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资料

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资料

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资料
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资料

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

叶行昆

战国时代是我国封建领主制经济瓦解和封建地主制经济确立的

时期,是由诸侯割据称雄过渡到中央集权统一的时期。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这是一个关键的转型期。所谓转型期,是指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制度发生变迁的过程。制度变迁是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的过程。其中制度创新扮演着重要的承前启后的角色,它所留下的便是制度变迁与创新的路径或轨迹。而制度创新指的是能够使制度创新者获得追加或额外利益的对现存制度的变革。在国家体制转型过程中,“变法”即制度的变迁与创新便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古今中外,莫不如此。如果说战国时代诸侯列国的变法改制惊心动魄、缤彩纷呈的话,那么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则显得格外耀眼夺目,动人心弦了,因为它把当时的各项变法改制溶汇于一体。商鞅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坚定不移地对现存制度进行变革与创新,从而促进了战国时代的历史进程,改变了国家制度,创新了新兴地主阶级国家体制中各项政治、经济制度,反映了时代的潮流。

新制度经济学家们认为,人类文明史,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一个制度的不断变迁、创新与完善的历史;是一个从制度的不均衡到均衡,乃至制度适宜的历史,制度的基本功能就是为经济提供服务。在制度变迁的初始化阶段,经济因素处于中心地位。一种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只要其收益大于零,且在各种可供选择的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中净收

益最大,这项制度便是最佳制度。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工具的推行使用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在剧烈的兼并战争中那种以“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君书·更法》)为理论依据的国家制度遭到了不断破坏,人们逐渐脱离原来人身依附的束缚,私人开垦荒地即归私人占有、田宅或以买卖、地主数量不断增加,社会的经济结构出现新的局面,这就必然要求对原先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项制度进行变迁与创新,以促进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取代贵族土地所有制。公元前361年,秦献公去世,秦孝公即位。献公在位时,虽已对内政进行了一些改革,但远不足以改变秦国的弱势,孝公即位时的秦国仍是战国七雄中最为贫弱、落后的国家,东方各强大诸侯不以礼待之,不让秦国参加诸侯之间的会盟。同时秦国内部的旧势力也仍然根深蒂固,对进一步改革形成严重阻力;新旧势力的斗争,各贵族利益集团之间的相互倾轧,使秦国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局面。新制度经济学的国家模型提出:一国统治者总是存在对手,即与之竞争的国家或本国内部的潜在统治者。在此,任何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并不能“高枕无忧”,他们会时刻面临强有力的外在竞争力。如果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与别的国家相比,在经济上处于劣势,或没有出现相对的经济增长,那么是由于该国的制度没有为发展经济提供激励机制,即是由于存在相对的制度不适宜,或是制度没有创新。由此可见,经济的落后与制度因素密切相关。

秦孝公是一位有作为、有气魄的历史人物,他即位后便“下令国中求贤者”,招请天下“有能出奇计强秦”的人才。商鞅闻讯由魏入秦,先

以“帝道”游说,孝公不感兴趣,又以“王道”陈见,亦未打动孝公之心,再进论以“霸道”,孝公听得入神,不知“膝之前于席见也”。也许“帝道”、“王道”见效太慢,社会成本过高,目标周期太长,故为当时的一般国君所不取。正如新制度经济学家们所发现的:统治者的寿命周期是影响一国政治经济稳定及制度变迁的一个重要因素。而“霸道”的近期收益较为显见,相对“帝道”、“王道”而言虽非最优的制度,却是适宜的制度,故较易受到国君们的首肯。商鞅正是以“霸道”为依托,开始了他对秦国的制度变迁与创新,掀起了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变法。此一“霸道”观,尤其值得我们的注意,笔者无意将商鞅变法作全面的论述,只是对其有利于秦国制度创新的几个方面作番浅论。

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毁秦国贵族领主这一利益集团的世袭制,建立便于地主阶级发展的新制度,进而确立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商鞅说“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又说“制度时,则国俗可化而民从制。”(《商君书·壹言》)为了实现以“霸道”来改制的目标,他提出“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汤、武之王也,修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商君书·更法》),还说“世事变而行道异也”(《商君书·开塞》),以及“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史记·商君列传》),进而宣称“圣人不法古,不修今。法古则后于时,修今则塞于势。周不法商,夏不法虞,三代异势,而皆可以王。故兴王有道,而持之异理”(《商君书·开塞》),“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商君书·更法》)等,商鞅就是以这些言论作为他的理论依

据来改革他认为不合时宜的旧制度,从而进行制度创新。商鞅的“霸道”战略目标就是对国家体制的改革,即创建兵农合一,高度专权的封建地主制国家。首先,他对原来按贵族血统世袭土地的分封制进行了改革,以郡县制替代分封制,国君收夺了中、小领主(大夫)的部分政权与兵权,由朝廷直接委派县令、县尉、县丞等,取代原来的由大夫们执掌县里的政事。他规定以军功的大小分赐土地,并依据军功为分封新贵族的主要标准,“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史记·商君列传》)从而扬弃了贵族领主们原来拥有的世袭土地和爵位的特权。这一举措对分封制本身来说,是一项重大的制度创新。此一制度创新同时也给农奴的社会地位带来了变化,有效地开发了人力资源,这无疑会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社会总收益《史记·商君列传》提到“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这便是商鞅坚决实施“武爵武任、粟爵粟任”的改制方针的体现。《商君书·慎法》里也有类似的记载,“故我教令:民之欲利者,非耕不得;避害者,非战不免;境内之民莫不先务耕战,而后得其所乐。”此处的“所乐”,当然是说农奴这一当时的主要劳动生产力阶层的境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商鞅所创新的这一制度在推行10年后,“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商君列传》)我以为此乃是对一种制度创新后的制度适宜所作的最好的文字表述。

土地是农业社会中不可或缺的经济要素。对土地资源有效利用与否取决对土地制度的选择适宜与否。按照西周制度,就土地这个重要的生

产资料而言,名义上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而实际上却是大、中、小领主分级世袭制。在这种体制下,各级领主在各自领地内还世袭占有一定数量的农奴。商鞅运用政治权力废除了田地的封疆阡陌,彻底摧毁了旧领主贵族这一利益集团占有土地的世袭垄断特权,使土地得以自由买卖,为新兴地主制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从而奠定了地主制经济在秦国的支配地位。他的这一改制,反映了当时历史发展的需求,符合了新兴地主阶级和广大的土地小私有者对农垦的切身愿望,因而大大有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为土地自由买卖早在春秋时期已盛行于中原诸国,但西周以来贵族领主的土地占有制仍有力地残存着,商鞅把土地世袭制改为土地自由买卖制和以军功分赐田地,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从而使秦国“民以殷盛,国以富强”。在一个农业社会中,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一切经济要素,只有依靠制度的存在才能发挥各自正常的功能。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具有内生性与稀缺性,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制度因素。一种能为个人刺激提供有效的、适当的制度大大有益于经济增长。制度创新的成功与否对国家兴衰和沉浮有着重要的作用。商鞅对秦国土地制度的改革多少可以佐证这一论点。

商鞅把“田里不鬻”的旧制改为“为田开阡陌封疆”的新制,目的是为了打开地界,重新丈量土地,按亩征税,均平赋税负担,进而达到“赋税平”。就当时的财政征赋制度而言,这一举措无疑亦是一种创新,它对隐瞒田产逃避纳税的封君,贵族们利益的冲击,增加国

家财政的收入,提高综合国力是不言而喻的。它当然也符合在制度创新过程中所要求的社会总收益必须大于总成本的原则。

在战国时期,中国处于农业社会,农业便是当时最主要的物质生产部门。而要从事农业生产就必须要具备各种生产要素,除有足够的生产工具和土地等经济要素外,还必须有足够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劳动力是物质资料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经济要素。当时的秦国虽拥有广大的土地,但要发展农业生产却缺乏足够的劳动力。故商鞅认为秦国土地与人口的比例关系是“今秦之地方千里者五,而后土不能处二,田数不满百万,其薮泽、溪谷、名山、大川之材物货宝,又不尽为用,此人称不土也。”(《商君书·徕民》)而同秦国接壤的三晋之地韩、赵、魏三国却是地少人众,人民无地同耕。“彼土狭而民众,其宅参居而并……此其土不足以生其民也。”(《商君书·徕民》)因此,商鞅从秦国实际情况出发,为了解决“地胜其民”的矛盾以获得发展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采取了使三晋之民的“徕民”政策。他为实现这一政策,给予迁入秦国的农民较优的待遇。“利其田宅、而复之三世”(《商君书·徕民》)不仅赐予田地和住宅,并可免去三代的徭役,不需他们当兵打仗,只要他们专心致志从事于农业生产。但是招徕三晋之民终究会有一定的限度,不可能完全解决秦国开垦荒地对劳动力需要的矛盾。于是,商鞅对秦国的家庭制度进行了强制性变革。当时的秦国家庭还保持着几代同居的习俗,商鞅从划小家庭规模入手,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史记·商君列传》)这就迫使那些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儿子的人家,一到儿子成

年的时候便要分立门户,独立受田耕作,用倍出赋税的办法,强迫将大家庭分成小家庭。这就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要求,以及个体劳动者为基础的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加强劳动者各自在生产领域中的主动性,借以提高劳动力的作用。此举对扩大耕地面积以及加快农业生产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一个家庭分立出一个成年男子,便等于多为国家耕种一百亩耕地,全国合计起来扩大耕地面积就颇为可观了。根据《商君书·算地》的计算,平均每个成年劳动力承担500亩的耕作任务,才足以应付一次战争的需要,但一个成年劳动要耕种500亩的农田显然力不从心。而耕种100亩,可能较为符合当时的生产技术水平。分异之后的新立之家,仍是与老家一样为国家农奴之家庭,在未做出突出贡献之前,任何一个农奴家庭均不可改善其在生产中的身份和地位。根据商鞅《垦草令》中规定的“訾粟而税”,便可悟到国家可以大大增加所征收的租税了。而这种成年男子分立门户,便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家庭制度的一大特色了。此制于国于民均为有利,商鞅于此功不可没。

新制度经济学家们还提出,在制度创新过程中,设置制度环境极为重要。所谓制度环境,是指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交换与分配基础的政治、社会和法律基础规则,它是一个国家的基本制度规定,因而决定并影响其他的制度安排。在制度环境中,宪法和法律结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制度经济学一般把制度环境视为制度创新模型的外生变量。而国家的基本功能就是提供法律和秩序,并保护产权以换取税收。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国家在使用强制力时,具有很大的规模经

济,因为凭借强制力,国家在制度变迁与创新的过程中可以较为有效地降低组织成本和实施成本。只要统治者的预期收益高于他强制推动制度变迁与创新的预期成本,那么他将启动“暴力潜能”来消除制度方面的不均衡。(“暴力潜能”这一范畴是由D·诺斯提出的。它既包括国家可以拥有军队、警察、监狱等暴力工具,也包括还有权威、特权、垄断权等无形资产。)在商鞅对秦国实施制度创新的过程中,还可值得一提的便是他设立的法制,即以法治国。他认为设立法律是圣人治国的根本,是借以达到安邦强国的重要保证,“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所以备民也。”“今当世之用事者,皆欲为上圣,举法之谓也。背法而治,此任重道远而无马牛,济大川而无船楫也。”“今夫人众兵强,此帝王之大资也。苟非明法以守之也,与危亡为邻。故明主察法,境内之民无壁淫之心,游战之士迫于战阵,万民疾于耕战,有以知其然也。”(《商君书·定分、弱民》)商鞅把法比之于载重负走远道的马牛和济大川的船楫,视为治国治民的先决条件,认为必须要运用政治权力设立法律制度,才能使“游战之士迫于战阵,万民疾于耕战”,从而达到“国治而地广,兵强而主尊”的目的。否则,如果舍法而治,则不仅无法治民和强国,而且还会使民乱而国危。

商鞅为了使制定的各项法律制度,使吏民都能遵守和执行,以法治来达到治民治国的目的,他还认为必须使全体吏民皆能知法。因此,他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和办法,例如制定明白易知的统一法令条文,确定专门制定和执掌法令的法官等,以使吏民知法。《商君书·定分篇》中规定“法令皆副置”,统一“受法令以禁令”,“必使之明白

易知,名正,愚、知遍能知之。为置法官,置主法之吏,以为天下师。”“吏民欲知法令者,皆问法官,故天下吏民,无不知法者。”他采取这些使吏民皆能知法的措施,认为可以让“万民无陷于险危”,而起到使“吏不敢非法遇民”和使“民不敢犯法”这样两方面的作用。

一方面“使明知民法令也,故吏不敢以非法遇民,……遇民不修法,则问法官,法官即以法之罪告之,民即以法官之言正告之吏。公知其如此,故吏不敢以非法遇民。”既然民众清楚地知道法令的规定,那么官吏也就不敢违背法令的规定来任意欺压民众。另一方面,“行法令,明白易知,为置法官、吏为之师,以导之知,万民皆知避就,避祸就福,而皆以自治也。”由于民众清楚地知道了法令的规定,也就懂得避免违犯法令以防受到惩处,那么大家也就遵守法令,而“民又不敢犯法”了。所以,商鞅认为由于吏民对法皆明白易之,则就会“皆作而为善,皆务作自治而奉公”,从而可使令必行,达到实现天下治理的目的。

商鞅提出的上述这些法治理论和主张,完全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是为实现地主阶级的统治需要和巩固地主阶级专政而服务的,完全有它特定的阶级内容及其阶级的局限性。但是,他的法治理论和实行的法制,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对保证秦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变革取得了宏伟的成效,它的作用及其意义却不能予以低估而应加以肯定。

以上所论述的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虽发生于秦国,但它们对于整个中国社会以后的生存、发展中所出现的社会、政治、经济诸方面制

度的深远影响不可低估。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提出一种挑战——应战模型:人类所以可能创造文明并非由于它所拥有的生物天赋和地理环境,而是由于人类对于某种特别困难的挑战进行了应战。挑战即人类所处的逆境,它既可以是自然环境方面的,又可以是外部敌人的打击和不幸的刺激。成功的应战的结局便是文明的诞生及生长,而停滞的文明则由于它所面临的挑战和为应战所付出的努力相抵销了,以至再没有余力使该文明得以发展了。至于文明的衰落,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该社会应战的能力或创造力量丧失殆尽。虽然汤因比认为历史的研究单位不是民族国而是文明或社会,但我以为在此挑战——应战模型中,以民族国家替代文明或社会亦未尝不可,因为它符合历史发展的轨迹。战国时期的秦国面对着各种挑战,经由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成功地进行了应战,最终由弱变强,使贵族领主制度的秦国变成了地主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国家;文化、经济落后的秦国从而变为富强的国家,并成了当时七个诸侯国中的第一强国。对此,司马迁在《史记》中评论说:“秦孝公据xiáo@①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而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秦人富强,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商鞅的变法改制,不仅为当时秦国的富强作出贡献,“秦行商君法而富强”并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统一的封建地主皇朝——秦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商君书》(《诸子集成》第五册,中华书局)。

2.《史记·商君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

3.《中国经济思想史》(上册)(胡寄窗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4.《中国经济思想通史》(第一卷)(赵靖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5.《先秦经济思想史》(巫宝三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6.《战国史》(杨宽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7.《先秦两汉经济史稿》(李剑农著,中华书局,1962年版)。

8.《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美】道格拉斯·诺斯著,陈郁、罗华平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

9.《西方世界的兴起》(【美】道格拉斯·诺斯等著,张炳九译,学苑出版社,1988年版)。

10. 《财产权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美】科斯、诺斯等著,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

11.《历史研究》(【英】汤因比著,曹未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的版)。

12.《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对制度的经济分析》(张宇燕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3.《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卢现祥著,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 年版)。

(本文原刊登于《财经研究》-199902与《人大复印资料CGRS》-19 9903)

浅谈公共管理

浅谈公共管理 西方国家针对政府管理极权化和官僚主义化所导致的垄断、低效率、财政赤字和各种社会危机,以及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发展要求加强市场机制的作用等社会现实,进行了一场以市场化为取向,旨在推行绩效管理和强调顾客至上的政府改革运动。有人把这场运动称为新公共管理运动。公共管理理论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并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公共行政理论派别。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过去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行政管理概念及其理念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公共管理教育和理论研究在我国方兴未艾。为此,我们从知识发展和社会实践的角度揭示公共管理的公共性本质与功能目标之间内在统一的特性,对于正确理解公共管理和开展政府改革来说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 一、公共管理的理论缘起与知识发展 公共管理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管理活动并不是现在才有的,自从产生了国家及其附属物政府公共部门,就产生了政府公共部门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公共领域和公共事务,因而也就产生了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实践活动。但是,公共管理作为一种运动或理论,则是在20世纪70年代才产生与形成的。公共管理的理论缘起与知识发展经历了一个发展演进的过程。西方国家社会发展和政府管理改革的实践是公共管理理论产生的基础。众所周知,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极端化制造了可以摧毁自由竞争制度本身的社会

矛盾和冲突。这在客观上需要有一个超脱于各种竞争主体来扼制垄断的协调执行官,需要有一个维持基本社会公正而免于社会崩溃的社会公共产品的分配者。生产高度社会化和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又需要有一个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组织者。因此,从维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正常社会秩序的客观需要出发,西方国家不得不实行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积极干预,充分运用和强化政府职能。具体表现为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紧密结合在一起,政府的经济职能和社会服务职能均扩大和加强了;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来保证市场秩序的维持,通过预算和高额税收、发行公债等办法来承担某些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在收入再分配领域,政府采取一系列福利措施,以维护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政府行政权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日益强化的。政府职能急剧扩张、政府涉足的领域急剧扩大、政府干预社会公共事务的程度也急剧加深,并由此导致了机构规模急剧膨胀和政府管理体制的变化:议会权力削弱,行政权力扩大;政府变成了集中主要权力的万能政府,政府的官僚机构和军事机构不断扩大,并具有使权力过分集中到政府首脑一个人身上的发展趋势。 政府管理的极权化和官僚主义化形成了政府垄断,推行福利国家、人民社会主义和混合经济国家政策,从而导致了政府管理失控、官僚主义、低效率,导致了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和民权运动高涨。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荷兰等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针对这种社会现实,发动了一场政府改革运动。这场改革所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以市场化为改革取向,推行政府公共服务输出市场化,在政府公共

★论企业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

论企业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 山东水利工程总公司 张春生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已到了关键时刻。十六大召开后,伴随着企业制度创新这一历史机遇,企业管理创新问题同样摆在了我们面前。充分认识和研究这一问题,对于企业改革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是企业改革和发展面临的共同课题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企业改革在经历了多年艰苦的摸索之后,已步入制度创新的阶段。改革愈是向前推进,愈是会面临许多深层次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有体制上的,也有管理上的,更多的是二者交织在一起。体制落后,管理就无法从根本上获得解放;而管理落后,也正在成为新制度建立的绊脚石。因 ---------------------------------------------------------精品文档 ---------------------------------------------------------------------

此,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是企业改革和发展面临的共同课题。 (一)制度创新是企业历史性机遇,管理创新则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一战略目标,为企业改革指明了方向,也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而企业管理创新,无论在任何体制下,都是企业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而不断追求的目标。企业只有牢固树立管理是生产力的观念,不断强化管理和实现管理创新,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才能获得市场和发展。尤其是当前,伴随着制度创新这一历史机遇,企业管理创新更显得紧迫和关键。 (二)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是统一的整体。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是现代企业制度最基本的特征。在这里,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要求。只有解决这个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落实投资者、所有者和经营者的责权利,才能做到政企分开,企业才能真正成为法人实体。这些都依赖于企业要有新的观念、新的方法和新的思路。反过来,新制度的建立,为企业管理开辟了广阔的领域,成为深化和优化企业管理的强大动力。由此可见,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因此,在企业转制过程中,必须一手抓改革,一手抓管理,互相配合,双管齐下,才能获得双重效益。 ---------------------------------------------------------精品文档 ---------------------------------------------------------------------

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的顺应与整合

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的顺应与影响 摘要:秦国在早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崇武尚战、重功利而轻伦理、宗法观念相对淡薄、注重实际、讲求实效的文化传统。商鞅变法充分顺应了这种传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把秦国引向了日益发展壮大、最后统一全国的道路。商鞅还注重对秦国文化传统的改造与整合,把其中的积极因素上升为国家的统一政策,制订出具体而详尽的措施保证其贯彻执行;利用政权的力量抑制其消极、落后的内容,发扬其能够服务于新制度的内容,使新制度与新文化结合起来共同推动了秦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乘势而行、借势而进、因势利导,是商鞅变法成功不可忽视的因素。 关键词::商鞅变法;文化传统;功利主义;国家实力 商鞅变法的成功,是导致秦国最终实现统一全国的关键性因素。然而值得探讨的是,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并不起源于秦国,实行变法改革的也并不是只有秦国。例如魏国的李悝变法、赵国的公仲连改革、楚国的吴起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齐国的邹忌改革等。这些变法改革,时间上有的早于秦国的商鞅变法,有的稍晚于商鞅变法,都在政治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各国的变法运动或者持续时间不长,或者因为支持变法的君主去世而失败,或者影响有限,或者深度不够。总之,都没能把实施变法改革的各国带入富国强兵、最终能承担起统一大业的行列。只有商鞅的变法取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使秦国得以沿着他所制定的改革路线发展壮大,最终完成了全国统一。本文将从从秦国的文化特点入手,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一、秦文化的特点 一个部族文化特点的形成,是这个部族在特定的生活环境和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秦部族早期特殊的发展道路,形成了秦人独特的文化内涵。 1、崇武尚战、勇悍坚韧的性格特点 秦部族在早期发展中,为了生存,不断向荒凉、空旷的西北地区迁徙,面对陌生而艰难的新环境,需要他们具有坚强的毅力和巨大的勇气以及团结精神。西北地区尚处于游牧阶段的戎狄部落正处在富于掠夺性、侵略性的发展阶段,在势力强大时,侵略秦人的领土、掠夺秦人的财物,是这些部落自然的选择。因此,秦人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站稳脚跟,开创基业,必须也只有依靠武力,在战争中巩固并开拓属于自己的领地。长期处于战争的环境中,不怕失败,不怕挫折,把为部族的生存和发展而战视为光荣,把杀敌立功者视为英雄,就成了秦人的心理共识。

云南省高二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云南省高二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40分) 1. (2分)下列有关历史情景的表述符合历史真实的是 A . 公元前230年的某一天,一官员上朝见到嬴政后高呼皇帝 B . 公元前220年,太仆张某奉秦始皇之命购买上等良马 C . 公元前216年某月,李某被任命为某郡郡守,负责该郡的民政、军事和监察 D . 公元前206年某月,身在咸阳的方某用楷书给家人写了封平安信 2. (2分) (2020高三下·金华月考) 黄宗羲在《自序》中说:“学问之道,以各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者。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之处。正宜若眼理会,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这反映出黄宗羲() A . 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天下之权 B . 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 C . 重视社会实际,倡导经世致用 D . 倡导朴实学风,反对思想统一 3. (2分) (2019高一上·翁牛特旗期中) 古代雅典城邦,会于每年冬天在每个部落提供的多名人选中选举产生一百多名官员包括步兵及骑兵指挥官、财政官员、及主管宗教事务的官员,之后会对这些官员进行职前训练及测试,以便古希腊仲夏新年时使这些官员顺利投入工作。这说明古代雅典() A . 坚持代议制民主原则 B . 注重部分官员的专业化发展 C . 带有贵族政治的色彩 D . 在城邦内部实行直接民主制 4. (2分) (2019高二下·河南月考) 麦迪逊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从严格意义上讲既不是国家宪法,也不是联邦宪法,而是二者的结合”。这种认识主要基于该宪法() A . 构建了三权分立的中央政府 B . 协调了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间的权力分配 C . 调和了大州与小州关于国会席位的矛盾 D . 达成了南方黑奴计算人口总数的方案 5. (2分) (2017高三上·泰州月考) 国有企业改革的第一阶段,是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前提下,进行放权让利;改革的第二阶段,跃进到产权变革,以及在股权多元化的前提下,进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而在第三阶段,核心的变化则是从单个企业的改革转向整个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重组。可见,国有企业改革的特点是() A . 具有渐进性和阶段性

公共管理学简答论述

公共管理学 第一章绪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 四、简答 1、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公共管理的模式有哪些? 答: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1)英美的市场主导模式2)欧洲或莱茵模式3)东亚的政府主导型模式。 2、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公共管理有哪些弊端? 答: 1)政企不分,政资不分;2)机构臃肿,效率低下; 3)权力过于集中; 4)政治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薄弱。 3、入世后,我国各级政府的行政管理面临哪些严峻的挑战? 答:1)入世对政府管理方式的冲击2)入世对政府管理的法制化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3)入世对公务员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论述题1、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 答:第一,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使命不同。第二,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第三,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第四,就人事方面而言,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比私人组织中的人事管理系统要复杂和严格的多。第五,与私人部门的管理不同,公共管理包括广泛而复杂的政府活动,因此它具有明显的政治性或公共性的特点。 2、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公共管理与其它体制不同点有哪些? 答:1)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政府干预的范围、内容、力度和方式是不同的:(1分) a,20世纪30年代以前,各主要的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都奉行自由经济政策,(1分)奉行三个原则: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契约原则、自我负责原则(3分) b,由于爆发经济危机,二战以后,凯恩斯主义成为主流,各主要的西方市

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了干预主义政策(1分) c,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出现“滞涨”现象,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由此兴起(1分) d,80年代以后西方的政府管理改革在相当程度上是按照新自由主义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的思路来进行的(1分)2)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文化和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差别,各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公共管理的模式也是不同的:(1分)英美的市场主导模式(1分);欧洲或莱茵模式(1分);东亚的政府主导模式(1分) 3、案例分析: 温州市政府的“无为与有为” 保护民营经济发展的无为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有着自身的动力和内因,而政府的“无为”为之提供了重要的外部环境。温州市市长曾说:“在温州,凡理论和实践发生矛盾时,先服从于实践。”于是个体工商业、服务业、家庭工厂、挂户经营、雇工经营、买卖合同、长途运输等,只要上面不管,就都让它发展。 1984年在平阳县钱库镇出现了私人钱庄。当时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坚决取缔,而温州各级政府因为考虑到钱库镇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并没有强制取缔,而是在争取钱库镇的银行和信用社率先实行利率浮动改革的试点后,最后钱庄于1989年在无证经营了五年后自行关闭。 在温州人民群众自发发展民营经济的推动下,温州政府顺经济改革的需求,先后出台了许多突破当时政策或在全国率先改革的法规和措施,如中国首份个体工商执照、首个关于私营企业的地方法规、首家实行利率改革的信用社等。 强化市场和质量管理的有为八十年代末,温州的形象和声誉曾一度出现空前的危机。如温州低质皮鞋在杭州武林广场被焚;永嘉的虚假广告;仓南的假商标等。温州的信誉危机强烈震撼着温州政府。为此温州政府转变强化管理职能,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开始全面整顿。并加强质量管理,在外出水陆交通

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企业制度是维系企业作为独立组织存在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企业制度的只要作用有: 1、正常管理与危机管理的有效组合。 2、工作性管理与非工作性管理的有效组合。 3、调动积极性与有效控制的有效组合。 4、有形资产管理与无形资产管理的有限组合。 5、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有效组合。 6、管理模式的组合。企业制度:民营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全世界中小企业竞争中,只有少数私营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并得以延续和发展。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私营企业生存和发展壮大的关键问题。对私营企业实施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是其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将构成私营企业制度创新的主要环节。全世界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私营企业在生生灭灭,只有少数私营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并得以延续和发展。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私营企业生存和发展壮大的关键问题。对私营企业实施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是其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将构成私营企业制度创新的主要环节。 一、企业管理制度---我国私营企业治理模式的现实分析企业管理制度对于我国大多数私营企业而言,其治理采用的是一种典型的家族治理模式。在这种治理模式下,企业的所有权主要掌握在由血缘、亲缘和姻缘为纽带组成的家族成员手中,主要经营管理权由家族成员把持,企业决策程序按家族程序进行。家族治理模式的特点在于企业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主要由家族成员控制;企业决策家长化;经营者激励约束双重化;来自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监督较弱等。 私营企业采用家族治理模式,在企业发展的初期,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高企业的稳定性,加快企业的决策速度,因而是有效率的,对企业的成长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一旦企业规模扩大,产业资本日益社会化,家族治理模式所具有的缺陷便暴露无遗,而且这些缺陷逐渐成为阻碍私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家族治理模式的缺陷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管理制度---家族股东“一股独大”,损害了广大小股东的利益。在私营企业中,企业创业者或其家族作为大股东“一股独大”,控制着企业的所有权和主要经营管理权,并主导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家族外的小股东由于人数众多,人员分散,所持股份少,一般很难介入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进行的重大决策和重要经营活动,就由掌握企业控制权的家族成员围绕着家族的利益展开,而很少围绕包括小股东在内的所有股东的利益展开。另外,在小股东不能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实施必要的监督的情况下,家族控股大股东或其经营者的道德风险,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小股东的利益,小股东的利益无法得到保护。 第二,企业管理制度---个人财产所有权与企业法人所有权不分。 在我国私营企业中,企业法人所有权深受家族个人所有权的干扰和控制。对于私营有限责任企业而言,企业组织只是一种形式,私营企业并没有按规范的法人企业来运作,没有健全的企业法人制度来保证企业以独立的法人资格存在。私营企业个人财产所有权,在企业的经营和继承问题上,对企业法人所有权进行大量的干预和控制。第三,企业管理制度---企业主“家长制”作风严重,高度集中化的管理方式排斥人力资本的民主参与和决策。

商鞅变法论文

品商鞅变法 前有易中天品三国,今有我们小组品商鞅。 商鞅,一个让人又敬又恨的人,为什么说他让人敬重又让人恨呢?下面就请跟着我一起通过品味商鞅变法来看看究竟是怎样的让人又恨又敬 在商鞅入秦国之前呢有一个故事,商鞅年轻的时候喜欢学习刑名法术,也就是刑法,收到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公孙叔给会魏惠王说:“商鞅呢,年轻有才。可以帮忙治理国家,说完又补充了一句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杀掉他,千万不能让他投奔别国啊,但是呢,这个魏惠王认为公孙叔是说胡话呢,就没在意,也没下令杀掉商鞅,于是商鞅就走了,而当时六国都会,没有邀请秦孝公参加,秦孝公呢就觉得非常耻辱,说道这里呢,最近大家都看新闻没有,有一个人和秦孝公的性格特别像,马云!阿里巴巴的创始人,前段时间上市直接收获46亿美元,年轻的时候马云参加一场聚会,其中不缺乏各类名人,但是马云被冷落了,因为他穿的普通,长得还很那啥,没人乐意和他说话,他很难受啊,这是赤裸裸的耻辱啊,他前段时间说过一句话今天你对我爱理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结果呢这个就成功了,好了这个扯得有点远了,我们继续说回来,这个秦孝公呢和马云一样,立马就广招人才,发布求贤令,商鞅呢听到之后就投奔了秦国,商鞅呢,当时用了帝王之道和王道之术游说,秦孝公感到很无聊啊,然后他又用霸道之术又说孝工,这时的孝工是非常有精神啊,商鞅懂了,秦孝公意在争霸天下,对耗时太长才能取得成效的帝道,王道根本不感兴趣,就喜欢霸道的,然后他就用霸道之术来辅佐秦孝公,当他颁布了很多法律之后啊,有的人不愿意,有的人不信,于是就有了南门立木,一部分人信了,但还有不愿意的啊,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岂是你能够说变就变的?这就要说到商鞅的冷血之处了,凡是反对的,一律斩了,只要你反对,我就斩你,一系列的铁血法律让百姓们害怕,所以啊,这之后强大的秦国是站在无数平民的尸骨与鲜血上建立起来的。这就是让人恨的地方,但不得不说商鞅后面的变法是真的让百姓们又尊敬他,鼓励农桑,重农抑商,鼓励军工来提高军队战斗力,是秦国变得强大起来,但是秦孝公去世之后,秦惠文王登位,他当时的奖励耕战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土地,这下支持者们不愿意了,纷纷不支持他继续变法,商鞅失去了变法,却又遭到了那些旧贵族势力的陷害,只得逃亡,最后难逃一死,最可笑的是他是死于自己制定的法律,当时的连坐罪无人敢收留他,我收留了他我也得死啊,所以没人愿意,尸体被运送回去还遭到了车裂,真是悲惨啊。但他的变法依旧实行了下去,为秦朝一统天下奠基了基础。 从上面品商鞅变法的整个过程呢我们可以知道商鞅这个人呢,功大于过,虽然铁血,但是却打造了一个强大的国家,我们要懂得从这个商鞅的变法中吸取一些经验,比如说他的执法必严,赏罚分明很值得我们学习,但是也有不好的,他的连坐之法,肉刑,还有焚烧诗书,企图压制人民的思想,这是很不科学的。最后一句话:

秦帝国带给我们的法治启示

大秦帝国带给我们的法治启示 ——读大秦帝国有感 秦国兴衰沉浮的五百多年(从秦立诸侯国到秦二世灭亡),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自由奔放和充满活力的黄金时代。用当时的话说,那是一个“礼崩乐坏,瓦釜雷鸣,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剧变时代;用历史主义的话说,那是一个大毁灭、大创造、大沉沦、大兴亡的转型时代,他既是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的转型,也是隶农贵族经济向自由农地主经济的转型,更是封建制国体向中央统治国体的转型,他使中华民族在那个时代就达到了农业文明的极致。 春秋战国孕育的时代精神是“诸侯争霸,强势生存”。春秋三百年的纷争兼并,打碎了封建制的窒息封闭,天子权威削弱、铁器出现、商业活跃、井田制动摇、新兴地主与士人阶层涌现,整个社会的生命状态大大活跃起来。进入战国,这种纷争终于演变为强势生存的竞争。弱小就要灭亡,落后就要挨打,几乎成为没有任何回旋的铁血现实。通过变法来增强国家实力,成为每个邦国迫在眉睫的生存之道,由此引发的人才争夺逐渐变得白热化,无能的庸才被抛弃,昏聩的国君被杀戮,名士英才成为天下争夺的瑰宝,明君英主成为倍受拥戴的英雄。名将辈出,大才如云,英主迭起。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举凡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都在这场全面的大竞争中碰撞出最灿烂的辉煌。战争的规模,经济的改革,权力的争夺,文化的争鸣,创造的奇迹,涌现的伟人,

民众与国家命运的联系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后来时代所无法相比,甚至是无法想象的。在这样历史土壤中成长起来的秦帝国,是那个伟大时代强力锻铸的结晶。他崛起于铁血竞争的群雄列强之林,包容了那个时代刚健质朴和创新图强的精神;他崇尚法治、彻底变革、统一政令,努力建设,历一百六十余年六代领袖坚定不移的努力追求,完成了一场伟大的革命,建立起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铁器文明时代。 中华民族的整个文明体系之所以能够绵延相续如大河奔涌,秦帝国开创并奠定的强势生存传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种强势生存精神,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彻底的变法革命,以激发民众最旺盛的活力与国家最强大的实力为生存之本。二是崇尚法制,实行英才治国。三是实行“强力反弹,有限扩张”的战略,以全民族利益为根本,对蛮夷和愚昧文明进行冲击。四是构建统一的文明载体,使不同习俗的民族分支在同一文明载体下凝聚起来。五是兼容并蓄,消解融会外部流入的不同文明。这种强势生存的基本精神,已经融入了中国文明历史发展的血脉。否则,我们这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度根本不可能在历史长河中顽强地生存数千年而成为世界上仅存的四大文明古国。 秦孝公时的秦国贫穷积弱,世族贵胄拥权自重,国人私斗成风,臣民被划分为三六九等,贵族只赏不罚,奴隶只罚不赏,国人虽雄心勃勃,“血不流干,死不休战”,却无力改变秦国的穷困窘境,更面临被六国强行瓜分的危局。是什么促使秦国从弱小走向强盛,变成六国眼中的“虎狼之邦”?是“商鞅变法”。为

公共管理学基础必备知识

公共管理学基础必备知识 第一章 1.何谓公共管理?公共管理具有哪些基本特质? 答: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从而达到提升政府绩效和服务品质的目的。 公共管理具有公共性、社会性、管理性。 2.新公共管理的基本内涵及其特征。 答:新公共管理的内涵包括七个要点:①即时的专业管理。②标准明确与绩效衡量。③强调产出控制。④转向部门分权。⑤转向竞争机制。⑥强调运用私营部门的管理风格、方法和实践。⑦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 新公共管理的特征:①采取理性途径的方式处理问题。②重新设计组织结构。 ③改变组织结构。④依据经济、效率、效能等标准来衡量组织成就。⑤改变现行的政策。⑥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技术。⑦试图建立一种弹性、回应性以及学习的公共组织。⑧以契约关系来取代传统的信托关系。 3.公共管理者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管理技能? 答:①技术性技能。②人际关系技能。③概念化技能。④诊断技能。⑤沟通技能。 4.有效公共管理者应具有哪些基本的特质? 答:①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是一个良好的自我评估者。②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是不令人讨厌的。③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追求美好的意志与周全的政治感觉。④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具有耐心。⑤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具有多样化

的工作经验。⑥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以民众为导向。⑦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擅长于分析与思考。 第二章 1.什么是公共组织?公共组织具有哪些基本的特点? 答:所谓公共组织,从广义上而言,凡是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以服务社会大众,以提高公共利益为宗旨的组织都可以成为公共组织。从狭义上来看,乃是指行使行政权,达成公共目的的组织。 公共组织的基本特征:①公共组织是以追求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②公共组织的活动受法律法规的限制并具有法律的权威。③公共组织权威的割裂。④公共组织受到高度的公共监督。⑤公共组织间的相互依存性。⑥公共组织的政治因素的考虑。⑦公共组织的目标大多模糊不清且不易测量。⑧公共组织的独占性。⑨公共组织行为具有强制性。 2.什么是公共组织的层级化?层级化的优点是什么? 答:公共组织结构的层级化,即纵向结构。它是指公共组织内部,按上下层级关系有序构成形式。公共组织结构层级化的优点:权力直线分布,权力链清楚,利于政令统一和指挥统一;权力集中,层层节制、上下隶属关系清楚,有利于信息传递和监督;在层级化下,组织目标明确,分工明确,工作程序明确,有利于调动下属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层级化是公共管理效率化的有力保证。 第三章 1.什么是战略管理?战略管理有哪些基本的特征? 答:战略管理可视为管理者有意识的政策选择、发展能力、解释环境,以集中组织的努力,达成目标之行为。也可以被界定为:制定、实施和评价使组织能够达到目标的、跨功能决策的艺术或科学。 战略公理的基本特征:①战略管理是未来导向的。②战略管理着重于较长远的、总体的谋略。③战略管理是一个组织寻求成长和发展机会及识别威胁的过程。

公司创新工作管理制度

. XXXXXXXX公司 编号: 创新工作管理制度

日实施*年月***年*月日发布 * 布发心XXX中持支营运资料word . 目录 1 目 的 (3) 2 适用范 围 (3) 3 文件换版说 明 (3) 4 工作职

4.1 运营支持中 心 (3) 4.2 其他各部 门 (3) 5 工作标 准 (3) 5.1 工作创 新 (3) 5.1.1 工作创新定义及分 类 (3) 5.2 合理化建 议 (5) 5.2.1 合理化建议定 义 (5) 5.2.2 合理化建议提报及评 审 (6) 6 创新奖励标 准 (7) 7 归档、宣传及验 证 (9) 8 考核标

资料word . 创新工作管理制度 1 目的 为规范事业部创新管理工作,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员工自主创新意识,提高公司整体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特制定本制度。 2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事业部各中心、部门、各销售区(以下简称各单位)。 3 文件换版说明 本制度为第一次发布。 4 工作职责 4.1 运营支持中心 负责整体创新工作制度的制订、修改和发布; 负责组织创新工作的开展、评审、批复和落实验证等; 负责整体创新工作宣传和推广。 4.2 其他各部门 负责本单位内部创新的开展、宣传和落实验证等工作; 负责协助进行创新评审、宣传工作。

5 工作标准 本制度中所指的创新主要是指事业部层面的创新工作,包括工作创新和合理化建议,以下统称创新工作。 5.1 工作创新 5.1.1 工作创新定义及分类 工作创新根据其所带来的管理效果及创新出发点,设定资料word . 两个等级: (1)自主创新:是指在本单位、本部门或本岗位上提出的 改进工作的创新,是产生新的思路、方法、措施和工作效果、效益的一种自主创新,业内没有的且节约金额(连续三个月累计)在2万元以上的定为自主创新。另一种是业内没有的,无法衡量节约金额,但其效果调查符合标准的定为自主创新。其关键要素:一是属于自己的;二是创造出来的;三是新的东西。 (2)管理改善:业内已有的或其它单位已用的,但在效果 上较其它单位或行业深入到位的,或能改善或提升内部管理,且运行三个月效果卓著定为管理改善。 根据事业部目前各单位工作职责,可从以下工作内容中提报创新:

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资料

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 叶行昆 战国时代是我国封建领主制经济瓦解和封建地主制经济确立的 时期,是由诸侯割据称雄过渡到中央集权统一的时期。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这是一个关键的转型期。所谓转型期,是指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制度发生变迁的过程。制度变迁是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的过程。其中制度创新扮演着重要的承前启后的角色,它所留下的便是制度变迁与创新的路径或轨迹。而制度创新指的是能够使制度创新者获得追加或额外利益的对现存制度的变革。在国家体制转型过程中,“变法”即制度的变迁与创新便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古今中外,莫不如此。如果说战国时代诸侯列国的变法改制惊心动魄、缤彩纷呈的话,那么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则显得格外耀眼夺目,动人心弦了,因为它把当时的各项变法改制溶汇于一体。商鞅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坚定不移地对现存制度进行变革与创新,从而促进了战国时代的历史进程,改变了国家制度,创新了新兴地主阶级国家体制中各项政治、经济制度,反映了时代的潮流。 新制度经济学家们认为,人类文明史,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一个制度的不断变迁、创新与完善的历史;是一个从制度的不均衡到均衡,乃至制度适宜的历史,制度的基本功能就是为经济提供服务。在制度变迁的初始化阶段,经济因素处于中心地位。一种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只要其收益大于零,且在各种可供选择的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中净收

益最大,这项制度便是最佳制度。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工具的推行使用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在剧烈的兼并战争中那种以“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君书·更法》)为理论依据的国家制度遭到了不断破坏,人们逐渐脱离原来人身依附的束缚,私人开垦荒地即归私人占有、田宅或以买卖、地主数量不断增加,社会的经济结构出现新的局面,这就必然要求对原先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项制度进行变迁与创新,以促进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取代贵族土地所有制。公元前361年,秦献公去世,秦孝公即位。献公在位时,虽已对内政进行了一些改革,但远不足以改变秦国的弱势,孝公即位时的秦国仍是战国七雄中最为贫弱、落后的国家,东方各强大诸侯不以礼待之,不让秦国参加诸侯之间的会盟。同时秦国内部的旧势力也仍然根深蒂固,对进一步改革形成严重阻力;新旧势力的斗争,各贵族利益集团之间的相互倾轧,使秦国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局面。新制度经济学的国家模型提出:一国统治者总是存在对手,即与之竞争的国家或本国内部的潜在统治者。在此,任何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并不能“高枕无忧”,他们会时刻面临强有力的外在竞争力。如果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与别的国家相比,在经济上处于劣势,或没有出现相对的经济增长,那么是由于该国的制度没有为发展经济提供激励机制,即是由于存在相对的制度不适宜,或是制度没有创新。由此可见,经济的落后与制度因素密切相关。 秦孝公是一位有作为、有气魄的历史人物,他即位后便“下令国中求贤者”,招请天下“有能出奇计强秦”的人才。商鞅闻讯由魏入秦,先

商鞅变法给我的启示

商鞅变法给我的启示 黄旭 商鞅,姓公孙,魏国人。战国时著名政治家。他劝说秦孝公变法图强,受到重用。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咸阳城南门竖起一根木杆,贴上告示:“谁能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赏‘十今’。”告示下聚满了人,议论纷纷,结果谁也不去扛。商鞅见没人响应,把赏金提高到“五十金”。观看的人更是疑惑了,不知这位新官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这时,一个壮汉上前扛起木杆就走,一口气走到北门。商鞅立即赏他“五十金”。看热闹的人纷纷议论:“这位新官说话算数。”商鞅因此很快提高了威信。 上述徙木立信故事告诉我深刻的道理:做人做事必须要诚实、讲信用。 从此以后,商鞅着手开始变法,变法从信用入手,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办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开始大规模的变法。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为地主经济的发展铺平道路;奖励耕战,提升国家的经济、军事实力,农业发展了,军队的战斗力增强了;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把市镇和乡村合并起来,组织成县,由国家派官吏直接管理,从而加强了中央政权的权力。 那么,我们在平时做人做事应该怎样进行呢? 比如,如果我购买一套商品房,资金不够。首先,预付三分之一房子的款项,与卖方订立合同,然后分十年还清欠款,月月按时去银行交纳按揭款项,从来没有拖欠一次按揭款项。十年时间一到,顺利拿到了房产证。这样房产公司和银行就会说我是一个守信用的人。我也用行为证明了我是一个诚实、守信用的人。 再如,我和几个朋友去酒店吃点东西,身上没有带现金。吃完后,先用信用卡还款,过了几天去银行现金交款。这样,酒店、银行说我是一个诚实、守信用的人。 诚实、守信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存在。我希望我们的吃、穿、住、用、行都在诚实和守信用中实施并执行。

32 论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公共管理诞生于20世纪初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在中国,公共管理仍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新兴学科。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公共事务越来越多,社会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公共管理学研究的领域和发展空间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发达。但就对公共管理、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公共管理未来发展模式的认识而言,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社会上都存有很多争论。作为我国首届MPA学员,笔者在系统接受MPA教育和对公共管理进行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就上述问题提出个人理解,供商榷指正。 一、公共管理的内涵 自公共管理学科在我国出现以来,在学术界关于公共管理的界定始终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过,综合各种学术观点可以看出,我国学术界在对公共管理的认识上至少已经形成3个方面的共识:第一,任何社会都存在着大量的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管理活动。这些事务和管理活动直接涉及到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 第二,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会把更多的社会和公共管理职能交给各种社会中介组织承担。 第三,在公共管理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政府管理只是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产物。 基于以上共识,笔者认为:公共管理是公共管理者为有效实现和维护公共利益,根据法律的规定,采取各种方式和手段,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主要形式,对涉及公众利益的社会公共事务所进行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一切管理活动和过程。 这个定义的一个关键点是公共管理以实现和维护公共利益为目的。可以认为,公共利益是基于社会成员个人利益产生,并从多种多样的具体的个人利益中抽象出来,具有普遍性、共享性和社会性的利益。由于个人利益是现实的,所以公共利益并不是虚无的。同时,个人利益又必然是具有差异性的,公共利益难以体现这种具体的差异性,甚至有时会因这种差异性的存在而造成与个人利益的冲突和抵触,所以,公共利益

工商企业管理专科毕业论文(论现代管理制度的创新)

题目_论现代管理制度的创新 摘要 制度创新是指新制度(或新制度结构)产生,否定、扬弃或改变旧制度(或旧制度结构)的动态过程。具体地说,民营中小企业制度创新是”以企业为主体,为更好地实现企业制度的功能,在收益与成本评价的基础上,在制度供给的围设计新的企业制度的过程” 。制度创新主要涵盖企业财产关系、治理结构、分配融资、运行机制、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创新畴,它与技术等其他创新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和显著特征。首先,民营中小企业的制度创新是其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等一系列创新活动的前提,是产生主动创新和持续创新的重要制度保证;其次,企业制度要随着生产力和市场经济发展而不断完善,就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不断创新;另外,制度创新涉及企业部不同层面的机制变革,同时还涉及企业外部的金融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外部制度变革,我们必须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注重企业外部制度创新与部制度创新的协调运行,促使其互动共进。 [关键词]企业文化制度创新机制变革技术创新

目录一、民营中小企业的制度缺陷 (一)在组织形式上以个人、家族企业为主 (二)产权制度缺失 (三)治理机制优劣势并存 (四)管理制度缺失 (五)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缺失

二、民营中小企业制度创新的战略路径安排 (一)企业家创新 (二)产权制度创新 (三)管理制度创新 (四)治理结构创新 (五)分配制度创新 三、坚持分配制度创新促进企业和谐发 (一)岗位效益工资构成 (二)建立岗位效益工资制度在分配价值方面的突破(三)岗位效益工资制度的实践及完善 (四)健立专项激励制度,留住核心人才 四、企业制度的重要性 (一)企业制度是企业赖以存在的体制基础 (二)企业制度是企业及其构成机构的行为准则 (三)企业制度是企业员工的行为规。 (四)企业制度是企业高效发展的活力源泉。 (五)企业制度是企业有序化运行的体制框架。 (六)企业制度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体制保证。 五、企业一般需要如下方面的创新—— 六、结束语 七、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课时作业: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第3课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 [课标要求]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一、商鞅之死和富国强兵的秦国 1.商鞅之死 秦孝公去世后,秦惠文王下令捕杀了商鞅。 2.富国强兵的秦国 (1)商鞅变法的性质:是一次较为彻底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2)商鞅变法的作用 ①改革使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②改革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③改革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3)表现 ①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并开始建设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②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 ③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名师点拨] 评论变法是否成功,要看它是否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否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商鞅变法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取消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以致商鞅死后仍遭“车裂”。但新法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因而商鞅虽死,秦法未亡。 二、变法的历史局限 1.轻视教化,刑法严苛,鼓吹轻罪重罚。 2.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3.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改革启示] 法家推行改革的方法和手段值得我们反省。一是改革手段以严峻著称,不尊重他人生命,动辄采用过激的流血手段,用血腥手段镇压改革的人。人为地激化了改革的矛盾与斗争。二是为改革不择手段的做法和牺牲式的改革精神不值得提倡。改革者不仅要长于推进改革,而且还要善于保护自己的性命,珍爱上天给予每个人只有一次的生命。改革需要义无反顾,但也不需要献身。 主题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1.积极影响:对秦国而言,使秦国受到富国强兵之效,为后来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对后世而言,奠定了秦以后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模式。 2.消极影响:对秦国而言,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对后世而言,商鞅用法过峻,成为中国古代暴政思想的滥觞。开创的重农抑商政策,客观上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1)材料一、二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共识? (2)材料二中“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作者对此态度如何?你如何评价? 答案(1)变法使秦国富强。 (2)废除奴隶制,确立封建制。否定。作者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商鞅变法顺应

公共管理理论研究_概念、视角与模式

公共管理理论研究:概念、视角与模式 作者:陈庆云, 鄞益奋, 曾军荣, 刘小康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100871 刊名: 中国行政管理 英文刊名: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 年,卷(期):2005(3) 被引用次数:19次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刘熙瑞.LIU Xi-rui中国公共管理:概念及基本框架[期刊论文]-中国行政管理2005(7) 2.曾军荣经济理性与新公共管理[学位论文]2002 3.钟发斌公共管理:中国的问题与方法[期刊论文]-中国行政管理2004(1) 4.曾军荣.Zeng Junrong多元利益、公平分配与官僚利益权衡——对"比较利益人"假设的一个深化[期刊论文]-中国行政管理2009(10) 5.何颖.He Ying行政哲学的图景[期刊论文]-中国行政管理2008(6) 6.陈庆云.鄞益奋.曾军荣.刘小康公共管理理念的跨越:从政府本位到社会本位[期刊论文]-中国行政管理2005(4) 7.宋德慈.张学栋推进县级政府机构改革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期刊论文]-中国行政管理2001(1) 8.深入行政管理实践创新行政管理理论[期刊论文]-中国行政管理2004(1) 9.魏红征从行政管理迈向公共管理——我国公共事务管理范式的转变[期刊论文]-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2,19(2) 10.于明霞谈公共管理的社会性分析[期刊论文]-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4) 引证文献(19条) 1.乔耀章论我国公共管理体系中政府的几个问题[期刊论文]-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1(4) 2.王冠政府和NGO在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管理中的角色定位[期刊论文]-经济研究导刊 2011(6) 3.杨安华新世纪中国西部发展与公共管理学的使命[期刊论文]-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10(4) 4.刘蕾公共品多元供给主体及相互关系国内研究述评[期刊论文]-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10(2) 5.石佑启.杨治坤论行政体制改革与善治[期刊论文]-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 6.吴光芸.李建华论民间组织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期刊论文]-学会 2009(7) 7.刘骥找到微观基础——公共选择理论的中国困境[期刊论文]-开放时代 2009(1) 8.王佃利城市治理体系及其分析维度[期刊论文]-中国行政管理 2008(12) 9.周树志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私人管理[期刊论文]-学术研究 2007(1) 10.黄丽娟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辨析[期刊论文]-行政论坛 2007(1) 11.郁建兴.黄红华2006年中国公共管理研究前沿报告[期刊论文]-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07(3) 12.郁建兴.黄红华2006年中国公共管理研究前沿报告[期刊论文]-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07(3) 13.吴庆公共选择还是利益分析——两种公共管理研究途径的比较[期刊论文]-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14.黄静.彭翔社会治理主体的发展与民营企业家参政的透视——以浙江民营企业家为例[期刊论文]-华章 2007(10) 15.汪辉勇也论公共管理中的公共利益 --兼与陈庆云等人商榷[期刊论文]-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06(2) 16.刘霞.向良云从管理学到公共管理学--历史角度的考量[期刊论文]-管理科学 2006(3)

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

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 随着现代企业进一步的国际化和市场化,企业越来越觉得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创新是现代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对企业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就如何进行企业管理制度创新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1、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1)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创新主体对成就的追求、对自我价值实现的向往、对社会责任的道义渴望,更强化了他们创新的冲动。 (2)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企业管理制度要有一定的模式和方法,但不论什么模式或什么方法,根据形势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即所谓“管理无定式”。 (3)消费市场提出更高的要求 由于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利用新技术的速度大大加快,产品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加之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变化不断加快,这就要求企业不断地进行产品创新,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4)市场竞争激烈日益激烈 企业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要千方百计控制成本,提高质量,增加品种,扩大销售,这就要求企业创建新的组织结构,运用新的服务和销售模式,采取新的管理策略和程序,使管理组织能够灵活应变。 2、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现实意义 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是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它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符合国际企业管理制度发展的新趋势,符合管理本土化的要求,符合“入世”后提高企业国际竞争能力的要求。 二;当前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存在的不足 (1)管理相对太粗放,当前很多企业的管理不够细化。 (2)管理组织相对落后。

(3)企业管理者素质亟待提高,企业缺乏管理创新精神。 (4)科研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发展缺乏后劲。 主要是企业产品总体水平不高、产品结构不合理、装备水平低、超前意识差、科技开发投入少、企业发展无后劲,导致企业无力进行管理创新。 (5)企业财务管理和监督机制不健全。企业财务缺乏应有的监督审查管理机制。 (6)激励约束机制不相配套以及企业文化建设不健全。 三: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策略 1、企业管理制度思维的创新 我国企业要实施管理创新,首先,必须要进行管理思维的变革,要变纵向思维为横向思维;其次,中国企业要坚持“人本管理”的管理观念,以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为核心,积极推动企业经营思路、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管理制度的创新,改善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内外部环境,在企业中建立起浓厚的管理创新意识和氛围;再次,树立新的市场竞争观念,要追求管理思维的即时性和有效性,注重信息的挖掘、整合运用以及风险管控。 2、企业管理制度体制和组织上的创新 由于工作数量的不断增加,生产产品和服务过程变得更加复杂,必须进行管理体制创新,将企业原来相对独立的管理职能组织成为联系紧密、协调一致的生产经营统一体。 另外,创新要获得成功,必须有一个有效的组织结构和富有经验的专业性管理。组织结构的创新在管理创新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管理的重点要由对物的管理转向对人的管理。重视企业文化,注意人际关系,使管理进入人的内心世界,相信人,尊重人的价值和能力。3、企业经营管理上的创新企业经营管理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沟通引导能力、能力及感染力的重要职能之一,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由于信息化、科学技术、网络化的迅猛发展,要求在管理方式上进行创新,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信息时代的营销管理将彻底改变企业对传统营销管理所持有的旧观念,这样,就可以做到产品上市快、成本低、质量好和服务好,赢得各阶层的顾客,使企业得到持续发展。 4、市场理论和实践创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深入,企业要想成功,必须要靠市场创新。企业的发展需要进行市场调查和市场创新,市场需求为企业创新提供了机会,市场创新是对市场的挖掘和深化,提高产品的市场渗透率,或开拓新的市场,扩大产品的销售量和产品对市场的占有率,企业进行市场创新同时也是提高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以及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需要,另外要重视在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这些方面下足功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