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蒙古游牧文化创意产品的实用性研究

内蒙古游牧文化创意产品的实用性研究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

1.2.1研究目的 (1)

1.2.2研究意义 (2)

1.3研究范围 (2)

1.4研究现状、拟解决问题、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2)

1.4.1研究现状 (2)

1.4.2拟解决的问题 (3)

1.4.3研究方法 (4)

1.4.4论文框架 (4)

第二章文化创意产品的相关理论研究与发展现状 (6)

2.1文化创意产品的相关理论研究 (6)

2.1.1文化创意产品的定义 (6)

2.1.2文化与创意的结合 (6)

2.1.3文化创意产品与一般产品的对比 (7)

2.1.4地域性文化创意产品设计 (7)

2.2文化创意产品研究发展现状分析 (8)

2.2.1国内文化创意产品设计 (10)

2.2.2国外文化创意产品设计 (11)

第三章内蒙古游牧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现状分析 (15)

3.1内蒙古游牧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概述 (15)

3.1.1内蒙古游牧文化的历史追溯 (15)

3.1.2内蒙古游牧文化发展现状 (17)

3.2内蒙古文化创意产品的市场现状及存在问题 (18)

3.2.1市场现状 (18)

3.2.2政策导向 (18)

3.2.3设计开发 (18)

3.1.4产品质量 (20)

3.1.5技术应用 (20)

第四章内蒙古游牧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效应分析 (22)

4.1内蒙古区域经济文化竞争力的提升 (22)

4.1.1游牧文化创意产品的发展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促进作用 (22)

4.1.2人才培养和储备库的建立 (23)

4.1.3内蒙古游牧文化创意产品发展的定位 (23)

4.2内蒙古游牧文化创意产品的发展对民族地区文化的影响 (24)

4.2.1文化的开放性对民族文化内涵的考验 (24)

4.2.2文化间的差异拓展民族地区文化内容 (25)

4.2.3游牧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对民族地方文化的认同和弘扬 (25)

第五章内蒙古游牧文化创意产品的实用性设计与发展策略研究 (27)

5.1内蒙古游牧文化创意产品的实用性设计 (27)

5.1.1内蒙古游牧文化创意产品实用性设计的设计原则 (27)

5.2内蒙古游牧文化创意产品的发展策略 (29)

5.2.1内蒙古游牧文化产品的品牌塑造 (29)

5.2.2发挥政府的导向和政策的扶持作用 (30)

5.2.3与设计教育联手促进游牧文化创意产品发展 (30)

第六章内蒙古游牧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实践 (32)

6.1设计流程 (32)

6.2产品定位 (32)

6.3产品造型设计 (33)

6.4产品工艺及材料选择 (36)

6.5产品介绍 (36)

结语 (37)

参考文献 (38)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40)

致谢 (41)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中国悠久多元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多种多样的文化美学形态始终影响着国人的人文生活。几千年的文明历程使得中国人对文化的讲究可以说是深入骨髓,在现代化城市发展的背景下,文化的传承与当代设计的融合让传统文化越来越以不同的形式、经济现象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周围,不仅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文化也开始以更加丰富的姿态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包括日常饮食、穿着、居住环境、生活用品、甚至是一次旅行。不同于通俗意义上的产品设计,文化创意产品是在表达民族文化内涵及满足市场需求的前提下,还要赋予产品以外在新颖独特性和内在功能实用性,达到传统文化与实用性产品结合的生活美学境界,不仅使得现代普世生活中人们的人文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更是促进国家和地区文化繁荣兴盛和产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1]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在不同场合多次进行论述,更成为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现在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都处于有很大上升空间的时期,在探索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道路上,文化创意产业也早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和城市产业转型的重要途径。其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也是亦步亦趋的状态,内蒙古作为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历史文化发展十分悠久,以蒙古族为主体民族的游牧文化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历史环境因素,造就了独具风格特色的蒙古族传统文化,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与此同时,中国文化市场的发展现状是文化资本与文化商品都自由流通,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被更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纳的大众流行文化弱化甚至取代,更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需要更大力度的保护与传承,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成为现今我国文化发展的主旋律,内蒙古自治区的传统文化游牧文化得到合理的保护与发展刻不容缓。

1.2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研究目的

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蒙古族在中华民族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居于重要地位,代表着游牧民族的“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被视为蒙古族人的标志。本文通过研究游牧文化,着手于游牧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探索,推动游牧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草原品牌文化的建立来保护和传承蒙古族传统文化。意在通过突出内蒙古地区蒙古族文

1

蒙古族游牧文化与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蒙古族游牧文化与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摘要】草原是游牧文化的载体,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是游牧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土壤。达茂旗是包头市唯一的牧业旗,拥有悠久的游牧文化历史、独特的游牧文化资源,游牧文化中的生态因素对草原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积极作用。本文总结了蒙古族游牧文化,归纳了蒙古族游牧文化中的生态因素,分析了游牧文化对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蒙古族;游牧文化;草原;生态文明;达茂旗 一、蒙古族游牧文化概述 长久以来,游牧民族世代生活在草原上,孕育和创造了灿烂的游牧文化。蒙古族是一个勇猛强悍的游牧民族,长期称雄于北方草原,拥有悠久的历史,是传承游牧文化的集大成者。“蒙古族游牧文化是指游牧民在蒙古高原地区上千年的游牧生产生活过程中,积累了如何协调人与牲畜、牲畜与牧草、牧草与草场之间的矛盾,并且在游牧实践中,逐渐创造了一整套适应内蒙古高原自然环境条件的独具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制度、风俗习惯以及哲学观念和宗教信仰。”[1]蒙古族游牧文化中处处渗透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思想。包头市达茂旗地处大青山北麓,与蒙古国接壤,这里曾经居住在众多的游牧民族,全旗总人口约114312人,蒙古族19698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7.2%,保留了较为完成的草牧场,面积大约为163.13平方公里。这里的蒙古族绝大多数生活在草原上,继承了和发扬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游牧文化。 包头市达茂旗蒙古族游牧文化具有丰富多彩、历史悠久、保留完整、多元化的特征。这里有传承了几百年之久的哈布图·哈撒儿祭祀,景教文化与游牧文化融合发展的蒙元文化,原生态的蒙古民族风情,独特的敖包祭祀、祭火、祭驼等祭祀文化,传统的蒙古牧民生产生活方式。散落到草原深处的历史文化遗存足以证明这里是蒙古族人的家乡,比如分布在阴山南北的乌兰察布岩画、游牧文化与景教文化融合时期的敖伦苏木古城、蒙古族信仰的喇嘛教寺庙普会寺和广福寺等。世代居住在这里的蒙古族应该把游牧文化继续传承下去,深度挖掘这种古老文化中的生态因素,发挥其在草原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二、蒙古族游牧文化中的生态因素 蒙古族游牧文化植根于辽阔的草原之上,草原是游牧文化的载体。蒙古族的游牧活动主要是“逐水草而居”的四季轮牧,在生产生活中注重保护草场,保护牲畜,在宗教信仰和文化艺术中处处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在民族禁忌和法律制度方面注重环保,努力协调好人、草、畜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物质层面的生态因素 1、生产方式中的生态因素。蒙古族世代居住在广袤的草原上,人烟稀少,

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旅游纪念品设计研究报告为例

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旅游纪念品设计研究为例 理论研究·设事 文化创意产品设计 旅游纪念品设计研究为例 王莉莉(XX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教师XXXX 430205) 摘要:文化创意商品设计强调的是创新、个人创造力、文化艺 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理念、新思潮,属于一种经济实践。强调 的是文化艺术的创新,突出体现创造力、以创新设计、文化的传承创新设计为核心,从而决定了其具有独特的创新性。本文通过对旅游纪念品的定义、分类、特点等的分析,着重探讨旅游纪念品的文化创意内涵的重要性,探讨具有城市本土特色的旅游纪念品设计。要设计出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纪念品,不但要对纪念品设计本身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更要着重了解纪念品本身所代表承载的历史文化特色等的本土气息。从而力求找出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设计的规律、方法。 关键词:文化创意;旅游纪念品;文化内涵;地域特色 “文化、设计、创意三者不可分离,文化是生活的精华,生 活蕴含着创意。设计体现生活,离不开创意和文化。”——靳埭 强一、关于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旅游纪念品设计 文化创意商品设计强调的是创新、个人创造力、文化艺术对

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理念、新思潮,属于一种经济实践。文化 创意商品中的纪念品设计强调的是文化艺术的创新,突出体现创 造力、以创新设计、文化的传承创新设计为核心,从而决定了其 具有独特的创新性,再加上产品、服务、策略,以现代科技及企 业化经营模式,促使文化创意作品得以经济化与产业化,力求寻找新的增长点,推动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促进社会机制的改革 创新,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文化创意商品侧重于个性化人性化精神层面心理需求,并于科技的日新月异等背 景下产生的,设计思想更加注重人文情感化设计,是今后产品设 计的发展趋势所在。 中国文化渊源流畅,内涵博大精深,唐诗、宋词、书法、文 房四宝、神话传说、京剧戏曲、茶道等,以文化传承载体产品设计的种类丰富,文具、饰品、家具、灯具、茶具、纪念品等生活 用品。 文化创意商品中的纪念品设计,与人们常说的礼品有些差 别,纪念品是能长时间保存的东西,可以承载纪念意义的物品; 礼品是指人们之间互相馈赠的物品,礼品的X畴更广一些,有实用型、装饰型、收藏型等。可以说有纪念意义及收藏价值的礼品 可以称为纪念品。纪念品同时也可以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比如:纪念某一个人、纪念某件事、纪念某一次会议的召开或者纪 念个人一段

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一)

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一) ●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虽然在一定意义和特定范围内具有内在的不可分割性或同一性,但二者之间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质的差异。 ●从文化类型看,草原文化为地域文化之一种,而游牧文化则为经济文化之一型。 ●从地域分布看,草原文化基本同草原地带的分布相一致,而游牧文化则不尽然。 ●从文化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历程看,草原文化和游牧文化并非一直处于同步发展状态。 ●从建构特征看,草原文化是一种复合型文化,而游牧文化是一种单一文化。 近两年来,随着草原文化研究的逐步深入,梳理和辨析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已成为该领域学术研究不可回避的重要学理问题。虽然学界至今尚未就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展开专题讨论,但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认识或分歧已有所表现,其中较为普遍的倾向是,把草原文化简单地等同于游牧文化,从而对开展草原文化研究提出质疑。本文试就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内涵、分布、起源和建构特征等几个方面进行专题讨论并重点说明二者之间的非等同性,以求教于有关专家学者。 一、研究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之间的 关系问题,首先应当明确界定什么是草原文化和什么是游牧文化。虽然作出这一界定并使之能够得到学界较大范围的认同并不容易,但这是我们必须要作出的尝试。我们认为,所谓草原文化,就是世代生息在草原这一特定自然生态环境中的不同族群的人们共同创造的文化。它是草原生态环境和生活在这一环境下的人们相互作用、相互选择的结果,既具有显著的草原生态禀赋,又蕴涵着草原人的智慧结晶,包括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基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宗教信仰、道德情操等。可以说,草原文化是一种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形态,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重要的文化形态之一。 所谓游牧文化,就是从事游牧生产、逐水草而居的人们,包括游牧部落、游牧民族和游牧族群共同创造的文化。它的显著特征就在于游牧生产和游牧生活方式——游牧人的观念、信仰、风俗、习惯以及他们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价值体系等等,无不是游牧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历史反映和写照。游牧文化是在游牧生产的基础上形成的,包括游牧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文学、艺术、宗教、哲学、风俗、习惯等具体要素。 从上述简略的界定中不难看出,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之间确实具有一些重要的相同或相似之处,在一定范围和一定历史时期内具有内在的同一性,实际上,不少学者把草原文化直接指称为游牧文化,或者把草原文化视为草原游牧文化的略称,都是从这个特定范围、特定时期出发作出的界定。然而,超出这种特定的范围和时期,再把草原文化简单地等同于游牧文化,进而质疑草原文化概念的提出,显然是缺失必要的逻辑基础和科学依据的。因为一旦超出特定的范围,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就完全从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领域。前者从属于区域文化类型,可列入海洋文化、大河文化、森林文化序列;后者从属于经济文化类型,可列入狩猎文化、采集文化、农耕文化序列。明确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不同类型,不只是界定概念的需要,更是从内在属性上把握其同一性和差异性的需要。 二、从草原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区域分布看,二者之间也有 很多不尽相同的地方。由于草原文化是依草原生态环境生成的,因此草原文化实际就是依草地资源的分布而蔓延于世界各地的。现在我们确切知道的是,草地资源分布于世界各大洲,草原面积约占地球陆地面积的1/5以上。其中最大的一片是欧亚大草原,从我国大兴安岭东侧到欧洲多瑙河下游,东西跨110个经度,绵延万余里。这些草原由于气候和植被条件不同,又分为典型草原、草甸草原、荒漠草原及山地草甸类、沼泽类等不同类型。而生活在这些不同区域、不同类型草原上的人们所创造的草原文化虽然存在地域的区别,但都是以草原这一自然生态环境为载体的,具有内在的联系与统一性,因而在更高层级上都属于草原文化。

文化创意产业商业计划书

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2016年

前言 中商咨询编制的商业计划书可作为项目运作主体的沟通工具,会着力体现企业(项目)的核心价值与竞争优势,有效吸引风险投资者及商业伙伴,促成项目融资。同时,中商咨询编制的商业计划书内容涉及企业(项目)运营的方方面面,能为企业(项目)实施提供建议参考。 中商产业研究院每年完成项目数量达数百个,在养老产业、商业地产、产业地产、产业园区、互联网、电子商务、民营银行、民营医院、农业、养殖业、生态旅游、酒店、机械电子等行业积累了丰富的项目案例,可对同行业项目提供具有参考性、建设性意见,帮助客户对项目进行梳理和判断。

【出版日期】2016年 【交付方式】Email电子版/特快专递【价格】订制 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第一部分摘要 一、项目背景 二、项目简介 三、项目竞争优势 四、融资与财务说明 第二部分文化创意产业行业与市场分析一、市场环境分析 (一)政策环境分析 (二)经济环境分析 二、文化创意产业行业市场分析 三、文化创意产业市场预测分析 四、市场分析小结 第三部分公司介绍 一、公司基本情况 二、公司业务介绍 三、组织架构 四、主要管理团队 第四部分平台服务内容 一、平台定位 二、平台核心价值 三、平台设计思路 四、平台功能介绍 第五部分商业模式 一、商业模式

二、盈利模式 第六部分营销规划 一、营销战略 二、营销措施 第七部分项目发展规划 一、发展战略 二、阶段发展规划 三、实现经营目标采取的具体策略 第八部分融资说明 一、资金需求 二、资金使用规划及进度 三、资金筹集方式 四、投资者权利 五、投资退出方式 六、项目估值 (一)评估技术说明 (二)收益现值法简介 (三)评估假设与模型 (四)评估值的计算 第九部分财务分析与预测 一、财务评价依据 二、财务评价基础数据与参数选取 三、有关说明 四、经营收入预测 五、成本费用估算 六、盈利能力分析 (一)项目损益和利润分配表(二)项目现金流量预测表(三)项目财务评价指标计算七、财务评价结论

石人子沟遗址与东天山古代游牧文化——笔记

石人子沟遗址与东天山古代游牧文化 东天山指天山山脉东段为中心的区域,包括天山北麓的巴里坤-伊吾草原,也包括天山南麓的山前地带和哈密盆地。 游牧中有定居是游牧民族普遍的生活方式,因为纬度高,冬季寒冷时间长。 居住遗址、岩画、墓葬是古代游牧民族聚落留下来的基本遗存要素。 第一类遗存: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墓葬没有封堆(有石头有土,但没有堆起来);岩画:粗线条式、剪影式;大型聚落里,单间房屋的面积大,冬季的居住遗址往往会有石块垒起的墙体,墓葬也会比较多,也会有大量岩画(规模大,数量多是大型聚落特点)。 第一类遗存分布在天山北麓的遗址较少,但规模较大,多属于中型和大型聚落(岳公台—西黑沟遗址、东黑沟遗址:三座石筑高台,中高台、东高台、西高台,有规律分布的倒品字形,有大量用火的痕迹,可能和祭祀活动有关)。 东黑沟所处的地位、环境、居住地的选择、墓葬中随葬品的组合、人骨的分析(人骨可以分析饮食结构和经济形态),其已经表现出明显的游牧经济。游牧文化特征,称其为东天山地区的第一类早期游牧文化遗存。 第二类遗存:东天山北麓山前地带,主要为夏季的大中型聚落遗址。代表有红山口—石人子沟遗址群:1号地点可

能为统治者居住遗址,2号地点可能和祭祀活动有关,3号地点可能为驻军场所。 第一类遗存岩画可能由石头工具刻的,第二类遗存岩画可能是有金属工具刻的,所以已经是以动态的剪影式为主,有了细部的雕刻。 第二类遗存发现了重要的现象,它的封堆下发现了被肢解的人骨,人牲同时埋葬有各种随葬品。复原后发现,人牲的随葬品和墓主的随葬品有明显的区别,墓主的随葬品属于第二类遗存,人牲的随葬品属于第一类遗存。所以墓主属于第二类遗存,人牲属于第一类遗存,这代表着第二类遗存代表的古代人群,征服统治了第一类遗存所代表的人群,时间大概处于公元前2世纪。 总结:的的确确存在古代游牧民族的聚落遗址;冬季聚落和夏季聚落的形式有所不同,有季节性的差别,冬季聚落一般分布在山脉的南麓,有大量的小型聚落和少量的大中型聚落,夏季聚落主要分布在山脉的北麓,主要是大中型聚落,小型聚落很少见;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第一类聚落遗址在东天山的南北两麓,公元前2世纪代替它的第二类聚落遗址主要分布在东天山的北麓,而且都是大中型遗址,与蒙古草原考古资料的对比后,确认第二类早期游牧文化遗存为匈奴文化遗存,根据史书记载,应该属于匈奴右部活动区域。在巴里坤发现的以第二类文化遗存为主的红山口

内蒙古游牧文化创意产品的实用性研究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 1.2.1研究目的 (1) 1.2.2研究意义 (2) 1.3研究范围 (2) 1.4研究现状、拟解决问题、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2) 1.4.1研究现状 (2) 1.4.2拟解决的问题 (3) 1.4.3研究方法 (4) 1.4.4论文框架 (4) 第二章文化创意产品的相关理论研究与发展现状 (6) 2.1文化创意产品的相关理论研究 (6) 2.1.1文化创意产品的定义 (6) 2.1.2文化与创意的结合 (6) 2.1.3文化创意产品与一般产品的对比 (7) 2.1.4地域性文化创意产品设计 (7) 2.2文化创意产品研究发展现状分析 (8) 2.2.1国内文化创意产品设计 (10) 2.2.2国外文化创意产品设计 (11) 第三章内蒙古游牧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现状分析 (15) 3.1内蒙古游牧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概述 (15) 3.1.1内蒙古游牧文化的历史追溯 (15) 3.1.2内蒙古游牧文化发展现状 (17) 3.2内蒙古文化创意产品的市场现状及存在问题 (18) 3.2.1市场现状 (18) 3.2.2政策导向 (18) 3.2.3设计开发 (18) 3.1.4产品质量 (20) 3.1.5技术应用 (20) 第四章内蒙古游牧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效应分析 (22) 4.1内蒙古区域经济文化竞争力的提升 (22) 4.1.1游牧文化创意产品的发展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促进作用 (22)

4.1.2人才培养和储备库的建立 (23) 4.1.3内蒙古游牧文化创意产品发展的定位 (23) 4.2内蒙古游牧文化创意产品的发展对民族地区文化的影响 (24) 4.2.1文化的开放性对民族文化内涵的考验 (24) 4.2.2文化间的差异拓展民族地区文化内容 (25) 4.2.3游牧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对民族地方文化的认同和弘扬 (25) 第五章内蒙古游牧文化创意产品的实用性设计与发展策略研究 (27) 5.1内蒙古游牧文化创意产品的实用性设计 (27) 5.1.1内蒙古游牧文化创意产品实用性设计的设计原则 (27) 5.2内蒙古游牧文化创意产品的发展策略 (29) 5.2.1内蒙古游牧文化产品的品牌塑造 (29) 5.2.2发挥政府的导向和政策的扶持作用 (30) 5.2.3与设计教育联手促进游牧文化创意产品发展 (30) 第六章内蒙古游牧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实践 (32) 6.1设计流程 (32) 6.2产品定位 (32) 6.3产品造型设计 (33) 6.4产品工艺及材料选择 (36) 6.5产品介绍 (36) 结语 (37) 参考文献 (38)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40) 致谢 (41)

非遗艺术特色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研究精编版

非遗艺术特色文化创意 产品开发研究精编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非遗艺术特色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研究 摘要:在市场经济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严峻挑战。本文尝试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模式与“非遗”艺术特色与文创产品如何结合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探索文化创意产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兴传播方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文化创意产品;产品设计 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多、数量大、保护困难重重。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持续需要的“活态保护”与“活态传承”,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如何有效的运用创新手段,强化市场导向,使“非遗”保护从国家公益事业基础上向产品化开发的道路转变?文化创意产品怎样从“非遗”中汲取精神养分,穿透艺术表征的符号,深崛文化基因,通过提炼创新最终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思考“非遗”艺术特色如何在文创产品中交融转化,是值得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的。 1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文化遗产熠熠生辉、展现出的独特魅力让世界为之赞叹。然而,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中国的物质与非物质遗产都面临着信的机遇与挑战。重新审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此公约所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从这五个方面可以清晰捕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特征——“活态流变”。相较于物质文化遗产有形的遗产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大多是无形的、不稳定的、持续变化与发展的“活态”遗产形式。其包括的各种表演艺术、节庆仪式或传统手工艺,大多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乘的形式绵延传承下来。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任重道远。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概念及措施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就是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核是活态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对传播人、传播方式进行多样性、可持续性的保护,达到延续、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效果。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措施主要分为两种:无形非物质性保护措施与有形物质性保护措施。无形非物质性保护主要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层面,比如提高传承人地位、鼓励收徒传艺、加强传承人技艺创新等,侧重文化遗产演绎过程的保护。有形物质性保护则主要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载体,比如乐清黄杨木雕技艺的木雕精品、泰顺提线木偶戏中的悬丝木偶等。

草原的思维导图

草原的思维导图 一、研究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之间的 关系问题,首先应当明确界定什么是草原文化和什么是游牧文化。虽然作出这一界定并使之能够得到学界较大范围的认同并不容易,但这是我们必须要作出的尝试。我们认为,所谓草原文化,就是世代生息在草原这一特定自然生态环境中的不同族群的人们共同创造的文化。它是草原生态环境和生活在这一环境下的人们相互作用、相互选择的结果,既具有显著的草原生态禀赋,又蕴涵着草原人的智慧结晶,包括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基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宗教信仰、道德情操等。可以说,草原文化是一种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形态,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重要的文化形态之一。 所谓游牧文化,就是从事游牧生产、逐水草而居的人们,包括游牧部落、游牧民族和游牧族群共同创造的文化。它的显著特征就在于游牧生产和游牧生活方式——游牧人的观念、信仰、风俗、习惯以及他们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价值体系等等,无不是游牧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历史反映和写照。游牧文化是在游牧生产的基础上形成的,包括游牧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文学、艺术、宗教、哲学、风俗、习惯等具体要素。

从上述简略的界定中不难看出,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之间确实具有一些重要的相同或相似之处,在一定范围和一定历史时期内具有内在的同一性,实际上,不少学者把草原文化直接指称为游牧文化,或者把草原文化视为草原游牧文化的略称,都是从这个特定范围、特定时期出发作出的界定。然而,超出这种特定的范围和时期,再把草原文化简单地等同于游牧文化,进而质疑草原文化概念的提出,显然是缺失必要的逻辑基础和科学依据的。因为一旦超出特定的范围,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就完全从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领域。前者从属于区域文化类型,可列入海洋文化、大河文化、森林文化序列;后者从属于经济文化类型,可列入狩猎文化、采集文化、农耕文化序列。明确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不同类型,不只是界定概念的需要,更是从内在属性上把握其同一性和差异性的需要。

游牧文化对内蒙古半农半牧区生态建设的启示

游牧文化对内蒙古半农半牧区生态建设的启示 摘要】:内蒙古半农半牧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带,此地带的生态环境不仅是区 域甚至在全球生态安全问题中都尤为重要,生态保护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内蒙古半农半牧区的环境特征和土地利用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表明蒙古 族游牧文化在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对比农耕文化都更具优势,有利 于草原和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总结游牧文化对生态环境建设起到积极 作用的基础上,试图提出对该地区生态重建的合理建议。 【关键词】:半农半牧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社会经济; 蒙古草原一直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家园,游牧文化是本区的主导文化。从清代 开始由于清政府推行的移民政策,使得大规模的汉族农民移居到南部草原,于是 这一地区逐渐破碎成为游牧和农耕互相交错拼缀,该地区被学者们命名为农牧交 错带或半农半牧区等。一般来说,内蒙古半农半牧区北起大兴安岭西麓的呼伦贝尔,向南至内蒙古通辽市和赤峰市,再沿长城经河北及山西北部和内蒙古中南部 向西南延伸,直至陕西北部、甘肃东北部和宁夏南部的交接地带。它包括降雨量 在300-450mm,干旱度为1.0-2.0范围内的干旱半干旱区的大部分,总面积为654564公里。[1]该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由于不适当的政府政策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致使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和干旱严重,草地明显退化。尤其是近年来,人口压力大,气候灾害频繁,加上目前的放牧压力和农耕方式,加速了环境 恶化进程,成为阻碍此地区发展的主要障碍。 一、农牧业的环境适应性及现实状况 面临特定的环境,人类做出了最适合他们生存和发展选择。由于草地上的松 散的沙质土壤,使在干旱半干旱气候的草原地区不太容易遭受水蚀,但如果地表 受到侵扰,春秋季的强风和干旱气候就会造成严重的风蚀,因此,草原环境对于 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都是至关重要的。游牧畜牧业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展的,是蒙古族牧民的长期文化选择。而一直以来生活在雨量充沛的华中平原地区 的农民,他们在土壤耕种,不用担心风蚀危险,深耕和积极抑制野生植物是常规 的农业作业。因此,不难理解农牧业是从完全不同的环境条件中产生的,他们都 具有适应各自环境发展的优势。但当农耕文化进入到一个与之前条件截然不同的 北方草原时,文化差异和生活方式之间的对比使矛盾不可避免。 一定程度的降雨量决定了在半农半牧区种植农作物的产量。这里因为缺乏水 源和有效的田间管理使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撂荒耕地”和“安息地”的做法是当 草原开垦为农田时,养分水平相对较高,但经过几年的耕种,农田养分急剧下降,作物产量也相应下降。结果,农民不得不放弃开垦的土地,搬到新开垦的草地上。由呼伦贝尔草原当地居民讲述关于海拉尔西侧草原反复开垦和弃耕的经历,可以 确定本区分布的风蚀坑,以及弃耕地中的裸地型风蚀坑集中发生应当是机动车和 机械化大型农机具大规模引进草原之后。[2]翻耕所造成地表土壤及植物根系层的 破坏,其恢复进程是非常缓慢的。沙质草原区的土层中的粗化层,使失去地表植 物根系层保护的草原特别容易遭受风蚀沙化的侵害,为风蚀坑的形成创造条件。[3]人类活动可以通过对土壤和根系层的强烈干扰,使风蚀沙化的抑制性因子失效,破坏性因子作用大大加强。在这些草地种植具有很大的风险,有可能导致草地原 有植被大规模退化甚至消失,造成土壤和基层生态系统的全面破坏。 在保护草原生态时,土壤和根系层的保护至关重要,这可能也是游牧民族在 其不成文的法律、风俗习惯等方面对土壤及根系层保护最为强烈的根本原因。必

文化创意产品现代设计研究.docx

文化创意产品现代设计研究 1研究背景 基于现代VI设计的理念是由西方传入这一原因,现代VI的设计风格也具有明显的西方美学特征,而中国作为一个具有鲜明民族特征性的国家,随着近几年国家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以及发扬意识的提高,具有中国传统色彩的文化创意类产品也逐渐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但是VI设计方面还有着较大的上升空间。可以将VI设计分为以满足品牌文化和宗旨的基础VI设计及为了宣传和售卖的文化创意周边产品设计两大方面进行研究,两个方面中基础VI部分主观性更加强烈,既要避免趋同化的现象,满足令人印象深刻特性,又要耐人寻味意义深刻;而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承载的是宣传特性,同时还要满足其自身的产品功能,需要的是客观的认同感。将VI中融入文化是一个互利互惠的过程,VI的设计需要文化融入进行创新领域的拓展,传统文化也需要新形式的传承和宣传,所以怎样将两者融合的巧妙自然,便是要研究的课题。 2文化运用分析 2.1基础VI设计探讨 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走向世界,VI设计作为企业设计的视觉识别系统承载着企业文化,具有指向意味。其中企业视

觉传达系统中的基础VI部分包括LOGO为主要设计对象,包含标准色、标准字等更能代表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识别度高、令人印象深刻的VI设计可以帮助品牌更好地打开市场,这一部分的设计着重点在于将企业文化和传统文化融合巧妙,使其更加耐人寻味。其中LOGO 的设计便是VI设计的灵魂所在,中国文化在标志设计中按照使用元素大多分为三类派别:一是使用特色形象,这类标志大多会采用地标性建筑、有着特殊文化内涵的文化符号进行抽象化设计或直接引用品牌变成LOGO,例如:在湖南本土的茶饮品牌“茶颜悦色”采用的就一个中国古代女子的形象,人们可以非常直观地获取这是一个中国品牌的信息,奠定了中国风的店铺文化基调。二是使用典型中国特色纹路,中国的纹路作为形式美学的典范,具有很高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在LOGO设计中常见的纹路有龙凤纹、云纹、水纹、忍冬纹等除了其装饰性意义,更加看重的是其吉祥的寓意。例如中国联通的品牌LOGO 采用的寓意吉祥美好、万事顺通的“中国结”作为标志,代表性强,同时内涵“联结”各方的意味。三是使用中国汉字进行变形,汉字和书法艺术作为东方美学的典型代表有着悠久的历史,汉字的演变使汉字种类样式多种多样,同时因为汉字大部分是由象形字发展而来,注重形体变化却又兼具线条美感,又有着很多西方文字不具备的点线面集合为一身的特点,所以可创作发挥的空间更大,即使是单字也可表达多

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动漫数字化高端特效制作系统 可行性研究报告 XXXXXXXXXXXXXXXXXX XXXX年XX月

一、项目背景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动漫的产业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2006年以来,中央财政设立了专项基金推动动漫产业发展,扶持和推广一批优秀原创动漫作品,加强动漫艺术理论、人才队伍和创作方式的建设。在文化部的领导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我国动漫产业突飞猛进,创作方式不断创新,创作效率明显提高,作品数量大幅增长,作品质量稳步提高,精品力作相继涌现,创作队伍日趋成熟,动漫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深刻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为文化产业发展擂响了战鼓,也对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指明了路径。这为中国动漫产业的加速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 2009年9月26日国务院正式通过并颁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正式把以动漫产业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列为中国未来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也明确把信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列入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其中动漫数字化高端特效制作内容平台列为信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其要重点开发面向文化娱乐消费市场和广播电视事业,以视、音频信息服务为主体的数字媒体内容处理关键技术,开发易于交互和交换、具有版权保护功能和便于管理的现代传媒信息综合内容平台。在数字化的潮流下,深刻了解到动漫影视发展趋势,充分

认识到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将国际最先进的动漫数字化高端制作系统引入国内动漫影视行业中来,更好的带动国内动漫影视行业的发展。 “十二五”期间,更是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机遇,以建设国家影视网络动漫实验园、国家影视网络动漫研究院为契机,重点定位在广播影视业、数字内容与动漫业、电子出版业、文化创意业。依托区域优势,秉持“文化、创意、科技”与“新型商业模式”相结合的产业发展理念,大力发展以挖掘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基础的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我市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围绕国家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大力支持,及文化部提出的“大动漫”产业观的指引下,2009年由天津生态城动漫园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启动建设1平方公里的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以下简称动漫园)。动漫园是天津市与国家文化部贯彻落实中央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实施部市战略合作的重点项目,也是文化部确认的与地方共建的第一个国家级动漫产业园。动漫园围绕文化部提出的“高端制作、人才培训、技术研发、产业培育、展示交易、国际交流”六大功能,打造包括技术服务平台、人才培养平台、原创孵化中心、版权交易中心、融资支持平台、展示交流平台在内的产业支持体系,打造国家级、示范性的动漫产业集聚基地、研发基地和孵化基地。平台定位于高端动漫影视制作,面向国内外高端客户提供专业支撑。 截至2012年12月中旬,生态城累计注册企业854家,其中文化创

校园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开发策略研究

课题项目:《设计创新视角下的校园文化衍生品开发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CXZZSS2017061 作者简介:盖鸿章(1994-),男,汉族,河北唐山人, 在读研究生,燕山大学,研究方向:文化创意设计。近年来国内各地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文创产品的产生使地域性文化得到大 力传播且凸显魅力。与此同时, 高校越来越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国内各大高校正在逐步完善校园独有的形象设计,而具有独特产品形象的文化创意产品作为校园文化传播的物质载体,已经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更好促进校园文化特色与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结 合,依托学校文化提取产品的符号语意, 借助产品载体传播校园精神,提出一种高校文创产品设计开发的流程和方法,以期促进校园文创产品开发与创新。 1校园文创产品研究现状 国内校园文化创意产品相比国外高校 文创产品存在一定的差距。2005年, 哈佛大学印有学校logo 的棒球服, 迅速传至国内且风靡一时。国内从事文创产品设计的 人员纷纷效仿, 文化衍生品种类虽多,但并未真正体现出独有的内涵与价值。 现今,哈佛大学COOP 文化产品店专门开发针对哈佛大学的文创产品,形成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创意产品,如印有哈佛大学标志的衣 帽设计、具有哈佛大学人物、 色彩、风景等元素的各类明信片、 带有学校符号、元素的各类生活用品及学习用品。 相比之下,国内多数高校没有专门开 发文创产品的经营店及设计工作室,少数高校也仅是将校徽印在各类物品上, 形成该校的“文创产品” ,且国内校园产品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产品种类少,开发力度不够,未形成统一系列;校园文化内涵剖析不够,缺少人文关怀,校园文化内涵与 价值无从体现;产品符号、语义、 图像单一,无法给使用者留下视觉刺激以至于达到喜爱的程度。因此,如何打造极具校园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通过文创产品进行传博校园人文精神,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必要一环。 2校园文创产品设计流程 当今时代处于“互联网+”、“大数据” 环境下,信息流通量大,传播速度快, 而文化衍生品作为校园文化的物品载体随着学校对外交流、广大师生的社交活动也越来越被公众所知,从中体现高校文化标识、形 象,使学校文化得到有效传播和塑造, 因此,文化创意产品的元素、符号提取在设计过程中至关重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 增长,社会的不断进步, 不同校园的建筑风貌、校园风景、艺术装置等发生了改变,科研成就、技术产品不断进步,文化素材、代表符号等研究资源十分丰富,涉及领域广泛,其中用于校园文化衍生品挖掘的设计元素不 可数计。因而, 通过设计实践产出独具特色校园文化的衍生品,成为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而开发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产品包含三个层次:一、不同时期校园文化素材的搜集、 汇总、整理; 二、提取设计具有纪念、传播意义的文化符号和设计因子,进行用户人群的 喜爱程度、 用途等定性化分析;三、将提取的设计因子与符号应用到产品中,设计一系列 衍生品, 传播校园文化内涵。3校园文创产品设计研究方法与策略 开发校园文化创意产品,首先,在汇总、筛选、分类不同时期的校园文化素材时,采用矩阵式方法,对可利用的文化素材、符号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以文化元素和衍生品载体为两个维度,生成矩阵,使水平维度与垂阵维度有效结合,将所有元素符号及其对 应的所有实现的可能物品载体罗列其中, 通过矩阵连接最短路径, 找到两者之间的耦合性,从而实现产品开发的总体功能的整体性,促使整个流程系统有效的采集到设计元素和产品载体之间的联系,减少元素采集的中心环节,以避免时间、成本浪费。 在素材筛选的基础上,提取符号形态, 进行图像性符号、 指示性符号和象征性符号进行切分、 提取,找到其外延意义、内涵意义和意识形态,依靠产品DNA 来解码校园文 化系统,整理构成设计因子信息库, 同时提取显性因子与隐形因子,以便通过隐喻、 换喻等修辞手法表达符号语义、 文化内涵。色彩方面,根据现场实地调研采集校园色彩(色相/饱和度/亮度)因子,形成CMYK 色谱,以便于适用于衍生品色彩设计。 定性化分析, 根据资料收集、提取元素和用户测试分析, 筛选出符合校园及用户需求的设计因子。具体可为将提取的元素、符 号、色彩等设计为调查问卷, 对校园内师生、学校校友、 访客进行问卷调查,在文化创意产品用户偏好、 使用功能、特性要求、色彩等方面,形成一个理性的、 科学的数据库。设计实践,文创产品作为校园文化的产物,其背后必定包含师生、校友的文化心理与文化精神。因此,研究过程中得到的显性因子可直接将形态符号语义应用到具体设计实践中去,赋予产品多项观念,如主体精神、装饰形式。而隐形因子则需要通过设计手段间接的表现,运用整合性手法围绕一种元素延伸至不同人群,如界定产品即将发挥的准确意图,传播给特定受众人群或特定环境下的信息,根据有效的技术和 材料范围, 完成一系列的创新设计应用。4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内各大高校纷纷 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其呈现的文化资源与内涵丰富多彩。开发校园文创产品, 能够展现校园特定精神和文化内涵,增强学校在社会 各层面的品牌影响力。 校园文化因子与产品结合,提供了校园文创产品设计的思路与方法,将有效提升校园文化衍生品的内涵与品质,促进校园文化传播与发展。同时选取高校的发展历程作为研究素材,充分体现高校文创品的特色性与时代性,可以为开发校园衍生品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参考文献: [1]樊幸,张道海.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文化创意产品的创新设计研究[J].包装世界,2016(03):110-111.[2]王伟伟,安胜男,胡宇坤.唐代建筑文化因子提取及应用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15,44(11):69-72. 校园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开发策略研究 盖鸿章 (燕山大学,河北秦皇岛066000) 摘要:通过分析校园文化创意产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其特点,探索具有高校文化的特色文创产品设计开发的研究流程与方法, 为高校开发校园文创产品奠定了理论基础,有利于促进校园文化与衍生品开发的完美结合,使文创产品成为高校形象的独特 “品牌”,校园文化依托衍生品物质载体得到传播与发展,改善校园内文化衍生品人文特色缺失的现象。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品; 设计;符号中图分类号:G 1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8)15-0062-01 CULTURE AND DESI GN -62-

非遗艺术特色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研究

非遗艺术特色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研究 摘要:在市场经济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严峻挑战。本文尝试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模式与“非遗”艺术特色与文创产品如何结合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探索文化创意产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兴传播方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文化创意产品;产品设计 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多、数量大、保护困难重重。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持续需要的“活态保护”与“活态传承”,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如何有效的运用创新手段,强化市场导向,使“非遗”保护从国家公益事业基础上向产品化开发的道路转变?文化创意产品怎样从“非遗”中汲取精神养分,穿透艺术表征的符号,深崛文化基因,通过提炼创新最终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思考“非遗”艺术特色如何在文创产品中交融转化,是值得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的。 1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文化遗产熠熠生辉、展现出的独特魅力让世界为之赞叹。然而,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中国的物质与非物质遗产都面临着信的机遇与挑战。重新审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此公约所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从这五个方面可以清晰捕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特征——“活态流变”。相较于物质文化遗产有形的遗产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大多是无形的、不稳定的、持续变化与发展的“活态”遗产形式。其包括的各种表演艺术、节庆仪式或传统手工艺,大多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乘的形式绵延传承下来。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任重道远。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概念及措施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就是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核是活态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对传播人、传播方式进行多样性、可持续性的保护,达到延续、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效果。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措施主要分为两种:无形非物质性保护措施与有形物质性保护措施。无形非物质性保护主要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层面,比如提高传承人地位、鼓励收徒传艺、加强传承人技艺创新等,侧重文化遗产演绎过程的保护。有形物质性保护则主要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载体,比如乐清黄杨木雕技艺的木雕精品、泰顺提线木偶戏中的悬丝木偶等。

游牧文化旅游节

第二届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整体策划方案 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组委会 2013年12月

按:2013年,由国家文化产业规划研究院创意发起,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和包头市人民政府主办,国家文化产业规划研究院和达茂联合旗委、政府承办的首届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取得圆满成功,在国内获得巨大反响。首届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的成功,为新型文化旅游产业的综合发展做出了有益探索和可贵示范。 作为草原文明的核心文化体系,游牧文化承载的不仅是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多元信息,更承载着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共同发展的文化使命。打造游牧文化品牌,是国家文化战略的需要,是打造高端新型文化旅游产业的需要,更是重塑和提升游牧文化价值、实现其使命的需要。 举办首届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是践行国家文化战略的具体举措,也是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勇敢尝试。2014年,我们将举办第二届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进一步提升品牌、提升高度、提升实力、提升效益、提升国际影响力,再现游牧文明之光彩,再书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之新篇。 一、操作规程 活动名称:第二届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

活动时间:2014年7月12日—10月9日 活动地点:内蒙古包头市达茂联合旗 主办单位:中国文化传媒集团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国家文化产业规划研究院 中共达茂联合旗委员会达茂联合旗人民政 府 协办单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央民族大学、高占祥 文化艺术基金会、国家体育总局汽车摩托车运 动管理中心、内蒙古自治区社科院、包头市文 化广播电影电视局(新闻出版局)、包头市旅游局、 包头市体育局 支持单位:中央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文化报、 中国旅游报、澳门莲花卫视、内蒙古电视台、 内蒙古电台、内蒙古日报、包头广播电视台、 包头日报、包头晚报、家庭周报等

成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研究

成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浅析 ——以成都传媒集团“东郊记忆”为例 (中文1301 叶思恒31307179) 【摘要】由于近年来国家加大了政策扶持,在此基础上,传媒类机构的不断崛起,为传媒产业园区的发展引入了全新的动力。本文通过对成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东郊记忆”进行梳理和分析,从其定位的转型、创意的特色、新媒体传播三方面探讨了“东郊记忆”的发展现状。从而找出成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律以及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成都文化创意产业园东郊记忆现状 面对不断变化的传媒生态环境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格局,各大报业集团的发展受到传统媒体日渐式微的影响,势必需要全力推进产业扩张,拓展传媒蓝海。而文化创意产业也正在成为城市的战略发展重点,它的绿色低碳非常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东郊记忆——原成都东区音乐公园,是集合音乐、美术、戏剧、摄影等文化形态的多元文化园区,工业遗址主题旅游地,艺术文化展演聚落,文艺创作交流园区,成都文化创意产业高地。 东郊记忆座落于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二环东外侧建设南支路4号,占地205亩,建筑面积约19万平方米。东郊记忆是在原国营红光电子管厂旧址上改建而成的现代文化产业新型园区,2011年9月29日正式开园运营。2012年11月1日,成都东区音乐公园正式升级更名为东郊记忆。东郊记忆被称为“中国的伦敦西区”,是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科技与文化融合示范园区。

成都传媒集团在2009年5月与中国移动集团四川公司,在原本废弃的旧工业厂房原址上,按城市工业用地更新和工业遗址保护相结合的方式修建了“东郊音乐公园”,到2011年9月29日成都东区音乐公园正式开园,形成了工业遗存保护和文化创业相结合,以音乐为主题的多元文化园区,成都传媒集团利用自身优势,形成文化产业集群,并逐步实现对外营销。 本文从成都东区音乐公园更名为“东郊记忆”这个过程中,它定位的转变带来传播策略的升级,东郊记忆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区域性特色传播策略,以及其在新媒体环境下整合资源传播策略三方面对“东郊记忆”的传播策略进行分析,探讨现今“东郊记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所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做出相应调整的必要性,从中总结成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规律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更名“东郊记忆”的定位与传播升级 1、更名前后的定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