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温铁军:农业过剩问题不能回避

温铁军:农业过剩问题不能回避

温铁军:农业过剩问题不能回避
温铁军:农业过剩问题不能回避

温铁军:农业过剩问题不能回避

中国的农业安全永远讲的是量的安全。菜贱伤农,很多人仍认为只是个别现象。但事实上,无论人们承不承认,农业过剩问题已经存在,不能回避。

中共十八大提出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关于农业现代化,目前出现了一些误区,需要我们关注。

现在,当人们谈农业的时候,已经很难再单独谈农业,特别是在中国,2010年国务院公布的面源污染普查报告显示,农业已经超越工业和城市生活,成为中国面源污染第一大污染源。也就是说,农业造成的污染远大于工业,远大于城市。所以在今天讨论农业现代化的时候,农业污染不可忽略。

过去,尽管农业可能不是那么的现代化,但它和资源环境之间的结合是正向的,而如今,这种结合却是创造了双重负外部性,一重是严重的资源环境破坏,特别是污染问题;第二重是严重的食品不安全。

原因在哪里?在我看来,首先在于全球三大资本的过剩。第一大资本过剩毫无疑问是金融资本过剩。资本追逐利润毫无疑问,但我们很少讨论在资本过剩条件下农业与资本的关系。举例来说,中国现在奶产业摧毁性的打击本源于什么?本源于一笔不到5000万美金的热钱。热钱追求短期回报,不可能先去做草场和基地建设、养殖户培养,然后再做奶站建设,加工。怎么解决?掐终端。建一个现代化的奶业加工车间,对外宣传时这就叫农业现代化。但问题是,这个加工车间的产量还不到这家企业总销量的十分之一,那么余下的90%缺口哪里来?抬价抢奶站的奶源。这样一来整个奶业市场都搞乱了。于是乎大家一起来三聚氰胺造假,奶产业也毁了。这类故事比比皆是,但没有人愿意好好地把它研究清楚,问题也就难以解决。

第二个资本过剩是产业资本过剩。它比金融资本过剩更早,是在1998年。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中国已经出现了生产过剩的问题,当时的做法是推出农业产业化,为已经处于过剩阶段的工业资本找到进入农业拉长产业链的机会。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成规模的食品不安全事件开始频频发生。黄浦江漂猪,它的上游浙江某地,据称年产700万头猪,按最低死亡率3%计算,一年也要有21万头猪死掉,一个寸土寸金的地方,死猪焚烧问题哪能解决?

如今,相比全球经济低迷,人们说,我们这边仍旧风景独好。但面对这种产业过剩直接进入农业的情况,我实难苟同这种乐观。之前,联合国粮农组织组织54个国家的专家作了一份报告,明确指出了中国农业过剩问题,但却未能引起国内各界的关注。世界上80%的大棚也就是业界常讲的设施农业集中在中国,全球67%的蔬菜、50%上的猪、50%的苹果、40%的柑橘,都由中国人生产,但我们的人口只有世界的19%。这其中的浪费问题不言而喻。但很多地方仍嫌不够,直到菜贱伤农。

菜贱伤农,很多人仍认为只是个别现象,中国的农业安全永远讲的是量的安全。农业过剩问题已经难以回避。

当金融资本过剩,产业资本过剩,商业资本也出现过剩,表现在农村中的商业环境中,就不可能构建一个所谓的契约关系,于是市场失灵,政策失灵。

解决农业问题要靠国家调整战略,要看天时地利人和。农民增收不再靠农业,这已被事实所证明,所以现在讲新三农的时候,也有了新概念,不再是农民增收、农业增产,然后农村发展,而是合作农业,稳定农村,安全农业。

中国是世界上中产阶级人群最多的国家,这会导致逆城市化或去城市化现象。所以我有个建议,希望可以开放非转农,让市民下乡,促进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这种趋势发展蕴含着大量的经济机会。农业领域存在很多很好的机会。北方林区每年林木的增值率至少在6%,南方林区的增值率至少8%,比一般制造业要强很多。

温铁军:告别百年激进

温铁军:告别百年激进 作者:温铁军文章来源:人文与社会点击数:更新时间:2011-5-12 今天是我们新闻与传播前沿讲座第11讲,我们荣幸地请来了大家非常景仰的一位学者,他是多次到我们这里来讲课。温老师今天讲座的题目叫做“告别百年激进”。 我简单地介绍一下温铁军教授,温教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是中国人民大学的二级教授,相当于我们文科中的最高级别教授。他在执教前曾经有过11年的工农经历,实践经验比较丰富。温教授的研究方向包括,国际方面为发展中国家的比较研究,国内方面包括国情与增长、制度变迁、乡村建设及农村财政金融税费体制改革等。 下面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温老师的讲课。 温铁军: 说到我是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的,有点不好意思。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我已经来讲过至少三次了,但还从来没有在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做过任何讲座,主要是自我感觉像传播学门下的不肖弟子,一直没有好好做新闻,反而改行做了研究。 今天,汇报一下最近的思考,我们在有关“十二五”和此前的一些讨论中,注意到有几个历史性的重大变化。 第一个是新世纪以来,我们已经告别了以前的百年短缺,进入了经典理论意义的过剩时期。 所谓百年短缺,是指当大多数非西方工业国家在殖民化时期遭到侵略和瓜分时,都会认识到船坚炮利是一个制胜的法宝。这背后起支撑作用的当然就是西方工业化。于是,后发国家都会以先发国家的工业化作为目标模式来赶超。而一旦要进入工业化,就会首先遭遇一个挑战,叫“资本极度稀缺”。可工业化却是一个不断追加资本投入的经济过程。 特别是中国,如果想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想形成西夷的坚船利炮的话,就意味着要发展军事工业,而军事工业更是一个需要不断追加更高投资的经济过程;而且因为不属于民生经济而不产生常态的经济回报,除非用军事工业的产品去打别的国家,占有了别的国家资源,才能有军事投入的正向回报,否则没有回报。制造了大量的炮、枪,放在仓库里,

2020年整理学习三农问题心得体会.pdf

关于三农问题的思想汇报 尊敬的大学党组织: 每年寒假开学,在火车站都会经历这样一幕:在火车站成群结队的农民工背着大包小包的铺盖,拥挤在候车厅等待外出的列车--青壮年男子、妇女、儿童??吵吵嚷嚷。 由此景,我想到了在各种媒体频频出现的带有很浓的政治词汇"三农问题"。确实国家着手解决三农问题也有好几个年头了,成效肯定是突出的,但肯定的来说存在的问题也还是比比皆是的。现在农民的地位真的提高了没?农民的权益得到落实没?作为从农村出来的孩子,对这些问题我还是比较关注的。现在回家还会听到爸妈谈话间,会提到政府现在和以前对农民的政策不同的地方。让我感慨最深的一句话是爸爸说的"在我看来xx这一届是最牛的,别的不说,就说这农业税吧,这都延续几千年的传统农民给政府缴税交公粮,现在倒换成政府给咱反钱了"。是啊,这确实可以算是划时代的创举了,起码在我的农民父母眼里这不亚于任何一次重大历史事件。 在惠农方面这些确实做得不错,但是仍然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作为学生,当然我关注更多的是教育这方面。初入大学时,最让我感到不公平的是农村和城市学生的升学压力的不同,虽然学生都很辛苦,但是相比之下,我们农村孩子是得到的教育设施是最差的,可是考学要求的分数却不是最高也是比较高的。这就反映了一些政策的问题,一些城市机构还存在地方保护政策。就农民工的问题也是--好多城市人歧视农民工。确实大部分农民工从事的是体力的脏累劳动,可是我记得在毛概课上政治老师的一句话"城市人是最没有资格歧视农民工的,想这些城市里的一砖一瓦,一花一草,那些不都是前辈再前辈的农民给造出来的?正如那句小品词说的,没有农民你吃啥喝啥"。日前,全国两会圆满结束。当前,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大政方针和两会的精神开展工作。我想对于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来说,要把两会精神真正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情怀必不可少。这些不是唱高调,要确确实实深入到人民中,真真正正的解决他们最关心的问题。这样才能 安民心,才能快发展。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要时刻把群众冷暖挂在心上,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天职,而不是秀工程秀项目,这样才能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向党组织保证我不会做那种只说不做,只会唱高调的"秀"才,我会努力,我会奋进,我会严格要求自己。我希望党组织能够严格的考验我,让我不断的成熟,让我有更大的进步。篇二:学习三变深化农村心得体会 学习三变深化农村心得体会 "三变"改革启示我们,农村改革必须与时俱进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农村实际相结合,用新理念、新举措解决农村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下面小编整理了三变深化农村心得体会的范文,欢迎参考。 学习三变深化农村心得体会一 改革的过程是一个透过现象找规律的过程,也是一个从封闭思维向开放思维、从滞后思维向超前思维、从线性思维向复合思维的转变过程。"三变"改革以其系统性、全面性、科学性,给农村改革带来深刻的哲学启示。 第一,要用战略思维抓农村改革。"三变"改革把局部利益放在全局利益中去把握,把解决具体问题与解决深层次问题结合起来,把眼前需要与长远谋划统一起来,把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创新结合起来,实现了知与行的统一、全局与局部

温铁军:现代化的制度成本转嫁

温铁军:现代化的制度成本转嫁 2012年06月11日 17:19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张天潘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温铁军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 贫困是相对于发展而言的,什么是导致贫困的根本原因呢?我做了多种不同的国家比较和国内的区域比较之后,我的归纳叫做制度成本转嫁论,即成本转嫁理论。从理论渊源来说,它是从

第三世界依附理论、世界系统论进一步演化而来。世界不平衡、贫困的原因是制度成本转嫁形成的。 上层建筑乃至意识形态全盘苏化 二战后发生什么改变了呢?从原来的列强纷争,经济学上可以叫多次博弈,变成两个超级大国双寡头控制,重新按双寡头愿望瓜分世界,于是形成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双寡头都在分割势力范围,导致出现双雁阵产业转移。二战中唯一没有被破坏的经济体是美国,它的庞大制造业生产能力开始了战后对西欧和日本,两条线的产业转移。而这个产业转移,不是后来对日本的雁阵转移。早期的产业转移是战略性的装备输出。同理,通过战争形成庞大生产能力之后,苏联也是两条战线的输出,一条战线输出东欧,一条输出中国、蒙古等。这个两翼,就是美国向西欧、日本输出,苏联向东欧和中蒙输出。 这个输出过程本身是新的地缘格局形成过程,而这个过程因为是战略性的,所以输出的是装备制造业,于是有了中国上世纪50年代在没有轻工业的条件下直接进入重工业的状况。重工业有一个特点,是资本增密、技术增密,且是劳动排斥的。中国人口这么多的国家,还没有发展轻工业,先发展重工业,会发生什么?于是当中国刚进入“一五”计划时,就发生了城乡二元结构。城市不需要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因为它是重工业打头。再加上1957年,中苏两国发生了一些问题,第二个五年计划苏联不再给予援助性投资了,所以经济发展停摆。 二战之后的双雁阵转移有一成一败。美国战后的产业转移基本完成,西欧和日本战后复兴,在60年代到70年代,原来被摧毁的工业基本上恢复了。苏联的转移,对东欧相对顺畅,因为它占领了东欧。麻烦在于对中国的转移。 中国作为一个有漫长国家史的国家,也许是由于历史记忆太沉重,中国人格外重视国家主权的完整。1955年,中国人开始提出全盘苏化对中国维持完整国家主权有影响,毛泽东亲自主持会议,当时有30多个部委的专家和负责人参加,讨论如何改除全盘苏化。中苏之间尚在蜜月期,中国人就有了这种讨论。 1956年苏共20大,两党之间开始发生问题,接着中国要按照条约规定收回旅顺口、大连特区和中长铁路的控制权,收回过程中也出现很多问题。与苏联关系的恶化导致中国后来出现很严重的投资不足和债务危机等。当中国人试图改除全盘苏化的时候是非常困难的,为什么呢?当重工业作为主要的经济基础,甚至成为财政的主要来源的时候,中国想改变全盘苏化的上层建筑,乃至于已经被知识分子们看成看家本事的意识形态,能改吗?60年代为什么出现很多政治的复杂情况?这个调整是痛苦的,代价巨大。 农业集体化向工业化贡献剩余 中国经过三次土地革命战争,反映了几千年农民的基本诉求“耕者有其田”。西方的任何理论,不论是革命的还是反革命的,对中国都不适用。占人口88%的农民成了小土地所有者。这些小土地所有者过度分散,是一盘散沙。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原住民国家,没有被外来殖民者彻底改

温铁军:农业过剩问题不能回避

温铁军:农业过剩问题不能回避 中国的农业安全永远讲的是量的安全。菜贱伤农,很多人仍认为只是个别现象。但事实上,无论人们承不承认,农业过剩问题已经存在,不能回避。 中共十八大提出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关于农业现代化,目前出现了一些误区,需要我们关注。 现在,当人们谈农业的时候,已经很难再单独谈农业,特别是在中国,2010年国务院公布的面源污染普查报告显示,农业已经超越工业和城市生活,成为中国面源污染第一大污染源。也就是说,农业造成的污染远大于工业,远大于城市。所以在今天讨论农业现代化的时候,农业污染不可忽略。 过去,尽管农业可能不是那么的现代化,但它和资源环境之间的结合是正向的,而如今,这种结合却是创造了双重负外部性,一重是严重的资源环境破坏,特别是污染问题;第二重是严重的食品不安全。 原因在哪里?在我看来,首先在于全球三大资本的过剩。第一大资本过剩毫无疑问是金融资本过剩。资本追逐利润毫无疑问,但我们很少讨论在资本过剩条件下农业与资本的关系。举例来说,中国现在奶产业摧毁性的打击本源于什么?本源于一笔不到5000万美金的热钱。热钱追求短期回报,不可能先去做草场和基地建设、养殖户培养,然后再做奶站建设,加工。怎么解决?掐终端。建一个现代化的奶业加工车间,对外宣传时这就叫农业现代化。但问题是,这个加工车间的产量还不到这家企业总销量的十分之一,那么余下的90%缺口哪里来?抬价抢奶站的奶源。这样一来整个奶业市场都搞乱了。于是乎大家一起来三聚氰胺造假,奶产业也毁了。这类故事比比皆是,但没有人愿意好好地把它研究清楚,问题也就难以解决。 第二个资本过剩是产业资本过剩。它比金融资本过剩更早,是在1998年。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中国已经出现了生产过剩的问题,当时的做法是推出农业产业化,为已经处于过剩阶段的工业资本找到进入农业拉长产业链的机会。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成规模的食品不安全事件开始频频发生。黄浦江漂猪,它的上游浙江某地,据称年产700万头猪,按最低死亡率3%计算,一年也要有21万头猪死掉,一个寸土寸金的地方,死猪焚烧问题哪能解决? 如今,相比全球经济低迷,人们说,我们这边仍旧风景独好。但面对这种产业过剩直接进入农业的情况,我实难苟同这种乐观。之前,联合国粮农组织组织54个国家的专家作了一份报告,明确指出了中国农业过剩问题,但却未能引起国内各界的关注。世界上80%的大棚也就是业界常讲的设施农业集中在中国,全球67%的蔬菜、50%上的猪、50%的苹果、40%的柑橘,都由中国人生产,但我们的人口只有世界的19%。这其中的浪费问题不言而喻。但很多地方仍嫌不够,直到菜贱伤农。 菜贱伤农,很多人仍认为只是个别现象,中国的农业安全永远讲的是量的安全。农业过剩问题已经难以回避。 当金融资本过剩,产业资本过剩,商业资本也出现过剩,表现在农村中的商业环境中,就不可能构建一个所谓的契约关系,于是市场失灵,政策失灵。 解决农业问题要靠国家调整战略,要看天时地利人和。农民增收不再靠农业,这已被事实所证明,所以现在讲新三农的时候,也有了新概念,不再是农民增收、农业增产,然后农村发展,而是合作农业,稳定农村,安全农业。

浅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浅谈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摘要:“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三农”问题的实质在于农民处于不平等的社会环境中,“三农”政策在性质上属于农业宏观调控行为。由于农业宏观调控行为分为决策行为和执行行为,前者具有可诉性,后者则无,因此对“三农”政策的事后规制和救济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 关键词:“三农”政策;农业宏观调控;行为农业宏观调控决策行为农民问题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当前,随着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的“三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孔祥智[1] 认为,“三农”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农业、农村、农民的范畴,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安全性问题。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农民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的农民问题,具有新的内容、新的特点和新的复杂性,因此,需要广大农村工作者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领导体制、管理机制和工作方式,一切从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营建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切实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2]。 一、把握好新时期农民问题的切入点 农民问题错综复杂,解决的切入点就是搞好权利和经济利益:在政治上,充分尊重民主权利;在经济上,充分尊重市场规律。为此,在工作中应着重把握和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农业政策问题。一是土地政策。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基,土地问题是“三农”的核心,事关农民的根本利益。侵害农民土地权益,将直接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农民的就业和生产生活保障,直接影响农村的稳定和农业的发展。因此,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之规定[3],依法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决策权,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二是集体财务管理政策。农村财务问题既是农民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引起农民集体上访的主要导火索。搞好农村集

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及解决对策

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及解决对策 作者:万书波 来源:《科学与管理》2006年第05期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近几年十分关心的问题,涉及到整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但根据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以后,由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国家所采取的提取农业积累以支持工业发展的政策具有一定的惯性作用,并且工业化水平本身还不够高,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还不强,因而这一阶段往往是农业发展最为困难的时期,“三农”问题也最为突出。 一、“三农”问题的现状 中国有13亿人口,农村人口占了8亿左右。毫无疑问,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与其它先进国家相比,中国不是一个农业国家,中国是一个小农国家,这是由于我国的小生产无规模的特点决定的。中国的问题不是简单的农业问题,而是我们常说的“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近期,清华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的胡鞍刚教授提出,由于农民工的问题,中国应该是“四农”,但不管是“三农”还是“四农”,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也就是全局性问题。有人说,中国的“三农”问题无解。但现实的问题是中国的“三农”问题必解。因为,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一)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三农”问题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 1.基本解决了吃饭问题 中国人民常说“民以食为天”,但在1994年美国战略研究所所长布朗先生提出一个观点,“谁来养活中国人”,给中国人的天捅了个窟窿。虽然我们国内从官员到专家都强烈反驳,但必须承认他对我们的警示作用。因为国际上粮食是战略物资,像我们这样一个大国,谁也养活不了,只有靠我们自己。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农产品从长期短缺实现了向供求基本平衡和相对过剩的转变。l996年我国粮食突破了5000亿公斤,虽然一个时期略有减少,但长期困扰我们的吃饭问题得到根本解决,迈过了农业问题的第一道坎。以全球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从全球和人类发展的角度看,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2.启动了以农民承包为主的农村改革,从而全面启动和带领了中国的全面改革 在生产关系方面我国在农村已经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配置资源、引导生产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正日益显现出来。在生产方式方面,中国农民所创造的农工商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在改造传统农业的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上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农民

百年中国 一波四折-温铁军(《读书》2001年第3期)

3 越是深入探索中国现 实经济问题,越是充满了缺 乏理论指导的困惑。为了解 惑才斗胆涉猎近现代史。本 打算通过资料研究,试着用 中国人自己的眼光去对二 十世纪的经济发展过程做 点梳理,却不期然发现了困 惑的原因。原来,自己在实 地调查中形成的那点粗浅 的感性认识无论在思路还 是主要观点上,都难以归入 两种相对立的主流理论。于 是便加深了过去的不自 信。也许就是这种不自信促 使我把自己的认识拿出来 给大家批评。 捧读史书,归纳心得,我 把百年来中国人追赶工业化 浪潮,以及先后发生的四次 由政府主导的资本积累过程 归纳为 一波四折 。 所谓 一波四折 延续了五千年的厚重的中华农业文明史,翻到二十世 纪,终于到了一个非改变不可的 特殊时刻。但当她想要按照西方人的样子改变自己的时候,不仅已经工业化了的西方不愿意给她改变的机会,列强纷争下的世界割据也没有给后起者留下模仿 空间 。于是,中国人不得不在这一百多年里进行了四次以自我剥夺为主的复杂的工业化历程。每次都既有收益,也有成本。对这个资源严重短缺的人口大国而言,任何成本大于收益的制度安排都会引发社会动荡甚至革命。一、中国的发展问题,基本上是一个资源禀赋极差的超大型农民国家,在周边地缘政治环境紧张的压力下,主要通过对本民族进行剥夺的内向型积累方式,追求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经验过程。有鉴于此,我把百年中国的经济发展概括为四次工业化。即为: 洋务运动 及随后的工商业发展;民国初年大局甫定之后的 黄金十年 和抗日战争之后形成的 官僚、买办资本主义 ;新中国建立后中央政府主导的国家工业化;其后是改 百年中国一波四折温铁军,

革二十年地方政府主导的地方工业化。 二、任何制度安排都不过是宏观环境制约下要素结构变化的结果。由于政府面对高度分散且剩余太少的亿万传统小农进行工业化的资本积累,必然交易费用畸高。于是,凡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政府就失败,而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政府就成功,其所建立的制度就是总体收益大于成本的。简言之,清朝在安定了二百多年、政府已经不能更腐败的条件下采用加税剥夺的传统手段,民国在战乱频仍中也没来得及创造出相对有效的制度,于是都自亡于过量提取农业剩余引发的社会冲突。惟独新中国,利用长期战争对执政党和人民的教训以及战争形成的军事化集权体制,建立了必不可少的国家工业化的动员机制和组织,初步完成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下、以国家资本主义为手段的原始积累(参见拙文:国家资本再分配与民间资本再积累!,新华文摘!一九九三年十二月;战略与管理!一九九四年第三期)。 进入八十年代以后,中国大陆的工业化发生了从一个中央政府演变为七万个地方政府(当时约七万,现在约五万)都进行地方工业资本积累的戏剧式变化。由此形成持续二十年的高增长。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对 中央与地方关系 这种伪问题的证伪。中央政府在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实现初步工业化以后,倾向于强调可持续发展;尽管这与地方政府正在进行的资本原始积累之间,确实产生了几乎难以协调的矛盾。但这是一种没有明确是非对错标准的矛盾。可借鉴比较的是:一九五六年苏共完成工业化转向参与国际交换、而中国仍然在原始积累初期阶段,两党因此必然发生矛盾。 三、不同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产生不同的、正反两方面的制度经验。新中国通过建设高度集权的计划体制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短时间完成了国家工业化的资本原始积累,初步形成了产业门类齐全、专业分工细致的 社会化大生产 ,于是,必然要求市场交换及其相应的制度改变。因此,这两个阶段都是经济规律使然,本来无可厚非。真正值得下一代研究和借鉴的是:当年国家工业化的制度成本能否减少? 由于重工业的超前发展是在地缘政治关系压力以及人口与资源关系高度紧张的条件下发生的,必然产生 资本增密、排斥劳动 的内在机 4

温铁军:合作社的教训和三个基本经验

温铁军:合作社的教训和三个基本经验 时间:2011-01-12 23:13来源: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作者:温铁军点击:104 次 ——温铁军在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第四期农民合作社交流会的发言 (根据录音整理,已经本人审阅) 一、我们需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开幕式致词 现在社会各个方面的人都来关心乡村建设这件事情。所以我要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众人拾柴火焰高”。首先给大家鼓鼓劲,我们的前途是光明的,大家一定要有信心。我们的事业肯定是越干越好。 前不久去香港,那些企业家们听了我讲的乡村建设后说,我们得帮你筹点款,把这件好事情办起来。我说,那好,企业家要成为一个自觉的阶级,就得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最近从香港回来以后参加了一个论坛,有一个资产号称多少亿的私人企业家找我说,你这件事情我听了特别有兴趣,你能不能也给我们提供点机会。昨天我在清华大学讲课,一个在重庆搞房地产的企业家说他也想学卢作孚,搞乡村建设。在此之前,北京那些全球五百强的外企,一边开财富论坛,一边开了一个圆桌会议谈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把我请去了。你们看看今天来的这些教授们,听听我说的海内外的支持,这个事业不是正有一个很好的前景吗?所以,尽管至今还有人说三道四,但我们坚持“走自己的路,让人家说去吧”。 第二个事情,在说之前,请大家跟我一块喊口号,还是两年前的那三个字,“我是人”,喊三遍。什么叫我是人?我们先得会做人,如果还是晏阳初当年批评我们“愚、穷、弱、私”,那就表明我们没有学会做人,而今天,遇到困难了不能害怕,有了问题敢于暴露,要学会“批评和自我批评”,才能算学会做人。 今天我们开会做什么?大家干了一年的合作社了,这是个“组织锻炼期”。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我们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有些问题是主观的,有些问题是客观的。这个培训班与以往不一样,这次大家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要敢于自

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

十六大以来,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 班级:09级思政二班 姓名:王莉 学号:12009244315

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 摘要: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三农问题集中反映在农民收入过低,农民就业问题严重,以及农村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缓慢上。因此,我们应该寻找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从而造福于人民。本文从“三农”问题的含义、现状及对策出发,探讨解决其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三农问题出路措施政策

一、三农问题的含义 农业问题,主要是指农业产业化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二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三是农产品结构与市场结构不相适应。 农村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基础薄弱;二是城镇化进程滞后,要看到,“三农”问题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城乡经济结构是密切相关的。城镇化率低,且村镇极其分散,工业企业小而且少,缺乏产业群规模的大型企业的支撑,缺乏规模效益,与区域经济工业化的要求极不适应,农民的非农产业出路极其狭窄;三是乡村面貌落后:由于基层组织和乡级政府职能上的错位,乡村规划落后,或基本上没有规划,无法有力执行规划的问题十分普遍,导致乡村建设混乱。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二是农民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三是农民的文化素质得不到较快提高。 二、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和现状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不论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改革开放以后还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可见三农问题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性。所谓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国家安,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一定要处理好三农问题,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积极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 全面积极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取得的成就显而易见,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明显的完善,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也明显增强。但当今三农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三农自身缺少自我发展的内部动力和调节机制且政策却大都存在短期效应,难以保证长期目标的实现,而政策的着力点大都放在了缓解三农问题的外部矛盾上,因此我们应继续着手三农问题的解决。 三、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 十六届五中全会为我国农业农村工作指出了明确方向,为破解“三农”难题提供了新途径。今后,我国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始终不渝地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农村教育问题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入的根本原因。尤其像一些地区偏远的村落,教育无法很好的实施,教育资源匮乏。因此对于政府而言,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农村的教育需要国家财政的支持和投入。农村现状的改变更多地依赖于教育质量的改善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农村的教育提高了,农民的素质提高了,“三农”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第二、制定更加积极的城市化发展战略,为城乡产业转换和农民身分转换拓宽空间。要重新考虑我们的城市化政策,正确定位大中城市发展与小城镇发展之间的关系,政策的重心应当转向积极鼓励发展大中型城市。 第三、适时调整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方向,以乡镇工业园区为载体提高农村土地使

中国三农问题的现状与未来

中国三农问题的现状与未来 [摘要] 当前中国三农问题突出表现为:农民收入持续低迷;粮食生产持续下滑;农民负担久减不轻;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社会秩序状况堪忧,民众与基层国家权力的关系日益紧张,群体性抗争事件多发。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上采取的主要措施主要包括政治和经济两大方面:在政治领域中推进村民自治;在经济领域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这两项制度设计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因还未触动三农问题的根本。要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从体制上入手,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在公共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公共财政等方面使农民享受平等权利。 [关键词] 三农问题;村民自治;农村税费改革;城乡二元结构 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问题是三农问题,农村不实现现代化,整个中国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根据现代化理论,现代化意味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乡村将面临严峻的挑战,生存、复兴或重建是任何走向现代化的国家都必然面临并必须解决的难题。三农问题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提出来的。中国三农问题,不仅仅是个现实问题,而且也是个历史问题,是长达半个世纪城乡矛盾积累的结果,它在今天中国现代化进程加快的情况下表现得更为突出和尖锐。总的来看,广大农村基本上仍是农业社会,现代化程度低,发展比城市严重滞后,城乡差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很大。当前的三农问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有着很深的社会、历史和体制根源,必须对此进行全方位的深入剖析,进而寻求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 一、三农问题的现状 中国三农问题具有多重内容,现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第一,农民收入持续低迷,粮食生产持续下滑。自1997年到2003年,农民收入年增长4%左右,仅相当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一半。1997年到2002年,农民人均年收入只增长了380多元,而城镇居民收入却增长了2500多元,增加额尚不足城镇居民的1/6。从纯农业的角度来看,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据统计,1998年至2003年,农民来自农业的纯收入已连续6年低于1997年的水平。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减少,必然影响到农民尤其是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所以,导致粮食生产持续下滑。2000年以来的4年间,我国的粮食生产一直持续下滑,播种面积不断下降。2002年,粮食播种面积仅14.9亿亩,比1998年减少了2.2亿亩。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3年粮食总产量8600多亿斤,粮食需求大概在9700亿斤左右,供需相差1100亿斤,粮食安全另人担忧。 第二,农民负担久减不轻,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近年来,农民承受的不合理负担越来越沉重,有的地方农民实际负担甚至占了纯收入的15%—20%,而且越是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贫困地区,农民负担就越重。农民负担导致了许多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着基层社会稳定。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但是从实际效果看,取得的成效却难以令人满意。2001年,中国城市居民收入为6860元人民币,农民收入为2366元,表面差距是3:1。但实际上,农民收入中实物性收入占了40%,扣除这40%的实物性收入,用于购买商品、服务的货币只有1800多元,平均每月150元左右。这150元中,还有20%(即30元)用于第二年扩大生产的开支,如买种子、农药、化肥、柴油等。这样,一个农民每月真正能用做商品性消费的货币收入只有120元,而城市居民的货币收入平均每月接近600元,城乡差距为五比一左右;而城市居民收入中还有一部分并没有纳入统计范围,如各种各样的隐性福利、住房、教育、卫生,甚至是用电都比农民有更多的优惠。若将城市居民的一些隐性福利、优

“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及解决途径知识讲解

“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及解决途径

摘要:“三农”问题就是指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农业问题。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此目标的关键问题是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三农”问题是阻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成为我国重要的政治经济问题。故寻求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探寻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是必要的。 关键字:“三农”问题;原因;对策 一、“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 (一)二元社会结构的不合理性是“三农“问题的政治根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城乡之间联系显著增强,但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差距过分悬殊。长期以来,中国的城乡体制发挥的淋漓尽致,如户籍制度分为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人为的把农民拒绝于城市之外,把劳动制度分为农民和工人,让你们供养工人;把工资福利制度分为可享受福利和无福利保障的两种人,把农民拒绝于社会保障制度之外等等一系列所谓的城乡分割制度。这些制度体现为城乡居民在生存和发展等基本权利上处于不平等的地位,由此带来农村现代化程度低,经济封闭落后,带有浓厚的传统特性。同时使得70%的劳动群体创造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现在无论是城乡经济还是农村经济都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然而社会更关注的是怎么样解决和提高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变本加厉的推行“以农哺工”政策,以保证城市人的利益,似乎农民的生死与国家利益并无紧要关系,这样一个理念这样的政策,自然而然的就会造成如今的“农民真穷,农村真苦,农业真危险”的局面,其主要根源在于中国的城乡政策的极度分割局面所造成的,这种政治的原因造成了对农村经济的歧视,可想而知,由此发展,农村的经济永远只是一个帮助城市经济发展的副品,中国的经济也就不可能做到统筹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三农”问题的根源在于政治政策的不合理性。 (二)“重工轻农”的思想 我国“三农”问题的经济根源是重工轻农,工业过渡的向农业索取,且积重难返。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并没有始终坚持工农协调发展,把农业作为发展的基础战略,而是实行一种过分向工业、向城市倾斜而忽视了农村的发展。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始终把农业作为基础的发展战略,提倡以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而中国正好相反,“以农哺工”,这种思想的长期发展,导致了中国农业

温铁军如何建设新农村

温铁军:如何建设新农村 来源:中央电视台《中国经济大讲堂》 几十年的农村实践,他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切不可把农村问题仅仅当成是农村的问题” 走遍四十多个国家的农村,他看清楚了这一点----“我们不能简单地相信只要城市化就解决问题” 九亿农民的命运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的观察,他的分析 中国经济大讲堂本期主讲嘉宾: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温铁军 主持人: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各位收看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经济频道的特别节目——中国经济大讲堂,在介绍我们今天的嘉宾之前呢,我想先请各位品尝一些东西,这就是我手里现在拿到的这碟花生,现场有没有谁有兴趣要来品尝一下我手里这盘花生究竟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好多人举手,来,你近水楼台先得月。花生怎么样。 观众:味道挺好的,个头小点,跟我小时候吃的花生味道差不多。 主持人:怎么样?好吃吗? 观众:好吃,非常香。 主持人:好吃吗? 观众:很香,这么好吃的花生从哪儿来的呀。 主持人:先卖个关子,不告诉你这么好吃的花生到底从哪里来的。其实我想,所有有机会品尝到这个花生的人,包括我也吃了一两个,评语都是相同的,那就是非常好吃,我在之前打听了一下,这个花生在地里生长的时候,既没有施化肥也没有打农药,用的全是羊粪,应该说它是纯天然的食品。刚才最后的这个女同学问我说是在哪买的,说实话我也很想买,但很抱歉现在这个还没有卖的,这个是新农村建设基地的一些农民朋友特别生产的,也是今天来到我们中国经济大讲堂节目的嘉宾带到现场要跟大家分享的,究竟新农村建设是怎么一回事,它跟我们九亿农民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在接下来的时间当中让我们一起来打开问号,现在我们就让我们用掌声请出我们今天中国经济大讲堂的嘉宾,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先生,掌声有请。 他,17岁那年插队到了农村,从此他就成了农民最亲密的伙伴。他喝过洋墨水,却选择研究中国最土的问题。他是一个儒雅低调的学者,却在不同场合为农民大声疾呼。他就是温铁军,20年来,他坚持用脚做学问。把更多的时间,用在田间地头。2003年7月,温铁军与河北翟城村民集资建造了中国第一个免费培训农民的晏阳初农民建设学院。这个学院把农民组织起来,进行职业技术培训,目标是使农民有能力建设自己的本乡本土,从而就地解决剩余劳动力。这种实验,被国内外学术界称为是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开始。温铁军也因此当选为2003年CCTV经济年度人物。两年过去了,新农村建设的实验结果究竟怎么样呢? 主持人:温先生能不能告诉大家,为什么您今天演讲的题目就选择了新农村建设。 温铁军:这是因为中国已经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工业化建设的进程,当工业化和城市化达到这个阶段的时候一般都应该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而这个时候大多数市场经济的国家特别是东亚的日本韩国等等东亚小农社会国家,都会适时提出新农村建

乡村建设学院

乡村建设学院 本文刊发于《新华月报》2015年10月号“乡村建设”专栏。本文根据温铁军教授于2013年11月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第三届平民教育论坛”上的演讲整理而成,已经作者本人审阅。平民教育论坛每年举办一届,本届论坛由晏阳初平民教育发展中心和中国滋根乡村教育发展促进会主办。 “乡村建设”专栏是由新华月报与西南大学中国乡村 建设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村建设学院及国内多家乡村建设实践机构友情合作出品。 温铁军:中国人民大学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执行院长,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村建设学院执行院长。 生态文明内含着教育的多样性和在地化 在国家强调生态文明的时候我们应该知道,生态文明本是一种有别于、并且超越于近百年来世人追求的传统工

业文明的一种文明形态。 工业文明时代的教育,体现了工业资本对人的资本化进程。其实是要求把各种各样的资源都能够统一被工业化大生产 所处置,因此它要求教育所传播的信息必须是标准化的、可集成的。因而,制式教育就是主要服务于工业文明时代的标准化、集成化和大规模传输的教育模式。 生态文明因其根本内涵是多样性的可持续循环系统,因此,当我们从工业文明时代进步到生态文明时代,就要知道生态文明所要求的教育是什么?当然,符合生态文明的教育应该是多样化的、在地化的。亦即,生态文明是体现自然多样性和社会经济可持续的文明形态。那么,从这个角度看,与百年乡村建设密切结合的平民教育在当代的创新,就主要应该是和在地化知识系统的知识生产和在地化的社会参与 式教育相结合的。 中国当前已经把国际社会一般强调的城市化改为“新型城镇化”,这个新战略,本来应该和在地化的平民教育 有一定的相关性。这样说的原因是其宏观背景,对此,参与乡村建设和平民教育的人们务必加强学习:这是90年代末 期东亚金融风暴造成中国生产过剩危机爆发以来,国家战略

三农问题调查报告

三农问题调查报告

关于三农问题的调查报告 —————电信0704 王顺 摘要: 近年来,“三农”问题一直是众人关注的焦点。通过宣传调查,深入地了解了我国农村现状及“三农”政策的实施情况。本文就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新的观点与措施。 关键字: “三农”;农业产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解放思想;充分就业; 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三农”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更是将“三农”问题的解决提到了很高的位置,加大对“三农”工作领导力度,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正文: 我国13亿人口,9亿多在农村。农村经济的发展极大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十分萧条,农村市场发育严重滞后,农产品商品率十分低下,产供销体系没有建立,资源配置无法优化;农村人口众多,农村教育水平极其低下,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民和农村经济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

设。另外加大培养农业高科技人才的力度,造就越来越多的农业高级科学技术人才。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耕地的减少将是一个大的趋势,如何在越来越少的耕地上解决中国人吃饭的问题,这个重任也只有依靠农业的高科技才能完成。正如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瞿振元先生所说的:“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人才!” 结束语: “三农”问题是一个宏大的课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我生于农村长于农村,作为农民的孩子,我对农民的酸甜苦辣有着切身的体验,对农村的种种变迁有着深切的感受。我很关注“三农”这一问题!当然,这篇文章绝对谈不上什么研究,不过是看到了一些现象,发现了一些问题,产生了一些想法,然后经过认真的思考,翻阅了一些资料,最后将自己的认识与想法用文字表述了出来而已。还望各位批评指正!我相信,只要我们的政府、农民朋友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采取得力的措施,“三农”问题的圆满解决很快就会变成事实! 参考文献: [1]《2008年上半年形势与政策教育学习资料》中共重庆工学院委员会学工部编 2008.08 [2] 《三农中国》贺雪峰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6.01 [3] 《中国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分析》白跃世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03 [4] 《中国的根本问题----九亿农民何处去》李佐军著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7.01 [5]《我向百姓说实话》李昌平著远方出版社2009.06 [6] 《半月谈》2009年第10期新华通讯社主办(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

浅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浅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专业食品加工与安全 年级 2010级6班 姓名细雨 学号 7 24354656

浅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摘要:“三农”问题的实质在于农民处于不平等的社会环境中,因此国家的“三农”政策的核心就是要通过金融、税收、社会保障等重要措施来逐步改善农民的不平等待遇。而“三农”政策在性质上属于农业宏观调控行为。由于农业宏观调控行为分为决策行为和执行行为,前者具有可诉性,后者则无,因此对“三农”政策的事后规制和救济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 关键词:“三农”政策;农业宏观调控;行为农业宏观调控决策行为农民问题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当前,随着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的“三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虽然农民在思想观念、生产和生活方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部分农民也迅速转变成为民营企业家,但多数农民仍肩负着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重任。这充分说明,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变化,“三农”的基础地位始终不会变,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也会愈加明显。因此,认真研究新时期的农民问题,加强和改善党在农村的工作,对于保持农村稳定,推进农村改革,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引领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农民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的农民问题,具有新的内容、新的特点和新的复杂性,因此,需要广大农村工作者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领导体制、管理机制和工作方式,一切从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营建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切实把农民的积

“三农”专家温铁军:搞规模集中不是中国农业出路

温铁军:中国人民大学农业和农村发展学院院长,中国研究“三农”问题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农林经济管理组成员,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首席记者钟志兵摄 精彩观点 1近20年实践证明,中国农业学习美国、加拿大搞农业集中规模化,没有出路。 2孤立强调农业产业化,忽视农民利益和农村发展,是不符合生态文明战略的。 3中国农业具有极强社会农业特点,不是一般的经济农业。过去过分强调农业的一二产化,并按这个思维方式制定政策,出现片面的政策导向。 4中国“三农”问题是密切结合的,不可拆分。如果将农业从“三农”中剥离,孤立强调农业,也就必定会忽视农民利益和农村发展。这点通过过去几十年教训也已证实。 商报记者聂飞 在国家实施生态文明战略的大背景下,重庆库区过去被忽视的生态资源将被“唤醒”,这将让库区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9日,荣昌县城,全国生猪大县发展论坛现场。 著名“三农”问题研究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农业和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教授,发表了题为“中国农业现代化面临挑战和机遇”的演讲。 随后,温铁军接受了商报记者独家专访,他表示,近20年实践证明,中国农业学习美国、加拿大搞农业集中规模化,没有出路。 谈农业现代化 搞规模集中不是中国农业出路 重庆商报:你本次来渝,为荣昌官员和企业家讲解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而农业现代化并不是一个新词,从建国不久中央就提出来了,它经历了怎样的一个演变过程?

温铁军:是的。中央提农业现代化,是在1956年作为“四化”之一,出现在红头文件中。但当时中国农业现代化,是学习苏联的集中大生产模式——将工业大生产办法搬入农业。直接表现就是通过拖拉机等机械化作业,改变传统小农生产方式,这种方式一直延续到上世纪90年代。接着,中国农业现代化演变为种产销一体化,产业链条拉升,农业从“一产”延伸到“二产”,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分散的养殖方式,变为集中化、工厂化方式,这一方式延续至今。 重庆商报:你作为研究“三农”问题的权威专家,近20年的农业集中规模化,给中国农业带来什么影响? 温铁军:客观上讲,农业产业链条拉长,带来农业增产增收,整体收益快速增加。这一方式,是以美国、加拿大农业为学习蓝本的,而事实上,依据中国国情,根本不具备发展大农场农业的“土壤”条件。同时,这一方式,也会派生出很多问题。 重庆商报:主要有哪些? 温铁军:一是农业集中产业化带来的收益,大部分没有分配到作为生产者的农民手里。二是农业二产化,必定是单一品种化,适合加工生产,但破坏环境。过去20年,农业带来的污染,大于城市和工业污染。三是在全球产能过剩的大环境下,中国农业也已产业过剩。过剩产能值每年大概是3000亿元左右。这三大问题,也就是中国农业现代化面临的挑战。 重庆商报:你认为集中规模化的农业产业化,不是中国农业出路。未来的中国农业,应该如何走? 温铁军:实际上,早在2005年,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业多功能性……党的十八大又提出了生态文明战略,目的就是要让各地摈弃大农场农业模式,学习韩国、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强调生态文明下的农业多功能性。 重庆商报:如何理解生态文明下的农业多能性? 温铁军:简言之,就是农业兼有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特点。农业不仅生产化,还能社会化。还有文化传承、教育、旅游休闲、文化创意等功能。比如荣昌猪品牌,测算出有21.7亿元品牌价值,如再将其卡通化,拍成动漫或电视剧,则属于创意产业了。 因此,中国农业具有极强社会农业特点,不是一般的经济农业。过去过分强调农业的一二产化,并按这个思维方式制定政策,出现片面的政策导向。 中国“三农”问题是密切结合的,不可拆分。如果将农业从“三农”中剥离开,孤立地强调农业,也就必定会忽视农民利益和农村发展。这点通过过去几十年教训也已证实。 重庆商报:在生态文明的战略大背景下,将会迎来哪些发展机遇? 温铁军:当前,尽管面临各种挑战。但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从2006年开始,中国对“三农”投资总规模已达到6万亿。这个大规模投资,解决了农村道路、电力、水、网络等“五通一平”问题,使中国成为农村实现“五通”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五通一平”建设到村,让所有投资者减少了资金投入。其次,经历改革开放30多年积累,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最大机遇就是“不差钱”。沿海产能过剩,无论是国资或民间资本,都在寻求资本增值和避风港。在这一背景下,资本向中西部集结,是大势所趋。山林等资源丰富地区,最能得到沿海资本流入机会的。 因此,各地农业部门,不用再担心招商引资了。你现在是“靓女”,他(资本)是黄脸婆了。现在要做的,就是维护好生态文明的发展态势。 谈中国城镇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