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心理学提纲复习进程

社会心理学提纲复习进程

社会心理学提纲复习进程
社会心理学提纲复习进程

社会心理学提纲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

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P1

1 认识自己

..

学习社会心理学能够使人们对自己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往往会夸大自己的能力,高估自己的水平,所以经常会有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当这些要求不能获得满足时,痛苦也就随之而来了。

2 认识他人

..

人们对他人的认识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对方的人格出发(知道对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二是从情境出发(知道对方在什么样的情境之下会有什么样的表现)

社会心理学的第一公理

....:在人和情境之间,外部情景对个体行为的印象大于内在个

人特点的影响。P2

人格心理学论从特质

..认识他人的思路:大五人格理论,大七人格理论

3 认识社会P3

社会的形态常常决定着个人的行为选择

4 认识生活的价值P4

生活的意义:能够自主,能力,关系,自尊

四个基石:家庭,配偶、孩子、健康

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1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P5

弗里德曼行为主义Myers 社会认知

2 社会心理学与常识P6

常识未必是正确的

社会信念——非理性特征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个体过程,人际过程,团体过程

三、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P8

1 学派时期——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

行为主义者:华生、斯金纳

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

2 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P12

早期:麦独孤本能(15种)

起步:社会规范,领导和群体过程

发展:认知过程,文化因素

反思:更广泛思路

发展:环境、性别、偏见与政治生活……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P17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1 假设和理论

假设:可以证伪,可以量化表达,必须简单

理论:准确性、一致性、简洁性

2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取向

社会学心理学

3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

社会层面个人层面(临床心理学人格心理学)人际层面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 如何提出研究的问题

2 如何查阅文献

3 选择什么样的研究方法

相关研究:不能够说明因果关系

实验研究:对变量有严格控制

4 怎样收集研究数据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档案研究法元分析方法

5 研究的设计与进行P2

6 (专栏孩子向警察开枪)

6 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样本的代表性实验者偏差被试偏差伦理问题

7 心理学论文的撰写标题摘要引言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附录

三、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1 生物理论P30

强调两方面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决定作用:本能(战争,印记行为),遗传差异(XYY染色体)2学习理论P31

强调早期的学习决定了行为方式。

机制:联结,强化,模仿

特点:假定行为主要由个人过去的学习经验而来;倾向于将行为的原因归于外在环境;只

想解释外显的行为

3 诱因理论P32

理性决策论

.....——经济学家,最大收益经济抉择

交换理论

....:扩大到两个人之间的互动,一连串理性决策

需求满足论

.....:每个人都有某种需求或动机行为能满足这些需求或动机。

4 认知理论P33

基本原则:分类,注意

一些理论:归因理论

......

....,认知失调理论

5 角色理论P34

第三章社会认知P36

一、个人知觉

1 怎样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第一印象

....:最重要、最有力,多大程度上喜欢或讨厌对方

评价,力量,活动性

整体印象

....的形成:平均模型累加模型加权平均模型

个人知觉中的偏差

..P38

晕轮效应: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其某一特质高分印象的影响而普遍偏高不适用——P39

正性偏差(慈悲效应):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对他人的正性评价超过负性评价的倾向解释:极快乐原则,相似感

2 个人知觉

....的线索P41

情绪:人们了解他人的最主要的线索

非言语线索:视觉线索超言语线索

二、自我知觉P43

1 自我图式应该自我、理想自我、现实自我

自我概念的构建

2 自我觉知

公众自我,内在自我

3 自尊:如何肯定赞扬自己P45

4 自我提升和自我确认:自我美化;寻找和解释情境,以正是自我概念的过程

5 自我表演:人们在他人对自己形成印象时所做的显露

6 自我障碍策略:人们提前准备用来解释自己与其失败的一系列行为。P47

7 自我检控:根据别人的表现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8 自证预言:人们对他人的期望会影响到对方的行为

9 体像:个体对自己躯体知觉有关的现象

三、社会认知P49

1 分类与图式

分类:自动并立即将之轨道某一类当中图式:一套有组织、有结构的认知现象

个人图式、自我图式、团体图式、角色图式、剧本

图示化处理:有助于快色而经济的处理大量信息

2 社会认知法则P51

便利法则(根据一件事进入脑海的容易程度来做出判断)

象征性法则(根据事物与某典型食物的相似程度来加以归类)

基础比例信息(不同成员的相对比例)

锚定与调整法则(以某一数字为起点)

3 社会认知对健康

..的影响

社会认知与寂寞、焦虑、生理疾病(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面对疾病时的乐观解释是人们身体健康的)

四归因问题

1 对他人行为

....的归因理论P54

Heider的归因理论

人有两种强烈的动机:一贯性理解,控制环境两个原则:共变原则;排除原则Weiner的归因理论

另一个维度:稳定与不稳定

Abramson的归因风格理论

抑郁型乐观型

Kelly的三维归因理论

一致性信息独特性信息一贯性信息

对应推论理论

试图解释在什么条件下人们可以把事件归因于他人的内在特质

2 对自己

..的归因P56

对自己态度的归因、对自己动机的归因、对自己情绪的归因

3 归因中的偏误

..P58

基本归因错误: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质,忽视他们所处情境的重要性

归因中的自利偏差:将成就归因于内部因素,而把失败倾向于归于外部因素

第四章社会行为61

一、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

1 遗传与环境的作用

环境:亚里士多德、华生遗传:买孤独、弗洛伊德

2 遗传因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p62

生物学理论:解释了人类情绪的发展,利他行为

遗传与心理发展的关系:在不同的心理特质与行为层面上,遗传影响的大小不一样。

3 环境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P63

家庭环境:对孩子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孩子所面临的特殊环境而不是共同性的家庭因素

文化环境文化差异

4 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P65

遗传建构环境(被动型唤起型主动型)行为遗传学概率渐成论

二、人类的侵犯行为P67

1 侵犯行为概述

什么是侵犯行为(行为,可亲社会也可反社会,有侵犯性情绪)

愤怒与侵犯行为对侵犯行为的学习

2 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

温度,兴奋转移,侵犯性线索,去个体化行为,饮酒,

3 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

利用惩罚、降低挫折与学习抑制自己侵犯的行为、替代性攻击与宣泄、示范非侵犯行为、培养沟通与解决问题的技巧

4 传播媒体与暴力行为

影视暴力,性暴力,电子游戏与暴力

三、人类的亲社会行为P77

1 利他与助人行为的理论解释

....

社会生物学、社会进化论、学习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移情与利他主义

2 影响利他与助人行为的因素

..P80

情境

..因素:他人的存在:责任扩散、情境的不明确性、评价恐惧

环境条件因素:天气条件、社区大小、环境中的噪声等等

时间压力因素

助人者

...的特点:助人者的人格因素、心情、内疚感、个人困扰与同情性关怀、宗教信仰

求助者

...的特点:是否受他人喜爱、是否值得他人帮助、性别的影响

第五章态度问题P87

一、态度概述

1 态度的定义

什么是态度,态度的心理成分及关系

2 态度与行为

态度的特殊性水平,时间因素,自我意识,态度强度,态度的可接近性

3 态度的心理功能P91

效用功能,知识功能,自我保护功能,价值表达功能

4 态度的测量P91

直接测量:利克特量表,瑟斯顿量表,语义区分量表

间接测量:投射技术,生理指标测量,反应时测量

二、态度的形成P93

1 态度形成与学习(联结、强化与模仿,服从、认同与内化)

2 情感因素在态度行程中的作用

来自于人们的价值观,也可能是基于感觉反应

曝光效应:人们对其他人或食物的态度随着接触次数的增加而变得更积极的一种现象

3 态度形成中的认知理论——主观规范P95

4 文化对态度形成的影响

三、态度改变的理论P96

1 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平衡理论、认知失调理论

2 支持认知失调理论的证据

不充足理由

..与认知失调、决策后失调

.....

....与认知失调、努力

.....与认知失调、自由选择

3 对认知失调理论的批评P101

自我知觉理论,自我确认理论

四、说服模型

1 Hovland说服模型

2 说服的中心和外周路径模型——认知反应理论P102

3 Sears的说服模型:外部刺激、说服对象、说服(作用)过程和结果

4 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P104

说服者

...的因素:专家资格、可信度、受欢迎程度

说服信息

....的因素:态度差距,恐惧感,呈现方式

被说服者

....的因素:人格特性、心情、卷入程度、免疫情况、个体差异、综合作用

情境

..因素:预先警告,分散注意

五、偏见问题P110

1 偏见概述

偏见定义(刻板印象)

偏见产生的理论(团体冲突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理论、心理动力理论)

2 偏见的影响与克服

偏见的影响:对知觉、他人行为(自证预言)

消除偏见的方法:社会化、受教育、直接接触P114

第六章、人际关系P117

一、人际吸引

1 人们相互吸引的两个原因

人类的亲和动机

....:亲和需求、亲密需求

为了克服寂寞

....:情绪性寂寞,社会性寂寞——影响因素P121

2 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

强化原则、社会交换、连接原则

3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P122

个人特质(温暖,能力,外表吸引力),相似性(自我确认理论,平衡理论),互补性,熟悉性(曝光效应),接近性

二、亲密关系

1 亲密关系概述

亲密关系的定义、亲密关系与自我概念(行动者与观察者效应)、亲密关系中的依恋

2 自我展露与亲密关系的发展P129

友谊关系、自我展露、自我展露的文化差异

....

3 爱情

爱情的定义和分类、对爱情的测量、文化与爱情、爱情行为与感受

4 亲密关系的维持P136

平等、归因、沟通、嫉妒

5 亲密关系的终结

对待不满的策略(真诚、忽视、退出、表达)、关系破裂所造成的情感伤痛

6 社会支持

三、中国人的人际关系P140

1 中国人人际关系的形成与特点

关系的建立:拉或套关系、认或联关系、钻关系、袭关系

中国人人际关系的特点:自我中心、讲人情、强调人际信任

2 中国人人际关系社会取向的特征P142

家族取向、关系取向、权威取向、他人取向

第七章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P146

一、社会交换

1 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础

..:功利主义经济学、行为主义心理学

2 社会交换理论的思路

..

两个基本概念:酬赏与成本交换结果评价方式公平交换

3 社会交换理论的依据

..

囚徒困境,货运游戏

4 社会交换理论的应用

二、社会影响152

1 什么是社会影响

2 社会影响理论

他人的数量(社会心理学第二公理)、他人的重要性、他人的接近性

3 社会影响的表现P154

社会促进(他人存在,评价恐惧理论,分心冲突理论),社会携带,去个体化(社会传染)

三、从众、顺从与服从P159

1 从众

有关从众的经典研究:Sherif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自主运动现象),Asch的线段判断实验影响从众的因素:情境因素,个人因素

2 顺从P164

定义与影响因素:积极的情绪,顺从行为的互惠性,合理原因

增加顺从的技巧:“脚在门槛内技巧”,“门前技巧”,“折扣技巧”,“滚雪球”

3 服从P166

服从的定义与研究、服从的原因(规范性、信息性社会影响、其他原因)

第八章团体心理与行为P171

一、团体概述

1 团体

团体定义、团体的心理功能(归属感、认同感、社会支持)

2 团体规范

什么是团体规范,团体规范的作用(保持一致性、提供准则、惰性作用)

3 团体凝聚力P174

定义及影响因素、凝聚力的作用、凝聚力的测量

二、团体领导P176

1 领导定义

2 有关领导的理论(特质理论、领导与下属交换理论、Fiedler权变领导模式、路径-目标理论、McClelland的成就动机理论)

3 影响领导效能的其他因素P183

性别与领导方式、文化与领导方式

三、团体内部沟通P185

1 团体沟通的特性

成员发言的不平等性、领导的主导作用

2 团体沟通

沟通的网络形态、沟通对团体士气与效率的影响

3 冲突解决P187

Thomas的冲突解决方式、协商式沟通、利用中间人沟通

四、团体决策P191

1 团体决策的一般问题

两类决策问题(智力问题、判断问题),多数人与少数人的影响、领导在决策中的影响

2 团体极化

团体极化的定义、团体极化产生的原因

3 团体思维P195

团体思维的定义、团体思维产生的条件、团体思维的症状与后果、克服团体思维的方法

4 团体决策方法

头脑风暴、德尔菲法、具名群体即使、阶梯技术

一、健康与心身疾病

1 健康与心理健康

2 健康模式的转变

生物医学模式、心身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模型

3 心身疾病

什么是心身疾病、心身疾病及其致病因素分析(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文化因素)

二、压力P205

1 生活事件

2 对压力的知觉

3 控制感

4 自我效能P210

5 习得性无助

三、应对方式P212

1 应付和应对方式

面对、远离、自我控制、寻求支持、接受责任、逃避、有计划解决、积极回应

2 性别

..与应对方式

接受挑战、逃跑反应

3 人格

..与应对方式

乐观与悲观、A型人格与B型人格(易发怒与具有敌意、情绪压抑、失望感强烈、悲观与

宿命)、压力易感性人格(行为倾向、期望与信念)

4 积极的应对方式P217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积极的情绪和调整控制敞开心胸,倾吐心事寻求社会支持

5 健康行为的塑造P219

说服中的信息策略,利用认知失调改变不良行为,增进健康行为的HAPA模型(风险意识,行为信念,自我效能)

一、文化心理学概述

1 文化与文化心理学

特定的生活方式、历史概念、规范、结构、心理概念

2 文化心理学的范畴

..

文化人类学,跨文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

3 文化心理学的发展

..

4 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

文化对生理活动的影响、文化与信息加工机制、文化与符号表征、文化与社会化、文化多元性的影响、文化对其他心理活动的影响

5 文化心理学的方法

..

文化心理学研究的理论途径:价值途径、自我途径、情境途径、理论途径

文化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价值调查法——排序法、评价法、态度量表、行为场景法

6 文化的维度

..P232

普遍主义对特殊主义、个人主义对集体主义、中性与感性、特定文化、成就与归属

二、文化心理学研究的四个主要领域P233

1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

基本概念、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测量、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影响(服从,自我,社会行

为)

2 文化与自我

.....P236

独立型自我,依赖型自我

3 文化与归因

.....P239

文化与基本归因偏差,文化与其他的归因偏差

4 文化与思维方式

.......P241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文化来源、理解思维方式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三、对中国文化的分析P246

1 研究中国文化的意义

.........

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还与外来文化的入侵有关

2 关于中国文化研究的理论思路

.............

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分析:提倡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伦理道德的作用;以家庭为主体的

家族主义盛行;封闭性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中的专制主义近代化理论的思路,世界体系理论,对中国文化影响的展望

2019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新东方在线 Ⅰ.考试性质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心理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心理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心理学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内容涵盖心理学导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与测量等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心理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考查内容结构 心理学导论约100分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约70分 实验心理学约60分

心理统计与测量约7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65小题,每小题2分,共130分 多项选择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综合题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Ⅳ.考查内容 心理学导论 【考查目标】 1.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当代心理学的发展趋势。2.能够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一、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实验法 3.测验法 4.调查法 5.个案法 (三)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 2.机能主义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南开大学第四版)讲课稿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1.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①研究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②研究人的社会动机③研究人的社会认知④研究社会态度的改变 2.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包括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社会影响等方面。 3.群体心理 4.应用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自20C20’由“社会经验论”阶段进入“社会分析论”阶段。其主要特征是社会心理学已从描述转变为实证,从定性研究转变为定量研究,从理论转变为应用,从大群体分析转变为小群体研究。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他将人的精神世界划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大部分。意识是可以直接感知到的有关心理部分,潜意识包含了人的原始冲动和本能。根据这一设想,有三个相应的人格组织结构: 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心理能量的基本与源泉,它奉行“快乐的原则”而不受理智、逻辑、道德的约束,以满足本能的需要;自我位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主要对两者加以统治和统辖,它遵循“现实原则”,其作用是将“快乐原则”现实化,以此调整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达到真正能满足需要的作用;超我是人格的最上层,主要以道德的原则为准绳,它发端与自我并将父母的道德观内化于己,以便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于父母的要求。 将潜意识冲动归于性的趋利:口唇区、肛门区、生殖器区及生殖欲等。 乔治米德:符号互动理论 是以两个假设为前提的:1.人类在生理上的脆弱迫使他们在群体中互相合作,以求生存。2.存在于有机体内部或有机体之间的有利于合作因而最终也有利于生存与适应的行为将被保存下来,因此。。。。。。 主观我与客观我。“主观我”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冲动,具有主动性与创造性;“客观我”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由于个人具有扮演他人角色的能力,因此客观我就成为“一般化的他人”。 自我的发展必须经历三个阶段,即准备、玩耍和游戏。 班图拉:社会学习理论 格式塔学派与勒温的场论:社会认知理论 场:包含了个人的主观因素、心理环境和行为,而行为则是前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1.儿童期的社会化:基本社会化 2.青春期与青年期的社会化:预期社会化 3.成人期的社会化:发展社会化 4.继续社会化与再社会化 社会化的内容: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 社会化的因素: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1.社会文化 2.家庭 3.学校 4.同辈群体 5.大众传播媒介 6.计算机网络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

1.社会化完全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 2.性别角色社会化即个体在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 3.社会态度揭示我们在社会当中认识自己、认识别人的规律。(√)4.广告对人的影响就是一个态度改变的过程。(√) 5.心理学研究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通常通过某人的外在行为去推测他的心理。(√) 6.相关的事件一定能够揭示因果。(×) 7.社会心理是受文化差异影响的,所以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所有事情所表现的社会心理都不同。(×) 8.阿西的实验证明所有人都会屈服于群体压力。(×) 9.被研究人员揣摩研究者研究动机的现象被称为研究者倾向。(×)10.运用观察法进行心理学研究时,可以进行无目的的观察。(×)11.马基雅维里认为一个好的君主既要勇猛无比有力量,还要狡猾无比像个狐狸一样。(√) 12.中国的荀子和西方的马基雅维利都认为人性本恶。(√)13.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和中国古典心理学都是形成社会心理学的直接来源。(×)14.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心理学它要研究由诸多个体所构成的群体的心理。(√) 15.戈弗曼的拟剧论讲人生如戏。(√) 16.米德是从社会微观的角度去理解社会心理学。(×)

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个体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一生的过程√ 个体因素会影响我们的认知准确度,造成认知偏差。√ 心理学研究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通常通过某人的外在行为去推测他的心理√ 方法论是研究社会心理学的最高的或者是原则性的指导思想√ 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出现变化的变量叫做因变量。√ 古代心理学思想主要是一些名家的言论或者思想对人类心理的理解√ 观察法我们都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分析。× 亚里士多德倡导性善论。× 麦独孤认为人的社会行为后面隐藏的动因是本能√ 迪尔凯姆认为可以把社会的整体意识还原为个体意识的相加× 米德是从社会微观的角度去理解社会心理学。× 奥尔波特认为研究心理学应当研究群体。× 过分注重实验室研究是社会心理学 20 世纪70 年代出现危机的原因之一√ 苏联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比较注重实验× 西方社会心理学注重实验研究。√ 精神分析当中的社会文化学派是弗洛伊德本人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是一位可以被称为大师的社会心理学家√ 自我扮演的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冲突的角色。√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发展的第五个阶段是性器期阶段× 霍妮认为孩子跟父母的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

学校心理学大纲

[06058] 学校心理学自学考试大纲 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 二○○二年一月 指定用书:《学校心理学》,林崇德、辛涛、邹泓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参考书:1.邓明昱、郭念峰:《咨询心理学》,中国科技出版社,1992 2.郑日昌、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刘翔平:《学校心理学》,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 Ⅰ.课程性质与学习目的 《学校心理学》是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学专业的考试课程,目的在于帮助考生掌握学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方法,检验考生对学校心理学主要内容的掌握水平及应用能力。 学校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学校教育实践相结合的结果,是心理学应用和服务于青少年学生的具体表现。作为一门新的课程,学校心理学是顺应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而设置的。本课程强调科学性、先进性、应用性和综合性,注重对考生在基本理论、方法和能力上的培养。设置本课程的具体目的要求,是使考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学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原则,掌握学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技术,了解学校心理学的常见问题,了解心理咨询的一般程序以及行为矫正和训练的方法。 Ⅱ.课程内容、考核目标和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本章应理解学校心理学的实质,了解学校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任务,了解学校心理学的缘起以及学校心理学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理解学校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科的关系。 本章的重点内容是学校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任务,难点是学校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科的关系。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学校心理学的对象、性质与任务 (一)学校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与性质 (二)学校心理学研究的任务 第二节学校心理学研究的缘起 (一)社会问题 (二)科技发达、生活优越且教育管理不严 (三)学校咨询事业的发展 (四)危机期问题的讨论 第三节学校心理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学校心理学的研究课题 (二)学校心理学在学校里所扮演的角色 第四节学校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科的关系 (一)普通心理学是学校心理学的基础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章导论 1、民族是最大范畴的群体。 2、社会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末欧洲的群体心理研究。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l,1871-1938)发表了以《社会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3、亚洲社会心理学会成立于1988年,每四年举办一次大型学术研讨会。第一次是在韩国召开的,第二次在日本,第三次在中国台北由杨国枢主持召开。 4、社会心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有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大众心理和民族心理,四者之间的关联,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的基本轮廓。 5、社会心理与社会文明是分不开的,文明是社会心理的内核。 6、关于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社会心理的作用,强调了两个方面的影响作用:一是影响社会心理状态,二是影响心理沟通和心理表达的程度。 7、社会心理8、个体心理:个体心理是指处在组织管理过程中的个人的心理活动。9、群体心理10、大众心理11、民族心理 12、请通过某些社会问题,分析我国传统文化中“善”的理念对于社会心理生活的重要性。 第二章研究方法 1、乔根森主张,具有下面特征者都是参与观察者:⑴开放式的;⑵研究者作为被观察团体的成员之一;⑶个案的深度访谈;⑷直接观察。 2、戈尔德(Gold)把参与的程序分为四种:⑴完全参与者;⑵作为参与者的观察者;⑶作为观察者的参与者;⑷完全的观察者。 3、期待效应 4、随机抽样 5、定量研究: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去分析、考验、解释,从而获得意义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6、访谈的类型:⑴无结构访谈;⑵结论化访谈。 7、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哪些特点?㈠直接观察很难发现规律;㈡无关变量不易控制;㈢期待效应;㈣测量工具的误差不易控制。 8、问卷调查中题目设计的原则是什么?⑴理解性原则;⑵准确性原则;⑶客观性原则;⑷选项排他性原则。 第三章人际关系 1、冲突时一种对立的状态,表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关联的主体之间的紧张、不和谐、敌视甚至争斗关系。 2、美国学者潘迪(Pondy)曾经提出冲突的五阶段模式:冲突潜伏阶段、冲突知觉阶段、冲突感受阶段、冲突外显阶段和结果阶段。 3、斯滕伯格提出了爱情的三角理论,他认为爱情有三个基本的成分:亲密、激情与承诺。 4、自我表露:就是我们常说的“敞开心扉”,即把有关自我的信息、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情感暴露给对方。 5、侵犯行为: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引起他人生理或心理上痛苦的行为。 6、利他行为:指不期待任何回报的亲社会行为。 7、旁观者效应:在有人需要紧急救助时,在场目睹此情境的人数越多,任何一个人出面相助的可能性就越小。 8、亲社会行为:指任何对他人、对社会有利的行为。 9、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10、侵犯行为的原因有哪些?因为被别人侵犯而反击、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侵犯、本能的表现、由于受到挫折而侵犯、基于模仿而侵犯等。 11、人际关系的含义: 狭义: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广义: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角色关系、文化关系、心理关系等一切方面。 12、阿曼特对良好人际关系发展的四阶段?定向阶段、情感探索阶段、情感交流阶段、稳定交往阶段

心理咨询师考试大纲社会心理学

心理咨询师考试大纲社会心理学部分 第一节概述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89-91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1.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 2.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 二、社会行为及社会心理 1. 社会行为: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及其所处情境的状况。勒温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 () 行为;个体;个体所处的情境;函数关系,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 (二)社会心理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1)在个体层面(2)在人际层面(3)在群体层面(4)在社会层面 (参见本课程教学参考资料:专栏2-1) 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1) 教材(基础知识)P91-97 一、哲学思辨阶段 1.这一阶段是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十九世纪上半叶。 特点是:根据哲学思辩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但在这一阶

段,有关社会心理学的思想是和一般的心理学见解混杂在一起,很难把“纯”社会心理学的观点分离出来。 2.这一阶段对人性的争论,不能用经验方法证明其假设,因而不具有科学形态。但对后来的社会心理学具有启蒙作用. 二、经验描述阶段 (1)达尔文的进化论(2)德国的民族心理学(3)法国的群众心理学 (4)英国的本能心理学(5)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 三、实证分析阶段 (1)瑟斯顿、李科特的态度测量;(2)谢里夫“游动效应”研究; (3)莫里诺发展了社会测量法;(4)勒温最伟大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 (参见本课程教学参考资料:专栏2-2、专栏2-3) 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1) 教材(基础知识)P97-102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1. 价值中立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伦理原则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观察法 1.自然观察: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其特点是对所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

第一章——社会中的自我 名词解释: (1)焦点效应——自我为中心 人类往往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人们对自己的关注程度。例子:美国心理学家的实验,发现穿美国之鹰的运动衫,40%的被试同学确信其他同学会记住自己衣服上的字,事实上,仅10%的人会记住。 (2)透明度错觉 我们总能够敏锐地察觉到自己的情绪,并且认为其他人也可以察觉到。实际上注意到我们的人比我们认为的要少。 (3)自我防御机制 指人们在面对挫折和焦虑时其启动的自我保护机制,它主要是通过现实的歪曲来维持心理平衡。主要的方式有:隔离、升华、压抑、否认。这种压抑是自我的一种全然潜意识的自我防御功能,有意无意间使用的各种心理上的调整。 (4)图式:由Tayloy 和 Crocker提出,它是指一套组织好的、结构化的认知现象。它包括对所认知事物的知识,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一些特殊事例。通过简化和组织来帮助我们处理复杂的信息。帮助我们记忆组织细节,加快处理时间,补充缺失的信息,解释和评估新信息。 自我图式:是人们对自己所形成的认知结构,是我们用来组织和指引与自己有关信息的一套自我概念。你可能认为自己聪明、有同情心、以及乐于帮助他人。这些都是自我图式的概念。 个人图式:指我们对某一特殊个体的认知结构。比如我们对毛泽东的认知图式就是:领袖、伟大 团体图式: 角色图式: 剧本: (5)虚假普遍性:为了进一步增强我们的自我形象,我们常常表现出一种奇怪倾向:过分地高估或低估他人会像我们一样思考和行事的程度,在观点方面,我们过高的估计他人对我们观点的赞成度以来支持自己的立场。这种现象称“虚假普遍性”例如:当某个人对别人说谎后,他便觉得其他人也是不诚实的。如果我们赞成某种观点,我们会以为别人也持同样的观点;任务失败时,我们把失误看成正常的,从而让自己安心。 虚假普遍性的原因:我们归纳结论来自于一个有限的个体样本。既然缺乏其他信息,因此就用我们自己的内心投射。减少这种虚假普遍性可以从他人外界反应来推断。 (6)自我效能概念: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任务所进行的推测和判断。 (7)自尊:我们对我们的全面评价,是我们所有自我图式和可能的自我的总和。它与情绪有关,指一个人如何肯定与赞扬自己,是为我评价的重要维度。 (8)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是由美国社会学习理论家(Julian Bernard Rotter)与1954年提出的个体归因倾向理论。心理学家(Glover)解释为:控制点是一个人感到自己成功或失败的位置在哪里。有外部的和内部的。

访谈提纲

北京市心理志愿者服务总队调研访谈提纲(第三组) 一、访谈目的 1、了解心理总队志愿服务的情况; 2、从志愿者和服务对象的角度发现心理总队存在的问题; 二、访谈对象 1、心理总队志愿者; 2、服务对象 三、访谈时间 2016年1月10日(周日)下午 四、个案访谈提纲 (一)志愿者访谈提纲 1.访谈对象基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政治面貌、职业。2.你为什么要做心理志愿者?(动机)是如何加入心理志愿者服务总队的?(招募和选拔) 3.在从事志愿服务工作之前是否参加过相关的培训?您认为这些培训是否有必要?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培训) 4.你在心理总队从事什么岗位的志愿服务工作?请描述一下。是否发挥了你的专长,为什么?(岗位) 5.你觉得从事志愿服务的环境和氛围如何?(环境)团队合作、平等、尊重和理解、工作环境 6.请谈一谈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的保障措施。(激励保障)如服装、餐饮、交通、保险、证书、评优、纪念等

7.参加志愿工作对你正常的工作、生活有影响吗?如果有,你是如何平衡的? 8.你如何看待你所从事的志愿工作对他人及社会的贡献?你的朋友和家人又是怎么看的? 9.在做志愿者过程中有什么事情让你觉得很感动?难忘?在志愿服务中你遇到过哪些困难?你是什么做的?你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有什么收获?(自我评价、收获) 10.你觉得目前心理志愿者服务总队的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缺憾是什么?有什么期望? 11.如果有机会,你想成为专职心理志愿者吗?为什么? (二)服务对象访谈提纲 1. 访谈对象基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政治面貌、职业。 2. 你接受过哪些志愿服务?请描述一下你接受志愿服务的情形。(活动形式、频率……) 3.你在接受志愿服务中有哪些收获?帮你解决了哪些困难 4.你了解心理志愿者服务总队的基本情况吗?(认知:管理和文化)5.对提供志愿服务的志愿者是否满意?(数量、稳定性、态度、能力)有哪些好的建议? 6.期望接受什么样的志愿服务?(形式、频率、内容……) 7.你如何看待志愿工作对他人及社会的贡献?你的朋友和家人又是怎么看的? 8.你觉得目前心理志愿者服务总队的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缺憾是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 运城学院专业建设网.doc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社会心理学 英文名称:Social Psychology 课程编码:14118D 课程类别:拓展提高课 总学时:32学时 总学分:2学分 适用专业:小学教育 先修课程:教育学心理学 开课系部:教育与心理科学系 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社会心理学是致力于了解和说明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及其本质和起因的一个科学领域。是一门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的应用心理学学科。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帮助学生系统用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通过对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对在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社会心理的探讨,使得学生能够从社会、文化和个人三个不同的层面解读人的行为,并对中国人的社会行为方式的特点有所把握。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2、明确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主要派别与理论 一、行为主义的社会心理观 二、认识学派的社会心理观 三、精神分析学派的社会心理观 四、符号相互作用理论的社会心理观

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具体方法 第二章社会化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了解社会化的意义、任务、内容、因素、心理机制; 2、了解角色及社会的要求; 3、联系社会的要求思考大学生社会化问题。 第一节社会化的含义 一、什么是社会化 二、社会化的内容 三、社会化的种类 第二节社会化的因素 一、社会文化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二、家庭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三、教师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四、同辈集体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五、大众传播工具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第三章自我意识 [目的与要求]:掌握自我意识的含义和内容:了解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第一节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 一、日我意识的定义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 第二节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 一、生理与心理能力的发展与日我意识的发展 二、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的社会因素 第三节自我过程 一、日我评价 二、自我美化 三、日我表现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财大版)上课讲义

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特定社会文化情境中个体与他人、群体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及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研究对象与范围是指人际交往过程中,在社会的文化、 历史脉络下个体过程、人际过程和群体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2. 实验研究:实验法是研究者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情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 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的科学方法。 实验研究能够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包括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和模拟实验。 优点:能更好的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还比观察法经济。 3、现场实验 是指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的有控制的实验。实验在现实的环境中和现实的人打交道,避免在实验室很不真实的环境中通过被试获取研究结果。因此,现场实验要把猜测降到最低限度,这样被试的反应会更加自然,而更少受到猜测引起的各种倾向性的影响。 4、实验室实验 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实验,实验室实验较好地控制了变量,但却脱离了真实的社会生活,人们对其结果一般持谨慎态度。 5、社会化 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文化行为 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它是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 6、角色期望 一个人占据了社会关系系统中的一个位置,他人、群体和社会就对占有这个位置的人抱有期望。角色期望首先是要他人提出符合自己身份的希望,同时本人对这种希望心领神会。如罗森塔尔实验 7、角色冲突 个人在生活中扮演同一角色由角色的不同要求而引起的角色内的冲突,或者同时扮演多个角色而引起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现象。是角色行为相互矛盾时的产物。 简答: 1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过程 奥尔特曼和泰勒(D.A.Taylor,1973)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从交往由浅 入深的角度来看,一般需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一)定向阶段 定向阶段包含着对交往对象的注意,抉择和初步沟通等多方面的心理活动。在熙熙攘攘的人的世界里,我们并不是同任何一个人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是对人际关系的对象有着高 度的选择性。在通常情况下,只有那些具有某种会激起我们兴趣的特征的人,才会引起我们的特别注意。在一个团体中,我们在人际关系方面会将这些人放在注意的中心。

(2020年整理)社会心理学笔记 完美版.doc

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笔记2 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1).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为了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他人存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他人的影响有三种形式,即现实的影响、想象的影响和隐含的影响。 2).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以群体生活的心理为基础。强调以习惯来解释人类行为。 3).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定义社会心理学应着重对社会关系、社会情境、个体的心理反应以及个体内在的心理因素的研究。 2、社会行为(领会) 勒温提出著名的公式:B=f(P,E) 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识记) 1).微观的个体层面:如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动机、社会学习等以及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等。 2).中观的群体层面:如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等,以及个人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从众、社会助长与惰化)。 3).宏观的社会层面:如风俗、时尚、阶级、阶层及民族的心理特征、国民性等。 4、美国学者霍兰德的三阶段理论(识记) 1)、哲学思辨阶段(启蒙期) 1.时间: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 2.特点: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3.围绕“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2)、经验描述阶段(形成期) 1.时间: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 2.特点:对社会经验描述分析主要在欧洲进行 3.要点:(1)达尔文的进化论 (2)德国的民族心理学:a.拉扎鲁斯《民族心理学与语言学杂志》 b.谢夫勒以现代意义上提出“社会心理学”这一术语 c.冯特《民族心理学》,被誉为“现代心理学之父” (3)法国的群众心理学:a.塔尔德《模仿律》 b.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c.列朋《群众心理学》,法国社会心理学有关群体意识理 论发展的顶峰 (4)英国的本能心理学:麦孤独《社会心理学导论》 (5)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费洛伊德——理论基础是潜意识,性本能和本我、自 及超我的人格理论。著作有:《梦的解析》、《精神分析 引论》、《图腾与禁忌》、《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幻 觉的未来》、《文明及其不满》等。 3)、实证分析阶段(确立期) 1.时间:20世纪20年代开始 2.特点:(1)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 (2)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 (3)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3.要点:(1)实证方法:先驱是美国的特里普力特,德国的莫德 (2)实验方法:a.奥尔波特:提出社会促进的概念,《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提纲复习进程

社会心理学提纲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 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P1 1 认识自己 .. 学习社会心理学能够使人们对自己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往往会夸大自己的能力,高估自己的水平,所以经常会有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当这些要求不能获得满足时,痛苦也就随之而来了。 2 认识他人 .. 人们对他人的认识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对方的人格出发(知道对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二是从情境出发(知道对方在什么样的情境之下会有什么样的表现) 社会心理学的第一公理 ....:在人和情境之间,外部情景对个体行为的印象大于内在个 人特点的影响。P2 人格心理学论从特质 ..认识他人的思路:大五人格理论,大七人格理论 3 认识社会P3 社会的形态常常决定着个人的行为选择 4 认识生活的价值P4 生活的意义:能够自主,能力,关系,自尊 四个基石:家庭,配偶、孩子、健康 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1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P5 弗里德曼行为主义Myers 社会认知 2 社会心理学与常识P6 常识未必是正确的 社会信念——非理性特征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个体过程,人际过程,团体过程 三、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P8 1 学派时期——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 行为主义者:华生、斯金纳 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 2 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P12 早期:麦独孤本能(15种) 起步:社会规范,领导和群体过程 发展:认知过程,文化因素 反思:更广泛思路 发展:环境、性别、偏见与政治生活……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P17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1 假设和理论 假设:可以证伪,可以量化表达,必须简单 理论:准确性、一致性、简洁性 2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取向 社会学心理学 3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 社会层面个人层面(临床心理学人格心理学)人际层面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 如何提出研究的问题 2 如何查阅文献 3 选择什么样的研究方法 相关研究:不能够说明因果关系 实验研究:对变量有严格控制 4 怎样收集研究数据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档案研究法元分析方法 5 研究的设计与进行P2 6 (专栏孩子向警察开枪) 6 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样本的代表性实验者偏差被试偏差伦理问题 7 心理学论文的撰写标题摘要引言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附录 三、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1 生物理论P30 强调两方面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决定作用:本能(战争,印记行为),遗传差异(XYY染色体)2学习理论P31 强调早期的学习决定了行为方式。 机制:联结,强化,模仿 特点:假定行为主要由个人过去的学习经验而来;倾向于将行为的原因归于外在环境;只 想解释外显的行为 3 诱因理论P32 理性决策论 .....——经济学家,最大收益经济抉择 交换理论 ....:扩大到两个人之间的互动,一连串理性决策 需求满足论 .....:每个人都有某种需求或动机行为能满足这些需求或动机。 4 认知理论P33 基本原则:分类,注意 一些理论:归因理论 ...... ....,认知失调理论 5 角色理论P34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1)

社会心理学 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心理现象的科学,是从 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下,个体与群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2.参照群体:个体从心理上把自己列入与之对照,并在评价, 态度,行为及价值观形成之上接受其影响的群体。 3.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 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4.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是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 况的认识,体验和控制。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 5.社会角色:是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客观期望, 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 6.镜像自我:依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形成自我概念。 7.角色采择:依据镜像自我,按照别人的期望不断调节自己的 行为并塑造自己。 8.社会认知:是个体对人们(包括自己个他人)的社会信息作 出感知,推断的过程。包括对他人的认知,对自己的认知,对人和人关系的认知。 9.图式:过去经验中形成的关于个人群体角色或事件,一套有

组织的认知系统或结构。可以是语言材料的,也可以是视觉材料的或其他具体材料的。 10.社会印象:通过人们对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 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形象。包括对认知对象外表的记忆和人的行为,人格,情绪特征的记忆,具有综合性和完整性。 11.印象管理: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或控制别人形成 对自己印象的过程。即有意识地留给别人一定的印象。 12.社会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 有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13.侵犯:即侵犯行为,也称攻击或攻击行为。指有意伤害别 人,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14.利他行为:一种自发形成的,把帮助别人当做唯一目的且 不期望任何外在酬赏的社会行为。 15.人际交往: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 言符号系统相互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 16.群体:当个人按某个特征结合在一起,并进行共同活动相 互交往时,才形成了群体。 简答论述 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

期末考试题型说明: 一、选择题:15题*2分=30分 二、名词解释:6题*3分=18分 三、简答:4题*8分=32分 四、论述题:1题*20分=20分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章导论 1、民族是最大范畴的群体。 2、社会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末欧洲的群体心理研究。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l,1871-1938)发表了以《社会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3、亚洲社会心理学会成立于1988年,每四年举办一次大型学术研讨会。第一次是在韩国召开的,第二次在日本,第三次在中国台北由杨国枢主持召开。 4、社会心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有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大众心理和民族心理,四者之间的关联,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的基本轮廓。 5、社会心理与社会文明是分不开的,文明是社会心理的内核。 6、关于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社会心理的作用,强调了两个方面的影响作用:一是影响社会心理状态,二是影响心理沟通和心理表达的程度。 7、社会心理 8、个体心理:个体心理是指处在组织管理过程中的个人的心理活动。 9、群体心理 10、大众心理 11、民族心理

12、请通过某些社会问题,分析我国传统文化中“善”的理念对于社会心理生活的重要性。 第二章研究方法 1、乔根森主张,具有下面特征者都是参与观察者: ⑴开放式的; ⑵研究者作为被观察团体的成员之一; ⑶个案的深度访谈; ⑷直接观察。 2、戈尔德(Gold)把参与的程序分为四种:⑴完全参与者;⑵作为参与者的观察者;⑶作为观察者的参与者;⑷完全的观察者。 3、期待效应 4、随机抽样 5、定量研究: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去分析、考验、解释,从而获得意义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6、访谈的类型:⑴无结构访谈;⑵结论化访谈。 7、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哪些特点? ㈠直接观察很难发现规律; ㈡无关变量不易控制; ㈢期待效应; ㈣测量工具的误差不易控制。 8、问卷调查中题目设计的原则是什么? ⑴理解性原则; ⑵准确性原则;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自我参照效应:当信息与我们的自我概念有关时,我们会 对它进行快速的加工和很好的回忆。 2、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 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习得 性无助的重要的矫治策略是改变认知、问题解决、示范、 自我谈话、自我控制、自我评价。】 3、虚假普遍性:在观点方面,我们过高地估计别人对我们观 点的赞成度以支持自己的立场,这种现象被称为虚假普遍 性效应。 4、虚假独特性:在能力方面,当我们干的不错或获得成功时, 虚假独特性效应则更容易发生,我们把自己的才智和品德 看成是超乎平常的,以满足自己的自我形象。 5、信念固着:信念固着现象是指人们一旦对某项事物建立了 某种信念,尤其是为它建立了一个理论支持体系,那么就 很难打破人们的这一看法,即使是相反的证据与信息出现 时他们也往往视而不见。 6、自我实现预言:也叫自证预言,是指我们对待他人的方式 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并最终影响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在 这种情况下,人们对其他人怎么样产生一个预期,这会影 响他们如何对待他人,而这种对待方式又会导致那个人的

行为与人们最初的预期相一致,使得这一预期成为现实。 7、登门槛效应:如果想要别人帮你一个大忙,先请他们帮一 个小忙,这样的现象被称为登门槛现象。 8、好心情效应:当信息与好心情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会 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9、首因效应:最先出现的信息最具有说服力。第一印象很重 要。 10、去个体化:在某些群体情境中,人们更可能抛弃道德约束, 以至于忘却了个人的身份,而顺从于群体规范,简言之, 就是变得去个体化。 11、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 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 出现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 二、简答题 1、如果说基因与人格对自我概念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那么社 会经验对自我概念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个人身份与社会身份:民族、信仰、性别、专业等等。 当我们成为处于一个大团体的小团体时,社会身份就显示出重要性了,例如,男性团体中的女性,汉族团体中的少数…… 通过社会比较判断自己:高矮、胖瘦、贫富…… 周围的人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起比较的标准。

社会心理学考试大纲(1)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 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互动过程、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2、社会心理学的代表性的观点(填空) 1)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霍兰德(1976)提出了社会心理学形成发展的“三阶段理论”,分为哲学思辨、经验的描述和实验的分析阶段。 2)我国社会心理学相应于三大阶段提出了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分为:①孕育时期、形成时期和确立时期的观点;②育时期、形成时期、确立时期和扩展时期。 3、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性质(简答) (一)直接观察很难发现规律 (二)无关变量不易控制 (三)期待效应 (四)测量工具的误差不易控制 4、社会心理学常用研究方法(可能为论述) (一)观察法 观察法( )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通过一定组织方式进行直接而系统的观察,由此收集人类社会行为的资料,进而分析和判断变量

关系的方法。观察法常常伴随着细致而准确的测量,如运用录音、录像、摄像头监控等方法。 1)优点: A、了解有深度、细腻,能及时发现变化 B 、外显行为的观察,能避免被试不善表达而造成的误差长时间生活在被试中,能克服被试人为的紧张情绪 2)缺点: A、要等待现象自发出现,不能主动引起,花费时间精力 B、不易全面把握各种因素 (二)档案法 档案法为档案分析法的简称。它是根据一定的目的,搜集各种现存的发表和虽未发表但是通过系统方法记载(如论文、地方志)的知识载体,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借以揭示特定社会行为及心理现象与某些社会条件之间的依存关系。 1)优点: 不引人注目、觉察,排除了特殊反应。 研究一段时间内的一种社会心理趋势、特点。 2)缺点: 不易得到档案,也易受档案编著者等因素的限制。 量大、耗时。 有赖于分析者的抽样方法及概括与分析能力

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全)

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 第1节:概述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 知识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1.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他人存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一门学科。 2.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以群体生活的心理为基础。(识记) 3.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定义:社会心理学应着重对社会关系、社会情境、个体的心理反应以及个体内在的心理因素的研究。 知识点: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 1.社会行为 2.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即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导向作用的心理活动。要点:社会行为(领会) 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它包括群体的决策行为、建设性及破坏性行为与个体的习见行为,以及人际之间的合作与竞争等。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及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勒温提出著名的公式:B=f(P,E) 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 其意义是,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即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知识点:社会心理 3.宏观的社会层面学的研究范围 1.微观的个体层面 2.中观的群体层面情 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 知识点:美国学者霍兰德的“三阶段理论”,即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及实证分析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也就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 知识点:哲学思辨阶段 知识点:经验描述阶段 知识点:实证分析阶段 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知识点: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理论结合实际原则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说明

东北农业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 Social psychology 课程编号:12600342z 适用专业:社会工作 总学时数:48 总学分:3 大纲主撰人:马永方 内容简介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与社会相互作用时产生种种社会心理现象及人类行为的学科。社会心理学在心理学体系中是一个范围最广的分支学科,从个人到集体,从群众到领导,从私人生活空间到公众场所,从婚姻恋爱到违法犯罪,任何涉及到社会现象和行为的心理活动,都属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但是,由于社会是由相互交往的人组成的一个整体,所以,社会心理学的一条主线,就是研究人的交往,研究人际行为和人际关系。 教学大纲 一、课堂讲授部分 (一)分章节列出标题、各章节要点及授课时数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4学时) 第一节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 第二节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4学时) 第—节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与方法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社会认知(6学时) 第一节个人知觉 第二节自我知觉 第三节社会认知 第四节归因问题 第四章社会行为(4学时) 第—节人类行为的基础 第二节人类的侵犯行为 第三节人类的亲社会行为 第五章态度问题(6学时) 第一节态度的概述 第二节态度的形成 第三节态度改变的理论 第四节说服模型 第五节偏见问题 第六章人际关系(4学时) 第一节人际吸引 第二节亲密关系

第三节中国人的人际关系 第七章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6学时)第一节社会交换 第二节社会影响 第三节从众、顺从与服从 第八章团体心理与行为(6学时)第一节团体概述 第二节团体领导 第三节团体内部沟通 第四节团体决策 第九章健康心理学(4学时) 第—节健康与心身疾病 第二节压力 第三节应对方式 第十章文化心理学(4学时) 第—节文化心理学概述 第二节文化心理学研究的四个领域 第三节对中国文化的分析 (二)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

社会心理学 · 大学生人际关系访谈报告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社会心理学》期末考察报告报告主题:大学生人际关系

目录 1. 调查目的.......................................................................................... - 2 - 2. 对象形式........................................................................................ - 2 - 3. 结果分析........................................................................................ - 3 - 3.1 重要意义...................................................................................... - 3 - 3.2 认知偏差...................................................................................... - 3 - 4. 障碍分析........................................................................................ - 4 - 5. 关系处理........................................................................................ - 5 - 5.1 人际交往的原则 ......................................................................... - 5 - 5.2 人际交往的技巧 ......................................................................... - 5 - 6. 调查小结........................................................................................ - 6 - 7. 访谈感悟........................................................................................ - 6 - 附件一问卷调查邀请名单 ................................................................. - 8 - 附件二大学生人际关系访谈 ............................................................. - 9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