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4章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第4章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第4章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第4章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第四章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目的要求】

了解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药物因素和机体因素。

【教学内容】

1、药物因素:制剂和给药途径,药物相互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

2、机体因素:年龄、性别、遗传,特异质反应、疾病状态、心理因素-安慰剂,长期用药引

起的机体反应性变化(耐受性和耐药性、依赖性、停药症状)。

【讲授方法】

板书、Powerpoint。

药物在机体内产生的药理作用和效应受药物和机体的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引起不同个体作用的差异。

个体差异随人而异的药物反应称为个体差异。

表现为同样剂量的某一药物在不同病人不一定都能达到相等的血药浓度。相等的血药浓度不一定都能达到等同的药效。

产生个体差异的原因:

1.药物剂型

2. 药动学

3.药效学

4.临床病理

第一节药物因素

一、药物制剂和给药途径

(一)药物制剂

药物可制成多种剂型:如:供口服给药的有片剂、胶囊剂

供注射用的有水剂、乳剂、油剂

控释制剂和缓释制剂

缓释制剂利用无药理活性的基质或包衣阻止药物迅速溶出,以达到比较稳

定而持久的疗效。

控释制剂是一种可以控制药物缓慢而恒速或非恒速释放的制剂,其作用更

为持久和温和。

(二)给药途径

不同剂型的同一药物因其给药途径不同,其吸收速度不同。

一般:静脉注射>吸入>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直肠/ 舌下>口服>粘膜>贴皮

(不同给药途径吸收的优缺点已在药代谢动力学部分阐述过)

药剂当量指不同药剂所含的相等的药量。

生物当量指不同药剂能达到相同血药浓度的剂量比值。

** 有的药物采用不同途径给药时,还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和用途,如硫酸镁内服可以导泻和利胆,注射则产生止痉、镇静和颅内压降低的作用。

二、药物相互作用

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时或先后序贯应用时,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干扰,可改变药物的体内过程及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从而使药物的药理效应或毒性发生变化。

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联合使用,其目的(除达到多种治疗目的以外)是提高疗效,减少(或降低)不良反应。

联合用药的结果:

相加作用:药理作用相加

1. 协同作用疗效提高

增强作用:药理作用大于相加

2. 拮抗作用疗效减弱或毒性增加

多药合用是比较常见的,往往可以获得病人和家属暂时的欢心,认为医生已尽了最大努力。但一般来说除少数情况外多药合用是无益的,有时甚至是有

害的。实践证明,多药合用,产生疗效协同仅是少数药物之间。至于不良反应

的拮抗,也只有少数场合下,才得以实现。

多药合用,由于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将会大大增多。因此,一般除非必须,宁少勿滥。

(一)影响药动学的相互作用

(1)吸收药物间相互作用而影响吸收如:四环素与Fe++、、Ca++等因络合互相影响

其吸收。

空腹服药吸收较快。

食物对药物吸收总的来说影响不大,故无特异性禁忌。

(2)血浆蛋白结合* 双香豆素抗凝药易受阿司匹林等解热镇痛药置换而使其在血中

游离型双香豆素量增加产生出血。

*口服降血糖药受阿司匹林置换而致低血糖反应。

(3)肝脏生物转化肝药酶诱导剂:苯巴比妥,利福平,苯妥英钠,烟,酒等能增

加在肝转化药物的消除----药效减弱。

肝药酶抑制剂:异烟肼,氯霉素,西米替丁等能减慢在肝转化

药物的消除----药效增强。

⑷肾排泄利用离子障原理,碱化尿液可加速酸性药物自肾排泄,减慢碱性药物自肾

排泄。

水杨酸盐竞争性抑制甲氨喋啶(抗肿瘤药)自肾小管排泄而增加后者的毒

性(胃肠道粘膜损害,白细胞下降、血小板下降、脱发,肝肾损害)

(二)影响药效学的相互作用

⑴生理性拮抗/协同

服用镇静催眠药(中枢抑制)后饮酒或喝浓茶会加重或减轻中枢抑制作用。

⑵受体水平的协同/拮抗

协同:β受体阻断药与肾上腺素合用可能导致高血压危象。

⑶干扰神经递质的转运

三环类抗抑郁药抑制儿茶酚胺再摄取,可增加肾上腺素及拟似药(酪胺等)的

升压反应,而抑制可乐定及甲基多巴。

第二节机体因素

一、年龄

主要表现在新生儿和老年人

1.小儿⑴处于生长发育期:使用激素会影响儿童体质,使用中枢抑制剂影响智力。

⑵肝功能发育不全:对在肝脏进行转化的药物敏感。

⑶肾功能发育不全:药物消除缓慢。

⑷血浆蛋白总量较少: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较低。

⑸二岁以下小儿血脑屏障不完善,对吗啡特别敏感易产生呼吸中枢抑制。

2.老人在医学上一般以65岁以上为老人。

老人代谢减退,各器官功能逐渐减退,代偿适应能力较差。

对药物的耐受性一般也较差,老年人用药量应减为成人剂量的3/4,有些药应根

据其特点,适当增减剂量或决定禁用。

二、性别

性别对药物的反应在性质上并无差异,但女性多数比男性对药物敏感。此外,妇女体重也较男子轻,用药量应酌减,另一方面,妇女又有月经、妊娠、授乳的生理特点,应予注意。

月经期:泻药或抗凝血药可引起月经过多,流血不止。

孕期:防止药物引起致畸及流产(奎宁兴奋子宫)

授乳期:应考虑到乳汁对婴儿的影响。

三、遗传异常

基因是决定药物代谢酶、药物转运蛋白和受体活性及功能表达的结构基础,是药物代谢与反应的决定因素,其突变可引起所编码的药物代谢酶、转运蛋白和受体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和功能的异常,成为产生药物效应个体差异的主要原因。

(一)遗传多态性

酶活性大小是药物代谢酶表型的反映,可通过测定其底物的代谢率可确定。

如:NAT(N-乙酰基转移酶)是具有遗传多态性的常见药物代谢酶。

NAT中参与Ⅱ相乙酰化反应的代谢酶,人群中NAT的活性呈多态分布,有

快代谢型:药物快速灭活

慢代谢型:药物缓慢灭活

中间代谢型:药物灭活中等

----从而影响血药浓度及效应的强弱久暂

(二)药物反应种族差异

种族因素包含遗传和环境两个方面。

如普萘洛尔在中国人中产生的β-受体阻滞和降压作用比白人强,而白人对该药的代谢清除率比中国人低。

但是,和种族之间的药物代谢及反应差异比较,同一种族内的个体差异更为显著和重要,如在口服同一剂量的普萘洛尔后,中国人和白人产生的血浆浓度平均值差异不到一倍,但在这两种人中服用同一普萘洛尔剂量后的个体差异却可达到10倍。

四、特异质反应

是一种性质异常的药物反应,通常是有害的,甚至是致命的。与剂量大小无关,这种反应只在极少数病人中出现,如氯霉素导致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生率约为1/50000。

特异质反应通常与遗传有关

如: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者对伯氨喹、磺胺药等药物易发生溶血反应

五、疾病状态

疾病本身能导致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物效应动力学的改变。

1. 肝脏疾病:肝功能不全,可致肝转化能力减弱,使药物作用延长。

2.肾脏疾病:肾功能不全,使肾排泄减慢,而使半衰期延长。

3.神经功能抑制:如巴比妥类中毒时能耐受较大剂量中枢兴奋药而不致惊厥。惊厥时

却能耐受较大剂量苯巴比妥。

4.阿托品极量(1mg/次)在抢救有机磷中毒时的使用(1-2mg/次)甚至可用到(5-10mg/

次)

5.强心甙仅对心源性水肿患者有利尿作用。

6.解热镇痛药仅发热病人有退热作用。而不能使正常人体温下降。

7.氯丙嗪诱发癫痫。

六、心理因素-安慰剂效应

患者的精神状态与药物疗效关系密切。

忧郁、悲观不能配合治疗,对某些抑制性药物,反应较严重,如氯丙嗪在忧郁病人可能出现自杀倾向。

安慰剂是不具药理活性的中性物质,如用乳糖、淀粉等制成的外形形似的制型。

安慰剂效应主要由病人的心理因素引起,它来自病人对药物和医生的信赖,病人在经医生给予药物后,会发生一系列的精神和生理上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包括病人的主观感觉,而且包括许多客观指标。

如:治疗头痛、心绞痛、神经管能症等能获得30%-50%的疗效

故在评价药物的临床疗效时,应考虑安慰剂效应。

临床在新药评价时,应采用双盲对照(阴性对照—安慰剂、阳性对照),观察新药的确切疗效。

七、长期用药引起的机体反应性变化

1.致敏反应:是变态反应。

2.快速耐受性:药物在短时间内反复应用数次后药效递减直至消失。(如麻黄碱升压,因促进神经末梢释放儿茶酚胺,当释放耗竭时即不再有作用)3.耐受性: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强度递减,程度较快速耐受性轻也较慢,不致反应消失,增加剂量可保持药效不减。

4.习惯性:停药后病人发生主观感觉不适,需要再次连续使用药物,停药不致对机体形成危害。

5.成瘾性:一些麻醉药品,用药时产生欣快感,停药后会出现严重的生理机能紊乱。

6.依赖性:习惯性及成瘾性都有主观需要连续用药故统称为依赖性。

7.耐受性/抗药性:指病原体及肿瘤细胞等对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降低。

第三节合理用药原则

从理论上讲,合理用药是要求充分发挥疗效,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

主要从药物的选择、剂量的选择、给药时间间隔的选择、给药途径的选择和药物疗程或给药总次数等方面综合考虑

1.明确诊断

选药不仅要针对适应证还要考虑禁忌证

2.根据药理学特点选药

尽量少用所谓的“撒网疗法”,即多种药物合用以防漏诊或误诊,这样不仅浪费而且容易发生相互作用

3.了解并掌握各种影响药效的因素

用药必须个体化,不能单纯公式化

4.对因对症治疗并重

在采用对因治疗的同时要采用对症支持疗法。如在严重的病毒和细菌感染及癌症化学治疗时,应重视采用免疫增强剂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5.对病人始终负责

开出处方仅是治疗的开始,必需严密观察病情反应,及时调整剂量或更换治疗药物

回顾和概括

第一节药物因素

一、药物制剂和给药途径

二、药物相互作用

联合用药的结果:

相加作用:药理作用相加

1. 协同作用疗效提高

增强作用:药理作用大于相加

2. 拮抗作用疗效减弱或毒性增加

(一)影响药动学的相互作用

(1)吸收

(2)血浆蛋白结合

(3)肝脏生物转化肝药酶诱导剂、肝药酶抑制剂

(4)肾排泄

(二)影响药效学的相互作用

⑴生理性拮抗/协同

⑵受体水平的协同/拮抗

⑶干扰神经递质的转运

第二节机体因素

一、年龄

主要表现在新生儿和老年人

二、性别

性别对药物的反应在性质上并无差异,但女性多数比男性对药物敏感。此外,妇女体重也较男子轻,用药量应酌减,另一方面,妇女又有月经、妊娠、授乳的生理特点,应予注意。

三、遗传异常

四、特异质反应

特异质反应通常与遗传有关。

五、疾病状态

肝脏疾病、肾脏疾病、神经功能抑制等。

六、心理因素-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是不具药理活性的中性物质,如用乳糖、淀粉等制成的外形形似的制型。七、长期用药引起的机体反应性变化

1.致敏反应:是变态反应。

2.快速耐受性:药物在短时间内反复应用数次后药效递减直至消失。

3.耐受性: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强度递减,程度较快速耐受性轻也较慢,不致反应消失,增加剂量可保持药效不减。

4.习惯性:停药后病人发生主观感觉不适,需要再次连续使用药物,停药不致对机体形成危害。

5.成瘾性:一些麻醉药品,用药时产生欣快感,停药后会出现严重的生理机能紊乱。6.依赖性:习惯性及成瘾性都有主观需要连续用药故统称为依赖性。

7.耐受性/抗药性:指病原体及肿瘤细胞等对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降低。

作业内容

基本概念:协同作用/拮抗作用,快速耐受性/耐受性/耐药性,习惯性/成瘾性/依赖性安慰剂

涉及的教材页码

采用杨宝峰主编《药理学》(第6版):P

39-P

45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1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一、最佳选择题 1、下列关于老年人用药中,错误的是 A、对药物的反应性与成人可有不同 B、对某些药物的反应特别敏感 C、对某些药物的耐受性较差 D、老年人用药剂量一般与成人相同 E、老年人对药物的反应与成人不同,反映在药效学和药动学上 2、先天性遗传异常对药物的药理学作用影响主要表现在 A、口服吸收速度不同 B、药物体内生物转化异常 C、药物体内分布异常 D、遗传性高铁血红蛋白还原障碍 E、以上都有可能 3、下列叙述中,哪项不符合吸入给药的特点 A、大多数药物可经吸入途径给药 B、吸收迅速,起效快 C、能避免首过消除 D、尤适用于治疗肺部疾病 E、给药剂量难控制 4、不符合口服给药的叙述是 A、最常用的给药途径 B、安全、方便、经济的给药途径 C、吸收较缓慢 D、是最有效的给药途径 E、影响吸收的因素较多 5、从机体来说,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不包括 A、药物脂溶性 B、胃肠道pH C、胃肠运动 D、吸收面积大小 E、吸收部位血流 6、从药物本身来说,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有 A、药品包装 B、给药途径 C、来源 D、价格 E、生产厂家 7、一般来说,起效速度最快的给药途径是 A、吸入给药 B、口服给药 C、静脉注射 D、皮下注射 E、贴皮给药

8、弱碱性药物 A、在酸性环境中易跨膜转运 B、在胃中易于吸收 C、酸化尿液时易被重吸收 D、酸化尿液可加速其排泄 E、碱化尿液可加速其排泄 9、病原微生物对抗菌药的耐受性降低的现象称为 A、耐受性 B、耐药性 C、成瘾性 D、习惯性 E、快速耐受性 10、鱼精蛋白注射液解救肝素过量出血,这种现象称为 A、增敏作用 B、拮抗作用 C、协同作用 D、增强作用 E、相加作用 二、配伍选择题 1、A.去甲肾上腺素 B.吗啡 C.普鲁卡因胺 D.左旋多巴 E.对乙酰氨基酚 (1)代谢物活性大于母药 (2)代谢物作用减弱或消失 (3)代谢物作用与母药相似 (4)转化为有毒代谢物 (5)代谢后激活 2、A.药理作用协同 B.竞争与血浆蛋白结合 C.诱导肝药酶加速灭活 D.竞争性对抗 E.减少吸收 (1)苯巴比妥与双香豆素合用可产生 (2)维生素K 与双香豆素合用可产生 (3)肝素与双香豆素合用可产生 (4)硫酸亚铁与四环素合用可产生 (5)保泰松与双香豆素合用可产生 3、A.生理依赖性 B.首剂现象 C.耐药性 D.耐受性 E.致敏性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摘要】目的讨论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方法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结论物效应是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表现,但同样剂量的某一药物在不同病人不一定都能达到相等的血药浓度,相等血药浓度也不一定都能达到相等的药物效应。 【关键词】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药物效应是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表现,但同样剂量的某一药物在不同病人不一定都能达到相等的血药浓度,相等血药浓度也不一定都能达到相等的药物效应。这是因为其受许多因素的影响,除了药效学、药动学以外,还有药物方面的因素。 一、药物的化学结构 药物的化学结构是决定药物发挥特异性效应的物质基础。一般地说,药物的化学结构相似,其药理作用也相似,例如噻嗪类药物均具有利尿、降压作用,只是作用强弱不同。也有一些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表现相反或拮抗作用,例如维生素K和香豆素类药物的化学结构相似,前者可产生止血作用,后者可表现出抗凝血作用。 二、药物的剂量和效应 药物的剂量是指用药的分量,剂量的大小可决定药物在体内的血药浓度。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剂量愈大,血药浓度愈高,作用也愈强。药物的效应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强,即药物的量效关系。 (1)量反应型量效关系药物作用的强弱是连续增减的量变,可用具体的数量或最大效应的百分率来分级表示,称为量反应。 (2)质反应型量效关系药物作用的强弱不是连续性量的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如清醒或睡眠,存活或死亡等,称为质反应。 药物剂量太小,不产生任何效应,称为无效量。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开始产生药理效应的剂量称为最小有效量或称为阈剂量。产生最大的治疗效应,但尚未引起毒性反应的剂量,称为极量,是安全用药的极限。我国药典对毒药和剧毒药规定了每次或每日极量,超过极量可引起中毒,在临床用药非特殊情况一般不采用极量。最小有效量与极量之间的剂量称为治疗量。比最小有效量大,比极量小,疗效显著,且又安全的剂量称为常用量,是一般治疗应用的剂量。最开始引起中毒反应的剂量称为最小中毒量;最小有效量和最小中毒量之间的剂量称为安全范围,药物的安全范围愈大,用药愈安全。在测定药物毒性的动物实验中最开始引起动物死亡的剂量称为最小致死量。药物中毒量和致死量在临床治疗中是不允许使用的,但在测定药物毒性的动物实验中有实用意义。在测定药物毒性的动物实验中引起一半动物死亡的剂量称为半数致死量;在测定药物疗效的动物实验中引起一半动物有效的剂量称为半数有效量。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治疗指数=半数致死量/半数有效量,治疗指数愈大,表明用药愈安全。一般认为比较安全的药物治疗指数应大于3以上,但这仅适用于治疗量与致死量的量效曲线相互平行的药物,假如两种剂量的量效曲线坡度不同的药物,还应考虑安全范围,称可靠安全系数,比值要求大于l以上.用药才安全。即引起1只动物死亡的剂量要大于引起99只动物有效的剂量。 三、药物剂型 药物可制成许多种剂型,如剂型的形态相同,其制备方法以及一般性状亦有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包括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包括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局部器官血流量、组织亲和力、体液PH 和药物理化性质、 体内屏障(如血脑屏障等)。 毛果芸香碱的作用 毛果芸香碱能直接激动 M 胆碱受体。对眼和腺体作用明显,对平滑肌有收缩作 用,有缩曈、降低眼内压和调节痉挛等作用。 吸收后可使汗腺和唾液腺分泌增加。 局部滴眼治疗青光眼, 与括瞳药交替应用治疗虹膜炎, 全身用药仅用于阿托品中 毒等解救。 试述新斯的明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及其应用。 新斯的明为易逆性抗胆碱酯酶药,使乙酰胆碱在突触间隙积聚,表现 样作用。 ① 对骨骼肌作用最强,除抑制酶外,尚可直接激动骨骼肌运动终板上 促进运动神 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 ② 对胃肠和膀胱平滑肌作用较强; ③ 对中枢、眼、腺体、心血管和支气管较弱。 用于重症肌无力、术后腹气胀、尿 潴留、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及解救非去极化性肌松药中毒等。 试述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的特异解毒药及其解救机制。 ① M 型胆碱受体阻断药如阿托品;②胆碱酯酶复活药。 阿托品能直接与M 型胆碱受体结合,竞争阻断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起到抗胆碱 作用,迅速解除中毒 M 样症状。也能部分缓解中枢中毒症状。大剂量还阻断神 经节的N1胆碱受体,对抗N1样症状。但不能使被抑制的胆碱酯酶复活,用于 轻度中毒。 胆碱酯酶复活药可与中毒酶结合成复合物, 进一步裂解生成磷酸化解磷定, 由尿 排出,同时使胆碱酯酶游离而恢复活性。 此外与体内游离有机磷酸酯结合成无毒 磷酰化解磷定排出,避免继续中毒发展,从而产生解毒。对神经肌肉接头处 N 样症状明显缓解, 缓解肌震颤及中枢神经症状, 但对体内积聚乙酰胆碱无直接对 抗作用。中、重度中毒须两药合用,提高解毒效果。常需反复用药才能维持治疗 作用。 试述阿托品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其主要不良反应,过量中毒症状及其解救。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① 缓解内脏平滑肌绞痛;可松弛内脏平滑肌,以胃肠平滑肌绞痛较好,胆和肾绞 痛与哌替啶合用,以增强疗效; M 样和 N N2 受体及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众所周知,文献中所载各种药物的作用及其强度、时间等资料都就是根据实验室或临床研究结果的数据统计所得的均数或其它综合值。医学研究中许多事物现象都呈正态分布。药物作用也不例外,在个体上的表现必然会有差异。其次,任何实验研究或临床研究都就是在某种一定的条件(药物制剂,用药方案,机体状态与环境等)下进行的,如果这些条件有了改变,则个体差异就会更为明显。例如,由于遗传或其它原因(如年龄、疾病等),有的病人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高敏性),有的病人则能耐受较大剂量(耐受性),甚至有人对某些药物可以产生特殊反应(特异质)。所以,在临床用药时必须考虑可能影响药物作用的各种因素!研究用药的个体化(individualization),才能得到良好效果。 影响药物作用的主要因素分为药物、机体状态与环境条件等三个方面。 一、药物方面的因素 1、剂量问题一次给药时药物作用的量效关系比较容易掌握。在连续给药时还须考虑两次给药之间的间隔时间。通常按照在一定时间内给药总剂量不变的原则,两次给药间隔时间长则每次的用药量就较大,而血药浓度的波动也较大。这时就必须注意峰浓度就是否可能超过最低中毒浓度,谷浓度就是否可能低于最低治疗浓度等问题。为了减小血药浓度的波动,可以缩短给药间隔时间。这时必须适当减少每次用药量,以免蓄积中毒。静脉点滴给药时血药浓度的波动最小,但滴入药液的浓度与滴人速度必须经计算后予以控制。在安全性较大的药物,在首剂时可给以适当的“突击剂量”,以便缩短到达血药稳态浓度的时间。 2、药物剂型问题同一药物的不同剂型吸收速率与分布的范围可以不同,从而影响药物起效时间、作用强度与维持时间等。皮下或肌内注射吸收较口服为快,水溶液的吸收又比油溶液或混悬液为快;口服给药时溶液剂型吸收最快,散剂次之,片剂与胶囊等须先崩解,故吸收较慢。一般说来,吸收快的剂型药物血浓度的峰值较高,单位时间内排出也较多,故维持时间较短。吸收太慢则血药峰浓度可能太低而影响疗效。 为了达到不同目的,设计了多种特殊的药物剂型。例如,糖衣片(胶囊)可避免苦味。肠溶片或胶囊可减少药物对胃的刺激。缓释制剂可使药物缓慢释出,而控释制剂controlled release preparation)能使药物以近似恒速释放,不仅延长药效,且能减少血药浓度的波动。有时还可能有其它优点。例如,微孔膜包衣控释片就是以胃肠道不能溶蚀的多聚物与少量水溶性“微孔物质”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第四章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药物作用受药物、机体和环境等因素综合影响,可致临床效果因人而异,故需用药个体化以满足用药安全有效。 第一节药物因素 以量效关系为基础,作用部位的药物数量决定起效快慢、作用强度及维持时间,即给药剂量是最基本的影响因素。其他: 一、药物剂型与制剂 同种药物,可因制剂、剂型及具体的用药方式不同,其效应也会有差异。 二、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影响药物吸收的速度与程度,进而影响起效快慢、作用强度及维持时间。 不同给药途径,同一制剂药物作用性质亦可不同。例如: MgSO4口服:导泻、利胆;肌内注射:抗惊厥、降低血压。 三、给药时间 许多药物给药时间或时机有相应要求。可根据: 出现所需效应的时间,如催眠药临睡前口服。 减少影响因素的干扰,如空腹口服免受食物影响吸收。 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如胃肠刺激性的药物于餐时或餐后口服。 顺应生物节律,如糖皮质激素类药每日或隔日上午8时一次顿服。 四、长期用药 长期反复用药可引起机体(包括病原体)对药物反应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耐受性、耐药性和依赖性;突然停用可发生停药反应。 耐受性(tolerance):机体在连续多次用药后反应性降低的现象。 耐药性(resistance):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用的化学治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的现象,也称抗药性。 五、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是指联合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时,由于药剂学、药动学或药效学的原因,影响药物的效应,使之增强或减弱。 广义= 体内药物相互作用(狭义)+ 体外配伍禁忌 联合用药结果:药物效应增强称为协同(synergism),药物效应减弱称为拮抗(antagonism)。 联合用药目的:疗效协同、不良反应拮抗、耐药性延缓 (一)体外配伍禁忌 药物在体外配伍时,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而降低疗效,甚至产生毒性而影响药物的使用,称为配伍禁忌(incompatibility),属药剂学相互作用。 对策:药物在选用溶媒稀释和制剂混合或混入补液前应查阅药品说明书,查对配伍禁忌。 例如,乳糖酸红霉素先用灭菌注射用水溶解稀释后,才可进一步稀释于生理盐水,直接用生理盐水溶解易发生沉淀。 (二)体内相互作用 体内药物相互作用:主要指一种药物在体内对另一种药物药动学或药效学的影响,从而使之减效、失效或增效及引起各种不良反应。 1.药动学相互作用 联用的药物,可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改变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动态规律,而呈现药效学方面的变化。 1)影响药物的吸收 硫酸亚铁与四环素同时口服,两药在肠道内可形成难溶性的络合物,吸收都减少。 2)影响药物的分布 低结合力药物(A)被竞争同一血浆蛋白的高结合力药物(B)从已与血浆蛋白结合的位点竞争性置换,则: A药:游离型的血药浓度增加,效应增强,甚至产生毒性。 3)影响药物代谢酶的活性 药酶诱导剂(A)与被药酶代谢的药物(B)合用,则B药:代谢加速,作用减弱;t1/2缩短;作用维持时间缩短。 4)影响排泄的相互作用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制剂篇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药剂篇 药物的整个吸收由一系列不同的速度过程组成。对于柜体口服速释剂型,速度过程包括:1、药物崩解和溶出,2、药物在生理环境下的溶剂,3、跨膜吸收进入人体循环。在药物的崩解、溶解和吸收过程中,药物到达循环系统的额速度是由该系列中最慢的一步决定的,最慢的一步被称为限速步骤。 为输送具有期望的生物利用度的活性药物,在药品设计中应考虑的因素包括:1、药物的剂型;2、药品中辅料的特性;3、药物分子的理化性质;4、药物的给药途径。本文重点介绍药物分子的理化性质和辅料的特性。 一、药物分子的理化性质 1、PKa与pH 药物分子进入人体后,在不同的pH下溶解度不同。不同程度的离子化的程度会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离子化程度取决于药物本身的pKa和溶液的pH。碱性药物更容易在酸性条件中溶解,形成可溶性盐,进入小肠中由于pH的升高,有可能溶解性降低或析出。相反酸吸性药物在小肠pH较高的情况下易溶解。溶解度-pH关系可以粗略的估计药物在胃肠道溶解的完全程度。加入酸性或者碱性辅料有助于增加药物的溶解度。 PH还与药物的稳定性有关。PH-稳定性关系是药物降解反应速度常数对pH值作图。如果药物在酸碱作用下发生分解,那么药物在胃肠道中可能也会发生分解,影响药物的吸收。 2、粒径 粒径的减小可显著增加药物分子的有效表面积。因为溶解发生在药物的表面,表面积越大,溶解速率越快。粒子的几何形状同样影响表面积。对于水溶性低的药物,粒径的大小和分布及其重要,影响药物的吸收利用度。 3、晶型 不同的晶型溶解度、密度、硬度和可压缩性可能不同,因此会影响生物利用度等。一般情况下,具有最低自由能的晶型是最稳定的形态。但药物以不定形体存在时,一般会比刚性结构存在的晶型溶解快。一些多形体是亚稳定,一定时间后可转变成稳态。晶型的改变会在药品的生产中引起问题如裂片或妨碍压片。 4、亲酯性 药物分子必须具有合适的亲酯性才能穿过肠上皮细胞在内的大多数细胞膜的酯质分子层,因此亲酯性药物分子具有良好的吸收。对于弱酸或者弱碱性药物,还碧玺考虑药物主要呈非解离型和解离性的pH范围。基于pH-非配理论,中性分子可以通过被动扩散痛经跨过细胞膜,更易扩散,因此更易被吸收。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复习课程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众所周知,文献中所载各种药物的作用及其强度、时间等资料都是根据实验室或临床研究结果的数据统计所得的均数或其它综合值。医学研究中许多事物现象都呈正态分布。药物作用也不例外,在个体上的表现必然会有差异。其次,任何实验研究或临床研究都是在某种一定的条件(药物制剂,用药方案,机体状态和环境等)下进行的,如果这些条件有了改变,则个体差异就会更为明显。例如,由于遗传或其它原因(如年龄、疾病等),有的病人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高敏性),有的病人则能耐受较大剂量(耐受性),甚至有人对某些药物可以产生特殊反应(特异质)。所以,在临床用药时必须考虑可能影响药物作用的各种因素!研究用药的个体化(individualization),才能得到良好效果。 影响药物作用的主要因素分为药物、机体状态和环境条件等三个方面。 一、药物方面的因素 1.剂量问题一次给药时药物作用的量效关系比较容易掌握。在连续给药时还须考虑两次给药之间的间隔时间。通常按照在一定时间内给药总剂量不变的原则,两次给药间隔时间长则每次的用药量就较大,而血药浓度的波动也较大。这时就必须注意峰浓度是否可能超过最低中毒浓度,谷浓度是否可能低于最低治疗浓度等问题。为了减小血药浓度的波动,可以缩短给药间隔时间。这时必须适当减少每次用药量,以免蓄积中毒。静脉点滴给药时血药浓度的波动最小,但滴入药液的浓度和滴人速度必须经计算后予以控制。在安全性较大的药物,在首剂时可给以适当的“突击剂量”,以便缩短到达血药稳态浓度的时间。 2.药物剂型问题同一药物的不同剂型吸收速率和分布的范围可以不同,从而影响药物起效时间、作用强度和维持时间等。皮下或肌内注射吸收较口服为快,水溶液的吸收又比油溶液或混悬液为快;口服给药时溶液剂型吸收最快,散剂次之,片剂和胶囊等须先崩解,故吸收较慢。一般说来,吸收快的剂型药物血浓度的峰值较高,单位时间内排出也较多,故维持时间较短。吸收太慢则血药峰浓度可能太低而影响疗效。 为了达到不同目的,设计了多种特殊的药物剂型。例如,糖衣片(胶囊)可避免苦味。肠溶片或胶囊可减少药物对胃的刺激。缓释制剂可使药物缓慢释出,而控释制剂controlled release preparation)能使药物以近似恒速释放,不仅延长药效,且能减少血药浓度的波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93962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众所周知,文献中所载各种药物的作用及其强度、时间等资料都是根据实验室或临床研究结果的数据统计所得的均数或其它综合值。医学研究中许多事物现象都呈正态分布。药物作用也不例外,在个体上的表现必然会有差异。其次,任何实验研究或临床研究都是在某种一定的条件(药物制剂,用药方案,机体状态和环境等)下进行的,如果这些条件有了改变,则个体差异就会更为明显。例如,由于遗传或其它原因(如年龄、疾病等),有的病人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高敏性),有的病人则能耐受较大剂量(耐受性),甚至有人对某些药物可以产生特殊反应(特异质)。所以,在临床用药时必须考虑可能影响药物作用的各种因素!研究用药的个体化(individualization),才能得到良好效果。 影响药物作用的主要因素分为药物、机体状态和环境条件等三个方面。 一、药物方面的因素 1.剂量问题一次给药时药物作用的量效关系比较容易掌握。在连续给药时还须考虑两次给药之间的间隔时间。通常按照在一定时间内给药总剂量不变的原则,两次给药间隔时间长则每次的用药量就较大,而血药浓度的波动也较大。这时就必须注意峰浓度是否可能超过最低中毒浓度,谷浓度是否可能低于最低治疗浓度等问题。为了减小血药浓度的波动,可以缩短给药间隔时间。这时必须适当减少每次用药量,以免蓄积中毒。静脉点滴给药时血药浓度的波动最小,但滴入药液的浓度和滴人速度必须经计算后予以控制。在安全性较大的药物,在首剂时可给以适当的“突击剂量”,以便缩短到达血药稳态浓度的时间。 2.药物剂型问题同一药物的不同剂型吸收速率和分布的范围可以不同,从而影响药物起效时间、作用强度和维持时间等。皮下或肌内注射吸收较口服为快,水溶液的吸收又比油溶液或混悬液为快;口服给药时溶液剂型吸收最快,散剂次之,片剂和胶囊等须先崩解,故吸收较慢。一般说来,吸收快的剂型药物血浓度的峰值较高,单位时间内排出也较多,故维持时间较短。吸收太慢则血药峰浓度可能太低而影响疗效。 为了达到不同目的,设计了多种特殊的药物剂型。例如,糖衣片(胶囊)可避免苦味。肠溶片或胶囊可减少药物对胃的刺激。缓释制剂可使药物缓慢释出,而控释制剂controlled release preparation)能使药物以近似恒速释放,不仅延长药效,且能减少血药浓度的波动。有时还可能有其它优点。例如,微孔膜包衣控释片是以胃肠道不能溶蚀的多聚物和少量水溶性

(推荐)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剂型因素

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剂型因素 1、 给药系统结构的影响 TDDS 的结构可以分为膜控释型和骨架型两大类。即 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 膜控释型TDDS (membrane-moderated type TDDS )是通过控释膜控制(减少)药物释放。该系统的基本构造如下图所示, 药物贮库 防粘层 膜控释型的经皮给药系统示意图 主要由无 渗透性的被衬层、药物贮库、控释膜和黏胶层四部分组成,在黏胶层外还有便于贮存和运输的防粘层。 背衬层 通常以铝箔或不透性聚合物材料制备,要求无渗透性、易于与控释膜符合,被衬便于印刷商标、药名和剂量等文字。 药物贮库 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制备,例如将药物分散在聚异丁烯压敏胶中涂布而成,也可以混悬在膜不渗透的黏稠流体如硅油或半固体软膏基质中。 控释膜 由聚合物材料加工而成的微孔膜或无孔膜,例如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是较常用的一种膜材。 粘附层 可以运用各种压敏胶,如硅橡胶类、丙烯酸类或聚异丁烯类。

膜控释型TDDS 的释药速度与聚合物的结构、膜孔的大小、组成、药物在其中的渗透系数、膜的厚度以及黏胶层的组成及厚度有关,例如Transderm-Nitro 和 Transderm-Scop ,Cataores-TTS 均是膜控释的TDDS ,这类系统的释药速率可以用下式表示: r m a 1/1/AC dQ dt ρρ=+ 式中,A 为释药面积;Q 为释药量;C r 是药库中药物浓度;ρm 和ρa 分别是药物在黏胶层和控释膜中的渗透系数,其中: m/r m m m a /m a a a K D h K D h ρρ= = K m/r 和K a/m 分别是药库/膜和膜/黏胶层界面的分配系数;D m 、D a 分别是膜及黏胶层内 药物的扩散系数;h m 、h a 分别是膜厚度和胶层厚度。若黏胶层中药物的渗透系数a m ρρ?则: r m a r m 1/1/1/AC dQ dt AC dQ dt ρρρ= ?=+ 当a ρ不能忽略时则有: a m r m/r a/m m a a m m/r a/m AK K D D C dQ dt K D h K D h = + 硝酸甘油、雌二醇、东莨菪碱等都是按该类型制备的TDDS ,这些制剂的一般生产流程如下图: 混合 药物贮库 TDS 成品

影响药效的因素

第四章影响药效的因素 一.教材精要 掌握:个体差异,遗传药理学,时间药理学,药物剂型,给药方式,协同作用,相加作用,拮抗作用,耐受性,依赖性,撤药症状。 熟悉:影响药物作用的生理因素、精神因素、病理因素。 了解:药物治疗原则。 (一) 药物因素 1.药物剂量和剂型及给药途径 由于剂型不同,给药途径亦不同。不同给药途径的药物吸收速度不同,一般规律是静脉注射>(快于)吸入>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直肠>贴皮。 2.联合用药及药物相互作用 临床常联合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主要是利用药物间的协同作用以增加疗效或利用拮抗作用以减少不良反应。 (1)药动学方面的作用机制:①妨碍药物吸收(胃肠道pH改变、形成络合物、影响胃排空和肠蠕动);②竞争与血浆蛋白结合;③影响药物代谢(加速药物代谢、减慢药物代谢);④影响药物排泄。 (2)药效学方面的作用机制:①协同作用(相加作用、增强作用、增敏作用);②拮抗作用(药理性拮抗、生理性拮抗、生化性拮抗、化学性拮抗)。 协同作用:合并用药作用增加。 拮抗作用:合并用药作用减弱。 相加作用:两药合用的效应是两药分别作用的代数和。 3.反复用药

耐受性: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强度递减,需加大剂量才能显效,称为耐受性。抗药性:在化学治疗中,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称为抗药性或耐药性 (resistance)。 药物依赖性:指某些麻醉药品或精神药品,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之兴奋或抑制,连续使用能产生依赖性。分为躯体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 (二) 机体因素 1.年龄和性别 小儿及老人用药的注意事项。 对已知有致畸作用的药物,在妊娠第一期即胎儿器官发育期内应严格禁用。 2.功能和病理状态 病人的功能状态可影响药物的作用。 肝肾功能损害时分别影响在肝转化及自肾排泄药物的清除率,可以适当延长给药间隔及(或)减少剂量加以解决。 3.个体差异和遗传因素 个体差异:在基本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少数病人对药物的反应不同,称个体差异。分为:量的差别和质的差异。 遗传因素主要表现在对药物体内转化的异常,分为快代谢型和慢代谢型。它主要影响药物血浆浓度及效应强弱久暂。 4.种属差异 动物种属差异和人种、民族差异。 5.机体对药物反应的变化 机体对药物反应的变化包括以下四种: (1)致敏反应。 (2)快速耐受性:药物在短时间内反复应用数次后药效递减直至消失。

第四章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第四章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一、A,型题 1.对同一药物来讲,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 A.在一定范围内,剂量越大,作用越强 B.对不同个体来说,用量相同,作用不一定相同 C.用于妇女时效应可能与男人有别 D.成人应用时,年龄越大,用量应越大 E.小儿应用时,体重越重,用量应越大 2.作用产生最快的给药途径是( ) A.直肠给药 B.肌注 C.舌下给药 D.静注 E.口服 3.下述给药途径一般药物吸收快慢的顺序是( ) A.静脉>吸入>舌下>皮下>肌内注射>直肠给药>口服>皮肤给药 B.吸A>静脉>舌下>皮下>肌内注射>直肠给药-口服>皮肤给药 C.吸入>静脉>舌下>肌内注射>皮下>直肠给药>口服>皮肤给药 D.静脉>吸入>舌下>肌内注射>皮下>直肠给药>口服>皮肤给药 E.静脉>肌内注射>舌下>吸入>皮-F>直肠给药>口服>皮肤给药 4.少数患者应用小剂量药物就产生较强的药理作用,甚至引起中毒,称为( ) A.习惯性 B.后天耐受性 C.成瘾性 D.选择性 E.高敏性 5.药物效应的个体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是( ) A.遗传因素 B.环境因素 C.机体因素 D.疾病因素 E.剂量因素 6.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丕包括( ) A.药物的理化性质 B.吸收环境 C.体液的pH D.血一脑屏障 E.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 7.连续用药使敏感性下降称为( ) A.抗药性 B.耐受性 C.耐药性 D.成瘾性 E.反跳现象 8.对胃有刺激性的药物应( ) A.空腹服B.饭前服 C.饭后服 D.睡前服E.定时服 9.催眠药应在( ) A.空腹服 B.饭前服 C.饭后服 D.睡前服 E.定时服 10.气体、易挥发的药物或气雾剂适宜( ) A.直肠给药 B.舌下给药 C.吸人给药 D.鼻腔给药 E.口服给药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实验报告 课程:机能学实验系级班 姓名:学号: 组员: 实验原理 1,硫酸镁不同给药途径,药理作用不同:口服,泻下、利胆;注射,松弛平滑肌,肌肉松弛,降压;外敷,消炎祛肿。 2,氯丙嗪广泛引起中枢抑制,抑制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及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不同剂型对氯丙嗪的吸收效果不同。 3,钙离子对钠通道有屏蔽作用,可降低心肌兴奋性和传导性,快速注射钙离子使血钙浓度升高导致房室传导阻滞、心脏骤停等。而慢速注射可由血液稀释,引起的不良反应较弱。4,尼克刹米可直接兴奋延髓呼吸中枢或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过量导致中枢兴奋及惊厥。 5,胰岛素是机体唯一降血糖的激素。机体血糖突然降低会导致脑缺氧,产生心悸、出汗、、动物发生惊厥、抽搐等现象。可用葡萄糖解救。 【实验目的】 1.观察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2.比较不同剂型、剂量、给药速度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3.观察胰岛素的降低血糖作用,胰岛素惊厥的表现并掌握其解救方法。 【实验动物】

动物:小白鼠 药品:10%硫酸镁、墨汁生理盐水0.1%氯丙嗪水溶液0.1%氯丙嗪阿拉伯胶溶液(含10%阿拉伯胶溶液)1% CaCl2 溶液 1.25%尼可刹米溶液5%尼可刹米溶液10%尼可刹米溶液40U/ml胰岛素溶液、50%葡萄糖 器材:注射器(1ml 5ml 10ml 20ml) 小鼠笼、天平、大镊子、小鼠灌胃器大烧杯剪刀 【实验步骤】 一、观察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1)称量体重,将小鼠分为1,2,3三组,每组1只. (2)1号小鼠腹腔注射0.3ml/10g的硫酸镁溶液,2号小鼠灌胃0.3ml/10g硫酸镁墨汁溶液,3号小鼠灌胃0.3ml/10g生理盐水溶液。观察现象 二、不同剂型、剂量、给药速度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1.不同剂型 1)称量体重,将小鼠分为甲、乙两组,每组两只。 2)甲组小鼠皮下注射0.2ml/10g的0.1%的氯丙嗪水溶液,乙组小鼠皮下注射0.2ml/10g 的0.1%的氯丙嗪阿拉伯胶溶液,观察并记录小鼠入睡的时间。 2.不同给药速度 1)称量体重,将小鼠分为1#、2#两组,每组一只。 2)1#小鼠尾静脉注射0.25ml/10g的1%Cacl溶液,10s注射完,2#小鼠尾静脉注射 0.25ml/10g的1%Cacl溶液,3min注射完,观察小记录鼠生存情况。 3.不同剂量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研究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的研究 孟刚,时晓丽 (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南京210095) 摘要:药物的作用是药物与机体互相作用过程的综合表现,许多因素都可能影响或干扰这个过程,使药物的效应发生改变。本文主要探讨给药途径、动物年龄和药物的理化性质对药效的影响,以指导临床用药。关键词:药物作用;给药途径;动物年龄;理化性质 药物的作用是药物与机体互相作用过程的综合表现,许多因素都可能影响或干扰这个过程,使药物的效应发生改变。在兽医临床上,我们可以把这些因素归纳为药物方面、动物方面和环境生态方面的因素。本文将主要探讨不同的给药途径、动物年龄和药物的理化性质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及其机制。 1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1.1 实验用品 (1)仪器:普通天平、注射器、注射针头、灌胃针头、鼠笼;(2)药品:4%硫酸镁注射液;(3)动物:小鼠两只(体重20 克左右) 1.2 实验方法 取体重相似的两只小鼠,称好体重,一只以4%硫酸镁0.25ml/10g腹腔注射,另一只以同样剂量灌胃,观察两鼠的反应有何不同。 1.3 实验结果 表1 应用硫酸镁后小鼠的变化 鼠号体重(克)药物剂量(毫升)给药途径反应情况 甲21.61 0.54 腹腔注射四分钟后出现爬行异常,大约十分钟后开 始瘫痪 乙20.63 0.52 灌胃无异常 1.4 小结 不同的给药途径可引起不同的药物作用效果。硫酸镁注射给药主要发挥镁离子的作用。当血浆中镁离子浓度过低时,出现神经和肌肉组织过度兴奋,可致激动。当镁离子浓度升高时,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产生镇静和抗惊厥作用。同时镁离子又引起神经肌肉传导阻断,使骨骼肌松弛,原因主要是运动神经末梢乙酰胆碱释放量减少,其次是乙酰胆碱在终板去极化减弱及肌纤维的兴奋性下降。所以,不难解释,甲鼠出现爬行异常和瘫痪的现象。另外,硫酸镁口服,由于肠道内镁离子浓度的升高,形成高渗液体能吸收大量水分,阻止肠道水分的吸收,同时水分增加可以软化粪便,而且肠容积变大,对肠粘膜产生机械性的刺激作用,解离出的镁离子及溶液的渗透压对肠粘膜也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促进蠕动,引起排便。本实验中,硫酸镁灌胃量比较少,故没有出现下泻的现象。所以,我们必须注意根据用药目的,选择正确的给药途径。 2 动物年龄对药物的影响 2.1实验用品 (1)仪器:注射器、注射针头、鼠笼、天平;(2)药品:0.5%巴比妥溶液;(3)动物:小鼠(成年及未断奶各一只)

药理学-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药物在机体内产生的药理作用和效应是药物和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二者的相互作用受药物和机体的多种因素影响。药物因素主要有药物剂型、剂量、给药途径以及合并用药时药物的相互作用。机体因素主要有年龄、性别、种族、遗传性、心理、生理及病理等因素。这些因素往往会引起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消除产生差异,导致药物在作用部位的浓度不同,表现为药物代谢动力学差异或是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相同,但个体对药物的反应性不同,从而表现为药物效应动力学差异。 影响药物作用机体方面因素介绍: 1.年龄 小儿特别是新生儿或早产儿,各种生理功能及自身调节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对药物的反应比成年人更敏感。老年人血浆蛋白量较低,体内水分较少,脂肪较多,故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低,水溶性药物分布容积小,而脂溶性药物分布容积大。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消除率下降。另外老年人对许多药物的反应特别敏感。这些因素都会使同样剂量下老年人反应强烈或发生毒性反应。 2.病理情况 同时存在其他疾病也会影响药物的疗效。尤其肝肾功能不足时,药物在肝脏的生物转化及肾排泄功能发生障碍,消除速率变慢,易发生毒性反应,适当延长给药间隔或减少给药量可解决。 3.其他 如性别、遗传异常、心理因素等也会影响药物的作用。 4.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 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可因人、因时以及用药时间的长短等而异。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降低,需增加剂量才能恢复原效应,称耐受性。病原体及肿瘤细胞等对化学治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称耐药性,又叫抗药性。短期内反复应用数次后药效降低甚至消失称快速耐受性。长期连续使用某种药物,停药后发生主观不适或出现严重的戒断症状称依赖性。前者是精神依赖,又称习惯性。后者是物质依赖,停药会出现严重的生理机能紊乱,对机体产生危害,又称成瘾性。无病情需要而大量长期应用药物称药物滥用。麻醉药品的滥用不仅对用药者危害大,对社会危害也极大。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实验报告 1.课程名称: 动物机能学实验 2.实验名称: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3.实验目的、要求 观察和了解不同剂型、剂量、给药途径及种数差异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4.实验原理 1.不同剂型能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和血药浓度,从而影响药物的作用;剂量主要影响渗透压。 2.不同种类的动物,由于其解剖构造、生理机能和生化反应的不同,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不同。 3.同一药物由于给药途径的不同,可影响药物吸收的速度与药物剂量的大小,有的甚至还可影响药物作用的 性质。 5.实验材料 ⑴.实验动物: 小白鼠、家兔、鸡 ⑵.实验器械: 台秤、毛剪、注射器【1.0ml】、针头【4、5、6、7号】、粗天平、小鼠胃管、中烧杯、酒精棉 ⑶.实验药品: 1∶10,000硝酸士的宁溶液、1∶10,000硝酸士的宁阿拉伯胶溶液、生理盐水、 1∶20,000硝酸士的宁溶液、10%NaCl、5%MgSO4 6.实验步骤、原始数据记录、实验结果及分析 实验Ⅰ:剂型与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⑴.实验步骤 1.给药:取体重相近的小白鼠三只,称好后做好标记,分别由ip1∶10,000硝酸士的宁溶液、1∶10,000 硝酸士的宁阿拉伯胶溶液和1∶20,000硝酸士的宁溶液0.2ml/10g,然后分别放入倒置的烧杯中。 2.观察:观察三只小白鼠给药后的反应和惊厥发生的时间、强度及死亡时间。 ⑵.原始数据记录及实验结果 ⑶.分析 士的宁属于脊髓兴奋药,能选择性地提高脊髓兴奋性。治疗剂量的士的宁可以增强脊髓反射的应激性,缩短脊髓反射时间,神经冲动易传导,骨骼肌张力增加。中毒剂量的士的宁对中枢神经系统所有部位均有兴奋作用,可使全身骨骼肌同时挛缩,发生强直型惊厥。 士的宁的作用机理:士的宁与甘氨酸受体结合,竞争性阻断脊髓润沼细胞【Renshaw cell】释放的突触后抑制性递质甘氨酸,从而阻断了润沼细胞的返回抑制和交叉抑制功能,即通过解除抑制起到兴奋作用,表现为神经元的兴奋过度扩张,肌肉紧张度过高,伸肌与屈肌不协调,使个骨骼肌强直型收缩。 从实验结果可知,1∶10,000硝酸士的宁已达到小鼠的中毒剂量,1∶20,000硝酸士的宁作用不明显,可能是由于未达到小鼠有效作用剂量所致。 阿拉伯胶是一种增稠剂,是一种分子量为20万~30万的高分子聚合物,其与士的宁溶液混合后,可有效提高溶液的黏度,从而士的宁与受体结合的机率与速度均受明显影响,降低了药物的吸收速度,故腹腔注射此药的小白鼠较腹腔注射1∶10,000硝酸士的宁的小鼠晚出现生理反应。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包括教学内容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包括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局部器官血流量、组织亲和力、体液PH和药物理化性质、体内屏障(如血脑屏障等)。 毛果芸香碱的作用 毛果芸香碱能直接激动M胆碱受体。对眼和腺体作用明显,对平滑肌有收缩作用,有缩曈、降低眼内压和调节痉挛等作用。吸收后可使汗腺和唾液腺分泌增加。局部滴眼治疗青光眼,与括瞳药交替应用治疗虹膜炎,全身用药仅用于阿托品中毒等解救。 试述新斯的明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及其应用。 新斯的明为易逆性抗胆碱酯酶药,使乙酰胆碱在突触间隙积聚,表现M样和N 样作用。 ①对骨骼肌作用最强,除抑制酶外,尚可直接激动骨骼肌运动终板上N2受体及促进运动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 ②对胃肠和膀胱平滑肌作用较强; ③对中枢﹑眼﹑腺体﹑心血管和支气管较弱。用于重症肌无力﹑术后腹气胀﹑尿潴留﹑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及解救非去极化性肌松药中毒等。 试述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的特异解毒药及其解救机制。 ①M型胆碱受体阻断药如阿托品;②胆碱酯酶复活药。 阿托品能直接与M型胆碱受体结合,竞争阻断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起到抗胆碱作用,迅速解除中毒M样症状。也能部分缓解中枢中毒症状。大剂量还阻断神经节的N1胆碱受体,对抗N1样症状。但不能使被抑制的胆碱酯酶复活,用于轻度中毒。 胆碱酯酶复活药可与中毒酶结合成复合物,进一步裂解生成磷酸化解磷定,由尿排出,同时使胆碱酯酶游离而恢复活性。此外与体内游离有机磷酸酯结合成无毒磷酰化解磷定排出,避免继续中毒发展,从而产生解毒。对神经肌肉接头处N 样症状明显缓解,缓解肌震颤及中枢神经症状,但对体内积聚乙酰胆碱无直接对

抗作用。中﹑重度中毒须两药合用,提高解毒效果。常需反复用药才能维持治疗作用。 试述阿托品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其主要不良反应,过量中毒症状及其解救。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①缓解内脏平滑肌绞痛;可松弛内脏平滑肌,以胃肠平滑肌绞痛较好,胆和肾绞痛与哌替啶合用,以增强疗效; ②麻醉前给药:抑制呼吸道腺体分泌,防止呼吸道阻塞等,也可用于严重盗汗及流涎; ③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可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用于窦性心动过缓和房室传导阻滞及锑剂中毒引起心律失常等; ④感染性休克:大剂量可解除小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 ⑤眼科应用:与缩瞳药交替使用治疗虹膜睫状体炎,扩瞳作用以检查眼底,调节麻痹用于验光配镜; ⑥解救有机磷酸酯类中毒:阿托品以M受体阻断可缓解中毒M样症状和中枢症状;轻度中毒可单用,中和重度中毒与胆碱酯酶复活药合用。 【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阿托品因作用广泛,需用某一作用,其他就成为副作用,常见有口干、视力模糊、心悸、皮肤干燥、潮红、排尿困难、便秘等。过量中毒出现中枢兴奋、高热、言语不清、烦躁不安、呼吸加深加快、谵妄、幻觉、惊厥等,严重时由兴奋转入抑制、昏迷和呼吸麻痹致死。 解救措施如口服中毒需洗胃,排出胃内药物。外周中毒症状可给予毛果芸香碱、新斯的明或毒扁豆碱等,但因解救有机磷酸酯类中毒而应用阿托品过量时,不能用新期的明和毒扁豆碱等抗胆碱酯酶药等。中枢兴奋症状可用适量地西泮对抗。 试述肾上腺素的药理作用及应用 【药理作用】

论影响药物的因素

论影响药物的因素 摘要药物在机体内产生的药理作用和效应是药物和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二者相互作用受药物和机体的多种因素影响。药物因素主要有药物剂型、剂量和给药途径、合并用药与药物相互作用。机体因素主要有年龄、性别、种族、遗传变异、心理、生理和病理等因素。会引起不同个体或是对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消除产生差异,表现为药物代谢动力学差异;或是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相同,但反应性不同,表现为药物效应动力学差异。因此,在临床用药时,一方面应掌握各种常用药物固有的药物作用,另一方面还必须了解影响药物作用的各种因素,才能更好地运用药物防治疾病,以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关键字药物药物剂量药物因素机体因素 同样剂量的某一药物在不同病人不一定都能达到相等的血药浓度,相等的血药浓度也不一定都能达到相同的药效。差异可能很大,甚至出现质的差异,即一般病人不会出现的异常危害性反应。这种随人而异的药物反应称为个体差异。产生个体差异的原因可以存在于药物产生效应的任何一个环节,包括药物剂型、药动学、药效学及临床病理等许多因素。如果不了解这些因素,不结合病人具体情况,不考虑如何加以调整,就难以达到最大疗效和最小反应的治疗目的。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受药物和机体等方面的影响,熟悉各因素作用的影响,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有重要意义。 一、药物因素 1、药物制剂和给药途径

药物可制成多种剂型并采用不同途径给药,同一药物由于剂型不同、采用的给药途径不同,所引起的药物效应也会不同。通常注射药物比口服吸收快、达到作用部位的时间快,因而起效快、作用显著。注射剂中的水溶性制剂比油溶液和混悬剂吸收快、起效时间短。口服制剂中的溶液剂比片剂和胶囊容易吸收。控释制剂是一种可以控制药物缓慢而恒速或非恒速释放的制剂,其作用更为持久和温和。 药物的制备工艺和原辅料的不同,也可能显著影响药物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药物采用不同给药途径可能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和途径。 2、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影响药物在体液中的浓度但改变药理作用,表现为药物效应动力学的相互作用。其结果有两种,使原有的相应增强的协同作用和使原有效应减弱的拮抗作用。二是通过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改变药物在作用部位的浓度而影响药物作用,表现为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相互作用。 对于药效曲线斜率大或治疗指数低的药物,使用时应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否则极易诱发或加重不良反应 二、机体因素 1、年龄与体重 年龄对药物作用的英系那个主要表现在:新生儿和老年人体内药物代谢和肾脏排泄功能较低,大部分药物可能会有较强和更持久的作用;药物效应靶点的敏感性发生改变;老年人的特殊生理因素和病理因素;机体组成发生变化,老年人脂肪在机体中所占比例增大,导致

(整理)004药理学练习题-第四章影响药效的因素.

第四章影响药效的因素 一、选择题 A型题(最佳选择题,按试题题干要求在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1.合理用药需了解:E A.药物作用与副作用 B.药物的毒性与安全范围 C.药物的效价与效能 D.药物的T1/2与消除途径 E.以上都需要 2.药物滥用是指:D A.医生用药不当 B.大量长期使用某种药物 C.未掌握药物适应证 D.无病情根据的长期自我用药 E.采用不恰当的剂量 3.短期内应用数次麻黄碱后其效应降低,属于:B A.习惯性 B.快速耐受性 C.成瘾性 D.耐药性 E.以上都不对 4.安慰剂是:D A.治疗用的主药 B.治疗用的辅助药剂 C.用作参考比较的标准治疗药剂 D.不含活性药物的制剂 E.是色香味均佳,令病人高兴的药剂 5.先天性遗传异常对药物动力学影响主要表现在:B A.口服吸收速度不同 B.药物体内生物转化异常 C.药物体内分布差异 D.肾排泄速度 E.以上都不对 6.对肝功能不良患者应用药物时,应着重考虑患者的:D A.对药物的转运能力 B.对药物的吸收能力 C.对药物排泄能力 D.对药物转化能力 E.以上都不对 7.决定药物每日用药次数的主要因素是:E A.吸收快慢 B.作用强弱 C.体内分布速度

D.体内转化速度 E.体内消除速度 8.联合应用两种药物,,其总的作用大于各药单独作用的代数和,这种作用叫做:A A.增强作用 B.相加作用 C.协同作用 D.互补作用 E.拮抗作用 9.患者长期口服避孕药后失效.可能是因为:A A.同时服用肝药酶诱导剂 B.同时服用肝药酶抑制剂 C.产生过敏性 D.产生耐药性 E.首关消除改变 10.反复应用药物后,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称为:D A.习惯性 B.成瘾性 C.依赖性 D.耐受性 E.过敏性 11.某患者应用药物时,必须应用比一般人更大些的剂量才呈现应有的效应,这是因为产生了:A A.耐药性 B.依赖性 C.高敏性 D.成瘾性 E.过敏性 12.刺激性强、渗透压高的溶液常采用的给药途径是:A A.静脉注射 B.肌内注射 C.口服 D.皮下注射 E.以上均不是 13.紧急治病,应采用的结药方式是:A A.静脉注射 B.肌内注射 C.口服 D.局部电泳 E.外敷 14.下列药物中常用舌下给药的是:B A.阿司匹林 B.硝酸甘油 C.维拉帕米 D.链霉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