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前人文地理学论文写作问题探析:一个编辑的关注点

当前人文地理学论文写作问题探析:一个编辑的关注点

当前人文地理学论文写作问题探析:一个编辑的关注点
当前人文地理学论文写作问题探析:一个编辑的关注点

当前人文地理学论文写作问题探析:一个编辑的关注点

当前,国内科研成果发表存在明显的供需矛盾。一方面,作者面临单位年度考核、学位深造、职称评审、课题申报与结题等方面的巨大压力,论文发表“需求”与产出不断高涨;另一方面,作为当前科研主力的青年学者尤其是研究生群体,接受的学术规范训练不够,论文质量偏低。这就造成了论文发表的高需求与低质量之间的矛盾,在学术期刊版面有限的情况下表现为“高产出,低录用”。国内人文地理学研究与成果表达多存在规范问题,尤其是问题意识、学术规范意识的不足或缺乏[1,2],由此在期刊择优录取稿件的情况下,大多数的投稿终结在初审阶段。很多期刊对初审阶段的退稿往往没有给出具体意见,或仅在退稿信中列出几条的格式化常见问题,造成作者对稿件中存在的问题仍感觉模糊不清。由此,作者们要提高投稿命中率,方法之一就是尝试站在编辑、读者的角度考虑一些问题。在正常的稿件处理之外,作者和编辑的交流多是通过会议论坛报告形式,交流不够充分,地理编辑也很少以著作[3]、论文的形式披露审稿中的“内幕”。以下笔者从编辑初审的角度,对人文地理学论文写作中常出现的问题进行简要总结,希望对读者/作者有所帮助。

1稿件初审简介

1.1初审是由谁来执行的

当前国内期刊流行的审稿制度以“三审制”为基础,分编辑初审、专家评审、主编终审三步。编辑初审主要是对稿件内容、质量和发表价值进行初步评价和判断,并决定是否送交专家评审[4]。显然,初审一般是由编辑执行的。对此补充说明两点:第一,由于审稿专家资源与投稿量相比有巨大缺口,不是所有稿件都交由专家审阅,编辑的初审筛选,一方面是提高效率、节约专家资源,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专家的尊重。此外直接退掉一些明显与期刊发表领域不符的稿件,也为作者节约了时间;第二,尽管初审意见主要是责任编辑提出,但一般需要通过小组讨论才确定初审结果,尤其退稿,是需要主编/编辑部主任再审核确定的。

1.2初审关注什么

总结同行经验,初审基本包括三大方面:是否符合刊发领域、创新性(学术价值)、规范性[5-8]。编辑是以自身知识、经验,并借助学术检索工具[9],通过题名、摘要、关键词、正文(包括数据、图、表)、参考文献、作者信息等,来判断稿件是否符合刊物的办刊宗旨和选题方向、科学性、可信性、创新性、实用性、写作规范、作者的学风和学识[10-13]、是否涉嫌抄袭[14]等。此外,政治审查也常被列为必审内容[15],尤其是在人文社科期刊的审稿中。

笔者在初审工作中主要参考以下几方面:①文章选题是否属于本期刊发表领域;②选题在本领域学术版图中的位置(前沿性),可能的学术贡献,读者是否会感兴趣;③研究框架的完整性、论证逻辑性;④基本格式、语言表达,是否存在明显的错误,这反映了作者的写作水平、研究态度、学风;⑤参考文献的充分、广泛、时效、层次,反映了作者的研究基础;⑥作者发表记录、单位信息、基金资助情况;⑦期刊近期对稿件所属分支学科的录取策略。其中,①~⑤为主要参考项,如无重大问题,可送审,⑥、⑦为辅助参考项。后文笔者将就人文地理学稿件初审中遇到的主要问题进行总结,可能带有个人倾向,仅供作者/读者参考。

2选题与选刊

当前,国内地理期刊编辑发表的关于论文写作的文章,基本上以格式规范说明为主[16-23],很少涉及到初审中十分重要的作者选题与选刊。但是,如果从编辑初审内容来看,这点是绕不过去的。以笔者所处理的稿件为例,当前选题与选刊常见如下问题:

2.1选题与所选期刊不契合

何为地理学?流传一种说法,“地理学就是地理学家干的事儿”。这看似和稀泥的回答,反映出地理学学科复杂,地理学家兴趣广泛,在选题与写作有很大程度上的自由性。但是,对于专业性期刊来说,不能不加区分地被动接受稿件,在一定时期内,有其核心选题、热点选题、文章类型(理论性、经验型等)与方法论偏好、表达方式(如公式、数据)等学术导向。作者投稿时需要比较备选期刊的这些特征。

2.1.1选题与地理学相关但人文地理非核心问题

地理学研究对象复杂,学术传统较多,尤其是人文地理学,不仅与自然地理也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存在交叉,但不是凡涉及区域、空间、环境的选题就被简单地认为是人文地理学“核心问题”。选题是由作者根据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等确定的,但是投稿时应注意所选期刊可能面对的读者群体,若文章选题较窄、较偏,向一些专业化强的期刊投稿时需要尤为注意。例如,稿件根据城市规划或历史上的某人文事物的空间展示需求,开发设计一套GIS应用系统,可算属于地理学领域的应用研究,也涉及人文要素,但是,如果论文重点是软件系统各部分的设计,而不是借助该GIS工具对社会-人文-空间现象解析,则不是多数人文地理学读者所感兴趣的,最好转投综合性的地理学期刊,或GIS技术类、科教类刊物。又如,讨论某自然产物(如国家地质公园)的空间分布,有一定价值,但是,这一事物的空间分布是自然规律的产物,仅仅涉及到的人文因素是谁根据什么标准进行了评选,通过分析其在全国的空间分布也很难得出有价值的自然规律,亦无对其宏观布局进行优化的必要,故投往一些科普类、大众旅游类刊物会更合适。

2.1.2 选题偏离地理学科,转向其他学科

人文地理学研究工作与经济、社会、文化领域的研究存在交叉,领域归属往往难以判断。从编辑的角度来看,可通过两方面判断:有无地理学传统(地理学学术思想的传承,地理学常用术语、方法运用,地理因素考量);有无国内外知名地理学期刊、著作的切实引用。如果没有,可认为该稿件不属于地理学的核心选题,跨学科研究过于偏向了其他学科。例如,有的稿件脱胎于一个大的区域规划研究课题的某个专题,但是单独摘编形成的稿件缺少明确的地理学指向(如“某区就业人口/产业结构历史变迁”、“能源消耗与社会人文发展水平的关系”、“近代某地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等等)。故此类成果不一定能被地理学期刊采用,却可以发表在经济学、社会学、资源环境等领域的期刊上。同样,研究农村村庄空心化的问题,地理学与社会学、管理学关注的问题不同,如果文章是关于村庄空心化整治中的居民行为、利益诉求、权力等,则投稿到社会学期刊会赢得更多读者共鸣。尽管这样的稿件选择倾向可能显得保守,但却也是一个专业期刊保持特色所需的。在此,人文地理学研究经常面临的悖论,研究人文地理现象,不究机理

不入微观,则易流于表面的空间分布或类型划分,一旦深究机理涉入微观,则背后力量的解释往往是非地理学所擅长的。

【补:在互联网横行霸道、读者阅读碎片化的今天,这所谓“期刊特色”的观点可能还带有传统纸媒的保守。学术领域的年轻读者已经流行进行“电子数据库+主题、关键词”方式的主题式阅读,很少去图书馆、资料室翻阅纸本杂志,在此情况下,所谓的期刊特色还是否有必要坚持?如果不坚持,放纵到极致成为无所不包的“小数据库”,那存在的意义又在哪里?】

2.2 选题的创新与论证:最主要的两大法宝需要慎用

2.2.1选题过于传统,创新与学术贡献不够

突出表现在“老问题+老方法+区域”为主的研究。“区域”是地理学者的研究对象,也是发表文章频频依赖的“法宝”。简单地将传统议题、传统方法换一个时间段、换一个区域进行重复、模仿研究,该类成果可供现实实践参考,但如果仅仅得出“政策建议”,没有总结得出或改进或否定一些规律性的观点,不能将其经验扩展至新的地理、人群或文化背景而使知识具有创新性、一般性,那作为学术论文则属于较为低层次的研究,一些期刊编辑、专家可能认为学术价值不大,造成退稿。例如,用SWOT方法分析某地的旅游开发、产业发展,××省县域经济差异等。而一些偏重地方政策研究或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特定读者群的杂志则可能偏重录用此类稿件。

主要问题:不能将选题置于学科发展的大背景之下,理清其研究脉络,凸显研究的前沿性及价值贡献,在写作中突出体现在引言或综述部分对已有研究评述不够,简单罗列他人研究,而后经简单的“理由”过渡到自己的研究,而这些理由往往不是学理上的,而是地域上的“填空”。

需要注意,创新不应割裂学术传统,不应囿于狭窄的专业,也不能片面依赖电子数据库的检索,需要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做出论证。刻意去堆砌新概念,生搬硬套一些国外或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一些没有意义、没有技术可能性的话题。

2.2.2选题的论证不足,科学性存疑

区域“填空”之外,“尺度”转换也是地理学者频出成果的“法宝”之一,即将一个研究问题从一个空间尺度转移到上级或下级空间尺度上进行研究。“尺

度”是人文地理现象的重要特征之一,有些人文地理现象体现在各种尺度上,而有些则只在某些尺度上才具有显著的研究意义,此时将研究对象的尺度上移或下推时要慎重。例如,①以城市为基本单位考察省域尺度上公交资源的分布差异,仅仅如此,价值不大,如果测度单个城市公交资源与其人口规模、密度、社会经济空间分布的匹配情况则价值更大;②“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研究,在单个城市或密集连片的都市区这一尺度上具有显著价值,若研究某个大区域(如中国西北地区或陕西省)城市社会空间分异,则容易陷入学术价值不高的简单归类工作;

③选择了二十几个资源型城市,建立指标体系,分析资源型城市的区域经济差异,并进行东中西地带内和地带间分解,样本数量少且在空间上非连续的,属于方法主导型论文,分析并无多少实际意义;④将具有社会物理学背景的重力模型运用于某个居住小区、社区则需要斟酌。

相较于专著和学位论文,期刊论文篇幅较短,因此需要更好地优化论文设计。研究内容的设计,即是论文各部分(如摘要、引言、数据与方法、结果、结论讨论等)在合适的位置,准确、恰当地表达应有的内容。论文各构件的写法在一般的论文写作教材中多有涉及,不再赘言,以下就常出现的问题进行简述。

3.1研究框架

3.1.1 关键内容残缺,损害故事的完整性

地理学研究论文的三个层次:阐述基本现象——解释变化规律——分析因果关系[24]。这三个层次可理解为一个学术问题研究的必备部件,缺一即故事不完整。此类问题尤其反映“××××的空间结构特征”类稿件之中。相对而言,学术文章不必有“会怎样”和“政策建议”,而不能缺少“为什么”,仅仅展示某人文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有地无理,属于相对不完整的研究,其学术价值大大降低。如中国某产业的空间重心演变,若仅仅是得出一些经纬度值的变化,那无异于一般本科生的练习作业,不是严肃的学术论文。要进一步考虑一些问题,重心的空间变迁反映了什么问题,研究意义在哪里,是什么因素导致了重心的变化,这种变化反过来给区域带来了什么,等等。

此外,文章关键部分的缺失也有拆分发表之嫌,尽管这一问题尚未被地理学界作者甚至编辑重视。如果作者将反映某类人群行为空间特征的稿件发表在某刊,而同时将反映影响这类行为空间的各类因素综合分析成果发表在另一期刊,

这无疑对前者造成了隐性伤害。

3.1.2一致性差,损害故事的逻辑性

内容与题目的一致性。有作者为了吸引人,起了一个时髦的题目,但是内容与其相差太大。例如,题目为“转型期的×××”,但是文内仅将转型期作为一个模糊的年代标志,而非事物发展变化所嵌入并受其影响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并着重分析,则与读者期待存在差距。常见的,作者试图定量评价某一事物,但没有也不可能进行全面的统计,而选择了替代性指标。标题为衡量某地的创意产业的竞争力,但是选择的指标是反映区域发展环境的。

引言及综述的作用被忽略。突出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引言综述与本文研究目的脱节。综述中泛泛地罗列一堆研究,没有进行系统的、层次性、递进性的总结,仅仅以“尚未有对×××的研究”“未见对×××区域的分析”交代本文的计划,缺少针对本文学术问题与研究目的的综述。第二,在后文尤其是讨论部分或过多阐述研究意义,或简要提出不足,缺少对引言、综述的呼应,从而缺少应有的学术比较与对话,使得读者难以发现文章的创新之处。

核心概念的一致性,需要注意,第一,不要在一篇文章前后文中对概念进行不同阐释。第二,概念与表征指标的偏离,尤其体现于研究对象进行量化研究之中。第三,不要与概念本意、主流理解偏离太多,尤其体现于人文地理学借用文化研究、社会科学、人类学等领域的概念进行的研究,需要探究概念的本源以及所在领域对此概念的评析,引入地理学研究时需要进行辨析。

其他如影响因素分析与作用机制构建的一致性,图表文一致,格式一致也十分重要,不再赘述。

3.2几种类型稿件的内容设计

写作方面的主要问题有:场面宏大(领域性总结,非问题导向的梳理),但是仅仅是对文献进行简单归类,缺少学理上的组织,或作者自己的理念导引,使得文章逻辑不明,框架不清,罗列较多;缺比较、少总结,仅仅为原文的摘要-结论集(甚至连起码的连词都没有);近年文献数量与比例太少;作者自己的评述太少,尤其结论部分发挥不够。以上问题使得当前一些所谓“综述”并不是“review article”而是“survey”,“它只是简单地罗列A说什么、B说什么、C

说什么等,……并不去深究A为什么要这么做,做的好不好,或者说A的下一

步要做什么”[26]。

此外,还有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第一,不要把某一研究主题的综述性文章写成信息计量学导向的文章,如果偏重于发文量、作者地域与年龄分布、引用频次、下载量等信息的统计,可以使读者了解该类研究的一些信息,但是毕竟学术性降低。第二,综述性文章的文献来源问题。随着网络与电子数据库的出现,作者/读者阅读习惯、文献筛选习惯发生变化,一些对学术涉入不深的研究生仅以电子数据库的期刊文献展开某些领域或研究方向的综述。诚然,期刊文章是更新速度最快的,也是最便于检索的,但是,这使得一些出现于专著之中经典的论述被忽视甚至曲解。

3.2.1综述型稿件

当前,国内人文地理学的纯理论研究很少,多是对国外或其他学科理论的引介,附加实证案例分析。魏也华教授提出,理论部分需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对现有文献的概括总结;二是在概括总结的基础上发现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批判;三是提出自己的理论框架,通过分析去证明[27]。国内一些稿件做的不够好:评价已有研究时,强调理论的优点以及被很多人应用,而忽视别人对此理论的批评;主要“贡献”不是对理论进行改进,而是理论的再次应用、证明,甚至忽视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可能对理论的解释力带来的影响;进行“创新”时,将不同理论进行无条件嫁接、组合,忽视各自前提条件,无逻辑地堆砌概念;尝试构建理论,但依托的文献基础明显不够,不能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力图平地起高楼,甚至仅靠公式中某个变量的移项而发展出一种“新”的因果关系。

以介绍模型、方法为主的稿件,基本上以计量方法展示为主,而缺少对其改进、创新。该类稿件往往定性与定量结合不够,尤其对变量的筛选、论证;对计量结果陈述过多,而对此逻辑解释不够,使读者分不出计量结果与文章结论,且缺少前后呼应。从期刊选稿的角度,《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副主编李金华撰文指出[28]:“现今,数量模型大量出现于社会科学学术论文中,但它不构成学术论文的价值评判准则。论文中数量模型的价值是相对的,有前提的,其有无价值、价值的大小取决于文章的选题”,“用不用模型取决于文章的主题,取决于作者的学术背景和偏好。模型用得好,用得科学,可为研究增色添彩,模型的价值也就得以彰显;用得不妥、不科学,则可能颠倒是非、混淆视听,模型也就毫无价值

可言。”例如,来自社会学的社会网络分析法,本身不具有地理上的空间性,用于分析城市群的空间结构,需要谨慎论证与合理解说。自1970年代以来,欧美人文地理学研究范式和方法论逐步多样化,我国学者较多地采用了基于实证主义方法论的空间科学传统,对塑造这一景观的人未能给予足够的关注[25]。无论是依托哪种方法论,运用哪种具体分析方法都需要根据研究目的、研究对象论证,而不能简单说某人某篇文章运用了该方法。

3.2.2理论与方法(引介)型稿件

当前,国内人文地理学的纯理论研究很少,多是对国外或其他学科理论的引介,附加实证案例分析。魏也华教授提出,理论部分需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对现有文献的概括总结;二是在概括总结的基础上发现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批判;三是提出自己的理论框架,通过分析去证明[27]。国内一些稿件做的不够好:评价已有研究时,强调理论的优点以及被很多人应用,而忽视别人对此理论的批评;主要“贡献”不是对理论进行改进,而是理论的再次应用、证明,甚至忽视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可能对理论的解释力带来的影响;进行“创新”时,将不同理论进行无条件嫁接、组合,忽视各自前提条件,无逻辑地堆砌概念;尝试构建理论,但依托的文献基础明显不够,不能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力图平地起高楼,甚至仅靠公式中某个变量的移项而发展出一种“新”的因果关系。

以介绍模型、方法为主的稿件,基本上以计量方法展示为主,而缺少对其改进、创新。该类稿件往往定性与定量结合不够,尤其对变量的筛选、论证;对计量结果陈述过多,而对此逻辑解释不够,使读者分不出计量结果与文章结论,且缺少前后呼应。从期刊选稿的角度,《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副主编李金华撰文指出[28]:“现今,数量模型大量出现于社会科学学术论文中,但它不构成学术论文的价值评判准则。论文中数量模型的价值是相对的,有前提的,其有无价值、价值的大小取决于文章的选题”,“用不用模型取决于文章的主题,取决于作者的学术背景和偏好。模型用得好,用得科学,可为研究增色添彩,模型的价值也就得以彰显;用得不妥、不科学,则可能颠倒是非、混淆视听,模型也就毫无价值可言。”例如,来自社会学的社会网络分析法,本身不具有地理上的空间性,用于分析城市群的空间结构,需要谨慎论证与合理解说。自1970年代以来,欧美人文地理学研究范式和方法论逐步多样化,我国学者较多地采用了基于实证主义

方法论的空间科学传统,对塑造这一景观的人未能给予足够的关注[25]。无论是依托哪种方法论,运用哪种具体分析方法都需要根据研究目的、研究对象论证,而不能简单说某人某篇文章运用了该方法。

3.2.3指标-评价类稿件

当前人文地理学经验类研究中出现最多的研究模式。有三类主要问题:(1)评价某种“水平”,进而排名,但往往给出一个排名顺序后或无下文,或直接进入政策建议。文章的实际贡献即为一个指标体系,没有问题分析,无供读者思考的空间。类似问题多出现于如城市国际化水平、城市竞争力研究。(2)评价某种关系、作用机制,关注的关系问题仍是“黑箱”,看似“量化”、客观,其实反映不出作用机制,对诸如协调、耦合的判断标准太过简单,甚至只是根据要素在时间序列上的对应变化情况表现做出判断,缺少多维考量。典型如城乡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关系、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协调研究等。(3)由于统计资料问题,或由于对概念认识问题,采用的间接性指标过多,如区域文化与经济协调互动关系,而区域文化是难以直接测度的,所采用的间接性指标与文化的内涵相去甚远。此外,需要注意,指标并非越多越好,全面而又琐碎的指标体系可能冲淡研究对象的本质,如近年流行的新型城镇化研究。

4 可读性与格式

编辑和专家的审稿时间往往有限,一篇可读性差的文章尽管可能包含一些有价值的观点,也往往得不到好的评价。可读性差如文章的结构安排逻辑不顺畅;冗长的大段文字,难以使读者抓住重点,易疲劳;词句晦涩、拗口;滥用缩略语,堆砌大量公式;标点、序号混乱不合理,等等。

除直接的文字表达外,文章的基本格式、图表风格也直接影响到文章的可读性。

4.1 基本格式

出版单位一般会根据相关国家标准制定自己的格式细则,在一些格式细节如参考文献的格式方面会有所不同。一些基本的规范如语言文字、标点运用、数字用法、量与单位表示等,存在国家推荐/强制规范,依赖于作者平时素养。期刊编排格式参考较多的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技术规范(CAJ-CD B/T 1-2006)”。

期刊往往会在征稿简则或网站中给出本刊稿件要求的格式细则,包括各部分(标题、中英文摘要、正文、图件、参考文献、作者简介等)需要包含的要素、格式、注意问题。尽管多数期刊还是要对录用稿件再次进行更专业、细致的排版,但作者投稿之前还是应按照目标期刊的格式要求或参考最新期刊文章进行修改。

格式不规范问题,主要是标志性要素如文章的标题、摘要、关键词、引言、图、表、结论、参考文献等过于随意,不能发挥各自功能,甚至存在缺失、明显错误。这是写作中最容易解决的问题,也是最普遍出现的问题。它不必然导致退稿,但会极大影响编辑对稿件的评价。不要认为格式是编辑该做的事情,也不要责怪编辑和专家看重格式。它反映了作者的写作态度、水平、文章的可读性,也是对编辑部、审稿人员的尊重。格式不规范的稿件,即使“幸运的”到了编辑和专家手中,也可能得不到好的评价甚至产生误会。例如,文中标点混乱,粘贴痕迹明显,参考文献出现人名错误,这直接导致编辑和审稿专家对作者治学态度的质疑!而将附注双语参考文献的稿件投到并无此要求的期刊,则可能被认为是其他期刊退稿,或存在一稿多投的嫌疑。

4.2 图、表问题

写作中,作者往往关注期刊对图件格式、分辨率的要求,而忽视图、表的表达风格。而图、表设计、选择不当,要素缺失,失去简洁性、自明性,也降低文章的可读性。主要问题见表1。

图表文结合是较难的。数字表在科技期刊中常用,而文字表在社科类文章中常用,此时需要注意,列表的目的是总结关键信息或进行比较,应尽量简洁。表中出现图片也是可以的,但往往是简单的图,且以注释的形式放到表后[32],此时转换为图加文字的表达会更好。对于具体的图件处理,是相对简单的,例如当数据系列接近,在Excel图中难以区分变化时,可调节纵坐标的最大值、最小值和主要单位刻度。但是,关于不同格式的图件制作过程、方法、转换,国内地理

学期刊尚未像国外期刊一样给出详细的技术指导。

5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反映了作者的研究基础。编辑在初审中往往利用参考文献判断稿件的创新性。突出表现在数量、时效、层次三方面。如果一个已经相对成熟的选题,文后所列文献数量为个位数,那显然这篇稿件不是在充分评价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展开自己的工作;时效性即文献的发表时间,如果是2016年投的稿件,所列最新文献为2010年的,显然,要么作者工作未到位,要么表示该选题已经被抛弃了;层次性,即文献来源期刊、作者的权威性。

编辑往往利用电子数据库对选题和研究基础文献进行判断,此时还有一个附带工作,即检索作者的发表记录,借此判断:①作者所投稿件是否与其研究方向相符,作者是否属于涉猎极广的“写作机器”、“快手”、“数据高手”;②稿件在作者及其团队已发表研究中处于何种地位,如将一项研究的国内外进展、理论研究、案例研究分开投稿时,作者的选择;③作者是否刻意隐瞒了对其不利的信息(如未引用作者已发表的类似成果,未说明稿件是已发表学位论文的一部分)。

从写作方面看,参考文献需要注意期刊要求的标注方式、格式要求,区分文献与注释等。

6 其他退稿原因

其他退稿原因可能并非稿件质量本身存在问题,而是涉及到版面限制、期刊录稿策略、编辑认知。此处,简要说一下期刊选稿策略、编辑认知对稿件录取的影响。

6.1 期刊选稿策略

如果,期刊编辑在特定时间段内寻找特定主题的论文,如出现的“热点问题”,或正组织某一特定主题的专栏,一些文章会“走运”;如果期刊同时收到多篇同一主题的论文,择优情况下,一些稿件会被舍弃;如果期刊已经就某一主题刊发了多篇文章,选题相对成熟,而新稿件未超越甚至也未引用这些文章,那被拒的可能性就大了;如果一篇文章选题很好,但是内容尚存在大的缺陷,短期内修改提升的难度太大,则可能给出意见,建议修改后再投;如果审稿中发现作者存在学术道德问题,会被直接退稿。

6.2 编辑认知

在初审中,影响编辑做出判断的因素有:对期刊及社会的责任意识、学科专业知识、编辑专业知识及编辑学方法和技巧、编辑对稿件和作者的扶持意识、对网络学术资源的利用等方面[33-35]。做出完全客观的判断是不可能的。评价论文的标准只能是主观标准,是审稿人、编辑和主编对客观标准的认识和理解后形成的主观标准,正因如此才形成了不同特色的学术期刊[1]29-30。如果真的“存在”且遵循一个客观标准,那期刊则失去了“把关、控制”、“筛选集萃功能”。

有人认为,编辑自由裁量权的滥用会伤害审稿的公平公正[36]。在稿件质量之外,编辑或可能崇尚权威和深奥、陷入“关系情结”[37],或简单地根据作者知名度、作者研究单位、来稿格式、自引文献、基金项目、图表及篇幅这些方面[38,39]做出取舍,或局限于自身知识框架和思维定势,并以此判别论文价值[40]。编辑主观因素的影响有,但是极少数的,也不是决定性的。以编辑为职业的人首先是要对期刊负责的,而期刊编辑部是采用讨论模式[41]形成最终意见的。

7 结语

初审是作者投稿、发表需要通过的第一关,作者应尽量不要给退稿留下“借口”。至于文中提到的是借口还是真正的问题,可能作者与编辑,甚至编辑之间存在不同观点。要提高初审通过率需要做到两点——让编辑眼前一亮,读的顺畅。前者是选题与创新问题,后者是格式规范和可读性问题。从作者的角度出发,除加强学术训练之外,还需要理解期刊录稿中的几个问题:第一,不同的期刊有不同的领域侧重和风格偏好,投稿前需要注意投稿策略,如果稿件被某刊退稿,以后却发表在其他期刊上,属于十分正常的现象;第二,期刊录稿是一个择优过程,不是“没大错误”的文章就可以录用刊发;第三,不要在一些“简单”问题如常识、格式上犯错,这是直指作者学术素养的,也不要明知内容有问题,却抱有等评审意见出来后再一起修改的想法,因为那样可能连修改的机会都得不到;第四,不要在学术道德上触雷区。而作为期刊,需要加强编辑专业素养与编辑技能培养,遵守职业道德,优化评审环节,将初审中的主观性降到最低。

针对投稿量与审稿专家资源以及编辑处理能力存在的矛盾、大多数稿件成熟度低的问题,有人提出了“作者自审”的环节[42]。其实,每一个作者在完成初稿后都应带着问题重读几遍文章,而不宜急于投出去,多修改才是发表的捷径。

毕业论文的写作要求和写作方法

毕业论文的写作要求和写作方法 一、毕业论文撰写的基本要求 (1) 二、毕业论文写作的前期准备工作 (1) 三、毕业论文的写作方法 (2) 毕业论文是毕业生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 定意义的论说文。 目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 神,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也是本科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证的重 要依据。 要求: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体是: 1. 对资料、信息的获取及独立分析的能力。 2.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较好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 4. 使用计算机的能力。 5. 撰写论文的能力,论文答辩时的口头表达能力。 一、毕业论文撰写的基本要求 ㈠要有一定的创造性。选题、立论或材料运用,多少要有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是通 过自己的思考、分析和论证的新见解,或者是讨论问题的新角度,或新发现的材料。一篇 合格的论文,不能完全重复前人或他人的研究成果,而是必须有独到的见解。 ㈡要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所探讨的问题对于本学科的研究是有些推进,或有些启发的。 ㈢要有一定的理论性。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论证,要有抽象思维的介入(即专业理论),透过现象抓本质,寻找规律。要做到观点新颖,思路清晰,而不止是抄抄常识性的结论, 或者只是个别经验事实的简单描述。 ㈣要符合学术规范。论文的境界有三等,最好的文章是在提出并解决某个问题时,能 形成独特的概念或命题,然后被学术界所普遍认可与使用,这叫“自成一说”;第二等是属于对所论及的问题大体能按照一定的理论分析归纳,做到“自圆其说”;第三等的文章就是抄抄贴贴,没有自己的见解,有的甚至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 二、毕业论文写作的前期准备工作 ■选题是论文撰写成败的关键,它确定“写什么”的问题,亦即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

人文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目录 第一章绪论 (3) 德国近代人文地理学 (3)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4) 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 (4) 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的扩散(基本形式) (5) 三、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5) 四、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 (5) 五、文化现象综合体—文化景观 (6) 六、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 (6) 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 (7) 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7) 二、分学科(常考名词) (8) 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 (8) 一、人口转变理论和模式 (8) 二、人口与发展—适度人口 (8) 三、人口分布与迁移 (9) 四、人种 (10) 五、民族 (10) 六、民俗 (10)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10) 一、农业类型 (10) 二、农业景观: (11) 三、农业区位论 (11) 第六章工业的出现和工业区位 (11) 影响工业区位分布的因素 (11) 第七章聚落与城市化 (11) 一、城市化概念 (11) 二、城市化进程(阶段的划分) (12)

三、城市化机制 (12) 四、当代城市化的特征 (12) 五、城市地域 (12) 六、城市内部地域结构模型(学说、名称、内容) (13) 七、城市体系 (14) 八、城市景观与感知 (14) 第八章语言的传播与影响 (15) 一、语言语系分布范围 (15) 二、语言传播的特性 (15) 三、语言传播与环境 (15) 四、语言扩散及其结果 (16) 第九章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 (16) 一、世界三大宗教起源及分布 (16) 二、宗教的传播 (16) 第十章旅游地理 (17) 一、旅游文化 (17) 二、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17) 第十一章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18) 一、政治与政治地理 (18) 二、国家政治地理特征 (19) 三、国家权利 (19) 四、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20) 第十二章人类行为与空间环境 (20) 一、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20) 二、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21) 第十三章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 (22) 可持续发展 (22)

超星网课《国际学术论文写作和发表》(完整版)答案解析07944

国际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1.1测验 1 【单选题】 论文写作就是将研究数据转变成科学____。 ?A、文字 ?B、知识 ?C、产物 ?D、数据 我的答案:B 2 【多选题】 什么是科学论文? ?A、记录原创性科学研究结果 ?B、综述已有科学发现及其发展 ?C、将正式发表或出版的 ?D、书写文件 我的答案:ABCD 3 【判断题】 写论文就是简单的把一个个数据堆积上去的过程。 我的答案:× 4 【判断题】 科学论文,无要华丽的辞藻,要求清晰性,第一时间、第一地点,描述科学发现。

我的答案:√ 1.2测验 1 【单选题】 科学论文的结构,第一步是____。 ?A、方法 ?B、背景和研究目的 ?C、主要结果 ?D、发现、理论 我的答案:B 2 【多选题】 科学研究的方法,分以下哪些步骤? ?A、科学假设 ?B、提出科学问题 ?C、实验验证 ?D、得出结论或者是新的发现或新的理论 我的答案:ABCD 3 【判断题】 科学研究方法与科学论文写作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把科学研究的过程、科学论文写作的过程做比较,找到共同之处,将会收获很大帮助。 我的答案:√ 4 【判断题】

好的研究结果必然带来优秀的论文。 我的答案:× 1.3测验 1 【多选题】 怎样才是一篇优秀的科学论文? ?A、明确要解决的有意义的科学问题 ?B、有合理的科学假设 ?C、有严密的实验设计 ?D、有令人信服的实验结果 ?E、有令人鼓舞的理论、实践意义及动人的故事情节 我的答案:ABCDE 2 【多选题】 每一个人都是“三者”____。 ?A、读者 ?B、记者 ?C、作者 ?D、编者 我的答案:ACD 3 【判断题】 写文章,要从“三者”的角度去考虑,必能写出优秀的科学论文。 我的答案:×

浅谈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写作

浅谈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写作 论文的写作方法多种多样,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格式,下面仅对论文中几个主要部分的写作方法提出一点参考性意见。 一、前言部分前言部分也常用“引论”、“概论”、“问题背景”等作为标题,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 首先阐明选题的背景和选题的意义。选题需强调实际背景,说明在计算机研究中或部门信息化建设、管理现代化等工作中引发该问题的原因,问题出现的环境和条件,解决该问题后能起什么作用等。结合问题背景的阐述,使读者感受到此选题确有实用价值和学术价值,确有研究或开发的必要性。 前言部分常起画龙点睛的作用。选题实际又有新意,意味着研究或开发的方向对头,设计工作有价值。对一篇论文来说,前言写好了,就会吸引读者,使他们对你的选题感兴趣,愿意进一步了解你的工作成果。 二、综述部分任何一个课题的研究或开发都是有学科基础或技术基础的。综述部分主要阐述选题在相应学科领域中的发展进程和研究方向,特别是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通过与中外研究成果的比较和评论,说明自己的选题是符合当前的研究方向并有所进展,或采用了当前的最新技术并有所改进,目的是使读者进一步了解选题的意义。

综述部分能反映出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首先,反映学生中外文献的阅读能力。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同行的研究水平,在工作中和论文中有效地运用文献,这不仅能避免简单的重复研究,而且也能使研究开发工作有一个高起点。 其次,还能反映出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从大量的文献中找到可以借鉴和参考的内容,这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还要有一定的综合能力。对同行研究成果是否能抓住要点,优缺点的评述是否符合实际、恰到好处,这与一个人的分析理解能力关系密切。

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课程介绍.

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课程介绍 课程名称: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 课程时间:从2006年秋季开始,每学期滚动开设,每次限100人 主持教师: 朱庆之教授 主讲: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导师组 助教:吴兴宁wxn-ahl@https://www.doczj.com/doc/fa8061095.html,, 62767732 邓德华dengdehua@https://www.doczj.com/doc/fa8061095.html,, 62754099 汤康tangkon@https://www.doczj.com/doc/fa8061095.html,, 62754099 对象:D类通选课,元培计划文科生必修,欢迎元培理科生和其他院系学生选修课程说明: 《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是元培计划文科平台课之一,由来自不同院系和专业的导师共同开设。目的是通过对不同专业具体问题的个案研究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基本的学术规范以及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写作能力。 每位授课教师将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某个研究,在此过程中着重展示包括诸如问题的提出、资料的收集、论证的方法和步骤、文献索引等等科学研究的基本环节。每位教师还将向同学推荐一部阅读书供课前或课后自学,提出若干思考题,并指导同学们的自学和课程论文写作。 全课共分八个单元,每个单元四小时,包括讲授两小时和自学两小时。 课程要求及成绩构成: 1、完成课程所有的教学环节。 2、按时参加课程。请假必须证明有特殊情况,例如疾病或家有急事,需书面说明具体人、事、时、地,于课前交于班长或助教,考勤占最终成绩的15%。 3、课程除了课内讲座之外将举行由助教带领的课外讨论班。每位同学至少选择参加两次课外讨论,在讨论前将读书报告电子版发至助教邮箱,并在参与讨论时提交读书报告的纸版(每篇不少于1500字)。讨论班上的表现和读书报告的质量占最终成绩的40%。 4、期末,所有参与课程的同学须完成一篇与某一讲座内容相关的论文。论文字数不少于2000字,论文提交的最后时间是1月18日,论文质量占最终成绩的

人文地理知识点整理

地理必修2知识归纳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自然环境、自然灾害、经济基础(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社会因素(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人口政策、战争)等 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人口一亿以上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俄罗斯、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巴基斯坦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a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少年儿童比重大 b加大了资源、环境、就业压力;c人均资源减少; d影响了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安定。 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人口老龄化——a劳动力或兵源不足b社会负担加重 c老年人生活困难、孤单 措施:a关心照顾老人b建立社会保障制度;c适当鼓励移民和生育;d提高老人退休年龄。 中国的人口问题:人口总量大;未富先老(老龄化);出生性别比严重失衡;人口总体素质不高;流动人口规模庞大;就业压力大……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森林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资源(首要)、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地区开放程度—成正比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第三节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 人口迁移的类型①按地理范围划分(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要类型)、城市→农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80年代中期以来人口迁移的原因:①大批农村潜在的剩余劳动力; ②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政策;③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意义: ①弥补了人口流入地区劳动力的不足;②提高了人口流人地区的城市化水平; ③缓解了人口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④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与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 1、对迁出地环境的影响 利:①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在农村有利于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更好地保护农村自然环境。 弊:会引起人才外流 2、对人口迁入地的影响 利:①补充劳动力,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②利于迁入地资源的开发,活跃市场; ③促进了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④加强多元经济、科技、文化交流 弊:①加剧迁入地的环境压力,加剧城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的状况、教育压力; ②增加城市就业难度等; ③带来不稳定的社会因素(如难民问题)——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自然灾害 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城市化推进、区域开发、大型项目建设 政治:政策、战争、政治中心变更, 社会: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文化=物质财富+精神财富) 外国文化与人口:文化的差异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婚俗(如初婚年龄、婚姻的稳定

人文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1)

第一章绪论 德国近代人文地理学 洪堡:德国地理学家,和李特尔被尊为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对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也有很重要的影响。洪堡的伟大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他的成就主要在自然地理学方面,但他也注意到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洪堡创立了因果原则、综合原则、比较原则等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地理学从古典的对地理现象的描述和记述,走向近代地理学解释和探讨因果关系,他强调地表事物的整体研究。 李特尔: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他认为地理学研究的是人类家乡,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的地理学,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与洪堡不同的是,李特尔应用区域方法来论证人地关系,研究世界各地区不同地理现象的因果关系,他学术思想上最大的缺陷是,他把“人地关系“看作为“神的意志“。 拉采尔2: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致力于研究人类迁移、文化借鉴和人地关系,对人文地理学提出系统概括。拉采尔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的引入者,在他著作中,阐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国家等的支配作用,是人文地理学理论体系中完整和系统的早期思想。 赫特纳: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地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区域的特征。施吕特尔:景观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地理学者应该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察觉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 景观的整体,他注重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景观,探究一个原始景观转换成人文景观的过程,这就是地理学的主要任务。 杜能:首先创立了农业区位论 韦伯:创立了工业区位论 克里斯泰勒:提出了城市区位理论—中心地学说 廖什:建立了市场区位理论 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

《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课程学习感言

学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总结,感想 署名: 摘要:文章主要写了作者学习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课程之后的收获与感想。 关键词: 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监察制度与道德约束;检索数据库。 一:引言 就个人理解分别对学术规范和论文写作阐述了自己的感想与理解,并写了一些收获。 二: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感想 时间飞逝,不知不觉间《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的学习完了。在这几周的学习中,虽然我不能说我将学术规范了解得多深,毕竟我还是个大一的学生,但是通过学习,我还是受益良多。 首先,通过学习,我对论文写作有了一定的理解,在我以前的理解当中,从没有以为论文写作需要一种非常规范化的模式,我想,学校在大一就安排这门课程,就是为了转变大家过去对论文写作的错误认识,点燃大家对学术研究的兴趣。其次是为了鞭策大家再接再厉,指引大家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自觉地研究和探索,提早为毕业论文做准备。我觉得,这门课的关键就在于“规范”二字,一篇论文是否规范直接影响了它的质量。我想论文写作的成败,关键还在于选题。课上老师花了大量的时间给大家讲了选题的问题。我倒是有一些自己的切身体会。选题就是要发现值得做课题研究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有问题意识。确定论文的题目不可能靠临时抱佛脚,这项工作必须要放在平时。另外,题目的好坏决定了它是否容易被检索到,所以题目一定要简单明了得表达出论文的主要话题。 当下社会抄袭之风似乎盛行得很。在这样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所谓的“学术抄袭”好像四处都可以寻找到适合它滋生的环境。而我们呢,对这类现象自然是会嗤之以鼻,然而见多了,也就见怪不怪了。不过,当我们自己进行论文写作时,却要时刻提醒自己,千万不可以“犯规”,要靠自己的真本事。

人文地理学复习重点

人文地理学 第一章 ⒈★什么是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解释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提前地域分布的规律性。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决定。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地域体系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之一。 人文地理学具有其特定内核(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具体包括三大主题: ①人地关系的传统。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②区域研究的传统。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的,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③空间分析的传统。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探讨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 ⒉★人文地理学的特性: ①社会性。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人文现象的 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

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受各种因素影响,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的反应在其历史性上。各地区的人文现象的分布面貌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要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 ②区域性。区域性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性。任何地理现象都有一 定的分布区域,都有特定的空间和地域。人文现象的地理位置的研究,他的恩不范围、界限、类型、规律的研究,区域特征和特征条件的研究,区域划分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地理的编制等,都是区域性的体现。人文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差异根本点之一也在于人文地理学包含的区域研究的特性,重视了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③综合性。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人 文地理学自身的优势也在于它在综合研究一个区域的人口、经济、社会、文化、政治、聚落等各方面形成发展的条件、特点、分布规律和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后,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发现问题,提出解决矛盾的构思。综合性特点决定了人文地理学的性质是一个横断学科,与研究地球表面的人文要素的学科都有密切关系。 ⒊古代、近代、现代人文地理学的特征 ①古代人文地理学:从地理思想的萌芽直到19世纪上半叶为止,以描述自然和 人文现象为中心内容,还未形成独立的学科。 ②近代人文地理学:19世纪下半叶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开始分化为一 门独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 ③现代人文地理学:⑴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⑵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1、地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A.古代地理学b.近代地理学c.现代地理学 2、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的分类 一般来说,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通常分成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部分,或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三部分。 3、人文地理学的概念 概念:人文地理学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4、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 (1)人地关系的传统(2)区域研究的传统(3)空间分析的传统5、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6、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A.社会性b.区域性c.综合性 7、世界和中国最早的人文地理著作 世界: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国:《禹贡》 8、不同发展阶段人文地理学的代表人物 古代地理学:亚历山大.冯.洪堡和卡尔.李特尔 近代地理学:拉采尔、白兰士、白吕纳、赫特纳、哈特向、施吕特尔、索尔 现代地理学:谢佛、加里森、阿努钦 9、现代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

(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3)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向 10、胡焕庸线 即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最初称“瑷珲—腾冲一线”后因地名变迁,先后改称“爱辉—腾冲一线”、“黑河—腾冲线”。 1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或人文地理学对社会的主要贡献 (1)对科学认知的贡献(2)社会实践方面对决策的贡献(3)文化教育方面的作用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1、文化区的概念及其类型 概念: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类型: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和乡土文化区。 2、文化扩散的两种类型、概念 (1)扩展扩散: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 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2)迁移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当拥有这种文 化的人或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时,会将文化传播到该地的过程。 3、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2)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 (3)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 (4)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 4、文化整合、文化景观的概念 (1)文化整合:指不同文化相互吸收、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 (2)文化景观:人文景观,亦称为文化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5、文化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哪三个方面? (1)聚落型式(2)土地利用类型(3)建筑 6、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主要反映在哪三个方面? (1)人对自然的崇拜阶段(2)人对自然的独立阶段(3)人对自然的利用控制阶段 7、几种人地关系理论的主要观点 环境决定论: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可能论: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适应论:一方面人群对他们的自然环境的适应,另一方面居住在一定区域内人群及其和地理 区域之间的关系;

硕士论文写作重点要素

硕士论文写作重点要素 一篇好的硕士论文离不开一份好的素材,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相关资料吧!

标题写作核心 ?论文题目的选择。选任何本专业范围内的题目都能够写出东西来,只要你有新观点、新发现、新角度、新研究方法、新材料等等。作者多数是第一次写这么长的学术论文,缺乏经验,也缺乏深厚的知识积累,难以把握;同时,二三万字这个条件也对选题有很大的制约,如果题目过大,无法在这个相对狭小的范围内展开。所以,选题是否得当,对于论文的成功,影响很大,甚至有人说,一个好的选题等于成功了一半。

如何围绕题目写作 ?围绕已经确定的论文选题,回顾相关的理论和研究,或者叫“文献检索”。这一步的工作是较为艰苦的,需要有思想准备。在我国,多数中文学术资料目前没有上网,需要手工查找,因而这个步骤中查找中文资料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可能很大;拉丁文资料,特别是英文资料由于网络传播的方便条件,相对好查询。但是不少资料即使找到了目录,真正能够阅读到,仍需要作者不懈的努力。?作者是借助8090论文网的参考资料写的。

准备论文发展方向 ?提出你自己关于选题的理论假设,或要研究的具体问题。选题是指准备写的论文的大体方向和范围,真要动手写作,就会遇到两类具体的问题。 ?第一类属于观点方面的: ?我的具体观点是什么? ?你可以设想出一个或几个观点,但它们仅仅是一种假设,通过许多证据、材料,通过严密的论证和适当的论证框架结构,证明你的假设是成立的,这才能形成论文的主体。?第二类属于实用方面的: ?我要具体论证什么问题? ?你可以提出许多原因、各种环境条件的影响,它们是不是与所论证的问题相关相关到什么程度,这需要通过科学的调查和分析。

关于硕士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的心得体会

关于硕士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的心得体会 2009-2010学年上学期,我学习了硕士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课程。通过认真参加了秦宏老师“关于创造性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问题”、罗福凯老师“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梁铄博士“经管类研究与论文写作”等几次讲座与报告,加深了对硕士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的理解,对于如何进行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下面将本学期的收获与心得记录如下: 一、硕士论文写作的意义 硕士论文写作是研究生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学习任务之一,也是硕士研究生知识与能力结合、提升理论水准的一项重要环节。进行硕士论文写作,有利于全面训练研究生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有利于引导研究生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钻研,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同时,硕士学位论文是现行高等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而言,硕士论文的作用和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硕士论文体现着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学术论文是发表学术成果的基本方式,是现代学术研究的标志,理应成为各级各类学术研究者熟练掌握的一种应用文体。适应学术研究的国际化惯例,能够写出合乎标准和要求的论文成为我国现行高等教育的基本教学目标和要求,也是现代高级专业人才应当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 2、硕士论文是高校研究生教学质量的检验方式。 研究生论文写作水平是检验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研究生生论文的水平往往能够体现出学校的教学水平。对于高速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和公立民办的各级各类高等院校而言,学术论文作为行之有效的研究生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检验方式,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3、硕士论文是专业学习的总结,是必需的学术训练。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中,论文写作是一项基本内容。通过论文的撰写,研究生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梳理、检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结构,掌握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规范、规律和标准,培育严谨求实的学术精神。 二、硕士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学术论文的规范是课题研究与表达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是通过对于学术论文特征的全面分析,确立出评价论文质量的一般标准。 学术规范包含着多个层面、多个维度的丰富内涵。学术论文的特征表现为学术性、科学性、论文发表、辅导写作请联系董编辑Q/微信:993383282,创造性与理论性四个方面。学术性是指语言的学术性、内容的学术性和问题的学术性。 创造性的内涵包括:研究是否推翻前人不正确的定论;有无新发现或提出新理论,或解决新问题;研究虽为老问题,但有无新意,或在继承前人成果的运用中发现不足而予以完善;是否反映在众多观点中独树一帜的见解。科学性指合乎规律、真实、准确的知识与结论,在学术研究中体现出内容准确、思维严密性与论证推理合乎逻辑性。理论性是指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运用理论思维,通过抽象、概括、

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点汇总(最全)资料

一人口与环境 1、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特点 原始型:出生率很高,死亡率很高,自然增长率很低。 传统型:出生率很高,死亡率较高,自然增长率较低。 过渡型:出生率高,出生率低,自然增长率高。 现代型: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 2、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世界:属于“过渡型”向“现代型”转变的阶段 发达国家:主要是“现代型” 发展中国家:多为“过渡型”,但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中国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 3、环境人口容量 简单地说: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影响因素:资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正比)、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反比), 资源是首要因素。 4、人口迁移 按地理范围分: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省际、县际)人口迁移。 按迁移方向分:国内人口迁移分为由农村到农村、农村到城市、城市到城市、城市到农村。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

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5、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1)气候(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淡水、土壤、矿产资源 (2) 经济因素:目前最主要的因素,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从而有更高的生活水平(如:中国大量人口向上海、深圳、北京迁移)。 (3)国家的政策、战争、政治中心的改变 6、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对迁出地: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迁入地: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有利于资源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给当地的基础设施和社会秩序等方面造成了巨大压力。 7、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 特点:流动人口增加,自发流动为主。 方向: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目的:务工和经商;学习、培训、分配工作迁移的人数增加。 变化:原来人口的净迁出地区,有些开始变为净迁入地区,如上海。 二城市地域结构 1、城市的作用与形态

学术基本要素,专业论文写作答案

学术基本要素,专业论文写作答案 专业论文写作(一) 1【单选题】下列不属于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的是()。 A、有新的见解 B、数据准确可靠 C、语言可带有感情色彩 D、逻辑清晰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博士学位论文的字数规定在()万以上。 A、5 B、6 C、7 D、8我的答案:D 3【判断题】学术论文的规范,是学术对话的重要基础。() 我的答案:√ 4【判断题】按照学科来分,目前学术论文一般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三种类型。() 我的答案:√ 专业论文写作(二) 1【单选题】下列不属于写作相关情况的是()。 A、要表达叙述的愿望 B、符合相应的语言规律 C、有目的、有预设的价值或功能活动 D、尽量少用修辞技巧 我的答案:D 2【单选题】要确定选题,首先要做的是()。 A、立意 B、文献调研 C、拟大纲 D、拟草稿 我的答案:B 3【单选题】下列关于硕士学位论文描述错误的是()。 A、从学术上看,其形式分为研究型和演示报告类两种 B、在署名上,导师与学生只能是指导关系,而不能是合作关系 C、可以有一个以上的主题 D、要了解选题的研究现状 我的答案:C 4【判断题】如果在论文中需要使用一个新的名词或概念,应该立即解释清楚。() 我的答案:√ 专业论文写作(三) 1【单选题】一般而言,材料和案例应该是作为()出现在论文中的。

A、论点 B、论据 C、论证 D、驳论 我的答案:B 2【单选题】对明代历史而言,《明史》是()材料,明代档案是()材料。 A、直接、间接 B、直接、直接 C、间接、直接 D、间接、间接 我的答案:C 3【单选题】硕士论文的开篇是()。 A、列出结论 B、列出分论点 C、列出论据 D、列出文献综述 我的答案:D 4【判断题】在阅读别人的研究成果时,既不能抱有成见,也不能盲目跟从。() 我的答案:√ 专业论文写作(四) 1【单选题】关于论文选题需要注意的事项,不包括()。 A、课题的难度和时机 B、资料和技术条件的问题 C、理论优先,可不顾实践体会 D、选题的时间性和理论性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一篇论文的成败关键在于()。 A、选题 B、论点 C、论证 D、论据 我的答案:A 3【判断题】选题范围一般都在历史、理论和实践批评三个方面。() 我的答案:√ 4【判断题】在调查与记录时,录音和拍照是最主要手段,其他方法几乎不会被用到。()我的答案:× 专业论文写作(五) 1【单选题】关于确定选题,描述不正确的是()。 A、要衡量其学术价值和意义 B、论文选题范围无关紧要 C、要充分衡量选题难度与自身储备 D、要充分了解与选题相关的研究热点

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概论视频答案(武汉大学)+专业论文写作答案(清华大学)

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概论(林嘉) 1.2从基本概念谈起(上) 是一种特殊的(B)。1.学术道德是学术团体或个人从事学术活动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 A、研究规范 B、职业道德 C、个人修养 D、职业习惯 1.3从基本概念谈起(下) 1.( D)是指以法的形式,调整学术活动中的学术行业主体权利、义务关系的规范的总和。 A、道德规范 B、技术规范 C、政策规范 D、法律规范 2.《 GB/正确 7714— 2005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是属于(B)。 A、强制性标准 B、推荐性标准 C、规定性标准 D、基本型标准 3.《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 、《高等学校预防 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属于(A)。 A、政策规范 4.计量单位标注有误属于学术不端行为。(错误) 5.我国参考文献的规范是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3101-1993有关量、单位和符 号的一般规则》。(错误) 1.4 自然科学研究流程已完成本次成绩:100 1.( A)是采用自然科学的工具与规则对社会领域和人类经验进行研究,通过对客观物质 世界的观察与测量,寻求对现存事物的解释,对未来事物进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 A、实证研究方法 2.自然科学研究的准则——研究程序的可重复性和概念同一性也适用于社会科学研究。(错误) 1.5 社会科学研究流程已完成本次成绩:100 1.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都是思辨研究方法的具体运用。(正确) 2.费孝通于20 世纪 30 年代在江苏吴江县开展的一系列研究主要运用的是解释研究方法。 (错误) 1.6 学术研究相关法律问题 1.6 学术研究相关法律问题已完成本次成绩:100 1【判断题】 研究生学术活动过程的“学习性” 决定了研究生在撰写论文时可以借用他人的成果,发表时

人文地理考试重点

人文地理考试重点 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题,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他区域分布的规律性。 人文地理应用的三大主题:人地关系的传统,区域研究的传统,空间分析的传统。 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统一性、预测性。 对古代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德国地理学家是:亚历山大·冯·洪堡,卡尔·李特尔,亚历山大·冯·洪堡创立了因果,综合,比较,范围的原则。 法国白兰士: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他认为除了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他的影响因素,强调人对外界环境是主动地,不是被动的。人地相关论。 西方人文地理学与前期相比: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2.研究方法的革新(计量方法与数学模型的应用,心理学的分析方法,3s的应用)3.研究内容与方法的社会化 我国古代四种人地关系: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思想、天人相关论、因地制宜思想。 人文地理研究的五大主题: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整合、文化景观。 文化扩散:扩展扩散(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迁移扩散。刺激扩散: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儿无法在另一地存

在,不得不将原文化做某种程度的改变,使其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 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中,个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收集整理资料、调查研究与实地考察、分析研究、研究总结成果评审。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经验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首先,发展了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其次,采用演绎逻辑,从一般规律处理特殊事件,第三,加强了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化),人本主义方法论,结构主义方法论。 人口转变模式:西北欧模式,日本模式,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印度模式, 地理环境与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 一.自然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自然环境为人类的发展和生存提供了自然物质基础,人类是自然环境长期发展变化的结果2.人们从事一切物质资料生产的一切物质条件都来源于自然环境3.自然环境的优劣对人口的发展、人口的分布、人口密度也会产生重大影响。 二.适量的人口是开发环境的动力,过量的人口增长会对环境造成压力。 三.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各种自然资源提供的物质基础,他

最新科技论文写作考试题及答案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最新科技论文写作考试题及答案

姓名:学院(系):班级: 学号:成绩:_____________ 一、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为什么说技术需要“社会协作”? 答:因为技术具有以下特点: ①技术新成果的高速增长 ②科技新成果从发现、发明到实际应用的周期越来越短,开发速度不断加快 ③新技术及其产品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工程技术人员的知识半衰期越来越短 ④技术信息的增长速度更为惊人。 通过技术的特点可看出:单凭个人的能力是不能完成技术的进步的,所以说技术 需要“社会协作”。 2、撰写科技论文能锻炼我们的什么? 答:撰写科技论文首先能让我们对自己的学术研究认识更加深刻,能够科学的看待客 观事物,激发我们的创造性; 其次,能够锻炼我们考虑事物的严密性、逻辑性,使我们在遇到复杂工作时能够 认真、系统的将其完成;

再次,在撰写科技论文时,必然要阅读很多文献,书籍,查阅很多参考资料,因 此将锻炼我们搜集资料,整理资料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最后,还能锻炼我们的写作能力,若课题比较大,需要多人完成,还能锻炼我们 的团队协作能力。 3、科技论文怎样做到“论证有力”? 答:首先从科技论文的表达方法上做到“论证有力”即:叙述、说明、议论。 叙述,是用来交待与揭示某一事物或某一现象发生、发展、变化过程的一种表达方 式。议论就是议事说理,它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通过摆事实、讲 道理、辨是非,对客观事物、事理进行科学的分析论证,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说明是使用简洁 的语言把实体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特征、功能、成因、关系与抽象事物的概 念、特点、原理、演变、异同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要求内容科学、表述明确、 态度客观。

高中地理详细笔记和总结知识点.

高中地理知识总结 必修1(自然地理)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

人文地理知识点

第一章 一、地理学的三个阶段P1 1、古代地理学:从地理思想的萌芽直到19世纪上半叶,以描述自然和人文现象为中心内容; 2、近代地理学:从世界上设置大学地理讲座或地理系开始(德国最早在1874年设置地理讲座),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地理学进入近代科学阶段; 3、现代地理学阶段:地理学进入了对近代地理学的“革命”时期,特别是在人文地理学内部。 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P4 研究对象具体包括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把以上三大传统范式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三、对古代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是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卡尔·李特尔。 四、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德国 第二章 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人类活动或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现象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一、文化区的类型及其特征P24 1、形式文化区:具有特征典型的核心区、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减弱的外围区、边界模糊的过渡带; 2、功能文化区:都有中心。功能中心(政治、经济或某种社会功能影响,尤其是政区、社区的影响)位置是明确的,边界的界限确切或没有。 3、乡土文化区: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通过感情或符号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中。 二、文化扩散的类型P26 1、扩展扩散:【特征】(1)接触扩散或传染扩散:目的性强,接受时就准备传播,不分等级,如同传染病一样;(2)等级扩散:层次性较强,具有明显的等级顺序;(3)刺激扩散:文化形式变化大,不是原封不动的接受,而是受刺激和启发后的改变;保留了思想实质而摈弃了具体形式的扩散过程 2、迁移扩散 三、文化景观研究3方面P33

专业论文写作题与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 分) 1 以下属于写作的特征的是? 0分 ?A、 价值功能预设 ?B、 遵循语言规律 ?C、 使用修辞和表达技巧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C 2 以下哪项不属于按照学科对学术论文的划分? 0分 ?A、 自然科学论文 ?B、 社会科学论文 ?C、 艺术学科论文 ?D、 人文学科论文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B 3 以下不属于论文选题范围的集中体现方面的是? 0分 ?A、 历史 ?B、 理论 ?C、 作品 ?D、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D 4 知识产权保护的水平反映了一个国家什么发展水平 1.0分 ?A、 科技 ?B、 社会 ?C、 文化 ?D、 都是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5 安格尔的《泉》是什么主义的代表 1.0分 ?A、 浪漫主义 ?B、 修正主义 ?C、 古典主义 ?D、 现代主义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6 什么时候我国第一次授予文学博士学位 1.0分 ?A、 1980.0 ?B、 1981.0 ?C、 1982.0 ?D、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7 以下关于《糖史》说法错误的是? 1.0分 ?A、 《糖史》的作者是季羡林。 ?B、 《糖史》重视史料的搜集。 ?C、 《糖史》重点在于讲述冶糖工艺的流程。?D、 《糖史》的材料显明了作者的论据和观点。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8 西方历史上最早的美术史专著是? 1.0分 ?A、 《古代美术史》 ?B、 《艺术的故事》 ?C、 《意大利艺苑名人传》 ?D、 《艺术社会学》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9 以下属于亚写作的是? 0分 ?A、 诗歌创作 ?B、 公文写作 ?C、 编辑写作 ?D、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