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明的冲撞与融合

文明的冲撞与融合

文明的冲撞与融合
文明的冲撞与融合

第六课《文明的冲撞与融合》教学过程

导入本课

师(讲解兼提问):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六课《文明的冲撞与融合》。请大家认真观察我们今天的题目,首先有没有同学可以给我解释一下什么叫做“文明”?用你认为的最简单的话来解释。那我来提示一下,比如说我们的天安门、故宫是不是文明?那马克思主义、汉莫拉比法典算不算是文明?的确它们都算是文明,那么文明最简单的定义就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精神和物质财富。下面大家在来观察一下后面两个词语“冲撞”与“融合”,这两个词语看似是一对反义词,但是大家把它们放在整个的这句话中去观察,就可以发现它们是蕴含着一种逻辑关系的,“融合”是文明冲撞的结果,而“冲撞”则是文明达到融合的一种方式。下面大家看一个结构图,这样会比较清晰。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会经过过程和结果,这里的结果就是达到融合,融合之前事物需要彼此的适应,而适应之前呢肯定需要的是交往和了解,在此之间就会需要彼此的接触和认识。接触认识的方式有很多,比如通过聊天、寄信等,甚至和你不喜欢的人接触,还可能会通过争吵和打架等。概括起来,我认为有两种最为基本的方式,那就是暴力手段与和平方式。这两种方式在客观上看都会造成同一个结果,那就是文化的交融。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大河流域的文明、地中海地区的文明等,但是古代世界人类生活的各个区域之间是闭塞的,大河流域的四大文明以及地中海地区文明的发展是相对独立的。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个区域之间的交往逐渐增多,文化的传播、文明的交融就成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下面我们就来看第一部分古代世界的战争,一起来了解战争与文明的传播有着怎样的关系。

第一部分:古代世界的战争

师(讲解):

在这个部分,我将讲到历史上三个著名的大帝国,有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和罗马帝国。来通过讲解这三个帝国的形成过程说明对文明传播与交融产生的影

响。

一、波斯帝国的形成过程对文化传播的影响以及希波战争的意义师(讲解):

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的西南部。波斯帝国的创造者是阿黑门尼德氏族的居鲁士二世(附图)。公元前558年,居鲁士二世在波斯称王,后来带领波斯人争得独立。从公元前545开始,居鲁士带领这波斯军队为了满足贵族的欲望,先征服了富饶的小亚细亚半岛,在那里,他们掠夺了大量的财富,但是居鲁士并不满足,于是他挥戈东进,又前后征服了包括中亚的巴克特里亚和巴比伦城在内的广大的中、西亚地区。居鲁士在西征的过程中被敌人所杀,其子冈比西即位。公元前526年,冈比西利用埃及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征服了埃及。后来,出身于阿黑门尼德氏族的大流士一世夺得了王位(附图),在大流士一世时代,波斯人征服了印度河流域和巴尔干半岛的色雷斯地区,从而使波斯成为古代世界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附波斯帝国疆域图)。从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波斯帝国的形成主要靠的是战争的暴力征伐。但是正是这个过程,使得世界的几大文明中心得以连接和交流。

师(提问):

请同学们观察这幅波斯帝国的疆域图,回答波斯帝国内有哪些古代文明中心,其疆域接近了哪个古代文明中心的边缘。

生(观察后回答)

师(讲解):

的确,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下面我来总结一下大家所说的(附波斯帝国疆域文明区域图)。首先就是居鲁士征伐的这一大片区域里肯定是包括了著名的巴比伦文明,或者叫做两河流域文明,再有就是冈比西征服的埃及文明,最后呢就是大流士征服的印度文明。那刚才还有同学提到了希腊文明,但是同学们在认真观察一下这幅图,我们可以看到其实波斯帝国的疆域只包含了希腊半岛东部的色雷斯地区,而希腊文明真正的中心区在雅典、在希腊半岛,所以我们这里就不包

含希腊文明了。

师(讲解并提问):

既然波斯帝国统治了这么多古代文明中心,这样庞大的地域,波斯帝国面临的形势也是及其艰难而复杂的。大家可能会了解,中、西亚地区气候是非常干旱的,地形也很复杂,有高原、平原,还有广大的沙漠地区。那大家想一想,即便这些文明区域同在一个政权统治下,有一个比较好的政治基础,但是他们交流起来会很方便吗?

生(回答):

师(讲解并提问):

当然是不能,主要是地理方面的障碍,那你们大家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解决吗?没错,就是修建驿道。大家来看一下这幅图,然后阅读书上的一段小字,来回到我一个问题:波斯帝国疆域内的驿道对文明的交融有着怎样的影响?

生(观察并阅读后回答):

师(总结性讲解):

大流士时期在全国建立了驿道,驿道制度的建立以便于传达国王的命令和下情上达,传递各种信息,并便于军队的调动。驿道的沿途设有驿站,各有人员和马匹,最长的一条驿道是从苏撒到小亚细亚西海岸的以弗所,全长达到2400公里(附波斯帝国驿道图)。另外一条就是从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横阔伊朗高原到印度的塔克西拉。通过观察我们还可以发现,这两条驿道实际上沟通了几大文明区域,那有同学可能会问,怎么埃及文明没有被驿道所连接呢?实际上,埃及文明区是非常接近地中海的,所以说想连接埃及文明,最简单和便利的方法就是利用海陆方式。道路是人们相互联系和沟通的纽带,是世界文化交流和文明融合的桥梁。驿道制度的建立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

除此之外,在制订法律时,大流士参照原有各地的法律,对各地原有宗教,它不加干涉和排斥,采取较为宽容的的态度。这一切无疑缓和了各地贵族与波斯人之间的对立情绪,有利于促进文化的交流。波斯帝国东部的中亚地区,在被波

斯人征服后,传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逐步进入了文明时代,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有的地区还修建了水库,出现了灌溉农业。

由于波斯征服了众多的民族,并且其中有许多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因而波斯人的建筑不仅规模巨大,而且吸收了许多外族的风格,尤其是希腊、两河流域和埃及风格。最能体现文化交流文明融合的标志性建筑就要属著名的波利斯王宫。大家看我们这幅图(附波利斯王宫图),就是著名的波斯帝国的波利斯王宫,据说它在被建造时,当时的大流士一世召集了很多工匠,包括来自埃及、印度、两河流域,还要来自希腊的。所以可以说波利斯王宫的修建是凝聚了来自不同文明区域的风格和文明特征的。我们这幅图上的波利斯王宫虽然只是废墟,但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发现它的两处特点:一是它被建在了高台之上,这种高起月台的建筑风格就是来自巴比伦和亚述的。另外王宫建筑中的巨柱,就是希腊和埃及建筑风格的反映,我们再来看另外一张图(附图埃及建筑图),这幅图就是一座埃及的建筑,这两幅图对比起来的确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从这座建筑我们就可以发现,当时文明交融的结果是十分显著和辉煌的,而且规模巨大。

师(讲解):

虽然波斯帝国征服了这样广大的一片地区,征服了这样多的文明,他们并不满足,刚才我们了解到他们并没有征服希腊半岛和希腊的文明,但波斯帝国的统治者并不是没有尝试过,在大流士一世统治的时期,他就派人到希腊半岛赤裸裸地索要“水和土”,“水和土”同学们应该知道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领土,毫无疑问,他要征服希腊半岛,于是在公元前5世纪早期,波斯发动了对希腊的战争,史称“希波战争”。战争历时近半个世纪,最终希腊军民击败了强大的波斯。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希波战争,战争分为三次,第一次战争中可以说波斯帝国是不战而败,因为当他们进攻希腊时经过了地中海,在那里他们遭遇到了巨大的风暴,全军覆没。他们在四年后重整旗鼓,在希腊半岛南部的马拉松平原登陆,爆发了历史最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马拉松战役。

师(提问):

有没有同学知道我们今天马拉松比赛的来历?

生(回答):

师(讲解):

的确是因为纪念一位送信的士兵而设置的,下面来给大家详细地介绍一下。公元前490前,他决定御驾亲征,率10万大军,横渡爱琴海,在距雅典城东北约40千米的马拉松平原登陆。这是一场力量绝对悬殊的战斗。面对波斯的10万大军,雅典只有1万多名士兵。生死关头,雅典人同仇敌忾,积极准备迎战。元老院任命米太亚将军为总司令,率领1万名重装步兵赶往马拉松抵抗波斯大军。马拉松平原一面濒海,三面有山,地形狭长。米太亚采取了两翼布置重兵,中间用方阵重甲步兵抵挡波斯骑兵的进攻,然后两翼包抄的战术。在希腊人连续不断的三面攻击下,波斯大军一片混乱,士兵们无心恋战,人人争相奔逃,付出惨重代价后才登上海边的渡船狼狈逃窜。马拉松一战,波斯人丢下了6400具尸体和7艘战舰,而雅典一方仅损失了192人(附图马拉松希腊阵亡将士墓)。

米太亚派斐力庇第斯把胜利的喜讯告诉雅典城的公民。这位长跑能手以最快的速度从马拉松跑到雅典,到达雅典广场时只喊了一句:“我们胜利了!”就倒在了地上。早已聚集在广场等候消息的人群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斐力庇第斯却因疲劳过度而身亡。为了纪念他,也为了纪念马拉松这样以少胜多战役的胜利,在1896年在雅典举行的现代第一届奥运会上,把马拉松到雅典的距离42.195千米作为一项长跑竞赛项目,命名为马拉松长跑。

第三次的希波战争,也是以希腊的胜利而告终。

师(总结性讲解并引出下一部分):

希波战争以希腊的胜利而告终,在世界历史上影响深远。希波战争波斯虽败,对整个帝国来说仍只是局部的边境事件,希腊人还无力越过小亚细亚进入东方,因此波斯帝国仍在继续发展,其疆域内的各个文明区域还在不断地交流。深远的影响是对希腊来讲的。希腊的胜利不仅使希腊各邦得以继续发展,尤其使雅典达到空前的繁荣,遂为日后的希腊文明向世界的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来完成这样的使命的就是著名的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亚历山大东征以及文明的传播。

二、亚历山大东征对世界文明传播交融的影响

师(讲解):

马其顿就是希腊半岛北部的国家,所以这个国家深受希腊文明的影响。大家看这就是是著名的亚历山大大的雕像(附图亚历山大大帝雕像),他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希腊化的教育,他的老师就是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亚历山大从小就崇拜希腊文明,致力于要把希腊文明传播到世界。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亚历山大东征对世界文明传播交融的影响。

亚历山大帝国是波斯之后又一个地跨三大洲的帝国,它的开创者就是马其顿年轻的统帅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4世纪后期,巴尔干半岛北部的马其顿国打败希腊联军,控制了希腊。后来由于亚历山大的父亲腓力二世遇刺身亡,年轻的亚历山大便继承了马其顿国的王位,史称“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开始东征,下面我们就学习一下东征的过程(附亚历山大东征图)。首先亚历山大大帝从希腊半岛开始了他东征的步伐,他先征服了小亚细亚半岛附近的伊苏斯,在那里爆发了历史上又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伊苏斯之战(链接到图伊苏斯之战),战争的过程我就不再重点介绍了,但它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战役的胜利开辟了亚历山大进攻叙利亚和埃及的重要通道。之后他又征服了埃及,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了亚历山大里亚城。征服了埃及之后,他带领军队挥戈东进,又征服了波斯帝国的首都巴比伦。亚历山大大帝并没有停下他进攻的脚步,又征服了中、西亚的广大地区,但是在印度河流域遭到了顽强的阻击,会退到了巴比伦。

历经十年,灭掉波斯帝国,足迹远达印度,建立起世界历史上又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附图)

师(提问):

请同学们观察亚历山大帝国疆域图,找一找帝国的版图和我们刚才讲过的波斯帝国疆域有着一个最显著的差别是什么?

生(观察思考后回答):

师(讲解):

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的确最大的差别就是在希腊半岛上(附马其顿帝国和波斯帝国疆域对比图),所以我们这里就可以将希腊文明包含马其顿帝国的疆域内了(附马其顿帝国疆域文明区域图)。当然还包括刚才我们讲过的,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以及印度文明。马其顿帝国的建立使得这些区域的文明连接在一起,促进了它们日后文化的传播和文明的交融。

师(讲解):

亚历山大远征,洗劫和烧毁了亚洲一些古老的城市,将成千上万的劳动人民掠为奴隶,以野蛮、残忍、落后的手段毁灭了许多东方文明。辉煌的波斯王宫被付之一炬,大火持续燃烧三个月之久。亚历山大的东征给被征伐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破坏。

但是另一方面,又必须承认的是,东征又使希腊的文明得以向世界传播。因为在这支远征军中不只有军队,其中还包括了很多的学者,有地理学家、哲学家、测量学家等,他们途中跟随远征军来到各地进行考察和研究,并且会见很多被征服地区的学者,这无疑加强了不同区域间文化的交流。亚历山大在所征服的地区建立了许多希腊移民城市,现今已发现的有20多座,被称为亚历山大城,最远的达到今吉尔吉斯斯坦和印度。这些城市的建筑形式和市政制度都是希腊式的,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当地经济文化的中心。

最著名的则是埃及港口亚历山大里亚,城中的图书馆(附图)里收藏的从各地收集来的手稿达到70万册,包括了几乎全部的希腊书籍和一部分的东方书籍,而且涉及的方面也非常广泛,包括文学、建筑、医学、文化等。光是藏书目录就多达120册,所以说这里是当时世界上包括东方和西方的很多著名学者,都来到这里进行学术研究,因为这里包含了最为全面和丰富的书籍资料。亚历山大里亚可以说是当时世界的文化和学术中心。

另一个建在亚历山大里亚的标志性希腊化建筑就是亚历山大灯塔(附亚历山大灯塔图),它被建立在亚历山大里亚外的一个岛屿上。公元前300年,亚历山大大帝占领埃及后下令建筑的灯塔,高约122米,用闪光的白色石灰石和大理石建成。每天的夜晚,灯塔的顶部都会燃烧起巨大的火焰,火光冲天,并且通过铜镜的反射可以照到几十里以外的海域,供船只导航。它被列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在公元十四世纪时由于地震而倒塌,我们今天只能看到它的想象复原图。

刚才我们介绍了图书馆和灯塔这些文化交融的标志性建筑,那么现在我们看一看真正的融入人们思想和生活的文明交融的最典型事件。在苏萨一次盛大奢华的“结婚典礼”上,亚历山大亲自带头同波斯国王大流士的女儿斯塔提拉结了婚,一个帝国的皇帝和一个被征服帝国的公主结婚这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虽然说这里会有一些政治需要的因素,但仍然必须肯定的是这种民族和文化的交融是被亚历山大大极度认可的,并且他付诸了实际的行动。并且他还鼓励马其顿的将领与波斯显贵的女儿结婚,同日参加婚礼的有1万对之多。在结婚典礼上,亚历山大郑重宣布,马其顿人与亚洲女子结婚,可以享受免税权利。他还亲自馈赠给新娘新郎许多礼物,以示鼓励。可以说这种方式对不同民族间文明交融产生了及其深刻的影响。

师(提问):对于亚历山大的东征你有什么看法呢?(辩证的角度)

生(讨论回答):

师(讲解):

战争充满着暴力,同时客观上又传播着文化,这就是亚历山大东征给我们揭示的战争影响的两个基本方面。亚历山大以后,希腊文化依然在亚洲得到不断传播。历史学家称此现象为希腊化文化,希腊化文化是古埃及、巴比伦甚至是古印度以及其他东方文化与希腊文化相互交汇、融合的产物。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前所未见。这不仅首次沟通了世界五大文明发祥地,而且还揭开了欧亚非大陆间人类文化大交流的序幕,在西方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发展史上起着重要作用。三、罗马扩张对文化交融的影响

师(讲解):

在前面的第三课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到了罗马共和国以及罗马帝国兴起与衰落的过程,我们在这里就不再重复了。但是我还是要来强调一下罗马帝国的整个疆域(附罗马帝国疆域图)。罗马帝国同我们刚才讲的两个帝国有着相似的历史评价,都是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但实际上罗马帝国和前两个帝国在疆域上的差别是巨大的。波斯和马其顿帝国它们主要的疆域分布在亚洲,只

有很少的一部分在欧洲,波斯帝国只占有的欧洲部分就是希腊半岛的色雷斯地区,而马其顿帝国也只不过占有希腊半岛。而罗马帝国的疆域则主要分布在欧洲,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分布在亚洲的小亚细亚半岛。再来具体地介绍一下罗马帝国的疆域分布(附图)。罗马帝国主要分布在环地中海地区,包括著名的四大半岛,自西往东分别是伊比利亚半岛,就是今天的西班牙、葡萄牙国家所处的半岛,然后就是亚平宁半岛,为意大利所处的地区,再有就是巴尔干半岛,也可以称之为希腊半岛,最东面的就是小亚细亚半岛。罗马帝国的疆域还包括英国的南部地区、法国以及非洲北部地区。大家观察罗马帝国的疆域,另外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地中海已经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湖。所以在罗马帝国时期,这里的航运贸易是十分发达的,没有任何的阻碍,为帝国境内经济交流、文明传播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罗马境内局势安定,经济繁荣的时期是帝国建成后的200年间,历史上称之为“黄金时期”。当时境内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起来。海路畅通无阻,陆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帝国建成后,检察官克劳狄下令修建了第一条罗马古道——亚壁古道(附亚壁古道图),之后他们的修路进程并没有停止下来,直到建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的陆路交通网络,据说这些道路网将罗马帝国的都城和其他的城市,甚至是一些偏远的地区都连在了一起,这不仅有利于信息的传递和军队的调防,也促进了贸易的发展,和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以及文明的传播与交融。

罗马在各地建立和加强了行省的统治,采取了许多罗马化的措施。一方面,罗马帝国的征服和统治充满着暴力;另一方面,罗马文化渗入到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如果我们研究罗马文化,我们会发现罗马文化中到处蕴含着希腊化文化的影子。比如建筑、神化传说。对于希腊文明、波斯文明,罗马人并不是简单的承袭,而是继承中有发展,例如建筑。罗马的建筑庄严、厚重,多使用柱子和拱形结构,罗马建筑的样式和风格对世界影响深远。大家看我们这幅图就是典型的罗马式建筑(附古罗马凯旋门图),它建于公元81年,为纪念罗马皇帝提图斯征服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而建筑的。至今,仍屹立在罗马广场的入口处。

罗马帝国对世界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善于建造高架引水渠(附图)。大家看这幅图就是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加尔引水渠,它被建造在法国南部的加尔河上,全长244米。这座引水渠大家可以发现共分为三层,最下面的一层实际上就是起

到桥梁的作用供两岸的人们来往,而上面两层才起到引水的作用,这两层上面铺设了很多的管道,这些管道就是引水管,引出山上的泉水,利用水的自流引到山下,引水管到加尔河上时,自然需要支撑,所以说引水渠的作用实际上就是支撑水管的作用。这座引水渠每天的可以从几十公里以外的地方引水达2.2万立方米到达尼母斯城,供城中的人们使用。这座引水渠建筑可以说即使用又美观,是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

师(小结):

讲到这里我们的第一部分就讲完了,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学习到三个大帝国,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罗马帝国都是先通过暴力征伐的手段征服里大片的地区,建立了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使得被征服地区的文明同处于一个政权的统治之下,为它们日后的传播和交流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基础。在帝国建立后,和平的交往则成为文明传播方式的主流。在回到我们这张结构图,刚才我们讲的是暴力手段和文明交融的关系。现在再来讲一下纯粹的和平方式对文明交融所产生的影响(链接到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和平交往与文化交流

师(讲解):

战争从未在人类生活中长时间地停留过,但是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维度上看,人类的和平往来活动都占有绝大比重。和平是人们在自身生存实践中所生发出的一种基于本能的精神向往,是人们在历史实践活动中所逐渐建立起来并为大多数人所普遍接受的价值取向。和平交往对人类整体文明的进步产生了持续而深远的积极影响。

丝绸之路就是历史上最典型的和平方式传播文明的事件。古代的阿拉伯人正是通过丝绸之路将中国的四大发明传播到世界。提到阿拉伯人,就不能不提到阿拉伯数字。下面我们就来简单地介绍一下阿拉伯数字。

一、阿拉伯数字的发明与传播

师(讲解):

大家先来看这张幻灯(附罗马数字图),这都是罗马数字,罗马数字的符号一共只有7个:I(代表1)、V(代表5)、X(代表10)、L(代表50)、C(代表100)、D(代表500)、M(代表1,000)。这就是阿拉伯数字传入欧洲之前,欧洲人所使用的数字,大家可能举得还是挺简便的,但是如果来表示一下165000则用CLXV来表示,而且罗马数字不能列出分式,也没有表示0的符号,使用起来是有很多不便利之处的。在公元9世纪,当时的印度数字传入阿拉伯,阿拉伯的一位数学家,叫做花剌子米,他第一个使用印度数字代替当时的阿拉伯使用的数字符号,并且专门写出了著作,介绍印度数字。公元13世纪,通过花剌子米的著作,印度数字传入了欧洲,欧洲人以为这种数字是通过阿拉伯人的著作传来的,于是就命名这种数字为阿拉伯数字(附阿拉伯数字图)。大家看这就是阿拉伯数字,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引入了“0”的概念,就是用一个黑点来表示。阿拉伯数字就是利用和平的方式来传播的,它对世界数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二、马可·波罗及《马可·波罗行纪》

师(讲解并提问):

再给大家介绍一个和平方式传播文明的典型实例,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马可·波罗的事迹。有没有同学了解马可〃波罗的实际的?

马可·波罗是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商人。1254年生于意大利威尼斯一个商人家庭,也是旅行世家。他的父亲尼科洛和叔叔马泰奥都是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途经中东,历时四年多来到中国(附马可·波罗东游路线图),在上都得到了元朝皇帝忽必烈的接见,并得到忽必烈的赏识(附图),于是授予马可·波罗官职,使他在中国游历了17年,马可·波罗的足迹遍布了大半个中国,对中国的了解可以说是非常细致的。回国后由他口述,别人记录写出了一本《马可·波罗行记》,这本书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见闻(附关于马可·波罗对大都商业的描绘),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西方地理学家还根据书中的描述,绘制了早期的“世界地图”。

小结:

师(讲解):

通过我们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可以认识到,战争与和平交流两种方式都可以促进文化的交流都可以促进文化的交流和文明的融合,甚至战争的方式带给文明融合的速度会越快、程度会越深。那么同学们可能会想那就让我们今天的世界也来进行战争吧,既然战争可以传播文明。但是我们应该更加知道,战争更会带来血雨腥风,就像我们今天的中东、南亚地区、某某天就会有汽车或人体炸弹爆炸,造成无数无辜的百姓死亡,流离失所。这毫无疑问,也是战争带给我们的结果。

再有请同学们想一想,在他们进行扩张之初,他们的目的是什么?难道是为了传播希腊、罗马的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融合吗?这显然不是,就像大流士一世派遣使者到希腊各国赤裸裸地索要“土和水”一样,他们进行战争的根本目的一样,就是侵占更多的土地、人口、资源,就像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一样,他们打出的是“大东亚共荣”的幌子,而实际上呢,当然是占领中国的土地,奴役中国的人民。

在我们强调多元文化、各民族文化平等的今天,我们更不能想象和期待用战争的方式来促进文化的交流和文明的融合,战争只能带给我们灾难。我们应该运用频繁的和平友好方式来加强合作和交流,和平永远是文化交流方式的主流。

论网络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地冲突与融合

论网络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摘要】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崭新的文化形式,具有自身独特而鲜明的文化特征,在网络时代对传统文化必然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文章在传统文化和网络文化产生及其发展的基础上,探究了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关键词】传统文化;网络文化;冲突与融合 引言 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崭新的文化-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以网络为依托,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融合为基础,以发送、接受信息为核心,以加强联系为手段影响人类生活思维方式的一种文化形式[1]。网络文化的产生在传播方式、表达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上对传统文化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加以研究。为了能够清晰的把握网络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本文从传统文化和网络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来展开论述,探究二者的冲突与融合。 一、我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是适应于中国社会在地理环境、经济结构、民族心理、语言文字、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特殊性和特殊需要而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最终成形的系统化,理论化的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历史的发展,有其形成、发展、演变的漫长过程。这个过程体现出中国文化发展的血脉与经络。认识这个脉络与过程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把握其发展规律,进一步研究其与网络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2],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可大体分为四个时期:

1 、孕育时期-殷周时期。这一时期处于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初期,经济有所发展,阶级对立越演越烈,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对一些自然现象还无法解释。久而久之,在原始的宗神观念、图腾崇拜的基础上产生了命运观念,天命观念,神鬼意识。为了预知天命和自己的命运,古代人在生活中创造和总结出各种各样的占卜方法,后来对这些占卜的方法和记录加以总结形成“卦辞”和“爻辞”,编撰成书《周易》。这就初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有关天地,人生,吉凶,祸福,美丑,善恶等观念文化。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与胚胎时期。 2 、发展成形时期-春秋战国至汉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传统观念文化发展的理论化时期。根据《尚书》,《诗经》,《左传》等文献的记载,阴阳、五行、天命、神鬼、天人等观念,在春秋中后期得到了重大发展,逐渐系统化,理论化。这就为老子创立道家学说,孔子创立儒家学说,提供了思想资料和认识基础。在思想文化初步发展的起初上,开始形成关于“天道”和“人道”的系统理论,形成了百家争鸣了局面。经过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国传统观念文化多元互补互黜,逐渐发生融合。这一时期,由于政治势力的争斗,导致各种思想理论此起彼伏,直至汉武帝上台后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取得了合法的主导地位,但从此,儒学中渗透了道家,法家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这才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以儒道为主体的多元格局。 3、融合与演变时期-晋至唐宋元明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大融合,大发展时期。晋时期儒,道思想进一步合流,演变为“玄学”的理论形式;道家文化历经“黄老之学”的思想融合演变为道教文化;两汉时期,印度佛教文化传入中国,与传统思想文化相结合,完成了本地化,从此出现了儒、道、释三教并存,融合发展的局面。儒、道、释三家思想融合和演变的结果,出现了宋明时期的“理学”。这一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时期。 4 、反省与转型时期-近现代时期。这一时期随着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后期,各种社会矛盾充分暴露,加上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一批富于忧患意识的有识之士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从总体上进行反省和总结。开始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不足,开始引进西方文化,认知西方文化中与科学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引起了

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产品的创意设计(正文)

古今中外,文化对设计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文化不仅作为设计灵感的来源,而且是评价尺度和探索设计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产品设计创新实现的最佳途径是建立基于区域文化要素的本土设计知识与产品设计特征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打造一个多种文化交融基础之上的产品设计创新模式。毋庸置疑,不同的文化会产生不同的产品设计,许多的产品都自然而然地带有本土文化的基因,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往往能带来产品设计的创新。不同文化符号同时呈现,产生的不只 是碰撞与比较,而是多元文化的共同繁荣与发展。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在艺术、工艺以及设计上具有非凡的创造力。中华民族古代的艺术和手工艺作品的创造及优雅审美让世人为之倾倒。如今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大影响,中国如何在现代语境下发展本土设计文化?设计师对不同文 化应该抱有什么样的态度,怎样运用批判性的思维将东西方文化融合起来,并利用多元化的文化促进产品创新设计的发展? 1、东西方文化的比较 众所周知,东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本质上来讲,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民族性和理论上不同 东西方的民族性有很大差异,东方民族一般比较谦虚、含蓄、好面子,注重家族和群体的利益,而西方民族一般比较热情、务实、追求自我和个性化。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处世要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道德观念作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南,儒家思想的“和”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设计,庄子提出的“天人合一”的理念,也是中国古代设计师遵循的设计法则。例如,东西方文化对龙的看法存在巨大差异。在西方的文化中,龙是巨大的蜥蜴,是邪恶的象征。龙的强大成了令人惶恐的事情,龙越强悍,人类越无法驾驭,龙就愈走向了人的对立面,被异化、妖魔化成一种邪恶的东西。而在中国历史上,长期的农耕社会中,人们最期盼的事就是一年来风调雨顺。而龙是一个图腾,龙被人们赋予了多种神格,既是雨神,雷神。云神,又是风神。是一个能呼风唤雨的神。因此,中国人视龙为神,历代的皇帝都自称为天子,皇帝的身体是龙体。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龙的形象常常被应用在产品设计中。对龙的态度体现了中西文化的显著差异。中西方各说各的龙,显然如果一方放弃或让步,放弃文化中原有的龙的形象,显然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而将民族文化置于世界文化的视角,舍弃又何尝不是一种人类文明的损失。其实有关龙的不同解读仅仅是中西文化差异的一个缩影。对待不同的文化,设计师应该抱着理解和包容的态度,而不是排斥外来文化。 1.2 宗教信仰不同 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主要来源是儒教、道教和佛教。而根据伯特兰.罗素的说法,西方文化是基于古希腊文化、犹太-基督教文化以及现代工业文明这三个源

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_解读_喜福会_中的母女关系

3 亲吴素媛在战乱中不仅失去了丈夫 ,还不得不忍痛仗丈夫鼻息度日”。但也如母亲们说的“除了头发 文 ( 母 寓 , 性 [ 1相 [ 2长 , , 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解读《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 李雪峰 (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河南新乡 453000) 摘 要 :通过对华裔作家谭恩美的成名小说《喜福会》中母女关系主题的探讨 ,集中展现了华裔 第一代移民同其美籍子女之间由于生活环境、化差异而产生的心理隔膜和情感冲突 ,以及最终相 互理解和相互认同的过程。衍生并讨论了中美文化的碰撞与兼容这一社会历史现实 ,揭示了血浓 于水的骨肉亲情和爱国情结。 关键词 :母女关系 ;文化 ;冲突 ;融合 中图分类号 : I106.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008 - 3944 (2007) 06 - 0055 - 03 谭恩美是当代华裔美国作家中声望颇高的一位辱 ,最后终以母亲的生命为代价脱离了那个明争暗 女作家。她的处女作《喜福会》1989年)一经推出 ,斗的大宅院。龚琳达家处中国的北方 ,连年灾害迫 就在美国主流文化内一炮打响 ,跃居美国畅销书的使她从小就嫁给了一个无用的富家子弟 ,名为少奶 榜首长达 9个月之久 ,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 25种奶 ,实则童养媳 ,受尽各种侮辱 ,最终凭借自己的智 文字 ,后又被改编搬上荧幕。小说之所以获得巨大慧挣脱了那个“父母之命 ,媒约之言”的不幸婚姻。 的成功是因为作者极其细致地探索了现代社会人们顾映映这位富家千金由于丈夫寻花问柳身心受到了 普遍关心的主题之一———家庭 (母女关系)主题。极大伤害 ,在对丈夫的憎恶下亲手杀死了腹中胎儿 , 《喜福会》这部小说讲述了 4位中国移民母亲和从此一直生活在绝望与郁愤中直到丈大死去她才走 从小在美国成长的女儿们之间由于文化差异和对民出绝境 ,嫁给一位美国士兵来到美国开始了新的生 族身份的不同认识等原因由冲突到相互接受又到彼活。这 4位走出各自命运阴影的母亲们来到异域他 此融合的故事。谭恩美采用中国传统的叙述手法 ,乡之后 ,为了适应新的环境要求 ,不得不隐藏在原有 从个人的记忆出发 ,以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视角 ,将自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人格 ,但她们骨子里仍渗透着几 我经历放大 ,将家庭矛盾、女冲突提升到文化冲突千年来的传统教育和封建家长制思想 ;同样也是受 的层面 ,在中美文化传统的大背景下使之象征化、害者的她们有着共同的理想就是要严格教育、管束 言化 ,使得小说更具文化内涵和艺术张力 ,树立了近自己的女儿们 ,使其能逃脱自己这辈女人的命运 ,成 年来美国华裔作家对中美文化关系探索的范本。作为她们眼中的幸福女人。然而 ,对于母亲的管束 ,女 者形象地把全书构筑在一张麻将桌上“四户人家是儿们则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反抗着 ,在这个种族、阶 四个主要部分 ,每个部分的中心都是从一个家庭转级、别不平等的大熔炉里 ,两代女性上演了一出出 向另一个家庭”。]5母亲和女儿们像打麻将一样轮由相互争斗到殊途同归、互认同的悲喜剧。 流坐庄 ,依次用第一人称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喜福会》中的女儿们生于美国、于美国 ,真如 《喜福会》中的母亲们都经历过旧中国的贫穷战当初“逃离”旧中国 ,投奔“自由世界”的母亲们所期 乱以及封建父权制带来的灾难和痛苦。吴精美的母望的那样“讲一口流利漂亮的美式英语”“勿需仰 [ 1 ]1 放弃了襁褓中的一对双胞胎女儿。许安梅跟随被迫和皮肤是中国式的外 ,她们的内部都是美国制造 改嫁做妾的母亲从宁波搬到天津 ,寄人篱下受尽羞的”。女儿们说美式英语 ,吃美国食品 ,穿美国衣服 , 作者简介 :李雪峰 (1984 - ) ,女 ,河南南阳人 ,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55?

第23课 文明的冲撞与交融精品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 )

第23课文明的冲撞与交融精品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说出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等基本史实;知道马可·波罗来华、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等史实,探讨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列举古代文明之间交往方式的类型,说出他们之间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 收集有关亚历山大、马可?波罗的材料,讲述他们的故事。分组讨论:暴力冲撞与和平往来,哪一种方式对文明的发展更有利?讨论: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和平交往的重要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古代文明之间暴力冲撞与和平交流典型事例的学习,认识和平交往对文明扩展的重要性;通过对古代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的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学重点:古代文明之间交往的方式及意义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暴力冲撞也是人类文明交往的重要方式 教学准备: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提纲式 8分钟) 课前五分钟活动内容;师:拜占廷帝国的兴衰给我们的启示? 二、导入新课(总结归纳式 2分钟) 人类最早的文明都有哪些?地中海文明是指哪些古国?教师总结:大河流域的四大文明以及地中海地区文明的发展就是相对独立的。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个区域之间的交往逐渐增多。我们现代的人类文明是在过去各个种族、各个区域文明冲撞和交融的基础上形成的。文明的交流与发展既有血与火的暴力冲突,又有田园牧歌式的和平交往。你想知道它们之间的冲撞与交融是怎样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世界古代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三、探求新知(直观讲述、阅读、对比、讨论归纳式 20分钟) (一)耕田人与牧羊人的冲突(5分钟) 1.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课后每课一得,了解文化与文明的概念、区别及二者关系。

第五单元 第三课 多元文化的交融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第五单元第三课多元文化的交融 1.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可以传承的文化包括 ( ) ①远古的神话、史话②文明古迹③生活方式④人生态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鲁迅先生说过:“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 ①一个国家或民族要珍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②只有发展民族文化,才能在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③只有发展民族文化,才能为世界所尊重④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是一样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欧洲人的生活习惯与亚洲人有很大不同,这归根到底是决定的。 ( ) A.人们对生活的态度 B.人种的区别 C.历史的差异 D.居住的环境 4.每个民族都有特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这种特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 ( ) ①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②使世界文化变得多姿多彩 ③是世界文化冲突的原因④是由该民族的生活环境决定的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5.蒙特卡洛的投票结果,选择了一个合适的城市(上海),以一个合适的主题举办世博会。这个城市选择的合适主题是 ( ) A.城市,远离硝烟 B.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C.人类、自然、科技、发展 D.大自然智慧的再发现 6.世界文化发展的动力是 ( ) A.文化的单一性 B.文化的多样性 C.文化的继承性 D.文化的融合性 7.文化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灵魂。雅典奥运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向世界展示了古代希腊文化和现代希腊的风采。这告诉我们 ( ) ①奥运会不仅是金牌的竞争,更是“文化”的竞争 ②一个国家只有珍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才能在世界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 ③应该在2008年的奥运会上全面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 ④只要有灿烂的文化,奥运会的举办就能获得成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8.温家宝总理曾说:“不同民族的文化千姿百态,其合理内核往往是相同的,总能为人类所传承”,因此“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这说明( ) ①各国文化应该是有差异的②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发展的动力 ③文化差异会引起冲突④不同文化可以相互借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从雅典奥运会开幕式上的人体模型解剖、彗星入水、崇尚运动、追求创新等等,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文化与东方文化的极大不同。我们的文化不讲解剖——科学精神的体现,而是讲究整体认知;我们不认为彗星是吉祥之物,而是认为它是不祥之物。造成以上差异的原因是( ) ①居住的环境不同②生产活动方式不同③社会组织形式不同④人生态度不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0.上海“申博”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是 ( ) A.上海城市规模比其它城市大 B.上海展示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C.上海的经济比其它城市发达 D.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11.探戈舞原由阿根廷创造,传到欧洲变成上流社会的舞蹈,后又传回阿根廷变成适合普通人的舞蹈。这说明 ( ) A.不同文化会产生对立 B.全球化趋势使一些民族文化消亡 C.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可能会强化民族传统 D.探戈舞经过传播已失去其本质 12.《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中国美丽的爱情传说,经过艺术家用小提琴协奏曲、芭蕾舞等不同形式的演绎,已走向世界。这告诉我们( ) ①中外文化可以相互交融②中外文化的碰撞可以产生崭新的艺术 ③中外文化在交流中前进④文化交流将使一些民族文化失去特色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3.以下反映多元文化交流的事件有 ( ) ①“中国功夫”在国外受到欢迎②奥斯卡影片评选中,多部外国影片获奖 ③在奥运会上,不同肤色、语言的运动员同场竞技 ④2004年,“中国文化节”在巴西、阿根廷、俄罗斯等国举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4.现今,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全球化趋势 ( ) ①使文化越来越走向统一②是不同文化共同生存、共享文化成就的过程 ③使文化产品流动越来越快捷④推动各国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5.2005年晚会节目的其中一个亮点是魔术《丹尼斯梦幻》,外国人表演艺术家首次参加中国的春节联欢晚会的演出。这说明 ( ) ①中国文化已愈来愈开放②中国文化已经与世界文化交融与沟通 ③中国人更喜欢外国艺术④春节晚会是外国人的舞台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16.继2003年10月至2004年7月在法国成功举办“中国文化年”之后,10月10日“法国文化年”活动在中国隆重拉开帷幕。中法互办文化年,是因为 ( ) ①人类文明彼此存在差异②中法两国文化已融为一体 ③加强国际文化交流能博采众长④我国文化发展离不开人类优秀文明成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7.近几年,京剧界一直没有停止过改革,也涌现过—批优秀剧目,但不少改革者在鼓吹“艺术创新”时,迫不及待地将西洋艺术嫁接到京剧中来,结果造成了“奢华的滑稽”。出现以上情形的原因是( ) A.忘记了艺术继承传统的重要性 B.不能把西方的文化吸收到中国 C.不同的文化不能相互借鉴 D.不能搞艺术创新 18.日剧、韩剧,加上美国当红肥皂剧风靡中国城市,青少年、白领人人争睹……;演出界热炒“西方名团”、异国风情,包括京剧在内的中国传统舞台艺术快成了明日黄花……。这说明 ( ) A.外国文化比中国文化优越 B.我国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低 C.我国应加强文化建设,重视发扬传统文化 D.我国应积极引进外国文化

浅论中西方文化冲突和融合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将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深的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经济的交往必将促使文化产业和文化交流的发展。与此同时,中国文化在与世界文化的交往中因差异而产生冲突,由沟通而形成融合,这是一种趋势 何为文化冲突?文化冲突是不同性质的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对抗。 在相互的交往中由差异而发生冲突这在国际上是常见的事,我们也不必过分忧虑。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各种文化因素之间相互渗透、相互结合,最终融为一体。这种融合,一是把外来文化融入自己的文化,就像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一样,充分利用文化传播这一促进文化发展的动力,为自己注入新鲜血液,增添生机和活力;另一种则是把自己的文化融入到异质文化中去。这种融合是在深切了解异质文化的深层意蕴的基础上,摈弃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既保留了本民族文化的合理因素,又把本民族文化提高到异质先进文化所达到的时代水平。如满族在汉化的过程中,它的一些文化因素也融入到汉文化中。据史料记载,日本人来华,“目睹东方文化发祥地的中国,有统一的政治组织,有灿烂如花的物质生活,更有崇高理想的精神生活,而因对中国文化产生强烈的爱慕与追求”。“必须突进文化母国,直接移植优秀的文化,才能满足其欲望。”

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由于其层次的不同,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人们的接受中也是不一样的,不论交流与融合的层次有什么不同,但是,在交流与融合中,为实现世界多元文化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目标,坚持“和而不同”的理念是十分必要的。 有幸看过鲁迅先生的一篇名为《拿来主义》的文章。 这篇文章阐明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态度应是“拿来主义”。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 “排外则易倾于慕古,慕古必不免于退婴。”鲁迅先生认为,我们应该以宽阔的胸怀汲取外来文化中有益的东西,用于改造我们自己的文化,使中国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 我们国家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都实现了很大的飞跃,我们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拿来主义”,吸收了国外很多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借他山之石以攻玉,这是好的一面。但是某些行业(如科学仪器制造)却常常是只仿其形,未得其意,越来越落后于国际水平,生产出大批“山寨”产品。这些行业所处的正是“占有”和“挑选”阶

文明的冲撞与融合

第六课《文明的冲撞与融合》教学过程 导入本课 师(讲解兼提问):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六课《文明的冲撞与融合》。请大家认真观察我们今天的题目,首先有没有同学可以给我解释一下什么叫做“文明”?用你认为的最简单的话来解释。那我来提示一下,比如说我们的天安门、故宫是不是文明?那马克思主义、汉莫拉比法典算不算是文明?的确它们都算是文明,那么文明最简单的定义就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精神和物质财富。下面大家在来观察一下后面两个词语“冲撞”与“融合”,这两个词语看似是一对反义词,但是大家把它们放在整个的这句话中去观察,就可以发现它们是蕴含着一种逻辑关系的,“融合”是文明冲撞的结果,而“冲撞”则是文明达到融合的一种方式。下面大家看一个结构图,这样会比较清晰。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会经过过程和结果,这里的结果就是达到融合,融合之前事物需要彼此的适应,而适应之前呢肯定需要的是交往和了解,在此之间就会需要彼此的接触和认识。接触认识的方式有很多,比如通过聊天、寄信等,甚至和你不喜欢的人接触,还可能会通过争吵和打架等。概括起来,我认为有两种最为基本的方式,那就是暴力手段与和平方式。这两种方式在客观上看都会造成同一个结果,那就是文化的交融。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大河流域的文明、地中海地区的文明等,但是古代世界人类生活的各个区域之间是闭塞的,大河流域的四大文明以及地中海地区文明的发展是相对独立的。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个区域之间的交往逐渐增多,文化的传播、文明的交融就成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下面我们就来看第一部分古代世界的战争,一起来了解战争与文明的传播有着怎样的关系。 第一部分:古代世界的战争 师(讲解): 在这个部分,我将讲到历史上三个著名的大帝国,有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和罗马帝国。来通过讲解这三个帝国的形成过程说明对文明传播与交融产生的影

北师大初中历史八下《文明的冲撞与交融》教案_6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23课文明的冲撞与交融 教材内容分析与设计思路: 本课讲述了古代东西方文明之间的暴力冲撞与和平交流,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突出表现为古代区域文明之间的冲撞和交融;阿拉伯数字的传播和马可·波罗来华的史实,说明了和平交往有利于世界文明和先进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本课理论性较强,设想使用比较法、讨论法,从古代文明扩展中认识文明交往的方式、规律和意义。把握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类文明自产生以来,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文明;世界各个区域文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不平衡性造就了多元性,多元性要求有共容性。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是各区域文明之间冲撞和交流的过程;暴力冲撞与和平交流是古代文明交往的两种方式;它们共同贯穿于人类历史发展的始终,相互交织建构了不同文明交往的乐章。其中,和平交流是世界文明交往中永恒的主题。三是文明交往的结果是文明的整合,其基本规律是由分散到整体,由区域到全球。 通过文明的冲撞与交融,认识世界文明发展的不平衡性、多元性和共容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文化传统;树立学习异族文明的观念,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感悟现代文明的整合,需要在世界多元文明之间进行平等和耐心的对话。 一.课程标准: 说出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罗马征服地中海世界等基本史实。 知道马可·波罗来华、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等史实,探讨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应明确知道人类文明交往的方式主要有暴力冲突与和平交流两种,知道并能列举出暴力冲突与和平交往的典型事例。了解希波战争中的著名战役。辩证分析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知道并能够讲述马可·波罗的传奇故事及其对世界的影响,明辨阿拉伯数字的发明人和传播人。培养学生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历史事件或现象发现历史发展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学生们学会对比分析历史事件,辩证地认识历史事件的作用。学会从历史事件本身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方法。学习判断、搜集典型事例的资料以及对资料进行加工整理的方法。学习在小组辩论中阐述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和平交往是人类交流中不朽的向往。认识亚历山大东征开启了一个希腊化时代,人类文明由独自发展走向整合。体会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暴力冲突与和平交流是古代文明交往的主要方式,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难点:暴力冲突是文明交往的重要方式之一。 四.教学方法: 小组辩论法、问题探究法、合作学习法、比较讲述法、搜集整理资料法等。这节课采用的具体教学方法是以自主探究学习为主。

谈文化的传承与交融_高一作文

谈文化的传承与交融 城里的月亮还是千年前的月亮,思念还是千年前的思念,只是月饼越做越贵,而中秋却越来越被遗失,化为回忆。 传统节日的没落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有人这样认为。也许吧,城市里不许放烟花爆竹,城市里的方格楼房看不到月亮,城市里,传统节日我们仍需工作,传统节日与这格格不入,而详节却是量身定做,所以,过洋节吧。 但是,一个选择丢弃自己独特文化的民族又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事实上,我们可以更好地维护传统文化。日本和韩国是亚洲经济发展的领先者。在日本,寿司和拉面是他们永恒的最爱,在韩国,申请中秋节的专利,放假九天,相比之下,这两个国家从政府到人民都在以极大的热情去塑造和发扬自身的文化,为什么呢? 因为,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千百年沉淀的精粹,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一个国家生存的前提和基础,从传统文化中,我们可以汲取营养,以独特的个性傲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而如果遗弃,也许有一天我们无法区别于日本人,也许有一天我们是黄皮肤黑眼睛的美国人? 那么,我们闭关锁国吧!有人焦急地惊呼。 同样的错误不能犯第二次,从1840年起长达一个世纪的战火,闭关锁国有极大的责任,经济全球化影响下的文化冲击与传播是

顺应历史潮流发展的,如果单纯地阻隔,这只是懦夫和愚夫的表现。 我主为我国传统的中庸之道运用于此是非常的适合对待外来文化不能走极端,对等传统文化也不能走极端。我们应该继承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向世界,博采众家,兼怍并充。 文化交融与发展是有基础的,无论各地文化,都是人类最本质情感的升华体现,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大体相同的。所以文化与文化之间一定有它的相同之处。无论是莎士比亚的十四诗行诗,还是苏东坡的《江城子·忆梦》,都是表达爱情,无论是亚当夏娃,还是伏羲女娲,都是人类对自然崇敬的遐想,文化是可以相通相融的,关键在子可否找到契合点。 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运用小提琴改编了古曲《梁祝》,使其传唱海内外,《茉莉花的民歌改编成钢琴曲,使更多外国人体验了田园风情,这些都是文化交融成功的典范。 文化需要继承也必须继承,文化需要交融也必须交融,文化需要发展也必须发展,要知道“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从饮食文化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融合

从饮食文化来看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 系别: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摘要:2010年上海世博会既是一次国际文化盛会,也是一次美食盛宴,为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平台。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饮食观念、内容、烹调方法以及方式等方面。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西方的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地融合,相互之间形成了优势互补的趋势。本文主要以通过上海世博会这一美食盛会为契机,比较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进而来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上海世博会;饮食文化;差异;文化融合 上海世博会在持续六个月的精彩运营后,完美的落下帷幕,其出色的餐饮服务无疑是精彩的一笔。世博会也是一次名副其实的美食博览会,游客既可以品尝到中国各地的美味佳肴,也可以一尝来自世界各国的风味餐饮,这给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平台。世界博览会是各种新思想、新创造、新理念充分展示的盛会,也是多元文化跨国界交流的平台,人们在大饱口福的同时,思维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中国饮食学习了西方的科学营养知识,吸收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合理成分,西方饮食业也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遗产和精华,充实了新的内容。总之,中西方餐饮不论是从饮食意义烹饪过程饮食习惯还是饮食方式等各方面,都将赋予新的丰富而独特的饮食 文化内涵。 一、上海世博会饮食情况 上海世博会不仅是一次世界经济、文化和科技博览会,而且还是一场名副其实的美食博览会。在这里,既可以品尝到中国各地的美味佳肴,也可以一尝来自世界各国的风味餐饮。许多国内外游客来到世博的目的是了解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像日本馆、意大利馆、卢森堡馆等许多国家馆内备有餐厅,包括横跨几大洲的各类美食,从日本顶级大厨带来的日本料理到法国馆提供的正宗法式浪漫大餐。为了能更好地展现美食的世界风味,除了快餐的洋品牌引进外,餐饮中心里还专门设立了世界风味美食区,由法国、土耳其、日本、东南亚等诸国的美食构成。世博快餐包括了十多家全国乃至全球闻名的快餐品牌,从汉堡炸鸡到馄饨面条,各种口味供人选择。世博会也为中国餐饮走向世界提供了一个绝好机会,改变了外国人对中餐的传统印象,让世界更真实、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饮食文化。在世博会的供餐上,中西餐结合,凸显丰富多元的饮食文化中国八大菜系、意大利甜品、美国汉堡、法式大餐、日本和牛、土耳其烤肉、德国啤酒、泰国咖喱、新加坡小吃、挪威三文鱼、韩国泡菜、比利时巧克力等等,各国美食尽展风貌,各显特色。上海世博会展示了全球饮食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从孙子从美国来分析中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

从孙子从美国来分析中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

三.碰撞与融合 3.1碰撞 3.1.1 语言碰撞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指人们进行沟通交流时使用的一系列的沟通符号、表达方式和处理规则的总和。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语言形式判断和分析不同的文化特征,也可以从不同的文化角度去解释各种语言现象。汉语和英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中美两国的文化背景。由于语言形式、文化背景、沟通方式存在明显的差异,中美之间交流容易出现交际障碍,从而产生了语言碰撞。 在《孙子从美国来》中,老杨头说的是中国方言,即使在美国学汉语学的很好的布鲁克斯在与老杨沟通中仍有许多障碍。如:老杨头跟布鲁克斯说:“你长的跟小鬼样,让村里人笑话我。”布鲁克斯对“笑话”一词甚是不解,反问老杨:“笑话是什么意思?”。这就说明,在跨文化交流时,即使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如果缺乏对目标语言的真正了解,仍不能成功的交流。老杨头对英语一窍不通,在与布鲁克斯沟通时,经常通过表情、动作来判断对方的意思。由于缺乏对美国文化的了解,老杨在教训孙子时,学了一句中国式的英语,dogsun(狗日的),这也反映出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所导致的误解。对学

间接说明美国更注重饮食的营养性。相比美国而言,中国饮食对美味的过分追求要到了理性。因此,营养问题也就成了中国饮食的最大弱点。布鲁克斯要吃鸡蛋、牛奶、汉堡,这是他对营养的需求。美国饮食会考虑食物所含的脂肪、维生素、蛋白质的含量搭配。肉夹馍和汉堡,chinese hamburger(中国汉堡,被孙子布鲁克斯要汉堡时弄得一头雾水。中国饮食即便在形式上与美国饮食有相同之处,但由于对文化差异的了解,仍然有饮食文化上的碰撞。 3.1.3.价值观的碰撞 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次的部分。在影片中有更为深刻的演绎。价值观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和行为。更反映在人们做事的方式和对世界的认知上。中国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比较深刻。就家庭婚姻而言,杨栋梁娶了一个有孩子已婚女子,被老杨头说成拖着油瓶子的二锅头寡妇。对中国人来说,结婚更像一种商业活动,所以叫经营婚姻。中国人择偶标准是:长相、年龄、家庭条件;即有车有房有人,而美国的择偶标准是:尊重、信任、兴趣。在老杨开始看来,他儿子的婚姻是一件不光彩的事,叫他儿子趁人们没看见你们赶快走。这很好体现中美婚姻观的碰撞。 除婚姻观碰撞外,中西方在教育观也存在极大的碰撞。中国一般家庭教育是:把孩子关在家里,怕孩子受着伤害。拿未来吓唬孩子。布鲁克斯被老杨锁在屋里。当布鲁克斯尿床了,老杨责骂道:害不害臊。在尿床,去茅房睡去。在布鲁克斯爬树受伤后,打击说:在你爬

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以体育舞蹈为例 学号 1210110087 姓名项朝辉 院系术科系 专业表演 指导教师侯骁 2015年8月

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以体育舞蹈为例 摘要:体育舞蹈是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 ,经过了漫长的演绎和发展过程。从“社交”发展为“竞技”,将单一的舞种发展为摩登舞(Modern Dancing) 、拉丁舞(Latin American Dancing ) 和集体舞(Formation Dancing ) 三大类。由于其不断地更新、发展 ,展现了强烈的时代气息 ,受到世界各国热衷者的欢迎、喜爱和追求。本文以体育舞蹈这一艺术形式为切入点分析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从体育舞蹈的表现形式之一的双人舞蹈以及体育舞蹈音乐两个方面,来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 关键词:中西文化;碰撞;融合;体育舞蹈 The collision and fus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For dance sport for example Abstract:Sports dance which has been having a long process of deduction an d development is an emerging sports project. It was changed "social" into a " competitive".what’s more, as a single dance was developmented into three cate gories which are Modern Dancing, Latin American Dancing and Formation D ancing. Because of its constantly update, development, It shows a strong breath of ages so that it is popular with enthusiasts around the world, and the pursu it of love. Analyzing the collision and fusion about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 e based on the art form of sports dance.In order to distinguish the difference about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we can analyze one of the manifestations of sport dance which are double dance and the music of sport dance two aspect s. Key words:The cultur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collision; fusion;sport dance

中西文化交融

中西文化交融 摘要:本文通过中西文化的特点以及今年来的互相发展与影响,发挥作者本人有关中西文化相互交融的见解。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华民族应当抱着攀登世界巅峰的崇高理想,抱着平稳的心态去与西方在文化交融方面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 关键词:中西文化相互交融 中西方具有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气质:中国人长于总体把握,而西方人长于条分缕析;中国人善归纳,西方人善演绎;中国人强调群体,西方人注重个体;中国人重悟性,西方人重理性;中国人处理事情就像中医,把人体看作一个有机整体,西方人处理事情就像西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自从近代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文化就象两条原先互不相交的河流,现在相交汇流了。时至今日,运用先进通讯技术,信息传播极快,地球上的各种文化真正进入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互相作用的时代。举个例子来说,如今圣诞节已由原来传统的宗教节日发展成一个充满亲情、友情和爱情的聚会。在西方,人们这天更多地选择和家人在一起。国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则更多地把过圣诞作为一种时尚,他们更愿意和朋友到酒吧、歌厅和商场去狂欢,他们的这种推力正把圣诞这个传统意义上的洋节中国化。更多热衷过圣诞的人恐怕是一种从众心理,他们更愿意把圣诞当作一个休息放松、聚会的机会。国务院批准出台的节假日放假方案中已将端午、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列为国家法定节日,使人们在对圣诞、情人节等洋节的喜欢和追捧中也不数典忘祖,不淡漠中华文明哺育的传统节日。其实喜欢洋节,并不代表我国人们崇洋媚外。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出国、留洋已不再神秘,近年来,不少美国、澳大利亚人都兴致勃勃地过起春节,这充分说明在中西文化的相互影响与交融中,中华传统文化与外国文化正在互相影响和改变着。 虽然中西文化逐渐相交、融合,但是两种文化仍然保留着自己的鲜明个性,因为在我看来,融合是两种或多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并各自实现本土化的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或者说,如果一定要说这是一种合流的话,这也是一种泾渭分明的合流。交会是一个事实,而融合则只是一种可能。文化总是具体的、个别的,总是表现为一定的历史形态,没有普遍、抽象的文化存在。各民族的文化

文明冲突与文化融合

文明冲突与文化融合 作者: 发布时间:2007-11-26 来源: 赵林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导 五个文明形态 在这样的五个文明形态中,按照今天已有的考古学的资料,最早的文明应该还是两河文明。两河文明是在公元前350年左右就出现了城市,比如说像苏维尔这样的城市。已有的国际界的通行的标准,人们改变和告别了游牧的生活,开始过上了固定的城市生活,有了专职的国家集团,有了固定性的庙宇祭祀中心,有了文字,这一系列都有了,我们说就是到了文明了。到公元前350年左右,在两河之间就出现了文明。这是最早的。 第二个稍晚一点的就是埃及尼罗河文明,大概在3500年左右,就出现了最早埃及古王国,中王国和新王国之后才出现。这两个文明都可以说是5000年以上的文明史,这是毫无疑问的。 第三个是爱琴文明,主要是在克里特岛上,是地中海通往爱琴海的口上,爱琴海是地中海的东北角上,这个克里克岛的文明是在公元前2600年左右就出现了,而且是达到了非常辉煌的程度。克里特文明,是最早的爱琴文明,是受到了来自南边的埃及文明和东边的两河文明的共同影响。保留了很多埃及文明的东西,比如说他们的神话中半人半神的人兽结合体。爱琴文明是深受这两个文明的影响。 第四个是克拉达文明,这个文明出现的时间大概也是公元前2500-公元前2600左右,在印度河流域,是一群皮肤黝黑的土居人,是最早的当地居住者。在英国的考古家在死者的坟墓的地方发掘出了很多水平很高的文化遗体,被证明是公元前2500年左右就出现的古代文明。 最后一个就是中国的先秦文明,大家知道,我们经常说我们是炎黄子孙,炎黄帝的后人是后人杜撰出来的,是伪造出来的,根本就没有什么炎黄嫡系,我们有自己的传说,大

从孙子从美国来分析中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

从孙子从美国来分析中 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三.碰撞与融合碰撞 语言碰撞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指人们进行沟通交流时使用的一系列的沟通符号、表达方式和处理规则的总和。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语言形式判断和分析不同的文化特征,也可以从不同的文化角度去解释各种语言现象。汉语和英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中美两国的文化背景。由于语言形式、文化背景、沟通方式存在明显的差异,中美之间交流容易出现交际障碍,从而产生了语言碰撞。 在《孙子从美国来》中,老杨头说的是中国方言,即使在美国学汉语学的很好的布鲁克斯在与老杨沟通中仍有许多障碍。如:老杨头跟布鲁克斯说:“你长的跟小鬼样,让村里人笑话我。”布鲁克斯对“笑话”一词甚是不解,反问老杨:“笑话是什么意思”。这就说明,在跨文化交流时,即使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如果缺乏对目标语言的真正了解,仍不能成功的交流。老杨头对英语一窍不通,在与布鲁克斯沟通时,经常通过表情、动作来判断对方的意思。由于缺乏对美国文化的了解,老杨在教训孙子时,学了一句中国式的英语,dogsun(狗日的),这也反映出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所导致的误解。对学习中国戏曲和美国童谣,双方都存在一定的困难,也从一方面反映了文化的碰撞。 语言的本身除外,语言的沟通方式也有巨大碰撞。中国人在沟通是采用比较间接的方式。委婉而不失礼节。往往不会直接表达个人的想法和态

度,而美国人往往采用比较直接的方式,开门见山。当布鲁克斯看到老杨头翻自己的书包时,马上就说:“不许动!那是我的!”。吃饭时,也明确要求,“我要吃汉堡,我要喝牛奶”。这说明,美国人从小就学会直接提出自己要求和想法,个体注意的观念也从孩童时代就也深入他们的脑海。而中国人处于同样的状况,往往采用间接的方式。文化站长请求老杨头重出山门,振兴华县的皮影事业。老杨头总是避之不谈,要不转移话题要么溜之大吉。这体现了中国人不喜欢直接表明个人的态度和想法,更多的是从集体注意出发考虑。中西方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碰撞。沟通方式差异的碰撞。 饮食文化的碰撞 饮食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饮食文化也各具特色。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也导致了中西方饮食文化存在很大的碰撞。无论是从饮食方式还是饮食观念以及饮食菜肴上来讲,这些碰撞都是显而易见的。中国饮食更注重艺术性,比较看重感官的感受,注重口味、形态、享受饮食的美性。在中国饮食文化中,人们对美味的追求远远大于对营养的追求。老杨在吃油泼面时,手里纂着一颗蒜,蒜是一种口味中的食品。而布鲁克斯却要喝牛奶,吃鸡蛋,吃方便面和汉堡。影片中多次提到喝牛奶身体壮,长的白净。这间接说明美国更注重饮食的营养性。相比美国而言,中国饮食对美味的过分追求要到了理性。因此,营养问题也就成了中国饮食的最大弱点。布鲁克斯要吃鸡蛋、牛奶、汉堡,这是他对营养的需求。美国饮食会考虑食物所含的脂肪、维生素、蛋白质的含量搭配。肉夹馍和汉堡,chinese hamburger(中国汉堡,被孙子布鲁克斯要

文化的交融与选择

《文化的交融与选择》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文化在传播扩散过程中的交融、选择与创新,并能举一反三,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类似的案例,从多个方面、多种角度加深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资料的收集与处理,特别是从身边的事例入手,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逐步深化学生对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多元文化彼此融合,互相促进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开放的文化观,学会理智地接纳和选择,意识到多元文化间的交流、融合,可以让我们的传统文化更具时代特点,从而促进学生新的文化价值观的形成。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树立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新的民族文化价值观。 教学难点:理解多元文化的互相交融强化了民族传统。 3.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新课导入------猜词秀第二环节--话木兰第三环节--网友快评 (教师活动及设计意图) 课间欣赏:出示豫剧《花木兰》的画面,播放豫剧《花木兰》的音频。营造氛围,为上新课做好铺垫。 第一环节:新课导入------猜词秀 【叙述】我们来做一个游戏。你们看过中央电视台“幸运52”这一节目吗?今天我们就来做幸“运52”中的猜词游戏,好吗?(先让“老” 观众简单介绍一下游戏规则)【出示】四组‘传统类'’西洋类‘’中西结合类‘游戏选择,由选择后,打出相应图片《白蛇传》《西游记》《梁山伯与祝英台》,《哈里、波特》,《功夫》《卧虎藏龙》,由一学生用肢体动作表演,另一合作同学猜作品名称。(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总结和转承】从历史来看东方、西方都在维系着自己的文化,同时世界的一体化使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加强。文化的传播过程,也是文化交融与选择的过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文化的交融与选择。 新课教学 【出示】二、多元文化的交融与选择(主题) 第二环节--话木兰 【提问】同学们知道花木兰吗?你是通过什么渠道知道花木兰的?(学生自由发言,可能有的回答如电视连续剧、乐府民歌、动画片等) 【出示】〈〈木兰辞〉〉配乐诗朗诵,师学生随口朗诵几句。重温这首乐府民歌。 【出示】学生熟悉的豫剧唱段《花木兰》画面。 【出示】播放动画片〈〈花木兰〉〉的主题曲及片段,并滚动出现动画片〈〈花木兰〉〉【提问】(小组合作) 1、这部动画片为什么会受到世界人民的欢迎? (对西方观众而言,中国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东方国度,因此《花木兰》所讲述的故事也充满着异国的情调;动画片故事的内容和表现做新的诠释,对中国观众也有很大的吸引力;故事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反映了人们对美好情感的追求与向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等。) 【归纳】迪斯尼动画的精良制作把中国故事的神奇以西方化的理解诠释出来。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在更大范围内以更多的形式“亲密接触”,不同民族的文化在交流中融合、创新,它为各国的民族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赋予民族文化以新的内涵。 2、它在哪些方面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