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6课时 线段的认识及画法

第6课时 线段的认识及画法

第6课时 线段的认识及画法

二年级数学学科教学设计

《画轴对称图形》第2课时教学设计

第十三章轴对称 13.2《画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关于x轴或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和归纳能力 2.掌握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加深对轴对称的理解和掌握.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总结已知点关于x轴或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的变化规律. 难点:理解和运用已知点关于x轴或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的变化规律. 三、教学用具 电脑、多媒体、课件、直尺、刻度尺 四、相关资源 微课,动画,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首都北京是大家都向往的地方,你们去过北京吗?让我们一起去北京逛一逛,好吗? 老北京的地图中,其中西直门和东直门是关于中轴线对称的,如果以天安门为原点,分别以长安街和中轴线为x轴和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对应于东直门的坐标,你能找到西直门的位置,说出西直门的坐标吗?

学生指出西直门的位置,试着说出西直门的坐标. 用坐标表示轴对称,可以很方便地确定一个地方的位置,实际上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如工程建设的绘图等.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坐标表示轴对称.设计意图:以北京城地图引出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数学就在身边. (二)探究新知 (1)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已知点. A(2,-3),B(-1,2),C(-6,-5),D(4,0),E(0,-3). (2)画出这些点分别关于x轴、y轴对称的点,并填写表格. (3)请你仔细观察点的坐标,你能发现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有什么规律吗? (4)请你想办法检验你所发现的规律的正确性,并说说你是如何检验的. 总结规律: 点(x,y)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x,-y),即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点(x,y)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x,y),即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相等.再找一些点,检验一下发现的规律.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教案(新人教版)

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教科书第104~110页的内容) 教材 分析在前面有关统计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多次从不同层面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数据分析的过程,对统计的过程和方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初步学会了单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本单元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学习一种新的数据描述方法---折线统计图,结合具体实例,有意识地给学生留下了探索和尝试的空间,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在操作、思考和交流中体会绘制折线统计图的要点与程序。教学时,应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体会折线统计图所反映数据的本质及规律。 教学本单元时,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与所学知识的对比,体会统计量的含义及统计图的特征和适用范围。如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时,可先用单式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两组数据,让学生体会单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清楚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增减变化,但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时就不方便了,由此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从而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单元 整体 目标知识与能力: 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2.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过程与方法: 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教学 重点 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2.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 难点 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2.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课 时 安 排 第1课时单式折线统计图…………………………………………1课时 第2课时复式折线统计图…………………………………………1课时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第二课时教案2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本节通过实践操作与思考的有机结合,帮助我们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经历探索简单图形轴对称性的过程,进一步体验轴对称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2.探索并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有关性质. 3.应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尺规作图。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知识是通过对现实生活情景中的轴对称现象引出课题,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从生活实践中探索轴对称现象的共同特征,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体会轴对称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和丰富的文化价值。因此,在学习中,首先要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从不同的情境中,通过思考、分析,总结共性,学会学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观念,结合教学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充分感知数学美,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2.结合教材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3.通过小组折叠协作活动,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轴对称性及其有关性质 教学难点 尺规作图. 教学方法 探究——归纳法 课前准备 PPT课件 课时安排 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玩”对称,谈话激趣 交流:从“玩”这一话题引入,结合师生的撕纸作品,自然引入新课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新课学习 (二)、“识”对称,体悟特征 1.结合学生的撕纸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概括,抽象出这类平面图形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图形的特征(对折后,折痕两侧完全重叠),师生共同揭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从“轴”字出发,引导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并通过说一说、指一指、画一画,深入认识对称轴,体会“对称轴是折痕所在的直线”这一内涵,并通过例题图再次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3.结合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判断下列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 (1)学生根据经验大胆猜想. (2)结合手中的学具,小组合作,共同验证猜想. (3)进行交流,着重引导学生说清判断的依据. 4.判断国旗中的图案是否是轴对称的. 交流时,引导学生说说判断的依据. 5.判断交通标志中的图案是否是轴对称的. 交流:剩下的图案为什么不是轴对称的. 6.想象小游戏:根据给出的轴对称图形(字母)的左半边,想象它的另一半,并判断给出的是什么字母. (三)、“做”对称,深化体验 1.观看桂林山水的图片,感受对称的美,激发学生创造对称美的激情. 2.自学三种“做”对称的方法,再引导学生结合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利用师生共同准备的一些素材,自己想办法创造一个轴对称图形. 3.汇报交流,着重引导学生说清创作过程,并给予激励性评价. (四)、“画”对称,提升技能 (五)、“赏”对称,加深认识 由轴对称图形,进而拓展到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引导学生通过赏析脸谱艺术和剪纸艺术,并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受到美的洗礼. 三、结论总结: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认识线段》教案

《认识线段》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拉一拉、比一比”的活动,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体会线段的特征,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 2、会利用工具画线段。 3、培养初步的实践能力和想象力,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 1、认识线段的特征。 2、画线段。 教学准备:课件、毛线、直尺、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体育活动吗?老师这里有两张照片,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跳长绳、跳短绳) 问:这两项体育活动都用到了什么工具?绳子。 仔细观察一下,这两根绳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吗?(一条是直的,一条是弯的) 二、动手操作,认识线段 1、初步感知 (1)引导学生观察学具(毛线),提问:现在我们的桌上都有一根毛线,观察一下,它是什么样的?你们能想办法把这根线变直吗? (2)请学生汇报演示:你是怎样做的?

若出现:A用手捏住绳子的两头,拉紧绳子。 B只捏住毛线的一端,另一端让毛线自然下垂。 讨论:哪一种作法使毛线更直? (3)指出:小手捏住毛线的两端,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线段。【板书:认识线段】 (4)小手伸出来,跟老师一起来拉一拉,说一说。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 (5)问:一定要是直的才能称为线段,弯的就不是,说明线段有什么特点?生:说明线段是直的。【板书:直的】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拿一根长的毛线,捏住不同的位置形成线段。 (1)(两手捏住毛线的左半段)你能指一指线段在哪里吗? (2)(两手捏住毛线的右半段)你发现了线段了吗?谁来指一指。 (3)(两手捏住毛线的中间段)现在线段在哪里,你能指一指吗? 师总结:老师的手捏在不同的位置就形成了不同的线段,看来老师手捏住的两端很重要,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两端叫做线段的“端点”。【板书:端点】提问:谁能快速反应,一条线段有几个端点?(2个,教师板书) (4)师:接下来我们同桌合作,先请左边的小朋友捏住毛线两端,拉直,右边的小朋友,轻轻地指一指从哪儿到哪儿可以看成线段?哪里是它的端点?交换!现在请右边的小朋友拉,左边的小朋友轻轻地指一指。 教师先和一位学生示范,再让学生同桌练习,请一组学生展示。 (表扬配合有序的同位,加星) 3、线段特点小结:

认识线段教案

认识线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毛线、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等。 一、直观比较,感知特征,感受线段的“直” 1.师:今天老师从数学王国里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你们想认识它吗?这位新朋友有点害羞,躲起来了,让我们一起去请它出来吧!请小朋友拿出发给你们的信封,打开把里面的东西拿出随意放在桌子上。不要动手碰,用眼睛观察一下。 问:这是什么?(毛线)它是什么样的?怎样把它变直?(动动手拉一拉)2.比:这样拉出来的线与原来那跟线有什么不同? 3.多媒体演示 总结: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它就是今天我们认识的其中的一位新朋友,它叫“线段”。引导:1.可以从不同方向拉直 2.线段有长有短(出示课题:认识线段) 问:线段是什么样的?板书:直直的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1)问:用一手捏住线的一头能得到线段吗?(做动作)用两只手捏住两端。 (2)总结:这两手捏住的地方,也就是线的两头在数学上叫做线段

的“两个端点”。问: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3)请同桌小朋友互相指一指对方手中线段的两个端点。 (4)认识线段的示意图。 3、出示线段示意图,说明线段可以用“”表示。(多 媒体出示) 4.从生活中找线段 明确:如直尺、黑板、课本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同时要求学生指一指或摸一摸它们的每条边。 小结:是啊,线段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尽管它们粗细长短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两个端点,而且都是直直的。 5、练习。(想想做做第1题)多媒体出示:说一说下面哪些是线段,为什么? 三、画线段 你想给你的新朋友“线段”画一幅画吗?线段是直直的能直接画吗?那怎么办呢?(用尺)设想:你还能用其它工具画线段吗?试一试,画一条线段。 2、学生独立画线段,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各种画法。 3、交流画法,选择让不同方法的学生回答,并在黑板上示范画。 4、折线段。 (1)线段不仅可以画还可以折,请小朋友们拿出长方形纸折一折,然后把你折的线段指给同桌看,并指出它的两个端点。 (2)你能折出比刚才那条线段更长的线段吗?短的呢? 四、练习巩固,深化理解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线段,线段的用途可大啦!不信,让我们一起去“智慧宫”里闯关吧! 1、第一关:数线段。(想想做做第2题) (1)多媒体出示:这些图形各是有几条线段围成的?填在书上。(2)指名交流。 2、第二关:连线段。(想想做做第3---5题) 出示两个点,提问:谁能以这两点为端点画线段,这样的线段能画几条?

折线统计图的画法教学设计沪教版教案

折线统计图的画法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画单式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2.掌握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会根据给出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单式折线统计图。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全过程。 2.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思考的过程。 2.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变化。 3.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折线统计图的准确、合理、简明、美观。 教学重点: 知道画单式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以及原则,能根据实际情况准确地画出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 规划折线统计图的内容,确定横、纵轴的刻度点。 教学用具准备: 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 1.出示第47页某日气温的统计表。 2.学校气象小组测量某天气温并汇总成统计表,由于上体育课10点钟忘记测量了。 3.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哪些信息? [说明] :以学校气象小组测量某天气温变化情况的统计表引入,请学生通过观

察思考从统计表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在复习统计表的基础上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探究新知 1.怎样根据这张统计表画出折线统计图? 2.学生分组讨论并尝试画折线统计图。 3.全班交流: (1)横轴写什么?表示什么?以什么为单位? (2)纵轴写什么?表示什么?以什么为单位? (3)纵轴上的一小格表示多少? (4)每个黑点点在哪里? (5)标题写什么? 4.师生共同总结折线统计图的一般画法。 5.思考:怎样的折线统计图是合理的? (1)纵轴上每一格表示的数量相等。 (2)纵轴上的最小的刻度等于或小于统计量的最小值。 (3)纵轴上的最大的刻度大于或等于统计量的最大值。 (4)横轴上依时间(次序)大小按相同比例确定位置。 [说明]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充分的讨论和尝试画折线统计图,体会画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在此基础上师生交流总结怎样的折线统计图是合理的。 三、巩固练习 根据下面的统计表,画出反映小丁丁体重变化情况的折线统计图。 1.从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2.思考: (1)横轴上表示什么? (2)纵轴上表示什么? (3)你认为纵轴上的1小格 表示几比较合理?为什么? (4)标题怎么写? 3.学生尝试完成。 4.集体交流。

二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花园实验小学陈燕 教学内容:第29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七第1-3题。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能在实物和平面图形中识别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作出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培养学生探索与动手操作的能力。 3、使学生在认识和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对称的美。教学重点: 认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能识别轴对称图形 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彩纸、剪刀。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现象引入教学 师:谈话引入:同学们,我昨天到眼镜店看到了一副眼镜,请大家帮我看一看,我 要不要买呢?(用课件出示一副不对称的眼镜图片) 学生汇报:不买,因为两边不一样,不对称…… 师:大家都说眼镜不对称,到底怎样才是对称的呢?可以用手比划一下。 生:比划两边大小一样就是对称的了。师板书:两边一样 师:这两幅中买一个可以吗?看来眼镜我得选一个对称的才行。感谢同学们,真会出主意。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对称”的数学知识。板书:对称 二、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欣赏一下生活中的一些对称现象(课件出示图片:外国国旗、脸谱、飞机……) 师:春天来了,同学们都喜欢外出放风筝,看这两只风筝图,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呢? 生:左右一样,都有翅膀。追问:左右两边的翅膀长得怎样? 师:再看下面几张图,它们有着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对称的,两边都一样。 师:说一说生活中还有这样的的对称现象吗?教师里有吗? 生:举例…… 师:生活中的这些对称现象,把它的形状以图片的形式出现,就是图形。我这里请来了几个图形,认一认,(衣服、树、葫芦、箭头、医院十字形符号。) 师:请问这些图形是对称的吗?你是怎样知道的? 追问:你能用什么方法,动手证明它们是对称的?可以动手折一折。 师:衣服这个图形,谁来证明?(请生操作) 提问:你用的什么方法?(生:对折。) 怎样对折的?(生:左右对折) 然后你看到了图形的两边怎样了? (生:重合了,一样,不多不少。) 是一部分重合还是完全重合?(生:完全重合) 师:我用这四个字表示你们对折后看到的。板书:完全重合 示范表演:申出左手,右手对折完全重合。(感受完全重合) 师:下面再请4个同学用对折法,折一折这4个图形。依次说一说……。 如:生1:我把 生2:我把 边完全重合,所以它是对称的。 小结:同学们真棒!像这些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数学上叫:“轴对称图形”。现在你知道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图形吗?(生: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 师:我这儿还有一个图形,紫金花形图片 : 它是对称的吗?用对折法试一试。 (生:示范对折后,不能完全重合,他不是对称的) 三、认识“对称轴” 师:刚才同学们把这些图形对折后,中间都留下了一条直直的折痕,这条折痕刚好

12.1轴对称(第二课时)

12.1轴对称(第二课时)

12.1轴对称(第二课时) ◆随堂检测 1.设A、B两点关于直线MN轴对称,则直线MN 与线段AB 的关系是 . 2.若直角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则其三个内角的度数为_________. 3.在平面镜里看到背后墙上,电子 钟示数如图所示,这时的实际时间 应该是______. 4.给出以下两个定理: ①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②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应用上述定理进行如下推理,如图,直线l是线段MN的垂直平分线. ∵点A在直线l上,∴AM=AN(). ∵BM=BN,∴点B在直线l上(). ∵CM≠CN,∴点C不在直线l上(). 如果点C在直线l上,那么CM=CN(). 这与条件CM≠CN矛盾. 以上推理中各括号内应注明的理由依次是

(). A.②①①①(B) B.②①①② C.①②①② D.①②②① ◆典例分析 例:已知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过点A的直线MN⊥AD,CH⊥MN。 求证:HB+CH>AB+AC。 解析:本例是一类比较解决的几何问题,由AD 是△ABC的角平分线MN⊥AD,CH⊥MN。,想到延长CH、BA交于点E,构造线段CE的垂直平分线。 解:延长CH交BA的延长线于E, 因为AD平分 ∠BAC,MN ⊥AD,CH⊥MN, 所以AD∥CH,所以∠BAD=∠E,

E D C B A 图所示,则与线段BC 相等的线段是_________, 与线段AB 相等的线段是________和________, 与∠ B 相等的角是________和_________,因 此∠ B =________. 3.在△ABC 中,AB =AC ,AB 的中垂线与AC 所在 直线相交所得的锐角为50°,求底角B 的大小. 4.如图,AB=AD ,BC=CD ,AC ,BD 相交于E .由 这些条件可以得出若干结论,请你写出其中三个正确结论(不要添加字母和辅助线,不要求证明).

小班美术教案认识线条

小班美术教案认识线条 TPM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TPMK5AB- TPMK08- TPMK2C- TPMK18】

小班美术绘画活动: 美丽的线条 一:活动目标: 1. 认识直线.曲折线.波浪线.螺旋线. 2. 能大胆画出各种线条. 活动准备: 画好各种线条做以备示范,黑笔和画纸 二:活动过程: 1、预热阶段: 教师出示线条图片. 2、提问: 3、小朋友们你们认识这些漂亮的线条吗?他们叫什么名字? 4、二.图形刺激 1.教师示范直线的画法. 师:再画直线时要注意笔不能晃才会画的漂亮. 5、 2.教师示范曲折线的画法师:曲折线像鲨鱼的牙齿一上一下,尖尖的牙齿! 6、3.教师示范波浪线的画法师:波浪线也是一上一下,不过没有尖尖的牙齿. 7、 4教师示范螺旋线的画法 8、师:螺旋线像蜗牛的家一圈一圈的. 9、三.创造表现

10、 1.幼儿创作,教师鼓励幼儿大胆绘画. 11、 2.在教师的指导下画出直线.曲折线.波浪线.螺旋线. 12、 3.在操作过程中对于出现的问题即时纠正. 13、四.作品赏析展示幼儿作品,说说自己画了哪些线条. 并给予鼓励,表扬。 活动结束! 活动二: 小班美术教案:各种线条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复习认识各种线条:直线,弧线,波浪线,螺旋线,并用此装饰太阳的光芒。 2.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3.培养幼儿良好的握笔姿势和绘画习惯。 活动准备: 1.太阳的挂图一幅,大班幼儿的太阳的范画。 2.每人一支彩水笔和一张白纸。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引起幼儿的兴趣。 “今天天气真正好,亮堂堂,暖烘烘的,为什么呢,因为天空中有个大太阳。”

沪教版数学四下《折线统计图的画法》word教案

折线统计图的画法 【教学内容】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试用本)四年级第二学期 第三单元《统计》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了解画单式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2、掌握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能根据提供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单式折线 统计图。 过程能力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主动得出描点、连线的方法。 2、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完成纵轴上刻度的标注,使学生知道纵轴上的最大 刻度能表示数据的最大值。提高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对生活中数学素材的加工、分析与处理,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画单式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2、初步掌握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能根据提供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单式 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 根据不同的数据特点,合理安排纵轴的刻度,使得最大刻度能表示数据的最大值,使数据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并使所画的折线统计图具有美观性。 【教学准备】 课件、大方格纸、记号笔、学生练习纸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2008年8月8日,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中国北京举行。自2001年申

奥成功之日起,北京进行了一系列准备工作:建造奥运主会场以及各类比赛场馆,美化环境,增加城市绿化面积,特别是控制了废气的排放,使空气质量连续8年得到改善,北京的蓝天天数明显多了。我们的学习伙伴小丁丁、小巧等收集了从2003年~2007年北京蓝天天数的情况,还制作了一张折线统计图。 2、出示一张折线统计图: (1)上几节课,我们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关于折线统计图你已经了解了些什么?从这张图上你看到些什么? (可以知道:①这是一张近年来北京蓝天天数变化情况的统计图 ②横轴上表示年份,单位名称:年 ③纵轴上表示天数,单位名称:天。纵轴上每一格表示2。 ④用省略符号省略了220天以下的空白部分。 ⑤2004年~2005年,北京的蓝天天数大幅上升。) (2)2003年的蓝天天数是几天?你怎样看? (横轴找2003年,纵轴指向226;出示横轴、纵轴) 2006年呢?(横轴找到2006年,纵轴指向241。) 小结:折线统计图就是用点来表示数量的多少,用折线的陡、缓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 二、新授 1984年在中国的奥运历史上是值得纪念的一年。这年第23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中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取得了第一枚金牌,实现了中国在奥运会中金牌零的突破。 1、这儿有一张1984年~2004年中国代表团取得奥运金牌数统计表 1984年~2004年中国代表团取得奥运金牌数统计表 (1)要把它画成统计图,你想画成一张怎样的统计图?从你的统计图上要反映的是什么? (2)无论是画条形统计图还是画折线统计图,它们共同的地方是……?(都有

12.2 作轴对称图形(第2课时)同步作业(含答案)

12.2作轴对称图形(第二课时) 题号一1 二2 三3 四4 五5 六6 七7 八8 得分 练才能取得跟多的收获,我们设计的试卷主要就是从这点出发,所以从你下载这张试卷开始,就与知识接近了一步。 ◆随堂检测 1.用坐标表示轴对称的点的坐标变换规律:点(x,y)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x,-y);点(x,y)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x ,y). 2.点(2,b)与(a,-4)关于y轴对称,则a= ,b= 3.如图,正方形ABCD的中心为O,AD∥x轴,CD∥y轴,若点A的坐标为(1,1),说出点B、C、D的坐 标.(根据什么?) 4.如图,△ABC,求顶点A、B、C关于y轴对称点的坐标。 y x o (1,1)D C B A

◆典例分析 如图,已知△ABC 四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0,3),B(-3,1),C(2,0),作出与△ABC 关于x 轴对称的轴对称图形. 分析: 要作与△ABC 关于x 轴的对称的三角形,根据关于x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规律,得出点A 、B 、C 关于x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然后描出对称点并顺次连接即可。 解:点(x,y)关于x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x,-y),△ABC 的顶点关于x 轴对称点的坐标分别是A′(0,-3),B′(-3,-1),C′(2,0),依次连接A′B′,B′C′,C′A′,就可得到与△ABC 关于x 轴对称的△A′B′C′ 评注:作与已知图形关于x 轴或y 轴成轴对称的对称图形,其关键是找出已知图形上的一些特殊点,然后确定这些特殊点的坐标,描出并连接这些特殊点. ◆课下作业 ●拓展提高 1.如图,如果A B C '''△与ABC △关于y 轴对称,那么点A 的对应点A '的坐标为( ) A (1,-3) B (-1,-3) C (-1,3) D (3,-1) y C A B O 1 2 3 4 ---- 1 2 3 4 5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线段和量画线段》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线段和量画线段》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的第6、7题。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体验线段的特点。 2.会量、画线段。 【教学准备】 课件,刻度尺,各种直的、弯的实物若干,例如:牙膏盒、药盒、吸管等。 【情景导入】 1.谈话:(课件演示)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队员叔叔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的,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爬楼梯呢? 2.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3.导入课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进行新课】 知识点1 认识线段 (1)感知线段的直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活动:看一看,摸一摸事先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鞋盒、直和曲的吸管、铅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 交流汇报。 小结:有的东西是直的,有的东西是弯曲的。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提问:找出你认为是直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讨论、汇报。(都在两端有两个头) 小结:都有两个端点。 (3)从实例中理解线段 ①在黑板上出示三组点。 请三位同学到黑板上,分别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其中A组的线用尺子连接,其余B、C组学生都随手画线连接) ②提问:这3条线哪一条像数学书的边,为什么? (A组,因为它是直的,它还有两个端点) ③小结:我们把像A组那样的线叫做线段,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比如数学书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吸管都可以看做是线段。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线段。(出示课题)(4)巩固理解 提问: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为什么? (①③④⑤是线段。因为它们都是有两个端点,且是直的) 知识点2 线段可以度量吗? (1)学生活动:尝试测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

折线统计图的画法

折线统计图的画法(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47 教学目标: 1.了解画单式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2.掌握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会根据给出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重点:掌握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图表,合理确定横轴、纵轴上的数据位置。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第47页某日气温的统计表。 2.师:学校气象小组测量某天气温并汇总成统计表,由于上体育课10点钟忘记测量了。 3.提问: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哪些信息? 二.探究 1.师:怎样根据这张统计表画出折线统计图? 2.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1)横轴表示什么?以什么为单位?怎样确定横轴上的数据位置?(随答)(2)纵轴表示什么?以什么为单位?怎样确定纵轴上的数据位置? (3)纵轴上一小方格表示多少? (4)折线统计图上的点是怎样找出来的? (5)一张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必须有哪些内容? 3.学生尝试画师生共同总结折线统计图。 4.师生共同总结折线统计图的一般画法。

5.思考:怎样的折线统计图是合理的? 三.应用 根据下面的统计表,画出反映小丁丁体重变化情况的折线统计图。1.出示小丁丁的体重变化统计表(每月15日测) 月份12 1 2 3 4 5 体重(千克)23.8 24.5 24.7 24.0 24.3 25.1 2.从表格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3.思考: (1)横轴表示什么? (2)纵轴表示什么? (3)你认为纵轴上的一小格表示多少较合适?为什么? (4)标题应怎样写? 4.尝试完成。 5.集体交流,(实物投影展示) 四.全课总结: 1.说说画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2.怎样画出的折线统计图比较合理? 补充练习: 一、红红和丁丁一起在做一个小实验。

轴对称图形教学教学教案公开课

欢迎共阅《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82~83页,例1例2及练习二十部分题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探索其本质特征;会画一个图形的 形。 你会发现这些图片中隐藏着许多数学知识。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寻找图片中的数学知识。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学生观察图片,学生对漂亮的图片非常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今天韦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一组美丽的图片(课件依次出示教材82页的图片),它们

是什么呢?<预设学生回答:绿色食品标志、公路路线图标志、交通安全标志之一(表示危险)、医院的标志、非洲国家马里的国旗、以色列国旗、南斯拉夫国旗、加拿大国旗、剪纸、门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些图片漂亮吗?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轴对称图形。)那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呢? (1 轴吗? 片)。 (4)(如 2 3 1、通过例题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①出示教材82页例1。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你是怎样判断的?它的对称轴在哪?如果沿着对称轴对折,A点会与哪个点重合?还有其他对应点吗?下面就让我们小组合作交流来完成这个学习任务吧! ②小组合作交流(课件):

1、观察并看一看,数一数,你发现了什么?在组里说一说; 2、小组合作完成导学单;《导学单上例1图: ①除了点A和A’,请在图形中找出其他的对应点并且标出来; ②数一数,看看轴对称图形中每组对应点有什么特点,它们到对称轴距离是多少?。 》 3 3 以用它来画出下面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1)教学教材83页例2,引导学生思考、全班交流:①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②每条线段应该分别画多长? (2)在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铅笔试画。 (3)(学生展示画法)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线段》教案 实验小学张露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59-60页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能用直尺画出不定长的线段。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操作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学会画线段。 教学难点:画线段、数线段。 教具准备:课件、线、长方形纸片,直尺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认识线段 1、拉一拉,初步感知线段。 提问:请大家观察桌面上的毛线,它的形状是怎样的? 老师捏住线的俩端,把它拉直。 提问:现在线是什么形状的?(板书:直直的) 说明: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线段。(板书:认识线段) 师:两手捏住的地方,是线段的端点。(板书;端点)

提问:请小朋友找找看一条线段有几个端点?(两个)(板书:端点)师:它的两个端点在什么地方?(这位同学观察得很仔细,指的又快又好,还有人想上来试一试吗?) 师:请同桌合作,互相指一指毛线的哪一段是线段?两个端点在哪里?(指名同桌演示) (2)教师演示变式。 (先弯)提问:为什么不可以看成线段? (老师再向不同的方向、位置、长短展示)边展示边提问:可以看成线段吗?为什么? 师总结:我们把线拉直,不管他的方向、位置、长短怎样变化,只要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就可以看成线段。 师: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线段的样子。小组讨论一下:你认为线段有哪些特点?(指名汇报) 师:小朋友已经认识了线段,请你来当小判官。(做“想想做做”第1题) 2、找一找、折一折,了解线段的特征。 (1)折一折 师:在生活中,除了可以把一些物体的边看成线,我们还可以折出一条一条的线段。 (教师示范折)先把长方形的纸对折,打开,纸上有了一条折痕,这条折痕也可以看成线段。追问:为什么? 请学生照样子折一折。

五年级折线统计图教案

五年级折线统计图教案 【篇一:新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教学设 计】 新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 单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史口镇中心小学 曹艳艳 2015年5月11日 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第104~105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通过对比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看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既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又可以体现数据变化趋势的特点。 2.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能根据统计表所给的数据绘制完成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对数据进简单地分析并能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数据变化的趋势,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 3.情感、态度和从值: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培养学生合理推测及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教学重点: 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优势。,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根据统计表所给的数据正确地完成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 学会用折线统计图来分析问题,预测事情的发展趋势,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交流:同学们,你们喜欢机器人吗?老师搜集了一些参加机器人大赛的作品,咱们一起欣赏一下。如果想了解近几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的情况,可以怎样做?

这是我收集到的从2006年到2012年参赛队伍的数据。(课件出示 统计表)我已经将这些数据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制成了统计表,根据 这一统计表,你知道了什么? 为了更好地进行分析,我们还可以将这些数据用学过的什么统计图 表示?(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 2.分析统计图。 思考:从这张统计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自由发言,读懂条形统计图。 这是我们之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它有什么优点?(可以清楚看出 数量的多少。) 师:用你的手势,试着比划一下从2006年到2012年,参赛队伍数 量的变化情况。(教师手指条形统计图,从2006年开始) 师:如果把大家手势运动的路线画下来,想像一下会是什么呢? 预设:弯曲的线,一段一段的线。 3、揭示课题 师:老师把我们的手势画了下来,请看大屏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 学习的折线统计图。板书:单式折线统计图 【设计意图:用机器人大赛为题材,回顾条形统计图能直观看到数 据的多少的特点,初步感悟数据的变化情况,为引出折线统计图提 供途径,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的理念。由于学生已经认识了统计表 和条形统计图,因此设计了一个学生熟悉分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通过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知识,为学习折线统计图做好准备。】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画法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折线统计图是怎样画的?(课件演示画法) 2、比较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异同 (1)相同点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两幅统计图,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 方吗?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预设: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都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轴、纵轴、标题、单位和日期都相同。图中所表示的数量的多少都相同。 小结:他们的相同点是都能表示数量的多少。板书:都能表示数量的多少 (2)不同点 师:那我们再找找它们的不同点是什么?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线段的认识及画法教案

第三课时:线段的认识及画法 【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 5、6页例6、例7。 【课程标准描述】 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上台动手实践向两边拉线的两头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2.通过小组讨论如何画出3厘米,从各小组展示中比较出最规范的画法,知道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会用尺子量出线段的长度。 3.初步认识线段,会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 【学习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能用刻度尺画和量出指定线段的长度。 【学习难点】 线段表象的建立,会分辨线段。 【评价活动方案】 1.通过学生动手捏住线的两端,比较拉前后线的弯曲变化的活动及练习题判断线段的正确率来评价学习目标1。 2.通过各小组对3厘米的画法是否规范上来评价学习目标2。 3.通过课堂目标检测第4题的正确率来评价学习目标3。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多媒体出示优美的线条,让学生欣赏线条的美,对线建立初步印象。 小朋友,你们看这些简单的线条。这些线的学问可大了,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去研究一下吗? 2.欣赏后,请小朋友用彩笔在纸上画出你认为最美的一条线。(学生操作,师选取几张贴到黑板上。) 3.这些线都一样吗?谁能给他们分分类?(在分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线有直直的、有弯曲的) 4.揭示课题:认识线段。 师:在线的王国里有许多不同家族的成员,今天我们要认识其中的一位新朋友,它就是“线段”。(出示课题:认识线段)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评价目标1) 1.感受线段的“直” (1)看:(拿起桌面上的一条线“弯曲状”)问:这根线是什么形状的? (2)猜:请小朋友猜一猜,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头,向两边一拉,这条线会变得怎样?(师作状后请学生猜) (3)拉:学生自己动手把线拉直。 (4)比一比:这样拉出来的线与原来那跟线有什么不同?

(完整版)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 《美丽的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内容,教材借助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认识轴对称图形。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抽象的几何概念时,需要借助直观形象的支持。为此,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通过观察与操作理解。 设计理念: 在本节课的设计过程中,我力求体现一下三点: 1、在做中学,通过充分的动手操作,让学生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搜集实际生活中的多种实例,极大丰富学习资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知道对称轴,能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过程与方法: 经理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活动,增强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具准备】: 课件、剪刀,纸片【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教学难点: 识别轴对称图形。 【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式教学、实践操作法学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我力求突出一个原则:就是引导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在反复欣赏,观察的基础上,感知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通过剪一剪的活动让学生再次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美丽。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数学美,始终捉住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并借助这个过程,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发现、动手操作的能力。 但是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有个别学生对学具的使用不当,造成跟不上教师的课堂节奏,没有完全参与教学,没能体会本节课的魅力所在之处。

121轴对称(第二课时)

12.1 轴对称(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 主备:张艳萍 审核:数学教研组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及其性质, 并会用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解决实际 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探究图形的轴对称和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培养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感受生活现实和数学现实的相似现象, 感受数学是来源于现 实的,体会数 学的价值。 【学习重点】探索轴对称的性质,并总结出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学习难点】探索并总结出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能运用其性质解答简单的几何问题。 【课前导学】: 2、 下列图形::①角,②两相交直线,③圆,④正方形,其中轴对称图形有() A 4个 B 3个 C 2个 D 1个 3、 如图,把一个正方形三次对折后沿虚线剪下,则所得图形大致是 () 【课堂研讨】 (一)轴对称的性质 1、如图14.1 — 4, △ ABC^P ^ A B' C 关于直线 MNX 寸称,点A'、 B'、C 分别是点A 、B 、C 的对称点,线段AA'、BB'、CC 与直线MN 有什么关系? 1、 F 列平面图形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A () C D N

(1)设AA交对称轴MN于点卩,将厶ABM3 A B' C'沿MN折叠后,点A与A'重合 吗? 于是有P心_____________ ,/ MPA F___________ = ________ 度 (2)对于其他的对应点,如点B、B', C C也有类似的情况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那么MN与线段AA,BB',CC的连线有什么关系呢? 2、垂直平分线的定义: 经过线段_________ 并且__________ 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3、轴对称的性质: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__________________ 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类似地,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二)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探究1] 如右图.木条L与AB钉在一起,L垂直平分AB, P,,P2,P3,… 是L上的点,?分别量一量点P!,P2,P3,…到A与B的距离, A B 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活动: 1、学生用平面图将上述问题进行转化,先作出线段AB再作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L, 在L 上取点P,、P2、P3…,连结A P,、B P,、A P2、B P2、A P3、B P3… 2、作好图后,用直尺量出AR、B P,、AP2、B P2、AP 3、B P3…,讨论发现什么样的规律? 探究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即: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等. 能用我们已有的知识来证明这个结论吗?学生讨论给出证明. 利用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也可以证明这个性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