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测量系统分析程序文件

测量系统分析程序文件

1、目的/Purpose:

保证公司有效展开测量系统分析(MSA)工作,保证测量设备、仪器测量的可靠性,提高数据的测量质量,并为改进提供机会。

2、使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新购的和受控在用的运行于稳定条件下的测量设备和仪器。

3、定义/Terms:

3.1重复性:由同一评价人(操作员)采用一种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同一个产品的同一性能时,获得的测量结果的变差

3.2再现性:由不同评价人(操作员)采用相同的测量仪器,测量同一个产品的同一性能时,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3.3 GRR:即重复性和再现性的综合值。

3.4偏倚:是测量结果对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基准值是指用更高精度测量的结果或公认的结果。

3.5线性:是在量具的工作量程内,偏倚的差值。

3.6稳定性:又叫漂移,是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者零件的单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总变差。

4、职责/Responsibility:

4.1 品质部是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根据《特殊特性清单》、《控制计划》编制《测量系统分析计划》及测量系统分析的实施,有限分析关键和重要产品特性涉及到的测量系统。

4.2 测量系统使用部门负责进行相应的测试与数据收集,并对收集数据的真实性负责。

4.3 测量系统使用部门、技术部、品质部负责不合格测量系统的改善。

5、工作程序/Work Procedure:

5.2 测量系统分析的时机

5.2.1产品设计开发阶段,APQP小组应提供产品《特殊特性清单》,品质部根

据《特殊特性清单》中的产品CC/SC特性编制《测量系统分析计划》并按计划执行。

5.2.2 量产阶段,品质部根据《控制计划》和日常生产中的实际情况,对产

品CC/SC特性所涉及的测量系统编制《测量系统分析计划》并按计划执行。

5.2.3重大质量事故时,品质部根据实际需求对涉及到的关键检测设备实施

MSA分析。

5.2.4测量系统分析的周期一般为一年。

5.3 分析方法

根据实际需求,从下面的分析方法中选择一种或几种进行;经客户允许和内部需要也可以采用其他分析方法。对于不同的产品项目,如果某一特性的规格一样或接近,可进行合并处理,只进行一次MSA分析

5.3.1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

5.3.1.1 首先应了解产品的实际过程偏差,根据产品过程偏差进行样品收集并进行编号,样品数量一般为10个,特殊情况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样品变差应能代表实际的过程偏差;

5.3.1.2 测量系统使用部门确定2/3名测量员,必须是该测量系统日常操作人员,自动测量设备可以不考虑测量人员;

5.3.1.3 在进行分析测试前应先对测试设备进行相应的校准、检查,确保设备正常;

5.3.1.4 让第一名测量人员使用盲测法测试每个样品各一次,记录测试结果;

5.3.1.5让第一名测量人员重复5.3.1.4的步骤,完成第二次、第三次测试;

5.3.1.6 让第二名测量人员、第三名测量人员使用同样的方法完成测试;

5.3.1.7 由计量工程师使用Minitab的方差分析方法完成R&R分析,出具分析报告。

5.3.2稳定性分析

5.3.2.1 选择一个样品,样品本身示值应稳定,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5.3.2.2 测量系统使用部门确定1名测量人员,必须是该测量系统日常操作人员;

5.3.2.3 测试人员每天测试样品5次,并记录测试结果,共测试25组;

5.3.2.4由计量工程师使用均值-极差控制图完成稳定性分析,出具分析报告。

5.3.4偏倚分析

5.3.4.1选取1个可溯源的标准值或选取1个样品,使用更精确的测量设备测试样品10次,取平均值作为样品示值;

5.3.4.2选择一名该测量系统的日常使用人员作为测量人员。

5.3.4.3测量人员测试样品12次,并记录测试结果。

5.3.4.4由计量工程师完成偏倚分析,出具分析报告。

5.3.5偏倚分析

5.3.5.1选5个可溯源的标准值或选取5个样品,使用更精确的测量设备测试样品10次,取平均值作为样品示值;

5.3.5.2选择一名该测量系统的日常使用人员作为测量人员。

5.3.5.3测量人员测试每个样品12次,并记录测试结果。

5.3.5.4由计量工程师完成线性分析,出具分析报告。

5.3.6 KAPPA分析

5.3.

6.1首先收集样品并进行编号,样品数量30个,其中要包含处于产品规格线附件的合格品和不合品;

5.3.

6.2 测量系统使用部门确定2/3名测量人员,必须是该测量系统日常操作人员,自动测量设备可以不考虑测量人员;

5.3.

6.3 在进行分析测试前应先对测试设备进行相应的校准、检查,确保设备正常;

5.3.

6.4 让第一名测量人员使用盲测法测试30个样品各一次,记录测试结果,如测试结果合格记为“1”,如测试结果不合格记为“0”;

5.3.

6.5 让第一名测量人员重复5.3.3.4的步骤,完成第二次、第三次测试;

5.3.

6.6 让第二名分测量人员、第三名分测量人员使用同样的方法完成测试;

5.3.

6.7 由计量工程师使用Minitab完成KAPPA分析,出具分析报告。

5.4 结果判定

品质部应完成分析结果的判定,其中判定依据如下:

5.4.1重复性和再现性接受准则

5.4.1.1 ndc≥5且R&R%<10%ndc<5测量系统可接受;对于破坏性测量系统R&R%<20%,测量系统可接受;

5.4.1.2 10%≤R&R%≤30%且ndc≥5测量系统有条件接收,依据测量系统的重要性、维修成本等因素决定;

5.4.1.3 ndc<5或R&R%>30%测量系统不可接收。

5.4.2稳定性接受准则

根据控制图判定准则进行稳定性是否可接受的判定。

5.4.3偏倚接受准则

偏倚“0”值在95%的置信区间内偏倚可接受。

5.4.4 线性接受准则

线性=0线在95%的置信区间内线性可接受。

5.4.5 KAPPA分析判定准则

KAPPA>90,测量系统优秀;80≤KAPPA≤90,测量系统可接受;KAPPA<80,测量系统不可接受。

5.5测量系统分析结果反馈

品质部将MSA分析报告放在公共盘,供大家查阅,如有需要可提供纸质资料。

5.6 不合格测量系统原因分析

对不合格的测量系统应通知品质、技术、使用部门分析原因,加以改善,并重新验证改善效果;在测量系统改善前可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减少测量误差。

5.6.1人员能力

如果是由于人员能力不足造成的测量系统不合格,应对检验人员的能力进行培训。

5.6.2监视和测量设备

如果是由于监视和测量设备能力不足造成的测量系统不合格,应对监视和测量设备进行改进或重新开发新的测量系统。

5.6.3样品能力

如果是由于样品能力不足造成的测量系统不合格,应重新挑选样品,再进行MSA分析。

5.6.4环境

如果是由于测量系统现场的温度、照明、气流、振动等造成的测量系统不合格,使用部门应对现场环境加以控制、改善。

5.6.5测量方法、标准

如果是由于测量方法、标准不完善造成的测量系统不合格,应通知相应责任人重新制定测量方法、标准。

5.7 不合格测量系统执行程序

MSA测量系统分析流程及方法

MSA测量系统分析流程及方法 MSA(测量系统分析)是对测量系统稳定性、可靠性和能力的评估,用于确认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它可以用于评估任何测量系统,包括设备、仪器和应用程序。以下是MSA的流程和方法: 1.确定测量系统的目的和应用:在开始MSA之前,首先需要明确测量系统的目的和应用。这将有助于确定需要分析的关键因素以及选择适当的方法。 2.选择测量系统分析方法:根据测量系统的类型和目的,选择适当的MSA方法。常见的方法包括GR&R(重复性与再现性)分析、准确性、稳定性和线性度分析。 3.收集数据:使用标准样本或实际样本来收集测量数据。应该保证数据具有代表性和充分,以便能够全面评估测量系统的性能。 4.重复性与再现性(GR&R)分析:这是评估测量仪器和操作员之间的可重复性和再现性的方法。它通常包括重复性(同一操作员重复测量同一样本)和再现性(不同操作员在不同时间重复测量同一样本)的分析。 5.准确性分析:准确性是评估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偏差程度。可以使用标准样本或比较方法(如正交试验)来评估准确性。如果测量系统有偏差,可以进行校正,以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6.稳定性分析:稳定性是指测量系统的输出是否随时间而变化。稳定性分析可以通过收集数据的不同时间点来进行。 7.线性度分析:线性度是指测量系统对于不同输入值的响应是否是线性的。线性度分析可以通过收集不同输入值对应的测量数据来进行。

8.分析结果和改进措施: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和建议。如果测量系统的性能不符合要求,应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例如修理、更换或校准测量设备,培训操作员,改进测量方法等。 9.持续监控和改进:MSA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应确保测量系统的 性能得到持续监控和改进。定期重复MSA分析,以确保测量系统的稳定性 和准确性,及时发现和纠正潜在问题。 总结起来,MSA的流程包括确定目的和应用、选择方法、收集数据、 进行分析,最后制定改进措施和持续监控。通过MSA的实施,可以确保测 量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准确性,提高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测量系统分析程序文件

1、目的/Purpose: 保证公司有效展开测量系统分析(MSA)工作,保证测量设备、仪器测量的可靠性,提高数据的测量质量,并为改进提供机会。 2、使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新购的和受控在用的运行于稳定条件下的测量设备和仪器。 3、定义/Terms: 3.1重复性:由同一评价人(操作员)采用一种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同一个产品的同一性能时,获得的测量结果的变差 3.2再现性:由不同评价人(操作员)采用相同的测量仪器,测量同一个产品的同一性能时,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3.3 GRR:即重复性和再现性的综合值。 3.4偏倚:是测量结果对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基准值是指用更高精度测量的结果或公认的结果。 3.5线性:是在量具的工作量程内,偏倚的差值。 3.6稳定性:又叫漂移,是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者零件的单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总变差。 4、职责/Responsibility: 4.1 品质部是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根据《特殊特性清单》、《控制计划》编制《测量系统分析计划》及测量系统分析的实施,有限分析关键和重要产品特性涉及到的测量系统。 4.2 测量系统使用部门负责进行相应的测试与数据收集,并对收集数据的真实性负责。 4.3 测量系统使用部门、技术部、品质部负责不合格测量系统的改善。 5、工作程序/Work Procedure: 5.2 测量系统分析的时机 5.2.1产品设计开发阶段,APQP小组应提供产品《特殊特性清单》,品质部根 据《特殊特性清单》中的产品CC/SC特性编制《测量系统分析计划》并按计划执行。 5.2.2 量产阶段,品质部根据《控制计划》和日常生产中的实际情况,对产 品CC/SC特性所涉及的测量系统编制《测量系统分析计划》并按计划执行。 5.2.3重大质量事故时,品质部根据实际需求对涉及到的关键检测设备实施 MSA分析。 5.2.4测量系统分析的周期一般为一年。 5.3 分析方法 根据实际需求,从下面的分析方法中选择一种或几种进行;经客户允许和内部需要也可以采用其他分析方法。对于不同的产品项目,如果某一特性的规格一样或接近,可进行合并处理,只进行一次MSA分析

测量系统分析(MSA)控制程序

测量系统分析(MSA)控制程序 页次第 3 页共 6 页5.1.2 测量系统分析时机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应进行测量系统分析: 5.1.2.1新生产之产品PV有不同时; 5.1.2.2新仪器,EV有不同时; 5.1.2.3 新操作人员,AV有不同时; 5.1.2.4易损耗之仪器必须注意其分析频率。 5.1.3 计量型量具的分辨力 应用10:1原则检查侧量仪器是否具有足够的分辨力。所谓10:1原则是指仪器的可视分辨力至少应为被侧特性公差和过程变差两者之间较小者的十分之一。 5.2 可用于GRR分析的方法 5.2.1 极差法:简单快捷,能提供整体大概慨况。 5.2.2 均值极差法:将测量系统变差分“重复性”和“再现性”,而不是它们的交互作用.(控制图略)。 5.2.3 方差法(ANOVE):详细将变差细分到4个部分“零件”“人员”“设备”“零件与人员的交互作用”。计算要求高复杂.“均值极差法”和“方差法”常用Excel表格和MiniTab分析。 5.3 计量型GR&R的制作过程 5.3.1 随机挑选10个覆盖全制程服从正态分布的样品(计数型选样尽可能在允收和拒收边缘,且数量相当)。 5.3.2 确定需要的量测设备并保证此设备校验合格且精度满足公差,及操作者3人或2人(培训合格能够胜任测量过程) 。 5.3.3 主导者将样品编号,并不能告知执行者样品的顺序。 5.3.4 由资深员工确定测量方式及方法或判定标准。 5.3.5 3个或2个操作者轮流测量3/2次.(第1位执行一遍换第2位.....如此循环3/2次) 。 5.3.6 将测量好的数据对应产品编号登记在计量型GR&R运算表中(可以利用客户指定表格或Minitab),以便分析计量型的值(如:图1图2)。 3个人检测员量测三次 10PCS需量测的检具 图1

监视和测量设备及量具控制程序(含测量系统分析MSA内容)

××××××有限公司 (含测量系统分析M S A) 监视和测量资源控制程序 文件编号: 版本: 编制: 审核: 批准: (含全部附表,全文可预览) ××××××有限公司发布

监视和测量资源控制程序 1.目的 为了保证量值传递的准确性,使在用的监视和测量装置的准确度和精度满足规定要求,以证实产品符合规定要求。 2.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生产加工、产品质量检测、产品性能检测、生产安全和环境监测过程中所用测量设备的配备、测试、校验、测量系统分析(MSA)和流转管理。 3.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使用于本文件。 《MSA手册》 4.定义 4.1测量仪器:单独地或连同辅助设备一起用以进行测量的器具。 4.2 校准:在规定的条件下,为确定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所指示的量值,或实物量具(或参考物质)所代表的值,与对应的由测量标准所复现的值之间关系的一组操作。 4.3 工作标准:用于日常校准或核查测量仪器、参考物质的测量标准。 4.4 测量系统:组装起来以进行特定测量的全套测量仪器和其它设备。 4.5 试验设备:是指为了判定材料、产品等相关规格的适合性,用于计量,计测试验分析及检查的装备。 4.6 测量不确定度:表征合理地赋予被测量之值的分散性,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参数。 4.7 溯源性: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确定度的不间断的比较链,使测量结果的值能够与规定的工作标准联系起来的特性。

4.8 厂外校准:凡本公司无法校准的仪器、实验设备,经由国家认可的计量检验单位,或设备之生产商,提供检验报告书。 4.9 厂内校准:利用可追溯国家或国际的工作标准设备,校准公司内的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 4.10免校:若仅作为参考或量测结果不作为品质判断的仪器、仪表、量具可列为免校(即对产品质量无直接影响的仪器设备),使用时施以保养。 4.11 限用:对不完全符合量具本身的技术规范但仍可在一定范围内使用的量测及监控仪器设备。如精度达不到仪器本身要求,但能满足测试要求;仪器有功能失效但其它功能能满足测试要求。 4.12 重复性:是由一个人, 采用一种测量仪器, 多次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获得测量变差。 4.13 再现性:是指由不同的评价人,采用相同的测量仪器,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4.142 小样法:指把各个零件与某些指定限值相比较,如果满足限值则接收该零件,否则拒收。 属于计数型量具研究法。 4.15 盲测法:指在实际测量环境下,在操作事先不知正在对该测量系统进行评定的条件下,获得测量结果。 4.16 偏倚:基准值与测量均值之间差值。 4.17 线性:量具预期工作范围内偏倚的差值的相互关系。 4.18 稳定性:测量系统在某持续的时间内测量同基准或零件的单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总变差。 5.职责 4.1工程部: 1)参与评估、审核各部门测量仪器、试验设备购置申请; 2)参与公司所有测量仪器、试验设备的技术验收和必要的技术支持;

测量系统分析(MSA)管理程序

测量系统分析(MSA)管理程序 该计划包括测量系统的分析方法、分析人员、产品抽样编号、测量设备校准过程以及措施效果验证等内容,以确保测量系统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5.2 确定分析方法: 确定适合本公司的分析方法,例如重 复性和再现性分析、稳定性分析、线性分析和小样法分析等。 5.3 确定测量者: 确定具有测量能力的人员进行测量分析,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5.4 测量设备校准过程: 对测量设备进行校准,以确保其 测量准确性和可靠性。 5.5 措施效果验证: 对采取的措施进行效果验证,以确保 其有效性并纠正任何不足之处。 6、控制流程:

本程序的控制流程如下图所示,包括MSA计划、测量系 统分析、纠正和预防措施等环节,以确保测量系统处于受控状态,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每年12月,需要编制下一年度的MSA计划,对控制计 划中涉及的测量系统进行至少一次分析,且分析间隔不大于 12个月。此外,在以下情况下也需要制定MSA计划:初装的 测量设备在安装、调试、验收合格后;测量装置维修或搬迁;操作人员变动;每天使用频率高于7小时;产品出现大批不合格;过程能力Cpk<1.33;GRR在10-30%之间;以及顾客的 要求。 在实施计划时,需要确定分析方法。对于计量型量具,应该使用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GRR)研究分析方法;对于需要监 控过程参数的量具,应使用稳定性分析方法;对于计数型量具,应使用小样法。在需要时,也可以对测量系统进行偏倚、线性分析。 确定测量者时,应从日常操作人员中选择,并规定测量人数m及测量次数t。对于计量型量具,GRR时m=2-3,t=2-3;

MSA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

MSA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 文件编号: 版本号: A0 发布日期:2020-03-11 编制:审批:

1.目的 对测量系统变差进行分析评估,以确定测量系统是否满足规定要求,确保测量系统满足测量要求,确保产品质量。 2.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所要求的或顾客要求的所有测量设备的测量系统分析。 3.定义 3.1MSA:指Measurement Systems Analysis(测量系统分析)的英文简称。 3.2测量系统:指用来对被测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设备、软件以及操作人员的集合;用 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3.3偏倚(准确度):指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一个基准值可通过采用更高级别的 测量设备(如:计量实验室或全尺寸检验设备)进行多次测量,取其平均值来确定。 3.4重复性:指由一个评价人,采用一种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 变差。 3.5再现性:指由不同的评价人,采用相同的测量仪器,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测量平均值的 变差。 3.6稳定性:指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单一性时获得的测量值总变差。3.7线性:指在量具预期的工作范围内,偏倚值的差值。 3.8盲测:指测量系统分析人员将评价的5—10个零件予以编号,然后要求评价人A用测量仪器将 这些已编号的5—10个零件第一次进行依此测量(注意:每个零件的编号不能让评价人知道和看到),同时测量系统分析人员将评价人A第一次所测量的数据和结果记录于相关测量系统分析表中,当评价人A第一次将5—10个零件均测量完后,由测量系统分析人员将评价人A已测量完的5—10个零件重新混合,然后要求评价人A用第一次测量过的测量仪器对这些已编号的5—10个零件第二次进行依此测量,同时测量系统分析人员将评价人A第二次所测量的数据和结果记录于相关测量系统分析表中,第三次盲测以此类推。 3.9ANOVA:方差分析法 3.10计量型数据:定量的数据,可用测量值来分析。 3.11计数型数据:可以用来记录和分析的定性数据。 3.12分辨率:测量系统检测并如实指示被测特性的微小变化的能力 3.13稳定性:是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单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总变差 3.14线性:是在量具预期的工作量程内,偏倚值的差值 4.职责 4.1品质部:负责编制《测量系统分析计划》,资料收集,测量设备的测量系统分析和处理工作:。 4.2各部门:配合量具测量系统分析的工作,提供测量系统分析所需的相关资源,并负责本部门使 用测量系统数据的收集。

MSA测量系统分析

MSA测量系统分析 MSA目的: 选择各类方法来评定测量系统的质量 .........。 活动:测量、分析、校正 适用范围: 用于对每一零件能重复读数的测量系统。 测量与测量过程: 1)赋值给具体事物以表示它们之间关于特殊特性的关系; 2)赋值过程定义为测量过程; 3)给予的值定义为测量值; 4)测量过程看成一个制造过程,它产生数字(数据)作为输出。 量具: 任何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装置;经常用来特指在车间的装置;包含用来测量合格/不合格的装置。

测量系统: 用来对被测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设备、软件、与操作人员的集合;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测量变差: ●多次测量结果变异程度; ●常用σm表示; ●也可用测量过程过程变差R&R表示。 注: a.测量过程(数据)服从正态分布; b.R&R=5.15σm 表征测量数据的质量最通用的统计特性是偏倚与方差。所谓偏倚特性,是指数据相对标准值的位置,而所谓方差的特性,是指数据的分布。

测量系统质量特性: ●测量成本; ●测量的容易程度; ●最重要的是测量系统的统计特性。 常用统计特性: ●重复性(针对同一人,反映量具本身情况) ●再现性(针对不一致人,反映测量方法情况) ●稳固性 ●偏倚 ●线性(针对不一致尺寸的研究) 注:对不一致的测量系统可能需要有不一致的统计特性(相关于顾客的要求)。 测量系统对其统计特性的基本要求: ●测量系统务必处于统计操纵中; ●测量系统的变异务必比制造过程的变异小; ●变异应小于公差带; ●测量精度应高于过程变异与公差带两者中精度较高者(十分之一); ●测量系统统计特性随被测项目的改变而变化时,其最大的变差应小于过程 变差与公差带中的较小者。

测量系统分析管理程序

测量系统分析管理程序 测量系统分析管理程序 在现代工业生产中,测量系统分析对于确保产品质量和过程控制至关重要。为了有效地管理和优化测量系统,企业需要设计并实施一套完整的分析管理程序。本文将详细介绍测量系统分析管理程序的设计与实现,以及其在现代工业中的应用。 一、测量系统分析管理程序的设计 1、明确目标:首先,企业需要明确测量系统分析管理程序的目标,包括提高测量精度、减少测量误差、优化测量过程等。 2、制定计划:根据目标,企业需要制定详细的测量系统分析管理计划,包括分析方法、分析周期、分析流程等。 3、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根据测量系统的特点,选择适合的分析方法,如Gage R&R、田口方法、Minitab等。 4、培训人员:为了确保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企业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掌握测量系统分析和管理的知识及技能。 5、收集数据:按照计划,收集与测量系统相关的数据,以便进行后续的分析。 二、测量系统分析管理程序的实现

1、数据处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和分析,以便发现潜在的问题和改进点。 2、问题诊断: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对测量系统进行问题诊断,找出可能存在的误差、异常点等。 3、制定改进方案:针对诊断出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改进方案,如更换传感器、调整测量设备等。 4、实施改进:按照改进方案,对测量系统进行改进,以提高其性能和精度。 5、验证与评估:在改进后,对测量系统进行验证和评估,以确保改进效果符合预期。 三、测量系统分析管理程序在现代工业中的应用 1、提高产品质量:通过测量系统分析管理程序,企业可以精确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各项参数,从而提高产品质量。 2、优化生产过程:通过对测量系统的分析,企业可以找出生产过程中的瓶颈和浪费,进而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 3、降低成本:通过减少测量误差和提高测量精度,企业可以降低产品报废率,减少生产成本。 4、保障生产安全:通过对测量系统的定期分析,企业可以及时发现

测量系统重复性再现性程序文件(GR

测量系统的重复性及再现性评估和控制程序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测量系统(设备)重复性和再现性评估和确认的方法、规格要求、各部门权责、流程及控制记录,确保公司的测量系统满足重复性和再现性的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与本公司产品有关的各种测试系统,或测量设备。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定义 3.1GR&R:Gauge Repeatability & Reproducibility 测量系统的重复性及再现性 3.2Repeatability 重复性 评价的是EV(Equipment Variation),即设备或仪器的变异。 所谓重复性,是指由一个评价人,采用一种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的变差。 3.3Reproducibility再现性 评价的是AV(Appraiser Variation),即人员的变异。 所谓再现性,是指由不同的评价人,采用相同的测量仪器,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4职责 质量部: 1)确定所有需要评估的IQC&OQC测量测试仪器,并按本文5.3的要求进行GR&R评估。2)对于评估过的相关测量测试仪器的数据进行确认并保存。 3)按照GR&R的制定计划,推动相关的工程师按照程序要求定期评估测量系统。 4)对新进的技术工程师和质量工程师做周期性的做GR&R的培训工作。 工程部: 1)确定所有需要评估的生产线测量测试仪器,并按本文5.3的要求进行GR&R评估。 2)对于评估过的相关测量测试仪器的数据提交QA进行确认并保存。 运营部: 第1页共4页

负责按照工程部的要求测试和评估生产线相关测量测试系统或设备。 5程序 5.1以下情况需要对测量测试系统做GR&R: 5.1.1新建的测试测量系统 5.1.2测试测量仪器经过修理或更新过的测试系统 5.1.3测试测量系统经过拆解和搬运 5.1.4 研发项目结束前对拟采取的测试测量系统进行分析 5.1.5其它因素使测试测量系统重复性受到质疑时 5.2GR&R 测试计划 5.2.1相关工程师制定年度测试计划,涵盖测试台、样品、及测试周期等信息,并在 截止日前1个月内,实施GR&R测试。 5.2.2测试测量系统需要周期性GR&R分析,周期为每年1次. 5.3计量型测试系统的GR&R 测试及评估控制 5.3.1 确认测试系统/量具在有效校验期内且处于良好工作状态。 5.3.2 样品随机选择,样品可以是不合格品.但样品最好能代表制程的总体变异水平; 为每个样品编号。 5.3.3 选用适当的测量人员及测量次数,一般参考下表: 为使测量获得数据有统计学意义,一般样品个数应大于等于5, 这时应使用其它统 计软件计算GR&R, 如Mintab。 备注:?当每个部件由每个操作员多次测量时,请使用量具 R&R 研究(交叉)。 ?当每个部件只由一名操作员测量(如在破坏性试验中)时,请使用量具 R&R 研 究(嵌套)。在破坏性试验中,测量特征在测量过程后与其在开始时不同。 5.3.4 确认测量人员的方法得当,测量人员需要受过培训。 5.3.5样品的测量按随机顺序进行,直至全部测试完成。 5.3.6将所有数据输入GR&R自动计算表格(TX-XX-XXXX),参考附件图样。

实施测量系统分析的步骤

实施测量系统分析的步骤 1. 确定测量目标 在实施测量系统分析之前,我们需要明确测量的目标。通过明确目标,可以确保分析的过程有针对性,从而提高分析效果和精度。确定测量目标时,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 测量的对象或产品 - 测量的参数或指标 - 测量的目的和要求 2. 收集数据 收集数据是进行测量系统分析的重要步骤之一。在这一步骤中,我们需要获取测量系统相关的数据,以便进行后续的分析和评估。数据的收集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 数据采集设备:使用专业的测量设备或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 - 数据记录:记录测量过程中的关键信息和参数。 - 数据存储:将采集到的数据存储在电脑或云端数据库中。 3. 数据预处理 在进行测量系统分析之前,需要对收集的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数据预处理的目的是去除噪声、纠正误差以及对数据进行调整和转换,以便于后续分析的进行。常见的数据预处理步骤包括: - 数据清洗:去除异常值、缺失值和重复值。 - 数据平滑:平滑数据,减少噪声的影响。 - 数据标准化:将数据转化为统一的尺度。 4. 测量系统分析 在完成数据预处理之后,就可以进行测量系统的分析了。测量系统分析的目的是评估测量系统的性能和精度,以确定其可靠性和准确性。常见的测量系统分析方法包括: - 重复性分析:通过对多次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评估测量系统的重复性。 - 精密度分析:通过对连续多次测量结果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评估测量系统的精密度。 - 准确度分析:通过与已知标准值进行比较和分析,评估测量系统的准确度。 5. 结果评估与改进 在完成测量系统的分析之后,需要对分析结果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改进。评估的目的是确定测量系统是否满足预期的测量要求,并提出改进的建议。评估和改进的步骤包括: - 分析结果的统计和图形表示。 - 结果的解释和分析。 - 根据评估结果提出改进方案,如调整测量设备、优化测量程序等。

测量系统分析管理程序(程序文件)

1 目的 对测量系统变差进行分析评估,以确定测量系统是否满足规定要求,以达到确保产品质量的目的。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用以证实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所有测量系统分析的管理。 3职责 3.1品质部负责制订测量系统分析计划,负责对统计分析结果进行评估。 3.2计量室负责组织实施测量系统分析计划,收集数据并进行统计。 3.3 APQP小组负责对检测能力不足的量具适用性重新进行评估,确定对策(包括对已检 测的产品的处理意见)。 3.4各车间配合测量系统分析工作。 4 定义 4.1量具 任何用于获得测量结果的装置,通常指生产中使用的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 4.2测量系统 由人员,量具,操作程序,其它设备和软件组成的用来对被测特性赋值的系统。 4.3重复性 由一个评价人(操作员)采用一种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同一个产品的同一个特性时,获得的测量结果的变差。 4.4再现性 由不同的评价人(操作员)采用相同的测量仪器测量同一个产品的同一个特性时,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4.5稳定性(或飘移) 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产品某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总变差。 4.6偏倚 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的差值。 4.7线性 在量具预期的工作范围内,偏倚值的差值。 4.8盲测

在实际测量环境下,操作员在事先不知道正在对测量系统进行分析的情况下所进行的测试。 5 工作程序 5.1测量系统分析范围 对控制计划中规定的测量系统进行分析,也包括更新的量具(在检定有效期内进行)。 5.2测量系统分析的频率、计划 5.2.1测量系统分析频次一般为2年一次。 5.2.2计量室负责制定测量系统分析计划经品质部主管批准后,由计量室组织生产部、 生产车间等相关部门配合实施。 5.2.3对于同种类量具检测同种类产品,分析GR&R(合并的再现性和重复性)时可采 用最小公差的项目做测量系统分析。 5.2.4新产品开发过程中根据试生产控制计划由计量室制定和组织实施测量系统 分析计划。 5.3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R&R或GR&R) 确定研究对象、工序、量具、产品和质量特性采用下列方法进行分析。 5.3.1均值极差法(X&R) 5.3.1.1选择2-3个操作员抽取5-10个样品进行盲测,每个操作员对同一样品的同 一特性重复测量2-3次。 5.3.1.2将测量结果记录在《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数据表》上。 5.3.1.3负责组织此项研究的人员,依据数据表和质量特性规格,按标准规定的格 式出具《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报告》。 5.3.1.4结果分析 a)当重复性变异值(EV)大于再现性变异值(A V)时,可采取下列措施: ①增强量具的设计结构。 ②改善量具的使用方式。 ③对量具进行保养。 b)当再现性变异值(A V)大于重复性变异值(EV)时应考虑: ①修订作业标准,加强对操作员的操作技能培训。 ②是否需采用夹具协助操作,以提高操作的一致性。

测量系统分析程序

测量系统分析程序 1目的应用“均值——极差法”和“比较限值法”来进行测量系统分析,以评定测量系统的质量。 2适用范围适于新产品和三大公司配套产品加工过程所使用计量器具的评估。 3引用标准 3.1QS-9000《质量体系要求》第三版 3.2QG/LB-2001《质量手册》第二版 3.3术语解释 3.3.1量具:任何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装置;经常用来特指用在车间的装置;包括用来测量合格/ 不合格的装置。 3.3.2测量系统:用来对被测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设备、软件以及操作人员的集合;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3.3.3偏倚:是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 3.3.4重复性:是指由一个评价人,采用一种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变差。 3.3.5再现性:是指由不同的评价人,采用相同的仪器,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3.3.6稳定性:是指测量系统在某连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单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总变差。

3.3.7线性:是指在量具预期的工作范围内,偏倚值的差值 4 职责 4.1品保部是测量系统分析、评定的归口管理部门。 4.2品保部技术人员的职责 4.2.1负责对选择样品(量具)、数量及评价人重复读数的次数预先确定。 4.2.2负责检查测量设备的分辨力是否满足预期使用要求。 4.2.3负责做好记录,并进行计算。 4.2.4负责对测量结果进行正确分析。 4.3 评价人的职责 4.3.1如果量具在使用前需要校准,由评价人负责事先提出。 4.3.2评价人负责正确使用量具,并按规定的测量步骤测量特征尺寸。 4.3.3负责正确读数。 5 管理程序 5.1测量系统分析前的准备 a按MSA参考手册和控制计划的要求编制测量“系统分析计划”,并提交技术部一份; b 确定采用哪一级的计量标准,是否可以追溯到国家标准; c 选择“盲测”,即在操作者不知道正在对该测量系统进行评

MSA分析管理控制程序(最新版)

MSA分析管理控制程序(最新 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 文件编号 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 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 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 方,但是任然希望(MSA分析管理控 制程序(最新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 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 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 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 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 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MSA分 析管理控制程序(最新版)的全部内容。 标题MSA分析管理控制程序修订状态0页码1/5 MSA分析管理控制程序 1 目的 正确了解测量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时的变差和来源,利用均值、极差法对测量系统的再现性、重复性、稳定性、线性、偏倚进行分析,评价测量系统的有效性,使测量系统可靠地服务于生产。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所有生产现场测量系统分析。 3 定义 MSA:(Measurement System Analysis)使用数理统计和图表的方法对测量系统的分辨率和误差进行分析,以评估测量系统的分辨率和误差对于被测量的参数来说

是否合适,并确定测量系统误差的主要成分。 4 职责 4。1 品保部负责制定测量系统分析计划并组织实施测量系统分析. 4.2 技术部参与制定测量系统分析计划和制定减少测量系统变差的措施. 4.3 量具使用人/指定人员负责数据的测量。 5 工作程序 5。1 需求判定: 5.1.1 公司所研究的测量系统是指生产和检验用的量具且可重复测量。 5。1.2 以下情况要做测量系统的分析: a.与测量系统有关的顾客投诉; b.当认为测量结果有异常且必要时。 5.1。3 分析评定的统计特性: a)偏倚: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 b)重复性:由一个评价人,使用一种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变差; c)再现性:由不同的评价人,使用相同的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d)稳定性: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零件的单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 e)线性:在量具预期的工作范围内,偏倚值的差值。 5。1.4 根据测量系统分析的需求,由品管部检验员编制测量系统分析计划。 5。1。5 测量系统分析计划的内容包括: .量具名称和精度; 。测量特性(长度、重量等); .测量人员;

测量系统分析MSA控制程序

丈量系统剖析MSA控制程序 1目的 为装备并使用与要求的丈量能力相一致的检验、丈量和试验设备,经过应 用合适的统计技术,对丈量系统的五个特色进行剖析,使丈量结果不确立度已 知,为正确评定产品而进行的有效丈量供给质量保证。 2合用范围 合用于本公司使用的所有检验、丈量和试验设备的丈量系统剖析。 3职责 3.1质量部负责确立过程所需配置的检验、丈量和试验设备,并按期校准和检定。依据产品APQP的丈量系统剖析计划实行丈量系统剖析,确立丈量系统的 可接受程度,对存在的异常状况及时采纳纠正和预防措施。 3.2技术中心负责依据产品APQP结果以及控制计划确立对产品的哪些特色在 什么状况下需进行丈量系统剖析及剖析内容。 3.3总经办负责依据需要组织和安排丈量系统剖析技术的培训。 3.4相关部门负责配合对检验、丈量和试验设备进行丈量系统剖析。 4工作流程 4.1术语 4.1.1偏倚(也称为可接受的基准值或标准值):是多次丈量结果的察看均匀值 与基准值的差值。平时称为正确度。 4.1.2坚固性(也称飘移):是丈量系统在某一阶段时间内,丈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单一特色时,获得的丈量值总变差。坚固性反响了偏倚随时间的变化。 4.1.3线性:是在量具预期的工作量程(范围)内,偏倚值的差值。线性可以 被以为是关于偏倚大小的变化。 4.1.4重复性:是由一个讨论人(操作者),采纳同一种丈量仪器,多次丈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色时,获得的丈量值变差。 4.1.5再现性:是由不一样样的讨论人(操作者),采纳相同的种丈量仪器,丈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色时,获得的丈量均匀值的变差。 4.2丈量系统剖析的准备 4.2.1质量部依据丈量过程的质量特色和使用环境,确立检测过程需要使用何 种检验、丈量和试验设备,以及参照以下状况确立哪些过程所使用的检验、测

测量系统分析控制流程图

程序名称: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 文件编号: MSA-01001 版本:A 生效日期: 2002-10-04

编写人:日期: (副管理者代表) 审批人:日期: (厂长) <受控文件>印章如此印章并非红色<受控文件>,代表此文件不会受到控制与更新,请使用受控制之文件

1.0目的 1.1了解测量器具量测的性能,是否能满足测量要求。 1.2 对新进或维修后的量测设备,能提供一个客观正确的变异分析与评价量测质量。 1.3 应用统计方法来分析测量系统之再现性与重复性,作为下列各项事项之参考:1.3.1试验设备是否需要校验; 1.3.2是否可供使用; 1.3.3是否有人为因素造成之失准; 1.3.4是否需要修正校验的周期与频率。 2.0适用围 2.1适用于公司车载产品量测设备与量具的统计变差分析。 3.0定义 3.1测量仪器:任一用来量测产品特性之仪器皆称为测量仪器。 3.2测量系统:用来对被测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设备、软件以与操作人员的集合。 3.3测量系统分析:应用统计方法,基于实际之制程选择适当之作业人数,样本数与重复测试次数,以研究分析主要变差原因。 3.4再现性:测量一个零件的某特性时,不同评价人用同一量具测量平均值变差。 3.5重复性:测量一个零件的某特性时,一位评价人用同一量具多次测量的变差。4.0职责 4.1计量室:负责制定并实施测量仪器校验计划。 4.2各使用部门负责使用仪器之变差分析(主要指重复性、再现性)与送校。 4.3设备维修部负责测量设备(不包括工具)之维护保养;各使用部门负责测量工具 3 / 13

之维护保养。 5.0容 4. 1测量系统分析实施流程图 常用量具测量系统分析周期(参考控制计划): 5.2计量型测量系统分析 5.2.1量测仪器、量测物与人员选择 5.2.1.1对用于测量产品的量具之精度,必须高于被测物公差的1/10,报告采用附录中 MSA-01001-03B ;对用于测量过程变差的量具之精度,必须高于过程变差的1/10。报告采用附录中MSA-01001-04B 。 5.2.1.2测量仪器必须校验合格,并贴有“计量合格”标识。 5.2.1.3随机选取几个有资格使用测量仪器的操作员,评估测量器具。

测量系统分析(全集)

测量系统分析〔MSA〕

目录 通用测量系统指南 - 引言、目的和术语 - 测量系统的统计特性 评价测量系统的程序 - 测量系统变差的类型:偏倚、重复性、再现性、稳定性和线性- 测量系统的分析 - 测量系统研究的准备 - 计量型测量系统分析: 1.稳定性分析方法 2.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方法 3. 线性分析方法 - 量具特性曲线 - 计数型量具研究 Measurement System Analysis – MSA 测量系统分析 测量系统的特性

◆测量: -通过把零件与已定的标准进展比拟,确定出该零件有多少单位的过程。 -有数值与标准测量单位 -是测量过程的结果 测量数据的质量 ◆基准值 -确定比拟的基准 -对于理解“测量的准确性〞很重要 -可以在实验条件下,使用更准确的仪器以建立准确的测量来获得 测量数据的质量 ◆高质量 -对于某特性,测量接近基准值 ◆低质量 -对于某特性,测量远离基准值 质量循环中的测量系统

测量系统必须具有的性能 ◆测量系统必须处于统计控制中 ◆测量系统的变差小于制造过程的变差 ◆测量系统的变差小于规定极限或允许的公差 ◆测量变差小于过程变差或公差带中较小者 ◆测量最大(最坏)变差小于过程变差或公差带中较小者 定义 ◆量具 -用来获取测量的任何设备 ◆测量系统 - 用来给被测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及其他设备、软件和操作人员的集合 ◆公差 -零件特性允许的变差 ◆受控 - 变差在过程中表现稳定且可预测 ◆不受控 -所有特殊原因的变差都不能消除 -有点超出控制图的控制限,或点在控制限内呈非随机分布形状 受控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