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三语文每日一练——文言文特殊句式之省略句 (1)

初三语文每日一练——文言文特殊句式之省略句 (1)

初三语文每日一练——文言文特殊句式之省略句 (1)
初三语文每日一练——文言文特殊句式之省略句 (1)

初三语文每日一练——文言文特殊句式之省略句

【考点分析】

中考中辨析特殊用法的试题有的是单独考查的,更多的是隐含于“词语意义或用法辨析”或“翻译句子”类试题中。常见的文言文中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及被动句。在翻译重点句子时,把握省略成分,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含义。

【知识点】

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省略主语

(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省略谓语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投(之)以骨——《狼》

4.省略介词“于”

寓(于)逆旅——《送东阳马生序》

5.省略量词

古汉语中,数词可直接修饰名词,表数量的多少,而省略量词。

船头坐三(个)人——《核舟记》

【练习巩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元和十年,例移①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②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以没者,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著述之

盛,名动于时,时号“柳州”云。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有删改)【注释】

①例移:古代官员按惯例调任。②播州:今责州遵义,当时为偏远荒凉的地方。

1.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禹锡终易连州(交换)

B.以男女质钱(抵押)

C.宗元革其乡法(革除)

D.营护其丧及妻子(护送)

2.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请以柳州授禹锡 / 何以战

B.必为名士 / 自立为将军

C.革其乡法 / 行拂乱其所为

D.乃出私钱赎之 / 乃下令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

②著述之盛,名动于时。(省略主语)

4.从文中可以看出柳宗元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材料分析。

【题目解析】

1.【解析】C.革:改革,改变。

2.【解析】A.“以”:把 / 凭借;B.为:作为,成为;C.“其”:这种 / 他的D.乃:于是。

3.【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句、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于时”为状语后置。

4.【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为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

为官: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以没者,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

为师: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

由此,分析柳宗元人物形象:

为友:为朋友着想,无私帮助朋友。

为官:为老百姓着想,替老百姓办实事。

为师:水平高,指导有方。

【参考答案】

1. 【答案】C

2. 【答案】BD

3. 【答案】①我和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

②柳宗元著述很多,在当时名声震动。

4. 【答案】为友:对刘禹锡的帮助,为朋友着想,无私;为官:到了柳州便改革掉用男或女作为抵押去借钱的风俗,为老百姓着想,替老百姓办实事;为师:经柳宗元指点过的人,一定会成为名士。水平高,指导有方。

【参考译文】

元和十年(815),(柳宗元)按旧例被移作柳州(今属广西)刺史。那时朗州司马刘禹锡被移作播州刺史,诏书下达时,柳宗元同自己亲近的人说:“刘禹锡有老母,年龄已大,如今他要到蛮方远郡去做刺史,在西南绝域的地方,来回有上万里的路程,哪能让他和老母一起去。如果(母亲不去,)母子各在一方,这便成永别。我和禹锡是好朋友,我

哪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于是立刻起草奏章,请求把柳州授给刘禹锡,自己却到播州上任。恰巧裴度也奏请照顾刘禹锡母子,所以刘禹锡最终改授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

柳州风俗,用男或女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没还钱,人质便被钱主所没收。柳宗元到了柳州,便改革掉这种风俗。对那些已经被钱主没收的男女,柳宗元自己出私钱将他们赎回,归还给他们的父母。长江至岭南之间,凡是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都来跟随柳宗元,拜他为师;凡是经柳宗元指点过的人,一定会成为名士。元和十四年(819)十月五日去世,终年四十七岁。观察使裴行立帮柳宗元办理丧事,并护送他的妻子和儿女返回京师,当时的人都赞扬他很有义气。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例句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一) 一、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所得出的一种句型,指用名词做谓语的句子。往往不用判断动词“是”,但翻译时要加上,如“……,是……”。 (一)“是”在古汉语中是一个指示代词,常用做判断句的主语。 1.是知也。(《(论语)十则》) 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做主语。知:通:智”,聪明智慧。名词活用为动词,做谓语。 2.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 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做主语。 3.是可谓善学者矣。(《送东阳马生序》) 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马生”,做主语。“谓”做主语。 (二)“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三)“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吾闻二世少于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四)“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五)“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1.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六)“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1.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3.正是江南好风景。(《江南逢李龟年》) 4.日暮乡关何处是? (《黄鹤楼》)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7.最是一年春好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8.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9.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10.落红不是无情物。(《己亥杂诗》) (七)“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1.非人哉!(《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2.非天质之卑。(《送东阳马生序》) (八)“……,……也”。 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4.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允之任也。(《出师表》) 5.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6.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一、倒装句。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①主谓倒装(谓语前置);②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③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④状语后置,也叫介宾短语后置。如: 1、倒装句:尝贻余核舟一,原句应为:尝贻余一核舟。 2、乂用篆章一,原句应为:乂用一篆章。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句应为:盖简修狭桃核为之。 4、其两膝相比者……相比”是中心词两膝”的定语. 5、如:其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其矣! 6、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7工湖之远则忧其启。 7、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 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能面刺寡人之过之群臣吏民,受上赏) 8、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时人莫许之) ②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忌不信自) 9、②全石以为底。(以全石为底 10、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3、起于鲁。 14、欲信大义于天下 15、战于长勺。 16、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17、蒙辞以军中事务多。 18、白雪纷纷何所似? 19、微斯人,吾谁与归。 20、何陋之有? 2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2、为人五,为窗八。 2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其有 隐逸气质的花”。 24、告之于帝 25、躬耕于南阳 26、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 27、祭以尉首 28、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 29、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

二、判断句:(一般有:“者,也)如: I、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中轩敞者为舱。 4、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5、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6、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7、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8、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9、失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10、莲,花之启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II、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12、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其中乃用来表示判断。 13、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辩日》用贝U”来对日中时的形状作出判断。 14、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不能久留,就记下这些景色离开了 15、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毕,只曾笑耳!”(《狼》),狼也很狡猾了,可是一 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只是增加一点笑料罢了。”其中的耳”为语助词表判断。 16、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17、菲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三、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 主要有: 1、(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2、(此)忠之届也。(《曹刿论战》) 3、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4、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投(之)以骨。(《狼〉〉) 5、启与(之)俱来。(《隆中对》) 6、林尽(丁)水源。(《桃花源记》) 7、急湍甚(丁) 箭。(《与朱元思书》) 8、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 已 9、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 10、二(个)男新战死 11、日中(友人)不至。 12/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 13、口技人坐(丁)屏障中。 四、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竽”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2、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3、”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即被……吞掉”。 4、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丁士举丁……”即在……被举荐”。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山峦为晴学所洗。

中考必备文言文特殊句式

《 《 《 《 《 《 《 《 《 《 中考必须掌握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判断句的主要形式有: 1) “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 2) “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3) “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如:吟鞭东指即天涯( 已亥杂诗》)。 4) “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5) ”是“作动词,表肯定判断。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铭》)。 6) “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如: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7) “者也”表判断,可译为“是…”。如: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爱莲说》)。 8) ”也”表判断,可译为“是…”。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 9) “…者,…也”表判断句,可译为“…是…”。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 10) “…者,… …”表判断句。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11) “……,…也”表判断句。如:鱼,我所欲也( 鱼我 所欲也》;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2. 省略句 省略句有以下几种情况: 1) 省略主语。 ① (渔人)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② (曹刿)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2) 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①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 ②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 省略宾语。

《 《 ① 投(之)以骨(《狼》)。 ② 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4) 省略介词。如: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5) 省略量词。如: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口技》)。 3. 倒装句 倒装句的主要有四种形式: 1) 主谓倒装句。在感叹句和与外界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在居首,以加强感叹和疑问的语气。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 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或“是” 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3) 4) 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 公移山》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5) 6) 介宾结构后置。 ① ② 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了少数译作补语外, 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③ 用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都前置作状语。如:屠惧,投以 骨。《狼》 4. 被动句 被动句的主要形式有: 1) 有标志性词语的被动句。 ① “为”表被动。如: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人教版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一)宾语前置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例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2、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不拘于时,学于余。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中考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1、判断句: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在主语的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就是”。古代通常不用“就是”来联系,而就是采用以下方式表示。 (1)用语气助词来表示判断。 主语后用“者”字提顿,谓语后用“也”帮助判断,构成“……者,……也”式。有时省去“者”,有时省去“也”,有时“者”、“也”都不用。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可译为:陈胜就是阳城人。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可译为:南阳的刘子骥就是个高尚的人。 环村居者皆猎户。可译为:村子周围居住的人都就是猎户。 刘备天下枭雄。可译为:刘备就是天下勇猛的人。 (2)用副词加强判断或构成否定判断。 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可译为:应当做皇帝的人就是公子扶苏。 此则岳阳数之大观也。可译为:这就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色。 (3)以动词“为”代词“就是”表示判断。 如,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可译为:我认为大王攻打宋国。这就是与她们一样的。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可译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怎么就是夫子呢? 判断句子特殊标志,需要记住。 2、被动句: 现在被动句常用“被”来表示,文言文常用介词“为”或“于”来表被动,偶尔也用“见”或“被”,而且它们的用法也各不相同。 (1)用“为”或“为”、“所”配合表示被动。 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可译为:吴广平素很爱护士兵,士兵大多愿意替她出力。 其印为予群从辈所得。可译为:她的字模被我的侄子辈得到。 (2)用介词“于”放在动词后,并引出施动者。 如,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可译为:而您被赵王所瞧重,所以燕王想与您结好。 (3)用“见”表示被动,或“见”与“于”配合使用,或“见”与“被”对举使用。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可译为:秦国的城池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 (4)没有任何表示被动词语的被动句。 如,帝感其诚。可译为:上帝被她的诚心所感动。 樯倾楫摧。可译为:船上的桅杆被吹倒了,船桨被折断了。 被动句需要仔细琢磨体会。 3、省略句: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句子成分的省略,就是古今汉语都有的现象,只就是文言文省略的情况更加普遍,几乎所有的句子成分都有省略。

中考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1.判断句: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在主语的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古代通常不用“是”来联系,而是采用以下方式表示。 (1)用语气助词来表示判断。 主语后用“者”字提顿,谓语后用“也”帮助判断,构成“……者,……也”式。有时省去“者”,有时省去“也”,有时“者”、“也”都不用。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可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可译为:南阳的刘子骥是个高尚的人。 环村居者皆猎户。可译为:村子周围居住的人都是猎户。 刘备天下枭雄。可译为:刘备是天下勇猛的人。 (2)用副词加强判断或构成否定判断。 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可译为:应当做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苏。 此则岳阳数之大观也。可译为: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色。 (3)以动词“为”代词“是”表示判断。 如,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可译为:我认为大王攻打宋国。这是和他们一样的。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可译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怎么是夫子呢? 判断句子特殊标志,需要记住。 2.被动句: 现在被动句常用“被”来表示,文言文常用介词“为”或“于”来表被动,偶尔也用“见”或“被”,而且它们的用法也各不相同。 (1)用“为”或“为”、“所”配合表示被动。 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可译为:吴广平素很爱护士兵,士兵大多愿意替他出力。 其印为予群从辈所得。可译为:他的字模被我的侄子辈得到。 (2)用介词“于”放在动词后,并引出施动者。 如,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可译为:而您被赵王所看重,所以燕王想和您结好。(3)用“见”表示被动,或“见”与“于”配合使用,或“见”与“被”对举使用。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可译为:秦国的城池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 (4)没有任何表示被动词语的被动句。 如,帝感其诚。可译为:上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樯倾楫摧。可译为:船上的桅杆被吹倒了,船桨被折断了。 被动句需要仔细琢磨体会。 3.省略句: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句子成分的省略,是古今汉语都有的现象,只是文言文省略的情况更加普遍,几乎所有的句子成分都有省略。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文言文阅读之特殊句式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宾语提前(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例:沛公安在?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以加重语气。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介宾结构,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前,形成介词的宾语前置。 例: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1、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11年天津) 2、(08广东) 时有与(周)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周)访,(周)访奋击收者,数十人皆散走,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 3、(13年江苏)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 4、(10年天津卷) 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答案提示

1、都急切追求名声,而惟恐人们不知道我。(否定句中宾语前置) 2、皇帝没有怪罪他。 3、注意关键点“谘”的解释和宾语前置句、省略句“谁可补者”(中书令可补者谁?)的翻译即可。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中书令)合适补任的人为谁? 4、后母回来,只见女儿抱着院子里的树睡觉,也就不再怀疑她了。 二、省略句 1、省略兼语。“使、命、令”这类使令性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面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之为兼语。文言文中的兼语常常被省略,所省略的多是代词“之”。 2.省介词宾语及动词宾语。文言文中介词“于”、“以”、“与”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宾结构,介词后的宾语常常被省。如:欲呼张良与(之)俱去。(《史记·项羽本纪》)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3、省略介词(“于”“以”)如:大王见臣(于)列观,礼节甚倨。 4、前后分句主语不一致时,一定补出主语。以免造成误解。 【重要特征】 (1)文言文中宾语省略,多在介词之后。 (2)省略的宾语多为代词“之”。 (13年全国卷)1、揆在相位,决事献替,虽甚博辨,性锐于名利,深为物议所非。又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 . 2、(13年安徽卷)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 3、(11年全国卷)灌至,乞人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

中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一)

中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一) 学好文言文必须学会文言文中的几种特殊句式。那么,文言文有哪几种特殊句式呢?分别是: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和被动句。每种句式都有不同的用法,在这里给大家总结,以备: 一、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非天质之卑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9)“……者,……”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二、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3: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

特殊句式之倒装句(上)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48801140.html, 特殊句式之倒装句(上) 作者:朱忠乐 来源:《作文周刊(高中·人教版)》2010年第24期 《考试大纲》指出,在中学阶段,学生应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宾语前置句属于倒装句的一种(其他几种分别为: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和状语后置句),了解并掌握宾语前 置的文言句式,对学生正确翻译句子,了解文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下面我们就针对在高中课本中出现的宾语前置的情况进行简要的归类分析。 从大的方向来看,宾语前置一般分为两大类型,即动词宾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 一、动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的情况有两种: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有两个必须满足的条件就是“否定句”和“代词”。这是判断文句是不是宾语前置的标准之一。否定句就是表示否定的句子,无论句中是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还是有表示否定的动词“无”、不定代词“莫”,这种句子都叫否定句。如果在这种句子中,它的宾语是代词,那么,宾语一般放在谓语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如“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一句中有否定代词“莫”和代词“之”,宾语“之”放在谓语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所以这句话属于宾语前置,其正常语序应该为“保民而王,莫能御之也”,翻译为“保全百姓而称王,没有谁能够抵挡他”。 2.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有两个必须满足的条件就是“疑问句”和“代词”。这也是判断文句是不是宾语前置的标准之一。在古代并没有标点符号断句,所以在阅读古文典籍的时候,文句句末并没有问号,那么我们可以通过疑问代词来判断它是不是疑问句。在古代汉语里,疑问代词一般有“何、谁、恶(作代词时读wū)、安、焉、胡、奚、曷、孰等”。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一句中有明显的问号提示,同时又有疑问代词“何”,所以这句话属于宾语前置,其正常语序应该为“大王来操何”,翻译为“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东西没有”。 综合以上两点,我们必须明确以下几方面内容: 1.判断动词宾语前置的标准是“在否定句或在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的时候要前置”。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整个句子是否定句或疑问句,也不会把宾语前置。如“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 以下莫不逾侈”(《张衡传》)一句中虽然出现了不定代词“莫”,但不属于宾语前置。 2.常用的代词有“我”“吾”“余”“彼”“女”“尔”“之”等,有些词(如“君”“子”“等”)虽然有一定的称代作用,但因为它们终究不是代词,而是名词,所以,即使在否定句中作宾语也不前置。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句中,“君”在这里作名词,所以这句话不属于宾语前置。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特别申明: 因时间仓促和能力有限,在收集整理过程中难免有疏漏和错误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省略句 (一)省略主语 1.待君久不至,已去。应为“(家父)待君久不至,已去。”《世说新语<两则>》 2.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应为“(谢道韫)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世说新语<两则>》 3.渴,欲得饮,饮于河、渭。应为“(夸父)渴,欲得饮”。《夸父逐日》4.北饮大泽。省略主语“夸父”,同时在饮和大泽之间省略介词“于”。应为“(夸父)北饮(于)大泽”。《夸父逐日》 5.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应为“(夸父)未至,道渴而死”。《夸父逐日》 6.“顾野有麦场”。省略主语“屠”,应为“屠顾野有麦场”。《狼》 7.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应为“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武陵人)便舍船,从口入。(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武陵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桃花源记》8.卧右膝,诎右臂支船……。省略主语:佛印《核舟记》 9.重岩叠嶂:省略主语“两岸”。《三峡》 10.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应为“(浙江之潮)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观潮》 1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应为“(余)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湖心亭看雪》 12.斗折蛇行。应为“(溪水)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13.属予作文以记之。应为“(滕子京)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14.局促一室之内。应为“(余)局促一室之内”。《满井游记》 15.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三句主语均为“臣”)《出师表》16.乃入见。应为“(曹刿)乃入见”。(省略主语“曹刿”)《曹刿论战》17.聚室而谋曰;杂然相许。应为“(愚公)聚室而谋曰;(室人)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二)省略介词 1.“肃遂拜蒙母”。“拜”后省略介词“于”,应为“肃遂拜(于)蒙母”。《孙权劝学》 2.北饮大泽。省略主语“夸父”,同时在饮和大泽之间省略介词“于”。应为“(夸父)北饮(于)大泽”。《夸父逐日》 3.“场主积薪其中”。省略了介词“于”,应为“场主积薪于其中”。《狼》4.“一狼洞其中”。省略了介词“于”,应为“一狼洞于其中”。《狼》5.“屠乃奔倚其下”。省略介词“于”,应为“屠乃奔倚于其下”。《狼》6.佛印居右,鲁直居左。各隐卷底衣褶中。居右者椎髻仰面。居左者执蒲葵扇。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以上五句中,“居”、“隐”、“题名”后面均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在”《核舟记》 7.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应为“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于)此。《湖心亭看雪》 8.急湍甚箭。应为“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 9.坐潭上。应为“坐(于)潭上”。《小石潭记》 10.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应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醉翁亭记》11.局促一室之内。应为“局促(于)一室之内”。《满井游记》 12.帝感其诚;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应为“帝感(于)其诚;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愚公移山》 (三)省略宾语 1.可以为师矣。省略了“以”后的宾语“之”,应为“可以(之)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2.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应为“果得(之)于数里外”。《河中石兽》3.不使学。省略了“使”的宾语,应为“不使之学”,“之”指代方仲永。《伤

中考必须掌握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中考必须掌握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判断句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3)“……者……也”判断句,可译为“……是……”。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4)“……者也”判断句,可译为“……是……”。 如:晏婴,齐之习辞者也。《晏子使楚》 (5)“……也”表判断句,可译为“是……”。 如:庞然大物也。《黔之驴》 (6)“……为……”判断句,可译为“……是……”。 如: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2.省略句 省略句的主要形式有: (1)主语省略 如:(蛇)触草木,尽死。《捕蛇者说》 (2)动词省略 如:(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 (3)宾语省略 如:客从外来,与(之)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4)介词省略 如:各隐(于)卷底衣褶中。《核舟记》 3.被动句 被动句的主要形式有: (1)“为……所……”表被动。 如:(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意念被动 如: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4.倒装句 倒装句的主要形式有: (1)主谓倒装句。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者”为标志的定语后置句。 如:郑人有欲买履者。《郑人买履》 (3)“之”为标志的倒装句。 如:居庙堂之高。《岳阳楼记》 (4)介宾后置的倒装句。 如:何不试之以足。《郑人买履》 (5)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的宾语前置句。 如: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6)“之”为标记的宾语前置句。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7)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的宾语前置句。如: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5.固定结构 (1)表示委婉反问的“不亦……乎”句式。如:不亦惑乎。《刻舟求剑》 (2)表示推测、反问的“得无……”句式。如: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晏子使楚》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3)表示因果关系的“以是/是以”句式。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4)表示作比较的“孰与……”句式。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文言文阅读之特殊句式

文言文阅读之特殊句式 主讲教师:涂洁北京八十中语文高级教师 主要考点梳理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基本类型: 1、判断句 2、被动句 3、省略句 4、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一、判断句 (一)采用“……者,……也”的句式构造判断句 例如: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2、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 “……者,……也”的灵活方式: 1.用“……,……者也”表判断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2.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3.用“……,……也”表判断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4.用“……,……”表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二)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 例如: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 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 例句: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三)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为”“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 1、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4、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5、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6、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7、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被动句 什么是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承受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被”、“见”、“于”、“……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 (一)用“为”、“被”、“见”、“于”表被动 1、用“为”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2、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3、用“见”表被动:“……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4、用“于”表被动:“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二)“……为……所” 1、“……为……所”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2、“……为所……”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三)“……见……于”或“受……于……” 1、“……见……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2、“……见……”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受……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四)省略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例如: 1、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为:大王您被蒙蔽很严重啊。 2、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译为:荆州的百姓归附于曹操,是被兵势所逼迫。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例句

初中文言文分外句式(一) 一、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所得出的一种句型,指用名词做谓语的句子。往往不用判断动词“是”,但翻译时要加上,如“……,是……”。 (一)“是”在古汉语中是一个指示代词,常用做判断句的主语。 1.是知也。(《(论语)十则》) 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做主语。知:通:智”,聪惠智慧。名词活用为动词,做谓语。 2.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 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做主语。 3.是可谓善学者矣。(《送东阳马生序》) 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马生”,做主语。“谓”做主语。 (二)“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三)“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吾闻二世少于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四)“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五)“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1.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六)“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1.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3.正是江南好风景。(《江南逢李龟年》) 4.日暮乡关何处是?(《黄鹤楼》)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7.最是一年春好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8.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9.别是大凡滋味在心头。(《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10.落红不是无情物。(《己亥杂诗》) (七)“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1.非人哉!(《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2.非天质之卑。(《送东阳马生序》) (八)“……,……也”。 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4.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允之任也。(《出师表》)5.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6.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

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四种特殊句式

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四种特殊句式 文言文翻译是语文考试中常见的题型之一,无论是中考或高考,都会有这方面的试题。而想要在翻译方面得满分,首先得掌握比较特殊的文言句式,因为翻译题的考查往往是从这些种特殊句式中延伸而来。 今天我们来看下文言文常见的四种特殊句式。记得查收哦~ 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 如果以这个常规语序为标准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些文言文句子有许多次序颠倒的情况,这是古人说话的习惯。但为了方便我们学习,就称它为“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而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一、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⑴用"者……也"表判断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⑵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⑶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

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柳宗元《小石潭记》) ⑷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北朝民歌《木兰诗》) 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用"为"表判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⑸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且相如素贱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⑤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陶渊明《桃花源记》) ⑹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倒装句之宾语前置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倒装句之宾语前置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里,宾语通常也是放在动词或介词后边。在文言文里,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这种句子叫否定句。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②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屈原《离骚》)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在古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代词为“何”字,其他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司马迁《鸿门宴》) ②沛公安在?(司马迁《鸿门宴》)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古汉语中并不多见。如: 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③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 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用“唯(惟)……是……”和“唯(惟)……之……”等格式,可将副词“唯(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助词“之”“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如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唯你是问”“唯才是举”等,就是这种格式。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时放在介词前: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前。如: ①王问:“何以知之?”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如: ①余是以记之。 ②一言以蔽之。(成语) (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如: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司马迁《鸿门宴》)

初中文言句式特殊句式

初中文言句式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所得出的一种句型,指用名词做谓语的句子。往往不用判断动词“是”,但翻译时要加上,如“……,是……”。 (一)“是”在古汉语中是一个指示代词,常用做判断句的主语。 1.是知也。(《(论语)十则》) 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做主语。知:通:智”,聪明智慧。名词活用为动词,做谓语。2.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 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做主语。 3.是可谓善学者矣。(《送东阳马生序》) 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马生”,做主语。“谓”做主语。 (二)“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三)“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吾闻二世少于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四)“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五)“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1.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六)“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1.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3.正是江南好风景。(《江南逢李龟年》) 4.日暮乡关何处是? (《黄鹤楼》)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7.最是一年春好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8.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9.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10.落红不是无情物。(《己亥杂诗》) (七)“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1.非人哉!(《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2.非天质之卑。(《送东阳马生序》) (八)“……,……也”。 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4.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允之任也。(《出师表》) 5.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6.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 7.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九)“……,……者也”。 1.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中考初中文言文句式+文言文练习题

最新中考初中文言文句式+文言文练习题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中考初中文言文句式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文言文中,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 (—)、用“……者,……也”来表示。 1、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3、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3、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4、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知殊遇,欲报之于殿下也《出师表》 (三)、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者也”不译。 1、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 3、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四)、用“……也”来表示。这有两种情况: (1)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 1、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 4、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5、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 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2)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 1、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2、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6、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 (五)、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 1、此为何若人《公输》 2、为与此同类《公输》 3、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