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预算的原则

国家预算的原则

国家预算的原则
国家预算的原则

国家预算的原则

1、公开性,其反映政府的活动范围、方向、政策,与全民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国家预算及执行情况必须采取一定形式公开。

2、可靠性,预算数字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依据充分确实的资料得出。不得假定、估算、更不得任意编造。

3、完整性,国家的一切财政收支都要列入预算,不得打埋伏、造假账、预算外另列预算。预算外收支也应在预算中有所反映。

4、统一性,虽一级政府设一级预算,但所有的地方预算连同中央预算一起共同组成了统一的国家预算。因此要求设立统一的预算科目,每个科目都应按统一的口径、程序计算填列。

5、年度性,按法定年度编制国家预算,要反映全年的收支活动,不允许不属于本年度财政收支的内容列入本年度国家预算。

(二)国家预算的作用

1、财力保证作用(国家预算最根本作用)

2、调节制约作用

3、反映监督作用

(三)国家预算的级次划分

国家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我国国家预算分为五级,具体包括:中央预算、省级预算、地市级预算、县市级预算、乡镇预算。

其中,对于不具备设立预算条件的乡、民族乡、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确定可暂不设立预算。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的派出机关,根据本级政府授权进行预算管理活动,但不作为一级预算。

(四)国家预算的构成

根据国家政权结构和行政区划的不同,分为中央预算、地方预算、各级总预算和部门预算、单位预算。各级预算都要实行收支平衡原则。

1、中央预算:指中央政府预算,由中央各部门(含直属单位)的预算组成。中央预算包括地方向中央上解的收入数额和中央对地方返还或补助的数额。

2、地方预算: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总预算组成。地方各级政府预算由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下同)的预算组成,包括下级政府向上级政府上解的收入数额和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返还或给予补助数额。

3、总预算:指政府的财政汇总预算。各级政府总预算由本级政府预算和汇总的下一级政府总预算级成,由财政部门负责编制。

若下一级政府只有本级预算的,则下一级政府总预算即指下一级政府的本级预算,没有

下一级政府预算的,总预算即指本级预算。如:乡级预算没有下一级预算,因而其总预算就是指它的本级预算。

4、部门单位预算:指部门、单位的收支预算。

各部门预算由本部门所属各单位预算组成。本部门机关经费预算,应纳入本部门预算。部门单位预算是总预算的基础,其预算收支项目比较详细和具体,由各预算部门和单位编制。

部门预算是市场经济国家财政预算管理的基本组织形式。

三、预算管理的职权

(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1)审查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及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2)批准中央预算和中央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3)改变或撤销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关于预算、决策的不适当的决议。

(小结:审查权、批准权、改变撤销权)

2、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1)审查本级总预算草案及本级总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2)批准本级预算和本级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3)改变或撤销本级人大常务委员会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议。

(4)撤销本级政府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3、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

(1)监督中央和地方预算的执行;

(2)审查和批准中央预算的调整方案;

(3)审查和批准中央决算;

(4)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关于预算、决算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5)撤销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关于预算、决算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

小结:监督权、审查批准权、撤销权

4、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负责:

(1)监督本级总预算的执行

(2)审查和批准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

(3)审查和批准本级政府决算

(4)撤销本级政府和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命令和决议。

小结:监督权、审查批准权、撤销权

5、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1)审查批准本级预算和本级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2)监督本级预算的执行;

(3)审查和批准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

(4)审查和批准本级决算;

(5)撤销本级政府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议。

(二)各级政府的职权

1、国务院职权:

(1)编制权。国务院有权编制中央预、决算草案,有权编制中央预算调整方案

(2)报告权。国务院有权向全国人大作关于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有权将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送备案的预算汇总后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向全国人大及常委会报

告中央和地方预算的执行情况。

(3)执行权。国务院有权组织中央和地方预算的执行

(4)决定权。国务院有权决定中央预算预备费的动用

(5)监督权。国务院有权监督中央各部门和地方政府的预算执行

(6)变更撤销权。国务院有权改变或撤销中央各部门和地方政府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命令

(三)各级财政部门的职权

1、财政部职权:

(1)具体编制中央预算、决算草案,

(2)具体组织中央和地方预算的执行,

(3)提出中央预算预备费动用方案、

(4)具体编制中央预算调整方案,

(5)定期向国务院报告中央和地方预算的执行情况。

小结:具体编制、具体执行、提出权、报告权

(四)各部门、各单位的职权

1、各部门的职权(3条)

(1)编制本部门预算、决算草案

(2)组织和监督本部门预算的执行

(3)定期向本级政府财政部门报告预算的执行情况

2、各单位的职权(4条)

(1)编制本单位预算、决算草案(2)按照国家规定上缴预算收入(3)安排预算支出(4)接受国家有关部门的监督

四、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

(一)预算收入

预算收入划分为中央预算收入、地方预算收入以及中央和地方预算共享收。

预算收入形式:

1、税收收入,是预算收入的最主要部分,。

2、依规定应当上缴的国有资产收益

3、专项收入,如:铁道专项收入、征收排污费收入、电力建设基金收入等。

4、其他收入,包括规费收入、罚没收入等。

(二)预算支出

预算支出分为中央预算支出和地方预算支出

中央预算支出:按照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由中央财政承担并列入中央预算的支出,包括中央本级预算支出和中央返还或补助地方支出。

预算支出形式包括:1、经济建设支出2、教、科、文、卫、体等事业发展支出3、国家管理费用支出4、国防支出5、各项补贴支出6、其他支出

五、预算组织程序

预算组织程序包括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调整。

(一)预算的编制

国务院应及时下达关于编制下一年度预算草案的指示。编制预算草案的具体事项由财政部门负责部署。

1、预算年度

我国国家预算采取的是公历制。《预算法》规定,预算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

2、预算草案的编制依据

中央预算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应当参考上一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本年度收支预测进行

编制。

各级政府编制年度预算草案的依据包括:(1)有关的法律和行政法规;(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财政中长期计划以及有关的财政经济政策;(3)本级政府的预算管理职权和财政管理体制确定的预算收支范围;(4)上一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本年度预算收支变化因素;(5)上级政府对编制本年度预算草案的指示和要求。

各部门、各单位编制年度预算草案的依据包括:

(1)有关法律、行政法规;(2)本级政府的指示和要求以及本级政府财政部门的部署;(3)本部门、本单位的职责、任务和事业发展计划;(4)本部门、本单位的定员定额标准;(5)本部门、本单位上一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本年度预算收支变化因素。

3、预算草案的编制内容

中央预算的编制内容:(1)本级预算收入和支出;(2)上一年度结余用于本年度安排的支出;(3)返还或者补助地方的支出;(4)地方上解的收入。

地方各级政府预算的编制内容:

(1)本级预算收入和支出;(2)上一年度结余用于本年度安排的支出;(3)上级返还或者补助的收入;(4)返还或者补助下级的支出;(5)上解上级的支出;(6)下级上解的收入。

(二)预算的审批

中央预算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

地方各级政府预算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

预算批复:各级政府预算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及时向本级各部门批复预算。各部门应当及时向所属各单位批复预算。

(三)预算的执行

预算执行,是组织实施本级权力机关批准的本级预算中筹措预算收入、拨付预算支出等活动。

预算执行的主体包括各级政府、各级财政部门、预算收入征收部门、国家金库、各有关部门和单位。

《预算法》规定:各级预算由本级政府组织执行,具体工作由本级政府财政部门负责。(四)预算的调整

预算调整是正常的活动,但它又是对已经产生法律效力的预算的变动,因此必须严格依法进行,任何政府或部门不得擅自变动预算。

各级政府对于必须进行的预算调整,应当编制预算调整方案。

中央、县级以上地方、乡镇调整方案由谁批准?

六、决算

决算:是指对年度收支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是预算执行的总结,是国家管理预算活动的最后一道程序,由决算报表和文字说明两部分构成。

决算草案由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在每一预算年度终了后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时间编制。编制决算草案的具体事项,由国务院财政部门部署。

国务院财政部门编制中央决算草案,报国务院审定后,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编制本级决算草案,报本级政府审定后,由本级政府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乡、民族乡、镇政府编制本级决算草案,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

七、预决算的监督

预算监督的分类:

按时间先后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

按照监督的内容分为对预算编制的监督、对预算执行的监督、对预算调整的监督、对决算的监督。

按照监督主体分为:各级权力机关即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预算、决算进行的监督.

各级政府对下一级政府预算执行的监督.

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对本级各部门、各单位和下一级财政部门预算执行的监督.

以及各级政府审计部门对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情况实行的审计监督。

第二节政府采购法律制度

一、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的构成

(一)政府采购法

《政府采购法》是规范我国政府采购活动的根本性法律,也是制定其他政府采购法规制度的基本依据。

(二)政府采购部门规章

目前,国务院尚未出台政府采购方面的行政法规,但财政部等部门出台了相关政府采购方面的部门规章。《政府采购信息公告管理办法》《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

(三)政府采购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

二、政府采购的概念

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一)政府采购的主体范围

采购主体: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我国国有企业不属于政府采购的主体范围。

(二)政府采购的资金范围

采购资金性质是确定采购行为是否属政府采购制度规范范围的重要依据。

政府采购资金为财政性资金,按现行规定,财政性资金是指预算内资金、预算外资金、以及与财政资金相配套的单位自筹资金的总和。

(三)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和政府采购限额标准。

集中采购目录和采购限额标准是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并公布。

属于中央预算的政府采购项目,其集中采购目录和政府采购限额标准,由国务院确定并公布;

属于地方预算的政府采购项目,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机构确定并公布。

(四)政府采购的对象范围

政府采购的对象包括货物、工程和服务。

三、政府采购的原则

公开透明原则、公平竞争原则、公正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

要求:理解四个原则的定义

四、政府采购的功能

(一)节约财政支出,提高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益

规模效应,引入竞争激励机制

(二)强化宏观调控

政府通过调整采购总量、采购时间、采购项目、采购规划等方式来实现特定的宏观调控目标。

(三)活跃市场经济

(四)推进反腐倡廉

(五)保护民族产业

五、政府采购的执行模式

《政府采购法》规定,政府采购实行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相集合。采购人采购纳入集中采购目录的政府采购项目,应当实行集中采购。

(一)集中采购

集中采购就是将政府部门或机构及其监控的企事业单位所需的一切物资及服务的采购,都由政府专门设立的特定机构集中进行的一种采购组织形式。集中采购的特点是采购权与使用权高度分离,采购权的高度统一。

集中采购的优点:取得规模效益、降低采购成本、争取价格优势和优质服务、保证采购质量、贯彻落实政府采购的有关政策取向、便于实施统一的管理的监督。

集中采购的缺点:难以适应紧急情况采购、难以满足用户多样性需求、采购程序复杂、采购周期较长等。

(二)分散采购

分散采购,是指由各预算单位直接采购所需货物、工程和服务的一种采购组织实施形式。凡采购未纳入集中采购目录的政府采购项目,可以自行采购,也可以委托集中采购机构在委托的范围中代理采购。

六、政府采购当事人:采购人、供应商和采购代理机构。

要求掌握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七、政府采购方式

政府采购可以采用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询价

掌握每种采购方式的定义及适用范围。

八、政府采购的监督检查

政府采购的监督检查是财政部门的重要职责之一。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是负责采购监督管理的部门,依法履行对政府采购活动的监督管理职责。

第三节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一般也称为国库单一账户制度,是指由财政部门代表政府设置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所有的财政性资金均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收缴、支付和管理的制度。掌握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定义及其意义。

二、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一)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概念

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是指以财政国库存款账户为核心的各类财政性资金账户的集合,所有财政性资金的收入、支付、存储及资金清算活动均在该账户体系运行。

(二)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构成

1、财政部门在中国人民银行开设的国库单一账户,简称国库单一账户。其在财政总预算会计中使用,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会计中不设置该账户。

2、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开设的零余额账户,简称财政部门零余额账户。该账户用于财政

直接支付和与国库单一账户清算。财政部门零余额账户在国库会计中使用。

3、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为预算单位开设的零余额账户,简称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该账户用于财政授权支付和清算。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在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会计中使用。

4、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开设的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简称预算外资金专户。预算外资金专户在财政部门设立和使用。

5、经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财政部门批准为预算单位在商业银行开设的特殊专户,简称特设专户。

三、财政收入收缴方式和程序

(一)收缴方式

1、直接缴库

2、集中汇缴

(二)收缴程序

1、直接缴库程序

2、集中汇缴程序

小额零散税收和法律另有规定的应缴收入,由征收机关于收缴收入的当日汇总缴入国库单一账户,非税收入中的现金缴款,比照本程序缴入国库单一账户或预算外资金财政专

户。

四、财政支出支付方式和程序

(一)支付方式

1、财政直接支付,是指由财政部门向中国人民银行和代理银行签发支付指令,代理银行根据支付指令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直接将财政资金支付到供应商或收款人(用款单位)账户

2、财政授权支付,是指预算单位按照财政部门授权,自行向代理银行签发支付令,代理银行根据支付指令,在财政部门批准的预算单位的用款额度内,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将资金支付到收款人账户

(二)支付程序

1、财政直接支付程序

预算单位实行财政直接支付的财政性资金包括工资支出、工程采购支出、物品和服务采购支出。

2、财政授权支付程序

财政授权支付程序适用于未纳入工资支出、工程采购支出、物品和服务采购支出管理的购买支出和零星支出。其包括单件物品或单项服务购买额不足10万元人民币的购买支出,

年度财政投资不足50万元人民币的工程采购支出,特别紧急的支出和经财政部门批准的其他支出

政府预算简答和名词解释(修正版)

名词解释 政府预算是经过法定程序审批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是配置公共资源的有效机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而集中性分配财政资金的重要工具,是政府调节、控制社会经济运行的重要经济杠杆。 预算年度也称为财政年度,是指编制和执行预算所应依据的法定时限,也就是预算收支起止的有效期限。主要可分为历年制和跨年制两种。 标准预算周期是将预算管理中相互关联的各环节从时间序列上划分为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与调整、决算与绩效评价三个标准阶段,每一阶段都具有一定的时间跨度,从预算编制开始到决算完成形成一个标准周期。 部门预算是全面反映政府部门收支活动的预算。由基层预算单位编制,逐级上报、审核、汇总,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提交立法机关依法批准的涵盖部门各项收支的综合财政计划。 政府决算是指经过法定程序批准的,对年度预算执行结果的总结。 预算管理体制是处理政府间财政关系的一项基本制度,是规定中央与地方、地方上下级之间收支范围划分和预算管理权限的一项根本制度,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事权划分、收入划分和转移支付。其核心问题是各级政府预算收支范围及管理职权的划分和相互间的制衡关系。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一般也称为国库单一账户制度,是指由财政部门代表政府设置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所有的财政性资金均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收缴、支付和管理的制度。 财政间转移支付是指各级政府之间通过财政资金的无偿拨付来调节各预算主体收支水平的一项制度,据以完成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之间在既定的职责、支出责任和税收划分框架下财政资金的相互转移。 政府采购也称公共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国库即国家金库,是保存和管理一国财政的资产和负债以及反映该国预算执行情况的组织机构,负责办理预算收入的收纳、划分、留解和预算支出的拨付业务。

15、政府预算测试题及答案

中级经济师基础知识 第 1题:单选题(本题1分) 资本预算主要以( )为收入来源,以经济建设项目为支出对象。 A、贷款 B、收费 C、税收 D、国债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 复式预算一般包括经常预算和资本预算;经常预算主要以税收为收入来源,以行政事业项目为支出对象;资本预算主要以国债为收入来源,以经济建设项目为支出对象。 第 2题:单选题(本题1分) 政府理财的主导环节和基本环节是( )。 A、税收 B、政府预算 C、政府收费 D、政府债务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 从内容上看,政府预算是政府对财政收支的计划安排,反映可供政府集中分配的财政资金数量的多少,是财政部门按法定程度管理财政资金的活动,政府预算是政府理财的主导环节和基本环节。 第 3题:多选题(本题2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预算管理职权有( )。 A、审查和批准中央预算 B、监督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 C、审查和批准中央预算调整方案 D、决定本级政府预备费的动用 E、审查和批准中央决算 【正确答案】:BCE 【答案解析】: 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监督中央和地方预算的执行,审查和批准中央预算的调整方案、中央决算;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关于预算、决算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撤销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

规相抵触的关于预算、决算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 第 4题:多选题(本题2分) 政府性基金预算的管理原则有( )。 A、以支定收 B、统筹使用 C、以收定支 D、专款专用 E、结余结转下年继续使用 【正确答案】:CDE 【答案解析】: 政府性基金预算的管理原则是以收定支,专款专用,结余结转下年继续使用。 第 5题:单选题(本题1分) 具有法律规定和制度保证的、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是( )。 A、国民经济计划 B、政府预算 C、决算 D、经济发展战略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 政府预算是具有法律规定和制度保证的、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 第 6题:单选题(本题1分) 资本预算主要以( )为收入来源,以经济建设项目为支出对象。 A、贷款 B、收费 C、税收 D、国债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 复式预算一般包括经常预算和资本预算;经常预算主要以税收为收入来源,以行政事业项目为支出对象;资本预算主要以国债为收入来源,以经济建设项目为支出对象。 第 7题:多选题(本题2分)

政府预算管理(第二版李燕北大出版社)复习题

考试形式:填空、名词解释、简述、计算题、论述 填空题 政府预算首先在罢国国诞生,中国政府预算在诞生于型丄年 绩效管理首先从1919年美国诞生: 中国的政府预算监督体系最早在哪个朝代:西周 填空从形式上看,政府预算是以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的形式存在的。填空预算年度指预算收支的起讫时间,有历年制和跨年制两种形式。填空现行的政府预算职能包括分配功能、宏观调控功能、监督功能 名词解释: 预算管理:是指政府依据法律法规对预算过程中的预算决策、资金筹集、分配、使用及绩效进行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的活动,是财政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标准预算周期:指从时间序列上将预算管理划分为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三个标准阶段,并对各个阶段的实施时限,工作任务、工作要求及工作程序、步骤等做出统一的制度规范。 政府预算:从形式上看是政府财政收支讣划,从性质上看是具有法律效益的文件。 他是经过法定程序审批的具有法律效益的政府财政收支计划,是政府筹集、分配和管理财政资金及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分税制:是指在合理划分各级政府事权范围的基础上,主要按税收来划分各级政府的预算收入,各级预算相对独立,各级次间和地区间的差别通过转移支付制度进行调节。 预算管理权:是指政府预算方针政策、预算管理法律法规的制定权、解释权和修订权;政府预决算的编制和审批权;预算执行、调整和监督权等。 政府间转移支付: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之间在既定的职责、支出责任和税收划分框架下财政资金的相互转移。包括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补助,下级政府上解的收入、共享税的分配,发达地区对不发达地区的补助等。 国库单一账户:国库单一账户是指将所有的政府资金包括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集中于一家银行的账户,即财政部门在人民银行开设的国库存款账户,同时所有的财政支出包括预算内和预算外支出均能通过这一账户进行。 政府采购:政府采购也称公共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釆购LI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金财工程:金财工程”即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简称GFMIS),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持预算编制、国库集中支付和宏观经济预测分析为核心应用的政府财政管

2015年新《预算法》知识考试试题--有答案

2015年新《预算法》知识考试试题 姓名:单位或股室: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30分) 1. 预算年度自公历 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 2. 各级一般公共预算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可以设置预算稳 定调节基金,用于弥补以后年度预算资金的不足。 3.政府性基金预算是对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一定 期限内向特定对象征收、收取或者以其他方式筹集的资 金,专项用于特定公共事业发展的收支预算。 4.各级预算的编制、执行应当建立健全相互制约、 相互协调的机制。 5. 各级预算收入的编制,应当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相适应,与财政政策相衔接。 6. 地方各级预算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 7.地方各级政府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时,向大会 作关于总预算草案和总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8.各级预算的收入和支出实行收付实现制。 9. 各级国库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准确地办理预算 收入的收纳、划分、留解、退付和 预算支出的拨付。 10.乡、民族乡、镇政府编制本级决算草案,提请本级人 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 11.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应当在每年六月 至九月期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预算 执行情况。 12.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应当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编 制,不列赤字,并安排资金调入一般公共预算。 13.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是对社会保险缴款、一般公共预 算安排和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专项用于社会保险的收支 预算。 14.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应当依照本法规定,将所有 政府收入全部列入预算,不得隐瞒、少列。 15.各级一般公共预算应当按照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额 的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三设置预备费,用于当年预算 执行中的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处理增加的支出及其他难以 预见的开支。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我国的《预算法》通过于( B )。 A、1983年 B、1994年 C、1995年 D、1998年 2.我国国家预算收入的最主要部分是( A )。 A、税收收入 B、依照规定应当上缴的国有资产收益 C、专项收入 D、其他收入 3.预算的批复是指各级政府预算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 之后,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及时向( B )各部门批复 预算。 A.上级 B.本级 C.下级 D.国务院 4. 地方各级预算按照( B )的原则编制,除本法另有规 定外,不列赤字。A.统筹兼顾、收支平衡 B.量入为出、收支平衡 C.统筹兼顾、量入为出 D.优先安排、重点支出 5.下列不属于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预算管理职权的是( C )。 A.编制本级预算、决算草案 B.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作出关于本级总预算草案的报告C.批准本级预算和本级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D.组织本级总预算的执行 6.对本级各部门、各单位和下级政府的预算执行、决算实施审计监督的部门是( C )。 A.各级政府财政部门 B.各级政府 C.各级政府审计部门 D.上一级政府财政部门 7..新预算法自( C )起施行 A.2014年9月18日 B.2014年8月31日 C.2015年 1月1日 D.2015年2月1日 8.预算是由()组成。 A收入和支出 B 收入和消费 C审查和监督 D 计划和决定 9.财政转移支付包括( A ),以为均衡地区间基本财力、由下级政府统筹安排使用的一般性转移支付为主体。 A 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和地方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 B 中央对基层的转移支付和地方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 C 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和地方上级政府对乡镇、村(居)的转移支付 D.中央直接对乡、民族乡、镇等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 10.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按照其经济性质分类,包括( A )和其他支出。 A 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资本性支出; B 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 C.商品和服务支出 D 资本性支出 11.经国务院批准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预算中必需的建设投资的部分资金,可以在国务院确定的限额内,通过发行( B )举借债务的方式筹措。 A地方融资债券 B地方政府债券 C 举借国外债务 D 银行借贷 12.地方各级预算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 B ) A 审查和预算 B 审查和批准

国家预算的原则

国家预算的原则 1、公开性,其反映政府的活动范围、方向、政策,与全民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国家预算及执行情况必须采取一定形式公开。 2、可靠性,预算数字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依据充分确实的资料得出。不得假定、估算、更不得任意编造。 3、完整性,国家的一切财政收支都要列入预算,不得打埋伏、造假账、预算外另列预算。预算外收支也应在预算中有所反映。 4、统一性,虽一级政府设一级预算,但所有的地方预算连同中央预算一起共同组成了统一的国家预算。因此要求设立统一的预算科目,每个科目都应按统一的口径、程序计算填列。 5、年度性,按法定年度编制国家预算,要反映全年的收支活动,不允许不属于本年度财政收支的内容列入本年度国家预算。 (二)国家预算的作用 1、财力保证作用(国家预算最根本作用) 2、调节制约作用 3、反映监督作用

(三)国家预算的级次划分 国家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我国国家预算分为五级,具体包括:中央预算、省级预算、地市级预算、县市级预算、乡镇预算。 其中,对于不具备设立预算条件的乡、民族乡、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确定可暂不设立预算。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的派出机关,根据本级政府授权进行预算管理活动,但不作为一级预算。 (四)国家预算的构成 根据国家政权结构和行政区划的不同,分为中央预算、地方预算、各级总预算和部门预算、单位预算。各级预算都要实行收支平衡原则。 1、中央预算:指中央政府预算,由中央各部门(含直属单位)的预算组成。中央预算包括地方向中央上解的收入数额和中央对地方返还或补助的数额。 2、地方预算: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总预算组成。地方各级政府预算由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下同)的预算组成,包括下级政府向上级政府上解的收入数额和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返还或给予补助数额。 3、总预算:指政府的财政汇总预算。各级政府总预算由本级政府预算和汇总的下一级政府总预算级成,由财政部门负责编制。 若下一级政府只有本级预算的,则下一级政府总预算即指下一级政府的本级预算,没有

政府预算习题第一章

第一章政府预算概论 一、名词解释 1、政府预算 2、政府预算原则 3、年度平衡预算 4、周期平衡预算 5、充分就业预算平衡 二、填空题 1、从形式上看,政府预算是以____________的形式存在的。 2、预算年度指预算收支的起讫时间,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种形式。 3、现行的政府预算职能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合理的部门结构对提高宏观经济效果,促进国家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预算调整部门 结构有两条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预算收支差额包括三种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单项选择题 1、相对于其他预算主体和传统的国家预算来说,政府预算具有的最鲜明的特征是() A、公共性 B、法律性 C、计划性 D、集中性 2、现代预算制度最早出现的国家是()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中国 3、现代预算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加强财政管理 B、财政监督的需要 C、公众的要求 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 4、充分就业预算平衡政策的突出特点,是以()为基础。 A、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理论 B、凯恩斯经济理论 C、经济周期理论 D、财政自动稳定器理论 5、在各种财政政策手段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A、税收 B、公债 C、公共支出 D、预算 四、不定项选择题 1、政府预算的基本特征有() A、公共性 B、法律性 C、计划性 D、集中性 2、现代预算制度产生的意义有() A、实现了新兴资本势力代替封建没落势利的社会变革 B、实现了政府财政制度与社会政治制度变革的衔接

论中国政府预算安排的现状与建议分析

论中国政府预算安排的现状与几点建议 赵雨思学号:09941308(交换生) 一绪论 2009年3月5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关于200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0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已公之于众,但社会大众对政府预算的关注度与历年一样仍有待提高。民众对政府预算的漠视一方面在于公众缺乏通过政府预算监督政府工作的权利意识,另一方面,不得不归咎于政府对于预算一直没有给予应有的透明度。新中国60周年大庆刚刚过去,我们必须对政治体制改革有着客观的看待,认识到政府预算严重不透明的问题,加以改革,方能让我们的祖国在越来越高的经济增长的同时,有合理的、能够给民众安全感与透明度的政治体制与之同步发展,经济与政治体制双发展才能带动整个社会走向更高的层次,“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本文将从“假如我是政府首脑,安排预算过程中,我会如何行为”的假设出发,运用财政学理论知识,回答假设的问题,并分析政府预算的现状,针对这些现状提出争取使政府预算更合理更透明的对策。 二我国政府预算现状 (一)中国政府预算的概况 政府预算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是公众监督政府的工具。预算作为衡量政府规模的标准之一。我国政府预算的内容包括政府的一切收入和支出及政府的资产负债信息。秉承政府预算的一般原则:预算必须是全面的、预算的信息必须是具体的、预算应遵循法定程序,我国实施《国家预算管理条例》、《预算法》,实行复式预算。并且,我国从1999年预算制度改革拉开序幕至今,为克服传统政府预算制度的弊端,财政部近年来相继实施了一系列预算改革措施:1编制部门预算:为克服传统预算编制内容不完整、编制方法落后等弊端,编制部门预算,逐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充分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增强预算透明度,提高预算管理的法制化程度,实现预算管理公开、公正、公平的基本要求。 2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为将全部财政收支逐步纳入预算管理,逐步淡化直至取消预算外收支,我国不断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对国家机关行政性收费、罚没款收入实行预算管理,做到收是收,支是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3设置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克服传统分散收付制度的弊端,我国实施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由财政部门代表政府设置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所有的财政性资金均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收缴、支付和管理。 4建设“金财工程”:利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支撑预算管理、国库集中收付以及财政经济景气预测等核心业务的政府财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5另外,我国政府还采取改进政府收支科目分类、推行政府采购制度等措施,预算改革速度不断加快,其范围逐步扩大,改革措施逐步深入。 但是,我国的政府预算制度改革尚处于初始阶段,预算管理的法治化水平还较低,预算的完整性、公开性与透明度都仍须提高,预算支出效率也处于较低状态。目前我国政府预算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二)我国政府预算存在的问题

关于增加财政经费预算的报告

关于申请追加2010年度财政预算的报告 卫生局: 财政局: 基本药物制度工作启动以来,我院在县卫生局、县财政局的领导下,稳步推进医改各项工作,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四川省补充药物目录、药品零差率制度,认真落实药品网上阳光采购,建立健全药物采购监督管理机制。财务上,严格按照“2010年剑阁县部门预算方案”进行财务管理,实施10个月以来,经费严重不足、人员不稳定等问题凸显出来,特申请我院追加2010年度财政经费预算,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乡10个行政村,10个村卫生站,11个乡村医生;医院现有在职职工11人,退休职工5人,其中正式5人、临时6人。占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设有住院部、门诊部、预防保健科、手术室、医技科(B超、化验、放射、心电图、生化)等临床科室,拥有B超工作站、全自动血球仪、200X光机、生物疼痛治疗仪等医疗设备,开放床位16张。 2010年我院财政预算拨付情况:全年预算拨付268988元,其中部门收入(任务)219918元,全年实际拨付49070元。 2010年我院费用预算支付情况:全年预算费用支付268988元,

其中工资福利支出(含村卫生站7200元)201356元,商品和服务支出64663元,对个人和家庭补助2962元。 二、实际运行情况 1、收入情况:实施药品基本药物制度零差率后总收入44.5万元,其中:医疗收入10万元、药品收入30.4万元,其他收入4.1万元(防保收入)。医院全年用于支出的实际收入,即医疗收入10万元加财政实际拨付经费4.9万元,共计14.9万元。 2、主要支出情况:经常性支出:全院人员工资(2010年剑阁县部门预算方案)全年20万元,不含节假日补助;村卫生站补助0.7万元;上缴养老、医疗保险3.3万元;水电费2.8万元;差旅接待生活费用3.8万元;网络、办公电话费用0.6万元;各类耗材印刷打印费1.3万元;医疗设备、其他设备、房屋维护费用2.6万元;合作医疗补偿垫付周转费用4万元。临时性支出:规范化建设2.6万元,中医工作1.9万元,灾后重建项目实施费用3.8万元。医院全年实际支出47.4万元,存在缺口32.5万元。 三、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药品零差率制度、2010年剑阁县部门预算方案的深入推行,由于医院收入减少,财政投入的严重不足,医院使用的资金有限,后期越来越多的问题凸显出来,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员不稳定因素,因个人福利待遇低部分正式人员要求上调上一级医院,部分临时人员有退出医院的想法;二是个人福利待遇低,工资实行大锅饭,工作积极性、热情不高,病人转院率高,增加患者的经济

政府预算收支平衡的原则

政府预算收支平衡的原则 提要近年来,我国为了扩大内需启动经济,政府预算政策的宏观调控功能受到重视,传统的预算平衡被打破,国债发行规模一再扩大,预算政策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由于预算政策的关键在于政府预算的选择,因此对政府预算收支原则进行分析研究非常必要。 关键词:政府预算;预算赤字;平衡原则;乘数效应;长期平衡;整体平衡;动态平衡 近年来,我国为了扩大内需启动经济,政府预算政策的宏观调控功能受到重视,传统的预算平衡被打破,国债发行规模一再扩大,预算政策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由于预算政策的关键在于政府预算的选择,因此对政府预算收支原则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非常必要。 一、平衡原则是处理政府收支关系的支配性原则 平衡原则在政府理财中占据支配地位。平衡原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政府的预算收支保持平衡,即经常性收入——税收与政府支出间保持平衡。国库预备金的存在并不违反收支平衡原则,国库预备金是在预算年度内为应急而列入预算的费用项目。平衡原则在财政收支决策中具有支配性,主要决定于以下两点: 1、非均衡原则存在固有的缺陷,赤字原则、结余原则是与平衡原则相对立的非均衡原则。从赤字预算分析,赤字原则表现为政府支出大于政府经常性收入,意味着公债的发行。公债又依赖于政府的信用,但如果债务规模过度,政府预算的弹性就会因为债务成本的增加而减少。长期赤字预算会导致债务规模失去控制,使政府陷入“债务危机”,在缺乏充裕的社会储蓄资金和丰富的社会商品的条件下还可能使经济出现“滞胀”局面。再从结余原则分析,结余原则对私营经济具有支配性,私营企业以获得利润、积蓄资本为目的,收入对于支出的结余是其行为的内在驱动力;但政府预算不应受结余原则的支配,收入不应超过支出过多形成结余,原因在于:一是政府不以盈利为目的,除准备非常时期的特殊需要外,没有必要积蓄结余,即使因某些原因需要临时经费,其财源也可由税收、公债及其他适当手段从国民经济中筹措;二是如果政府筹措的收入超过经费支出,年年把结余积蓄下去,就会形成财政拖累,从而不适当地抑制国民经济发展。 2、平衡原则本身具有调节经济的功能。平衡原则是经济平稳发展过程中的理想原则,可起到预防、而不是治理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功效。平衡原则并非中性,但可以利用平衡原则调节经济。较大的平衡预算规模能导致较高的国民收

对我国政府预算管理和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的看法

对地方政府预算管理和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的看法 所谓政府预算,是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编制和执行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是政府组织和规范财政分配活动的重要工具,在现代社会,它还是政府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我国政府预算组成体系是按照一级政权设立一级预算的原则建立。我国宪法规定,国家机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组成。与政权结构适应,并同时结合我国的行政区域划分,我国预算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相应设立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五级人民预算。 就目前而言,我国政府预算编制的现状,要适应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实行部门预算,重构复式预算和预算科目体系化,改进预算编制方法,增加预算透明度,提高政府预算编制的法律性和权威性 我国政府预算是分配财政资金的主要手段,具有分配的功能,是我国财政的集中体现。政府总预算直接集中了相当数量的以货币表现的社会资源,国家通过税收,公债等分配工具把分散在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业单位及个人手中的国民生产总值的一部分集中起来,形成政府预算收入。 政府预算作为财政分配的中心环节,在对财政资金的筹集,分配和使用过程中,不仅仅是一般的财政收支活动。如果通过收支活动有意识地为财政的调控功能服务,那么收支手段就成为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即是他主要通过年度预算的预先制定和在执行过程中的收支平衡调整。实现其调节地方经济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通过预算收支规模的变动,保持一个地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 2,通过调整政府预算收支结构,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 3,公平社会分配 此外,政府预算还有监督控制功能,能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监督各方理财,预算作为财政的控制系统,它本身是制度体系。预算的监督控制效力乃是制度效力问题。从此意义上看,预算实际上是一种对政府以及政府官员实施的制度控制方法。 但从长远上看,我国地方政府预算管理和预算管理体系还很不完善,主要存在一下几个问题: 1、预算编制缺乏前瞻性。长期以来,我国的预算编制只是在既定的收支之间安排资金,缺乏科学的分析预测,没有很好地将预算编制与经济预测结合起来,并以经济预测为基础,通过对经济周期、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来确定预算收支总体水平的发展变化及收支结构的调整。我国尽管也编制财政发展的中长期计划,但实际执行中与年度预算基本上还是两条路致使年度预算对财政经济的约束相当有限,不能瞻前顾后。 2、预算编制方法不尽科学。各部门经费多少不是取决于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而是取决于原来的基数。“基数法”固定了财政资金在部门间的分配格局,预算资金被套牢,财政无法根据机构和人员变动情况,相应调整支出规模,制约了财政对经济结构和布局的宏观调控。不利于控制支出规模。“基数法”实际上是增量预算,即财政支出只能在上年的基础上增加,一般不能比上年基数减少。因此,不利于控制支出规模,长年使用“基数法”,经过多年积累,基数成了常数,形成支出刚性,不管财政状况如何,支出一味地增长,不利于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

财政预算管理知识

预算股提供 1、财政的概念和职能 财政以国家为主体,为了实现国家职能的需要,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和再分配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国家与各有关方面之间的分配关系。财政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个部分。 财政的职能:财政一般具有3个职能:①分配职能。即以国家为主体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职能,包括组织财政收入和安排财政支出两个方面。 ②经济调节职能。即根据宏观政策目标,通过调整财政分配以调节国民经济发展的职能。③监督职能。即对财政的分配、调节过程及其相关方面实施监察、督促和制约的职能。它是财政分配职能、调节职能完满实现的条件。财政的三大职能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其中分配职能是基本职能,调节职能和监督职能是由分配职能所派生的。 2、财政管理体制 财政管理体制也就是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之间财权事权划分的制度机制,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分税制的财政体制,简称分税制,其实质是根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事权确定其相应的财权,通过税种的划分形成中央

与地方的收入体系。 3、地方财政总收入 地方财政总收入是指一般预算收入范围内的有关收入项目,包括: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②在当地交纳的国内增值税中央分享收入。③国内消费税。④纳入分享范围的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中央分享收入。⑤⑥ 4、地方境内总收入是指在本辖区内缴入各级国库的一般预算收入和基金预算收入,包括缴入中央金库的收入。 5、预算收入 预算收入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主要是为了实现国家职能的需要,通过政府预算集中一部分社会产品所形成的集中性财政资金,是国家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所必不可少的财力保证。它是根据国家法令和法规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它是一级财政的资金来源。预算收入一般包括一般预算收入、基金预算收入。 一般预算收入是通过一定形式和程序,有计划、有组织地由各级财政部门组织的纳入预算管理的各项收入。 基金预算收入是按规定收取由财政管理并具有专门用途的政府性基金。

财政 国家预算编制原则

财政与国家预算: 财政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分配和再分配的活动,是国家配置资源的重要方式和调控社会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是确保国家赖以存在的基本条件,有财才有政。 而国家预算,是国家(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 国家预算也称政府预算,是实现财政职能的基本手段。从形式上看,国家预算就是按一定标准将财政收入和支出分门别类地列入特定的表格,可以使人们清楚地了解政府的财政活动,成为反映政府财政活动的一面镜子。但从实际经济内容来看,国家预算的编制是政府对财政收支的计划安排,预算的执行是财政收支的筹措和使用过程,决算则是国家预算执行的总结。所以,国家预算反映国家的施政方针和社会经济政策,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同时,由于国家预算要经过国家权力机构的审批方才生效,因而又是国家的重要立法文件,体现国家权力机构和全体公民对政府活动的制约与监督。 不同性质的国家,其预算的性质不同。中国的预算支出,主要用于社会主义建设,节减军政费用、腾出资金用于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科学、卫生以及社会福利事业,这是中国安排预算资金的一贯方针。 国家预算的作用: 1.确定政府可获得的资源,有利于全面安排支出。通过预算的编制,事先进行预测,使我们能掌握一年内能筹集到多少收入,并根据财力的多少和支出的需要确定支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量人为出。如在 2004年预算中,全国预算收入安排了23570亿元,相应地安排支出26768亿元(赤字3198亿元)。 2.反映政府的活动范围和方向。预算上的一收一支,决不仅仅是数字的排列,

它必然要反映在政府的各项活动上。从预算收入安排上看,每一笔收入都必须落实到项目上,在某一个收入项目上征多少收入,减多少收入,能反映出政府的政策取向。如在2004年的预算中,确定减征农业税,就反映出国家要通过减轻种粮农户的负担来鼓励农民种粮的政策。从支出安排上看,国家对哪些方面增加投入,反映出国家鼓励哪些方面的发展。如近些年来,国家每年都加大对教育、农业、科技的投入,就反映出国家重视农业、重视科教兴国的政策。 3.有利于人民参与对国家事务的管理。对预算的讨论决定和对预算执行的监督是人民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重要体现。预算草案编出后要送由人民代表组成的权力机关进行审查,经其批准后预算才能成立。倘若预算草案不符合人民的意愿,权力机关有权进行修改,有权不予批准。国家权力机关对预算的批准,实质上是对政府工作安排的批准,体现权力机关授权政府可以干哪些事。当预算经国家权力机关批准后,其执行还要受到权力机关的监督。政府在年度终了要向权力机关报告执行结果,权力机关对执行结果还要进行审查,并决定是否批准。 4.有利于政府活动的有序进行。由于预算对政府一年要做哪些事,做某件事要给多少钱都事先作出了安排,在新的年度开始后,征收部门按法律规定组织收入,财政部门按预算拨付资金,相关职能部门得到资金后按事先安排开展工作。这样就能有利于政府及其部门对所要干的事情能早作准备,按计划开展工作,避免工作的盲目性。 预算编制: 预算编制是指各级政府、各部门、各预算单位制定筹集和分配预算资金年度计划的预算活动,是预算法必须规范的主要内容。预算编制应当遵守国家编制预算的原则,按照编制办法和程序进行。对此,我国《预算法》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政府预算

1、中央部门预算采取自下而上的编制方式,编制程序实行“二上二下”的基本流程 (一)“一上”:财政部门印发部门预算编制的有关文件、通知,明确部门预算编制工作要求。部门从基层预算单位起按财政要求编制单位年度收支预算建议计划,逐级报送给主管部门。部门对各基层单位的预算建议计划进行审核、分析、汇总,并编制部门收支预算建议计划上报给财政部门。 (二)“一下”:财政部门内部有关业务处室会同有关部门审核预算建议计划,并提出审核意见报财政预算主管处。财政预算主管处审核汇总后,根据财力情况提出总量支出建议控制指标,报同级政府同意后下达给部门。 (三)“二上”:各部门按财政预算控制数重新调整本部门预算草案,上报财政部门审核。(四)“二下”:财政部门内部有关业务处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审核汇总部门预算,提出意见报财政预算主管处。财政预算主管处汇总本级财政收支预算草案,上报同级政府批准,并提请同级人代会审议。部门预算草案经人代会通过后,财政部门直接将预算批复给部门,再由部门逐级批复给基层单位。 在二上、二下的过程中,各部门与财政部门随时可就预算问题进行协商、讨论,及时、充分地交流有关预算信息。 2、预算周转金是各级财政为平衡预算年度内季节性收支差额,保证及时用款而设置的周转资金。预算周转金只作平衡预算收支临时周转使用,不能安排支出。 2、设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的意义是什么? 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指用超收收入安排的具有储备性质的基金,用于弥补短收年份预算执行的收支缺口或用于统筹安排下年度支出。作用:是对财政“超收”实施了“分流”,使一部分“超收”不再直接形成“超支”,从而可在今后调剂使用,并进入预算监督视野。注意与预算周转金的区别:资金来源和使用不同。 3、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是指各级政府之间通过财政资金的无偿拨付来调节各预算主体收支水平的一项制度。是指各级政府之间通过财政资金的无偿拨付来调节各预算主体收支水平的一项制度,据以完成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之间在既定的职责、支出责任和税收划分框架下财政资金的相互转移。是指在一定的预算管理体制下,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之间或同级政 府之间财政资金的无偿转移。 3.试述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1)存在问题:①制度运作基础问题:财权与事权的划分,政府职能定位②制度的规范问题:专项转移支付比例过大额度计算有问题支付方式不规范,基数法为主③制度的体系性问题:缺少激励缺少监督 (2)完善:①规范制度:因素法代替基数法②以法律形式明确事权限制专项:突出重点:如新农村建设、大江大河治理,扶贫开发等③完善省以下的转移支付

财政学第三章政府预算练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练习题 一、判断以下各陈述的正误 1、政府制定财政预算的主要目的在于,为完成政府财政政策目标而确定财政活动重点及其优先顺序,并且据此监控财政活动进程。() 2、1945年美国联邦政府预算局局长史密斯提出了政府预算八原则,或称为预算管理原则,是对传统预算原则的完全替代。() 3、按政府级别分类,可把预算划分为总预算和分预算。() 4、古典经济学家之所以不主张政府实行赤字预算,主要出于两种基本考虑:一是政府财政出现赤字就要发行公债,发行公债不仅会减少私人投资,而且还会带来通货膨胀的危险;二是财政赤字本质上属于经济生活中的巨大浪费,应该严加控制。() 5、凯恩斯主义的财政理论认为,不管国民经济形势如何,政府坚持保持年度预算收支平衡,不仅不会加剧宏观经济的波动,而且能够稳定宏观经济运行。() 6、提倡“非平衡预算”的经济学家,不仅反对年度预算平衡,而且并不指望政府在使预算发挥熨平经济周期作用的同时,实现预算的周期平衡。() 7、单式预算组织形式的基本特点是:(1)将政府各种财政收入与支出分别汇集,并分别编入各自的预算报表内。(2)按照财政收支的经济性质,分别进行总额预算。()

8、美国预算周期的特点是,在日历年的每一个时间点上,都有3到4个预算周期并存运行。() 9、美国是一个三权分立的国家,国会作为独立的立法机构,它与总统在预算决策的最终决策活动中起着几乎同等的作用。国会和总统之间这种相互制约的政府预算制度,实际已经把政府财政活动、尤其是财政支出活动置于国民、代议机关的监控之下,该制度在防止政府预算规模失控,减少财政资源的浪费,约束个别官员、政府机构的随意性行为等方面均能发挥积极作用。() 10、美国政府的预算的执行要遵循严格的法律和程序进行,各类政府部门只能按照法定拨款数额组织各自的开支,不能超过预算授权,但是,某些开支活动可以不按照国会预算审议结果所规定的用途或目的进行。() 二、选择题(从以下各题所给答案中挑选出所有被认为是正确的答案) 1、以下对于预算的描述正确的有() A、预算是关于政府的收入和开支计划 B、预算是关于政府借款或偿还借款的计划 C、预算说明公共财政活动对国民经济生活的影响 D、预算说明预期国民经济活动对公共财政的影响 E、预算是关于政府财政活动的一种历史记录 2、按照古典经济学及其预算平衡理论,政府进行其财政预算编制时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A、预算的完整性 B、预算的年度性 C、预算的灵活性 D、预算的可靠性 E、预算的公开性 F、预算的明确性

政府预算管理概述

一、政府预算的含义与基本内容 政府预算又称国家预算、财政预算,是政府根据国家法定程序和施政方针所编制的某 一年度内政府的财政收支计划,一旦立法机关通过后,即成为该财政年度内政府经费支配 的依据。预算不仅是各级政府进行事前管理、控制政府收支的有效工具,而且反映了该财 政年度内,政府的财政收支活动应该达到的各项目标和政府公共活动的需要。预算是财 务管理工作的指南,是会计制度的基础和处理财政问题的依据。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政府预算作不同的分类。以形式差别为依据,政府预算可分 为单式预算与复式预算。单式预算指财政收支计划通过一个统一的表格来反映;复式预 算则指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两个以上的表格来反映,一般分为经费预算和资本预算两 个独立的预算,并分别编为两个表格,单式预算则不作这种区分。以内容上的差别为依 据,预算可分为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增量预算指新的财政年度的收支计划指标以上年 度指标执行数为基础,并考虑本年度的实际情况之后调整确定;零基预算则指财政收支计 划指标的确定,只以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为依据,不考虑以前的财政收支状况。世界 各国一般以增量预算为主,零基预算通常只用于具体的收支项目。 预算由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两部分组成。预算收入包括:税收收入;依照规定应当上 缴的国有资产收益;专项收入和其他收入。预算收入可划分为中央预算收入、地方预算收 入、中央和地方预算共享收入。预算支出包括:经济建设支出;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支出;国家管理费用支出;国防支出;各项补贴支出和其他支出。预算支出 可划分为中央预算支出和地方预算支出。 我国实行的是多级预算制,即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设立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 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五级预算。中央政府预算(以下简称中央预算)由中央各部门(含直属单位,下同)的预算组成。中央预算包括地 方向中央上缴的收入数额和中央对地方返还或者给予补助的数额。地方预算由各省、自 治区、直辖市总预算组成。地方各级总预算由本级政府预算(以下简称本级预算)和汇总 的下一级总预算组成;下一级只有本级预算的,下一级总预算即指下一级的本级预算。没 有下一级预算的,总预算即指本级预算。地方各级政府预算,由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 下同)的预算组成,包括下级政府向上级政府上缴的收入数额和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返还 或者给予补助的数额。 此外,我国《预算法》还规定:各部门预算由本部门所属各单位预算组成,单位预算是 指列入部门预算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其他单位的收支预算,国家实行中央和地方分税 制,预算年度自公历!月!日起,至!月!日止。 二、预算管理职权 加强预算管理工作,是廉政、勤政和优政的根本性措施之一。我国公共财政建设的首 要任务是推行部门预算,将部门所有收支均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当务之急是进一步明确 预算管理职权,切实做好预算管理。根据法律规定,我国预算管理的职权划分如下: (一)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预算管理职权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预算管理职权主要有:预算、决算的审批权;预算、决算的监督 权;对有关预算、决算不适当决定的撤销权,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权改变或者撤销本级人 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决定。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预算管理职权主要有:预算执行的监督权;预算调整 方案的审批权;根据授权,对决算进行审批;对预算、决算方面不适当决定的撤销权,各级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撤销本级政府和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关于预算、决算的不 适当的决定、命令和决议。 (二)各级政府的预算管理职权 各级政府的预算管理职权主要有:预算、决算草案的编制权;预算预备费动用的决定

政府预算复习题

政府预算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政府预算:是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而集中性分配财政资金的重要工具,是国家基本财政计划。 2.政府预算周期:是指从预算编制、审议批准、执行到决算的完整过程,其中,上述每一个环节又包括若干具体内容。 3.政府公共预算:是指政府以社会管理者身份,凭借政治权利筹集财政资金,用于维持政府公共活动,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发展各项社会公益事业支出的财政年度收支预算。 4.预算管理体制:是处理政府间财政关系的一项基本制度,主要是划分中央和地方预算收支范围和管理权限的制度。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事权划分、财权划分、转移支付。 5.分税制:在确定中央与地方事权的基础上,按划分税种的方式来确定中央和地方财权的预算收支管理体制。 6.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是指各级政府之间通过财政资金的无偿拨付来调节各预算主体收支水平的一项制度。 7.预算收支分类:政府收支分类是按照一定的原则、方法对政府收入和支出项目进行类别和层次划分,以全面、准确、清晰地反映政府收支活动。 8.基数预算法:以上年度收支的基础上确定基数,考虑影响新年度的各项收支因素,确定新年度收支的编制方法。 9.零基预算法:不考虑项目以前的支出情况,从零开始,根据组织的目标任务和项目的重要性来确定支出。 10.绩效预算法:以成本-效益为评判标准,以政府职能和施政计划为中心的预算编制方法。 11.部门预算:指政府各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及其行使职能的需要,由基层预算单位编制,逐级上报、审核、汇总,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提交立法机关依法批准的涵盖部门各项收支的综合财政收支计划。 12.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13.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指由财政部门代表政府设置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所有的财政性资金均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收缴、支付和管理的制度。 14.政府预算调整:是指经立法机构批准的本级预算,在执行中因特殊情况需要增加支出或者减少收入,使原批准的收支平衡的预算总支出超过总收入,或者使原批准的预算中举借债务的数额增加的部分变更。 15.政府决算:是指经过法定程序批准的,对年度预算执行结果的总结。 16.金财工程:以应用为中心,以网络为支撑,以安全为保障。包括三个方面业务应用系统,信息网络系统,安全保障系统。 17.政府预算监督:是指在预算的全过程中,对有关预算主体依法进行的检查、督促和制约。 二、简答题: 1.试述政府预算的原则 (1)完整性:预算应该包括政府全部财政收支,反映全部财政活动,不允许预算外的财政收支 (2)统一性:政府是一个整体,财政资金应在最大范围内优化配置,统筹考虑 (3)可靠性:预算收支数字指标设计依据必须真实、准确、可靠;不得假定 (4)公开性:预算的形成和执行是透明的、受公众监督的 (5)科学性:编制必须科学,内容必须真实

国家预算论文 关于我国预算制度简述

对我国预算制度改革发展历程的的认识和理解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预算制度的演变和发展史,分析和理解我国预算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来对我国预算制度在政府财政管理控制上的有效性进行解读。 关键词:国际预算、改革、有效性管理 国家预算是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公共收支计划的总和。它包括政府所有经济活动的支出费用消耗,并且需要经过立法机构严格的审议批准方可执行。随着政府职能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完善,世界各国的公共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都呈增长态势。伴随着增长态势的不断扩大,如何更好的控制政府规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对于现在的政府形式来说,预算便是控制公共支出的有效手段。通过预算,可以有效把握政府活动的内容、范围和政策取向,约束和控制政府的收支活动,规范公共资金的使用,从而使得政府收支计划规范化、透明化、公开化,而这正是建立国家预算制度的意义和必要性之所在。 从我国预算制度的演变过程来看,我们可以把预算制度改革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国家预算的强化阶段和政府公共预算的建设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指从1978 年改革伊始到1994 年,是国家预算制度逐步明晰并法制化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从1995年《预算法》实施以来至今,是预算制度的改革阶段,也是国家预算走向政府公共预算的阶段。 一、预算制度改革第一阶段 (一)预算制度的改革历程 从1979 年开始,我国正式恢复了年度国家预算的编制、报告、审批和决算制度,但在体制改革初期,由于法律、法规建设不完善,财政监督机制缺乏,监督力量薄弱,导致改革之初的财经秩序混乱,国家预算在编制、执行中出现了大量截留收入、挥霍浪费财政资金的现象。这使得国家预算制度在建立初期由于多方面原因的限制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其在监督和控制国家财政资金收支程序上的效用性有限,没有达到较显著的成果。 1983 年9 月15 日政府正式成立了国家审计署,主要职责是审计中央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建设。审计体系使国家预算制度进一步得到加强,对各级政府和预算单位严格按照国家预算安排执行收支起到了较好的监督和控制作用。而在之后伴随着国企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财政体制改革和财政支出范围发生变化,国家预算制度的强化由行政化管理,即通过“红头文件”管理向法制化方向转变,1991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家预算管理条例》,并从1992 年起国家预算按复式预算形式编制。这是我国预算制度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点,通过法律法规对预算制度的管理基准进行明确性规定,使其标准化和规范化,从而奠定了预算制度在我国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使得预算制度对于财政收支的管理更加高效和准确,监督的有效性得到了加强。 (二)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在国家预算强化阶段,虽然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改进完善预算制度,但是由于强化了的国家预算仍然是政府加速工业化前提下的建设性预算,仍然属于传统体制下的预算制度。在此预算制度下,存在大量预算外资金和制度外资金,收支分类难以细化,对财政资金的监督和控制仍属于形式化的,且并没有进行绩效衡量,测算标准不规范,难以有效界定有效程度,这些弊端导致了预算制度改革的必然性。 二、预算制度改革第二阶段 (一)预算制度的改革历程 1995 年1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正式颁布实施,这标志着国家预算制度的终结。《预算法》规范了各级政府在预算编制、执行上的职责和权限,明确了各级人大对本级以及下一级预算的审批、修正权限,使政府行为初步纳入法制轨道。《预算法》的实施也为预算制度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据。从1995年开始,政府陆续针对过去分散型财政管理的弊端,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