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文学和影视艺术表现手法的异同

浅谈文学和影视艺术表现手法的异同

浅谈文学和影视艺术表现手法的异同
浅谈文学和影视艺术表现手法的异同

浅谈文学和影视艺术表现手法的异同

摘要:随着影视技术的逐渐成熟,文学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已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且不说观众对改编后的影视作品的看法,光是阅读文学原著时,由于自身的资质以及各方面的综合原因,对原著的诠释也是各有秋千。毕竟文学与影视的艺术手法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差异。因此,能够准确理解文学和影视艺术的表现手法的异同,影视作品在继承文学原本含义的基础上能够捉住观众的眼球,是一门学问。关键词:文学影视细节象征异同

一、相同点。

(1)文学与影视都注重细节的描写。

细节是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中描写人物性格、叙述事件发展、展示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单位。在整个文学和影视作品中,细节描写属于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虽然属于“细胞”或称“一枝一叶”,但占有着重要的地位,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好的细节,可以充分地体现作品的主题和风格,可以鲜明地表现人物形象。

人们常以品尝龙井茶来形容文学精品给予读者的审美享受,这样的评价完全可用散文式影片《城南旧事》,《城南旧事》风格清新淡雅,略带苦涩而回味无穷,能引起我们一再欣赏的愿望。散文是印在纸上的一行行铅字,容许读者细细品尝,反复吟诵,从而领会悠远的意境;散文式影片是电影胶片上由蒙太奇连接的一组组画面,观众只能一次过,能否捉住影片中感人的细节,让观众从流转的意象中品出含蓄深沉的意象来,是个关键。

电影《城南旧事》继承了原著的精神意境。《城南旧事》透过一个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剧情不存在中心事件,而是由三个独立成章的小故事构成,即秀贞与妞儿的故事、小偷的故事、宋妈的故事。电影在外部形态上,镜头逼真模拟英子的视点,非常吻合原著中儿童第一人称叙述的韵味。英子与周围的人一个个相识了,又一次次地离别了,最后连亲爱的父亲也离她而去了。散文中那些哀愁的意象:藤箱里的小油鸡、屋檐下的夜雨、宋妈的皱纹等,都在电影变成了可闻可见的具体形象,这些意象虽然细小而容易忽视,但这些细小意象的完美结合,不管是在原著的字里行间还是电影里画面的重现,都使淡淡的哀愁笼罩在其中,读者、观众都会不知不觉地被这些细节描写所吸引、所感动。这也是不管是文学原著还是改编成电影,《城南旧事》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功之处。不管是文学还是影视作品,都不能忽视细节描写。

(2)不管是文学还是影视,象征手法都始终贯穿在其中。

俗语说,百闻不如一见。千言万语描绘出的一个人物的肖像,远不及银幕上人物的一个

特写镜头来得鲜明。影视作品作为大众化的视听艺术,声情并茂,所产生的造型感染力与冲击力远远比静态的绘画或文字强烈得多。文学中的象征是通过铺陈、描写来表现的,而影视作品中的象征则是由镜头推拉等表现的,画面构图的多样性和镜头表现的直观性使观众能更快更多接受编导通过画面所要表达的象征意义。

《红高粱》是根据当代作家莫言的中篇小说系列“红高粱家族”改编的,以全新的立意和艺术形式,表现旧中国北方农民野性的生命力和不屈不饶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大无畏精神。导演张艺谋擅长用象征表意,将试听造型功能发挥到极致。

张艺谋谈及《红高粱》创作的初衷时曾说:“我当初看中莫言的小说,就跟在高粱地里的感觉一样,觉着小说里的这片红高粱地,这些神事儿,这些男人女人,豪爽开朗、旷达豁然,生生死死狂放出浑身的热气和活力,随身所欲透出做人的自由和快乐。”作者莫言本身创作就深受西方魔幻主义的影响,擅长运用象征手法来挖掘边缘人物、边缘文化的内涵,而这一点恰好符合张艺谋的审美气质。《红高粱》既是一部有思想的文学作品也是一部有内涵的影视作品。

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红高粱》以红色为主基调,挖掘红色对于人的审美效应以及象征意义。广袤无边的高粱地始终笼罩在炽热的阳光下,焕发出一片金红。红色是太阳的颜色,象征燃烧的生命力和火一般的激情;红色也是华夏民族传统节日中表达喜庆、欢乐心情的首选颜色。在张艺谋的镜头下,红高粱、红棉袄、红盖头、红花轿、红剪纸、红对联、红辣椒、红红的高粱酒,这一切都鲜明地烘托了影片和原著主题。

正因为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运用了象征手法,使得人物、情节栩栩如生。

二、不同点。

(1)由于观赏上的直观性、表现空间上的自由性,相对文学作品的形象间接性而言,影视作品更富有时空张力,能够更直接地将文学的语言描述转化为直接可视的银幕或屏幕形象,使读者获得更为强烈的审美观感,使得文学名著显示出附丽于影视作品而产生的独特魅力,这正是大量文学名著被转化为影视作品的主要原因。

影视作品仅克服了戏剧舞台与表演的有限性,大大强化了戏剧的综合表现力和直接感受性,利用电子技术彻底改变了艺术传播接受的方式。”影视艺术逐渐成为主导艺术接受的平台,经典名著被改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可以说,名著改编正是我们受惠于名著的一种方式,名著在滋养我们的过程中显示了它们的存在价值。

(2)影视艺术会受到剧本、演员演技、背景布置的影响。

影视需要演员在特定的空间,用形体动作以及对白等表演手段,把剧本的内容通过演员

的感受和理解具体地表现出来,它是通过舞台演出展示艺术美的。而演员的演技关乎到一部影视作品是否能在屏幕获得成功。然而,影视作品是商业化的成果,必须与商业利益挂钩。纵看现在的影视市场,制作商、电视台为了获得更高的收视率以此获得更多广告商的青睐,选角时不是看演员的演技,而是看演员是否青春靓丽,就这一点,使影视艺术大大地打了折扣。此外,制作商、电视台还会因利益篡改剧本,剧本远远有别于文学原著。如电视台香港tvb翻拍《西游记》时,竟增加了原著没有的情节,妖精也会暗恋孙悟空,虽然观众看得津津有味,却令电视剧违背了原著的原则思想。如何处理好文学与影视的关系,是个学问啊!

结论:虽然名著广阔的审美空间和丰富的艺术价值为影视艺术再创作提供了足够演绎的空间,但影视和文学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一个用视听语言来表现主题,具有具象性(具体形象性);一个则是文学语言,具有抽象性,或者说是间接的具象性。文学与影视表现手法的异同,要求我们要正确处理文学与影视之间的关系,两者必须适度地、有尺度地发展,才能是影视忠于文学,影视的发展使文学的魅力更加无穷。

影视与文学的异同

影视艺术是声画兼备、时空复合的综合艺术,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和影视艺术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文学用语言塑造的艺术形象具有间接性,而影视由声音和画面构成的艺术形象则具有直观性。文学文本中并无实际的声音和直观的画面,而是必须依靠读者的想象和联想,将文字表达或描述的声音和画面在头脑再转化复现为逼真可感的艺术形象,因而文学形象具有模糊性和间接性。影视艺术通过蒙太奇把一个个镜头组合起来,把声音与画面直接呈现出来,诉诸观众的视听感官,因而其艺术形象具有强烈的直观性。 文学与影视艺术尽管有很大差异,但同时也有密切联系并可相互相通。文学与影视相通的根源在于二者都属于叙事艺术。就文学对影视艺术的影响来看,电影的叙事技巧是从文学那里学来的,文学中的故事、情节、人物等因素,在影视艺术成熟之后仍被其广为借鉴。 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样式,电影与文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表现为电影对于文学的借鉴:一方面,文学反映生活、表达生活的方 法,如小说的叙事手法、结构样式、表现技巧,诗歌的抒情,散文的意境,都为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可供借鉴的营养;另一方面,世界电影史上的许多作品都是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这些文学作品中既有经典作品,也有当代的畅销作品。在国外,莎士比亚、雨果、小仲马、狄更斯、海明威、托尔斯泰等作家的作品改编成的电影,一次又一次地为我们创造了经典的银幕形象,黑泽明的《罗生门》、科波拉的《教父》和《现代启示录》、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以及 《乱世佳人》、《美国往事》、《法国中尉的女人》、《克莱默夫妇》、《沉默的羔羊》、《阿甘正传》,这些在世界影坛广为流传的影片背后,都有着经典、流行的文学原著。文学是电影的创作源泉,由法国新小说派的代表人物阿仑罗 勃-格里叶编剧、著名导演阿仑雷乃导演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已经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而由我国四大名著改编的电影、电视剧也是很成功的例子。还有根据鲁迅的小说改编的同名影片《祝福》是迄今为止鲁迅小说中改编得最为成功的作品。20世纪80年代以来,茅盾的《子夜》,老舍的《骆驼祥子》、《茶馆》,巴金的《寒夜》,曹禺的《原野》、《雷雨》、《日出》等现代经典文学作品也先后被改编成电影。老导演凌子风先后改编了老舍的《骆驼祥子》、沈从文的《边城》、许地山的《春桃》、李劼人的《死水微澜》等文学作品,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学名著改编系列,他将自己丰厚的人生阅历和感悟渗透到从文学到电影的二度创作之中。 在影像文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更热衷于影像世界所提供的丰富、形象和生动的视听效果。这种特殊的文化语境让文学与电影出现一种文学不仅可以借助电影、电视等新的传播手段重新获得轰动效应”的层面,而且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积极姿态依赖电影、电视,找回曾经的辉煌。在文学借助电影、电视发光并重 新唤起人们对文学的热情的同时,更唤起了作家对于电影、电视的热衷。以往,创作者多是把文学读本改编成影视剧,而现在则是影视剧衍生出许多相应的文学读本,出现了文学与影视同步推出”的新现象。《刮痧》、《大腕》、《永不瞑目》、《大宅门》、《雍正王朝》、《橘子红了》等与电影、电视剧同名的图书所提供的信息一点也不比电影、电视剧本身少。 1988年,王朔的四部小说同时被拍成了电影。《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被第五

艺术手法有哪些

艺术手法有哪些 一般来说包括这样几类: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又包括:象征,虚实相生,用典,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烘托,联想,想像等等了. 表达方式只要就四种:记叙,抒情,议论,描写.其中常用的抒情又有这样集中: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等. 修辞手法有这样的一些: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对比、借代、反复、反语等. 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抒情方式、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三种。抒情方式 分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 情入景)、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即事抒怀。描写方式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有白描、烘托、渲染。写景诗常用表达技巧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乐衬哀,上下(或远近、俯仰、时空、声色、视听)结合。其他表达技巧有抑扬、对写等。 诗歌中的艺术手法 1、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 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 式 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结构形式: 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寄 托等, 4、写作技巧: 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艺术手法 1、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 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 式 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结构形式:

蒙太奇艺术表现手法在影视编导中的应用实践

蒙太奇艺术表现手法在影视编导中的应用实践 蒙太奇是音译的外来词,原为建筑术语,后来被引入影视制作之中,作为一种拼贴剪辑手法被大众所熟知。蒙太奇一般包括画面剪辑和画面合成,利用蒙太奇手法,影视编辑可以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不同距离、不同角度的拍摄镜头组合在一起,形成一部完整的影视作品。本文分析了蒙太奇艺术表现手法的应用现状,进而阐述蒙太奇艺术手法在影视编导中的应用形式。 1 蒙太奇艺术表现手法的应用现状 随着我国影视业的发展进步,蒙太奇艺术表现手法也被引入使用,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之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蒙太奇在我国影视业的运用技术有待提升。 1.1 蒙太奇艺术手法在国内的使用较少 蒙太奇是显示一部影视作品完整性,凸显影视作品主题,展示导演构思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这种艺术表现方法同时也是影视作品展开叙事内容的基本方式,蒙太奇利用多样化的叙事手段和方式呈现影视作品的主题及影视中的人物性格。蒙太奇还可以利用剪辑合成的方法构成多样式的影像呈现给观众不一样的视觉感受,来传达作者创作的出发点和价值,引起观众的共鸣,实现影片的影响作用。随着蒙太奇手段的不断进步,促使蒙太奇手法在影视编导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是国内蒙太奇的发展历史、发展经验不足,导致蒙太奇手法在国内的运用较少。国内现

有的蒙太奇运用只涉及摄影和配音方面,没有对蒙太奇手法进行深入的应用,对于新出现的影视后期制作技术了解较少,导致其只会将蒙太奇手法运用影视前期的镜头组合之处。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国内有必要借鉴学习西方的蒙太奇表现手法,不断提升蒙太奇技术的运用能力。 1.2 国内影视编导使用蒙太奇艺术的意识较差 国内影视编导关于影视制作的观念还没有及时调整过来,许多导演在拍摄一部影视作品时,先想到的是传统拍摄手段的使用,运用传统的拍摄技巧进行影视拍摄,对于使用蒙太奇艺术表现手法还没有养成习惯。许多编导和影视制作人员缺少使用蒙太奇艺术表现手法的意识和习惯,不能正确认识到蒙太奇艺术手法的作用,忽略蒙太奇艺术手法的使用,致使影视作品缺乏创新意识,在影视界很难占得一席之地。 1.3 没有完全掌握蒙太奇艺术的技术 在当今社会的信息数字时代中,影视作品想要得到良好的发展,就要使用蒙太奇手段进行创新,使用蒙太奇艺术表现手法的基础是要对蒙太奇的运用技巧和表现方法十分熟练。但是国内的影视编导对于设备的资金投入少,设备的不先进使得蒙太奇的技术无法得到施展,进而蒙太奇的技术也不能真正得到利用,影响了影视作品的制作效果。 2 蒙太奇艺术表现手法在影视编导中的应用形式 蒙太奇艺术在影视编导的应用要符合观众的审美需求及观

电影表现手法都有哪些

电影表现手法都有哪些? 影视业务学习 2009-05-30 14:07 阅读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电影表现手法 【电影景物描写】剧作对人物生活环境中的风景和各种物象的描写。它表现人物活动的时间状态和空间特色,是创造典型环境的重要条件,是银幕造型的一个重要方面。景物描写,可用于转换时空。通过描写人物对景物的感受和反映,可以借景抒情,表现和点染人物的思想性格和情绪色彩,有助于形成影片的风格特色。景物描写要从生活出发,符合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发展的规定情境,有特定时代的和浓郁的生活气 氛。 【电影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对表现对象的细微部分进行细腻描写,是作品形象描绘的最小单位,但对其只有意义性要求而无统一的量的规定性。电影剧作中的人物性格塑造、事件发展、典型环境、主题思想都是通过许多有机联系的细节描写来实现的。细节可以担负一切剧作功能。电影中所有表现元素都可以通过精心构思成为细节,如声音细节、人物细节、景物细节、物件细节、色彩细节等等。生活细节成为艺术细节,必须经过加工和提炼,成为有一定意义的细节。电影细节描写要有独创性、可视听性和真实可信性。 【电影白描手法】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一种技法,即用墨线勾描人物和各种景象特征,突出其神韵,不着颜色或略施淡墨,以形象本身简洁的特征表露唤起读者联想,得以丰富形象。这种手法借用于电影剧本创作,指电影剧本写作不可能对对象做长篇的详尽描绘,运用白描手法,可以简洁鲜明地突出所表现形象的 特征。以形传神。 【电影象征手法】电影编剧通过一定剧作形象的描写,寄寓超越具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等抽象内涵的一种艺术手法。从影象构成角度看,那些属于影片整体构思的或始终属于剧情本身的艺术元素,除了他们的直接意义外,还寓意着更深广的涵意(如概念、思想、感情、精神等),这就是电影的形象象征。电影的 影象象征分为写实性象征和符号象征两大类。 从电影综合艺术元素的构成看,象征手法所描写的象征形象有四种基本范畴:1.视觉性象征形象。影片《大决战》中毛泽东和周恩来边推碾子边商量战事,是推动历史车轮的象征;影片《神鞭》中傻二的辫子,作为某种传统文化精神的象征被刻意突出;影片《红衣少女》中,安然身着醒目的红衣的造型,是人物开放向上精神的象征。2.听觉象征形象。影片《夜行货车》中詹亦宏向摩根索逼近时,以列车轰鸣声,象征民族正气。3.视听结合象征形象。影片《乡音》末尾独轮车的视觉形象与火车轰鸣声的听觉形象交叉,象征新旧生活的冲突和历史趋势的必然性。4.叙事性象征形象。主要指情节和细节的象征。有全局性的,也有局部的。影片《老井》以全部情节叙述构成影片的整体象征——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存意志。《老井》中,先后三次出现婚后的旺泉倒尿盆的细节,象征着他终于融入传统。 【电影怪诞手法】指在电影剧作中对所描绘的人、事、物、景,运用种种古怪离奇、悖于常规、异常变形、极度夸张等刻画方式。怪诞手法给人以新奇、刺激的感受,能引起兴趣和加深印象,但描写怪诞本身不是目的,目的在于通过怪诞揭示人物心理活动,反映和揭露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和实质,表现或深化主题等。怪诞虽然不符合生活的表面现象,但符合艺术的真实。怪诞手法的运用有全剧整体性的,有仅在剧作局部 使用的,也有与写实手法相交叉使用的。

影视鉴赏作业2

江苏开放大学 形成性考核作业 学号 姓名 课程代码110005 课程名称影视鉴赏 评阅教师赵梓伊 第2次任务 共4次任务 江苏开放大学 影视鉴赏作业二 作业说明: 用已经学习的知识,从一到两个方面,简要评析《战舰波将金》、《公民凯恩》、《筋疲力尽》中任意一部影片。写成一篇影视评论(不少于600字)。 评析《公民凯恩》 《公民凯恩》是电影大师奥逊?威尔斯在25岁时,自编、自导、自演的成名代表作。影片《公民凯恩》用在1941年显得颇为现代的方式(长镜头、景深镜头、低照度等)讲述了以一位报业大亨凯恩之死揭开了序幕,并通过他的人生经历和事业的兴衰史,见证了一桩资本主义神话下的复杂真相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公民凯恩》都体现了独特的新颖性,因而被看成是世界电影史上的一次重要实验和创新之作。 《公民凯恩》在每一个层面都大大突破了电影艺术原有的表现手法,它不仅仅是在美国的电影史上一部重要的实验影片,也是世界电影史上公认的经典之作。它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摄影上的革新。比如明暗对比的摄影、装天花板的布景、长焦距镜头的应用、运动机位、高反差布光、带顶棚的摄影棚、融镜、带遮挡的多次曝光镜头,直对灯光的摄影、最有

意思的就是在地上挖个窟窿进行拍摄。它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摄影模式,开创了很多先河,很多形式至今都被大量运用着。 《公民凯恩》的摄影在形式上大胆变革利用限有的摄影器材拍出了一些按照常规理论无法实现的画面,它是电影艺术形式上大胆地变革,划时代地开创了当代电影拍摄手法的风貌,也对后来的电影拍摄创作手法产生了深远并且不可磨灭的影响。它不愧为摄影史上在技巧和艺术上进行创新的一个起点。 《公民凯恩》在剪辑方面的成就也是相当突出的。其中,它在时间与空间的组合方面是很好的范例。如“利兰闪回”里回忆凯恩与总统的侄女艾米莉婚姻情况的一组镜头,画面上表现的空间并没有变化,时间则通过5次印刷机快速印刷报纸及艾米莉衣服的变化表明:这场戏不是连续的,而是跳进的。但是由于导演的巧妙安排与精致剪辑,如剧中人物的对话时“正反打”的机位与景别基本不变化,每一场景的过渡转换尽可能的简练,因此整个段落好像在连续不断地进行,是一个似A而是实际非A的时间关系型。夫妻间感情恶化的错综复杂过程,通过不到200英尺胶片,便被完整而统一的表现出来,因此,这一段蒙太奇剪辑被视为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完成日期: 得分: 评阅时间: 课程名称:第次任务评阅教师:

(完整版)文学与影视的关系

文学与影视的关系 影视是声画兼备、时空复合的综合艺术,文学是语言艺术,和影视艺术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但文学与影视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是可以相相通的。 首先,文学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具有间接性,而影视由声音和画面构成的艺术形象有直观性。文学语词形象要我们进行再创造,文学文本中并没有实际的声音和直观的画面,而是必须依靠读者的联想,将文字表达或描述的声音和画面在头脑再转化成艺术形象。因而文学形象具有模糊性。影视艺术通过把一个个镜头组合起来,把声音与画面呈现出来,给观众的视听感官,所以艺术形象具有强烈的直观性。 其次,文学是时间艺术为基础的艺术,而影视艺术是以空间综合艺术。文学作为一种时间艺术,要靠我们在逐字逐行阅读过程中,才能逐步显现出文本全貌。同时,文学的议论、说明、叙述、修辞等,都是艺术感觉和欣赏的对象。影视作为时空艺术,必须将空间造型当作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来考虑,要把空间的造型和时间的流动有机地融合为一体,给观众呈现出时空复合的具体形象。另外,影视艺术中编者的议论、叙述等,要通过旁白、独白等有限地使用。 文学与影视艺术尽管有很大差异,但同时也有密切联系并可相互相通。首先,文学与影视得以相通的根源在于二者都属于艺术。就文学对影视艺术的影响来看,电影的叙事和叙事技巧最早是从文学那里学来的,至于文学中的故事、情节、人物等因素,在影视艺术成熟之后仍被其广为借鉴。在中外影视作品中,有将近半数是由文学作品(主要是小说)改编而成的,特别是那些伟大的文学巨著,多次被搬上银幕荧屏。可见影视艺术与文学有着血脉相通的亲缘关系,对小说的借鉴使影视艺术创作者们获得了灵感。文学与影视作为叙事艺术,都是在流动的时间中连续地描绘事物。正如法国影评家玛格尼所说:“电影和小说二者均为叙述作品,叙事有它自身的规律,与展示的规律有很大的不同。它的基本要求之一是连续性,小说的各种程式和电影的各种常规技巧大抵是为了保持连续性才产生的。” 小说是在一个个语词组合的场景的连续中叙述故事、塑造人物,影视是在一个个画面连接的场景中构成银幕形象,在时间的延续中叙事是它们的共同性。这使文学和影视艺术都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叙述复杂而连续的社会生活。 其次,小说这种艺术样式本来就蕴含着某些电影因素。蒙太奇作为一个专用术语,它是属于影视艺术的。但作为一种叙事的方法,早就见于狄更斯的小说。雷班曾对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中的一段描写作过分析,这是在小说中写到大卫童年时的伙伴斯提福兹的船遇险后,大卫在海滩上见到他的尸体时的一个情景: 但是他把我领到海边。就在她和我——两个孩子——寻找贝壳的地方——昨夜来的那条旧船的一些比较轻的碎片被风吹散的地方——就在他所伤害的家庭的残迹中间——我看见他头枕胳膊躺在那里,正如我时常看见他躺在学校里的样子。 这段文字所产生的视觉效果,超过了一般的想象,它建立在连续几个不同场景的巧妙而自然的联系上,而这本是电影的基本手段蒙太奇所擅长的。所以,这部小说的上述写法意味着

插画设计中的艺术表现技法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49157032.html, 插画设计中的艺术表现技法研究 作者:何锐 来源:《大观》2017年第08期 摘要:从插画设计技法表现与形式分析插画艺术的设计语言表现途径,探讨插画在平面设计中发展与应用。重点研究插画技法与表现形式,给当代设计师提供新的设计创作灵感与思考。 关键词:插画;技法;肌理;表现 一、插画的概念 在《辞海》中,对插画的解释是指插附在书刊中的图画。有的印在正文中间,有的用插页方式,对正文内容起补充说明或艺术鉴赏作用。在拉丁文中,字义“照亮”,即给刊物中的文字增加趣味将文字更生动具象的活跃于读者心中。英文中“插画”译为“Illustration”,指(书、杂 志等中的)图表、插图;图解、图示、例解;(说明事实的)故事、实例、示例等含义。现在的插画是指以视觉形象说明,论证文字的概念或图示事情的经过。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狭义插画的概念已被更广泛的概念取代。插画作为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表达思想、说明事物、叙述经历或描绘意境等方面已成为艺术家们的有效手段和艺术形式。 二、传统纸本绘画 在数码绘画技术普及的今天,计算机技术绘画似乎已经占领了中国大部分商业插画市场,但是传统绘画的专业性、唯一性和灵动性是永远无法被取代的,传统手绘使用工具种类多样,创作风格自然也更为独特,这些方式,更能真实有效的表达艺术家内心的世界。 (一)素描与速写 素描表现工具种类繁多,铅笔、炭笔、炭精条、木炭条、钢笔等,可以深入地刻画对象,不仅能很好的表现出物体的质感和量感,还能刻画出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速写插画是最常见的插画之一,方便、快捷、生动、传神是速写最大的特点。生动的线条,细腻的笔触、能快速而准确的将画家的情感传达给观者。每种新的绘制工具,都是画家心的倾诉。 (二)水墨、水彩与水粉 水墨、水彩与水粉同为水性材料。水墨是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绘画艺术魅力的表现方式,墨色的变化,造型的意趣横生,让观画者也是颇有兴趣。水彩的清新、透明、灵动、新鲜让人如沐春风。而水彩,既可细腻又可粗狂,色彩艳丽,饱和度高,易修改,视觉效果强烈。

常见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一览表1

常见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一览表 1.表达方式(表达方法):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景物: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触景生情、以景衬情(乐景写乐情、 哀景写哀情、以乐景衬哀情) 间接抒情事物:托物言志(“志”即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等)(咏物诗) 古/今事:借古讽/伤今、借古抒怀 怀古伤今(咏史怀古诗) 典故:用典抒情 描写手法: 动和静(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 虚和实(虚实结合、以虚衬实) 点和面(点面结合、以点带面) 远近高低里外(由近及远、由远及近,仰视、俯视、由外到内、由内到外) 色彩搭配、明暗对比 不同的感官(视、听、嗅、触、味)相结合(视听结合) 白描(勾勒)、工笔(细节)、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侧面虚写(曲笔)、对面落笔(以对方写自己) 2.表现手法(狭义): 对比、象征、联想与想象、衬托、烘托、渲染、比兴、曲笔、用典 3.修辞手法(针对具体的句子): 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双关、对偶、设问、反问、反复、顶真、反语、 通感、叠字等 4.结构特点(构思立意、篇章结构、艺术构思): 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 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以小见大、 浑然天成、画龙点睛、欲抑先扬、欲扬先抑等 注: 1.表达方式下的子概念(即表达方式的具体化)也是表现手法。即广义的表现手法指的是除修辞手法外 的其他手法。 2.修辞手法: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修 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 表现手法: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 可视为表现手法。 两者的联系:当某种修辞在文章中反复使用后产生了整体的表现力,那么这种手法也可以视为表现手法。

谈影视与文学的关系

谈影视与文学的关系 选修了一学期的“影视文学与欣赏”,我对电影的认识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以前,我总认为电影仅仅是表演。然而,通过对各种优秀影片的观看以及赏析,我了解了影片不仅仅是单纯的表演,它与文学、艺术、科技等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本学期观看的影片《活着》和《罗生门》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这两部影片都是由小说改编而来,那么,我就根据这两部优秀的影片来谈谈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文学与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从电影产生开始就一直存在着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尤其是对文学名著的改编。电影与小说虽然处理的是同一个故事,都是属于艺术性叙事,但是两者在讲故事方面是有很大区别的。不同的叙事方式为观众也营造了不同的悲剧效果。 影片《活着》是由张艺谋导演执导的,这部电影的剧本是根据青年作家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与小说从叙事视角、情节、场景和节奏等方面都体现出了叙事的差异。 在叙事视角方面的差异:小说是以“我”来展开故事的情节,电影中导演张艺谋把“我”这个主体去掉了直接把福贵推到银幕之前用全知叙述的方式让观众从第三者的角度来看福贵一家的离合悲欢。 在情节方面的差异:小说《活着》是由“我”——一个民歌采集者的所见所闻展开故事情节的。“我”因职业需要,经常下乡采集民歌,偶然碰到一名叫福贵的老人,他给我讲述了他一生的经历。作者在小说的开头就埋下了伏笔,这是因小说的本质造成的,只有提前埋下伏笔才不会让情节显得突兀。影片为了突出主题,增删了许多情节。为了影片的内容和形式的需要,古老的民族艺术皮影戏被导演增加了分量。整部影片也以皮影贯穿始终,显得含蓄蕴藉,具有十分感人的艺术魅力。 在场景方面的差异:小说中死亡的气氛一直笼罩在读者的心头,不知道下一个死的是谁。在电影中虽然仍是沉闷和阴郁的气氛,但在这灰色的气氛中还是有一些欢乐明亮的色彩。 影片《罗生门》是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的一部代表作,这部片子改编自芥川龙之介的作品,该影片与小说在叙事结构、意向的运用、表现的主题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在叙事结构上:小说是樵夫、僧人、捕快、强盗、老妪、女人、和武士亡魂七个人面对按察使时对于案情的陈述的记录。三个主角相互矛盾的供词提供故事的轮廓,其他四个人的供词则起着补充情节、交代人物身份、故事背景的作用。电影沿用了小说的多重叙事角度,但电影将时间切分为三个维度,就像影片的场景有三个一样。我们可以将罗生门下、按察使审判处成为第一、第二叙述场景,将密林中成为被叙述场景。 在意向的运用上:小说绝大多数在于从司空见惯的小事中挖掘人性,所以更多关注于细节。但电影作为一个视听觉媒体,在有限的时间里讲述故事,更多的关注镜头的有效性,于是电影的意象有了更多的象征意味。比如阳光,在我看来就象征着人类的道德;密不透缝的大雨,就像那个阴沉、破败的场景一样裹挟、压抑着人性。 在表现的主题上:小说以几个人对同一案件的不同证词或告白,在扑朔迷离中凸现出人性。它描写了人性的丑恶,揭示了人的不可信赖和不可知,作者对人

艺术的手法,表现手法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三个方面: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虚实、动静)、抒情、议论、铺陈等。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衬托(正衬或反衬)、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比、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化用、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含蓄蕴藉等。。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二)“情”、“志”的区别:在诗歌里,“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出来的。例如,宋人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及对新事物的喜爱之情,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属于言志。(三)“情”、“景”关系区别: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

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四)描写的角度: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注意以下几点:(一)把握常用的表达程式:这首诗采用了(某种表达方式、或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的技法,写出了(某个意象)的(某种)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种)思想、感情,起到了(某种)作用。熟悉常用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这是诗的后

艺术手法

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都属于表达技巧,它们有什么区别呢? 先说什么是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就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思想认识,情感态度而采用的艺术方法。。从艺术流派上看,传统的分为现实主义的和浪漫主义的,还有现代所提到的荒诞的,意识流之类的不同表现手法。从表现的方式上讲,象征、对比、烘托、反衬、铺垫等。 表达方式有记叙(顺序、倒叙、插叙、补叙)、描写(人物描写、景物描写、事件描写、环境描写)、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以及议论、说明的技巧。 那么,如何分析表现手法呢? 1.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 2.其次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在阅读教学中,许多同学分不清“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这三个概念,经常张冠李戴,将其混为一谈,进而影响自己正确地答题。它们虽然都属于表达技巧,却有明显的区别:1.修辞手法 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 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内容博杂。但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修辞手法(辞格)共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顶真、起兴等。 ⑴、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有突出事物特征,化抽象为形象的作用。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歌巧妙地把抽象的“愁”比做滚滚东去的江水,写出了愁绪的多与绵长。 例析: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

诗歌艺术表现手法归纳

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一、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包括表达方式、语言艺术(修辞方法、语言风格)、结构形式、写作技巧等四个方面。 (一)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1)动静结合(2)虚实结合(3)点、面结合(4)正面描写、侧面描写(5)远、近、高、低相结合(6)色彩搭配(7)白描手法 (1)动静结合 在写景状物的诗文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王维的名篇《山居秋暝》中就有这样的例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班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2)点面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

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 “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3)远近高低相结合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总之,景物描写,只有不拘一格,不一而足,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观察,详尽描摹,才能塑造出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 雨后池上刘攽(全国Ⅲ卷)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鉴赏: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

影视文学中的表现手法

影视文学中的表现手法 “影视话语霸权”这个感慨多少带着张抗抗的感情色彩,任何改编都可能存在损害原著精神的情况,但是在电影《扎纸先生》中却没有。作者可以拿出小说来对照,哪个地方已经发生了变化,但电视剧已经是另一个作品了。如果改编之后还和原来一样,那肯定不是成功的改编。改编的电视剧能让原作者满意的非常少,因为作家在创作时有一种使命感,至少存在文化冲动,而改编电视剧更多是一种商业行为。电视剧市场需求大,粗制滥造的相当多,电视剧很多赶不上原著。不过影视创作者所找的“观众喜欢”这一理由不成立,他们忘记了观众喜欢看的永远是有生活质感的东西。 “影视话语霸权”是不可避免的,很难改变。影视作品想涵盖更多的受众,会抹杀一些文学的个性,但并不意味着,它就降低了思想价值。为什么会引起争议,就是因为改编者会打上他个人的痕迹。当时与万方的《空镜子》同时播出的还有铁凝的《永远有多远》,小说反响是后者比前者要强一些,但电视剧播出后,前者比后者更受关注,这就证明影视改编大有可为。它也不完全是一种霸权,只是影视更受市场的控制,不可能无视观众的审美习惯,不可能孤注一掷。笔者认为影视改编文学作品,双赢的可能性在于利润。 影视文学,通俗地讲就是电影电视文学剧本,它是电影电视艺术的文学基础和组成部分,但本身又有相对独立的文学价值。影视文学中非常注重按照蒙太奇方式刻画动态的视觉形象的,这是所有的影视文学的一个共性。 所谓的蒙太奇方式,是指镜头和镜头之间分切和连接的方式。如上一个镜头提到某人,下一个镜头便出现这个人,尽管两个镜头的时空不同,但通过这种直接的连接,这两个镜头之间便产生了关系,并形成了唯影视艺术才有的独特时空,例如在电影《开国大典》中毛主席给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时便是采用的蒙太奇结构。 蒙太奇分为两类,一类是叙述性的,包括对话、交叉、物件等,这种蒙太奇比较注重叙述的连贯性;第二类是表现性的,包括对比、隐喻、诗意等,这种蒙太奇比较注重镜头之间的内涵,以增加艺术表现力。 当然,蒙太奇也不仅仅是镜头与镜头之间的结构形式,而且也是段落与段落之间的结构形式,也就是普多夫金所说的“段落蒙太奇”结构形式。它是两个段落之间的特殊处理,目的在于形成一种间歇感,经常会用到的方式是渐隐和渐显。比如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个场景结束时,整个画面不是突然变换成下一个场景,而是由结束时的画面渐渐隐去,直至消失,然后才会出现下一个场景;同样我们经常会在一个段落结束时听到有关下一个场景的音乐,在上一个场景还没有完全结束时,这段音乐的声音会很小,而随着上一个场景的渐渐消失,这段音乐的声音会逐渐变大,慢慢引出下一个场景所要展现的内容。

文学与影视的区别和联系

文学与影视的区别和联系 我们正处在一个由文本中心走向视听中心的时代,视觉语言和视觉思维在文化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扩大了“地盘”,但文学仍然是所有文艺形式的价值中心,这一点并未改变。从1958年6月15日北京电视台(央视的前身)播出的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到如今,中国电视剧产量逐年攀升,居于全球首位。我们发现,其中最优秀和最有影响的电视剧,大多出自文学改编和作家改编。电影方面的情况也是如此。这足以说明文学对当代影视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重大贡献。然而,影视与文学的关系并非如此简单,比如这种现状的成因是什么?当下的影视与文学互动呈现怎样的态势? 文学是影视最需借助的资源 文学在表达人的精神性存在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文学是一切艺术中具有最大容量和智慧的艺术,也是影视艺术最需要借助的文化资源。正如有论者所说,文学能为影视提供的,不仅是一个故事内核,更重要的是独特的艺术视角和对历史的理解方式。 付诸文学改编的作品也大都具备好故事的基础。小说和影视剧的最大共同点是它们都以叙事为表征,同时,也都是讲故事的。英国作家福斯特说:“故事是小说的基本面”,而影视制作人则都会异口同声地说:“首先要有一个好故事。”然而,即使在茅盾文学奖的获奖小说中,改编率也不高,原因之一是,在如何理解故事性上,小说方面和影视方面存在较大差别。当然,故事、情节等词汇在一些作家和评论家眼里仍带有部分贬义色彩。 电视剧所要求的故事,仍然是非常传统、简单、千篇一律的以故事情节和因果链条为特征的线性叙事,因为制片方认定电视剧是典型的大众文化样式,必须服从大众的趣味,必须以收视率为成败标准。因此,他们所要求的,不简单是一般小说中的一般故事,而是一种在故事的强度、叙事的强度、动作的强度、对话的强度上都远远大于普通小说的故事。 影视方面要求小说的另一个要素是人物。而塑造人物,也恰好是小说的拿手好戏。如果说影视和小说的人物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影视界仍然坚持最传统的现实主义人物观,即人物需要有丰富的个性。被改编为影视剧的小说,大都提供有这样的人物基础,如《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他有点傻,有点笨,但是单纯而执着,在部队里摸爬滚打,在磨难中百炼成钢。这类小说提供了生动丰满的人物性格,是影视剧改编的最好材料。在每年几千部作品中,像这样的人物不计其数,但形象鲜明、性格丰富、让人过眼不忘的人物其实并不很多,一方面是能力不及,更多的是观念不同,一些小说作者认为小说写的是“人”,却不一定是“人物”,甚至“塑造”这个词也显得陈旧。 小说所提供的语言,特别是人物语言,理所当然地成为影视剧改编的重要资源。剧本主要由对话组成,小说原著的人物语言是否生动和富于特色,也是制作方考虑的因素。《篱笆·女人和狗》、《过把瘾》和《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优秀剧作,都因原作语言的鲜明特色而获益匪浅。 出于以上原因,影视界非常重视剧作的文学性。张艺谋说:“中国有好电影,首先要感谢作家们的好小说为电影提供了再创造的可能性。如果拿掉这些小说,中国电影的大部分作品都不会存在。”从《英雄》到《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大片”,张艺谋曾试图疏远文学,得到了教训,到《山楂树之恋》,他作品中的文学性再次回归。 影视对文学有冲击有启发 成功的影视改编,无疑推动了文学作品的传播。小说《蜗居》出版两年后乏人问津,而电视剧播出一个月,书就创造了销售40万册的纪录。

电影的表现手法

电影的表现手法 景别运用 特写:拍摄人像的面部、被摄对象的一个局部的镜头。它可使表现对象从周围环境中突现出来,造成清晰的视觉形象,得到强调的效果。特写镜头能表现人物细微的情绪变化,揭示人物心灵瞬间的动向,使观众在视觉和心理上受到强烈的感染。 近景:摄取人物胸部以上的电影画面。它能使观众看清人物的面部表情,或某种形体动作,有利于对人物的容貌、神态、衣着、仪表作细致的刻画。 中景:摄取人物膝盖以上部分的电影画面。它有利于显示人物的形体动作,有利于交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加深画面的纵深感,表现出一定的环境、气氛,而且通过镜头的组接,还能把某一冲突的经过叙述得有条不紊,常用以叙述剧情。 全景:摄取人物全身或场景全貌的电影画面。它可以充分展示人物的整个动作和人物的相互关系。在全景中,人物与环境常常融为一体,能创造出有人有景的生动画面。 远景:是指表现广阔空间或者开阔场面的画面的景别,是所有景别中视距最远、表现空间范围最大的一种景别。在电视节目中常用于表现地理环境、自然风貌和开阔的场景和场面。 大远景:通常是从高角度拍摄的画面,用来做为定场镜头或提示宽广开阔的空间。 声画应用 声音:包括人声、背景音乐、音响 人声:交代说明、推进剧情、推动人物性格 背景音乐:烘托气氛、渲染氛围、深化主题、善于抒情 音响:增加真实感、烘托环境气氛、抒情言志 画面:包括人物、景物、道具 人物:视觉的中心,意念的载体 景物:抒情言志、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道具:刻画人物性格、串联故事情节、抒情言志

声画结合:包括声画对应、声画分离、声画对比 声画对应:有什么画面,就有什么声音 声画分离:声音与画面分别叙述,两者不具备明显冲突 声画对比:声音和画面在意义和情绪上形成强烈反差 色彩:塑造人物形象、营造环境氛围、构成创造思想 色调:分为冷色调和暖色调 冷色调:色环中蓝、绿一边的色相称为冷色,它能给人以阴凉、宁静、后退、深远的感觉。 暖色调:色环中红、橙一边的色相称为暖色,它能给人以温馨、亢奋、前进、和谐的感觉。 光线:造型作用、表意作用、外画人物形象 镜头运用 长镜头:一段持续时间内连续摄取的、占用胶片较长的镜头,一般时长超过30秒。长镜头可以保持整体效果,保持剧情空间、时间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可以如实、完整地再现现实影像,增加影片的可信性、说服力和感染力;还可以渲染气氛、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空镜头:又称“景物镜头”。指影片中作自然景物或场面描写而不出现人物(主要指与剧情有关的人物)的镜头。常用以介绍环境背景、交代时间空间、抒发人物情绪、推进故事情节、表达作者态度,具有说明、暗示、象征、隐喻等功能,在影片中能够产生借物喻情、见景生情、情景交融、渲染意境、烘托气氛、引起联想等艺术效果,在银幕的时空转换和调节影片节奏方面也有独特作用。 蒙太奇 蒙太奇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现在是影视专业术语,是一种剪辑技巧,一般包括画面剪辑和画面合成两方面。运用蒙太奇能丰富电影艺术的表现力,使表现内容主次分明,达到高度的概括和集中;还能够规范和引导观众的情绪和心理,启迪观众思考;还可以实现对时空的再造,形成独特的影视时评论方法 总述 电影评论的可评之处,可以就其导演的独特构思、声音画面、蕴含的深刻道理、影片的时代意义、影视音乐、电影内容、电影灯光照明、电影的拍摄技巧、电影中

影视艺术与文学关系

一、影视艺术与文学的相似性 影视艺术与文学二者之间彼此渗透,有深刻的联系。 1.从表现对象上看,文学与影视都以人为表现对象,连缀或折射着广阔繁 复的社会生活。 2.从美学形态上看,影视和文学同为时间艺术,两者都是在时间的流动延 续和运动过程中来叙述故事、展开情节、表现人物的。 【克拉考尔在论及小说与电影的关系时说: “小说和电影中不同的时间处理,只是一种程度上的不同,而不是本质上的差异。”文学是在一个词一个词或一 个意象一个意象的延续中,最后在读者的艺术想象中形成完整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 节,影视则是通过直接在银屏上呈现的影像而不断地形成完整的形象与故事情节。 二者在美学形态上的相似性主要有: 第一,影视和文学主要的叙事因素都包含着叙 事主体、叙事客体和叙事手段三个关键元素;第二,影视和文学都是借助于叙事 的感性特质虚构或者再造了一个有别于现实真实世界的虚拟空间。而这个空间的 存在是对于现实世界一种美学意义上的重现或者补偿;第三,影视与文学都是通 过感性的人物、冲突的事件、生动迷人的故事围绕着一个预先为导演或者作家设定 的主题开展想像的叙事,他们在接受层面上都大多设定了预期的读者或者观众期 待视野。】 3.从表现手段上看,叙事与抒情是文学的两大手段,影视也借鉴了这两大 手段,虽然在这两门艺术中的表现很不一样,但却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小说的叙事通过语言进行,影视的叙事则通过镜头和画面来进行。影视的叙事与小说的叙事有一定的相似性。影视与文学在叙事上具有相似性的根本原因 在于两者都是时间性艺术,都具有在时间的延续中塑造形象的特点。因此,正如 埃·马格尼在他的著名论文《电影的美学和小说的美学比较》中指出的: “电影和 小说二者均为叙述作品,叙事有它自身的规律,与展示的规律有很大的不同,它的 基本要求之一是连续性,小说的各种程式和电影的各种常规技巧大致是为了保持连 续性才产生的。”】 【诗歌的意象组合与大幅度跳跃的方式与影视的蒙太奇方式具有相当的共同性或可比性。比如马致远的元曲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诗历来 被当作诗歌意象大跨度跳跃的典范。从影视语言的角度看,小令中的一个词差不 多相当于一个镜头或画面,其组接则无疑具有一种影视蒙太奇的效果。“枯藤、 老树、昏鸦”是中近景,“小桥、流水、人家”是中远景和镜头内部的摇镜头 蒙太奇,而从“古道”、“西风”到“瘦马”,从西下的“夕阳”到“断肠人” 则仿佛是摄影机从远景慢慢地推到近景,最后则是“断肠人”的特写或大特写, 可谓镜语流畅,镜头推拉摇移自如。《秋思》简直活像一个导演工作剧本。诗歌 经常用含蓄的、以少胜多、以有限表达无限的方法,营造余音袅袅、意蕴无穷的 意境,与影视通过暂时游离于电影叙事,用空镜头方式进行视觉抒情的方式很相 似。如: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曲 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钱起《省试湘灵鼓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 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再如,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则 很像影视的“镜头内部的蒙太奇”。】 二、影视艺术与文学的差异性 1.从语言的表述形态和表述方式上来看,影视艺术与文学有着本质的差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