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审美教育学

论审美教育学

论审美教育学
论审美教育学

论审美教育学

审美教育,以陶冶人的灵魂为特质,,但它的本质、、结构和功能,它的对象、方法和价值究竟如何却也言人人殊。我们感到,,有必要对审美教育这一领域进行具有有机整体意识的系统研究,,并通过对审美教育与人类文明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联系起来进行总体考察,建立一门新的边缘学科一一审美教育学,使审美教育系统工程的研究,能够突破原有的范围,上升到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哲学高度。

一、审美教育的发生、发展

审美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独特的活动,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横跨多种学科,哲学、美学、教育学、文艺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都从某一方面,探索其某种关系和某种特征。其中最重要的两门,是与审美教育学有血缘关系的美学和教育学。然而,审美教育学却有着自己不可替代的独立性质。

审美教育发展的初期阶段并未形成理论科学。它只是作为一种美育思想与哲学思想、美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宗教思想等交织在一起。中国孔子“尽善尽美”、“礼乐相济”教育思想,影响达二千多年之久。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美育思想也十分丰富。亚里士多德则更全面地指出,诗和音乐的审美功用一是“教育” ,二是“净化” ,三是“精神享受”。可见中西方美育思想初期阶段一直是在教育和哲学领域内发展,这种状况一直到启蒙运动时代。

审美教育发展的独立阶段,是以德国哲学家包姆嘉敦命名作为独立科学一一美学,以及被称为传统教育学创始人德国的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出版为标志。而席勒首次明确提出“美育”这一概念,并以其美学专著《审美教育书简》使美育理论取得相对独立的体系。席勒认为“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先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的思想,对审美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和很大的作用。在我国,从辛亥革命到五四之后的二十多年间,许多教育家、学者出于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军阀腐败政治的动机,企望从审美教育中寻求改革社会的途径和方法,形成一股重要的思潮。蔡元培先生大力倡导美育,传播美育理论,并把美育确立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教育方针,为创立中国近代的美育体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审美教育学的创建阶段是在当代中国、当代中国的美学、教育学都将自己的注意力投入社会主义新人的塑造这一重大事业中。人们站在马克思主义美育理论高度上,批判地吸收中外古代、近代的美育思想,并将审美教育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一一即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结合起来研究,同时还把审美教育与共产主义理想(包括美的理想)和塑造新人(如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结合起来研究历史的发展,推动了审美教育学科建设的发展。这种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现实社会需要的迫切性,使审美教育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日趋深入,这一系统工程也日趋完善和成熟,并必将随时代发展而日趋壮大前进。

二、审美教育的特点

第一、审关教育是以审美系统活动的结果形式出现的,即以美的诱导(偷悦)为先导,以审美情感为内驱力(中介),最后获得深入人的潜意识深层领域的陶冶教化效应。换言之,这教育之果是在审美这一过程中开花的,是‘由对形式美的愉悦进入到对人生、理想的使命感、神圣感的感悟的;是由初级美感向高级美感升华的。它表现为沉淀了理性的真觉、融合了理性的感性形象,把握了一般的个别一一达到真、善、美的统一。这种灵魂震撼中的陶冶,与智育、德育的用概念、推理以认识真、善不同,显示出审美教育的独特的本质特征。

第二、审美教育的作用,是精神的、社会的、整体性的。这是一种作用于心灵情感的强效应。正如高尔基所说:“文学艺术的教育作用是巨大的,因为它以同样的强度既作用于思想,又作用于感情。”但我们也应看到,美育的作用不是无限的,审美教育的实现,涉及到审美对象的美育潜能的储藏量(所以选择优秀的艺术品为美育对象是有方法论的意义)以及审美主体的深层审美心理、智力结构和伦理结构、审美趣味个性以及审美心境和时代的审美心理“场”、现时审美心理流以及政治经济斗争的形势等多种因素。那种认为、或期望仅仅只需美育一育之功就可以使人全面发展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

第三、审美教育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教育过程,是在倾心赏美中表现出的乐意受教。审美教育活动这一逆向过程(作家审美意识, 作品一读者)使得读者能通过艺术形象直接同作者对话。通过这一主客体反复运动,

读者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将自己的审美意识升华到作者的审美意识高度。经过不断努力,就将以审美趣味的方式表征出自己的精神文明面貌。在审美教育过程中,

读者不再是受教师支配的教育的对象(客体),而是能动地去获得教育的主体。这是一种由“教”达到“不教”的高度的精神自觉,是充分唤醒主体自我意识的情感思想自我运动,以获得审美教育价值潜能的实现。正是基于这种广阔的审美教育观,苏霍姆林斯基才这样断言:“美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优秀的艺术就是这样一位催人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审美教员”。

三、审美教育学总体结构

审美教育学的内部结构由三个部分组成,这就是:审美教育理论、审美教育实践、审美教育史。

1、审美教育理论。它主要研究作为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成分的审美教育的规律问题。这部分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基础理论的审美教育学,它是研究审美教育学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生理学、人类学关系的科学,包括⑴审美教育哲学(研究审美教育的本质、对象、任务、功能和审美观念)等;⑵审美教育心理学(主要有审美感知、体验、审美情感逻辑、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研究和审美能力及其审美心理结构序列的研究);⑶审美教育社会学(包括社会审美场、社会审美流、艺术社会学、家庭美育社会学的研究);⑷审美教育心理学(即人的审美器官的生成研究,人的大脑两半球与形象思维研究、人的审美情感的个性特征研究。二是审美教育方法论,主要研究对象和范围是:审美教育学在整个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审美教育与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审美教育中的比较研究方法、审美教育的宏观与微观统一的方法等等。

2、审美教育实践。这部分也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艺术审美教育,几乎包括所有艺术领域的审美教育活动,如:文学审美教育、音乐、绘画、电影、戏剧、舞蹈审美教育,以及书法、摄影、建筑、园林审美教育等等,主要把探讨艺术审美教育的独特规律和自身特征作为出发点。二是研究现实生活的审美教育,主要是指自然美、社会美以及科学美、劳动美方面的审美教育,包括:自然审美教育、社会审美教育、科学美学教育、劳动审美教育、环境审美教言以及美育与真善的关系等。

3、审美教育史。这一部分同样分两个方面。一是普通审美教育史,包括中国古代美育史、中国近代美育史、中国现代美育史、外国美育史、审美教育未来学、审美教育与信息时代。主要对美育这一现象进行纵向的、历史的考察,探索其发

生、发展和演进的过程,从而揭示出内在的规律性。二是发展审美教育史,包括胎儿、婴幼儿审美教育,儿童、青少年审美教育,成人、老年人审美教育,以及家庭审美教育、中小学审美教育、大学审美教育、终身审美教育,特殊儿童审美教育。主要从横向考察中,寻绎出个体在成长发展中,美育的功能效用以及在不同年龄阶段施行美育的特殊性。

审美教育学的研究,要求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方法论基石,运用历史与逻辑的相统一的方法论,同时将慎重地吸收姊妹科学的方法,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符号学方法,心理学方法、接受美学方法、比较法、层次论的方法论等,作为自己研究方法有机组成部分,从而逐步形成一套自己所独有的方法论系统。这个宏伟工程,将追踪时代的审美潮流,以其动人的魅力,在总体文明中创造最高的审美价直一一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以上就是我对审美教育学的一些理解。

教育学

1.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是“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生物起 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2.美国教育学家孟禄在批评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3.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 4.古代社会的教育一般是指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进入奴隶社会后,人类出现了 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5.早在我国古代的奴隶社会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学校的教育形态,在那时学校设六艺教学模 式。即礼、乐、射、御、书、数。 6.“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成为了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7.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 8.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教育内 容是“七艺”。 9.墨家认为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 10.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提出了“化民成俗,其必 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11.苏格拉底的雄辩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成为定义,第三步称 为助产术,亦称产婆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12.近代实验科学鼻祖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提出的归纳法为教育 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13.几部主要的著作和代表人物: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洛克的《教育漫话》、卢梭 的《爱弥儿》、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福禄贝尔的《人的教育》、斯宾塞的《教育论》、乌申斯基的《人是教育的对象》、和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14.1632年夸美纽斯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在此书中他提 出了“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艺术”。 15.康德提出的“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16.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法则全面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 17.洛克在他的《教育漫画》中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 知识都来自后天。 18.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他的四段教学法是“明了、

《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

《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 《普通教育学》全书共分三编,三编之前加有一个“绪论”。第一编得标题就是“教育得一般目得”,本编主要论述了管理与教育得一般目得问题。第二编得标题就是“兴趣得多方面性”,本编主要论述了兴趣得多方面性问题,并以此为基本原理来解释学校得教学计划与学科设置,阐述了教学得过程,环节等一系列教学论问题。第三编得标题就是“性格得道德力量”, 下面就《普通教育学》中得教育思想作一简要述评。 (一)五道念与以之为基础得教育目得论 五道念构成了赫尔巴特教育目得论得理论基础。五道念即自由、完善、仁慈、正义与公平等五种道德观念。第一种为“自由”得观念。亦译作“内心自由”得观念。“自由”得观念要求个人得意志与行为能摆脱一切外在影响得束缚而只受制于人得内在判断,归之于人得内在自律,归之于人得理性自觉,从而使人得意志、理性与外在行为完全协调起来。第二种为“完善”得观念。赫尔巴特认识到,在实际得道德实践中,人得由意志、理性所作出得内心判断往往难于与外在行为完全协调起来,人之理性判断外发之为道德行为,往往受客观条件与人得其她心理品质得影响。当内外发生矛盾且这一矛盾不能调与之时,即需依靠“完善”得观念去加以解决,即用多方面得意志力与坚强而紧张得毅力加以“内部得协调”。第三种为“仁慈”得观念。亦即“绝对得善”得观念。“完善”得观念得以发生作用得法宝就是人得意志等理智能力。如果借助人得内部得理智能力还无法协调意志与行为之间得矛盾时,就要用“仁慈”得观念来控制自己得行为,从而使人不与任何人发生那种危险得恶意得冲动。“仁慈”得观念发生于两种意志得相互关系之间,通过这一观念使自己得意志处处与别得意志相协调,具有无私地为她人谋福利得强烈愿望,这样,社会冲突就不可能发生,社会秩序就会得以安定。第四种为、“正义”得观念“正义”得观念就就是“守法”得观念。如果“仁慈”得观念还不足以遏制人得与她人发生冲突得恶意

教育学考研的备考计划

教育学考研的备考计划 2017年教育学考研的备考计划 第一方面,记忆过程。 方法强调有效的重复,针对不理解的知识,建议大家多和研友沟通或是在咨询老师。如 第二方面,理解知识非常的重要。 第三方面,心态最为重要。 建议现阶段知识需要分层次、把握好重点非重点、也可以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把理解的不好的知识点再进行做题强化巩固。那当然理解不好复习不好才是同学们现阶段需要重视的点。 总结来说,记忆、知识、心态在备考中都非常的重要,很多同学咨询要不要开始做题,现在只有两个多月的时间。不建议再把题库拿出来做,重点还是研究题目,无论是自命题还是统考老师都建议做一下统考的题目。辨析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等,目的是有利于练习去做。 在复习中表格记不住,需要进行知识上有足够的重复,知识点重复会达到好的效果。在复习外教育史法案部分,同学们可以分为近代、现代。例如从横坐标分析角度,国别英国,近代现代,也可以分为初等、高等职业技术法案。 不建议刷题,踏实复习最重要。真题以及模拟题反复的练习。真题要有一个检查,十月份隔一个礼拜做事一套真题。自命题北师大首师大4年、有些院校3年。找找感觉做真题、按照3个小时的时间来进行测试要求。 一、教育学原理

对于教育学原理,要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几个梗概和要点:教育基本原理、课程与教学论、德育论,师生关系论。教育学原理在考研 中占了很大的一个比重,出题的点比较多,而且教育学原理的考题 越来越灵活,实践应用性越来越强,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 理解书中的定义和理论,并学会用理论来分析现实,因此也要多注 意教育实践的热点和难点,重视现在教育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 在复习过程中结合大纲的指导和牵引,尽量对上述几个要点进行全面的掌握,弄清楚教育学基本原理包括教育学概述、教育及其产 生与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育制度等几个方面,再次基本框架的基础上识记基本的概念 性知识:教育的概念、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教育目的的概念等等,当然这些在考试中不一定能够考到,但是依然是我们复习的`重点, 而且这些都是选择题和简答题的考点,所以要对这些重要的知识点 有一个脉络的理解。 在这个复习过程中要注意的是,避免知识点的全而没有重点的情况,这就要结合课程的讲解进行有重点的复习,这样可以节省很多 的时间,而且对于知识的掌握能够更有轻重缓急。 二、中外教育史 中外教育史在全国教育学统考的考试中所占的比例是100分,相对来说知识点比较零碎、庞杂,是一门偏重于记忆的学科,而且从 历年的考试真题分析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外教育史偏向于出选 择题和简答题,但是每年也都会有一个大题,或是二者的结合,或 是单一分出题,所以对这两门学科的复习一定要细心,肯花时间、 下功夫。 对中外教育史的复习,在系统掌握中外教育史的基本知识,了解教育思想演变、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实施进程的基本线索,特别是 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要了解 中外教育史中有哪些重要文献,弄清楚里面有哪些重要的代表性材料。其中中国教育史要理清古代、近代、现代教育的发展脉络,掌 握在每个时代的教育的突出表现和大的变化,以及在每个时代出现 的有重要历史地位的人物及其主要观点,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孟

教育学

第一章: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探讨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学研究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揭示教育规律,为具体的教育实践提供最一般的理论指导。 3.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提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4.教育问题:教育问题是人们在对客观教育现象的感知、认识的基础上,发现具有积极意义而需要引起重视、更好利用的现象,或者是人们发现需要改善的不良现象等。 5.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 6.教育学……和历史地位: 1.反应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代表著作首先是记述孔子教育思想观点的《论语》 2.真正称得上是教育著作的是《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3.柏拉图的《理想国》 4.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教育的教育思想。 5.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被认为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教学理论著作。6.历史上第一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提出来的是英国的哲学家和自然学家培根7.西方近代史第一部系统教育论著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撰写《大教育论》奠定了近代教育学理论的基础。 8.西方近代第一个在大学讲堂里吧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进行讲授的人是康德,德国哲学家 9.西方近代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论著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0.卢梭《爱弥尔》洛克《教育漫话》1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他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及社会”“从做中学”三大主张12.杨贤江,《教育史AB》《新教学大纲》是我国最早的一马克思主义观点编写的教育著作13.布鲁纳,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教育过程》发现教学法14.赞科夫,前苏联,《教学与发展》“发展教学论” 第二章: 1.教育起源论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①生物起源论:利托尔诺、沛西·能;认为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②心理起源论: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③劳动起源论:苏联教育家凯诺夫,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生产实践活动。 2.原始状态教育古代农业社会的教育近代工业社会教育和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的特点。 ⑴原始状态的教育: 1.从教育者看,没有出现分工,教育者不固定。(原始性) 2.从受教育看,没有专门的受教育者。(全民性) 3.从教育内容看,教育的内容十分简单、贫乏,教育内容都十分贴近生产劳动,与生产劳动相统一。具体说,教育内容是有关于生产劳动方面的知识与技术。有关于政治、宗教、艺术的知识。(宗教性) 4.从教育手段和方法看,教育的工具是口语,教育的方法是模仿,教育时间、空间不独立,完全与生产劳动的时间、空间融合在一起。 ⑵古代农业社会的教育: 1.社会分工催生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师。 2.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3.古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4.古代教育形式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和完善。 ⑶近代工业社会教育:

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的主要观点和区别

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的主要观点与区别 1、传统教学论的主要观点 以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凯罗夫等人为代表的传统教学论的特征如下: (1)传统教学论主要就是由教师、教学内容、学生三个因素组成。主要关注的就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教师主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懂。重视课本的讲授,忽视教学方法的运用。进行注入式教学。这种方法不利于教师与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2)传统教学论在师生关系方面,认为教师就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就是教学的客体。强调教师权威至上,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像夸美纽斯比喻的那样:“教师的嘴就就是知识的源泉,知识的溪流源源不断地从教师的嘴里流出来,学生就就是要象水槽一样地接受知识的注入”。学生要听从教师的教,主要任务就是学会,其实质就是教师决定论,忽视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3)传统教学论提倡三中心论。即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 (4)传统教学就是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然后通过机械地操练巩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很好的得到开发与发挥,传统教学重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传统教学重讲轻练,学习不就是通过老师大量的讲授,而就是让学生大量练习,在实践中学会“游泳”。 (5)传统教学重“教”轻“学”,对教学过程中的每个步骤的安排设计主要从“教”的视角考虑。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就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就是知识的占有者与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就是知识宝库,就是活的教科书,就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有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就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有知识传授给学生。 (6)在教学任务方面,以掌握系统的知识技能为核心。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坚持教学的教育性。目的在使学生毕业工作后,能有效地为其政治与经济利益效劳。 在教师作用方面,强调教师的权威至上,学生必须服从,崇尚高压与体罚,无视教学民主,师生关系对立,学生十分被动。 在教学内容方面,重视按照逻辑顺序组织教材,确定多种课程,分科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方面,坚持明了、联合、系统与方法等四个阶段,使教学的进程公式化。这里说的明了,就是指明确地向学生讲述新教材;联合,就是指通过谈话,使学生把新旧观念联系起来;系统,就是指学生在新旧观念的基础上寻找结论,定义与规律;方法,就是把已学的方法运用于实际;,培养学生具有逻辑思维的能力。 在教学原则方面,重视直观性,系统性,巩固性与量力性等原则,力图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方法方面,坚持教师灌输,学生被动学习;只求呆读死记,忽视智能发展。 在教学形式方面,以班级上课为唯一形式,忽视小组学习,强调统一要求,忽视因材施教,重视课堂教学,忽视课外活动与发展学生的爱好与才能。 2、现代教学论的主要观点 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学论主要观点:

《普通教育学》阅读体会

以爱为契机加强学校管理 ——阅读《普通教育学》心得体会 C71班0502号 今年有幸参加万名校长培训,一开始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我觉得它是一本很容易读懂的的书,看了才知道,我发现我错了,结果《普通教育学》并不普通,看得我一头雾水,几乎看不下去,在导师的引领下,我对《普通教育学》从最初的无从下手到有一定的理解和收获,至少了解了本书的一些信息。 作者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被称为“科学教育学之父”,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于1806年发表了著名的《普通教育学》,这也是被称为教育史上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以哲学和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 这些思想对我国现阶段的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普通教育学》中,赫尔巴特把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分为三种, 即管理、教育性教学和训育,这与现代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其中,儿童管理这一块对我的感触很大,这也是很多人头疼的问题,究竟怎样去管理儿童呢?赫尔巴特认为儿童管理的主要方法有威胁,监督,以及权威与爱。他说:“一切管理制度首先采取的是惩罚的威胁”所谓“惩罚的威胁”,就是事先警告儿童,不守纪律必受惩罚,强迫他们就范。赫尔巴特认为,如果不对学生加以监督,不加教养,放任他们撒野,就不可能培养出伟大的性格。我们都知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完善的学校管理规章制度、学生行为准则,才能让学生从被迫的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到自觉自愿履行学生行为准则、自觉维护学校的荣誉,约束自我的言行。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从”口服心不服“到”心服口服“的转变。 爱是教育的灵魂,教师只有热爱学生、了解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我们都知道只有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意愿、隐私权等等,才能获得学生的尊重,才能让学生感受师生的平等,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以生为主,让学生主动的参与课堂、参与学校的活动,展现自我、健全学生的人格。以爱为主的教育过程,能很大程度上减轻管理的负担,在教育中发挥最重要的作用。 总之,无论是使用何种管理教育方法,教师都应在爱的基础上去管教学生,完善学校的管理。

教育学复习

教育学复习 一、单项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被人们看作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B洛克的《教育漫话》 C卢梭的《爱弥尔》 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2、教育的特质是( )。 A.认识活动 B.生存活动 C.传递活动 D.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3、“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 )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社会活动 4、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5、在教育和发展的关系理论中,维果茨基是提出()的理论。 A、一般发展 B、心理发生论 C、最近发展区 D、人的可教育性 6、“学而时习之”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的原则 D.巩固性原则 7、涂尔干说:“教育是成年一代对社会生活尚未成熟的年轻一代所实施的影响。其目的在于, 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政治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这种论断正确地指出了()。 A.教育具有社会性 B.教育是社会复制的工具 C.教育要促进人的个性化 D.儿童对成人施加的影响不是教育 8、一些事例显示,对“兽孩”进行的补救教育都不很成功。这表明人的发展具有()。 A.顺序性 B.可逆性 C.模仿期 D.关键期 9、小明亲眼目睹欺负弱小的同学经常受到老师的严厉批评、处罚,而那些爱护弱小的同学 则受到大家的喜爱。久而久之,他也变成了一个乐意助人、不欺负弱小的学生。这种学习属于()。 A.亲历学习 B.观察学习 C.迁移学习 D.试误学习 10、孔子重视启发式教学,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对“愤”的解释是()。 A.“达其辞” B.“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C.“开其意” D.“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1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 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 A.学会关心 B.学会生存 C.学会创造 D.学会交往 12、人的发展总是受到社会的制约,这意味着()。 A.教育要坚持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B.教育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 C.教育目的的确定不应从个人出发 D.教育要为社会生活做准备

教师读书随笔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读后感

教师读书随笔夸美纽斯《大教 学论》读后感 心得带着虔诚的心,阅读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和这位异国的教育哲学家,实干家在文字构建的空间里对话,内心洋溢着一种 满足与冲动。我的心提醒我:把感受写下来,祭奠先哲的智慧, 启迪有志于学校教育的读者。 《大教学论》在中国知名度很高,人人都知晓,但是真正阅读过的人很少,我身边的不少教师就没有读过,偶尔几个刚毕业的 教育院校的学生说自己读过,是在教授的要求下阅读的,但深究 其内容和书中真义,坦言早就荡然无存,不免觉得可惜。中国的 学校教育制度就源于这本《大教学论》,但从事学校教育的我们却没有亲临教育的源头,无怪学校教育有诸多困惑和无序。 夸美纽斯开篇就说,此书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 部艺术”,是“使青年男女毫无例外地,全部迅速地、愉快地、 彻底地懂得科学,纯于德行,习与虔敬地去学习现世与来生所需 要的一切事项”。无疑,这是人安身立命、自足发展、服务于世 所必须修炼的真理。我似乎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校教育工作者 必读书目,也应该成为每一个为人父母的,和教育沾边的人所必 须阅读的书。因为我们的现世都在为来世做准备,今天我们受教 育的程度与最后的结果将直接影响着整个世界,影响着我们共同

的未来。 阅读这样一本书,最好有宗教的基础。书中大量引用宗教教义,章节,这是没有宗教基础知识的中国读者在阅读上可能或产生的障碍。初读时的晦涩感是真切的。但我也相信只要是有一些耐心,这些含着真美的纯净文字是能够被理解和沁入的。同时,我也感受到正是因为作者对宗教信仰的无限虔诚,才使得他对“教育人”这件神圣的事充满着信心和信念,坚定不移地推广,宣扬。例如,开篇第一章节,夸美纽斯就提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接着又说“人的终极目标在今生之外”,“今生只是永生的预备”,他要以此让大家明白:教育就是人的未来。我以为,这些来自内心的笃信正是一个教育学者必须持有的,这也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源脉所在。做教育的,必须是有信仰的人。 阅读这本书,我很感兴趣的是夸美纽斯的表述方式。习惯于阅读行云流水般集中,顺畅表述的中国读者,初次接触到这本书会觉得新鲜:难道大教育家就用这样的“只言片语”在阐述他的观念。是的,恰是这样的只言片语有着比较严密的逻辑结构。自然现象+实例分析+模仿+偏差分析+纠正措施。整个论述的过程比较生硬,但契合了教育所需具备的理念:从自然中模仿,运用到实践中去,在过程中反思,做好改进调整使之趋于完善。整个表述的过程带着温和不争的风格,但在不争中却已经有了不需要争辩的结论,征服的是读者的心。例如他阐述的教学便易性原则,

现代教育理论

延边大学2011级教育硕士 《现代教育论》考试试题 招生专业:学科教学考生姓名: 考试科目:现代教育论考试时间:2012-12-26 注:请将答案写到本答题纸上,按给定题签答题,标明题签中序号,否则扣分。 一、概念题(共30道题,每题1分) 1、现代教育 答:从资本主义大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到共产主义完全实现这一历史时期的、致力于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 4、教育社会功能 答:教育社会功能教育通过自身职能的充分调动和履行而对社会产生的一种功效。 10、古典课程 答:古典课程反映了古老欧洲高度选择性和广博的人文主义中等教育传统,尤其在最近50年,它已明显衰退,被更加大众化和现代化的课程所替代。 13、科学主义教育 答:崇尚科学知识,重视科学知识,否定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从而否定哲学应当研究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否定哲学应当研究这个世界的基础和本质,否定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4、人本主义教育 答:人本主义以人、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为研究对象,轻视对科学知识的研究在教育的社会作用上,它夸大了教育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他们把教育看成是人的解放的根本手段,主张通过人的意识的更新来实现对社会的根本改造。 17、形式教育论 答:教育的任务在于训练心灵的官能。身体上的各种器官,只有用操练使它们发展起来;心智的能力,也只有用练习使它们发燕尾服起来。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发现那些能够最有效地训练学生各官能的心智能力。教育应该以形式为目的。认为在教育中灌输知识远不如训练官能来得重要。如果人们的官能由于训练而发展了,任何知识随时都可以吸收。知识的价值在于作为训练的材料,即便学习的内容被遗忘了,却仍然留下了一种永久的、更有价值的效果。 19理性主义心理学 答:理论主义是指确认一切知识均来自某种先验的普遍的必然的理想性原则的认识论学说。理性主义否认人的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因而具有唯心主义性质。但他承认人的知识和能力对人的认识的能动作用,因而又具有合理性。 20、实质教育论 答:实质教育又称“实质训练”,是欧洲18~19世纪,对立于形式教育而出现的一种教育学说。它认为普通教育应以获得有价值的知识为主要任务,而学习知识本身就包含着能力的培养,能力无须加以特别训练。其思想来源于德国的赫尔巴特和英国的斯宾赛等人。同形式教育相对,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它是资产阶级关于普通教育设置学校课程和选择教材

最新整理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_读《普通教育学》的心得体会.docx

最新整理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_读《普通教育学》的心得体会读幼儿教育学心得体会 赫尔巴特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西方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1806年,他发表了《普通教育学》一书,此书的原标题为《从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学》,全书共分三编、十四章,三编之前有一个“绪论”。 以下是我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一书做的一些摘录以及自己的理解: 一、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教育者的第一门科学——虽然远非其科学的全部——也许就是心理学。”赫尔巴特提出了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也是作为教育者必须学习和掌握的的一门学科。 二、教育的管理和目的 (一)儿童的管理 “满足于管理本身而不顾及教育,这种管理乃是对心灵的压迫,而不注意儿童不守秩序行为的教育,连儿童也不认为它是教育。”赫尔巴特认为,对儿童的管理是教育者的一部分教育工作和责任,对儿童的管理是进行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另外对儿童的管理不能太过。 (二)儿童管理的目的 “……所以为了要使那种在烈性与欲望中成长起来的意志不被造成具有反社会的倾向,就有必要经常对它们保持明显的压制。”赫尔巴特继承了中世纪的教育对儿童的看法,认为儿童起初表现出来的意志就是不服从的烈性,这种烈性是不守秩序的根源。指出为了使这种烈性不会发展为反社会倾向,就必须经常

用强制来压制。 三、教学的步骤 教学过程包括“专心”和“审思”两个基本环节。“专心”是指集中于某一主题或对象而排斥其他的思想活动。“审思”是指追忆与调和意识内容的思维活动,即深入理解与思考,把“专心”中认识的个别事物集中起来,使之联合成统一的东西。专心和审思都各有其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在此基础上,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阶段理论,他把教学划分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个连续的阶段。 (一)清楚 这是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对学生而言,这一阶段处于静止状态的“专心”活动,其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注意。作为教师,要采用提示等直观教学讲授新教材,以便使学生清楚而又明确地感知新教材。事物能否被感知,首先取决于学生的过去经验,因此,要使学生清楚地感知新教材,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观念,以便向学生提供恰当的新观念。 (二)联想 对学生来说,这个阶段是运动状态的“专心”活动。经过了明了阶段之后,学生能够将以往的种种观念迅速地正确再现出来,并自然地引起某种联想。但是,也往往会碰到新观念与旧观念不相一致、与旧观念不相联系的情况,这时,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其他有效方式,寻找某些较接近的新观念或旧观念,去代替或调和它们。在此阶段,重视培养和利用良好的记忆力和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 (三)系统 经过“联合”阶段,学生的新观念与旧观念之间产生了一定联系,但并不系统,需要学生进一步进行一种静止状态的“审思”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使

教育学备考指导笔试全攻略练习题

教育学备考指导笔试全攻略练习题 时间:2010-6-21 10:26:46 浏览次数: 1 来源:招教考试网 教育学总汇题 1.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 2.儒家思孟学派在《礼记?中庸》中进一步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理论。 3.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第一个试图按照心理活动的规律来分析教学过程,他根据兴趣和注意的分析,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阶段论。后来他的学生席勒又将“明了”分为“预备”和“提示”两部分。19世纪末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依据学生在“做中学”的认识发展过程,提出了教学过程的五个阶段:“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五步教学法。 4.教学过程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为: (1)间接性与简捷性。2交往性与实践性。3教育性与发展性。4引导性与指导性。5.教学过程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 最典型的是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形式教育论代表人物英国教育家洛克和瑞士教育家裴思泰洛齐(发展学生智力)。实质教育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和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教授学生生活常识)。 (3)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相结合。 最早明确阐述二者之间辩证关系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提出“教学的教育性”观点。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相结合。 6.教学过程的结构: 一是引起学习动机 二是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三是巩固知识四是运用知识五是检查知识 7.我国古代《学记》中的教学原则有“教学相长”“启发诱导”“藏息相辅”“预”“时”“孙”“摩”“长善救失”。夸美纽斯提出了影响后世的“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等五大教学原则。 8.我国,目前中学教学原则主要有: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等。 9.直观教具可分两类:一类是实物直观,另一类是模象直观。 10.中外教育教都很重视启发性原则。在中国,孔子提出了“不愤不起,不悱不发”的著名教学要求。《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教求。苏格拉底在教学中重视启发,形成著名的“产婆术”。第斯多惠也有一句明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发现真理”。 11.巩固性原则。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夸美纽斯提出了教与学的“巩固性原则”;俄国乌申斯基认为复习时学习之母。 12.循序渐进原则。《学记》要求“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朱熹提出“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夸美纽斯提出“系统性教学原则”。 13.因材施教原则。朱熹“孔子施教,各因其材”。

教师必读的经典书籍

教师必读的经典书籍 知识改变命运,读书使人进步。 中小学教师应该读什么样的书?读哪些书? 朱永新教授认为,中小学教师有两类书必读:一是读孩子们读的童话书,像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以及现在的孩子们正在着迷的书;二是读教育名著,因为人类几千年的教育活动积累下来的好的理念和经验是不变约,读这样的书可以少走弯路。 从当代社会的发展来看,作为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应该读四类书籍:第一类是各类教科书及相关教辅书,第二类是中外教育经典名著,第三类是人文社科类经典名著,第四类是中外名人传记。 系统阅读中小学教科书及相关教辅书。这有助于教师夯实知识基础,丰富文化底蕴,也有助于教师更多地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后续的学习内容,还有助于教师在自己所教授的课程之中经常提及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精读中外教育经典名著。在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大宝库中,教育经典名著总是一座无法被忽略的重要宝藏。无论是鸿篇巨制,还是精彩短章,都难掩其熠熠夺目的光芒。从孔子的《论语》、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尔》到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几千年来,无数中外教育家和思想家对极其复杂的教育及其发展规律一直艰辛地探索思考、研究着,留下了一大批不朽的教育经典名著,成为人类思想大宝库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宝藏。教育经典名著记录了他们积极投入教育实践、科学论证教育方法、执著探索教育规律的轨迹。这些著作历经历史的冲刷和验证,至今对人类社会和教育仍有影响,可以说对今后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些经典书籍,是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历程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选择性阅读人文社科类经典名著。人文社科各领域很多不朽的经典名作,蕴涵着启迪千秋的思想精髓,凝聚了人类心灵的光华。教师可以在哲学名著中品茗思考,体验人生的意义,关怀人类的终极价值;可以在历史名著中回味过去,

课程与教学论学者

【李秉德】 (1912.7—2005.5),男,归侨,当代著名教育家,西北师大教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原西北师院院长,甘肃教育学会会长、中国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的第一批博士生导师。1928年入河南大学预科,1930年升入本科,主学英文,辅学教育。次年改主修为教育。1934年大学毕业后受聘河南开封教育实验区,从事“廉方教学法”实验。1936年入燕京大学,攻读乡村教育研究生。1937年抗日战争暴发,中断学业。曾担任湖北教育厅督学,河南大学教育系副教授,河南大学图书馆馆长等。1947年赴瑞士、法国留学,曾在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师从皮亚杰。1949年回国。1950年响应党的号召,到西北师范大学任教。 李秉德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是新中国教学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小学语文教育等学科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全国第一批教育学科(教学论专业)博士生导师。曾任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西北师范大学校长,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李秉德教授在长达70年的学术生涯中,矢志不渝,倾心教育,完成了大量著述,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教育思想,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为我国教育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主要著作: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学论》、《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战略问题》(与钱伟长、费孝通、季羡林等合著,)、《李秉德教育文选》等。其中《教学论》一书获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王策三】 1928年10月15日,生安徽省潜山县人,汉族。少年时代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在农村和城镇的私塾、小学、中学读书。1946年秋,考入当时设在安庆的安徽大学英国语言文学系学习,读完二年级,转入哲学教育系。1949年新中国建立,新的安徽大学在芜湖复校,原哲学教育系改为教育系。1950年春,由安庆转赴芜湖继续学习,1951年7月毕业。同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研究生班学习。1952年高校进行院系调整,转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1953年7月研究生班毕业,留校任助教,1956年任讲师,1980年任副教授,1986年任教授,1999年4月退休。 王策三大学(本科、研究生)教育经历新中国建国前后两个不同的时期。前期主要学习西方哲学和教育思想理论;后期主要学习苏联教育学。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和教学论的教学、科学研究和培养研究生等工作。 主要论著: 《教学论稿》(专著)、《教育论集》(专著)、《教学认识论》(主编)、《教学实验论》(主编)、《现代教育论》。

读普通教育学心得3篇

读普通教育学心得3篇 普通教育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普通教育学既要研究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也要能够回到教育实践中去,下面是学习啦带来的读普通教育学心得体会,欢迎查看。 读普通教育学心得一: 赫尔巴特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西方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1806年,他发表了《普通教育学》一书,此书的原标题为《从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学》,全书共分三编、十四章,三编之前有一个“绪论”。 以下是我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一书做的一些摘录以及自己的理解: 一、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教育者的第一门科学——虽然远非其科学的全部——也许就是心理学。”赫尔巴特提出了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也是作为教育者必须学习和掌握的的一门学科。 二、教育的管理和目的 儿童的管理 “满足于管理本身而不顾及教育,这种管理乃是对心灵的压迫,而不注意儿童不守秩序行为的教育,连儿童也不认为它是教育。”赫尔巴特认为,对儿童的管理是教育者的一部分教育工作和责任,对儿

童的管理是进行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另外对儿童的管理不能太过。 儿童管理的目的 “……所以为了要使那种在烈性与欲望中成长起来的意志不被造成具有反社会的倾向,就有必要经常对它们保持明显的压制。”赫尔巴特继承了中世纪的教育对儿童的看法,认为儿童起初表现出来的意志就是不服从的烈性,这种烈性是不守秩序的根源。指出为了使这种烈性不会发展为反社会倾向,就必须经常用强制来压制。 三、教学的步骤 教学过程包括“专心”和“审思”两个基本环节。“专心”是指集中于某一主题或对象而排斥其他的思想活动。“审思”是指追忆与调和意识内容的思维活动,即深入理解与思考,把“专心”中认识的个别事物集中起来,使之联合成统一的东西。专心和审思都各有其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在此基础上,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阶段理论,他把教学划分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个连续的阶段。 清楚 这是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对学生而言,这一阶段处于静止状态的“专心”活动,其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注意。作为教师,要采用提示等直观教学讲授新教材,以便使学生清楚而又明确地感知新教材。事物能否被感知,首先取决于学生的过去经验,网,因此,要使学生清楚地感知新教材,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观念,以便向学生提供恰当的新观念。

教育学复习参考

教育学复习资料2017.6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现象是以培养人为主体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2.教育问题当某种教育现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被人们广泛地议论、评说或要求予以解决时,这种教育现象便成了教育问题。 3.教育活动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活动泛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各种教育活动,狭义的教育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活动。 4.狭义教育(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过程。 5.教育力 6.教育经验是指符合教育规律的有效做法,是对教育实践的较低层次的反映。 7.教育手段教育者将教育内容作用于受教育者所借助的各种形式与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 8.教育内容学校基于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行为和习惯的总和。 9.正规教育由教育部门认可的教育机构(学校)所提供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由专职人员承担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全面系统的训练和培养活动,有一定的入学条件和规定的毕业标准,通常在教室(课堂)环境中进行,使用规定的教学大纲、教材,其特点是统一性、连续性、标准化和制度化。 10.非正规教育相对于正规教育而言的,指在正规教育体制以外所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和培训活动。 11.实体教育指在一个实在、现实、具体的环境中具备承担教育者角色的人对那些需要受教育和学习的人的身心施加适当的、符合一定社会环境和历史进程的、体现一定阶级的利益的活动 12.虚拟教育指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时间的限制,以当下的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网络空间为媒介而展开的一种教育形态。 13.狭义文化专指社会的精神文化而言,是人类以社会成员的身份习得的复合性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和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 14.教育功能由教育得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决定的、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14.教育本体功能是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也可以看作是教育的职能。因其是在教育活动内部发生的,所以也称为教育的固有功能。 15.教育衍生功能是教育作为社会结构的子系统,通过培养人来影响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因其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也称教育的社会功能或教育的工具功能。 16.教育正向功能是指有助于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正向的影响和作用的功能。 17.教育负向功能是指阻碍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消极的负向的影响和作用的功能。 18.教育显性功能是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 19.教育隐性功能是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

教育名著

一、教育名著 1、《陶行知文集》 2、《新教育之梦》 3、《中国古代教育论著选读》 4、《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5、《教育的经济价值》 6、《终身教育引论》 7、《明日之学校》 8、《民主主义与教育》 9、《教育和美好的生活》 10、《爱弥尔》 11、《教育过程》 12、《教育过程最优化》 13、《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 14、《孩子们!你好!》 15、《学习,别听学校的》 16、《和老师的谈话》 17、《多元智能》 18、《斯宾塞的快乐教育》 19、《教育诗》 20、《大教育论》

21、《普通教育学》 22、《教育论》 23、《科学与教育》 24、《教育漫话》 25、《成功智力》 26、《人的教育》 27、《审美教育书简》 28、《早期教育与天才》 29、《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 30、《西方心理学名著提要》 二、理论视野 31、《叶圣陶教育文集》 32、《陈鹤琴教育论著选》 33、《爱心与教育》 34、《顺生论》 35、《科学家论教育》 36、《教育——财富蕴藏与其中》 37、《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 38、《第五项修炼》 39、《向瑞吉欧学习什么》 40、《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

41、《有效的管理者》 42、《中国教育思想史》 43、《外国教育思想史》 44、《教育基础》 45、《教育心理学》 46、《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47、《心理学》 48、《儿童发展》 49、《学习理论》 50、《教育管理学》 51、《组织行为学》 52、《课程论》 53、《教育与心理测量》 54、《有效教学方法》 55、《领导学: 理论与实践》 56、《亚洲“四小龙”课程实践研究》 57、《西方心理咨询经典案例集》 58、世界教育危机 59、《发现母亲》 60、《回答未来的挑战》

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读后感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读后感“教育史上的经典著作永远是教育工作者的最佳启蒙”。通过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阅读,我体会到了赫尔巴特所构建的科学教育学体系的历史价值及其对现实教育问题的借鉴意义。 下面就几个方面,结合现实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拙见。 1、课程改革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以培养新型人才为目的是方法的先导。首先应该从各地的实际出发,确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目标。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有计划、有组织去设计、去实施。一定要强调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注重改革的实效和教育目的的达成度。 2、赫尔巴特论证的教学法往往被人认为是教师的“教法”,而不包括学生的“学法”,这就是忽视了他的“教法”是建立在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之上的。根据学生兴趣活动的四个阶段:注意、期望、要求、行动来规定教师不同教学阶段的教学活动和方法,以促进学生统觉团的形成和扩大,他没有否认学生的主动性,而是更多地论述了教师如何去做,以促进学生的最大发展;而杜威也忧虑,“迎合学生的任性和兴趣”会有危险,需要有成人的指导来发展学生的民主,他没有否认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规范。 3、如何构建我们自己的教学法,首先,无论采用哪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孤立的发展知识或能力,二者之间

的对立也就没有那么绝对。其次,对于赫尔巴特和杜威教学法,不能一切“拿来”,更不能一概否定,要辩证分析,取长补短。第三,现在各种教学法如雨后春笋,更要汲取各家之长,为我所用,切不可今日学习“魏书生”,明日又学“洋思经验”,一定要学其思想的内核,而非形式。如同今日我们仍然要研究赫尔巴特一样,主要是研究和学习其教育思想。 4、赫尔巴特的眼里,教育目的之间存在着统一性,这种统一性表现为相互联系的三重目的。首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浓厚兴趣是实现最高教育目的的首要条件。没有兴趣,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道德教育。兴趣必须是多方面、均衡的。教学中如果只有单一的兴趣,或者某个方面兴趣过度,会出现与完全缺乏兴趣相同的结果:破坏完善道德的培养。因此,兴趣必须向多方面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应该构成一个匀称的统一体。其次,多方面兴趣的培养就是个性多方面发展的教育。赫尔巴特提出,教师应该使个性向多方面性发展,使个性、品格、多方面性融为一体。他所说的个性与多方面性实质上是资产阶级个人发展的要求与社会需要的反映。个性愈益同多方面性相融合,品格即愈益易于驾御个人。三者结合起来既为实现教育的最高目的——道德的完善奠定基础,又为实现可能的目的创造了条件。他有时把教学放在第一位,有时又把训育放在第一位,原因也就在这里。他说:“假如道德在多方面性中没有根基的话,那么,我们自然可以有理由撇开教学来探讨训育了;那样的话,教育者就必须直接控制个人,激发他,

2019广东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备考知识点---墨子

2019广东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备考知识点---墨子 在历年的教师招聘考试中,墨子是教育学部分考察的一个重点人物。此部分关于该人物知识点往往由于知识点的繁琐,所以导致部分考生对该人物的知识点掌握不到位,以至于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会出现人物与观点匹配错误的情况。本文在此对其在整个教育学部分中的知识点做出总结,希望对各位考生的备考有所帮助! 一、人物简介:“儒墨,世之显学也”。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墨家是两个最著名的学派。墨家的创始人是墨翟,他出生贫民,同情下层人民,自称其学说代表“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其思想以兼爱、非攻为核心,以尚贤、节用为基本点。墨翟学于儒而不囿于儒,能够自成一家。他是学术思想史上第一个批判儒家的教育家。 二、人物思想: 1.“素丝说”:他阐述了环境和教育对人性形成的影响,认为“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在他看来,人性不是先天所成,就如待染的素丝,有什么样的环境与教育,就能造就什么样的人。 2.以“兼士”和“贤士”为培养目标: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理想决定了墨家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实现这一理想的人,这就是“兼士”;又通过他们去实现贤人政治和仁政道德。作为兼士,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即知识技能的要求、思维论辩的要求和道德的要求。 3.论科技教育:这包括生产和军事科学技术知识教育及自然科学知识教育,其目的在于帮助兼士们获得“个从事其所能”的实际本领。这在中国古代是很有特色的一种教育内容,这也是墨家教育内容的最大特色,比如墨子和其学生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倒像的实验,解释了小孔成倒像的原因,指出了光的直线进行的性质。这是对光直线传播的第一次科学解释。再比如,《墨子》曾记载:“圆,一中同长也”、“力,刑之所以奋也”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关于科技最早的一些知识与经验。 4.论“主动”和“量力”的教育方法:墨子不赞成儒家“叩则鸣,不叩则不鸣”的被动施教的态度,不强说人,人莫知之,主张“虽不叩必鸣者也”的“强说人”精神。对不来求教者要主动施教,向人们宣传,推行自己的主张。儒家叩则鸣,不叩则不鸣的方法确有缺陷,因为它容易忽视学生。墨翟想要补救这一不足,强调了教育者的主动和主导,但却忽视了启发,忽视了学习必须具备知识和心理准备;除此之外,墨子还特别强调量力施教,墨翟是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