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实训安全 第3课时

第二章实训安全 第3课时

第二章实训安全  第3课时
第二章实训安全  第3课时

安全教育课第2课时

【课题】

第二章实训安全

第一节机械、电气设备安全

第二节拆解化学品的“毒”招

【课时】第3课时

【备课时间】2019 年3月5日

【授课时间】2019 年3月13日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电气、机械实训和化学安全事故中可能遇到的各种伤害。

2、掌握安全使用机械、电气设备、化学实训的预防措施。

二、技能目标:

1、掌握安全使用机械、电气设备、遭遇化学安全事故的防护方法。

2、对自身的安全负责,及时解决在生活、生产中可能碰到的安全危机。

三、情感目标:

1、理解安全规范地使用和操作各种设备是人身安全的保障。

2、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认识到安全问题的重要性,重视安全问题。

【教学重点】

使用机械、电气设备和遭遇化学安全事故的预防措施及防护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提高学生的机械、电气安全和化学安全意识。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展示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黑板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山东省某学校有一间化学实验室,设施简陋,没有安装进行化学实验所必的通风设备,室内的空气循环不畅通。一天,某班级的学生在该实验室做有毒学实验时,不久即有一名同学发生不良反应,但并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继而又有几名同学出现同样的反应。直到最后,共有15名学生中度中毒,多数学生和化学老师轻微中毒。这时,他们才意识到这是有害气体中毒了。

警示:实训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是提高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中生不但要在生产学习、模拟仿真实训中强化技能训练,更要在实训操作中强化全意识,养成遵守安全规程的习惯,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二、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节机械、电气设备安全

机械、电气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是一些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要想降低机械事故、电气设备事故的发生率,提高大家的安全意识是非常必要的。中职生在实训过程中接触的机械、电气作业非常多,所以必须掌有关的安全知识。

一、机械安全

(引入)视频:机械伤害案例

1、机械伤害的种类

(1)机械设备零部件旋转时造成的伤害。例如,机械设备中的齿轮、皮带轮、滑轮、轴等零部件。这种伤害的主要形式是铰伤和物体打击伤。

(2)机械设备的零部件作直线运动时造成的伤害。例如,锻锤、冲床的施压部件、牛头刨制床的床头、龙门创床的床面及桥式吊车大、小车的升降机构等,伤害事故主要有压伤、硬伤、挤伤。

(3)刀具造成的伤害。例如,车床上的车刀、钴床上的钻头、锯床上的锯条等。这种伤害主要是烫伤、刺伤、割伤。

(4)被加工的零件造成的伤害。这类伤害事故主要有被固定不车的加工零件甩出而造成的打伤和被加工的零件在吊运和卸装过程中可能造成的砸伤。

(5)电气系统造成的伤害。这类伤害主要是电击。

(6)其他伤害。有的机械设备在使用时伴随着发出强光、高温,

还有的放出化学能、辐射能等,这些对人体都可能造成伤害。

2、引起机械事故的主要原因

(1)擅自拆除安全装置。在实际操作中,有的人为图一时方便,擅自拆除了自以为有碍作业的安全装置。更有一些人,工作起来就把“安全”二字忘得干干净净。

(2)不按规程操作。一些机械在作业时危险性是很大的,但有一些使用这些机械的人员,尤其是工作时间长了,把操作规程和要求抛到脑后,想怎么干就怎么干,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3)麻痹大意,疲劳作业。在生产作业现场,要有高度的警惕性,不论是在工作的时候,还是在休息的时候,都要牢记“安全第一"。

(4)作业空间狭小。在机械作业中,各种机械设备都有一定的安全作业空间。机械设备之间安置不能太过紧密,否则,在一台机械工作时,其危险的工件会对邻近的操作人员造成伤害。

(5)不按规定使用劳保用品。在生产工作场所,我们不能像平时那样,穿自己喜欢的服装。尤其在旋转机械附近,我们身上的衣服一定要利素。

(案例分析)某工厂铸造车间配砂组老工人李某,经常早上提前上班检

修混砂机内以保证上班时同正常运行。某天早上七点平,李某来到车同打开混机门,没有在混秒机的电源开关处挂上“有人工作,禁止合”的告牌便进入机内检修。他怕舱门开大了影响他人行走,便将舱门仅留有很窄的缝隙。

七点五十分左右,本组配孙工入范某上班后,没有预先检查一下机内是否有人工作,便随意将地门推上,顺手开动混砂机试车。当听到机内有人叫时,大惊失色,立即停机,但速轮在惯性作用下继续转动,混砂机停稳后,范某与其他职工将李某救出。李某头部流血不止,工厂卫生所医务人员闻讯立即赶到现场,对李某做了止血包扎,用车立即将李某送住医院教治,但由于其头部受伤严重,经抢救无效死亡

提示:在进行机操作时,一定要按相关规格严格操作,预先进行安全检查。

切不可因一时疏忽而悔不已。

3、实现机械安全的措施

(1)保证机械本身安全。防护栏、拨手器、双手启动按钮、红外线光电保护等安全装置能在机械运行时将人的手隔离在危险区域外。因此,这些装置都是我们的安全卫士,千万不要把它们拆掉。

(2)机械的操作者必须做到安全操作。安全操作一般包括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3个环节。操作前要经过培训,熟知安全操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的内容;操作中要按照相关规程操作,不得擅自改变:操作后清扫整理工作环境。

(3)安排适当的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

人不可能长时间地连续作业,经过一定时间就会疲劳,作业效率就会降低,这时如不能及时休息,就会发生事故。因此,一定要杜绝疲劳作业。

(4)作业场地要达到要求。作业场地不得过于狭小,工、卡、量具应按规定摆放,原材料、成品、半成品应堆放整齐、平稳,防止坍塌或者滑落。

(5)科学使用劳保用品。根据接触危险能力的作业类别和可能出现的伤害,按规定正确选配。该用的一定要坚持佩藏,不该用的坚决不用各抒已见:

(设疑)计论一下:在振作机械时,是不是戴手套作业就会更加安全呢?

二、电气安全

3、电气事故的种类

(1)触电事故。指人身触及带电体时,由于电流流过人体面造成的人身伤害事故。触电又可分为低压触电、高压触电两种。

(2)雷电和静电事故。指局部范围内暂时失去平衡的正、负电荷,在一定条件下将电荷的能量释放出来,对人体造成的伤害或引发的其他事故。

(3)射频伤害。指电磁场的能量对人体造成的伤害,也指电磁场伤害。除高颗电磁场外,超高压的高强度工频电磁场也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伤害。

(4)电路故障。电能在传递、分配、转化过程中,由于失去控制而造成的事故。线路和设备故障不但威胁人身安全,并且会严重损坏电气设备。

以上四类电气事故,以触电事故最为常见。

2、电气安全技术措施

(1)安全电压

(2)做好绝缘措施

(3)屏护

(4)安全距离

(5)保护接地和保护接零

(6)合理选用电气设备

(7)安装漏电保护装置

第二节拆解化学品的“毒”招

(引入)随着科技的进步,化学品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各

第二章实训安全 第3课时

安全教育课第2课时 【课题】 第二章实训安全 第一节机械、电气设备安全 第二节拆解化学品的“毒”招 【课时】第3课时 【备课时间】2019 年3月5日 【授课时间】2019 年3月13日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电气、机械实训和化学安全事故中可能遇到的各种伤害。 2、掌握安全使用机械、电气设备、化学实训的预防措施。 二、技能目标: 1、掌握安全使用机械、电气设备、遭遇化学安全事故的防护方法。 2、对自身的安全负责,及时解决在生活、生产中可能碰到的安全危机。 三、情感目标: 1、理解安全规范地使用和操作各种设备是人身安全的保障。 2、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认识到安全问题的重要性,重视安全问题。

【教学重点】 使用机械、电气设备和遭遇化学安全事故的预防措施及防护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提高学生的机械、电气安全和化学安全意识。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展示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黑板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山东省某学校有一间化学实验室,设施简陋,没有安装进行化学实验所必的通风设备,室内的空气循环不畅通。一天,某班级的学生在该实验室做有毒学实验时,不久即有一名同学发生不良反应,但并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继而又有几名同学出现同样的反应。直到最后,共有15名学生中度中毒,多数学生和化学老师轻微中毒。这时,他们才意识到这是有害气体中毒了。 警示:实训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是提高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中生不但要在生产学习、模拟仿真实训中强化技能训练,更要在实训操作中强化全意识,养成遵守安全规程的习惯,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第3课时教学案

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 第3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班级姓名小组________第____号 【学习目标】 1.运用海陆性质差异原理||,解释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 2.理解东亚、南亚季风的成因及影响||。 3.举例说明气压带风带及气压中心对气候的影响||。 【重点难点】 1.掌握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季节移动规律||,能够运用其分析全球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和特点||。(重点) 2.识记北半球冬、夏季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气压中心;理解东亚、南亚季风的成因及影响||。(重点)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热力环流以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理解本节内容相对不是很难||,但本节是重点||,需要学生们熟练的掌握||。 【导学流程】 自主学习内容 一、回顾旧知 1、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作用力||。 2.三圈环流 (1)低纬环流:位于赤道与__________之间||,形成北半球的__________带和南半球的__________带||。 (2)中纬环流:位于副热带与副极地之间||,形成__________带||。 (3)高纬环流:位于极地与副极地之间||,形成__________带||。 3.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1.原因:__________有规律的南北移动||。 2.规律: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__________||,冬季__________||。南半球则恰好相反||。 二、基础知识感知 (一)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1)成因:海陆热力差异影响到海陆的__________分布||。夏季||,大陆上形成__________;冬季||,大陆上形成__________||。

第二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科目化学模块必修1 人教版时间2014.11.15 第二章三节共 3 课时模块总36 课时教学设计编号: 课题:氧化还原反应授课班级高一(2)班授课教师魏崧 学情分析 初三化学教材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介绍较简单,从知识储备上来讲,就氧化还原反应这一块,他们的化学知识是非常有限的而且不系统;从能力方面来看,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不能主动参与到知识获得的过程中。因此,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创设问题的情境,自主感悟与小组交流,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由浅入深地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去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然后从化合价的角度去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最后从电子的转移的本质上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目标 知识 与 技能 1、学会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角度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2、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3、理解四种基本化学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 过程 与 方法 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准确描述概念,深刻理解概念,比较分析概念 的能力; 2、培养学生思考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认识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 与 价值观 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科学的态度、探索的精神学习 化学; 2、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 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教学方法自主感悟、媒体展现、自我完善、小组交流、教师引导。教学资源多媒体PPT,实物投影仪,教学导学案。

第四章 第三节第2课时

第四章第三节电解池(第2课时) 三、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放电顺序 只有掌握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放电顺序才能正确的写出电极反应方程式。 1.阴极上:由于阴极上电子,不管阴极材料是金属还是石墨,此时都不能得电 子,只能是溶液中的得电子。阳离子氧化性越强就越得电子。 因此阴极上氧化性强的离子得电子。金属越不活泼,对应阳离子氧化性越,越得电子。由此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分析下列离子得电子能力的强弱:金属活动顺序表 Ag+Cu2+H+(酸) Pb2+Fe2+Zn2+H+(水) Al3+… 严格讲:离子的放电能力与其浓度也有一定的关系,如酸溶液中:c[H+(酸)]>c[ H+(水)],因而放电能力> 。但在中学范围内一般不考虑上述金属离子浓度 对其放电能力的影响。、、、、、等活泼金属阳 离子在水溶液中电解时不得电子。 小结:质量增加,或有氢气产生的电极一定是极。 2. 阳极上:电解池中阳极上电子,而与溶液中的都可失电子,因 此阳极上的电极反应与有关。由于一般的比阴离子更容易 失去电子,因此如果用一般的金属材料做阳极,电解时阳极上是失去电 子。而阳极如果用石墨或金属铂(Pt)等难失电子的物质做惰性电极时,则是 溶液中失去电子。阴离子还原性越强就越失去电子。 通过查资料,分析下列离子失电子能力的强弱: S2-I-Br-Cl-OH-(水或碱)最高价含氧酸根离子F-。 注意:放电顺序这个考点不难,但要细心,极易出错。要能根据放电顺序判断阴、阳极产物,如果是惰性电极则直接考虑溶液中离子的放电顺序。如果阳极是较活泼金属(即除金、铂以外的金属),那一定要能想起:一般的比阴离子更容易失去电子,因此如果用一般的金属材料做阳极,电解时阳极上是失去电子。四. 电解质溶液的电解规律 练习:1、用惰性电极电解下列电解质溶液,请你分析下列问题(注意得失电子的顺序)①、CuCl2 :阴极:阳极 总方程式:电解质浓度,pH 电解对象:,要把电解质溶液复原,加。 ②、HCl: 阴极:阳极 总方程式:电解质浓度,pH 电解对象:,要把电解质溶液复原,加。 小结:经过总方程式发现以上两个电解池反应的电解对象都是,这一类电解反应称为电解电解质型 练习:2、用惰性电极电解NaCl溶液,请你分析下列问题 阴极:阳极 总方程式:电解质浓度,pH 电解对象:,要把电解质溶液复原,加。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三节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案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水平1:运用图表等资料,说出大气受 热的基本过程。 水平2:运用图表等资料,归纳大气对 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特 点,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水平3:根据图表资料,说明影响大气 削弱作用的因素,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 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水平4:根据图表资料,探讨大气受热 过程原理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人地协调观:运用大气受热 过程原理,合理安排人类活 动,调控人类活动。 综合思维:运用资料分析影 响大气受热过程的因素。 地理实践力:运用大气受热 过程原理指导生产、生活实 践。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三种削弱作用 2.大气削弱作用的纬度差异:低纬度地区的太阳高度□ 07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径

08多。高纬度地区的情况则相反。 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地球表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就□ 1.判断正误。 (1)就整个地球大气而言,热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 (2)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由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递减的。(√) 2.太阳辐射被削弱的方式中,叙述正确的是( ) A.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最显著 B.散射使得太阳辐射都回到宇宙空间 C.平流层中臭氧吸收红外线 D.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吸收紫外线 答案 A 解析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最显著,云层越厚反射越强烈,故A项正确。散射是向着 四面八方的,一部分被散射回宇宙,故B项错误。平流层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 线,故C项错误。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故D项错误。 3.阴天时,气温一般比晴天低。为什么? 提示阴天云层厚,对太阳辐射反射强烈,很多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表,大气获得太阳 的能量较少,所以气温不会太高。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三种辐射特征 2.地面接收到太阳辐射后,再以地面辐射的形式把能量辐射向大气;几乎全部被大气中 04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的□03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所以□ 05长波辐射。大气辐射仅有一小部分射向宇宙,而大3.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 06反,所以称为大气逆辐射。 部分则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的方向相□ 07保温作用。 4.大气逆辐射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 5.地球外部存在大气层,将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保存在大气—地面之间,类似于玻璃温 08温室效应”。 室的作用,人们称之为大气的“□ 1.判断正误。 (1)太阳温度高、辐射能力强,所以太阳辐射是长波辐射。(×) (2)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的是( ) A.太阳辐射 B.地面辐射

第四章 第三节 第2课时

第2课时氮的氧化物大气污染物 [学习目标定位]认识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性质,熟知氮的氧化物溶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知道氮的氧化物(NO2)、硫的氧化物(SO2)是主要的大气污染物及防治措施。 一、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性质 1.一氧化氮的性质 NO为无色无味的有毒气体,难溶于水,具有还原性,易被氧化:2NO+O2===2NO2。故只能用排水法收集。 2.二氧化氮的性质 (1)NO2为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溶于水时与水发生歧化反应:3NO2+H2O===2HNO3+NO。故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2)NO2能与NaOH溶液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NO2+2NaOH===NaNO2+NaNO3+H2O。

NO和NO2都不是酸性氧化物,NO与碱、酸都不能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不成盐氧化物;NO2与碱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两种盐,也不属于酸性氧化物。 例

1最新的病毒学研究证实,一氧化氮对SARS病毒有直接抑制作用。下列关于一氧化氮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氧化氮是一种红棕色气体 B.常温常压下,一氧化氮不能与空气中的氧气直接化合 C.一氧化氮可由氮气和氧气在放电条件下直接化合得到 D.一氧化氮易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答案 C 解析NO是一种无色难溶于水的气体,可以用排水法收集;常温常压下,NO容易与氧气直接化合生成NO2。 例

2宇宙飞船的运载火箭的推进器引燃后发生剧烈反应,产生大量高温气体,从火箭尾部喷出。引燃后的高温气体成分有CO2、H2O、N2、NO等,这些气体均无色,但在卫星发射现场看到火箭喷射出大量的红烟,产生红烟的原因是() A.高温下N2遇空气生成NO2 B.NO与空气反应生成NO2 C.CO2遇NO反应生成NO2 D.NO遇H2O反应生成NO2 答案 B 解析根据原高温气体均为无色,但现场却能看到红色可推知,是因为发生反应:2NO+O2===2NO2。 二、氮的氧化物和氧气、水的反应与计算 1.反应原理 ①3NO2+H2O===2HNO3+NO ②2NO+O2===2NO2 由方程式①×2+②得: ③4NO2+O2+2H2O===4HNO3 由方程式①×2+②×3得: ④4NO+3O2+2H2O===4HNO3 2.计算类型

第二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第2课时分散系及其分类 [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分散系的分类方法。2.会制备氢氧化铁胶体。3.了解胶体的性质。 一、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的概念与组成 (1)概念: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 (2)组成:分散系中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为分散剂。 (3)常见分散系及其组成 2.分散系的分类及其依据 (1)按分散质和分散系的状态不同,共有9种分散系。

(2)当分散剂是水或者其他液体时,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分散系可分为三类: ①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 nm的分散系是溶液; ②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 nm的分散系是浊液; ③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 nm之间的分散系是胶体。 (1)溶液、浊液、胶体三种分散系本质的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2)分散系都是混合物而不是纯净物。 例1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微粒直径最大的是

() A.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B.淀粉溶液 C.溴的四氯化碳溶液D.豆浆 答案 A 解析A为浊液,B、D为胶体,C为溶液,答案选A。 例 2根据气象台报道,近年来每到春季,沿海一些城市经常出现大雾天气,致使高速公路关闭,航班停飞。雾属于下列分散系中的() A.溶液B.悬浊液 C.乳浊液D.胶体 答案 D 解析雾是由悬浮在大气中的小液滴构成的,小液滴的直径在1~100 nm之间,所以雾属于胶体。

二、胶体的制备和性质 1.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 (1)制备实验:在小烧杯中加入25 mL 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慢慢滴入5~6滴氯化铁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即可得到氢氧化铁胶体。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l 3+3H 2O=====△ Fe(OH)3(胶体)+3HCl 。 例 3 下列关于氢氧化铁胶体制备的说法正确 的是( ) A .将氯化铁稀溶液慢慢滴入沸腾的自来水中,继续加热煮沸 B .将氯化铁饱和溶液慢慢滴入沸腾的蒸馏水中,并用玻璃棒搅拌 C .将氢氧化钠溶液慢慢滴入饱和的氯化铁溶液中 D .在沸腾的蒸馏水中慢慢滴入氯化铁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 答案 D

2021学年高中化学第二章第三节第3课时物质的量浓度课后训练含解析人教版必修一.docx

第3课时物质的量浓度 合格考过关检验 1.从100 mL 4 mol·L-1的KOH溶液中取出5 mL,这5 mL溶液中K+的浓度为( )。 A.2 mol·L-1 B.0.2 mol·L-1 C.4 mol·L-1 D.0.4 mol·L-1 答案C 解析这5mL溶液中K+的浓度与KOH的浓度相等,均为4mol·L-1,故选C。 2.下列溶液中,c(Cl-)与50 mL 1 mol·L-1的AlCl3溶液中c(Cl-)相等的是( )。 A.150 mL 1 mol·L-1的NaCl溶液 B.75 mL 2 mol·L-1的NH4Cl溶液 C.150 mL 3 mol·L-1的KCl溶液 D.75 mL 1 mol·L-1的BaCl2溶液 答案C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40 g NaOH溶于水所得1 L溶液的浓度为1 mol·L-1 B.1 mol·L-1的Na2CO3溶液中Na+的浓度为1 mol·L-1 C.从1 L 0.1 mol·L-1的NaCl溶液中取出0.1 L溶液,则NaCl的浓度变为0.01 mol·L-1 D.1 L 0.2 mol·L-1的Na2SO4溶液中,Na+的物质的量为0.2 mol 答案A 解析40gNaOH的物质的量为1mol,溶液体积为1L,由公式得c=n n =1mol 1L =1mol·L-1,A项正 确;Na2CO3溶液的浓度为1mol·L-1,则Na+浓度为2mol·L-1,B项错误;原溶液浓度为0.1mol·L-1,则取出的0.1L溶液和剩余的0.9L溶液的浓度都为0.1mol·L-1,C项错 误;n(Na2SO4)=cV=0.2mol·L-1×1L=0.2mol,则n(Na+)=2n(Na2SO4)=2×0.2mol=0.4mol,D项错误。 4.容量瓶是用来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定量仪器,其上标有:①温度②浓度③容量 ④压强⑤刻度线⑥酸式或碱式这六项中的( )。 A.②④⑥ B.③⑤⑥ C.①②④ D.①③⑤ 答案D

第二章 3 课时1

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课时1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 一、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1.位移公式:x=v t. 2.位移在v-t图象中的表示: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位移在数值上等于v-t图线与对应的时间轴所包围的矩形的面积.图1所示阴影图形的面积就等于物体在t1时间内的位移. 图1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某质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已知初速度为v0,在t时刻的速度为v,加速度为a. (1)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分成几个小段,如图2所示.每段位移≈每段起始时刻速度×每段的时间=对应矩形的面积.故整个过程的位移约等于各个小矩形的面积之和. 图2 (2)把运动过程划分为更多的小段,如图3所示,各小矩形的面积之和可以更精确地表示物体在整个过程的位移.

图3 (3)把整个运动过程分得非常细,很多小矩形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梯形OABC ,如图4所示,梯形面积就代表物体在相应时间间隔内的位移. 图4 (4)v -t 图线下面梯形的面积 S =1 2 (OC +AB )·OA 把面积及各条线段换成其所代表的物理量,上式变成 x =1 2(v 0+v )t ① 又因为v =v 0+at ② 由①②式可得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为: x =v 0t +1 2 at 2.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位移公式x =v 0t +1 2 at 2仅适用于匀加速直线运动.( × ) (2)初速度越大,时间越长,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一定越大.( × ) (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初速度、加速度、时间三个因素有关.( √ ) (4)匀变速直线运动的x -t 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 ) 2.某质点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是x =(4t +4t 2) m ,则质点的初速度是v 0=______ m /s ,加速度a =______ m/s 2,2 s 内的位移为________ m. 答案 4 8 24

人教版化学选修三第二章第三节分子的性质教案(第一课时)

教案选修三第二章第三节 分子的性质(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2、结合常见物质分子立体结构,判断分子的极性; 3、了解范德华力定义,特点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过程和方法通过问题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和价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多原子分子中,分子极性的判断。 【学习难点】多原子分子中,分子极性的判断。 【探究方法】: 采用图表、比较、讨论、归纳、综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多媒体演示 【探究设计具体过程】: 【学习目标展示】 【知识回顾】什么是电负性?有何意义?什么是共价键?明确提出运用“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观念来指导本节课的学习【提问】能从电负性的角度找出H-H和H-Cl的区别吗? 【引导设问】成键原子的电负性不同会导致什么不同? 【学生归纳】通过观察、思考、讨论 一般说来,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成键双方吸引电子能力相同,电荷分布均匀——非极性共价键;而由不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成键双方吸引电子的能力不相同,电荷分布不均匀——极性共价键。

【结论】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多角度比较,填表 【反馈练习】1、2 【集体讨论】得出答案 【过渡引入】键有极性,那分子是否有极性呢? 【举例说明】举例说明水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的极性 【设问】我们怎么才能准确判断分子极性呢? 【投影】(通过投影出示几种常见分子构型) 【集体讨论】学生展开讨论 【举例讲解】⑴已知分子的空间结构依据——分子的正负电荷中心是否重合【总结归纳】在合作学习、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填表格方式对键的极性、分子的空间构型与分子的极性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总结 【思考与交流】分子的极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集体讨论】学生展开讨论 【投影】(通过投影出示结论) 【规律小结】 只含非极性键——非极性分子。 含极性键空间构型对称——非极性分子; 含极性键空间构型不对称——极性分子。 【举例讲解】⑵未知分子的空间结构经验规律—— ①ABn型分子中心原子A的化合价的绝对值是否等于该主族元素原子的最 外层电子数 ②ABn型分子中心原子有无孤电子对,若有为极性分子,若无为非极性分子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 工业 第2课时【教案】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三节工业(2)【教案】

计算机、程控交换机等电子信息产品的产量位居全球。2.我国在沼气、生物液体燃料、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利用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已成为、利用的大国。 3.我国产业发展迅速,光伏材料、超硬材料、特种不锈钢、玻璃纤维等生产能力居世界前列。 探究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布规律和分布地区 1.我国国家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城市。 2.东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远于中、西部地区。 3.我国三个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地区。自北向南依次是、、 。 探究五:我国首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关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势有哪些?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探究六:高新技术产业对其他产业的贡献是什么? 同伴互助,展示交流自主探究内容 1.小组合作, 交流答案 2.同伴互助, 解决难题 3.展示交流 自学成果 4..疑难汇总 精讲点拨, 突破疑点 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布规律和分布地区 1.我国国家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城 市。 教师点拨:多依附于大中城市,主要是因为大中城市教师引导学生读图分析 学生读图找答案 教师点拨让学生总结规律。

科技力量雄厚、人才集中。 2.东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远于中、西部地区。 教师点拨:东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其主要原因也是因为东部地区大学看、科研单位众多,人才集中,科技力量雄厚。 3.我国三个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地区。自北向南依次是、、 。 教师点拨: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4.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决定性因素是。总结:科技和人才 二、我国首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关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势有哪些? 1.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2.科技力量雄厚,人才众多。 3.工业基础好。学生先个人思考,再以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教师点拨, 学生讨论回答 根据以上三题,学生归纳总结影响高新技术产业的决定性因素。 总结提高知识构建师生共建知识框架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工业(第2课时我国工业的分布)教案新人教版

第2课时我国工业的分布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我国工业的分布大势、主要工业区和工业城市的分布。 2.理解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1.学会从工业分布图中获取信息解决地理问题,培养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地理问题的能力。 2.联系实际,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读图、分析,养成用图的好习惯。 重点 我国工业分布的大势和主要工业城市、工业基地的分布。 难点 运用资料分析我国工业分布的大势和主要工业城市、工业基地的分布。 一、导入新课 教师:工业为我们各部门提供先进的工具和设备、原材料和动力等生产必需的物质条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假设你是一位知名钢铁、煤炭公司总裁,你准备把你的资金投入到哪些地区?你能说明一下原因吗? 学生:钢铁工业投资在资源丰富、交通方便、市场消费量大的地区;煤炭工业应投资在煤炭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 教师:同学们的设计非常好,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了解我国工业分布究竟是怎样的。 二、讲授新课 教师:阅读图4.21“中国主要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对照图例,说出我国工业分布的大势。学生讨论交流,展示成果,教师指导订正,适时评价鼓励。 学生:从图中信息可看出,我国已有很多实力雄厚的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我国工业集中分布在中东部。东部沿海地区工业中心密集,有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等四大工业基地。西部主要工业中心较少,分布稀疏。 探究活动:学生自主活动,同桌之间合作交流,最后由一名同学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巡视指导订正,适时评价鼓励。阅读图 4.21“中国主要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认识我国工业分布的特点。 教师:阅读图4.20,观察我国主要工业中心的分布。 (1)找出我国沿海地区主要工业中心的分布。 (2)沿长江从上游到下游,找出我国主要工业中心的分布。 学生:观察图中图例表示的工业中心,可以看出:(1)我国沿海主要工业中心有:天津、北京、上海、福州、广州等。(2)沿长江从上游到下游,我国主要工业中心有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 教师:阅读图4.22“2010年中国各省级行政区域人均工业总产值”,说出我国人均工

第二章 第二节 第3课时 配合物理论简介(教师版)

第3课时配合物理论简介 一、配位键 1.概念:由一个原子单方面提供孤电子对,而另一个原子提供空轨道而形成的共价键,即“电子对给予-接受键”。2.表示方法:配位键常用A→B表示,其中A是提供孤电子对的原子,叫给予体,B是接受孤电子对的原子,叫接受体。 如:H3O+的结构式为。 判断正误 (1)任意两个原子都能形成配位键() (2)配位键和共价键没有本质区别() (3)形成配位键的条件是一方有空轨道,一方有孤电子对() (4)配位键是一种特殊的共价键() (5)共价键的形成条件是成键原子必须有未成对电子() 答案(1)×(2)√(3)√(4)√(5)× 应用体验 1.Ag+、NH3、H2O、H+、Co3+、CO中能提供空轨道的是_________________;能提供孤电子对的是__________________。答案Ag+、H+、Co3+NH3、H2O、CO 2.以下微粒含配位键的是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N2H+5②CH4 ③OH-④NH+4⑤Fe(CO)3 ⑥Fe(SCN)3 ⑦H3O+⑧[Ag(NH3)2]OH 答案①④⑤⑥⑦⑧ 解析①氢离子提供空轨道,N2H4中氮原子提供孤电子对,所以能形成配位键,N2H+5含有配位键;②甲烷中碳原子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氢原子满足2电子稳定结构,无空轨道,无孤电子对,CH4不含有配位键;③OH-电子式 为,无空轨道,OH-不含有配位键; ④氨气分子中氮原子含有孤电子对,氢离子提供空轨道,可以形成配位键,NH+4含有配位键;⑤Fe(CO)3中Fe原子 提供空轨道,CO提供孤电子对,可以形成配位键,故正确;⑥SCN-的电子式为,铁离子提供空轨道,硫原子提供孤电子对,Fe(SCN)3含有配位键;⑦H3O+中O提供孤电子对,H+提供空轨道,二者形成配位键,H3O+含有配位键;⑧Ag+有空轨道,NH3中的氮原子提供孤电子对,可以形成配位键,[Ag(NH3)2]OH 含有配位键。 归纳总结 配位键与普通共价键的异同 (1)配位键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共价键。 (2)配位键与普通共价键只是在形成过程上有所不同。配位键的共用电子对由成键原子单方面提供,普通共价键的共用电子对则由成键原子双方共同提供,但它们的实质是相同的,都是由成键原子双方共用,如NH+4的结构式可表示

高中化学 第二章 第一节 第3课时习题课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5

高中化学第二章第一节第3课时习题课课时作业(含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5 练基础落实 1.下列有关烷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烷烃分子中,所有的化学键都是单键 B.烷烃中除甲烷外,很多都能使酸性KMnO4溶液的紫色褪去 C.分子通式为C n H2n+2的烃不一定是烷烃 D.有些烷烃在光照条件下不能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 2.下列有关烯烃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烯烃分子中所有的原子一定在同一平面上 B.烯烃在适宜的条件下只能发生加成反应,不能发生取代反应 C.分子式是C4H8的烃分子中一定含有碳碳双键 D.烯烃既能使溴水褪色也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3.下列各选项能说明分子式为C4H6的某烃是,而不是 的事实是( ) A.燃烧有浓烟

B.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C.所有原子在同一平面上 D.与足量溴水反应,生成物中只有2个碳原子上有溴原子 4.已知乙烯分子是平面结构,1,2-二氯乙烯(CHCl===CHCl)可形成和 两种不同的空间异构体,下列各组物质中,能形成类似上述两种空间异构体的是( ) ①1,2-二氯丙烯②丙烯③2-丁烯④1-丁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将溴水分别与酒精、己烯、己烷和四氯化碳四种试剂混合,充分振荡后静置,下列现象与所加试剂不相吻合的是( ) A B C D 与溴水混 酒精己烯己烷四氯化碳 合的试剂 现象 练方法技巧

有关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的计算 6.若要使0.5 mol甲烷完全和氯气发生取代反应,并生成相同物质的量的四种取代物,则需要氯气的物质的量为( ) A.2.5 mol B.2 mol C.1.25 mol D.0.5 mol 7.某气态烃0.5 mol能与1 mol HCl完全加成,加成后产物分子中的氢原子又可被3 mol Cl2完全取代,则此气态烃可能是( ) 守恒法确定原子数关系 8.A、B两种有机化合物,当混合物的质量一定时,无论A、B以何种比例混合,完全燃烧时产生的CO2的量均相等,则符合上述条件的是( ) ①同分异构体②同系物③具有相同的最简式④含碳的质量分数相等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比较耗氧量的多少 9.物质的量相等的下列烃,在相同条件下完全燃烧,耗氧量最多的是( ) A.C2H6 B.C3H6 C.C4H6 D.C7H16 10.质量相等的下列烃,在相同条件下完全燃烧,耗氧量最多的是( ) A.CH4B.C2H6 C.C2H4D.C2H2 确定混合烃的组成 11.某气态烷烃和气态炔烃的混合烃2 L,完全燃烧后生成CO22.8 L、水蒸气3.2 L(同压且同在200℃下测定),该混合烃为( ) A.CH4、C2H2B.C2H6、C2H2 C.C3H8、C3H4 D.CH4、C3H4 12.两种烃以任意比例混合,在105℃时1 L混合烃与9 L O2混合,充分燃烧后恢复至原状态,所得气体体积仍为10 L。下列各组混合烃中符合此条件的是( ) A.CH4、C2H4B.CH4、C3H6 C.C2H4、C3H6D.C2H2、C3H6

第二章第三节第2课时

第2课时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一) 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学习目标定位]1?通过外界条件对可逆反应速率的影响,掌握化学平衡移动的内在因素。 2?通过实验探究,讨论分析浓度、压强影响平衡移动的规律。 1. 在一定条件下,把 1 mol N 2和3 mol H 2充入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2+ 3出 2NH 3, 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在某一时刻,保持容器容积不变,充入 N 2,此时,C (N 2)增大,v 正增 大,C (NH 3)不变,v 逆不变,随着反应的进行, C (N 2)减小,v 正减小,C (NH 3)增大,v 逆增大, 最终V 正=V 逆。 2?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 (如浓度、气体反 应的压强、温度等),化学平衡状态被破坏(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直至正、逆反应速率 再次相等,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化学平衡状态。 这种现象称作平衡状态的移动, 简称平衡 移动。 3. 化学平衡移动可表示为 反应开抽 化営平 1 1 建也平H [归纳总结] 化学平衡移动方向的判断 [■若v 正=V 逆,平衡不移动; 条件改变 < 若v 正>v 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若V 正<v 逆,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活学活用] 1. 试根据下列图像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 ] I“1=#$ tl * (D 0 xi r G ri ③ 答案 ①向正反应方向移动;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③平衡不移动。 二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1. 按表中实验操作步骤完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填写下表: 些些*叫护呃 条件 时间

实验原理CnO:- + £0=^23:- +2H + (黄色) 实验步骤1 a 丁(I.L irul L 1 孑K心:O瞬揪 f_6 mol-L_, 4 N 0.4 mid L 1 实验现象橙黄色变为橙色橙黄色变为黄色 实验结论c(H )增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NaOH溶液使c(H +)变小,平衡向正反 应方向移动 原理Fe + 3SCN Fe(SCN)3(红色) 实验(1)步骤L 地杆貢心牌淞Linwl-r1I rlT 齐KSMIS SinLD.mSnwl'L 'FHJ.聃港* 5mL0j[Hniol L 七 (D ? 现象溶液颜色变深溶液颜色变深 实验(2)步骤向试管①中滴加0.01 mol ? t NaOH溶液 向试管②中滴加0.01 mol L一1 NaOH溶液 现象溶液颜色变浅溶液颜色变浅 实验结论 对可逆反应Fe3 ++ 3SCN 一Fe(SCN)3,分别增大c(Fe3十)和c(SCN「)后,Fe(SCN)3的浓度均增大,即化学平衡均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了;滴加NaOH 溶液,由于3OH「+ Fe3+ ===Fe(OH)3^,减小了Fe3+ 的浓度,Fe(SCN)3的浓度也减小了,即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了 3?已知反应mA(g) + nB(g) pC(g) H<0 , m+ *p,当反应达到平衡后,有关物质的浓度发生改变,其反应速率的变化曲线分别如下图所示:

第二章 第4课时

第4课时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一) [目标导读] 1.结合教材P 思考与讨论、P21图2-3,比较各类氨基酸的结构,总结氨基酸 20 的结构特点。2.分析教材P21图2-4、P22图2-5,理解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的过程,并能进行相关计算。3.阅读教材P23的第一段,结合本页图2-7,掌握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多样性。 [重难点击] 1.氨基酸的结构通式。2.脱水缩合过程及相关计算。3.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多样性。 1.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2.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3.蛋白质为生物体的生长发育以及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提供原料。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有奶、蛋、鱼、肉等。 4.食物中的蛋白质要经过胃液、胰液和肠液中蛋白酶和肽酶的消化最终变成氨基酸,然后主要由小肠吸收进入血液。 5.人体中蛋白质也能分解,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6.人体内的蛋白质每天都在消耗分解,需要及时补充,缺少蛋白质的摄入,会导致营养不良。7.自然界的蛋白质种类繁多。不同的生物体内蛋白质的种类和含量不同,同一种生物体内不同的细胞中蛋白质的种类和含量也不同。 课堂导入 当我们购买食品时,包装上常附有成分说明,你会发现蛋白质是许多食品的重要成分,有时你还会看到蛋白质中含有某些氨基酸的介绍。氨基酸和蛋白质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探究点一氨基酸及其种类 蛋白质是由氨基酸构成的,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阅读教材P20~21内容,结合下面部分氨基酸的化学结构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各种氨基酸共有的元素是C、H、O、N,其中半胱氨酸还含有S元素。由此推知,蛋白质的结构中,一定含有C、H、O、N四种元素,可能含有P和S元素,还可能含有Fe等微量元素,如血红蛋白。 2.观察各种氨基酸的分子结构会发现: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团,这个侧链基团用R表示。各种氨基酸之间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3.结合以上共同点,画出氨基酸结构的通式(各氨基酸的不同部分用R基表示)。 答案 4.观察天冬氨酸和赖氨酸的结构,分析为什么说每个氨基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 答案可以看到,天冬氨酸的R基中含有羧基,赖氨酸的R基中含有氨基,因此氨基酸的R 基中也可能含有氨基或羧基,所以说每个氨基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

2017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氧化还原反应》课时练习

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练习(氧化还原反应) 一、选择题: 1、下列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就是( ) A 、NH 4HCO 3=====△NH 3↑+CO 2↑+H 2O B 、Na 2O +H 2O===2NaOH C 、Na 2CO 3+H 2SO 4===Na 2SO 4+CO 2↑+H 2O D 、2H 2O=====电解2H 2↑+O 2↑ 2、在反应中,元素X 的原子将电子转移给元素Y 的原子,则下列说法正确的就是( ) ①元素X 被氧化 ②元素Y 被氧化 ③元素X 发生还原反应 ④元素Y 发生还原反应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3、下列变化过程属于氧化反应的就是( ) A 、HCl→H 2 B 、Mg→Mg 2+ C 、Cl -→AgCl D、CuO→Cu 4、下列反应中,氯元素全部被氧化的就是( ) A 、2P +3Cl 2===2PCl 3 B 、2NaCl 通电,2Na +Cl 2↑ C 、NaOH +HCl===NaCl +H 2O D 、2Cl 2+2Ca(OH)2===CaCl 2+Ca(ClO)2+2H 2O 5、判断一个反应就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的标准就是( ) A 、就是否有氧参加反应 B 、就是否为置换反应 C 、同一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就是否发生变化 D 、就是否为化合反应或分解反应 6、某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由化合态(化合物)变为游离态(单质),则该元素( ) A 、一定被氧化 B 、一定被还原 C 、可能被氧化也可能被还原 D 、以上都不就是 7、下列说法正确的就是( ) A 、复分解反应中有的就是氧化还原反应,有的不就是氧化还原反应 B 、置换反应有可能就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C 、化合反应一定就是氧化还原反应 D 、分解反应不一定就是氧化还原反应 8、某温度下,将Cl 2通入NaOH 溶液中,反应得到NaCl 、NaClO 、NaClO 3的混合液,经测定ClO -与ClO 3-的浓度之比为1∶3, 则Cl 2与NaOH 溶液反应时被还原的氯元素与被氧化的氯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 、21∶5 B、11∶3 C 、3∶1 D 、4∶1 9、对于反应CaH 2+2H 2O===Ca(OH)2+2H 2↑,有下列判断,其中正确的就是(提示:CaH 2-1)

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

主备人:赵升国审核:王军纪包科领导:年级长:程辉使用时间:2012.3.26 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第1课时) [学习目的] 建立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学习重点] 1、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2、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限度的因素 [学习难点] 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 [学习过程]一.化学反应速率(v) 1.定义: 2.表示: 以N2 + 3H2==2NH3为例:v( N2 )= v( H2 )= v(NH3)= 同一个反应,同一段时间,v( N2 ):v( H2 ):v(NH3)= 结论: 3.单位: 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内因:反应物本身的性质 2.外因:⑴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反应物浓度越大,化学反应速率________. 练习:下列反应中,产生氢气速率最快的是() A.常温下铝与6mol/L的硝酸B.常温下镁与3mol/L的醋酸 C.常温下铁与3mol/L的盐酸D.常温下镁与3mol/L的硫酸 ⑵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温度升高,化学反应速率__________. ⑶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思考1] 2L密闭容器中,投入5molN2,8molH2,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发生反应,2min 时,测得容器内生成NH34mol,若将容器的体积减小为原来的一半,其他条件不变,同样生成4molNH3所花费的时间___2min(<,=,>,),为什么? [思考2] 在室温条件,通过什么途径可以改变容器体积? [结论]有气体参与的反应,压强增大,化学反应速率____ 参加反应的物质是固体,液体或溶液时,压强对反应速率___影响?(填有,无) [探讨]N2+ 3H2==2NH3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①容器若为恒定容器,在容器内充入惰性气体,则化学反应速率_____(加快,不变,减慢),原因是_______ ②容器若为恒压容器,在容器内充入惰性气体,则反应速率(加快,不变,减慢)_____,原因是________ 。 ⑷催化剂请例举几例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实例. [实验演示] H2O2分解: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_________________ ⑸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物的表面积 练习:下图为将Zn投入一定浓度一定体积的H2SO4中,解释图象的成因.(纵坐标为H2的生成速率) v(H2 常见题型例举 1、用不同的物质来表示反应速率。

第二章 第三节 第3课时 教案及习题 【高中化学 选修4 步步高】

第3课时 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从变化的角度认识化学平衡的移动,即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温度、催化剂改变,平衡将会发生移动而建立新的平衡。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实验论证说明温度、催化剂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构建分析判断化学平衡移动方向的思维模型(勒夏特列原理)。 一、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1.实验探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按表中实验步骤要求完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填写下表: 实验原理 红棕色2NO 2(g )无色N 2O 4(g ) ΔH =-56.9 kJ·mol -1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热水中混合气体颜色加深; 冰水中混合气体颜色变浅 实验结论 混合气体受热颜色加深,说明NO 2浓度增大,即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混合气体被冷却时颜色变浅,说明NO 2浓度减小,即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2.由图像分析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已知反应:m A(g)+n B(g)p C(g) m +n

(2)图②表示的温度变化是降低,平衡移动方向是向正反应方向。 (3)正反应是放热反应,逆反应是吸热反应。 3.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规律 (1)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放热或吸热),所以任意可逆反应的化学平衡状态都受温度的影响。 (2)升高温度,v放、v吸均增大,但v吸增大程度大; 降低温度,v放、v吸均减小,但v吸减小程度大。 (3)当其他条件不变时: 温度升高,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 温度降低,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例1反应:A(g)+3B(g)2C(g)ΔH<0,达平衡后,将反应体系的温度降低,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平衡向右移动 B.正反应速率减小,逆反应速率增大,平衡向左移动 C.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都减小,平衡向右移动 D.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都减小,平衡向左移动 答案 C 解析降低温度,v正、v逆均减小,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即平衡正向移动。 考点催化剂和温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题点温度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规律 例2取五等份NO 2,分别加入温度不同、容积相同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NO2(g)N2O4(g)ΔH<0。反应相同时间后,分别测定体系中NO2的体积分数,并作出其随反应温度变化的关系图。下列示意图中,可能与实验结果相符的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