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十七年文学作品书目汇总

十七年文学作品书目汇总

十七年文学作品书目汇总
十七年文学作品书目汇总

十七年文学作品书目汇总

十七年文学作品书目汇总

1、《红日》吴强1957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2、《红岩》罗广斌、杨益言1961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3、《红旗谱》梁斌1957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4、《创业史》柳青1960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5、《保卫延安》杜鹏程著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6、《林海雪原》曲波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7、《青春之歌》杨沫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8、《山乡巨变》周立波1958年作家出版社

9、《黎明的河边》俊青1956年新文艺出版社

10、《百合花》茹志鹃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11、《风云初记》孙犁195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12、《敌后武工队》冯志1958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13、《苦菜花》冯德英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14、《野火春风斗古城》李英儒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15、《小城春秋》高云览1956年作家出版社

16、《三家巷》欧阳山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17、《山地回忆》孙犁写成于1949年

18、《铁木前传》孙犁写成于1956年

19、《三千里江山》杨朔1953年人文出版社

20、《上甘岭》陆柱国195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21、《六十年的变迁》李六如1957年作家出版社

22、《大波》李劼人1958年作家出版社

23、《李自成》(第一卷)姚雪垠1963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24、《一架弹花机》马锋195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25、《三年早知道》马锋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26、《登记》赵树理1953年工人出版社

27、《三里湾》赵树理1955年通俗文艺出版社出版

28、《不能走那条路》李凖1954年通俗读物出版社出版

29、《农村散记》秦兆阳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30、《春种秋收》康濯1955年作家出版社

31、《宋老大进城》西戎

32、《新结识的伙伴》王汶石1959年文字改革出版社

33、《静静的产院》茹志鹃1963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34、《艳阳天》浩然第一卷作家出版社1964年9月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年3月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年5月

35、《风雷》陈登科1964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36、《铁水奔流》周立波1955年作家出版社

37、《春天来到了鸭绿江》雷加1963年作家出版社

38、《百炼成钢》艾芜1959年作家出版社

39、《上海的早晨》周而复1958年5月版(第1部)、1962年12月版(第2部)作家出版社

40、《乘风破浪》草明1959年作家出版社

41、《在和平的日子里》杜鹏程1958年东风文艺出版社

42、《城南旧事》林海音(林含英)1960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43、《婚姻的故事》林海音(林含英)1963年台北文星书店

44、《将军族》陈映真(陈永善)1964年发表于《现代文学》

45、《又见棕榈又见棕榈》於梨华1965年皇冠叢書

46、《雪地上的星星》於梨华1966年台湾皇冠出版社

47、《一朵小百花》聂华苓1950年香港真理学会出版

48、《失去的金铃子》聂华苓1958年大林书店出版

49、《窗外》琼瑶(陈喆)1963年

50、《几度夕阳红》琼瑶(陈喆)1964年

51、《酒徒》刘以鬯(刘同绎)1963年海滨图书公司

52、《书剑恩仇录》金庸(查良镛)1955年

53、《射雕英雄传》金庸(查良镛)1958年

54、《飞狐外传》金庸(查良镛)1960年

55、《雪山飞狐》金庸(查良镛)1959年

56、《连城诀》金庸(查良镛)1963年

57、《白马啸西风》金庸(查良镛)1961年

58、《时间开始了》胡风1950年海燕书店

59、《天山牧歌》闻捷1956年出版

60、《红旗歌谣》)郭沫若、周扬1959年红旗杂志社

61、《遗失的笑》草明1949年上海文化出版社

62、《新夫妇》草明1950年北京天下图书公司

63、《孩子的控诉》草明1952年沈阳通俗文艺出版社

64、《爱情》草明1956年工人出版社

65、《延安人》草明1957年天津人民出版社

66、《草明短篇小说集》草明1957年作家出版社

67、《草明选集》草明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68、《解放区散记》草明1949年哈尔滨东北书店

69、《在和平的国家里》草明1952年东北青年出版社

70、《南游记》草明1958年百花文艺出版社

71、《探索细胞奥秘的人》草明1985年湖南人民出版社

72、《火车头》草明1950年工人出版社

73、《私访记》刘绍棠1957年作家出版社

74、《中秋节》刘绍棠1956年通俗读物出版社

75、《运河的桨声》刘绍棠1955年新文艺出版社

76、《山楂村的歌声》刘绍棠1955年新文艺出版社

77、《青枝绿叶》刘绍棠1953年新文艺出版社

78、《窗》萧也牧1956或1957年出版

79、《荣誉》陆文夫1956年新文艺出版社

80、《二遇周泰》陆文夫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

81、《走向胜利》(诗集)艾青1950年文化工作社

82、《新文艺论集》艾青1950年群益出版社

83、《欢呼集》(诗集)艾青1950年北京新华书店;1952,人文

84、《艾青选集》艾青1951年开明

85、《新诗论》艾青1952年天下

86、《宝石的红星》(诗集)艾青1953年人文

87、《艾青诗选》艾青1955年人文

88、《黑鳗》(长诗艾青) 1955年作家

89、《春天》(诗集) 艾青1956年人文

90、《海岬上》(诗集) 艾青1957年作家

91、《苏长福的故事》(报告文学) 艾青1960年新疆人民

92、《星火集续编》(散文集)何其芳1949年群益出版社

93、《关于现实主义》(论文集)何其芳1950年海燕出版社

94、《西苑集》(论文集)何其芳1952年人文出版社

95、《关于写诗和读诗》(论文集)何其芳1956年作家出版社

96、《散文选集》何其芳1957年人文出版社

97、《诗歌欣赏》(论文集)何其芳1962年作家出版社

98、《方珍珠》(话剧)老舍1950年晨光出版社

99、《龙须沟》(话剧)老舍1951年大众出版社

100、《老舍选集》老舍1951年开明书店

101、《过新年》(曲艺集)老舍1951年晨光出版社

102、《柳树井》(戏剧)老舍1952年宝文堂

103、《消灭病菌》(戏剧)老舍1952年辽宁人民出版社104、《春华秋实》(话剧)老舍195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05、《大家评理》(戏剧)老舍1953年大众出版社

106、《和工人同志谈写作》(理论)老舍1954年工人出版社107、《青年突击队》(话剧)老舍1959年大众出版社

108、《西望长安》(话剧)老舍1955年大众出版社

109、《老舍短篇小说选》老舍195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10、《十五贯》(戏剧)老舍1956年人民出版社

111、《福星集》(散文集)老舍1958年北京出版社

112、《茶馆》(话剧)老舍1958年中国戏剧出版社

113、《红大院》(话剧)老舍1959年作家出版社

114、《女店员》(话剧)老舍1959年百花文艺出版社

115、《青霞丹雪》(戏剧)老舍1959年北京出版社

116、《老舍剧作选》老舍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117、《全家福》(话剧)老舍1959年作家出版社

118、《宝船》(话剧)老舍1961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19、《荷珠配》(话剧)老舍1962年中国戏剧出版社

120、《小花朵集》(评论、创作经验合集)老舍1964年百花文艺出版社

121、《神拳》(话剧)老舍1963年中国戏剧出版社

122、《出口成章》(理论、经作经验合集)老舍1964年作家出版社

123、《雨后集》(诗集)郭沫若1951年开明

124、《海涛》(散文集)郭沫若1951年新文艺

125、《奴隶制时代》(史论)郭沫若1952年新文艺

126、《雄鸡集》(诗集) 郭沫若1959年北京

127、《洪波曲》(自传)郭沫若1959年百花

128、《蔡文姬》(剧本)郭沫若1959年文物

129、《潮汐集》(诗集)郭沫若1959年作家

130、《骆驼集》(诗集)郭沫若1959年人文

131、《武则天》郭沫若1962年中国戏剧

132、白蛇传(十五集京剧)1955年,作家出版社

133、田汉剧作选,田汉1955年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

134、名优之死(三幕话剧)田汉1957年中国戏剧出版社135、西厢记(六场京剧)田汉1959年中国戏剧出版社136、关汉卿(十三场话剧)田汉1959年中国戏剧出版社137、月光曲(剧集)田汉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38、田汉选集(戏剧集)田汉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手法,是指作家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作品的内容的。具体来说,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主要指: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 从高考试题来看,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达技巧是什么,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并更能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客观实在) 二、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辞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

文学作品中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2

文学作品中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 1、对比: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道理)的什么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 2、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3、正面衬托、烘托:衬托的作用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更鲜明地体现主体事物什么特点或者烘托出所要表达的某种感情。 4、反衬:为了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更能鲜明的表达作者的某种情感。 5、白描:朴素自然,写出某种情感。 6、人称运用:第一人称:显得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第二人称。第二人称有时还有拟人的意味,因此能使语言生动;而在表情达意方面,运用第二人称往往便于直抒胸臆,或直接对话,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7、引用:引用能丰富文章的内涵,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使文章的典雅。 8.举例或列举议论散文中的举例或列举的作用是具体实在,易于接受,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9、抑扬结合:更能突出主要人物或事物的某种品质,使赞扬或批评更为强烈;还能使文章行文富有波澜,制造曲折,避免平淡。 10、点面结合:可以使文学作品既具体又有概括性,更具立体化,揭示问题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11、侧面描写:另辟蹊径地表现事物,体现事物的另一个侧面。 12、写作上由实而虚的作用:从人们熟悉的实体写到蕴含哲理的象征体,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便于读者的理解逐步深入。 13: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14、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15、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 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 中。 16、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17、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18、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欣赏》教学大纲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欣赏》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4261319 英文课程名: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Appreciation 总学时:37学时 学分:2学分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对外汉语 先修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要求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欣赏》是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该课程将系统地为学生讲解文学作品的各种体裁与文本特点,并结合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著作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赏析技巧,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经典文学作品的能力。通过阅读和分析经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学及文化的了解。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共分四章 第一章:中国经典诗词欣赏 10课时 第一节:诗词的产生及体式特征 2课时 1、诗的产生及各类体式 2、词的兴起、特征及分类 第二节:先秦诗的顶峰——《诗经》、《楚辞》 2课时 1、《诗经》——《关雎》、《蒹葭》赏析 2、《楚辞》——《离骚》、《湘夫人》赏析 第三节:繁花似锦唐代诗——李白、杜甫、李商隐 2课时 1、李白——《将进酒》、《蜀道难》赏析 2、杜甫——《春望》、《登高》赏析 3、李商隐——《夜雨寄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赏析 第四节:宋词三大家——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2课时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2、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赏析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赏析 第五节:中国现代新诗三大家——郭沫若、徐志摩、戴望舒 2课时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欣赏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欣赏 五千年的文化发展与传承使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文学作品的发展与影响日益加深,而现代的文学作品就如浩瀚文学天空的一颗巨星,烨烨生辉。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主要由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组成,每个组成部分都有其闪光点,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我看来,如果把文学作品看成一个人,那么小说就是他的灵魂,诗歌是他的眼睛,散文就是他的发肤,戏剧就是他的衣服。 小说是现代文学作品的代表,在原有的明清小说的基础上,加上国外长短篇小说的影响,以及现代的社会环境的熏染,现代小说已经具备了它完整的体型,走向成熟。为什么说小说是现代文学的灵魂,因为它最直观的反应了当时人的思想,社会的思想,表达了人类的某种或一些愿望,是人的思想的一种载体。 我读的现代经典文学作品不多,就简单的说说我对巴金《寒夜》的感悟。该故事篇幅短小,内涵却十分丰富,主要介绍了这个家庭悲剧的种种矛盾,以及对当时社会制度的一种讽刺,并以婆母和曾树生为代表的两种女性形象,反应了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本书那直指人心的艺术魅力值得深思。 通过参考,我将从时代背景、文化观念及女性意识三方面对该小说进行简单的介绍。 社会历史时代的思考 20世纪40年代国统区文学的一个重要倾向就是社会现实批判。巴金创作《寒夜》的一个巨大动力就是对黑暗的社会现实进行批判。《寒夜》寄寓着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及对新生活的热情向往。巴金在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中来表现小人物的悲剧,重要的是揭示了旧制度灭亡的必然,表现了对新生活的渴望之情。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寒夜”就是国统区阴郁现实的象征。 《寒夜》是巴金于1944 年创作的,是一部充满着浓郁悲剧色彩的小说,叙述了主人公汪文宣一家的悲剧。小说中,丈夫汪文宣性格软弱,收入微薄,妻子曾树生漂亮、开放,而婆婆却守旧顽固。由于生存压力,本来就存在的矛盾日益激化,婆媳之间冲突不断升级,丈夫左右为难,精神极度痛苦,最后妻子离家出走,丈夫由于严重肺病,在抗战胜利的锣鼓声中痛苦死去。婆婆领着孩子离开了家。小说的结尾,妻子曾树生回到家里,但是,人去屋空。她一个人在寒冷的月夜下徘徊,作品写道:夜,的确太冷了。 可以说这既是中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巴金把小说中的家庭悲剧和社会现实联系在一起。在巴金看来,正是国统区黑暗、腐败的现实造成了小说中家破人亡的悲剧。后来,巴金为了解释这部小说的社会意义,一再强调成书的时代背景,明确表示作品的目的是揭露抗战前夕大后方政治黑暗和知识分子的痛苦处境。“那时社会上最活跃的是官僚资产阶级,是那种利用职权囤积居奇,做黄白黑生意的人,他们官商结合,权利结合,像蛀虫一样把中国在战争中所剩下的一点元气全部耗光。”还说,“我们没有发国难财,却倒了胜利霉。”在作品中,汪文宣的痛苦、失业以及家庭的破碎,都和这样的社会现实具有密切关系。 文化观念冲突的表现 美国思想家杰姆逊说:理解文学必须提高到文化的高度。实际上,小说中的家庭悲剧也可以在文化上找到原因。在这个家庭中,婆媳之间的冲突,是最重要的冲突。婆婆完全是旧式的,在她身上体现的是传统封建文化的家庭伦理观念,而曾树生却是受过现代教育的新青年。婆婆总是用旧的观念去衡量儿媳妇,媳妇由无法

文学作品阅读方法指导

文学作品阅读方法指导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阅读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 ?分析综合(C) (1)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 .鉴赏评价(D) (1)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2) 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 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 ?探究(F) (1)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2) 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2007年的广东高考考纲在“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中提出“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所应对的高考考题是半开放试题(根据文本自选角度鉴赏)。这类试题先是出现在上海高考题中,2005年后,全国各地的高考题中 也陆续出现。 (一)文学作品阅读题的解题规律 1 .读全篇,把握主旨。 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宏观上把握全局,理清文章的层次,领会文章的要义。其次是注意作者生活、写作的背景(要善于利用命题者所做的相关的注释)等,并利用题目、题干弄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揣测命题者考查的目的,做到 心中有数。 2.紧扣题目,找准区间。 认真阅读题干,明确要求,弄清楚题目的限制与提示,明确答题方向,确定所在的有效的阅读区间,找到答题区,摘录与题目有关的句子或关键词语组合回答。 3 .善于整合有关信息。 需要高度概括的题目,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中的不同信息,或整合回答,或把一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成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准确作答。 4.根据分值,列点回答。 一般来说,现代文阅读每题赋分都在4分以上,一般情况下,4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两点,6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三点。 如果命题人在作答处已标明⑴(2)之类序号,则按序号答够要点即可。 5.遇到半开放题可以按照以下步骤去做: (1)要针对文本取材特点和语言运用的效果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简明扼要用一句话表达清楚)。 (2)一定要引用原材料中的原词原句或概括原文段中心作为论据。 (3)围绕文本取材特点和语言运用的效果,结合引用原材料中的原段或原词原句进行分析论证。 (4) 答案句数根据分值在6?12句之间便可,语言要简明,表意要清楚。 (二)简答题组织语言的方法 1 .摘录法:顾名思义,就是选摘原文原句作为答案。 2 .浓缩法: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按照题目规定的字数,将其“浓缩”为合乎规范的句子作为答案。 3 .改写法:依据题干的指令,将原文中的某个或某几个句子,做点改动,使其合乎答题要求。 4 .拼接法:将分散在文章各处的合乎答案要求的句子,有机地拼接融合在一起,使之满足答案的要求。 5 .仿写法:依照文章中的某个句子的形式,再造一个形式上与其相似而内容上又合乎答题要求的句子,使之成为答案。 6 .活译法:这是指回答那些含有比喻的句子的含意的简答题,可以采取翻译(活译)的方法来诠释它,说出这个比 喻的本体,等于就找到了答案。 7 .分析法:对于分析句子层次、分析某个句子的作用、分析文章层次、分析某种写法的意义的试题时,可以根据自己对句、层、段、中心内容的理解,自拟答案。 8 .综合法:也就是综合运用以上所述方法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 考点一准确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一)何谓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子 1. 重要词语①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词语;②表现文章主旨的词语;③富含深义的词语;④反映具体语境的词语;⑤ 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⑥运用修辞手法的特殊词语; ⑦指代词(远指、近指、不定指等)。 2. 重要句子①语义较为丰富、内容较为含蓄的句子;②能表现文章主旨的关键句子;③能表现文章脉络层次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④生动形象富有文学意味的语句;⑤较难理解的各种修辞句;⑥句型庞大结构复杂,容易理解错误的句

中国古典小说鉴赏(沈鸣鸣版)2019尔雅答案

…………………………………………………^_^………………………………………………… 1.1 1 【单选题】“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是谁的观点?( ) 答案:王国维?A、梁启超 ?B、胡适 ?C、鲁迅 ?D、王国维 2 ?【单选题】“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 请问是谁的观点? 答案:鲁迅?A、梁启超 ?B、胡适 ?C、鲁迅 ?D、王国维 3 【多选题】《汉书艺文志》“诸子十家”,其中包括( )。ABD ?A、阴阳家 ?B、名家 ?C、兵家 ?D、纵横家 4 【判断题】1904年林传甲编中国文学史,对古典小说完全排斥。 ( ) 答案:√5 【判断题】胡适认为所谓《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是“乌有先生亡是公”,即假托的名字。 ( ) 答案:×

1.2 1 【单选题】以下哪一部不属于唐代传奇?( ) 答案:《错斩崔宁》 ?A、《长恨歌传》 ?B、《错斩崔宁》 ?C、《虬髯客传》 ?D、《聂隐娘传》 2 【单选题】以下小说中题材类型不同的一部是( ) 答案:《世说新语》 ?A、干宝《搜神记》 ?B、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 ?C、《世说新语》 ?D、《聊斋志异》 3 【多选题】以下属于爱情主题的唐传奇有( )。答案:《莺莺传》《李娃传》《霍小玉传》 ?A、《枕中记》 ?B、《莺莺传》 ?C、《李娃传》 ?D、《霍小玉传》 4 【判断题】凌濛初编撰了“三言”、冯梦龙编撰了“二拍”等小说集,开创了全新的文人拟话本小说。 ( ) 答案:错误 1.3 1 【单选题】“中国文学史上何尝没有代表时代的文学?但我们不应向那‘古文传统史’里去寻,应该向那旁行斜出的‘不肖’文学里去学。因为不肖古人,所以能代表当世。”请问这是谁的观点?( ) 答案:胡适 ?A、梁启超 ?B、胡适 ?C、鲁迅

高中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分析术语归纳指导

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分析术语归纳指导师院附中李忠海 前进实验小学史爱东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指作家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作品的内容的。具体来说,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主要指: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 从高考试题来看,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达技巧是什么,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辞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于记忆,使词句有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五、结构安排 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垫,前后照应;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百部】全套完整版)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百部】pdf 书 目 (全套完整版) 1. 山海经(晋)郭璞注(西汉)刘歆编 509 KB 2. 官场现形记(清)李宝嘉 6.04 MB 3. 红楼梦(清)曹雪芹 高鄂 9.58 MB 4. 东周列国志(明)冯梦龙(清)蔡元放 8.22 MB 5. 宋词三百首(清)朱祖谋 1.75 MB 6. 苏轼全集(宋)苏轼 14.30 MB 7. 容斋随笔(宋)洪迈 17.00 MB 8. 隋唐演义(清)褚人获 7.80 MB 9. 三国演义(明)罗贯中 6.35 MB 10. 先秦时期官训(现代)唐河 王文祥 33.58 MB 11. 闲情偶寄(清)李渔 5.99 MB 12. 韩愈全集(唐)韩愈 3.28 MB 13. 水浒传(明)施耐庵 8.65 MB 14. 中山狼(明)康海 1.25 MB 15. 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 5.43 MB 16. 西游记(明)吴承恩 8.76 MB 17. 英烈传(明)郭勋 3.66 MB 18. 十八家诗抄(清)曾国藩 8.69 MB 19. 诗品(梁)钟嵘 1.52 MB 20. 智囊全集(明)冯梦龙 11.60 MB 21.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等 2.29 MB 22. 杜甫全集(唐)杜甫 3.82 MB 23. 古文观址(清)吴楚材 吴调侯 2.02 MB 24. 周易(商)姬昌 1.71 MB 25. 史记(西汉)司马迁 993 KB 26. 左氏春秋(先秦)左丘明 3.28 MB 27. 白居易全集(唐)白居易 7.74 MB 28. 史通(唐)刘知几 1.62 MB 29. 唐诗三百首(清)蘅塘退士 1.02 MB 30. 阅微草堂笔记(清)纪昀 14.3 MB 31. 汉赋(西汉)司马相如 张衡 等 715 KB 32. 李白全集(唐)李白 2.96 MB 33.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清)吴研人 4.43 MB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从高考试题来看,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达技巧是什么,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 一、叙述人称 1.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并更能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 2.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客观实在 1. 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 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 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 ,(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 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 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 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 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 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辞 1.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 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 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 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 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

文学作品表达技巧——重音

文学作品表达技巧——重音 重音是指语言表达时,需要强调或突出的字、词或短语的重读。重音是通过声音的强调来突出意义的,它能给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词增加分量。如果重音表达不准确,就会产生歧义,不能让听者准确领会意思。要注意,重音不是“加重声音”的简称。 重音包括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 重音表达符号:着重号(·)。 一、语法重音 语法重音是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而定的重音。其特点是音量不需太大,听起来自然,不带特殊的感情色彩,没有特别的强调意味。语法重音的位置相对固定,可通过语法结构掌握其主要规律。 1.一般短句子里的谓语部分常重读; 2. 在有宾语的句子里,宾语大都重读; 3.动词或形容词前的状语常重读; 4.动词后面由形容词、动词及部分词组充当的补语常重读; 5.名词前的定语常重读; 6.有些代词也常重读。 如果一句话里成分较多,重读也就不止一处,往往优先重读定语、状语、补语等连带成分。 二、强调重音

强调重音指的是为了突出句子的主要意思或抒发某种特殊的感情而有意识读出的重音。强调重音没有固定的位置,在同一句话里,不同的重音位置能表达各种不同的强调重点。 例如: “咳——老弟,我常.吃西瓜,西瓜嘛,就这味.……”(《猴吃西瓜》) 又如: 是他们 ..提着灯笼在走。(回答“谁提着灯笼在走”) 是他们提着灯笼 ..在走。(回答“他们提着什么在走”)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回答“他们提着灯笼干什么?”) 因而,在表达作品语言时,首先要认真钻研作品,正确理解作者意图,才能较快较准地找到强调重音之所在。强调重音与语法重音的区别是:⑴从音量上看。语法重音给人的感觉只是一般的轻重有所区别,而强调重音则给人鲜明突出的印象。强调重音的音量大于语法重音的音量。⑵从出现的位置看。强调重音可能与语法重音重叠,这时语法重音服从于强调重音,只要把音量再加强一些就行了。有时,两种重音出现在不同的位置上,此时,强调重音的音量要盖过语法重音的音量。⑶从确定重音的难易上看。语法重音较容易找到,在一句话的范围内,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就可以确定,而强调重音的确定与读者对作品的钻研程度、理解程度紧密相连。 在语言表达实践中,为了准确细微地表情达意,显示重音的方法也有多种多样的。重音的表达方法有:⑴加强音量;⑵拖长音节;⑶重音轻吐;⑷放慢速度; ⑸一字一顿,两字一顿,三字一顿;⑹变换音色。

经典文学作品介绍

经典文学作品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最能表现本行业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文学作品。最能代表这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经典和精品是有区别的,精品只是指作品的质量,而并不需要有经典所据有的其它特性。所在行业的精品,或者说是一个时期里的精品。具有代表性质和意义。 文学是用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语言艺术,是文化中极具强烈感染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中国古典文学有诗歌、散文、小说以及词、赋、曲等多种表现形式,在各种文体中,又有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从而使中国古典文学呈现出多姿多彩、壮丽辉煌的图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对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五四新文化运动,使中国文学进入了光辉的现代时期。这时期的文学,已成为自觉、独立而又面向整个社会的艺术。它以改变文学语言为突破口(以白话代替文言),对文学的形式、表现手法、内容,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变革,产生了不同于传统文学的新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还引进和创造了散文诗、报告文学、电影文学等新体裁,创作主体的个性、自我意识和描写对象社会化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从未有过的强化。对于人的命运和人民、民族命运的关注,现代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潮,成了新的文学主潮的思想基础。民族危机、知识分子的道路、农民的苦难、抗争与解放、武装斗争,是作品常见的题材。作家与读者有了更广泛而亲切的交流,而且也更广泛地吸取了世界文学新潮的营养。正是通过外来影响的民族化和文学传统的现代化,才创造出了新的民族文学,并成为现代世界文学的自觉成员。这时期的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出现了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一批世界性的作家。鲁迅创作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药》等富有高度思想性、艺术性的小说及大量杂文,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最伟大的里程碑。中国新文学运动的伟大旗手鲁迅,以他的作品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文学作品表达技巧——停顿

文学作品表达技巧——停顿 在语言表达和朗读文学作品的时候,词语之间、句子之间、段落层次之间出现声音的中断叫停顿;在文字中有标点符号的地方,缩短停顿的时间抒发感情叫连读。在朗读时,既不能一字一停,断断续续地进行,也不能字字相连,一口气念到底。停顿一方面是由于朗诵者在朗诵时生理上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句子结构上的需要,再一方面是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同时,也可给听者一个领略和思考、理解和接受的余地,帮助听者理解文章含义,加深印象。 停顿包括语法停顿和强调停顿。 停顿表达符号://,连读表达符号:⌒。 一、语法停顿 语法停顿是反映一句话里面的语法关系的,在书面语言里就反映为标点。在标点符号和文章自然段落间所作的间歇,叫语法停顿。一般来说,语法停顿时间的长短同标点大致相关。停顿时间大体是:句号﹥分号﹥冒号﹥逗号﹥顿号。至于省略号、破折号、叹号、问号等,要根据其使用的地方和表情达意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停顿时间的长短。另外,章节停顿﹥段落停顿﹥句群停顿﹥句子停顿。 二、强调停顿 在文章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根据作品内容、脉络、听者的需要以及情感表达的需要所作的停顿,叫强调停顿。强调停顿主要是靠仔细揣摩作品,深刻体会其内在含义来安排的。 例如: 这时候,光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海上日出》) “云”“连我自己”之后没有标点符号,但是为了突出光亮的事物,强调太阳躲进云层里和太阳透出重围时,云、海水和周围人的变化,就应有一个停顿。

又如: 第二天早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角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 在这个语段中的三处停顿,表示了一种复杂的感情,既有对那个黑暗、不平等社会的强烈愤恨,又有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 又如: 后来,老鼠//见猫就逃,猫//见老鼠就抓。(《猫和老鼠》) 猫一下全明白了,瞪圆双眼//大声说:“是你给吃见底了?”(《猫和老鼠》) 停顿时间的长短是相对而言的,不能机械地套用,要根据语言实际运用的效果来定。特别要指出的是,为了表达的需要,有的看似应停顿的地方却要连读。 例如: ⌒ “糟了!糟了!月亮掉在井里啦!”(《捞月亮》) 按照语法停顿的要求,第一个“糟了”的后面是叹号,停顿时间较长,但为了表达说话者急切的心情,这个看似必须停顿的地方务必要连读。

古今中外经典文学名著书目

古今中外经典文学名著书目 阅读经典,这是增广学生知识、拓宽学生视野、深厚学生人文底蕴的一大途径。本书目共收录了古今中外经典名著60部(仅限文学类),其中中国30部,外国30部,推荐学生阅读之。如若无法全读,则可退而选读带有“*”符号的30部。 开卷有益,读经典名著更是受益终生的事情。同学们,让我们都来“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吧! 一、中国部分 (一)古代(“五四”以前)10部 1.《窦娥冤》,元·关汉卿著。关汉卿是中国戏曲的奠基人,《窦娥冤》是关汉卿的悲剧代表作。 2.《西厢记》*,元·王实甫著,千古传诵的我国古典戏剧之现实主义杰作。 3.《牡丹亭》,明·汤显祖著,是汤显祖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最著名的浪漫主义杰作。 4.《三国演义》*,明·罗贯中著,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 5.《水浒传》*,明·施耐庵、罗贯中合著,有“英雄传奇”之称,是对后世影响巨大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作品。 6.《西游记》*,明·吴承恩著,被誉为我国神话小说中最优秀的代表作品。 7.《聊斋志异》,清·蒲松龄著,以写花妖狐魅、畸人异行著称的优秀短篇小说集,被誉为“中国文学瑰宝,世界文学明珠”。 8.《儒林外史》,清·吴敬梓著,是吴敬梓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长篇讽刺小说的杰出代表。 9.《红楼梦》*,清·曹雪芹著,被称为把中国古典小说推上登峰造极境界的不朽文学名著。 10.《唐诗三百首》 (二)现代(“五四”以后,建国以前)10部 1.《狂人日记》,鲁迅著,我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 2.《阿Q正传》*,鲁迅著。鲁迅的代表作,鲁迅小说创作的高峰。 3.《女神》,郭沫若著,是中国新诗的开山之作,中国新诗的第一座丰碑。

中国近代经典文学

中国近代经典文学 中国近代经典文学 1.《沉沦》 作者:郁达夫 内容推荐:郁达夫的小说虽然饱含抒情,但在那些浓烈的抒情氛围中你还能触碰出主人翁的灵魂与脉搏。阴郁而压抑,在绝望中甚至有了一种彻底毁灭的冲动。这些想为而不能为的“知识分子”成了作者笔下无奈的“零余者”的形象,在彷徨与迷茫中堕落。 2.《伤逝》 作者:鲁迅 内容推荐:一提到鲁迅,很多人估计都会想到中学时期语文阅读题那种标准答案“批判了人吃人的社会…在黑暗中需找光明”,对周先生俨然有了一种“苦大仇深”的刻板印象。其实现实中周先生也没见得活得那么阴郁。这本《伤逝》是他写的一部爱情小说,用现代的“年轻人的语言”说,就是刻画了一部属于“五四时期一代年轻人的小时代”。 小说既浪漫又现实。那些勇于冲破重重旧制的青年人,秉持着想追求自我幸福的乌托邦式的梦想,却在现实的各种碾压中,无处屏息,最终爱情也失去原本觊觎的颜色,回到旧有的无奈中。 3.《子夜》 作者:矛盾

内容推荐:“本书是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中文学校指导委员会指派用书……” 好吧,说实话。我也是中学时期要参加个什么语文竞赛才“被迫”非常粗糙地浏览完这部小说的。依稀现在还记得,但是对这本书的标准性答题范句是“阐释了民族资本主义在落后中国无法实现的根源,以及批判了买办阶级”(好吧…看似是一本“又红又专”的书) 先撇开这些旧有的偏见,再去读这本书,其实你可以看到作者是在试图展现那个时期中国社会的现象(或许又与现在的中国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咯)。期间刻画主人翁吴荪甫的悲剧命运也还算入木三分,故事的精彩更在于人物对抗意识之间的搏斗。 4.《家》 作者:巴金 内容推荐:总觉得巴金笔下的这个上世纪的“家”依然存活着我们这个世纪中,至少潮汕地区或出于传统保留的程度更深,所以读完这本小说自身也颇有感受。《家》整体的风格也蛮热血青春的,爱恨鲜明,大喜大悲。 5.《边城》 作者:沈从文 内容推荐:在这篇小说的读书笔记上我写这样的一句话:“有机会一定要去湘西安静地住上几天。”实话说,我并没被翠翠的那段纯净的爱恋有多大的触动,反倒对作者笔下那带有诗画般的湘西乡村心向往之。 以乡村文学中的质朴批评都市,对民族品德的消逝产生了忧

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的答题技巧

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的答题技巧 一、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主人公 刻画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环境描写衬托对比等) 环境:自然环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社会环境——交代时代背景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二、小说的命题基本上围绕着五个关键词: 环境: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情节:着重于情节的概括、情节的特点分析、情节的高潮或结尾作用理解、情节的合理性探究。 人物:人物个性特征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辨析、人物性格发展的合理性探究。 主题、探究:着重小说意蕴主旨的全面理解或小说主旨某一侧面的归纳、合理性探究。 三、小说阅读考查的一般设题角度 (一)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分析表现手法) (二)故事情节及其特点赏析(分析作品结构,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分析表现手法) (三)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赏析(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四)小说主题的赏析(概括作品主题) (五)对小说社会意义或表达技巧的探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作用: (1)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渲染气氛,为后边刻画人物作铺垫; (3)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 (4)展开、推动情节发展; (5)深化主旨; (6)象征和暗示。 2、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作用: (1)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2)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3)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3、环境类试题的答题思路: 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故事情节 1、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大致包括以下三种题型:

文学中常见表现手法

文学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常用的表现手法有20种:以小见大,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象征,悬念,伏笔,铺垫,渲染,照应,对比,衬托,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结合,感官描写,夸张,抑扬,故意误会和巧合。(一)以小见大,指小处落笔,大处落眼,写小的事情表现大的主题,这种写法往往借助平凡、具体的小事,或生动的细节描写,加以适当的议论、抒情,来反映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表达深刻的道理。《变色龙》中,街头巷尾平常的狗咬人的小事,但是却表现了一个尖锐的重大的社会问题,官僚警察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专制制度肆无忌惮地欺压人民,这种小事情反映的重大问题,就是以小见大。《赵普》中“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和“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两处细节描写于细微处见赵普的勇气、毅力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精神,这些都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二)借物喻人,明着写物,实质写人。通过对物的歌颂来赞美和物具有同品质的人,这是写人常用的一种写法。阅读这类文章关键在于抓住物与人相似的地方。如《白杨礼赞》,借西北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比喻北方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孤雁》(唐/杜甫)中,作者自喻,表现乱离漂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诗中还有一群野鸦“鸣噪自纷纷”,象征缺乏感情的平庸之辈。 (三)托物言志,明着写物,实质是通过对物的赞颂来表明作者志向,或对某一问题的看法。这种写法与借物喻人一样,抓住物与人的相识之处。《石榴》描绘外在美和内在品质,表达了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

也是作者理想、追求和志向的体现。古诗词中也比较多见。 (四)借景抒情,指让感情依附一定的景物,通过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情是目的,景是手段和条件,情要从景中引发,与写景的特征相关联,这样的情才真,才充分,才具体感人。常见的方式有:寓情于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以(美景、哀景)衬情,一切景语皆情语等。朱自清的《春》,运用情景交融的写法,作者笔下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春风图、春早人勤图无不流露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则是运用融情于景的写法,“山”“水”“雪”本不具有感情,但在作者笔下则流露出喜爱之情。阅读借景抒情的散文,务必要品味情分析景,惟其如此,才能正确领悟到散文的内涵。 (五)虚实结合,这里强调虚写,主要指联想和想象。 (1)联想,指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思维活动。主要有四种类型:相似性联想,相反性联想,因果性联想和事理性(现象与本质)联想。例如《三颗枸杞豆》,文题与内容就是相似性联想:三叔一生的成绩。同时相对于文中的“我”又是一种联想:如果少壮不努力,日后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抓住联想来理解主题,我们就会理解文中的“我”后来成为植物学家的动力之所在。诗歌中联想颇多,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象是闪着无数的明星”由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星星,它们有着相似性。 (2)想象,想象的过程是大脑中改造记忆表象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通过想象,我们才能看到事物的多面性和多样性,从而获得丰富的材料,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⑴、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⑵、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 ⑶、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散文的表现手法,有铺垫、烘托、对比、象征等。了解散文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是阅读散文的一个重要手段。如象征可使思想、感情形象化、具体化,可使文章表达得更含蓄、更深沉。用第一人称,可使叙述显得亲切、真实;用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便于进行抒情,而且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了解了这些,我们就能更便捷、更深入地进行阅读了。 备战高考:文学作品阅读的设题形式及解答指导 作者:河北辛集市新垒头镇第二中学孔凡丽河北辛集市中学薛吉辰本文共浏览305次文学作品阅读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一个难点,了解有关的设题形式,可有助于试题的解答。 一、表达方式类 设题形式: 1. 对“××”表达方式举例加以说明。 2. 这种写法的特点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 3. 本文采用了什么叙述人称?有什么作用? 名师出招: 1. 确认指定句子或语段所用的表达方式。 文学作品中运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五种,其中记叙、描写和抒情是测试重点。 记叙的形式主要有顺叙、插叙和倒叙三种。 采用顺叙手法,能使读者容易把握事件的发展的来龙去脉和人物性格的发展过程。 采用插叙手法,能使作品内容丰富充实,波澜起伏,曲折回旋。 采用倒叙手法,能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增强艺术效果。 除此之外,记叙过程中还有三种人称的变化, 采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可信,有说服力,也便于直接抒情。 采用第二人称,显得亲切自然,仿佛读者和作品中的人物直接对话,拉近了两者的距离,便于感情交流,另外还可以使物拟人化。 采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就描写对象说,有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等; 就描写方式说,有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人物描写方式属于正面描写,人物描写的方式主要有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采用人物描写方式,能以形传神,增强人物形象的鲜明性,揭示人物心理和性格,表

文学类最经典的20部书籍

1.《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305篇诗歌。四言为主的句式和重迭反复的章法是《诗经》中诗体的主要特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逃之夭夭","杨柳依依"等四字句,今天仍被广泛使用。《诗经》中的《风》是从民间采集的民歌,是其中的精品,它开创了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读者要欣赏《诗经》之美,首先应注意文中"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其次还要克服一些今日已不再使用的冷僻字的困难。 2.《楚辞》 《楚辞》是由西汉时期刘向编定的,共17篇,其中7篇为屈原所作。《楚辞》代表了中国文人文学最早的辉煌成就,对于中国美学及中国文人的思想有持续的巨大的影响。《楚辞》以伟大的诗人屈原及其《离骚》为代表。《离骚》是中国文学第一篇具有强烈政治倾向的抒情长诗,且是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 阅读《楚辞》要注意当时的时代背景及屈原的生平,诗中用典较多,生僻字较多,还须结合注解。 3.《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是历来为人传诵的佳作精品,唐代诗歌不仅达到中国旧体诗歌而且也是当时世界文学的顶峰。《唐诗三百首》所选的内容从风花雪月的儿女情长到兴国安邦的豪情壮志,展现了一个极为广阔的文学天地和思想境界。读诗歌不可不读唐诗,读唐诗不可不熟读唐诗三百首。 诵读时读者应当把握盛唐诗歌中表现的开拓进取,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 4.《宋词选》 《宋词选》,与前人相比,宋词扩大了词的境界和思想题材,突破了格律的束缚,宋词把词这种区别于诗的韵文体裁的表现力推到了极至。豪放派的苏、辛、婉约派的李、姜等词人的词作成了后世的典范。 与诗一样,词应多读,多体味词的境界。 5.《元曲选》 元代散曲与杂剧是中国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它真切地反映了市民的生活与审美情趣,拥有活泼的生机。元杂剧开创了中国戏剧的新局面,使中国戏剧与希腊古典悲剧、文艺复兴戏剧站到了同一高度。许多剧本脍炙人口,至今仍长演不衰,比如《窦娥冤》、《西厢记》等。 阅读时的难点是当时的口语,需要结合一下注解。 6.《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自清初编定印刷以来,流传城乡,雅俗共赏,影响甚厂。 选编《古文观止》的目的是给读者提供一个学习文言散文的入门读物,熟读了其中的文章,就熟悉了文言的词汇、语法现象和文章的布局结构,把握了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大体轮廓,为进一步阅读文言文打下了基础。其中所选的先秦教文略为古奥,稍难读些。最后一卷选明文,一般读者可能会忽略,其实亦有不少好文章。 这些书一定要读,中国文学首选书推荐 7.《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它七分真实,三分虚构。罗贯中在书中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比如中国人智慧的象征诸葛亮,奸雄的代表曹操,忠义的化身关羽等等。本书还描绘了三国乱世的广阔战场及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 书中的许多军事思想和处事谋略迄今仍有重大的借鉴价值。 这些书一定要读,中国文学首选书推荐 8.《水浒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