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与电影艺术的比较教学文案

文学与电影艺术的比较教学文案

文学与电影艺术的比较教学文案
文学与电影艺术的比较教学文案

文学与电影艺术的比较

近年来,随着许多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在大荧幕上放映后,文学与电影艺术之间的联系也愈发密切了。尽管如此,文学与电影还是存在着很多的不同。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而电影是指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连续画面,是一门视觉和听觉的艺术,也是一门可以容纳悲喜剧与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艺术。从这两者的定义上我们就能明显的发现它们呈现方式的不同。文学是用文字向人们表达作者的一种思想情感,文字成为作品的语言符号向人们展示出它的意义。电影是通过视觉、听觉的刺激,表达出导演所要呈献给人们的故事,它以画面为单位,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像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文学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其内在包含了浓重的文化底蕴,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时代的记忆,它是与岁月一起慢慢流淌的。而电影的产生,是得益于近现代科技的发展,历史感没有那么的厚重,并且伴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不断的创新发展,从2D到3D再到4D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说到文学与电影的产生,我们自然要说到一个创作者的问题。文学的创作者是文人、作家,他们拥有自己独到的文学见解,深刻的思

想,充沛的情感,坚韧的精神。如果觉得作家一定是那种高学历的知识分子那就错了,虽然那样的作家占大部分,但是也有一些作家虽然没有高学历,但他们的文学涵养确是极深厚的,而作家们的文学涵养的最好体现就在他们作品的遣词造句中。同时这些作家们的知识涉猎也得是极广泛的,在文学作品中总会提到许多与文学无关的各种各样的知识,这就要求作家们在写的时候必须有所了解,若是弄错了,势必会造成误导。作为电影创作者的导演自然也是不轻松的,他是电影的总调度师,整个电影从最开始的定剧本选演员到最后的剪辑都离不开他。他需要对电影有完全的了解才能明确的让别人知道该怎样去做,有时他可以是演员教演员如何演戏,有时他可以是灯光师告诉灯光师如何打灯。这一小点上最作家在创作时将自身融入到书中是差不多的。同样的,作为导演所考究的就是电影的画面问题,要呈现出真实细腻美好的画面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考虑角度光线等各种问题。因此,可以说文学与电影虽然是由不同的人创作的,但是无论作家还是导演都是用自己的方式呕心沥血的向我们表达火传递这内心的一种想法。

接下来说一说文学与电影的受众方面。看书的人我们称之为读者,看电影的人称之为观众,这里同样是看,但意思却大不一样。就我个人的理解来看,作为读者更多的是一种参与者,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往往会把自己代入书本中,因为通过阅读文字我们的大脑会有一个将书本中的内容形象化的一个过程,这时我们就是在思考在参与。观众则更侧重对电影的观赏,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别人发生的故

事。电影是一个影像化的东西,不需要我们再在脑中重新构造,所以也就多了一份轻松。这也是如今电影作为一种休闲娱乐方式而文学依旧是一种让人心生严肃认真之感的原因。

还有的一方面是形象问题。文学中的形象大多是虚拟的、不存在的,也有的是真实存在过的但通过作家自我理解感受的修饰变成了书本中文字化的形象,这种形象是人们可以在阅读后加上自我的认识再创造的形象。比如说描写一个女生长发脸白,这个长和白的程度没有明确的界定,那么每个读者在脑中所构建的形象肯定就是不一样的了。但是这样的形象却是他自身认为的最贴近书中人物的形象,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电影翻拍文学作品中,有的角色形象不受观众喜爱,因为他与之前观众作为读者时所构建的形象出入太大。但是我们要明白,翻拍作品的是导演,他则会根据自己所构建的形象去挑演员,这也就是电影中的形象——演员。撇开翻拍类电影不说,一个演员所塑造的形象是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那样,我们就自然而然的会去接受这一形象,比如周润发演的赌王,到现在人们都觉得就该是那样的。演员对电影角色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的演员演什么向什么,有的演员只能演好一类形象,这与演员自身有关也许导演的选角有关。而作家在创作作品时就这一点上就轻松多了,俗话说“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的想法,作家去不必完全雕刻化形象。

文学与电影之间即使存在着许多的不同,但又一种联系是分割不开的,那就是剧本。剧本是一种文学形式,是戏剧艺术创作的基础,

电影文学剧本的写作基础

电影文学剧本的写作基础 导读:电影剧本,包括着三种不同的剧本,即电影文学剧本、电影分镜头剧本和电影完成台本。今天,几乎任何一部发行放映了的国产影片都同时拥有这三种剧本。就一部影片所拥有的这三种剧本的内容而言,是大致一样的,但它们是由影片不同职务的创作人员完成的,而且在影片制作的不同阶段上出现,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一、电影文学剧本 电影文学剧本的创作活动,是一部影片总体创作过程的第一个环节。它是由电影编剧来完成的。在影片的全部创作人员中,编剧是第一个接触生活素材的人,是他最先从生活中获得启示、灵感、冲动和思想,对素材进行分析、选择、加工、提炼,使之成为一部影片特定的题材,构思出人物和情节,并组织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格局,设计出与内容相应的艺术形式的。 电影文学剧本是电影的基础,它对未来影片的主题、人物、情节、结构、以及风格、样式等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导演在把一个电影文学剧本实现在银幕上的时候,对上述内容通常是无法作根本改动的。例如他不可能把在文学剧本中本来是顺序讲下来的故事改成插叙或 回叙式的结构;他也不可能把一个喜剧剧本导演成一部悲剧。除非在拍摄之前他重新改写电影文学剧本,而这样的作法反而更加说明文学剧本乃"一剧之本"了。 电影文学剧本是一部影片成功的保障。一个导演只是在拥有一个

好剧本之后才有可能组织创作班子,展开他的工作;一个电影厂的领导部门只有在审定了电影文学剧本并对它的思想艺术质量做出充分估价之后,才有可能下达生产命令,投放摄制经费。 二、电影分镜头剧本 又常被称为导演台本或导演剧本。 电影是由一个个场景和一个个镜头组成的。导演在拿到满意的文学剧本之后,就要作一些更为具体细致的拍摄计划,比如这一段戏用多少镜头拍,这些镜头是从什么角度、什么距离、什么方式(推、拉、摇、移……等)去拍。在这个剧本中,哪些戏可以在同一个景里拍摄?哪些戏可以在同一个季节里拍摄?等等。所有这一切,在文学剧本中通常规定的并不是十分明确,有些问题甚至根本不去规定它(例如不规定拍摄的镜位、景别),所以导演要以电影文学剧本为依据,在电影分镜头剧本中把它们制定出来。只有这样,摄制组全体人员才能根据分镜头剧本的十分具体的指示,着手自己的工作。 分镜头剧本的写作方式因导演的习惯而不同。有的导演喜欢自己单独来干,有的导演则喜欢同它的主要创作人员(摄影师、美工师、录音师、化妆师、道具师……)一齐讨论研究,最终把它制定下来。 三、完成台本 又常被称作镜头记录本。这是在整部影片拍完之后,由场记完成的工作。导演在拍片过程中并不总是按照分镜头剧本进行。他经常灵机一动地改变自己在分镜头剧本中订下的方案,作一些增删改动。完

电影与文学、戏剧之间的关系

电影与文学、戏剧之间的关系 08级文化艺术管理(音乐学)2班李彦霖 电影是一门年轻的艺术,诞生至今只有一百多年。电影发明以后很快传遍欧美,不久便传入了中国,19世纪90年代美国人在上海放映了一批无声短片,引起轰动,那时的电影被国人称为“影戏”。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诞生与1905年的《定军山》,这部长达半小时的京剧片的放映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 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改编是一种艺术的再创作的方式,其一般包括把文学等不同于电影的艺术形式改编为电影,或者是把过去的电影再次的改编(也称为翻拍)两种方式,前者如不断被改编的莎士比亚的戏剧名作,我们现在比较熟悉的电影《哈利波特》系列等;后者则比如是抗战的故事片《地雷战》,外国故事片《金刚》等。相比于电影,文学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历史,自然保存下丰富的遗产;而电影本身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故事、技术等逐渐的处于暂时的饱和状态,这几年世界影坛也出现了不少的剧本荒的状况。于是,改编文学或者翻拍旧作成为了电影中的常见现象。在中国电影发展的百年历程中也村在着改编文学问电影剧本,将文学以一种鲜活的姿态活跃在银屏上,如鲁迅的《祝福》改编成的电影在中国的电影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讲中国电影的发展和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发展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电影来源于文学,文学造就电影。文学与电影有密切的联系,文学表达的是文字的、静态的美;而电影是感官结合的体验,动态的美。作为综合艺术的电影在汲取诸种艺术养料丰富自身综合特质方面,获得与文学的密切融合关系。文学各种样式对电影的渗透,电影对文学的叙事手法、抒情手法和塑造人物性格的丰富艺术手段的借鉴,使电影艺术在增强自身的表现能力,形成新的综合艺术特质方面,发挥作用。电影文学作为电影的文学基础构成,是以电影的独特视听思维方式来构思和写作的文学形式,兼有电影和文学的双重属性。电影文学,集中表现为电影的剧作基础,即电影剧本。电影剧本包括文学剧本、分镜头本和台本(工作台本、完成台本)三个部分。电影文学又指电影作品的文学性含义,包括电影剧作的文学价值、电影创作借鉴与融合的文学形式因素、电影剧作的文学个性等等。电影文学,还直接和经常反映在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方面。中国电影的成就一方面取决与导演的灵感和对影象的敏锐把握,另一方面离不开对文学的借鉴。文学家以文字叙述故事,而电影则用形象的视听画面描绘故事。它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但彼此间又存在着分合难定的暧昧与紧张关系。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其最明显、最直接的联系是电影对文学作品的大量改编。文学和电影之间又存在着不可调和性,它们各自沿着不同的艺术轨道发展。电影和文学正是在交叉和分离中实现了互动。只有将电影和文学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使之互相促

影视与文学的异同

影视艺术是声画兼备、时空复合的综合艺术,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和影视艺术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文学用语言塑造的艺术形象具有间接性,而影视由声音和画面构成的艺术形象则具有直观性。文学文本中并无实际的声音和直观的画面,而是必须依靠读者的想象和联想,将文字表达或描述的声音和画面在头脑再转化复现为逼真可感的艺术形象,因而文学形象具有模糊性和间接性。影视艺术通过蒙太奇把一个个镜头组合起来,把声音与画面直接呈现出来,诉诸观众的视听感官,因而其艺术形象具有强烈的直观性。 文学与影视艺术尽管有很大差异,但同时也有密切联系并可相互相通。文学与影视相通的根源在于二者都属于叙事艺术。就文学对影视艺术的影响来看,电影的叙事技巧是从文学那里学来的,文学中的故事、情节、人物等因素,在影视艺术成熟之后仍被其广为借鉴。 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样式,电影与文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表现为电影对于文学的借鉴:一方面,文学反映生活、表达生活的方法,如小说的叙事手法、结构样式、表现技巧,诗歌的抒情,散文的意境,都为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可供借鉴的营养;另一方面,世界电影史上的许多作品都是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这些文学作品中既有经典作品,也有当代的畅销作品。在国外,莎士比亚、雨果、小仲马、狄更斯、海明威、托尔斯泰等作家的作品改编成的电影,一次又一次地为我们创造了经典的银幕形象,黑泽明的《罗生门》、科波拉的《教父》和《现代启示录》、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以及《乱世佳人》、《美国往事》、《法国中尉的女人》、《克莱默夫妇》、《沉默的羔羊》、《阿甘正传》,这些在世界影坛广为流传的影片背后,都有着经典、流行的文学原著。文学是电影的创作源泉,由法国新小说派的代表人物阿仑·罗勃-格里叶编剧、著名导演阿仑·雷乃导演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已经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而由我国四大名著改编的电影、电视剧也是很成功的例子。还有根据鲁迅的小说改编的同名影片《祝福》是迄今为止鲁迅小说中改编得最为成功的作品。20世纪80年代以来,茅盾的《子夜》,老舍的《骆驼祥子》、《茶馆》,巴金的《寒夜》,曹禺的《原野》、《雷雨》、《日出》等现代经典文学作品也先后被改编成电影。老导演凌子风先后改编了老舍的《骆驼祥子》、沈从文的《边城》、许地山的《春桃》、李劼人的《死水微澜》等文学作品,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学名著改编系列,他将自己丰厚的人生阅历和感悟渗透到从文学到电影的二度创作之中。 在影像文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更热衷于影像世界所提供的丰富、形象和生动的视听效果。这种特殊的文化语境让文学与电影出现一种文学不仅可以借助电影、电视等新的传播手段重新获得“轰动效应”的层面,而且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积极姿态依赖电影、电视,找回曾经的辉煌。在文学借助电影、电视发光并重新唤起人们对文学的热情的同时,更唤起了作家对于电影、电视的热衷。以往,创作者多是把文学读本改编成影视剧,而现在则是影视剧衍生出许多相应的文学读本,出现了文学与影视“同步推出”的新现象。《刮痧》、《大腕》、《永不瞑目》、《大宅门》、《雍正王朝》、《橘子红了》等与电影、电视剧同名的图书所提供的信息一点也不比电影、电视剧本身少。

微电影剧本创作

剧本创作必备基础 剧本写作基础:剧本的格式首先明确一点,剧本区别于任何一种文体形式,我经常看到有的朋友把剧本写成了小说或人物传记,这是不对的,至少是不专业的。剧本有自己专署的格式,写剧本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个技术活。 先来看看剧本写作常犯的错误: 1:把剧本写成了小说刚刚上面提到有的朋友把剧本写成了小说,不是不可以,但那个是文学剧本,根本不能用来指导拍摄和制作。举个例子,你可以在小说里花几页的笔墨来写一个人的身世,背景,家庭组成,或是用几页的笔墨来描写主角的心理斗争过程,但这些东西是无法表现在电影屏幕上的。你的剧本就是一个屏幕,你所要表现的是电影屏幕上能被观众直接看到感受到的东西。像心理活动这类东西是无法很好的表现出来的。加旁白?当然可以,除非你能忍受主角的画外音在一动不动的镜头里读几页小说。电影*画面表达情绪,你的剧本就是电影画面,要通过摄像机的角度来写,这可能引起第二个问题。 2:不必要的摄象机标注如果你这样写剧本:在5号升降台,用盘纳为升70型相机,60mm镜头,由8.5m摇至2m对焦…………如果你这样写,就算过了审稿人这一关,你的剧本也会被导演扔掉。你不需要教他怎么拍,这不是你的事。你在写剧本的时候完全不用担心相机的事。但是不是剧本就不要考虑相机了呢?也不是,你需要考虑相机的关系而不是位置。剧本里有自己的专用相机术语,多多使用这些术语,能让你的剧本很专业,至少看上去很专业。 这是具体的写作格式: 场景说明要黑体,时间地点要黑体,居左场景中出现的音效要黑体标出第一次出现的人物名要黑体居中人物的对话要居中,两边留空,不同人物的对话要另起一行标明摄象机的关系标明场景的切换,“切至”就是硬切,“化至”就是加转场的效果,全部居右如有特效运用,也要用黑体标出二剧本写作入门这是我在大学修读剧本写作课程时所得到的体会。记得当年导师和我们说:「要想写好剧本,就必须懂得剧本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搞明白电影的规律!」今天,身为其中的一员,有幸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所懂得的剧本理论知识,如有错漏,还望大家多多包容。 简单来说,要写好一个故事,首先要构思好你的故事走向,人物关系,情节高潮,主题思想等…… 美国好莱坞有一套编剧规律:即开端、设置矛盾、解决矛盾、再设置矛盾,直至结局。中国也有自己的编剧规律:起、承、转、合。 在下面的文字,本人会分类将写作剧本的基本和重要的元素详加论述,并会举出实例加以说明。 < 第一节> 剧本基本理论:态度、主题<<态度(Attitude)>>

(完整版)文学与影视的关系

文学与影视的关系 影视是声画兼备、时空复合的综合艺术,文学是语言艺术,和影视艺术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但文学与影视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是可以相相通的。 首先,文学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具有间接性,而影视由声音和画面构成的艺术形象有直观性。文学语词形象要我们进行再创造,文学文本中并没有实际的声音和直观的画面,而是必须依靠读者的联想,将文字表达或描述的声音和画面在头脑再转化成艺术形象。因而文学形象具有模糊性。影视艺术通过把一个个镜头组合起来,把声音与画面呈现出来,给观众的视听感官,所以艺术形象具有强烈的直观性。 其次,文学是时间艺术为基础的艺术,而影视艺术是以空间综合艺术。文学作为一种时间艺术,要靠我们在逐字逐行阅读过程中,才能逐步显现出文本全貌。同时,文学的议论、说明、叙述、修辞等,都是艺术感觉和欣赏的对象。影视作为时空艺术,必须将空间造型当作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来考虑,要把空间的造型和时间的流动有机地融合为一体,给观众呈现出时空复合的具体形象。另外,影视艺术中编者的议论、叙述等,要通过旁白、独白等有限地使用。 文学与影视艺术尽管有很大差异,但同时也有密切联系并可相互相通。首先,文学与影视得以相通的根源在于二者都属于艺术。就文学对影视艺术的影响来看,电影的叙事和叙事技巧最早是从文学那里学来的,至于文学中的故事、情节、人物等因素,在影视艺术成熟之后仍被其广为借鉴。在中外影视作品中,有将近半数是由文学作品(主要是小说)改编而成的,特别是那些伟大的文学巨著,多次被搬上银幕荧屏。可见影视艺术与文学有着血脉相通的亲缘关系,对小说的借鉴使影视艺术创作者们获得了灵感。文学与影视作为叙事艺术,都是在流动的时间中连续地描绘事物。正如法国影评家玛格尼所说:“电影和小说二者均为叙述作品,叙事有它自身的规律,与展示的规律有很大的不同。它的基本要求之一是连续性,小说的各种程式和电影的各种常规技巧大抵是为了保持连续性才产生的。” 小说是在一个个语词组合的场景的连续中叙述故事、塑造人物,影视是在一个个画面连接的场景中构成银幕形象,在时间的延续中叙事是它们的共同性。这使文学和影视艺术都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叙述复杂而连续的社会生活。 其次,小说这种艺术样式本来就蕴含着某些电影因素。蒙太奇作为一个专用术语,它是属于影视艺术的。但作为一种叙事的方法,早就见于狄更斯的小说。雷班曾对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中的一段描写作过分析,这是在小说中写到大卫童年时的伙伴斯提福兹的船遇险后,大卫在海滩上见到他的尸体时的一个情景: 但是他把我领到海边。就在她和我——两个孩子——寻找贝壳的地方——昨夜来的那条旧船的一些比较轻的碎片被风吹散的地方——就在他所伤害的家庭的残迹中间——我看见他头枕胳膊躺在那里,正如我时常看见他躺在学校里的样子。 这段文字所产生的视觉效果,超过了一般的想象,它建立在连续几个不同场景的巧妙而自然的联系上,而这本是电影的基本手段蒙太奇所擅长的。所以,这部小说的上述写法意味着

经典心理学电影赏析

《经典心理学电影赏析》结课论文——《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专业:10工商管理一班 姓名:税莲 学号:100105010003 教师:李靖环 时间:2012年一月六日

内心理想境界的情感呓语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当电影的最后一幕完结时,我深深的吸了一口气,缓解压抑的心绪。脑海里又浮现了1900的那干净,忧郁还夹杂着一些我摸不透的情感双眸,忍不住潸然泪下。是感动亦或是惋惜。钢琴师终于没有离开“维吉尼亚号”。纤细的双手在空中象征性的演奏了最后一曲,伴着巨大的声响和巨轮一起在海上沉没。人代冥灭而清音独远。钢琴师的故事完结了,可是却让我的内心无法平静下来,钢琴师代表的是一种童真和纯洁,代表的是人类对大同世界的向往,代表的是对人类繁文缛节的不屑,还代表人类对自身无穷无尽的欲望的恐惧…… 这是一部荡气回肠的诗意旅程电影,那无处不在的钢琴声逐渐将我带入了主人公1900的心灵深处。整部片子随着麦克斯回忆中的1900,与现实中麦克斯追寻1900的下落这两条主轴,交互穿插,紧紧牵动着我的心,而当麦克斯从乐器行老板口中得知,维吉尼亚号即将被拆解时,故事也达到了最高潮。从战前离开维吉尼亚号之后便未曾听说过1900消息的麦克斯坚信,1900必定还在船上,他努力延阻了船只拆解的时间,来到这艘已残破不堪的废船上欲寻找1900最后的踪影。1900还会在船上吗?还是如麦克斯的期望,已经找了个地方,娶了老婆、生了小孩,并在茶余饭后之际同她们提起麦克斯这个好友……但是,他终究还是留在了船上,尽管麦克斯流尽了无数眼泪,而他,这个只为钢琴而生的1900,他将一生所有的光芒撒在个这艘船上,短暂而凄美。 我脑海里始终记得那些打动我心的场景:麦克斯初识1900时,两人在海上狂风暴雨之际松开了钢琴的固定栓,坐在钢琴前随船摆动着,一边弹琴一边在大厅里四处滑动,像极了跳着华尔兹或探戈的舞者;而面对傲慢的杰里来势汹汹的挑战,1900展现出了他过人的钢琴天赋,让与会者由轻蔑转为震惊;以及那个不知名的女孩(曾与1900用手风琴合奏的老人的女儿),如彗星般的散发出耀人光芒却又快速离去,使得1900淡淡的忧愁,回忆的感伤,在片里充斥的偏黄色系影像中,益发显得鲜明。至于移民怀着梦想乘船来到新大陆,在看到自由女神像之际惊叫“America!”的喜悦,却也与孤寂的1900看着旅客上上下下的冷漠相映……

浅谈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的关系

浅谈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的关系 【摘要】关于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之间关系的讨论从未间断过,笔者在本文中的观点是: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是同一艺术形式的不同发展阶段。本文中,笔者将在分析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的区别、联系与融合的基础上,剖析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之间的关系,论证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是同一艺术形式的不同发展阶段这一观点。 关键词:电影;电视;影视艺术;区别;联系 一、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的重要性 电影和电视在当代传媒乃至整个社会中都充当着重要的角色,有其不可忽视的价值。不仅是作为传播媒介的工具,还是大众文化的形式,电影和电视的功能和角色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都举足轻重。走进影院看电影,也日益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休闲方式;坐在家里看电视,更是每日家常便饭一样的必修课。 在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工具同时,电影和电视也都在一定程度上被认为是“艺术”。从工具到艺术的变化,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两者的性质,而作为艺术形式的影视,则对文化的发展有更深的影响。在人类迄为止创造的所有艺术史中,影视艺术最具特殊性。它的诞生是艺术形态学在现当代艺术中的最新发展,是艺术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一个艺术事件。 所谓电影艺术,是以现代科技为手段,从纯粹的视觉艺

术演变为视听艺术,以声音和视觉形象为媒介来表现现实生活的人们情感以及视觉奇观等各种内容的一种艺术。而电视艺术,则是以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画造型为传播方式,运用艺术的审美思维把握和表现客观世界,通过塑造鲜明的屏幕形象,达到以情感人为目的的屏幕艺术形态。 影视艺术是科学技术与艺术创造的结晶。关于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之间关系的讨论从未间断过,在本文中笔者认为,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是同一艺术形式的不同发展阶段。 二、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的区别 从表达路径来看,电视是一种由电视台或是影视公司制做,通过电视机接收节目的一种面向大众的技术和文化的集合体,而电影是由独立的电影公司制作,然后在各院线上映,只面对一小部分观众的独立作品。从传播媒介来看,电影要在电影院的相对独立封闭的空间观看,而电视是坐在家里随时、随心的观看,电视机更是一种普遍的家用电器。 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在不同维度上的确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笔者将从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的发展历史、技术手段、表现内容、视听感受、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五个维度来阐述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的区别。 1、发展历史维度上的区别 从时间上来看,电影早于电视而出现; 电影诞生于1895年。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

2016年北电文学系电影剧本创作考研官方参考书目及解析 考试大纲

育明教育独家专注北京电影学院考研专业课辅导 1【文学系】 院系:文学系 研究方向名称:电影剧本创作 研究方向介绍:电影剧本创作是电影创作中最基础、最核心的环节,电影艺术整体水平的高低,首先取决于电影剧本的创作水准。本研究方向旨在选拔出具有电影剧本写作经验和一定电影剧作理论基础的考生,经过更高层次的电影剧作实践和更深层次的电影剧作理论学习,使其成为在电影剧本创作具有较高能力的专门人才。业务课二名称:小品写作 业务课二介绍: 考试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所给的材料(包含命题命题、、背景资料背景资料、 、人物及主要情节等),按要求完成一篇具有视听思维、情节完整、逻辑合理、人物鲜明的短片剧本。 2016年北京电影学院【艺术与电影基础理论】(专业学位) 育明教育推荐阅读书目: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 《艺术概论》王宏建 《艺术概论》赵彬主编

育明教育独家专注北京电影学院考研专业课辅导 2《艺术学基础知识》王次炤 《中国电影史》钟大丰 《外国电影史》郑亚玲 《认识电影》(美)路易斯.贾内梯著 《电影理论与批评》王志敏 《电影史:理论与实践》(美)艾伦、戈梅里著李迅译 外加重要辅助资料育明教育独家内部笔记资料包含: 【艺术热点】+【中西文论】+【文艺理论】+【艺术理论内部试题库】 +【电影基础理论内部试题库】 2016年北京电影学院【艺术与电影基础理论】(专业学位)考研重点内部资料审美想象的特征?它在艺术创造中有何作用? 审美想像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审美想像离不开表象记忆。想像总是在一定程度上离开现实,但又总是植根于客观现实,并且总是用记忆中保持的客观现实的表象进行活动。 (2)审美想像是积极的、能动的和创造性的。往往能够创造出过去没有直接感知过的对象,甚至创造新的形象。 (3)审美想像要符合生活的逻辑和情感的逻辑。即要合乎基本的生活真实和情感真实,让人觉得合情合理,具有可信性、真实感。审美想像在艺术创造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想像力是否丰富,直接影响到艺术家的创造力:可以说,没有想像,就没有艺术创造。所以,黑格尔认为,艺术创造“最杰出的本领就是想像”。别林斯基说:“在艺术中,起着最积极和主导的作用的是想像。” 艺术作品的结构?由那些部分组成?

谈影视与文学的关系

谈影视与文学的关系 选修了一学期的“影视文学与欣赏”,我对电影的认识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以前,我总认为电影仅仅是表演。然而,通过对各种优秀影片的观看以及赏析,我了解了影片不仅仅是单纯的表演,它与文学、艺术、科技等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本学期观看的影片《活着》和《罗生门》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这两部影片都是由小说改编而来,那么,我就根据这两部优秀的影片来谈谈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文学与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从电影产生开始就一直存在着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尤其是对文学名著的改编。电影与小说虽然处理的是同一个故事,都是属于艺术性叙事,但是两者在讲故事方面是有很大区别的。不同的叙事方式为观众也营造了不同的悲剧效果。 影片《活着》是由张艺谋导演执导的,这部电影的剧本是根据青年作家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与小说从叙事视角、情节、场景和节奏等方面都体现出了叙事的差异。 在叙事视角方面的差异:小说是以“我”来展开故事的情节,电影中导演张艺谋把“我”这个主体去掉了直接把福贵推到银幕之前用全知叙述的方式让观众从第三者的角度来看福贵一家的离合悲欢。 在情节方面的差异:小说《活着》是由“我”——一个民歌采集者的所见所闻展开故事情节的。“我”因职业需要,经常下乡采集民歌,偶然碰到一名叫福贵的老人,他给我讲述了他一生的经历。作者在小说的开头就埋下了伏笔,这是因小说的本质造成的,只有提前埋下伏笔才不会让情节显得突兀。影片为了突出主题,增删了许多情节。为了影片的内容和形式的需要,古老的民族艺术皮影戏被导演增加了分量。整部影片也以皮影贯穿始终,显得含蓄蕴藉,具有十分感人的艺术魅力。 在场景方面的差异:小说中死亡的气氛一直笼罩在读者的心头,不知道下一个死的是谁。在电影中虽然仍是沉闷和阴郁的气氛,但在这灰色的气氛中还是有一些欢乐明亮的色彩。 影片《罗生门》是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的一部代表作,这部片子改编自芥川龙之介的作品,该影片与小说在叙事结构、意向的运用、表现的主题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在叙事结构上:小说是樵夫、僧人、捕快、强盗、老妪、女人、和武士亡魂七个人面对按察使时对于案情的陈述的记录。三个主角相互矛盾的供词提供故事的轮廓,其他四个人的供词则起着补充情节、交代人物身份、故事背景的作用。电影沿用了小说的多重叙事角度,但电影将时间切分为三个维度,就像影片的场景有三个一样。我们可以将罗生门下、按察使审判处成为第一、第二叙述场景,将密林中成为被叙述场景。 在意向的运用上:小说绝大多数在于从司空见惯的小事中挖掘人性,所以更多关注于细节。但电影作为一个视听觉媒体,在有限的时间里讲述故事,更多的关注镜头的有效性,于是电影的意象有了更多的象征意味。比如阳光,在我看来就象征着人类的道德;密不透缝的大雨,就像那个阴沉、破败的场景一样裹挟、压抑着人性。 在表现的主题上:小说以几个人对同一案件的不同证词或告白,在扑朔迷离中凸现出人性。它描写了人性的丑恶,揭示了人的不可信赖和不可知,作者对人

心理电影鉴赏论文

心理电影鉴赏论文 在这几周的学习之中,姜老师给我们播放了几部有关心理的影片,我也在 这几部影片之中了解,学习到了许多东西,对生活进行了反思。在这之中,有 有关心理康复的禁闭岛,有关宗教的外星醉汉PK地球神,有关心理质询的心灵捕手,有关自卑的国王的演讲,有关爱的小鞋子,有关精神分析的计划男。这 些都是非常有意义的电影,我也把它们推荐给了我身边的同学朋友看。 这些电影之中有的情节让人感动,有的行为让人深思,有的场景让人喜悦,有的人物让人让人痛惜。接下来我会结合自身成长经历,对所放映心理影片的 感想。 首先我要说的是伊朗电影《小鞋子》,影片清新、质朴,真诚地描述伊朗 人的真实生活,表现窘迫艰难的平民生活中隐含的人性的善良,带领观众回 到纯真澄净的世界。电影讲述的是小阿里取回妹妹修补好的鞋子后,却不小心将这仅有的鞋子弄丢了,为了不给父母增加负担也不想被父母惩罚,兄妹俩商 量好轮换着穿阿里的球鞋上学。每天妹妹放学后,都要飞快地跑回来,将鞋子 换给阿里,为此阿里经常迟到并受到惩罚。为给妹妹买双新鞋,阿里想尽了办法,在和爸爸去做园丁赚了钱后,他首先暗示爸爸给妹妹买双新鞋子。不料自 行车刹车失灵,父子俩狼狈回家,治病花去了本来答应给妹妹买鞋的钱。后来,小阿里看到全市长跑比赛的通知时,便决定参加这个长跑比赛,并苦苦哀求老师批准他参加比赛,原因是第三名的奖品是一双球鞋。在比赛中,小阿 里的眼前晃动着妹妹放学后奔来与他换鞋以及他换好鞋后奔向学校的脚步, 他一定要获得那双鞋子,他在极度疲劳中坚持跑着,一心想拿第三名的阿里 一不留神却拿了冠军,当人们向他表示祝贺时,小阿里抬起的却是一双充满 失望的泪眼。当小阿里回到家中,妹妹难过地走开了,失望的小阿里脱下那 双已经跑烂了的球鞋,把自己满是血泡的脚浸在水池里,红色的金鱼绕着他受 伤的脚游着。 在这之中有一段片段让我印象非常深刻,那就是妹妹在学校找到了穿自己 鞋的女孩以后,跟小阿里说了这件事,然后小阿里跟妹妹就跟着那个女孩到她 家外面,当看到那个女孩的的父亲是个盲人以后,因为觉得那个女孩也是很可怜,他们两个决定不跟那个女孩提起这件事情。 如果我是小阿里的话,我一定做不到他们这么无私,如果我知道有个女孩 穿的就是妹妹失去的那双鞋子,我一定会找那个女孩说这件事情,并且让她归还。如果她不同意的话,我就会找到她的家长说清楚这件事情,虽然如果知道 她的父亲是个盲人的话,叫她归还鞋子也会让我心里有些内疚,可是我在家里 也有一个生病的母亲啊,家里是如此困难的我失去了这双鞋子会带来非常多的

电影剧本范文

三一文库(https://www.doczj.com/doc/154602480.html,) 〔电影剧本范文〕 *篇一:电影剧本的格式及范文 电影剧本的格式及范文 文字形式的电影剧本实际上是三种情况: 1、电影剧本(“电影文学剧本”):编剧完成 2、分镜头剧本:导演完成 3、完成台本:场记记录完成 我们所讲的电影剧本都是指第一种情况,即由编剧完成的剧本。 一、电影剧本的几种写作格式 1、文学剧本式: 特点:可读性强(文学作品的可读性)。 电影感弱。 例1、“春天,踩着湿淋淋的步子来到了。” 以上“例1”文学性强,可读性强,充满诗情画意。可是,导演分镜头时,却不得不作以下的工作: ①、删掉许多纯属于文学的、视听语言无法表现的内容。 ②、重新用视听语言表现那些可以表现的“诗情画意”。 故这种电影剧本一方面要使导演费较大的精力去分镜

头,更重要的是,使编剧在剧本阶段未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电影思维上。 这样做的结果:既影响了剧本作为电影剧本它的艺术质量,同时也会妨碍你的剧本的成活。 2、格里叶式 特点:电影感强 可读性弱 例1、《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开头): “开始是一阵猝然响起的浪漫、热烈的音乐,这音乐就象我们在某些带有强烈的、激动人心的高潮的影片结尾时所听到的一样(这是一个由木管、铜管和弦乐等等组成的巨大的交响乐团演奏的)。片头字幕是常规的样式:人名等等都是用朴素的字体写成,黑色的字体后面衬着灰色的背景,或者是白色的字体后面衬着灰色的背景;这些名字或者一组一组的名字都镶在方框内,框子按照一种正常的甚至是较为缓慢的节奏,一个接一个在银幕上出现。 这种努力是应该肯定的。 但是作为编剧来讲,这样做有以下不利之处: ①、可读性弱,不单指一般人的阅读,主要是指描写太细、太繁琐。以至妨碍了导演、制片人抓住主要情节,主要人物。 ②、不利于导演为影片作出他的贡献。电影主要是编剧、

文学与影视的区别和联系

文学与影视的区别和联系 我们正处在一个由文本中心走向视听中心的时代,视觉语言和视觉思维在文化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扩大了“地盘”,但文学仍然是所有文艺形式的价值中心,这一点并未改变。从1958年6月15日北京电视台(央视的前身)播出的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到如今,中国电视剧产量逐年攀升,居于全球首位。我们发现,其中最优秀和最有影响的电视剧,大多出自文学改编和作家改编。电影方面的情况也是如此。这足以说明文学对当代影视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重大贡献。然而,影视与文学的关系并非如此简单,比如这种现状的成因是什么?当下的影视与文学互动呈现怎样的态势? 文学是影视最需借助的资源 文学在表达人的精神性存在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文学是一切艺术中具有最大容量和智慧的艺术,也是影视艺术最需要借助的文化资源。正如有论者所说,文学能为影视提供的,不仅是一个故事内核,更重要的是独特的艺术视角和对历史的理解方式。 付诸文学改编的作品也大都具备好故事的基础。小说和影视剧的最大共同点是它们都以叙事为表征,同时,也都是讲故事的。英国作家福斯特说:“故事是小说的基本面”,而影视制作人则都会异口同声地说:“首先要有一个好故事。”然而,即使在茅盾文学奖的获奖小说中,改编率也不高,原因之一是,在如何理解故事性上,小说方面和影视方面存在较大差别。当然,故事、情节等词汇在一些作家和评论家眼里仍带有部分贬义色彩。 电视剧所要求的故事,仍然是非常传统、简单、千篇一律的以故事情节和因果链条为特征的线性叙事,因为制片方认定电视剧是典型的大众文化样式,必须服从大众的趣味,必须以收视率为成败标准。因此,他们所要求的,不简单是一般小说中的一般故事,而是一种在故事的强度、叙事的强度、动作的强度、对话的强度上都远远大于普通小说的故事。 影视方面要求小说的另一个要素是人物。而塑造人物,也恰好是小说的拿手好戏。如果说影视和小说的人物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影视界仍然坚持最传统的现实主义人物观,即人物需要有丰富的个性。被改编为影视剧的小说,大都提供有这样的人物基础,如《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他有点傻,有点笨,但是单纯而执着,在部队里摸爬滚打,在磨难中百炼成钢。这类小说提供了生动丰满的人物性格,是影视剧改编的最好材料。在每年几千部作品中,像这样的人物不计其数,但形象鲜明、性格丰富、让人过眼不忘的人物其实并不很多,一方面是能力不及,更多的是观念不同,一些小说作者认为小说写的是“人”,却不一定是“人物”,甚至“塑造”这个词也显得陈旧。 小说所提供的语言,特别是人物语言,理所当然地成为影视剧改编的重要资源。剧本主要由对话组成,小说原著的人物语言是否生动和富于特色,也是制作方考虑的因素。《篱笆·女人和狗》、《过把瘾》和《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优秀剧作,都因原作语言的鲜明特色而获益匪浅。 出于以上原因,影视界非常重视剧作的文学性。张艺谋说:“中国有好电影,首先要感谢作家们的好小说为电影提供了再创造的可能性。如果拿掉这些小说,中国电影的大部分作品都不会存在。”从《英雄》到《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大片”,张艺谋曾试图疏远文学,得到了教训,到《山楂树之恋》,他作品中的文学性再次回归。 影视对文学有冲击有启发 成功的影视改编,无疑推动了文学作品的传播。小说《蜗居》出版两年后乏人问津,而电视剧播出一个月,书就创造了销售40万册的纪录。

经典心理学电影赏析论文

经典心理学电影赏析论文 题目救赎与新生 ————“第八日的蝉”的影评学院 专业 学生姓名 学号

剧情介绍 希和子爱上了有家室的上司秋山,而且怀上了他的孩子。秋山常说自己迟早会和妻子离婚,却总不见他行动,得知希和子有孕后,秋山要她把孩子打掉。然而人流手术给希和子带来了后遗症,她不能再怀孕了。希和子发现秋山的妻子刚刚产下了一个女婴。对于这个一面让情人打胎、一面又让妻子生下后代的男人,希和子绝望了,她决定在离开秋山前,看一眼那个婴儿。她趁夫妻俩不在家的时候溜进宅子。婴儿床上的孩子哇哇大哭,而当希和子抱起孩子时,她却甜甜地笑了。希和子用衣服紧紧裹住婴儿冲入了大雨之中。 希和子给孩子取名为薰,她剪掉了长发,改名换姓辗转于各地躲避追查。两人来到小豆岛安身,过上了平静安详的生活。然而,警察还是来了,希和子在福田港的船码头被捕。 秋山惠理菜长到四岁才和真正的双亲重逢,当所谓的爸爸妈妈告诉她刚生下来就被坏女人劫走,名字其实是惠理菜时,她毫无实感。惠理菜不知该怎么和父母相处,觉得好像所有的责任都在自己。她恨着拐走自己的那个女人,封闭了心灵长大成人。惠理菜靠打工赚取生活费,离开家独自生活。她遇到了有妇之夫岸田孝史,坠入了情网。这天,惠理菜发现自己怀孕了。突如其来的问题搅乱了她的心。有个叫安藤千草的撰稿人来找惠理菜,说是想写一本关于那起绑架案的书。惠理菜不愿搭理此事,千草却频频来访,厚着脸皮闯入了她的生活。在千草的鼓励下,惠理菜决定回溯自己幼年时和希和子一起走过的旅程,以此来确认自己曾经的人生。最后,当惠理菜踏上小豆岛时,尘封于记忆深处的东西复苏了。她最终接纳了自己的过去,也理解了希和子的母爱。 人物分析 一、希和子 影片开场那段法庭戏非常精彩,森口瑶子扮演的母亲代表着社会人的普遍看法对希和子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但是希和子的眼神去告诉所有人她的立场。紧接着,影片回闪到了希和子诱拐孩童的一幕。那场大雨没能阻挡希和子的行动。这毕竟是犯罪,罪恶感不是想摆脱就能摆脱的。随着矛盾越来越突出,雨也越下越大,冲击着希和子的心灵。 希和子看到孩子第一眼时,孩子笑了。对于没有母亲经验的希和子而言,这一笑彻底改变了她的一生。 希和子开始和孩子踏上了一条逃亡之路。逃亡之路虽然艰辛,但是希和子却愈发幸福,在她和“小薰”生活的那几年里,尽管生活条件非常糟糕,尽管为了掩人耳目到处逃亡,但是只要“小薰”在身旁,希和子的心里总能得到安慰。 片子那段看着星空唱歌的场景非常令人感动,好似脱离了现实生活的希和子在夜空

电影文学与电影文学剧本

电影文学与电影文学剧本 一、电影文学是文学大家族里的一部分何谓电影文学?从含义上说,它是专为拍摄电影所用,是紧紧服从于电影生产需要的一种文学类型。它的诞生要比电影晚25年左右。直到本世纪的20年代,德国才第一次出版电影剧本。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电影剧本是1925年发表在《东方杂志》上的由洪深编写的《申屠氏》。但 在全世界范围内,大多数的电影导演仍强调电影剧本的作用,强调既用电影的方式思维,又通过文学的手段来表述。强调剧本是影片成功与否的基础。 二、电影文学与其他文学形式的区别及其特征电影文学兼有电影与文学的双重特性,它将文学的叙事特点与电影的视觉特点有机结合起来,具体文字记录形式就是电影文学剧本。从概念上说,电影文学的涵义应更宽广些,它不仅仅指电影文学剧本,而且指包括电影创作生产过程中用文学手段为拍摄的电影所描绘所记录的一切艺术创作劳动。因此文学、电影文学、电影是互有联系的三种不同的形式,不能将它们混为一谈。电影文学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学,它已冲破了传统的文学叙事方式。它是用电影的形象思维按电影的特殊规律来写作来叙事的。银幕形象不仅仅是具体的、可见的,而且是逼真的,最大限度地接近生活实际的。这是电影的又一个特征,作为电影文学,在用文字具体描写和进行形象、造型的描述时,必须充分体现这一特征。电影的另一个特性是蒙太奇技巧的运用。它是电影创作中最有特性也是最典型的手段之一。 三、电影思维电影思维就是电影的形象思维。它是按电影的特殊规律所进行的思维想象活动。它以在运动中的具体的可见可闻的画面和声音等各种表现元素为基础进行构思、设计和组合,也即用电影语言来思维。形象思维(电影思维)一定要具体性,要有特色,不能抽象,不能一般化。都一定是可闻可见的,都是从创作者的直接感觉感性印象中来。另外,时空结合的视觉性和听觉性以及时空转换运用的自由性,是银幕形象的一大特点,也是电影区别于其他艺术并优于其他艺术的一个特长。电影思维要求真,真人、真情、真意,要求新,新生活、新思想,要求美,人物性格的美、意境的美、风格的美,要求深,意蕴深、思想深。 四、电影剧本的美学特性电影剧本的美学特性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剧本的视觉造型特性。第二是它的声音特性。电影美学的第三个特性是逼真性。第四是蒙太奇思维形式。

影视艺术与文学关系

一、影视艺术与文学的相似性 影视艺术与文学二者之间彼此渗透,有深刻的联系。 1.从表现对象上看,文学与影视都以人为表现对象,连缀或折射着广阔繁 复的社会生活。 2.从美学形态上看,影视和文学同为时间艺术,两者都是在时间的流动延 续和运动过程中来叙述故事、展开情节、表现人物的。 【克拉考尔在论及小说与电影的关系时说: “小说和电影中不同的时间处理,只是一种程度上的不同,而不是本质上的差异。”文学是在一个词一个词或一 个意象一个意象的延续中,最后在读者的艺术想象中形成完整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 节,影视则是通过直接在银屏上呈现的影像而不断地形成完整的形象与故事情节。 二者在美学形态上的相似性主要有: 第一,影视和文学主要的叙事因素都包含着叙 事主体、叙事客体和叙事手段三个关键元素;第二,影视和文学都是借助于叙事 的感性特质虚构或者再造了一个有别于现实真实世界的虚拟空间。而这个空间的 存在是对于现实世界一种美学意义上的重现或者补偿;第三,影视与文学都是通 过感性的人物、冲突的事件、生动迷人的故事围绕着一个预先为导演或者作家设定 的主题开展想像的叙事,他们在接受层面上都大多设定了预期的读者或者观众期 待视野。】 3.从表现手段上看,叙事与抒情是文学的两大手段,影视也借鉴了这两大 手段,虽然在这两门艺术中的表现很不一样,但却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小说的叙事通过语言进行,影视的叙事则通过镜头和画面来进行。影视的叙事与小说的叙事有一定的相似性。影视与文学在叙事上具有相似性的根本原因 在于两者都是时间性艺术,都具有在时间的延续中塑造形象的特点。因此,正如 埃·马格尼在他的著名论文《电影的美学和小说的美学比较》中指出的: “电影和 小说二者均为叙述作品,叙事有它自身的规律,与展示的规律有很大的不同,它的 基本要求之一是连续性,小说的各种程式和电影的各种常规技巧大致是为了保持连 续性才产生的。”】 【诗歌的意象组合与大幅度跳跃的方式与影视的蒙太奇方式具有相当的共同性或可比性。比如马致远的元曲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诗历来 被当作诗歌意象大跨度跳跃的典范。从影视语言的角度看,小令中的一个词差不 多相当于一个镜头或画面,其组接则无疑具有一种影视蒙太奇的效果。“枯藤、 老树、昏鸦”是中近景,“小桥、流水、人家”是中远景和镜头内部的摇镜头 蒙太奇,而从“古道”、“西风”到“瘦马”,从西下的“夕阳”到“断肠人” 则仿佛是摄影机从远景慢慢地推到近景,最后则是“断肠人”的特写或大特写, 可谓镜语流畅,镜头推拉摇移自如。《秋思》简直活像一个导演工作剧本。诗歌 经常用含蓄的、以少胜多、以有限表达无限的方法,营造余音袅袅、意蕴无穷的 意境,与影视通过暂时游离于电影叙事,用空镜头方式进行视觉抒情的方式很相 似。如: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曲 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钱起《省试湘灵鼓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 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再如,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则 很像影视的“镜头内部的蒙太奇”。】 二、影视艺术与文学的差异性 1.从语言的表述形态和表述方式上来看,影视艺术与文学有着本质的差别。

电影鉴赏论文

电影鉴赏论文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用童话讲述真实的故事 ——电影《千与千寻》赏析 姓名:———— 年级:2013级 专业: 上课时间:周二

用童话讲述真实的故事 ——电影《千与千寻》赏析 摘要:宫崎骏的动画电影总是充满着想象,营造着一个童话世界。但就在这样一个看似离我们生活很遥远的童话世界里却处处映射出人们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像《千与千寻》中表现的那样,千寻虽然误闯入了一个神仙鬼怪的世界,但却是用童话之口来说明现实中的问题。 关键词:童话与现实全年龄教育 千与千寻这部动画电影我应该看了好几遍了,但是百看不厌。第一次看的时候还在上高中,那时看完以后感觉很震撼,感想很多。这部电影虽然几乎整片都发生在那个奇怪的鬼神世界,但却反映出了很多现实生活中的道理。 先来看看刚开始是千寻的父母。千寻的父母是普通的城里人,比较重视自己的快乐,生活对他们来说就是规矩,适应别人的规矩,也让别人适应自己的规则。爸爸喜欢开快车,妈妈和千寻就得忍受。妈妈喜欢轻松地观赏景色,所以千寻就不可以紧紧抓住她的手。他们要穿过那个阴森的门洞,千寻如果不愿意跟随,就只能留在车里,千寻怎么想他们根本不想要听。他们的管教不会带来快乐,所以千寻的眼睛失去了光泽,爸爸说这里好看,妈妈说那里好看,他们的眼睛只顾看外面,也不管自己的孩子有多孤单。孩子的心是童真的,千寻看见花蔫了会伤心,

看见石像会害怕,父母的反应却是那么平淡,是他们放弃了和孩子的交流,错过了与孩子交流的美妙时光。管教孩子不让孩子给自己惹麻烦。他们是成功的,当他们在没人的店里大吃大喝,千寻不会哭也不会喊,只能一个人默默地走开。父母一定想:千寻这个孩子可真任性。可正是由于这种任性,才使千寻没有和父母一起,被变成肥头大耳的猪。要说懂事,千寻至少知道,没经主人的许可,是不可以动别人东西的。单这一点,就比自己父母强呢。在鬼气森森的街上,父母因为贪吃奉献给神明的食物,被变成了猪。千寻只能自己照顾自己,在这个场面的背后,隐含着宫崎一贯的命题:成年人因为自身的缺陷,注定要被社会淘汰,孩子们能够依靠的,只有自己。 信任也是人们最重要的品格,千寻在秘境中得到了好心人的帮助,得到了新的朋友。她的爸爸妈妈说过,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可是如果爸爸妈妈都变成了猪,能信赖能依靠的,就只有陌生人了。白龙递过来一个药丸,千寻记得妈妈说过,别人只会给你迷幻药,让你什么都听他的摆布。对着孤单的小女孩,所有的男人都流着三尺长的口水。千寻不想要,可伸手去推的时候,自己的手却从白龙的身体穿过,才发现这回真的遇到问题,真的需要别人帮助。在张口的那一瞬间,她学会了信任,才发现友情的种子就埋在自己心里。随着白龙奔跑,过桥,屏住呼吸,千寻知道,朋友就握在自己手里。虽然因为吃惊,吐了一小口气,朋友依然紧紧拉住自己。飞快穿过那些怪物,躲进小屋还不忘了安慰自己:"你已经做的很好了"。千寻从此懂得,信任才能得到朋友。白龙受伤了。朋友救过我,我一定要救我的朋友,于是鼓起勇气,踩着悬空的铁管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