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艺术课程中审美教育的研究

论艺术课程中审美教育的研究

论艺术课程中审美教育的研究
论艺术课程中审美教育的研究

202001届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论文(设计)课题名称:论艺术课程中审美教育的研究

学生姓名:张三

指导教师:李四

江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2019年7 月

江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第稿)

摘要

素质教育下,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艺术学科也应该被重点关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以美的眼光和美的愿望去创造美好的世界,还对创造力、想象力等具有良好的启发作用,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因此,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艺术教学中重要的教学任务。对此,艺术课程中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如何在艺术教育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所以对于该课题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关键词:审美教育;艺术课程;问题;建议

目录

1引言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意义 (1)

2相关理论概述 (1)

2.1育人环境 (1)

2.2校园育人环境的特征 (2)

2.3校园育人环境的主要功能 (2)

2.4校园育人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 (2)

3育人环境的营造与开发存在的问题 (3)

3.1对学校育人环境建设认识不全面 (3)

3.2学校育人环境建设工作形式缺乏创新当 (3)

3.3企业参与合作育人项目成本增加 (4)

3.4育人方式缺乏创新 (4)

4育人环境的营造与开发相关建议 (5)

4.1注重培育大学的文化底蕴,大力弘扬高校独特的人文精神 (5)

4.2以人为本,形成“和谐、活泼”的校园特色文化 (5)

4.3形成“和谐、活泼”的精神文化 (6)

4.4、构建“和谐、活泼”的学校物质文化 (6)

致谢 (8)

参考文献 (9)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中小学审美教育,是教育者借助合适的审美媒介,组织学生开展审美活动,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审美心理结构得到完善,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小学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之一,给学生提供赏心悦目形式的同时,发展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美育虽然常被提及,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停滞不前。所以对于该课题进行相关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能够提高艺术课程审美教育的改革,更好的促进我国艺术课程中审美教育的发展。

(二)研究意义

虽然随着新课改实施,教育教学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深刻,在实际的教学行为上,教师还是更加关注主要学科教学。在当前的美术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活动还是以传授相关的教材理论知识为主,选取的美术教学内容主要以教材提供的为主,对学生的兴趣有所忽视。所以对于该课题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解决艺术课程中审美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更好的促进我国审美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相关理论概述

(一)审美教育

目前,对审美教育没有统一的定义,历来研究者的出发点、研究范围不同,对审美教育的界定也有所不同,学界诸多的界定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根据审美教育的功能,将审美教育界定为情感教育,“美育作为情感教育,是符合‘美育’概念的最初含义的。它与‘智育’、‘德育’有质的区别,也应该是‘情感教育’。”

①二是从审美教育的内容出发,将审美教育界定为艺术教育,认为“美育就是按照审美规律进行的艺术教育和通过艺术进行的其他各种教育。”②三是依据审美教育的目的,将审美教育界定为人格教育或立美教育,认为审美教育的“终极目的还在于完美人格的塑造,在于美化人类自身。”③这些界定抓住了审美教育某一方面的特征,但未能够全面反映出审美教育的特性。因而,本研究将审美教育界定为情感教育,以自然美、艺术美、生活美等为内容,借助美的形象性、情感性和超功利特点,培养人们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以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力,完善人的心理结构为目标,塑造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二)艺术审美教育目标

1提升艺术修养

普及艺术审美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艺术修养。从当代社会发展形势而言,对学生渗透艺术审美教育尤为重要。从幼儿启蒙教育到成人社会教育,将艺术审美教育渗透到其中,让人们掌握艺术基本原理与知识,进而增强人们艺术修养的培养。作为具有艺术修养的人,在欣赏事物中,大都从发现美、分析美、表达美

的视角审视问题,进而在欣赏事物中,对事物具有理性的认识。可见,艺术审美教育目标,是引导人们去发现美,进而在美的熏陶下提升个体艺术修养。

2发挥想象创造能力

开展艺术审美教育,促进学生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发挥,进而提升学生审美情操。通过开展艺术审美教育,塑造与培植人性,净化学生心灵,使学生通过这种力量克制内在的精神异化,使学生感性与理性相融合,进而促进学生不断走向成熟。在艺术审美教育中,“自我”是活动开展的出发点,能够培养学生主体性与视知觉,发挥学生创造与想象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艺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教师开展艺术审美教育不仅要传授乐理知识,更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方向的培养,教会学生感知美与创造美。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维,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体会艺术魅力,让学生在感知与体验中激发艺术兴趣,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而学生的审美兴趣被激发后,便会自然而然的融入课堂,跟随教师步伐进行艺术学习及创作,有利于教师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及质量。第二,艺术审美教学重视实用性,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审美教学能够在乐器使用、表演方式教育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打开内心、开拓视野、活跃思维,最终提升创新精神。第三,艺术科目的教与学是相互的过程,教师为了提升教学效果,需要开拓学术视野,更新教学方式,将丰富内容融入课堂。因此艺术审美教学可以督促教师与时俱进,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与教学水平,最终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艺术课程中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音乐教学不突出审美教育,而专业化严重

音乐教学的专业化倾向严重,注重技能的训练,这是因为受到了历史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教学依然受到苏联影响,各门学科注重技能的训练,也影响着音乐学科的教学,导致现在音乐教学专业化严重。纵观我国的师范教育,在培养音乐教育师资时,追求的往往是专业音乐学院的培养方式,过分重视学生技能的训练与掌握,培养的目标似乎“明确”而又“模糊”。“明确”的是师范院校是为中小学输送音乐教育者的任务,但是“模糊”的是技能的训练与培养,两者之间难以把握平衡。通常师范院校会开设教师的必修课程——教育学、心理学,但是,大多数师范院校中除了必修教育学、心理学的学院外,都会轻视这两大教育科学。这里并不是说技能的训练应该放在次位,而是不该忽略非技能课等通识课程的学习。学生毕业后,进入小学担任音乐教师,往往将在大学时期教师的教学方式带入到小学教育中,将重点放在了技能的掌握,而不是最重要的音乐欣赏方面,这就是所谓的“专业化”。我们知道,小学阶段是正式学业的开始阶段,刚刚开始接触学科的界限,音乐这一门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激发兴趣。暂且抛开精神性的教育,仅仅考虑功利性的一面,小学音乐教育的良好兴趣培养,也可以为学生后期升入更高一级的音乐院校深造打下基础。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的是,音乐教育或者说整个艺术教育,审美构成了艺术最基本的或最主要的功用,不能脱离审美来谈论音乐的其他作用②。2014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

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这对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③。音乐核心素养是指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学生应具有的综合能力,不仅包括音乐知识技能,还包括学生价值观念的培养④。在核心素养的影响下,小学音乐教学应当转变传统观念,激发小学生的音乐热情和兴趣,进一步提升发展学生的创造力。郭声健老师在其著作《音乐教育论》中提到,中小学音乐教育不是科学的教育,而是一种艺术的、美的教育,是为了提高人类生存与生活质量为主的教育。但是,大多数小学音乐教育者没有思考或者没有掌握音乐教学的特殊性,一味地将其他学科的教学原则与方法用于音乐教学,导致音乐课程的授课方式过分强调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音乐教学与数学等讲究理性思维的学科不一样,音乐教学更多强调学生的感性思维,它没有唯一的答案,要充分给学生想象和创造的空间。一堂音乐课,对于受到师范教育的音乐教师来说,最强调技能的掌握,因此,进行音乐课程授课时,即使现在对三维目标已经有所舍弃,但实际上大多数音乐教师还是会按照三维目标进行设定,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会强调技能的掌握,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给予模糊的处理方式,运用“过程与方法”中的手段,重点突出“知识与技能”。

(二)音乐教育内容的选择不当,美育不“美”

音乐课程的教学,重要在于“教什么”。小学音乐教材的版本众多,各地有与之特色相符的教材,融入了风土人情,对音乐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有促进作用。但是,除课堂内的音乐资源之外,课外的内容却没有对其进行筛选,导致美育不“美”的现象屡见不鲜。2018年9月3日,深圳市宝安区沙井新沙荟幼儿园在开学典礼上,让钢管舞表演者在台上直接向儿童表演,舞者穿着暴露,前排的学生看得十分认真,甚至有的在模仿动作,这样的行为引起了家长和社会的“吐槽”⑤。当前社会提倡多元文化,作为成人,也在慢慢地正视它带来的影响,不该用有色眼镜去批判,甚至有的国家将钢管舞列为比赛项目,但是,在幼儿园开学典礼这样的场合之下,幼儿园选择这样大众普遍认为“少儿不宜”的内容,是否有失妥当?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舞蹈形式,给学生们拓宽眼界、进行形式创新并非不允许,只是要注重其内容是否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像这样不顾场合,最终将造成不良影响。课外的艺术活动,尤其是音乐实践活动,是实施课堂美育的一种延伸与补充,其作用甚至比课堂更大。无独有偶,2018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开学第一课》,教育部办公厅发文,要求学校通知到每一位学生及其家长,家长陪同孩子观看,并提出要求,或是观看时拍照片,或是要求写好观后感⑥。节目的主题曲和节目组邀请几位“小鲜肉”助力的方式引起了家长们的不满。不少人对于如此重要的场合,辱骂明星并称其为“娘炮”,指责其没有阳刚之气,认为他们无法代表中国少年。各种各样的声音在网络间传播开来。节目制作人说,并不想邀请这样的“小鲜肉”,但是孩子们喜欢。从这样的言论中,可看出现在学生美育的缺失,以致影响了其基本的审美判断。理性看待偶像并没有什么错误,也是可以存在的。各行各业的精英,都可以作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榜样,但是如何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如何判别善恶,学校的美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当前大量的电视节目、网络节目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几乎每一个刺激视觉感官的节目,都是“鲜肉”当道,从而走向了“阴柔之风”。没有内涵的卖弄外表,给学生们做榜样的偶像们,是否真的堪做当代学生的“偶像”?这样看来,音乐教育或者说整个审美教育,在内容的选择上,已经不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了,这涉

及到了整个社会的层面。学生在课堂外受的影响远远大于在课堂内受的影响,学生的审美能力,也需要各方共同来培养。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就极其重要。

(三)教育观念的滞后,忽视音乐课程独特的美育作用

前面说过,我国的课程教学受到苏联的影响,一味地强调技能的训练,忽视音乐课程独特的审美性,加之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家长和教师对于考试升学的学科较为重视,而忽视了音乐学科教学。随着观念的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人对音乐学科引起了重视。但是,大多数教师认为小学的音乐教育主要是“德育”功能的实现,塑造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音乐教育与德育都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有其自身的阶级性,并且代表着一定阶级的利益与要求。音乐教育通过运用塑造的音乐艺术形象来感染学生。但是大多数音乐教育者,尤其是对于不愿意接受新思想的音乐教师而言,音乐课完全就是一堂道德课。比如,在音乐课本中《歌唱祖国》等爱国主义歌曲,在给学生讲授并对学生进行影响时,应当是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但是往往最后上成了一堂德育课。教师没有意识到音乐课程有其独特的审美作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而把德育放在了审美教育之上,这是不恰当的。音乐课程在各年级中开设的程度也不一致。在小学的一年级至五年级,大多数学校都会满足于音乐课程的开设课,但是一旦学生进入到六年级,面临升学的时候,音乐课往往被所谓的“主课”所代替。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还是整个社会和学校观念的滞后。学生进入到升学阶段,抓紧学习考试科目无可厚非,但却忽视了音乐课程对学生精神上的放松和调剂作用。学生在精神紧绷的状态下,如果稍有控制不当,就可能造成不良效果。而音乐课程作为调剂学生精神紧张的润滑油,加之音乐本身注重培养独特的创造性思维,都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因此,提升教育的观念,改变对音乐课程作用的不当理解,刻不容缓。

(四)艺术教师生源质量差

人们常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学生们除了依靠文化学科走进大学外还可以通过艺术考试走进自己理想的大学,但是这一部分学生大多是文化基础比较薄弱的,而且有些甚至是通过自己的关系进入艺术类学校,他们进入大学后不学无术,没有将自己有限的精力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这样的学生在毕业后能否胜任教学这是让人堪忧的,这就造成了艺术教师的整体质量比较差。艺术素养比较好的学生也不愿意去偏远的农村教学,他们认为农村没有发展前途,地位也比较低下。而且在农村专职教师比较少,就算是专职教师,大多都是年纪比较大的,艺术方面的知识无法跟上时代潮流。由于这些年老的艺术教育者的制约,就造成了艺术教育中出现了教学方式陈旧,教学内容单一等。这就是造成了艺术教师的专业素养比较差的根本原因所在。

四、艺术课程中审美教育完善建议

(一)融合生活,强化审美感知

美术教学不能脱离于实际生活,而是要紧密结合生活、融入生活,以生活的视角看待美术、以美术的眼光欣赏生活,这既是美术学科教学的需要、是学生认知的需要,也是循序渐进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需要。对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深挖教学资源,融合学生实际生活,强化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在生活中发现美、感知美的能力。例如:在《漂亮的包装纸》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教

师便可以在新课导入环节给学生呈现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包装纸,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包装纸的美,帮助学生建立审美感知。随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教师呈现的包装纸中分别都有什么颜色、什么花纹、颜色和花纹都是怎样排布的?通过以上问题,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颜色搭配、花纹搭配的意识,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提升学生的美感应用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教师可以设置情境化的教学任务:班级中一位同学的生日就要到了,请同学们亲手设计制作礼品包装纸,为这位同学设计出更精美的包装礼品。在学生的绘画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以更加合理的颜色和绘画方式搭配和设计,培养学生美的设计能力和设计意识。

(二)发散想象,提升审美体验

美术作品的魅力在于,以直观美术作品的方式,能够给人以更加广泛的审美空间,给人以更加积极的审美体验。所以,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呈现的教学资源,需要更加注重学生审美想象力的拓展,以更饱满的情感和想象空间的方式向学生传递审美信息。例如:在《画出你的想象》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结合童话故事的方式帮助学生拓展想象。由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心理的一个特殊阶段——泛灵,这一阶段中,学生认为所有的动植物生物都是有灵性的、都是有思想、会交流的。因此,这一阶段的小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更不受定式思维的限制,在本阶段对学生进行想象力的发散,更有助于学生体验美感、释放学生的想象空间,提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因此,在本节课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给学生讲述《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童话故事,让学生在丰富的童话故事中获得想象力的释放。在教师讲述完童话故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继续拓展想象,将童话故事中的情境或者情节以直观绘画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的作品中,帮助学生提高童话故事中跌宕起伏的情境美、情感美、生活美。另外,为了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技巧、鼓励学生大胆绘画,将自己脑海中的直观图呈现出来,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展现《白色之上》《国王的悲哀》《笑口常开》等绘画作品,也可以给学生呈现学生作品中的优秀资源,帮助学生在富含丰富想象力的美术作品中建立更加强烈的审美感知和审美能力。

(三)动手操作,培养审美能力

实践的过程,是应用审美能力、创作美术作品的过程,也只有在美术作品的创作中,才能更加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审美水平、熏陶学生的审美情感。对此,教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更要注重手工课的设计,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手工制作机会,展现学生的手工作品,帮助学生体验手工艺术品在制作的过程中给学生带来的积极审美体验,帮助学生建立更加积极的审美情感。例如:在《漂亮的花边》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呈现我国传统艺术作品中的花边,帮助学生提升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作品的审美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呈现学生生活中常见精美服装的花边样式和纹理,让学生认识到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美是人类的不懈追求,也是人们生活的需要。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提升审美感知力,教师在以上审美欣赏和感知后,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精美艺术花边,引导学生选用更喜爱、更精美的花边给自己设计服装。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动手操作,亲身体检美术作品的形成过程,审美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提升。

(四)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教师与其不断向学生传授知识,不如先培养学生兴趣。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主要从三方面着手,第一点抓住课前导入,第二点抓住上课方式,第三点做好课后引导。传统的教学,一般没有课前导入,直接就是教师让学生翻开课本,切入正题,直切主题的方式不利于学生缓解情绪,全身心投入学习中,教师需要设置合理的课前导入环节,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一般来说,课前导入以图片、音频或者视频的方式进行,都是不错的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一改传统整节课照着教材传授知识的方法,在教学中多增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环节,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学习中。一般来说,游戏、绘图、课堂互评等活动的设置,能够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程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后,针对课堂学习,教师要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依据,适当布置美术作业,美术作业多以观察生活类和动手实践类为宜。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改变生活,只有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实践,死板的课堂教学才能变得灵活有趣。有趣的课堂自然能够提高学牛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五)课堂教学尊重学生主体性

美术是一种艺术,没有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加上学生是具有差异性的个体,因此,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会有不同的表现,不管是对美术作品的认识,还是美术知识的领悟程度都会有所不同。同一幅美术作品,学生会有不同的观点,不管是哪一种,只要符合正确的价值观,教师都应该科学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自己的认知上进行深入探究。正是因为思想不受禁铜,这个世界才能如此缤纷。只有教师足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发展,美术教学才不会一成不变,美术审美和美术创造才能得以形成。

新课改教学背景下,美术作为初中教学中的重要课程,要求教师在传授美术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础,做好课前导入,合理运用教学方式以及做好课后引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善用情境教学。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课堂角色和学生的课堂角色,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培养学生丰富的美术思想,构建创新的美术教学课堂。

致谢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们就走到了大学生活的尽头,在这里本人向那些在学业上给予很多帮助的同学和老师致以衷心的感谢。

本次毕业论文能够顺利完成,与我的老师的认真辅导息息相关,每当小组集体会议召开,老师都会不厌其烦地回答同学们提出的每一个晦涩难懂的问题,并且给予一些解决该问题的方法。

最后再次感谢陪伴了我两年半时光的老师和同学,以及一直支持我的小伙伴和家人,有你们的支持,我有勇气去面对学业、生活还有今后事业上的困难,保持满满的正能量。

谢谢你们!

参考文献

[1]杨道全. 艺术审美教育:从源头开始[N]. 北京日报,2019-07-19(013).

[2]韩娜.东西方审美情趣在美术教育中的融合[J].陕西教育(高教),2019(07):79-80.

[3]许乐飞.钢琴即兴伴奏的艺术审美价值[J].北方音乐,2019,39(12):251+253.

[4]马海博,张茫茫.时空观视角下的新媒体艺术审美体验[J].包装工程,2019,40(12):302-308.

[5]崔文雨.声乐艺术审美要素的培育与组合[J].黄河之声,2018(23):112.

[6]杨梅.艺术审美特征在钢琴教育中的融入分析[J].黄河之声,2018(22):110.

[7]刘剑眉.提升小学生艺术审美认知能力的有效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18(35):64-66.

[8]The A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Nature in School Science Education: How Science Learning Can Help Raise Environmental Awareness[J] . Yannis Hadzigeorgiou,Mary Kampouropoulou,Persa Fokiali. Creative Education . 2015

(08)

[9]Creativity and aesthetic applied to ecological education[J] . Agnie?ka Juzefovi?. Creativity Studies . 2015 (1)

[10]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 the Aesthetic Education[J] . Ying Wang.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 2014 (926)

[11]The Significance and Role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 Schooling[J] . Olga Denac. Creative Education . 2014 (19)

[12]Music in the ’Common’Life of the School: Towards an Aesthetic Education for All in English Girls’Secondary Schools in the Interwar Period[J] . Andrea Jacobs,Joyce Goodman. History of Education . 2006 (6)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多种能力,目前的高中教学已进入了全面改革的时期,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尽管如此,高中的教育教学都围绕着高考的指挥棒转,因片面追求升学率,从而不可避免地产生了重智育,轻美育的不良现象。在此,结合我的语文教学实际,谈谈对高中生开 展审美教育的几点理论思考。 一、高中生审美现状分析 (一)审美教育的含义及重要性 审美教育,通常称美感教育或美育,它就是当我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析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会受到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提高,而且在人的气质、精神面貌上,也得到提高,受到了教育。因此,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感化我们的身心,使之净化、升华和提高的过程。因此,开展审美教育不仅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重要保证。美育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学校工作文明程度的重要

标志。 (二)审美教育的现状及成因 亚里士多德曾说:“爱美是人的天性。”高中生由于处在青春期,其特殊年龄阶段具有不成熟和可塑性的特点,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容易走入审美的误区,存在明显的弱点。第一,追求美却不善于识别美,甚至美与丑的标准模糊,产生审美错觉。在现实生活中,有的把“新”、“奇”的东西视为美,有的把“江湖义气”、“哥们义气”视为美。第二,过分注重外在美,不善于追求内在素质。认为外表漂亮就是美,把戴耳环、染发,穿奇装异服视为最时尚,刻意修饰外在服饰,把许多传统的美好东西则视为已经过时了。 究其原因有三方面:1、社会因素。由于目前的高中生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受商品经济大潮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影响,加之审美标准模糊,缺乏应有的辨别能力,极容易盲目追求一些形形色色的丑恶的东西。2、家庭因素。长期以来,有些家庭缺乏审美教育的良好环境,家长的审美意识低,缺乏正确的审美教育方式,尤其是“特殊家庭”更容易抹杀孩子的审美萌芽,缺乏爱心,容易丧失以“爱”为美,以“和”为美的审美情趣,这样一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缺少了良好的审美环境。3、学校因素。虽然学校是审美教育的主要场所。孩子的健康成长应伴随宽松的学习环境,受文学、艺术等的熏陶。但高中学校面临高考升学的压力,音、体、

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教学

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教学 摘要:随着课程改的深入,在课堂内容设计、结构安排、评价管理等方面都和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在此基础上教师的叫法也必须随之改变和创新本文主要从教学方法上提出了几点 建议。 关键词:创新;教学;体育;兴趣 一、体育教学创新应该注意分层教学 1.合理分层,让学生找准自身定位,增强归属感。在体育教学中,首先教师必须积极向学生宣传开展分层教学的积极意义,以此消除部分学生产生的“分层即为分等级”的片面观点,让学生明白,各人的身体素质和意志能力方面事存在着一定差异的,开展分层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找准利于自身体发展水平的目标,更好地开展训练。教师可以将学生体育能力分为四个等级:a等为具有较强身体素质并具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大约占5%。b等为体质较好,能够轻松完成训练目标的,约占30%。c等为体质与运动技巧一般,经过努力也可以完成训练目标的学生,约占45%。d等为体质较弱或存在缺陷,以及运动技巧较差的学生,约占20%。在等次确定过程中,要采取学生自报与教师综合审核确定相结合,做到尽量客观公正。 2.分类要求,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保护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做好学生分类的基础上,还应做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为各个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相应的训练目标。让学生在自身能力和体质

范围内开展学习与训练活动。 3.分组竞赛,让学生开展同位赶超,营造浓氛围。针对学生在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开展有效的人员分层与要求分类,如果还是让学生在一起进行训练,则无法营造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氛围,教师要采取分组进行训练或是分组竞赛等方式,开展体育项目的训练活动。对于人数较少的层次组,直接开展训练竞赛活动,例如a级同学。人数较多的,可以按照男女分为几个小组开展训练,一般5人左右为适宜的标准。让学生在互相能力接近的环境中开展训练活动,营造你追我赶的良好竞争氛围。同时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开展心得交流,以达到提高运动技巧和实现运动能力提高的目标。 4.动态管理,让学生增强成功体验,激发上进心。在分层教学中,教师要严格按照各个不同层次学生的考核目标进行考核学生的成绩,开展分层教学一方面是为了使教学活动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兼顾学生存在的差异性,同时也是为了能让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域得到充分发展,感受到成功,激发其对体育的兴趣与信心。此外,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的分层管理,要进行动态管理。我们开展分层也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要鼓励学生向着上一层次目标迈进,对于已经达到或超过上一层次考核要求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的进行调整,以此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提倡快乐体育教学

论中的哲学思想及教学

论中的哲学思想及教学 进入20世纪后,由于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性,使数学家致力探索事物内外在和相互作用,从而在数学各分支的基础研究方面取得若干成果.借助勒贝格测度及一般抽象测度的积分理论,1933年苏联科学家柯尔莫戈洛夫提出了概率论的公理化结构.可见概率论从产生之日起,就不断积累、抽象,概括升华到理论,在实践中去伪存真.当成果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还进一步追求哲学基础与原始概念分析的深化与归纳逻辑的完美.概率论与科学哲学的关系本文以唯物辩证法为主要理论基础,阐述概率理论与科学哲学的方法论和本体论两方面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关系.概率哲学的方法论问题包括类比和归纳思维等.概率论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具备归纳思维.在文艺复兴以前,占主导地位的推理思维是演绎思维,归纳思维是不受重视的.从重演绎到重归纳是一场思想革命.哲学史上对其贡献最大的是英国的培根,在其巨着《新工具》中大力提倡归纳法.归纳法虽然是与演绎法同时存在的逻辑方式,与演绎思维不同,归纳思维使人们更有可能把看似无序、偶然性现象与自然界的有序、必然性现象起来,而概率论反映的就是从大量随机现象中抽象出来的稳定的规律性.在这种思维方式下所产生的研究方法使人们理想当中的稳定的规律性在技术上成为可能.概率哲学的本体论问题包括必然性与偶然性、随机现象和统计规律的客观性等.事物的发展过程,既受必然性的支配又受偶然性的影响,认为只要无限制地增加和控制条件,偶然性就不复存在的观点是错误的.概率论所研究的是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而概率哲学思想是揭示隐藏在偶然性内部的客观规律.随机性也是自然界运行的一种模式,深入研究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才能更好地理解世界运行的规律,因此对概率论随机现象的研究具有很大的认识论价值.关于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界限是否存在以及随机性本质这个哲学基本问题至今仍是概率哲学家的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在哲学领域,构建概率论理论体系的方法也直接影响和促进了科学哲学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发展.19世纪着名的物理学家开尔文(Kelvin)勋爵说过:“数学是唯一有用的形而上学”,数学在哲学领域里所取得的成就由此可见一斑.由于概率论所取得的成就超乎人们想象,使哲学不得不对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体系进行重新认识,并且借助于概率论的成果重建新的解释体系,使科学哲学范围得到了惊人的扩展.因此应当大力倡导把科学哲学与概率论看作协同发展的系统. 创新性思维是超越一般思维的“高级思维”,本文介绍教师如何讲解概率论才能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数学家赛尔伯格说:“数学的内容一定要重新斟酌.

《美学》第七章审美教育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8.在西方最明确提出“寓教于乐”的思想家是()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贺拉斯 19.孔子的美育讲究的是() A.美善协调 B.天人合一 C.逍遥自在 D.渐修顿悟 20.审美境界的核心是() A.力量 B.自由 C.学识 D.博爱 14.美育的功能之一是() A.修身B.养性 C.求知D.养神 15.《毛诗序》强调“风以动之”,说明() A.艺术感动是潜移默化的B.美育需要动力 C.美育以风为动力D.美育雷厉风行 18.“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见于古代典籍() A.《乐记》 B.《尚书》 C.《左传》 D.《诗经》 19.美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 A.能够进行艺术创造的人 B.遵纪守法的人 C.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D.学识渊博的人 20.美育与德育的社会作用() A.相互对立 B.相互包容 C.相互替代 D.相互补充 5.金圣叹提出“见文观心”这一主张的批评类型是() A.诗歌批评B.散文批评 C.小说批评D.戏曲批评 6.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美育”一词最早出现于() A.庄周《庄子》B.孔子《论语》 C.刘勰《文心雕龙》D.徐幹《中论·艺纪》 13.在20世纪初倡导“以美育代宗教”的人物是() A.朱光潜 B.鲁迅 C.梁启超 D.蔡元培 16.美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确立标志的著作是() A.《论审美教育》B.《谈美书简》 C.《美育与人生》D.《审美教育书简》 17.把美育目标的实现称为“消融渣滓”的是() A.孔子B.孟子 C.朱熹D.柳宗元 18.强调小说具有熏、浸、刺、提“四种美育”功能的是() A.王夫之B.叶燮

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2019年教育文档

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 体育和美育在人类完整的教育体系中各有自己的重要地 位,它们相对独立的并存并行使着自己的教育职能。但是当我们进行体育以发展人的体能,提高运动能力和掌握基本技能时,会发现美每时每刻都现实地具体存在着,美育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它潜在的巨大作用。由此可见,体育与美育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它们具有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但是,正值体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在体育界,特别是在体育教学训练中,审美教育尚未引起体育决策系统,管理部门和教育者(教师、教练员)的足够重视,也许审美教育的实施正处于有意识无意识的徘徊状态,这种现象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无疑会产生相当大的阻碍作用,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采取科学的态度,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显得十分必要。 、挖掘体育教学中的美育因素,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体育教学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内容,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美的教育。体育运动中的美主要由“ 身体美”和“运 动美”两部分组成。身体美是人类健康的身体所显现出的美,它 是由机体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综合显示的健康美。运动美是 人体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美,它包括动作美、环境美、行为 美、竞技美、器材美等。作为中学的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应把主要任务放在增强体质、塑造美的体型,促进机能完善,帮

助学生形成对身体的正确审美观念,培养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体育教师是教学中美的引导者和传授者,教师本身的活动就成了学生的审美对象。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教师要言教身教,用文明的语言、诚恳的态度、优雅的态势、整洁的仪表及精湛的教学艺术,为学生树立美好的形象,做到自身形象和教学内容的统一。 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体育教学中参与者(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虽然都有爱美的渴望,但人的审美观,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从事体育实践与学习的结果。因此,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有着特殊的,不能替代的重要任务。 1.树立正确的体育审美观 体育审美观是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们从审美角度对体育现象的一种评价。体育实践活动中有美的人物和事物,也存在着丑的事物和现象。辨别和评价美和丑有着正确与错误,高尚与低俗,自觉与不自觉,先进与落后的差别。体育教学审美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高尚、自觉和先进的审美观,摒弃错误、低俗、不自觉和落后的审美观,这是保证欣赏和创造美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的前提条件。 2.提高体育美的鉴赏能力 体育美的鉴赏能力就是指人们对体育美的感受,理解,评判的辨识过程。鉴赏美的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例如观看一场篮球比赛,有的人可能表现了如痴如醉,有的人可能觉得平淡无味。 因此,教师在体育中要重视提高学生体育美的鉴赏能力。 首先就要加强审美实践。在体育教学中实践审美教育时,诱导受教育者多参加审美实践活动,审美鉴赏每时每刻都可以进行。对一场体育比赛,一堂教学课,一个技术动作都可以进行审美感受,理解、评判和辨识,就是要多听、多看、多实践、多鉴别和多鉴识,只有把审美鉴赏实践中的感性认识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提高体育美的鉴赏能力。 其次,要掌握体育科学知识和加强文化修养。我们很难想象一个

教学名家谈语文

教学名家谈语文 于漪语文课要教出语文的个性 语文课要教出语文的个性,千万要重视、使用好语文教材,它是语文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离开了课本,阅读教学就丢失了语文学习的特殊凭借物。 阅读是复杂的心智活动。首先是由眼睛对文字符号的感知,然后把信息传入大脑,进行复杂的分析综合活动。阅读,包括多种心理活动过程,如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还有兴趣、情感、意志等。 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效地阅读,不但要深入地与作者对话,而且还要与编者倾心交谈,弄清楚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组合这个单元的意图。 学习任何课文不管是怎样的体裁,一般来说,师生至少有三个问题要把握:一是作者写了什么;二是作者怎样写的;三是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从思想内容到语言形式,从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阅读,思考,体验,感悟,真正读懂,把握真谛。 于永正我看小学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不但要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要关注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内容的。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包括朗读),重视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同时要关注表达。要“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面”(课标语),重视课外的阅读。课外阅读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语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语言、用语言的。 识(字)、写(字)、读(书)、背(诵)、说(话)、作(文)、习(惯)是小学语文的七大教学目标。其中最重要的是写字、读书、作文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阶段是“涵养”阶段,要特别重视吸纳、积累。 教小孩子学语文,要手把手地教,实打实地教。“手把手”说的是耐心、细心;“实打实”说的是小学语文教学要实实在在地教,扎扎实实地教,不能搞花架子。这是一种责任,一种韧劲,一种“夯”的精神。 不能只教一本语文书。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多读多写;语文能力是在大量的读、写实践中形成的,不是老师讲出来的。 写字的规律是什么?是描红、仿影、临帖,而且要天天描红、仿影、临帖。 教朗读的规律是什么?是“跟我读”,是让学生听老师读、跟老师读。 教作文的规律是“读写结合”。读是基础。书,是最好的作文指导老师,每篇文章都在告诉你怎样写作文。 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得是个“文化人”,以“文”化“己”。这个“文”主要指读书。另一个方面是以“艺术”化“人”,语文老师要有点艺术细胞。如书法、音乐、美术、舞蹈等。 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还得是个“思想者”。“前思后想”(尤其是“后想”)才能长心眼、长智慧。把“思考”所得形诸文字,可以使

小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审美教育,又称美育,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培养使人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修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从审美角度,通过人们对现实的审美视察,在审美实践中,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丰富其精神生活,启发其自觉性,提高人们对于美的感受、鉴赏能力,从而使人们自觉地遵循美的原则,发挥其创造能力。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提高青少年对自然美、艺术美、形体美的感受和欣赏水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更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 美育是造就人才的重要手段,是引导青年学生走向美好生活的明灯,而语文教学的课堂,又是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实施审美教育是加强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对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能够作出它应有的重要的贡献。在实施审美教育中要明确语文教学采用此手段的紧迫性必要性以及它的基本任务,同时要注意在读写听说这四个实施点怎样去实施美育。 一、在课文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美。 普列汉诺夫说:“美则凭直感的能力而被认识。”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它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及。教学形式也是多种多样,预习课,讲读课,讨论课,展示课,无所不包。不管是什么内容,也不管是什么形式,都不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美的渗透,美的熏陶。如何在教学中渗透美育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阅读中品味语言美。 叶圣陶说过:“读的方面,它是包含了了解的程度及欣赏的程度,就像一幅画,你觉得它确实太好了,但问你好到什么境地,那得由你自己体会,从体会的能力就见出欣赏的深浅”。的确,读的过程是对教材加深感觉,形成体验的过程。只有通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才能不知不觉使学生的心情得

散文教学必须发掘审美教育

散文教学必须发掘审美教育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具有鲜明的文体美的艺术特质。其一,美在“情”:它灵巧洒脱、风流别致、文采斐然。散文艺术生命的最大活力在于感情的浓厚,它托物言志,寓情于景,万变不离其情,以抒发主体情感和内心体验为依归。其二,美在“散”:它特性自由潇洒,表现为题材广泛,纵横时空,包罗万象;笔法任意挥洒,言近旨远,浑然天成:综合艺术手法,又独具特色,兼容了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小说的情节和人物,论文的哲思和雄辩。其三,美在“神”:它主题集中,精巧布局,“散”与“不散”辩证统一,它的思想像一根线串起了生活的珍珠。其四,美在“文”:散文的艺术感染力在于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溢彩流光、耐人寻味。形象、自然,亲切的“谈话风格”表现出语体本色。其五,美在“意”:具有诗情画意般的意境、幽雅睿智的情趣和清新浓郁的诗意。 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能力的传播、培养过程,也是进行审美教学的过程。散文蕴含丰富的审美内容,独具魅力,为教学提供充沛的审美资源。散文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各种美的因素,通过审美形式的创造以达到思想感情的传达和审美精神的表现,从而实现审美教育最佳效果。

一、反复感知散文构思之美 散文是依据美的规律写作出来的,既不是纯实录生活,也不是纯概括生活,而是顺着作者愿望来反映生活的,美感形式中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和理想。优秀散文的巧妙构思常常独树一帜,作者通过多方设计,使作品的结构或波澜起伏,或势如破竹。或平易可亲,或动人心魄,结构风格独具艺术匠心,集中表现为“形散神不散”,神韵十足。在教学中应 引导学生去发现散文作品构思的艺术美。如《春》的构思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颂春三个部分,这三部分的顺序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相一致。春天尚未来临,热切的盼望她的到来;待她降临人间之后,则尽情的欣赏这美好的大地回春的景象:最后以赞美作结,用三个比喻句颂扬春天,深化题旨。写作手法上,作者先写春天,接着又分几个方面细描细绘,最后又总写,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文章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结于拟人,构思布局,颇具匠心,学生从中探究揣摩,拓展了构思文章的思路。 又如《济南的冬天》一文,表现古老济南城美好的景色,先让读者鸟瞰全城,得其全貌,然后再让读者饱览那一城山色,雪后斜阳,最后才把读者领到那垂柳岸边,领略那“水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点热气”,而水藻越晴越绿的

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论文摘要: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程教学理念下,如何营造宽松、自主、个性的课堂教学环境是体育教师在新课程教学的设计思路,而创设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又是一条有效的新教学途径,我们必须从学生个体发展出发,转换师生角色,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 论文关键词:自主,合作,创新,体育 部分老教师认为体育教学,不就是准备活动后教师讲解示范,然后学生在教师的指挥下进行练习,最后讲评总结。这种传统的教学过程都是以教师为中心,许多课外生气勃勃的学生在课上都变得死气沉沉,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配合积极性不高,出现了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的怪现象,体育课训练也只是为了加试时那三十分而已。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一直处于被动、消极、受压抑的状态下,身体素质得不到提高与发展,最重要的是就连表现自己的机会都争取不到。随着教育新课改不断地深入,以教师讲,学生听、练为基本特征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就日趋显得太不适应教学要求了。 新的课堂教学理念改变了过去以接受性学习为主、以记忆模仿为主、以书面知识为主和间接经验为主的传统模式,融学习于活动中,寓乐于教学中,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得以培养,是适应新时期教育的一种以人为本的新型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是以目标统领内容,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因此,摸索、实践这种新的课堂学习方式,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给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让课堂真正活起来。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进展,我们的体育教师在思想观念上有了很大的转变,对体育课有了新的理解:体育课是要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要从单纯的“身体锻炼”和“体能达标”转变成把体育当作学生个体发展地延伸性学习活动。在体育课中能有意识地转换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特别在“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下,教师树立了学生发展第一的意识,把怎样才能把学生教好,我用什么方法才能使学生愉快、扎实地学好、练好,让学生喜欢体育,同时更喜欢上体育课,作为教好体育课的首要任务。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什么是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是学生发展的前体,它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目标、把握学习进度和目标达成的评价体系。课堂上学生可以大胆质疑,活动中学生可以“自作主张”,谈话时学生可以提出批评,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会游戏。教师则积极引导,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使学生得以充分发展。这里的“自主”就是要多给学生一点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作主张”与“任性”得到心理与生理上的满足,而不是始终在教师指导与安排的阴影下学习与锻炼。 2.合作教学是学生发展的关键,它是指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某一教学活动的预期目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彼此协调的活动,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它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合作教学也是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走出“自我为中心”的局限心理。 3.创新教学是学生发展的目标,体育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课堂学习中就要引导学生多涉猎、广积累、勤练习,这样做才能培养学生的好习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认知能力不断提高。特别是在进行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更要注意引导和创造丰富的教学环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欢迎学生从参评一个新动作起就七嘴八舌,广发议论、各抒己见。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体育新知识的积极性和兴趣,更能提高学生鉴别所学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很快建立以往的传统体育教学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影响,进行知识的传授,使其达到教育者预期目的的活动。课改所倡导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它改变了过去以局限性地内容直接确定学习目标的模式,而是在确定目标与学生掌握的基础上,确认和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内容与途径。 将上述理念引入体育课堂,使学生在自主获取、主动合作、自由创新的新课堂教学境界中学习与提高。 一、创设开放课堂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说到体育课上的“开放”,人们往往会把它和“一个哨子,几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的“放羊”式教学等同起来,认为体育体育课“开放”就是教师不负责,不认真的表现,所以体育教师不敢“放”,惟恐沾上“放羊”式教学之嫌。其实这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概念。“放羊”式教学是指教师课前没有准备,上

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体育比赛留给我们的是美的享受,在体育教学中也要给学生积极创造美的享受。一直以来体育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体育教学与活动外实践相结合时,忽视了体育观赏是体育教学的延伸,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审美观的重要场所。从观念上看,人们对体育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尚未形成,体育活动的形式如何用美表现出来不太关心,然而,体育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一、体育与审美教育相结合 审美教育即学校教育中的美育。由于体育中的美育内容极为丰富,对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有巨大的魅力。体育和美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支柱,体育离不开美育,美育的作用渗透在体育之中。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都竭力提倡体育与美育相结合。我国的教育家蔡元培继承了我国古代体育与美育相结合的传统教育思想,把体育与美育列为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分强调德、智、体、美四者并重,比较完整地论述了体育与美育的相互关系。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手段逐渐现代化,体育活动的愉悦性愈来愈受到重视,从而使体育与美育结合得更加紧密。 二、观赏体育比赛是培养学生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对体育来说观赏体育比赛更能使人投入其中。体育教师可利用学校的有利资源带领学生观赏体育比赛,对于体育观赏者最先受作用的就是体育形成美的感受。例如:足球运动中呐喊声,使观赏者群情激昂、热血沸腾;运动员、体育观赏者身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使人眼花缭乱,赏心悦目;球场上运动员组织的各种进攻、防守战术都给观赏者以美的直接体验。比赛中观赏者不分男女老少、地位高低、身份各异均平等相处共同投入体育比赛中。这种忘我、专注的投入,能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防卫心理,利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调节生活节奏,消除身心疲劳,克服工作、生活、学习中的烦恼,宣泄不良心绪。欣赏五彩缤纷的体育比赛还能看到运动员之间相互帮助,体现出运动员良好的精神风貌。观赏体育比赛是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影响,对思想道德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对学生的情操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体育观赏的美育作用,一些与体育不协调的现象随着体育美育的开展深入会逐渐减少。 三、体育运动本身就是美的运动 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在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在身体活动时的情感积极性,学会按照美的规律来感受美、创造美,促进其身心同步健康发展。着名雕塑“掷铁饼者”表现了一个运动员的美的形象。思想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凡是有益于人们生活的东西,符合人类生活要求的东西,或者能够显示出生活以及使人们想起生活的东西那就是美。从美的特征看,美具有形象性及感染性。参加体育运动增进健康,观看比赛,娱乐身心,消除疲劳,体育运动中运动员所表现出来的勇敢拼搏精神,团结协作相互帮助的优秀品质感染我们,陶冶我们的情操,使我们能够热爱生活、关心他人。在竞赛中运动员取得良好成绩能使我们为之振奋,体育运动符合美的本质和特征,所以说体育运动是美的运动。 四、体育教师身心力行,努力创造审美教育的氛围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关键词:自然美、人文美、艺术美、语言美、鉴赏美 摘要:正如培根所说:“自然界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美的教育,我们教师应该充分发现地理学科中丰富的自然美,地理教学过程的行程美,地理教学手段的艺术美,锤炼地理教师自身的语言美,努力设计地理课外活动的鉴赏美;让“美”,在地理教学中无处不在。 让美如星般闪耀在地理教学中

有人会说,地理教育怎能有美出现呢?地理内容不外乎地形、气候、位置、人口、面积等等,这些内容和地理好像关系不大,但是我要说,地理课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那么怎样让地理教学过程激起波浪呢?我认为必须注入美的情感,渗透美的教育,让学生在感受美,获得丰富的美感的同时,接受理性的观念,这样就使地理教学成为一种生动活泼的、引人入胜的活动。乃两全其美之策。 地理是研究一个地方的地形、气候及人文活动规律的学科,美育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表达美的兴趣和能力的手段。两者看似相差较大,但实则有着密切的联系。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把美育渗透到地理教学过程中的: 一、自然美,素材得天独厚 地理教材中的自然美无处不在,风景秀丽的江南水乡,一望无际的茫茫草原,令人叹为观止的名山大川,满眼苍翠的热带雨林,……一谈到这些,又有谁不愿意畅游其间,享受美好生活呢!如果给这些自然美分一下类的话,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秀美:清新、端庄、秀丽,如江南水乡的那种满眼碧绿,“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秀丽,“桂林山水甲天下”等等。二是“壮美”,名山大川——华山之险,黄山四绝,泰山之雄伟,“滚滚长江东逝水,奔流到海不复回”说也说不完。三是大气之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是一种怎样的意境,一望无际的大海,海天成一色的景象,让你感觉大自然的伟大,有“地球之肺”之称的亚马孙原始森林,那是一个让人怎样感叹的地方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发掘,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充分发挥想象力,细细品味其中固有的美的情感,从而获得最佳的审美效果。 自然美能陶冶学生的性情,并在潜移默化中启迪和教育学生,激发学生振兴祖国的热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二、人文美,生活中丰富多彩 人类是自然界杰出的代表,自从有了人类,地球就旧貌换新颜了。一是建筑美:从古埃及的金字塔到中国的万里长城,从荷兰的围海造田到我国的三峡工程,从紫禁城到如今的摩天大楼,从羊肠小道到现在的高速公路,立交桥,从古

辩证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辩证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18-05-14T17:02:14.277Z 来源:《教育学》2018年2月总第137期作者:管艺媚 [导读] 辩证思维作为思维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黄浦江路小学266555 摘要:辩证思维作为思维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基于它的特点,辩证思维在语文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过程中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将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辩证思维语文教学运用 思维和语言相互依存。思维过程和结果需要用语言表达出来。没有思维的语言表达是不存在的,因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不可能脱离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两者之间是息息相关的。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地被语文教育工作者关注和研究。 辩证思维作为思维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其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对于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以及对实现《语文课程标准》当中所说的“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这一目标能够起到重大的作用。运用辩证思维指导小学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是当前一个迫切需要实践的课题。这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将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辩证思维作为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有其不同于其它思维形式的特点。 1.全面性。辩证思维在认识对象时要使用全面性的观点思考对象的一切要素,对对象进行全方位的考察。我们在从事语文教育中要注意到听、说、读、写、思这五者的区别。更要看重的是这五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才能使之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对语文教学的任务进行全面性的思考是非常必要的。 2.系统性。“系统性”是对于事物和世界中的“多极性”的“整体性联系”的把握。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组成了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而这三种教学每一种都可以独自构成一个教学系统,都有自己的教学方式。但是,我们又都知道实际上这三种教学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其中的任何一种教学内容都不可能脱离另外两种教学内容而存在。因此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虽各自成系统,但它们三者合起来又构成了一个更高级的系统。这就是必须对语文教学的内容进行系统性思考的原因。 3.发展性。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们思维要正确地反映事物的实际存在过程,就必须以动态的方式去思考认识对象,也就是要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矛盾运动的观点看问题。就语文教育来说,我们所考察的客观对象便是语文教育的本身,从传统的语文教育到现代语文教育,这个客观对象就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对语文教育的思维也需要不断发展变化,审视过去,检讨现在,更好的思考未来。 4.具体性。这种思维不是抽象同一性思维,而是具体同一性思维。因为它要通过思维形态来反映客观世界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必须是具体的,否则就不能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的运动、发展和变化,就没有真理性。我们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在不断地总结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形成了一些为大家所公认的经验性的东西。这些经验的获得很明显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通过我们语文教学实践不断证明了的。否则,如果只是凭空想象的话,我们所获得的经验就不能正确地反映教学实践的现实,也注定会被教学实践所抛弃。所以,我们对语文教学方式的思维必须是具体的。 辩证思维方式不仅是具体分析现实矛盾、解决现实问题的有力工具,而且是促进现代科学发展的有力杠杆,还是促进思维方式变革的科学指南。为了充分发挥辩证思维规律以及辩证思维形式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促进语文教育思想的变革,必须加强辩证思维与中学语文教学关系的研究和应用。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乃至整个小学教育阶段都有重要地位。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将这些辩证关系渗透在阅读教学中,从而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另外,在阅读教学中,解读课文是关键。要正确的解读课文,就必须做到客观、全面,避免依据教师的主观判断来误解课文。这就需要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对课文进行辩证的分析。语文教材中需要辩证分析的地方很多,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辩证分析,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又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增强阅读教学的效果。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语文教育振兴的关键也在于教师,这已为大多数人所承认。那么教师自身的发展无疑会对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对语文教育的发展前途起着决定作用。因此在当前新形势下,我们一再强调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和改变教育教学行为,提高自身素质。辩证思维的基本规律主要有对立统一思维律、质量互变思维律、否定之否定思维律、辩证的充足理由律。教师对这些规律的运用能力,概括地说,就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能够按照每条规律所包含的基本内容或逻辑环节去分析具体的教育活动,并自觉遵守有关的逻辑要求;具体来说,教师具备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中的应变能力,运用观察力、调控力、解惑力、迁移力解决意外事件和组织教学的客观要求。因此,教师要努力学好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掌握科学的认识论,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辩证思维能力。 总之,在今后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把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运用作为一项关系到语文教育兴衰成败的大事情来做好,让辩证思维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其最大的功用,以使语文教育的目标得到更好的实现。

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虽然不断地进行改革,但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唯理性教学模式及按“知识点”的条条框框和思考题逐一分析、解答、落实的应试教学模式妨碍了学生对文章美的直觉感知和体验,不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来感受到美的魅力。如何扭转这种不良现象,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塑造、建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而学生的审美心理的建构是要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的,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通过各种审美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一、培养审美感受能力 视觉、听觉是审美感知的两种主要官能。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例如,《风景谈》一开头,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一幅“沙漠驼铃”的画面,望不到边际的沙漠“白茫茫一片”,发着“微微的白光”,突然,地平线上出现了“黑点”,逐渐变成“黑线”,微风送来铃铛“丁当,丁当”的“柔声”,“昂然高步”的驼队排成整齐的方阵,加上那“长方形猩红大旗”与那“苍茫”“寂静”的沙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庄严、妩媚”的感觉。我们可以抓住以上这些词语,从色彩、感情、声音及动静变幻中去指导学生感知形象,从中欣赏到大自然的阳刚之美,领悟到大自然的粗犷及人们战胜大自然的伟力,进而理解“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的深层内涵。 二、培养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 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将课文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这种“接轨”要求教师在分析课文、阐释问题以及提问时,恰当地融入学生社会生活和课余生活的内容,启发学生进行“勾联”、“嫁接”、“回忆和联系”。 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马赫曾对联想作过这样精辟的论述:“……在两种突然同时迸发的意识内容A和B中,一种内容在出现时,也唤起另一种内容。”这种联想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快感,联想的结果是学生的思维超出了作品本身。吟诵李白的不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出现在人的脑海里的何止是黄河呢?也许是浩瀚无际的大海,也许是一泻千里的黄果树瀑布,也许是滚滚东去的长江……想象在人们头脑中迭现的是许多波澜的画面,使审美的感受更丰富了。 一篇课文中的审美因素很多,教学中宜抓住课文中最能反映中心主题的,反复出现或突出表现的主要人、景,抓住凝聚作者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焦点的“情

试谈散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试谈散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散文,向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高考考纲中所要求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一种考查文体。作为语文教师,如果我们能够把握住散文作品的基本规律,对组织和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把握和赏析散文都会产生巨大的作用。 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来谈一谈散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一、捕捉情感,让学生感觉美 钟嵘在他著名的《诗品序》中说道:“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这充分说明,任何作者的写作,都是因为他们内心有不能平之情才产生的。就散文而言,它不像诗歌,有深奥的典故;不像小说,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也不像戏剧,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一篇散文的构思,往往是作者带着偶然性、机遇性,而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是作者的随感而发。因此,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去捕捉每一篇散文的动情点,体会散文的情感,从而感受散文的美。 我们知道,优秀的散文作家,常常是从自然界的一花一草,一事一物触发情感,而写下脍炙人口的美文。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细细品味每一篇文章中的景、物与事,从而捕捉到作者涌动的情感。 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写于第一次大革命失败之后,反映的是作者内心的苦闷和矛盾的情绪。而作者这种在黑暗时代不满现实、寻找超脱以及暂时超脱而终究不能超脱的情感寄托在文中一片片宁静而美丽的荷花、荷叶上,融合在浮起着薄薄青雾的荷塘里。我们可以透过月夜荷塘上幽静、安恬的梦幻般景色,去捕捉到作者隐含其中的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感受到文章的奇妙之处,领悟到文章的深邃之意。 二、进入意境,引导学生在赏析中深情涵泳

意境,是写景散文的命脉。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抓住散文物我一体的意境,散文的主题、感情、技巧等都能够带动起来。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散文的思想、感情、技巧讲得深入浅出,并还原散文完整、动人的本来面目。 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让自己进入意境,对作品有深刻透彻的理解,这样才能带着学生进入意境。我们知道,文学作品中“境”由“情”生,“情”浓“境”幽,无“情”则不能入“境”。教师应把自己的感情完全置身于作品之中,从内心深处感知作品撼人心肺的艺术感染力,在感受作品、产生共鸣的基础上,带着强烈的感情,把意境传导到学生的情感之中,使师生双方与作者作品双方的思绪自然而然地协调起来。 比如,在教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教师就可以由形到神,顺着文中一幅幅如梦如幻的美丽飘渺的画面,深情地引导学生走进这种朦胧的意境之中,带着学生在欣赏婀娜多姿的荷花、微微吹拂的晚风、缕缕淡淡的荷香、曲曲折折的小路、淡淡的月色和薄薄的轻雾中,细细品味着作品迷离恍惚的情调,从而进入这种夹杂着淡淡的哀痛、淡淡的恬静的独特的意境,慢慢地领悟作者在那血雨腥风的黑暗社会中苦闷彷徨的心情,作品的主题也就把握住了。 三、紧扣文眼,寻找行文脉络 文眼,即揭示全文主旨的点睛之笔,是牵制全篇的艺术构思的焦点。行文脉络,是一个完美、严谨的艺术整体的脉络和筋骨,在全文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任何一部作品,尤其是优秀的散文,都是作家围绕一定的主观意图和审美理想出发,将分散的材料铸成一个个完整的有机统一的艺术整体,而且这个艺术整体充溢着作者强烈的情感,这就体现了散文的特性——“形散而神聚”。 还是以《荷塘月色》为例,写作背景是暗无天日的1927年,全文蕴藉隽永,隐晦曲折,教师要紧紧抓住开篇“这几天颇不宁静”这个文眼,细心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知道,文章接下去虽未交代“颇不宁静”的原因,只是写作者独自一人夜游荷塘,观赏月色荷塘的幽静,写朦胧月色的宁静,等等。但作者并不是欣赏其静,而是以此反衬自己内心的不宁静。这看似矛盾的两者,一为客观环境的“宁静”,一为主观感情的“不宁静”。在文中,作者在心情“颇不宁静”时,

浅议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议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在高职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审美教育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教育体系。本文将从多个角度简述审美教育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如何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穿插审美教育。 标签:高职院校体育审美教育 1 概述 美育,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审美教育。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提出:“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与美育息息相关”。他要求通过各种形式的美育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进而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在美育中学习,并掌握相关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不论是基础技能教学中的跑、跳、投,还是欣赏健美操、体操等,都是在向学生传播丰富多彩的信息,而各种美的因素都饱含在这些信息当中。审美教育一方面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审美观,另一方面提升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鉴赏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同其他学科相比,审美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在体育教学中,离不开美育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美育已经融入在体育教学中,在体育教学中缺少美育的涵蕴是不完整的。 2 美育与体育的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美育是对美的事物进行研究,在现实社会中,人们都是通过审美和依据美的规律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而体育是一种身体活动,进而通过身体活动实现教育。从教育的整体来看,体育与美育之间存在着相互交叉,彼此重叠的关系。体育本身包含大量的格斗美、直线美、跳跃美、旋转美、曲线美、行走美、跑动美和静止美等姿势美的美学内容。通常情况下,美育能够对体育进行指导,使体育朝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从审美的角度去认识体育、看待体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我们对体育的实质变化进行更好地理解、判断和洞察。 3 美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意义 3.1 美育指导人们遵循美的规律,认知体育和塑造自己的体魄 在学校教育中,体育一方面针对学生的身体进行锻炼,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技术等方面的体质教育,另一方面通过体育教育培养和提升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以及提升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这都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当代学校体育教学的本质所决定的。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借助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这种教育能够促进学生身体、技艺、精神、艺术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例如,运动场上优秀运动员所展示的体态的健美与匀称,优雅协调的身姿,高超卓绝的技艺,以及奋力拼搏、顽强进取的精神,特别是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