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7-审美教育论

7-审美教育论

7-审美教育论
7-审美教育论

第七章审美教育论

1、中西美誉观的源流:

1)中国美育思想:

○1中国古代以乐感化的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舜的时代。

○2西周时期礼乐纳入学校教育;

○3《乐记》中认为乐和其他艺术具有潜移默化作用;

○4建安时期徐幹首次提出“美育”一词;

○5朱熹提出的类似亚里士多德“净化”思想的观点是消融查滓;

○6明清时期金圣叹提出“见文当观心”;

○7近代蔡元培率先将“美育”引人中国;蔡元培受西方传统观念的影响,把美育看成审美理论在教育中的运用,并倡导“以美育代宗教”。

梁启超提倡趣味教育;王国维认为美育即情育。

2)西方美育思想简述:

○1西方美育思想最早开端于古希腊罗马。柏拉图最早谈到审美教育,提出“音乐应该归宿到对于美的爱”。

○2亚里士多德提出净化论,提出“具有净化作用的歌曲可以产生一种无害的快感”。

○3贺拉斯提出“寓教于乐”;○4席勒《美育书简》首次提出“审美教育”;

○5马克思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美育的基本任务。

2、美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美育,泛指自觉和非自觉的一切审美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感染人、影响

人、陶冶人的教育功能,以及社会、学校或家庭有意识地利用审美的特点对人进行塑造的种种教

育活动;狭义的美育,专指与智育、德育、体育并列的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

3、消融查滓:是朱熹提出的,他认为人因为私意人欲、违背自然规律的念头等渣滓而使生存状态欠佳,于

是可以通过美育泄导人情,消融查滓,以实现天人和人际间的和谐,以此提升人格,完善人生。

4、简述贺拉斯的美育观:

1)“寓教于乐”实际上是美育与德育统一的结果;

2)既符合文艺的规律,要有魅力,直接给人以感动。

5、席勒《美育书简》的历史贡献:

《美育书简》:是1795年席勒发表的著作,在书中第一次提出“审美教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作了系统阐述,这是第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是美育作为独立学科在人类文化史上正式出现的标志。席勒的美育理论在西方美育思想史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哲学的高度解释审美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的独特目的,并把审美教育的目的和审美活动的性质内在地统一起来;

2)明确揭示审美教育的价值是完满人性;

3)回答完满人性的方式—人性统一的根据就在于自身。

6、历史上对美育内涵的界定归纳及评价:

美育的内涵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美育是人格教育,美育是情感教育,美育是艺术教育。

1)认为美育是人格教育,事实是把美和善混为一谈。导致美善部分的原因:

○1由于在人类文明初期,社会尚处于低级阶段,统治者多更为关切的是等级、秩序,所有教育都是巩固统治地位的手段;

○2由于在古代,学科尚处于未分化的混沌状态,真、善、美融于一炉,难以廓清。美的独立内涵与价值在当时不可能凸显。

2)认为美育是情感教育,体现近代西方二元分立的思维特点。即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应当承认,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呼唤情感的解放,把美育归结为情感教育有其积极的意义。然而,把美育界定为情感教育于学理上却是不妥当的。把美育简单地划归情感领域,事实上反映了在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中将美等同于美感,而美感又进一步泛化为情感的混淆。因此,把情感从整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剥离出来,作为审美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对象,是失之偏颇的。

3)把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也是对美育内涵的一种误解。这一观点:

○1过于夸大艺术在审美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它看不到除艺术外,还有很多的自然审美现象和社会审美现象可以充当审美教育的教材和媒介,这些艺术意外的审美现象所具有的审美价值、所产生的审美效应并非艺术所能完全代替;

○2限制以至遮蔽了审美教育更深刻的目的和更高远的价值追求。

7、分析审美内涵时应注意的原则:

1)对美育内涵的确定应该体现手段与效果相一致的原则;

2)确定美育的内涵还是应遵循直接效果与间接效果兼顾的原则。直接效果:指通过审美教育,在个体身上所产生的陶情冶性、意志感发、心灵愉悦等直接的成果效应。间接效果:指通过审美教育直接效果的不断积累,从而导致个体心理结构的重大变化以至形成完美人性的终极性的成果效应。

3)确定美育的内涵还应遵循独特性的原则。独特性:指审美教育不同于智育、德育、体育等其他教育形式所独具的本质属性,审美教育的本质属性是确定审美教育内涵的根本依据。

8、美育与审美活动的关系:

美育与审美活动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1)审美活动本身就具有陶冶人、塑造人的教育功能,如果没有审美活动,也就不可能有审美教育;

2)审美教育通过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唤起人追求美的无限热情,又必然会推动审美活动的不断发展。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审美活动与审美教育之间虽然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我们却不能把它们简单的混同起来,二者的区别有:

1)从活动的形式上看,审美活动是一种带有很大随意性的个人行为,它具有很强的即兴性、偶发性等特点,而审美教育则是一种意识、有组织的群体行为,它是一个按照预先拟定好的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受教者施以定向审美培育的活动过程;

2)从活动的存在结构上看,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两个因素构成,审美活动的现实发生,就是审美关系的确立和展开的过程,也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同时被建构、生成的过程。而审美教育则是由施教者、作为教育媒介的审美对象以及受教者三个因素构成,审美教育的现实发生,就是施教者以审美对象为中介与受教者有机结合的过程。

9、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

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

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10、结合实例说明美育的基本特点:

1)诉诸感性。与一般教育方式相比,美育的基本特点首先在于,审美对象以其感性特征,通过丰富的形象,以情感为中介,悦耳悦目,并打动人心,从而激发共鸣,达到提升任的精神境界、丰富人的心灵的目的。人们进行审美时,首先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具有吸引力的感性形象。感性形态的审美价值给人的感官享受中,包含着与人的生理同构的节奏和韵律;美育具有广泛的普遍性价值;美育的过程便是使人的感情得到表现和升华的过程,而艺术品正是通过个感性意象表现作者感情的。

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读诗时,首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月光、霜、举头、低头”等形象。而“举头低头”也具有和人的生理同构的节奏和韵律,这种场景具有普遍性,使我们得到思念故乡的感情的升华。

2)潜移默化。不论是儒家追求精神解放,与天地同体的和谐境界,还是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要求达到更高层次的人与自然和谐,还是禅宗注重自身修养,注重个体的自我领悟,我们总能潜移默化的受到其影响。如我们读了杜甫的诗,就会生忧国忧民之心;读苏轼的词,就会有人生豪迈之情。这就是美育给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

3)能动性。表现在:审美主体在美育过程中有着创造性,自觉参与其中;主体在审美中能有自觉的追求;主体在参与审美活动的整个过程中体现能动性。

9、美育的功能:1)怡情养性;2)化性起伪。

10、美育的目的:

1)美育是要使人精神上能够获得解放与自由,把人丛自然物质世界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上升到精神的理想境界,进入一种顺任自然,与天地同体的和谐境界;

2)美育是一种爱美的教育,爱美是人的天性,当人按自己的目的改造自然,使自然取得符合他的目的形态,他就感到满意和愉快,从而产生美感;

3)美育着重于使人们审美感受的能力得到训练、鉴赏水平得到提高和创造力得到培养,最终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4)美育根本上就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的教育。审美境界是一种自由的人生境界,而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美正是这种自由人生境界的感性显现。可见,自由是审美境界和美生成的核心所在。而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时,他才拥有自由,而当人拥有自由时,他才能作为完全意义上的人而拥有美。

审美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要造就一种审美的人。所谓审美的人:是具备敏锐的审美能力、良好的审美趣味、健康的人生态度、完美的心理结构、丰富的个性魅力,并具有自由的超越精神和炽热的理想追求的人。审美教育的这一根本目的,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又可转化为两方面的内容:即美的形式的教育与审美理想教育,前者属于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后者则要把审美的自由人生境界转化为受教者自觉的价值追求,体现着美育的根本主旨。

11、完美的人:是既有物质生活又有精神生活,既有理智又有情感,既有工作能力而又善于生活和娱乐。

人不是机器,最忌僵化和片面化,应该是有血有肉,有独立的价值,有对于欢乐和幸福的追

求。一句话,他应该热爱美。审美教育要培养人们对于美的热爱,从而感到生活的乐趣,提

高生活的情趣,培养对生活的崇高目标。

第七章审美教育论

1、在中国传统思想中,“育”的两方面的含义,即:

育其身,尤指使人体格强壮,健康成长;育其心,包括徳智美三育。

2、中国上古的美育意识从自发到自觉,在诗歌舞一体的“乐”中表现最为明显。

3、《左传》中季札观乐时,非常推崇《颂》,认为它“无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

4、在先秦时,美育的最高理想是和。

5、在先秦儒家那里,审美活动为了实现的和谐是:天人关系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

6、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是孔子。

7、把和与严格区分开来的是《国语、郑语》。

8、“胜任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出自老子。

9、“乐者,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其变民也易,其化人也著。”出自董仲舒。

10、将“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视为最高境界的是佛教禅宗。

11、提倡“顿悟顿修”的是慧能。

12、“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出自《文心雕龙》。

13、是人性觉醒,个性发展的时代,且使美育有了自己的范围,不再只是教化的一部分的时期是魏晋。

14、指出戏曲要情节离奇、文词警拔,有益于道德教化,三美俱擅的是李渔。

15、蔡元培认为,美育和宗教相比: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诗保守的;

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

16、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中,认为小说对人的感化作用分为化、浸、刺、提。

17、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提出“四育”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王国维说“一切境界无不为诗人设”,这表明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审美境界。

18、朱光潜说“文艺和其他美感活动给本能冲动和情感以自由发泄的机会”。这表明美育具有怡情养性功能。

19、贺拉斯认为文艺的三个特性是:真实性、情感性、形象性。

20、中世纪后期,世俗文学深入神学,古希腊罗马的“七艺”被用来作为教会教育的内容。

21、文艺复兴时期,取代神学观念的是人文主义。

22、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的是马克思。

23、黑格尔曾说“美只能在形象中见出”,这说明美是诉诸感性的。

24、可以证明美育是诉诸感性的句子是:

琴瑟竽笙,所以养耳也;岂独山水,虽一草一木,亦莫不有性情;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形象在美的领域占着统治地位;名山大川,人人得而游览。

25、在艺术作品中,情感的载体是感性形象。

26、表明美育是人格教育的是:孔子以山水比德;屈原以芳草自喻;古之君子对梅兰竹菊的精神认同。

27、美育与德育的区别是:德育有外在强制性,美育从内心,从人的情感角度打动人;

道德规范是一种严肃要求,审美感化往往使人亲和。

教育学

1.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是“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生物起 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2.美国教育学家孟禄在批评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3.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 4.古代社会的教育一般是指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进入奴隶社会后,人类出现了 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5.早在我国古代的奴隶社会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学校的教育形态,在那时学校设六艺教学模 式。即礼、乐、射、御、书、数。 6.“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成为了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7.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 8.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教育内 容是“七艺”。 9.墨家认为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 10.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提出了“化民成俗,其必 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11.苏格拉底的雄辩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成为定义,第三步称 为助产术,亦称产婆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12.近代实验科学鼻祖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提出的归纳法为教育 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13.几部主要的著作和代表人物: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洛克的《教育漫话》、卢梭 的《爱弥儿》、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福禄贝尔的《人的教育》、斯宾塞的《教育论》、乌申斯基的《人是教育的对象》、和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14.1632年夸美纽斯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在此书中他提 出了“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艺术”。 15.康德提出的“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16.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法则全面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 17.洛克在他的《教育漫画》中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 知识都来自后天。 18.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他的四段教学法是“明了、

教育学

第一章: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探讨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学研究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揭示教育规律,为具体的教育实践提供最一般的理论指导。 3.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提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4.教育问题:教育问题是人们在对客观教育现象的感知、认识的基础上,发现具有积极意义而需要引起重视、更好利用的现象,或者是人们发现需要改善的不良现象等。 5.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 6.教育学……和历史地位: 1.反应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代表著作首先是记述孔子教育思想观点的《论语》 2.真正称得上是教育著作的是《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3.柏拉图的《理想国》 4.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教育的教育思想。 5.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被认为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教学理论著作。6.历史上第一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提出来的是英国的哲学家和自然学家培根7.西方近代史第一部系统教育论著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撰写《大教育论》奠定了近代教育学理论的基础。 8.西方近代第一个在大学讲堂里吧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进行讲授的人是康德,德国哲学家 9.西方近代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论著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0.卢梭《爱弥尔》洛克《教育漫话》1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他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及社会”“从做中学”三大主张12.杨贤江,《教育史AB》《新教学大纲》是我国最早的一马克思主义观点编写的教育著作13.布鲁纳,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教育过程》发现教学法14.赞科夫,前苏联,《教学与发展》“发展教学论” 第二章: 1.教育起源论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①生物起源论:利托尔诺、沛西·能;认为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②心理起源论: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③劳动起源论:苏联教育家凯诺夫,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生产实践活动。 2.原始状态教育古代农业社会的教育近代工业社会教育和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的特点。 ⑴原始状态的教育: 1.从教育者看,没有出现分工,教育者不固定。(原始性) 2.从受教育看,没有专门的受教育者。(全民性) 3.从教育内容看,教育的内容十分简单、贫乏,教育内容都十分贴近生产劳动,与生产劳动相统一。具体说,教育内容是有关于生产劳动方面的知识与技术。有关于政治、宗教、艺术的知识。(宗教性) 4.从教育手段和方法看,教育的工具是口语,教育的方法是模仿,教育时间、空间不独立,完全与生产劳动的时间、空间融合在一起。 ⑵古代农业社会的教育: 1.社会分工催生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师。 2.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3.古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4.古代教育形式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和完善。 ⑶近代工业社会教育:

论审美教育学

论审美教育学 审美教育,以陶冶人的灵魂为特质,,但它的本质、、结构和功能,它的对象、方法和价值究竟如何却也言人人殊。我们感到,,有必要对审美教育这一领域进行具有有机整体意识的系统研究,,并通过对审美教育与人类文明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联系起来进行总体考察,建立一门新的边缘学科一一审美教育学,使审美教育系统工程的研究,能够突破原有的范围,上升到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哲学高度。 一、审美教育的发生、发展 审美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独特的活动,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横跨多种学科,哲学、美学、教育学、文艺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都从某一方面,探索其某种关系和某种特征。其中最重要的两门,是与审美教育学有血缘关系的美学和教育学。然而,审美教育学却有着自己不可替代的独立性质。 审美教育发展的初期阶段并未形成理论科学。它只是作为一种美育思想与哲学思想、美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宗教思想等交织在一起。中国孔子“尽善尽美”、“礼乐相济”教育思想,影响达二千多年之久。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美育思想也十分丰富。亚里士多德则更全面地指出,诗和音乐的审美功用一是“教育” ,二是“净化” ,三是“精神享受”。可见中西方美育思想初期阶段一直是在教育和哲学领域内发展,这种状况一直到启蒙运动时代。 审美教育发展的独立阶段,是以德国哲学家包姆嘉敦命名作为独立科学一一美学,以及被称为传统教育学创始人德国的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出版为标志。而席勒首次明确提出“美育”这一概念,并以其美学专著《审美教育书简》使美育理论取得相对独立的体系。席勒认为“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先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的思想,对审美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和很大的作用。在我国,从辛亥革命到五四之后的二十多年间,许多教育家、学者出于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军阀腐败政治的动机,企望从审美教育中寻求改革社会的途径和方法,形成一股重要的思潮。蔡元培先生大力倡导美育,传播美育理论,并把美育确立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教育方针,为创立中国近代的美育体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浅谈小学生美育的有效途径

浅探小学美术课教学有效途径 美的事物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人们(尤其是小学生)能不能完全感受和欣赏还未曾可知,因为人们发现美、认识美、鉴赏美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学习、培养、训练才能逐渐增强。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正处在发育阶段,这一阶段他们求知欲极强,是提高他们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情趣、审美修养的有利时期;作为小学美术教师关注小学生美育责无旁贷,加之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就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而美术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即审美教育)的主要阵营。 怎样通过美术课有限的时间,利用有效的途径对小学生进行直观、有效的美育是值得众多小学美术教师深思的一个问题;在教学美术时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夯实美术基本功 xx 说: “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这也就是要求我们美术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这个基本功不仅只是要求美术教师要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做足课前准备的基本功,课前深入砖研美术教材,熟练掌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制作范例作业、多媒体课件,便于课堂教学时得心应手的使用;这些都是我们美术教师职责范围内理所当然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二、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相结合 在美术教学中普遍存在“只练不讲”的现象,很多老师认为小学生太小,给他们讲美术知识是徒劳无功的,讲和不讲一回事,讲等于没讲,所以往往是老师布置任务给学生,就任由其“自由发挥”了,殊不知这阻断了学生向更高一层艺术殿堂迈进的步伐,忽视了学生艺术涵养的提升。 也有“讲多练少”或“只讲不练”的现象,让学生在枯燥的理论中“沉沦”,这不是使他们少了很多技能习得的美好体验吗?俗话说得好: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傻把式、又说又练真把式。”我们当然不能

浅谈现代女性的审美需求及发展

浅谈现代女性的审美需求及发展 10绿食陈志浩20107702116 在疯狂的选美风潮以及各种怂恿女性整容的广告的冲击下,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急剧的转变,使部分女性又一味的追求外貌美,而忽略了内在美。 美是女性最大的财富,是吸引另一半的一个重要点,是任何一种美都无法代替的。但我这里所说的美,并不是外貌美,而是内在美。从古到今,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美女”形象,但是无论“美女”如何变化,都注定带上特定时代男性心中的“女性美”标准,烙上了男性的审美观。 早在中国古代两千年前就出现了“美人”一词,不过那时美人并不是特指漂亮的女人。“窈窕淑女”一词,原意是文静美好悠闲洁净的女人,但渐渐地,词义因时代发生了变化,“窈窕”后来被解释成“妖冶”,即妖媚而不庄重的意思。“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妖媚而不庄重,是男性对女性美的内心期待。 女性的化妆打扮,是给男人看的,但同时也是给女人看的。而现代女性的审美观念,一方面受男性的主导,另一方面又受女性的攀比意识。歌德曾经说过,外貌美只能取悦一时,内心美方能经久不衰。 男性内心期待的美和社会观念一次又一次地破坏了那个真正的“美”,也影响着女性了解真实的自己。所以很有必要重新来定义美,还给女性一个真实的美。对女性进行女性美的继续教育,帮助女性抛弃旧的自我形象和美的观念,建立新的观念,从而焕发出她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美。 告诉她们什么是女人的价值所在,是身体美,你长得什么样就说明了你是什么样的人,不需要刻意的改变。而传媒将女性美定在她们以美丽性感得到男性的欣赏,这时的女性往往被整容、美肤的广告等等所利用。这时女性要么失去自信,要么一味追求外在美,抛弃了内在的个性和潜在的才能。女性应该对审美需求进行自我把握和自我选择,不要过多的以男性的审美观来判断和要求自己,要放得开,要自由。要想得到别人的爱,首先要学会爱自己。而且什么样的女人最美,这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你觉得自己是美的,那你就是美的,善于发现自己的美,不要被别人所左右,快乐才是最重要。 除了外貌美,还有心灵美、自信美、风度气质美、自然美、健康美,这些美才是女性的真正美。你的品德、性格、知识、身体素质都可以表现出你独特的美,这样的美更能深入人心。来,散发出你的美。 这不仅需要女性努力,还需要男性的协助。男女两性共同努力,将女性从被污染了的审美文化中脱离出来,共同塑造健康美丽的女性新形象,自然之美、健康之美、人性之美、自由之美。 现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不断有优秀的女性呈现在公众视野中,她们坦然对视男性的目光,这种坦然来自她们内心深处的自信,这种自信来自社会对女性全方位的承认,就如社会对男性的承认一样。

美学-同步练习第七章

第七章审美教育论 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周易·蒙卦》:“君子以果行育德.”中的“育”不仅指育其身,而且指【】 A.育其智 B.育其礼 C.育其善 D.育其德 2.从美育角度看,中国古代一直强调乐,是因为乐有【】 A.心灵感化的作用 B.道德规范的作用 C.理性规范的作用 D.思想统治的作用 3.从《乐记》开始,乐和其他艺术的教育越来越受重视,是因为她们的特征表现为【】 A.和谐人际关系 B.维护社会统治 C.潜移默化 D.化性起伪 4.中国传统美育的最高理想为【】 A.和 B.同 C.智 D.德 5.建安时期,首次提到“美育”一词的中国诗人是【】 A.朱熹 B.孟子 C.孔子 D.徐翰 6.明清时期,美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当时的【】 A.小说、戏曲论著中 B.学校教育中 C.音乐中 D.诗词中 7.朱熹在解释孔子的“成于乐”时说乐教得作用在于【】 A.陶冶情操 B.培养兴趣 C.消融渣滓 D.明德行善 8.在中国古代的教育中,美育与德育的关系上,美育所在的位置是【】 A.统领 B.并列 C.独立 D.依附 9.在中国历史上,首先引入“美育”一词的是【】

A.蔡元培 B.梁启超 C.王国维 D.朱光潜 10.提出趣味教育的近代美育思想家是【】 A. 蔡元培 B梁启超 C王国维 D朱光潜 11.在古代雅典的教育中,诗歌与音乐都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说明【】 A.文学教育具有重要的位置 B.美育具有重要的位置 C.音乐与文学教育都具有重要的位置 D.音乐教育具有重要的位置 12.西方美育思想的最早开端是【】 A.亚历山大帝国 B.古希腊罗马 C.奥斯曼帝国 D.奥地利 13.在各种教育中,柏拉图认为比其他的教育都重要的多的教育是【】 A.音乐教育 B.哲学教育 C.美术教育 D.数学教育 14.亚里士多德在阐述悲剧的效果时,认为杯具有一种【】 A.教育作用 B.美化作用 C.美育作用 D.净化作用 15.古罗马的贺拉斯在谈到文艺的功能时,提出的著名原则是【】 A.寓教于乐 B.循循善诱 C.天人合一 D.启发善诱 16.欧洲中世纪时期,美育被纳入的范畴是【】 A.神学 B.宗教 C.人格 D.情感 17.马克思确立美育基本任务的角度是【】 A.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B.培养自由人 C.培养解放的人 D.培养艺术人

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的主要观点和区别

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的主要观点与区别 1、传统教学论的主要观点 以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凯罗夫等人为代表的传统教学论的特征如下: (1)传统教学论主要就是由教师、教学内容、学生三个因素组成。主要关注的就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教师主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懂。重视课本的讲授,忽视教学方法的运用。进行注入式教学。这种方法不利于教师与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2)传统教学论在师生关系方面,认为教师就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就是教学的客体。强调教师权威至上,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像夸美纽斯比喻的那样:“教师的嘴就就是知识的源泉,知识的溪流源源不断地从教师的嘴里流出来,学生就就是要象水槽一样地接受知识的注入”。学生要听从教师的教,主要任务就是学会,其实质就是教师决定论,忽视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3)传统教学论提倡三中心论。即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 (4)传统教学就是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然后通过机械地操练巩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很好的得到开发与发挥,传统教学重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传统教学重讲轻练,学习不就是通过老师大量的讲授,而就是让学生大量练习,在实践中学会“游泳”。 (5)传统教学重“教”轻“学”,对教学过程中的每个步骤的安排设计主要从“教”的视角考虑。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就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就是知识的占有者与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就是知识宝库,就是活的教科书,就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有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就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有知识传授给学生。 (6)在教学任务方面,以掌握系统的知识技能为核心。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坚持教学的教育性。目的在使学生毕业工作后,能有效地为其政治与经济利益效劳。 在教师作用方面,强调教师的权威至上,学生必须服从,崇尚高压与体罚,无视教学民主,师生关系对立,学生十分被动。 在教学内容方面,重视按照逻辑顺序组织教材,确定多种课程,分科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方面,坚持明了、联合、系统与方法等四个阶段,使教学的进程公式化。这里说的明了,就是指明确地向学生讲述新教材;联合,就是指通过谈话,使学生把新旧观念联系起来;系统,就是指学生在新旧观念的基础上寻找结论,定义与规律;方法,就是把已学的方法运用于实际;,培养学生具有逻辑思维的能力。 在教学原则方面,重视直观性,系统性,巩固性与量力性等原则,力图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方法方面,坚持教师灌输,学生被动学习;只求呆读死记,忽视智能发展。 在教学形式方面,以班级上课为唯一形式,忽视小组学习,强调统一要求,忽视因材施教,重视课堂教学,忽视课外活动与发展学生的爱好与才能。 2、现代教学论的主要观点 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学论主要观点:

教师读书随笔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读后感

教师读书随笔夸美纽斯《大教 学论》读后感 心得带着虔诚的心,阅读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和这位异国的教育哲学家,实干家在文字构建的空间里对话,内心洋溢着一种 满足与冲动。我的心提醒我:把感受写下来,祭奠先哲的智慧, 启迪有志于学校教育的读者。 《大教学论》在中国知名度很高,人人都知晓,但是真正阅读过的人很少,我身边的不少教师就没有读过,偶尔几个刚毕业的 教育院校的学生说自己读过,是在教授的要求下阅读的,但深究 其内容和书中真义,坦言早就荡然无存,不免觉得可惜。中国的 学校教育制度就源于这本《大教学论》,但从事学校教育的我们却没有亲临教育的源头,无怪学校教育有诸多困惑和无序。 夸美纽斯开篇就说,此书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 部艺术”,是“使青年男女毫无例外地,全部迅速地、愉快地、 彻底地懂得科学,纯于德行,习与虔敬地去学习现世与来生所需 要的一切事项”。无疑,这是人安身立命、自足发展、服务于世 所必须修炼的真理。我似乎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校教育工作者 必读书目,也应该成为每一个为人父母的,和教育沾边的人所必 须阅读的书。因为我们的现世都在为来世做准备,今天我们受教 育的程度与最后的结果将直接影响着整个世界,影响着我们共同

的未来。 阅读这样一本书,最好有宗教的基础。书中大量引用宗教教义,章节,这是没有宗教基础知识的中国读者在阅读上可能或产生的障碍。初读时的晦涩感是真切的。但我也相信只要是有一些耐心,这些含着真美的纯净文字是能够被理解和沁入的。同时,我也感受到正是因为作者对宗教信仰的无限虔诚,才使得他对“教育人”这件神圣的事充满着信心和信念,坚定不移地推广,宣扬。例如,开篇第一章节,夸美纽斯就提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接着又说“人的终极目标在今生之外”,“今生只是永生的预备”,他要以此让大家明白:教育就是人的未来。我以为,这些来自内心的笃信正是一个教育学者必须持有的,这也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源脉所在。做教育的,必须是有信仰的人。 阅读这本书,我很感兴趣的是夸美纽斯的表述方式。习惯于阅读行云流水般集中,顺畅表述的中国读者,初次接触到这本书会觉得新鲜:难道大教育家就用这样的“只言片语”在阐述他的观念。是的,恰是这样的只言片语有着比较严密的逻辑结构。自然现象+实例分析+模仿+偏差分析+纠正措施。整个论述的过程比较生硬,但契合了教育所需具备的理念:从自然中模仿,运用到实践中去,在过程中反思,做好改进调整使之趋于完善。整个表述的过程带着温和不争的风格,但在不争中却已经有了不需要争辩的结论,征服的是读者的心。例如他阐述的教学便易性原则,

7-审美教育论

第七章审美教育论 1、中西美誉观的源流: 1)中国美育思想: ○1中国古代以乐感化的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舜的时代。 ○2西周时期礼乐纳入学校教育; ○3《乐记》中认为乐和其他艺术具有潜移默化作用; ○4建安时期徐幹首次提出“美育”一词; ○5朱熹提出的类似亚里士多德“净化”思想的观点是消融查滓; ○6明清时期金圣叹提出“见文当观心”; ○7近代蔡元培率先将“美育”引人中国;蔡元培受西方传统观念的影响,把美育看成审美理论在教育中的运用,并倡导“以美育代宗教”。 梁启超提倡趣味教育;王国维认为美育即情育。 2)西方美育思想简述: ○1西方美育思想最早开端于古希腊罗马。柏拉图最早谈到审美教育,提出“音乐应该归宿到对于美的爱”。 ○2亚里士多德提出净化论,提出“具有净化作用的歌曲可以产生一种无害的快感”。 ○3贺拉斯提出“寓教于乐”;○4席勒《美育书简》首次提出“审美教育”; ○5马克思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美育的基本任务。 2、美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美育,泛指自觉和非自觉的一切审美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感染人、影响 人、陶冶人的教育功能,以及社会、学校或家庭有意识地利用审美的特点对人进行塑造的种种教 育活动;狭义的美育,专指与智育、德育、体育并列的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 3、消融查滓:是朱熹提出的,他认为人因为私意人欲、违背自然规律的念头等渣滓而使生存状态欠佳,于 是可以通过美育泄导人情,消融查滓,以实现天人和人际间的和谐,以此提升人格,完善人生。 4、简述贺拉斯的美育观: 1)“寓教于乐”实际上是美育与德育统一的结果; 2)既符合文艺的规律,要有魅力,直接给人以感动。 5、席勒《美育书简》的历史贡献: 《美育书简》:是1795年席勒发表的著作,在书中第一次提出“审美教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作了系统阐述,这是第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是美育作为独立学科在人类文化史上正式出现的标志。席勒的美育理论在西方美育思想史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哲学的高度解释审美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的独特目的,并把审美教育的目的和审美活动的性质内在地统一起来; 2)明确揭示审美教育的价值是完满人性; 3)回答完满人性的方式—人性统一的根据就在于自身。 6、历史上对美育内涵的界定归纳及评价: 美育的内涵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美育是人格教育,美育是情感教育,美育是艺术教育。 1)认为美育是人格教育,事实是把美和善混为一谈。导致美善部分的原因: ○1由于在人类文明初期,社会尚处于低级阶段,统治者多更为关切的是等级、秩序,所有教育都是巩固统治地位的手段; ○2由于在古代,学科尚处于未分化的混沌状态,真、善、美融于一炉,难以廓清。美的独立内涵与价值在当时不可能凸显。

浅析小学语文审美教育

浅析小学语文审美教育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所编的多种体裁的课文都是丰富内容与完美形式的融合体,能够直接反映美的形象、意境、语言,形式合理、结构多样,给小学生带来非常 强烈的吸引力,对提高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教学活动当中能 够帮助学生从美学的角度领会、体验、感受,保证学生可以感受到高尚情操、理想、品德的熏陶。这对于少儿健康的审美心理、情趣和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 的作用。因而,文中将具体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当中的审美教育途径进行研究 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8)04- 0081-01 审美教育贯穿在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语文教学中陶冶美的情操是小 学语文教学大纲给全部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审美教育主要是让人们利用 情感体验评价判断自然和社会,从而养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小学语文阅读课教材 大部分出自大家,给人带来美的感受,净化心灵。所以,具体研究小学语文阅读 当中的审美教育十分必要。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意义 现今语文教学大部分停留在知识和能力教学方面,所以亟须开展审美教育。 语文学科和审美教育有非常多天然的关系。语文作为语言文字,主要是表达抒发 情感,作为人们工作、生活、学习的手段。虽然语文并不是独立的艺术门类,可 是作为语言文学,它还具备非常强的艺术和审美性。语文阅读教材当中的散文、 诗歌、故事等都是文学体裁,所以语文学科不但具备非常强的实用性,而且还具 备艺术和审美性的特点。审美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存在互相推动作用,审美教育 可以推动语文教学工作,而且语文教育也能够促进审美教育。语文教学当中开展 审美教育可以更好地激发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提 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敏锐的感受力,帮助学生感受到美的存在,主动表达以及创 造美。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工作中引入审美教育可以促进二者相辅相成。 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措施 1.进行丰富的教学情境创设 在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小学语文的教学提出越来越高要求的同 时也提高了小学语文教师的要求。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相 关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进行有效教学情境的设置,将学生在课堂上的教学主体凸显 出来。在教师设置的教学中,学生能对文章的内容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有真切的 感受。这样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同时还能使课堂气氛更加的活跃。另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就能更加深刻,能有效增加学生对文章的审美体验,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内容中,有很多具有形式美、情感美以及意境美的文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这些具有美学色彩的内容与情境教学结合起来能起到更好 的教学效果。还有一些阅读材料中所刻画的形象是具有鲜明榜样色彩的。比如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文章中所刻画的种花人,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一 人物形象进行感知,学生就能被这些人物高尚的情操所影响。当然,小学生的感 知力有一定的局限,但是很多小学语文阅读材料却能给予学生非常大的想象空间,据此,为了引导学生真正地走进课本去感知文章的意境美,教师可以采用戏剧表

女性外在形象美的最大特征

女性外在形象美的最大特征 我们说是和谐。因为和谐是形式美的一个原则,指事物和现象的各种因素中协调一致。和谐的本质是杂多的统一,对立的统一,多样的统一,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普遍规律。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发现和追求和谐美。在社会生活,自然界、艺术中和谐是美的表现形式之一。和谐在艺术上,指艺术作品的一切组成部分有机地相互联系。如和谐在音乐中表现为和弦;在建筑中表现为建筑物各部分之间比到好处;在文学上表现为结构上统一等。 在日常生活中,和谐则表现为线和形的和谐,体积大小的和谐,质地的和谐,色彩的和谐等。许多目光掠过五彩缤纷的生活寻找着和谐。和谐不是真理,和谐是通向真理的道路。也许和谐是近似梦想的一种意念。和谐应该是完美的境界,而希冀着它,神往着它,追随着它并为之付出生命的较量,却恰恰是更完美的。 和谐是我国古代和古希腊罗马时代学者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如我国春秋时代晏子、史伯都讲“和谐”。毕达哥拉斯学派讲音乐美是和谐,亚里斯多德谈出了关于艺术中的和谐的合理思想,他认为和谐是美好事物的基本特征之一。过去唯心主义思想家,如柏拉图、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莱布尼茨等人论证和谐的神秘本质,宣告神是和谐之源。和唯心主义美学相反,马克思主义对美学中和谐概念给予了科学回答。和谐是现实本身合乎规律的过程,是美好事物的重要特征之一;和谐是艺术中的本源,是女性外在形象美的重要源泉。 首先,对生活充满希望,希望从生活中获取审美理想的启迪。 一个女性若想获取美好的外在形象,如果没有审美理想的启迪,那无论如何是不好实现的。那么,什么是审美理想呢?审美理想是指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经过理想化的审美观形成的。审美理想是人对于完美的生活、完美的人的愿望、憧憬,是一种指向未来、指向人的生活远景的创造性想象的成果,它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并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 各个时代的人们受着特定的社会实践和社会思想影响形成不同的审美理想。它对一定时代、一定民族和一定阶级的美的欣赏和创造,有着指导和规范作用。审美理想在女性的外在形象美中表现很明显,女性外在形象美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女性的审美理想是在她的政治、哲学、伦理、审美观点影响下形成的,决定着女性外在形象到底美不美。审美理想是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而发展变化的。 每一时代的各个阶级都有自身的审美理想。在当今时代,人们的审美理想是与符合这个时代潮流的审美意识分不开的。可以说,高尚的共产主义理想是我们最高的美好理想,是鼓舞所有女性获取理想美的动力。 审美理想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积极的审美理想能引导女性欣赏一切真正美好的东西摆脱一切落后低级趣味的东西;消极的审美理想会引导女性去欣赏落后低级趣味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社会生活实践的发展,是审美理想的基础,审美理想把理想和现实统一起来,它可以用来衡量和评价生活中及女性外在形象美好与崇高的表现。

现代教育理论

延边大学2011级教育硕士 《现代教育论》考试试题 招生专业:学科教学考生姓名: 考试科目:现代教育论考试时间:2012-12-26 注:请将答案写到本答题纸上,按给定题签答题,标明题签中序号,否则扣分。 一、概念题(共30道题,每题1分) 1、现代教育 答:从资本主义大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到共产主义完全实现这一历史时期的、致力于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 4、教育社会功能 答:教育社会功能教育通过自身职能的充分调动和履行而对社会产生的一种功效。 10、古典课程 答:古典课程反映了古老欧洲高度选择性和广博的人文主义中等教育传统,尤其在最近50年,它已明显衰退,被更加大众化和现代化的课程所替代。 13、科学主义教育 答:崇尚科学知识,重视科学知识,否定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从而否定哲学应当研究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否定哲学应当研究这个世界的基础和本质,否定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4、人本主义教育 答:人本主义以人、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为研究对象,轻视对科学知识的研究在教育的社会作用上,它夸大了教育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他们把教育看成是人的解放的根本手段,主张通过人的意识的更新来实现对社会的根本改造。 17、形式教育论 答:教育的任务在于训练心灵的官能。身体上的各种器官,只有用操练使它们发展起来;心智的能力,也只有用练习使它们发燕尾服起来。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发现那些能够最有效地训练学生各官能的心智能力。教育应该以形式为目的。认为在教育中灌输知识远不如训练官能来得重要。如果人们的官能由于训练而发展了,任何知识随时都可以吸收。知识的价值在于作为训练的材料,即便学习的内容被遗忘了,却仍然留下了一种永久的、更有价值的效果。 19理性主义心理学 答:理论主义是指确认一切知识均来自某种先验的普遍的必然的理想性原则的认识论学说。理性主义否认人的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因而具有唯心主义性质。但他承认人的知识和能力对人的认识的能动作用,因而又具有合理性。 20、实质教育论 答:实质教育又称“实质训练”,是欧洲18~19世纪,对立于形式教育而出现的一种教育学说。它认为普通教育应以获得有价值的知识为主要任务,而学习知识本身就包含着能力的培养,能力无须加以特别训练。其思想来源于德国的赫尔巴特和英国的斯宾赛等人。同形式教育相对,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它是资产阶级关于普通教育设置学校课程和选择教材

教师必读的经典书籍

教师必读的经典书籍 知识改变命运,读书使人进步。 中小学教师应该读什么样的书?读哪些书? 朱永新教授认为,中小学教师有两类书必读:一是读孩子们读的童话书,像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以及现在的孩子们正在着迷的书;二是读教育名著,因为人类几千年的教育活动积累下来的好的理念和经验是不变约,读这样的书可以少走弯路。 从当代社会的发展来看,作为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应该读四类书籍:第一类是各类教科书及相关教辅书,第二类是中外教育经典名著,第三类是人文社科类经典名著,第四类是中外名人传记。 系统阅读中小学教科书及相关教辅书。这有助于教师夯实知识基础,丰富文化底蕴,也有助于教师更多地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后续的学习内容,还有助于教师在自己所教授的课程之中经常提及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精读中外教育经典名著。在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大宝库中,教育经典名著总是一座无法被忽略的重要宝藏。无论是鸿篇巨制,还是精彩短章,都难掩其熠熠夺目的光芒。从孔子的《论语》、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尔》到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几千年来,无数中外教育家和思想家对极其复杂的教育及其发展规律一直艰辛地探索思考、研究着,留下了一大批不朽的教育经典名著,成为人类思想大宝库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宝藏。教育经典名著记录了他们积极投入教育实践、科学论证教育方法、执著探索教育规律的轨迹。这些著作历经历史的冲刷和验证,至今对人类社会和教育仍有影响,可以说对今后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些经典书籍,是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历程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选择性阅读人文社科类经典名著。人文社科各领域很多不朽的经典名作,蕴涵着启迪千秋的思想精髓,凝聚了人类心灵的光华。教师可以在哲学名著中品茗思考,体验人生的意义,关怀人类的终极价值;可以在历史名著中回味过去,

论艺术课程中审美教育的研究

202001届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论文(设计)课题名称:论艺术课程中审美教育的研究 学生姓名:张三 指导教师:李四 江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2019年7 月

江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第稿)

摘要 素质教育下,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艺术学科也应该被重点关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以美的眼光和美的愿望去创造美好的世界,还对创造力、想象力等具有良好的启发作用,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因此,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艺术教学中重要的教学任务。对此,艺术课程中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如何在艺术教育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所以对于该课题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关键词:审美教育;艺术课程;问题;建议 目录

1引言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意义 (1) 2相关理论概述 (1) 2.1育人环境 (1) 2.2校园育人环境的特征 (2) 2.3校园育人环境的主要功能 (2) 2.4校园育人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 (2) 3育人环境的营造与开发存在的问题 (3) 3.1对学校育人环境建设认识不全面 (3) 3.2学校育人环境建设工作形式缺乏创新当 (3) 3.3企业参与合作育人项目成本增加 (4) 3.4育人方式缺乏创新 (4) 4育人环境的营造与开发相关建议 (5) 4.1注重培育大学的文化底蕴,大力弘扬高校独特的人文精神 (5) 4.2以人为本,形成“和谐、活泼”的校园特色文化 (5) 4.3形成“和谐、活泼”的精神文化 (6) 4.4、构建“和谐、活泼”的学校物质文化 (6) 致谢 (8) 参考文献 (9)

我国女性身体审美文化的社会学分析

2010年第4期总第258期前沿 For ward Positi on No 142010Su m No 1258 【文化】 我国女性身体审美文化的社会学分析 杜朝辉 (重庆工商大学体育学院,重庆 400067) [摘 要]我国女性身体审美经历了原始社会“生殖崇拜”审美文化、封建社会病态审美文化变迁,在现代社会中,女 性身体审美文化仍表现有传统“男尊女卑”的文化残留,忽视身体健康的审美内涵。女性树立正确的身体审美取向、改 变传统审美意识对于重塑现代女性社会形象、发挥女性自身潜能、实现身体审美的性别平等是必要的。[关键词]审美文化;女性;健康 [中图分类号]C91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67(2010)04-0169-03 [作者简介]杜朝辉(1970—),女,四川人,硕士,重庆工商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女子体育。 英国学者莫里斯(Des maond Morris )曾说:“人体既是生物体也是文化现象”,“女性身体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审美的物化现象泛滥的时代,则有物化的 倾向”[1] ,这既有现代社会快速发展中的浮躁,也更有历史遗留的传统文化中的劣根性。本文试图从我国现代女性身体审美特征和现状出发,挖掘现代女性身体审美的不足与根源。 一、我国女性身体审美文化的历史变迁女性的身体审美文化自古就有,但却历经了不同时代的变迁。早在上古时代,女性的身体以硕大、强悍为美。在最原始部落中,采摘、狩猎是主要的生产方式,女性与男性共同参与社会劳动,尽管这个时期审美意识是模糊的,但女性身体得到自由发展,蕴藏一种自然的审美倾向。在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男女真正平等的年代,原始人所追求的女性“硕大”审美内涵,是一种强健的、战胜自然的实用主义的审美意 识,像“中国各地考古中发现的大量孕体形象”[2] ,反映的就是那个时期生殖崇拜的实用主义的审美文化,在当时的生存环境下对促进女性体质健康、促进人类进步是有历史意义的。 自从有阶级,确立了“男尊女卑”的社会性别关系后,女性身体的审美文化就开始被淹没、被取代,女性成为附属品被随意“摆布”,并通过“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女子无才便是德”等对女性进行行为规范和束缚,依照男人的意志行事,女性自身的审美经验、审美理想被压制、被扼杀。女性在这种规范中足不出户,体质健康不断弱化,女性审美演变成病态审 美文化。对中国妇女损害最深、最重的莫过于长达千年之久的妇女缠足,直到解放后相当一段时期内都还屡见不鲜。缠过的小脚,触地部分减少,连走路都困难,限制了女性活动的范围,生命缺少了运动,就再也谈不上健康,不知影响了多少代中国国民的身体素质。缠足的源起仅仅是南唐一个皇帝个人的喜好,最后成为多少个世纪女性追崇的时尚,可见即便这种时 尚是不健康的,也将导致社会成员的从众行为。[3] “文化作为一种对人们行为具有广泛影响的意识形态, 在任何社会中,都将对人有强制性的引导作用”[4] 。因此,当一种时尚文化内化为女性自身意识的时候,它就将根深蒂固、顽固不化。 二、我国女性身体审美文化的现时代特征时至今日,我国女性身体已经得到解放,有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和经济基础。现代审美文化生长在与传统审美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中,传统主流审美文化仍占据着主导地位,使我国女性身体审美的追求更多注重一种外在美,脱离健康的深层审美内涵,从以下几个表现特征就可透射出这种事实。 (一)审美自尊不足,缺乏主体意识 传统的审美活动,女性是作为审美客体、被男性欲望窥视的对象而出现的,女性自身的审美诉求长期被忽视。笔者曾对重庆市主城区292名健身房女性进行了调查,高达76%的女性对自身体形不满意,而44%的女性BM I 指数在正常范围内,从中可见女性仍在追求以瘦为美的审美标准,同时70%的女性在意男性对自身身体外形的评价,表现为审美自尊不足,缺 ? 961?

0037-美学

0037-美学 笔记依据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第二节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 第三节美学的哲学基础 第四节审美与人生 第五节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二章审美活动论 第一节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 第二节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第三节审美活动的发生 第三章审美形态论 第一节审美形态的内涵和特征 第二节审美形态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节优美与崇高 第四节悲剧与喜剧 第五节丑和荒诞 第四章审美经验论 第一节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 第二节审美经验的内在结构 第三节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第五章艺术论(一) 第一节艺术与艺术作品 第二节艺术品的层次结构 第三节艺术品:创造意象世界 第四节意境 第五节艺术的功能 第六章艺术论(二) 第一节艺术的存在方式 第二节艺术意象的创造和生产 第三节艺术的创造力与艺术技巧第四节艺术的形态 第五节艺术意象的接受和重建 第七章审美教育论 第一节中西美育观的源流 第二节美育的内涵 第三节美育的特点 第四节美育的功能 第五节美育的目的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1、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现象,即处于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中的现象或审美活动,艺术活动研究是美学研究的中心。 2、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美学学科性质),包含三个层面:1美学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即审美活动;2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3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美学研究的方法是多样的、综合的。首先,美学研究比一般人文学科更为注重感性的经验、情感的契合、心灵的碰撞,更多的要求经验科学的配合和协助;其次,美学必须广泛吸收其他人文学科以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成果。再次,美学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第二节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 1、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或三个层次) 1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可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 2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是 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 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以 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 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 3美学学科: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 学思想,是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 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 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2、美学确立的标志:一是有专门 的、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二是形 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 究对象和范围。美学创始人为鲍姆 加登(“美学之父”),他于1750年 出版《美学》一书。 第三节美学的哲学基础 1、中国当代美学理论的哲学基 础: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哲 学基础,具体说来,是以马克思的 实践论和存在论思想为主干,同时 吸收人类思想史上各种哲学思想 的精华。 2、马克思的实践论 首先,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在继承 和批判西方传统时间观念、特别是 德国古典哲学的实践概念的基础 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次,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生成 的。 再次,物质生产劳动是人最基础的 实践活动,它最终决定着包括艺 术、审美活动在内的精神生产活动 和人的一切其他实践活动。 3、实践含义:“人的感性活动”, 人类自我创化并变革世界的现实 活动,人的整个社会生活世界的根 本基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 践的”。 4、马克思的存在论的基本内容和 特色 第一,始终紧扣现实生活来理解 人的存在。 第二,始终从具体的社会关系出发 思考人的存在。 第三,最根本的,马克思是从人与 世界在人的现实活动中达到统一 来把握和说明人的社会存在的。 5、实践存在论构成美学理论的哲 学基础 首先,人的存在与世界存在、人的 审美感觉与现实审美对象都是在 实践中双向建构、同步发展的,这 一点直接为美学提供了实践存在 论的依据。 其次,还需要借助自由概念和范 畴作为中介。自由表现为三种基 本形态:一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即物质生产劳动中获得自由, 这主要是认识和支配必然性的自 由;二是在人与社会关系中,即变 革社会的革命实践中取得的自由, 这主要是人作为社会存在所获得 的自由解放;三是在人与他人以及 人与自我的关系中,即人常人生实 践中的自由,这主要是感性个体获 得自我的超越。 第四节审美与人生 1、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是人类 的基本活动和生存方式之一,深深 地扎根于人们的人生实践之中,起 源于人们的生存与发展的实践活 动之中,对人类的发展和文明的进 步有有益的作用。 2、审美是一种高级的人生境界 1人生境界 人生境界是人与世界相互依存、双 向建构的实践活动中所达到的统 一(人与世界相互依存、双向建构、 一体圆融),是存在论层面上的统 一。其特点有:一是个体内在性, 是指人生境界作为人们对人生意 义的觉悟总是一种个人独特的内 在体验;二是生成性,指非瞬间性 和非凝固性,即在稳定和变化中保 持一定的张力,是一种正在进行的 过程。在人生境界的生成中,个体 的觉解是关键,而觉解又与情感不 可分离。 2审美境界(一般是指在生活中和 艺术中出现的审美的情境) 首先,在一定意义上,审美境界是 完全熔化、溶解在情感中的人生觉 解。 其次,基本条件是眼球在人与世界 之间实现比较高程度的有机统一。 再次,审美境界有高低不同的层 次。 审美境界高于一般的人生境界,是 对人生境界的一种诗意的提升和 凝聚,是一种诗化了的人生境界。 第五节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1、美学研究的五个方面:审美关 系与审美活动、美与审美形态、美 感与审美经验、艺术与艺术活动、 审美教育 2、审美关系:从属于人与世界的 存在论关系,是人与世界复杂多样 关系中中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 系,使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立 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首先,审美关系不是理智的认识关 系,而是情感体验关系。 其次,审美关系是通过感性形式建 立起来的,是一种感性直观的关 系。 再次,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 自由关系。 第四,审美关系在逻辑上陷于审美 主、客体而存在。 3、审美活动是人类基本的存在方 式之一,也是一种基本的人生实 践,其根本动力是人的审美需要, 并且有需求、有目的、有凭借。其 目的是对审美境界的追求,其凭借 体现在审美主体始终结合着审美 对象(客体),是一种内在的交合 融一、精神对话和情感交流。审美 活动作为审美关系的展开和生成, 在逻辑上是先于审美主、客体。 4、广义的美:指审美活动建构起 来的、能激发主体美感的审美对象 (客体)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 式和存在状态,是人与世界一体圆 融、有限与无限和谐统一的自由人 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 5、美感(审美经验):指审美活动 中与审美对象(客体)同时建构起 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 方式和存在状态,体现为主体直观 到了这种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 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 世界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幸 福感和愉快感。 6、审美对象作为自由人生境界的 对象化和感性显现的特点: 其一,它是情景交融、人与世界一 体的人生形式。其二,它是主体能 通过它“直观自身”,并与之产生 精神情感交流的意义形象。其三, 它是超个体及眼前功利的、气韵生 动的自由形象。其四,它是能唤起 主体的联想、想象,使主体从有限 的存在向无限的存在意义的超越 形象。 7、审美经验的特点: 首先,审美经验主要不是认识,而 是一种感性经验。 其次,审美经验是一种快感体验, 但不同于感官欲望带来的快感,是 一种美感。 8、艺术:存在于从艺术创造到艺 术作品再到艺术接受三缓解循环 往复的动态流程中,这也就是艺术 活动的全过程,离开了其中任何一 个环节,艺术就不能存在。 9、艺术品:是精神性的人工制品, 是艺术家审美创造活动的结晶,也 是艺术家对世界审美关系的感性 显现和凝定,它一旦进入接受者的 审美欣赏活动,与接受者建立起审 美关系,便生成、显现为最高层次 的审美对象。 10、艺术活动的构成和展开 首先,它必须有作者,作者是作为 人工制品的艺术品的所从由来者。 其次,作者对艺术品的制作、生产 是独特的。 第三,艺术品从结构上来说是多层 次的,其内在意蕴存在着不确定性 和空白,有待接受者的填补和确 定。 第四,艺术品必须被人审美地接 受,进入具体、特定的审美关系之 中,方能成为现实的审美对象。 11、艺术本源在人的生存实践之 中。艺术以感性的形式,表征、创 造和开显着不同的人生境界。艺术 的旨趣是,塑造完美的人性,推进 人生的美化,提升人生的境界。 12、狭义的美育:指有意识地通过 审美活动,增强人的审美能力,提 高人的整体精神素质,焕发人的精 神风貌。 13、广义的美育:指通过审美活动, 建构人的全面发展的成长和存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