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整理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复习提纲.pdf

2020年整理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复习提纲.pdf

2020年整理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复习提纲.pdf
2020年整理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复习提纲.pdf

1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生物及社会经济要素等组成的自然、经济和历史的综合体,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种种活动结果。

土地基本特性:

·自然特性:

面积有限性;位置固定性;质量差异性;永续利用的相对性

·社会经济特性:

供给稀缺性;用途多样性;增值性;区位性;权属性;政策法规性等社会经济特性

2国土地资源共分类:

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

3

土地评价:为合理利用土地和调整土地收益分配,进行利用规划和科学管理土地,根据土地的自然生产能力或其它方面利用潜力的高低对土地的质量作出评估。

土地管理:国家为保护和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而采取的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和工程技术的综合性的手段和措施。

二者关系:

1)都是土地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2)土地评价作为土地资源调查的组成部分,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依据,为土地管理服务3)土地评价是进行土地管理的基本前提和基础,

4)土地的管理和利用是土地评价的主要目的

1、简述《土地评价纲要》中土地评价的原则。

(1)要将土地利用对土地的要求与土地的质量进行比较(不同土地利用对土地质量要求不同)

(2)要将土地利用的效益和所需的投入进行比较(投入水平相同)

(3)因地制宜,根据研究区域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价(风景林地资源的评定依赖不同区域;土地的适宜性在不同经济条件地区有所不同)

(4)要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作出比较(一般为单一土地利用方式评价,不宜比较和优化;在改变土地利用方式时,应作多种土地利用方式评价)

(5)要以土地的持久利用为前提(评价时应确保不因这种利用而导致生态环境退化或恶化,一般要进行经济、社会和生态的综合评价)

2、简述土地性状和土地质量的异同和关系。

土地特性:可以直接量测或估测的土地属性。

坡度、等

气候特性:总辐射、短波辐射、日照时数、年降雨、蒸散量、温度等。

土壤特性:土壤质地、有效深度、 pH值、土壤容重等。

水文及地质:洪害频率、洪水量、地下水埋深、地下水矿化度

地貌、地形:海拔、坡度、坡向、坡长、相对起伏

土地质量:由一种以上土地特性构成的、反映一定方面土地性质的综合属性。

土壤水分有效性:土壤质地、土壤孔隙度、降雨量、土壤水分蒸散量

扎根条件:土壤有效厚度、石砾含量、土壤质地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需要不同的土地质量

农地:水分有效性、扎根条件,养分有效性

草地:牧草生产能力、牧草营养价值、草地退化状况、饮水条件

土地质量与土地特性

(1)一种或几种土地特性决定某种土地质量,例如土壤水分有效性是由降雨量、土壤质地、

土壤孔隙度、土壤水分蒸散量、地下水位几个土地特性综合决定的。一般土地质量不能直接量测,根据土地特性量测值按一定方法进行估算。

(2)有些土地特性影响几种土地质量,例如土壤质地对水分有效性、养分有效性、土壤侵蚀风险、土壤适耕性等土地质量均有影响。

3、简述土地分级系统和土地分类系统的区别和联系。

土地分级系统与土地分类系统的区别

土地分级从低级到高级是通过区域合并,土地分类从低级到高级是通过类型概括;土地分级系统合并的低级单位必须是相邻的才能合并,而分类系统的概括、归纳、抽象属性则不要求相邻;分级系统的等级越高越复杂,而分类系统的等级越高,对属性的概括越简略;分级系统的分级依据是区域联系,而分类系统归纳的依据是特征的相似性。

分级与分类的联系

首先分类必须从具体分级出发,明确对哪级土地进行分类类,如对“土地系统”、“土地单元”和对“土地立地”进行分类等。

分级系统的每一级,都必须按特征相似性将它们分类,如“土地单元种”、“土地单元属”、“土地单元科”、“土地立地种”、“土地立地属”、“土地立地科”等。

分类系统不是一个单列系统,而是有几个分级单位就有几列分类系统,而且是各自独立的分类系统。

4、什么是土地评价单元,它有哪些划分方法?

土地评价单元:是土地评价的最基本的工作单位,是由影响土地利用的各土地构成要素所组成的一个空间实体。

土地评价单元划分方法:

(1)以土壤图为基础确定土地评价单元

(2)以土地类型体系为基础确定评价单元

(3)以土地利用现状(以自然地块或耕作地段)为基础确定评价单元

(4)采用评价所用的几种图件(土壤图、土地类型图、土利用现状图)叠置所形成的图斑作为评价单元

(5)采用网格方法作为评价单元(以地理经纬网)

5、指出最新《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耕地、园地、林地、草地二级分类的名称及涵义。

1)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1.0米、北方宽度<2.0米固定的沟、渠、路和地坎(埂);临时种植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以及其他临时改变用途的耕地。

1、水田:指用于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实行水生、旱生农作物轮种的耕地。

2、水浇地: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种植蔬菜等的非工厂化的大棚用地。

3、旱地:指无灌溉设施,主要靠天然降水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

2)园地: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汁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覆盖度大于50%或每亩株数大于合理株数70%的土地。包括用于育苗的土地。

1、果园:指种植果树的园地

2、茶园:指种植茶树的园地。

3、其他园地:指种植桑树、橡胶、可可、咖啡、油棕、胡椒、药材等其他多年生作物的园地。

3)林地: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及沿海生长红树林的土地。包括迹地,不包括居民点内部的绿化林木用地,铁路、公路征地范围内的林木,以及河流、沟渠的护堤林。

1、有林地:指树木郁闭度≥0.2的乔木林地,包括红树林地和竹林地。

2、灌木里:指灌木覆盖度≥40%的林地。

3、其他林地:包括疏林地(指树木郁闭度≥0.1、<0.2的林地)、未成林地、迹地、苗圃等林地。

4)草地:指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的土地。

1、天然牧草:指以天然草本植物为主,用于放牧或割草的草地。

2、人工牧草:指人工种植牧草的草地。

3、其他草地:指树木郁闭度<0.1,表层为土质,生长草本植物为主,不用于畜牧业的草地。

6、 土地利用数量结构的多样性、优势度指数大的涵义是什么?

多样性指数

指在一个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多样化程度,H 为多样性指数,Pi 为土地利用类型i 所占的面积比例,n 为土地利用类型的数目。(多样性指数越大,土地类型越多,各类地块变异分布;) 优势度

表示一个区域内一种或几种土地利用类型支配该区域的程度。(优势度越大,一个区域内由一种或几种土地利用类型支配该区的程度越大;)

7、 什么是土地潜力、土地生物生产潜力、土地利用生产潜力?

土地潜力是指土地在用于农、林、牧业生产,土地生产或其他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 土地生物生产潜力是指土地在一定自然条件下生产基本生物物质的潜在能力。

土地利用潜力评价是以土地的适应性、限制性、保护及改造措施来划分土地等级的评价。

8、 美国土地潜力评价系统中,潜力级、潜力亚级、潜力单元是怎样划分的? 潜力级:限制性或危害性的相对程度相同的若干土地潜力亚级的归并,共有八个潜力级 潜力亚级:具有相同的限制因素和危险性的潜力单元的组合,共分为四个亚级(对应四种限制因素)(e 亚级,侵蚀危害;w 亚级:水分过多;s 亚级:根系浅薄;c 亚级:气候) 潜力单元:根据限制因素限制程度的不同,将土地潜力亚级续分为土地潜力单元,限制程度可分三级(1:限制程度轻微;2:限制程度中度;3:限制程度很大)(书P95)

9、 美国土地潜力评价系统中,Ⅱe1、Ⅲw2、Ⅴs3的涵义?。

Ⅱe1:限制很少的以侵蚀危害为土地利用中主要问题的限制程度轻微的土地单元 Ⅲw2:限制较少的以水分过多为土地利用面临的问题的限制中等的土地单元

Ⅴs3:限制较严重的以土壤质量和根系层浅薄为土地利用主要问题的限制程度很大的土地单元

10、 简述土地承载力的涵义及分析计算步骤。

土地承载力涵义

某一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及在一定生活水平下承载的人口数量。

土地承载力分析步骤

(1)进行土地评价,掌握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重点进行土地潜力评价

∑=?=n

i i i P P H 1)ln(∑=?=n

i i i P P H D 1m ax )

ln(

(2)确定土地生产潜力和居民生活水准

(3)分析和确定当地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标准

(4)分析当地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

11、什么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简述土地潜力评价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区别和

联系?如何采用极限条件法、经验法、层次分析法评定土地总的适宜等

级?

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针对特定利用方式的适宜性及适宜程度,作出等级的评定。

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土地利用潜力评价的比较:

区别:潜力评价规定土地利用方式的先后次序,适宜性评价可针对多种方式评价;前者主要关心土地自然属性,后者重视土地经济属性

联系:两个评价成果可进行比较、协调

极限条件法:选择限制因素、将每项限制因素划分为若干个适宜程度等级,分别指明对农林牧的适宜程度、采用极限条件法评定土地总的适宜等级

经验法:选取评价指标、确定评价系统、选择参评因子,运用专家打分确定因子权重,并计算总分值定级层次分析法:构建层次分析图、构建判断矩阵,计算因素权重;分项打分,再用权重加和计算总分;划分不同适宜等级

12、简述FAO《土地评价纲要》评价系统中纲、类、亚类、单元的划分及土地

适宜性评价中最核心步骤。

划分:根据适宜性划分为适宜(S)、不适宜(N)。根据适宜程度,将适宜划分为非常适宜、中等适宜和临界适宜;将不适宜划分为当前不适宜和永久不适宜;根据限制因素,将不同的适宜程度划分为不同的亚类别。(P120)

核心步骤:即规划土地评价,主要分为四个内容:评价目标、评价区概况、资料和假设、具体工作计划。主要步骤是:查明并评价区域土地利用类型、收集和分析社会经济资料、调查和描述土地评价单元。根据土地利用要求选择土地利用类型,并根据土地的性质和质量结合资料综合评定土地单元,并编制评价表。结合经济社会资料分析比较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质量现状,对土地适宜性进行分类。提交成果。(P123)13、如何用地位指数法和地位级法评价林地的质量?

地位指数法:以林分优势木的平均高与林分平均年龄的关系为依据划分的林地生产力等级。用标准年龄时林分优势木平均高的绝对值表示

地位级:用林分平均高和平均直径关系表示林地等级

14、什么是土地经济评价,一般土地经济评价包含的主要内容。

土地经济评价:利用一定的指标或方法对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评定

包含内容:城镇土地的分等定级、城镇土地估价、农用地分等与估价

15、什么是城市土地分等和定级,简述城市土地定级的工作步骤?

概念:根据城镇土地的经济和自然属性,及其在城镇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综合评定土地质量,划分城镇土地等级的过程。

土地等:城镇之间土地的地域差异

土地级:城镇内部土地的区位条件和利用效益的差异

土地定级的程序:

1.建立影响城市土地评价的因素因子体系

2.确定各因素因子的权重值

3.计算各因素因子的指标值

4.划分城市土地的定级单元

5.计算各单元内各因素的分级值,加权求和得总分值。按总分的分布排列和实际情况,初步划分出土地的等级

6.进行土地收益测算和市场交易价格的分析,对初步划分的土地等级进行验证和调整(大城市5-10级,中等城市4-7级,小城市3-5级)

7.编制城市土地定级图件和定级分级表(单元面积大小:条件复杂土地5~10hm2,条件简单土地10~25hm2)

16、如何用收益还原法进行农用地的估价?

收益 = 总收入 - 总投入 =总收入–物资投入–活劳动投入–农业税费

17、简述城市土地的价格特点和城市土地评价的基本原则。

城镇土地的价格特点:1.土地的价格不是其实体本身,而是该土地的权利和收益。2.土地的价格主要是由需求决定的。3.土地价格的增值性。4.土地价格的区域性和个别性;区域性:商服繁华程度,道路通达,交通便捷,城市设施状况(基础、生活、文体),环境状况;个别性:区位(宗地位置),面积、宽度、深度,形状,地质、地势、地形,容积率,用途,土地使用年限

城镇土地估价的基本原则:1.合法原则(相关法律和规划)2.替代原则(是资产评估的重要原则):市场上任何经济主体都力求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收益,效用相等的土地经过市场竞争其价格会趋于一致 3.最有效使用原则(最高最佳原则)4.预期收益原则(不重历史重未来) 5.综合分析原则(自然、经济、社会、政治)

18、什么是容积率、楼面地价、生地价格、毛地价格、熟地价格?

容积率:房屋建筑面积/土地的总面积

楼面地价=单位面积地价/容积率

生地价格:完成了土地批准手续而未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正常市场条件下一定年期的土地使用权价格。

毛地价格:完成了基础设施配套开发而未进行宗地内拆迁平整的正常市场条件下一定年期的土地使用权价格。

熟地价格:完成了土地开发等基础设施建设,已具备建设条件的正常市场条件下一定年期的土地使用权价格。

19、叙述城市用地分等定级的程序。

a)资料收集与分析

b)因素权重的确定

c)因素分值的计算

d)单元划分与取值

e)单元总分值计算与级别划分

f)土地收益测算与级别确定

20、试述基准地价法进行城市土地评价的程序和方法。

a)收集并整理估价宗地所在土地定级估价成果资料

b)确定待估宗地对应的基准地价

c)确定待估宗地具体影响因子对该基准地价的修正值(期日修正系数的确定、年期修

正系数的确定、容积率修正系数的确定、因素修正系数的确定)

d)待估宗地地价=相应的基准地价 期日修正系数 年期修正系数 容积率修正

系数 因素修正系数

21、试述市场比较法进行城市土地评价的程序和方法。

a)收集交易实例

b)筛选并确定比较案例

c)统一价格比较基础

d)交易情况修正

e)交易的期日修正:修正系数=估价期日价格指数/交易时期价格指数

f)容积率修正:待估地容积率修正系数/已交易地容积率修正系数

g)区域因素和个别因素修正:待估地区域条件指数/交易地区域条件指数

h)使用年期修正:K=[1-1/(1+r)m ]/[1-1/(1+r)n]

i)综合修正结果、确定评估价格

22、试述收益法进行城市土地评价的程序和方法。

a)计算土地的总收益:土地的客观总收益而不是实际总收益。

b)计算土地的总费用:土地的客观总费用而不是实际总费用。

c)计算土地的纯收益:土地的客观总收益减去客观总。

d)计算土地的还原利率:银行利率加上风险利率。

e)计算土地的价格:选用适宜公式计算土地价格。

23、试述成本法进行城市土地评价的程序和方法。

土地价格=土地取得费+土地开发费+税费+利息+利润+土地增值收益

a)土地取得费(征用集体土地,取得城市拆迁土地)

b)土地的开发费

c)土地投资的利息:计息总额=土地取得费+土地开发费

d)土地投资的利润:土地投资利润=(土地取得费+土地开发费) 合理利润率

e)增值收益:(土地取得费+土地开发费+相关税费+利息+利润) 土地增值收益率

24、试述剩余法进行城市土地评价的程序和方法。

1、掌握待估宗地的基本情况

待估宗地的位置;土地的面积、形状;土地的权属和各项权利状况;规划的限制和要求。

2、确定土地的最佳开发利用方式:根据用途、容积率、建筑高度等。

3、确定房地产总价:即预测未来房地产开发完成后的出售价格。(一般用市场法或成本法确定)

4、估算建安成本、各项费用、税费、利息和利润

建安成本、营业税及附加、代理及广告费、发展商的合理利润在一定的地区,都有一定的参考或经验价格(《北京市工程概算定额》,土地的利税基数为土地的价格和建安成本。

5、确定土地价格= 3 - 4

25、土地生态评价及包含的主要内容。

土地生态评价:在一般土地评价的基础上,选择对环境最有意义的生态特性进行补充评价,着重对生态价值和功能的评价。

包括生态功能评价、生态安全评价、土地生态足迹等

26、土地生态安全及标志,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涵义。

土地生态安全: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处于一种不受威胁或少受威胁和破坏的健康状态。

土地生态系统有稳定、充裕的自然资源可供利用;土地生态环境处于没有或很少退化及污染的健康状态;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结构安全

在景观生态学中,存在着对维护和控制某种生态过程有关键作用的景观格局,这种格局被成为安全格局。

(生态安全格局也称生态安全框架,指景观中存在某种潜在的生态系统空间格局,它由景观中的某些关键的局部,其所处方位和空间联系共同构成。生态安全格局对维护或控制特定地段的某种生态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百度百科上的

27、什么是土地管理,简述其5个涵义?

土地管理:国家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手段,为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土地管理概念的5个涵义:

1)土地的管理主体是国家。各级政府的土地管理部门是土地管理的行政执法机关和行政监督机关。国务院土地管理部门代表国家主管全国的土地。

2)土地管理的客体是土地,以及土地利用中产生的人与人、人与地、地与地之间的关系。3)土地管理的目的是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目标是不断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4)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手段管理土地。

5)管理的职能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28、什么是农用地整理,什么是土地复垦,简述农用地转用的基本条件?

农用地整理:对田、水、路、林、村等进行综合整治,改善土地利用结构以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行为。

土地复垦:对生产建设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农用地转用的基本条件:符合城镇建设规划;符合土地利用控制指标;保质足额补充耕地;符合土地供应政策

29、什么是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范围?

1、已定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内的耕地

2、有良好水利水保设施的耕地

3、改造中的中低产田

4、蔬菜生产基地

5、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

30、简述征用土地审批管理的有关规定?

概念: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集体所有的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的强制手段。

特点:强制性、补偿性、权属转移性

审批管理:土地征用审批管理分两类,第一类是由国务院直接批准的,包括基本农田、基本农田以外的超过35公顷的耕地、其他土地超过面积超过70公顷;第二类是由省市区人民政府直接批准的,报国务院备案的,包括除了国务院批准以外的其他显示级土地征用。

31、什么是土地使用权的划拨,划拨土地使用权的适用范围?

土地使用权划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在土地使用者缴纳补偿、安置等费用后将该幅土地交付其使用,或者将土地使用权无偿交给土地使用者使用的行为。

划拨土地使用权的适用范围:1、国家机关用地和军事用地2、国家重点扶持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3、城市基础设施用地和公益事业用地4、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它用地

32、什么是土地利用规划,简述其内容。

土地利用规划: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当地条件,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所做出的具体部署和安排。

内容:准备调研阶段:土地调查、土地评价、土地供求预测;方案编制阶段:土地利用布局、建设用地规划、农用地规划、未利用地开发规划、土地整理规划、土地整治规划;规划实施阶段:规划成果的汇编、规划的组织实施。

33、什么是国有土地出让,试述国有土地的出让期限。

出让:国家以土地所有者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出让金的行为。

出让期限:居住用地:70年;科教文卫体用地:50年;工业用地:50年;商业旅游娱乐:40年;综合及其它用地:50年

34、简述土地的行政复议和土地行政诉讼的不同。(不知道)

土地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土地行政机关对其作出的具体土地行政行为,依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向上一级土地行政机关提出申诉,上一级土地行政机关受理后,依法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与是否重新进行审查判断,并作出裁决的活动。

土地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行政组织认为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并由法院审理后,依法作出裁决的活动。

不同:内容和范围不同,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不服从土土地行政机关作出的土地行政行为,而行政诉讼是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的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的权益。程序不同,行政复议是公民等向上一级土地行政机关提交申请书,经由机关审查作出是否受理决定,然后根据事实是否合法和公正,作出维持、补充、撤销、变更、责令赔偿等决定;行政诉讼是公民等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经由人民法院审查决定是否受理,审查行为主体的行政行为是否符合程序和相关法律法规,并作出维持、撤销或部分撤销、变更等裁决。时限不同:行政复议申请时间为15天,决定受理的过程是10天,从受理到决定共2个月;而行政诉讼提起诉讼的时间为15天至3个月,受理时间为7天。

35、简述用标准田法进行农用地估价的主要步骤

农用地分区、选定标准田、评定标准田分值及地价、计算待评地块的分值及地价

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摘要]土地资源是一种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同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进行一切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针对我国目前土地资源的管理现状进行相关论述,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现状对策 土地资源是城市建设的主要载体,能够为城市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提供场所和空间,因此,对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如今,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城市在突飞猛进建设的同时,如何才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将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是政府部门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 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曾经分析过,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超过30%后,那么这个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将进入加速发展的阶段。早在2000年时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就已经超过30%,在这十几年期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始终处于加速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寻求发展,城市土地资源不断的在向周边地区扩展。从这些进程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土地资源管理尚不完善,各地政府在管理土地资源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可持续发展性,缺乏从长远的眼光来规划和使用城市土地现有资源,从而导致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没有充分发挥出土地资源的作用,造成土地资源严重的浪费,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城市经济水平的发展。目前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的管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定位不准确,缺乏合理的科学规划 如今我国城市正处于飞速建设发展阶段,由于经济体制问题,土地资源在短期内还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在原有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又根据城市发展制定出了一套适应经济体制的城市规划内容,与市场经济体制自身内在要求出现了不一致的现象,由于城市实际发展的速度与城市规划内容严重不符,造成了城市定位不准确,并出现了城市重复建设的现象,从而导致了土地资源浪费。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土地管理部门与城市建设部门没有充分交流,因此在建设管理上造成了不利的影响。除此之外,城市规划缺乏科学合理性,再加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都无法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最大作用。 (2)城市用地紧张与土地浪费并存 在我国城市加速发展的过程中,有些城市政府加大了对土地利用开发的力度,导致城市土地资源被过度利用,从而破坏了土地资源生态系统的自我更新能力。如今,尽管我国城市用地面积增长速度较快,经济发展也位于全球领先地位,但城市人均地面积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种加速发展的情况使人地矛盾十分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练习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个3 分,共15 分) 1.土地资源: 2.土地资源评价: 3.土地的经济生产潜力: 4.土地退化: 5.可持续土地利用: 二、填空(每个1 分,共20 分) 1.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地分为 、、、、和等五大类。 2.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 、 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 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 ,

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 三、选择(每个1 分,共10 分) 1.土地资源学研究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与土地类型 B.区域土地资源 C.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D.土地资源保护与政治 2.对农业土地资源评价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资源的数量特征评价 B 土地资源的质量特征评价C. 土地资源的性状和肥力评价 D.土地资源的保护与整治评价 3.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是根据()划分的 A.光照强度 B.光照质量 C.光照程度 D.光照长度 4.我国的气候类型中没有的一类是() A.季风型 B. 海洋型 C.地中海型 D.干旱荒漠型 5.在分析某一局部区域的土地资源特征时,往往将()因素作为主导因素加以重点剖析 A.气候 B.地学 C.生物 D.经济 6.一般而言,海拔高度每升高一百米,气温下降() A.1 B.0.5~0.6 C。1~2 D.0.8~1 7.地貌类型按()可以分为平原、丘陵、ft地、高原和盆地五大类型 A.海报高度 B.地貌形态 C.相对高差 D.坡度 8.能作为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标的是() A.土地厚度 B.土地质地 C.土地有机质含量 D.土壤PH 9.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土壤调查重点是() A.土壤肥力因素 B.土壤质地 C.土壤障碍因素 D.土壤侵蚀 10.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核心是() A.准备阶段 B.内业阶段 C.外业阶段 D.验收阶段 四、简答题(共40 分) 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8 分)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8 分)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一、名词解释 1.土地评价:土地评价是针对一定的用途,对土地质量高低进行评定的过程 2.土地资源调查:是对土地资源类型、数量、质量特征、空间变异以及在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中利用和管理土地资源的状况进行综合考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3.土地的限制性:是指土地对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限制程度,是由于土地质量不能满足作物生长或土地利用方式的生理、生态和管理要求所造成的。 4.土地评价单元:是土地评价的最小单位,是影响土地利用的各土地构成要素所组成的一个空间实体。 5.层次分析法:是将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 是指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或准则、约束)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权数)和总排序,以作为目标(多指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 6.标准田法 7.农用地的分等定级:在土地自然评价的基础上,以农用地预期收入为标准,确定农用地的优劣等级,从而促进土地利用向最佳方向转移,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 8.土地类型: 根据土地要素的特性及其组合形式的不同而划分的一系列各具特点、相互区别的土地单元 9.土地的构成要素:土地的位置调查、气候要素调查、地形与地貌要素调查、水资源调查、土壤资源调查、植被要素调查、土地类型调查、社会经济资料调查 10.土地利用:是指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不同需要而对土地进行的各种经济活动。 11.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某地区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即在不损害生物圈或不耗尽可合理利用的不可更新资源的条件下,各种资源在长期稳定的基础上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12.生态足迹:指生产区域或资源消费单元所消费的资源和接纳其产生的废弃物所占用的生物生产性空间。 13.土地经济评价:是从徒弟的经济属性出发,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和社会经济条件下,分析不同质量的土地生产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或者在同样的投入条件下,分析不同产出量的经济指标。 14.土地现状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指以一定行政区域或自然区域(或流域)为单位,查清区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分布和利用状况 15.土地的适宜性:是指土地对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生理、生态和管理要求的满足程度。 16. 毛利分析法:是分析某个生产单位。某个地块或评价单元的年收入中扣除生产成本和管理费用而得出的利润或亏损的一种土地经济评价方法。 二、简答 1、一般土地资源调查的工作程序是什么?它与土地资源现状调查有那些异同点? 答:1 准备工作 2 外业调绘 3 内业工作 4 检查验收 2、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任务是什么? 答:目的:1)为土地资源科学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2)为土地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基础图件和属性数据; 3)为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区划、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保护和开发提供基础资料; 4)为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动态监测。 任务:1)清查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 2)清查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和质量状况; 3)完成系列调查成果图; 4)分析土地资源的利用特点,进行土地利用分区 3、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及主要工作成果? 答:1 调绘界线 2 调研经验 3 量算面积 4 编制图件 5 汇总面积 6 编写报告

2020年整理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复习提纲.pdf

1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生物及社会经济要素等组成的自然、经济和历史的综合体,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种种活动结果。 土地基本特性: ·自然特性: 面积有限性;位置固定性;质量差异性;永续利用的相对性 ·社会经济特性: 供给稀缺性;用途多样性;增值性;区位性;权属性;政策法规性等社会经济特性 2国土地资源共分类: 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 3 土地评价:为合理利用土地和调整土地收益分配,进行利用规划和科学管理土地,根据土地的自然生产能力或其它方面利用潜力的高低对土地的质量作出评估。 土地管理:国家为保护和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而采取的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和工程技术的综合性的手段和措施。 二者关系: 1)都是土地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2)土地评价作为土地资源调查的组成部分,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依据,为土地管理服务3)土地评价是进行土地管理的基本前提和基础, 4)土地的管理和利用是土地评价的主要目的 1、简述《土地评价纲要》中土地评价的原则。 (1)要将土地利用对土地的要求与土地的质量进行比较(不同土地利用对土地质量要求不同) (2)要将土地利用的效益和所需的投入进行比较(投入水平相同) (3)因地制宜,根据研究区域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价(风景林地资源的评定依赖不同区域;土地的适宜性在不同经济条件地区有所不同) (4)要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作出比较(一般为单一土地利用方式评价,不宜比较和优化;在改变土地利用方式时,应作多种土地利用方式评价) (5)要以土地的持久利用为前提(评价时应确保不因这种利用而导致生态环境退化或恶化,一般要进行经济、社会和生态的综合评价) 2、简述土地性状和土地质量的异同和关系。 土地特性:可以直接量测或估测的土地属性。 坡度、等 气候特性:总辐射、短波辐射、日照时数、年降雨、蒸散量、温度等。 土壤特性:土壤质地、有效深度、 pH值、土壤容重等。 水文及地质:洪害频率、洪水量、地下水埋深、地下水矿化度 地貌、地形:海拔、坡度、坡向、坡长、相对起伏 土地质量:由一种以上土地特性构成的、反映一定方面土地性质的综合属性。 土壤水分有效性:土壤质地、土壤孔隙度、降雨量、土壤水分蒸散量 扎根条件:土壤有效厚度、石砾含量、土壤质地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需要不同的土地质量 农地:水分有效性、扎根条件,养分有效性 草地:牧草生产能力、牧草营养价值、草地退化状况、饮水条件 土地质量与土地特性 (1)一种或几种土地特性决定某种土地质量,例如土壤水分有效性是由降雨量、土壤质地、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名词: 1、土地类型的定义可描述为构成土地各个自然要素的性质相对均一的单元地。 2、土地利用分类就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属性与经济属性以及其她因素进行的综合性分类。 3、土地利用类型就是根据一定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对土地利用现状所进行的划分 4、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就是利用前一次土地利用的详查的结果作为基础,与当前土地利用状况进行比较,对于利用性 质、利用方式发生变化的土地利用类型(包括线状地物与面状地物)进行调绘、填图、登记与权属确认等工作。 5、土地利用制图单元 6、土地评价即土地用于规定目的时对土地性能的评定 7、土地评价单元把整个评价范围内的土地按照土地质量组合方式,划分成的一个个的土地类型单元。 8、土地特性就是指各种可以直接测量或估测的土地属性,可用于区别不同适宜性的土地单元,用做描述土地质量的一种方法。 9、土地质量就是由一组具有共性的土地性质的综合表达形式,它以相对独立的方式影响某一方面的土地适宜性。 10、土地质量评价就是根据土地特性及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土地质量,在一定条件下估算土地质量的等级并以 一定的方式描述出来的一整套方法与过程。 11、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就是指分析与评定土地对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生理、生态与管理要求的满足程度的过程。 12、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就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分析土地的各种自然属性(土壤、气候、地形等)以及它们之 间的综合作用相互作用对各种可能的土地利用方式的潜在生产能力的影响,依此进行的土地综合评估与分等定级的过程。 13、土地经济评价土地经济评价就是运用经济指标对土地质量进行评定与分析( 投入--产出分析(不同质量土地的 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相同投入条件下土地的不同产出量经济指标。),比较不同土地利用的投入与效益,决定土地的适宜性类型与适宜程度的过程。 14、农用地分等定级就是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与经济属性,对农用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评定,并划分等别、级 别的过程。 15、标准耕作制度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水平、生产条件与技术水平下,有利于生产或最大限度发挥当地土地生产潜力,未来仍有较大发展前景,不造成生态破坏,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并已为(或将为)当地普遍采纳的农作方式。16、基准作物就是理论标准粮的折算基准,指全国比较普遍的主要粮食作物,如小麦、玉米、水稻,按照不同区域生长季节的不同,进一步区分的春小麦、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一季稻、早稻与晚稻等7种粮食作物。 17、指定作物就是指行政区所属耕作区标准耕作制度中所涉及的作物。 18、农用地分等单元 19、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就是按照标准耕作制度所确定的各指定作物,在农用地自然质 量条件下,所能获得的按产量比系数折算的基准作物产量指数。 20、农用地利用等指数 21、农用地分等指数 22、土地利用系数现实土地利用水平,它用单位面积的实际标准粮总量与理论标准粮总量之比表示,反映的就是当地社会开发利用土地的平均水平,代表着社会经济条件、生产集约化水平的程度 23、土地经济系数就是当地制定作物的“产量—成本”指数与区域“产量—成本”指数的比值,亦即区域的投入—产出水平,反映了农用地经济效益水平的差异 二、问答: 第一章土地资源调查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1为什么要进行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资源调查的主任务就是什么? 土地资源调查就是对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特性、空间变异及在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中利用与管理土地资源的状况进行综合考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其目的主要就是: 1)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基本数据 2)为土地评价与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基础图件与属性数据

土地资源管理现状及有效优化措施

土地资源管理现状及有效优化措施 发表时间:2019-06-05T15:30:11.653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第5期作者:秦晓峰 [导读] 我国早期采取粗放型的土地利用模式,在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方面很少进行精细规划,导致农业用地的质量降低。 秦皇岛市不动产登记中心河北秦皇岛 066000 摘要:尽管我国国土面积十分广阔,但实际上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却不高,土地资源的浪费现象十分严重,这就需要土地资源管理部门及时发现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不断提升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现状;问题原因;优化措施 引言 我国早期采取粗放型的土地利用模式,在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方面很少进行精细规划,导致农业用地的质量降低。即便在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后,可开发的农业土地资源也在持续下降。如若对当前的土地资源管理不加以重视,那么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其资源产出时效,而人们也会失去农业资源系统利用的主导权。只有将资源效益作为发展目标,取缔由经济效益为主导的开发模式,改变以牺牲土地资源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弊端,才能合理保护土地资源,更为有效地节约和使用土地资源,从而形成集约化经济发展模式。 1新形势下土地管理的现状 1.1人均耕地面积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近年来,我国的耕地面积持续下降。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我国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据数据统计显示,至2016年底,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1.48亩/人(1亩≈666.67m2),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2017年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46亩/人,比世界人均耕地面积2.89亩/人少了1.43亩,可见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1.2城乡土地不同程度存在粗放式管理 农业土地管理一直是土地管理的重中之重,但是由于农村人力资源相对匮乏,自然条件相对落后,交通、信息发展相对欠缺,所以,对土地做规划或集约经营在很多村子落实不好,即使是国家硬性要求做规划,很多也是照搬照抄先进地方的图纸,欠缺可操作性。 1.3农村资源要素还不能有效转化为经济要素 这一问题主要体现为产业发展需要建设用地,但是中西部地区存量的集团经营性建设用地规模较小,不能满足地方产业发展要求;一些村子青壮年出外务工现象比较普遍,导致一部分宅基地被废弃;农村土地承包、土地流转、土地入市等制度还不够灵活,农村资源要素还不能有效转化为经济要素。 2土地资源管理问题的成因 2.1土地管理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控制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一直缺乏科学的、完善的土地资源管理法规和制度,再加上一些土地资源管理人员对土地资源的规划和认识不到位,导致在土地资源管理思想上存在落后性,具体表现为在进行土地资源的管理时,过分重视眼前利益以及局部利益,忽视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有些土地资源管理人员在进行土地规划时,并未将土地进行集中规划,导致各种类型的用地混在一起,一方面降低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还导致环境被严重破坏,影响了经济利益和城市的规划和建设。 2.2土地管理制度和体制落后 目前,我国在项目用地方面的土地管理依然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这就导致相关部门在进行土地资源管理时会受到传统土地管理思想的影响,使得项目制约土地规划的现象发生,导致土地规划的权威性大幅降低。同时,一些土地管理部门未能正确权衡土地规划和其他规划之间的关系,由于土地规划所涉及的领域较为广泛,其中包括城市整体布局、水利、农业等各个方面,因此,在进行土地规划时,相关部门要积极协调并处理相应的规划问题。从当前我国的土地管理制度来看,依旧缺乏明确的协调方案,导致土地规划与其他规划之间经常会产生矛盾和冲突。 3土地资源管理的有效优化措施 3.1充分认识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的意义 为了有效地维护城镇稳定发展,保证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平衡发展,保证高效的城镇化进程,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应充分认识到在人类生存生产生活中,土地资源的重要价值,明确土地资源对经济建设的影响。以此为基础,充分协调管理土地资源,提升土地管理水平,加大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虽推动城镇化发展离不开土地资源的支持,但在大量应用土地资源的同时还要认识到土地保护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以此提升城镇土地资源管理的科学性,开发资源的同时加大保护力度,重视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并重,通过科学化、集约化的处理,利用土地资源带动经济的成功转型,保证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带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3.2提高土地植被覆盖率 扩大土地植被覆盖率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管理方向。在我国部分地区,由于原有植被破坏而造成的水土流失及土地沙漠化问题较为严重。植被覆盖率越高,水土流失的控制效果越好,在此基础上,人们可以更为合理地调节森林资源、草场资源。所以,人们应通过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提高森林资源的可循环利用价值,从经济效益和水土涵养的双重角度,提高土地资源的植被覆盖率。同时,可利用森林资源防风固沙,缓解沙尘暴袭击。此外,合理利用天然草场,也可防止出现放牧过度现象,促进草场土地资源的可循环利用,达到保护土地资源的目标。 3.3保护耕地,控制建设用地 保护耕地是土地资源管理的重点,人们需要在此方面加强耕地保护的立法建设,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使其不会被当作建设用地无序开发。通过设定农田保护区的等级,可以实质性推进合理规划土地资源开发。将耕地区域的具体面积和发展年限固定,有助于加强全民保护耕地资源的主观意识。政府应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采取针对性更强的引导措施,强化各级部门和民众的耕地保护热情;在培养普通民众节约用地的社会观念之后,使其尽快做出对于耕地保护的自觉行为,从而间接形成社会普遍认知,维系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总复习

第一章 1. 土地含义: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上由气候、地貌、水文、地质、 土壤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活动种种结果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2. 土地既是劳动的对象,又是生产资料,但并非所有的土地都可以 作为生产资料。 3. 土地资源调查是指运用土地资源学的知识,借助有关的科学方法 和手段查清各类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状况和历史演变规律及其生产潜力、适宜性、限制性、土地利用特点、权属关系和管理状况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它包括土地要素调查、土地类型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等,其目的是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决策依据。 4. 土地资源评价就是针对特定的利用目的,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 法,对土地资源以及与土地利用有关的经济社会条件进行综合考察,阐明土地资源对某种用途的适宜性、限制性、生产潜力及土地利用效率,建立一个土地资源评价系统,并将土地资源评价结果表示在专题地图上。 5. 土地资源评价根据目的的不同可以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 产潜力评价及土地经济评价等;根据评价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根据综合性程度不同可以 分为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根据对象不同可以分为农业用地评价、林地用地评 价、城镇对地评价、自然保护区用地评价等。 6. 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1.为土地资源科学管理提供基础数据;2. 是土地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和前提;3.是国情国力调查的重点手段和内容;4.是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规划的重要依据。 7. 土地资源调查的任务:1.查清土地资源的数量和结构;2.查清土 地资源的质量和特性;3.查清土地资源的权属和分布;4.查清土地利用的问题和成因。 8. 土地调查与评价的主体指的是对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负主要责任 的组织或个人,即调查评价者或执行者。土地资源是调查与评价的客体。但是客体并非是土地资源的全部属性,而是那些对土地利用和管理产生重大影响的特性。 9. 土地系统的构成要素即子系统来分类,也就是从纵向来划分,通 常可分为以下基本类型:1.农田系统2.林地系统3.草地系统4.水域系统5.荒漠系统6.市地系统 按土地系统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分系统来分类,也就是从横向

强化土地资源管理,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强化土地资源管理,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发表时间:2018-12-03T09:42:31.757Z 来源:《红地产》2017年1月作者:金凤[导读] 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土地是民生之本、财富之基、发展之源、调控之门。在我国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人口及用地问题始终是我国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在近些年来的人口用地之间矛盾逐渐凸显,由此需要我们更加重视土地资源的日常管理工作开展,解决人口与土地之间的矛盾,重视土地资源管理,更好的推进我国的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由此本文针对强化土地资源管理,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展开 研究。 我国的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取得了较为重大的发展进度,在增强一定的耕种面积基础之上,提升了整体的土地质量,有效的改善了整体的农业生产环境及条件,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多方面重要作用。为了顺应当前社会发展进程中,满足小康社会的建设需求,通过依照土地资源管理,更好的利用土地资源构建相应法制规定,提升整体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效率是我国当前尤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更是实现对我国的土地资源系统加以规范化管理,推进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发展环节。 1 当前土地资源利用概况简述 1.1 耕地面积逐渐减少 我国是世界的国土面积上位居前三的国家,我国的人均土地面积始终低于世界的人均面积。与此同时我国的整体耕地面积正在逐渐的减少,由此我国当前的土地资源利用率受到了较大影响。我国的人口尤为众多,对于耕地面积和粮食的整体供应之间存在着较为重要,却极为矛盾的关系。随着土地资源的逐渐匮乏,对于粮食的整体供应需求矛盾也在逐步的紧张。 1.2 土地资源利用率不高 自改革开放发展至今,我国的经济水平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对于土地资源的整体利用率更是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但是在我国的建设业发展中所遗留的问题,很大程度影响了土地资源,更加剧了土地资源的整体利用率。在部分开发区,为了能够有效的重视土地资源之间的建设进展,通过大范围的圈地,致使发生严重的土地浪费不合理状况。 1.3 城市化建设土地现象严重 在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进程中,城市化的社会发展进程必然会致使大量的土地资源浪费状况发生。当前城镇人口的整体土地资源利用率,已经超出了国家的整体发展指标,这更是与我国的人口土地的利用率相违背。此外我国的农村地区整体的建设事业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就,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建设现象,致使我国的土地资源利用率降低。 2 我国土地利用问题所在 2.1 土地资源引发生态环境问题 在我国的土地资源中,土地因素恶化情况尤为严重,对于森林以及土地的过度砍伐,都致使当前全球的土地资源,不断的发生沙化以及水土流失,还有土地减退情况的出现,此种较为恶劣的生态环境问题,更是很大程度的使得土地危害程度的不断加大。 2.2 城市建设使用量逐渐失控 土地结构的失衡,致使土地的整体浪费情况尤为严重。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及工业化的发展,很大程度的使得整体的土地使用量明显增长,城乡生产建设规模也在逐步的扩大。土地的整体利用规模,不仅仅体现在商户、工业以及建筑类的占比问题,更在行业内部的土地资源浪费情况上较为凸显。 3 强化土地资源管理针对性策略 3.1 探索建立长效机制,保障土地资源合理利用 一是以创建活动为契机,及时成立了由区长任组长、主管区长任副组长的创建活动领导小组,相关部门领导作为成员,形成了保障有力的创建机制。二是健全和完善节约集约国土资源总体规划、计划、管理办法,形成一套有效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三是建立耕地保护机制。实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做到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制定《平谷区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实行区、镇、村三级责任制,定期考核,并将考核内容纳入经济社会实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四是坚持政府主导、国土牵头、部门联动的国土资源执法监管机制,构建区、乡镇、村三级监管网络,完善动态巡查、跟踪督查、群众举报、违法案件督办、部门联动、共同责任追究等相关制度,坚决制止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用地和未批先用、批少占多、非法炒买炒卖土地等违法行为发生。 3.2 积极调整用地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一是运用遥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全面掌握土地开发利用情况,清查可利用的地上空间,及时统计存量建设用地资源,引导进行盘活再利用。对空闲、废弃、闲置用地、低效集体建设土地、边角地等统筹安排、优先开发利用,鼓励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空间,严格执行节约集约用地标准。二是严格执行国土资源部53号令确定的闲置土地认定标准的规定,对符合条件的坚决无偿收回并重新安排使用,对不符合条件的采取改变用途、等价置换、安排临时使用、纳入政府储备等途径及时处置、充分利用。 3.3重视完善节约集约用地指标 通过对于土地的定额管理、存量的盘活还有整体的土地量增加,以及整体的土地容积率以及建设密度,从而有效的对土地的利用结构进行优化,有效的提升土地的利用集约度。严格管理土地的整体资源总量,优化具体的土地利用结构。对于新项目的出现应当首先考虑存量土地的使用,进而对于项目用地的规定则需要重视土地的整体投资及开发进度。通过认真的对国家产业相关政策对执行,以此来有效的禁止和限制相关用地。不断的引导企业能够提升整体的使用效率,扩大整体的土地生产规模。 4 结语 总而言之土地是我国尤为重要的资源,虽然我国地大物博,但是人口占比率仍然较低。我们必然要在进一步的发展中,不断的完成人才招录,健全各项土地资源管理机制,重视土地的节能保护。加强新型能源的开发,培养大量创新型人才,从而促进我国节约集约化用地。 参考文献 [1]孙文盛.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市长研讨班暨厅局长座谈会上的讲话[J].国土资源通讯,2005(14):24~28,1.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必备).

土地资源管理基础知识理论bete1.0 Editor: yyx 自整土管基础知识,适用于LKD,会陆续根据情况陆续增加和删除

土壤的概念: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土层:是原来的成土母质在成土作用的影响下产生分异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土壤层次可根据其颜色、结构、结持性、新生体等特征进行划分。(每一种成土类型都有其特征性的发生层组合,从而形成了各种土壤剖面,主要的有:有机层(O)、腐殖质层(A)、淋溶层(E)、淀积层(B)、母质层(C)、母岩(R)) 土壤质地:土壤颗粒粗细的状况。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 土壤水划分为:固态水、气态水、化合水和结晶水、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毛管上生水、毛管悬着水)、重力水(自由重力水、支持重力水)等几种类型。 土壤水分常数:土壤水分常数是反映土壤水分形态和性质的特征值。它标志土壤水分的形态和性质变化时的一些土壤含水率的特征值。在水文学中常用下述几个土壤水分常数: 1.最大吸湿量:在饱和空气中,土壤能吸收的最大水汽量称为最大吸湿量。它表示土 壤吸着气态水的能力。 2.最大分子持水量:由于土粒分子力所结合的水分的最大值称为最大分子持水量。此 时,薄膜水厚度达到最大值。 3.凋萎含水量:植物无法从土壤中吸收水分,从而开始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率。植 物根系的吸力约为25 个大气压,即当土壤水分的吸力等于15 个大气压时土壤含水 率就是凋萎含水量。由此可见,大于凋萎含水量的水分才是参加水分交换的有效水 量。 4.毛管断裂含水量:毛管悬着水的连续状态开始断裂时的含水率。当土壤含水率大于 此值时,悬着水就能向土壤水分的消失点或者消失面运行。在此值以下,连续供水 状态遭到破坏,其土壤水分为结合水和薄膜水。这时,水分交换以薄膜水和水汽形 式进行。 5.田间持水量:又称为田间最大持水量。饱和土壤排水两天后,过多的重力水已经排 除,土壤中保持最大毛管悬着水时的土壤含水率,相当于0.1~0.3 个大气压。悬 着水不作重力流动,当土壤含水率超过田间持水量时,过剩的水分不能保持在土壤 中,会以自由重力水的形式向下渗透。它是划分土壤持水量和向下渗透水分的重要 标志。 6.饱和含水量:土壤中所有孔隙全部被水分充满时的土壤含水率。约相当于0.001Pa, 它决定于土壤孔隙的大小。从田间持水量到饱和含水量,是受重力作用向下运动的 自由重力水。地下潜水面以下,土壤含水量经常处于饱和状态,属于饱和渗透水流 特性。 土壤主要发生过程:1.原始成土过程2.灰化过程3.粘化过程4.富铝化过程5.钙化过程6.盐渍化过程7.碱化过程8.潜育化过程9.潴育化过程10.白浆化过程11.腐殖质化过程12.泥炭化过程13.人工熟化过程14.其他过程。 冻土:是指地表至100厘米范围内有永冻土壤温度状况,地表具有多边形土或仕宦等冻融蠕动形态特征的土壤。包括冰沼土和冻漠土。

土地评价与管理

土地评价与管理 绪论: 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表某一地段的自然综合体,是指上自大气对流层的下部,下至地壳一定深度的风化壳这一立体空间的,有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和植被等全部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人类活动对它们作用的后果。 2,土地的功能:(1)生产性功能(2)承载性功能(3)提供原料的功能(4)观赏性功能(5)储蓄和增值功能。 ,3,土地的性质:(1)土地是自然综合体(2)土地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厚度和范围地段(3)土地是一种历史自然体,具有发生于发展的过程(4)土地具有经济利用价值(5)土地的神会经济属性(6)土地利用的永续性。 4,土地与土壤、生态系统、土地资源、土地资产、国土相关概念的辨析: (1)与土壤的区别:从发生学观点看,气候、地貌、母质和生物等式土壤形成的因子,土壤只是反映了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并且只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特征产物。土地则是在一定地段内全部自然因素作为它本身的组成部分,并通过这些成分的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整体,从而具有综合自然特征。从相互关系看,土壤是土地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从本质特征看,土壤的本质是肥力,即为植物生长提供和协调营养条件及环境条件的能力;而土地的本质特征是生产力,是在特定的管理制度下,对某种用途的生产能力。从形态结构看,土壤处于地球风化壳的疏松表层,有覆盖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基层等组成,而土地是由地上层、地表层、地下层组成的立体垂直剖面,土壤只是其表层的一部分。 (2)与生态系统的区别:生态系统是指特定地段中全部生物和物理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是以生物群落为中心,以直接影响生物群落的各环境因素的整体作为生境。生物群落、生境、处境三者相互结合,构成比生态环境更高一级的系统——自然地理系统。土地是自然地理系统的低级单位。 (3)与土地资源的区别:土地资源是指土地总量中在当前和可预见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用的那部分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具有质和量两个内容。土地资源与土地概念的关系,是部分与全体的关系。 (4)与土地资产的区别:土地资产概念的提出,是认为土地不仅使社会进行物质生产的重要自然资源,而且是一笔巨大的财产。土地是人类劳动或投入的载体,凝聚了大量的人类劳动成果,并提高人类的劳动生产率,从而产生超额利润。 (5)与国土区别:国土是包含有政治学、经济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意义的、概括性综合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国土概念指主权国家管辖下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政治地域概念。广义的国土概念还包括国家所用的一切资源,主要指自然资源,也包括人口、劳动力等社会资源。 5,土地科学;是一门研究土地利用及形成、演化和管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6,土地评价与管理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农学林学城市建筑交通运输等应用学科的有机结合,从而对自然综合体土地内在性质和生产和其他方面有一个透彻的了解是进行土地利用、开发、治理保护的桥梁。 第一章: 1,土地构成要素及其农业利用关系:气候要素【光能条件(光能的意义、太阳辐射和日照指数、作物类型、光能利用率);热量条件(热量对作物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积温与无霜期);降水条件();地形因素(地貌类型;海拔高度;地面坡度;地面坡向);土壤因素;水文及水文地质因素;植被因素;社会经济因素。 2,土地构成要素与城市用地发展:自然环境要素条件评价(地质条件有地基承载力、滑坡崩塌地震等自然地质现象对建设的危害,采矿造成的沉陷。;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有地面水源、地下水位

土地资源案例评价与分析

土地资源案例评价

关于土地资源类行政案件情况的调查与评价人多地少,可利用土地尤其耕地相对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目前,我国耕地资源呈现出四个特点,即: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污染和退化严重、后备资源严重不足。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各地滥设开发区、商贸区盲目占用耕地等现象时有发生,从而导致可耕地大幅度减少,也影响了农民的生计和社会的稳定。在人地之争中,因土地资源而引发的各类矛盾越来越突出,土地资源类行政案件也呈现出日益增多和形式多样的特点。尤其是自1990年《行政诉讼法》颁布实施以来,这一趋势更加明显。1990年至今,全市法院共受理土地资源类行政案件409件,蓟县法院受理128件,占全市该类案件总数的近1/3。蓟县是农业大县,所审理的土地资源类行政案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此,以蓟县法院10多年来土地资源类行政案件为例进行综合调查分析。为了使调研情况更具有现实性和决策参考性,我们还向县有关方面发出了近100份问卷调查提纲。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对策性建议,期待着能够对进一步规范全市的土地资源行政管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对1990年以来蓟县法院受理的土地资源类行政案件基本情况的分析 从1990年至今,蓟县法院行政庭共受理各类土地资源案件128件。其中,土地权属纠纷67件,占52.3%;违法占地24件,占18.8%;侵权11件,占8.6%;不服经销土地使用证14件,占10.9%;其他土地案件12件,占9.4%。 现分别就上述几类案件的特点和成因,进行概括分析。 (一)土地权属纠纷案件 这类案件形成的时间较长,历史遗留问题较多,且不同法律关系相互混杂交错。以蓟县山区为例,自1951年土地改革后,很长时间一直未进行过统一确权发证工作。1992年全县开始统一确权发证后,过去没有解决或解决不彻底的各类纠纷大量暴露出来,因而造成此类案件在土地资源类行政案件中占据很大比例。由于历史沿革较长,期间又经多次演变,有的案件唯一历史依据就是1951年的土地证,而土地证所载面积又与实际占用面积不符。如有的经过调整,却无合法手续;有的持有合法手续,却又没有具体的四至边界尺寸。所有这些,都给纠纷的处理增加了相当大的难度。同时,这类案件也是土地主管部门反映较

节约用地在加强土地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苏娟

节约用地在加强土地资源管理中的作用苏娟 发表时间:2018-05-15T10:48:40.657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35期作者:苏娟[导读] 摘要:针对我国目前土地资源管理面对的严峻形势,如何切实有效实施节约用地这一措施,是我们从现在乃至很久以后都要努力探究与实践的问题。 莱芜市国土资源局莱城分局山东省莱芜市 271100 摘要:针对我国目前土地资源管理面对的严峻形势,如何切实有效实施节约用地这一措施,是我们从现在乃至很久以后都要努力探究与实践的问题。我国奉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然而,经济要发展,必须依仗工业,工业的迅速发展过程中,必然占用土地资源。但是大部分的占用都并不合理,导致土地资源浪费流失。 关键词:节约用地;加强土地资源管理;作用 1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内容 1.1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方式 国土资源部是最早研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方法的部门,该部门根据要求进行了大量的试点研究,并颁布和实施了《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规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规程》等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规程,此外,还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总结归纳了执行标准的实施,从根本上促进了我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效率的不断提升。 1.2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过程中,在环境效应方面对最优集约和合理限度等方面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如果这两方面出现了超标现象,那么将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土地的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是相互统一的矛盾体,土地集约利用效率越高,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也就越大。同时在土地集约利用的过程中,还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改善生态环境,才能促进自身利用效率和质量的稳步提高。所以,为了确保经济、生态以及社会的全方位发展,必须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土地集约利用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才能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效率和质量的稳步提高。 1.3节地控制与集约利用土地中遇到的技术问题 就目前我国针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效果的研究来看,针对土地科学利用的研究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所以,必须进一步加大土地科学利用技术研究的力度,才能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效率的稳步提高。由于我国针对能源结余利用的研究仍处于发展的阶段,在这其中还有很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而在土地集约利用时,必须加大整体规划布局技术研究的力度,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释放土地利用的潜力,才能达到促进土地利用技术不断完善的目的。 2节约用地对于城市建设的优势 2.1促进城市建设的步伐 我国城市的建设步伐正在大步迈进合理布局的局面,这都可以归功于节约用地的推广与实行。以往,为了加快城市的建设节奏,不断的探索实践,当然也走了不少的冤枉路和错路。但是通过不懈的追求与实践,逐渐摸索出成功的经验。首先,因地制宜合理优化总体布局,指引工业集中在开发区,分散城市的密集人口向城镇推进,集中农村人口建立中心村,规模经营耕地,集约布局城市用地,禁止浪费可用土地资源;其次,城市规划用地,还需要串联各种因素实行卫星城市布局,杜绝霸占优质耕地。比如,最近几年出了不少关于斥资多少亿建成的别墅区在中心村里空置荒废,导致这样结果的根本在于,没有合理的布局,没有全方面考察全局因素,致使最后出现了这种有地不能用,有房不能住的浪费现象。还有全国各个地区都会出现大小不一的“鬼城”。究其形成原因,就是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盲目跟风、盲目规划、盲目的扩张,单纯为了巨额利益而开启投资项目,开建新城区与大学城、圈地盖房等。与此同时,农村人口转入城市并没有想象中的多,完全没有做到集约布局,合理利用土地。如今,我国总结这些悲痛的失败经验,发布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对于各种在城市建设中可预计发生的浪费用地情况予以明确禁止,实行强制性的国家宏观调控,大大的加强节约用地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作用。毛主席说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节约用地的推广与实行都很曲折和艰难,想要收到显著的成效,需要集结全国的力量,从一点的位置以燎原之势收取巨大的成效。 2.2节省投资成本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鬼城不但占地甚广,而且斥资巨大,就这样无限期空置着,占地而不用,花钱而不见成果,这是多么让人心疼的浪费。如果能及早的推行节约用地,或许我们可以避免很多这样不必要的浪费,同时,可缓和我国目前用地紧缺的尴尬局面以及解决水涨船高的房价问题。节约用地的推广与实行,坚持市场配置原则,从宏观有力调控了全国用地规划,发挥了节约用地在城市建设中巨大作用,最大程度上节省了投资成本。 3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技术推广措施 3.1建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国家战略 将我国现阶段的土地资源情况与国际发展形势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将促进我国国土竞争力和土地持续发展效率作为目标,实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国家发展战略,并以此为基础制定详细的措施和步骤,统一安排各个省市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策略,确保我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3.2加大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模式推广的力度 加大我国城镇建设用地监督管理的力度,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将城市改造与农村居民点建设工程紧密结合在一起,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益项目监理的力度。积极地改革和创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模式,并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推广和应用先进的经验,只有不断地创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模式,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我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效率的全面提升。 3.3发挥技术保障的作用 相关部门只有加大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的力度,根据不同的行业和不同规模的建设用地的需求制定出详细的土地使用指标,不断地创新土地集约利用技术的技术,建立完善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技术标准和规范,才能确保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3.4建立城乡统一土地市场

中国地质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付梅臣、吴克宁土地资源评价与利用规划考博参考书-考博分数线-专业课真题

中国地质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付梅臣、吴克宁土地资源评价与利用规划 考博参考书-考博分数线-专业课真题 一、专业的设置 中国地质大学土地科学技术学院下设3个专业,其中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分为4个研究方向。 二、考试的科目 院系所、专业、研究方向、科目组导师考试科目 同等学力及跨专业加 试科目 312土地科学技术学院 120405土地资源管理1.地籍管理2.土地管 理学总论 01土地资源评价与利用规划付梅臣 ①1001英语②2027土地资源学③3038土 地经济学 吴克宁同上 郑新奇同上 三、导师介绍 付梅臣: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从事土地利用与生态恢复领域教学与科研工作,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三大检索收录50篇,出版教材、专著7部,主持科研项目50余项,获省部级奖4项。主讲课程:土地估价、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管理、土地整理与复垦、不动产估价、房地产开发与经营 吴克宁,男,中国地质大学教授,从事土地资源管理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中国土壤学会理事,土壤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教育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土壤学会副理事长,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亚热带过渡区土壤发生多元性与第四纪环境变化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子专题,国家计委项目“河南省国土资源遥感调查及信息化工程”子专题。 郑新奇,男,1963年生,河南伊川县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

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地理系,获得理学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获得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博士学位。曾担任河南大学地理系教研室主任、山东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所长、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等职。现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兼具地理学、GIS专业特长,长期从事土地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土地集约利用技术与工程等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兴趣包括: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空间分析与建模;集约用地理论、方法与技术;空间数据挖掘;空间规划辅助决策技术;土地评价与规划。 育明教育考博分校解析:考博如果能够提前联系导师的话,不论是在备考信息的获取,还是在复试的过程中,都会有极大的帮助,甚至是决定性的帮助。育明教育考博分校经过这些年的积淀可以协助学员考生联系以上导师。 四、参考书目 专业课信息应当包括一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关于参考书和资料的使用。这一点考生可以咨询往届的博士学长,也可以和育明考博联系。参考书是理论知识建立所需的载体,如何从参考书抓取核心书目,从核心书目中遴选出重点章节常考的考点,如何高效的研读参考书、建立参考书框架,如何灵活运用参考书中的知识内容来答题,是考生复习的第一阶段最需完成的任务。另外,考博资料获取、复习经验可咨询叩叩:捌九叁,二肆壹,二二六,专业知识的来源也不能局限于对参考书的研读,整个的备考当中考生还需要阅读大量的paper,读哪一些、怎么去读、读完之后应该怎么做,这些也会直接影响到考生的分数。 第二,专题信息汇总整理。每一位考生在复习专业课的最后阶段都应当进行专题总结,专题的来源一方面是度历年真题考点的针对性遴选,另一方面是导师研究课题。最后一方面是专业前沿问题。每一个专题都应当建立详尽的知识体系,做到专题知识点全覆盖。 第三,专业真题及解析。专业课的试题都是论述题,答案的开放性比较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