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温铁军:合作社的教训和三个基本经验

温铁军:合作社的教训和三个基本经验

温铁军:合作社的教训和三个基本经验
温铁军:合作社的教训和三个基本经验

温铁军:合作社的教训和三个基本经验

时间:2011-01-12 23:13来源: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作者:温铁军点击:104

——温铁军在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第四期农民合作社交流会的发言

(根据录音整理,已经本人审阅)

一、我们需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开幕式致词

现在社会各个方面的人都来关心乡村建设这件事情。所以我要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众人拾柴火焰高”。首先给大家鼓鼓劲,我们的前途是光明的,大家一定要有信心。我们的事业肯定是越干越好。

前不久去香港,那些企业家们听了我讲的乡村建设后说,我们得帮你筹点款,把这件好事情办起来。我说,那好,企业家要成为一个自觉的阶级,就得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最近从香港回来以后参加了一个论坛,有一个资产号称多少亿的私人企业家找我说,你这件事情我听了特别有兴趣,你能不能也给我们提供点机会。昨天我在清华大学讲课,一个在重庆搞房地产的企业家说他也想学卢作孚,搞乡村建设。在此之前,北京那些全球五百强的外企,一边开财富论坛,一边开了一个圆桌会议谈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把我请去了。你们看看今天来的这些教授们,听听我说的海内外的支持,这个事业不是正有一个很好的前景吗?所以,尽管至今还有人说三道四,但我们坚持“走自己的路,让人家说去吧”。

第二个事情,在说之前,请大家跟我一块喊口号,还是两年前的那三个字,“我是人”,喊三遍。什么叫我是人?我们先得会做人,如果还是晏阳初当年批评我们“愚、穷、弱、私”,那就表明我们没有学会做人,而今天,遇到困难了不能害怕,有了问题敢于暴露,要学会“批评和自我批评”,才能算学会做人。

今天我们开会做什么?大家干了一年的合作社了,这是个“组织锻炼期”。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我们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有些问题是主观的,有些问题是客观的。这个培训班与以往不一样,这次大家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要敢于自

我暴露,敢于自我批评,那才叫做人。什么都说好,不许批评,老虎屁股摸不得,能进步么?

这次大家来干什么?不是让教授来给大家满堂灌,讲一通合作经济。这次,我们每个合作社的负责人都要讲讲自己有什么经验,特别是要讲讲有什么不足,有什么教训,有什么问题。大家来会诊,来讨论。所以这次我先跟大家说清楚,我们不要怕丑,不要怕暴露问题。如果没有自我批评、自我反醒的精神,如果没有反思,就做不成一个真正的人。

孔夫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大家管我叫老师,说温铁军干了点好事。可你们知不知道,我曾经做了多长时间的自我反思,才有今天这种看法。我上次来在翟城的老百姓面前讲过,我不是农民出身,我祖上那辈甚至是资产阶级分子。如果我的祖上不自我批评和自我反思,拒绝认同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平等,那他们就是阶级敌人,该被革命消灭的。我父母都是解放前背叛家庭、参加革命的老大学生,解放后算社会的中层;到我这一辈,把亲戚都算上,也是中美英苏各大国的博士都有。我们作为中产阶级该不该反思?该不该“三省吾身”?该不该自我批评?如果没有深刻反思,我怎么会走到农民中间?我该好好的去当我的上层知识分子,该跟别人一块去鼓吹剥削有功压迫有理,甚至去鼓吹给地主资本家翻案。为什么我没有那样?因为我要做人。真正做人,就要有社会责任。企业家们要成为一个自觉的阶级,也得主动承担社会责任,难道只挣钱就完了吗?为什么海内外那么多企业家主动提出要帮我们筹款呢?我并没有求爷爷告奶奶地请他们帮我筹钱,只不过告诉他们我在如何做人。

这次培训和过去所有的培训都不一样。为此我要求乡建的同志们,合作社的农民朋友们,从现在这次培训开始,记住我讲的这句话:人人都要把自我批评、自我反省、自我反思当作座右铭。谁都别觉得别人批评你不好。如果大家都觉得别人批评你是帮助你,那我们这次培训的目的就达到了。如果是评功摆好,你好我好大家好,能进步吗?刚才我之所以敢站在这个台上把我三代人的自我反思都告诉大家,就是为了自我解剖启发大家进步。不反思能有进步吗?不自我批评能有进步吗?

培训具体的安排你们听小潘和小仙的。知道我要求他们什么吗?我说,这次培训对你们也是一次锻炼,也是一次学习,也是一次自我批评。你们当然有欠缺,

有不足。所以我要求乡建学院这些年轻人每个人都得上来讲。第一个上来的是小潘,他来主持,带大家来唱歌,给大家讲一讲。得把小知识分子的话语放一边,咱们就看看什么话最能跟大家说到一块去。

拿自己开刀,作自我批评、自我反思可不是轻而易举的,是个很痛苦的过程。今天开始的这个培训班的特点就是自我批评,同时要开展批评,看谁能够真正学会做人。

我这十分钟时间差不多到了,我只把这次班跟别的有什么不同先说说。如果我的这番话大家听进去了,我希望大家把它落实到这次培训当中。

二、学院要带头自我批评——对史河口合作社的点评

(乡建学院第一期学员史存义在家乡组织了史河口合作社。目前该合作社陷于解散的边缘,大部分社员已退社。)

史存义办的这个史河口村合作社在短期内没有成功。但我们不能说它失败,只能说它开始走的第一步不太稳,有一些毛病。我同意刚才何慧丽老师(中国农大)说的,不能把责任全算在史存义一个人头上。这一点袁小仙在分析他的问题时也已经提到了。

我们之所以把一个不那么成功的合作社作为第一个讨论的案例,就是要大家知道我们在这里一定要批评和自我批评。那我先做自我批评。他的这件事不成功,跟我有很大的关系。史存义回去动员老百姓入社和动员已经比较成型的东台头合作社合并到他新办的史河口合作社时,用的是什么说法呢?就是告诉老百姓说,他来乡建学院培训,乡建学院的院长温铁军讲了,如果咱们能把合作社搞起来,政府就能给咱们三十万投资。东台头合作社的社员一听,就想既然你有本事拿到三十万,那干脆我们跟你们合并了。他用我在培训班讲话中的一个提法,就把一个已经比较成型的合作社纳入他刚办的史河口合作社中。所以我说,他回到史河口村,去把别人的合作社动员过来,也把自己村的老百姓在短期内发动起来,跟他在这里得到的信息有关系。否则他怎么就能把合作社办起来呢?他在2003年才从东北回到史河口村,在本村没有什么基础,还没建立起威信。

我们做批评与自我批评,要从自己的问题入手。那么在这个案例中我的问题是什么呢?我不能用这种物质刺激的方式,说你们回去把合作社搞起来后就能得

钱。这说法是不对的,因为事实上要得到政府的资助是很困难的。所以我必须先做自我批评。史存义回去后把我说的政府可能资助合作社这样一个信息变成了他统合其他合作社,动员老百姓入社的一个手段,这是有问题的。

也因此提醒在座的各位,你们不要把这个信息当作一个主要的动员借口。我们不要怕刚开始时人少,可能有相当多的人不理解。开始时规模小一点,或者搞起来以后由于没有那么多的好处,有人要退社,恰恰是正常的。对于史河口村合作社这个案例大家可以有很多的讨论,有很多的思考。想想你自己那个合作社,现在处于什么样的状况,应该怎么搞。

我应该作自我批评的第二点是什么呢?我给史河口合作社一万元资助的时候,就知道它没有注册登记,所以没有帐号,只能把钱汇到史存义个人的帐户,因此应该对他加强监督。否则这钱打到个人帐户里面去了,我们怎么知道他是怎样花钱的?如果不加强监督,不抓紧了解情况,那是工作不到位。去年有人向我和乡建学院反映史河口合作社的问题,但我们没有及时地去监督,到今年春天才派人去调查了解,结果已经晚一点了。如果及时去处理,及时去帮助,也许不至于出现在这样的结果。

所以,应该由我代表学院先作自我批评。归纳三条:

第一,我们没有提醒说你不要把政府资助这个信息当作动员借口,否则大家可能目标不正。为了得到上级给的多少万而来组织合作社那就错了,方向不正确。

第二,史河口合作社的问题我们早就听说了,但没有及时帮助,没有及时去调查。

第三个问题,我们去史河口村调查时待的时间短,工作方法也不是那么细致,了解得也不够详细。

所以从乡建学院的角度来说,至少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作自我批评,来认识我们自己的问题。那么,对史河口合作社应该怎么分析?

我们先得看到的是合作社的监督制度问题。监事会形同虚设,没有发挥作用,这不仅仅是史河口村一个合作社的问题。刘老石提醒得很及时,他去过的另外一个合作社,监事会也是形同虚设,也没有发挥作用。因此请大家认真考虑的第一个问题是我们在监督制度上的缺陷。

第二,财务制度上有缺陷。刚才小仙介绍说,史河口合作社开始时还有财务

手续,到后来手续就不健全了。由于这次调查不深入,所以没有摸清楚为什么原来财务手续相对健全,后来就没有了财务手续,就乱花钱了。这还需要作进一步调查。总之,第二个方面出的问题是财务问题,这也值得大家去考虑。你所在的合作社有没有存在财务手续不健全的问题?我看不只一家,从我们现在调查的情况来看,其他的合作社也有财务手续不健全的问题。

第三,按章程的规定,合作社的成立与解散都有一定的程序。但是史河口合作社要解散的时候没有程序,没有按章办事。其实这个合作社从一开始就没有按章办事,有的社员交的入社费多,有的入社费少,这样的话怎么要求每一个社员的权力是对等的?所以说开始组建的时候就有问题,就没有按章办事,因此到了大家说要解散,也就没按章办事了。因此第三个问题就是有章不循,有制度不执行。那么这个现象在我们中间是不是个别的呢?这也值得我们讨论,值得我们反思。所以大家不要把晚上的分组讨论当作是聊天,好好想想你自己那个合作社有没有问题,这样我们才能够进步。

三、怎样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对5月27日上午的讨论的总结

(27日上午对史河口合作社、胡寨村经济发展合作社、翟城合作社和栗家庄合作社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讨论)

今天上午听了几个合作社的情况介绍,在点评之前,我不妨说点其他的事。上次来参加翟城村农民夜校的时候,米书记提到一个很重要的情况,就是翟城村在过年的时候,平均两天就死一个人,大约死了三十个人。翟城不是疫区,没有传染病,两天死一个人,难道不够严重吗?接着他呼吁翟城村每家每户保留半亩“保命田”。他是个老同志,对问题的实质感觉得很清楚。大家分户经营以后,大量地使化肥农药,让城里人吃咱们这些有毒的食品,现在咱们开始害自己。因此米书记呼吁每户留半亩保命田,不使农药,保自己的命。米书记的话给了我很大的刺激。我们已经开始害自己了,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城里人害我们,压低我们的价格,然后我们再害他们,最后再害我们自己。这是人类社会吗?还能这样搞下去吗?

我给你们讲另外一个故事。有一个叫伊藤的日本农民,二十年前,他的弟弟还小的时候,日本官方的农协也是在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和化学化。农协卖农药,

但并没有把农药的毒副作用跟农民说清楚。他的弟弟误喝农药死了,之后他就恨透了农药,坚决不加入农协,成了被多数人不理解的农民。政府批评他,农协批评他,周围的老百姓也批评他。可他说,我就不使化肥农药,哪怕我的产量和收入低。他坚持了许多年之后,日本东京的首都圈消费者协会发现了他。首都圈的这些消费者想让他们的孩子下下水田,因为他们觉得日本是靠稻米起家的,而日本的孩子已经忘了稻作农业是怎么回事。但是他们不敢让小孩子下郊区的水田,因为那里面都是化肥农药,孩子下水田回来后身上就起泡。他们听说离东京两三个小时的车程的这么一个地方,有一个叫伊藤农民就是不使化肥农药。结果首都圈的这些消费者就对他说,我们带着孩子上你那去,让孩子们到你的水田里去踩踩泥巴,让他们知道我们日本的祖先是靠种稻米起家的。这就去了,去了就吃他的东西。由于他不使化肥农药,大家吃他的产品放心,首都圈消费者协会就说:我们只买你的东西,甭管多贵。这一下就把伊藤变成了日本最知名的农民。可他容易吗?经过了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受了多少委曲,挨了多少骂。

最后,他的两个儿子上了东京农学院。这两个年轻人回来之后,继承了父亲的农业,把周围的农民组成了一个有机生产协会。这两个年轻人带着大家,把每一步应该怎么做,比如,遇到虫子该怎么办,产量不高怎么办,出现了问题怎么解决等等这些,编成了全世界第一部有机农业生产标准。所有参加了该协会的农民都执行这个标准。这就把事情搞大了,搞大之后政府也来了,农协也来了,贷款也来了。日本各大媒体都在报导,大家都来订他们的货。没有二十年的努力,二十年的不理解,二十年的反对,他们就没有今天。

所以我说,今天让大家坐下来做批评和自我批评,不要以为这是不好。外界不理解我们,给我们很多困难,没关系,我相信大家顶得住。我们要奋斗的不仅是一年两年,甚至可能不是十年八年。你们得忍得住,忍得住批评,忍得住不合作。有人说农民都看眼前利益,晏阳初先生到咱们翟城来是一九二六年,他那时批评愚穷弱私,八十年过去了,愚穷弱私解决了吗?没解决。翟城成立一个合作社,才短短一年,解决得了吗?也解决不了。

我讲这两个故事表明,中国和外国农民和市民都认识到了使用农药化肥带来的问题。因此我们的前景应该说是非常光明的,我们需要几年的功夫,才能真正让大家明白这个道理,才能把有机农业做起来。我们要忍受至少两年低产和低收

入,必须不使农药,否则土壤脱不了毒。然后我才能告诉城里面这些消费者:我们办的这些合作社,农民忍受了两年的低产,失去了眼前利益,为了你们城里人作出牺牲,农民现在让土壤脱毒了。至少可以保证我们的合作社生产出来的土豆、地瓜、花生、萝卜这些蔬菜产品脱毒了。你们可以放心消费。不必要去申请什么商标,我们就写上“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监制”。也不用打广告,你们没看一天到晚老来报纸电视台报道我们吗?那都是给咱们打的广告。咱们省的就是这些成本。

但是,大家要先忍得住,只有我们忍了两三年之后,才能告诉他们说我们办的合作社的产品是最安全的。以后乡建学院会把这些过程都记录在案,比如说你们讲的那个梨树套袋,你们讲的怎样不使农药。有了这些纪录,我们可以告诉城里人说,你们想不受毒害吗?你看我们这些产品是怎么来的,从开始怎么困难,老百姓怎么不理解,我们怎么把老百姓给组织起来的,为了你们,农民是怎么忍受低产的。现在我们搞成了,该你们拿钱了。下一步,比如两三年之后,如果我们都忍住了,我们有了一个基本队伍,我们就成立市民文明消费协会。城里人想健康消费么?你们得首先承诺你们愿意善待农民,我们才允许你们入会。农民入会交一百,城里人得交一千。别以为是求着你们城里人买东西,以后会倒过来的,城里人会求着农民给他们好东西。他们得入会,得交钱,这钱就是给我们合作社有机农产品的定金。

这些天的培训,要把我们这些骨干都变成有长远眼光的人。如果你们变不成,那就是我最大的失败。如果你们只有短期目标,都是顾及眼前利益,我就根本没有资格去告诉城里人我们提供的是最好的东西。我怎么敢说呢?难道我不要我的名气了?我走到那里别人都给我们捐钱,不就凭我的社会声望吗?现在我的名声靠什么?靠你们。如果你们认识不到这些问题,工作做不到位,有一个人提供了假的产品,让别人挑出一个毛病来,我们整个体系就毁了。我现在面对的是你们几十个人,你们背后是几百上千人,将来可能是上万人,那么容易管理吗?为什么反复强调制度?只要建立了制度,就一定得执行。如果你们带不了头,做不了榜样,怎么能够让社员执行呢?如果社员不执行,整个制度就会垮台。那是千家万户分散的生产啊,谁给自家地里施农药你们知道吗?

所以这次咱们提出的问题大家要好好讨论讨论。咱们得看长远,从我们这些

骨干做起,从我们身边的农民朋友做起,把咱们这些事情做好了。你们想想日本农民伊藤,经过二十年的奋斗,最后他成了日本最著名的农民,最有名的农场主。你们得学学这种精神。短期内有困难、有问题,我们非常理解。可你们也别觉得别人提出的批评是指你个人的问题,一定要把它当成我们大家都有的共性的问题。所以,我一上来先说制度的问题,接着说执行的问题,在结束之前跟你们说,短期内这些问题都解决不了,要着眼长远。我们要习惯接受批评,要习惯不理解,要习惯被指责。伊腾被人指责了二十年,今天才成功了。我们才被指责了几天?

有问题,不被理解,甚至是批评,没关系,我们着眼长远。史存义的合作社解散,还不了钱,还不了谁的啊?还不了我的。史存义现在能还六千多,三千多块钱瞎了,我找谁要去?就不要了嘛。我给你们办合作社的钱,说老实话,就是准备你们瞎了的,是准备承担损失的。无论是给了一万、还是给了五千,甭管给多少,我从开始就是打算瞎了的。你们以为我挣钱就那么容易啊?不也得一个格子一个格子爬出来的?那不是一分钟一分钟讲出来的吗?我今年五十四了,半辈子的积蓄我怎么就轻易地拿出来支持你们搞合作社?为了着眼长远!有风险先拿我的钱去顶。什么叫风险?风险就是瞎了,我就准备瞎了,没打算拿回来。如果你们成了,三年之后再还给我,我再去支持别人。你们要理解了这种思想,就算没有白参加咱们这么多次培训。所以大家一定要记住刚才翟城村老李说的话,“八十多年前晏阳初就说咱们愚穷弱私,八十年之后咱们还是愚穷弱私”。你们作为合作社的领导人,作为骨干,自己的愚穷弱私至少得减一点,要着眼长远,着眼大多数人的利益。

我们今天上午开了个头。别以为我们拿几个合作社的问题说事,对不起,这根本不是对你,我们是对所有人。大家谁也别觉得委曲。如果谁觉得委曲,觉得人家的批评或调查对自己伤害了,那咱们上午的培训就瞎了。千万别这么想,咱们该想这都是对咱们最好的帮助。咱们刚刚开始,才干一年,离不开监督,更应该需要批评与自我批评。大家要明白我们的一片良苦用心,我们是着眼长远的。

四、合作社是弱者的经济组织——对丰岩综合经济合作社的点评

(重庆綦江县石角镇丰岩综合经济合作社成立于2004年6月,乡建学院学员刘万伦为理事长。)

这里有几点要引起大家的注意。任何一个合作社都需要有带头人,这个带头人的特点和这个合作社的特点高度相关。小潘在点评里提到了,刘万伦是个活雷锋。刚才你们也听了王德显的发言,虽然他没有得过活雷锋奖状,但他把合作社一些开支和成本自己消化了,等于是奉献了。所以,第一点就是合作社的领导人是应该有领导最起码的特征,那就是需要有一些奉献精神,大家才能够真正形成合作社的文化。这也就回答了那位福建的小伙子的问题:弱者的联合能跟强者对抗吗?强者是很难形成合作文化的,而弱者当中则往往有很多像刘万伦、王德显、马宜场、杨云标这样有奉献精神的人。他们代表的是一种精神,大家不要以为他们只是白白奉献的。每个人都要有自己做人的准则,都要有做人的道德,而这些东西无论用多少钱都是买不到的。刘万伦在这一点上值得我们学习。

今天这个社会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刘万伦这样的活雷锋难道不值得我们高度评价吗?不值得我们正面去理解吗?

第二点是:合作社的理事监事要合理取酬。当然这是我个人意见,供刘万伦和你们丰岩合作社参考。合作社的这些理事监事们应该按劳取酬,不应该大家拉平,不管你付出多少,都按一个标准领取报酬,这不符合合作社的原则。打个比方,如果今年我付出一百天的劳动,按照规定我应该得二百块,那么我得了以后,我可以把它用在合作社的事情上,或用于孤寡老人的照顾,或者用于文化活动。我的意思是这应该摆在桌面上。我拿了合作社应该给我的个人报酬,但是我个人奉献,又把它捐出来了,那是明面的。

我上次在河南大学给学生演讲,学校给了我一千五百块钱,我拿到手后就在信封上签上“请把此款转给河南大学的三农研究会,用于学生下乡支农调研”。其实在任何一个大学,只要是学生社团请我,我讲完以后都会把我的报酬收下来,当即转给大学生社团,用于他们下乡支农调查。这个并不是说我不要报酬。我要报酬,但要了以后就用于公益事业。所以我说,刘万伦,你想当活雷锋完全可以,但是在今天这个社会,你不能不要报酬。如果你要了以后,用在合作社的事务上,这是你的奉献精神的表现。

其实,我不鼓励我们农民这样做,但我鼓励知识分子这样做,因为我们挣的是老百姓的钱。学校的钱主要是国家财政给的,来自老百姓税收。作为教授我们本来就应该这样做。但是农民朋友们,你们属于低收入阶层,你们该挣的还是要

挣。就像我们乡建学院规定的,农民来了食宿免费,可来的知识份子和城市志愿者每天要交食宿费。对于社会上处于强势的群体,我们必须收费。对于社会上处于弱势的,我们免费。这是公平合理的。所以我说,刘万伦不按劳取酬是不对的,这不是合作社文化。合作社文化就应该是按劳分配,按劳取酬。这是第二点,也是个人看法,当然你未必同意,那也没关系。

第三,合作社是什么?这就是小潘提出的第四个问题。合作社主要是一个经济组织,否则它无法生存。我们在初创的时候还没有被别人重视,很不起眼,但是如果你发展起来了,你面对的是强手如云的市场竞争。我们既要有赵院长(河北农大商学院)讲的开放心态,又得体现合作社首先是一个经济组织。作为一个经济组织,我们的文化事业和公益事业是在有收益的情况下才可以做的。明天我请冯老师(中国农大)给你们讲讲国外的合作社。它们在什么情况下做公益事业呢?是在政府给合作社百分之百的免税的情况下。政府才有权要求合作社把百分之五十以上的纯收益用于公益事业,用于提高农民的知识文化素质。这绝对不是说它们不是经济组织。它们首先是经济组织,而社会、文化、公益等事业是在经济合作有了收益,并且在国家给予免税待遇的条件下才做的。

最后说到注册的问题。合作社应不应该工商登记?这个就得衡量了。在很多的地方你工商注册后就是企业。企业要照章纳税,税务证、营业证这一套你都得有。但是在世界范围内,合作社应该是免税的或是低税的。现在合作社可以在民政局注册。民政注册后,你就是一个事业单位,不用纳税。所以我提醒一下各合作社的同志们,由于工商注册的成本可能高,如果可以不做工商注册的,咱们就不做。如果要在民政局注册,可能要把你的合作社的名字改成专业协会。我们改就是了,对内还是合作社,对外可以把名称变成某某协会。

五、合作社实践中形成的三个基本经验——5月27日晚上的总结

我问问在座的各位,从开始咱们搞合作社到现在,尽管困难很多,你们觉得自己作为一个人的感觉是强了还是弱了呢?实际上,“做人”的感觉是明确了,咱们在座的这批人已经事实上成为了农村中的强者。合作社不是弱者的联合吗?怎么就出了一批强者呢?那是因为你们得到锻炼,在做人的这个感觉上觉得自己强了。我们的目的不就是让大家组织起来从弱变强吗?我们就是农村的弱势农民

中自己加强自己的典型。

因为我们要提高自己,由弱变强,所以不要小看我们这次的交流,尤其是不要小看自我批评。其实我们坐在一起交流,是要把弱者变成强者,只有对自己的问题有了认识,我们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看来咱们这次最大的进步是明白了怎样把自己变成强者。我们必须自己把自己组织起来了,这点是我们最大的进步,这比什么都强。尽管我早上讲的时候是要大家作自我批评,但晚上总结的时候还是想说我们最好的那个方面,最能够让大家觉得自己有所得的那个方面,就是你变强了,是我们真正组织起来了。

再进一步说,尽管天上不能掉馅饼,但大多数合作社手里不都已经有万把块钱吗?多的有几万块。现在大家是琢磨着怎样能贷得出去,怎么能贷得好,怎么能回收,怎么能挣利息,然后咱们怎么分配。这个馅饼已经在你手里了,只不过是大小的差别而已,这就是咱们组织起来的好处。咱们已经有了小的馅饼,就要慢慢做大它。所以说,咱们组织起来已经见到实惠了,只不过有人的预期有点过高,觉得今天组成了一个合作社,明天就能分一千、一万的,哪有那么容易?

所以我说,第一是我们真的组织起来了,由弱变强了。第二,我们手里有钱了,只不过是少点,或者用得不那么好,因为我们没经验。那么我们下一步该做的事情是什么呢?通过今天的交流,我们至少有几条经验,值得每个合作社去借鉴。

第一,大部分合作社在生产资料购销方面都办成功了。这也是赵院长说的,合作社往往在共同经营购销上是能成功的,那就是产前你购,产后你销。她提醒咱们别干产中的。我们之中有些人本来就挺强的,像马宜场那样。我接触过马宜场几次,知道他是一个很能干,很有本事的人,但是他做产中的项目也没有成功。他的养猪项目不能说是成功了。养兔的项目开始不成功,现在算是扭亏为盈,也不能算最后成功。这不是批评马宜场,他非常有能力,也许他真能办成。但是我提醒你们,早在八十年代,我跟世界银行一块干活的时候,世界银行派了一个世界上有名的搞合作社的专家到中国来帮我们搞合作社,他就告诉我,世界范围内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生产合作都是失败的。今天大家听了一天,真正成功的合作社经验主要是在生产资料的购进和产品的销售方面。咱们在产品销售这一块没有多少,但大部分生产资料的联合购买都是相对成功的。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

如说面临着私商的进攻。也可能会像王德显他们那样,他原来向社员承诺能以某一价格为社员买进生产资料,但是到进货的时候价格上去了,为了保证对社员的承诺他只能自己贴钱。

一些合作社也组织了生活资料的联合购买,比如,南塘合作社买年货,翟城合作社买煤,这种经营也都赚了。在这种情况之下,那怕你是上信用社贷款,那怕是向私人借款,用于统购生产生活资料,基本都能还得上,而且能够保证有收益。

因此,这就是我们总结出来的第一条经验:联合购买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成功率比较高,风险比较低,而且收益可能比较大。

第二条是资金的合作。资金互助值得干,而且能干成,但这一条就比联合购买的风险要大。说它风险大,并不是不相信大家,而是咱们借钱在很大程度上是用于生产的。既然咱们在生产领域的合作百分之九十五会不成功,那你怎么能保证用借来的钱搞生产都会成功呢?

资金互助的风险比较大,因此制度问题显得特别重要。有人说政府机关的规划是规划规划,写写画画,墙上挂挂。咱们合作社搞的这些制度,如果也是墙上挂挂,能行吗?人说玩资金如玩虎。咱们要把资金互助这件事情做好,制度是第一位的,财务制度、监督制度、民主制度都要到位。如果这些制度不到位,我劝你先别玩资金互助。

所以第二条经验是资金互助可以搞,但是风险大,解决风险的最主要办法是完善制度。

第三条,咱们大多数合作社都组织了文艺、文化活动,那是我们新乡村建设运动的重要内容。我们是要让农民活得像人,像人就要快活,农民要的不光是物质享受,也要精神的享受。尽管我们现在可能不那么富裕,但我们要拥有快乐,拥有欢笑。我们不仅要让我们自己欢笑,还要让老人们快乐,让子女们快乐,这是花多少钱都买不来的。所以我说第三条经验也很重要,咱们大多数合作社都有文艺活动,都在搞老年协会、妇女协会,这些活动成本低,幸福感高,精神收益大,活得像人的感觉强。

我们刚刚开始在翟城试验区的工作的时候,小邱动员老百姓搞合作社,动员老百姓搞试验区建设,就有老百姓非常鄙夷地说:一天到晚唱唱跳跳就能致富

吗?他说得对,一天到晚唱唱跳跳是致不了富,但是一天到晚你出卖劳动力就致富了吗?一天到晚就在二亩三分地上刨食,你致富了吗?分地到户二十多年了,你致富了吗?那凭什么让我今天来、明天你就能致富呢?天上掉不下来馅饼。今天上午翟城合作社的老李说了,八十多年前晏阳初先生说咱们农民愚穷弱私,八十年后咱们还是这样。不光是农民,城里人也有劣根性,都属于愚穷弱私。我们不要小看唱唱跳跳,不要小看老头老太在一起搞的活动,那能改变我们最根本的劣根性。所以第三条非常重要,文化艺术活动是低成本高收益的,我们得坚持下去。

今天我们讨论了一天,至少有三条经验值得我们记住:第一,联合购买,甭管是生活资料还是生产资料,都稳赚。第二,资金互助这件事情值得干,但得加强制度。第三,文化艺术活动成本低收益高,值得干。

六、资金互助是今后重点

资金互助的风险大,所以我们强调要加强制度建设,要靠制度约束降低风险。制定制度时就要考虑到那些情况是要被制度来约束的。第一就是刚才大家提到的那种情况,我们应不应该提供非生产性的资金借贷。如果借,要有什么条件?非生产性借贷在农村中相当普遍。我跟冯开文教授在九九年曾经做过一次调查,结果表明百分之二十几的农村民间借贷是非生产性借贷,而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借贷也是百分之二十多。所以应该看到农民生活性的资金需求和生产性的需求频率差不多。

那么合作社应不应该满足农民非生产性的资金需求呢?应该满足;但是不能跟生产性的需求,比如说买化肥或买猪仔之类,一样地处理。首先,非生产性需求往往不能够产生利润。借钱用于孩子上学,什么时候能产生利润?家里有人生病借钱能产生利润吗?它可能使家庭收入下降,要是碰上不治之症,这家就得倾家荡产,怎么指望人家还钱呢?因此在这些问题上,就要特别强调民主制度。如果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很低,那么要在大多数社员都认同的情况下才能借款。因为风险是明摆着的,那就得大家说了算。绝对不能是合作社的理事长或者个别的理事说了算。

尽管我们的合作社对农民的生产性需求和生活性需求都要予以满足,但是它

们有区别的。对于生产性的借贷,可以按照一般的资金借贷程序运作。对于生活性借贷,特别是应急性的需求,如果额度大风险大,必须通过民主决策,否则你担不起责任。可能这家人说你做了好事,但别的社员怎么看呢?所以民主决策在这个问题上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各位回去以后要把资金互助合作的相关制度好好修订,制定出一个区别对待的原则,解决类似的问题。

第二,我们不可以在收益分配中过份地增加股金红利的分配,因为资金互助的风险很大。我们应该设立风险基金,或叫任意公积金。如果我们的收益越来越大,就应该把收益的相当一部分作为风险基金。风险基金可以作股量化,归到社员股东名下。社员可以享受股息,占有这块股金的收益,但是不得退这部分风险股,因为资金互助永远有风险。今年咱们收益多,明年可能收益少,如果后年我们亏了,用什么来抵亏?所以我们要留出防范风险的那块资金。通过设立风险股,既满足社员对收益的需求,又壮大了资本的规模和防范风险的能力。这条操作经验请你们务必注意。

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我们曾经有过规模高达两千亿的农民合作基金会。我现在一说发展农村合作金融,马上就有人问我说,你们跟当年的农民合作基金会有什么不同?我告诉他,最大的不同就是今天我要给你们讲的第三条:没有政府干预。最大的不同就是这不是政府小金库,这是农民自己的组织,跟政府没有从属关系。

以前我们的合作基金会,办在乡级的其实是乡政府小金库,办在村级的是村两委班子的小金库。上级下达一个指示说,建一个什么标准厕所,不给钱,先从合作基金会开支。上级下达命令说让咱们种树,林业局给你一批劣质树苗,到你村里就快干死了,种十棵有八棵不活,这钱谁给啊?合作基金会给,越给烂帐越多。这就是政府干预的结果。

以前的基金会为什么跟政府有关系呢?这也不能都怪政府。

八十年代大包干的时候,咱们把集体资产全分到户。分得干净的地方,连砖头瓦片门窗全分了。但是集体资产分完了,集体债务呢?咱们当年有几百亿的集体债务怎么办呢?也就分到了各户。1985-86年完成了撤队建村,很多地方开始清财收欠,地分给你,债务也分给你了,你得把债还给我。很多农民还不上怎么办?村集体就把它转成了农民向集体借的钱,当时叫做“以欠转贷”。那谁来管

这个贷呢?当然不是咱们农民自己的组织,而是村两委和乡政府。所以过去的农民基金会的出现,从根上就是贯彻国家政策,清财收欠,以欠转贷的产物。那咱们能不让政府干预吗?不让政府干预谁能把欠款收上来?所以上一轮的农民合作基金会的最大问题就是它从根上就是政府干预的结果,因此,它败也就败在政府干预上。

因此请大家千万记住,现在重新创办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无论那级政府说要干预,都必须坚决地予以拒绝,而且你们在章程上就要明确规定拒绝任何行政干预。世界上的其他市场经济国家一般都会以政府资金来扶持合作社。中国将在最近一两年之内出台合作社法,国家财政拿钱支持合作社也是早晚的事。那么,如果政府给钱,它应不应该干预合作社?也不应该。所以你们要把拒绝任何行政干预这条先写在章程里面。

大家把我以上说的这三条记住,就能基本上运作下去,其它的我不多说了。原文超链接地址:https://www.doczj.com/doc/124979834.html,/upfile/73087.doc

温铁军:告别百年激进

温铁军:告别百年激进 作者:温铁军文章来源:人文与社会点击数:更新时间:2011-5-12 今天是我们新闻与传播前沿讲座第11讲,我们荣幸地请来了大家非常景仰的一位学者,他是多次到我们这里来讲课。温老师今天讲座的题目叫做“告别百年激进”。 我简单地介绍一下温铁军教授,温教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是中国人民大学的二级教授,相当于我们文科中的最高级别教授。他在执教前曾经有过11年的工农经历,实践经验比较丰富。温教授的研究方向包括,国际方面为发展中国家的比较研究,国内方面包括国情与增长、制度变迁、乡村建设及农村财政金融税费体制改革等。 下面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温老师的讲课。 温铁军: 说到我是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的,有点不好意思。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我已经来讲过至少三次了,但还从来没有在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做过任何讲座,主要是自我感觉像传播学门下的不肖弟子,一直没有好好做新闻,反而改行做了研究。 今天,汇报一下最近的思考,我们在有关“十二五”和此前的一些讨论中,注意到有几个历史性的重大变化。 第一个是新世纪以来,我们已经告别了以前的百年短缺,进入了经典理论意义的过剩时期。 所谓百年短缺,是指当大多数非西方工业国家在殖民化时期遭到侵略和瓜分时,都会认识到船坚炮利是一个制胜的法宝。这背后起支撑作用的当然就是西方工业化。于是,后发国家都会以先发国家的工业化作为目标模式来赶超。而一旦要进入工业化,就会首先遭遇一个挑战,叫“资本极度稀缺”。可工业化却是一个不断追加资本投入的经济过程。 特别是中国,如果想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想形成西夷的坚船利炮的话,就意味着要发展军事工业,而军事工业更是一个需要不断追加更高投资的经济过程;而且因为不属于民生经济而不产生常态的经济回报,除非用军事工业的产品去打别的国家,占有了别的国家资源,才能有军事投入的正向回报,否则没有回报。制造了大量的炮、枪,放在仓库里,

2020年整理学习三农问题心得体会.pdf

关于三农问题的思想汇报 尊敬的大学党组织: 每年寒假开学,在火车站都会经历这样一幕:在火车站成群结队的农民工背着大包小包的铺盖,拥挤在候车厅等待外出的列车--青壮年男子、妇女、儿童??吵吵嚷嚷。 由此景,我想到了在各种媒体频频出现的带有很浓的政治词汇"三农问题"。确实国家着手解决三农问题也有好几个年头了,成效肯定是突出的,但肯定的来说存在的问题也还是比比皆是的。现在农民的地位真的提高了没?农民的权益得到落实没?作为从农村出来的孩子,对这些问题我还是比较关注的。现在回家还会听到爸妈谈话间,会提到政府现在和以前对农民的政策不同的地方。让我感慨最深的一句话是爸爸说的"在我看来xx这一届是最牛的,别的不说,就说这农业税吧,这都延续几千年的传统农民给政府缴税交公粮,现在倒换成政府给咱反钱了"。是啊,这确实可以算是划时代的创举了,起码在我的农民父母眼里这不亚于任何一次重大历史事件。 在惠农方面这些确实做得不错,但是仍然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作为学生,当然我关注更多的是教育这方面。初入大学时,最让我感到不公平的是农村和城市学生的升学压力的不同,虽然学生都很辛苦,但是相比之下,我们农村孩子是得到的教育设施是最差的,可是考学要求的分数却不是最高也是比较高的。这就反映了一些政策的问题,一些城市机构还存在地方保护政策。就农民工的问题也是--好多城市人歧视农民工。确实大部分农民工从事的是体力的脏累劳动,可是我记得在毛概课上政治老师的一句话"城市人是最没有资格歧视农民工的,想这些城市里的一砖一瓦,一花一草,那些不都是前辈再前辈的农民给造出来的?正如那句小品词说的,没有农民你吃啥喝啥"。日前,全国两会圆满结束。当前,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大政方针和两会的精神开展工作。我想对于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来说,要把两会精神真正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情怀必不可少。这些不是唱高调,要确确实实深入到人民中,真真正正的解决他们最关心的问题。这样才能 安民心,才能快发展。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要时刻把群众冷暖挂在心上,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天职,而不是秀工程秀项目,这样才能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向党组织保证我不会做那种只说不做,只会唱高调的"秀"才,我会努力,我会奋进,我会严格要求自己。我希望党组织能够严格的考验我,让我不断的成熟,让我有更大的进步。篇二:学习三变深化农村心得体会 学习三变深化农村心得体会 "三变"改革启示我们,农村改革必须与时俱进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农村实际相结合,用新理念、新举措解决农村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下面小编整理了三变深化农村心得体会的范文,欢迎参考。 学习三变深化农村心得体会一 改革的过程是一个透过现象找规律的过程,也是一个从封闭思维向开放思维、从滞后思维向超前思维、从线性思维向复合思维的转变过程。"三变"改革以其系统性、全面性、科学性,给农村改革带来深刻的哲学启示。 第一,要用战略思维抓农村改革。"三变"改革把局部利益放在全局利益中去把握,把解决具体问题与解决深层次问题结合起来,把眼前需要与长远谋划统一起来,把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创新结合起来,实现了知与行的统一、全局与局部

温铁军:现代化的制度成本转嫁

温铁军:现代化的制度成本转嫁 2012年06月11日 17:19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张天潘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温铁军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 贫困是相对于发展而言的,什么是导致贫困的根本原因呢?我做了多种不同的国家比较和国内的区域比较之后,我的归纳叫做制度成本转嫁论,即成本转嫁理论。从理论渊源来说,它是从

第三世界依附理论、世界系统论进一步演化而来。世界不平衡、贫困的原因是制度成本转嫁形成的。 上层建筑乃至意识形态全盘苏化 二战后发生什么改变了呢?从原来的列强纷争,经济学上可以叫多次博弈,变成两个超级大国双寡头控制,重新按双寡头愿望瓜分世界,于是形成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双寡头都在分割势力范围,导致出现双雁阵产业转移。二战中唯一没有被破坏的经济体是美国,它的庞大制造业生产能力开始了战后对西欧和日本,两条线的产业转移。而这个产业转移,不是后来对日本的雁阵转移。早期的产业转移是战略性的装备输出。同理,通过战争形成庞大生产能力之后,苏联也是两条战线的输出,一条战线输出东欧,一条输出中国、蒙古等。这个两翼,就是美国向西欧、日本输出,苏联向东欧和中蒙输出。 这个输出过程本身是新的地缘格局形成过程,而这个过程因为是战略性的,所以输出的是装备制造业,于是有了中国上世纪50年代在没有轻工业的条件下直接进入重工业的状况。重工业有一个特点,是资本增密、技术增密,且是劳动排斥的。中国人口这么多的国家,还没有发展轻工业,先发展重工业,会发生什么?于是当中国刚进入“一五”计划时,就发生了城乡二元结构。城市不需要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因为它是重工业打头。再加上1957年,中苏两国发生了一些问题,第二个五年计划苏联不再给予援助性投资了,所以经济发展停摆。 二战之后的双雁阵转移有一成一败。美国战后的产业转移基本完成,西欧和日本战后复兴,在60年代到70年代,原来被摧毁的工业基本上恢复了。苏联的转移,对东欧相对顺畅,因为它占领了东欧。麻烦在于对中国的转移。 中国作为一个有漫长国家史的国家,也许是由于历史记忆太沉重,中国人格外重视国家主权的完整。1955年,中国人开始提出全盘苏化对中国维持完整国家主权有影响,毛泽东亲自主持会议,当时有30多个部委的专家和负责人参加,讨论如何改除全盘苏化。中苏之间尚在蜜月期,中国人就有了这种讨论。 1956年苏共20大,两党之间开始发生问题,接着中国要按照条约规定收回旅顺口、大连特区和中长铁路的控制权,收回过程中也出现很多问题。与苏联关系的恶化导致中国后来出现很严重的投资不足和债务危机等。当中国人试图改除全盘苏化的时候是非常困难的,为什么呢?当重工业作为主要的经济基础,甚至成为财政的主要来源的时候,中国想改变全盘苏化的上层建筑,乃至于已经被知识分子们看成看家本事的意识形态,能改吗?60年代为什么出现很多政治的复杂情况?这个调整是痛苦的,代价巨大。 农业集体化向工业化贡献剩余 中国经过三次土地革命战争,反映了几千年农民的基本诉求“耕者有其田”。西方的任何理论,不论是革命的还是反革命的,对中国都不适用。占人口88%的农民成了小土地所有者。这些小土地所有者过度分散,是一盘散沙。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原住民国家,没有被外来殖民者彻底改

一组关于三农问题的高考材料题

一组关于农民问题的材料: 材料1 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运动不赶快地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所以经济落后之半殖民地的农村封建阶级,乃是国内统治阶级国外帝国主义之惟一坚实的基础。 ——摘自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1926年9月1日 材料2 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一切革命统治都要拥护这个变动,否则他就站到反革命立场上去了。 ——摘自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3月 材料3 农民占中国人口之大多数,自然是国民革命之伟大的势力,中国之国民革命若不得农民之加入终不能成一个大的民众革命。但是农民居处散漫势力不易集中,文化低、生活欲望简单、易于趋向保守,中国土地广大易于迁徙难苟安,这三种环境是造成农民难以加入革命运动的原因。 ——摘自陈独秀《资产阶级的革命与革命的资产阶级》1923年4月25日 材料4 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没有他们自动的自觉的来参加,国民革命是决不会成功的。农民的精力,必能贡献于国民革命,如果农民的剥削机关能彻底解除。农民革命——打破封建制度——是建立民权制度的革命所不能离的。在通常社会的发展中,资产阶级能为农民破除封建的枷锁。中国资产阶级忽视农民革命,他不但不能为民权自由而奋斗,反而作民权自由的敌人(蒋介石的分离革命即其一例)。 ——摘自《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土地问题决议案》1927年 请回答: (1)分析材料,简述农民问题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地位。 (2)分析材料,简答为什么中国革命本质上就是“农民战争”。

温铁军:农业过剩问题不能回避

温铁军:农业过剩问题不能回避 中国的农业安全永远讲的是量的安全。菜贱伤农,很多人仍认为只是个别现象。但事实上,无论人们承不承认,农业过剩问题已经存在,不能回避。 中共十八大提出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关于农业现代化,目前出现了一些误区,需要我们关注。 现在,当人们谈农业的时候,已经很难再单独谈农业,特别是在中国,2010年国务院公布的面源污染普查报告显示,农业已经超越工业和城市生活,成为中国面源污染第一大污染源。也就是说,农业造成的污染远大于工业,远大于城市。所以在今天讨论农业现代化的时候,农业污染不可忽略。 过去,尽管农业可能不是那么的现代化,但它和资源环境之间的结合是正向的,而如今,这种结合却是创造了双重负外部性,一重是严重的资源环境破坏,特别是污染问题;第二重是严重的食品不安全。 原因在哪里?在我看来,首先在于全球三大资本的过剩。第一大资本过剩毫无疑问是金融资本过剩。资本追逐利润毫无疑问,但我们很少讨论在资本过剩条件下农业与资本的关系。举例来说,中国现在奶产业摧毁性的打击本源于什么?本源于一笔不到5000万美金的热钱。热钱追求短期回报,不可能先去做草场和基地建设、养殖户培养,然后再做奶站建设,加工。怎么解决?掐终端。建一个现代化的奶业加工车间,对外宣传时这就叫农业现代化。但问题是,这个加工车间的产量还不到这家企业总销量的十分之一,那么余下的90%缺口哪里来?抬价抢奶站的奶源。这样一来整个奶业市场都搞乱了。于是乎大家一起来三聚氰胺造假,奶产业也毁了。这类故事比比皆是,但没有人愿意好好地把它研究清楚,问题也就难以解决。 第二个资本过剩是产业资本过剩。它比金融资本过剩更早,是在1998年。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中国已经出现了生产过剩的问题,当时的做法是推出农业产业化,为已经处于过剩阶段的工业资本找到进入农业拉长产业链的机会。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成规模的食品不安全事件开始频频发生。黄浦江漂猪,它的上游浙江某地,据称年产700万头猪,按最低死亡率3%计算,一年也要有21万头猪死掉,一个寸土寸金的地方,死猪焚烧问题哪能解决? 如今,相比全球经济低迷,人们说,我们这边仍旧风景独好。但面对这种产业过剩直接进入农业的情况,我实难苟同这种乐观。之前,联合国粮农组织组织54个国家的专家作了一份报告,明确指出了中国农业过剩问题,但却未能引起国内各界的关注。世界上80%的大棚也就是业界常讲的设施农业集中在中国,全球67%的蔬菜、50%上的猪、50%的苹果、40%的柑橘,都由中国人生产,但我们的人口只有世界的19%。这其中的浪费问题不言而喻。但很多地方仍嫌不够,直到菜贱伤农。 菜贱伤农,很多人仍认为只是个别现象,中国的农业安全永远讲的是量的安全。农业过剩问题已经难以回避。 当金融资本过剩,产业资本过剩,商业资本也出现过剩,表现在农村中的商业环境中,就不可能构建一个所谓的契约关系,于是市场失灵,政策失灵。 解决农业问题要靠国家调整战略,要看天时地利人和。农民增收不再靠农业,这已被事实所证明,所以现在讲新三农的时候,也有了新概念,不再是农民增收、农业增产,然后农村发展,而是合作农业,稳定农村,安全农业。

浅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浅谈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摘要:“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三农”问题的实质在于农民处于不平等的社会环境中,“三农”政策在性质上属于农业宏观调控行为。由于农业宏观调控行为分为决策行为和执行行为,前者具有可诉性,后者则无,因此对“三农”政策的事后规制和救济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 关键词:“三农”政策;农业宏观调控;行为农业宏观调控决策行为农民问题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当前,随着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的“三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孔祥智[1] 认为,“三农”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农业、农村、农民的范畴,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安全性问题。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农民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的农民问题,具有新的内容、新的特点和新的复杂性,因此,需要广大农村工作者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领导体制、管理机制和工作方式,一切从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营建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切实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2]。 一、把握好新时期农民问题的切入点 农民问题错综复杂,解决的切入点就是搞好权利和经济利益:在政治上,充分尊重民主权利;在经济上,充分尊重市场规律。为此,在工作中应着重把握和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农业政策问题。一是土地政策。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基,土地问题是“三农”的核心,事关农民的根本利益。侵害农民土地权益,将直接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农民的就业和生产生活保障,直接影响农村的稳定和农业的发展。因此,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之规定[3],依法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决策权,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二是集体财务管理政策。农村财务问题既是农民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引起农民集体上访的主要导火索。搞好农村集

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及解决对策

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及解决对策 作者:万书波 来源:《科学与管理》2006年第05期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近几年十分关心的问题,涉及到整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但根据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以后,由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国家所采取的提取农业积累以支持工业发展的政策具有一定的惯性作用,并且工业化水平本身还不够高,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还不强,因而这一阶段往往是农业发展最为困难的时期,“三农”问题也最为突出。 一、“三农”问题的现状 中国有13亿人口,农村人口占了8亿左右。毫无疑问,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与其它先进国家相比,中国不是一个农业国家,中国是一个小农国家,这是由于我国的小生产无规模的特点决定的。中国的问题不是简单的农业问题,而是我们常说的“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近期,清华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的胡鞍刚教授提出,由于农民工的问题,中国应该是“四农”,但不管是“三农”还是“四农”,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也就是全局性问题。有人说,中国的“三农”问题无解。但现实的问题是中国的“三农”问题必解。因为,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一)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三农”问题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 1.基本解决了吃饭问题 中国人民常说“民以食为天”,但在1994年美国战略研究所所长布朗先生提出一个观点,“谁来养活中国人”,给中国人的天捅了个窟窿。虽然我们国内从官员到专家都强烈反驳,但必须承认他对我们的警示作用。因为国际上粮食是战略物资,像我们这样一个大国,谁也养活不了,只有靠我们自己。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农产品从长期短缺实现了向供求基本平衡和相对过剩的转变。l996年我国粮食突破了5000亿公斤,虽然一个时期略有减少,但长期困扰我们的吃饭问题得到根本解决,迈过了农业问题的第一道坎。以全球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从全球和人类发展的角度看,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2.启动了以农民承包为主的农村改革,从而全面启动和带领了中国的全面改革 在生产关系方面我国在农村已经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配置资源、引导生产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正日益显现出来。在生产方式方面,中国农民所创造的农工商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在改造传统农业的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上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农民

温铁军:合作社的教训和三个基本经验

温铁军:合作社的教训和三个基本经验 时间:2011-01-12 23:13来源: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作者:温铁军点击:104 次 ——温铁军在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第四期农民合作社交流会的发言 (根据录音整理,已经本人审阅) 一、我们需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开幕式致词 现在社会各个方面的人都来关心乡村建设这件事情。所以我要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众人拾柴火焰高”。首先给大家鼓鼓劲,我们的前途是光明的,大家一定要有信心。我们的事业肯定是越干越好。 前不久去香港,那些企业家们听了我讲的乡村建设后说,我们得帮你筹点款,把这件好事情办起来。我说,那好,企业家要成为一个自觉的阶级,就得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最近从香港回来以后参加了一个论坛,有一个资产号称多少亿的私人企业家找我说,你这件事情我听了特别有兴趣,你能不能也给我们提供点机会。昨天我在清华大学讲课,一个在重庆搞房地产的企业家说他也想学卢作孚,搞乡村建设。在此之前,北京那些全球五百强的外企,一边开财富论坛,一边开了一个圆桌会议谈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把我请去了。你们看看今天来的这些教授们,听听我说的海内外的支持,这个事业不是正有一个很好的前景吗?所以,尽管至今还有人说三道四,但我们坚持“走自己的路,让人家说去吧”。 第二个事情,在说之前,请大家跟我一块喊口号,还是两年前的那三个字,“我是人”,喊三遍。什么叫我是人?我们先得会做人,如果还是晏阳初当年批评我们“愚、穷、弱、私”,那就表明我们没有学会做人,而今天,遇到困难了不能害怕,有了问题敢于暴露,要学会“批评和自我批评”,才能算学会做人。 今天我们开会做什么?大家干了一年的合作社了,这是个“组织锻炼期”。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我们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有些问题是主观的,有些问题是客观的。这个培训班与以往不一样,这次大家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要敢于自

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

十六大以来,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 班级:09级思政二班 姓名:王莉 学号:12009244315

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 摘要: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三农问题集中反映在农民收入过低,农民就业问题严重,以及农村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缓慢上。因此,我们应该寻找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从而造福于人民。本文从“三农”问题的含义、现状及对策出发,探讨解决其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三农问题出路措施政策

一、三农问题的含义 农业问题,主要是指农业产业化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二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三是农产品结构与市场结构不相适应。 农村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基础薄弱;二是城镇化进程滞后,要看到,“三农”问题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城乡经济结构是密切相关的。城镇化率低,且村镇极其分散,工业企业小而且少,缺乏产业群规模的大型企业的支撑,缺乏规模效益,与区域经济工业化的要求极不适应,农民的非农产业出路极其狭窄;三是乡村面貌落后:由于基层组织和乡级政府职能上的错位,乡村规划落后,或基本上没有规划,无法有力执行规划的问题十分普遍,导致乡村建设混乱。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二是农民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三是农民的文化素质得不到较快提高。 二、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和现状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不论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改革开放以后还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可见三农问题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性。所谓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国家安,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一定要处理好三农问题,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积极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 全面积极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取得的成就显而易见,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明显的完善,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也明显增强。但当今三农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三农自身缺少自我发展的内部动力和调节机制且政策却大都存在短期效应,难以保证长期目标的实现,而政策的着力点大都放在了缓解三农问题的外部矛盾上,因此我们应继续着手三农问题的解决。 三、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 十六届五中全会为我国农业农村工作指出了明确方向,为破解“三农”难题提供了新途径。今后,我国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始终不渝地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农村教育问题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入的根本原因。尤其像一些地区偏远的村落,教育无法很好的实施,教育资源匮乏。因此对于政府而言,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农村的教育需要国家财政的支持和投入。农村现状的改变更多地依赖于教育质量的改善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农村的教育提高了,农民的素质提高了,“三农”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第二、制定更加积极的城市化发展战略,为城乡产业转换和农民身分转换拓宽空间。要重新考虑我们的城市化政策,正确定位大中城市发展与小城镇发展之间的关系,政策的重心应当转向积极鼓励发展大中型城市。 第三、适时调整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方向,以乡镇工业园区为载体提高农村土地使

中国三农问题的现状与未来

中国三农问题的现状与未来 [摘要] 当前中国三农问题突出表现为:农民收入持续低迷;粮食生产持续下滑;农民负担久减不轻;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社会秩序状况堪忧,民众与基层国家权力的关系日益紧张,群体性抗争事件多发。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上采取的主要措施主要包括政治和经济两大方面:在政治领域中推进村民自治;在经济领域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这两项制度设计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因还未触动三农问题的根本。要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从体制上入手,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在公共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公共财政等方面使农民享受平等权利。 [关键词] 三农问题;村民自治;农村税费改革;城乡二元结构 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问题是三农问题,农村不实现现代化,整个中国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根据现代化理论,现代化意味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乡村将面临严峻的挑战,生存、复兴或重建是任何走向现代化的国家都必然面临并必须解决的难题。三农问题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提出来的。中国三农问题,不仅仅是个现实问题,而且也是个历史问题,是长达半个世纪城乡矛盾积累的结果,它在今天中国现代化进程加快的情况下表现得更为突出和尖锐。总的来看,广大农村基本上仍是农业社会,现代化程度低,发展比城市严重滞后,城乡差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很大。当前的三农问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有着很深的社会、历史和体制根源,必须对此进行全方位的深入剖析,进而寻求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 一、三农问题的现状 中国三农问题具有多重内容,现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第一,农民收入持续低迷,粮食生产持续下滑。自1997年到2003年,农民收入年增长4%左右,仅相当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一半。1997年到2002年,农民人均年收入只增长了380多元,而城镇居民收入却增长了2500多元,增加额尚不足城镇居民的1/6。从纯农业的角度来看,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据统计,1998年至2003年,农民来自农业的纯收入已连续6年低于1997年的水平。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减少,必然影响到农民尤其是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所以,导致粮食生产持续下滑。2000年以来的4年间,我国的粮食生产一直持续下滑,播种面积不断下降。2002年,粮食播种面积仅14.9亿亩,比1998年减少了2.2亿亩。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3年粮食总产量8600多亿斤,粮食需求大概在9700亿斤左右,供需相差1100亿斤,粮食安全另人担忧。 第二,农民负担久减不轻,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近年来,农民承受的不合理负担越来越沉重,有的地方农民实际负担甚至占了纯收入的15%—20%,而且越是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贫困地区,农民负担就越重。农民负担导致了许多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着基层社会稳定。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但是从实际效果看,取得的成效却难以令人满意。2001年,中国城市居民收入为6860元人民币,农民收入为2366元,表面差距是3:1。但实际上,农民收入中实物性收入占了40%,扣除这40%的实物性收入,用于购买商品、服务的货币只有1800多元,平均每月150元左右。这150元中,还有20%(即30元)用于第二年扩大生产的开支,如买种子、农药、化肥、柴油等。这样,一个农民每月真正能用做商品性消费的货币收入只有120元,而城市居民的货币收入平均每月接近600元,城乡差距为五比一左右;而城市居民收入中还有一部分并没有纳入统计范围,如各种各样的隐性福利、住房、教育、卫生,甚至是用电都比农民有更多的优惠。若将城市居民的一些隐性福利、优

关于“三农”问题的典型例题

关于“三农”问题的典型例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引自《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二(新政)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通过资本主义经济本身自我调节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引自《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三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引自《列宁选集》卷四 材料四粮食税自然是意味着农民在纳税后有支配余粮的自由……余粮的自由也就自然意味着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在一个遭受极度破坏和落后的小农国家里,受无产阶级国家监督与调节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有益,而且必要,因为它能立刻促进农业的高涨。 ——引自《列宁选集》卷四 材料五邓小平在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谈话中讲:中国的主体,十亿人口的地区坚定不移地实行社会主义……在这个前提下,可以容许在自己的身边、在小地区和小范围内实行资本主义。 ——引自《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并说明其目的。 (2)结合材料二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3)材料三中列宁的初衷与现实为什么会发生矛盾? (4)材料一和材料四相比,在农业政策上有何异同之处? (5)通过分析材料五,你是如何理解不同制度的国家的经济政策的? 答案: (1)强制农民减少耕地、牲畜,提高农产品价格,国家补贴遵守减缩任务的农户,限定一定范围的农产品生产,重税惩罚超额产品。目的在于使生产消费趋于平衡,维护垄断资产阶级利益。 ( 2)新政的实质在于以国有化形式尽量避免资产阶级自由企业制度的竞争,以政府的力量全面干预调节经济生活,维护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 ( 3)列宁的初衷是以上层建筑的力量来改造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中的分配和生产问题,忽视了当时落后的生产力状况和本身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经济困难、农民不满、富农叛乱等现实表明必须实行新的政策以解决

“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及解决途径知识讲解

“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及解决途径

摘要:“三农”问题就是指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农业问题。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此目标的关键问题是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三农”问题是阻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成为我国重要的政治经济问题。故寻求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探寻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是必要的。 关键字:“三农”问题;原因;对策 一、“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 (一)二元社会结构的不合理性是“三农“问题的政治根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城乡之间联系显著增强,但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差距过分悬殊。长期以来,中国的城乡体制发挥的淋漓尽致,如户籍制度分为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人为的把农民拒绝于城市之外,把劳动制度分为农民和工人,让你们供养工人;把工资福利制度分为可享受福利和无福利保障的两种人,把农民拒绝于社会保障制度之外等等一系列所谓的城乡分割制度。这些制度体现为城乡居民在生存和发展等基本权利上处于不平等的地位,由此带来农村现代化程度低,经济封闭落后,带有浓厚的传统特性。同时使得70%的劳动群体创造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现在无论是城乡经济还是农村经济都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然而社会更关注的是怎么样解决和提高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变本加厉的推行“以农哺工”政策,以保证城市人的利益,似乎农民的生死与国家利益并无紧要关系,这样一个理念这样的政策,自然而然的就会造成如今的“农民真穷,农村真苦,农业真危险”的局面,其主要根源在于中国的城乡政策的极度分割局面所造成的,这种政治的原因造成了对农村经济的歧视,可想而知,由此发展,农村的经济永远只是一个帮助城市经济发展的副品,中国的经济也就不可能做到统筹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三农”问题的根源在于政治政策的不合理性。 (二)“重工轻农”的思想 我国“三农”问题的经济根源是重工轻农,工业过渡的向农业索取,且积重难返。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并没有始终坚持工农协调发展,把农业作为发展的基础战略,而是实行一种过分向工业、向城市倾斜而忽视了农村的发展。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始终把农业作为基础的发展战略,提倡以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而中国正好相反,“以农哺工”,这种思想的长期发展,导致了中国农业

乡村建设学院

乡村建设学院 本文刊发于《新华月报》2015年10月号“乡村建设”专栏。本文根据温铁军教授于2013年11月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第三届平民教育论坛”上的演讲整理而成,已经作者本人审阅。平民教育论坛每年举办一届,本届论坛由晏阳初平民教育发展中心和中国滋根乡村教育发展促进会主办。 “乡村建设”专栏是由新华月报与西南大学中国乡村 建设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村建设学院及国内多家乡村建设实践机构友情合作出品。 温铁军:中国人民大学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执行院长,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村建设学院执行院长。 生态文明内含着教育的多样性和在地化 在国家强调生态文明的时候我们应该知道,生态文明本是一种有别于、并且超越于近百年来世人追求的传统工

业文明的一种文明形态。 工业文明时代的教育,体现了工业资本对人的资本化进程。其实是要求把各种各样的资源都能够统一被工业化大生产 所处置,因此它要求教育所传播的信息必须是标准化的、可集成的。因而,制式教育就是主要服务于工业文明时代的标准化、集成化和大规模传输的教育模式。 生态文明因其根本内涵是多样性的可持续循环系统,因此,当我们从工业文明时代进步到生态文明时代,就要知道生态文明所要求的教育是什么?当然,符合生态文明的教育应该是多样化的、在地化的。亦即,生态文明是体现自然多样性和社会经济可持续的文明形态。那么,从这个角度看,与百年乡村建设密切结合的平民教育在当代的创新,就主要应该是和在地化知识系统的知识生产和在地化的社会参与 式教育相结合的。 中国当前已经把国际社会一般强调的城市化改为“新型城镇化”,这个新战略,本来应该和在地化的平民教育 有一定的相关性。这样说的原因是其宏观背景,对此,参与乡村建设和平民教育的人们务必加强学习:这是90年代末 期东亚金融风暴造成中国生产过剩危机爆发以来,国家战略

三农问题调查报告

三农问题调查报告

关于三农问题的调查报告 —————电信0704 王顺 摘要: 近年来,“三农”问题一直是众人关注的焦点。通过宣传调查,深入地了解了我国农村现状及“三农”政策的实施情况。本文就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新的观点与措施。 关键字: “三农”;农业产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解放思想;充分就业; 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三农”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更是将“三农”问题的解决提到了很高的位置,加大对“三农”工作领导力度,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正文: 我国13亿人口,9亿多在农村。农村经济的发展极大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十分萧条,农村市场发育严重滞后,农产品商品率十分低下,产供销体系没有建立,资源配置无法优化;农村人口众多,农村教育水平极其低下,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民和农村经济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

设。另外加大培养农业高科技人才的力度,造就越来越多的农业高级科学技术人才。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耕地的减少将是一个大的趋势,如何在越来越少的耕地上解决中国人吃饭的问题,这个重任也只有依靠农业的高科技才能完成。正如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瞿振元先生所说的:“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人才!” 结束语: “三农”问题是一个宏大的课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我生于农村长于农村,作为农民的孩子,我对农民的酸甜苦辣有着切身的体验,对农村的种种变迁有着深切的感受。我很关注“三农”这一问题!当然,这篇文章绝对谈不上什么研究,不过是看到了一些现象,发现了一些问题,产生了一些想法,然后经过认真的思考,翻阅了一些资料,最后将自己的认识与想法用文字表述了出来而已。还望各位批评指正!我相信,只要我们的政府、农民朋友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采取得力的措施,“三农”问题的圆满解决很快就会变成事实! 参考文献: [1]《2008年上半年形势与政策教育学习资料》中共重庆工学院委员会学工部编 2008.08 [2] 《三农中国》贺雪峰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6.01 [3] 《中国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分析》白跃世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03 [4] 《中国的根本问题----九亿农民何处去》李佐军著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7.01 [5]《我向百姓说实话》李昌平著远方出版社2009.06 [6] 《半月谈》2009年第10期新华通讯社主办(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

有关三农问题

有关三农问题 目的:体察民情,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形式:深入农村,与村民攀谈,搞调查时间:7月22日--7月27日地点:山东省平度市崔家集镇周家村组织者:山东省青岛海 洋大学工程学院团总支参与者:山东省青岛海洋大学工程学院99级、00级部分 同学一调查数据概况:周家村共有230户约800口人,住房占地约200亩,耕地1550亩。本村固定资产120万,去年总产值为12210000元,人均毛收入为 3800元。 (一)经济收入状况经济收入以经济作物为主,辅以副业如养鸡,养老鼠。经济作物收入占经济总收入80%。经济作物包括苹果、蔬菜、黄烟、花生、柿子和制种。自199年以来有果园200亩、蔬菜100亩、黄烟500亩,现在黄烟已发展到800亩。1990年进行村庄规划后,1992年在房前屋后种上了5000棵柿子树,现在每 棵树能收入两百元以上,近年又种上了1000棵柿子树,估计明年能大量挂果。制 种业是新兴产业,包括西瓜、西葫芦、西红柿、辣椒四个品种,种植面积在200 亩左右每亩毛收入一万元左右。 (二)受教育状况村民中有30%受过初等教育、3%受到过高等教育。现在村里只 有三个高中生。如今儿童的上学年龄限制到8岁,但有50%的孩子九岁才开始上学。 (三)生活状况据调查村民的粮食、蔬菜都自给,只买一些油盐、肉制品,因此大部分家庭每月生活费在200元以下。二下乡感悟 (一)我看农村教育人们在形容农村的教育状况时总是用适龄儿童入学率低、失学率高、教育状况落后等短语一言概之。这就模糊了教育落后的根本原因,甚至误导读者进入边远地区人们不重视教育这一误区。经过这一段时间与乡亲们的接触,我深深地感到:农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比起城市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越是贫穷地区的人们对教育的渴望越强烈。教育滞后的根源不在于观念的落后而在于经济的落后.让我们来看一组调查结果,在我们调查的家庭中有80%的家庭的三分之二家庭收 入用于孩子的教育,绝大部分的家长非常希望孩子能上到大学.我依然清楚地记得 乡亲们朴实的话语,搞调查时,当问及孩子们的学习情况时,他们总说:我的孩子能像你们一样就好了.其实我们这么辛苦,啥也不图,就希望他们多学点东西,找 一条好的出路.还记得有个老汉对我们说:俺孩子能上到哪,我供到哪,就算砸锅 卖铁也得上.由此,我们转过头来想一想,一个地区是否重视教育能单凭入学率或 人口文化水平来衡量吗。答案是否定的。对于农村来说,判断人们重视教育程度的标准应是他们用于教育的开支所占家庭收入的比重。虽然农村地区经济落后,但也正因为落后,他们比城里人更渴望受到教育、更渴望个个都能考上大学。当你看到周家村的乡亲省吃俭用供孩子们上学的时候;当你听到老汉说砸锅卖铁也得上的时候,你还会说他们不重视教育、还在扳着指头数有几个失学儿童吗。。那么,盲目地给老少边穷地区扣上不重视教育、教育意识薄之类的帽子是不是过于武断、是否含有某些歧视成份呢。教育,是个沉重的话题。但只有正视教育,而非遮盖问题,才能抓住教育发展的症结所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虽然飞速发展,但离发达

百年中国 一波四折-温铁军(《读书》2001年第3期)

3 越是深入探索中国现 实经济问题,越是充满了缺 乏理论指导的困惑。为了解 惑才斗胆涉猎近现代史。本 打算通过资料研究,试着用 中国人自己的眼光去对二 十世纪的经济发展过程做 点梳理,却不期然发现了困 惑的原因。原来,自己在实 地调查中形成的那点粗浅 的感性认识无论在思路还 是主要观点上,都难以归入 两种相对立的主流理论。于 是便加深了过去的不自 信。也许就是这种不自信促 使我把自己的认识拿出来 给大家批评。 捧读史书,归纳心得,我 把百年来中国人追赶工业化 浪潮,以及先后发生的四次 由政府主导的资本积累过程 归纳为 一波四折 。 所谓 一波四折 延续了五千年的厚重的中华农业文明史,翻到二十世 纪,终于到了一个非改变不可的 特殊时刻。但当她想要按照西方人的样子改变自己的时候,不仅已经工业化了的西方不愿意给她改变的机会,列强纷争下的世界割据也没有给后起者留下模仿 空间 。于是,中国人不得不在这一百多年里进行了四次以自我剥夺为主的复杂的工业化历程。每次都既有收益,也有成本。对这个资源严重短缺的人口大国而言,任何成本大于收益的制度安排都会引发社会动荡甚至革命。一、中国的发展问题,基本上是一个资源禀赋极差的超大型农民国家,在周边地缘政治环境紧张的压力下,主要通过对本民族进行剥夺的内向型积累方式,追求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经验过程。有鉴于此,我把百年中国的经济发展概括为四次工业化。即为: 洋务运动 及随后的工商业发展;民国初年大局甫定之后的 黄金十年 和抗日战争之后形成的 官僚、买办资本主义 ;新中国建立后中央政府主导的国家工业化;其后是改 百年中国一波四折温铁军,

革二十年地方政府主导的地方工业化。 二、任何制度安排都不过是宏观环境制约下要素结构变化的结果。由于政府面对高度分散且剩余太少的亿万传统小农进行工业化的资本积累,必然交易费用畸高。于是,凡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政府就失败,而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政府就成功,其所建立的制度就是总体收益大于成本的。简言之,清朝在安定了二百多年、政府已经不能更腐败的条件下采用加税剥夺的传统手段,民国在战乱频仍中也没来得及创造出相对有效的制度,于是都自亡于过量提取农业剩余引发的社会冲突。惟独新中国,利用长期战争对执政党和人民的教训以及战争形成的军事化集权体制,建立了必不可少的国家工业化的动员机制和组织,初步完成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下、以国家资本主义为手段的原始积累(参见拙文:国家资本再分配与民间资本再积累!,新华文摘!一九九三年十二月;战略与管理!一九九四年第三期)。 进入八十年代以后,中国大陆的工业化发生了从一个中央政府演变为七万个地方政府(当时约七万,现在约五万)都进行地方工业资本积累的戏剧式变化。由此形成持续二十年的高增长。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对 中央与地方关系 这种伪问题的证伪。中央政府在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实现初步工业化以后,倾向于强调可持续发展;尽管这与地方政府正在进行的资本原始积累之间,确实产生了几乎难以协调的矛盾。但这是一种没有明确是非对错标准的矛盾。可借鉴比较的是:一九五六年苏共完成工业化转向参与国际交换、而中国仍然在原始积累初期阶段,两党因此必然发生矛盾。 三、不同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产生不同的、正反两方面的制度经验。新中国通过建设高度集权的计划体制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短时间完成了国家工业化的资本原始积累,初步形成了产业门类齐全、专业分工细致的 社会化大生产 ,于是,必然要求市场交换及其相应的制度改变。因此,这两个阶段都是经济规律使然,本来无可厚非。真正值得下一代研究和借鉴的是:当年国家工业化的制度成本能否减少? 由于重工业的超前发展是在地缘政治关系压力以及人口与资源关系高度紧张的条件下发生的,必然产生 资本增密、排斥劳动 的内在机 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