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有哪些

进入人体的药物自身需要经过各种化学变化,如氧化、还原、中和、分解、结合等反应,这一系列过程称为药物代谢或生物转化。某些药物代谢后活化,但大部分的药物经过代谢后活性降低。

药物代谢主要在肝脏中进行,如果肝功能不良会影响药物代谢,造成药物作用时间延长、体内蓄积或毒性增加。

药物开发中的药物代谢和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开发中的药物代谢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生物分析化学家的primer,part Ⅰ摘要: 面对先进的组合合成1和高通量筛选技术,药物开发过程继续发展。临床药物代谢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在先导确定和优化中起了关键作用。这一快节奏的开发过程给分析化学家施加了巨大的压力,设计更快和更敏感的分析技术来辅助药物发现和开发。这篇文章,两个系列中的第一部分向分析化学家介绍药物代谢原理。第二部分将讨论药物代谢动力学方面以及药物代谢数据怎样用以预测药代动力学参数。 正文: 技术创新和竞争压力引发了药物发现过程的巨大变化。分子生物学和人类基因组工程的进步在确定新的治疗靶标的进步中卓越的贡献。由于靶标确定中的技术发展、自动化的组合化学合成和高通量筛选,药物发现过程快速的发展。鉴于这种发展,提高化合物在人体中目标药理活性的优化效率,而降低对动物研究的依赖已经成为一个挑战。新的化学实体(NCEs)通过组合合成和用靶标的作用信息来设计先导化合物的理性药物设计进入药物开发流程。HTS有助于确定先导化合物在高浓度下提供的所需效用。在次级筛选阶段,理化性质如溶解度、脂溶性和稳定性通过测定脂水分配系数2和pKa3来确定。这些参数在预测蛋白结合、组织分布和胃肠吸收过程非常有用。 在先导化合物的优化过程中,筛选出的先导化合物使用体外试验进一步筛选。先导优化的目标是选择在人体中有所需药理活性的化合物。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如组织渗透、稳定性、肠吸收、代谢和清除通过体外系统获得。这些体外体系包括微粒体、肝细胞、用以确定代谢和评价代谢路径和速率的组织切片、评价细胞转运吸收的caco-2细胞系。毒性数据可以通 1 定义及特点:组合化学是一门将化学合成、组合理论、计算机辅助设计及机械手结合一体,并在短时间内将不同构建模块用巧妙构思,根据组合原理,系统反复连接,从而产生大批的分子多样性 群体,形成化合物库(compound library),然后,运用组合原理,以巧妙的手段对库成分进行筛选优化,得到可能的有目标性能的化合物结构的科学。组合化学与传统合成有显著的不同。传统合成方法每次只合成一个化合物;组合合成用一个构建模块的n个单元与另一个构建模块的n个单元同时进行一步反应,得到n×n个化合物;若进行m步反应,则得到(n×n)m个化合物。组合化学合成包括化合物库的制备、库成分的检测及目标化合物的筛选三个步骤。 2 脂水分配系数:(lipo-hydro partition coefficient)为化合物在脂相和水相间达到平衡时的浓度比值,通常是以化合物在有机相中的浓度为分子,在水相中的浓度为分母。脂水分配系数越大,越易溶于脂,反之则越易溶于水。易溶于脂的物质在机体内呈现亲脂性或疏水性,而易溶于水的现象称为亲水性。公式:脂水分配系数以P表示,化合物在有机相中浓度Co,在水相的浓度Cw。P=Co/Cw 3 酸的电离常数Ka,取负对数,即,-lgKa。可以说明酸的电离程度,即酸性强弱,酸越弱,Ka 越小,pKa越大。

(完整版)执业药师药物代谢动力学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一、最佳选择题 1、决定药物每天用药次数的主要因素是 A、吸收快慢 B、作用强弱 C、体内分布速度 D、体内转化速度 E、体内消除速度 2、药时曲线下面积代表 A、药物血浆半衰期 B、药物的分布容积 C、药物吸收速度 D、药物排泄量 E、生物利用度 3、需要维持药物有效血浓度时,正确的恒定给药间隔时间是 A、每4h给药一次 B、每6h给药一次 C、每8h给药一次 D、每12h给药一次 E、每隔一个半衰期给药一次 4、以近似血浆半衰期的时间间隔给药,为迅速达到稳态血浓度,可以首次剂量 A、增加半倍 B、增加1倍 C、增加2倍 D、增加3倍 E、增加4倍 5、某药的半衰期是7h,如果按每次0.3g,一天给药3次,达到稳态血药浓度所需时间是 A、5~10h B、10~16h C、17~23h D、24~28h E、28~36h 6、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按一定时间间隔连续给予一定剂量,达到稳态血药浓度时间长短决定于 A、剂量大小 B、给药次数 C、吸收速率常数 D、表观分布容积 E、消除速率常数 7、恒量恒速给药最后形成的血药浓度为 A、有效血浓度 B、稳态血药浓度 C、峰浓度 D、阈浓度 E、中毒浓度 8、药物吸收到达血浆稳态浓度时意味着 A、药物作用最强 B、药物吸收过程已完成 C、药物消除过程正开始 D、药物的吸收速度与消除速率达到平衡 E、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平衡 9、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有关稳态血药浓度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增加剂量能升高稳态血药浓度 B、剂量大小可影响稳态血药浓度到达时间 C、首次剂量加倍,按原间隔给药可迅速达稳态血药浓度 D、定时恒量给药必须经4~6个半衰期才可达稳态血药浓度 E、定时恒量给药达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与清除率有关 10、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其消除半衰期 A、与用药剂量有关 B、与给药途径有关 C、与血浆浓度有关 D、与给药次数有关 E、与上述因素均无关 11、某药按一级动力学消除,其血浆半衰期与消除速率常数k的关系为 A、0.693/k B、k/0.693 C、2.303/k D、k/2.303 E、k/2血浆药物浓度 12、对血浆半衰期(一级动力学)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 B、能反映体内药量的消除速度 C、依据其可调节给药间隔时间 D、其长短与原血浆浓度有关 E、一次给药后经4~5个半衰期就基本消除 13、静脉注射1g某药,其血药浓度为10mg/dl,其表观分布容积为 A、0.05L B、2L C、5L D、10L E、20L 14、在体内药量相等时,Vd小的药物比Vd大的药物 A、血浆浓度较低 B、血浆蛋白结合较少 C、血浆浓度较高 D、生物利用度较小 E、能达到的治疗效果较强 15、下列叙述中,哪一项与表观分布容积(Vd)的概念不符 A、Vd是指体内药物达动态平衡时,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 B、Vd的单位为L或L/kg C、Vd大小反映分布程度和组织结合程度 D、Vd与药物的脂溶性无关 E、Vd与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有关 16、下列关于房室概念的描述错误的是 A、它反映药物在体内分却速率的快慢 B、在体内均匀分布称一室模型 C、二室模型的中央室包括血浆及血流充盈的组织 D、血流量少不能立即与中央室达平衡者为周边室 E、分布平衡时转运速率相等的组织可视为一室 17、影响药物转运的因素不包括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众所周知,文献中所载各种药物的作用及其强度、时间等资料都就是根据实验室或临床研究结果的数据统计所得的均数或其它综合值。医学研究中许多事物现象都呈正态分布。药物作用也不例外,在个体上的表现必然会有差异。其次,任何实验研究或临床研究都就是在某种一定的条件(药物制剂,用药方案,机体状态与环境等)下进行的,如果这些条件有了改变,则个体差异就会更为明显。例如,由于遗传或其它原因(如年龄、疾病等),有的病人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高敏性),有的病人则能耐受较大剂量(耐受性),甚至有人对某些药物可以产生特殊反应(特异质)。所以,在临床用药时必须考虑可能影响药物作用的各种因素!研究用药的个体化(individualization),才能得到良好效果。 影响药物作用的主要因素分为药物、机体状态与环境条件等三个方面。 一、药物方面的因素 1、剂量问题一次给药时药物作用的量效关系比较容易掌握。在连续给药时还须考虑两次给药之间的间隔时间。通常按照在一定时间内给药总剂量不变的原则,两次给药间隔时间长则每次的用药量就较大,而血药浓度的波动也较大。这时就必须注意峰浓度就是否可能超过最低中毒浓度,谷浓度就是否可能低于最低治疗浓度等问题。为了减小血药浓度的波动,可以缩短给药间隔时间。这时必须适当减少每次用药量,以免蓄积中毒。静脉点滴给药时血药浓度的波动最小,但滴入药液的浓度与滴人速度必须经计算后予以控制。在安全性较大的药物,在首剂时可给以适当的“突击剂量”,以便缩短到达血药稳态浓度的时间。 2、药物剂型问题同一药物的不同剂型吸收速率与分布的范围可以不同,从而影响药物起效时间、作用强度与维持时间等。皮下或肌内注射吸收较口服为快,水溶液的吸收又比油溶液或混悬液为快;口服给药时溶液剂型吸收最快,散剂次之,片剂与胶囊等须先崩解,故吸收较慢。一般说来,吸收快的剂型药物血浓度的峰值较高,单位时间内排出也较多,故维持时间较短。吸收太慢则血药峰浓度可能太低而影响疗效。 为了达到不同目的,设计了多种特殊的药物剂型。例如,糖衣片(胶囊)可避免苦味。肠溶片或胶囊可减少药物对胃的刺激。缓释制剂可使药物缓慢释出,而控释制剂controlled release preparation)能使药物以近似恒速释放,不仅延长药效,且能减少血药浓度的波动。有时还可能有其它优点。例如,微孔膜包衣控释片就是以胃肠道不能溶蚀的多聚物与少量水溶性“微孔物质”

药物代谢动力学完整版

药物代谢动力学完整版 第二章药物体内转运 肾脏排泄药物及其代谢物涉及三个过程: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主动分泌、肾小管重吸收。 一、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及特点 1. 被动扩散 特点:①顺浓度梯度转运②无选择性,与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有关③无饱和现象④无竞争性抑制作用⑤不需要能量 2. 孔道转运 特点:①主要为水和电解质的转运②转运速率与所处组织及膜的性质有关 3. 特殊转运 包括:主动转运、载体转运、受体介导的转运 特点: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常需要能量③有饱和现象④有竞争性抑制作用⑤有选择性 4. 其他转运方式 包括:①易化扩散类似于主动转运,但不需要能量②胞饮主要转运大分子化合物 二、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有哪些 ①药物和剂型的影响②胃排空时间的影响③首过效应④肠上皮的外排⑤疾病⑥药物相互作用 三、研究药物吸收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1. 整体动物实验法 能够很好地反映给药后药物的吸收过程,是目前最常用的研究药物吸收的实验方法。缺点: ①不能从细胞或分子水平上研究药物的吸收机制; ②生物样本中的药物分析方法干扰较多,较难建立; ③由于试验个体间的差异,导致试验结果差异较大; ④整体动物或人体研究所需药量较大,周期较长。 2. 在体肠灌流法:本法能避免胃内容物和消化道固有生理活动对结果的影响。 3. 离体肠外翻法:该法可根据需要研究不同肠段的药物吸收或分泌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4. Caco-2细胞模型法 Caco-2细胞的结构和生化作用都类似于人小肠上皮细胞,并且含有与刷状缘上皮细胞相关的酶系。优点: ①Caco-2细胞易于培养且生命力强,细胞培养条件相对容易控制,能够简便、快速地获得大量有价值的信息; ②Caco-2细胞来源是人结肠癌细胞,同源性好,可测定药物的细胞摄取及跨细胞膜转运; ③存在于正常小肠上皮中的各种转运体、代谢酶等在Caco-2细胞中大都也有相同的表达,因此更接近药物在人体内吸收的实际环境,可用于测定药物在细胞内的代谢和转运机制; ④可同时研究药物对粘膜的毒性; ⑤试验结果的重现性比在体法好。 缺点: ①酶和转运蛋白的表达不完整,此外来源,培养代数,培养时间对结果有影响; ②缺乏粘液层,需要时可与HT-29细胞共同培养。

影响药效的因素

第四章影响药效的因素 一.教材精要 掌握:个体差异,遗传药理学,时间药理学,药物剂型,给药方式,协同作用,相加作用,拮抗作用,耐受性,依赖性,撤药症状。 熟悉:影响药物作用的生理因素、精神因素、病理因素。 了解:药物治疗原则。 (一) 药物因素 1.药物剂量和剂型及给药途径 由于剂型不同,给药途径亦不同。不同给药途径的药物吸收速度不同,一般规律是静脉注射>(快于)吸入>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直肠>贴皮。 2.联合用药及药物相互作用 临床常联合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主要是利用药物间的协同作用以增加疗效或利用拮抗作用以减少不良反应。 (1)药动学方面的作用机制:①妨碍药物吸收(胃肠道pH改变、形成络合物、影响胃排空和肠蠕动);②竞争与血浆蛋白结合;③影响药物代谢(加速药物代谢、减慢药物代谢);④影响药物排泄。 (2)药效学方面的作用机制:①协同作用(相加作用、增强作用、增敏作用);②拮抗作用(药理性拮抗、生理性拮抗、生化性拮抗、化学性拮抗)。 协同作用:合并用药作用增加。 拮抗作用:合并用药作用减弱。 相加作用:两药合用的效应是两药分别作用的代数和。 3.反复用药

耐受性: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强度递减,需加大剂量才能显效,称为耐受性。抗药性:在化学治疗中,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称为抗药性或耐药性 (resistance)。 药物依赖性:指某些麻醉药品或精神药品,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之兴奋或抑制,连续使用能产生依赖性。分为躯体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 (二) 机体因素 1.年龄和性别 小儿及老人用药的注意事项。 对已知有致畸作用的药物,在妊娠第一期即胎儿器官发育期内应严格禁用。 2.功能和病理状态 病人的功能状态可影响药物的作用。 肝肾功能损害时分别影响在肝转化及自肾排泄药物的清除率,可以适当延长给药间隔及(或)减少剂量加以解决。 3.个体差异和遗传因素 个体差异:在基本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少数病人对药物的反应不同,称个体差异。分为:量的差别和质的差异。 遗传因素主要表现在对药物体内转化的异常,分为快代谢型和慢代谢型。它主要影响药物血浆浓度及效应强弱久暂。 4.种属差异 动物种属差异和人种、民族差异。 5.机体对药物反应的变化 机体对药物反应的变化包括以下四种: (1)致敏反应。 (2)快速耐受性:药物在短时间内反复应用数次后药效递减直至消失。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复习课程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众所周知,文献中所载各种药物的作用及其强度、时间等资料都是根据实验室或临床研究结果的数据统计所得的均数或其它综合值。医学研究中许多事物现象都呈正态分布。药物作用也不例外,在个体上的表现必然会有差异。其次,任何实验研究或临床研究都是在某种一定的条件(药物制剂,用药方案,机体状态和环境等)下进行的,如果这些条件有了改变,则个体差异就会更为明显。例如,由于遗传或其它原因(如年龄、疾病等),有的病人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高敏性),有的病人则能耐受较大剂量(耐受性),甚至有人对某些药物可以产生特殊反应(特异质)。所以,在临床用药时必须考虑可能影响药物作用的各种因素!研究用药的个体化(individualization),才能得到良好效果。 影响药物作用的主要因素分为药物、机体状态和环境条件等三个方面。 一、药物方面的因素 1.剂量问题一次给药时药物作用的量效关系比较容易掌握。在连续给药时还须考虑两次给药之间的间隔时间。通常按照在一定时间内给药总剂量不变的原则,两次给药间隔时间长则每次的用药量就较大,而血药浓度的波动也较大。这时就必须注意峰浓度是否可能超过最低中毒浓度,谷浓度是否可能低于最低治疗浓度等问题。为了减小血药浓度的波动,可以缩短给药间隔时间。这时必须适当减少每次用药量,以免蓄积中毒。静脉点滴给药时血药浓度的波动最小,但滴入药液的浓度和滴人速度必须经计算后予以控制。在安全性较大的药物,在首剂时可给以适当的“突击剂量”,以便缩短到达血药稳态浓度的时间。 2.药物剂型问题同一药物的不同剂型吸收速率和分布的范围可以不同,从而影响药物起效时间、作用强度和维持时间等。皮下或肌内注射吸收较口服为快,水溶液的吸收又比油溶液或混悬液为快;口服给药时溶液剂型吸收最快,散剂次之,片剂和胶囊等须先崩解,故吸收较慢。一般说来,吸收快的剂型药物血浓度的峰值较高,单位时间内排出也较多,故维持时间较短。吸收太慢则血药峰浓度可能太低而影响疗效。 为了达到不同目的,设计了多种特殊的药物剂型。例如,糖衣片(胶囊)可避免苦味。肠溶片或胶囊可减少药物对胃的刺激。缓释制剂可使药物缓慢释出,而控释制剂controlled release preparation)能使药物以近似恒速释放,不仅延长药效,且能减少血药浓度的波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93962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众所周知,文献中所载各种药物的作用及其强度、时间等资料都是根据实验室或临床研究结果的数据统计所得的均数或其它综合值。医学研究中许多事物现象都呈正态分布。药物作用也不例外,在个体上的表现必然会有差异。其次,任何实验研究或临床研究都是在某种一定的条件(药物制剂,用药方案,机体状态和环境等)下进行的,如果这些条件有了改变,则个体差异就会更为明显。例如,由于遗传或其它原因(如年龄、疾病等),有的病人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高敏性),有的病人则能耐受较大剂量(耐受性),甚至有人对某些药物可以产生特殊反应(特异质)。所以,在临床用药时必须考虑可能影响药物作用的各种因素!研究用药的个体化(individualization),才能得到良好效果。 影响药物作用的主要因素分为药物、机体状态和环境条件等三个方面。 一、药物方面的因素 1.剂量问题一次给药时药物作用的量效关系比较容易掌握。在连续给药时还须考虑两次给药之间的间隔时间。通常按照在一定时间内给药总剂量不变的原则,两次给药间隔时间长则每次的用药量就较大,而血药浓度的波动也较大。这时就必须注意峰浓度是否可能超过最低中毒浓度,谷浓度是否可能低于最低治疗浓度等问题。为了减小血药浓度的波动,可以缩短给药间隔时间。这时必须适当减少每次用药量,以免蓄积中毒。静脉点滴给药时血药浓度的波动最小,但滴入药液的浓度和滴人速度必须经计算后予以控制。在安全性较大的药物,在首剂时可给以适当的“突击剂量”,以便缩短到达血药稳态浓度的时间。 2.药物剂型问题同一药物的不同剂型吸收速率和分布的范围可以不同,从而影响药物起效时间、作用强度和维持时间等。皮下或肌内注射吸收较口服为快,水溶液的吸收又比油溶液或混悬液为快;口服给药时溶液剂型吸收最快,散剂次之,片剂和胶囊等须先崩解,故吸收较慢。一般说来,吸收快的剂型药物血浓度的峰值较高,单位时间内排出也较多,故维持时间较短。吸收太慢则血药峰浓度可能太低而影响疗效。 为了达到不同目的,设计了多种特殊的药物剂型。例如,糖衣片(胶囊)可避免苦味。肠溶片或胶囊可减少药物对胃的刺激。缓释制剂可使药物缓慢释出,而控释制剂controlled release preparation)能使药物以近似恒速释放,不仅延长药效,且能减少血药浓度的波动。有时还可能有其它优点。例如,微孔膜包衣控释片是以胃肠道不能溶蚀的多聚物和少量水溶性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第四章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药物作用受药物、机体和环境等因素综合影响,可致临床效果因人而异,故需用药个体化以满足用药安全有效。 第一节药物因素 以量效关系为基础,作用部位的药物数量决定起效快慢、作用强度及维持时间,即给药剂量是最基本的影响因素。其他: 一、药物剂型与制剂 同种药物,可因制剂、剂型及具体的用药方式不同,其效应也会有差异。 二、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影响药物吸收的速度与程度,进而影响起效快慢、作用强度及维持时间。 不同给药途径,同一制剂药物作用性质亦可不同。例如: MgSO4口服:导泻、利胆;肌内注射:抗惊厥、降低血压。 三、给药时间 许多药物给药时间或时机有相应要求。可根据: 出现所需效应的时间,如催眠药临睡前口服。 减少影响因素的干扰,如空腹口服免受食物影响吸收。 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如胃肠刺激性的药物于餐时或餐后口服。 顺应生物节律,如糖皮质激素类药每日或隔日上午8时一次顿服。 四、长期用药 长期反复用药可引起机体(包括病原体)对药物反应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耐受性、耐药性和依赖性;突然停用可发生停药反应。 耐受性(tolerance):机体在连续多次用药后反应性降低的现象。 耐药性(resistance):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用的化学治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的现象,也称抗药性。 五、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是指联合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时,由于药剂学、药动学或药效学的原因,影响药物的效应,使之增强或减弱。 广义= 体内药物相互作用(狭义)+ 体外配伍禁忌 联合用药结果:药物效应增强称为协同(synergism),药物效应减弱称为拮抗(antagonism)。 联合用药目的:疗效协同、不良反应拮抗、耐药性延缓 (一)体外配伍禁忌 药物在体外配伍时,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而降低疗效,甚至产生毒性而影响药物的使用,称为配伍禁忌(incompatibility),属药剂学相互作用。 对策:药物在选用溶媒稀释和制剂混合或混入补液前应查阅药品说明书,查对配伍禁忌。 例如,乳糖酸红霉素先用灭菌注射用水溶解稀释后,才可进一步稀释于生理盐水,直接用生理盐水溶解易发生沉淀。 (二)体内相互作用 体内药物相互作用:主要指一种药物在体内对另一种药物药动学或药效学的影响,从而使之减效、失效或增效及引起各种不良反应。 1.药动学相互作用 联用的药物,可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改变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动态规律,而呈现药效学方面的变化。 1)影响药物的吸收 硫酸亚铁与四环素同时口服,两药在肠道内可形成难溶性的络合物,吸收都减少。 2)影响药物的分布 低结合力药物(A)被竞争同一血浆蛋白的高结合力药物(B)从已与血浆蛋白结合的位点竞争性置换,则: A药:游离型的血药浓度增加,效应增强,甚至产生毒性。 3)影响药物代谢酶的活性 药酶诱导剂(A)与被药酶代谢的药物(B)合用,则B药:代谢加速,作用减弱;t1/2缩短;作用维持时间缩短。 4)影响排泄的相互作用

药代动力学试题

1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有哪些及评价药物代谢的方法? 2 药物动力学参数包括哪些?阐明各个参数的意义? 1.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 (1)给药途径的影响 一种药物可以制成多种剂型,因此可以有不同的给药途径与方法。给药途径与方法影响药物代谢进而影响疗效,因而引起了人们对给药方法研究的重视。这与药物代谢酶在体内的分布以及局部器官与组织的血流量有关。由于肝脏与胃肠道存在众多的药物代谢酶,“首过效应”就是导致口服药物体内代谢差异的主要原因。 给药剂量与剂型的影响 (任何药物代谢反应都就是在酶参与下完成的。体内的酶都就是有一定量的,当体内药物量超过酶的代谢反应能力的时候,代谢反应往往会出现饱与的现象。在硫酸结合与甘氨酸结合的代谢反应中,用较少的剂量就能达到饱与的作用)。 ①剂量对代谢的影响 机体对药物的代谢能力主要取决于体内各种药物代谢酶的活力与数量。代谢存在饱与现象。剂量过大时出现中毒反应。 ②剂型对代谢的影响 对口服后要在胃肠道中代谢的药物影响大。如:口服含1g水杨酰胺的溶液、混悬液、与颗粒剂后,测得尿中硫酸酯的量,服用颗粒剂比溶液剂与混悬剂多,这就是因为颗粒剂吸收前需要溶解,吸收较慢,不会出现硫酸结合反应的饱与状态,生产硫酸酯的量就多,这就是剂型对代谢影响的结果。 药物的光学异构特性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体内的酶及药物受体具有立体选择性,导致不同异构体显示明显的代谢差异。 酶诱导作用与酶抑制作用 药物重复应用或与其她药物合并应用时,药物代谢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可分为两类:一类就是某些药物的代谢被另外一些药物所促进(诱导),另一类就是某些药物代谢被其它药物所抑制,促进代谢的物质叫做诱导剂,抑制代谢的物质叫做抑制剂。有的药物对某一药物来说就是诱导剂,对另一药物来说可能就是抑制剂。 ①酶抑制作用 某些药物能抑制肝微粒体中酶的作用,使其它药物代谢速率减慢,导致药理活性及毒副作用增加,这些具有酶抑制作用的药物称酶的抑制剂。酶抑制作用包括不可逆抑制(抑制剂+P450活性部位结合,阻止其与氧结合而失活,常见药物:乙炔雌二醇、炔诺酮、安体舒通等)与可逆抑制(β-二乙氨乙基二苯丙乙酸酯)。 ②酶诱导作用 酶诱导剂也可加速本身的代谢,可导致药物临床疗效降低,产生耐受性。 如:苯巴比妥:自身酶诱导剂,开始几天有效,连续服用代谢速度加快,安眠作用下降。 保泰松:自身酶诱导剂,开始几天血浓高,副作用大,连续服用后,副作用减小。 生理性因素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实验报告 课程:机能学实验系级班 姓名:学号: 组员: 实验原理 1,硫酸镁不同给药途径,药理作用不同:口服,泻下、利胆;注射,松弛平滑肌,肌肉松弛,降压;外敷,消炎祛肿。 2,氯丙嗪广泛引起中枢抑制,抑制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及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不同剂型对氯丙嗪的吸收效果不同。 3,钙离子对钠通道有屏蔽作用,可降低心肌兴奋性和传导性,快速注射钙离子使血钙浓度升高导致房室传导阻滞、心脏骤停等。而慢速注射可由血液稀释,引起的不良反应较弱。4,尼克刹米可直接兴奋延髓呼吸中枢或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过量导致中枢兴奋及惊厥。 5,胰岛素是机体唯一降血糖的激素。机体血糖突然降低会导致脑缺氧,产生心悸、出汗、、动物发生惊厥、抽搐等现象。可用葡萄糖解救。 【实验目的】 1.观察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2.比较不同剂型、剂量、给药速度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3.观察胰岛素的降低血糖作用,胰岛素惊厥的表现并掌握其解救方法。 【实验动物】

动物:小白鼠 药品:10%硫酸镁、墨汁生理盐水0.1%氯丙嗪水溶液0.1%氯丙嗪阿拉伯胶溶液(含10%阿拉伯胶溶液)1% CaCl2 溶液 1.25%尼可刹米溶液5%尼可刹米溶液10%尼可刹米溶液40U/ml胰岛素溶液、50%葡萄糖 器材:注射器(1ml 5ml 10ml 20ml) 小鼠笼、天平、大镊子、小鼠灌胃器大烧杯剪刀 【实验步骤】 一、观察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1)称量体重,将小鼠分为1,2,3三组,每组1只. (2)1号小鼠腹腔注射0.3ml/10g的硫酸镁溶液,2号小鼠灌胃0.3ml/10g硫酸镁墨汁溶液,3号小鼠灌胃0.3ml/10g生理盐水溶液。观察现象 二、不同剂型、剂量、给药速度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1.不同剂型 1)称量体重,将小鼠分为甲、乙两组,每组两只。 2)甲组小鼠皮下注射0.2ml/10g的0.1%的氯丙嗪水溶液,乙组小鼠皮下注射0.2ml/10g 的0.1%的氯丙嗪阿拉伯胶溶液,观察并记录小鼠入睡的时间。 2.不同给药速度 1)称量体重,将小鼠分为1#、2#两组,每组一只。 2)1#小鼠尾静脉注射0.25ml/10g的1%Cacl溶液,10s注射完,2#小鼠尾静脉注射 0.25ml/10g的1%Cacl溶液,3min注射完,观察小记录鼠生存情况。 3.不同剂量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研究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的研究 孟刚,时晓丽 (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南京210095) 摘要:药物的作用是药物与机体互相作用过程的综合表现,许多因素都可能影响或干扰这个过程,使药物的效应发生改变。本文主要探讨给药途径、动物年龄和药物的理化性质对药效的影响,以指导临床用药。关键词:药物作用;给药途径;动物年龄;理化性质 药物的作用是药物与机体互相作用过程的综合表现,许多因素都可能影响或干扰这个过程,使药物的效应发生改变。在兽医临床上,我们可以把这些因素归纳为药物方面、动物方面和环境生态方面的因素。本文将主要探讨不同的给药途径、动物年龄和药物的理化性质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及其机制。 1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1.1 实验用品 (1)仪器:普通天平、注射器、注射针头、灌胃针头、鼠笼;(2)药品:4%硫酸镁注射液;(3)动物:小鼠两只(体重20 克左右) 1.2 实验方法 取体重相似的两只小鼠,称好体重,一只以4%硫酸镁0.25ml/10g腹腔注射,另一只以同样剂量灌胃,观察两鼠的反应有何不同。 1.3 实验结果 表1 应用硫酸镁后小鼠的变化 鼠号体重(克)药物剂量(毫升)给药途径反应情况 甲21.61 0.54 腹腔注射四分钟后出现爬行异常,大约十分钟后开 始瘫痪 乙20.63 0.52 灌胃无异常 1.4 小结 不同的给药途径可引起不同的药物作用效果。硫酸镁注射给药主要发挥镁离子的作用。当血浆中镁离子浓度过低时,出现神经和肌肉组织过度兴奋,可致激动。当镁离子浓度升高时,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产生镇静和抗惊厥作用。同时镁离子又引起神经肌肉传导阻断,使骨骼肌松弛,原因主要是运动神经末梢乙酰胆碱释放量减少,其次是乙酰胆碱在终板去极化减弱及肌纤维的兴奋性下降。所以,不难解释,甲鼠出现爬行异常和瘫痪的现象。另外,硫酸镁口服,由于肠道内镁离子浓度的升高,形成高渗液体能吸收大量水分,阻止肠道水分的吸收,同时水分增加可以软化粪便,而且肠容积变大,对肠粘膜产生机械性的刺激作用,解离出的镁离子及溶液的渗透压对肠粘膜也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促进蠕动,引起排便。本实验中,硫酸镁灌胃量比较少,故没有出现下泻的现象。所以,我们必须注意根据用药目的,选择正确的给药途径。 2 动物年龄对药物的影响 2.1实验用品 (1)仪器:注射器、注射针头、鼠笼、天平;(2)药品:0.5%巴比妥溶液;(3)动物:小鼠(成年及未断奶各一只)

第4章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第四章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目的要求】 了解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药物因素和机体因素。 【教学内容】 1、药物因素:制剂和给药途径,药物相互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 2、机体因素:年龄、性别、遗传,特异质反应、疾病状态、心理因素-安慰剂,长期用药引 起的机体反应性变化(耐受性和耐药性、依赖性、停药症状)。 【讲授方法】 板书、Powerpoint。

药物在机体内产生的药理作用和效应受药物和机体的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引起不同个体作用的差异。 个体差异随人而异的药物反应称为个体差异。 表现为同样剂量的某一药物在不同病人不一定都能达到相等的血药浓度。相等的血药浓度不一定都能达到等同的药效。 产生个体差异的原因: 1.药物剂型 2. 药动学 3.药效学 4.临床病理 第一节药物因素 一、药物制剂和给药途径 (一)药物制剂 药物可制成多种剂型:如:供口服给药的有片剂、胶囊剂 供注射用的有水剂、乳剂、油剂 控释制剂和缓释制剂 缓释制剂利用无药理活性的基质或包衣阻止药物迅速溶出,以达到比较稳 定而持久的疗效。 控释制剂是一种可以控制药物缓慢而恒速或非恒速释放的制剂,其作用更 为持久和温和。 (二)给药途径 不同剂型的同一药物因其给药途径不同,其吸收速度不同。 一般:静脉注射>吸入>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直肠/ 舌下>口服>粘膜>贴皮 (不同给药途径吸收的优缺点已在药代谢动力学部分阐述过) 药剂当量指不同药剂所含的相等的药量。 生物当量指不同药剂能达到相同血药浓度的剂量比值。 ** 有的药物采用不同途径给药时,还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和用途,如硫酸镁内服可以导泻和利胆,注射则产生止痉、镇静和颅内压降低的作用。 二、药物相互作用 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时或先后序贯应用时,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干扰,可改变药物的体内过程及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从而使药物的药理效应或毒性发生变化。 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联合使用,其目的(除达到多种治疗目的以外)是提高疗效,减少(或降低)不良反应。

影响药物排泄的因素

影响药物排泄的因素(肾排泄,胆汁排泄)、p173 一:生理因素 (一)血流量的影响,当肾脏血流量增加,经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主动分泌,两种机制排泄的药物量都将随之增加。(二)胆汁流量的增加,当胆汁流量增加时,主要经胆汁排泄途径排出的药物量增加,反之则减少。 (三)其他(年龄,种族,性别等) 二;药物及其剂型因素 (一)药物的理化性质,有分子量和解离状态,水溶性/脂溶性,药物的pKa 和解离状态 (二)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的影响,药物和血浆蛋白结合后不能经肾小球滤过消除,所以主要依靠肾小球滤过排泄的药物减少。 (三)药物体内代谢过程及代谢产物的性质 (四)药物制剂因素对排泄的影响 1,不同剂型和给药途径 2,制剂中不同药用辅料或赋形剂 三:疾病因素有肾脏和肝脏疾病 四:药物相互作用对排泄的影响 (一):对血浆蛋白结合的影响 (二)对肾脏排泄的影响:肾小球滤过,肾小球的主动分泌,药物竞争性结合重吸收位点,重吸收减少,排泄增加,尿液的ph或尿量的变化导致药物排泄量的变化。 (三)对胆汁排泄的影响 1,影响胆汁流量 2,竞争性地和载体蛋白结合 3,改变胆汁排泄中相关药物转运的表达 3,影响肠道中相关细菌中酶的活性。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p144 一:生理因素 种属,个体差异和种族差异,年龄,性别,妊娠,疾病 二:剂型因素:给药途径,剂量,剂型,手性药物,药物相互作用(诱导作用和抑制作用) 三:其他因素:食物,环境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p105 主要有毛细血管血流量,通透性以及组织细胞亲和力等生理性因素,理化性质:分子大小,化学结构,pKa,脂溶性,极性以及微粒给药系统。 一;、血液循环与血管通透性的影响 1,血液循环:主要取决于组织的血液的血流速度,血流量大、血液循环好的器官和组织,药物的转运速度和转运量相应较大。 2,血管通透性:取决于管壁的类脂质屏障和管壁微孔。 二: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的影响 蛋白结合型通常没有药理性活性,非结合的游离型药物易于透过细胞膜,与药物的代谢排泄以及药效相关。 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是一种可逆的过程,有饱和的现象,保持着动态平衡。 三:药物的理化性质:分子大小,化学结构,pKa,脂溶性,极性等 四:药物与组织亲和力的影响 五:药物相互作用对分布的影响 药物相互作用主要对药物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有影响。 影响药物被动吸收的因素p161 1.药物的脂溶性:亲脂性药物分子易被吸收 2.尿的pH:尿液的pH影响药物的解离度,从而影响药物的重吸收 3.尿量:尿量增加时,药物在尿液的浓度下降,重吸收减少,反之则增加 7、影响微粒给药系统体内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答:(1)细胞与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内吞作用;吸附作用;融合作用;膜间作用等 (2)微粒本身的理化性质,包括粒径、电荷、表面性质的影响 (3)微粒的生物降解 (4)机体的病理生理状况

第四章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第四章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一、A,型题 1.对同一药物来讲,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 A.在一定范围内,剂量越大,作用越强 B.对不同个体来说,用量相同,作用不一定相同 C.用于妇女时效应可能与男人有别 D.成人应用时,年龄越大,用量应越大 E.小儿应用时,体重越重,用量应越大 2.作用产生最快的给药途径是( ) A.直肠给药 B.肌注 C.舌下给药 D.静注 E.口服 3.下述给药途径一般药物吸收快慢的顺序是( ) A.静脉>吸入>舌下>皮下>肌内注射>直肠给药>口服>皮肤给药 B.吸A>静脉>舌下>皮下>肌内注射>直肠给药-口服>皮肤给药 C.吸入>静脉>舌下>肌内注射>皮下>直肠给药>口服>皮肤给药 D.静脉>吸入>舌下>肌内注射>皮下>直肠给药>口服>皮肤给药 E.静脉>肌内注射>舌下>吸入>皮-F>直肠给药>口服>皮肤给药 4.少数患者应用小剂量药物就产生较强的药理作用,甚至引起中毒,称为( ) A.习惯性 B.后天耐受性 C.成瘾性 D.选择性 E.高敏性 5.药物效应的个体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是( ) A.遗传因素 B.环境因素 C.机体因素 D.疾病因素 E.剂量因素 6.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丕包括( ) A.药物的理化性质 B.吸收环境 C.体液的pH D.血一脑屏障 E.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 7.连续用药使敏感性下降称为( ) A.抗药性 B.耐受性 C.耐药性 D.成瘾性 E.反跳现象 8.对胃有刺激性的药物应( ) A.空腹服B.饭前服 C.饭后服 D.睡前服E.定时服 9.催眠药应在( ) A.空腹服 B.饭前服 C.饭后服 D.睡前服 E.定时服 10.气体、易挥发的药物或气雾剂适宜( ) A.直肠给药 B.舌下给药 C.吸人给药 D.鼻腔给药 E.口服给药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实验报告 1.课程名称: 动物机能学实验 2.实验名称: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3.实验目的、要求 观察和了解不同剂型、剂量、给药途径及种数差异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4.实验原理 1.不同剂型能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和血药浓度,从而影响药物的作用;剂量主要影响渗透压。 2.不同种类的动物,由于其解剖构造、生理机能和生化反应的不同,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不同。 3.同一药物由于给药途径的不同,可影响药物吸收的速度与药物剂量的大小,有的甚至还可影响药物作用的 性质。 5.实验材料 ⑴.实验动物: 小白鼠、家兔、鸡 ⑵.实验器械: 台秤、毛剪、注射器【1.0ml】、针头【4、5、6、7号】、粗天平、小鼠胃管、中烧杯、酒精棉 ⑶.实验药品: 1∶10,000硝酸士的宁溶液、1∶10,000硝酸士的宁阿拉伯胶溶液、生理盐水、 1∶20,000硝酸士的宁溶液、10%NaCl、5%MgSO4 6.实验步骤、原始数据记录、实验结果及分析 实验Ⅰ:剂型与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⑴.实验步骤 1.给药:取体重相近的小白鼠三只,称好后做好标记,分别由ip1∶10,000硝酸士的宁溶液、1∶10,000 硝酸士的宁阿拉伯胶溶液和1∶20,000硝酸士的宁溶液0.2ml/10g,然后分别放入倒置的烧杯中。 2.观察:观察三只小白鼠给药后的反应和惊厥发生的时间、强度及死亡时间。 ⑵.原始数据记录及实验结果 ⑶.分析 士的宁属于脊髓兴奋药,能选择性地提高脊髓兴奋性。治疗剂量的士的宁可以增强脊髓反射的应激性,缩短脊髓反射时间,神经冲动易传导,骨骼肌张力增加。中毒剂量的士的宁对中枢神经系统所有部位均有兴奋作用,可使全身骨骼肌同时挛缩,发生强直型惊厥。 士的宁的作用机理:士的宁与甘氨酸受体结合,竞争性阻断脊髓润沼细胞【Renshaw cell】释放的突触后抑制性递质甘氨酸,从而阻断了润沼细胞的返回抑制和交叉抑制功能,即通过解除抑制起到兴奋作用,表现为神经元的兴奋过度扩张,肌肉紧张度过高,伸肌与屈肌不协调,使个骨骼肌强直型收缩。 从实验结果可知,1∶10,000硝酸士的宁已达到小鼠的中毒剂量,1∶20,000硝酸士的宁作用不明显,可能是由于未达到小鼠有效作用剂量所致。 阿拉伯胶是一种增稠剂,是一种分子量为20万~30万的高分子聚合物,其与士的宁溶液混合后,可有效提高溶液的黏度,从而士的宁与受体结合的机率与速度均受明显影响,降低了药物的吸收速度,故腹腔注射此药的小白鼠较腹腔注射1∶10,000硝酸士的宁的小鼠晚出现生理反应。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 01基因多态性 基因多态性的重要性在于确保单一毒素、细菌或病毒无法消除整个生物群体。基因多态性体现在编码蛋白的DNA上单个核苷酸的差异或整条基因的不同,从而造成编码蛋白中某个氨基酸或整个蛋白序列的变化,导致一部分个体表达的蛋白与其他群体所表达的在结构与功能上具有显著差异。基因多态性指的是存在于1%以上群体的基因变种。多态性蛋白的功能一般较正常(野生型)蛋白的弱,甚至功能完全丧失。 常见的基因多态性是由单一核苷酸置换引起的,意味着编码蛋白上某一个氨基酸的不同,被称为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基因多态性来源于变异,普遍存在于人群中。代谢酶的基因多态性可导致药物治疗失败(适用于药物是前药的情形,前药需要由代谢转换成活性代谢物而产生药效)或产生毒副作用,降低药物耐受程度(适用于本身具有药理活性的药物,代谢酶多态性导致药物蓄积、浓度过高)。 02年龄 早在20世纪50年代,人们就认识到年龄可影响药物代谢与清除。一般而言,老年人由于代谢系统效率降低,药物清除能力也降低。新生儿(小于4周龄)

由于体内代谢酶发育不成熟,代谢清除药物的能力有限,故这两种情形均可能造成药物在体内蓄积而导致毒性。 当年龄超过70岁时,人体许多机能急剧下降,其中包括药物清除能力。值得注意的是,除了CYP1A2活性有所降低外,其他主要CYP活性不发生改变。影响老年人药物清除的因素实际上是生理变化,如肝、肠血流量降低,肾功能下降和脂肪堆积等。相比于30岁的青年人,60~70岁老年人的肝血流量减少了约40%。因此,老年人对高固有清除率药物的清除会有所减少。例如,普萘洛尔(propranolol)在老年人体内的清除率下降了50%。 新生儿中CYP活性是成年人的1/3~1/2,无法较好地完成经CYP代谢药物的清除,药物半衰期可延长至成年人的10倍以上。新生儿肝脏内CYP表达过低,如CYP2C是成年人的10%~20%,CYP2E1是成年人的10%,而CYP1A2表达极低。咖啡因(CYP1A2底物)在早产儿体内的清除率约为成年人体内的1/9。 新生儿体内UGT表达也较低,是导致新生儿黄疸的主要原因(因无法较好地清除胆红素)。相比于成年人,经UGT代谢药物(如劳拉西泮、吗啡、齐多夫定和丙泊酚)在新生儿体内的清除率可降低>75%。肾功能不全也是影响新生儿药物清除的因素。经由肾脏清除的药物(如西咪替丁、万古霉素和氨苄西

执业药师药物代谢动力学习题与答案

第二章药物代动力学 一、最佳选择题 1、决定药物每天用药次数的主要因素是 A、吸收快慢 B、作用强弱 C、体分布速度 D、体转化速度 E、体消除速度 2、药时曲线下面积代表 A、药物血浆半衰期 B、药物的分布容积 C、药物吸收速度 D、药物排泄量 E、生物利用度 3、需要维持药物有效血浓度时,正确的恒定给药间隔时间是 A、每4h给药一次 B、每6h给药一次 C、每8h给药一次 D、每12h给药一次 E、每隔一个半衰期给药一次 4、以近似血浆半衰期的时间间隔给药,为迅速达到稳态血浓度,可以首次剂量 A、增加半倍 B、增加1倍 C、增加2倍 D、增加3倍 E、增加4倍 5、某药的半衰期是7h,如果按每次0.3g,一天给药3次,达到稳态血药浓度所需时间是 A、5~10h B、10~16h C、17~23h D、24~28h E、28~36h 6、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按一定时间间隔连续给予一定剂量,达到稳态血药浓度时间长短决定于 A、剂量大小 B、给药次数 C、吸收速率常数 D、表观分布容积 E、消除速率常数 7、恒量恒速给药最后形成的血药浓度为 A、有效血浓度 B、稳态血药浓度 C、峰浓度 D、阈浓度 E、中毒浓度 8、药物吸收到达血浆稳态浓度时意味着 A、药物作用最强 B、药物吸收过程已完成 C、药物消除过程正开始 D、药物的吸收速度与消除速率达到平衡 E、药物在体分布达到平衡 9、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有关稳态血药浓度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增加剂量能升高稳态血药浓度 B、剂量大小可影响稳态血药浓度到达时间 C、首次剂量加倍,按原间隔给药可迅速达稳态血药浓度 D、定时恒量给药必须经4~6个半衰期才可达稳态血药浓度 E、定时恒量给药达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与清除率有关 10、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其消除半衰期 A、与用药剂量有关 B、与给药途径有关 C、与血浆浓度有关 D、与给药次数有关 E、与上述因素均无关 11、某药按一级动力学消除,其血浆半衰期与消除速率常数k的关系为 A、0.693/k B、k/0.693 C、2.303/k D、k/2.303 E、k/2血浆药物浓度 12、对血浆半衰期(一级动力学)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 B、能反映体药量的消除速度 C、依据其可调节给药间隔时间 D、其长短与原血浆浓度有关 E、一次给药后经4~5个半衰期就基本消除 13、静脉注射1g某药,其血药浓度为10mg/dl,其表观分布容积为 A、0.05L B、2L C、5L D、10L E、20L 14、在体药量相等时,Vd小的药物比Vd大的药物 A、血浆浓度较低 B、血浆蛋白结合较少 C、血浆浓度较高 D、生物利用度较小 E、能达到的治疗效果较强 15、下列叙述中,哪一项与表观分布容积(Vd)的概念不符 A、Vd是指体药物达动态平衡时,体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 B、Vd的单位为L或L/kg C、Vd大小反映分布程度和组织结合程度 D、Vd与药物的脂溶性无关 E、Vd与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有关 16、下列关于房室概念的描述错误的是 A、它反映药物在体分却速率的快慢 B、在体均匀分布称一室模型 C、二室模型的中央室包括血浆及血流充盈的组织 D、血流量少不能立即与中央室达平衡者为周边室 E、分布平衡时转运速率相等的组织可视为一室 17、影响药物转运的因素不包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