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异常心理学讲义!第二版

异常心理学讲义!第二版

异常心理学讲义!第二版
异常心理学讲义!第二版

Abnormal Psychology

异常心理学

学分 3 耿文秀博士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异常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偏离常态的各类心理过程的发生、发展、对社会适应功能的损害及其干预、矫治和预防,以建设和发展健康心理、完善人格。

目录

第一章研究和处置“异常”行为的历史进程

第二章心理异常、心理障碍或心理疾患的病因学研究

第三章伦理原则与临床评估

第四章生活应激与应对

第五章焦虑障碍

第六章心境障碍

第七章与发展相关的障碍

第八章精神分裂症

第九章进食与睡眠障碍

第十章同性恋、性别认同障碍与性异常

第一章研究和处置“异常”行为的历史演变进程

第一节对“异常”行为的界定

一.约定俗成的社会文化认定 + 理想模式标准(双重标准)

【“约定俗成的社会文化认定”加上“理想模式标准”是判断一个人时采用的最直观的第一依据,但这仅是单一标准,是不完全的】

超凡脱俗?怪异?精神疾患?

约定俗成的社会文化认定

?特立独行/非“中庸之道”

【超越时代会付出代价,比如说屈原,法弗勒克《家庭进化论》○1产翁制】

2. 跨文化/跨时空差异不同文化对于不同行为有不同的认定,是一个动态的,

有时空的过程【比如说同性恋在以前被认识是精神疾病的一种】

3. 性别差异对男女双重的社会标准【如男女裸奔所遭遇到的差别对待】

4.“异常”行为遭遇的羞辱/诋毁/排斥

理想模式标准

1.官方提倡/认可】

2.社会主流文化的赞赏/认可

3.绝大多数人接受/模仿

4. 自我认同/遵从

二.统计学标准

1.心理测量/标准差

2.所谓障碍/困惑/痛苦的发作频率(关注)

3.所谓障碍/困惑/痛苦的持续时间

4.所谓障碍/困惑/痛苦症状的项目多少

三.功能标准

1.生理功能:生理检测指标

2.心理功能:心理测量指标

3.社会适应功能:社会操作标准(像是人际关系、职业表现之类的)

注:正常和非正常的区分要以宽容的态度来对待

【界定某个个体行为的正常与否,警惕约定俗成的社会文化认定的主观武断或者偏见歧视可能造成的错误——不遵从社会主流的理想行为模式并不一定是病态或者异常】

【绝不要轻易给他人带上“病态”或“异常”的标签】

对“异常”行为的界定存在多种标准,一般来说,人们往往用约定俗成的社会文化认定再加上理想模式标准来评判,而今天科学的界定还要增加统计学的量化标准,更重要的是个体社会功能损害的评估。

Abnormal Behavior

Behavioral, emotional, or cognitive dysfunctions that are unexpected in their cultural context and associated with personal distress or substantial impairment in functioning.

行为,情绪或认知障碍乃所在文化不认可、个体自身感到痛苦并造成实质性的功能损害。

第二节从古代到中世纪的蒙昧与黑暗

一.人类早期对“异常者”的敬畏

1.“魔鬼附身”——Demonic Possession

2.“通灵”——沟通上天/凡世间/地府(敬畏、不招惹、不亵渎)

古代人认为月亮、星辰、潮汐、山川精灵、地狱魔鬼等都可能使人“发疯”

【人类早期对发疯者往往采取“敬畏”态度,恭敬、惶恐、供奉、不招惹不亵渎】

二.黑暗中世纪与文艺复兴

1.驱魔——残酷的人身折磨

2.贫民收容所—→“疯人院”——不给他们治疗

3.《巫之锤(降妖锤)》(《The Witches’Hammer 》),质疑巫/魔作祟(惩治女巫200年作为精神疾病替罪羊)

如放血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治疗方法,从古代一直沿用到中世纪乃至近代,无论是生理疾患或者精神障碍均采用这个方法。

●希波克拉底提出体液说,认为心理疾患是大脑病理所致,,自然因素

●盖伦首创神经系统解剖,认为心理障碍是大脑受伤或心理原因所致

第三节近现代的变革与挑战

一.皮内尔(1745-1826)的法国精神病院改革

1796年皮内尔获得批准在巴黎解除了49个精神疾病患者的锁链

首先要求对待精神病患者人道主义待遇

二.艰难而漫长的进步

1.对心理疾患的迷信/偏见仍普遍存在/偏见仍然普遍存在

2.心理疾病患者仍然是个人、家庭以及社区的污点和耻辱

3.并不人道的治疗方法进步:紧身衣,“心理外科手术”,电击……

4.新药物的研制——大剂量镇静药

三.催眠与精神分析

1.安东.麦斯麦(1734-1815),麦斯麦术“动物磁性催眠”现代催眠的暗示

2. James Braid ( 1795 – 1860 ), an English physician, hypnotism, mesmerized

Ambrose-Auguste Liébault ( 1823 – 1904 ), a French doctor, Nacy, France

Hippolyte-Marie Bernheim ( 1837 – 1919 ),

3.沙可Jean-Martin Charcot ( 1825 –1893 ), an esteemed neurologist in Paris, testing hypnosis in La Salpêtri

ère hospital

严肃神经生理学家,认为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接受催眠,催眠的现代化,扭转人们对催眠的看法4.Sigmund Freud ( 1856 – 1939 )

弗洛伊德:法国南希学派与之认为相反,不一定是歇斯底里症,其他症状也能用催眠

5.克雷佩林:对精神病学的影响延续至今,认为精神障碍是由脑功能缺陷引起的;对精神障碍

进行合理分类、对精神障碍的诊断和治疗有极大的促进

四、行为主义的崛起

1.华生:华生与助手莎莉、雷纳完成可“条件的情绪反应实验”,使小阿尔伯特发展出了对小白鼠的恐

惧,华生希望将精神心理纳入自然科学;1920年,华生发表了《学宣告行为主义的产生》

2.行为主义疗法

①琼斯:华生的学生之一,最早采用行为技术消除了儿童对小动物的恐惧,行为疗法的先驱

五.“反精神病学”运动

1.Thomas Szasz (1920-- )沙茨,出生于匈牙利的美国精神病学家,“反精神病学”运动的代表人物,代表作《精神疾病的神话》,1961年初版,1974年再版。坚决主张精神疾病与不合习俗的行为不一定是疾病或犯罪。其强硬和过分极端的批评有助于引起社会重视以改善精神疾病患者的地位和待遇。

2.“神志健全者置身于非神志健全者之地”,备受批评的实验激发社会的反思六.“非住院”运动 De-institutionalization Movement

1.“中途站” Halfway House

2.家庭接纳和支持

3.社区防治,社区康复,住院剥夺一个人的合法权益

e.g.神志健全者显身于非神志健全者之地——八位家病人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入住精神病院,经过7——52天被准许出院,但仍然被做出“缓解期”的诊断,备受批评的实验激发社会反思——如何更加人道的重视精神疾病患者的权益

第四节新千年曙光

一.人道主义的新千年

1.“以人为本”原则的重新定义“以人为本,高度尊重人,重视人的健康权益”

2.“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共识

a)个人空间的扩展

b)更加尊重个人隐私权

二.新药物的研制/开发

1.积极利用生命科学、脑科学等多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

2.强调人类功能的康复,重归主流社会

3.最大限度减少副作用

4.普通人群经济上能够承受

三.心理健康服务面的扩展

1.老人世纪对老人心理健康的特别关怀

2.关注新千年儿童的特别问题:虐待、忽视、抑郁、性骚扰……

3.社会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妇女、少数族裔、同性恋者、AIDS……

4.信息社会新问题:网络成瘾、信息垃圾泛滥、社会退缩……

四.发展社区心理健康服务

1.重在预防,以公众心理健康为主要目标

2.整合社会环境、生态环境与社会文化,创造健康的生存环境

3. 发展积极的家庭支持/社会支持网络,广泛应用家庭治疗、团体治疗等群体参与的治疗技术

中国《精神卫生法》解读:

●明确规定了对精神障碍患者权益的保护:精神障碍患者的人格尊严、人身和财产安全不受侵犯,任

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歧视、侮辱、虐待精神障碍患者,不得非法限制精神障碍患者的人身自由

●精神障碍的鉴定应当由精神科执业医师严格按照条件和程序做出判定,明文规定:“精神障碍的住

院治疗实行自愿原则。”

●防止“被精神病”现象的发生:“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不得违背本人意志进行确定其是否患有精神

障碍的医学检查。”

第二章心理异常、心理障碍或心理疾患的病因学研究

Aetiology of Psychological Disorder

第一节生物学因素研究

一.遗传因素:积累的研究证据提示遗传因素在重症精神疾病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生物学因素似乎大于环境因素。【不是单基因,而是多基因起作用,这也是为什么人们不能找到一个单独的携带“精神分裂症”的基因】

1. 发生学的遗传

2. 基因研究

3. 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孪生子研究:1997年瑞典科学家Mcclearn Netal对110个同卵孪生子和130个异卵孪生子跟踪研究到80岁,发现IQ相同达到60%,而且整个一生都保持稳定;记忆及空间感知能力一致性在32%到62%;人格特质如羞怯或活动水平测试则达到30%到50%;特别是同卵孪生子,其余不能解释的就是环境【研究分开抚养的同卵孪生子,发现他们具有很多不能用环境和学习来解释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共同点——一遗传因素在其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3)遗传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

②Eric Kandel,诺贝尔奖获得者,神经科学家,1983年从以白鼠做实验,提出学习不仅仅影响到行

为,细胞的遗传结构可以印学习而改变

【白鼠实验的主要内容——训练白鼠走迷宫;发现对于特别笨的白鼠,一直训练其走迷宫的话,它们的子代走迷宫的能力变强,反之亦然;细胞的改变尤指神经系统的细胞】

③素质——应激模式

【应激条件诱发遗传易感性的表现,比如说同等程度的STRESS对有的人来说就是很大的压力源,但对有些人来书不是】

④遗传——环境互动模式

我们的基因影响着我们怎样创造我们的环境,同时环境反作用于我们的基因改变

【比如说爱哭的孩子有奶吃】

二.神经系统与行为

1.大脑功能研究——大脑皮质,边缘系统,皮质下结构

2.自主神经系统

3. 内分泌系统

4. 社会心理因素影响着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大脑用大约140亿个神经细胞——神经元操纵着我们的每一个思想和动作

现代药物主要治疗大脑边缘系统

三.神经生化研究(神经递质)

1. Neurotransmitter,第一信使:激素把信息由内分泌腺传递到被作用的细胞

中枢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 ----在中枢神经系统以传递的方式进行信息交流和相互作用的化学物质,如DA,5-HT,NE等

2.Neurotransmitter运行过程

①神经递质在细胞体内合成、囊泡形成,

②沿神经轴向下运行到突触前膜释放,

③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④激活或抑制神经元,

⑤受体重又分离出神经递质,

⑥神经递质被再吸收,

⑦没有神经递质的囊泡返回细胞体

●大多精神活性物质都作用于神经递质,激活剂(兴奋剂)提升神经递质的激活效果,反之抑制剂则减

少或阻断神经递质,产生与神经递质激活相反的效果。

●抗精神病药物也多作用于神经递质,从而改变精神状态。

(1)中枢神经递质——在中枢神经系统以传递的方式进行信息交流和相互作用的化学物质

Ach——乙酰胆碱;5—HT——3羟色胺;DA——多巴胺;NE——去甲肾上腺素;GABA——嘎巴氨基酸【多数精神活性物质和抗精神病药物都作用于神经递质,提升或阻断神经递质,从而改变我们的精神状态;海洛因是神经递质抑制剂】

(2)第二信使:改变与膜的通透性有关的蛋白分子的形状,从而产生膜电位的变化

第二节环境因素研究

一.家庭功能——父母是否担负起教育支持子女的功能

1.家庭氛围/家庭关系——家庭交流模式【双向交流】

2.家庭交流模式——基本做人态度、做人价值观

3.父母榜样/亲子交流——子女可以看出父母的婚姻状况,是否民主

二.社会文化

1.社会行为规范对人的约束/压力

2.社会习俗/舆论对人的塑造【不是生为女人,而是长为女人】

3.社会地位/经济收入【自卑or自强】

4.街区/群体亚文化【社会阶层群体】

社区文化:如日本,孩子上学很重要,孩子第一天上学,妈妈穿上职业装,对孩子上的第一堂课很重视

三.生态环境

1.海拔高度、地理气候环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高原人的坚韧,草原人的豪爽,水乡人的温润

2.自然资源、物产:喜马拉雅山恶劣的自然环境与匮乏的自然资源逼得客尔廓人骁勇剽悍,外出做雇佣军,夏尔巴人吃苦耐劳,充当登山向导

3.人口密度(如城区交接),居住方式

一.所有的环境条件都是通过在其中形成的文化、社会以及该社会文化的人际关系而作用于人类个体二.社会行为规范对人的约束和压力,社会习俗、舆论对人的濡染塑造

【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的影响社区文化亚文化的影响】

三.人际关系是作用于个体的最直接的影响力

1. 文化与社会濡染、侵润、发展着人际关系

2.人际关系创造、改变着社会文化,并在社会文化的变动中变革

e.g非洲的同性恋文化

第四节人类个体的自我塑造(不关乎父母家庭)【乔布斯】一.个体的人格特征

1.认知习惯

2.情绪表达与调控

3.意志品质

不是天生的,是通过后天和环境相互作用而自己主动塑造的

二.个体的自我教育

1.善于学习,紧跟时代前进步伐

2.善于自我总结反思,主动把握人生目标

3.勇于自我分析自我矫正

4.自尊自信,乐观豁达,勇敢坚韧

5.自我塑造人格,性格决定命运

三.个体的社会资源利用度/人际关系

自我塑造人格,性格决定命运

1.个体的社会支持资源储备

2.个体的社会资源利用度

3.人际关系对个体的支撑和制约

四.个体的应激应付方式

1.不逃避、正面迎战,动员自身全部潜能

2.积极利用社会支持系统,主动求助

3.自觉学习多种应付策略(咨询师和应对方法)

4.不怕失败,对抗挫折,坚持努力

五.一生发展,终身学习

1. 现代人类成熟前趋,老化后移

2. 终身教育,终身学习

3. 学会学习,自我教育

4. 使学习成为人生的重要支撑

5. 构建和谐社会,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区

第三章研究伦理与临床评估

Ethics and Assessment

◆研究的基本概念

(1)假设:基于理论和经验退出的观点或命题,期望通过研究数据和材料获得支持、验证或拒绝、否定

(2)研究设计:检验假设方案,受提出的问题假设以及操作时间的影响

(3)自变量:其值在原则上独立于其它变量值而变化的变量

(4)因变量:其值在原则上依据一个或多个自变量变化之结果的变量

●个案研究

(1)深入研究一个或多个个体,研究其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或生理模式

(2)个案研究多依赖于研究者的客观观察,并不做任何努力去改变或控制被试的行为表现,研究者在观察中收集尽可能多的信息以对被试的症状做详细的描述

(3)弗洛伊德从安娜的个案中发展出“自由联想”法沃尔普法从200个案例中发展出“系统脱敏法”

●相关研究——实验研究

(1)相关——连个变量之间的统计学关系,而非因果挂席,设计相关研究以发现心理障碍或行为表现等现象或变量是怎样出现的正相关或负相关

(2)实验研究

实验设计,对照组和实验者(罗森坦尔效应),双盲控制;重复实验——检验

第一节研究伦理

一.知情选择与知情同意

清楚地告知被试,研究可能有的风险或获益,尊重被试的独立选择;参与研究实验

必须取得被试的完全同意

二.维护被试的权益和人格尊严:研究不得对被试的身心造成任何伤害,未成年人要获得监护人的同意三.隐私保密——不得泄露被试的个人隐私

四.结果反馈

把研究结果及其含义及时解释给被试,消除研究不得已的“欺骗”或蒙蔽所造成的误解;如Greg Alter参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的抗精分新药试验,被停药后发生严重副作用

第二节心理健康服务伦理原则

一.知情同意、知情选择以来访者为中心和重心提供服务,前提是交流沟通【以来访者的健康权益为

最终目标】

1. 来访者理解并自愿选择有关的心理健康服务

2. 来访者清楚认识到自己的选择将会获得的收益、局限乃至风险

3. 来访者认可为此要付出的经济花费、时间消耗以及其它有关问题

4. 来访者确认自己的合法权益将受到尊重和保护

?双盲实验时要即时解释以避免伤害。

二.隐私保密与危险警告【两者之间的平衡十分重要】——不得泄露被试的个人隐私

1. 为来访者的隐私保密是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的首要义务与第一位的职业素质要求

2.维护生命安全是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的最高职责

3. 除非危及他人或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服务人员不得泄露来访者的隐私

资料(这在欧洲及美国已成为法律的明文规定)

4.须慎重权衡来访者隐私权与生命财产危险之间的关系,在切实维护来访者隐私权的同时还须承担

发出危险警告的义务与职责

?隐私保密是心理健康工作者的首要义务和第一位的职业素质要求,但维护生命安全是最高职责。除非危害他人或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得泄露资料。须慎重权衡来访者隐私权与生命财

产危险之间的关系,在切实维护来访者隐私权的同时还须承担发出危险警告的义务与职责。

?刺杀里根的辛克莱1981年。

?度过了重度抑郁的最严重期后的时间更可能自杀,因为在最严重时期,患者可能连自杀的决心都没有能力下,稍有好转时由于自杀的观念没有转变,行动和心理能力有了提高就可能实施自

杀。

? E.g.辛克莱因为精分刺杀里根总统

三.尊重来访者的拒绝介入权(不能强加给别人)

1. 来访者有权拒绝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对自己个人生活的介入

2. 来访者有权拒绝心理健康服务人员提供的有关服务或干预

3. 来访者有权中止正在进行的心理健康服务

4. 来访者有权拒绝心理健康服务人员提供的转介

?自我疗伤:耶路撒冷的哭墙灵魂归宿:宗教磕长头

?临床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工作者不能越俎代庖强行干预来访者的个人生活或代替做选择。

四.咨询师有权转介来访者【咨询师的权利和自我保护】

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应清醒认识到自己的能与不能,认识到自己的知识技能、经验或

现有设备条件等等的局限,因而:

1. 心理健康服务人员有权转介自认为应当回避或不便处理、或无力处置、或担心处置不当的来访

者;【有利益关系,情感纠纷,宗教信仰的不同等,会使咨询师无法保持中立态度,必须回避】

2. 应当及时转介发作期的精神疾病患者;

【必须接受已经接受过治疗并且病情比较稳定的精分患者,如果是刚发现的精分,必须即刻转介到医院】

3. 应当及时转介必须接受医学治疗的生理疾病患者或身心患者;

4. 必须及时转介需要立即接受紧急干预(危机干预、自杀干预)的来访者。(如自杀,自杀干预是

住院;酒精中毒、酒精依赖)

【咨询师做不到接纳来访者也可以转介以自我保护】【回避有利益关系,感情纠葛的案子】

第三节临床会谈

一.临床会谈(心理咨询最主要的)

1. 临床会谈

最主要/最常见的临床手段,用以了解来访者几乎所有的信息(健康状况,症状,家庭背景,生活史—个人生活史,家庭生活史等等);既可以是治疗的引导或开端,也可以是治疗本身。

精神疾病患者,情绪不稳定患者除外,初学者慎行

2.临床会谈要素:

背景:私密、安静,舒适、不受干扰(咨询师不可接听电话),一般(最好)都在诊疗室、办公室里进行,但也可能应求诊者的要求(精神疾病患者、情绪不稳定者除外)在求诊者家里、甚或

咨访信任(中性的)关系:接纳(不进行道德判断)、理解、真诚、尊重,如果失败可选择转介

交流:自信,选择适当语言,真诚倾听,适时沉默,引导提问,支持鼓励……

提问

3.临床会谈类型

二.临床态度

1.重在面对求诊者个体的“特殊规律”研究(微观的)

2.为面对的“这一个”求诊者服务

三.信息采集——贯穿临床会谈始终【若干次进行,即使是最后一次依旧要进行资料采集】1.求诊者为什么前来求诊?

2.求诊者的个人生活史(发生过的有影响的生活事件,病史,求医史……)【考察是否有创伤性事件的存在;以及疾病的治疗情况、医患关系等等,问其是否选对了就医的科,是否和以前的医生关系顺利】

3.求诊者的家庭背景/影响人物

4.采集所需信息的临床会谈导向(通过询问、提问)

5.对来访者有重要影响的人或事(家中妈妈影响大还是爸爸……)

四.临床会谈的功能之一:治疗(助人自助)

1.倾听——宣泄(沉默是金)

2.引导——自我分析

3.启发——认知转变

4.指导——行为改变

五.临床会谈方式

1.灵活性会谈(非结构性会谈)——以临床判断与个人风格而自由发挥

2.标准会谈(结构性会谈)——事先列出目标行为、症状、事件等欲了解的会谈清单,包括措

辞、提问顺序、反应记录、反应评估等都事先明确

3.半结构性会谈——介于前二者之间

第四节评估检查 Assessment与多轴评估系统

一.通过临床会谈检查/评估精神状况

1.意识状态:自知力,定向力,谵妄……【对时间、空间的定向】、谵妄【如果出现了意识混乱,要先做生理治疗,在进行转介】

2.认知过程:是否有认知扭曲,妄想、幻觉(幻听,幻嗅,幻视)

【患者可能存在一定的认知扭曲,要确定是否达到妄想与幻觉,达到精神病性;eg.抑郁症患者可能会觉得自己没有前途,事情的失败都是自己的错误,这就是一种认知扭曲】

3.情感表现:占主导的情绪状态,情绪稳定与控制,情绪表现与环境是否匹配,……【指年龄、身份】

4.意志与行为活动:自制自控能力,行为活动的目的性、与环境的适应性

5.危机评估【评价是否对自己和他人造成威胁,并发出危机警告,可借助必要的工具帮助评估】

二.临床心理测试

1.智商测试【威克斯勒量表瑞文量表要先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

2.情绪测试【强调情境】、

3.人格测试

4.分类的筛选测评

三.实验室检查——发现/排除器质性病变

【生理上的病变会对心理机能造成很大的影响;核磁共振检查等,要先解决生理的器质性病变】

1.影象学检查

2.脑生物电/脑脊液/药物血浓度检查【酒精中毒,药物中毒】

3.遗传学检查【儿童的苯丙酮尿症、唐氏综合症等等】

4.生化检查【脊液、药物血浓度检查】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讲义(考教师证必背)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讲义(考教师证必背)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学的概念: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不是指规章制度) 指一个国家社会的条件下各级各类学校系统各类学校之间的相互关系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的过程: 1. 前制度化教育 2制度化教育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2. 非制度化教育思潮 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三)教育发展的过程有史可考的学校教育始于商代 1. 古代教育 《孟子》里说夏、商、周“设庠、序、学、校以教之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汉武帝以后,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了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 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点:(当代教育)(重点) 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历史上的教育性思想 孔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第一篇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西方古代的教学思想 苏格拉底提出“三婆术”的教学方法 (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年出版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现代教育派代表 (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教育受到社会其他因素的制约(外在规律)教育与人(内在规律)

普通心理学讲义

第二讲人的心理是大脑活动的结果 一、脑是心理的器官 1、人对脑是心理器官认识的历史演进: (1)中国人和西方人最初都认为心脏是心理的器官。 (2)公元二世纪希腊医生盖伦认为心灵的器官在脑;我国明代李时珍明确指出了脑和心理的关系。清代王清任通过解剖验证了心理出自于脑。 (3)1861年,法国医生布罗卡发现,大脑左半球额下回损伤,出现失语症,1874年,俄国生理学家贝茨在大脑皮层的中央前回的五层发现大型锥体细胞,证明此细胞群有支配躯体运动的功能。 盖奇事件及我的见闻。 所以,心理学的官名应该是“脑理学” 2、心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过程和加工过程。物质实体向精神现象的转化过程。对狼孩的研究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争,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区别。 二、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一)中枢神经系统: (一)脊髓 脊髓(spinal cord)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位于脊椎管内,略呈圆柱形前后稍扁。它上接延髓,下端终止于一根细长的终丝。 脊髓的主要作用有: 1、脊髓是脑和周围神经的桥梁。来自躯干和四肢

的各种刺激,只有经过脊髓才能传导到脑,受到脑的更高级的分析与综合;而由脑发出的指令,也必须通过脊髓,才能支配效应器官的活动。 2、脊髓可以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如膝盖反射、肘反射、跟踺反射等。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反射是可以受脑的支配的。 (二)脑干 脑干(brain stem)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以及网状结构。 1、延脑 延脑(medulla)在脊髓上方,背侧覆盖着小脑,是一个狭长的结构,全长4厘米左右。延脑和有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有密切关系,它支配呼吸、排泄、吞咽、肠胃等活动,因而又叫“生命中枢”。 2、桥脑 桥脑(pons)在延脑的上方,它位于延脑与中脑之间,是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之间传递信息的必经之地。它对人的睡眠具有调节和抑制的作用。 3、中脑 中脑(midbrain)位于丘脑底都,小脑、桥脑之间。它的形体较小,结构也较简单。从横切面看,中脑可分成三个部分;①中央灰质:指环绕大脑导水管的灰质。

最新发展心理学笔记讲义:主要研究方法

发展心理学笔记讲义:主要研究方法 - 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研究通常要达到以下一些目的: 1、描述,对所要研究问题的表象予以翔实的陈述或记录,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2、解释,根据研究资料分析发现各因素间的相关关系或因果关系,籍以解释问题表象背后的真相; 3、预测,根据对问题原因的相关关系或因果关系的了解,预测将来在同类情境下问题重复发生的可能性; 4、控制,根据描述、解释与预测所掌握到的问题性质,对造成问题的因素加以控制,使同类问题不再发生; 5、应用,将研究结果或研究方法扩大应用于其它方面,或用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横断研究 横断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同一时间内”? 横断研究最突出的优点是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到较多的资料,有助于描述心理发展的规律与趋势;此外,样本也易选取与控制。因此这种设计成本低,省时省力,见效快,目前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多采用这一设计。

其不足在于,由于被试的取样是几个年龄点,带有人为拼凑的性质,故不足以确切地反映出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转折点。依据横断研究所描绘出的心理发展曲线有可能受到“世代效应”(cohorteffect,也称群体效应)的影响,即不同世代群体由于所处社会文化、历史条件和遭遇历史事件的不同而表现出心理发展上有差异的现象。例如,如果测量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对摇滚音乐的兴趣,可能会得到这样的结论:兴趣随年龄增长而减弱。但事实上,这更可能与不同的社会时代对音乐的兴趣变化有关。 利用横断研究得出的数据表明,60岁以后智力大幅度下降。那么,这种下降是年龄发展本身引起的呢,还是由于老年组被试的受教育程度不及年轻被试引起的呢? 儿童行为问题现患率(%,N= ) 年龄4567891011合计 男14.4016.1812.4512.1113.0813.3013.3111.6413.34 女11.2614.838.3515.63 18.9112.6014.6210.76 14.54 合计12.9415.5515.0713.7515.8612.9314.0011.1813.93 二、纵向研究 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指在较长的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纵向研究的特点是,通过长期的追踪研究,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与阶段性的资料,从而系统、详尽地了解量变与质变的规律。 纵向研究还有助于探明早期发展与未来心理发展的联系,对了解

教育心理学电大复习资料[1]

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是在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 2、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过强时效率反而下降,只有保持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学习效率才最高。 3、实验研究:它是在某种控制情境中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 4、相关研究:研究者并不创造某种情境,只是对自然界发生的一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观察,从而得出两个变量理否相关的结论。 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可分为三种情况:(1)正相关。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也增大。 (2)负相关。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反而减少。 (3)零相关。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保持不变。 5、描述性研究:不涉及探导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只是对一些有趣的事件或现象进行描述,这类研究就是描述性研究。 麦兹在1978年进行了一项观察与访谈相结合的描述性研究。 6、发展:指的是人类个体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身心变化,即发展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7、生理发展:个体的生理发展,也叫生物因素的发展,指人类个体的生理结构与机能及其本能的变化。个体的生理发展过程是一种内发过程,即个

体按照自身预定的程序和节奏而自然成熟、成长的过程。 8、心理发展: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狭义的个体心理发展,即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包含两种过程:一种是“渐进论”的观点,即认为从婴儿到成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连续量变过程。另一种是“阶段论”的观点,即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不是一个连续量变的过程,而是经历一系列有着质的不同的发展阶段的非连续过程。 9、先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时受之于父母的遗传素质。 后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以后所接受的来自环境的各种影响。 10、自然成熟论:心理学家彪勒等人认为,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奏与生物因素的自然成熟相联系,个体的心理发展是按生物因素自身预定的程序及节奏自然成熟的,外部环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或减慢心理发展的速度,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律。 11、环境决定论:心理学家华生等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环境影响或塑造的结果。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 12、印刻:劳伦兹在对幼小动物的依恋行为进行研究时发现,刚刚会走的幼小动物倾向于追随它在出生后看到的第一个活动的客体并很快与之建立很难改变的依变关系,这种现象,劳伦兹称为“印刻”。 13、他律: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客观的价值标准支配。 自律: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的支配。 14、学习: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变化。 15、反射学习:掌握一定的刺激和一定的反应的学习。

国家心理咨询师-发展心理学(上课讲义)

发展心理学 ——心理咨询师培训课程 史瑞君 2010年3月 发展心理学知识结构: 第一节概述 单元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发展心理学以个体从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发展的规律。 内涵、基本性质、研究任务 一、心理发展的内涵: 心理的种系发展(动物心理学) 广义?a心理的种族发展(民族心理学) 个体心理发展 狭义?a?a个体心理发展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 ?方向性和顺序性 ?不平衡性 ?普遍性和差异性 ?增长和衰退的辩证统一 ?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揭示各年龄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阐明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进程和特征 ?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 ?研究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关键期 ?●也称敏感期、最佳学习期。是从植物学、生理学和形态学移植过来的名词。 ?●用来表示个体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在某个特定的时刻机体最易学习某种行为反应。最早起源于动物心理学家劳伦兹(Lorenz,K﹒1937)对动物印刻行为的研究。 单元二发展心理学简史 一、儿童心理学诞生的准备阶段 二、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a?a19世纪后半叶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普莱尔(德国),1882年发表《儿童心理》。 三、儿童心理学的发展?a?a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四、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的演变?a?a 1957年美国的《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章的名称。

单元三发展心理学研究方式 一、横断研究 二、纵向研究 三、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的交叉设计 单元四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 一、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心理发展中最具根本性的问题 二、各主要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 一、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心理发展中最具根本性的问题 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 1、单因素论高尔顿、霍尔、詹森 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华生 2、二因素论:代表人物---施太伦、吴伟士 3、相互作用论:代表人物---皮亚杰 二、各主要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和心理发展观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核心?a?a发生认识论 一、心理发展观 二、心理发展建构说 三、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四、心理发展阶段说 一、心理发展观 1、心理发展实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 2、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与环境的平衡 3、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认识的起源, 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 4、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 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 二、心理发展建构说 心理发展是认知结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认知结构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是

情绪的心理学实验

---------------------------------------------------------------最新资料推荐------------------------------------------------------ 情绪的心理学实验 情绪的心理学实验 1、婴猴的人造母亲依恋实验动物心理学家 Harlow 进行了别具一格的实验研究。 他以罗猴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中,婴猴由人造母猴喂食。 人造母猴则分为二种: 一种由金属丝所构成,称为金属母猴;另一种外形与金属母猴相似,不同的是在其表层盖了一块绒布,称之为绒布母猴,两种母猴身上都附有可提供食物的奶瓶。 如果让婴猴自由选择,无论绒布母猴是否提供食物,婴猴总是选择绒布母猴,花大部分时间依附在绒布母猴旁。 婴猴只是在饥饿时才去金属母猴那里寻找食物。 分别由两种母猴抚养的婴猴对母猴的依恋反应也不相同,当实验者将玩具熊等陌生物体放入猴子居住的笼中时,由绒布母猴抚养的婴猴会立即逃到绒布母猴身边,紧紧依偎绒布母猴,表现出一定安全感,稍后,它会试图接近陌生物体,出现探索行为。 但在这种情境下由金属母猴抚养的婴猴产生的反应就大不一样,它发现有陌生物体时不是逃向母猴寻求保护,也不依偎在母猴身旁,而是紧张不安,或者想将陌生物体推开,或者躲在一边,局促不安。 ■人类婴儿对母亲的依恋存在三种方式: 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 2、奥尔兹的老鼠自我刺激实验实验者在老鼠的下丘脑背部埋上电极,另一端 1 / 5

与电源开关的杠杆相连。 老鼠只要按压杠杆,电源即接通,在埋电极的脑部就会受到一个微弱的刺激。 老鼠经过反复学习,逐渐形成了操作性条件反射。 由于通过按压杠杆获得电流对脑的刺激,能引起快乐和满足,所以老鼠不断地按压杠杆,通过自我刺激来追求快乐。 3、颜色与情绪反应关系的实验不同的颜色可通过视觉影响人的内分泌系统,从而导致人体荷尔蒙的增多或减少,使人的情绪发生变化。 研究表明,红色可使人的心理活动活跃,黄色可使人振奋,绿色可缓解人的心理紧张,紫色使人感到压抑,灰色使人消沉,白色使人明快,咖啡色可减轻人的寂寞感,淡蓝色可给人以凉爽的感觉。 英国伦敦有一座桥,原来是黑色的,每年都有人到这里投河自杀,后来,将桥的颜色改为黄色,来此自杀的人数减少了一半,充分证实了颜色的功能。 4、情绪的脑切除实验 1892 年高尔兹发现切除大脑皮层的狗变得十分凶猛。 1925 年卡农等人对切除大脑皮层的猫进行了经典研究并确定了假怒动物标本的手术方法。 1934 年巴德把假怒一词引入生理心理学中。 他指出切除猫的大脑皮层之后猫对各种不愉快的刺激如轻触、气流等均表现出极度夸大的攻击行为表现:

普通心理学考研讲义

2017级应用心理课程第一课内容简介 时间:2017年10月28日 老师:汪新建 开场白 1、我们的学位是学术学位,含金量高,难度大。 2、要做全局规划,特别要提前设计论文方向,否则来不及,引用的文献要高级别。 3、考试只要努力,问题不大。 授课内容:《普通心理学》即所谓的心理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1、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学科,即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 (1)认知过程 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知 (2)情绪情感过程 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或精神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包含喜怒哀乐等,一般来说,需求满足,情绪情感积极肯定,反之,情绪情感消极否定。——情 (3)意志过程 指人自觉制定目的,克服内外困难,力求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这是人意识能动性的体现,表现为发动与制止两方面。——意 3、个性(也可称为人格) 定义:个性是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1)个性倾向性 即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趋向,如动机、兴趣、世界观价值观等。它伴随人的不同发展阶段而变化。 (2)个性心理特征 即人在认识、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中形成的,稳定并经常表现出来的特点。 注: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是彼此联系的整体,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依存。 第二节:心理的实质 心理活动是宇宙间最复杂的现象之一,其实质的理解有两大根本对立的观点,即唯心主义心理观与唯物主义心理观,中国则推崇辩证唯物主义心理观。 (1)辩证唯物主义心理观 核心观点: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唯物主义的物质决定论),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意识的主观能动性) 第三节:心理学的任务 只讲心理学的分类 心理学分两大类,基础理论领域心理学和应用领域心理学。 (1)基础理论领域: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2)应用领域: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消费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心理咨询学、法律心理学、临床心理学。 注:应用心理学的分类之间有重叠部分; 不能混淆心理咨询学和临床心理学。前者是正常人的心理问题,后者是心理变态行为。 第四节:没讲 第五节:心理学的发展(即心理学发展史)

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心理学(66,69,p2) 知识(64,67,69,p191) 集体(59,64,66,67,68,69,p119) 心理发展(59,66,68,69,p17) 社会助长(68,p120) 成就动机(68,p72) 自我意识(66,67,p103) 最佳刺激水平理论 教学目标(64,p ) 意识(59,p103) 最佳刺激理论(59,67,p ) 简答题 成熟的自我意识有哪些表现(69,p105) 学习迁移的概念及其类型(69,p85-86)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66,67,69,p130)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64,69,p13) 心理咨询的主要形式(59,68,p152) 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68,p40) 教师智慧与教师能力的关系(64,68,p ) 正迁移负迁移(举例)(66,68,p85) 教学测验的种类(59,67,p256) 高等教师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功能(67,p170) 简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能力(59,67,p184-185) 群体对个体影响,(66,p120) 教学测量与评价(66,p268) 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59,64,p96) 情绪情感的分类(64,p) 第一章绪论 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 66闭,69闭名词解释)P4 是研究高等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3 教师的教学心理规律。 4 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2.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与教育 3.“学”与“教”的心理规律 4.大学生品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5.大学生身心健康与审美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6.大学生的心理卫生与教育 7.大学生的个体差异与智力开发及测量 8.现代教育技术与个别化教学 9.大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 5客观性原则、发展 性原则、理论联合实际原则、教育性原则 6 69闭 1.观察法 2.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 3.问卷调查法 4.个案分析法 一个完整教学过程包括6环节: 1、明确教学目的 n 激发学习动机 n 树立行为目标 n 掌握学习内容 2、分析任务n 知识的准备 n 能力的要求 n 实现的步骤 3、确定学生原有水平 n 心理发展水平 n 知识能力水平 n 个体差异 n 需求差异 n 动机强弱 4、设计课程 n 合适的教材 n 适当的教法 n 理论讲授 n 实践环节 n 课外练习 n 考试要求 5、教学n 学生的学习 n 老师的教学 n 教学互动 n 教学相长 6、评价 n 心理学提供测量工具 n 心理学提供测量常模 n 心理学提供评价方法 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协调各个环节间的关系,从而使整个教学系统整体优化,提高教学系统的效率。n 举例分析 n 详见教材P2。 第二章高校学生的身心与认知发展 1P17(66闭,68闭,69闭)) 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就是心理活动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2 (1 )生理变化对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方式 直接作用:身体变化与心理发展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间接作用:通过个人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折射而起作用 (2)体态变化的影响 (3)早熟与晚熟的影响 3P27 大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思维发展。所谓思维是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1)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见教材P27(大学生的形式逻辑思维继续完善;大学生的辩 证逻辑思维逐渐发展成主要的思维形态。) 2)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在显著发展; 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 4P28 1.--的波动性 2. --的延续性和心境化 3. --的丰富性与

250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 习资料 一.选择题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C.0—6岁)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2.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A.横向研究) 3.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为(B.纵向研究) 4.下列属于新生儿无条件反射的是(A.抓握反射)。 5.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A.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 6.第二信号系统的出现是在(A.出生后的下半年起) 7.一般认为,婴儿从(D.生后4个月)起开始对颜色有分化反应。 8.设置视崖装置以检查儿童深度知觉的心理学家是(A.吉布森和福克) 9.幼儿的记忆以(B.无意识记忆)为主。 10.儿童通过多次尝试,通过拉桌布取得放在桌布中央的球,下次在看到床单上的球就会通过拉床单来拿到手。此阶段孩子的思维处于(B.直觉行动思维阶段)。 11.直觉行动思维直到学龄时期,也仍然是“概念智力”的一个基础,这段话出自(A.皮亚杰) 12.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儿童依靠(B.表象)进行思考13.婴儿的行为与效果之间还没有分化,行动还没有目的,该阶段的行为模式处于(B.习惯动作时期) 14.婴儿的动作与目的与手段已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该阶段的行为模式处于(D.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期。) 15.在(A.感知运算阶段)阶段,儿童形成物体永久性意识,并有了最早期的内化动作。 16、在(B.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儿童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17.获得守恒性和可逆性概念是在(C.具体运算阶段)阶段? 18、“三山实验”说明了该阶段儿童思维处于(A.自我中心)。19.“三座山试验”的设计者是(B.皮亚杰) A.维果斯基B.皮亚杰C.蒙台梭利D.福禄贝尔 20、婴儿能够有意识地回忆以前的事情是在(D三岁左右)21.(A.微笑)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性行为? 22.(A.道德感)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标准而引起的情感。 23.在人的各种个性心理特征中,(B.气质)是最早出现的,也是变化最缓慢的。 24.孤儿园孩子往往没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行为,也不能建立起对人对已的信任这是因为他们缺乏(A.早期依恋关系)。 25.随着认知和言语水平的提高,儿童的自我中心减少,能从母亲的角度看问题,这一阶段处于依恋的(D.修正目标的合作阶段)阶段 26.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儿童,在与周围人们的交往中,逐渐形成两种不同性质的关系,哈普特称之为(A.垂直关系和水平关系)27.下列不是儿童自我中心语言范畴的有(D.命令)。28.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同伴群体中评价标准出现前,(B)是对儿童最有影响力的人。 29.下列(D.攻击性行为)不属于亲社会行为? 30.家庭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A.奖励和示范)机制起作用。 31.儿童在评定行为是非时总采取极端的态度,不是好的就是坏的,该阶段是(B.他律道德阶段) 32、在(A前道德阶段)阶段儿童的行为不能用简单的道德标准加以评价. 33、道德两难故事法是谁研究时用的?(B.柯尔伯格) 34、下面哪一阶段不是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学说提到的?(A.他律道德水平) 35、判断是非能注意到家庭和社会的期望的儿童处于B.习俗水平) 36、对是非判断取决于行为后果的儿童处于(C.前习俗水平) 37、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的儿童处于(A.后习俗水平) 38、无论是皮亚杰的理论还是柯尔伯格的理论,他们都强调(A.认知能力)对道德成熟的影响。 39、哪个阶段的儿童能对自己所画的图形赋予意义(B.象征期) 40、下列哪类游戏随年龄增大而减少(B.平行游戏) 41、将结构性游戏作为最主要的游戏形式的儿童年龄是(C.4岁)。 42、角色游戏的出现主要在(C.3-6岁)? 43、下列哪项不属于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D.心理活动的平衡性) 44、“江山移改,禀性难移”是指(B.气质)具有不易改变的特性。 45、心理活动兴奋性高,不平衡,带有迅速而突发的色彩,与之对应的气质类型是(A.胆汁质) 46、心理活动迟缓.内倾,情感发生较慢的是(C.粘液质) 47、狼孩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水平只相当于几岁儿童的发展水平这充分说明(D.社会环境和教育)对心理发展的作用。 48、儿童的年龄越(A.小),心理发展越快,这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 49、哪一种感觉在学前儿童认识世界中占有的地位比成人重要?(D.触觉)。 50.“视觉悬崖”试验说明了儿童已有了(A.深度知觉)。51.每听到这首歌,就会使我想起过去的一段经历,这是(B.再现)。 52、有些幼儿看多了电视上的打打杀杀镜头,很容易增加其以后的攻击性行为。在此,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主要是﹙B. 榜样﹚ 53、象征性游戏的萌芽从(B)开始 54、(B)游戏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的活动形式 55、将儿童气质类型分为活动水平、节律性等九个维度的心理学家是(B )。 A.马斯洛 B.托马斯 C.维果斯基 D.罗杰斯 56.下列哪项不是自我体验。(D.自立) 57.下列哪项不属于自我调控(B自立) 58.强调环境对儿童行为起决定作用的心理学家是(A.华生)59.儿童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中获取信息称为(A.观察学习) 60、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起源学说的是﹙A维果茨基﹚ 61.教育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作为方向。这是谁的思想?(A.维果斯基)

教育心理学模拟题(总第二套附答案)

一、判断题 1、洛克最先把实证主义方法运用到了心理学研究中。(A) 2、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按内容分,可将问题分为: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自我管理问题、自我发展问题。(A) 3、新教师职初的前五年对于教师专业发展非常重要。(A) 4、营造校园文化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种重要方法。(A) 5、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协调学生的期望,要让期望过高的优秀生不断提高期望值;要让 那些因失败而期望过低的学生适当提高期望值。(B) 6、压力感受具有主观性。(A) 7、认知心理学理论实际上就是信息加工心理学。(A) 8、如果教育措施得当,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完全可以打破和超越。(B) 9、非智力因素主要为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A) 10、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A) 11、柯尔伯格研究发现,道德发展与认知发展无关。(B) 12、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往往借助体验式活动,是因为体验式活动有助于个体理性分析的调动。 (B) 13、顺从是一种一时性的态度改变。(A) 14、个案研究法是以个体为研究对象,探讨和研究与其相关因素的研究方法。(B) 15、发展社会化是指人的现代化过程。(B) 16、认知者的年龄与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认知无直接联系。(B) 17、安全依恋的儿童是不会害怕母亲及其他直接抚育者离开自己的。(B) 18、有一半的自杀者有精神疾病。(B) 19、比内智力测验依照发展的顺序排列,每一发展水平备有6个测验试题。(A) 20、问题解决主要是一个认知过程,原有知识对问题解决影响不大。(B) 21、非理性观念常常通过自我对话的方式在个体日常行为中起负面作用。(A) 22、使用心理测验时主要是需要注意信度和效度两个问题,不需要考虑主试的经验。(B) 23、艾森克人格问卷分别有成人和幼年(青少年)两种版本,可以分别测试两个群。(A) 24、吉尔福特提出的智力理论中,认为集中思维因素有126种。(B) 25、在心理学研究中,心理过程是指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也即人们常说的知、情、意。(A) 26、掌握学习法表明,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教学,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学习。(A) 27、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纯粹是思辩性的,没有任何实验基础。(B)

变态心理学讲义

变态心理学 (Abnormal Psychology) 参考书目 王建平,变态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钱铭怡,变态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David H. Barlow, V. Mark Durand,Abnormal Psychology,中国轻工业 出版社2006年版 苏珊.诺伦,霍克西玛,变态心理学与心理治疗,世界图书出版社2007 年版 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又译异常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研究 异常心理现象的一个分支,是将心理科学应用于对心理障碍,包括对其产生的原因及如何治疗进行研究的一个心理学分支学科。 相关概念 神经病(neuropathy) 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s) 精神病(psychoses) 心理障碍(psychological disorders)。 变态心理(abnormal psychology) 相关学科 异常心理学 临床心理学 精神病学 神经病学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变态心理的界定 一、什么是变态心理 一位死了丈夫的妇女,变得严重抑郁,入睡困难,并且没有胃口。她是心 理异常还是正常的痛苦状态? 一个男青年强迫女友和他发生性关系。这是心理异常还是一种犯罪? 一个男人不能乘坐飞机,即使长途旅行他也坚持乘船。这是变态还是有点 特别? 一个妇女偶尔贪吃,此后又强迫自己吐出来。她是心理异常还是正常的追 求? 在非洲,一个十几岁的女孩用刀把自己的手和脸划破,用来制造具有装饰 性的伤疤。这是病理性的自残还是正常的爱美? 判断是否变态的标准是什么 社会标准 统计标准 个体不舒适感 行为适应不良 教材P1三例 朱迪:看见血就晕倒的女孩 判断的标准是什么 ①痛苦;②适应不良;③不合理;④不可预知性和失去控制感;⑤少见的和非传统的; ⑥观察者不适;⑦违背标准。 一个被认可的定义:变态心理(或心理障碍)是一种与个人痛苦或严重功能损伤相关的,在所属的文化环境中,不典型的或不被预期的行为、情绪或认知方面的机能失调。 注意跨文化的差异 二、判断变态时应注意的几点 判断的误差 观察者之间的差异 观察者与行为者之间的差异 不要轻易下结论 三、精神病理科学 从业者们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DOC)知识分享

实验心理学 第九章情绪的早期研究 1.早期的情绪理论 (1)詹姆斯-朗格的情绪理论(外周情绪理论) 代表人物:詹姆斯-朗格 观点:情绪发生必先有引起个体反应的刺激,该刺激必然引起个体的生理反应,该生理反应最终产生了情绪体验,即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 (2)坎农-巴德的情绪理论(丘脑情绪理论) 代表人物:坎农,巴德 观点: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官后所引起的神经冲动,首先传递到丘脑和下丘脑部位,再由这两处同时发出神经冲动,一方面上达至大脑皮层,另一方面同时传递冲动到达内脏,情绪体验和生理反应都是作为丘脑和下丘脑活动的同一个结果而在同一时刻产生的。 (3)帕佩兹环路学说 代表人物:帕佩兹 观点:整个位于前脑底部、重叠在下丘脑之上、环绕着脑干形成的皮层内边界的边缘系统,调整着有机体的内部过程。 2.早期情绪实验 (1)后天习得实验——小艾尔伯特的恐惧(华生) 观点:恐惧这种复杂的内在情绪可以通过条件反射来逐步实现,并且这种情绪还会迁移和泛化到相似的物品上。 (2)先天获得实验——恒河猴的依恋(哈罗) 观点:接触安慰对幼猴与母猴间依恋关系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情绪的测量方法(量化) (1)主观体验法:通过标准化的量表测量个体情绪的主观体验。 ①形容词检表法(静态);②时间抽样技术(动态) (2)面部表情法: 伊扎德等人的最大限度辨别面部肌肉运动编码系统(MAX)和表情辨别整体判断系统(AFFEX) (3)生理指标法(客观):

情绪的生理指标有:心率、呼吸、血管容积、皮肤电、循环系统、语图分析、脑电波、生化指标 4.情绪的实验方法 (1)刺激反应法 情绪是联系刺激和反应间的中间环节,通过测定刺激和反应间的联结可以推测内部情绪。实验:双跑道程序(阿姆塞尔) (2)情绪诱导法 研究者运用一些新的方法来直接操纵情绪状态,然后记录或观察情绪状态下被试的各种心理、行为或生理指标,以探讨情绪和这些指标的关系。 A单词诱导法;B图片诱导法 ①诱导法的局限性:实验室情境中诱发的情绪往往带有明显的人为性质,被试很可能由于知道这是一项实验而无法真正引发所要研究的情绪,这使得实验室中所得出的结论很难有推广性。 ②提高诱导法推广度的策略:A使用盲设计 B进行现场研究 5.情绪和认知 (1)情绪认知理论 ①阿诺德的认知-评估学说 代表人物:阿诺德 观点:强调对外部环境的认知和评价是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 ②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 代表人物:伊扎德 观点:a关于情绪的认知功能的观点 b关于情绪发展和分化的观点 ③沙赫特的认知-激活理论(三因素论) 代表人物:沙赫特,辛格 观点:情绪是环境事件、生理状态和认知过程三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认知因素对情绪的产生起关键作用。 6.情绪与记忆 ①情绪与记忆的关系:促进与阻碍—特定的情绪状态可以改善记忆,而某些情绪会损害记 忆 ②情绪与记忆的一致性编码效应:识记时处于消极情绪状态的被试记住了更多的消极材料,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1. 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用科学的方法对行为和精神活动的研究。在这个定义中涉及心理现象和心理是一门科学这两个问题。 2. 认识个体心理现象的构成行为,认识行为与心理的关系。 人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的,发生、表现在个人身上的心理现象称为个体心理。 个体心理现象按照从动态-稳态的维度,一般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三部分 (1)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指在个人身上表现的心理历程,操作程序。包括: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情绪情感过程:如喜、怒、哀、惧 意志过程:如作出决定、执行决定 (2)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是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内出现的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是心理活动存在的现实形态和背景状态。 心理状态基本可分为意识状态和无意识状态。 (3)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是个体身上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包括: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智力、人格 1)心理与行为的区别 心理:是内隐的、主观的精神现象 行为:是外显的、客观的物质现象 2)心理与行为的联系 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因此心理支配行为。 心理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

3. 什么是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特点?普通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基础学科。 普通心理学的四个特点: (1)研究对象是人类而不是动物; (2)是成人而非儿童; (3)是常态而非变态、异常的; (4)是普通的、一般的而非特殊的人。 4. 什么是观察法?观察研究的优点和局限? 自然观察法就是在自然情境中对研究对象的行为进行系统的观察记录以了解其心理特点及规律的一种方法。 ?观察法的优点: ?保持了人心理活动的自然性。 ?容易实施。 ?观察法的局限: ?观察者效应:被观察者由于意识到自己被观察而改变 自己的行为。 ?观察者偏差:观察者只看见了他们希望看见的东西。 ?从观察结果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5. 什么是实验法?认识实验研究中的三种变量,实验研究的特 点是什么?

发展心理学笔记讲义:发展心理学史

一、近代西方儿童心理学产生的原因科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产生,除了与近代社会的发展、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外,有两大因素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首先是自然主义教育运动的影响。其次是进化论的影响。自然主义教育运动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随着社会观念的变化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尊重儿童、发展儿童天性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视利用儿童心理的特点与规律去教育儿童。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https://www.doczj.com/doc/d915641369.html,enius)从人的本性出发,把儿童从出生到成熟分为四个年龄阶段,并编写了第一本以儿童年龄特征为基础,系统讲述科学知识的书《世界图解》。此外,夸美纽斯还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儿童特点并能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教育与教学原则。英国哲学家洛克(J.Locke)提出了“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在出生时就如一块白板,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从后天的经验中获得的,因此,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在于后天,在于教育。在他看来,儿童心理发展的差异9/10是由教育决定的。他强调要培养儿童的兴趣,发展儿童的独立能力,并认为良好习惯的培养应从很小的年龄就开始。法国思想家卢梭(J.Rousseau)的儿童观集中体现在他的教育哲理小说《爱弥尔——论教育》一书中。通过虚构的儿童爱弥尔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过程,提出儿童虽然不是成人,但也不是成人的宠物和玩物。他首先是一个“人”,有自己的意识和情感的人。成人要尊重儿童,对儿童的教育要遵循“自然的法则”,应按照他们的本性,考虑他们的年龄特征。卢梭关于儿童天性中包含主动自由、理性和善良因素的结论,以及他呼吁保护儿童纯真天性,让儿童个性充分发展的主张,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总体上看,自然主义教育运动的盛行,对了解儿童心理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进化论的影响在《人类的由来和性选择》(1871)中,达尔文提出“人猿同祖”,并认为人与动物具有心理上的连续性;《动物与人类的表情》(1872)则进一步分析了人类与动物表情上的共性和共同的发生根源。“尽管人类和高等动物之间的心理差异是巨大的,然而这种差异只是程度上的,并非种类上的。我们已经看到,人类所自夸的感觉和直觉,各种感情和心理能力,如爱、记忆、注意、好奇、模仿、推理等等,在低于人类的动物中都处于一种萌芽状态,有时甚至处于一种十分发达的状态。”--达尔文达尔文不仅从种系演化的途径研究了人类心理的发生与发展,也从个体变化的途径研究了个体心理的发生与发展。他认为,通过对儿童的观察研究可以了解人类心理的发展,并揭示动物心理向人类心理的演变过程,儿童成了研究进化的最好的自然实验对象。达尔文根据长期观察自己孩子心理发展的记录而写就的《一个婴儿的传略》(1876),是儿童心理学领域早期的专题研究成果之一。科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产生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以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W.Preyer)的《儿童心理》一书的出版为标志。《儿童心理》是第一部科学、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包括儿童感知的发展、儿童意志(或动作)的发展、儿童理智(或言语)的发展。在该书中,普莱尔通过对自己孩子从出生到3岁的系统观察与描述,肯定了儿童心理研究的可能性,并阐述了遗传、环境、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地作用。普莱尔也因此被誉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继普莱尔后,美国心理学家霍尔(G.S.Hall)于20世纪初首次用问卷法对儿童青少年的行为、态度、兴趣等作了广泛、系统的调查研究,在西方社会掀起了一股“儿童研究运动”,对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学科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法国的心理学家比纳(A.Binet)首创用智力量表进行个体差异鉴别,美国儿科医生格塞尔(A.Gesell)提出了婴幼儿发育常模,以及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华生(J.B.Watson)建立的儿童情绪的条件反射理论等,都对学科的形成与完善作出了贡献。发展心理学的演变产生阶段形成阶段演变阶段发展阶段二、从儿童发展到个体毕生发展研究(一)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霍尔也是最早研究老年心理的心理学家

普通心理学课程讲义资料

普通心理学 Psychology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的定义 (一)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1.心理与行为的关系 2.什么是科学 (1)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现代汉语辞典)(2)科学是由系统的实证性的研究方法所获得的有组织的知识 (3)实证性研究方法的特点:数据驱动;客观性;验证性和系统性。 3.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1)是一门年轻的科学 (2)是一门中间科学 二、心理学的目的 (一)科学的目的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二)心理学的目次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人的行为或心理现象 三、心理学的分支 (一)基础心理学 探索人类行为与心理历程变化的原理原则 (二)应用心理学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二节心理学发展简史 一、科学心理学的产生背景 (一)哲学

1.理性主义(柏拉图) (1)一切知识由天赋而来 (2)真理来自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2.经验主义(亚里斯多德) (1)没有天生的观念 (2)通过对外在世界的观察,可以获得知识并通向真理 (二)生理学 缪勒:感觉神经的特殊能量说 赫尔姆赫兹:对神经传导速度的测量 费希纳:刺激强度与心理感受的关系 布洛卡:大脑的语言中枢 (三)生物学 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 二、科学心理学的产生标志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三、科学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七大流派 (一)构造主义 1.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2.基本思想:心理学的任务在于确定构成心理活动(意识)的基本元素,以及这些元素合成为复杂心理活动的基本法则 3. 基本方法:内省 (二)机能主义 1.代表人物:詹姆斯、霍尔、卡特尔 2. 基本思想:心理学的任务在于探讨人的心理如何帮助人们适应生存环境(心理的功能) 3.对现代心理学的影响:心理学研究对于应用的关注;对于个体差异研究的关注 (三)格式塔学派 1.代表人物: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 2.基本思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心理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意识的组织性。 (四)行为主义

实验心理学复习习题及答案..

欢迎共阅实验心理学 单选题 1.事后回溯设计是:前实验设计 2.在加因素法反应时中,刺激与数目选择反应时的关系是:线性关系 3.与古典心理物理学相比,信号检测论的优点是:能将辨别力与判断标准加以分离 4.补笔测验用来研究:内隐记忆 5.某小学90%以上的学生成绩在30分以下,这种现象是:地板效应 6.注意研究中,所使用的双作业操作范式应遵循的原则:互补研究 7.铁钦纳在1901年出版了一部着作,其中对感知觉的研究和心理物理法进行了大量论述,并致力于将实验心理学建立成一个新的学科体系,该着作是:《实验心理学》 8.依据误差对阈限进行间接测量的方法是:平均差误法 9.A、B、C反应时比较:B>C>A 10.支持知觉直接性观点的是:“视崖”知觉实验 11.动作稳定测量仪(九洞仪)可用于考察:情绪特征 12.华生做的儿童恐惧实验中,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刺激---反应法 13.通常用来测量个体距离判断水平的仪器是:深度知觉仪 14.学习一系列单字后,把学过的与未学过的单字随机混在一起,并呈现给被试,要求被试辨认出学过的单字。这种检查记忆效果的方法是:再认法 15.在试验研究中,衡量自变量与因变量关系明确程度的是:内部效度 16.在心理学实验研究中要选取多种指标来评价实验研究的成败,这些指标是:效度和信度 17.信号检测论实验的方法有:评价法和有无法 多选题 1.有人想检验课堂教学中屏幕上呈现的四种类型的文字颜色与背景色搭配是否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结果没有发现这四种搭配类型的学习效果之间存在差异。可能的解释是A.文字颜色与背景色搭配本来就与学习效果无关B.所挑选的文字颜色与背景色的四种搭配类型之间差异过小C.对学习效果的测量不准确D.授课教师的差异削弱了文字颜色与背景色搭配类型的影响效果 2.记忆研究中,材料呈现方法有:全部呈现法、提示法、对偶联合法 3.等响曲线反映的响度听觉特点有:频率是影响响度的一个因素、不同频率的声音有不同的响度增长率、声强提高,响度级也相应增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