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语文培优之文言文阅读:特殊句式判断句、省略句

高一语文培优之文言文阅读:特殊句式判断句、省略句

高一语文培优之文言文阅读:特殊句式判断句、省略句
高一语文培优之文言文阅读:特殊句式判断句、省略句

文言文阅读:特殊句式·判断句、省略句

本讲目标

考纲考情

判断句

省略句

1 考纲考情

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重点考察的四种句式:判断、被动、倒装(重点:宾语前置)、省略

思考:特殊句式会以怎样的形式进行考查?

2 判断句

2.1 何为判断句

判断句是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子。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例】找出其中的判断句。

晋侯、秦伯围郑。

刘备,天下枭雄。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是非君子之言也。

*现代汉语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要用判断词“是”来联系,而古汉语却不常用。

思考:如何辨别古汉语中的判断句?

2.2 判断句的基本句式

“......者,......也。”

【例】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变体一:兵者,不祥之器。

变体二: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变体三:荀卿,赵人。

“乃”“则”“即”“皆”“诚”

【例】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为”“是”

【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

“非”

【例】是非君子之言也。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3 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基本功能: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亚夫者,范增也。

拓展功能: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3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主语的省略

(1)承前

【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2)蒙后

【例】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王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

(3)自述

【例】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4)对话

【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谓语的省略

【例】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坚追之。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

动词宾语的省略

【例】则与一生彘肩。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介词宾语的省略

【例】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介词的省略

【例】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晋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吾日三省吾课堂

文言句式的考情

判断句的格式与功能

省略句的类别与补充

文言文句式之判断句

文言文句式之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非天质之卑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9)“……者,……”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文言文句式之被动句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2)有标志词语 a “为”表被动: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 “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即“被……吞掉”。 c “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 d、固定格式。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 (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其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3)“以……为……”相当于“把……当作……”例: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 (4)“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例:此何遽不为福也即“为什么不会变成福呢”。

巩固练习文言特殊句式之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

李骥,字尚德,郯城人。举.洪武二十六年乡试。入国学,居三年,授户科给事中。时关市讥商旅,发及囊筐,骥奏止之。寻坐.事免。建文时,荐起新乡知县,招流亡,给以农具,复业者数千人。内艰去官,民相率奏留者数四,不许。永乐初,服阕,改知东安。事有病民,辄奏于朝,罢免之。有嫠妇子啮死,诉于骥。骥祷城隍神,深自咎责。明旦,狼死于其所。侍郎李昶等交荐,擢刑部郎中。奏陈十余事,多见采纳。坐累,谪役保安。 洪熙时,有诏求贤,荐为御史。陈经国利民十事,仁宗嘉纳。宣德五年巡视仓场,军高祥盗仓粟,骥执而鞫之。祥父妾言,祥与张贵等同盗,骥受贵等贿故独罪祥。刑部侍郎施礼遂论骥死。骥上章自辨,帝曰:“御史即擒盗,安肯纳贿!”命偕都察院再讯,骥果枉。帝乃切责礼,而复骥官。其年十一月,择廷臣二十五人为郡守,奉敕以行.,骥授河南知府。 河南境多盗,骥为设火甲,一户被盗,一甲偿之。犯者,大署其门曰盗贼之家。又为《劝教文》,振木铎以徇之。自是人咸改行,道不拾遗.。郡有伊王府,王数请嘱,不从。中官及校卒虐民,又为骥所抑,恨甚。及冬至,令骥以四更往陪位行礼。及骥如期往,诬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日乃释。骥奏闻,帝怒,贻书让王,府中承奉、长史、典仪悉逮置于理。 骥持身端恪,晏居虽几席必正。莅郡六年卒,年七十。士民赴吊,咸哭失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举.洪武二十六年乡试举:中举 B.寻坐.事免坐:因为 C.奉敕以行.行:施行 D.道不拾遗.遗:遗失,丢失 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李骥“对下采用安抚方式”和“对不公事敢于抗争”的一组是 ( ) A.①时关市讥商旅,发及囊箧,骥奏止之 ②内艰去官,民相率奏留者数四,不许 B.①招流亡,给以农具 ②骥上章自辨 C.①事有病民,辄奏于朝,罢免之 ②帝乃切责礼,而复骥官 D.①骥为设火甲,一户被盗,一甲偿之 ②中官及校卒虐民,又为骥所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骥是郯城人,他仕途坎坷,任户科给事中和刑部郎中期间,皆因事获罪而被免职。 B.李骥大力推行百姓的教化工作。任御史职务时,他编纂了《劝教文》,并让人摇着铃铛去宣传。 C.李骥不畏权贵。伊王多次请托李骥,他都不听从。后来受到伊王的诬陷,无故被拘禁。 D.李骥深受百姓的爱戴。任新乡知县离职时,百姓多次上奏挽留他;逝世时,百姓们前来吊丧,都痛哭失声。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侍郎李昶等交荐,擢刑部郎中。奏陈十余事,多见采纳。 译文: (2)及骥如期往,诬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日乃释。 译文:

文言特殊句式48260

【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在这种句式中,“者”表示停顿,“也”表示判断) 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出现的此类判断句。 1、陈胜者,阳城人也。 2、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3、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4、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5、曹操,天下枭雄。 6、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7、此三者,吾遗恨也。 8、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9、莲,花之君子者也。 二、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惟”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但要注意“是”在文言文中常常是作为指示代词表示“这”,例如:“是寡人之过也”。 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3、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4、梁父即楚将项燕。 5、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6、非死,则徙尔。 7、予购三百盆,皆病者 8、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9、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10、以其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11、四月惟夏,序属三秋 12、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三、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2、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3、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4、予本非文人画士 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躁心也 【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我们可以把他们分为有标志和无标志两大类。 一、“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 1、臣诚恐见欺于王。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4、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5、智勇多困于所溺 6、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7、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二、“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 1、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既自以心为形役 4、恐为操所先。 5、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6、吾属皆且为所虏 7、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8、遂为滑婿报充里正役 三、用“被”表示,但这种情况较少,因为在古汉语中“被”往往是作为一个实词来用。 1、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2、五人者,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四、无标志的被动句。如“涵谷举”,根据意思要翻译成“涵谷关被攻克了”。应视为被动句。 【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一、宾语前置:

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整理

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一)宾语前置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例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2、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 之家。 3、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不拘于时,学于余。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最新初中文言文判断句句式讲解

最新初中文言文判断句句式讲解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初中文言文判断句句式讲解 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方柯,天才也。” 3、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 4、用”为”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5、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

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

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

文言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简析

文言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简析导读: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常见文言句式——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省略主语 (病)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病)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病)在骨髓,司命之所属,(医)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今译:病在肌肤,是针炙能够治疗的;病在肠胃,是火剂汤能够治疗的;病在骨髓里,是掌管生命的神所管辖的,当医生的就没有办法了。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改之。(《十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①投(之)以骨。(《狼》) 今译:把骨头扔给(狼)。 ②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今译:你和他一起来。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判断句、被动句公开课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判断句、被动句公开课教案 授课者:李燕婷 授课地点:高二(7) 授课时间:2017年9月26日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言文“判断句”及“被动句”的特点。 2、学会辨析以上句式,并懂得运用。 【教学重难点】学会辨析判断句式和被动句式,并懂得运用。 【课时安排】1课时 【学法指导】借助多媒体视频展示观察、分析、思考,并整理出自己的结论,学生们相互补充,总结出各种句式的规律,并进行运用。 【考纲表述】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 【考纲精解】主前宾后谓居中定状补语辅其间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 【考查题型】翻译题 【教学课件】班班通之梳理探究中的《文言词语和句式》之教学素材《文言语法练:判断句》和《文言语法练:被动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言文的句式,跟白话文的句式,有的相同,有的很不相同。即使是相同的句式,文言文句式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词序(倒装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结构(习惯句式)。除了“疑问句、否定句”之外,其他叫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二、判断句 1、播放《文言语法练:判断句》 2、通过《文言语法练:判断句》来总结何为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 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固”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⑤臣本布衣。 ⑥且相如素贱人。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⑧予本非文人画士。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此亡秦之续耳。《鸿门宴》 (7)句末用也表判断。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3、通过《文言语法练:判断句》来做闯关题 4、实战演练 (1)根据要求做题: ①“乃”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A、今君乃亡赵走燕 B、嬴乃夷门抱关者 C、旬乃还第 D、而陋者乃斧斤考击而求之 ②“是”表判断的一项是()

高中语文文言特殊句式之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

文言特殊句式之 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 考点透视 考点明确 《考试大纲》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包含“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 命题趋势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其知识点遍布文章,阅读理解时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在文言的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特点,尤其是像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比较特殊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翻译句子的不准确。因此,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应该有足够的认识。 知识讲解 古代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有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谓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固定结构等几类。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本讲主要介绍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和省略句。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判断句的最大特点不是用判断词“是”,而往往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译成现代汉语时要加上判断词。 常见的文言判断句有以下几种: “……者,……也”式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例,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者也”式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例, 3、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者,……”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样的判断句比较少。例, 5、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

文言文基本句式

文言文基本句式 (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谓倒装

文言句式之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e8564919.html, 文言句式之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 作者:朱庆和 来源:《作文周刊·高二版》2014年第08期 【技法指津】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判断句有以下类型: 1.“者……也”式。这是文言判断句式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蔺相如者,赵人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2.“……也”式。此类判断句中,“者”和“也”不同时出现,省略“者”,只用“也”表示判断。 如“此世所以不传也。”(苏轼《石钟山记》)“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3.“……者也”式。此类句式在文言文中也属常见。其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司马迁《鸿门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师说》) 4.“……者……”式。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5.“……为……”式。这里的“为”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这个判断动词。如“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司马迁《鸿门宴》) 6.“……是……”式。如“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王勃《滕王阁序》) 二、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有四类: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主要有两大类: (一)名词作谓语的句子。 (二)因果倒装句用“……者,……也”格式连接。 (一)名词作谓语的句子 1.“……者,……也”格式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③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用“也”表判断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5.用“非”“乃”“则”等帮助构成判断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是乃仁术也。(孟子梁惠王上)

③是非君子之言也(礼记檀弓上) 6.无标志判断句 ①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 (二)因果倒装句用“……(者),……也”格式连接。 ①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②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③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庖丁解牛) 二、被动句 (一)用“于”表示被动关系 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二)用“见”“见……于……”“见于”来表示被动关系 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暴见于王,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孟子) (三)用“为”“为……所……”“为所”表示被动关系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2.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四)用“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见”也表被动)(司马迁《屈原列传》)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精华版)

常见文言特殊句式例说 一、判断句 从表达的内容看,可分两种类型:“是非判断句”和“因果判断句”。 1.是非判断句对事物本身或肯定或否定,可分为三个系列: (1)“……者……也” 系列。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夫将者.,国之辅也.。(……者……也) 此谋攻之法也.。(……也)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者也) 粟者.,民之所种。(……者……) 刘备天下果雄(……) (2)“乃”,“为”系列。文言判断句,又常用“乃”、“为”、“则”、“即”、“是”、“惟(维)”等来表示,构成又一个系列: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 翩翩两骑来是.谁? (3)副词系列。文言判断句,还常以“非”、“素”、“必”、“皆”、“诚”、“亦”等副词来表示,译时应把副词的原义译出并补上判断词。又构成另一个系列: 非.其父兄,即其子弟。 且相如素.贱人。 然安刘氏者,必.勃也。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此亦.妄人也已矣。 2.因果判断句对事物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肯定或否定。“因果判断”表达的意思是“……是因为……”,或“……的原因是……”例如: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 橘柚生于江南,而民(各地的人)皆甘之于口,味同也.(是因为人们对味道的感觉相同)。 从表现的形式看,可分三种类型:“一般判断句”,“简略判断句”和“特殊判断句”。 1.一般判断句指有判断标志的判断句,以上例子都是有判断标志的句子,不另举例。 2.简略判断句简略判断句包括两类,一类是无任何上述标志的判断句,一类是省略主语的判断句。例如: 荀卿,赵人。 夫鲁,齐、晋之唇。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高中文言文常见句式之判断句

高中文言文常见句式之判断句 导读:引导语:高中学文言文时要看懂文言文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判断及,那么应该怎样学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动词是字。因此文言文判断句的形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常见的有如下几种形式。 A、其基本形式是者也。 B、也。 C、者,。 D、者也。 E、用为作判断词表示判断 F、借助于则皆乃非悉、本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G、无标志词,而谓语对其主语有断定性。 H、少数用是作判断句的句子。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句式在一句之中有时还错杂使用,不过还是判断句。 A、者也。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荆轲刺秦王》) 译:今天去了而不回来(好好复命)的是无用的人!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荆

轲刺秦王》) 译:事情不成功的原因,是我想活捉你,强迫你你同我们订下誓约来回报太子。 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译:楚国的左君项伯这个人,是项羽的叔父。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译: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 5、亚父者,范增也。(《鸿门宴》) 译:亚父这个人,就是范增。 6、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译:将来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 7、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游褒禅山记》) 译: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8、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 译: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9、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译: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10、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译: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例如: 此人力士。 (2)用“为”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判断。例如: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3)用“是”表判断。例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4)用副词“非”“乃”“即”“则”等表判断。对否定判断学生常易忽略,因此要特别注意。例如: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2、被动句 古代汉语表被动的句式主要有四种: (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例如:王建禽于秦。(齐王建被秦国活捉了。禽,通擒) [简析]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于”可译为“被”。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王建”是受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2)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

词+于+主动者”。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我虽然想再说一些,但考虑不一定被理解) 句中的“见”,用在动词“察”前,表示被动,“见察”,即“被察”之意。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我担心被您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例如: 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草房被秋风吹坏了) (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被”用在动词前表被动。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简析]“受……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于”引出主动者“人”。这种句式数量较少。 3、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经常前置。 否定句就是有否定词“不”“毋”“未”“莫”等的句子。在这类句子中,代词作宾语时,则常常放在动词前面。例如: ①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我(楚国)不得欺骗你(宋国),你(宋国)也不要欺骗我(楚国)] ②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简析]①句的“尔”“我”,代词,分别作动词“诈”“虞”的宾语,因两个分句都是否定句,所以“尔”、“我”分别放在“诈”“虞”的前面,放在否定词“无”(毋)的后面。②句的“之”,代词,指代自比管仲、乐毅的说法,用在否定句中,作动词“许”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者,……也。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②……也。环滁皆山也。 ③……为……。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2、【被动句】 ①为……所……(周初年少时)为乡里所患。《周处》 ②……为……。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3、【省略句】 ①主语省略。乃大惊,闻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宾语省略。备曰:“君与【】俱来。”《隆中对》 4【倒装句】 ①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状语后置。(备)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③宾语后置。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④宾语前置。 疑问句:何苦而不平?(苦:愁) 何陋之有?微斯人,吾谁与归? 否定句:彼不我恩也。时人莫之许也。 固定格式:唯利是图。 文言虚词集释 中考考纲要求掌握的8个文言虚词:其、为、以、于、乃、之、且、故 1、【其】 ①第三人称代词: 公将战,曹谇请见。其乡人曰(他的)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桃花源记》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他的)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齐军的)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他的) ②指示代词: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那里)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其中的) 既克,公问其故。(其中的) ③语气词: 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不译) 安陵君其许寡人?(祈使语气,可,该) (安陵君可要答应寡人啊?) 2、【为】 ①动词: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表现)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 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是) 此(孙权)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作为) ②介词,表示被动 (周处)为乡里所患。(被) 贤能为之(孙权)用。(被) ③介词,表示对象 不足为外人道也。(向)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给)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给,替) 3、【以】 ①介词,译为拿、用、把、凭(借)、因、按照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因为)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凭)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凭借) 衣食所安……必以分人。(把)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按照)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拿、把) ②动词 皆以美于徐公。(认为) ③连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结果等 属于作文以记之。(来) 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 【可以】:可以凭借。可以一战。 4、【于】 ①介词,译为、在、到、从、比、对、向、跟等。战于长勺。(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给) 皆以美于徐公。(比)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对) 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向) (刘备)访士于襄阳司马徽(到,向) 遂用猖獗,至于今日。(到)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从) ②【于是】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从此以后) 吾祖死于是。(在捕蛇这件事上)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种情况下) ③现代汉语:连词,表示后一件事紧接着前一件事。大家一鼓励,我于是恢复了信心。 5、【乃】 ①副词 乃入见,问何以战?(于是,就,才) 乃记之而去。(于是,就,便)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四、倒装句

解读文言文句式之被动句

解读文言文句式——被动句 含义: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 一古代汉语中有标志的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 ⑴用“于”表示被动关系。 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例如:王建禽于秦。(禽,通“擒”)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于”可译为“被”。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是被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⑵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 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⑶用“为”表示被动关系。 “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例如: 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④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⑤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⑷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 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初中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