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文地理学中人地关系论文

人文地理学中人地关系论文

人文地理学中人地关系论文
人文地理学中人地关系论文

人文地理学中人地关系探讨

摘要:生活中处处都是地理知识,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与地理有关。它包括气象气候、土壤水文、地质地貌等自然地理方面的知识,也包括吃穿住行、交通、经济、旅游、人口、环境与资源等人文地理方面的知识。人类的发展离不开地理,只有保证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才能确保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下去。

关键词:人文地理;科学技术;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0-100-01

高中地理课程中,人文地理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什么学生学不好地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人文地理的影响,同时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地理,学习地理有什么好处。本人主要论述了人文地理中,人地之间的关系有哪些及探讨的意义。

一、为什么要学习地理

为什么一年中会春夏秋冬四个不同的季节?世界上为什么有些地方是高山,有些地方是平原,它们各分布在哪里,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地球表面有的地方生长着茂密的森林,有的地方分布着广阔的草原,而有的地方却是荒漠呢?为什么有的地区开垦为耕地,有的地方开辟成牧场,有的地方出产矿业,有的地方出产石油呢?这些种种的问题都能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逐一得到答案。

二、学习地理有哪些好处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问题作业

贵州师范大学 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 《人文地理学基本问题》公选课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浅析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中土家族文化的发展与保护 姓名:邹磊 学号:4201210000429 专业方向:民族文化与旅游 ----------------------------------------------------------------------------------------- 论文成绩:评分人: □95:语言表达流畅,格式完全符合规范要求;内容完整,层次结构安排科学,主要观点突出,逻辑关系清楚,有一定的个人见解;参考了丰富的文献资料,时效性较强;没有抄袭现象。 □85:语言表达流畅,格式完全符合规范要求;内容较为完整,层次结构安排合理,主要观点突出,逻辑关系清楚,但缺乏个人见解;参考了较为丰富的文献资料,时效性较强;未发现抄袭现象。 □75:语言表达一般,格式完全符合规范要求;内容基本完整,层次结构安排一般,主要观点集中有一定的逻辑性,但缺乏个人见解;参考了一定的文献资料,时效性一般;未见明显抄袭现象。 □60:语言表达较差,格式符合规范要求;内容不够完整,层次结构安排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观点不够突出,逻辑性较差,没有个人见解;占有资料较少,时效性较差;有部分内容与他人成果雷同。 □不及格:不予评论。

浅析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中土家族文化的发展与保护 【中文摘要】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都很重视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要实现国家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土家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保护和发展土家族文化是实现国家关于文化发展和繁荣的重要途径,老一辈的土家族文化研究者,例如陈国安、严天华等都对现代化进程中土家族文化的保护工作做过细致深入研究。可是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步伐的加快,以前研究的理论越来越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本文通过对前人工作的总结结合现实情况认为,政府应该在工作中起到主导作用,少数民族技艺传承人应该起到传承与发扬的责任与义务。 【关键词】土家族文化;城镇化;工业化;问题;措施 【Abstract】Party and state leaders have alway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especially since entering the 21st century, to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Tujia culture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so the protection anddevelopment Tujia culture Tujia culture of the countries on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in an important way, the older generation of researchers, and Guoan, Yantian Hua are Tujia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depth protection work done Research. However, with the accelerated pace of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previously studied theory increasingly unable to meet the real needs,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summary of previous work combined with the reality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play a leading role in the work, minorities skills the heritage people should play Inheritance and responsibilities and obligations. 【Keywords】Culture of Tujia nationality; urba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problems; measures 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贵州省是土家族世代居住的地方,所以要研究土家族文化,我们一定要重视对贵州省土家族的重视。贵州省土家族地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已经呈现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生动局面。可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存在的一些问题。 1土家族文化发展与保护中出现的问题 1.1优秀民族技艺无法得到有效传承 1.1.1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文件中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概念,指明“保护”的根本目的就是让有价值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持久地延续下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一些都市文化的冲击,现在年轻人对一些传统文化的兴趣越来越小,年轻人脱离以前的生活区域进入城市生活感受不到民族文化的氛围,工业文明的发展使大批农民离开土地,原先那片土地上诞生的、传承的民族民间文化并没有带入到他们新的生活,另

浅谈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论

浅谈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摘要:人文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分支学科,有其独特的研究方法。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是一个多层次、多分支的科学体系。本文参阅已有文献的论点,就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作简要的介绍。 关键词: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论 Brieftalkthemethodologyonhumangeography Abstract:Human geography as a branch of geography, has its unique research methods. Modern human geography research method is a multi-level, multi-branch scientific system. Refer to the literature of this article's argument, a brief introduction on the methodology of the study of modern human geography. Keywords:Geography, Human Geography, Research Methodology

目录 1人文地理学的性质 (3) 1.1 人文地理学的产生 (3) 1.2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3) 1.3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3) 2当代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论 (4) 2.1经验主义方法 (4) 2.2实证主义方法 (4) 2.3行为主义方法 (4) 2.4现象学方法 (4) 2.5存在主义方法 (4) 2.6理想主义方法 (5) 2.7实用主义方法 (5) 2.8马克思主义方法 (5) 2.9唯物主义方法 (5) 2.10后现代主义方法 (5) 2.11后结构主义方法 (6) 2.12女性主义方法 (6) 3 结语 (6) 参考文献(References) (6) 致谢 (7)

102402人文地理学基础教学大纲-管理专业

“人文地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教研室主任:执笔人:刘志刚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地理与旅游学院 课程名称:人文地理学基础 课程编号:102402 英文名称:Basis of Human Geography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54理论学时:54 实验学时: 学分:3 开设专业:旅游管理、土地资源管理 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基础 二、课程任务目标 (一)课程任务 (本项编写要求:写明该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旅游管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是在强调人文地理学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的前提下,围绕“空间”和“地方”这两个地理学的核心论题介绍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近年来人文地理学最新研究进展,包括空间、全球化、城市化、人口、经济、文化、聚落、地缘政治和人地关系等内容,主要内容按四条主线展开①社会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特征与地区差异之间的关系。②人地关系。③不同空间尺度(包括世界、国家、地区和城市)的政治、经济演化特征与趋势。④与民族、种族、性别、年龄、阶级等因素相联的社会文化特征及其对空间发展的影响。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能够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主要人文地理要素的基本概念、特性、类型和分布,建立人文地理学的知识体系。并能够对人类各种文化现象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行正确分析,树立科学的人地观。能够运用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课程目标 (本项编写要求:写明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应达到的目标要求) 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 1.了解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及其发展过程; 2.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3.掌握主要人文地理要素的特征及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 4.树立正确的人地观,能够运用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城市与区域规划、土地利用和旅游规划类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理论教学的内容及要求 (本项编写要求:以基本内容为主线,对各知识点分按“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提出要求,并说明教学重点及难点) 第一章绪论 教学基本内容: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征 2.国外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3.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掌握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体系;人文地理学起源、形成的时间和标志;不同时期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点、学术流派及主要地理学家;当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 2.理解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及学科特性。 3.了解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主要著作及其学者。 4.了解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进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 2.人文地理学的学术流派及其代表学者,当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 难点: 1.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2.我国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前沿及其近代取得的主要成绩。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基本内容: 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2.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3.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教学目标与要求:

人文地理论文

浅谈杭州话 摘要:杭州作为历史悠久的大都市,其文化特征十分鲜明,尤为杭州话,受到各个时期的移民潮的影响,与周边吴语片地区有着明显区别,通过研究杭州话的历史根源,可以更深刻的了解杭州这个城市的人口组成、文化风俗以及历史变更。 关键词:杭州话、历史、融合 1 研究杭州话的意义 民族共同语指一个民族全体成员通用的语言,它是在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作为民族共同语的基础的方言就叫基础方言。一种特定方言的形成,往往取决于这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以至人口等条件。研究方言不单有重要理论意义,也具有诸多应用价值。例如,通过对方言的考究,可以完善对古代文学典籍的了解;方言的历史面貌和演变过程也可以间接反应这个方言区的历史变更。借此机会,我想深入探究杭州话的历史渊源,从其多元化的发展轨迹中,搜寻那一段被人们所遗忘的历史。 2杭州话的历史变更 早在8000年前,杭州这块土地上就有人类居住,但真正有明确的地理归属,是从夏禹时期开始的。此后,杭州的归属历经吴、越、楚、秦、汉等朝代的变更,在东晋之前都受所处地域的影响,以古吴语为主。 1.1东晋前的杭州话 春秋时,吴越两国争霸,杭州先属越,后属吴,越灭吴后,复属越。因此,当时的杭州话属于古吴语。吴语,是周朝吴王泰伯迁吴的时候,吴国贵族讲的话和当地尚未属于汉族的越族居民的语言,逐渐融合产生的。杭州话在秦、汉、三国、西晋的时期未发生大规模的变化。直到东晋永嘉南渡,杭州话开始了第一次变化。 1.2 东晋永嘉南渡——第一次语言融合 吴语在永嘉之乱以前,已经确立了其作为一种独立方言的地位。而经过永嘉之乱和晋室南迁,杭州迎来了一大批说中原话的北方人。北来移民在人口、政治、经济等方面处于优势地位,大大改造了当时的杭州话。 1.3南宋建炎南渡——第二次语言融合 南宋迁都临安,杭州话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外来人口中以汴京(今开封)为最多。 据《咸淳临安志》,从干道到咸淳的一百余年间(1165-1274年),临安府治所钱塘、仁和两县人口数量增加了三倍多。可以推测,南宋时期临安城里的居民绝大多数是北方移民。由于人口数量众多,加上政治、文化等因素的作用,移民所带来的北方话对杭州话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促使它变成一种带有众多官话色彩的方言。 1.4清代旗人南驻——第三次语言融合

地理课程论文

2010-2011学年上学期中国地理课程论文 题目 姓名 学号 院、系 专业

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杨葵 摘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和发展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和“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审时度势,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对经济发展总体布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西部大开发战略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符合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对于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和达到共同富裕、促进民族团结、巩固国防等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战略意义经济发展 1999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敲定对西部进行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会议提出,要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直接关系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防巩固,关系到东西部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要从大局、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意义,要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随后,在12月份举行的全国计划工作会议上,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曾培炎指出:“要像当年搞特区那样,加快西部地区大开发。” 西部大开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的一项政策,目的是“把东部沿海地区的剩余经济发展能力,用以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巩固国防。”2000年1月,国务院成立了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由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担任组长,副总理温家宝担任副组长。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之后,国务院西部开发办于2000年3月正式开始运作。 毋庸置疑实施西部大开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实现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全的战略举措 建国5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以来,各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长足进展,东部地区由于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有利的地理位置,加上国家政策的支持,现代化建设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经济和社会发展突飞猛进,人们普遍过上了小康生活。西部地区由于受历史、自然和区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总体发展水平与东部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近十几年来,这种差距还呈拉大趋势。在继续加快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逐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加速实

人文地理毕业论文题目100个

人文地理毕业论文题目100个 人文地理学按其发展顺序,可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在此小编精心为大家挑选的人文地理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 1、论城市现代化背景下古都地名生存困境与对策 2、地名的旅游价值和文化价值 3、权力的空间意象--《癌症楼》的新文化地理解读 4、都市文化空间的情感与认同学术研讨会在上海成功举办 5、福建客家土楼的文化地理内涵 6、从文化景观地带性管窥甘肃地区多元文化融合 7、自主学习型客家聚落地理野外实习设计与实践 8、陇东历史文化空间意象媒介表征研究 9、荆门市行政村名的命名方式与地理环境 10、地理学视角下的集体记忆研究综述 11、人口构成变化对传统村落的影响 12、流域环境变迁与历史地理学创新学术研讨会报道 13、当代地理学的关键概念和研究核心 14、论历史地理学的学科交叉性及其学术价值 15、人地关系中地理空间发展的进程意义的探究 16、基于人地关系的旅游地理学理论透视与学术创新 17、地理学发展视角下的历史流域研究 18、信息时代的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创新

19、人文地理学的时代变迁和学科知识体系的再构建 20、西方人文地理学的“流动性”研究进展与启示 21、新文化地理学的理论统一性与话题多样性 22、历史地理学与环境史学关系刍议 23、人文主义地理学与地理学人本传统的复兴 24、基于信息流的武汉城市圈城乡文化空间结构研究 25、汝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景观基因识别--以香火龙为例 26、洛杉矶学派及其对人文地理学的影响 27、文化地理学的界定及当下意义 28、旅游开发影响程度判定下民族村寨社会文化差异性研究 29、中国文学地理学的研究范式与学科融合趋势 30、案例教学在文化地理学课程中的应用 31、地名变迁中的文化政治阐释--以从化温泉为例 32、江西省人口与经济发展时空耦合研究 33、“大数据”热潮下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再思考 34、身体、身体观以及人文地理学对身体的研究 35、关于野外联合实践教学与地理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 36、冲突与协商:西方儿童地理学的发展及启示 37、宗教世俗化及其理论在西方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和方向 38、空间句法在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评述 39、地理学学科融合与学科交叉研究综述 40、论自然地理环境与中国南海传统文化的生成

《人文地理》杂志论文格式须知2017

《人文地理》论文格式须知 1.《人文地理》简介 《人文地理》,由中国地理学会与西安外国语大学合办,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人文地理学综合性学术刊物(CN61-1193/K ISSN1003-2398),现为双月刊。编委会由国内外近百位著名教授和学者组成。现为国际地理联合会文化地理研究会中国期刊、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地理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科学核心期刊。 2.发表领域 《人文地理》主要刊发人文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的科研成果。其他如环境、经济、管理、历史、文学、游记类稿件请作者慎投,除非采用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和视角,并有地理学者的成果引用。 二、稿件修改格式要求和说明 1. 标题 题名应简明、具体、确切,能概括文章的要旨; 题名中应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略语、字符、代号以及结构式和公式;主标题不要超过20字;主副标题需要有英文对应; 2. 作者、单位、课题标注 (1)作者——对应汉语拼音 中国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采用如下写法:姓前名后,中间为空格。姓氏的全部字母均大写,复姓连写;“双姓”(包括“夫姓+父姓”、“父姓+母姓”)中加连字符。名字的首字母大写,双名中间加连字符;名字不缩写。 多位作者合作文章,作者的署名之间应用逗号隔开,署名顺序请投稿之前商定;本刊作者简介中,只介绍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作者简介顺序为: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E-mai等信息。 (2)单位——对应英文 作者单位标注需用全称,不要用“××师大地科院”之类简称。 多位作者合作文章,不同工作单位的作者,应在姓名右上角加注不同的阿拉伯数字序号,并在其工作单位名称之前加与作者姓名序号相同的数字;若一作者属于多个与该文有关的单位,可将其一并列出;各工作单位之间连排时以分号隔开。 (3)课题标注 凡属国家重点攻关课题项目、省部级以上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论文请在注明资助来源及项目编号。标注方式:如“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1125)”。多个项目同格式列出,前后用分号隔开。请不要标注与本文不相关的基金号,或已经结题的基金项目号。 3. 中英文摘要、分类号 中文摘要(150~240字)及关键词(3~5个)。 摘要中不应出现图表、冗长的数学公式和非公知公用的符号、缩略语。 英文摘要500~550个英文单词,不一定与中文摘要一一对应,但关键词需要对应。英文请自请专家审校。 中图分类号,根据《中国图书分类法》(第5版)标识。一般只标注一个分类号,多个主题的文章可标注两个或三个分类号,主分类号排第一位,多个分类号之间用分号隔开。 4. 正文 论文的标题层次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如:一级标题1,二级标题1.1,三级标题1.1.1。层次逻辑关系必须清晰。编号左起,顶格书写。每级标题最长不要超过15字。

人文地理学课程论文

温州市城市化的发展探讨 【摘要】温州作为瓯越文化的发源地,历史上商贸发展几经起落,城市化进程比较缓慢。改革开放以来,又有了迅速的提高。城市化是城市向乡村扩展,乡村向城市转变的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二元结构的调整也是相互磨合的过程,这个过程势必伴随着一些问题的出现。本文主要探讨温州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旨在保持和促进温州城市化道路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化;温州;发展;问题;措施 1引言 城市化是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中的一个大课题、新课题。加快中国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加快中国现代化步伐的重要战略部署。在城市化进程中,虽然有了理论和经验的积累,但是,从总体上讲,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还是在理论准备不足、经验不够、体制滞后的状况下推进的,一些更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尚未暴露出来。 温州是浙南地区重要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是我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温州的城市化是改革开放的产物,近30年来城市化迅速崛起,发展速度很快。2000 年11 月1 日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温州市常住总人口755.76 万人,城镇人口389.14 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为51.49%[1],高于全国36.2%的城市化水平。依据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温州已步入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因此,立足于温州实际,发现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探求城市化发展的新机制,对于温州城市化的全面、协调、快速、健康发展,显得十分重要。 2温州城市化的发展 2.1城市化 自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 A.Serda在其著作《城镇化基本理论》一书中首先使用“urbanization”以来,城市化一词已风靡世界[2]。但是,关于城市化的概念,不同领域的人对其有不同的定义表述,至今没有统一。其中,地理学家强调“城市化”是农村景观向城市景观的转化过程,即空间景观城市化。 中国出版的《现代地理学辞典》认为:“城市化又称城镇化,指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引起的城镇数量增加及其规模扩大,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也包括城镇用地的扩展,城市建设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和思想的演变和传播。”[3] 而美国新版的《世界城市》一书将“城市化”定义为:“城市化是一个过程,包括两方面的变化。其一是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运动,并在都市从事非农业工作;其二是乡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这包括价值观、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第一方面强调人口密度和经济职能,第二方面强调社会、心理和行为因素。实质上这两方面是互动的。” 2.2温州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从实际出发、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城市化率大大地提高。纵观改

人文地理学论文

人文地理学近十年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摘要:人文地理学(Human Geography)的发展历经知识的积累、学科的形成和理论的演 变、学科的分化以及理论和方法上的革新等过程。按其发展顺序,可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由最初的自成体系逐渐演变成如今几乎一致同意的系统分类。中国人文地理学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复兴以来,开始进入全面发展提高阶段。本文从理论、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几个方面介绍近十年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做简单的科学展望。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中国、人地关系、发展趋势 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又称人生地理学。它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 1、理论的发展 1.1人地关系论作为人文地理学研究核心的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 人地系统是地球表层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1]。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始终被视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永恒主题与核心[2]。从古代“天人合一”的协调思想演进到近代的人地关系协调思想,再升华到现代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其演进主线基本围绕人地关系和谐这一核心伸展。特别是近年来,伴随全球性人口、资源、经济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开展人地关系研究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和紧迫,人地关系系统的性质及人地关系理论内涵在演进中不断深化,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资源节约型经济、环境友好型经济等等都是新形势下人地关系理论的具体实践形式,充分体现出人地关系论在指导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重大作用[3]。 以全新视角研究人地关系,从哲学思辨转向理性升华,是近年来人地关系研究出现的新动向。近年来一大批学者分别从哲学、历史学、社会学、地理学、经济学、生态学、环境学、管理学、伦理学等多学科不同层面,和技术进步、制度变迁、知识经济和信息化、全球化等不同切入点思考人地关系的本质与内涵、基本特征、客观规律和学科分支等问题,实现了人地关系研究视角由单源切入向多源转化,从哲学思辨转向理性升华的转变[4]。 1.2新型人地关系理论不断出现,正在逐步形成理论体系 近年来,一大批致力于人地关系研究的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一系列人地关系研究的相关理论,包括人地系统优化论、人地关系异化论、人地关系辩证论、人地太极图论、人地关系冲突论、人地关系危机论、人地关系错位论、人地关系协同论、人地差异协同论、人地协调共生论、人地协调阶段论、人地关系构型论、天地人系统论和人地关系分形论等。这些理论从正反两方面诠释人地关系的本质与内容,促使中国人地关系的研究正在逐步形成理论体系[5]。 1.3人地关系的理论研究赶上西方发达国家同期的研究水平 在经历了长达几个世纪有关人地关系理论研究与争论的过程后,西方发达国家近年来逐步淡化了对人地关系理论本身的创新性探索,转而将人地关系思想植入到解决全球性或地区

人文地理小论文

如何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 摘要: 新型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随着国家的发展,城市化水平会越来越高。但城市化建设需要整个社会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我国目前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面对着一些例如可投入建设的资金非常短缺等的问题。 正文: 一、什么是城镇化?我们改变了什么? 城市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镇化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130多年的发展,我国城镇化逐步打破了城乡之间的隔阂,促进了社会流动。城镇化促进了城乡交流,造成了大量的人口流动,彻底改变了城乡社会固化的固有模式。到2013年底获得城镇户籍的乡村永久移民至少2亿;非正式转移的农民工总量2.63亿,其中进城农民工2.33亿。永久移民和进城农民工两者合计至少4.3亿2,即目前城镇常住人口中约六成是30多年来由农村通过正式的和非正式的途径转移而来的。虽然非正式移民在融入城市中还存在障碍,存在被边缘化的危险,但与留在农村的居民相比,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城镇化推进了城市居民观念的转变,比如对于农村一些落后看法等。 城镇化促进了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的建立和完善。随着改革开放,原有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被打破,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应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制度。2013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22亿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4.98亿人,两者合计为8.2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0%,占20岁及以上人口的85%。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74亿人,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99亿人,两者合计5.73亿,占城镇总人口的78.5%。3此外,农村的新农村医疗合作几乎覆盖了所有农村人口,几千万城乡低收入家庭也获得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保护。过去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村社会保障近于空白,目前虽然水平很低,但基本上做到了农村全覆盖,是一个重大的成就。 二、为什么提出新型城镇化?新在那里? 当前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投资和出口后劲不足等问题。比如,土地的问题、户籍的问题、财政转移支付的问题、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都要通过

人文地理学论文

固始根亲文化分析及其影响 固始县在河南之南,信阳之东。北有淮河,南有大别山相环绕,人称人杰地灵之地,物华天宝之乡。上古之时,传说其地未有人,满地水患,不知年月,其后有先民自西方来,尽疏通河水而地方安定,因其见水边有蓼花无数,又有治疗病症,去除邪恶的功效。于是先民在此地建国安家,地方有名曰:蓼城。东周战国之时,地方有孙叔敖为楚国宰相,死后封在寝丘,而地方又名也。在后汉光武帝刘秀之时,才有沿用至今的固始之名。 县境地处豫省东南隅,幅员2946平方公里,南依大别山脉,北临淮河干流,北、东、南三面为安徽省辖域所环抱,西南地近湖北省,属华东与中原交融、鄂豫皖三省交界、中国南北地理区过渡地带。固始县是距离豫省会最远的县级行政区,其到皖省会合肥市与到最近的豫省辖市信阳市距离接近,而至苏省会南京市和鄂省会武汉市均近于本省会郑州市。2010年年底全县常住人口102.4万,户籍人口172.2万,为河南省第一户籍人口大县。 固始在历史上有几次移民的经历。 移民入闽: 固始籍民定向南迁入闽,历史事件是其形成的原因。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从此开始有了越国之称。春秋之时,于越之后领有七闽之地,这反映了中原及北方氏族向闽越流向的支系和源头。 到了西汉时期,闽地土著居民开始强盛,不断围攻东瓯七闽之地,于是汉武帝于建元三年(—138年)、元鼎元年(—116)、元封元年(—110年)三次将闽粤汉民迁徙到“江淮之间”。固始历史属地因有孙叔敖兴修的“百里不求天灌区”,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当然成为北迁闽人的首选之地。地处数千里之外的闽粤从此与固始联系到了一起,这就为以后的中原士民南迁特别是固始属地士民定向徙闽创造了先导条件。 西晋武帝之后,中原“五胡乱华”,晋怀帝永嘉年间尤甚,大量中原士民纷纷南迁,其中固始属地士民入闽者最为显著。《三山志》载:“爰自永嘉之末,南渡者率入闽,陈、郑、林、黄、詹、丘、何、胡。”《闽中记》载:“永嘉之乱,中原士族林、黄、陈、郑四姓先入闽,今闽人皆称固始人。 唐初,陈政兄弟相继率将校123员、府兵3600名及“58姓”军校、士兵、眷属等8000余人入闽,唐末王审知三兄弟又先后率近万义军及乡民入闽,两次移民约有两万多人。经过数代繁衍,其后裔不断播迁到港、澳、台及海外,他们的族谱大多数都有记载,河南光州固始是其祖根。在两宋之季,每逢中原动乱,固始士民都因循入闽;闽地动乱,南迁后裔又会回到祖居地。由于南迁多为衣冠士族,与当地山民相比,都具有较高的生产技能和文化素质,加快了闽地的发展。闽地发展为移民开发台湾作好了人口和文化等方面的准备,其功劳更为后人所重视,也是历史固始对闽台开发和台湾最终进入中华版图所做出的贡献。 闽裔渡台: 南宋,泉州于澎湖列岛设戍,已有中原士民后裔进入该地区。元代中央政权正式经营台湾,福建沿海漳、泉等州地居民开始规模入台,至明代已达数10万人。郑成功收台与施琅复台,又有数万中原后裔进入台湾。到清光绪十三年(1887)台湾建省,人口达到230万。据有关材料,现在台湾的2300多万人口中,80%以上是明清时期福建及广东北部移民后裔,他们之中的大多数又是晋唐及宋代来

最新人文地理学论文

最新人文地理学论文 一、人文地理学专业的课程要求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下设的二级学科,从属于社会科学范畴,本科专业的人文地理学专业课程要求以文化地理学为基础,以研究人地关系为核心,课程体系涵盖社会、人口、经济、语言、宗教、民俗、自然、行为、政治等诸多内容,是高等学校地理学本科专业基础课。人文地理学研究内容紧随时代步伐,具有鲜明的时空性,涵盖当前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城镇一体化、新经济技术开发、旅游开发等诸多热点问题。因此,人文地理学专业研究范围广、知识面宽、学科之间的综合性与交叉性强,老师和学生都需要具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多学科知识。在现阶段,综观各高校的人文地理学教学手段和方法,主要还是采取“课堂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没有体现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适应性的教学改革应围绕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将教师与学生紧密联系,将实践教学融入到各教学环节中。 二、CDIO指引下的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课程教学是由师生共同完成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学方法选择、应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关键性作用。适应性的课程教学方法要有利于达到师生双边交流的良好效果。 1.注重多学科知识的融合,突出“人才工程理念”。

人文地理学需要融合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因此,人文地理学课程体系需要打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壁垒,进行宽口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GIS、测绘等实用技术教育的传输,还要使得学生具备人文历史、市场经济、社会文化、心理学、管理学学科的基本素养。学生不仅具有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还要具备团队协作能力,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是人文地理学在专业课程设计时需要具备的基本理念。 2.加强启发式教学,培养综合素养。 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主人翁意识的建立,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导精神。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教师通过设问、指导等方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总结学习方法、发表看法、参与讨论,发挥教学和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得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相得益彰,课堂气氛处于最佳状态。因此,在人文地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大力开展课堂与课后讨论,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理论去思考和分析社会热点问题,给他们创造发表不同见解的环境和平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应用性思维。师生在相互讨论的基础上都能获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教师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或进一步的指导,使学生们能够抓住兴趣点,促进学习。 3.强化实践教学,密切联系产业。 人文地理学是一门实用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非常重要。人文地理学学科要求学生能够解决诸如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建设

人文地理论文

历史文化名城柳州的四大特色文化初探 [摘要]柳州是一个已有2100百年悠长历史的城市,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1994年元月,柳州市被国务院正式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以“柳江人”遗址、柳宗元治政业绩、刘三姐传说、奇石构成了柳州市的四大特色文化即古人类文化、柳宗元文化、刘三姐(山歌)文化和奇石文化。 [关键词]柳州;古人类文化;柳宗元文化;刘三姐文化;奇石文化 引言 崛起于柳江之滨的柳州,是一座四代古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置潭中县,属郁林郡,此为柳州建城的开端。三国孙吴凤凰三年(公元274年)以郁林郡分出桂林郡,潭中县属桂林郡。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为郡治所。南朝齐(公元479─502年),从潭中县地分置齐熙郡。梁大同六年(公元540年)后为潭中治马平郡治所。隋开皇11年(公元591年),潭中县改为桂林县,后又改为马平县。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马平县属桂林。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属始安郡。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马平县为昆州治所,后昆州又改为南昆州。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名为龙城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龙城郡复名柳州。 柳州是南中国最早的古人类“柳江人”的发祥地。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曾在柳州任刺史,留下了后人敬仰的治政业绩。这里又是汉、壮、瑶、侗、苗、回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城市,民俗文化多姿多彩。正因为柳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1994年元月,柳州市被国务院正式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柳州文化源远流长,下面介绍其四大特色文化,即古人类文化、柳宗元文化、刘三姐文化和奇石文化: 一、古人类文化

人文地理学毕业论文题目

毕业论文(设计) 学生姓名 年级 指导教师 一教务处制表一 二0—五年九月?二十日 一、论文说明 本团队专注于原创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擅长案例分析、编程仿真、图表绘制、理论分析等,论文写作300起,所有定制的文档均享受免费论文修改服务,具体价格信息联系IQQ 300409S3I,同时也提供对应的论文答辩辅导。 二、论文参考题目 人文地理学硕士毕业论文 李旭旦与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 基于In ternet的人文地理学信息资源及其利用研究 人文地理学视野下的乡土聚落研究 襄樊南漳地区传统民居的人文地理学研究 人文地理学课程网络教学模式的构建 论《广志绎》的人文地理学贡献

通山县乡土建筑的人文地理学研究 日治时期( 1895-1945)的“岛都”台北意象:一个人文地理学取向的研究全球合作减排行为的计算机人文地理学实验 旅游地理学教学的人文素养培育研究 明代词人地域分布研究 河南乡土建筑类型及区划研究 高中人文地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焦作地区农村居住建筑形态演变与更新研究 中学人文地理认知结构的构建策略研究 先秦时期齐鲁体育文化研究 翻译地理学视角下的旅游文本汉英翻译探析 中国旅游翻译 徐霞客对广西地理研究的贡献 地理环境对陕北民歌翻译的影响 城市历史街区变迁背景下居民地方感研究 场所与意象理论下的纪念性景观设计手法研究 我国中部地区农村聚居演变的驱动因素及发展趋势 城市社区消费文化类型的资源配置及控制研究 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碳排放权交易实验平台设计与实现 西安城市居民日常购物行为特征及决策机制研究 中国人文发展时空差异研究 城市公共休闲空间中的音乐功能研究 重庆公共艺术创作的地域性研究 陇西黄土丘陵区集镇空间形态的演变研究 杨慎与西南地区地理学 疗养性休闲服务干预模型构建及实证研究 崂山道教的历史地理研究 香港迪士尼乐园—被其策略建构的中国人的“呵护场所”

人文地理学专业:

人文地理学专业: 课程编号:S05016 课程名称:城市规划 课程英文名称:Urban Planning 学分:3/周学时总学时:54 课程性质:硕士学位专业课适用专业:人文地理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1.城市、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2.城市规划学的产生和发展 3.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和编制程序 4.城市用地规划编制原理与方法 5.城市规划的实施 6.城市规划行政与法制 基本要求:要求学生在理解讲课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社会实践和城市规划专题调查研究,从而对基本知识有深入理解和对学科前沿研究问题有全面的了解。 考核方式及要求:提交专题调研报告(3-4个专题调研)与开卷考试相结合。 学习本课程的前期课程要求:城市研究基础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文献与资料: 1.《城市规划原理》,同济大学李德华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城市发展史》,[美]刘易斯?芒福德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城市意象》,[美]凯文?林奇著,华夏出版社。 填写人:曲凌雁审核人:陈振楼 课程编号:S05018 课程名称城市经济学课程英文名称Urban Economics 学分 3 总学时54 课程性质硕士学位专业课 适用专业人文地理学 教学内容 1.城市经济发展的宏观问题:包括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城市功能定位、2.集聚经济与规模经济、劳动分工与都市区空间组织 3.土地利用与城市土地利用模式 4.住宅、交通问题 基本要求 1、系统掌握城市经济学的结构体系、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 2、基本掌握城市经济研究的方法,并能结合实际对中国城市经济发展问题进行调查、 思考和研究。 3、在系统掌握理论和方法基础上进行系统总结并与教师讨论,就中国城市经济问题 进行初步研究。 考核方式及要求:课程论文及考试 学习本课程的前期课程要求:西方经济学、地理系 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1.奥沙利文:城市经济学(第四版),中信出版社,2003。 2. 苏东水:产业经济学,高教出版社,2001。 填写人:宁越敏审核人:陈振楼 课程编号:S05026 课程名称:城镇文化生态研究

人文地理学 论文

德国的介绍 总括:德国位于欧洲中部,是个海陆兼备的国家,周围有九个国家预期接壤,隔北海、波罗的海与西欧、北欧的国家相望。国家政体为议会共和制。联邦总统为国家元首,联邦总理为政府首脑。德国被公认为欧洲四大经济体当中最为优秀的国家,经济实力居欧洲首位,是当今欧洲乃至世界一流的强国。德国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世界第二大商品出口国和第三大商品进口国,同时在医学研究、技术创新等多个领域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德国的全称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国土面积为357,021平方公里是欧洲的一个国家。首都是柏林。柏林,人口约340万,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同时也是欧洲的重要交通枢纽和河港。 德国的官方语言为德语,德语是印欧语系下的日耳曼语族中的西日耳曼语支中的一种,与英语、荷兰语、佛兰芒语、南非荷兰语、意第绪语属于同一语支。 德国的人口大约为8200万,人口密度大约是229人/ 平方公里。其民族主要是德意志族,还有丹麦族和索布族等,都属于我们所熟悉的日耳曼民族,同时还有少部分的外籍人。德国人民主要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 德国的地理位置,德国位于欧洲中部,东邻波兰、捷克,南接奥地利、瑞士,西接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北接丹麦,是欧洲邻国最多的国家。并且隔着北海和波罗的海,与北欧的冰岛、芬兰,西欧的英国,还有东欧的部分国家相望。东经10度穿过德国,可以说是在欧洲的中心位置。 德国地势北低南高,呈阶梯状,可分为四个地形区:德国北部是平均海拔不到100米的平原,是波德平原(中欧平原)的一部分,临北海和波罗的海,地势低平;中部是由东西走向的高地构成的山地;西南部是莱茵河谷地区;东南部是巴伐利亚高原和阿尔卑斯山区,阿尔卑斯山脉中的楚格峰是德国境内的最高峰。 德国西北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多雨。往东部和南部逐渐过渡成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南部地区有少量的山地气候。德国大部分地区气候还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气温适中,气温变化不大。 正因为有这样的气候,德国的农业存在地域上的差异。北部地区,地势低平,气候夏季凉爽,冬季阴冷,土壤较为贫瘠,主要利用草场发展畜牧业,也种黑麦、燕麦和马铃薯;西南部是莱茵河谷地区,河谷两旁谷壁陡峭的山地为森林和高山牧场;东南部的河谷地带日照时间较长,土壤肥沃,盛产烟草和葡萄等水果和用于酿造啤酒的啤酒花。 德国的主要河流有莱茵河、易北河、威悉河、奥得河、多瑙河。较大湖泊有博登湖、基姆湖、阿莫尔湖、里次湖。运河众多,河网密布,水运发达。而主要海洋是北海和波罗的海。

经济地理课程论文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摘要:首先对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与现状进行阐述,其次针对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分为社会文化与空间实体环境两大类进行分析,尤其是其中的贫困、就业困难、交通拥挤、住宅建设、环境污染等问题。再次,针对这些问题初步提出基本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城市化现状贫困问题城市规模问题资源环境问题交通问题解决对策 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与现状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开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从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来看,我国1978年的城镇化水平为17.92%,1982年的城镇化水平为20.8%,1990年为26.2%。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步入高速发展阶段,各地普遍呈现出活跃现象,大中型城市迅速发展,形成了城市群、城市带、大城市圈,国家也大力加大了政策的扶持力度,把城市发展摆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2003年就达到了40.53%,至2003年底,我国共有设市城市600个,建制镇20600个,城镇总人口5.03亿。自2003年至今,已经有几亿农民转移到城市。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全国城镇化发展的结果。我国城市化进程是逐渐加速的,2010年以前我国的城市化率平均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那么2020年的城市化率将达到67%,很可能更高。若依据最乐观的预测,2020年时我国人口只有13.26亿,按67%—70%的城镇人口比例,城镇人口为8.9亿—9.3亿,17年内将增加3.6亿—4.0亿城镇人口。 二、我国城市化存在问题 (一)从我国社会文化方面来看 1、贫富差距问题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贫富差距问题似乎已经成为一个难以避免的伴随现象。考察城市化进程可以发现,贫困不仅是城市化进程中的“果”,在一定意义上更是推动城市化的“因”。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是现代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三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重要因素。 2、就业问题 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00年我国劳动力人口为9.37亿,就业人员7.2亿,有2.1亿的劳动人口没有就业,当然其中包括部分在校学生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 (二)从我国的空间、实体环境来看 1、交通问题 私家车的大幅度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道路拥挤。另外,城市空间布局不合理也是部分原因。市民上下班时过度集中的放射状交通流量,大大超过了道路的承载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