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9课故乡学案3

第9课故乡学案3

第9课故乡学案3
第9课故乡学案3

第9 课故乡学案3

初二年级导学案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中'我'的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学习过程】

温故知新1、选词填空,每词只能用一次。

斟酌推敲思索揣摩

①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都不打折扣的承认,

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②有的知识只须浅尝,有的知识只须粗知。只有少数

专门知识需要深入钻研,仔细()。

③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④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

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

2、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交流会上,李教授通过一系列贴切的比喻把深奥的

道理讲得深入浅出,又耐人寻味。

B .他填报志愿时,想报北大,又想报复旦,真是见异

思迁。

C.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

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

D .那是一张两人合影,左边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师,右边是一位

文弱的莘莘学子。

、探究活动一)、亮标明确二)独学

自读课文第三部分:

1、选文中有三个“辛苦”排列一处,表现了当时人们

生活的负重感,它们字面上意思虽然相同,但包含的具体生活内容却不

同,即“我”为()而辛苦,闰土为()而辛

苦,别人为()而辛苦。这里,“别人”是作品中的(

)。

2、对“我在蒙胧中,眼前展开一片…”一句中

词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月光不明,暗淡无光。

B、水声潺潺,使人昏昏欲

睡。

C、通过想象,展现出模糊的景象。

D、迷迷糊糊,眼

睛看不清楚。

3、小说最后一句话,构成了一组相关的比喻,如果把

希望”看成是本体,那么喻体就是()。如果把希望无所

谓无(希望不能说没有)看成是本体,那么喻体就是()。如果把()看成本体,那么喻体就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4、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X。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这是源于我对现实的

沉重感,对通向希望之路的迷惘。()

他的愿望切近” ,是指闰土的生活愿望很实际,在现

实生活中是可以看得见的,即摆脱贫困。()不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因而茫然,又因为现在还看不见我的希望的曙光,因而远。()

我的愿望茫远”是指“我” 的希望还不够清晰、具体,

三)、对学(小组合作)

1、讲读第三段,离开故乡:这一段主要写。

1)'我'这次是'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

故乡',到异地去谋生。离开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有没有依依不舍的情感?

明确:

O

2)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

明确:2、“我”的人物形象:(描写。主要的方法。)小说不同于一般记叙文,小说中的人物是经过艺术加

工的人物形象,“我”不是作者。是一个线索人物。

3、理解课文环境描写的作用:提问:这篇小说实际上写了两个故乡:

一是记忆中的故

乡,一是现实目睹的故乡。记忆中的故乡,色彩鲜明,是幅“神奇的图画” ,现实的故乡又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最后一段又再现了记忆中的故乡的美丽画面,这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4、小说的主题思想:

、回标测试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

我竞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

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

生活,也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

别人的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

经生活过的。

1.在“□”内填上标点符号。

2.在“”线上填写词语。

3.给加点的字注音:

A .潺潺

B .隔膜4.解释词语:

A .隔膜:

B .隔绝: 5.“我想”的内容概括起来说有几点?

6.“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这“新的生活”的具体内涵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7.本段文字运用了修辞手法。

四、作业

哲学第九课第二框导学案.doc

张甸中学高二政治导学案(必修) 课题:第九课第二框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编制:孙威审核:鲍德喜 【学习要求】 【知识梳理】 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1、区别 (1)含义不同 主要矛盾一一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地位,对事物发展起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一一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作用的矛盾。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不同 %1主要矛盾处于地位,着事物的发展方向。 %1次要矛盾处于地位,对事物的发展方向不起作用。 2、联系 (1)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主次矛盾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A.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着重把握,抓住o B.学会统筹兼顾,不能忽视次要矛盾 二、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1、区别 (1)含义不同 矛盾的主要方面一一处于地位,起着作用的方面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一一处于地位,不起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的方面就是矛盾的次要方面。(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不同 %1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地位,起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 要方面决定的。 %1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地位,不起作用。 2、联系 (1)二者相互依赖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又要分清。 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

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的认识方法。重点是中 的重点,两点是有的两点。反对形而上学的和。 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依据——O 2、含义一一在矛盾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找出解决矛盾的 方法。 3、地位一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 4、意义: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o L知识归纳】 判断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 1.从外延看 主要矛盾是就复杂事物中所包含的“诸多矛盾”相比较而言的。主要矛盾一般只有一个,次要矛盾可以有多个;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一方,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只有一方。 2.从内涵看 主次矛盾讲的是“矛盾体”。可以称为“一个”或“一种”矛盾;而矛盾的主次方面讲的是“矛盾侧面”,只能叫“一方”或“方面”。正因为主次矛盾是“矛盾体”,其内部都包含着矛盾的双方,所以主次矛盾又有各自的矛盾的主次方面。 3.从作用看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进程。常用在“办事情”,解决问题,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怎么找出问题关键。如攻打锦州,处理中美关系,经济为中心。(怎样做) 矛盾主要方面:决定事物性质。常用在“看问题”上,用于评价利弊、优劣、功过等,如什么是社会主义,人的本质,网络的利弊,一国两制。(认识、态度) 4.方法论意义 主次矛盾要求做工作要抓重点、抓关键、抓中心,但又不忽视一般;矛盾主次方面要求看问题要把握本质和主流,但又不忽视支流。 5.可以用来判断二者区别的一些重点词语 “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突出任务”、“突破口”、“重中之重”、“第一要务”、“核心问题”、“放在首要地位”等说法都可以判断为抓主要矛盾; “抓主流”、“辨方向”、“识大局”(分析形势)、“判断性质”、“占主体”、“实质”、“总体上” 等词语都可作为矛盾主要方面的识别依据。

第9课改革开放学案

第9 改革开放学案 第9 改革开放 [学习目标]: . 了解和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家庭联产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国有企业的改革。 2. 通过指导学生利用《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说民经济特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的地理位置,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3. 通过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学会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教学重点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教学难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教学过程 组织学生复习有关内容: 、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哪一年召开?(1978年)

2、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哪些重要决定?(A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B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建设成就日新月异、辉煌灿烂。(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改革前夕的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存在着什么样的弊端?(政社合一,吃大锅饭,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 2 党和人民怎样解决这个弊端?(A先是群众自发行动起来: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B接着是党中央积极指导:肯定了群众建立生产责任制的做法,在全国逐步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然后

文化生活第9课第2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导学案

第9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第2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班级姓名 一、明确目标引导过程 1.知识目标:知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四有”新人。了解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是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2.能力目标:能够正确辨别科学与非科学现象,自觉树立科学精神。积极参加有意义的精神文化活动,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陶冶我们的道德情操,升华我们的道德境界。 3.价值目标: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具有科学的态度和创新精神。 二、自主学习筑牢基础 (一)阅读P100-101页,理解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和建设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 1.精神文明建设、建设文化强国、走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的关系:,必须推动社会主义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建设。 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意义:人心凝聚,,各项事业就会。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培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二)阅读P101-102页,理解如何建设精神文明 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努力办好的教育。 (1)地位:教育是和的基石。 (2)要求:①要坚持教育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②坚持教育为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③把作为教育的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大力发展科学事业 (1)地位:科学技术是。 (2)要求:①大力加强科学建设;②普及,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③坚持和并重,充分发挥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发展文化事业 (1)具体措施:深化,解放和发展。 ①大力发展,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②加快发展___________,推动其成为国民经济__________产业。 (2)文化改革和发展的总要求:努力为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充分涌流,开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得到更好保障、中华文化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三)阅读102-103页,了解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式的丰富性和对青年的要求 1.创建活动具有实践性 (1)主体:是亿万人民参加的伟大实践。 (2)措施: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活动,完善社会体系。 (3)目的:形成、尊老爱幼、互爱互助、的社会风尚。 (4)形式:人民群众在创建活动中创造了__________的形式。 2.对当代青年的要求 投身于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伟大实践,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_______。 三、合作探究提升能力

呼伦贝尔市阿荣旗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故乡》同步练习

呼伦贝尔市阿荣旗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故乡》同步练习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基础知识 (共16题;共50分) 1. (2分)下列关于文学名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 曹先生被阮明告发,携全家逃到上海避难,临行匆忙没有顾上安排祥子,致使祥子遇上逮捕曹先生却扑空的侦探,被敲诈走辛苦攒的30来块钱。 B . 格列佛历险的第一个地方是小人国利立浦特。小人国的人为了把他这个庞然大物运到京城,动用了五百工匠,制造了一个长七英尺、宽四英尺、有二十个轮子的木架。 C . 《水浒》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形象,108将大都形象鲜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嫉恶如仇的鲁智深、艺高胆大的武松、直爽率真的吴用、足智多谋的李逵等。 D . “有一个干瘦的小老头在最前面飞快地走着,他穿着一身黑色的长衣服,胡子是赤金色的,长着一个鸟嘴鼻子和一对绿莹莹的小眼睛。”这句话描写的是阿廖沙的外祖父。 2. (2分) (2019·兰州)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譬(bì)如狭隘(ài)怪诞(dàn)不经 B . 俨(yǎn)然摇曳(yè)锲(qì)而不舍 C . 炽(zhì)热冠冕(miǎn)自惭形秽(huì) D . 妖娆(ráo)斡(wò)旋拾(shè)级而上 3. (2分)下列词语不属于谦辞的是() A . 令爱 B . 家父 C . 舍弟 D . 愚兄 4. (2分)有三个错别字的是() A . 把富裕的技术人员组织起来支援兄弟部队攻克技术堡垒 B . 我们欢迎一切弘扬正气的作品,抵制一切低级庸俗的文化垃圾 C . 这项工作经过周密布署,一概都按排就序了 D . 经过化验鉴别,确定了材料成份,然后制定出汽焊预热、电焊焊接的方法 5. (2分)下列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 . 他虽然正在血气方刚的年纪,却很沉得住气,从来不曾好勇斗狠。 B . 真所谓祸不单行,他不小心跌了一跤,偏偏正巧摔到前面的大水坑里。 C . 灰白的月亮在云层中时隐时现,使得安娜时而在黑暗中行走,时而在月光下前进。 D . 青年人都想干一番丰功伟绩的事业。然而,事业的成功需要理想的航标,给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需要意

四年级英语上册第9课导学案

---------------------------------------------------------------最新资料推荐------------------------------------------------------ 四年级英语上册第9课导学案 Lesson 9 How many horses can you see? 教学内容和要求: 1、学习元音音标/?u/ /au/ 和辅音音标//,能拼读含这些音标的单词。 2、能听懂、会说、会认读以下单词: house, horse, beside, six,cow,eleven,twelve,thirteen, fifteen,并能根据中文拼写出英文。 3、能听、说、认以下单词: over, goat,不要求书写。 4、能听懂、会说以下句子: How many cows can you see? I can see eleven cows. Not thirteen, but fifteen. 并能用来进行会话。 课时安排: 四课时第一课时一、复习检查 A.自由对话: 叫若干名学生站起来,用以前学过的交际用语自由对话。 B.复习前几课所学音标: 教师可以出示一些含这些音的单词的音标,让学生拼读。 C.复习含/?u/ /au/ 和//音的单词: 教师出示下列单词,让学生读一读: go, no, so, home, nose, close, old, cold, now, brown,three和 thank 等。 1 / 5

二、导入新课 A.学习音标/?u/ /au/ 和//。 o, oa ow, ou th / ?u / / au / // B. 注音标、读单词: Listen, point and read. -o-, -oa- / ?u / -ow-, -ou-/ ?: / -th-// nose/n?uz/ cow /kau/ three/ri:/ coat/k?ut/ house/haus/ teeth/ti: / 三、操练 A. 操练音标: 教师出示一些音标让学生读。 B. 辨音练习。 C. 对照朗读: 将单词与音标对照,朗读下列单词: hope sold thank now hole told thing how hose snow down smoke know think 四、 根据音标拼读生词。 五、家庭作业做练习册中的相关练习。 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 A.听写单词: 教师读下列音标,让学生听音写出单词及其词义。 B.朗读音标: 朗读含/?u/ /au/ 和//音的单词的音标。 二、导入新课 A.学习生词: 在黑板上写上生词并在后面注上词义,逐个领读几遍,然后将 中文词义擦掉,再让学生朗读并说出词义。

第九课第二框 挫而不折 积极进取 领学案

挫而不折积极进取领学案 【教师寄语】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的每一天每一堂课,都是一个展现青春魅力的舞台。每一次积极的思考和展示,都是一种对自我的挑战和锻造,都能为你的成长积攒一缕光芒,今天的课堂就是每一位学生梦想的舞台,心有多大,天地就有多宽阔。同学们,让我们青春的心灵在课堂上自由飞翔,去勇敢挑战自我,亮出你的风采吧!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能够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能力] 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面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逆境,能从容应对,采取积极的措施渡过难关 [知识] 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 【心灵感悟】 请同学们认真思考,积极发言。老师相信:你是最棒的! 人生难免有挫折,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位叫田甜的姑娘,她的生活中也遭遇了巨大的不幸。看她是怎样面对挫折的?请同学们看课本P99-P100思考: 1、假如,田甜向命运屈服,她的生活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 2、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呢? 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来探讨一下,战胜挫折还有哪些方法?

【共同探究】(请同学们积极讨论、大胆发言) ?小红因考试失利而烦恼 ?小英因长得太胖而苦恼 ?小明因解不出一道数学题而烦恼 ?小强因父母不和而失去了往日的欢乐 想一想:这些同学的挫折感应怎样克服?(归纳、总结、背诵) 【走进生活】 说一说:你所了解的或身边的强者,他们是怎样战胜挫折的?(看哪些同学最勇敢,敢于积极发言) 【畅所欲言】 1、小组讨论,要求畅所欲言 2、流程图: ↓ ↓ ↓ ↓

结束语: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梦,但是在把梦想变为现实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和失败。我坚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在以后的道路上肯定能够战胜挫折,绝不向挫折屈服。

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故乡》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8、故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 2.学习小说采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 了解“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 教学难点 体会“我”离开故乡时的心情与感受。 教具准备: PPT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激情导入。 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学们能不能随口就涌出几个写“故乡”的诗词名句来? 2. 介绍写作背景: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小说写于1921年1月,后有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3. 作家、作品介绍: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浙江绍兴人。本文选自《呐喊》(小说集)。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出示词语检查预习情况 萧索家景如许鄙夷恣睢惘然 隔膜黛色打拱瑟索嗤笑愕然 三、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熟悉课文。 2.讨论课文段落: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渐近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 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我”渐近故乡时见到的一片破败萧索的景象及当时的感触,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 从“第二日清早晨”到“已经一扫而光了”:“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着重刻画了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揭示农村破产、农民生活贫困的社会根源,是小说的主干部分。 第一层(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写“我”到家时的情况。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天真无畏、深厚友谊;对杨二嫂的比照——小市民习性更厉害第二层(到“他就领了水生回去了”)写“我”和中年闰土见面的情况。(全文重点)闰土外貌到精神的巨大变化(社会根源)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9课法律在我们身边学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9课法律在我们身边学案 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 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 第一框生活需要法律 编写人:张洪海责任编辑:周文军 【学习目标】1、养成自觉遵守法律的习惯,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2、了解法律的产生及其发展,认识法治对于推动中国梦实现的重要作用。3、认识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重点难点】重点: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法治的意义。难点:法律的产生和本质。 【自主学习反馈展示】 认真阅读教材P84——89,填一填: 1.我们在生活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矛盾和纠纷,不仅需要依靠、亲情、友情来协调,而且需要来调整。 2.我们的生活与法律。 3.作为社会关系的调节器,法律不仅于人们当前生活,而且着人们未来的生活。 4.法律是意志的体现,是用来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也是调整,判断是非曲直、处理的标尺。 5.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温馨提示:完成上述任务后,向同学、老师展示交流,以把准知识点。 【合作探究互动交流】 活动一:阅读教材P84运用你的经验,说一说: 1.我们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都离不开法律。请再列举一些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 2.如果没有这些法律,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活动二:阅读教材P85“探究与分享”,辨一辨: 1.上述行为都是自觉的吗? 2.有人认为,只要不违法犯罪,不惹上官司,法律就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你赞成这一观点吗? 活动三:阅读教材P86探究与分享“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想一想: 图表中内容中哪些是我们的权利,哪些是我们的义务。

文化生活第九课导学案(第一课时)

第九课第一框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班级:姓名:学号: 【学习重点、难点】 ①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自主学习】 一、肩负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使命 1.中国先进文化的求索历程 (1)求索目标: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2)历史结论:奉行“”论或“”都不能产生中国先进文化。(3)重振标志: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4)新民主主义文化:①基础:中国共产党代表的人民革命实践。②主线:。③主体:。 2.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基本内涵:①指导思想:。②根本目标:培育有理想、、有文化、的公民。③时代要求:面向、面向、面向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④本质特征:文化。(2)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意义: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和。 ▲特别提醒:“全盘西化”论和“文化复古主义”,实际上就是“民族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的两种具体表现。前者一味推崇外来文化而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后者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而拒绝外来文化和新文化。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是什么 (1)灵魂:指导思想。(2)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4)基础:。 2.为什么 (1)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2)必要性: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是客观事实,所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引领社会思潮,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3)重要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推动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3.怎么办 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鼓舞斗志;用引领风尚。 ▲特别提醒:文化多样性并非指指导思想“多元化”。由于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所以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具有独特性,即文化具有多样性。但是在社会主义建

第9课 对外开放 导学案(有答案)

第9课对外开放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2.知道对外开放格局逐步扩大的过程 3.了解中国加入WTO的基本情况和影响 【学习重点】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 【学习难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1980年,中央决定兴办深圳、、汕头、 4个经济特区。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2.对引进、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3.(1)年,开放了14个。 (2)1985年,把长三角、珠三角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 (3)1988年增设经济特区。 (4)年,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5)1992年,相继开放沿江城市、陆地边境城市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 4.形成了“———”的、多层次、 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5. 年12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6.为我国参与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二、合作探究 近代中国的对外开放和现代的对外开放有什么不同?

三、练习巩固 1.下列城市中,属于改革开放后建立的第一批经济特区的是() ①深圳②珠海③汕头④上海⑤厦门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2.“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这首脍炙人口的歌词颂扬的历史人物是() A.孙中山毛泽东 B.毛泽东邓小平 C.邓小平江泽民 D.江泽民胡锦涛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我国对外开放的地区逐渐扩大,已经发 展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的是() A.环渤海地区 B.长江三角洲地区 C.上海浦东开发区 D.海南经济特区 4.云南省属于中国对外开放格局中的() A.经济特区 B.沿海开放城市 C.沿海经济开放区 D.内地 5.为了促进我国的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于何时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A.1991年1月 B.2001年1月 C.1991年12月 D.2001年12月 6.被外国人称为“一夜崛起之城”的是哪个城市?经济特区是哪年开始建立的?第一批经济特区有哪几个?它“特殊”在什么地方?经济特区起到了什么作用?到目前,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四、课后反思

第九课第一框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导学案-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

第九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课时1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学新知】 一、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中华文化复兴的探索 (1)历史证明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主张,都不能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都无法使中华文化走上复兴之路。 (2)转折点:____________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3)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了_____________和社会主义________________,激昂向上的_______________和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__________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精神的生动体现,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小拓展:“全盘西化”论、“文化复古主义”的实质“全盘酉化”论和“文化复古主义”实际上就是“民族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封闭主义“的两种具体表现。前者一味推崇外来文化而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后者一味固守本民族文化而拒绝外来文化和新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干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__________和社会主义_______,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2)作用:①文化是引领一个民族前行的旗帜。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_________,是中华文化获得空前发展、重新走向辉煌的必然选择,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____________ (3)发展总要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第9课故乡学案3

第9 课故乡学案3 初二年级导学案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中'我'的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学习过程】 温故知新1、选词填空,每词只能用一次。 斟酌推敲思索揣摩 ①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都不打折扣的承认, 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②有的知识只须浅尝,有的知识只须粗知。只有少数 专门知识需要深入钻研,仔细()。 ③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④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 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 2、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交流会上,李教授通过一系列贴切的比喻把深奥的

道理讲得深入浅出,又耐人寻味。 B .他填报志愿时,想报北大,又想报复旦,真是见异 思迁。 C.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 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 D .那是一张两人合影,左边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师,右边是一位 文弱的莘莘学子。 、探究活动一)、亮标明确二)独学 自读课文第三部分: 1、选文中有三个“辛苦”排列一处,表现了当时人们 生活的负重感,它们字面上意思虽然相同,但包含的具体生活内容却不 同,即“我”为()而辛苦,闰土为()而辛 苦,别人为()而辛苦。这里,“别人”是作品中的( )。 2、对“我在蒙胧中,眼前展开一片…”一句中 词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月光不明,暗淡无光。 B、水声潺潺,使人昏昏欲 睡。 C、通过想象,展现出模糊的景象。 D、迷迷糊糊,眼 睛看不清楚。

3、小说最后一句话,构成了一组相关的比喻,如果把 希望”看成是本体,那么喻体就是()。如果把希望无所 谓无(希望不能说没有)看成是本体,那么喻体就是()。如果把()看成本体,那么喻体就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4、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X。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这是源于我对现实的 沉重感,对通向希望之路的迷惘。() 他的愿望切近” ,是指闰土的生活愿望很实际,在现 实生活中是可以看得见的,即摆脱贫困。()不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因而茫然,又因为现在还看不见我的希望的曙光,因而远。() 我的愿望茫远”是指“我” 的希望还不够清晰、具体, 三)、对学(小组合作) 1、讲读第三段,离开故乡:这一段主要写。 1)'我'这次是'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 故乡',到异地去谋生。离开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有没有依依不舍的情感? 明确: O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第一框一轮复习学案

第九课唯物辨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一)复习案 命题人: 徐海霞审核人: 李涛使用时间:11.21 班级学号姓名面批:二次批改时间: 【高考考点】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课前预习案】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含义: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⑴区别:①含义,矛盾的同一性: 它有两方面含义: 矛盾的斗争性: ②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而斗争性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⑵联系: ①同一性 ②斗争性 【小结】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方法论〗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反对〗反对片面看问题(一点论),割裂对立统一关系,离开对立谈统一或离开统一谈对立。注意: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属性,而不是矛盾的两个方面 哲学上的“斗争性”不等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斗争”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意义 ⑴原理: ⑵方法论: 注意:①矛盾是客观的,不能制造也不能消灭,但可以解决,解决矛盾只是把矛盾的激化状态转化成缓和状态,并不是消灭矛盾。 ②事事有矛盾但并不是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 2、矛盾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意义 〖原理内容〗 ⑴矛盾特殊性的含义: ⑵矛盾特殊性的表现: 【方法论】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的关系。 ⑴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一方面 另一方面 ⑵相互转化: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⑴原理: ⑵方法论: (3)把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应用:“解剖麻雀、抓好典型,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搞试点”。“马克思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预习检测(A层) 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从这句古语里,我们可以体会到( ) ①事物是对立统一的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③看问题要坚持两分法④事物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2、唐代诗人顾况曾写道:“冬青树上挂凌霄,岁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有( ) ①矛盾具有普遍性②矛盾具有特殊性③规律具有客观性④事物的变化发展杂乱无章,毫无秩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下列关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B.没有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 C.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分是相对的 D.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凝固不变的 4、医生让一病人多吃水果,可病人拒绝吃苹果、桔子、香蕉,并且喊:“我要吃水果。”这一病人的错误在于( ) A.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 B.忽视了共性和个性的转化 C.夸大了共性与个性的联系 D.不懂得矛盾的共性不能离开个性而存在 5、瓦斯作为威胁煤矿安全的“第一杀手”,令人不寒而栗。山西晋城煤业集团经过多年努力变害为宝,不仅降低了煤矿中瓦斯的含量,还将抽取出的瓦斯加以利用,使它成为清洁、方便的能源。这表明( )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 C.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D.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的能动作用 6、南北朝时的诗人王籍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而宋代的王安石则认为“一鸟不鸣山更幽”,黄庭坚说王安石的修改是“点金成铁”。从哲学上看,王安石的错误在于( ) A.只见对立,不见统一 B.只见统一,不见对立 C.只见相互依存,不见相互转化 D.只见相互转化,不见相互依存 【课内探究案】 自主探究 一、判断并分析: 1、矛盾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关系。()

2019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9故乡(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2019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9故乡(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备课班级九年级上课时间执教人 课题:故乡鲁迅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1.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2. 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教材及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故乡》编选在人教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编选了反映少年生活的几篇文章,有《孤独之旅》、《心声》,还有少年视角的《我的叔叔于勒》。因为《故乡》中有少年闰土的描述,所以也被收入在内,但如果真的以为此文是单纯写少年生活的,那就太肤浅了。 《故乡》写于1921年,后编入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1919年12月作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的真正的现实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10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同时也表达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作品是相当有深意的。 学情分析:《故乡》写的是少年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贴近学生的心理,但是鲁迅的小说内涵深刻,哲理丰富,且十三四岁学生对生活的体会不够深刻,要把握半个多世纪前作品中人物的性格,以及理解作品所表现的主题,对于初三学生来讲,存有一定的难度。 课时 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字词,了解作者。 2.速读课文,圈点勾画把握文章故事情节。 3.跳的课文,合作探究环境描写的作用。 重点速读课文,圈点勾画把握文章故事情节。

难点跳的课文,合作探究环境描写的作用。 提炼课 题 把握故事情节,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法学法 指导教法:讲授法启发法 学法:圈点勾画法自主、合作怀探究相结合。 教具 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提要 环节 学生要解决的问 题或完成的任务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 入 新课聆听,进入新课 在课文结尾,文中的“我”这样写到:故乡的 山水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 恋。……使我非常的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教师板书:悲哀)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 家乡水。为什么二十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却给我 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请大家看课文,找一找 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激发学生兴趣, 快速走进文本

201x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第九课 法律在我们身边 第1框 生活需要法律学案 新人教版

2019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 第1框生活需要法律学案新人教版 编制教师总序号0901审核人 学生姓名班级1------20小组序号 授课内容(课题)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第一节生活需要法律 教学目标1.认识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2.了解法律的产生及其发展,认识法治对于推动中国梦实现的重要作用。 3.养成自觉遵守法律的习惯,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 教学重点 知道法律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教学难点理解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感悟分享 一、导入新课:请大家看教材P84图片,想一想如果没有这些法律,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自主预习 (一)各种社会关系产生的矛盾冲突依靠什么来调整? 道德、亲情、友情、法律 (二)为什么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1)法律就在我们身边。每一部法律都是应生活的需要而制定和颁布的,又对生活加以规范 和调整。 (2)法律已经深深地嵌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法律不仅服务于人们的 当前生活,而且指导着人们未来的生活。 (3)我们一生都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 所以说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三)法律的含义是什么?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用来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也是调整社会关系、判

断是非曲直、处理矛盾和纠纷的标尺。

(四)法治的含义是什么? 法治就是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 (五)法治的意义有哪些? (1)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2)法治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是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 (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什么?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四、合作探究 探究与分享一P85 探究与分享二P86 探究与分享三P87 探究与分享四P88 五、当堂检测 1、下列说法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①只有违法的人才需要与法律打交道 ②任何人都要与法律打交道 ③守法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不会与法律打交道 ④未成年人年龄尚小不需要与法律打交道 A..①②④B.②③④C.②④D.①③④ 2、在我们生活的小区、我们的学校以及公路两侧经常会竖立着各种普法的宣传牌,如宣传婚姻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看到这些内容,你会感受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9课《故乡》

[自主测评]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黛.色()(2)寓.所()(3)嗤.笑() (4)獾.猪()(5)愕.然()(6)惘.然() (7)阴晦.()(8)瑟.索() 答案:略 2.辨析近义词,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到横线上。 (1)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__________(萧条萧索萧疏)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2)我的母亲很高兴,但也__________(隐瞒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 (3)他站住了,脸上现出了欢喜和__________(凄惨凄楚凄凉)。 (4)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__________(涌流淌说)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 答案:(1)萧索(2)藏(3)凄凉(4)涌 3.下边两个句子,你认为哪一种说法更好,并说说你的理由。 ①“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 ②“阿呀阿呀,真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 我认为______句好,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杨二嫂认为我在外发了,听说我搬家,要拿走我的木器,被我拒绝后,她便认为我是愈有钱,愈不肯放松(这两句话强调的重点不一样,①句强调的是有钱之后才吝啬,②句强调因一贯吝啬才有钱。) 二、阅读鉴赏 (一)课内语段阅读 请同学们阅读“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到文末一段文字,回答下面问题。

4.结合全文,分析“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 ...了”一句加点词语“这地步”所指的内容是什么?这个词饱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这地步”指代“我”与闰土的关系,不仅失去了儿时的亲密友情,而且两个人彼此不能够了解、相通。“这地步”正是“我”的一种极大的感慨,因为这感慨,“我”看到了社会的黑暗,看到了农民命运的悲惨、生活的极度穷困,看到了封建势力对像闰土一般的农民精神上和生活上的双重摧残。(“这地步”是指我与闰土的隔绝。因为在闰土的意识中,儿时的友伴已成了老爷和奴仆的关系。) 5.找出这段文字中的景物描写,并说说它的作用。 答案:景物描写“眼前……金黄的圆月”作用: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再现儿时五彩缤纷的大自然,是对儿时纯真、自然、活泼生活的留恋,渴望人与人之间能建立纯真的关系,而不再是愚昧、落后、贫穷生活的轮回。(同学们可参阅“技巧鉴赏”的分析。) 6.选文中与“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一句相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属于__________描写,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社会环境交代了时代背景,交代了闰土变化的原因正是社会多方面残酷的剥削和压榨 7.“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一句中“新的生活”具体指什么样的生活? 答案:指没有剥削压迫,平等自由,充满幸福和希望的生活。(“新的生活”要结合全文来理解含义。)

2015届高三第一轮复习《经济生活》第九课第二框导学案

第九课 第二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课时:2课时 课型:复习课 审核:高三备课组 班级 组别 姓名 学号 一、学习目标: 1、解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三个基本特征。 2、解释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原因。 3、回忆我国宏观调控的含义、主要目标。 4、结合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区分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二、重点与难点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三个基本特征; 2、我国宏观调控的含义、主要目标与手段。 三、知识清单,找出/写出准确答案并记忆。 1、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3、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原因? 4、什么是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 四、判断正误,并予以解释说明 1、国家宏观调控的事目标就是促进经济增长。( ) 说明: 2、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有的。( ) 说明: 3、国家的宏观调控就是行政调节。( ) 说明: 五、巩固练习 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A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 B 、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 C 、充分发挥了计划的长处 D 、完全克服了市场的弊端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在总体稳步增长的同时,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却在拉大。特别是由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过低,“干得多,挣得少”,制约着百姓消费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真正让人们“劳有所得”“干有所值”是一件鼓腰包、顺民心的要紧事。材料体现出我国的市场经济( ) A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地位 B 、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C 、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 、需要国家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3、漫画《饕餮》嘲讽一个贪吃的人。这幅漫画告诫我们( ) A .市场调节是实现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 B .必须充分利用地球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D .必须加强国家宏观调控,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4、[2013广州三模]广东省是全国第一个启动碳交易试点的省, 碳排放权交易把与节能、减碳和生态发展密切相关的碳排放权益 作为一种可交易的产品,建立了一种统筹能源战略、节能降耗和 编号:190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