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登高》课堂实录

《登高》课堂实录

《登高》课堂实录
《登高》课堂实录

《登高》课堂实录

韩军

师:同学们愿意听电影故事吗?

生:愿意!

师:不过,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听着,心情会很沉重。

我还给大家提个要求。因为是电影故事,请大家边听边在脑海中把这个故事幻化成电影画面。我相信大家都是杰出的“电影摄影师”,一定能够把画面在大脑中构想得场景逼真,而且每人都能够切实地身临其境。能做到吗?

生:能!

师:我开始讲述。(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棗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放音乐《二泉映月》,老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登高》全诗。课堂中气氛凝重,有些学生流下泪来)

师:这个老人是难呀?

生:是杜甫。

一生:老师,请您再朗诵一遍吧!(她红着脸,噙着眼泪。全体学生都应声附和)

师:老师朗诵得好吗?还没听够呀。

生:好,还想再听!

(师再朗诵,学生跟读)

师:大家读得相当棒!我猜一定比平时读得好。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一生:老师,你很动情。你感染了我们大家,我们被不知不觉感动了。

师:那么,老师为什么很动情?

一生:你很了解杜甫,很了解这首诗。

师:了解还是理解?

生:理解。

师:对,要想读好,首先得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我们常说一句话,叫做“文如——”生:文如其人。

师:“言为——”

生:言为心声。

师:我有这样一个观点,不知对不对?即,要想读好一首诗或一篇文章,你就把你自己当成作者,化身为其人,就当这首诗或这篇文章就是你自己写的。老师在读这首诗时就真是这样想的,我想我就是杜甫,就是那个老病孤独的杜甫。我就站在长江边上,衣衫褴楼,蓬头垢面,登高望远,怀想家乡,思念亲人,牵挂祖国,同时更凄凉地想自我人生,想自己这一辈子。

所以,读好一首诗,理解——这是首先要做到的。注意,所谓理解,就是理性地把握。(板书:理性地把握)这应是诵读好的一个前提。

可是,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你们并没有跟我一样非常理性地。深入地理解这首诗呀,你们为什么也读得这么好呢?(课堂中一时沉寂。学生都陷入思考)

一生:我们被你开头的描述感动了。

一生:你开头的描述,非常凄凉,再加上我们一想像,挺难受的,就不由自主地受到感染了。

一生:我们不知不觉就进入到一种意境中去了。

师:对,老师形象而动情的语言描述,是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老师力图造成一种氛围,用这来“冲击”大家,使大家受到感染。(板书:形象的语言描述)仅靠语言吗?还有没

有其他因素?

一生:还有老师的语调、表情。

一生:再加上动作。

师:语调、表情怎么样?动作又怎么样?

生:语调低沉、忧伤。

生:朗诵到“潦倒新停浊酒杯”时,你有一个动作,你端起杯来似乎想喝酒,又放下了。

师:对,语言,语调,表情,动作,(板书:语言语调表情动作)这都是非常关键的。

一生:还有,音乐的烘托。

师:对,还有音乐的烘托,这也是很重要的。(板书:音乐)诸多因素综合到一块,就形成了一种境界,文学上叫做——生:意境。

师:什么“意境”呢?

生:凄楚,悲凉,悲伤,忧伤,痛苦,孤独……

师:实际上,老师的语言、语调、表情、动作,再加上音乐,这就是一种“暗示”,同学们在不自觉中接受了这种“暗示”,不自觉中启动了自己的感情,不自觉中调动了自我的想像,因而也就进入了老师所设定的(实际是杜甫的语言所设定的)特定情境。(板书:不自觉)所有这些语言、语调、表情、动作、音乐,都可以叫什么呢?这些都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

生:感性的。

师:感性的表现。(板书:感性的表现)

这是一篇饱蕴情感的文学作品,既需要理性的把握,也需要感性的表现;要做到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理性的把握是重要的,担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感性的表现。我们就以这两条为准则进入到这首诗中去。

师: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

生:六种。风、天、猿、渚、沙、鸟。

师: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生:风用“急”,天用“高”,以下分别用“啸哀”“清”“白”“飞回”。师:十四字写六种景,什么特点?

生:凝练。

师:急风、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一生: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

师:身体的,还是心灵的?

生: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生:心寒。

生: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生;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师:“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飞鸟,你们想像一下,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

一生:我想,应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

一生: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一生:我觉得,这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

师:同学们敢于展开想像,用自己的想像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

生:不是,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师:我们为什么不把它想像成一只欢乐的呢?而且大家为什么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

一生: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像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师: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鸡鸣山更幽”。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一生: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

一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

师:为什么?

一生:因为毛泽东当时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

一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

师:如此说来,那鹰与鸟就是毛泽东和王维的化身了?

一生:我认为是这样。

师:就让我们化身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风中,面对清渚、白沙、孤鸟,诵读一下这两句。“风急”——要读得很凄寒,

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但内心很孤单渺小;“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读“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

语调、表情、动作都要配合上。“天高”——要仰视,清渚、沙白——要俯视,“鸟飞回”——要远望,向着家乡看。

对老师的示范,既要听,又要看。

(师生共读)

师:颌联,写了几种景物?

生:只有两种,落木、长江。

师:由落水,我们想到什么?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

生:我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

生: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

师:生命怎么样?长久还是短暂?

生:生命短暂。

师: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生:应该是时间的无穷。

生: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师:能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吗?

一生:我觉得似乎是互相对比着写的。

师:是对比,有没有衬托呢?

一生:有。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师:或者反过来说——

一生: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师:“人的生命”,指的是人类的生命,还是个人的生命?一生:是个人生命。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个人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师:总结得很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那么,这两句应该怎样朗诵?你就是杜甫,面对萧萧落木,你应该是什么心情?读这句你应该想什么?你心里的潜台词是什么?

一生:我心里想——我老了;我怎么这么快、转眼间就老了呢?(生试读,很沉郁。全体学生为之鼓掌)

师: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怎么样?一生:有些无可奈何。

师:有一些。还有呢?

一生:老师,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觉得这句更多是……是

一种气势。

师:什么气势?

一生:一种很宏大的气势。

师:对的,有无可奈何。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仅仅是无可奈何吗?难道他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吗?他是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

而祈求长生不老呢?

一生:不是,作为现实主义诗人,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

师: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读的时候,大家应该把这种豁达、坦荡,那种气魄读出来。应该读得昂扬一些。站在长江岸边面对汹涌的波涛,目光远望,音调略高。尤其“滚滚”二字应该读出磅虑的气势。待到这里,已经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时应该高昂一些。

(全体读)

师:从画面上,首联和颔联有何不同?

一生:首联是一个一个局部景的连缀,颔联就是一个整体的大景。

师:用电影镜头来比方一下。

一生:首联是一系列镜头的组合,颔联就是江和树的一个大场景。

师;前者有镜头组接、切换,俯仰天地;后者是长镜头,大

笔挥洒,一气呵成。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是什么?

生:抒情。

师:“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什么是“做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生:不同,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

师:是一般的那种客居他乡吗?比方说,有的同学也是在外求学,这也是客居他乡呀,有什么不同吗?

生: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

生: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

师:是短时间的吗?

生:是长久的,不断的。“常”做客。

师: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什么叫登台呢?能否根据过去学过的诗解释一下?

(生集体背王维诗《九月九回忆山东兄弟》)

生: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

师: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

生:是独自一人。

师: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

生: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

师:什么季节呢?

生:悲凉的秋天。

师:做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想想看,再这样层层叠加上去已是几层了?

生:六层。

师: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在什么年纪?

生:“百年”,就是老年。

师:拖着什么样的身体?

生:多病的身体。

师:这样又是几层、几倍的愁苦了。

生:八层愁苦。

师: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要努力传达出杜甫老人那种沉郁顿挫的深层次的内心感情。首先心中要有具体实在的体验。如读“万里悲秋常做客”,要心中眷念着家乡,“万”“悲”“常”都要重读,如“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绘迢遥万里之状;读“常做客”,要倍感身世凄凉。“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什,形单影只,无所依傍。“百”“多”“独”都要重读,其中“独”字要读得特别痛苦。跟老师一块读。

(生齐读、单读)

师: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

师:是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

生:从“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知道的。

师:这句诗怎么解释?

生: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

师:苦,是什么意思?

失:痛苦。

师:这样解释大体上也讲得过去。不过,老师还有一种解释: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苦,是极度的意思。咱们比较一下哪种解释更好?生:老师的解释更好。因为,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生: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

师: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

生:忧愤,心急如焚。

师:对,就是心急如焚,这个词用得好。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从句法角度还能讲出些道理来吗?比方,前后两句是对偶的,句法的结构应该相同——

一生:后一句是“潦倒新停浊酒杯”,“新停”与“浊酒杯”之间是动宾结构,是“刚刚停下浊酒杯”的意思。(师:也就是刚戒了酒)那么上句相应的词“苦恨”与“繁霜鬓”也应该是动宾结构,是“极度痛恨两鬓染霜”的意思。

师:句法结构对应,相应的词也两两相对。“新”与“苦”都是副词。大家应该为这位同学的认真思考精神鼓掌。(生鼓掌)同学再认真想想,“艰难”仅仅指国家艰难吗?

一生:我觉得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

师:有道理,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我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吗?

生:“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师: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客也喝酒,忧也喝酒。咱们中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棗

一生: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

一生:而且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

师:同学们,借酒才能浇愁呀,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我们读的时候,也应该把这种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闷表达出来。

“艰难”要读得稍慢、稍低,“苦很”要快、要高、要特别重,从牙缝间吐出这两个字,“繁霜鬓”又要稍缓,但声音不能低。当读“新停浊酒杯”时,要把欲罢不能的情绪表达出来。(师生共读)。

师:(深情地)同学们,这首诗大家已经背下来了。杜甫是我们民族的精神祖先,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先辈。让我们在乐声中背过这首诗,永远铭记这首诗,这是杜甫老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

(课在深情的朗读声中结束)

登高课堂实录20

登高》课堂实录 师: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同学们,你们知道诗人余光中这几句诗说的是历史上那位诗人吗? 生:李白 师:对,同学们,老师拟了一副对联,请看:“茅屋连黎庶,腐儒孤舟叹人间疾苦;草堂铸诗魂,圣哲七律吟世事沧桑”。大家说我写的是谁呀? 生:杜甫 师:有何依据? 生: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被称为“诗圣”。 师:说得不错,“黎庶”就是“百姓”,杜甫的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为“诗圣”,尤其是在七律方面,杜甫的贡献最大,有“七律圣手”的美誉。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杜甫最负盛名的七律——《登高》,先请同学们集体把这首诗朗读一遍。 (学生齐读,读得很有气势) 师:同学们读得很有气势,但是这首诗中丰富的情感,大家还没有读出来,有人曾经评价“这首诗是杜甫用一生血泪铸就,沉郁悲凉,读后令人荡气回肠”,大家想不想读出这种荡气回肠的感觉? 生:想(学生很兴奋) 师:要想读好一首诗,首先必须理解这首诗的诗意。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你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还有那些词语理解上的困惑与发现。 (学生主动自由的提问,非常踊跃) 生1:“渚清沙白”该怎么理解? 生2:为什么诗人说“百年多病”? 生3:“浊酒杯”怎么理解? …… 师:请大家思考这些问题,可以讨论。 (学生思考并讨论了大约五分钟,非常热烈) 师: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你对这些问题的理解。 (学生主动解答) 生1:我回答,为什么诗人说“百年多病”。“百年”就是晚年的意思,诗人的意思是说自己晚年多病。 师:你对百年的理解是对的,但是诗人为什么不直接说“晚年”呢? 生2:因为诗歌讲究对仗,前一句有“万里悲秋常作客”,诗人这样写是为了与“万里”对仗。 师:你说得很好,希望大家以后思考问题都能像这位同学一样全面,下面还有哪些同学为大家解答其它的问题。 生3:我回答…… (这一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兴趣,教师只需要对学生的答案适时点拨即可,但是教师要对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深刻性稍作要求,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多作规范)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理解了这首诗的诗意,那么哪位同学能用概括性的语言告诉我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生:这首诗,杜甫前两联写景,通过描写自己登高所见所听的凄凉的景象,抒发了自己因为身体多病和长期漂泊的艰难处境而产生的悲苦之情。 师:说得很好,既然同学们已经理解了诗意,我们再来读这首诗,看看效果如何,哪位同学把这首诗读一下。 (学生踊跃站起)

(完整)《登高》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学会运用知人论世的赏析诗歌的方法更加透彻地品味诗人的写作目的。 (2)学会运用缘景明情的赏析诗歌的方法,由找意象入手,把握诗歌营造的意境,进而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致。 (3)借助诵读,在讨论赏析中品味诗人丰富复杂的情感,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4)能够在品读完诗歌之后,写一篇品读感悟,进行总结交流,进而加深对诗人及诗文内容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板书回顾诗歌鉴赏的方法,让学生找到鉴赏古诗的钥匙。 (2)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进诗歌,品味诗境。 (3)能够通过多媒体展示的诗中情景,表达自己对杜甫诗歌的体验和感受,形成自己的见解。 (4)能够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通过讨论、评点等方法把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形成鉴赏文字,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培养爱国情怀。 (2)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汲取古代文化深厚的养料,提升审美能力,涵养情趣。 【教学重点】 1.掌握从意象、意境入手进而把握诗歌情感的方法。 2.结合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理解诗人沉郁苦痛的情感。 【教学难点】领会诗人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到悲国家、社会之秋的深沉的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分析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温故知新 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几个问题: 诗人写诗的目的是什么?诗言志。 读者读诗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明志。 如何才能品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上节课我们在上《秋兴八首》时已经学习了鉴赏诗歌的两种方法?知人论世,由景入情。 如何赏析景色?找意象、明意境,从而由景入情,深入品味诗歌的思想情感。 二.学以致用 今天,我们要用同样的方法来品读杜甫的另外一首诗《登高》。 (一)知人论世

高中语文《登高》教学实录

《登高》教学实录 师:对诗歌的热爱程度就是对生活的热爱程度,说到诗歌,大家一定会在诗前面加上一个朝代 生:唐诗 师:同学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自己喜欢的唐诗。(课堂上一片热闹)(学生背诵了老三篇骆宾王的《咏鹅》孟浩然的《春眠》李白的《静夜思》 师:《鹅》是神童的诗,据说骆宾王当时只有8岁,就写出流传千古的诗,很牛。《春眠》就是孟浩然的,这位老兄晚上听听风雨,早上看看落花,很惬意, 至于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历来有误解(老师解释“床“的意思,井栏)师:诗歌是要慢慢的品味的,否则我们就太没品位了,今天我们学习唐代的一位大诗人杜甫的《登高》。说到杜甫,我们一定会想到他的绰号 生:诗圣 师:为何杜甫叫诗圣,而不叫诗仙? 生;诗仙是李白, 师:哦,诗仙被李白抢去了, 师:为何不叫诗佛呢 生:诗佛被王维抢去了。 师:为何不叫诗鬼呢 生:诗鬼被李贺抢去了。 师:为何只叫诗圣呢?看来诗圣没人要。称为圣人的只有孔子,还有猴子 生:齐天大圣孙悟空 师:诗圣是说诗歌写的呱呱叫,超凡入圣,作品好,还有

生:人品好,诗人中的圣人。 师:他的作品和人品,古人用沉郁顿挫来概括,很精辟。这位老人总是用悲悯的目光审视经过安史之乱的满目疮痍,总是念叨着,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生: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师:《登高》被誉古今律诗之冠,是杜甫七律中的名篇,也是中国古诗的一张名片。何谓《登高》? 生:就是爬山游览。 师:古人登高不仅仅是简单的爬爬山,它是有某种仪式。一般登高在秋季、重阳节。那么登高就是 生:思念亲人和朋友 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这是王维登高思亲。重阳节也叫 生:老人节 师:所以登高 生:老人希望长寿,为自己祝福。 师:写这首诗时,杜甫经历了生活的沧伤,没有信用卡也没有家,没有24小时热水的家,岁月留给他是更深的伤痛,他生活的幸福指数极低。不幸出诗人,(师生共同朗读这首诗) 师:这首诗就是登高所见和登高所感,哪几句是所见,哪几句是所感。(生回答)师:老师说了,登高是在秋季,能在登高和秋之间填一个词吗? 生:悲、叹 生:伤、哀 师:反正不可能是颂、赞这类很阳光的词。

《登高》课堂实录

《登高》课堂实录 韩军 师:同学们愿意听电影故事吗? 生:愿意! 师:不过,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听着,心情会很沉重。 我还给大家提个要求。因为是电影故事,请大家边听边在脑海中把这个故事幻化成电影画面。我相信大家都是杰出的“电影摄影师”,一定能够把画面在大脑中构想得场景逼真,而且每人都能够切实地身临其境。能做到吗? 生:能! 师:我开始讲述。(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棗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放音乐《二泉映月》,老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登高》全诗。课堂中气氛凝重,有些学生流下泪来) 师:这个老人是难呀? 生:是杜甫。 一生:老师,请您再朗诵一遍吧!(她红着脸,噙着眼泪。全体学生都应声附和) 师:老师朗诵得好吗?还没听够呀。 生:好,还想再听! (师再朗诵,学生跟读) 师:大家读得相当棒!我猜一定比平时读得好。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一生:老师,你很动情。你感染了我们大家,我们被不知不觉感动了。 师:那么,老师为什么很动情? 一生:你很了解杜甫,很了解这首诗。 师:了解还是理解? 生:理解。 师:对,要想读好,首先得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我们常说一句话,叫做“文如——”生:文如其人。

《登高》课堂实录及点评完美版

《登高》课堂实录及点评 授课:商丘市回民中学丁晓红 点评:李青峰张建礼 师:杜甫作为唐代诗坛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与李白并称为“双子星座”。韩愈曾推崇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决非过誉。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杜甫,学习他的另外一首诗歌《登高》。 (板书课题作者)本课的学习目标是:(出示幻灯片) 明朝学者胡应麟曾这样评价《登高》:“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冠是什么意思?生:第一。在众多的七言律诗中,它数第一,可见这首诗歌不同一般,那么这首诗歌究竟好在何处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范读初步体会一下作者的情感,并注意字音和断句。 师:(配乐朗诵。) 师:想把这首诗歌读好吗? 生:想。 师:读一遍试试。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的声音洪亮,也很有气势,但诗中丰富的情感还没有读出来。要想读好一首诗,理解是关键。只有理解了诗句的内容,把握了情感,才能读得很到位。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句大意,不懂的地方也可以讨论交流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生:(讨论交流。) 师: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生:……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大致理解了这首诗。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诗歌,谁来说说这首诗哪些句子侧重于写景?哪些句子侧重于抒情? 生:回答。 师随机评价。问:在后两联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的情感基调? 生:悲、 师:那么在前两联中诗人的情感是如何体现的呢? 生:通过写景,借景抒情。 师:首联写了哪些景呢? 生:风、…… 师:哪位同学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六种景连缀起来,形成一幅图画,注意突出景物的特点。而你就是那位登高赏景的人。 生:描述 师:真是一幅明丽清爽(或凄美)的画面,把你的情感倾注其中,用你优美的声音把首联诗句给大家吟诵一遍,好吗? 生读。 师:略作评价。(你的声音很好听,读得也很有味了) 师:本诗中为何用啸而不用啼?李白有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郦道元有诗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啸和啼有区别吗? 师:(出示《满江红》中的相关句子)岳飞为什么仰天长啸? 生:因为有愤懑,需要宣泄。 师:有愤懑需要宣泄,既然我们揣摩出了这种情感,哪位同学能把首联读一下?(指导到位啸字要拉长声音,要重读)

登高 课堂实录

《登高》教学实录——探究与对话相结合的尝试 江苏省常熟市碧溪中学周卫鸽 【教学课的缘起】:在与学生一起讨论写秋的古代诗句时,学生举了好多有关秋的诗词名句。从唐代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到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特别有同学提到了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句,可以说同学们已不仅仅是从写景体现秋季来回答问题,而是大多从秋所蕴涵的感情色彩角度来展开讨论。在这种情况下,我便萌生了上一节《登高》课堂探究讨论课的想法,借此引导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诗歌所表现的意图与思想情感,能够既感受到诗歌的形象性,更能领会诗歌思想蕴涵的深刻性,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意识,汲取古诗丰富的营养,为学生课外阅读古诗奠定基础,提高欣赏品位。 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的这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甫的《登高》诗,学习诗的最好的办法是诵读,通过诵读,可以走进作品描写的意境中去,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里去,从而受到感染,获得启示。首先我们一起来欣赏《登高》诗的配乐朗诵和有关诗句的画面。 (学生认真地观看,感受诗意) 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再跟着画面朗读这首诗,讨论这首诗写了什么?又是怎样写的?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 生1:写了夔州的秋天、落叶、长江、沙渚、猿鸣、飞鸟这些景物,有仰望,有俯视,是从多个角度来写的。 生2:还有诗人的登高远眺。从他眼中描幕了一幅“夔州三峡秋景图”,是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来写的,采用了不同的视角。上、下、远、近的秋色塞满了整个天地之间。 生3:诗的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写人事,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师:很好。你们对诗文内容已经很了解。那么,前四句写景出现的“猿鸣”、“飞鸟”、“落叶”、“长江”四个意象有什么寓意呢?诗人的意图又是什么呢?有什么深刻的蕴涵呢? 生:……(生沉默) 师:哪位同学能发挥一下想像,把这幅“三峡秋景图”具体描绘一下,让同学们再深刻地感受一下,体味诗的意象,从而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图。 (有几位文学基础好些的学生埋头在纸上快速地写着) 生:这是唐代宗大历二年深秋的一天,阵阵秋风,送来山猿声声长啸。山鸣谷应回荡在天际,令人心惊胆颤。冷冷清清的水中小洲,泛着白光的岸边沙石,孤零零几只小鸟在其间低飞,秋风吹动稀疏的白发,诗人步履蹒跚,独自登上三峡一处荒寂的高台。呼啸的风声,澎湃的涛声,凄厉的猿声,声声入耳。那被风吹落的片片枯叶,满山遍野,不时掉落在诗人的脚下,又很快被秋风卷走。面对着凄凉萧杀的景象,漂泊西南的诗人禁不住老泪纵横……

《登高》教学实录 (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登高》教学实录 (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上虞丰惠中学刘建松 班级:高一(8)班 设计思路:从标题入手,抓住季节秋,层层突破,季节之秋。人生之秋,到国家之秋。 师:对诗歌的热爱程度就是对生活的热爱程度,说到诗歌,大家一定会在诗前面加上一个朝代 生:唐诗 师:同学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自己喜欢的唐诗。(课堂上一片热闹)(学生背诵了老三篇骆宾王的《咏鹅》孟浩然的《春眠》李白的《静夜思》 师:《鹅》是神童的诗,据说骆宾王当时只有8岁,就写出流传千古的诗,很牛。 《春眠》就是孟浩然的,这位老兄晚上听听风雨,早上看看落花,很惬意, 至于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历来有误解(老师解释“床“的意思,井栏)

师:诗歌是要慢慢的品味的,否则我们就太没品位了,今天我们学习唐代的一位大诗人杜甫的《登高》。说到杜甫,我们一定会想到他的绰号 生:诗圣 师:为何杜甫叫诗圣,而不叫诗仙? 生;诗仙是李白, 师:哦,诗仙被李白抢去了, 师:为何不叫诗佛呢 生:诗佛被王维抢去了。 师:为何不叫诗鬼呢 生:诗鬼被李贺抢去了。 师:为何只叫诗圣呢?看来诗圣没人要。称为圣人的只有孔子,还有猴子 生:齐天大圣孙悟空 师:诗圣是说诗歌写的呱呱叫,超凡入圣,作品好,还有生:人品好,诗人中的圣人。 师:他的作品和人品,古人用沉郁顿挫来概括,很精辟。这位老人总是用悲悯的目光审视经过安史之乱的满目疮痍,总是念叨着,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 生: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师:《登高》被誉古今律诗之冠,是杜甫七律中的名篇,也是中国古诗的一张名片。何谓《登高》? 生:就是爬山游览。 师:古人登高不仅仅是简单的爬爬山,它是有某种仪式。一般登高在秋季、重阳节。那么登高就是 生:思念亲人和朋友 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这是王维登高思亲。重阳节也叫 生:老人节 师:所以登高 生:老人希望长寿,为自己祝福。 师:写这首诗时,杜甫经历了生活的沧伤,没有信用卡也没有家,没有24小时热水的家,岁月留给他是更深的伤痛,他生活的幸福指数极低。不幸出诗人,(师生共同朗读这首诗) 师:这首诗就是登高所见和登高所感,哪几句是所见,哪几句是所感。(生回答) 师:老师说了,登高是在秋季,能在登高和秋之间填一个词吗? 生:悲、叹 生:伤、哀

精品文档 (123)《登高》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愿意听电影故事吗? 生:愿意! 师:不过,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听着,心情会很沉重。 我还给大家提个要求。请大家边听边在脑海中把这个故事幻化成电影画面。我相信大家都是杰出的"电影摄影师",一定能够把画面在大脑中构想得场景逼真,而且每人都能够确实地身临其境。能做到吗? 生:能! 师:我开始讲述。(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放音乐《二泉映月》) 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课堂中气氛凝重,有些学生流下泪来。) 师:这个老人是谁呀? 生:是杜甫。 一生:老师,请您再朗诵一遍吧!(她红着脸,噙着眼泪。) (全体学生都应声附合。)

师:老师朗诵得好吗?还没听够呀。 生:好,还想再听! (师再朗诵。) 师:大家读得相当棒!我猜一定比平时读得好。知道为什么比平时读得好吗? 一生:因为你读得好,我们跟着你读,就读好了。 一生:老师你很动情。你感染了我们大家,我们被不知不觉感动了。 师:那么,老师为什么很动情? 一生:你很了解杜甫,很了解这首诗。 师:了解还是理解? 生:理解。 师:对,要想读好,首先得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我们常说一句话,叫做“文如──” 生:文如其人。 师:“言为──” 生:言为心声。 师:我有这样一个观点,不知对不对?即,要想读好一首诗或一篇文章,你就把你自己当成作者,化身为其人,就当这首诗或这篇文章就是你自己写的。老师在读这首诗时就真是这样想的,我想我就是杜甫,就是那个老病孤独的杜甫。我就站在长江边上,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登高望远,怀想家乡,思念亲人,牵挂祖国,同时更凄凉地想自我人生,想自己这一辈子。所以,读好一首诗,理解──这是首先要做到的。注意,所谓理解,就是理性地把握。(板书:理性地把握)这应是诵读好的一个前提。可是,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你们并没有跟我一样非常理性地、深入地理解这首诗呀,你们为什么也读得这么好呢? (课堂中一时沉寂。学生都陷入思考。) 一生:我们被你开头的描述感动了。 一生:你开头的描述,非常凄凉,再加上我们一想象,让人家挺难受的,我们就不由自主地受到感染了。

名师(特级教师)课堂实录集锦档

m e n h n s 名师(特级教师)课堂实录集锦 李镇西系列[/B] 李镇西:《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实录[/B]李镇西课堂实录——《荷塘月色》[/B]李镇西老师讲《祝福》[/B]李镇西:我教《沁园春 长沙》[/B]李镇西:我教《装在套子中的人》[/B]李镇西:再别康桥[/B] 李镇西:《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B]李镇西上作文评讲课(课堂实录)[/B] 李镇西老师作文讲评《温馨的记忆》(完整版)[/B]李镇西作文课堂实录[/B] 李镇西专栏[/B](包括:在烈日和暴雨下 冬天 提醒幸福 我教《孔已己》等) 李镇西上《给女儿的信》[/B] 李镇西《山中访友》课堂实录[/B] 李镇西《提醒幸福》教学实录[/B] 韩军系列[/B] 韩军:我教鲁迅的《药》[/B]韩军:我教李商隐的《隋宫》[/B]韩军教《念奴娇.赤壁怀古》[/B] 韩军:大堰河,我的保姆[/B]《登高》课堂实录[/B](韩军) 韩军:心灵的拜访——《紫藤萝瀑布》教后记[/B]

a i e a A i n 韩军《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B] 致大雁(韩军在新教育实验北京会议上的语文课)[/B] 程少堂系列[/B] 程少堂老师《你是我的同类》教学实录[/B] 程少堂《诗经.子衿》香港教学实录[/B] 程少堂老师《世说新语.咏雪》教学实录[/B] 程少堂主讲《荷花淀》公开课实录[/B] 好课赏析:程少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实录[/B] 程少堂《听陈蕾士的琴筝》香港公开课教学实录[/B] 程翔系列[/B] 程翔《中国石拱桥》教学实录[/B]程翔《散步》课堂实录[/B]程翔《琵琶行》教学设计[/B] 程翔“感动”作文课教学实录[/B]程翔《雷雨》实录[/B] 赵谦翔系列[/B] 赵谦翔课题汇报课实录[/B] 赵谦翔《早发白帝城》教学实录[/B] 程红兵系列[/B] 程红兵:多样化思维创新与作文[/B] 《我的叔叔于勒》课堂实录 程红兵[/B] 程红兵—我的叔叔于勒[/B]程红兵《雨霖铃》的教学实录[/B] 于漪系列[/B]

高中语文优秀课堂实录——《《登高》教学实录

《登高》教学实录 执教: 师:从古到今,有多少文人登临高处感慨万千。陈子昂登上幽州台就泪流满面地喊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而一代诗圣杜甫登临高处又有怎样的情怀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杜甫,学习他的千古绝唱《登高》。(板书课题,作者) 本课的学习目标是: 1、赏析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 2、感受诗人深深的苦痛与忧思。 出示幻灯片: 明朝学者胡应麟层这样评价《登高》:“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那么这首诗歌究竟好在何处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范读初步体会一下作者的情感,并注意字音和断句。 (师配乐朗诵)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声音洪亮,也很有气势,但诗中丰富的情感还没有读出来。要想读好一首诗,理解是关键。只有理解了诗句的内容,把握了情感,才可能把这种多变的情感通过我们多变的声音传达出来。(出示幻灯片:音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重音、停顿等)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句大意,不懂的地方可以讨论交流或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生自读诗歌) 师:这首诗歌的题目是“登高”,诗人是在什么时间登高的? 生:重阳节登高。 师:诗歌主要写出了登高所见和登高所感。哪些诗句是登高所见,哪些诗句是登高所感? 生:前两联是登高所见,后两联是登高所感。 师:诗人登高都看到了什么? 生:风、天……

师:在后两联中有一个字最能体现诗人的情感基调,是哪一个字呢? 生:悲。 师: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悲”这种情感在前两联的景物描写中是如何体现的呢? 生:我觉得“猿啸哀”中的“哀”字最能体现全诗“悲”的基调。 生:“猿啸”也可以,诗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中的猿就是凄凉的意象。 生:诗人表面写猿啸,实际是诗人内心愤懑的宣泄。 师:是啊,杜甫的诗句“殊方日落玄猿哭”更是借猿写出了诗人无限的悲伤。 生:首联的“鸟飞回”也能体现诗人的悲伤。 师:解释一下。 生:“鸟飞回”就是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是回旋的意思。 师:你解释得非常好。在杜甫的诗中,也常有对鸟的描写。 出示幻灯片: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与诗中的这些鸟相比,《登高》中的鸟在形态上、生存状态上有什么不同? 生:这些鸟给人安详、自在、轻松的感觉,而《登高》中的鸟则给人急促、急迫的感觉。 师:你的鉴赏力非常强。这是一群在疾风中挣扎回旋的鸟儿。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把眼前的这种景象描述一下? 生:在旷远的天空下,呼呼的秋风吹着,一群江边的鸟,在狂风中羽毛凌乱,上下翻飞,还时不时发出凄厉的鸣叫……诗人此时登高远望,他在瑟瑟的寒风中陪伴着这群鸟儿,或者是鸟儿陪伴着他。这上下翻飞、挣扎回旋的鸟儿应该暗示了诗人内心的不平静。 师:同学们是不是也从其他的景物中读出了诗人的悲伤? 生:我从“落木”中读出了一种苍凉。 师:哦?什么是“落木”?

《登高》课堂实录1

《登高》课堂实录1 《登高》实录 古代写‘登高’题材的诗还有哪些 下面纷纷列举:《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望岳》、《登岳阳楼》、《登鹳雀楼》…… “那么我要问一句:古人为什么要登高?” “为了望远!” 我笑了:“这是原因之一。古人登过许多楼,岳阳楼,鹳雀楼,黄鹤楼,柳州城楼,宣州谢朓楼等。可见登高在古代是一种习俗,那么大家想一想,古人主要在哪些日子里登高?”“中秋节!” “重阳节!” “对,中秋节也有登高的,但主要是在重阳节,刚才提到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重阳节登高。此外还有一个重要节日‘人日’。‘人日’是哪一天?” “‘人日’就是正月初七。有一首诗里说道:‘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三年。’诗题就是《人日思归》。实际上最初登高有它特殊的意义,在古人眼里,高处与天比较近,如果需要与天交流,一般要登高。古代天子要封禅,就是要与天交流,既然是天子,自然要拜天了,最常见的封禅之地就是泰山了。可见,最初的登高有强烈的宗教意义。后来宗教意味渐渐淡去,成了文人们一种消遣。那么登高最容易引发人们哪些思想感情?”

“思乡!” “忧国忧民!” “我就不明白为什么登高以后就会忧国忧民?你能够讲出一个道理吗?我再问,登高的时候人往往会高兴还是不高兴?”“不高兴。” “为什么会不高兴?实际上古人讲过一句话:‘登高者处自卑。’为什么登高者会自卑呢?当我们登上高处的时候,我们的眼界就会开阔,面对着广阔的自然宇宙,人会很自然地感觉到自己的渺小,有一种沧海一粟的的感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世说新语》里有一个王海,他登上高处以后感叹:‘我由来不悲,今日直欲悲。’这是一种很自然的感觉,在古诗里表现得特别多。陈子昂登上幽州台以后很自然地感叹--”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王勃登上滕王阁,也很自然地感慨:‘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所谓的‘盈虚’,指月亮的圆缺,这里指的就是时间了,也就是说,意识到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如果让你坐在一个房间里,你就感觉不到了。柳宗元登上柳州城楼,也感叹道:‘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所以我们极少能够看见登高而喜的诗歌,杜甫倒写过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里有一种豪情,但是比较少见。我们今天学到的这一首也是由登高引起悲凉的诗歌。我们讲诗词侧重于应试,但是仍然不得不介绍一下

粤教版精品课件课件 《登高》课堂实录

《登高》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愿意听电影故事吗? 生:愿意! 师:不过,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听着,心情会很沉重。 我还给大家提个要求。因为是电影故事,请大家边听边在脑海中把这个故事幻化成电影画面。我相信大家都是杰出的“电影摄影师”,一定能够把画面在大脑中构想得场景逼真,而且每人都能够确实地身临其境。能做到吗? 生:能! 师:我开始讲述。(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这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放音乐《二泉映月》) 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课堂中气氛凝重,有些学生流下泪来。) 师:这个老人是谁呀? 生:是杜甫。 一生:老师,请您再朗诵一遍吧!(她红着脸,噙着眼泪。) (全体学生都应声附合。) 师:老师朗诵得好吗?还没听够呀。 生:好,还想再听! (师再朗诵。) 师:大家读得相当棒!我猜一定比平时读得好。知道为什么比平时读得好吗? 一生:因为你读得好,我们跟着你读,就读好了。 一生:老师你很动情。你感染了我们大家,我们被不知不觉感动了。 师:那么,老师为什么很动情? 一生:你很了解杜甫,很了解这首诗。 师:了解还是理解? 生:理解。 师:对,要想读好,首先得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我们常说一句话,叫做“文如--” 生:文如其人。 师:“言为--” 生:言为心声。

韩军《登高》课堂实录.

韩军《登高》课堂实录. 韩军《登高》课堂实录师:同学们愿意听电影故事吗? 生:愿意! 师:不过,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听着,心情会很沉重。我还给大家提个要求。因为是电影故事,请大家边听边在脑海中把这个故事幻化成电影画面。我相信大家都是杰出的\"电影摄影师\",一定能够把画面在大脑中构想得场景逼真,而且每人都能够确实地身临其境。能做到吗? 生:能! 师:我开始讲述。(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

半聋\"。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这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放音乐《二泉映月》)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课堂中气氛凝重,有些学生流下泪来.) 师:这个老人是谁呀? 生:是杜甫。 一生:老师,请您再朗诵一遍吧!(她红着脸,噙着眼泪.)(全体学生都应声附合。) 师:老师朗诵得好吗?还没听够呀。 生:好,还想再听!(师再朗诵。) 师:大家读得相当棒!我猜一定比平时读得好。知道为什么比平时读得好吗? 一生:因为你读得好,我们跟着你读,就读好了。 一生:老师你很动情。你感染了我们大家,我们被不知不觉感动了。

《登高》教学实录

上虞丰惠中学刘建松 班级:高一(8)班 设计思路:从标题入手,抓住季节秋,层层突破,季节之秋。人生之秋,到国家之秋。师:对诗歌的热爱程度就是对生活的热爱程度,说到诗歌,大家一定会在诗前面加上一个朝代 生:唐诗 师:同学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自己喜欢的唐诗。(课堂上一片热闹)(学生背诵了老三篇骆宾王的《咏鹅》孟浩然的《春眠》李白的《静夜思》 师:《鹅》是神童的诗,据说骆宾王当时只有8岁,就写出流传千古的诗,很牛。 《春眠》就是孟浩然的,这位老兄晚上听听风雨,早上看看落花,很惬意, 至于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历来有误解(老师解释“床“的意思,井栏) 师:诗歌是要慢慢的品味的,否则我们就太没品位了,今天我们学习唐代的一位大诗人杜甫的《登高》。说到杜甫,我们一定会想到他的绰号 生:诗圣 师:为何杜甫叫诗圣,而不叫诗仙? 生;诗仙是李白, 师:哦,诗仙被李白抢去了, 师:为何不叫诗佛呢 生:诗佛被王维抢去了。 师:为何不叫诗鬼呢 生:诗鬼被李贺抢去了。 师:为何只叫诗圣呢?看来诗圣没人要。称为圣人的只有孔子,还有猴子 生:齐天大圣孙悟空 师:诗圣是说诗歌写的呱呱叫,超凡入圣,作品好,还有 生:人品好,诗人中的圣人。 师:他的作品和人品,古人用沉郁顿挫来概括,很精辟。这位老人总是用悲悯的目光审视经过安史之乱的满目疮痍,总是念叨着,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 生: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师:《登高》被誉古今律诗之冠,是杜甫七律中的名篇,也是中国古诗的一张名片。何谓《登高》? 生:就是爬山游览。 师:古人登高不仅仅是简单的爬爬山,它是有某种仪式。一般登高在秋季、重阳节。那么登高就是 生:思念亲人和朋友 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这是王维登高思亲。重阳节也叫 生:老人节 师:所以登高 生:老人希望长寿,为自己祝福。 师:写这首诗时,杜甫经历了生活的沧伤,没有信用卡也没有家,没有24小时热水的家,岁月留给他是更深的伤痛,他生活的幸福指数极低。不幸出诗人,(师生共同朗读这首诗)师:这首诗就是登高所见和登高所感,哪几句是所见,哪几句是所感。(生回答) 师:老师说了,登高是在秋季,能在登高和秋之间填一个词吗? 生:悲、叹

七年级语文:《登高》教学实录-探究与对话相结合的尝试(教案文本)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七年级语文:《登高》教学实录-探究与对话相结合的尝试(教案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七年级语文:《登高》教学实录-探究与对话相结合的尝试(教案文本) 【教学课的缘起】:在与学生一起讨论写秋的古代诗句时,学生举了好多有关秋的诗词名句。从唐代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到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特别有同学提到了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句,可以说同学们已不仅仅是从写景体现秋季来回答问题,而是大多从秋所蕴涵的感情色彩角度来展开讨论。在这种情况下,我便萌生了上一节《登高》课堂探究讨论课的想法,借此引导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诗歌所表现的意图与思想情感,能够既感受到诗歌的形象性,更能领会诗歌思想蕴涵的深刻性,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意识,汲取古诗丰富的营养,为学生课外阅读古诗奠定基础,提高欣赏品位。

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的这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甫的《登高》诗,学习诗的最好的办法是诵读,通过诵读,可以走进作品描写的意境中去,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里去,从而受到感染,获得启示。首先我们一起来欣赏《登高》诗的配乐朗诵和有关诗句的画面。 (用多媒体放映诗与画《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学生认真地观看,感受诗意) 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再跟着画面朗读这首诗,讨论这首诗写了什么?又是怎样写的?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 (学生思考片刻后,有几个举起了手) 生1:写了夔州的秋天、落叶、长江、沙渚、猿鸣、飞鸟这些景物,有仰望,有俯视,是从多个角度来写的。

《登高》韩军课堂教学实录

《登高》韩军课堂教学实录 摘要:我还给大家提个要求。因为是电影故事,请大家边听边在脑海中把这个故事幻化成电影画面。我相信大家都是杰出的电影摄影师,一定能够把画面在大脑中构想得场景逼真,而且每人都能够切实地身临其境。能做到吗? 《登高》韩军课堂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愿意听电影故事吗? 生:愿意! 师:不过,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听着,心情会很沉重。 我还给大家提个要求。因为是电影故事,请大家边听边在脑海中把这个故事幻化成电影画面。我相信大家都是杰出的电影摄影师,一定能够把画面在大脑中构想得场景逼真,而且每人都能够切实地身临其境。能做到吗? 生:能! 师:我开始讲述。(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

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放音乐《二泉映月》,老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登高》全诗。课堂中气氛凝重,有些学生流下泪来) 师:这个老人是难呀? 生:是杜甫。 一生:老师,请您再朗诵一遍吧!(她红着脸,噙着眼泪。全体学生都应声附和) 师:老师朗诵得好吗?还没听够呀。 生:好,还想再听! (师再朗诵,学生跟读) 师:大家读得相当棒!我猜一定比平时读得好。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一生:老师,你很动情。你感染了我们大家,我们被不知不觉感动了。 师:那么,老师为什么很动情? 一生:你很了解杜甫,很了解这首诗。 师:了解还是理解?

《登高》教学实录5

铁皮鼓:《语文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3—87页 当诗人们登上高处…… ——《登高》第一课时 今天开始讲《登高》。提到这首诗我有一点头痛,因为我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普遍比较好,要理解杜甫是有相当难度的。 我让刘丹柯把《登高》默写在黑板上,“潦倒”两个字他不会写,我就让它空着。然后我指着诗题问学生:“古代写‘登高’题材的诗还有哪些?” 下面纷纷列举:《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望岳》、《登岳阳楼》、《登鹳雀楼》…… “那么我要问一句:古人为什么要登高?” “为了望远!”秦旭抢答。 我笑了:“对,这是原因之一。古人登过许多楼:岳阳楼、鹳雀楼、黄鹤楼、柳州城楼、宣州谢朓楼等等。可见登高在古代是一种习俗。那么大家想一想,古人主要在哪些日子里登高?” “中秋节!” “重阳节!” “对,中秋节也有登高的,但主要是在重阳节,刚才提到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重阳节登高。此外,还有一个重要节日——‘人日’。‘人日’是哪一天?” 下面乱说一气。 “‘人日’就是正月初七。有一首诗里说道:‘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诗题就是“人日思归”。实际上,最初登高有它特殊的意义:在古人眼里,高处与天比较近,如果需要与天交流,一般要登高。古代天子封禅,就是要与天交流,最常提及的封禅之地就是泰山了。可见,最初的登高有浓重的宗教意义。后来宗教意味渐渐淡去,成了文人们一种消遣。那么登高最容易引发人们哪些思想感情?” “思乡!” “忧国忧民!” “我就不明白为什么登高以后就会忧国忧民?你能够讲出道理吗?我再问,登高的时候人往往是高兴还是不高兴?” “不高兴。” “为什么不高兴?古人讲过一句话:‘登高者必自卑。’为什么登高者会自卑呢?因为当我们登上高处的时候,我们的眼界就会开阔,面对着广阔的自然宇宙,人会很自然地感觉到自己的渺小,有一种沧海一粟的的感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世说新语》里有一个王海,他登上高处以后感叹:‘我由来不悲,今日直欲悲。’这是一种很自然的感觉,在古诗里也表现得特别多。陈子昂登上幽州台以后就很自然地感叹--”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王勃登上滕王阁,也很自然地感慨:‘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所谓的‘盈虚’,指月亮的圆缺,这里指的就是时间了。这几句也就是说,意识

名师(特级教师)课堂实录集锦档

名师(特级教师)课堂实录集锦 李镇西系列[/B] 李镇西:《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实录[/B] 李镇西课堂实录——《荷塘月色》[/B] 李镇西老师讲《祝福》[/B] 李镇西:我教《沁园春长沙》[/B] 李镇西:我教《装在套子中的人》[/B] 李镇西:再别康桥[/B] 李镇西:《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B] 李镇西上作文评讲课(课堂实录)[/B] 李镇西老师作文讲评《温馨的记忆》(完整版)[/B] 李镇西作文课堂实录[/B] 李镇西专栏[/B](包括:在烈日和暴雨下冬天提醒幸福我教《孔已己》等)李镇西上《给女儿的信》[/B] 李镇西《山中访友》课堂实录[/B] 李镇西《提醒幸福》教学实录[/B] 韩军系列[/B] 韩军:我教鲁迅的《药》[/B] 韩军:我教李商隐的《隋宫》[/B] 韩军教《念奴娇.赤壁怀古》[/B] 韩军:大堰河,我的保姆[/B] 《登高》课堂实录[/B](韩军) 韩军:心灵的拜访——《紫藤萝瀑布》教后记[/B] 韩军《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B]

致大雁(韩军在新教育实验北京会议上的语文课)[/B]程少堂系列[/B] 程少堂老师《你是我的同类》教学实录[/B] 程少堂《诗经.子衿》香港教学实录[/B] 程少堂老师《世说新语.咏雪》教学实录[/B] 程少堂主讲《荷花淀》公开课实录[/B] 好课赏析:程少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实录[/B] 程少堂《听陈蕾士的琴筝》香港公开课教学实录[/B]程翔系列[/B] 程翔《中国石拱桥》教学实录[/B] 程翔《散步》课堂实录[/B] 程翔《琵琶行》教学设计[/B] 程翔“感动”作文课教学实录[/B] 程翔《雷雨》实录[/B] 赵谦翔系列[/B] 赵谦翔课题汇报课实录[/B] 赵谦翔《早发白帝城》教学实录[/B] 程红兵系列[/B] 程红兵:多样化思维创新与作文[/B] 《我的叔叔于勒》课堂实录程红兵[/B] 程红兵—我的叔叔于勒[/B] 程红兵《雨霖铃》的教学实录[/B] 于漪系列[/B] 于漪专栏[/B]含:

《登高》课堂实录

登高 师: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 重阳节前后。在夔州,长江边上,秋风凛烈地吹着,吹得万木凋零, 漫山遍野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去。凄冷的急风中,孤独鸟儿在艰难地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有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 衣衫褴褛, 蓬头垢面, 步履蹒跚, 跌跌撞撞地朝山上走来, 他浑身疾病, 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右臂偏枯耳半聋”了。重阳节, 是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可是, 这位老人,一生坎坷, 穷愁潦倒, 似乎走到了生命的晚秋。此时, 国家也正处在战乱之中, 忧国忧民的他远离家乡,常年漂泊,有家难归。面对滚滚的万里江天, 面对萧萧而下的木叶, 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深情地吟出《登高》。听录音。 师:刚才同学们听完了这个故事,那么,现在请同学们来谈一谈,这个故事在你们的脑海中所呈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 生:凄楚、悲凉、忧愁、孤独. 师:刚才,我们初步地感受了这首诗,我们很容易能够感受到作者那种悲伤忧愁的情感,下面,我们就具体去鉴赏这首诗。我们学了这么多的律诗,不知同学们注意到没有,大部分的律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前两联一般是做什么?生:写景。 师:后两联一般是做什么? 生:抒情。 师:写景是为了干什么? 生:抒情。 师:在前两联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诗歌意象(诗歌中的景物称为意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试做分析。 生: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落木,不尽长江(昼夜不停)。师:思维可以开拓得再宽些,要把对意象的领悟与杜甫当时的处境和命运联系起来思考,说说这些意象各给人什么感觉? 生:急风使人感到身体寒冷,心灵颤抖,处境困难。高天使人感到天地空旷,人在其中,甚为渺小。哀猿的叫声令人心恸,凄楚不已。(“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清渚、白沙,给人一种冷色的感觉,在急风、高天、哀猿的渲染下,更显得更为悲凉。 师:大家展开充分的想象,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鸟?能不能变换思维角度, 把这只鸟与诗人当时的处境联系起来考虑呢? 师:因此,诗人站在高天之下,急风之中,面对清渚、白沙,耳听哀猿的叫声,内心万分孤独,仿佛就是一只孤独的鸟在急风之中艰难地盘旋,凄楚、忧伤、悲哀、绝望。如此说来,鸟就是诗人的化身。 (展示幻灯片:首联分析) 师:接下来讨论三四句,从三四句的意象当中,你又能读出什么来? 生:“落木”,象征生命的即将完结。古人云:梧桐一叶而天下之秋。能够一叶知秋,而这里是“萧萧的木叶”,说明已经到了什么时节?晚秋时节。 师:结合作者的身世,你又能联想到什么呢? 师:由时间的晚秋想到人生的晚秋,作者已经55岁了。作者是多久去世的?58岁。这样看来,确实是到了晚秋了。由萧萧的木叶,作者联想到的是生命的晚秋。由此看来,生命是短暂的还是长久的?短暂的。作者由生命的短暂联想到的是什么呢?同学们把下一句齐读一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