时,供热采暖16.5万立方米,每年减排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20多万吨。围绕米、糠、壳三大技术研发路线,摸索出“良种繁育→订单种植→反哺农户→精深加工→节能减排→产品研发”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了稻米产业低碳化集群。完达山乳业稻壳掺烧工业锅炉改造及电机变频调速节电技术改造项目已全面投入使用,年可节约3万吨标准煤,节电700万度。

(三)海林循环农业模式

以海林农场为代表的一批农牧场,以农业废弃物资源的能源转换为重点,从推行生态农业建设和废弃物综合利用入手,探索建立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农业模式,探索出“猪(牛)→沼→果(菜)”、“猪→沼→厕→燃料”等多种生态产业链。目前,海林农场场部地区沼气入户1100户,占场部居民的96.7%。在海林农场,一个三口之家使用沼气的费用比使用液化气每年节约450元左右。沼气产生的沼渣和沼液则运送至农田抛洒肥田,生产出绿色农产品,实现粪污的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再利用。2008年起,海林农场开始利用沼渣、沼液种植有机蔬菜、葡萄、水稻等。目前,有机水稻面积已达3000亩,现有日光温室10栋,蔬菜大棚40栋,种植有机蔬菜、葡萄120亩。此外,海林农场利用水稻稻壳、

稻草进行发电,稻壳电(0.3元/度)降低了居民用电费用,发电余热可用于居民供暖,其燃烧后的稻壳灰可制成有机肥料进行再利用。稻壳灰中富含大量二氧化硅,可以作为橡胶和TPE生产中的填充料,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海林农场循环经济发展情况见图2。

二、制约垦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因素

垦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进一步发展也面临诸多制约因素,主要有:

(一)技术瓶颈

目前,垦区的生态产业链条比较短,没有充分地利用当地资源,农业废弃物只是经过简单粗加工,自主研发力量薄弱,除沼气技术较为成熟外,其余技术仍处于产业化发展初期,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例如,以秸秆为原料的热解气化、生物气化、压块燃料、直燃发电、制造生物乙醇等能源化利用技术,尚未取得突破性科研成果。在具体开发的研究和实践上显得还很薄弱,科技人才队伍培养方面亟待加大投入。

(二)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垦区的水稻秸秆由于秋收后作业时间短,回收成本高、效益低,农民积极性不高,如果政府不予以必要的资金投入,那么垦区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将缺少培植和推广的动力。此外,国家相关扶持政策也不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尚未完善,比如,国家虽已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多部法律,但在财政、金融等方面缺乏合理有效的激励政策,生产生物质能源用电价格偏高,生物质能定价机制还没有体现出环境效益,相关优惠政策难以落实等。

(三)认识误区

在垦区,侧重追求GDP增长而忽视环境保护的倾向,还或多或少地存在,节约能源和发展新能源的自主性和在动力有待加强,发展思路不够明确;一些涉农企业认为发展循环农业前期投入太大,短期收不到实际效益,缺乏积极性和紧迫感;部分民众认为发展循环农业是政府的事,清洁生产、循环农业就是治理污染,减少污染就是循环农业;等等。这些认识误区制约了垦区农业循环经济的推进。

(四)相关法律体系不健全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更需要以法律作为坚强后盾。目前,我国已经颁布《农业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清洁生产促进法》、《节约能源法》等法律法规,但还没有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框架,缺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在全国围实施并发挥作用的并不多。例如2003年开始实施的《清洁生产促进法》标志着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的起步,然而清洁生产针对的仅仅是经济系统的输入端,而一个完整的循环经济体系则涵盖了经济系统的输入到输出的物质流动全程,这不是《清洁生产促进法》能解决的问题。又如《固体废弃物排放法》是鼓励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法规,但因当时对循环经济及可持续发展没有足够的认识,因此对回收利用的限制和排放提出的要求不高,有待重新修订。另外,由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比比皆是。

三、国外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做法

认真研究国际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做法,可以看出,虽然各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不同,资源、地理、经济技术等条件有差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道路也不尽相同,但都高度重视以下工作:

(一)建立完善配套的法律保障

以我们的邻国日本为例,日本循环农业立法具有超前性和可操作性。2002年,先后制定了《食物、农业、农村基本法》、《可持续农业法》、《堆肥品质管理法》、《食品废弃物循环利用法》、《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日本生物资源综合战略》等法律法规,将推进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正式确定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完善配套的法律政策体系和机制健全的执行监督,成为日本农业循环经济健康发展的有效保障。其他发达国家也高度重视法制建设。

(二)加强宣传教育

国外普遍重视运用各种媒介宣传循环经济,以提高公众的资源意识、节约和环保意识。把宣传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和相关知识结合起来,在宣传教育中介绍农业废弃物如何处理排放,堆放垃圾和粪便的地面要使用防渗材料筑成,将对环境的污染降至最低;引导农民将粪便、垃圾、秸秆、绿肥和沼液再利用作农田的肥源;宣传沼气综合利用,帮助农民建造沼气池;介绍农家的畜禽、鱼、桑、蚕、蚯蚓、沼气、菜地、农田、鱼塘、树林、村落构成的生态系统物质间的关联,引导农民创造小时空尺度上的循环模式。

(三)政府财政和科研支持力度大

美国农业灌溉工程的科研设计等技术方面的费用全部由联邦政府支付。灌溉工程建设费用联邦政府资助50%,其余由地方政府或由政府提供担保的优惠贷款支付。美国政府每年还向农场主提供数亿美元的资

助,协助发展农业灌溉。以色列政府的支持体现在供水、节水设施投资与节水灌溉技术研发三个方面。农业灌溉水源的建设以及输水管网的建设和管理都由政府部门负责,政府利用主要输送渠道将灌溉用水直接送到集体农庄或农户的田地边。农户在田间节水灌溉设施的投资,政府提供1/3的资金补助,银行还对发展节水灌溉的农户提供长期低息贷款。

(四)补贴与管理措施相结合

从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开始了农业“绿色补贴”试点,设置一些强制性的条件,要求受补贴农民必须检查自身环保行为,定期调查其农场所属区域的野生资源、森林、植被情况,检验土壤、水、空气。政府根据农民的环保实施质量,决定是否补贴以及补贴额度。对表现出色的农民,除提供“绿色补贴”外,还可暂行减免农业所得税。西欧等国对剩余粪肥、农药、化肥征收环境消费税。日本爱东町地区的农户生产油菜可获得各种扶持和资助,包括:稻田转作补贴;油菜契约栽培补贴;种植面积大于1公顷时可获得主产区补贴。

四、政策建议

垦区的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规模化程度较高,领先全国一般水平,其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做法,更值得规模化程度较高的农垦地区研究。有鉴于此,我们总结垦区的实践,借鉴国际经验,针对农垦区和国家,分别提出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农垦层面

1.加强宣传,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农业循环经济建设。建议系统开展农业循环经济干部培训工作,广泛深入地宣传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各级干部的思想认识水平,增强其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自觉性。利用各种传媒,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公众进行针对性的宣传,提高公众参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积极性,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提高职工的绿色消费意识,鼓励消费者自发抵制对自然环境破坏影响的消费行为,把节约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变成自觉行为,努力打造适应现代社会文明的绿色消费环境。

2.合理规划,典型示。建议农垦从不同地域的自然生态环境、资源优势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出发,依据资源循环型农业的发展理念,选择突出当地特色的发展模式,在农、林、牧、副、渔多领域与多层次确定发展目标和建设重点,科学制定资源循环型农业示推广措施,选择有较好基础的农场、企业作为项目承担主体,建立健全产业链,以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食品基地建设为先导,努力提高质量、培育品牌、做强产业。在此基础上,培育具有典型示作用的资源循环型农业基地,形成规模和产业互补优势。通过资源循环型农业示园区、基地建设和重点项目的实施,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向无害化方向发展。

3.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建议农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多层次、多渠道筹措资金,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资本投向农场及涉农企业,形成以政策为导向、市场为基础、企业为主体、农民广泛参与的长效机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投资环境,保证招商引资活动能够在公平、公正、公开、互利的基础上展开。

4.重视技术研发,健全科技支撑体系。建议农垦加大对循环农业相关科技的研发工作,为循环农业的推行提供强大、持续的技术支撑体系。集聚生产企业、学校教育部门、科研部门的力量,把循环农业如何与实践结合的问题作为一个课题进行研究,制定出推动循环农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办法及相关技术标准和规

则,逐步建立和完善支撑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技术体系。为此,一方面应设立循环农业应用技术科研基金,鼓励废旧物品回收处理与再利用的科学技术研发,发展农垦自然环境综合治理等公用性事业,促进环境综合治理等适用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应用。另一方面应建立农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加强技术集成配套,建立不同类型技术模式,强化技术培训和指导,推广简捷实用的技术,促进技术普及应用,大力开发操作简便、集约利用水平高的实用新技术。

(二)国家层面

1.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建立农业循环经济的制度框架。逐步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各参与主体在循环经济中的权利和义务,制定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法规与标准、行业市场准入机制,实行绿色产品标识制度,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法制保障。认真贯彻《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规,尽快制定《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定与循环经济基本法配套的法律法规,如《再生资源利用促进法》、《废弃物处理法》等。抓紧制定与《清洁生产促进法》相衔接的《循环经济促进法》,加快《循环经济法》的制定及实施,明确循环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指导原则、规体系以及法律责任等。尽快制定并颁布农业清洁生产管理办法,制定乡村环境清洁标准和农业清洁生产标准,加大执法和监督检查力度,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监督机制。

2.建立激励引导机制,夯实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建议对一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须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直接投资或给予一定的补贴支持;通过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激励农民自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实施生态管理;利用税收、信贷等优惠手段,鼓励农户、企业使用环保设备和再生资源,实现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设立各种奖惩措施,包括制定各种收费政策,对实施农业循环发展的企业或个人给予政策优惠或奖金鼓励,对违反农业循环发展规则的企业或个人予以收费或惩罚,引导农民走循环农业之路;强化政府对农业科技工作的宏观指导,依靠科技创新发展循环农业;重视农业循环经济和新农村建设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等。

3.加大财税金融扶持力度,在资金上给予保障。制定有利于循环农业的投入政策,建立健全农业循环经济财政资金稳定增长机制。逐步增加对循环农业相关领域的投入,保证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基础研发、循环农业建设优先项目等各项发展计划得以妥善实施。建立环境保护生态效益国家补偿机制,增加财政补贴力度,适当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提高农民培肥地力的积极性。

积极运用税收杠杆鼓励发展循环农业,如利用激励性税收政策,增大税收的优惠围等。可以考虑加大综合利用“三废”税收减免的围,对节约和循环综合利用资源实行减免税收和增值税优惠等措施;对农业产品企业用于改进生产流程工艺、进行循环利用的营业所得,可在所得税前抵免;对从事绿色投资和生产的农业产品企业实行农业产品减免税,以提高绿色产品的竞争性及提高农业产品企业发展绿色经济的积极性。

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拓展融资渠道。如鼓励金融机构对技术含量较高和发展前景较好的循环农业科技项目提供专项贷款,设立政府发展循环农业专项担保基金等。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孟春振国(财政部)明(财政科学研究所)高伟(外交部))

我国建立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建议

我国建立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建议 论文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意义建议 内容摘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结合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现状及经验,对循环经济进行思考,并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了更好的在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建议。 一.农业循环经济概念 循环经济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用循环经济学的理论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农业循环经济在生产过程中注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节约使用资源,强调清洁生产以及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1.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社会资源 农业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自然环境直接参与农业生产过程。农业生产者如果只追求效益而并不考虑环境代价,就会致使一些有机物资源不能充分开发利用。农业循环经济的本质就是以生物链之间的作用来循环利用各种资源,所以就能做到资源的充分利用。 2.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就业,缩小城乡差距 农业循环经济的核心是最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有利于农业生产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强调资源的节约利用,同时还注重资源的重复利用和资源的再生,并为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业效率提供了新模式,将极大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求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形成一个良性运转的“产业链” 或“产业网”。这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人才资源配置效率,增加了农民就业机会。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还扩大了劳动密集型的园艺、畜牧、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的规模,可以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就业。 3.保护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目前, 农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已经严重危害到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农民的身体健康严重受损,严重影响到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农村居民不能充分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繁荣成果,城乡差别不断扩大,社会不公平进一步加深,阻碍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此,中央提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保护,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 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建议 强化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意识。 农业生产的指导思想是要进一步强调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的统一,走“优质、高产、高效、可持续”的道路[3]。由于广大农民缺乏发展农业循环经

我国农业现状分析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我国农业现状分析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摘要 农业是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品。但是由于中国从1950年以来制定的农产品统购统销等政策一直没有变,农民用低价出售农产品,而用高价购买工业产品,形成工农产品“剪刀差”。在这一框架下,中国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失衡,工业和城市得到迅猛发展,城市居民收入一天天增加,而农业和农村发展却掉队了。与此同时,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我国在农业方面的基础地位日渐薄弱。然而,在强劲的GDP增速背后,农民的收入水平却提高不够。相比较发达国家,我国的农业发展总体水平落后,家庭式的农业生产普遍,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投入产出不协调,总而造成了农村大量劳动力的浪费。于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日渐提上日程,被人们所关注。 本文试图从农业的概念入手,详细阐述新中国成立之后农业的发展和改革对国民的影响,从我国农业目前面临的新形势与新特点,引出我国发展可持续农业的背景和必要性。 关键字:农业经济失衡生产力可持续发展

第一章农业概述 1.1 农业概念 农业为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我们把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 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品。通常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副业。 农业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的来源,是社会分工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的前提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也是一切非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的规模和速度,都要受到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制约。 1.2 农业的生产结构 中国农业的生产结构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但数千年来一直以种植业为主。由于人口多,耕地面积相对较少,粮食生产尤占主要地位。在传统观念中,种植五谷,几乎就是农业生产的同义语。种植业即狭义农业。50年代以后,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等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增长,但它们在农业总产值构成中的比重,总的变化不大。1979年以后由于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并确定了“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农村经济从较为单一的经营向多种经营的商品经济转化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等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增长,情况才开始出现引人注目的变化。而我们组本次对农业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种植业。 1.3 农业税 农业税是国家对一切从事农业生产、有农业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俗称“公粮”。1958年6月3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96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1994年1月3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对农业特产收入征收农业税的规定》。2006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农业税已成为历史! 第二章我国农业的发展与现状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农业发展 建国初期,受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在苏联模式的影响下,我国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特征的赶超型发展战略。一个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建立起现代工业,并进而实现经济的起飞与现代

农业环保可持续发展论文.pdf

摘要: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业环保有密切联系,做好农业环保工作能有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农业环保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以期为农业发展战略的调整和完善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环保;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作用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对于国民经济发展有直接影响。近年来在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下,农业技术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通过发挥农业环保的积极作用,能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 1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资源环境的关系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全球性的课题,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产业,世界各国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都展开了深入研究。纵观以往的发展经验,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采用的是节约劳动型可持续发展战略,日本、韩国、荷兰等国家采用的是节约土地型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些战略模式的构建,都是根据本土资源环境特点以及劳动力分布特点决定的。随着环境形势的日益严峻,我国在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也展开了积极研究,并与农业环保工作联系起来,针对以往因农药不合理施用、农业生产生活废物不合理排放、城乡二元环境结构等原因导致的农业污染问题,采取了相应的治理措施。总体来看,农业生态资源环境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有促进作用和制约作用。如果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严重,会出现病虫害加剧、水土流失等问题,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严重阻碍作用。做好农业环保工作,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对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则能够促进农业作物质量、产量的持续提高,进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 2农业环保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 2.1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了充分发挥农业环保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抑制其阻碍作用,必须深入分析农业环保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机制。首先从农业生态环境角度来看,农业生态环境包括土壤环境、水资源环境、气候环境、农业遗传资源环境等。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一个功能较为完善的生态经济系统,通过将其生态性与经济性相互协调起来,可以确保在实现当期经济目标的同时,不透支生态环境成本,避免对后期的农业发展产生阻碍。因此,在现阶段的农业发展过程中,要注重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采取自然循环的农业发展模式,实现资源可循环利用、环境可持续利用,从而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2.2创新农业环保技术。农业技术创新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模式不断寻求突破创新,农业技术创新则是农业生产模式创新的主要动力。在农业产业化、机械化发展模式下,先进的技术设备提高了单位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可以显著减少资源、能源消耗,提升自然环境的供给能力。与此同时,技术创新也能够改善生态系统功能,调整生态系统结构,实现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我国虽然国土面积辽阔,但人均耕地资源较少,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必须注重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将先进的栽培技术、农作物轮作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水肥管理技术、机械化生产技术等结合起来,改变以往粗放式的生产模式,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2.3健全农业环保法规。构建完整的法规体系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对于从事农业生产的经济人,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其行为加以约束,才能杜绝透支生态环境成本获取短期利益的现象发生。我国在构建农业环保法规体系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其先进经验。例如,在立法形式上确定研究和教育途径,构建环保型农业生产体系,持续为其技术创新提供支持。同时应制定农用资金、农用化学制品投入机制,以节约资源为目标,建立高效的投入机制,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此外,还可以参考日本在有机农产品生产管理方面的经验,将有机农业生产方式并入农业环保政策,推动有机农业的合理化发展。2.4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财政的支持,主要应通过加强农业环保方面的投资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减少不必要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现象。例如,德国在政府引导下,构建三层次环保农业体系,在低层耕作中控制农药和化肥,在中层控制土壤和生长调节剂的使用,在高层发展有机农业。由政府分别根据更具不同层次环保农业发展的需求,制定经济补偿标准,对环保农业进行补贴。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发挥农业环保的积极作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 3结语 大力推行农业环保政策及相关技术手段,是发挥农业生态资源环境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积极作用的关键。通过对农业环保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农业发展方向,协调好资源环境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高磊,朱爱国.农业信息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J].农业与技术,2012,32(06):8. [2]王朝文.浅谈稻米产业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J].中国西部科技,2011,10(16):45-46. 作者:赵旭彤 单位:天津市武清区农业环保站

农业循环经济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整版)

2008-10

目录 第一章总论 (4) 1.1 项目名称及承担单位 (4) 1.2 可行性研究的依据 (5) 1.3 项目提出的背景及投资的必要性 (5) 1.4 可行性研究的范围及内容 (9) 1.5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0) 1.6可行性研究的主要结论 (11) 第二章企业基本情况 (12) 2.1 承担企业概况 (12) 2.2公司经营宗旨 (12) 2.3公司的发展目标 (12) 2.4 项目的技术基础 (13) 2.5项目情况介绍 (8) 第三章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13) 3.1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概况 (13) 3.1.1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13) 3.1.2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14) 3.2江西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 (15) 3.2.1江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面临的问题 (15) 3.2.2发展我省农业循环经济措施 (17) 第四章市场分析与建设规模 (19) 4.1产品市场供需情况的预测 (19) 4.1.1我国生猪供求状况 (19) 4.1.2蔬菜供求状况 (20) 4.1.3鲟鱼供求状况 (20) 4.1.4都市生态农业需求状况 (21) 4.2产品的价格预测 (22) 4.3公司进入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竞争优势 (22) 4.4产品方案和建设规模 (24) 4.5项目前景 (24) 第五章建设条件与厂址选择 (25) 5.1 资源和原材料 (25) 5.2项目选址原则 (25) 5.3场址选择 (25) 5.4项目区的建设条件 (27) 第六章产品技术方案 (27) 6.1猪场工厂化技术方案 (29) 6.1.1总体布局 (29) 6.1.2生产区的规划 (30)

2020年(发展战略)西北干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发展战略)西北干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西北干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樊胜岳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和工程研究所,兰州,730000) 实施“富民”政策,尽快提高农村经济实力和农民收入是西北地区发展的关键。西北地区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多样,经济发展差异突出,农业生产具有显著的区域特征。西北干旱区的绿洲作为该区农业最具潜力的区域之壹,将为西北地区农业以及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增添不可缺少的内容。 1西北绿洲农业于西北和全国的地位 西北干旱区系指350N以北、1060E以西的内陆干旱区,包括新疆全境、甘肃河西走廊及内蒙古贺兰山以西地区。就农业分布见,主要于新疆、甘肃河西地区以及青海柴达木盆地,本文所指西北干旱区主要指之上地区,共114县市,土地总面积219.05万km2,总人口2193.51万人,分别占全国的22.82%和1.76%,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和祖国的西北边疆。因此,开发西北、建设西北,提高西北干旱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利于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边防巩固。 西北干旱区是全国经济发展最为落后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仅1272.46亿元,占全国的1.70%,人均GDP5386.3元,低于全国人均GDP6048.24元水平。就西北干旱区内部经济发展格局见,农业生产于区域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工业除石油、化工、建材和交通运输外,也主要是以农业为依托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如纺织、食品和畜产品加工)。 西北干旱区虽然拥有全国4.13%的耕地,人均占有耕地4.63亩(按乡村人口计),远高于全国平均1.63亩/人的水平,但农业总产值却只有全国的2.39%,农牧民

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生物链

目录 1、申请投资报告 2、公司简介 3、项目可行性论证 4、公司相关文件及证书 ○1营业执照○2组织机构代码证○3税务登记证○4食品卫生许可证○5产品生产许可证○6无公害产品证书○7无公害产地证书○8项目合作协议书5、项目有关文件: ○1永州市发改委立项批文 ○2永州市农村办支持函 ○3湖南省农村办支持函 ○4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任务书 ○5永州市科委科研计划书 ○6国家商标局注册受理通知书 ○7项目用地规划批准函

申请投资报告 中国华融国际企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湖南正乾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建于2004年12月1日。主要经营天然植物提取物和食品生产销售。注册资金1168万元,法人代表苏睐员。公司2009年被永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资信等级为AAA级,多次被省市评为“重合同守信用企业”“质量过得硬单位”,属“永州市重点保护企业”。 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公司经营范围逐渐扩大到园林花卉、生物制药、保健食品和生态农业等行业。现有主导产品:1、天然植物提取物类:迷迭香、白黎芦醇、核桃油等;2、纯天然有机果蔬粉类:仙人掌粉、南瓜粉、香芋粉、雪莲果粉、桔子粉、红枣粉、香蕉粉、核桃粉等近百类品种;3、植物营养饮料:枣茶、金银花饮料、仙人掌饮料、核桃露饮料、石榴汁饮料、杏仁露等。产品质量符合GMP医药和食品QS检验标准,畅销国内外。 基于上述,为进一步带动广大农民发展地方特色经济,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公司董事会研究决定实施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战略,建设生态农业生物链,正式启动易拉罐饮料生产线;迷迭香芳香

油萃取生产线;迷迭香、仙人掌、薄壳核桃种植基地;牛、鸡、猪养殖基地建设项目;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料。初步况算,该项目需资金4112.98万元:第一期,总投资2459.38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入898.5万元,生产资金1560.88万元;第二期,总投资888. 6万元;第三期,总投资765万元。 报告妥否,请批示! 湖南正乾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010年5月11日

广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上

广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上) 2012年08月06日09:56 来源:《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年第3期作者:曾艳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02 摘要:广州城市化的推进对都市型现代农业提出了要求。广州都市农业发展较早,发展程度较高,开始从城郊型农业逐步转变为集约化、市场化、产业化、高科技化、机械化的现代农业。广州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既有内部优势,也面临着大好机遇,但内部劣势及外部威胁对其发展形成了制约因素。为实现广州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从布局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农业标准化建设、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品牌及物流体系建设、投融资机制等多方面共同推进。 关键词:广州,都市型现代农业,SWOT分析,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广州市社科联2010年项目“广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研究”(10SKLY07)。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在都市高度发展以后,用现代尖端科学技术装备起来的农业,依托现代市场体系,实行现代化的经营方式,是对都市农业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都市型现代农业体现了都市需要农业、农业依托都市,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城乡统筹理念,是广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都市型现代农业保障了广州居民菜篮子的有效供给,在一定程度了减缓了物价波动。十一·五期间,广州蔬菜、水产、家禽的总量实现自给,肉、蛋、奶的自给率都达到30%。第二,都市型现代农业支撑了广州的绿色生态体系,在广州建设以花城、绿地、水城为特色的生态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第三,都市休闲农业为广州居民提供了旅游观光、科普教育的好去处,调节了居民生活。 随着广州“南拓、北优、东进、西联”城市发展战略的实施,广州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的发展导致对农业、农村的破坏,城乡差距越来越大,而都市型现代农业契合了城乡一体化的要求。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广州市委、市政府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使广州农业以“高质、高产、高效”和“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为主体,逐步由城郊型农业向集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新科技现代农业等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变。 1 广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1.1 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较快,菜篮子供给充足 2010年,广州实现都市农业总产值1076.65亿元,较2005年增长43.8%,其中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产值达754.6亿元;都市农业增加值575.55亿元,比2005年增长96.8%,都市农业总收入1461.77亿元,比2005年增长49.8%;都市农业实现利润62.94亿元,实现税金21.71亿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7.7倍和89.4%;农产品出口创汇0.77亿美元[1](表1)。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论文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论文 一、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缓解农业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我国农业资源禀赋较差,总量虽然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少。目前,我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并且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与人口、耕地分布状况极不协调,长江以南地区总水量多而耕地少,长江以北水资源少但耕地多,在我国的华北和西北地区,干旱少雨,严重缺水。我国人均耕地不足1.5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全国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0.8亩临界值的县(区)达666个,占全国县(区)总数的23.27%。我国森林资源不足,人均占有量只有0.12公顷,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6。就是这样紧缺的农业资源,由于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得它们日趋减少。因此,在目前这种状况下,靠大规模增加资源投入来满足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是不现实的,根本的出路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发展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循环经济。 2.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农业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并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据统计,全国受“三废”污染的耕地约2186.7万公顷,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6%。特别是乡镇企业,由于设备简陋,工艺落后,技术含量低,导致在生产过程中未经处理就直接把“三废”排放到农田,成为农业生态环境的最大危害。此外,在农业生产中,一些农用化学物质,如农药、化肥、农用薄膜、化学除草剂、作物生长剂等,由于长期不合理的使用或过度使用也造成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威胁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沙漠化面积扩大,草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逐渐消退或消亡,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只有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解决污染问题,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才能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从根本上化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关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政策建议

关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政策建议——以垦区为例 2012年08月03日10:03 来源:国研网2012年3月20日作者: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容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和规模农业的推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不仅必要而且现实。近年来,垦区利用生物质能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取得了很大成效,也面临诸多制约因素。本报告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垦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做法,并借鉴国际经验,提出了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合理规划典型示、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健全科技支撑体系、完善相关法律、建立激励机制、加大财政金融扶持力度等促进农垦乃至全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建议,垦区 一、垦区农业循环经济的具体实践 垦区(以下简称垦区)国有农场创建于1947年,土地总面积5.43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200万亩,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农副产品加工基地。近年来,垦区积极探索农业循环经济,并形成了三种主要模式: (一)沼气开发模式 “十一五”期间,垦区利用国家资金共建设可再生能源项目30个,其型沼气工程15处,总池容1.045万立方米,年产气285万立方米,装机350千瓦,发电164万千瓦时,户用沼气、联户沼气9510户。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4处,秸秆沼气工程1处,供气户数达2300户。通过沼气工程项目的建设,既可以实现清洁无害化生产,解决养殖业环境污染问题,又能为种植户提供优质有机复和符合标准的农业灌溉用水,符合生态农业发展的要求(见图1)。

图1 “能源生态型”循环农业模式示意图 (二)生物质发电模式 垦区拥有大量农作物秸秆和速生林基地,把这些生物质作为原料,建立生物质气化联合循环发电厂,是生物质能利用的重要发展方向。垦区生物质发电工程中,已装备46台套稻壳发电机组,每套机组功率200千瓦时,总投资2000多万元,红兴隆分局和建三江分局生物质发电项目开工建设,九三分局2.5万千瓦秸秆发电项目和分局5万千瓦秸秆发电项目正在抓紧开展各项前期工作。目前稻米加工厂按年生产250天计算,所配备46台的稻壳发电机组可发电552×105千瓦时,年利用稻壳1656×102吨。这些发电机组综合利用米厂的废弃物稻壳资源进行发电,减少环境污染,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此外,北大荒米业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了稻壳替代燃煤供热项目、生物质发电项目、稻壳棒项目等,年利用稻壳15万吨,年发电1500万千瓦时,供热采暖16.5万立方米,每年减排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20多万吨。围绕米、糠、壳三大技术研发路线,摸索出“良种繁育→订单种植→反哺农户→精深加工→节能减排→产品研发”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了稻米产业低碳化集群。完达山乳业稻壳掺烧工业锅炉改造及电机变频调速节电技术改造项目已全面投入使用,年可节约3万吨标准煤,节电700万度。 (三)海林循环农业模式 以海林农场为代表的一批农牧场,以农业废弃物资源的能源转换为重点,从推行生态农业建设和废弃物综合利用入手,探索建立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农业模式,探索出“猪(牛)→沼→果(菜)”、“猪→沼→厕→燃料”等多种生态产业链。目前,海林农场场部地区沼气入户1100户,占场部居民的96.7%。在海林农场,一个三口之家使用沼气的费用比使用液化气每年节约450元左右。沼气产生的沼渣和沼液则运送至农田抛洒肥田,生产出绿色农产品,实现粪污的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再利用。2008年起,海林农场开始利用沼渣、沼液种植有机蔬菜、葡萄、水稻等。目前,有机水稻面积已达3000亩,现有日光温室10栋,蔬菜大棚40栋,种植有机蔬菜、葡萄120亩。此外,海林农场利用水稻稻壳、

农业机械论文汇总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机械化与可持续发展初探 摘要:本文介绍了农业可持续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重点研究农业机械化在对淡水资源利用和耕地资源保护所起的作用,以及保护性耕作、节水农业技术的应用、化肥施用、秸秆处理、农药喷施等农业生产环节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及对机械装备的需求, 工程 技术措施对农产品加工、农业自然灾害防治、农业资源合理利用和农业环境保护的应用范围和效果。简单阐述新时期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相结合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所起的作用。从而得出农业机械化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技术手段的结论。 关键词:农业农业机械化可持续发展信息化 引言: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各个方面高速发展的大好时期,发展不能走其他发达国家的老路子,必须走符合我国国情的新路子,党中央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国家的各个方面都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更应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中国的农业科学家根据我国国情, 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可持续农业的内涵, 提出: “以发展农业生产力,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为主线, 将封闭的、低效的、劳动密集的手工操作逐步转变为开放的、高效的、技术与资金密集的机械化、自动化作业,大幅度提高农业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产品商品率和资源利用率”的论述, 肯定了农业机械化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推动力量。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我国农业资源丰富,但人口众多,人均占有率很低,粮食产量的提高没有消除我国的粮食危机,粮食安全问题仍然存在。 2、随着我国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环境问题严重,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这就带来诸多的问题。 3、淡水资源短缺,农业用水紧缺,在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都会出现缺水的问题,再加上农业淡水利用率低,就更加影响了我国的农业发展。 4、农产品生产加工与安全问题也日益严重,我国农产品加工利用率不及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农产品的安全也存在着较大漏洞,尤其在我国的广大农村。 二、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所起的作用 1、农业机械化是合理、充分利用农业淡水资源和耕地资源的重要手段(1)保护淡水资源需要发展节水农业机械我国是世界上13 个贫水国之一,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 300 立方米, 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4。人口增长和工农业发展对水的需求大幅度增加, 超强度地使用淡水, 已使北方一些河流断流、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每年因缺水, 约有0.1067 亿公顷(1 亿亩) 可灌溉面积得不到灌溉。根据水利部门预测, 到2010 年中国缺水将达1000 亿立方米, 2030 年缺水还将大幅度增加。由于长期使用土渠输水、大水漫灌等不科学灌溉方法, 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45%左右, 每年灌溉浪费的水相当于全国总用水量的40%。所以, 开发节水灌溉技术, 保护水资源永续利用, 对于水资源十分匮乏的我国来说意义重大,而且迫在眉睫。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机械是我国保护农业淡水资源保护的必由

发改委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

发改委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 发改环资[2016]20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经信委、工信厅),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厅(委、办、局),林业局(厅),有关单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领域。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障食品和木材安全、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根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要求,现就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目标,以促进农业绿色发展为主线,以示范引领为抓手,切实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优化产业组织结构,促进农林牧渔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推动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弃物处理资源化,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二)遵循原则 一是坚持减量化优先和资源化利用。强化源头减量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各环节能源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促进废弃物资源化、规模化、产业化、高值化利用,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二是坚持重点突破和示范推广。在农作物秸秆、农林产品加工副产物、林业废弃物、废旧农膜、畜禽粪便、水体富营养化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示范工程。培育、总结、凝练一批农业循环经济典型模式,加大推广力度。 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和产业融合。各地根据资源禀赋、环境承载力、产业基础、主体功能定位等实际,合理规划布局,选择不同的技术路线,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进多种形式的产业循环链接和集成发展,构建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现代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四是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化导向。强化政府的有序引导、技术支撑、政策扶持和公共服务,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提升龙头企业、农垦、牧区、渔区、林区的带动效应,引导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广泛参与,加快农业循环经济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建立起适应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政策支撑体系,基本构建起循环型农业产业体系。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不断发展,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农林废弃物处理资源化程度明显提高,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建设和推广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农业、林业和工农复合型的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示范基地、示范工程、示范企业和先进适用技术,总结凝练一批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典型模式,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力争到2020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40%以上,农膜回收率达80%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规模化养殖场(区)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75%,林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二、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 (一)推进资源利用节约化 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推进传统耕作制度改革,合理确定复种指数,充分挖掘土、水、光、热等资源的利用潜力

种养结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指南

种养结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指南

种养结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指南 县畜牧产业发展推进办 一、规模养殖场的规划布局和建设 养殖场建设必须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规模、种养结合、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各种畜禽粪便的排泄量和各种农作物对有机肥料的需求量,科学地计算一定面积农作物所需配套的养殖种类和数量,使畜禽粪便作为优质有机肥料能够就近就地还田利用,尽量实现零排放。 (一)科学规划 各镇政府应围绕推进“三个集中”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本镇种养业生产实际,将养殖场规划到种植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使畜禽粪便作为优质有机肥料能够就近就地还田利用,规划应具体到村、社。 (二)合理布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兽医卫生防疫条件的要求,畜禽养殖场必须远离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镇和城市中居民区、医疗区、工矿企业区、科研文化区和交通要道,即县政府规定的禁养区内(金马河岷江水厂、大林镇鲢鱼水库、太平镇塔寺沟水库等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黄龙溪镇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区及缓冲区;县内府河、江安河、金马河、杨柳河、鹿溪河、白河、洗瓦堰、三

支渠、楠杆堰九条主要河流、干渠两岸纵深500米范围内)不得修建养殖场。 具体要求:养殖场不能位于传统的口蹄疫、禽流感、猪瘟、新城疫等动物重大疫病区,应选择在无疫病区,而且地势较高,具有一定坡度,通风良好,采光充足的地方,圈舍设计应座北朝南,略向西倾斜,以保证良好的通风和采光,做到冬暖夏凉,为畜禽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发育和生产环境,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同时有利于经过无害化处理的畜禽粪尿利用一定的落差自流到种植基地的储粪池里,尽量减少输送成本。 建筑布局:养殖场必须严格执行生产区和生活区相隔离的原则,人员、动物和物质运转应采取单一流向,防止污染和疫病传播,达到动物防疫条件要求。 (三)适度规模 1、各种畜禽配套种植业土地的比例 按畜禽常年存栏量计算,每亩种植业土地可以吸纳消化利用的畜禽粪便为: 猪:6头/亩,奶牛:0.5头/亩,肉牛:0.84头/亩,蛋鸡:43只/亩,肉鸡:65只/亩,肉鸭:62只/亩,羊:10只/亩,兔:60只/亩,鹅:50只/亩。 2、各种畜禽养殖场规模限制 为了创造良好的动物卫生防疫条件,减少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达到有效的防疫隔离距离,同时方便畜禽粪便就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述评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述评【内容提要】世纪之交的中国可持续研究,亟待尽快形成一个全面综合而又能够切实解决中国农业发展问题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体系或分析框架;吸收、借鉴和运用西方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研究成果和发展经验时,必须十分慎重,绝不能完全照搬或全盘移植;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必须真正反映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践要求和客观规律,以能够最终形成促进、推动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新型战略。 【摘要题】农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正文】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在中国具有远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更为重要的地位。在当今世界中,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农业像中国这样长期困扰着整个的发展,成为左右中国、经济、生活的持久因素。 虽然中国仅用占世界不到7%的耕地,让占世界总22 %的人口丰衣足食,被世人誉为“世界经济史上持续发展的一桩奇迹”。但是,中国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张、生态的加剧恶化等却使未来农业发展面临多重危机。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第1 号国情报告所得出

的这一极富挑战性的结论,唤起了人们对中国生存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农业发展战略问题的深思。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Brown 提出了震惊世界的“中国粮食威胁论”,更引起了中国乃至世界对中国农业发展战略问题研究的广为关注。 中国究竟应选择怎样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便构成了中国如何迈向21世纪的主要研究热点问题之一。 一、战略观点(注:根据研究者所提出见解的学科侧重或学科倾向,大致将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观点概括为农业生态学、农业和农业地三大学科领域,并不是严格按照研究者自身的学科研究领域进行区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的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明确指出了中国农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状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即确保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和合理利用保护资源。 针对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应选择什么样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这一问题目前在农业生态学、农业经济学和农业学三大学科领域形成了大量的研究观点。 (一)农业生态学家的观点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以中国科学院生态研究中心马世骏院士为首的生态学家,就开始倡导中国应该走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80年代中期,马世骏曾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参与了著名的Brundtland宣言——《我们共同的未来》筹备工作。认为应以生态控制方法

循环农业论文15篇(发展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思考及建议)

循环农业论文15篇 发展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思考及建议 循环农业论文 摘要: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产业部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作物的自然生长以获得收成。传统农业对生态资源的利用是粗放型、掠夺性的,往往形成“先掠夺、再补充、再掠夺”的恶性循环,造成农田肥力下降,降低产品品质,并形成大面积污染。循环农业强调农业发展中的生态耦合效应,有效利用不同作物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互补、互利因素。关键词循环农业农业论文农业 循环农业论文:发展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思考及建议 内容摘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的必经之路。本文结合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现状及经验,对循环经济进行思考,并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了更 好的在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建议。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经济体现。它是20世纪90 年代后期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1,2]。它不 仅是一种以生态学和生态规律为基础的发展模式,同时也

是一种资源和生态环境融合发展的新经济模式,对人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的融合起指导作用。如果将循环经济的理念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可以促进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同时可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它可以解决很多农业问题,例如治理环境污染、转化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普及农业科普知识、合理利用各地乡镇农村企业留下的不良资产等。目前,农业循环经济在我国已经有一定的发展,但还很不成熟,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对此,笔者提出发展我国循环经济的七点建议。 强化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意识。 农业生产的指导思想是要进一步强调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的统一,走“优质、高产、高效、可持续”的道路[3]。由于广大农民缺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强烈意识,因此应以多种形式多种手段介绍循环经济的知识,加强宣传引导,使他们尽快树立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理念,加快其在我国的发展。具体的建议如下: 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的基础理论研究。 首先科研工作者要认清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现实意义,并从科学的角度清晰地阐述农业循环经济的概念以及在我国

农业新技术论文

论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内容摘要] 当前,我国农业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转向多样化、优质化。但随着形势的变化,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日益尖锐,突发性生态环境问题接踵而至。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面临着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这样,就要求我们致力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留发展后劲,以促进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国的不断完善、进步。 [关键词]持续发展 (一)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1、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找到一条根本途径生态农业吸取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国外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从我国国情出发遵照生态学的原理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进行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战略的转移和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2、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发展生态农业,可以避免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经营和滥用,对农业的可更新资源注意增殖,对不更新资源注意保护和利用,使自然资源能得到持续的利用,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3、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地发展生态农业能大大提高经济效益。生态农业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它又能为社会创造数量多、质量好的多种多样的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必将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农业是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退化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资源短缺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地区农业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生态农业建设是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孙卫兵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孙卫兵 发表时间:2019-09-29T10:58:50.483Z 来源:《城镇建设》2019年14期作者:孙卫兵[导读] 本文分析了我国农业经济的现状,并提出了一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山东省东明县刘楼镇人民政府 在我国对于农业经济是我们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世界生态和经济发展的变化,农业经济也在经济改革的背景下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可以为农业经济带来稳定和长期利益,反过来又会影响国家的整体经济状况。本文分析了我国农业经济的现状,并提出了一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农业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必须与农业经济相适应,探索农业的发展方式,建设农村经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我国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结合国家的国情,对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彻底改革。 1、可持续农业经济的内涵 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发展程度与发达国家的发展状况大相径庭,因此可持续农业经济的定义方式与发达的西方国家不同。发达国家农业发展普遍较高,农业投入较高,技术发展水平较高,发达国家農业现代化程度较高。在发达国家,粮食生产已经过度饱和; 因此,该国农业和经济部门的主要目标不是增加粮食产量,而是要在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之间取得一定的平衡。因此,环境保护是发达国家的首要任务。 在发展中国家,农业进步速度缓慢,粮食生产仍然是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农业经济现代化水平低,农业产业发展太慢,农业经济效率低下。因此,对于我国的发展,特别是可持续农业,优先考虑的是“促进发展”,即结合当地农业现状,接管国内外或获取农业生产的先进技术,提高农业经济的生产力,满足人民的粮食需求,确保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确保农业生产的长期协调和均衡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避免生态不可逆转的破坏,使农业生产可持续增长。 2、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①是优化生态环境的需要 社会和国家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取决于该国的生态系统是否有利。目前,各种类型的人类生产已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其中许多不可恢复。为了发展农业,人类大量使用农业用地和森林,而农业资源的使用非常浪费,而在农作物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残留化学品,大大降低了耕地的生产力,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消费。农业资源。每年在中国,由于荒漠化,土壤侵蚀等问题,大量农业耕地严重减少。可持续农业旨在鼓励人们根据需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有限的农业资源,以改善人们在农业生产中的短期行为。 ②是处理好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需要 农业经济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最终决定了国民经济中是否会有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必要在良好的农业经济中发挥关键作用,特别是在农业的长期和短期利益之间取得平衡,也就是说,引导和协调符合长远利益的短期利益的长远利益。为了满足农业经济的长期需求,必须注重在发展过程中合理和科学地利用农业资源,并增加对农业研究和技术的投资。确保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推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 ①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普遍较为落后,农业生产效率低 我国农业生产基地滞后,大部分农村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仍处于相对封闭的气候,仍采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农业劳动力和生产主要依靠人力资源,似乎效果较差。与落后的农业生产设施一起,诸如天气等不确定性的影响变得更加无助,并且通常它们只能在白天进食,并且不采取预防措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普遍落后,农业生产力效率低下,无法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②农业结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不合理性 目前,我国农业产业的变化主要是由政府进行的,许多地方政府还没有做好重组农业经济的准备。我们都知道,不同地区的农业结构应该因各地农业资源的分布而有所不同,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在调整农业结构时,甚至直接复制其他地区的农业结构,导致效率极低。农业。当地方政府重组农业经济和产业时,他们往往有政治责任:第一个目标不是增加农民的收入,而是实现自己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有关当局关于农业产业结构的决定都不是基于有效的市场研究,而是无关紧要。当政府调整产业结构并与农民签订合同时,农民无法保证其有效性。当农民生产的农产品没有按照政府规划的农业生产产业结构进行营销时,政府是不是准备为农民提供一些经济保障? 虽然农民的个人行为也可能在农业结构重组中发挥作用,但变化往往发生得非常缓慢。由于农民的信息来源往往非常有限,人们往往没有长期的因素来调节产业结构,这是跟随市场趋势的短期行为,似乎这些调整并不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 ③强化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 为确保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尽可能保证农业资源的质量和生产环境。部门工作人员应该意识到,促进和发展农业经济不应被视为破坏自然资源或生态环境的前提和成本。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规划和定义应尽可能适应耕地农业资源的实际分配。通过种植优质田地和种植作物,最大限度地减少作物生产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在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影响下,生产性社会环境的生态资源遭到了相当大的破坏。这意味着工作人员在种植作物的同时,积极管理受损的环境资源。废水处理,废物降解等是环境治理的主要和典型形式。 ④灵活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 大农场应在作物生产过程中尽可能灵活,运用农业经济文化的不同发展模式。它也是帮助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农业户作为实际农业活动的一部分,必须采用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更加合理,全面地利用耕地的生态资源。例如,在种植小麦作物的地区,相应的农户可以在收获相应的作物后收集和再利用田间留下的麦秸。收获剩余的小麦秸秆可以被视为燃烧的替代能源,或者可以通过发酵处理转化为沼气,以确保农业作物资源的再利用。 总之,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规划项目。为了在维护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和不断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各地区人民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是必要的。只有根据当今社会农业经济的基本发展,人员全面适应绿色科学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才能更好地完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