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导学案乘法分配律

导学案乘法分配律

导学案乘法分配律
导学案乘法分配律

导学案乘法分配律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乘法分配律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乘法分配 律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探索乘法分配律,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能用字母表示出乘法分配律。 2.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表述乘法分配律,并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复习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哪些运算律?这些运算律用字母怎么表示?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2.揭题。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今天我们要继续来探索乘法的运算律。(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62页例题5情境图。 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信息。 2.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2)小组讨论,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师参与个别小组交流,了解学生的解题情况。 3.组织全班汇报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然后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

情况进行板书。 汇报预测: 解法一:先算出四、五年级一共有多少个班。 (6+4)×24 =10×24 =240(根) 解法二:先算出四、五年级各领多少根跳绳。 6×24+4×24 =144+96 =240(根) 4.观察比较。 (1)以上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它们计算得数相同,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这两个算式连起来? 板书:(6+4)×24=6×24+4×24 (2)比一比,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发现:等号左边先算6加4的和,再算10个24是多少;等号右边先算6个24与4个24各是多少,再求和。 5.探索规律。 (1)提出假设:是否任意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都会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呢? (2)举例验证。 让学生独立举例验证,验证后把自己举的例子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一起分享。 全班交流,可以分两个层次:一是交流所举例子是否符合要求;二是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 (3)总结规律。 仔细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联系与区别?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师生交流后小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结果不变。教师指出这就是乘法分配律。 6.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乘法分配律可以写成: (a+b)×c=a×c+b×c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63页“练一练”第1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乘法分配律》导学案

《乘法分配律》导学案 班级:学生姓名: 学习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26页例7 学习目标:1、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定义 2、掌握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方法和技巧 学习重、难点: (1)能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方法和技巧 激趣定标 一.复习导入 1.回顾:说说已学过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用字母表示。 2.初次感知规律:〖算一算〗 ①(3 + 2)×4 3×4 + 2×4 ②2×(11 + 9) 11×2 + 9×2 ③20×5 + 4×5 (20 + 4)×5 1.计算①、②两组算式各等于多少? 2.比较两组算式相同点和不同点; 3.可用什么符号连接?】 3.观察、激趣、导入。 第③组算式老师不用计算,就可以判定用等号连接,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这里有什么奥秘吗?今天,我们就一同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自学互动(一)探讨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学习内容:P36例3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任务: ㈠影幕演示: 1. 一共有25个小组,每个小组里有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抬水、浇树。那么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这次植树活动? (请1---2个小组导黑板上展示学习成果,其他组作评价和补充。) 方法一:(4+2)×25 =6×25 (先求?)

=150(人)(再求?) 方法二:4×25+2×25 =100+50(先求?) =150(人)(再求?) 1、分析比较:仔细观察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2、结论:两个算式的结果如何?用什么符号连接?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发现其中有什么规律? 自学互动㈡探究概括规律: 学习方式: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同桌讨论 学习内容: 请选择合适的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先独立思考,遇到困难再交流) (100+3)×25 100×25+3×25 (200+5)×35 200×35+5×35 1、再一步观察、分析、比较去发现规律。 2、用等号连接上述两道式子你又发现什么规律? 小结: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概括起来,说一说? 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的分配律。 思考: 如果用a、b、c分别代表三个数,你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测评训练: (一)数学医院:判断正误。 ① 2×( 6 + 5 ) = 2 × 6 + 5- - - - - ------------〖〗 ②( 25 + 7 )×4 = 25 ×4 ×7×4- - - - - ----〖〗 ③35×9 + 35 = 35×( 9 + 1 )= 350 - - - - - -=〖〗 (二)连一连: 3×17 + 5 ×17 (22 + 44)×30 (18 + 4)×6 18 ×6 + 4 ×6 22×30 + 44 ×30 60×20 + 60×30 60 ×(20 + 30)(3 + 5)×17 (三)填一填:

四年级数学下册 乘法分配律教案 苏教版

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初步了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2.让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让学生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及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重难点: 理解乘法分配律,初步了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课前准备: 小黑板、学具卡片 教学活动: 一、展开探索过程。 1.初步感知。提问: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买这些服装,老师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学生独立思考,交流反馈:你是怎样想的?) 板书:65×5+45×5 (65+45)×5 (提问:这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怎样?)学生计算验证; 谈话:虽然这两个算式样子不同,但是计算结果是相等的。我们就可以把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2.类比展开。提问;假如老师选择的是另两种服装,买的数量都是6件,8件的,你还能用两种方法来求一共要付的钱数吗? 要求:每一组编一题,用两种方法列出综合算式,并计算出结果,比一比哪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板书:32×6+65×6 (32+65)×6 提问:既然这些算式每组得结果都相等,那么我们都可以把它写成什么?谈话:像这样得情况,是偶然还是有其中的规律呢?(大家不妨再举几个例子,再算一算,举例,小组交流,挑选几组板书。)3.体验感悟。谈话:大家举了很多例子来说服老师,看来,这种情况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巧合,而是有其中内在的规律。小声地读这些算式这中间隐藏着什么规律呢?(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发现的规律。)通过观察,同学们或多或少都发现了一些规律,现在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了一些算式,根据你刚才的观察,你觉得这些算式中,哪两个可以用等号连起来就把它们挑出来,如果有争议可以算一算来验证一下。(出示课件)交流:哪个小组来汇报?你能想个办法,使那些不能组成等式的变

《乘法分配律》导学案

《乘法分配律》 一、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乘法分配律。 2、初步学习用乘法分配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重、难点 1、学习重点:探索、发现乘法分配律。。 2、学习难点:用乘法分配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学习准备:班班通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哪些运算定律? 2、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0×5+5×80 88×125 二、探究新知 出示例3主题图: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求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该怎样列式? 2、说出每种解法的思路并比较,两种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2)×25〇4×25+2×25 3、请举出像这样的两组算式。 4、观察以上等式有什么特点? 5、请用语言描述你发现的规律。 思考:这句话中的“它们”指什么? 6、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你认为用字母表示与文字叙述相比有什么不同? 四、反馈练习 1、下面哪些算式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117×(3+7)=117×3+117×7 24×(5+12)=24×17 (4+5) ×a=4×a+5×a 2、用乘法分配律填空。 (1)25×(20+4)=25×__+25×__ (2)45×9+55×9=(__+__)×__ 3、用乘法分配律计算。 103×20 24×75+24×25 125×22—125×14 (25+20)×4 35×99+35 4、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学校准备购置足球和篮球各10个,足球每个73元,篮球每个58元,请你算一下公用多少元? 思考题:小马虎由于粗心大意把30×(□+3)错算成30×□+3,请你帮忙算一算,他得到的结果与正确结果相差多少?

四年级数学上册 乘法分配律教案 沪教版

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和字母表达式。 2.能运用乘法分配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1.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和字母表达式。 2.能运用乘法分配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和字母表达式。 2.能运用乘法分配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 326+512 +174 37+(63+639) 6×25×4 125×5×8×2 6×30+4×30 44×25 965-321-279 5×26×20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运算定律 (二)新授 1.出示例题:学校去买课桌椅,每把椅子36元,每张桌子78元,学校共买了6套课桌椅,共要付多少钱? 师:从这道题目中,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呢? 生:我知道每把椅子36元,每张桌子78元,买了6套课桌椅。 师:不错,你们收集到了这么多的信息。 师:那大家能不能利用收集到的这些信息来解决这个问题呢?请大家小组讨论一下,用你们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道题目。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生:(1) (36+78)×6 = 114× 6

= 684(元) 答:买6套课桌椅要684元。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 生:(2) 36×6+ 78×6 = 216 + 468 = 684(元) 答:买6套课桌椅要684元。 师:两个小组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你们发现这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是怎么样的呢?生:计算的结果是一致的。 师:所以我们能用什么符号来连接这两个算式呢? 生:等号 师:可以怎样表示呢? 生:可以表示为: (36+78) ×6 =36 ×6+78×6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 师:刚才我们发现这两个算式的结果是一样的,那现在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点呢?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表达出:第一个算式是两个数的和去乘一个数,而第二个算式是两个数分别与一个数想乘,再把他们相加。) 师:很好,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乘法分配律。 2.反馈揭示: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所得的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a+b) × c = a × c +b × c 师:那如果老师出示a × c +b × c,它应该等于什么呢? 生:等于(a+b) ×c 师:好的,我们发现这两个算式从左边推倒右边或者从右边推到左边都是成立的。 师:下面请大家根据乘法分配律来试一试 (三)练习巩固 1.小试牛刀: (93+28)×11 = 93 ×()+28 ×()

乘法分配律教案人教版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乘法分配律教案人教版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乘法分配律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运算定律, 也是学生最难掌握的一个运算定律。下面是学习啦为你的人教版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本36 页例3. 【教材与学情定位】本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之中的一个规律性知识,是在学生学习认知了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加法、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之后的知识内容,其承载了“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 的内容,学生计算起来容易出现问题或者错误,总是会把其中一个加数与因数相乘,却把另外一个加数忽略。 【设计理念】 1 、乘法分配律在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口算、笔算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中已经有所渗透。乘法分配律的学习是否可以由此引入,由此加强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的联系,运用知识的正迁移,解决学生对乘法分配律难理解,易用错的问题。 2 、乘法分配律到底难在哪里?是学生体验不到成功,还是乘法分配律作为简便运算的一个方法而不能体现其简便性。如果是又当如何体现,其教学的临界点在哪里? 2 、乘法分配律必须在学生了解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吗?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是否可以进行导入?如果可行,是不是我们

在一年的教学中把‘花开两朵单表一枝' 做的太过了而忽略了另一只鲜花的存在?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引导学生概括、理解并且掌握乘法分配律,体会到乘法分配律作为一种简便运算的手段的可实行性和其存在的必然性。 2 、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 1. 理解乘法分配律,体会其优越性。 2. 乘法分配律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如何有效突破。 【教学过程】 1 、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过两位数乘两位数, 出示:25×14= 算式表示什么意义?(14 个25是多少。)你能计算这个题目吗?(能)完成在练习本上。 (师把25×14 写在黑板左侧,指生上展示台展示自己的书写过程,并分别说明100是怎么求的?250呢?教师把学生的想法记录在展示本上)过程:25 ×14 100 25 × 4

(完整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教案 教学目标: 1、发现、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2、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乘法的分配律,并能初步运用乘法的分配律;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究、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作好铺垫: 1.说说什么是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2.计算下面两组题目,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4×(5+8) (7+6)×3 4×5+4×8 7×3+6×3 (设计意图:回顾旧知,为学习新课埋下伏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师: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学习,老师非常高兴。现在正是阳春三月,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的好季节。 1、引入主题图(课件:植树情景及信息):每小组要4人挖坑种树、2人抬水浇树;有25个小组。求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这次植树活动? (1)阅读理解: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知道了什么。 生1:已知每小组要4人挖坑种树、2人抬水浇树;有25个小组。求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这次植树活动。 生2:每个小组共有6人。 (2)分析解答: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板书:(4+2)×25 4×25+2×25 2.两个算式的结果怎样?用什么符号连接?生读等式 板书:(4+2)×25=4×25+2×25 生读算式(4+2)×25=4×25+2×25 3、春季运动会李老师欲订购9套运动服,上衣每件58元,裤子每件42元,一共需要都少钱? 口头列式,得出(58+42)×9=9×58+9×42(生读等式) 4、观察这两组算式,请你写出一些类似的式子. 每个学生都能正确写出几组算式,有很多学生已经用字母或图形表示的。(3个学生写错,2名学生自己改过来了) 投影展示 生1:(1+2)×3=1×3+2×3 (3+2)×4=4×3+2×4 (10+2)×5=10×5+2×5 (6+4)×5=6×5+4×5 生2:(4×2)×3=4×3+2×3

最新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案

《乘法分配律》教案 授课班级:四(2)班执教人:干强胜时间:2015年4月30日上午第一节课 教学内容:最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62—63页及“练一练”以及练习十相关的练习。 教学目标:1、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探索乘法分配律,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能用字母表示出乘法分配律。 2、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抽象概括能力。教学重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表述乘法分配律,并能初步知道乘法分配律能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纸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复习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哪些运算律?这些运算律用字母怎么表示?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 2、揭题。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一种新的运算律。 二、学习例题: 1、出示例题图: 读一读信息:四年级有6个班,五年级有4个班,每个班领24根跳绳。一共要领多少根?请大家在自己的本子上列综合算式,并算出结果。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学生可以用多种方法解答。 2、组织全班汇报交流。指名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然后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板书。 3、汇报预测:解法一:先算出四、五年级一共有多少个班。(6+4)×24=10×24=240(根) 解法二:先算出四、五年级各领多少根跳绳。6×24+4×24=144+96=240(根) 4、观察比较。 指出:以上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它们计算得数相同,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这两个算式连起来?板书:(6+4)×24=6×24+4×24 比较:左右这两个算式有哪些相同的地方?不同之处呢?(相同:三个数是一样的,都有乘法和加法; 不同:前面的算式中出现了1个24,后面的算式中出现了2个24;一个是两步算式后面一个是三步算式……) 比一比,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发现:等号左边先算6加4的和,再算10个24是多少;等号右边先算6个24与4个24各是多少,再求和。用语言来表示它们的联系:两个数合起来乘24等于两个数分别乘24再合起来。(只要学生能大概说出类似的意思就行。) 5、探索规律。(1)提出假设:是否任意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都会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呢?请同学们再举几个例子验证。在规定的时间内,请你写出符合这样特点的等式。交流:你写了几个?读一读。 (2)一是所举例子是否符合要求;二是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 (3)总结规律。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数,可以写成:(a+b)×c=a×c+b×c 师生交流后小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结果不变。教师指出这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63页“练一练”第1题。这道题是运用乘法分配律改写算式,通过改写准确把握乘法分配律。其中有顺向的改写,也有逆向的改写。学生在逆向改写时可能会有困难,教师在组织练习时可以给予适当的帮助。 2.完成教材第63页“练一练”第2题。这道题呈现了学生初学乘法分配律时可能出现的错误,如40×50+50×90与40×(50+90)让学生辨析,从而进一步明晰概念。还选择了比较特殊的情况,如74×(20+1)与74×20+74,有助于学生从本质上而不是形式上理解乘法分配律。 3.完成教材第65~66页“练习十”第6、7题。第6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和比较进一步感受乘法分配律的优越性。第7题,让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长方形菜地的周长,并用乘法分配律沟通不同算法间的联系,既能加强对长方形周长的理解,又能加强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4.比较大小,得出乘法分配律对减法同样适用。 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布置作业。选用课时作业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说明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麻城小学四(1)班贺朝智教学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36页《乘法分配律》及相应的练习 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本人对教材的理解:乘法分配律在小学教材中以“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的形式出现,随着学生对所学容的逐步加深,在后面的练习题中又引申出“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三个数或四个数的和(或差)与一个数相乘”等容,在练习中演变出现许多扰乱学生视线的题目,甚至还推广到除法运算,给教学造成了多次重复教学的干扰,因此我大胆尝试在课堂教学中把乘法分配律的定律归纳成“几个数的和(或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并能用字母表示。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3、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方法:通过讲学练相结合,设计相应的练习题,逐步理解抽象的乘法分配律。

小学:2019年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导学案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 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 /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2019年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导学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四年级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乘法分配律》问题导读 ----预习班级--------- 姓名----------- 学校--------- 老师-----------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交流、概括等,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内容。 2、学会用符号或字母来表示乘法分配律。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习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能用字母表示。学习难点乘法分配律的推导。 1、我们学过的简便运算的规律有哪些?用字母怎么表示? 乘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 加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2、算一算,比一比。下面的算式能用等号连接吗?(24+28)×5 = 24×5+28×5 36×6+36×5 = 36×(6+5)7×4+7×20 = 7×(4+20) 8×(125+79) = 8×125+8×793、自学课本26页例7题,试着解决下面问题(3+2)×5 = 3×5 + 2 × 5 ( 13 +12)×4 = 13 × 4 + 12 × 4 3×35+2×35 = 35 ×( 3 + 2 )(a+b)×c = a × c + b × c 4、通过自学你未能解决的问题有: 《乘法分配律》问题生成——揭示规律各位同学:请根据预习内容,在单位时间内进行系统思考后认真完成下面各题.1、连线比较算式和结果,你有什么发现?(24+28)×5 8×125+8×796×38+6×32 9×(20+25)25×9+20×9 24×5+28×58×(125+79 ) 6×(38+32)通过计算和比较,我发现____ 2、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1)一共有多少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2)比较这两种方法,你发现了什么?3、什么是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怎么表示? 4、怎样简便怎样算。(40+8)×25 36×34+36×66 (75 +25)×23 《乘法分配律》问题训练——亲爱的同学们:你准备好了吗?现在就来接受自己的挑战吧!1.判断正误 99×65 =99×65+1×65. ( ) 16×19+84×19=(16+84)×19 ( ) (57+140)4= 57+140×4 () 42×(28+19)=42×28 +19×42 ()2.在□里填入适当的数,并在括号中填入所应用的乘法运算定律: (1) 25×67×4=25×

《乘法分配律》导学案分析.doc

《乘法分配律》导学案分析 教学目标:1、借助画图的方式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3、利用几何直观,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难点是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采摘园图片。这是老师去采摘园采摘草莓的图片。你们观察过采摘大棚的地面是什么形状?采摘棚原来宽20米,长60米,扩大规模后,长增加了30米。现在果园的面积有多大?二、探究发现,归纳总结。(一)借助图形,感知模型。1、引导:想象一下,如果用一幅图来表示题目的意思,这幅图会是什么样的呢?请把想象的图画出来。交流学生作品后,课件出示 60米 30米 20米《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原面积增加的部分 2、你会独立解决吗?(学生尝试解决)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评价:刚才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出色地解决了同一个问题。现在请观察一下:(60+30)× 20=1800,60× 20+30× 20=1800,你有什么发现?师相机板书等号。(二)借助图形,抽象模型。1、出示几何图形: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60米()米 20米《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原面积增加的部分刚才已知长增加了30米,现在尝试自己决定长增加的数量,你还能写出一

些类似上面这样的等式吗?2、交流:你想增加几米?怎样算?结论是什么?师相机板书。引导:孩子们,现在黑板上有那么多算式,你是否能结合图2来说一说它们有什么 2018-08-27 教学目标:1、借助画图的方式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3、利用几何直观,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难点是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采摘园图片。这是老师去采摘园采摘草莓的图片。你们观察过采摘大棚的地面是什么形状?采摘棚原来宽20米,长60米,扩大规模后,长增加了30米。现在果园的面积有多大?二、探究发现,归纳总结。(一)借助图形,感知模型。1、引导:想象一下,如果用一幅图来表示题目的意思,这幅图会是什么样的呢?请把想象的图画出来。交流学生作品后,课件出示 60米 30米 20米《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原面积增加的部分 2、你会独立解决吗?(学生尝试解决)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评价:刚才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出色地解决了同一个问题。现在请观察一下:(60+30)× 20=1800,60× 20+30× 20=1800,你有什么发现?师相机板书等号。(二)借助图形,抽象模型。1、出示几何图形: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最新人教版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宝湖实验小学 李晓红 课 题:乘法分配律 学习内容:教材第26页的例7及做一做。 学习目标: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并能从形式上进行正确的表达。 学习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的分配律 学习难点:借助乘法意义理解乘法分配律,并能从形式上进行正确的表达 学具准备:课件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3月12日是植树节,我们去植树。从这幅图中你能得出什么信息呢?请看自学指导,完成自学提纲。 二、自学指导 自学提纲 1、已知:一共有()个小组,每组有()人,其中()人负责挖坑、种树,()人负责抬水、浇树。 求:_________________列式:_________________ 2、(4+2)×25先算_______表示________,再算________,表示_________。 4× 25+2×25先分别算_________和________,表示__________ 和 一共有多少人参加这次植树活动?

___________,再算___________,表示____________。 3、计算 ( 4+2)×25 =___________ =______ 比较结果,( 4+2)×25 ○4×25+2×25 。 观察算式发现: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再把两个积( ),这叫做( )。 用字母表示(a+b) ×c =___×___+ ___×___ 4、想一想: 25 × ( 4+2) ○ 25×4+25×2 a ×(b+c)=___×___+ ___×___ 时间:5分钟 过渡:下面自学竞赛开始。 三、先学 (一)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认真自学。(要保证学生看够5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复看。) (二)议一议 汇报自学指导内容,强调重点: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a ×(b+c)=a ×b+ a ×c 或(a+b)×c=a ×b+ a ×c 。 学生用一分钟时间给同桌说一说。 (三)做一做 过渡:同学们,讨论完了吗?下面我来考考大家。(26页做一做第1、2题) 1.所有同学同学都做在书上。 口述: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工整,坐姿端正。 2.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要搜集学生中的错误(不随意辅导)。 4×25+2×25 =_______________ =_____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问题导读-评价单(19) 班级:组名:姓名:时间:2020.4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会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利用分配律能使计算简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知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重点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认真读课本62-64页内容,把例5、例6补充完整并回答小精灵提出的问题。 【预习评价】 问题1.两个数的()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再(),这就是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为 ()。 问题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6×(25+6)= 6×□+6×□ 8×47 + 8 = □×(□+□) 3×9+ 9×7= □×(□+□) 72×98= □×□-□×□问题3.在得数相同的算式后面打“√” (1)(28﹢16)×7 28×7﹢16×7 () (2)40×30﹢30×60 40×(30﹢60)() (3)25×16﹢17×16 (25﹢17)×16 () (4)45×32-15×32 (45-15)×32 () 问题4.下面的等式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54×4×25=54×(25×4)() 39×15+15×61=(39+61)×15 () 125×5×6×8=(125×8)×(5×6)() 33+(48+67)=(33+67)+48 () 问题5.在□里填上数字,在○里填上运算符号。 (4﹢5)×20=□○□○□○□ 6×14﹢4×14=(□○□)○□ 问题6. 用简便方法计算。 25×(80+4)(125﹢6)× 8 17×203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案

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探索乘法分配律,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能用字母表示出乘法分配律。 2.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表述乘法分配律,并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复习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哪些运算律?这些运算律用字母怎么表示?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2.揭题。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今天我们要继续来探索乘法的运算律。(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62页例题5情境图。 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信息。

2.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2)小组讨论,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师参与个别小组交流,了解学生的解题情况。 3.组织全班汇报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然后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板书。 汇报预测: 解法一:先算出四、五年级一共有多少个班。 (6+4)×24 =10×24 =240(根) 解法二:先算出四、五年级各领多少根跳绳。 6×24+4×24 =144+96 =240(根) 4.观察比较。 (1)以上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它们计算得数相同,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这两个算式连起来? 板书:(6+4)×24=6×24+4×24 (2)比一比,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平顶山市新华区体育路小学孙喜玲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及相应的练习 教材分析:乘法分配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并能用字母表示。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3、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方法:通过讲学练相结合,设计相应的练习题,逐步理解抽象的乘法分配律。

教学重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方法:“讲”是师生共同梳理思路,表述思想;“学”是学生自主探究及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练”是设计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有坡度的练习题促进学生在动手、动脑中理解乘法分配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1、乘法交换律的字母公式()。 2、乘法结合律的字母公式()。 (设计意图:回顾学过的知识,以便与乘法分配律对比) 3、师生赛一赛,出示两组题目,看谁算得快。 师:想知道老师算得快的秘密吗?(不是老师提前算了,而是老师掌握了一些乘法计算的秘密,假如你掌握了一定比老师还快呢!想不想知道呢?想知道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究吧!)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探究兴趣) 二、探究新课: (一)情景导入,认知定律。 1、运动会上小丸子想给裁判员购买衣服,每件上衣50元,每条裤子25元。买这样4套衣服,一共要多少元? (设计意图:先通帮助小丸子解决问题,用因数是一位数的等式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定律)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1、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探索乘法分配律,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能用字母表示出乘法分配律。 2、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抽象概括能力。教学重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教学难点:正确表述乘法分配律,并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复习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哪些运算律?这些运算律用字母怎么表示?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 2、揭题。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今天我们要继续来探索乘法的运算律。(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62页例题5情境图。 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信息。 2、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2)小组讨论,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师参与个别小组交流,了解学生的解题情况。 3、组织全班汇报 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 自己的解法,然后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 情况进行板书。 汇报 预测: 解法一:先算出 四、五年级一共有多少个班。 (6+4)24 =1024 =240(根)解法二:先算出 四、五年级各领多少根跳绳。624+424 =144+96 =240(根) 4、观察比较。 (1)以上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它们计算得数相同,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这两个算式连起来? 板书:(6+4)24=624+424(2)比一比,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发现:等号左边先算6加4的和,再算10个24是多少;等号右边先算6个24与4个24各是多少,再求和。 5、探索规律。 (1)提出假设:是否任意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都会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呢?

乘法分配律导学案

乘法分配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乘法分配律,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推导过程。 2、会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新知导入 光明小学的同学每年的植树节都会去种树,这是他们今年植树的一些信息: 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自主学习 (1)求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有两种不同的方法。 方法一:(4+2)X 25, 4+2是求()的人数,再乘25,就是求出25 个小组的总人数。 方法二:4X 25+2 X 25 , 4X 25是求()的人数, 2 X 25是求()的人数。两个乘积相加,就是算出25个小组的总人数。 通过计算我发现: (4+2)X 25的运算顺序是先算()法,再算()法。 4X 25+2 X 25的运算顺序是先算()法,再算()法。 两个算式()不同,但()相同,因此可以得出等式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问题:1?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等式吗? 2.观察这些等式,有什么特点? 我发现了:这些等式的左边都是先算()法,再算()法,右边先算( ) 法,再算()法,()不同,()相同。且左、右两边都有一个共同的因数。

因此我可以得出: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再(),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达标检测: 1 > ( 6 1 + 1 5 )X 26=( )X26 + ( )X26 5X( 18+ 2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X 4+ 3 1X 16=( + )X3 1 9X 17+ 11X 17=17X( + ) 8X 15+ 8X 35= ________________ 2、火眼金睛,判断正误。 56 X( 19+28)= 56 X 19+ 28 ( ) (18+15)X 12= 18X 15+ 15X 12 ( ) 32X( 7X 3 ) =32 X 7+32X 3 ( ) 19X9 + 1 9=( 9 + 1 ) X 1 9 ( ) 3、下列算式运用了乘法分配律的在括号内打“"” 117X 3+1 17X 7=( 7+ 3) X 117 ( ) 24X( 5+12) = 24 X 17 ( ) 4X a+ a X 5=(4+ 5) X a ( ) 36X( 4X 6) =36+4 X 6 ( ) 4、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50+8) X 6 67X( 100+2)54 X 37 +54 63 75X 99+75 总结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本文档内容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期待你的好评和关

最新苏教版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1)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一课题:乘法分配律 二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61—62页。 三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培养探索规律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规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运用乘法分配律。 五教学难点: 认识乘法分配律本质的过程及其拓展知识。 六教具 课件PPT 七教法学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引导发现法讲解法 八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共2分钟) 1,数字游戏(1分钟) 见PPT 2,揭题(1分钟)

这节课我们学习乘法的另一个规律—乘法分配律(板书:乘法分配律)(二),交流共享(共16分钟) 1,课件出示例5情境图。(1分钟) 观察情境图,收集信息。 2,解决问题。(15分钟) (1)独立思考,弄清题意(1分钟) 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2)小组讨论,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2分钟) (3)组织全班汇报交流。(3分钟) 指名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然后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板书: 汇报预测: 思路一:先算出四、五年级一共有多少个班。 解法一:(6+4)×24 =10×24 =240(根) 思路二:先算出四、五年级各领多少根跳绳。 解法二: 6×24+4×24 =144+96 =240(根) (4)观察比较。(4分钟) 问:这两种解题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以上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列式不一样,但是结果相同,是否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这两个算式连起来? 板书:(6+4)×24=6×24+4×2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