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肠与小肠解剖图[1]

大肠与小肠解剖图[1]

大肠与小肠解剖图[1]
大肠与小肠解剖图[1]

大肠与小肠解剖图

2011—01-1319:49:43|分类: 解剖| 标签:大小肠 |字号大中小订阅

盲肠

大肠large intestine是

消化管的下段,全长约1。5cm,分

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

除直肠、肛管以及阑尾外,结肠和

盲肠具有三种特征性结构,即结肠

带、结肠袋和肠肢垂.结肠带coli

c bands由肠壁的纵行肌增厚而成,

有三条,沿肠的纵轴排列,三条结肠带

均汇集于阑尾根部。结肠袋haustr

aof colon的形成是由于结肠带较

肠管短,使后者皱摺成结肠袋,结肠袋

为由横沟隔开向外膨出的囊状突起,

当结肠袋被钡剂充盈时,具有特征性

的X线象:结肠的阴影呈边缘整齐的

串珠状。肠肢垂epiploicae ap—

pendices为沿结肠带两侧分布的许

多小突起,由浆膜及其所包含的脂肪

组织形成。在结肠的内面,相当于结

肠袋间的横沟处,环行肌增厚,肠粘

膜皱摺成结肠半月襞。

一、盲肠?盲肠caecum是大

肠的起始部,下端为膨大的盲端,左

侧与回肠末端相连,上续升结肠,以

回盲瓣与升结肠及回肠为界。回盲瓣

是由回肠末端突入盲肠所形成的上、

下两个半月形的瓣。此瓣的作用为

阻止小肠内容物过快地流入大肠,以

便食物在小肠内充分消化吸收,并可

防止盲肠内容物逆流到回肠。盲肠位

于右骼窝内,高位盲肠可在骼窝上

方,甚至到达肝右叶下方,低位盲肠

可到达小骨盆内。

阑尾

阑尾 vermiform appendi

x的根部连于盲肠的后内侧壁,远端

游离,平均长度6~8cm。儿童的阑

尾与其身高相比,相对较成人为长。

中年以后逐渐萎缩变小。阑尾的外径

介于0.5—1.0cm之间,管腔狭

小,经阑尾孔开口于盲肠后内侧壁.

?阑尾的位置因人而异,它可位于

回肠末端的前面或后面,或位于盲肠

盲肠和阑尾后方或下方,也可越过骨盆缘进入盆

腔内。根据国内体质调查资料,阑尾

以回肠后位和盲肠后位为多,盆位次

之,再次为盲肠下位和回肠前位。此

外,还可有肝下位和左下腹位等,虽属

少见,但在急腹症的诊断过程中,应考

虑到。鉴于阑尾位置变化颇多,手术

中有时寻找困难,由于三条结肠带均

在阑尾根部集中,故沿结肠带向下追

踪,是寻找阑尾的可靠方法。?

盲肠和阑尾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通常以脐与右

侧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

(McBurney 点)为标志。有时也

以左、右骼前上棘连线的右、中1/3

交点(Lanz点)表示.

?结肠

结肠colon在右髂窝内续于盲肠,在第3

骶椎平面连接直肠。结肠分升结肠、横结肠、

降结肠和乙状结肠4部,大部分固定于腹后

壁,结肠的排列酷似英文字母“M”,将小肠

包围在内。结肠的直径自其起端6cm,逐渐递

减为乙状结肠末端的2.5cm,这是结肠肠腔最

狭细的部位。

(一)升结肠

升结肠 ascending colon居盲肠与结

肠右曲之间,其长度因盲肠位置的高低而异。

升结肠后壁借结缔组织贴附于右肾和腰大肌前

面,活动度甚小。

(二)横结肠?横结肠 transverse c

olon起自结肠右曲,向左横行,止于结肠左

曲。横结肠由横结肠系膜连于腹后壁,活动度

大,横结肠中部下垂至脐或低于脐平面。结肠

右曲 right colic fiexure又称肝曲,位于

肝右曲下方和右肾下端的前方.结肠左曲 left

colic fiexure又称脾曲,其位置较结肠右

曲为高,接近脾和胰尾,故结肠左曲的位置较

高较深。

(三)降结肠?降结肠descending c

olon自结肠左曲起,沿左肾与腰大肌前面下

行,至左髂嵴处续于乙状结肠。

(四)乙状结肠

乙状结肠sigmoid colon自左髂嵴水平开始,沿左髂窝转入盆腔内,全长呈“乙”字形弯曲,至第3骶椎平面续于直肠。乙状结肠借乙状结肠系膜连于骨盆侧壁,活动度较大。

?直肠

直肠rectum位于小骨盆腔的后部、骶

骨的前方。其上端在第3#椎平面与乙状结肠相接,向下沿第4~5骶椎和尾骨前面下行,穿过盆隔移行于肛管,全长约10—1

4cm。直肠并非笔直,在矢状面上有两个弯曲,即骶曲和会阴曲。前者由于直肠在骶、尾骨前面下降,形成凸向后方的弯曲;后者是直肠绕过尾骨尖形成凸向前方的弯曲 .

直肠上端与乙状结肠交接处管径较细,向下肠腔显著扩大,至直肠下部膨大成为直肠壶腹ampulla of rectum.直肠内面有

三个直肠横襞,由粘膜及环行肌构成。最上方的直肠横襞接近直肠乙状结肠交接处,位于直肠左壁,距肛门约11cm。中间的直肠横襞最大而明显,位置最恒定,位于直肠右壁,距肛门约7cm。最下方的一条直肠横襞多位于直肠左壁,有时此横直肠于肛管的外形

大肠与小肠解剖图[1]

大肠与小肠解剖图 2011—01-1319:49:43|分类: 解剖| 标签:大小肠 |字号大中小订阅 盲肠 大肠large intestine是 消化管的下段,全长约1。5cm,分 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 除直肠、肛管以及阑尾外,结肠和 盲肠具有三种特征性结构,即结肠 带、结肠袋和肠肢垂.结肠带coli c bands由肠壁的纵行肌增厚而成, 有三条,沿肠的纵轴排列,三条结肠带 均汇集于阑尾根部。结肠袋haustr aof colon的形成是由于结肠带较 肠管短,使后者皱摺成结肠袋,结肠袋 为由横沟隔开向外膨出的囊状突起, 当结肠袋被钡剂充盈时,具有特征性 的X线象:结肠的阴影呈边缘整齐的 串珠状。肠肢垂epiploicae ap— pendices为沿结肠带两侧分布的许 多小突起,由浆膜及其所包含的脂肪 组织形成。在结肠的内面,相当于结 肠袋间的横沟处,环行肌增厚,肠粘 膜皱摺成结肠半月襞。 一、盲肠?盲肠caecum是大 肠的起始部,下端为膨大的盲端,左

侧与回肠末端相连,上续升结肠,以 回盲瓣与升结肠及回肠为界。回盲瓣 是由回肠末端突入盲肠所形成的上、 下两个半月形的瓣。此瓣的作用为 阻止小肠内容物过快地流入大肠,以 便食物在小肠内充分消化吸收,并可 防止盲肠内容物逆流到回肠。盲肠位 于右骼窝内,高位盲肠可在骼窝上 方,甚至到达肝右叶下方,低位盲肠 可到达小骨盆内。 阑尾 阑尾 vermiform appendi x的根部连于盲肠的后内侧壁,远端 游离,平均长度6~8cm。儿童的阑 尾与其身高相比,相对较成人为长。 中年以后逐渐萎缩变小。阑尾的外径 介于0.5—1.0cm之间,管腔狭 小,经阑尾孔开口于盲肠后内侧壁. ?阑尾的位置因人而异,它可位于 回肠末端的前面或后面,或位于盲肠 盲肠和阑尾后方或下方,也可越过骨盆缘进入盆 腔内。根据国内体质调查资料,阑尾 以回肠后位和盲肠后位为多,盆位次 之,再次为盲肠下位和回肠前位。此 外,还可有肝下位和左下腹位等,虽属 少见,但在急腹症的诊断过程中,应考 虑到。鉴于阑尾位置变化颇多,手术 中有时寻找困难,由于三条结肠带均 在阑尾根部集中,故沿结肠带向下追

大肠与小肠解剖图

大肠与小肠解剖图 2011-01-13 19:49:43| 分类:解剖| 标签:大小肠|字号大中小订阅盲肠 大肠large intestine是消化管的下段,全长约1.5cm,分盲肠、阑尾、 结肠、直肠和肛管。 除直肠、肛管以及阑尾外,结肠和盲肠具有三种特征性结构,即结肠带、 结肠袋和肠肢垂。结肠带colic bands由肠壁的纵行肌增厚而成,有三条, 沿肠的纵轴排列,三条结肠带均汇集于阑尾根部。结肠袋haustraof colon 的形成是由于结肠带较肠管短,使后者皱摺成结肠袋,结肠袋为由横沟隔开 向外膨出的囊状突起,当结肠袋被钡剂充盈时,具有特征性的X线象:结肠 的阴影呈边缘整齐的串珠状。肠肢垂epiploicae ap-pendices为沿结肠带 两侧分布的许多小突起,由浆膜及其所包含的脂肪组织形成。在结肠的内面, 相当于结肠袋间的横沟处,环行肌增厚,肠粘膜皱摺成结肠半月襞。 一、盲肠 盲肠caecum是大肠的起始部,下端为膨大的盲端,左侧与回肠末端相 连,上续升结肠,以回盲瓣与升结肠及回肠为界。回盲瓣是由回肠末端突 入盲肠所形成的上、下两个半月形的瓣。此瓣的作用为阻止小肠内容物过 快地流入大肠,以便食物在小肠内充分消化吸收,并可防止盲肠内容物逆 流到回肠。盲肠位于右骼窝内,高位盲肠可在骼窝上方,甚至到达肝右叶 下方,低位盲肠可到达小骨盆内。 阑尾 阑尾vermiform appendix的根部连于盲肠的后内侧壁,远端游离,平均长度6~8cm。儿童的阑尾与其身高相比,相对较成人为长。中年以后逐渐萎缩变小。阑尾的外径介于0.5—1.0cm之间,管腔狭小,经阑尾孔开口于盲肠后内侧壁。 阑尾的位置因人而异,它可位于回肠末端的前面或后面,或位于盲肠后方或下方,也可越过骨盆缘进入盆腔内。根据国内体质调查资料,阑尾以回肠后位和盲肠后位为多,盆位次之,再次为盲肠下位和回肠前位。此外,还可有肝下位和左下腹位等,虽属少见,但在急腹症的诊断过程中,应考虑到。鉴于阑尾位置变化颇多,手术中有时寻找困难,由于三条结肠带均在阑尾根部集中,故沿结肠带向下追踪,是寻找阑尾的可靠方法。 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通常以脐与右侧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McBurney 点)为标志。有时也以左、右骼前上棘连线的右、中1/3交点(Lanz点)表示。 盲肠和阑尾

大肠与小肠解剖图(最新知识点)

大肠与小肠解剖图 2011-01—13 19:49:43| 分类:解剖|标签:大小肠 |字号大中小订阅 盲 肠 大肠l arge intes tine是消化 管的下段,全 长约1.5cm, 分盲肠、阑尾、 结肠、直肠和 肛管. ? 除直肠、肛管 以及阑尾外, 结肠和盲肠具 有三种特征性 结构,即结肠 带、结肠袋和

肠肢垂。结肠带colic bands由肠壁的纵行肌增厚而成,有三条,沿肠的纵轴排列,三条结肠带均汇集于阑尾根部。结肠袋haustr aof colon的形成是由于结肠带较肠管短,使后者皱摺成结肠袋,结肠袋为由横沟隔开向外膨出的囊状突起,当结肠袋被钡剂充盈时,具有特征性的X线象:

结肠的阴影呈边缘整齐的串珠状。肠肢垂epiploicae ap- pendice s为沿结肠带两侧分布的许多小突起,由浆膜及其所包含的脂肪组织形成.在结肠的内面,相当于结肠袋间的横沟处,环行肌增厚,肠粘膜皱摺成结肠半月襞. ?一、盲肠? 盲肠caecum 是大肠的起始部,下端为膨大的盲端,左

侧与回肠末端相连,上续升结肠,以回盲瓣与升结肠及回肠为界。回盲瓣是由回肠末端突入盲肠所形成的上、下两个半月形的瓣.此瓣的作用为阻止小肠内容物过快地流入大肠,以便食物在小肠内充分消化吸收,并可防止盲肠内容物逆流到回肠。盲肠位于右骼窝内,高位盲肠可在骼窝上方,甚

至到达肝右叶 下方,低位盲 肠可到达小骨 盆内。 ? 阑 尾 阑尾 v e rmif orm ap pendi x的根 部连于盲肠的 后内侧壁,远 端游离,平均长度6~8cm 。 儿童的阑尾与 其身高相比, 相对较成人为 长。中年以后 逐渐萎缩变 小。阑尾的外径介于 盲肠和阑尾 盲肠和阑尾

小肠的结构与功能(图)

小肠的结构与功能(图) 小肠全长约3~5米,盘曲于腹腔内,上连胃幽门,下接盲肠。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小肠全长约3~5米,盘曲于腹腔内,上连胃幽门,下接盲肠。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结构 小肠,一般根据形态和结构变化分为三段,分别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 十二指肠位于腹腔的后上部,全长25厘米。它的上部(又称球部)连接胃幽门,是溃疡的好发部位。肝脏分泌的胆汁和胰腺分泌的胰液,通过胆总管和胰腺管在十二指肠上的开口,排泄到十二指肠内以消化食物。 空肠连接十二指肠,占小肠全长的2/5,位于腹腔的左上部。回肠位于右下腹,占小肠全长的3/5。空肠和回肠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

功能 小肠的功能主要分为四部分,分别是:消化功能、吸收功能、分泌功能和运动功能。 消化功能:小肠是食物消化的主要场所。 其消化过程为:肝脏分泌的胆汁和胰腺分泌的胰液经导管流入小肠,与分布在肠壁内的许多肠腺分泌的肠液,共同作用,将食物进一步消化。胆汁不含消化酶,但能将脂肪乳化成脂肪微粒,增加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胰液和肠液中都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能将食物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营养成分。 吸收功能:小肠是营养吸收的主要部位。 小肠能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以及大部分的水分、无机盐和维生素。 各种营养物质在小肠内的吸收位置不同,一般地,糖类、蛋白质及脂肪的消化产物大部分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内吸收,到达回肠时基本上吸收完毕,只有胆盐和维生素B12在回肠部分吸收。 分泌功能:小肠可以分泌小肠液。 小肠不仅具有吸收功能,而且还具有分泌功能—它能分泌小肠液。小肠的分泌功能主要是由小肠壁粘膜内的腺体(十二指肠腺和肠腺)完成的。正常人每天分泌1~3升小肠液。 小肠液的成分比较复杂,主要含有多种消化酶、脱落的肠上皮细胞以及微生物等。消化酶对于将各种营养成分进一步分解为最终可吸

第一节结肠解剖

第六章结肠 第一节结肠的解剖及生理 一、结肠的解剖 结肠(large intestine)起于右侧髂窝内续于回肠末端,包括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成人结肠全长平均约150cm(120-200cm)。其功能是吸收水分,分泌粘液,使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盲肠、结肠、乙状结肠位于腹腔内。结肠上起自右侧髂窝与回肠相连,呈M形将空、回肠环绕在内,下与乙状结肠相连。结肠各部位管径不一,盲肠最粗,管径约6-7cm,逐渐减为乙状结肠末端约2.5cm,这是结肠肠腔最狭窄部位。 图6-1 结肠的区域分布图6-2大肠的解剖 在盲肠和结肠的肠壁有三个特征:1、结肠带:为肠壁纵行平滑肌集中形成三条肉眼可辨与肠壁纵轴平行的狭窄纵行。在盲肠、升结肠及横结肠较为清楚,降结肠至乙状结肠逐渐不明显;2、结肠袋:因结肠带短于肠管六分之一,而牵拉肠壁形成节段性的囊状膨出,称为结肠袋;3、肠脂垂:由结肠带两侧浆膜下脂肪组织聚集而成的大小不等小突起,悬挂在结肠袋侧缘;整个大肠约有100-500个肠脂垂,主要位于乙状结肠和盲肠附近;以上三个特征性结构是区别大小肠的重要标志。 (一)盲肠: 盲肠(cecum):位于右侧髂窝,是大肠的起始部,也是最粗,最短、通路最多的

一段,长6-8cm;其下端膨大的是盲端,左侧(内侧)有回肠末端突入盲肠,开口处粘膜形成上、下两襞称为回盲瓣,可防止小肠内容物过快流入大肠,以便食物在小肠内充分吸收,亦可防止盲肠内容物返流到回肠。在回盲瓣下方约2-3cm处有阑尾的开口。盲肠为腹膜内位器官,但没有系膜,故有一定的活动度,高位时可达肝右叶下方,低位时可伸入小骨盆内;小儿盲肠位置较成人高。 (二)升结肠(ascending colon):起于盲肠,长约12-20cm,肠管沿右侧腹后壁上 行至肝右叶下方转向左前下方形成结肠肝曲,又称为结肠右区,再急转向左移行于横结肠。结肠肝曲内侧靠近十二指肠球部。升结肠为腹膜间位器官,前面及两侧有腹膜遮盖,后面借疏松结缔组织与腹后壁相贴,活动性小,当升结肠病变时常累计腹膜后间隙。 升结肠内侧为右肠系膜窦及回肠肠袢;外侧与腹壁见形成右结肠旁沟;上通肝下间隙(肝肾隐窝),下达髂窝或盆腔。 (三)横结肠(transverse colon):自结肠肝曲起(结肠右曲),先向左下横过腹中部再向左后上至脾下方,形成开口向上的弓形,在脾的内下方急转向下形成结肠脾曲,又称结肠左曲,与降结肠相续;长约40-50cm,为腹膜内位器官,后方借借肠系膜附着胰腺,前方被大网膜覆盖;是结肠最长最活动部分,其中部有不同程度下垂,老年或瘦长体型者可达脐下,甚至盆腔。横结肠上方与肝右叶、胆囊,胃和脾相邻,后方与胰腺及十二指肠水平部相邻,下方与空回肠相邻,因此常随胃肠的充盈变化而升降。 图6-3 回盲部图6-5 乙状结肠和直肠 (四)降结肠(descending colon):自结肠脾区沿左肾外侧缘腹后壁向下达左侧髂嵴水平

大体解剖-肠道

肠道—系统解剖(图文) 一、小肠 小肠(small intestine)为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也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盘曲在腹腔的中、下部,上接幽门,下续盲肠,成人全长约5~7m。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3部分。(一)十二指肠 十二指肠(duodenum)为小肠的首段,上接胃的幽门,下续空肠,长约25cm。除起始部和终端外,其余部分都紧贴腹后壁。十二指肠呈“C”字形从右侧包绕胰头,全长分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4部分。 1.上部(superior part)又称球部,于第1腰椎的右侧起自幽门,行向右后方,至肝门下方,胆囊颈附近,急转向下续为降部,转折处称十二指肠上曲(superior duodenal flexure)。上部靠近幽门约 2.5cm的一段肠管,肠壁较薄,粘膜多较平滑,称十二指肠壶腹又称十二指肠球(duodenal bulb)。 2.降部(descending part)十二指肠上曲沿第1~3腰椎体的右侧下降,至第3腰椎水平,急转向左连接水平部,转折处称十二指肠下曲(inferior duodenal flexure)。降部的粘膜形成许多环形襞,在其后内侧壁上,有一纵行的粘膜皱襞,称十二指肠纵襞 (longitudianl fold of duodenum)。纵襞的下端有一隆起,称十二指肠大乳头 (major duodenal papilla),是胆总管和胰管共同开口之处。在大乳头上方1~2cm处有时可见有十二指肠小乳头,是副胰管的开口部位。 3.水平部(horizontal part)自十二指肠下曲水平向左横行,越过下腔静脉、腹主动脉的前方,于第3腰椎的左侧移行为升部。 4.升部(ascending part)自第3腰椎的左侧接水平部,斜向左前上方至第2腰椎体左侧,再向前下方弯曲续于空肠,此弯曲称十二指肠空肠曲。此曲被十二指肠悬肌固定于腹后壁。十二指肠悬肌和其表面的腹膜皱襞共同构成十二指肠悬韧带 (suspensory ligament of duodenum),又称Treitz韧带,是确认空肠起始端的标志。

小肠的应用解剖

小肠的应用解剖 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空肠的起始标志为十二指肠悬韧带,空肠、回肠从十二指肠空肠曲延伸至回盲部与盲肠相接。成人绝对的空回肠长度约为7m,但在正常人体内由于肠管持续肌张力的存在,小肠长度明显缩短,测量时仅约3m。空回肠位于腹膜腔内,表面腹膜包被,因此空回肠属于腹膜内位器官。腹膜包被肠管后形成小肠系膜,附着于腹后壁,附着处为系膜根部。系膜根部起自第2腰椎左侧,然后向右下斜行于又骶髂关节前方,长约15cm。此长度远较小肠长度为短,中部较长,最长约为25cm。系膜有多数折叠,是小肠形成多个肠袢,并有高度活动性。 空肠和回肠的形态结构并不完全一致,但二者间常无明显解剖学标志,变化是逐渐发生的,一般将近段2/5的小肠成为空肠,主要是位于上腹;远端3/5的小肠称回肠,主要分布于下腹及骨盆腔。空肠虽然较短,但由于其内的黏膜皱襞远较回肠高而密,黏膜表面积远大于回肠,是消化系统的主要部位。靠近起始处的空肠与靠近末端的回肠在形态上有许多区别,空肠由于黏膜皱襞高而密,故壁厚,而回肠则相反。小肠的肠腔有十二指肠至回肠逐渐变小。空、回肠的肠系膜及其血管供应在形态上也有很大差别,空肠的肠系膜内脂肪少,其分布多局限于靠近系膜根处,故靠近肠壁处系膜内的血管袢清晰可见,血管弓大而疏,分级少,从系膜根到肠壁只有1-2级血管弓,从级末弓发出的直血管较长;回肠的肠系膜相反,从根部到肠壁均有脂肪,故系膜内的血管弓不易见,透过光线可见血管弓小而密,从根至肠壁有3-4级,直血管较短。空肠回肠的血液供应来自肠系膜上动脉,该动脉起源于腹主动脉,约在腹腔动脉干开口处下方1cm处分出,向下行越过胰钩突及十二指肠横部前方进入小肠系膜,再向右斜行至右髂窝部,在该处与自身的分支回结肠动脉相吻合。自肠系膜上动脉左侧发出10-20个小肠动脉支,这些动脉支在小肠系膜内再分支,彼此吻合形成动脉弓,自动脉弓再发出直支到达肠壁。 空肠回肠的淋巴管起始于小肠绒毛的中央乳糜管,当小肠对食物进行消化时,其中含有乳白色的乳糜液。黏膜及浆膜下层有丰富的淋巴管彼此吻合交通形成淋巴管网,然后汇入肠系膜的淋巴管和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数目不等,约有100-200个,分三组:肠系膜周围淋巴结,靠近小肠系膜缘分布;肠系膜中间淋巴结,沿空回肠动脉支周围分布;肠系膜跟部淋巴结,沿肠系膜上动脉主干分布。淋巴液经过肠系膜淋巴结和淋巴管汇入到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最终注入乳糜池。小肠淋巴系统是小肠恶性肿瘤最重要的转移途径,因此在小肠肿瘤的手术中应根据不同情况清扫淋巴结,阻断恶性肿瘤的转移途径。 小肠壁分为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及浆膜等四层。黏膜(包括部分黏膜下层)向肠腔内隆起形成多个环行皱襞,环行皱襞在空肠内高而且较多,走向回肠远段则变低,且逐渐减少。当肠腔充气膨胀时,这些环行皱襞并不消失在临床上有助于与充气的结肠相鉴别。黏膜表面有大量小的突起,称小肠绒毛。这些绒毛表面覆有肠上皮,中间为黏膜固有层,期中有中央乳糜管,毛细血管网、平滑肌束和神经纤维。肠上皮由柱状细胞、杯状细胞和内分泌细胞所构成,其中柱状细胞约占90%,具有吸收功能,又称吸收细胞,是肠上皮的主要功能细胞。吸收细胞的游离面有大量密集的微绒毛,构成上皮细胞的纹状缘这些环行皱襞,绒毛和微绒毛使小肠的吸收面积扩大约600倍。杯状细胞的功能是合成与分泌粘蛋白。在绒毛下固有层内有肠腺,其顶端开口于绒毛之间的黏膜表面。肠上皮除有柱状细胞呵杯状细胞外,其底部还有Paneth细胞和未分化细胞。Paneth细胞分泌溶菌酶有助于控制肠道细菌,未分化细胞可以增殖分化、修复肠上皮。使肠上皮每分钟有几百万个得到不断地更新,肠上皮细胞的更新周期约为3-7天。在固有膜的网状结缔组织间隙中,有很多淋巴细胞包括T和B淋巴细胞,还有许多浆细胞、巨噬细胞等,因此小肠具有重要的免疫功能。小肠的内分泌细胞散布在肠腺和绒毛上皮的细胞中间。黏膜下层由蜂窝结缔组织组成,含有血管、淋巴管呵神经丛。肌层包括内层环肌和外层纵肌两层,两层之间有肌肉神经丛。浆膜是空回肠的外膜,包被小

大肠与小肠解剖图(建议收藏)

大肠与小肠解剖图 2011—01-13 19:49:43|分类:解剖|标签:大小肠|字号大中 小订阅 盲肠 大肠large intestine是消化管的 下段,全长约1。5cm,分盲肠、阑 尾、结肠、直肠和肛管. 除直肠、肛管以及阑尾外,结肠 和盲肠具有三种特征性结构,即结肠 带、结肠袋和肠肢垂。结肠带colic bands由肠壁的纵行肌增厚而成,有 三条,沿肠的纵轴排列,三条结肠带均 汇集于阑尾根部。结肠袋haustraof colon的形成是由于结肠带较肠管短, 使后者皱摺成结肠袋,结肠袋为由横 沟隔开向外膨出的囊状突起,当结肠 袋被钡剂充盈时,具有特征性的X线 象:结肠的阴影呈边缘整齐的串珠状。 肠肢垂epiploicae ap-pendices为

沿结肠带两侧分布的许多小突起,由浆膜及其所包含的脂肪组织形成.在结肠的内面,相当于结肠袋间的横沟处,环行肌增厚,肠粘膜皱摺成结肠半月襞. 一、盲肠 盲肠caecum是大肠的起始部,下端为膨大的盲端,左侧与回肠末端相连,上续升结肠,以回盲瓣与升结肠及回肠为界。回盲瓣是由回肠末端突入盲肠所形成的上、下两个半月形的瓣.此瓣的作用为阻止小肠内容物过快地流入大肠,以便食物在小肠内充分消化吸收,并可防止盲肠内容物逆流到回肠。盲肠位于右骼窝内,高位盲肠可在骼窝上方, 甚至到达肝右叶下方,低位盲肠可到达小骨盆内。 阑尾

阑尾vermiform appendix的根部连于盲肠的后内侧壁,远端游离,平均长度6~8cm。儿童的阑尾与其身高相比,相对较成人为长。中年以后逐渐萎缩变小.阑尾的外径介于 0.5—1.0cm之间,管腔狭小,经阑尾孔开口于盲肠后内侧壁。 阑尾的位置因人而异,它可位于回肠末端的前面或后面,或位于盲肠后方或下方,也可越过骨盆缘进入盆腔内。根据国内体质调查资料,阑尾以回肠后位和盲肠后位为多,盆位次之,再次为盲肠下位和回肠前位.此外,还可有肝下位和左下腹位等,虽属少见,但在急腹症的诊断过程中,应考虑到。鉴于阑尾位置变化颇多,手术中有时寻找困难,由于三条结肠带均在阑尾根部集中,故沿结肠带向下追踪,是寻找阑尾的可靠方法。 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通常以脐与右侧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McBurney 点)为标志。有时盲肠和阑尾盲肠和阑尾

胃人体的胃的解剖图

胃人体的胃的解剖图

————————————————————————————————作者:————————————————————————————————日期:

胃-人体的胃的解剖图 胃stomach,gaster是消化管最膨大的部分,上连食管,下续十二指肠。其大小和形态因胃充盈程度、体位以及体型等状况而不同。成年人胃在中等度充盈时,平均长度(胃底至胃大弯下端)为25~30cm,胃容量约1500ml。 一、胃的形态和分部 胃分上下口,大小2弯和前后2壁,并可分为4部。 胃的上口称贲门cardia,接食管。下口称幽门pylorus 通十二指肠。胃小弯lesser cur- vature of stomach,相当于胃的右上缘,自贲门延伸到幽门。胃钡餐造影时,在胃小弯的最低处,可明显见到一切迹,称角切迹angular incisure,它是胃体与幽门部在胃小s弯的分界。胃大弯greater curvature of stomachg始于贲门切迹cardisc incisure,此切迹为食左缘与胃大弯起始处所构成的锐角。胃大弯从起始处呈弧形凸向左上方,形成胃底的上界,此后胃大弯弧形凸向左,继而凸向前下方,直至第10肋软骨平

面。经防腐剂固定过的空虚的胃,其前壁与后壁十分明确,充盈的胃就不存在明显的前后二壁。 胃的4部即:贲门部、胃底、胃体与幽门部。贲门部cardiac part指胃贲门周围的部分,与胃的其它部分无肉眼可见的界限。通过组织学的方法可以确定,因贲门部的胃粘膜内含有贲门腺,有别于胃其它部的膝体。胃底fundus of stomach指贲门切迹平面以上的部分,亦称回穹窿fornix of stomach,其中含有咽下的空气(约50ml),X线摄片上可见此气泡,放射学中称之为胃泡。胃体body of stomach上方与胃底相续,下界在胃小弯为角切迹,在胃大弯无明显界标,一般以胃大弯开始转为近于横向行走处为界,此处与角切迹之连线为胃体与幽门部的分界线。幽门部pyloric part居胃体下界与幽门之问。幽门的左侧份较为扩大,称幽门窦pyloric antrum;右侧份呈长管状,管腔变窄,称幽门管pylonc canal。幽门塞通常居胃的最低部,幽门管长约2~3cm。胃溃疡和胃癌多发生于胃的幽门窦近胃小弯处,临床上所称的“胃窦”即幽门窦,或是包括幽门窦在内的幽门部。 胃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胃的前壁在右侧与肝左叶贴近,在左侧与膈相邻,为左助弓所掩盖。介于肝左叶与左肋弓之间的胃前壁,直接与腹前壁相贴。胃后壁与胰、横结肠、左肾和左肾上腺相邻,胃底与膈和脾相邻。贲门与幽门的位置比较固定,贲门位于第11胸椎左侧,幽门在第1腰椎右侧附近。胃大弯的位置较低,其最低点一般在脐平面。 胃的位置因体型、体位、胃的虚盈等情况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变化,矮肥体型者的胃位置较高,瘦长型者胃的位置较低。胃壁肌张力低、饱食后站立时,胃大弯最低点向下可达髂嵴水平。 胃,居于膈下,腹腔上部,中医将其分为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称上脘,包

小肠的结构与功能-中英文附图版

小肠(人体器官) 小肠位于腹中,上端接幽门与胃相通,下端通过阑门与大肠相连,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盘曲于腹腔内,上连胃幽门,下接盲肠,全长约4-6米,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小肠内消化是至关重要的,因为食物经过小肠内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化学性消化及小肠运动的机械性消化后,基本上完成了消化过程,同时营养物质被小肠粘膜吸收了。 Intestine 英[?n?test?n] 美[?n?test?n] n.肠 复数:intestines 派生词:intestinal adj. [usually pl.] 肠a long tube in the body between the stomach and the anus . Food passes from the stomach to the small intestine and from there to the large intestine . 小肠上端起于胃幽门口,下端止于回盲瓣,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部分, 在成人全长5-7m,按位置与形态,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是食物消化与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管径由十二指肠(约3-5cm)向下逐渐变细,末端回肠管腔仅1.0-1.2cm,异物易在此处嵌顿。 生理功能 小肠的组织结构学特点为小肠的吸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小肠的生理功能表现毛小肠的运动、分泌、消化及吸收等方面,并且与药物代谢密切相关。如小肠平滑肌的各种形式的运动可以完成对食糜的研磨、混合、搅拌等机械消化,小肠腺分泌的小肠液与小肠内胆汁、胰液一起完成食糜的化学消化,小肠粘膜分泌内分散存在有许多内分泌细胞,可分泌多种消化道激素,如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抑胃肽和胃动素等,它们对胃肠运动和分泌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营养与代谢 食糜由胃进入小肠,开始小肠的消化,由于胰液、小肠液及胆汁的化学性消化作用以及小肠运动的机械性消化作用,食物的消化过程在小肠内基本完成,经过消化的营养物质也大部分在小肠被吸收,因此小肠是消化吸收的最重要部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