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4异常心理学

4异常心理学

4异常心理学
4异常心理学

第一节关于《变态心理学》

1、简述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关系。

人的心理活动与世间一切事物一样,都有正反两个方面。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总是具体表现在不同个体身上。但有精神障碍的人,心理活动并不全是异常的,人格方面可能有缺陷并伴有思维障碍,但感知觉可能是正常的。经过系统治疗,心理的异常部分可能得到改善或完全被矫正。说明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有互相转换的可能。这一可能,也是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

动在人群中永远并存的根据。

2、简述精神分析理论对变态心理的解释。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异常心理是由下列缘由造成的:合理地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是未来心理健康的充分和必要条件;由于“自我”必须随时随地的学习外部世界,以便理性地处理“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所以我们体验着焦虑;为防止、抵御和消除焦虑,必须控制、压抑非理性冲动。若压抑力不足,就产生异常心理和行为。

3、简述人本主义对异常心理的解释。

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首先提出了一个“潜能”的概念,并同时赋予它一种性质,即潜能不论就生理或心理方面,都具有趋向完善的性质和特点。然后,断定心理问题和心理异常就是由于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碍,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

第二节心理正常与异常及其区分

1、简述正常与异常的医学标准、统计标准、内省标准及其社会适应标准。

这是李心天1991对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提出的四类判别标准。

医学标准将心理障碍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如果一个人的某种心理或行为被疑为有病,就必须找到它的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根据,在此基础上认定此人有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碍。其心理或行为表现,则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原因被归结为脑功能失调。

统计学标准普通人的心理特征在统计学上显示常态分布,居中的大多数人属于心理正常范围,而远离中间的两端则被视为“异常”。因此,一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是以其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的。偏离程度越大,则越不正常。以统计数据为依据,确定正常与异常的界限。这种判定方法多以心理测验法为工具。

内省经验标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病人的内省经验,如病人自己觉得有焦虑、抑郁或说不出明显原因的不舒适感,自己觉得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等等;二是观察者的内省经验,如观察者把被观察的行为与自己以往经验相比较,从而对被观察者做出心理正常还是异常的判断。

社会适应标准正常情况下,人能够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状态,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即正常人的行为是一种社会适应性行为。如果由于器质的或功能的缺陷,使得某个人的社会行为能力受损,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就认为此人有心里障碍。

2、心理学区分异常心理的三原则是什么?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第三节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

1、简述感知觉障碍的种类及其特点。

(1)感觉障碍

感觉过敏:由于感觉阈限降低而对外界低强度刺激的过强反应。多见于神经症或感染后虚弱状态患者。

感觉减退:由于感觉阈限增高而对外界刺激的感受迟钝,多见于抑郁状态、木僵状态和意识障碍患者。

内感性不适:躯体内部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的不舒适感,或难以忍受的异常感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神经症和脑外伤后综合征。

(2)知觉障碍

错觉: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不能接受现实检验,在意识障碍的谵妄状态时,错觉长带有恐怖性质。

幻觉:无对象性的知觉。感知到的形象不是由客观事物引起。是一种很重要的精神病性症状。根据感受器官不同,幻觉可分为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和内脏性幻觉等。

(3)感知综合障碍

视物变形症;患者感知事客观物的个别属性,如大小、长短、远近时产生变形。分视物显大症和视物显小症。

非真实感:患者觉得周围事物像布景,人物像是油画中的肖像,没有生机。见于抑郁症、神经症和精神分裂症。

窥镜症:认为自己面孔或体形改变了形状,而在一日之内多次窥镜。见于精神分裂症和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2、简述思维障碍的常见类型与特点。

(1)思维形式障碍

包括联想障碍和思维逻辑障碍。常见症状有:

思维奔逸:一种兴奋性的思维联想障碍,主要指思维活动量的增加和思维联想速度加快。多见于躁狂状态或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

思维迟缓:一种抑制性的思维联想障碍,以思维活动显著缓慢,联想困难,思考问题吃力,反应迟钝为主要临床表现。多见于抑郁状态或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

思维贫乏:思想内容空虚,对一般性的询问往往无明确的应答性反应或回答非常简单。但回答时语速并不减慢,是和思维迟缓鉴别的要点之一。

另外还有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破裂性思维、思维不连贯、思维中断、思维插入和思维被夺、思维云集、病理性赘述、病理性象征性思维、语词新作、逻辑倒错性思维等。

(2)思维内容障碍

妄想:一种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特点:以毫无根据的设想为前提进行推理,违背思维逻辑,得出不符合实际的结论;对荒唐的结论坚信不移,不能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进行知识教育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纠正这种荒唐结论。临床常见类型有: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特殊意义妄想、物理影响妄想、夸大妄想、自罪妄想、疑病妄想、嫉妒妄想、钟情妄想、内心被揭露感等。

强迫观念:又称强迫性思维,指某一种观念或概念,反复地出现在患者的脑海中。患者自知这种想法是不必要,甚至是荒谬的,并力图摆脱,但摆脱不了。常伴有强迫动作。多见于强迫症。

超价观念:一种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它的发生虽然常常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患者的这种观念是片面的,与实际情况有出入的。只是由于患者的这种观念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才坚持这种观念而不能自拔。

3、简述记忆障碍的常见类型与特点。

记忆增强:病理性的,表现为病前不能够并且不重要的事情都回忆起来。见于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也可见于偏执状态。

记忆减退:临床上较多见,可以表现为远记忆力和近记忆力的减退。主要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遗忘:对局限于某一事件或某一时期内的经历不能回忆。有顺行性遗忘和逆行性遗忘。

错够:记忆的错误,对过去曾经历过的事情,在发生的时间、地点、情节上出现错误的回忆,并坚信不移。多见于脑器质性疾病。

虚构:患者在回忆中将过去事实上从未发生过的事情,说成是确有其事。以这样一段虚构的事实来弥补他所遗忘的那一片断的经历。多见于脑器质性疾病。

4、自知力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是什么?

自知力是指患者对其自身精神病态的认识和批判能力。自知力是精神科用来判断患者是否有精神障碍,精神障碍的严重程度,以及疗效的重要指证之一。

5、简述情感程度障碍的临床特点。

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包括四种:

情感高涨:患者经常面带笑容,自诉心里高兴。因而经历充沛,内心充满幸福感,睡眠减少,爱管闲事。同时,自我评价甚高。有的情感高涨患者易激惹,情绪容易波动。

情感低落:患者经常面带愁容,表情痛苦悲伤。自诉精力不足,失眠(或睡眠过多)。因为思维迟缓对社会交往变得顾虑重重而变得喜欢安静独处。愉快感缺失,原有的业余爱好和个人兴趣不复存在。自我感觉比实际情况要差,自我评价过低。可有自罪妄想,可有自杀企图和行为。

焦虑:在缺乏充分的事实根据和客观因素的情况下,对其自杀健康或其他问题感到忧虑不安,紧张恐惧,顾虑重重,犹如大祸临头,惶惶不可终日,即使多方解劝也不能消除其焦虑。严重的急性焦虑发作称惊恐发作。多见于焦虑症、惊恐障碍。

恐怖:遇到特点的境遇或某一特定事物,随即产生一种紧张恐惧的心情,患者明知没有必要,却无法摆脱这种恐怖的内心体验。脱离特定的环境或事物时,紧张恐惧的心情随即消失。多见于恐怖症。

6、脑器质性情感障碍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脑器质性损坏的情感障碍主要有四种:

情感脆弱:患者常常因为一些细小或无关重要的事情而伤心落泪或兴奋激动,无法克制。常见于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也可见于神经症的神经衰弱等功能性精神障碍。

易激惹:患者很容易因为一些细小的事情而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如生气、激动、愤怒,甚至大发雷霆,持续时间一般比较短暂。常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也可见于躁狂状态等功能性精神疾病。

强制性哭笑:在没有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下,突然出现不能控制的、没有丝毫感染力的面部表情。患者对此既无任何内心体验,也说不出为什么要这样哭和笑。是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时较常见的一种精神症状。

欣快:是在痴呆基础上的一种“情感高涨”。患者经常面带单调并且刻板的笑容,连他自己都说不清楚高兴的原因,因此给人以呆傻、愚蠢的感觉。可见于麻痹性痴呆和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

7、意志障碍的临床特点是什么?

意志障碍的类型包括:

意志增强:意志活动的增多,不同的精神障碍表现不尽相同。躁狂状态情感高涨时,患者终日不知疲倦地忙忙碌碌,但常常是“虎头蛇尾”,结果是一事无成。有被害妄想的患者受妄想的支配,不断地调查了解,寻找所谓的证据或到处控告等。

意志缺乏:表现为患者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行为被动,生活极端懒散,个人及居室卫生极差。严重时患者甚至连自卫、摄食及性的本能都丧失。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精神衰退时,也可见于痴呆患者。

意志减退:患者的意志活动减少。一种是抑郁状态患者,因为情绪低落而至意志消沉,患者能意识到自身的变化,自知力可能部分存在。一种是意志减退,即程度较轻的意志缺乏,即意志低下患者。

8、精神运动性兴奋与抑制的类型与特点是什么?

精神运动性兴奋常区分为协调性和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两种。

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时,患者动作和行为的增强与思维、情感活动协调一致,并且和环境协调一致。患者的动作和行为是有目的的,可理解的。多见于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

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时患者的动作、行为增多与思维及情感不协调。患者的动作杂乱无章,动机和目的性不明确,使人难以理解。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的青春型或紧张型,也可见于意识障碍的谵妄状态。

精神运动性抑制的类型包括:

木僵:患者不言不语、不吃不喝、不动,言语活动和动作行为处于完全的抑制状态,大小便潴留。唾液顺着口角外流。可分为紧张性、抑郁性、心因性、器质性木僵。

违拗:对于别人要求的动作,不但不执行,反而做出与要求完全相反的动作,称作主动性违拗。

如果只是对别人的要求不做出任何行为反应,称作被动性违拗。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蜡样屈曲:不仅表现为木僵状态,并且肢体任人摆布,即使被放在一个很不舒服的姿势,也可在较长时间内像蜡塑一样维持不动。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此外,还有缄默、被动性服从、刻板动作、模仿动作、意向倒错、作态、强迫动作等。

9、强迫动作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强迫动作时一种违反本人意愿,反复出现的动作。例如,强迫性洗手、强迫性地检查门是否锁好等。患者清楚地知道,自己做这些动作完全没有必要,并努力设法摆脱,但徒劳无益,为此感到非常痛苦。

第四节常见精神障碍

1、简述精神分裂症与常见亚型。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常见精神疾病,具有感知、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的不协调或脱离现实为特征。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多完好,可出现某些认知功能。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病程迁延,部分患者可发展为精神活动的衰退。患病期自知力基本丧失。常见类型有:

青春型:以连续障碍,精神活动全面紊乱,思维松散破裂,行为愚蠢、恶作剧以及性轻浮为多见、

偏执型:以妄想、幻觉为主。

紧张型:以精神运动性抑制障碍紧张性木僵和紧张性兴奋交替出现为主。

单纯型:以起病缓慢,持续发展意向逐渐减退、退缩、懒散为特征,治疗困难,预后不良。2、如何界定心境障碍?

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以明确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心境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严重者可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大多有反复发作倾向,治疗缓解后或发作间期精神状态基本正常,但部分患者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包括:躁狂发作、抑郁发作、双相障碍、持续性心境障碍。

3、躁狂、抑郁与双向障碍的特点是什么?

躁狂发作:情绪高涨、思维奔逸、精神运动性兴奋。发作形式有,轻型躁狂、无精神病症状躁狂、有精神病症状躁狂和复发性躁狂症。

抑郁发作: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语言动作减少和迟缓。发作形式有:轻型抑郁症,无精神病症状抑郁症,有精神病症状抑郁症,复发性抑郁症。

双相障碍:表现为情绪高涨与情绪低落交错发作。

4、简述神经症及其主要类型。

神经症,旧称神经官能症,是一组非精神病性功能性障碍。其共同特征是:是一组心因性障碍,人格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是主要致病因素,但非应激障碍;是一组机能性障碍,障碍性质属功能性非器质性;具有精神和躯体两方面症状;具有一定的人格特质基础但非人格障碍;各亚型有其特征性的临床相;神经症是可逆的,外因压力大时加重,反之症状减轻或消失;社会功能相对良好;自知力充分。

依其主要临床表现,可区分为:恐怖症、焦虑症、强迫性障碍、躯体形式障碍、神经衰弱。5、简述应激相关障碍的概念、分类与表现。

应激相关障碍,旧称反应性精神障碍或心因性精神障碍,是指一组主要由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一场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临床上包括:

急性应激障碍: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刺激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发病,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意识范围狭隘,定向障碍,言语缺乏条理,对周围事物感知迟钝,可出现人格解体,有强烈恐惧,精神运动性兴奋或精神运动性抑制。

创伤后应激障碍:又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指在遭受强烈的或灾难性精神创伤事件之后,数月至半年内出现的精神障碍。如创伤性体验反复重现、面临类似灾难境遇可感到痛苦和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

适应障碍:指在易感个性的基础上,遇到了应激性生活事件,出现了反应性情绪障碍,适应不良性行为障碍和社会功能受损。通常在遭遇生活事件后1个月内起病,病程一般不超过6个月。6、简述人格障碍的概念、类型与特点。

人格障碍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模式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和职业功能,可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病人为此感到痛苦。

偏执性人格障碍: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

分裂样人格障碍:以观念、行为、外貌装饰奇特;情感冷漠、人际关系明显缺陷为特点。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具有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为特点。

冲动性人格障碍:以阵发性情感爆发,伴明显冲动性行为为特征,又称攻击性人格障碍。

表演性人格障碍:又称为癔症性人格障碍,以过分感情用事或夸张言行以吸引他人注意为特点。

强迫性人格障碍:以过分要求严格与完美无缺为特征。

焦虑性人格障碍:是一贯感到紧张、提心吊胆、不安全和自卑,总是需要被人喜欢和接纳,对拒绝和批评过分敏感,因习惯性地夸大日常处境中的潜在危险,所以有回避某些活动的

倾向。

依赖性人格障碍:特征是依赖、不能独立解决问题,怕被人遗弃,常感到自己无助。无能和缺乏精力。

7、简述性心理障碍及其分类。

既往称为性变态,指以性行为的心理和行为明显偏离正常,并以这种性偏离作为性兴奋,性满足的主要或唯一方式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不包括单纯的性欲减退或亢进及性功能障碍。

包括三种类型:性身份障碍(异性症)、性偏好障碍、性指向障碍(同性恋)。

8、简述心理生理障碍的概念、类型与特点。

心理生理障碍是与心理因素相关、以生理活动异常为表现形式的精神障碍。

进食障碍:包括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及神经性呕吐。

睡眠障碍:包括失眠症、嗜睡症和某些发作性睡眠异常情况。

性功能障碍:包括性欲减退、阳疾、早泄、性乐高超缺乏、阴道痉挛、性交疼痛等。

第五节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1、心理健康的定义是什么?

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2、衡量心理健康的三类标准时什么?

许又新1988年提出心理健康可以用三类标准去衡量:

体验标准,是指以个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的状况,主要包括,是否有良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自我评价等。

操作标准,是指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验等方法考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效应,其核心是效率,主要包括个人心理活动的效率和个人的社会效率或社会功能。如工作及学习效率高低,人际关系和谐与否等。

发展标准:即着重对人的个体心理发展状况进行纵向考察与分析。

衡量心理健康是要把这三种标准联系起来综合考察。

3、心理咨询与精神病诊治的工作区别是什么?

心理咨询和精神病学都很关心是否有精神障碍,但动机和目的却不同。前者是为了甄别出没有精神病的人,作为自己的工作对象;后者是鉴别出有精神障碍的人,作为自己的工作对象,进行治疗。

第六节关于《健康心理学》

1、健康心理学的发展与特征是什么?

健康心理学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美国,至今还不是一门成熟的学科,甚至只能说还刚刚处在婴儿阶段。它是医学和心理学交叉的产物,站在心理学立场,可以说它是心理学借助“现代医学模式”,主动介入医学领域的结果。可以将其解释为“保健、诊病、防病和治病的心理学”,在后

来的发展中,这一学科的研究、教学和实践工作,大致也是围绕着上述四个方面展开的。但,迄今为止,健康心理学扔不具备完整的概念体系,没有一般性定义,只有工作性定义和操作性定义。因此,它的研究工作和涉及的领域,主要在实际工作方面。到现在为止的工作领域大致有3个方面:躯体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防御压力和治疗反应性心理障碍中的心理学问题;培养和建立健康生活方式中的心理学问题。

第七节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

1、简述许又新关于“神经症”分类的观点。

许又新1993认为,对精神障碍的评价有两种不同的标准。即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对分类进行评价,这就是用处和效度。

2、简述心理不健康分类第一型——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其诊断条件为:

由于现实生活、工作压力、处事失误等因素而产生内心冲突,并因此而体验到不良情绪(如厌烦、后悔、懊丧、自责等);

不良情绪不间断地持续满一个月,或不良情绪间断地持续两个月仍不能自行化解;

不良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之下,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态,基本维持正常生活、学习、社会交往,但效率有所下降;

自始至终,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仅局限于最初事件;即便是与最初事件有联系的其他事件,也不引起此类不良情绪。

3、简述心理不健康分类第二型——严重心理问题。

“严重心理问题”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有时会伴有某一方面的人格缺陷。

其诊断条件为:

引起“严重心理问题”的原因,是较为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不同原因引起的心理障碍,求助者分别体验着不同的痛苦情绪(如悔恨、冤屈、失落、恼怒、悲哀等);

从产生痛苦情绪开始,痛苦情绪间断或不间断地持续时间在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

遭受的刺激强度越大,反应越强烈。多数情况下,会短暂地失去理性控制;在后来的持续时间里,痛苦可逐渐减弱,但是,单纯地依靠“自然发展”或“非专业性的干预”,却难以解脱;对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痛苦情绪不但能被最初的刺激引起,而且与最初刺激相类似、相关联的刺激,也可以引起此类痛苦,即反应对象被泛化。

4、简述心理不健康分类第三型——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第三种类型的心理不健康状态,已接近神经衰弱或神经症,或者他本身就是神经衰弱或神经症的早期阶段。有时,也把有严重心理问题单没有严重的人格缺陷者(如均衡性较差的人格)列入这一类。

第八节压力与健康

1、压力的心理学解释是什么?

压力是压力源和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

2、简述压力源的种类及其特征。

压力源按性质可以分为三大类:

生物性压力源:是一组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生存与种族延续的事件。包括躯体创伤或疾病、饥饿、性剥夺、睡眠剥夺、噪音、气温变化等。

精神性压力源:是一组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正常精神需求的内在和外在事件。包括错误的认知结构、个体不良经验、道德冲突以及长期生活经历造成的不良个性心理特点(如易受暗示、多疑、嫉妒、自责、悔恨、怨恨)等。

社会环境性压力源:一组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社会需求的事件。包括两类:一类是纯社会性的,如重大社会变革、重要人际关系破裂(失恋、离婚)、家庭长期冲突、战争、被监禁等;另一类是由自身状况(如个人心理障碍、传染病等)造成的人际适应问题(如恐人症、社会交往不良)等。

3、简述评估压力源的社会再适应量表。

社会再适应量表(SRRS)是霍尔姆斯为测量重大生活事件而设计的,于1967年正式用于临床。经实践检验,该量表有一定实用价值。“量表上得分较高的人,较容易罹患心脏病、骨折、糖尿病、白血病以及小感冒”。量表中的分数,也与“精神障碍、抑郁、精神分裂症以及严重的心理疾病有关”。另外,多种生活事件不断的累加,效应就更明显,由于遭遇者的整体免疫功能降低,极易患病。

任何量表都有其局限性,在使用该量表时,也应因时、因事、因人而异。应当严格按操作程序实施,控制好条件。单纯地使用量表做出诊断,有相当的危险性。必须密切联系临床症状的性质,结合其他临床检查指标,综合地来评估和给出确定诊断。

4、简述灾难综合症。

强大自然灾害后的心理反应,有时近似于PTSD(创伤后压力失调),这类情况被Lifton(1968)和Erikson(1976)称为“灾难症候群”。该症候群的产生及其特性有三个阶段:

(1)惊吓期这一阶段里,受害者对创伤和灾难丧失知觉,就像通常所说的“失魂落魄”的状态,事情过后,往往对事件不能回忆。

(2)恢复期在恢复期中,受害者才出现焦虑、紧张、失眠、注意力下降等,这与通常所说的“后怕”相仿。在此期间,受害者常常逢人便诉说自己的遭遇。

(3)康复康复之后,心理重新达到平衡。

5、简述塞利的压力适应阶段及特征。

1956年,内分泌学家和生物化学家塞利把适应压力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警觉阶段:发现了事件并引起警觉,同时准备战斗。此阶段,交感神经支配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和副肾上腺素,这些激素促进新陈代谢,释放储存的能量,于是呼吸、心跳加速,汗腺加快分泌,血压、体温升高等。

搏斗阶段:全力投入对事件的应对,或消除压力、或适应压力、抑或退却。该阶段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征是:警觉阶段的生理、生化指标在表面上恢复正常,外在行为平复,但这是一种表面现象,是一种被控制状态;个体内在的生理和心理资源被大量消耗;由于调控压力而大量消耗能量,所以个体变得敏感、脆弱,即便是日常微小的困扰,都可引发个体的强烈情绪反应。

衰竭阶段:消耗大量生理和心理资源,最后“筋疲力尽”。由于压力的长期存在,能量几乎耗尽,已无法继续抵抗压力。

进入第三阶段后,如果外在压力源基本消失,或个体的适应性已经形成,那经过相当时间的休整和养息,仍能康复。如果压力源仍然存在,个体仍不能适应,那一个能量资源已经耗尽而仍处在压力下的人,就必然发生危险,这是,疾病和死亡的发生都是可能的。

6、压力的中介系统及其功能是什么?

压力作用于个体后,并不直接表现为临床症状,而是进入中介系统,经过中介系统的增益或消减,事件的相对强度和性质可以产生某些改变。

中介系统的三个子系统,即认知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和免疫系统。这三个系统都有性质相反的两种功能:增益功能,使事件的强度相对增加;消减功能,使事件的相对强度降低。

7、简述压力的社会支持系统作用。

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有两种:

(1)具体支持当事人。在物质上给予帮助,增加对应压力事件的物质条件。

(2)给当事人精神支持。帮助当事人认识、理解事件的性质和强度,与当事人一起策划应对方式;使当事人在困难时期不感到孤独无助,从而增强应对事件的信心,稳定情绪。

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使压力事件的强度相对降低,不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其作用相反。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亲密的和可信任的关系,是压力的有效缓冲器。

1、心理健康: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

2、压力:压力是表现出某种特殊症状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由生理系统中因对刺激的反应所引发的非特定性变化所组成的。

3、压力源: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我们将这些具有威胁性或伤害性并因此带来压力感受的事件或环境成为压力源。

4、挫折是指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的情绪反应。

5、焦虑:正常焦虑与焦虑障碍(指受不合乎现实或不合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

选择题:

1、压力产生的原因:压力源

2、人际关系是造成压力的最主要来源

3、挫折后反应:攻击行为:直接、转向、自我攻击;冷漠;幻想;心理防御机制。

4、心理防御机制:个体在潜意识中为减弱、回避或克服现实冲突带来的挫折、焦虑、紧张等而采取的一种防御手段,借此保护自己。常见的手段有以下:

(1)否认-认为吸烟有害健康没有科学依据

(2)幻想-比如挫男幻想自己是高富帅

(3)压抑-比如偷钱后拼命想忘记这件事,以后每次人家丢钱就怕怀疑自己,以至于怕见同学。(4)投射-被人孤立后,总认为是别人不好

(5)反向-越自卑的人越显得高傲自大

(6)转移-收到老是批评后,就欺负弱小的同学

(7)退行-考试不及格就哭哭啼啼,绝世不吃饭

(8)文饰-考试不合格就说题太难,求爱不成功就说对方没什么好的

(9)补偿-自己学习不好,就发展体育来满足自己

(10)升华-把失恋的痛苦转化为发奋读书的力量。

5、焦虑的主要类型和产生原因:

(1)广泛性焦虑障碍:持续感到可拍,但不知道怕什么

(2)恐慌障碍:受到突然地、强烈的、不断出现的并且是无法预料的恐慌

(3)恐惧症:

广场恐惧症-离开家里就怕,在露天的地方害怕,除非有安全的人陪他们。

社会恐惧症-对各种社会环境害怕,

特殊恐惧症-

(4)强迫症

(5)创伤后应激症

简答题: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1、有正常的智力水平;

2、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

3、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4、善于调节和控制情绪;

5、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二、压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应对策略:

1、影响的因素:

(1)经验-增加经验;(2)准备状态-提前准备;(3)认知-对压力威胁性的认知评估;(4)性格-个性随和、生活悠闲、对工作要求不高、对成败得失看得淡;(5)环境-环境和谐.

(二)处理压力的方法:

2、应对方式:

(1)不良的应对方法:依赖药物;酗酒抽烟

(2)正确的应对方法:

A了解自己的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B劳逸结合,积极休息,培养业余兴趣爱好。

C加强体育锻炼,生活有规律,睡眠充足。

D建立和扩展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拥有朋友。

E积极面对人生,自信豁达,知足常乐,笑口常开。

F改变不合理观念,通过有意地改变自己的内部语言来改变不适应状况。

三、挫折的应对策略:

1、正确认识挫折

2、改变不合理观念

3、加强修养,勇于实践

4、优化自身人格品质

四、焦虑的应对策略:

1、认清焦虑状况:身体、思维、心理

2、克服焦虑的三个原则:不回避;正面迎战;做记录

3、学会放松自己

4、运用想像减轻焦虑

5、进行理性思考

异常心理学讲义!第二版

Abnormal Psychology 异常心理学 学分 3 耿文秀博士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异常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偏离常态的各类心理过程的发生、发展、对社会适应功能的损害及其干预、矫治和预防,以建设和发展健康心理、完善人格。 目录 第一章研究和处置“异常”行为的历史进程 第二章心理异常、心理障碍或心理疾患的病因学研究 第三章伦理原则与临床评估 第四章生活应激与应对 第五章焦虑障碍 第六章心境障碍 第七章与发展相关的障碍 第八章精神分裂症 第九章进食与睡眠障碍 第十章同性恋、性别认同障碍与性异常 第一章研究和处置“异常”行为的历史演变进程 第一节对“异常”行为的界定 一.约定俗成的社会文化认定+ 理想模式标准(双重标准) 【“约定俗成的社会文化认定”加上“理想模式标准”是判断一个人时采用的最直观的第一依据,但这仅是单一标准,是不完全的】 超凡脱俗?怪异?精神疾患?

约定俗成的社会文化认定 特立独行/非“中庸之道” 【超越时代会付出代价,比如说屈原,法弗勒克《家庭进化论》○1产翁制】 2. 跨文化/跨时空差异不同文化对于不同行为有不同的认定,是一个动态的, 有时空的过程【比如说同性恋在以前被认识是精神疾病的一种】 3. 性别差异对男女双重的社会标准【如男女裸奔所遭遇到的差别对待】 4.“异常”行为遭遇的羞辱/诋毁/排斥 理想模式标准 1.官方提倡/认可】 2.社会主流文化的赞赏/认可 3.绝大多数人接受/模仿 4. 自我认同/遵从 二.统计学标准 1.心理测量/标准差 2.所谓障碍/困惑/痛苦的发作频率(关注) 3.所谓障碍/困惑/痛苦的持续时间 4.所谓障碍/困惑/痛苦症状的项目多少 三.功能标准 1.生理功能:生理检测指标 2.心理功能:心理测量指标 3.社会适应功能:社会操作标准(像是人际关系、职业表现之类的) 注:正常和非正常的区分要以宽容的态度来对待 【界定某个个体行为的正常与否,警惕约定俗成的社会文化认定的主观武断或者偏见歧视可能造成的错误——不遵从社会主流的理想行为模式并不一定是病态或者异常】 【绝不要轻易给他人带上“病态”或“异常”的标签】 对“异常”行为的界定存在多种标准,一般来说,人们往往用约定俗成的社会文化认定再加上理想模式

心理学判断题汇编(答案)

三、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 2、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内在心理活动的反映。× 3、在心理过程中,认知和情感是基础,意志是将认知和情感转化为行为的动力。× 4、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知觉。× 5、心理过程是在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反过来又影响着个性心理特征的进行与发展。× 6、心理学研究通过揭示心理现象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为辨证唯物主义哲学提供依据,使人更自觉的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7、心理学之所以成为一门学科,能从哲学中脱离出来,得益于哲学本身的发展。× 8、用观察法进行心理学研究时,一旦有观察机会,观察时间应尽可能长。× 9、实验法是按研究的目的控制或创造条件,对由此引起的或改变的被试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10、调查法是直接对研究总体的全体进行调查。× 11、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从某种意义上可能是最古老的一本心理学专著。√ 12、在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哲学中脱离出来的过程中,亚里士多德具有重要作用。× 13、1879年,德国人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心理学著作,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14、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以任何人为研究对象,强调人的价值、本性和尊严。× 15、行为主义的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强调人已有知识结构在其自身行为过程与认知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16、精神分析学派的兴起被称为第一次革命。× 17、人本主义的兴起被称为第二次革命。× 18、眼睛的适宜刺激是光波。√ 19、引起感觉需要的最小刺激量称为阈限。√ 20、绝对阈限是衡量感受器灵敏性的唯一指标。× 21、阈限越低表明感受性越差。× 22、阈下刺激对人没有丝毫作用。× 23、注意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 24、注意是一种有限的资源。√ 25、心理学家用直接测量的方式来研究内隐记忆。× 26、后面学习的内容对前面学习的内容的干扰作用称后摄抑制。√

4异常心理学

第一节关于《变态心理学》 1、简述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关系。 人的心理活动与世间一切事物一样,都有正反两个方面。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总是具体表现在不同个体身上。但有精神障碍的人,心理活动并不全是异常的,人格方面可能有缺陷并伴有思维障碍,但感知觉可能是正常的。经过系统治疗,心理的异常部分可能得到改善或完全被矫正。说明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有互相转换的可能。这一可能,也是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 动在人群中永远并存的根据。 2、简述精神分析理论对变态心理的解释。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异常心理是由下列缘由造成的:合理地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是未来心理健康的充分和必要条件;由于“自我”必须随时随地的学习外部世界,以便理性地处理“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所以我们体验着焦虑;为防止、抵御和消除焦虑,必须控制、压抑非理性冲动。若压抑力不足,就产生异常心理和行为。 3、简述人本主义对异常心理的解释。 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首先提出了一个“潜能”的概念,并同时赋予它一种性质,即潜能不论就生理或心理方面,都具有趋向完善的性质和特点。然后,断定心理问题和心理异常就是由于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碍,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 第二节心理正常与异常及其区分 1、简述正常与异常的医学标准、统计标准、内省标准及其社会适应标准。 这是李心天1991对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提出的四类判别标准。 医学标准将心理障碍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如果一个人的某种心理或行为被疑为有病,就必须找到它的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根据,在此基础上认定此人有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碍。其心理或行为表现,则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原因被归结为脑功能失调。 统计学标准普通人的心理特征在统计学上显示常态分布,居中的大多数人属于心理正常范围,而远离中间的两端则被视为“异常”。因此,一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是以其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的。偏离程度越大,则越不正常。以统计数据为依据,确定正常与异常的界限。这种判定方法多以心理测验法为工具。 内省经验标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病人的内省经验,如病人自己觉得有焦虑、抑郁或说不出明显原因的不舒适感,自己觉得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等等;二是观察者的内省经验,如观察者把被观察的行为与自己以往经验相比较,从而对被观察者做出心理正常还是异常的判断。 社会适应标准正常情况下,人能够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状态,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即正常人的行为是一种社会适应性行为。如果由于器质的或功能的缺陷,使得某个人的社会行为能力受损,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就认为此人有心里障碍。 2、心理学区分异常心理的三原则是什么?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第三节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 1、简述感知觉障碍的种类及其特点。 (1)感觉障碍 感觉过敏:由于感觉阈限降低而对外界低强度刺激的过强反应。多见于神经症或感染后虚弱状态患者。 感觉减退:由于感觉阈限增高而对外界刺激的感受迟钝,多见于抑郁状态、木僵状态和意识障碍患者。 内感性不适:躯体内部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的不舒适感,或难以忍受的异常感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神经症和脑外伤后综合征。 (2)知觉障碍

心理学判断题

17学习社会心理学原理.只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我. 错误。学习社会心理学原理,不仅是为了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我.也是为了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他人以及人们的社会行为。 18对社会心理学现状和发展的考察,主要侧重于认知倾向的发展。错误。作为对社会心理学现状和发展的考察,我们应该侧重于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发展倾向,其一是认知倾向的发展;其二是应 用方向的发展。 19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自我观念是印象整饰过程中的唯一重要因素。 错误。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我们的印象整饰过程中有两个重要因素,分别是自我观念和杜会身份。 20大量的事实表明,在寻找行为的原因时,很多人都倾向于作内在原因的归属。 错误。大量的事实表明,在寻找行为的原因时,很多人都倾向于作内在原因或外在原因的归属。 21态度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经过社会化而逐渐形成的。 错误。态度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经过社会化和社会交往而逐渐形成的。 22态度一般包含两种主要成分.即认知成分和感情(情感)成分。错误.态度一般应该包含三种主要成分:即认知成分、感情(情感)成分和意向(动机)成分。 23从发生方式角度来看,服从是自发形成的,从众是被迫的。 错误.从发生方式角度来看,服从是被迫的,从众是自发形成的。24社会学习理论的奠基者班杜拉认为,侵犯行为主要是通过模仿而形成的。 错误。社会学习理论的奠基者班杜拉认为.侵犯行为主要是通过观察和模仿而形成的。 25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建立起来的相互联系,是一种交际关系。 错误。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建立起来的相互联系,是一种心理关系。 26根据“人际关系发展模型”.人际关系的发展.分为表面性接触、亲密性接触两个阶段· 错误。根据“人际关系发展模型”,人际关系的发展,可区分为单方相识、表面性接触、亲密性接触三个阶段。 27通常社会心理学家把亲社会行为归纳利他主义行为。 错误。社会心理学家把亲社会行为分为两大类,分别是利他主义行为和助人行为。 28评价理论认为.不同的情绪状态下,他人在场对活动者的影响效果是相同是的。 错误。评价理论认为.不同的情绪状态下,他人在场对活动者的影响效果是不尽相同的。 29从压力来源角度来看,服从的压力来源于个体的内心。 错误。从压力来源角度来看,服从的压力来源于外界的规范或权威的命令。 30从压力来源角度来看,从众的压力来源于外界的规范或权威的命令。 错误。从压力来源角度来看,从众的压力实际上来源于个体的内心。31认知不协调理论是著名牡会心理学家弗洛伊德首次提出来的。错误,认知不协调理论是著名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首次提出的。’32社会心理学家的实验表明.高地位使内在归因的判断打了折扣.低地位则使外在归因的判断打了折扣。 错误。杜会心理学家的实验表明,低地位使内在归因的判断打了折扣,高地位则使外在归因的判断打了折扣。 33行为者对自己的行为倾向于作内在归因,观察者对他人的行为倾向于作外在归因。 错误。行为者对自己的行为倾向于作外在归因.观察者对他人的行为倾向于作内在归因。 34随着时间的推移.归因会变得更加情境化。即对人为归因的增多和环境归园的减少。 错误。随着时间的推移,归因变得更加情境化,即对人为归因的减少和环境归因的增多。 35达尔文认为,表情是动物和人类进化过程中适应性动作的遗迹,人的表情和动作具有先天性特点。 错误。达尔文认为,表情是动物和人类进化过程中适应性动作的遗迹,人的表情和动作具有先天性和世界性这两大特点。 36吉特等人研究了识别不同情绪的表情照片的难易程度,结果发现最容易辨认的是怀疑、怜悯,最难辨认的快乐、痛苦。 错误。吉特等人研究,识别不同情绪的表情照片的难易程度.结果发现最容易辨认的是快乐、痛苦,最难辨认的怀疑、怜悯。 37中国人性格结构中的匀称性.主要表现在理想人格与实际人格之间的明显差异、对立、排斥和均街、调和、弥补等。 错误。中国人性格结构中的双重性,主要表现在理想人格与实际人格之间的明显差异、对立、排斥和均衡、调和、弥补等。 38构成印象的各种信息资料,在印象的实际形成中,所占的比重是差不多的。 错误。构成印象的各种信息资料,在印象的实际形成中,所占的比重是不一样的。有些信息的比重会大于其他资料,这个具 有重大影响力的特性被称为核心特性。 39在人们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正面特性与负面特性所起的作用是等量齐观的。 错误。在人们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正面特性与负面特性所起的作用并非等量齐观.负面特性的比重往往耍比正面特性的比重高。 40非言语行为只是用来传递信息的替代物。 错误。综合研究表明,非言语行为具有三方面的作用:支持修饰或否定言语行为、代替言语行为、表述盲语行为难以表达的 感情和态度。

西南大学特殊儿童心理学1,2

特殊儿童心理学第一次作业 (10.0 分)1. 以下哪些是智力落后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 A) A:失调率大大高于普通儿童,且与智力障碍程度成正比关系。 B) B:感觉统合失调情况会随着年龄增长而自动改善 C) C:听觉障碍明显低于其他障碍 D) D:有明显性别差异 纠错 (10.0 分)2. 以下哪一条不是听觉障碍儿童瞬时记忆的特点 A) A:形象记忆好于语词记忆 B) B:动觉记忆好于视觉记忆 C) C:对汉字的记忆受到语音的干扰,存在语音混淆现象 D) D:瞬时记忆不全面、不完整 纠错 (10.0 分)3. 儿童能够改正语法错误和谈论语言,说明儿童语言已经发展到哪个阶段? A) A:声音发展阶段 B) B:被动语言交际阶段 C) C:特殊语言交际阶段 D) D:目标口语发展阶段 纠错(10.0 分)4. 盲生的词汇特征不包括 A) A:基本词的获得没有太大困难 B) B:一般词汇的获得没有太大困难

C) C:表达中缺乏表现个性的词语运用,很少有创造性 D) D:表达中形象词语的使用少,很少选用具有联想义的词语 纠错(10.0 分)5. 人的智力或思维的萌芽是哪个阶段 A) A:感知运动阶段 B) B:前运算阶段 C) C:具体运算阶段 D) D:形式运算阶段 纠错(10.0 分)6. 以下哪些不属于智力落后儿童的知觉特点 A) A:知觉速度缓慢,容量小 B) B:知觉分化不够,区分能力弱 C) C:缺少知觉积极性 D) D:知觉恒常性好 纠错(10.0 分)7. 情绪隐藏行为的出现是在 A) A:婴儿期 B) B:学前期 C) C:学龄初期 D) D:青少年期 纠错(10.0 分)8. 以下哪一项事物的记忆是智力落后儿童最不容易记住的?

心理学(判断题)

心理学判断题试卷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应该是行为,而应该是可以观察的事件,即意识。 答案:错误 2.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其中后者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 答案:正确 3.注意这种特殊的心理现象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 答案:错误 4.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但它是心理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错误 5.心理的产生离不开大脑,因此,有了人脑就有了人的心理。 答案:错误 6.大脑左半球主要负责形象思维和空间知觉。 答案:错误 7.大脑右半球主要负责抽象逻辑思维和言语。 答案:错误 8.见风流泪属于第二信号系统。 答案:错误 9.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答案:正确 10.人的心理的实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表征。 答案:正确

11.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从某种意义上可能是西方心理学史上最古老的一本心理学专著。 答案:正确 12.构造主义心理学积极地研究一般人的心理规律,并致力于实际的心理学应用。答案:错误 13.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的是人本主义心理学。 答案:正确 14.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可以把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时间知觉。 答案:错误 15.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对他人的认识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识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答案:正确 16.看电视事时,两个画面因为局部的改变而产生动的感觉,是因为幻觉。 答案:错误 17.感受性就是感觉阈限。 答案:错误 18.“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种现象是感觉对比。 答案:错误 19.“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体现了知觉的整体性。 答案:错误 20.“窥一斑而见全豹”是知觉的选择性的表现。

《异常心理学》多选题模拟试题及答案

1.心理障碍表现为(A C D E)多方面损害。 A、人际关系困难 B、社会赞许程度 C、情绪困扰 D、心理功能障碍 E、职业工作麻烦 2.临床会谈是最主要也是最常见的临床手段可以是(A C D E )。 A、咨询的引导或开端 B、生化检验 C、治疗本身 D、信息采集 E、评估诊断 3.重度抑郁发作的症状表现有(A B E)。 A、自我否定、自卑自责 B、思维迟钝 C、轻浮轻佻、惹是生非 D、好大喜攻、夸夸其谈 E、睡眠障碍、胃肠功能紊乱 4.研究发现(A B D E)与精分的复发有关。 A、生活应激事件 B、遭受歧视排斥 C、酒精中毒 D、无家可归 E、毒品成瘾 5.依据DSM—IV学习障碍指的是(A B D) A、阅读障碍 B、数学障碍 C、学业成绩不良 D、书面表达障碍 E、品行障碍 6. 应激干预包括(A B D E) A、认知改变 B、情绪调节 C、睡眠剥夺 D、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能力 E、提供社会心理支持 7.抑郁症的常见表现是(A B C) A、情绪低落 B、悲观失望 C、自我评价低 D、不愿求治 E、愿意主动与人交往

8.判断心理活动或状态是否正常的标准有(A B C E) A、个人经验标准 B、社会群体标准 C、社会适应标准 D、伦理标准 E、医学标准 9.病理心理的发生原因(A B C) A、生物因素 B、心理因素 C、社会因素 D、气氛因素 E、信息因素 10.古代人的迷信把心理障碍行为异常归结为(ABCD) A、月亮 B、星辰 C、精灵 D、魔鬼 E、社会 11.社交恐怖的症状表现主要包括(BDE) A、抑郁沮丧 B、逃避或回避与人接触 C、冷漠孤僻 D、置身于社交场景就焦虑惊恐 E、为此而深感烦恼痛苦 12.躁狂发作的症状表现有(BCDE) A、自我否定、自卑自责 B、理想迅速、意念飘忽 C、轻浮轻佻、惹事生非 D、好大喜功、夸夸其谈 E、情绪高涨、干劲十足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DE) A、孤独症最终发展成精神发育迟滞 B、精神发育迟滞的程度越严重夭折的风险越大 C、唐氏综合症也被称为脆性X染色体综合症 D、随着母亲年龄的增长产生唐氏综合症子女的风险增大 E、唐氏综合症有发展为阿尔采末氏痴呆的风险 本篇文章来源于《中大网校》[https://www.doczj.com/doc/1b12957991.html,] ;原文链接地址:https://www.doczj.com/doc/1b12957991.html,/xl/moni/2855262549.html 14.诱发厌食症或贪食症的影响因素有(ABC) A 、追求完美的挑剔母亲 B、以廋为美的社会时尚 C、体像障碍 D、精神发育迟滞 E、躁狂发作

大学心理学判断题DOC.doc

二、判断题(请在“对”或“错”选项前点选,每题1分,20题,共20分) 1、在刺激的连续作用下,感觉会随刺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发生变化,这种现象是感觉的适应现象。对 2、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德国哲学家、生理学教授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对 3、遗传素质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错 4、心理发展不仅指向前推进、增强的过程,也指衰退、减弱的变化。对 5、奥苏贝尔(David Ausubel)的意义学习理论旨在解决概念和命题性知识的教学问题。对 6、先行组织者的实质是利用已经具有的先前知识获取知识的教学组织形式。对 7、动作表征出现在个体成长的早期,随年龄增加而不再使用动作表征。错 8、集群行为一般都有自发、短暂、无组织、情绪化、极易受暗示等特点。对 9、侵犯行为是一种故意伤害他人的行为,一般包括了动机、行为和后果。错 10、大学生人际冲突发生的原因,大部分是因为沟通不畅。对 11、成熟的道德判断是成熟的道德行为的充分条件。错 12、大学生的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辩证统一。对 13、道德性的养成需经过道德的内化和外化两个过程。对 1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充分发挥学生潜能、激发其个性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对 15、团体心理辅导对辅导教师的要求与个别心理辅导对辅导教师的要求是相同的。错 16、倾听技术是心理辅导的核心任务之一。对 17、大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呈现出比较严重的状态。对

18、充沛的精力和顽强的毅力是教师意志品质的体现。对 19、在大学群体文化建设中,无需顾忌师生间的互动。错 20、学生群体是校园中最活跃的群体。对 三、判断题(请在“对”或“错”选项前点选,每题1分,20题,共20分) 1、个性心理特征影响着个性倾向性及其它心理活动。对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对 3、目前较为公认的看法是:心理发展只是数量上的变化,即发展只有连续性,儿童只不过是成人的缩影。错 4、人类个体的成长环境就是人类的社会环境。错 5、学习者对有意义材料的学习会采用意义学习,而不是采用机械学习。错 6、意义学习就是揭示知识的意义的学习。对 7、产生式系统的迁移观主要针对的是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迁移问题。错 8、从众行为是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愿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倾向。对 9、斯滕伯格认为爱情包括亲密、激情和承诺三种成分。对 10、大学生的社会知觉,就是大学生对社会客体的感知和认识过程,包括对他人的知觉、自我知觉、角色知觉和人际知觉。对 11、成熟的道德判断是成熟的道德行为的充分条件。错 12、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及有关实验研究揭示观察学习在大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对

《心理学导论第4章-感觉》基础内容精讲

《心理学导论第4章-感觉》基础内容精讲 第一部分本章内容讲解 本章内容为信息加工部分的第二个章节感觉。这一章在历年考试中出现的考点为:2007-5,2007-6,2008-4,2008-5,2008-6,2009-5,2009-6,2009-66,2010-77,2011-3,2011-4,2012-4,2012-5,2012-66,2013-7,2013-67,2014-8,2014-9,2015-5,2015-6,其中考核过一次简答即解释味觉和嗅觉的相互作用。本部分主要以客观题为主。 本章框架如下: 第二部分本章重要考点 一、感觉概述 (★考点:2007-6、2010-77、2011-4 ) 1. 感觉的测量 感觉是由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某感官引起的,但人的感官指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作出反映,这个刺激范围便是感觉阈限,相应的感觉能力就是感受性。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测量,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心理学家把有50%的次数被觉察到的刺激值定为绝对阈限。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感觉阈限或最小可觉差。人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 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现差别阈限和原刺激量之比是一个常数,用公式可表示为:K=△I/I,其中I为标准刺激强度或原刺激量,△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差别感觉阈限,K 即韦伯分数。这就是韦伯定律。感觉通道不同,韦伯分数就不一样,韦伯分数越小,该感觉道的感觉就越敏锐,韦伯定律指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3)费希纳对数定律 德国物理学家费希纳提出了对数定律,他假定最小可觉差在主观上都相等,因此任何感觉的大小都可由在阈限上增加的最小可觉差来决定,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他推导出下式:P=KlogI,其中I是刺激量,P是感觉量。 费希纳定律提供了度量感觉大小的一个量表,对许多实践部门都有重要意义,但他所假定的所有最小可觉差在主观上相等,已为事实所否定,且他以韦伯定律为基础,所以对数定律也只有在中等强度时才适用。 (4)斯蒂文斯幂定律 美国心理学家斯蒂文斯提出了关于刺激强度与感觉关系的幂定律,也叫乘方定律。他认为,心理量并不随刺激量的对数的上升而上升,而是刺激量的幂函数,即感觉到的大小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公式为:P=KIn,其中P代表感觉大小,I代表刺激的物理量,K和n 是被评定的某类经验的常数。 2. 感觉现象 (1)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是指由于持续的刺激作用而导致的对刺激的感受性的升高(暗适应)或降低(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2)感觉后像

《变态心理学》名词解释部分

《变态心理学》名词解释部分 1 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异常的心理现象与行为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的科学。 2 心理异常:是在大脑生理生化功能障碍和人与客观现实关系失调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客观现实的歪曲的反映。 3 高危设计:选择那些更可能出现某种心理异常的人进行前瞻性研究。 4 血亲设计:这种设计仍属病例控制抽样,但同时对病例组被试的亲属进行评定,这种研究设计的主要目的试探讨心理异常的传递。 5 催眠时相:指大脑皮层从觉醒(或睡眠)到睡眠(或觉醒)状态过渡的一种机能状态,包括四种不同的时相:正常相均等相反常相超反常相 6 孤立病灶:又称病理惰性,是指高级神经活动机能出现个别的病变点,但其他高级神经机能仍很正常,这种病灶可能是过去经受的精神床上的后果,遗留下来而成为产生心理异常的原因。 7 实验性神经症:兴奋和抑制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但如果兴奋和抑制不能协调,就会造成大脑机能的混乱,从而产生行为的混乱,称之为实验性神经症。 8 泛化:当某一反应与某种刺激形成条件联系后,这一反应也会与其它类似的刺激形成某种程度的条件联系,这一过程称为泛化。 9 辨别:即个体学会对相似的刺激进行分辨,并做出不同反应的过程。 10 神经症:指在面对日常生活种的问题时,由于过去不良的学习经验的影响而产生的持续性焦虑和恐惧情感。 11 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焦虑为基础的神经症模式,病人报告躯体症状,似乎躯体某方面出现问题,但去不能找到任何的器质性病变基础,因此又称心里生理障碍。 12 转换性障碍:以前称做癔病(症)或歇斯底里,其特点为在没有器官病变的基础上出现某种机体机能障碍或失去控制能力。 13恐怖症:指对某种客观或情境表现出一种持久的恐惧,但客体或情境并没有真正的危险,或这种危险的程度是被极大地夸大了的。 14 妄想:思维障碍导致假的不合理的信念称为妄想,妄想可见于许多类型的精神障碍,并不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精神分裂症的妄想具有泛化,内容荒谬的特点,迫害妄想关系妄想及影响妄想最常见。 15幻觉:即不真实的知觉,常常伴发于妄想。 16 习得得无助感:指完全无望的感觉和谁也无法改变正在发生的一切的意识。 17 任务分级法:把目标或活动分解成小目标或更小的行为定式,减少对病人的压力,其目的是使任务更简单些,以便病人能完全完成这些任务,从而获得成功的强化,随着治疗的进展任务要逐渐加大,并且要难一些。

心理学判断题

心理学判断题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心理学判断题试卷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应该是行为,而应该是可以观察的事件,即意识。 答案:错误 2.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其中后者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 答案:正确 3.注意这种特殊的心理现象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 答案:错误 4.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但它是心理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错误 5.心理的产生离不开大脑,因此,有了人脑就有了人的心理。 答案:错误 6.大脑左半球主要负责形象思维和空间知觉。 答案:错误 7.大脑右半球主要负责抽象逻辑思维和言语。 答案:错误 8.见风流泪属于第二信号系统。 答案:错误 9.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答案:正确 10.人的心理的实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表征。 答案:正确 11.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从某种意义上可能是西方心理学史上最古老的一本心理学专着。 答案:正确 12.构造主义心理学积极地研究一般人的心理规律,并致力于实际的心理学应用。 答案:错误 13.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的是人本主义心理学。

14.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可以把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时间知觉。 答案:错误 15.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对他人的认识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识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答案:正确 16.看电视事时,两个画面因为局部的改变而产生动的感觉,是因为幻觉。 答案:错误 17.感受性就是感觉阈限。 答案:错误 18.“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种现象是感觉对比。 答案:错误 19.“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体现了知觉的整体性。 答案:错误 20.“窥一斑而见全豹”是知觉的选择性的表现。 答案:错误 21.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 答案:正确 22.“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形象记忆的体现。 答案:错误 23.记忆过程有识记、保持和联想。 答案:错误 24.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说明遗忘的一般规律是先快后慢。 答案:正确 25.个体的心理发展不是一个连续量变的过程,而是经历一系列有着质的不同的发展阶段的非连续性过程。 答案:错误 26.任何—个正常学生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又往往是千差万别的。

《心理学导论第4章-感觉》基础内容精讲

《心理学导论第4章-感觉》基础内容精 讲 第一部分本章内容讲解 本章内容为信息加工部分的第二个章节感觉。这一章在历年考试中出现的考点为:2007-5,2007-6,2008-4,2008-5,2008-6,2009-5,2009-6,2009-66,2010-77,2011-3,2011-4,2012-4,2012-5,2012-66,2013-7,2013-67,2014-8,2014-9,2015-5,2015-6,其中考核过一次简答即解释味觉和嗅觉的相互作用。本部分主要以客观题为主。 本章框架如下: 第二部分本章重要考点 一、感觉概述 (★考点:2007-6、2010-77、2011-4 ) 1. 感觉的测量 感觉是由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某感官引起的,但人的感官指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作出反映,这个刺激范围便是感觉阈限,相应的感觉能力就是感受性。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测量,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心理学家把有50%的次数被觉察到的刺激值定为绝对阈限。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感觉阈限或最小可觉差。人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 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现差别阈限和原刺激量之比是一个常数,用公式可表示为:K=△I/I,其中I为标准刺激强度或原刺激量,△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差别感觉阈限,K 即韦伯分数。这就是韦伯定律。感觉通道不同,韦伯分数就不一样,韦伯分数越小,该感觉道的感觉就越敏锐,韦伯定律指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3)费希纳对数定律 德国物理学家费希纳提出了对数定律,他假定最小可觉差在主观上都相等,因此任何感觉的大小都可由在阈限上增加的最小可觉差来决定,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他推导出下式:P=KlogI,其中I是刺激量,P是感觉量。 费希纳定律提供了度量感觉大小的一个量表,对许多实践部门都有重要意义,但他所假定的所有最小可觉差在主观上相等,已为事实所否定,且他以韦伯定律为基础,所以对数定

心理学判断题

心理学判断题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错 2、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内在心理活动的反映。错 3、在心理过程中,认知和情感是基础,意志是将认知和情感转化为行为的动力。错 4、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知觉。错 5、心理过程是在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反过来又影响着个性心理特征的进行与发展。错 6、以揭示各种心理现象之间以及心理现象与现实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为任务的是应用心理学。错 7、心理学是属于自然科学性质的学科。错 8、心理学是对人进行研究的,而人是社会性的,所以心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性质的学科。错 9、辨证唯物主义哲学为心理学提供了依据。错 10、心理学研究通过揭示心理现象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为辨证唯物主义哲学提供依据,使人更自觉的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 11、心理学之所以成为一门学科,能从哲学中脱离出来,得益于哲学本身的发展。错 12、用观察法进行心理学研究时,一旦有观察机会,观察时间应尽可能长。错 13、实验法是按研究的目的控制或创造条件,对由此引起的或改变的被试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对 14、在实验室研究中,引起变化的因素是因变量。错 15、用观察法研究心理现象时,不必借用仪器。错 16、个案研究法把个体作为一个研究单位进行的研究,不可以以群体为单位。错 17、调查法是直接对研究总体的全体进行调查。错 18、调查法的研究对象可来源于志愿者。错 19、调查法中只有保证总体中每一个人被抽到的机会相等,才能使样本情况代表总体情况。对 20、内省法是依靠对自己或他人的意识经验的反省,来寻找心理学问题的答案的方法。错 21、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从某种意义上可能是最古老的一本心理学专著。对 22、在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哲学中脱离出来的过程中,亚里士多德具有重要作用。错 23、 1879年,德国人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心理学著作,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错 24、洛克的《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错 25、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以任何人为研究对象,强调人的价值、本性和尊严。错 26、行为主义的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强调人已有知识结构在其自身行为过程与认知过程中起决定作用错 27、精神分析学派的兴起被称为第一次革命。错 28、人本主义的兴起被称为第二次革命。错 29、实验法是在消除其他因素的前提下研究因变量和自变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错 第二章 1、眼睛的适宜刺激是光波。对 2、引起感觉需要的最小刺激量称为阈限。对 3、绝对阈限是衡量感受器灵敏性的唯一指标。错 4、阈限越低表明感受性越差。错

第四讲 心理学探究变量

第四讲心理学的研究变量 长江大学教育科学系严磊 一研究变量概述 1.研究变量及其基本类型 2.研究指标及其测量 二操作性定义 1.操作性定义的概念 2.操作性定义的方法 三变量的操纵与控制 1.自变量 2.因变量 3.无关变量 难点:操作性定义的含义与方法、无关变量的控制 “变量”是心理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一研究变量概述 1.研究变量及其基本类型 变量是指与研究有关的、而且是可以测评的可变因素或条件。常量:是一个研究中所有个体都具有的特征或条件。 如:两种不同的数学教学方法对五年级学生数学成绩的影响。五年级学生——常量,教学方法、数学成绩——变量。 基本类型: 根据变量之间的关系:相关变量和因果变量。 如以研究对象为主体,可将变量分为主体变量(如性别、年龄、教育水平、性格、动机)和客体变量(如团体气氛、他人行为和态度)。 根据变量是否可以直接测量,可分为直接测量变量(如身高、学习成绩)和间接测量变量(如动机、态度、价值观)。 根据变量是否可以由研究者主动加以操作,可分为操作性变量和非操作性变量。前者指研究者可以主动操作的变量(如教学方法、惩罚方式、奖品数量),后者指在研究中已经存在或者研究者无法主动加以操纵的变量(如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结构、依恋模式)。

实验研究中的三种变量:自变量:是在实验中主试者可以操纵和控制其变化的变量。因变量:是研究者(主试)操纵自变量的影响效果所观察或所测量出的因素。无关变量:是与实验目的无关,但又对被试的反应有一定影响的变量。 举例: 社会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为了发现当六个人挤在一个电话亭里时是男人还是女人感到更不舒服。 对变量命名:自变量:参与者性别。因变量:不舒服的程度。控制变量:电话亭的大小、挤在电话亭的人数(6)、个体的大小等。 2.研究指标及其测量 研究指标是用来具体测量研究变量的类别、状态、水平、速度等特性的项目。 类别指标、定序指标、定距指标、定比指标。 研究指标定义举例 类别指标性质和类别男和女,及格和不及格 定序指标不同等级或顺序程度,无相等单位,无 绝对零点 优、良、及格、不及格 定距指标在数量上的差别和间隔距离的指标,有相等单位,无绝对零点,不能做乘除。80分,75分,70分。0分 定比指标反应变量的比例或比率关系的指标,有相等单位,有绝对零点。适合各种统计 分析,是数字特征堆高的指标。身高、体重、反应时、各种感觉阈限值 二操作性定义 1.操作性定义的概念 抽象定义操作定义 含义对研究变量或指标共同本质的概括,其作用在于解释他们的内涵,并将其与其他变 量或指标区别开来。用可感知、可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方法对变量或指标做出具体的界定和说明。 定义的内容上用概念和同义语进行说明用可感知、可度量的事物、事件、 现象和方法来说明变量或概念。 定义的方法上逻辑的方法采用经验的方法,即可直接感知和 度量的方法 定义的揭示变量或指标的内涵和本质界定变量或指标的外延或操作过程

异常心理学

广义精神病:亦称精神疾病、精神障碍。是由不同病因作用于大脑,破坏了大脑在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的功能状态,导致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异常,异常的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均超出了正常精神活动波动的范围,因而或多或少损害了患者的生物及社会功能的一组疾病。包括重性精神病、神经症、精神发育迟滞和人格障碍等。狭义精神病:是精神障碍的一种,仅指重性精神病,常具有以下一种或数种精神症状:幻觉、妄想、严重的抑郁或无任何原因的欢乐感、记忆损伤、交往不能以及一些错误的信念。包括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情感性精神病等等。不包括神经症和人格障碍之类的精神障碍。 (选择)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一般无意识障碍和明显的智能障碍,病程多迁延。 1、阳性症状 在急性阶段,精神功能的异常或亢进,包括幻觉、妄想及紊乱的言语和行为(瓦解症状)。 (1)感知觉障碍:最常见的是听幻觉 (2)妄想:一般认为,在意识清晰的基础上出现的原发性妄想,常提示精神分裂症诊断 (3)瓦解症状群:包括思维形式障碍怪异行为、紧张症行为和不适当的情感 2、阴性症状群 (1)意志减退:活动减少,缺乏主动性,行为孤僻、被动、退缩。不主动与人来往,无故旷课或旷工等。 (2)快感缺乏(3)情感迟钝(4)社交退缩(5)言语贫乏 (选择)临床分型: 单纯型:情感淡漠、思维贫乏、意志行为减退。青春型:思维内容离奇,喜怒无常。 紧张型:运动缓慢、少语少动。偏执型:又称妄想型,最常见,妄想。 惊恐障碍(惊恐症):指反复的、有时为不可预料的焦虑或惊恐发作。发作突如其来,让人极端痛苦,持续几分钟或更久一些。惊恐障碍发作在任何情境中。惊恐发作后会持续担心再次发作。(1个月反复发作3次) 惊恐障碍的诊断 一、症状标准 1)发作无明显诱因、无相关的特定情境,以致发作不可预测; 2)发作间歇期,除害怕再发作外,无明显症状; 3)发作时表现强烈的恐怖、焦虑,及明显的自主神经症状,并常有人格解体、现实解体、频死恐怖,或失控感等痛苦体验; 4)发作突然开始,迅速达到高峰,发作时意识清晰,事后能回忆。 二、严重标准:病人因难以忍受又无法解脱,而感到痛苦。 三、病程标准:在1个月内至少有3次惊恐发作,或在首次发作后继发害怕再发作的焦虑持续1个月; 广泛性焦虑障碍(GAD,广泛性焦虑症):一种以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及紧张不安为主的焦虑症,并有显著的植物神经症状、肌肉紧张,及运动性不安。病人因难以忍受又无法解脱,而感到痛苦。

教育心理学判断题专项训练

判断题专项训练 一、教育心理学判断题 1.教学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决定着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等,另一方面也创造着最近发 展区。() 2、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对立的过程,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是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 ) 3、习惯是自然习得的,它既是符合法则,也可能符合法则;而技能是通过系统的学习与教学而 形成的,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动作经验的不断内化而形成的。() 4、班杜拉的观点和行为主义的基本论调是:未来行为的出现并非直接取决于当前行为的结果, 而是由于人认识到了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赖关系后产生了对下一步强化的期望。这种期望是对结果的期望,是人对自己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 5、心向与定势常常是指的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阻碍作用。() 6、20 世纪 20 年代到 50 年代,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大大 扩充了自己的内容。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内容丰富,并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7、机械学习的实质是符合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 非人为的联系。() 8、细微型操作技能靠小肌肉群的运动来实现,一般不需激烈的大运动,着重于比较狭窄的空间 领域进行手、脚、眼的巧妙的协调动作,或者是配合默契的动作等。例如,打字、弹钢琴、举重、标枪等,就属于这类技能。() 9、态度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而能力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 为的选择。例如,爱护公物的行为不是由能力决定的,而是由态度决定的。() 10、奥苏贝尔认为,一切新的有意义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 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因此,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 11、中学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中学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 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这意味着它是一般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 12、下位学习可以分为:1、相关类属,即新学习内容仅仅是学生已有的、包含面较广的命题的 一个例证,或是能从已有命题中直接派生出来的、2、派生类属,即新内容纳入可以扩展、修饰或限定学生已有的概念、命题,并使其精确化。() 13、在概念理解的过程中,变式是从方法方面促进概念理解,比较则是从材料方面促进概念理解。 14、内化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通过应用不用形式的内化,可以使个体掌

变态心理学——常见心理异常症状与对应病症

感觉过敏、内感性不适、感知综合障碍、情绪脆弱(神经衰弱)2、神经衰弱症候群: 注意减弱 3、应急相关的精神障碍: 心因性幻觉 4、癔症: 心因性幻觉、心因性遗忘 5、感染后虚弱状态患者: 感觉过敏 6、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 感觉减退 7、抑郁状态: 感觉减退、内感性不适、内脏性幻觉、感知综合障碍、思维迟缓、抑郁性木僵 8、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窥镜症、思维云集、病理赘述、夸大妄想(麻痹性痴呆)、注意减弱、记忆减退、遗忘综合症、情绪迟钝、易激惹、强制性哭笑。 9、意识障碍: 感觉减退 10、脑器质性疾病: 幻视、错构、虚构

幻视 12、人格障碍: 超价观念 13、精神分裂 内感性不适、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内脏性幻觉、功能性幻觉、思维障碍、感知综合障碍、窥镜症、思维贫乏、思维松弛(思维散漫)~早期、破裂性思维(思维联想障碍)、思维中断、思维插入、思维被夺、思维云集、病理性象征性思维、语词新作、逻辑倒错性思维、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物理影响妄想、夸大妄想、自罪妄想、疑病妄想、嫉妒妄想、钟情妄想、内心被揭露感、原发性妄想、强制性思维、情绪迟钝(早期)、情绪淡漠(衰退期)、情绪纠错、意志缺乏(衰退期)、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木僵。 14、颞叶癫痫、颞叶肿瘤: 幻嗅 15、偏执性精神障碍 被害妄想 16、癫痫 幻触 17、强迫症 强迫性思维 18、躁狂

思维奔逸、易激惹 19、心情障碍狂躁: 思维奔逸 20、心境障碍抑郁发作: 思维迟缓 21:器质性精神障碍痴呆 思维贫乏 22、脑器质性与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有意识障碍思维不连贯 23、情绪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 夸大妄想、记忆增强、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 24、情绪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 自罪妄想、记忆增强 25、更年期、老年期精神障碍: 嫉妒妄想(更年期)、疑病妄想 26、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 嫉妒妄想、遗忘综合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